仫佬族
仫佬族“三月三”花婆节
仫佬族“三月三”花婆节
仫佬族是中国南部的一个少数民族,这个民族的人们生活在广西、贵州、云南、广东、湖南等地。
他们信奉道教和儒教,并传承了丰富的文化习俗。
其中一个特别重要的节日就
是“三月三”花婆节。
花婆节是仫佬族最早的节日之一,据考证,已有几千年的历史。
根据传说,花婆是一
位美丽的仫佬族姑娘,他非常善良、善良和勇敢。
花婆曾经救过一群村民,从此他的名字
被传颂开来。
每年的三月三日,人们为了纪念这位传奇人物而举行这个节日。
在节日当天,仫佬族人们都会精心准备,打扮自己,祭祀祖先,向花婆献上祭品,并
且唱着祷告的歌曲。
同时,他们也会在村庄里提前准备好花婆节的游戏和娱乐活动。
这些
活动通常包括唱歌跳舞、跳花棍、挑花架、打苍蝇球和踩高跷等。
一些仫佬村庄甚至会举办一些传统的竞技比赛来庆祝这个节日。
这些比赛可能会包括
传统的赛跑、赛船、武术和射箭等。
通过花婆节,仫佬人们展示了他们文化传统、精神风貌和民族个性。
这个节日不仅是
仫佬族的节日,也成了一个文化盛宴和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民俗节日。
这个节日不仅对于
仫佬人来说是用来吸引游客的旅游资源,同时也是一个向世界展示自身民族文化遗产的平台。
总之,花婆节是一个重要的中国文化遗产,它代表了仫佬民族的文化、历史和传承,
鼓舞了一整个民族的精神,这个节日不仅从历史上来看,也在现代社会里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仫佬族清明节习俗有哪些
仫佬族清明节习俗有哪些仫佬族清明节习俗有哪些作为民族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仫佬族的传统节日有自己独特的特色。
仫佬族节日很多,清明节是其中一个比较重要的节日,那么仫佬族清明节有习俗呢?下面跟店铺一起去了解一下吧!仫佬族清明节的习俗清明节是仫佬族较为隆重的节日,在农历三月间举行,受汉族影响较大。
节日活动与汉族相似,以扫墓为主。
仫佬族的清明节除各家在门口插两枝柳条和扫墓外,同宗共祖的还要共同凑钱买猪宰杀,祭扫远祖的坟地,有些远居他处的子孙,不惜长途跋涉,仍要赶回原籍与族人一同扫墓。
与汉族不同的是,扫墓时要先到婆王庙祭祀婆王,之后再扫祖坟,这是由于仫佬族认为婆王主管繁殖人口,比祖先的历史要长、功劳要大之故。
节日活动费用来源于宗祠,或是蒸尝田产,或是将先辈存下的银钱用于放债的利息,或是出租峒场所得。
仫佬族的传统节日挑新水节每年正月初一举行挑新水活动。
新年的第一天早上,家庭主妇点上香和火把,挑着水桶到河边平时打水的地方,插上香,扔下几枚硬币,祭拜水神。
之后,打水挑回家,让家人饮用一碗新水。
据说,人喝了新水,可以子孙满堂。
家畜喝了会体大身健。
新年的第一天,如果谁挑上了第一桶新水,会被认为是最吉利的。
牛生日节农历四月初八是仫佬族敬祭“牛栏神”的节日。
这一天,无论农活多么忙,都要给牛放假休息。
家家户户把牛洗得干干净净,将牛栏清扫一新,还在大门插枫树枝,以驱赶蚊蝇,并杀鸡、鸭,备酒肉祭“牛栏神”,做黑糯米饭祭祖先。
这一天要给牛吃上好饲料,做好的黑糯米饭要先请牛吃,之后人才吃。
家境好的人家,还沤制黄豆、玉米,拌入鸡蛋喂牛,真可谓对牛护备至。
牛的生日还有一段美丽动人的传说。
相传在古时候,仫佬族先民耕田种地都是一镐一锄地挖,费时费力。
有一个叫罗英的姑娘,聪明伶俐、勤劳善良。
一天她到山上打猎,看到一头野牛狂奔乱跳,又看到乡亲们汗流浃背地在田间忙碌,心想,如果捉住这头牛为乡亲们犁田该多好啊!于是,她就追赶野牛。
野牛在奔跑时一只蹄子被夹在石缝中,痛得哀叫不已。
仫佬族“三月三”花婆节
仫佬族“三月三”花婆节
仫佬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
他们保留着独特的语言、
服饰、节日等文化,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节日要属“三月三”花婆节了。
“三月三”花婆节是仫佬族的传统节日,通常在农历三月初三这一天举行。
在这一天,仫佬族人们会穿戴民族服饰,手持鲜花,来到村庄的祠堂或者自然山水之间,向花婆(女神)祈福以保佑村庄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百姓平安健康。
在“三月三”花婆节当天,仫佬族的村庄会张灯结彩,热闹非凡。
人们手持鲜花、香火,来到祠堂或山水之间,向女神花婆行礼祈福。
他们会跳起欢快的花鼓舞、踩高跷,展
示出自己的才艺和风采。
而在这一天,村民之间还会相互赠送鲜花和礼物,拉近了村民之
间的感情。
在节日结束时,人们会共同准备丰盛的宴席,聚在一起共进晚餐,共同庆祝“三月三”花婆节。
在宴席上,人们会品尝各种美食,喝上一杯浓香的米酒,欢笑聊天,共度一个愉
快而难忘的晚上。
“三月三”花婆节不仅仅是仫佬族人民祈求女神花婆保佑的节日,更是人们展示民族
风采、增进感情的重要场合。
这一传统节日,不仅体现了仫佬族人民的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也凝聚了村民之间的深厚情感,是仫佬族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仫佬族“三月三”花婆节
仫佬族“三月三”花婆节仫佬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湖南、江西、贵州、广东等地。
他们有自己独特的风俗和节日,其中最重要的节日之一就是“三月三”花婆节。
“三月三”是仫佬族最盛大的节日,也是他们的传统节日。
它通常在农历三月初三举行,是仫佬族人民庆祝春天来临、祈求丰收的重要活动之一。
“三月三”这个节日的名字来源于仫佬族对春天的称呼“三月”。
根据仫佬族的信仰,春天是大自然复苏、万物生机勃勃的季节,所以他们会举行一系列的庆祝活动。
在这一天,仫佬族人会打扮得漂漂亮亮,穿上节日盛装,互相拜访道贺,并参加各种富有特色的文艺表演。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花婆节活动。
花婆,是仫佬族文化中的一个重要角色。
她是女神的化身,象征着生育、繁衍和丰收。
花婆不仅美丽、善良,还拥有神奇的力量,能够保护人民平安、带来丰收。
在花婆节的时候,仫佬族人会选出一位年轻漂亮的女孩,扮成花婆的形象。
她会穿上华丽的服饰,戴上花环、脸上涂抹花朵的图案,然后带领着人们跳舞、唱歌,为大家带来欢乐。
花婆节的庆祝活动通常在村子的中心广场或者庙宇举行。
人们手持花束,围绕着花婆转圈跳舞,边跳边哼唱着仫佬族独特的歌曲。
他们的舞蹈优美而热烈,歌声婉转动听,吸引了许多游客前来观赏。
除了花婆节,仫佬族的“三月三”节日还有其他一些传统仪式和活动。
人们会去山上采集春天的鲜花,将其插在头发上或者佩戴在胸前,以表示对春天的迎接和敬意。
仫佬族人民还会举办各种传统民俗比赛。
人们会进行划船比赛、赛马比赛,还有一种特殊的比赛叫做“钻花洞”。
参赛者要通过一个装满鲜花的洞穴,来测试他们的勇敢和敏捷。
这种比赛给节日增添了更多的乐趣和激动。
仫佬族的“三月三”花婆节不仅是传承和弘扬仫佬族文化的重要场合,也是人们欢聚一堂、展示自我才艺的机会。
在这一天,人们能够感受到浓厚的节日氛围,享受到独特的文化体验。
如今,“三月三”花婆节已经不仅仅是仫佬族人民的节日,也吸引了更多的游客前来观赏和参与。
这不仅推动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也增进了各民族之间的了解和友谊。
仫佬族
农历正月初一春节开始到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送灶王爷上天、十二月三十日(大年)的除夕,一年之中几乎月月有节日。
如春节、观音节、花婆节、牛诞节、依饭节、走坡节等等。
全年的每个节日都有其活动的形式与风格。
春节为一年诸节中时间最长的一个节,与除夕的活动联为一体。
除夕是前一年的节日的终结,也是另一年节日的开端——春节的前奏。
因此,就两者的关系来看,它们是同一个节日的两个部分,时间的界线把它们划为新年与旧年两半。
大体说来,春节(即过农历年)为正月初一凌晨开始至正月十五元宵节结束。
初一清早鸡刚刚啼叫,各家各户的家庭主妇马上点燃一束香火和一个火把,挑上桶快步出门,向平日取水食用的地方跑去。
到了水边,先把带来的香插上,然后往水里丢几枚硬币给水神爷爷,将“新水”挑回家中。
家里的人早就在大门口守侯,水一到,每人都喝上一碗,然后才去睡觉。
民间认为,新水有神奇的作用,人喝了人兴旺,牛喝了牛健壮,猪喝了猪长得快,新水染布布发亮,洗米煮饭喷喷香,熬出的米酒香又甜。
全村第一位挑到新水的人最为吉利,能给家庭带来六畜兴旺,五谷丰登。
因此时刻一到,家家争先恐后地向河边泉边奔跑,一星星香火,一串串火把,闪烁着,游动着,在夜色里形成一幅美丽的夜景图。
初一早上,全家吃水圆。
当天均吃素食。
初二早上用香纸敬财神爷,在天未亮到放亮之间燃放鞭炮,然后才出外拜年和请客吃饭、参加各种文娱活动。
正月十五之夜到别人家的菜园摘几片菜叶回来,没有蔬菜,青草也要抓一把,称为“偷青”。
民间认为,会给家中带来清洁平安。
出嫁的妇女年初二回娘家。
娘家在女儿回家的前后,送糯米糍粑给女儿各一次,每次为二、三担,每担20余斤。
女儿回家,带一些肉、鸡、鸭腿等礼物。
在娘家住一两天之后即回夫家。
正月十五闹元宵、耍龙灯。
不少地方这一天杀鸡、吃糍粑聚餐。
年节结束。
年节有十一忌:(一)忌天亮才起床。
大年初一这天要天未亮就起床,不然的话这一年田土会崩溃。
(二)忌打破东西和拨火。
否则缝衣断针锄地断锄。
仫佬族节日“二月春社”
仫佬族节日“二月春社”二月社也叫“祭社王”或“春祭”,这是仫佬族一种集体崇拜仪式,以“冬”为单位进行,具体日期看历书决定。
仫佬族的“二月春社”是仫佬族先民祈求社王保佑五谷丰登的传统习俗,是仫佬族的原始宗教信仰的一种表现,同时也是仫佬族文化的一种体现。
仫佬族“二月春社”的简介二月社也叫“祭社王”或“春祭”,这是仫佬族一种集体崇拜仪式,以“冬”为单位进行,具体日期看历书决定。
据说社王能保禾苗丰收,因此为仫佬*所崇敬,二月祭社的目的就是祈求社王保佑五谷丰登。
仫佬族“二月春社”的基本概况社有社庙,多设于村头大树下。
仫佬族的二月春社日当日,家家户户舂糍粑,杀鸡祭祖,接新媳妇回家。
全村进行春祭,各家各户凑钱买猪,抬到社王庙宰杀,每户派一位代表参加,敬祭社王时,将猪肉分成若干份,用竹子串联起来,一串一串地挂在竹竿上,分放在社王庙的两旁。
祭完社王,各人将一串猪肉带回家,如果这一年春社在春分之前,民间认为年成好,有剩有余,代表们先饱吃一顿,剩下的串肉再分给各人带回去。
如果春社在春分之后则年成不好,大家要省吃俭用,先分再吃,把猪肉全部分到各家各户去吃,煮黄花(一种灌木花)、煮黄*糯米饭供神,全家食用,民间认为,可减少小白蚂蚁之害。
仫佬族“二月春社”的祭祀内容二月春社期间,由值年头人(由同“冬”的各户轮流担任)备办香纸蜡烛,同时还要担负杀猪分肉的事务。
祭一次杀猪一头(全村集钱),以煮熟的头、脚、尾、肚肠祭供社王,其余的生猪肉待祭过社王后,由值年头人平均分给各户。
当天夜晚,家家户户过节,杀鸡、包粽粑(春节期间仫佬族不包粽,二月社才包)。
先供奉祖宗,后全家食用。
凡在上年讨媳妇的,必须在这一天送10至20担粽粑到女方家认亲,接新娘回家,女方家也必须以相同的礼物回敬。
那天,仫佬族还有向“社王”报丁的习惯。
凡是有新生男婴之家,必须备办猪头等三牲供品去拜祭“社王”。
主人点燃一柱香,*到“社王”偶象前,摆上供品,斟上三杯酒,口唱“婆王给我生贵子,我请社王保平安,孩子成长续香火,祖业万代有人传”之类的歌。
仫佬族二声部民歌音乐形态特征分析
仫佬族二声部民歌音乐形态特征分析仫佬族是中国南方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湖南、云南等地。
仫佬族的音乐文化非常丰富多彩,其中的二声部民歌更是具有独特的音乐形态特征。
今天我们就来分析一下仫佬族二声部民歌的音乐形态特征。
一、音乐形态仫佬族二声部民歌是由男女混合合唱的,通常分为主唱和和唱两个部分。
主唱部分由男性演唱,音域一般比较宽广,歌声宏亮、有力;而和唱部分由女性演唱,音域较窄,歌声柔和、清脆。
两者相互搭配,旋律和声相得益彰,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旋律特点仫佬族二声部民歌的旋律通常由简单的音阶构成,整体比较朴实、不拘泥于复杂的音乐形式。
歌曲旋律流畅,节奏感强烈,多为二部或三部曲式。
在音乐的表现手法方面,常常运用巧妙的循环节奏,使得旋律更加丰富多彩。
三、节奏韵律仫佬族二声部民歌的节奏韵律非常独特,以自然、朴实、悠扬的方式表达出当地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情感的宣泄。
其节奏动感鲜明,以轻快的4/4拍或12/8拍为主,同时也有部分歌曲采用自由节奏,充分展现出仫佬族音乐的生动活泼。
四、歌词内容仫佬族二声部民歌的歌词内容通常取材于当地的风土人情、生活习俗、劳动经验等,反映了仫佬族人民的生活、情感和价值观念。
歌词内容朴实、真挚,时而婉转动人,时而豪放激昂,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五、乐器伴奏在伴奏方面,仫佬族二声部民歌通常采用民族乐器进行伴奏,如芦笙、锣鼓、板胡等。
这些乐器的使用丰富了民歌的音乐形态特征,使得整个音乐更加多姿多彩,充满了浓厚的民族风情。
仫佬族二声部民歌音乐形态特征鲜明,充满浓厚的民族风格,旋律朴实、流畅,节奏韵律感强烈,歌词内容真挚动人,乐器伴奏丰富多彩,这些特点使得仫佬族二声部民歌成为了当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为音乐的多样性增添了独特的魅力。
希望通过对仫佬族二声部民歌的音乐形态特征分析,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和传承这一优秀的民族音乐文化。
仫佬族民俗 仫佬族婚俗文化有哪些-历史_传统文化.doc
仫佬族民俗仫佬族婚俗文化有哪些-历史_传统文化仫佬族婚俗文化,你知多少?婚俗作为一个地方文化的重要体现,一直备受人们的关注。
仫佬族的婚俗历经几千年,至今还一直保持着原有的形态,其独特的影响力甚至超越了民族本身。
那么,究竟是怎样的习俗,有着如此的魅力呢?现在小编就为大家介绍仫佬族文化之特别的婚俗习惯。
仫佬族青年男女历来实行自由恋爱,除节日、集会和赶集时的交往相识之外,主要的恋爱方式就是在“走坡”中传歌互答交友。
“走坡”的季节是阳春三月和八月金秋,年轻人身穿盛装,男女各自结伴,到集市上寻找对歌的伙伴。
找到满意的对手后,就邀到风景美丽的山坡草坪上开始对唱,以歌为媒,一问一答,相互满意,互赠信物。
最后托媒人通报家长,确定婚期成亲。
媒人先由男方拜托,女方家若同意,就把女儿的生辰八字交给媒人转递男方。
男方父母收到女方八字后,认为与儿子的八字相合,这门亲事基本大功告成。
接亲方式各地略有差别,最有趣的是“送嫁十姊妹”。
新娘过门前一个月,同村寨的同辈姑娘自愿组成十人傧相,到未婚新娘家做姐妹,与新娘日夜相伴,帮她做新鞋,缝嫁衣,备妆奁。
成亲的那天,十姐妹与新娘打扮得一模一样,穿相同的“情人鞋”、“送嫁衣”,撑同样的“姐妹伞”,剪同样的发型,扎同样的辫子,甚至连举止姿态都相近相似。
若非亲友,真不知谁是新娘,谁是傧相。
到了新郎家,十一个姑娘一起登堂入室,热闹非常。
接亲的当天,许多地方都有设“歌卡”的习俗。
男方一行人到女方村寨接亲时,要唱答盘问方能通过“歌卡”进入新娘家。
同样,女方送亲队伍到男家村寨也得答出问歌才能进新郎的家门。
有时从早一直唱到晚,围观看热闹的人挤得水泄不通。
最后若答不上来,那就自问自答,或由家长出面唱“和解歌”,宣告“栏门歌”结束。
在长时间的对歌中,主人要供应好吃好喝给客人,以保证对歌时精力旺盛,情绪饱满。
新娘进屋后,许多地方要“闹歌堂”,即在洞房内外摆擂台赛歌,男女唱答。
高潮时,喝彩声、欢笑声响成一片,成了青年人显露才华的极好场所。
仫佬族“三月三”花婆节
仫佬族“三月三”花婆节仫佬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贵州、云南、湖南、广西、四川等地。
他们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和节日,其中最具特色的节日之一就是“三月三”花婆节。
“三月三”花婆节是仫佬族最重要的节日,每年农历三月初三举行。
这一天,仫佬族的人们会穿上盛装,举行隆重的庆祝活动,以表达对花婆神的敬意和祈福。
据仫佬族的传说,花婆神是古代百越部落的祖先,也是仫佬族的保护神。
花婆神被仫佬族人视为农业、繁衍、丰收和幸福的象征。
仫佬族的人们对花婆神充满敬畏和感恩之情,每年都会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来祈求神灵的保佑和祝福。
花婆节的准备工作通常在节日前十天开始进行,包括祭神用品的准备、庙宇的清洗和装饰、神牌的制作等等。
节日当天,仫佬族的人们会集聚于祠堂或花婆庙,由族长或村长带领着祭神队伍,以庄严的仪式祭奠花婆神。
在祭祀过程中,仫佬族的人们会设有两桌祭品,分别供奉给花婆神和他的哥哥花神。
祭品包括新鲜的花朵、水果、鸡鸭鱼肉、米饭和酒。
祭祀结束后,族长或村长会带领着全体参与者进行跳花婆舞、吟花婆歌等庆祝活动,表达对花婆神的崇拜和感恩之情。
花婆节期间,仫佬族的人们还会举行各种民间活动,如龙舟比赛、射箭比赛、跳大壶舞等。
这些活动既是娱乐方式,也是传承民族文化、加强族群凝聚力的一种方式。
除了庆祝活动,花婆节还是仫佬族人们结亲缘、联姻的重要时间节点。
在节日期间,仫佬族的青年男女会相互约会、结识,通过跳花婆舞、参加比赛等活动,加深彼此之间的了解和感情。
仫佬族的“三月三”花婆节是一场盛大而庄重的庆祝活动,不仅是对花婆神的敬意和感恩,也是仫佬族人们自身文化传承和族群凝聚的体现。
这一节日不仅给仫佬族人们带来欢乐和福祉,也吸引了众多国内外游客前来体验和观赏,让更多人了解和认识这个美丽而神秘的民族。
仫佬族服饰 仫佬族服饰有什么特点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仫佬族服饰仫佬族服饰有什么特点
导语:仫佬族服饰仫佬族主要分布于广西壮族自治区。
仫佬族崇尚青色,服饰风格素朴简约。
仫佬人自种棉花和蓝靛,自织土布,自染。
染布的做法是;
仫佬族服饰
仫佬族主要分布于广西壮族自治区。
仫佬族崇尚青色,服饰风格素朴简约。
仫佬人自种棉花和蓝靛,自织土布,自染。
染布的做法是;将布放进染缸,用蓝靛水浸泡,着色均匀之后捞起,用米汤、薯莨、牛皮胶糊面。
晾干后,用石磙滚化或棒槌敲打,这样制作出来的布料闪闪发亮,美观大方,经久耐用。
蓝靛染制的土布,仫佬人视为珍品,老年人的“防老衣”和姑娘们的“送嫁衣”都是用这种布料做成的。
服饰特征
仫佬族尚深青色。
《广西通志》载:“宜山姆姥即僚人,服色尚青……”,爱穿青色是仫佬族服装的特色之一。
仫佬人自种棉花和蓝靛,自织土布,自染。
据史籍记载,明清两代以前,仫佬族妇女多穿滚粗边的宽袍阔袖满襟衫,下着绣花桶裙,项有银圈,耳戴银环,手带银镯、戒指,颇具民族特色。
明朝成化年间(1465—1487)封建统治者曾强迫仫佬族人改装,以后才逐渐有了变化。
发展阶段
仫佬族的服饰都有自己的特点,但因长期与汉、壮族交错杂居,互相影响,在一些方面已基本上与附近的汉、壮族相同。
辛亥革命前,仫佬族普通人家,成年男子一生之中只缝制一件长衫,做客时穿着。
其他时间都穿无领短衫,长度可掩盖臀部,身宽袖大,前襟缝扣,开于右胸侧面,俗称“木桶盖”,也称“琵琶襟”。
生活常识分享。
仫佬族节日 仫佬族依饭节有什么特点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仫佬族节日仫佬族依饭节有什么特点
导语:仫佬族依饭节仫佬族主要聚居于广西壮族自治区,自称"伶"和"谨"。
仫佬族过去崇信多神,节日较多。
一年之中除十月、十一月之外,几乎每个月
仫佬族依饭节
仫佬族主要聚居于广西壮族自治区,自称"伶"和"谨"。
仫佬族过去崇信多神,节日较多。
一年之中除十月、十一月之外,几乎每个月都有节日。
最具特色最隆重的是三年一大庆、一年一小庆的“依饭节”,也叫“喜乐愿”、“依饭公爷”,有祈神驱邪、保安集福、贺五谷丰登之意,是仫佬族特有的传统节日,带有强烈的感恩和祝愿色彩。
依饭节每逢丑、辰、未、戌、(有的村是卯、未、亥)之年,于立冬后“吉日”举行,多数村是三年举行一次,有的是四年举行一次。
流行于广西罗城仫佬族自治县东门镇、四把等地。
“依饭”的法事的程序
节日仪式,一般经过起坛、请圣、点牲、劝圣、唱牛歌、合兵、送圣等七个程序。
安坛--又名“安坛起首”,用鸡、鸭、猪头之牲焚香请神。
请宴--请的第一位神是“引光”,因为他在神国里负责联络众位神仙,因此请他先临坛,这样别的神仙才能找到地址赴宴。
以后依次是鲁班(为众仙铺路搭桥)、家仙、四大五;三元、法主……最后一位是四山土娘。
点牲--用鸡祭祖,共需36只鸡(无鸡可用鸭代替)。
唱牛歌--请祖先保护耕牛、牲口。
合兵--又称“团兵”,为“依饭”法事活动的高潮。
送圣--即送梁九神,这时的唱词必须用仫佬话唱。
生活常识分享。
仫佬族“三月三”花婆节
仫佬族“三月三”花婆节仫佬族是中国人口较少的一个民族,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三江县、合山县以及广西河池市的大化瑶族自治县、都安瑶族自治县和巴马瑶族自治县。
仫佬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民俗文化,其中“三月三”花婆节是仫佬族的重要传统节日之一。
“三月三”花婆节是仫佬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之一,通常在农历的三月三这一天举行。
这一天,整个族群都会精心准备,一起欢庆这一盛大的节日。
“三月三”花婆节是仫佬族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族群的综合性民俗文化表演、传承和展示的盛大节日。
据传统,花婆节是祭祀先祖神灵和祈愿丰收的节日,也被认为是仫佬族最重要的节日之一。
这一天,仫佬族人民以饮食、娱乐和祭祀等形式向他们的祖先和土地神献上自己的心意。
在这一天,人们会用当地的特色饮食,如糯米酒、酸汤米线、小炒肉等,祭祀给神灵与祖先,并通过娱乐活动进行庆祝。
在这一天,人们会进行各种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如歌舞、打锣鼓、耍龙灯等,庆祝丰收和生活的美好。
还有舞狮、舞龙等表演,寓意着吉祥如意。
仫佬族的传统戏剧、民间音乐等也将在这一天进行精彩的表演,吸引了众多游客和观众前来观赏。
最为引人注目的是,仫佬族的花婆节中有一种具有独特意义的祭祀表演,称为“花婆”的表演。
据传统,花婆是特指负责祭祀活动的女性,在花婆节的祭祀活动中,她们身穿华丽的服饰、戴上美丽的头饰,手持祭祀用品,搭配一些特定的动作和舞蹈,祈愿好运和丰收。
人们认为,花婆们会领着祖先的灵魂来到这个世界与人们共庆节日,祈福吉祥,预祝丰收。
花婆节还有一项具有祭祀意义的活动,即“求雨”。
仫佬族的人们会在这一天通过特定的祭祀活动,祈求来年的雨水充沛,庄稼得以丰收。
在仫佬族的传统中,水是生命的象征,所以祈雨也成为了当地人的一个重要而庄严的活动。
花婆节还有一项让人津津乐道的活动,就是“打铁花”。
“打铁花”是一种民间技艺,通过对铁块的冲水、烧热和锤打,使其形成独特的花朵形状。
而在花婆节中,人们则会将这些铁花悬挂在门楼下、院落以及神龛前,以为迎接春天的到来。
仫佬族饮食 日常仫佬族日常食物都有哪些
仫佬族饮食日常仫佬族日常食物都有哪些>日常仫佬族食物,都有哪些在我们日常的生活中,每个人家中的食物都会有所不同,只是在同一个民族里。
日常的食物都也不会相差多少。
但是不同的民族之间的食物相差的就会不同很多。
所以本期的仫佬族文化,就要带你一起来看看仫佬族日常的食物都有哪些。
白馍白馍是糯米制品,其做法是:先把糯米蒸成熟饭,放在石臼里捣烂,然后捏成拳头大的团子,吃时可用火烤,香甜爽口,也可用糖水煮食。
五色糯饭五色糯饭是一种风味食品,其制法是先用红、黄、黑三种颜色将泡好的糯米分别染色,以及不染色的白糯米放入蒸熟,便成了色美味好的五色糯饭了,由于染料取自花朵的天然汁液,而无毒无害无副作用,除具有特殊的香味外,还有防病祛邪、治疗腰酸骨痛的功效。
白炠肉白炠肉是仫佬山乡的一种风味食品。
其做法是:将整块的猪肉或整个的鸡鸭(去毛和内脏)放入水中白煮,肉熟后取出切成小块,然后配以调味汁食用。
做法讲究火候,只有八分熟。
斗糍粑“斗糍粑”是仫佬山乡在春节期间家用糯米饭舂制的,每逢大年三十晚上,家家户户的青壮年男子便摆开架式,高举"丁"字形榔锤,一上一下把糯米舂溶。
一日糯米饭舂溶后,青壮年妇女便取出来做成馍饼,先放在用鸡蛋黄或茶油抹过的大簸箩里,然后移到芭蕉叶上晾干,印盖花纹图案。
“斗糍耙”在仫佬山乡还是送礼的佳品呢!重阳酒重阳酒是仫佬山乡农家最喜欢的传统饮料。
重阳酒醇香扑鼻,越喝越想喝,往往哪时醉了都不晓得,醒来时头不晕。
每年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仫佬山乡家家户户选出一部分上好的糯米熬酒。
重阳酒的制作方法与汉、壮族地区的甜酒制法相似,封密窖藏一段时间后才开坛饮用,它们来历还反映了仫佬人民纯朴善良的心地。
仫佬族的传说故事
仫佬族的传说故事在仫佬族的古老传说里啊,有这么一个神奇的故事。
很久很久以前,仫佬族的祖先们生活得可不容易啦。
有一年,天大旱,那太阳就像个大火球,整天烤着大地,庄稼都快干死了。
人们到处求神拜佛,希望老天爷能下点雨,可老天就像没听见一样,一滴雨都没有。
这时候呢,有个叫罗义的英雄站了出来。
罗义啊,那可是个非常厉害的人,他就像有使不完的力气。
他看到大家这么苦,心里特别难受,就决定自己去寻找解决的办法。
罗义走啊走啊,翻山越岭,不知道走了多久。
有一天,他来到了一个很神秘的地方。
在那里,他发现了一头神牛。
这神牛可不得了,浑身散发着一种神奇的光芒。
罗义心想,这神牛说不定能帮助大家呢。
于是他就想办法把神牛带了回去。
回到仫佬族的村子后,这神牛可就开始显神通了。
它用牛角在地上一拱,就拱出了好多清泉,那些干涸的土地一下子就有了水。
而且啊,神牛还教罗义怎么耕种,在神牛的帮助下,庄稼长得特别好,仫佬族的人们终于又过上了好日子。
可是呢,好景不长。
有个叫罗英的姑娘,她被妖怪抓走了。
这罗英也是个勇敢的姑娘,在妖怪那里一直反抗。
罗义知道后,那肯定不能坐视不管啊。
他就带着神牛去找妖怪。
那战斗可激烈了,神牛和罗义齐心协力,最后终于打败了妖怪,救出了罗英。
为了纪念罗义、罗英和神牛,仫佬族就有了一个特别重要的节日,叫依饭节。
每到依饭节的时候啊,仫佬族的人们就会穿上漂亮的传统服饰,大家聚在一起,做各种好吃的,还会举行各种仪式。
他们会在仪式上唱着古老的歌谣,讲述罗义、罗英和神牛的故事,感谢祖先和神灵给他们带来的幸福生活呢。
在仫佬族居住的地方啊,有一座凤凰山,这凤凰山可有一个特别有趣的传说。
传说啊,以前这地方还没有凤凰山的时候,有一只特别美丽的凤凰。
这凤凰可不是一般的鸟,它的羽毛五颜六色的,就像天边的彩虹一样绚丽。
它每天都会在天空中自由自在地飞翔,飞过的地方都会变得充满生机。
有一天啊,这凤凰飞到了一个小村子的上空。
它往下一看,这个村子里的人们都愁眉苦脸的。
仫佬族“三月三”花婆节
仫佬族“三月三”花婆节仫佬族是中国云南省的一个少数民族,其传统节日“三月三”花婆节是该族群保存至今的一个重要传统节日。
这个节日承载了仫佬族独特的文化内涵,是仫佬族人民传承、弘扬并发扬光大的一个重要节日。
“三月三”花婆节是仫佬族人民在每年农历三月三这一天举行的传统节日,节日当天,仫佬族群众会相约前往寺庙参拜神明,祈求家庭幸福、丰收吉祥。
寺庙还会举行各种活动,其中包括花婆舞表演、龙灯表演、抓鸡、摔跤、篝火晚会等。
整个活动持续一整天,令人兴奋、热闹非凡。
花婆舞是仫佬族传统节日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花婆舞穿行于各村寨,当地人将在舞台上表演各种舞蹈,画着厚重的脸妆,穿着夸张的衣饰,以表现出丰收、快乐与幸福的情感。
这个舞蹈既是一种信仰的宣泄,也是一种心情的宣泄,更是对丰收吉祥的一种祈愿。
龙灯表演也是花婆节活动的一大看点。
龙灯是仫佬族特有的传统表演形式,表演者们手持灯笼,以龙形式排成队伍,载歌载舞地在庙会上转场表演。
整个过程既神秘又庄重,让人仿佛置身于神话传说之中。
“三月三”花婆节上还有一些民俗项目,如抓鸡、摔跤等。
抓鸡是一种古老的民间游戏,当地人会将一只腿装上缠绕在一起的彩带,然后将这只鸡放入圈内,人们围坐在圈外,以观看这一场有趣的比赛。
而摔跤是以力量、技巧、勇气和智慧为要素的传统格斗比赛,非常深受当地人喜爱。
晚上,人们会围在篝火旁,一边烤火一边欢歌,这是一个非常热闹的场面。
在熊熊的火光映照下,人们相互交谈、唱歌跳舞,度过一个欢乐祥和的夜晚。
整个花婆节活动让人们感受到一种共同的情感和归属感,令人感受到“三月三”花婆节对于仫佬族来说绝不仅是一个简单的节日,更是一种文化传承与民族认同的载体。
“三月三”花婆节是仫佬族人民的传统节日,也是他们世代传承的文化瑰宝。
通过举办花婆节,仫佬族群众得以回归传统习俗,加深族群凝聚力,同时也为当地经济和旅游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传统节日的举办也逐渐融入了新的元素。
仫佬族二声部民歌音乐形态特征分析
仫佬族二声部民歌音乐形态特征分析仫佬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东南部和贵州省的西南部。
仫佬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民族,他们的民歌音乐也是其中的一部分。
仫佬族的民歌音乐是一种多声部的合唱音乐形式,其特征在于二声部的对唱形式。
下面将对仫佬族二声部民歌音乐的形态特征进行分析。
一、音乐形式仫佬族的二声部民歌音乐的形式主要是由两个声部的对唱组成,这两个声部分别被称为“相对”和“主调”,这两个声部的组合构成了仫佬族特有的音乐形式。
在表现方式上,相对部与主调部也各有特点。
相对部通常由一位领唱者带领,而主调部则是由整个合唱团共同演唱。
在音乐形式上,二声部民歌音乐在演唱方式上有着独特的音乐形式和表现手法,这使得仫佬族的音乐在其他少数民族音乐中独具风格。
二、音乐特色1. 和谐的和声在仫佬族的二声部民歌音乐中,和声是其最显著的特征之一。
相对部和主调部相互呼应,呈现出和谐的合唱效果。
这种和声的表现方式既丰富了音乐的层次感,又为音乐增加了另一种美感。
在演唱时,相对部和主调部的和声关系非常紧密,彼此相互呼应,使得整个音乐听起来非常和谐。
2. 富有节奏感的表现仫佬族的二声部民歌音乐在表现节奏感方面也有着显著的特点。
相对部和主调部在演唱时,通常会通过不同的节奏来呈现出层次感和对位感。
相对部的领唱者通常会强调出每一个节奏,而主调部则是通过和声的方式来呈现出整体的韵律。
这种节奏感的表现方式使得整个音乐听起来更加有层次感和动感。
3. 声音的变化在仫佬族的二声部民歌音乐中,声音的变化也是其独特之处。
相对部通常由一位领唱者带领,他们的声音会经常发生变化,从低沉到高亢,从轻柔到嘹亮,变化多端。
而主调部则是由整个合唱团共同演唱,他们的声音也会随着音乐的发展而有所变化,整个音乐的声音变化丰富多样,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4. 动人的旋律仫佬族的二声部民歌音乐的旋律通常都是非常动人的。
相对部和主调部的对唱形式使得整个音乐的旋律非常丰富多彩,从起初的温柔轻柔到后来的高亢激昂,每一种不同的旋律互相呼应相互交织,使得整个音乐听起来非常动人。
仫佬族简介
仫佬(mù lǎo)族是中国人口较少的一个山地民族。
“仫佬”一词在民族语言中,就是“母亲”的意思。
绝大多数仫佬族人居住在广西罗城仫佬族自治县。
其余散居在忻城、宜山、柳城、都安、环江、河池等县境内,与壮族、汉族、瑶族、苗族、侗族、毛南族、水族等民族杂居。
仫佬族人口数为207352。
主要从事农业,种植水稻、玉米等。
仫佬族使用的仫佬语与毛难语、侗语、水语相近。
大多数人兼通汉语,部分人还会说壮语。
通用汉字。
仫佬族住的多是泥墙瓦顶平房,屋内有专烧煤的地炉。
以稻米、玉米、薯类为主食,忌食猫、蛇肉。
衣服尚青色。
至清代,仫佬族妇女仍穿统裙,今已穿大襟衣、长裤,梳辫结髻,饰以耳环、手镯、戒指。
男着对襟唐装。
舞草龙是仫佬人春节活动项目之一。
草龙的做法是,将禾秆草编成一条长长的草帘。
据说是青少年见大人做布龙闹春节,他们没有做布龙、舞布龙的能力,便用禾秆草编织草龙来舞。
他们编成草龙在大年三十晚上舞草龙游村,夜间不小心烧了草龙,年轻人舞起这“火龙”别有一番风趣,大人看了忍不住也参与活动。
后来,大人也编起草龙,舞草龙变为全屯性的文娱体育活动了。
草龙与汉族的舞龙很近似,不同的是仫佬族舞完草龙后将它抬到河边烧掉,据说此举是为将草龙送到海龙王处,以祈求年年风调雨顺。
1983年8月30日,全国唯一的仫佬族自治县——罗城成立,罗城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北部,云贵高原苗岭山脉九万大山南麓,全县总面积2618平方公里,属中来热带季风气候地区,日照充足,雨量充沛,特别适宜竹子的生长。
仫佬族人民在长年与竹子的交往生活中,造就了灵巧的双手,高超的竹编工艺,尤其是手工竹桌的编织工艺。
民间制作的竹桌罩结实硬朗,疏而不漏,以其笼罩的饭菜,因通风透气而不馊,因筛孔细密而防虫,是别致而理想的厨具之一。
因它的外形似半个球形,于是工匠们索性将两个半球缩小后对口合二为一,形成了“竹球”,专供人们在传统节日依饭节中进行比赛。
竹球又称“夫妻球”,有300多年历史,是仫佬族群众挑选主持依饭节首领而举行的民族体育活动。
仫佬族
【民族建筑】
仡佬族住房一般分作三间, 中间为堂屋,不住人。也 有分作两间者,一间作卧 室,一间作厨房。以前的 建筑形式有土筑房、篾编 房和石砌房、小树条编织 成的篱笆房、用枝枝作架 盖以茅草的塌塌房和四脚 棚。塌塌房檐下有矮小墙 壁,四脚棚一般成三角形, 屋檐触地。还有一种穿斗 房(也称“高架房”),用 大木柱和厚木板建成,以 瓦片或薄石板盖顶。
•
公元前130年,汉朝以夜郎地设置犍为郡,前111年又分 设群。从此,这一带与中原地区的联系逐渐密切。汉族封建 社会的生产方式影响了僚人社会,从而缓慢地向封建社会过 渡。7世纪时,唐朝在今贵州省北部僚人居住地区,建立了 羁縻州、县。这时,僚人社会的生产力已发展到了相当高的 水平。农民生产的稻、麦等粮食已有一部分作为商品在市场 出售,他们纺织的“僚布”质量也很好,成了上缴封建王朝 的贡品。 • 自唐、宋到清代,仡佬族处于封建王朝和当地土官的统治 之下,受尽了压迫和剥削。元、明时期、仡佬族地区大都为 当地的土司所统治。后来,这里又建立了卫、所、屯、堡等 军事机构。明末开始“改土归流”,到清代雍正年间,仡佬 族地区的“改土归流”基本完成,仡佬族人民从此在流官的 统治之下。 清末及民国初年,仡佬族人口急剧减少,居住 区域迅速缩小,仡佬族聚居地多呈点状分布在其他各民族生 活区域之间,而各地的仡佬族人在与周围其他民族的共同生 活中,通过互相影响互相学习,其生活习俗、饮食服饰等方 方面面也发生着不同程度的变化。 但在贵州黔西、大方等 彝族安姓土司,仍保留了他们的政治、经济势力,直到新中 国成立前夕,还对当地仡佬族及其他民族的农民进行着残酷 的剥削。
仫佬族服饰 --五彩贯珠
仡佬族男子多穿对襟上衣,长裤,白布或青 布包头,穿元宝鞋或云勾鞋。妇女一般穿及 腰短上衣,袖背上绣有鳞状花纹,下配无褶 长筒裙。裙由三段组成,中间用土红色羊毛 织成,上下两段是麻织条纹土布。外套圆领 无袖、前短后长的贯头衣,头盘大发髻,用 三条一丈多的布包之,后面露出六个头穗。 少女喜欢戴一端绣有红、黄、绿、紫等彩色 花边的黑色头巾。以银首饰装饰,穿翘尖绣 花鞋。也有穿石衽大襟短衣、长裤,衣袖宽 短,襟及环肩以宽边装饰,裤较短,裤脚较 窄。仡佬族妇女擅长于纺织,服装面料都是 自织自染的细布,结实耐用,朴素大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仫佬族的婚俗
• 仫佬族青年男女历来实行自由恋爱,除节日、集会和赶集时的交往相识之外,主要 的恋爱方式就是在“走坡”中传歌互答交友。“走坡”的季节是阳春三月和八月金秋, 年轻人身穿盛装,男女各自结伴,到集市上寻找对歌的伙伴。找到满意的对手后,就 邀到风景美丽的山坡草坪上开始对唱,以歌为媒,一问一答,相互满意,互赠信物。 最后托媒人通报家长,确定婚期成亲。
仫佬族的祭祀活动多在节日中进行,过去凡遇重大节日,
全村或数村联合举行集体礼拜仪式,所祭神主,根据节期不
同而有所不同,每祭一次神,所用祭品的费用大家平摊,祭
祀活动后,祭品按户平分,称为“拈份”。个人所得的拈份,
回家后可用于祭祀祖先,然后作节日食品。四月八“牛生
日”,当天要让牛休息,并备鸡、鸭、酒、肉,蒸糯米饭祭
仫佬族的简介
仫佬族的婚俗
仫佬族的历史
仫佬族的建筑
仫佬族的饮食
仫佬族的节日 仫佬族的服饰
看完了就 点这儿。
仫佬族的文化艺术 仫佬族的宗教信仰
仫佬族的简介
仫佬族是我国人口较少的一个山地民族。他们自称“伶”、“谨”。 壮族称之为“布谨”,汉族称之为“姆佬”。“仫佬”一词在民族语 言中,就是“母亲”的意思。建国后统称仫佬族。绝大多数居住在广 西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其余散居在忻城、宜山、柳城、都安、环江、 河池等县境内,以及贵州部分地区。与壮族、汉族、瑶族、苗族、侗 族、毛南族、水族等民族杂居。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 仫佬族人口数为207352。主要从事农业,种植水稻、玉米等。仫佬族 使用的仫佬语与毛南语、侗语、水语相近。大多数人兼通汉语,部分 人还会说壮语。通用汉字。
拜“牛栏神”,并给牛吃一团糯米饭。
回目录
仫佬族的节日
抢糍粑
依饭节 又称“敬依饭公爷”、“喜乐愿”、 “祖先愿”、“贺香火”等,是仫佬族祭
抢糍粑是仫佬族最热闹
的活动。他们三人为一“冬”
(组),共三“冬”人轮番
用长筷子去抢放在瓦缸里的
祖、祭神,保护人畜平安和庆丰收的祭祀
三角粽,但是三个人只能共
活动,是他们传统的盛大节日。“依饭节” 用三只脚着地,全靠手拉手、
雨的季节,屋里的粮食和衣物等都不致发霉。逢年过节,家人亲友
就围着地炉吃“火锅”,非常方便。因为仫佬族地区产无烟煤,所
以使用地炉十分普遍。
回首页
仫佬族的服饰
• 仫佬族的服饰都有自己的特点,但因长期与汉、壮 族交错杂居,互相影响,在一些方面已基本上与附近 的汉、壮族相同。
•
仫佬族服饰六七十年前一直保持着古代僚人的特
在多已剪发。饰物有银质的耳环、手镯、戒指等。
回目录 回目录
仫佬族的宗教信仰
仫佬族没有统一的宗教,由其先民的自然崇拜,发展到信 仰多神。过去仫佬族地区佛寺众多,即信佛教,又信道教。 在道教之中又分茅山教和梅山教两种。仫佬族信仰多神,十 分复杂,有家神和外神两种,这是仫佬族地区科学技术没有 完全普及的缘故,人们过去对自然界许多现象,对人自身的 生老病死现象迷惑不解,于是把美好、善良的愿望寄托于鬼 神的意志。如今仫佬族地区信教的群众已经很少了。
杂,耗费颇大。也有入赘的。丧葬仪式隆重,墓葬信风水龙脉。
回目录 回目录
仫佬族的历史
▪ 仫佬族是由古代的“僚人”发展演变而来
的,晋人常璩《华阳公志。南中志》中, 即有关于“僚人”在云贵高原云岭山脉南 沿一带活动的记载。唐宋以后,《岭外代 答》、《溪蛮丛笑》等史籍中出现了 “僚”、“伶”人们共同体的记述。《天 河县志》、《大清一统志》说:“伶人又 名僚,俗名姆佬”,可见仫佬与僚、伶有 密切的渊源关系。学术界一般认为,仫佬 族是从僚、伶中分化出来形成的单一民族, 其时间大约在宋代。
▪
地炉建于堂屋内大门两侧或厨房中。先在地上挖个坑,在坑中
用砖砌好炉子,炉旁安放一个大水坛,坛口与地炉口都略高于地面,
以避污水流入。炉前砌一个煤坑,上面盖块活动的板子。炉子除掏
灰的炉门外,以及坛子的周围,全都用泥土填平,表面还得打上三
合土。地炉一天到晚都不熄灭,水坛中总有热水。除随时可架锅做
饭外,冬天象土暖气设备一样,使堂屋舒适温暖。特别是在潮湿多
鞋”、“送嫁衣”,撑同样的“姐妹伞”,剪同样的发型,扎同样的辫子,甚至连举
止姿态都相近相似。若非亲友,真不知谁是新娘,谁是傧相。到了新郎家,十一个姑
娘一起登堂入室,热闹非常。
•
接亲的当天,许多地方都有设“歌卡”的习俗。男方一行人到女方村寨接亲时,要
唱答盘问方能通过“歌卡”进入新娘家。同样,女方送亲队伍到男家村寨也得答出问
为期两天,家家包粽,作糯米饭,杀鸡鸭, 邀请亲友来家饮宴。如今,仫佬族过"依 饭节"时,加入了富有时代气息的东西, 如演新戏,唱新歌,进行各种体育比赛及
经贸活动等,增进了民族的团结。
脚扣脚在蹦跳中保持平衡, 一不小心失了平衡,抢到的 粽子也会掉下地。一时之间 满场喝彩呐喊和击鼓助威声 不绝,直到缸里的粽粑抢完 为止,抢得粽粑最多的一
点。如妇女上衣很短,仅及腰,袖背上全部绣上鳞状
花纹。下穿无褶筒裙,脚上穿的是钩尖鞋。男子多穿
对襟衣,男女均以长帕包头。仫佬族的衣服,一般尚
深青色。过去大都是自纺、自织、自缝。近代都已改
装,与当地汉、壮族的衣服没有多大差别。男子穿的
都是对襟上衣、长裤,年老的穿琵琶襟上衣;一般穿
草鞋,跣足的不多。过去姑娘梳辫,出嫁后结髻,现
下餐再吃也不用再加热。平时一般都喝生水。仫佬族烹调肉类习惯于
“白氽”,即把大块猪肉或宰净的整个鸡鸭放入水中白煮,然后切成
小块,食用时再加盐,或蘸盐水。鱼类多用油煎,牛肉常作单炒。
仫佬族喜食酸辣,家家备有酸坛腌制各种腌菜,有腌豆角、蒜头
等。民间早、中两餐,只用酸辣小菜佐饭。蔬菜习惯先用水煮,再加
油盐。当地特产煤砂罐是仫佬族特有的烧饭、菜、烧Fra bibliotek的饮具。
仫佬族住的多是泥墙瓦顶平房,屋内有专烧煤的地炉。以稻米、
玉米、薯类为主食,忌食猫、蛇肉。衣服尚青色。至清代,仫佬族妇
女仍穿统裙,今已穿大襟衣、长裤,梳辫结髻,饰以耳环、手镯、戒
指。男着对襟唐装。 过去,婚姻多为家长包办,少数在“走坡”中恋
爱成亲的,亦须经家长同意。盛行早婚,有婚后女方在一段时间内
“不落夫家”的习俗,生育后始居夫家。与壮族、汉族通婚。婚仪繁
•
媒人先由男方拜托,女方家若同意,就把女儿的生辰八字交给媒人转递男方。男
方父母收到女方八字后,认为与儿子的八字相合,这门亲事基本大功告成。
•
接亲方式各地略有差别,最有趣的是“送嫁十姊妹”。新娘过门前一个月,同村
寨的同辈姑娘自愿组成十人傧相,到未婚新娘家做姐妹,与新娘日夜相伴,帮她做新
鞋,缝嫁衣,备妆奁。成亲的那天,十姐妹与新娘打扮得一模一样,穿相同的“情人
仫佬族典型食品有:豆腐肴;白馍,仫佬族传统点心,用熟糯米
饭制成。
回目录
仫佬族的建筑
▪ 仫佬族聚居区内,山岭绵延起伏,武阳江、龙江流贯其间。在大石 山与土山丘陵的交错中,有纵横不等的峡谷平坝。仫佬族多住在山 区或半山区,依山傍水建立村落。仫佬民居,多为砖墙、瓦顶、矮 楼建筑。无论是在平地或是斜坡上,房基都要修成高出地面30至60 公分的地台。墙基以火砖砌成。人住底层,楼上是仓房。民居中最 突出的特点是以地炉取暖做饭,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
歌才能进新郎的家门。有时从早一直唱到晚,围观看热闹的人挤得水泄不通。最后若
答不上来,那就自问自答,或由家长出面唱“和解歌”,宣告“栏门歌”结束。在长
时间的对歌中,主人要供应好吃好喝给客人,以保证对歌时精力旺盛,情绪饱满。
•
新娘进屋后,许多地方要“闹歌堂”,即在洞房内外摆擂台赛歌,男女唱答。高潮
时,喝彩声、欢笑声响成一片,成了青年人显露才华的极好场所。
“冬”为胜者。三角粽是仫
佬族依饭节的吉祥物,仫佬
族人相信,谁抢得多,得到
的福气也越多。
回目录
回目录
仫佬族的饮食
仫佬族大都习惯日食三餐,早餐为粥,午餐食用早餐留下的粥,晚 餐吃米饭和比较丰富的菜肴。农忙季节一般都是早餐吃粥,午餐和晚 餐为饭。红薯是仫佬族主要辅助粮之一。黄豆平时的都经炒、煮后吃, 节日和婚丧大事时用来制作豆腐。每年秋天,家家都要做二十至三十 斤的豆酱,用以佐粥。
仫佬族一向喜冷食,饭菜煮熟之后,晾凉了才吃,一餐吃不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