1970年11月12日-14日寒潮天气分析过程

合集下载

寒潮天气过程

寒潮天气过程
1970年11月11日08时500hPa等压面图
50
1970年11月11日08时地面天气图
51
两股冷 空气合 并,槽 后脊的 发展及 槽的加 深,使 冷空气
南下
1970年11月12日08时500hPa等压面图
52
1970年11月12日08时地面天气图
53
1970年11月10-15日地面-△T24中心演示 图
59
1972年3月25日20时500hPa等压面图
60
阻高建立, 冷空气在 横槽北部
堆积
1972年3月27日08时500hPa等压面图
61
1972年3月28日08时500hPa等压面图
62
温度场振 幅大于高 度场,横 槽后有暖 平流,槽 前有疏散 等高线和 冷平流, 将转竖
1972年3月29日08时500hPa等压面图
35
三、寒潮的短中期天气过程
分为三大类: (1)小槽发展型 (2)低槽东移型 (3)横槽型
36
(1)小槽发展型寒潮
(脊前不稳定小槽东移发展型)
37
1963年12月19日20时500hPa等压面图
38
1963年12月21日20时500hPa等压面图
39
两支槽构成阶 梯,形成疏散 状等高线
1963年12月22日20时500hPa等压面图
29
30
二 、两个大洋中暖脊在中期天气过程中 的作用
东亚倒Ω流型的建立主要是乌拉尔山和鄂 霍次克海两个地区有高压脊向极区发展,并在 北冰洋形成反气旋打通而形成。
预报员常把乌拉尔山的高压脊作为预报寒 潮和强冷空气的关键系统。
综上所述,寒潮中期预报的关键系统应是 两个大洋上的暖性高压脊。

闽东近44a寒潮气候特征分析

闽东近44a寒潮气候特征分析

闽东近44a寒潮气候特征分析黄文霖;张翔宇;王伟伟【摘要】利用闽东9个气象观测站1971~2014年的逐日最低气温资料,分析近44a闽东寒潮频次的空间分布、寒潮气候特征及环流特征.结果表明,闽东寒潮活动时空差异较大,西北部开始早、结束晚,东南部开始晚、结束早;寒潮频次在冬季最多,秋季次之,春季再次;秋季寒潮略呈减少趋势,春季寒潮略呈增加趋势;M-K检验表明,寒潮频次未发生明显突变;在1 1月、12月、1月、3月寒潮活动偏强年和无寒潮过程年,环流特征存在显著的差异;前期菲律宾附近海区、日本以东洋面、澳大利亚东部海区、鄂霍茨克海、渤海和东海、澳大利亚西北部海区海温异常的变化,对预报闽东不同季节寒潮频次异常有一定的前兆意义.【期刊名称】《海峡科学》【年(卷),期】2017(000)012【总页数】6页(P36-40,44)【关键词】闽东;寒潮;气候特征;环流特征;海温【作者】黄文霖;张翔宇;王伟伟【作者单位】宁德市气象局;宁德市气象局;宁德市气象局【正文语种】中文闽东位于福建东北部沿海,其西部、北部内陆有4个高海拔山区县,沿海与内陆气候差异显著[1]。

寒潮是闽东冬半年主要的气象灾害,近五十多年福建出现寒潮最早和最迟的站点均在闽东[2]。

寒潮爆发时往往带来强降温和大风,常给农业生产、交通运输等带来严重影响。

近年来,不少学者对我国不同区域的寒潮气候特征及可能原因进行了研究[3-10],对福建寒潮气候特征的研究较少[2,11],目前尚无对闽东在福建寒潮新标准下的气候特征研究。

本文分析了闽东寒潮的气候特征、环流特征及海洋背景,为寒潮天气的趋势预报和服务提供参考依据。

(1)闽东9个气象观测站(福鼎、霞浦、福安、宁德、寿宁、周宁、柘荣、屏南、古田)逐日最低气温资料;(2)NCEP/NCAR再分析2.5°× 2.5°月平均500hPa高度场资料;(3) NOAA 扩展重构全球2.0°×2.0°逐月海温资料;所用气温和500hPa高度场资料年限为1971~2014年,海温资料年限为1970~2014年。

典型天气过程分析--天气分析I—寒潮1

典型天气过程分析--天气分析I—寒潮1

低槽东移型
此类寒潮的冷空气常来自冰岛以南的 洋面,途径欧洲南部、地中海、里海、 巴尔喀什湖进入我国新疆或蒙古,然后 取西路或西北路影响我国各地。 这类寒潮的冷空气路径很长,容易 变性,所以寒潮强度不大。不过,在以 下三种情况下,冷空气可达到寒潮强度
(1) 低槽东移过程中,受地形、有新鲜冷空气 或贝加尔北部残留的冷空气合并使冷空气强度 加强. (2)低槽东移到乌拉尔山以东时,从黑海到里 海有明显的暖平流,高压脊发展,脊前西北气 流加强,促使新鲜冷空气从新地岛加速南下与 原低槽中的冷空气合并. (3) 蒙古气旋、东北低压强烈发展又向东北移 去,有利冷空气主力向东偏北移。黄河气旋及 江淮气旋发展将导致冷空气南下而爆发寒潮
以概括出三种主要的环流型:
小槽发展型 低槽东移型(这次过程) 横槽型
小槽发展型
小槽发展型也称为脊前不稳定小槽东移发展型。这类寒潮是由不 稳定短波槽发展引起强冷空气爆发造成的。 通常,高空500hPa不稳定小槽最初出现格陵兰以东洋面上。小 槽在东移南下过程中不断发展,最后在亚洲大陆东岸发展成一个大槽, 称为东亚大槽。对应槽后地面高压强烈发展,在高空西北气流影响下 东移南下,爆发寒潮影响我国。 实质是通过不稳定小槽、小脊发展,引导新地岛以西冷空气南下, 取西北路径经西伯利亚、蒙古入侵我国。
3、寒潮路径的预报:
1、地面高压的轴向。 地面冷高压的长轴方向往往就是寒潮入侵的方向。 如:高压长轴呈南北向时,冷空气南侵,当高压长 轴为东西向时,冷空气一般偏东移。
2、看地面正变压中心的移向。 地面+△P3和△P24中心的移向,大致与寒潮 高压的路径相同。 3、引导气流
4、寒潮降温的预报:
(1)、寒潮降温幅度预报,以确定冷空气的等级 ;
• • • • 符合寒潮环流形势 东亚大槽可能重建 南支与北支槽的叠加 地面气旋发展(先有北方气旋、后有南方气旋发展)

近40年辽宁地区寒潮气候特征分析

近40年辽宁地区寒潮气候特征分析

近40年辽宁地区寒潮气候特征分析周福然;何传洋;冯雪君;郭宁;高莉莉【摘要】利用辽宁58个测站1971~2011年这40年的逐日最低气温资料,运用气象统计方法分析了辽宁寒潮天气的基本事实,并采用小波分析突变检验研究了辽宁地区1971~2011年寒潮发生次数的年际、年代际时间分布特征,进而分析辽宁地区寒潮活动的气候特征。

经过统计,总结了影响辽宁寒潮的主要路径,发现辽宁地区近40年寒潮具有西部山区、辽北及中部平原寒潮次数较多,其他地区相对较少的空间分布特点,并且寒潮每年的发生次数也存在一定的年代际时间变化特点,而寒潮发生次数的月分布和旬分布也有一定的特点,同时总结了各类型寒潮的气候特征。

%Based on the data of daily minimum air temperature from 1971 to 2011 provided by 58 meteorological stations in Lia-oning province , the authors used weather statistical method to analyze the ultimate facts of cold wave in Liaoning province , used wavelet analysis to analyze the cold wave occurrences and distribution from 1971 to 2011, and then analyzed the climatic characteris-tics of cold waves in Liaoning province .Accordingto the statistical results , we summarized the main paths of cold wave which affect-ed Liaoning province , and found that:cold wave occurred more frequently in the western mountainous area , northern area , andcen-tral plain of Liaoning province in recent 40 years;there existed a certain difference in the occurrence frequency of cold wave among different decades;the monthly and ten-day distribution of occurrence frequency of cold wave also had certain features .The climatic characteristics of various types of cold wave were summarized .【期刊名称】《江西农业学报》【年(卷),期】2015(000)012【总页数】5页(P94-98)【关键词】寒潮天气;气候特征;小波分析【作者】周福然;何传洋;冯雪君;郭宁;高莉莉【作者单位】辽宁省锦州市气象局,辽宁锦州 121001;91278部队,辽宁大连116041;辽宁省朝阳市龙城区气象局,辽宁朝阳 122000;辽宁省锦州市气象局,辽宁锦州 121001;辽宁省锦州市气象局,辽宁锦州 121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458.1.22(1. Jinzhou Meteorological Bureau of Liaoning Province, Jinzhou 121001, C hina; 2. 91278 Regiment, Dalian 116041, China; 3. Longcheng Meteorologic al Bureau of Chaoyang City in Liaoning Province, Chaoyang 122000, China) 寒潮过程是一种大规模的强冷空气活动过程。

天气学课程分析 2课程总结

天气学课程分析 2课程总结

天气学分析II 课程总结一、课程的认识与总结(几次天气过程分析)1.北方气旋天气过程A.北方气旋的特征及发生发展过程北方气旋包括蒙古气旋、东北气旋、黄河气旋和黄海气旋等;北方气旋平均每年出现70次左右,四季均可发生,多发生在春季;北方气旋引起的天气主要是大风和降水。

蒙古气旋多在蒙古生成,发生过程通常有暖区新生气旋、冷锋进入倒槽生成气旋、蒙古副气旋三类;东北气旋多从外地移来,来源有三类:第一类蒙古气北方气旋天气过程 寒潮天气过程 北方气旋的特征 北方气旋个例分析 寒潮天气特征 寒潮天气个例分析 课程的认识与总结 梅雨天气过程 梅雨天气特征 梅雨天气个例分析台风天气过程 台风天气特征 台风天气个例分析旋移入东北地区,第二类形成于黄河下游的气旋在经向度较大的高空槽前偏南气流的引导下北上进入东北地区,第三类是在东北地区形成的气旋;黄河气旋按高空环流形势其发生发展过程主要有三类经向型纬向型和阻塞型。

B.北方气旋个例分析(1971年4月5日到4月7日)(1)过程概况这是一次随着西风槽的东移,地面冷锋进入到新疆到蒙古西部的暖性低压后,发展为蒙古气旋的天气过程,属于冷锋进入倒槽型,出现了大风、沙暴、降温、降水等天气现象,其中降温较剧烈。

气旋以每天10到15经度速度向东偏南方向移动,并且在移动的过程中强度还在加强。

(2)发生发展过程5日高空:低槽在蒙新高原西侧,与新疆、蒙古一带的浅脊配合的暖空气明显增强,暖中心位于南疆盆地5日地面:在天山东侧有倒槽强烈发展原因:地形的爬坡加压作用槽前等高线的辐合槽线上没有明显的冷平流输送蒙新高原西侧的低槽有所减弱,移速大大加快地面冷锋迅速侵入到原在天山东侧的暖性低槽中6日08时:低槽已开始越过蒙古高原,低槽加强。

原因:下坡地形的减压作用,使得锋区加强,槽线上有明显的冷平流输送,而且上游(乌拉尔山之西)有一个低槽强烈发展引起的上游效应使得低槽的加强,槽前的正涡度平流明显加强,引起地面倒槽进一步减压,出现闭合的低压环流。

大连地区一次寒潮天气分析

大连地区一次寒潮天气分析

大连地区一次寒潮天气分析宋若宁;邹琤;王桂春【摘要】利用常规天气资料,应用天气分析方法,对大连北部地区2013年11月9-10日寒潮天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寒潮天气过程的环流形势为“一槽一脊”型,促使寒潮暴发的流场为横槽转竖型。

高空500 hPa天气图上-44℃冷中心位于120ºE;55ºN~60ºN;对应高空700 hPa天气图上冷中心为-32℃;而地面天气图上冷高压中心强度达到1060 hPa,标志着冷空气的堆积达到了可产生寒潮的强度。

由贝加尔湖暴发南下的冷空气偏北、偏东,大连地区只有最北部庄河站达到了寒潮标准,24 h内最低温度下降9.1℃。

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总结出大连地区寒潮天气预报着眼点。

%Based on conventional weather data and synoptic analyses,cold wave weather in the northern part of Dalian on November9~10,2013 were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circulation of the cold wave weather process were a trough and a ridge,and turning of transverse trough to be vertical caused the outbreak of cold flow field. 500 hPa high on the weather map -44 ℃ cold center located at 120oE;Between 55 to 60o N. Corresponding to high altitude 700 hPa center cold weather map-32℃;And the intensity of cold high pressure center on surface weather chart for 1 060 hPa,marked the accumulation of the cold air could produce cold wave intensity. The outbreak of cold air from the Lake Baikal to south area which location was usually to the north and east,only Zhuanghe which the most northern area of Dalian reached the cold wave standard,the minimum temperature dropped 9.1℃within 24 hours. Themain forecast factors of cold wave in Dalian were put forward based on the above analyses.【期刊名称】《现代农业科技》【年(卷),期】2014(000)014【总页数】3页(P215-217)【关键词】寒潮天气;寒潮标准;寒潮关键区;辽宁大连【作者】宋若宁;邹琤;王桂春【作者单位】辽宁省大连市金州区气象局,辽宁大连 116600;辽宁省大连市金州区气象局,辽宁大连 116600;辽宁省大连市金州区气象局,辽宁大连 1166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423.3+6寒潮天气过程是一种大规模的强冷空气活动过程。

徐州市11月下旬两次寒潮过程对比分析

徐州市11月下旬两次寒潮过程对比分析

徐州市11月下旬两次寒潮过程对比分析
孙磊;彭明艳;张方方;安迪
【期刊名称】《安徽农业科学》
【年(卷),期】2012(040)032
【摘要】通过对2011年11月18 ~ 20日和11月29日~12月1日2次临近寒潮过程的对比分析,探讨其不同天气形成的主要原因.结果表明,2次寒潮过程在环流背景、影响系统和冷空气源地、移动等方面存在着相同与不同之处.其主要差异在于第1次寒潮过程属小槽发展型,南支系统活跃程度较弱;第2次属低槽东移型,南支系统活跃,低层有低涡配合,地面有气旋发展.
【总页数】3页(P15801-15803)
【作者】孙磊;彭明艳;张方方;安迪
【作者单位】江苏省徐州市气象局,江苏徐州 221002;江苏省徐州市气象局,江苏徐州 221002;江苏省徐州市气象局,江苏徐州 221002;江苏省徐州市气象局,江苏徐州22100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426
【相关文献】
1.2018年4月成都地区两次寒潮天气过程对比分析 [J], 唐钱奎;鲁燕
2.黔南冬末春初两次寒潮过程对比分析 [J], 潘启学;赵杰;高红梅
3.四川省两次区域性寒潮天气过程对比分析 [J], 唐沛;袁静;王俊驿;赵巍燃
4.2020年12月底至2021年1月初两次寒潮过程的对比分析 [J], 施晴天;薛宇峰;何淋彬;彭玮怡
5.嵊泗两次寒潮天气过程对比分析 [J], 陶烨明;虞佳维;张恩泽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寒潮个例分析

寒潮个例分析

(1)寒潮酝酿过程
新地岛-喀拉海的冷低压中摆出一个 小槽(赶槽),并有-40 ℃冷中心与 槽配合,这股冷空气沿西欧脊前西北 气流东南下追赶来自欧洲东移过来的 冷空气。
10号08时500hPA
在贝加尔湖西部地区有来自欧洲的两股冷空气的汇合, 使负的ΔT24加强为-16 ℃,说明冷平流强度增强。
由欧洲移来的冷高 压移到咸海附近, 强度只有1029hPa, 中心附近最低气温 为-5 ℃ 10日08时地面
12日08时850hPa
地面冷高压中心强度 升到1052hPa
11日08时地面图
冷锋合并为一条,强度 也加强了,锋后出现大 风和阵雪天气。
12日08时地面
综合上述情况,这次寒潮不但要 影响到我国北部地区,还会影响 江南地区。到 15日08时,东亚大 槽已经建立.寒潮冷锋也进南海, 本次寒潮宣告结束。
11日冷中心增强到-44 ℃, 从低压中生出一个小槽, 同时带出一股冷空气沿高 空西北气流东南下。
11日08时500hPa
在11日08时850 hPa图,可以 看到贝尔加湖至我国新疆北部 有一个强锋区,并伴有较强的 冷平流。
11日08时850hPa
这两股冷空气是否合并加强, 就成为这次冷空气东移能否 造成寒潮天气的关键。
15日08时地面
谢谢观赏
地面图长冷锋(主锋)的后 部出现一条较小的冷锋。同 时长冷锋已进入蒙古和我国 新疆北部地区。
11日08时地面图
(2)寒潮爆发过程
南、北两条槽线已经完全 合并并加强,而且移到贝 加尔湖、蒙古等地的下坡 地区。槽加深发展
11日08时500hPa
12日08时500hPa
可以看到,强锋区已压到哈 尔滨和哈密一线,锋区内的 冷平流强度和范围有明显的 增强和扩大。

石河子地区“181112”寒潮天气过程分析

石河子地区“181112”寒潮天气过程分析

大,维持到13日8: 00,且低层辐合高空辐散的高低空配 置也有利于降雪。与实况降雪出现和结束时间一致。从 GRAPES_MESO预报模式看,11日23: 00至13日17: 00 700~850 hPa有明显的辐合区,有利于出现降雪天气, 但时间与实况相差较大,其他要素没有明显的指示意 义。GRAPES_GPS预报模式高湿区出现时间比实况落后 12 h。从ECMWF降雪量预报来看,12日8: 00至13日8: 00 总降雪量预报4 mm左右,比实况偏小。
2018年11月12至14日,石河子地区出现寒潮天气, 降雪降温导致道路湿滑结冰,给交通带来了严重影响。 石河子气象台提前48 h发布了“强冷空气入侵”和“寒 潮入侵预报”重要天气预报,12日发布了道路结冰黄色 预警和寒潮蓝色预警信号,及时通过电话传真、网站、 LED大屏、手机短信、微博等向政府、相关部门和公众 发布信息。基于此,通过分析寒潮天气实况、成因、预 报技术,总结了监测、预报预警、信息发布等服务工作 经验,旨在为今后准确预报和服务寒潮天气过程提供理 论支撑[1-3]。
分析500 hPa高度场实况和ECMWF500 hPa高度场 预报,东欧涨脊诱导西伯利亚低涡逆转,底部分裂短波 东南移动影响石河子地区,东移过程中锋区不断加强南 压,12日8: 00开始造成石河子地区降雪天气,20: 00短波 槽分裂为南北两支,西北国境线短波槽东北收过程中继 续影响石河子地区,造成本地区12日白天到夜间出现强 降温、降雪天气。实况500 hPa高度场与预报高度场48 h 内一致。 2.3.2 ECMWF模式要素
和偏西风控制,风速16~20 m·s-1,石河子东南地区有
156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徐腊梅:石河子地区“181112”寒潮天气过程分析

随州寒潮天气气候特征及灾害影响

随州寒潮天气气候特征及灾害影响

随州寒潮天气气候特征及灾害影响作者:王莉萍王晓南黄翠华来源:《农业灾害研究》2020年第09期关键词寒潮;气候特征;强度指数;灾害影响寒潮天气过程是一种大规模的强冷空气活动过程,常造成剧烈降温,并伴有大风、雨雪、冻害等灾害性天气,给国民经济、工农业生产、人类生存环境和人体健康带来很大的影响。

随州地区的寒潮天气在早春、晚秋农事季节时发生,会使农作物遭受冻害,从而影响作物产量和品质,给当地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带来重大损失。

多年来,国内多位专家学者对当地的寒潮天气进行了大量的分析研究:康志明等分析了1951-2006年我国寒潮活动特征:胡淑兰等分析了陕西省1962-2009年寒潮天气特征:应)中雄等分析了金华地区寒潮变化趋势:王胜等分析了近50年安徽寒潮气候特征及其对越冬作物的影响。

但针对随州寒潮天气的分析研究还未见报道。

本文通过分析随州近63年寒潮天气过程进行分析,揭示随州寒潮天气特征并找出其中发生发展的活动规律,以期为寒潮天气预报提供一定的参考,为本地农业生产趋利避害和防灾减灾提供科学依据。

1寒潮标准及资料根据中国气象局《冷空气过程监测业务规定(试行)》,单站寒潮规定:使某地的日最低气温24h降温≥80℃,或48h内降温幅度≥10℃,或72h内降温幅度≥12℃,而且使该地日最低气温下降到≤4℃的冷空气活动,达到以上标准之一,记为1次寒潮天气过程。

依照寒潮标准,对1957-2019年随州逐日最低气温、24h、48h以及72h日最低气温的降温幅度进行了统计,得出随州站历年寒潮基本资料,以寒潮发生频次和强度为研究对象,分析随州市近63年寒潮天气的变化规律。

寒潮过程的灾情资料来源于随州市民政局。

2寒潮天气的气候特征2.1寒潮频次年际、年代际变化特征根据随州1957-2019年63年间逐日最低气温数据统计分析,63年间共出现不同寒潮强度天气102次,平均每年1~2次;寒潮天气过程发生次数最多的年份为1969年和2019年,分别有6次:其次为1960年、1992年、2013年、2017年,分别有5次:63年间有15年没有出现寒潮天气。

1970~2008年盐城市暴雪天气气候分析

1970~2008年盐城市暴雪天气气候分析

1970~2008年盐城市暴雪天气气候分析
吴云荣;孙正玉;韦莹莹;平海波;吴芳芳
【期刊名称】《安徽农业科学》
【年(卷),期】2010(038)032
【摘要】利用1970~2008年的暴雪资料,分析了盐城市暴雪的天气气候特点.结果表明,盐城市暴雪的年际变率大;1和2月是暴雪的集中月份;暴雪的环流型主要有冷涡型和南支槽型两大类,并且有特定的温度条件与之配合;充沛的水汽和能量是盐城暴雪的必要条件.
【总页数】3页(P18330-18332)
【作者】吴云荣;孙正玉;韦莹莹;平海波;吴芳芳
【作者单位】江苏省盐城市气象局,江苏盐城,210005;江苏省射阳县气象局,江苏射阳,224300;江苏省盐城市气象局,江苏盐城,210005;江苏省盐城市气象局,江苏盐城,210005;江苏省盐城市气象局,江苏盐城,21000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468.0+28
【相关文献】
1.西藏聂拉木2013年2月暴雪天气气候特点及其成因分析 [J], 格桑卓玛;德吉白珍;尼玛拉宗
2.2011年1月黔东南低温凝冻暴雪天气气候分析 [J], 闵新平;张素华;顾欣
3.开封两次大暴雪天气气候背景差异分析 [J], 喻谦花;姜东东;霍雷;霍继超;张德汴
4.阿勒泰地区暴雪天气气候特征分析 [J], 陈立英
5.追踪暴雪之轨迹——暴雪的天气气候分析和预报指标 [J], 程远喜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970-2019年中国大陆地区寒潮年代际变化及大气环流成因

1970-2019年中国大陆地区寒潮年代际变化及大气环流成因

1970-2019年中国大陆地区寒潮时期际变化及大气环流成因专业品质权威编制人: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________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团队精心编制而成,期望大家下载或复制使用后,能够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全文可编辑,以便您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依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感谢!同时,本团队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资料,如办公资料、职场资料、生活资料、进修资料、教室资料、阅读资料、知识资料、党建资料、教育资料、其他资料等等,想进修、参考、使用不同格式和写法的资料,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And,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office materials, workplace materials, lifestyle materials, learning materials, classroom materials, reading materials, knowledge materials, party building materials, educational materials, other material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1970-2019年中国大陆地区寒潮时期际变化及大气环流成因1970-2019年中国大陆地区寒潮时期际变化及大气环流成因近50年来,中国大陆地区遭受了屡次寒潮的攻击,给人们的生活和经济进步带来了重大影响。

一次大风寒潮天气过程分析及数值预报检验

一次大风寒潮天气过程分析及数值预报检验

一次大风寒潮天气过程分析及数值预报检验穆建华;翟涛;许夕恕;舒志亮;孙艳桥;陶涛【摘要】利用常规天气资料和数值预报产品,应用天气分析和诊断分析方法,从环流背景、地面系统演变、物理场特征等方面,对2008-12-02-04寒潮天气进行了分析,并就T213、EC数值预报模式模拟结果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此次寒潮过程按照宁夏地区对寒潮天气的分型标准可归于乌拉尔山脊东移型,500,700 hPa高空环流形势均为一脊一槽型,在贝湖一带维持一明显的低涡;乌山脊稳定维持,有利于冷空气在脊前堆积加强,为强冷空气爆发创造了有利条件;500,700hPa温度场冷中心强度分别达到-48℃,-36℃;寒潮前期,由于海平面气压场,我区处于热低压控制,在冷空气来临前出现了明显的回暖;伴随冷空气南压,地面气压场明显升高,冷高压中心值最强达到1 065 hPa,冷高压移动路径为西北东南向;从温度平流场来看,此次寒潮过程是北部强冷平流区南压造成;寒潮前期,中低层存在明显的正涡度平流,有利于地面热低压的发展和潮前回暖,强负涡度平流东移南压加强了下沉运动,有利于冷空气下沉爆发;T213、EC模式对造成此次寒潮过程的天气系统均做了较为准确的预报,2种数值预报模式在72 h时段内预报能力都较强,EC略优于T213.【期刊名称】《宁夏工程技术》【年(卷),期】2011(010)002【总页数】6页(P109-114)【关键词】环流背景;物理量特征;模式检验【作者】穆建华;翟涛;许夕恕;舒志亮;孙艳桥;陶涛【作者单位】宁夏气象科研所,宁夏银川,750002;宁夏气象科研所,宁夏银川,750002;宁夏气象科研所,宁夏银川,750002;宁夏气象科研所,宁夏银川,750002;宁夏气象科研所,宁夏银川,750002;宁夏气象科研所,宁夏银川,75000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448寒潮是宁夏主要的灾害性天气之一,特别是在春、秋两季出现,其最为明显的天气现象是大风和降温,常给生产建设和人们的生活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做好寒潮天气的预报服务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年来,不少学者对我国的寒潮天气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取得了大量研究成果.邵建等对比了2005年和2006年2次寒潮过程,提出了宁夏寒潮的预报着眼点[1].高玲等人总结了河套地区寒潮的爆发条件及预报着眼点[2].樊明等在从冷空气源头以及爆发的动力原因等方面分析了一次寒潮过程,揭示了寒潮产生的原因[3].李岩瑛等总结了西北地区寒潮预报指标[4].许爱华等人对一次寒潮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揭示了冷空气的堆积与爆发的动力原因[5].2008-12-02—04,受强冷空气东移南压影响,宁夏出现了一次大范围的寒潮天气过程,伴随有明显的降温、大风和降雪天气.12月2日全区日平均气温为1.5℃,3日为-2.8℃,4日为 -9.7℃,日平均气温2日至3日下降4.3℃,3日至4日下降6.9℃,2日至4日下降11.2℃.2日至4日,全区有25个气象站降温幅度超过8℃,有19站降温幅度超过10℃,有7站降温幅度超过12℃.全区共有7站出现了8级以上的瞬时大风,有16个站出现了微量到小量的降雪.本文利用宁夏高空、地面常规观测资料以及数值预报场对此次过程进行了环流形势及物理量场的诊断分析,为做好宁夏寒潮预报服务提供参考.1 冷空气的堆积与爆发1.1 500 hPa环流形势2008-12-01T20在500 hPa图上,中高纬度为一脊一槽型.咸海、乌拉尔山一带为一高压脊,从巴尔喀什湖至西伯利亚东部处于一宽大低压槽区控制,在60°~70 °N,90°~120 °E 区域为一低涡,中心值为4 960 gpm,对应温度场为-44℃冷中心,该区域又可细分为两槽一脊,巴湖到我国新疆北部为一浅槽,蒙古国一带为一浅脊,浅脊的存在为北部冷空气向巴湖浅槽补充堆积提供了有利条件,同时也使得我区气温在2日继续回升.2日08:00的500 hPa温压场如图1a所示,乌山脊略向东向北伸展,径向度加大,低涡向西南方向移动并在60°N,90°E附近形成一横槽,低压中心值为4 940 gpm,温度场下降,出现-48℃低温中心.由于冷空气不断补充,巴湖槽一带出现一-48℃低温中心.2日20:00,巴湖槽向东南移动至蒙古西部到新疆中东部一带,前部短波槽由东北—西南向转为南北向,并移至内蒙西部至巴湖南部一带,并开始影响我区.3日08:00,巴湖槽继续缓慢东移并加强,同时伴随北部低涡旋转,60°N,90°E横槽转竖并与巴湖槽同位相叠加合并,槽线位于贝湖东部至内蒙西部一带,宁夏处于槽前偏南气流中,这预示着冷空气主体即将爆发并影响我区.500 hPa高空主槽于3日白天过境,引导强冷空气向东南爆发,造成寒潮天气.3日20:00,高空槽移出宁夏,东移至蒙古中部至我国陕西西部一带.虽然高空槽已移出我区,但后部还有残余冷空气存在,新疆东部蒙古国西部500 hPa高度场存在明显的气旋性弯曲.4日08:00,后部残余冷空气开始影响我区,4日20:00,冷空气全部移出,我区处于槽后强西北气流控制,天气逐渐转好.1.2 700 hPa环流形势12-02T08在700 hPa温压场,如图1b所示,欧亚范围内环流形势与500 hPa类似,为一脊一槽型,里海至乌拉尔山一带为高压脊,巴湖以东一直到东西伯利亚一带处于宽广的槽区,100°~140°E、50°N 范围内为一闭合低涡环流,其中不断有短波槽分裂东移南压活动.700 hPa温度场,贝加尔湖东北侧为一-36℃冷中心,贝湖北部至新疆北部处于冷槽控制,而河西至河套一带处于暖脊控制,有利于前期的升温.12-02T20,里海—乌山脊缓慢东移,北部冷空气沿高压脊南压东移,我区处于一短波槽控制,槽后内蒙西部至新疆北部为西北气流,新疆东部为一短波槽,温度场冷中心位于贝湖北部,呈东北—西南向带状分布,温度槽位于新疆北部至贝湖西部一带,等高线从冷中心穿过与等温线夹角基本呈90°角,存在很强的冷平流.12-03T08,冷槽移至贝湖至新疆东部一带,高空槽移出我区.我区处于高空槽后部的西北气流以及冷槽前的高温度梯度区,河西至新疆东部一带等高线与等温线夹角大于45°,西北气流引导强冷空气向我区行进.12-03T20,冷槽继续东移,我区处于冷槽东南侧,强冷空气继续向我区输送.12-04T08,我区处于冷槽底部,冷空气主体已移至贝湖东部至蒙古国东部一带.至12-04T20,冷空气主体已移出我区.2 地面冷高压及冷锋活动特点从海平面气压场来看,12-01T20我国北方地区一直到东西伯利亚一带都受低压带控制,贝湖东部至我国东北北部为低压中心,我区处于低压东南侧的西南气流中,对我区升温十分有利.受高空较强暖平流影响,低压带在东移过程中逐渐发展.12-02T20,低压带分为南北两部分,北部低压中心移至日本北部,南部低压带在东移过程中形成一个东北—西南向的倒槽,我国西南地区一直到华北地区都处于热倒槽控制,宁夏全区回暖明显.2日,全区共有13站最高气温超过10℃,10站超过11℃,2站超过12℃;1日全区共有5站最高气温超过10℃,但均低于11℃,2日全区平均最高气温与1日相比升高了约1.7℃.前期的回暖为这次全区性寒潮过程的形成提供了有利的气温条件.12-02T08地面冷高压及冷峰动态图,如图2所示.由图2可知,地面冷高压中心位于乌山东部、贝湖北部,中心强度为1 053 hPa,高压前部到达贝湖到新疆中部一带,对应地面锋面位于贝湖东侧到新疆中部一带.12-02T20,高压快速东移,地面冷高压中心到达新疆北部约6个经距处,中心强度增强为1 058 hPa,地面冷锋进入我区并开始影响银川、石嘴山等北部地区.气压梯度的加大以及锋后的正变压使得我区自北向南开始出现大风天气,此后强冷空气在未来3 d内席卷我区,造成我区持续降温天气.12-03T08锋面移出我区,地面高压中心东移至蒙古西北部,中心强度加强至最强,达到1 065 hPa.12-04T08地面高压中心到达蒙古国中部,中心强度较最强时有所减弱,中心强度为1061hPa.12-04T20,高压中心进入河套东北部,此时强度减为1051hPa,高压中心从我区东北侧移过.由于受地面高压主体影响,我区4日白天气温出现明显下降,全区大部分地区最高气温降至-5℃以下.其中,石炭井和六盘山站最高气温降至-10℃以下,分别达到-10.7℃和-12.8℃.12-05T20,高压中心东移至山西、河北一带,中心强度降为1 041 hPa,地面高压开始出现变性,此次全区性寒潮过程基本结束.图1 12-02T08温压场图图2 地面高压及锋面活动(12-02T08—04T20)12-02T08—06T08银川站气压变化时序图,如图3所示.由图3可以清楚地看出此次寒潮过程的开始、持续、结束整个过程.1日至2日白天,由于受地面热低压发展影响,银川站气压明显下降,12-02T16出现最低值883.7 hPa,相应2日白天全区最高气温均较1日有所升高.由于受锋面移近我区影响,从12-02T17开始,银川站气压开始逐渐升高,锋面于20:00左右过银川站,锋面过后,后部冷高压跟进,银川站加压明显.3日地面冷高压继续东进,气压持续升高,至12-04T11达到最高值909.6 hPa,这说明地面高压主体已开始影响.11:00以后银川站气压值开始逐渐减小,但减小幅度并不大,这说明地面高压依然很强,这种状况一直维持到12-06T00.对应5日白天,我区偏北偏东地区最高气温较4日略有升高,但并不明显,最高气温基本维持在-4℃左右,由于高压主体偏北偏东,我区南部、西部气温回升较明显,海原及以南地区最高气温均升至0℃以上.12-06T00以后,气压下降速度加快,说明冷高压开始变性,相应的,6日白天最高气温均明显回升. 图3 银川站气压时序图(12-01T08—06T08)3 物理量诊断分析3.1 温度平流温度平流主要反映了热力条件.温度平流分析使用T213模式输出00场.12-01T20,850 hPa温度平流分布如图4所示.由图4可知,我国北方地区从东北地区到西北地区除甘肃西部至青海湖一带为冷平流外,其余大部均处于暖平流控制,其中有2个暖平流中心分别位于内蒙古西部和中部偏东地区,中心值分别达到169×10-5℃/s 和 199×10-5℃/s.由于存在明显的暖平流,12-01—02全区气温升温明显.12-02T20暖平流区向南压,中心位于东北至黄淮地区一带,新疆、甘肃中西部、内蒙古大部均由暖平流区控制开始转受冷平流控制.从冷平流分布可以看出,存在5个明显的冷平流中心,分别位于贝湖、新疆中部、蒙古国西部、内蒙古西部、蒙古国南部,中心值分别为-459×10-5,-478×10-5,-306×10-5,-248×10-5,-299×10-5℃/s. 至 12-03T20,伴随强冷空气南压,冷平流区域南压,西北地区东部至华北地区都处于冷平流区控制,各冷平流中心在南压过程中合并,并形成一东北西南向带状区域,位于东部西部—华北—四川盆地东北部,3日白天我区大部分地区气温出现了明显下降.从冷平流分布可以看出,内蒙古中部还存在一冷平流中心,这表明气温还将持续下降.12-04T20,我国西北地区依然维持较弱的冷平流区域,而华北地区则已转受明显暖平流区域控制.由850 hPa温度平流分析可知,此次寒潮过程前期我区受明显暖平流区域控制,随着强冷平流中心南压影响我区,造成我区全区性寒潮天气.3.2 涡度平流涡度平流是由于流体的流动和涡度在空间分布不均匀所引起的绝对涡度的输送,正涡度平流引起减压,负涡度平流引起加压.因此,涡度平流可以从动力角度解释此次寒潮的产生过程.12-30T20的500,700 hPa涡度平流场图,如图5所示.由图5可知,内蒙中部至宁夏北部一带为一明显正涡度平流中心,并且一直维持到1日白天,气旋性涡度增加,说明地面热低压在发展,从低层到高层上升运动加强,这也是1日白天气温明显回升的原因.12-02T20,500 hPa宁夏北部、东北部转为受一明显负涡度平流区控制,其余地区仍为正涡度平流区.700 hPa,全区大部仍处在正涡度平流区,说明地面热低压仍在加强,700 hPa维持上升运动,但500 hPa高空从我区北部已有冷空气侵入,从12-01—02全区各站最高气温的变化可以看出,2日全区平均最高气温较1日升高了1.3℃.3日白天,500 hPa负涡度平流区南压,除中卫西南部及固原市外,其余大部均处于强的负涡度平流区控制,中心位于吴忠、灵武一带,下沉运动增强,说明冷空气已向南爆发,并自北向南造成全区气温明显下降.图4 850 hPa温度平流分布及演变图5 500 hPa涡度平流分布及演变4 数值预报检验通过预报场和实况场的对比发现,T213、EMCWF等数值预报模式对此次寒潮过程做了较为准确的预报.下面对T213、EMCWF模式12-30T20输出预报场24,48,72 h时效内的天气系统的预报能力进行比较.图6 T213,ECMWF 12-30T20输出500 hPa高度场(虚线)与实况场(实线)对比通过预报场与实况场的对比可以看出,T213模式24 h高度场预报与实况基本吻合,如图6所示.对乌拉尔山高压脊、贝湖北部冷涡以及东亚大槽等天气系统位置及强度的预报与实况一致,对新疆北部的浅槽和蒙古浅脊预报较实况超前5个经度左右.ECWMF模式24 h时段预报,对乌拉尔山高压脊、新疆北部浅槽、蒙古浅脊以及东亚大槽等天气系统位置及强度预报与实况一致,但对贝加尔湖北部冷涡中心位置预报较实况偏西5个经度左右,强度略强于实况.总的来说,T213与ECMWF 24 h预报场与实况偏差基本吻合,但EC对小系统位置预报较T213准确.48 h预报,如图6所示,T213模式和EC模式对乌山脊、贝湖北部冷涡、贝湖西侧横槽、蒙古西部短波槽等关键天气系统预报都与实况基本一致,但EC模式等高线、槽脊系统与实况拟合的更好.72 h预报(图略),EC模式对乌山脊、乌山脊北部下滑短波槽以及内蒙古中部高空槽位置及强度预报与实况基本吻合,北部冷涡中心位置较实况偏南,未报出504环流中心值.T213模式对乌山脊、内蒙古中部高空槽位置及强度预报与实况基本吻合,未预报出乌山脊北部下滑短波槽,北部冷涡中心位置较实况偏南,冷涡中心值与实况一致.6 小结(1)此次寒潮过程按照我区对寒潮天气的分型可归于乌拉尔山脊东移型.500,700 hPa高空环流形势均为一脊一槽型,在贝湖一带维持一明显的低涡.乌山脊稳定维持,有利于冷空气在脊前堆积加强,为强冷空气爆发创造了有利条件.500,700 hPa温度场冷中心强度分别达到-48,-36℃.(2)寒潮前期,由于海平面气压场使我区处于热低压控制,在冷空气来临前出现了明显的回暖.伴随冷空气南压,地面气压场明显升高,冷高压中心值最强达到1 065 hPa,冷高压移动路径为西北东南向.(3)从热力条件来看,寒潮前期明显的暖平流输送形成了潮前回暖,后期的北部强冷平流区南压直接导致了此次寒潮的爆发.从动力条件分析,寒潮前期中低层存在明显的正涡度平流,有利于垂直上升运动的增强,促进了地面热低压的发展,形成前期明显升温,后期负涡度平流输送,上升运动受到抑制,下沉运动增强,引导强冷空气侵入,形成寒潮天气.(4)T213和EC模式对造成此次寒潮过程的天气系统均做了较为准确的预报,两数值预报模式在72 h时段内预报能力都较强,但EC略优于T213.【相关文献】[1]邵建,陈楠,孙银川,等.“2005-03-09”和“2006-04-10”宁夏强寒潮天气对比分析[J].宁夏工程技术,2008,7(2):164-170.[2] 高玲,王永清,梁凤娟,等.河套地区一次寒潮天气的环流背景及成因[J].内蒙古气象,2006(4):21-23.[3]樊明,冯军,尚学军.“2001.4.9”寒潮天气形成过程分析[J].气象,2002,28(3):54-56.[4] 李岩瑛,王汝忠,齐高先,等.武威市寒潮天气气候分析及预报[J].干旱气象,2004,22(1):49-52.[5] 许爱华,乔林,詹丰兴,等.2005年3月一次寒潮天气过程的诊断分析[J].气象,2006,32(3):49-55.。

寒潮事件的时空分布特征分析

寒潮事件的时空分布特征分析

寒潮事件的时空分布特征分析寒潮是指极地大陆在冬季向南推进,带来强烈寒冷天气的现象。

它是一种极寒天气,对人们的生活、交通、农业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从时空分布的角度对寒潮事件进行特征分析。

一、时空分布特征1. 时段分布特征寒潮事件主要发生在冬季,尤其是11月至次年1月的时间段。

在这个季节,因为大陆区域辐射冷却加强,冷空气势力较强,寒潮事件频率较高。

其中11月上旬和12月中旬至下旬是寒潮事件的高发期,这与高纬度地区冷空气活动的季节性变化有关。

2. 区域分布特征寒潮事件的区域分布主要受到大陆性冷高压和强冷空气活动的影响。

在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尤其是长江以北的地区,寒潮事件频率较高,且强度较大。

这是因为这些地区受到大陆性冷高压的控制,冷空气较容易南下并且产生强烈的寒潮天气。

相比之下,中国的西部地区和南部地区受到寒潮事件的影响较小。

3. 持续时间特征寒潮事件的持续时间通常为3至7天,个别情况下可能会更长。

寒潮事件的持续时间与冷空气的强度和冷空气活动的强弱有关。

一般而言,强冷空气活动会导致较长时间的寒潮事件,而较弱的冷空气活动则持续时间较短。

4. 强度特征寒潮事件的强度可通过气温的变化来评估。

一般来说,寒潮事件造成的气温下降幅度较大,持续时间较长,表现为明显的寒潮天气。

强度较大的寒潮会对人们的生活、交通、农业等方面产生较大的影响。

二、寒潮事件的影响1. 生活影响寒潮事件会导致气温急剧下降,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很大困扰。

人们需要加强保暖措施,防止感冒和其他寒冷相关疾病的发生。

此外,寒潮还会对水、电、燃气等供应系统造成影响,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不便。

2. 交通影响寒潮天气会导致道路结冰、积雪等问题,给交通运输带来很大不便。

车辆行驶受阻,交通事故频发,航班、列车等公共交通工具的正常运行也会受到影响。

此外,寒潮带来的强风还会引发风力过大造成道路封闭和交通混乱。

3. 农业影响寒潮天气对农业产生较大影响,特别是对秋冬季产作物的生长和发育。

大连机场一次寒潮天气过程综述

大连机场一次寒潮天气过程综述

大连机场一次寒潮天气过程综述摘要:2010年12月12日-14日,大连地区出现了入冬以来的第一次寒潮天气过程。

此次寒潮过程具有降温速度快、降温幅度大、出现多种降水形态,造成地面及跑道大范围积冰等特点,严重影响了航班的正常起降。

本文主要针对此次天气过程的天气现象及气象要素演变情况进行总结,以便进一步做好民航气象观测工作、确保飞行安全,这对进一步做好民航气象观测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寒潮降温观测总结1 引言寒潮是指规模较大、势力较强、气温较低的冷空气活动,冷空气侵入后,该地气温在24小时内剧降10℃以上,同时这一天的最低气温在5℃以下,海区也会出现7级(14-17米/秒)以上大风。

2010年12月12日,我国中东部地区出现了入冬以来的第一次寒潮天气过程,强冷空气由北向南席卷了我国中东部的大部分地区,带来了大范围的雨雪降温天气,直到16日此次寒潮过程才基本结束。

在此次寒潮爆发的过程中,内蒙、华北、东北一带首当其冲。

受寒潮影响大连地区也在12日下午出现了降水、降温及大风等天气现象,其中降水一直持续到13日上午11:00(北京时,下同)才结束,先后出现了雨、雨夹雪、冻雨、冻毛毛雨、米雪、雪等多种降水形态。

同时造成了机场跑道的积冰,严重影响了机场航班的正常起降,共造成27架次航班延误,4架航班取消。

此次寒潮过程对民航气象飞行保障也是一次考验,我们空管气象观测人员及时、准确把握了天气变化过程,圆满地完成了此次飞行气象保障任务。

2 天气形势概述2.1高空天气形势首先看高空天气形势,在12日早上08点500hPa天气图上可以看到前后阻塞剧烈,极涡继续旋转加强南下,极涡整体已经位于500N附近,其中2个高压中心分别位于大兴安岭和鞑靼海峡,位势分别为5010和4998位势米。

到了12日20点,500hPa上冷中心继续东移南压,大连受槽前西南气流影响,而700hPa 上,云南北部的低槽东移南压至长江流域的中部,形成了切变线,刚好形成了有利于大连地区的水汽输送通道,为大连地区的降水提供了有利的水汽条件。

海洋灾害分析及海啸灾害的预防与控制

海洋灾害分析及海啸灾害的预防与控制

海洋灾害分析及海啸灾害的预防与控制蒋川宇 5120209393摘要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人类的活动范围也在日益扩展,而海洋这个地球上的资源宝库必将成为未来人们探索的热点地区。

然而,海洋带来的不仅仅是蔚蓝的美景与丰富的资源,它也有令人敬畏的一面——海洋灾害。

因此,透彻的了解海洋灾害能使我们更好地利用与保护海洋也一片地球上的奇观。

本篇论文就将秉着开发海洋、保护海洋、热爱海洋的理念简单介绍风暴潮、海浪、海啸、海冰、赤潮、溢油等各种海洋灾害并提出一些关于预防、控制、应对海啸灾害的设想。

这些设想对于海啸预警系统的完善将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海洋灾害海啸开发利用预警目录摘要 (1)一、前言 (2)二、海洋灾害的的分类 (2)(一)风暴潮灾害(二)海浪灾害(三)海啸灾害(四)海冰灾害(五)赤潮灾害(六)溢油灾害(七)重金属污染灾害三、中国海洋灾害情况介绍 (8)四、海啸预警系统现状及应急措施介绍 (10)(一)海啸预警系统简介(二)海啸发生后的应急措施五、减弱海啸破坏力的猜想及可行性分析... (14)参考文献 (15)一、前言海洋灾害的定义是海洋自然环境发生异常或激烈变化,导致在海上或海岸带发生的严重危害社会、经济和生命财产的事件。

类型包括风暴潮、海浪、海啸、海冰、赤潮、溢油等。

二、海洋灾害的的分类海洋灾害按照成因不同可分为风暴潮灾害、海浪灾害、海啸灾害、海冰灾害、赤潮灾害、溢油灾害、重金属污染灾害等。

这些灾害对人们的生产生活都有巨大的影响。

(一)风暴潮灾害风暴潮(storm surges)是指由于强烈的大气扰动——如强风和气压骤变所招致的海面异常升高的现象【1】。

若风暴潮结合通常的天文潮则可能导致海域水位暴涨,酿成巨大的灾难。

如1970年11月12-13日发生在孟加拉湾沿岸地区的一次风暴潮,曾导致30余万人死亡和100多万人无家可归。

其规模是举世罕见的。

风暴潮按其诱发的不同天气系统可分为三种类型:由热带风暴、强热带风暴、台风或飓风引起的海面水位异常升高现象,称之谓台风风暴潮;由温带气旋引起的海面水位异常升高现象,称之谓风暴潮;由寒潮或强冷空气大风引起的海面水位异常升高现象,称之谓风潮,以上三种类型统称为风暴潮。

典型天气过程分析--天气分析I—寒潮3

典型天气过程分析--天气分析I—寒潮3
参考姚学祥等《天气预报技术与方法》
1、寒潮强冷空气堆积的分析
强冷空气在西伯利亚、蒙古堆积是寒潮爆
发的必要条件。根据高空天气图上冷中心(或 冷舌)及地面图上冷高压的配合情况,可以判 断有无强冷空气堆积。 (1) 高空图有冷舌
500hPa -40°C或更低
700hPa -30°C或更低
(2) 地面图有冷高压
5、小结 内容小结,言简意赅
谢 谢!
蒙古高压1050-1060hPa或以上
2
新地岛-喀 拉海赶槽
乌拉尔山以南 影响槽
11月10日08时 500hPa
3
关 键 区
11月11日08时 500hPa
4
此次寒潮过程的冷空气堆积
• 500hPa 1.10日,新地岛-喀拉海-40°C,乌山以南-
40°C 2.11日,西西伯利亚-44°C,蒙新高地西侧-
39
寒潮个例小结
1、过程的概述 2、环流形势分析 3、高空形势场分析 4、地面主要系统分析 5、小结
1、过程的概述
(概述寒潮的发生情况及伴随的天气现象)
提示:这是一次来自冰岛以南洋面上的冷空气, 经地中海——黑海——咸海进入我国,与新地 岛以东洋面上南下的冷空气合并,经西北路影 响我国的寒潮天气过程,属于低槽东移型。
40°C (进入关键区) 3.12日,西伯利亚-44°C 4.13日,东西伯利亚-44°C
5
中心 1041hPa
11日20点
中心 1052hPa
12日08点
2、寒潮强冷空气爆发的分析和预报
有冷空气的堆积,但不一定能向我国爆发成为寒潮。
能否出现寒潮,主要取决于中高纬度环流经向度 能否加大,即有无可能使高纬堆积加强的强冷空 气迅速南下,因此预报冷空气爆发,需判断引导 冷空气的低槽能否发展或槽后高压脊能否发展; 若为横槽则需判断横槽能否转竖。

微专题05 锋面系统-备战2022年高考地理重难点易错点微专题突破(解析版)

微专题05 锋面系统-备战2022年高考地理重难点易错点微专题突破(解析版)

备战2022年高考地理重难点易错点微专题突破微专题05 锋面系统【考点梳理】1.冷锋与暖锋的判断(1)看符号(2)看冷气团运动方向若冷气团的运动只有向暖气团一个方向,说明冷气团势力强,应为冷锋;若冷气团遇到暖气团时有回转运动,则说明暖气团势力强,为暖锋。

(3)看锋面坡度冷气团运动速度快,冷气团势力强大时,形成的冷锋锋面坡度较大;而暖气团运动速度慢,暖气团势力强大时,形成的暖锋锋面坡度较小。

(4)看雨区范围及位置不论是冷锋还是暖锋,降水都主要在冷气团控制范围内。

“锋前”“锋后”是根据锋面移动方向,即主动前进气团的移动方向确定的:以锋线为界,在锋面移动方向上,锋线前方为锋前,锋线后方为锋后。

(5)看过境前及过境后的天气变化(看过境前后的气温、气压变化)(6)根据对我国天气的影响差异判断冷锋对我国天气的影响较大,我国北方夏季的暴雨、冬季的寒潮、冬春季节的沙尘暴,都主要是冷锋过境造成的;而暖锋对我国的影响比较小。

2.影响我国的两个典型的准静止锋3.给我国带来主要降水的锋面雨带的推移规律(1)形成:夏半年副热带高压加强,位置北移,受其影响,海洋暖湿气流登陆北上,在高压脊北侧与北方来的冷空气相遇形成锋面雨带。

(2)移动①正常年份推移规律锋。

(3)影响①北方雨季短,降水少,南方雨季长,降水多。

②异常年份夏季风强弱对锋面进退影响:夏季风势力强,则锋面雨带北移速度快,易出现北涝南旱;夏季风势力弱,则锋面雨带北移速度慢,易出现北旱南涝。

【好题精练】一、单选题下图示意我国内蒙古西部地区一次天气系统过境引起的强沙尘暴天气过程中部分气象要素的变化。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沙尘暴最严重的时段是()A.4~10时B.8~14时C.14~20时D.18~24时2.该天气系统过境时气温明显变化的主要原因有()①外来冷气团替代了本地暖气团②大气保温效应减弱③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增强④降水天气带来降温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答案】1.C 2.C【解析】1.由图可知,10时~22时间天气能见度明显降低,说明沙尘暴天气强度大,且14~20时,风速极大,沙尘暴最严重,C正确。

乌鲁木齐市2018 年11 月12—13 日低温寒潮降雪天气成因分析

乌鲁木齐市2018 年11 月12—13 日低温寒潮降雪天气成因分析
关键词 乌鲁木齐;低温降雪;寒潮天气;成因分析
中图分类号:P4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305(2021)05–0076–02
寒潮是我国西北地区冬、春季常见 的灾害性天气之一。乌鲁木齐市地处天 山北坡,准噶尔盆地南部,由于深处大 陆腹地,距离海洋远,此地干旱少雨, 寒暑变化剧烈,冬、春季冷空气活动频 繁,常 带 来 大 风、降 温、降 雪 寒 潮 天 气 [1-3]。乌鲁木齐 2018 年 11 月 12—14 日出 现了低温寒潮降雪天气。本次寒潮天气 过程影响范围大,局部地区出现大到暴 雪,最大降雪中心出现在新疆首府乌鲁 木齐市,此次低温寒潮降雪造成路面结 冰、电 杆 折 断、农 作 物 受 冻 严 重,导 致 严重经济损失 [4]。针对此次寒潮降温天 气过程的天气实况、成因等进行分析, 以供开展此类天气的预报工作提供参 考 [5]。
摘要 利用常规资料、ECWMF 数值预报产品、FY2 红外云图等资料对乌鲁木齐市 2018 年 11 月一场持续性降雪降温过程环流形势、动力、能量诊断及数值预报检验产品进行分析。此次天 气受东欧高压脊缓慢东南移动,西伯利亚至中亚咸海一带低槽东移南下影响,亚洲高压中心 前部向东南移动,冷暖气流交界处相互作用加强,1 050 hPa 高压控制乌鲁木齐地区,24 h 内降 温幅度达 11.5℃,出现中雪级别以上天气,引发寒潮。西伯利亚低槽是此次寒潮天气的 影 响,2018 年 11 月
12 日下午开始乌鲁木齐大部区域先后 出 现 雨 夹 雪 转 雪,48 h 内 城 区 最 低 气 温 下 降 13.8℃,其 余 区 最 低 气 温 下 降 8℃~11℃,累 计 降 雪 量 达 16.6 mm。12 日白天至上午,乌鲁木齐地区雨夹雪转 大 雪,降 雪 深 度 达 到 6.3~12.8 mm;全 疆大部普遍出现 5 级以上西北风,13 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结
此次寒潮过程为低槽 东移型,地面冷高压东移 南下。来自新地岛以南的 冷空气在贝加尔湖地区堆 积,在高压脊的作用下与 新鲜的冷空气汇合使得强 度加强,形成寒潮。 我国 出现大范围降温、大风天 气,蒙古以及东北地区出 现降雪。 1970年11月9—15日综合动态图
谢谢观看
12日 地面
由于12日500hpa高空 槽的加深,12日地面高 压增强,地面出现冷锋, 东北地区伴随有大范围 的降雪过程
13 500hpa
此时低槽快速移动到 贝加尔湖附近,槽继 续加深发展,冷空气 南下
13日 地面
13日,地面锋线已 经沿南通-海参崴 东北西南走向,
14日 地面
此时冷空气高压边 缘已经推进到南岭 一带,此次寒潮过 程接近尾声
一次寒潮过程的分析
20151331031 程锦辉
概述
此次的冷空气在贝加尔湖地区堆积,在 高压脊的作用下与新鲜的冷空气汇合使得强度加强,形 成寒潮。 我国出现大范围降温、大风天气,蒙古以及 东北地区出现降雪。
12日 500hpa
在暖平流的作用 下里海附近高压脊向 北发展,脊前的西北 气流增强,,促使新 鲜冷空气从新地岛加 速南下与原低槽中的 冷空气合并。合并后 在500hpa上冷中心 变为-44°C,冷平流 增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