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名词解释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名词解释汇总
1.神话神话是上古先民通过幻想以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所作的形象描述和解释,用虚幻的想象表现了先民们征服自然、战胜自然的强烈愿望和乐观主义、英雄主义精神,是人类早期不自觉的积极浪漫主义艺术创作。
它是原始文学的一种重要样式,是后世文学艺术的重要土壤和武库。
2.“六义”“六义”(或"六诗”)指风、雅、颂、赋、比、兴。
风、雅、颂三类是《诗经》的分类;赋、比、兴三类是《诗经》常用的艺术手法。
3.《春秋》《春秋》是鲁国的编年史,经过了孔子的修订。
它非常简括地记录了鲁国及周王朝、其它诸侯国的历史事件,始于鲁隐公元年(前722),终于鲁哀公十四年(前481)。
4.“春秋三传”指左丘明的《春秋左氏传》(又称《左传》)、公羊高的《春秋公羊传》(又称为《公羊传》)和谷梁赤的《春秋谷梁传》(又称《谷梁传》)。
5.《论语》中国古代“四书”之一,是孔子去世之后,由孔子弟子及门人编订而成的,是专门记录孔子与时人言行的一部书,为语录体著作。
全书凡20篇,为我们今天研究孔子及儒家思想的重要参考资料。
6.楚辞战国中后期,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国人所创造的一种新诗体。
到了汉代,刘向把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编订成一部书,也称楚辞。
楚辞的代表作品是屈原的《离骚》。
7.《诗三百》即《诗经》。
《诗经》在先秦时不称“经”,而是称“诗”或“诗三百”,如《论语》引《诗》评《诗》即是如此。
《诗经》本有305篇,举其整数,故称“诗三百”。
西汉初成为官学,被尊为经,始称《诗经》,后世也有沿称“诗三百”的。
8.风雅颂是《诗经》的三个组成部分,也是根据地域和音乐的不同对《诗经》的分类。
风也叫国风,是带有诸侯各国地方特色的乐歌,共有十五国风,160 篇,多是民歌,少数是贵族作品。
雅是周王朝京都地区的乐歌,分大雅、小雅。
大雅31篇,多朝会宴享之作;小雅74 篇,多个人抒情之作。
雅诗中也有部分民歌。
颂是王室宗庙祭祀或举行重大典礼时的乐歌,分周颂、鲁颂、商颂三颂,共40 篇。
古代文学史(一)名词解释 精心整理可打印
元和体元稹、白居易在宪宗元和年间次韵唱和之诗、长篇排律以及杯淋光景间的小碎篇章、艳诗等,统称“元和体”。
元和体诗突破了诗的传统,体现世俗化特征。
霍小玉传唐代传奇小说,作者蒋防,表现李益与霍小玉的爱情悲剧建安风骨:是对建安文学风格的形象概括。
其诗歌情调慷慨悲凉,语言刚健爽朗。
抒一已之情怀,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形式上词采华美但又不假雕饰。
玄言诗:指东晋时期在玄学思想影响下,诗坛上流行的“寄言上德,托意玄珠”的作品。
代表作家有东晋孙绰、许询。
玄言诗以玄学思想方法体悟玄理,诗味不浓,但其中通过景物来表现哲理的作品,为山水诗的出现起到了催化作用。
采诗说:1、采诗说出自《汉书食货志》,2、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献之太师,比其音律,以闻于天子。
献诗说:出版《国语、周语上》,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列士献诗,是一种关于《诗经》收集的说法。
删诗说:最早提出此说的是司马迁,他说孔子时有诗3000多篇,孔子选择合乎礼义的305篇编成《诗经》一书。
这种说法不正确风、雅、颂:是按照音乐的不同对《诗经》作品的分类。
风指音乐,乐曲。
雅,即“正”,正声,朝廷之音曰“雅”。
颂,“美盛德之形容,”,“颂”,即是舞容。
5、赋比兴:《诗经》常用的三种艺术表现手法。
赋指的是铺陈直叙事物的方法。
比即比喻或比拟。
兴即托物起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六诗(六义):赋、比、兴是《诗经》的艺术表现方法,风、雅、颂是《诗经》按音乐不同的分类,《周礼、春官、大师》将赋、比、兴与风、雅、颂合称为“六诗”重章:是《诗经》结构形式的一大特色。
所谓重章,并不是把完全相同的字句再罗列一遍,而是改变或替换一些字词后的复唱,这就产生两种情况:一是字词虽变而意义相同,二是改变字词后使诗章间形成意义上的层递关系。
《诗经》中的弃妇诗:1、是被丈夫抛弃的妇女的咏唱。
2、反映了妇女社会地位卑下及命运不幸。
代表作为《氓》或《谷风》。
《尚书》:我国第一部历史散文集。
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名词解释、论述题汇总(全)
中国古代文学名词解释、论述题题库第一章上古文学一、名词解释1、上古歌谣:上古时期的民歌、民谣,是民间文学的一种。
我国古代,以合乐为歌,徒歌为谣。
上古歌谣是先民表达思想、抒发感情、促进生产的重要工具,是在生产力极为低下的原始时代产生的,是出现最早的文学样式。
按题材内容,可分为劳动歌谣、祭祀歌谣、图腾歌谣、婚恋歌谣、战争歌谣等。
它们具有集体性、综合性和再现生活的直接性,词句简朴,节奏流畅,以赋为其主要表现手法。
2、《周易》:先秦时的一部卜筮书。
其文字分经、传两部分。
其中的卦、爻辞为《易经》,约成于西周初年。
它们记载了上古社会的一些情况,保存了一些具有朴素色彩的上古歌谣。
《易传》是对经的说明和解释,大部分作于战国时期,反映了当时的哲学思想。
3、神话:神话是上古先民通过幻想以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所作的形象描述和解释,用虚幻的想象表现了先民们征服自然、战胜自然的强烈愿望和乐观主义、英雄主义精神,是人类早期不自觉的积极浪漫主义艺术创作。
它是原始文学的一种重要样式,是后世文学艺术的重要土壤和武库。
4、《山海经》:一部与巫术有关的古代地理著作,作者不详,约成书于战国时,秦汉时又有增补。
共18卷,以记载传说中的地理知识为主,兼及民俗、物产、医药、巫术、祭祀等,尤其是保存了大量上古神话传说,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黄帝杀蚩尤、鲧禹治水等,是我国先秦保存神话最多的古籍,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
二、论述题1、谈谈我国上古歌谣的分类及内容。
参考答案:我国现存上古歌谣,从题材内容看,大致可分为以下五类:一为劳动歌谣,是最早出现的上古诗歌,它们对劳动行为的再演和生产经验的总结,是先民有意识创做出来的,带有明显的功利目的,以《弹歌》最典型。
二为祭祀歌谣,表现了上古先民幻想祈神降福或指挥自然服从自己的愿望,带有较浓的原始宗教意识,《卜辞通纂》375片和《伊耆氏蜡辞》是其代表。
三为图腾歌谣,是先民在图腾崇拜基础上创作的诗歌,《燕燕往飞》尚可窥见其端倪。
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中国古代文学名词解释第一章上古文学1、《山海经》:一部与巫术有关的古代地理著作,作者不详,约成书于战国时,秦汉时又有增补。
共18卷,以记载传说中的地理知识为主,兼及民俗、物产、医药、巫术、祭祀等,尤其是保存了大量上古神话传说,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黄帝杀蚩尤、鲧禹治水等,是我国先秦保存神话最多的古籍,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
第二章《诗经》1、《诗三百》:在先秦时称“诗”或“诗三百”。
《诗经》本有305篇,举其整数,故称“诗三百”。
西汉初成为官学,被尊为经,始称《诗经》。
2、风雅颂:是《诗经》的三个组成部分,也是根据地域和音乐的不同对《诗经》的分类。
风也叫国风,是带有诸侯各国地方特色的乐歌,共有十五国风,160篇,多是民歌,少数是贵族作品。
雅是周王朝京都地区的乐歌,分大雅、小雅。
大雅31篇,多朝会宴享之作;小雅74篇,多个人抒情之作。
雅诗中也有部分民歌。
颂是王室宗庙祭祀或举行重大典礼时的乐歌,分周颂、鲁颂、商颂三颂,共40篇。
赋比兴:《诗经》常用的三种艺术表现手法。
赋指的是铺陈直叙事物的方法。
比即比喻或比拟。
兴即托物起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3、四家诗:指汉初出现的传授《诗经》的齐、鲁、韩、毛四家诗。
前三家属“今文诗”,西汉时立于学官,分别亡于三国、西晋和宋时。
《毛诗》属“古文诗”,东汉时立于学官,训诂多用《尔雅》,事实多本《左传》,流传至今。
4、毛传郑笺:汉代毛亨、毛苌为《诗经》所作的注解名为《毛诗故训传》,简称“毛诗”。
东汉郑玄又为“毛诗”作笺注,名为《毛诗传笺》,简称“郑笺”。
第三章先秦历史散文1、今古文《尚书》:汉代,《尚书》始有今古文之分。
汉文帝时晁错根据伏胜记诵所整理的28篇《尚书》,用汉代通行的隶书写定,称《今文尚书》。
汉武帝时,曲阜孔壁中又发现一种用战国古文字写成的本子,称《古文尚书》,它比《今文尚书》多16篇。
此书到西晋末因战乱丢失。
2、春秋三传:解释《春秋》的《左传》、《公羊传》和《谷梁传》三部书的合称。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名词解释自考(最新整理)
展过程中据有重要地位,前人往往将他与李白并称,故有“七绝圣手”之称。 两句成联,但句式灵活,多用虚词,行文流畅,词气通顺,音韵自然和谐,骈赋荒淫误国,抒发自己的政治感慨和见识,其中深寓对现实的不满和讽刺,有立意
11 六诗、始自《周礼》,六诗为风、雅、颂、赋、比、兴。《周礼》六诗产生的时的体制特点是,通篇对联,技巧出新;炼词熔典,讲究一定声律;犹如对联串缀高绝的议论,表现出横溢的才气,因此杜牧的绝句被称为二十八字史诗。
《大雅》、《小雅》,主要是周王朝京畿地区的歌曲;颂包括《鲁颂》、《商颂》、《周但这种观点未曾获得专业领域的认可。
姚合的贡献在于将这过渡阶段作了放大 ,他的名作《武功县中作三十首》丰富
颂》,主要是宗庙祭祀的舞曲。
36 志怪小说、志怪,就是记录怪异,主要指魏晋时代产生的一种以记述神仙鬼 了吏隐主题的蕴涵 ,发展了它的表现手法 ,从而使士大夫诗歌的这一基本主题得
从总集名称来说,它是西汉刘向在前人基础上辑录的一部“楚辞”体的诗歌总集,烈个性色彩;第三,不少大臣开始自觉地用诗歌来干预政治。这些变化对后世诗
诗十九首》所抒发的,是人生最基本、最普遍的几种情感和思绪,令古往今来的一种杂录体小说,又称清谈小说、轶事小说。数量上仅次于志怪小说。是在品藻59 讽刺小品文、晚唐小品多为刺世之作,篇幅短小精悍,批判性强,有如匕首
读者常读常新。
人物的社会风气影响之下形成的。著名的有《笑林》、《世说新语》等。志人小说投枪,代表作家有皮日休、陆龟蒙、罗隐等。讽刺小品文的成就,皮日休《读司
式进行讽谏或赞颂。现在一般认为,《诗经》中《大雅》《小雅》和《国风》中的主与江总亦有此类创作。徐陵编有《玉台新咏》,只收“艳诗”,可说是宫体诗的就是他的名句。创作“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身”两句的时候更是“二句三年得,
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论述题总汇
中国古代文学名词解释、论述题题库第一章上古文学一、名词解释1、上古歌谣:上古时期的民歌、民谣,是民间文学的一种。
我国古代,以合乐为歌,徒歌为谣。
上古歌谣是先民表达思想、抒发感情、促进生产的重要工具,是在生产力极为低下的原始时代产生的,是出现最早的文学样式。
按题材内容,可分为劳动歌谣、祭祀歌谣、图腾歌谣、婚恋歌谣、战争歌谣等。
它们具有集体性、综合性和再现生活的直接性,词句简朴,节奏流畅,以赋为其主要表现手法。
2、《周易》:先秦时的一部卜筮书。
其文字分经、传两部分。
其中的卦、爻辞为《易经》,约成于西周初年。
它们记载了上古社会的一些情况,保存了一些具有朴素色彩的上古歌谣。
《易传》是对经的说明和解释,大部分作于战国时期,反映了当时的哲学思想。
3、神话:神话是上古先民通过幻想以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所作的形象描述和解释,用虚幻的想象表现了先民们征服自然、战胜自然的强烈愿望和乐观主义、英雄主义精神,是人类早期不自觉的积极浪漫主义艺术创作。
它是原始文学的一种重要样式,是后世文学艺术的重要土壤和武库。
4、《山海经》:一部与巫术有关的古代地理著作,作者不详,约成书于战国时,秦汉时又有增补。
共18卷,以记载传说中的地理知识为主,兼及民俗、物产、医药、巫术、祭祀等,尤其是保存了大量上古神话传说,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黄帝杀蚩尤、鲧禹治水等,是我国先秦保存神话最多的古籍,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
二、论述题1、谈谈我国上古歌谣的分类及内容。
参考答案:我国现存上古歌谣,从题材内容看,大致可分为以下五类:一为劳动歌谣,是最早出现的上古诗歌,它们对劳动行为的再演和生产经验的总结,是先民有意识创做出来的,带有明显的功利目的,以《弹歌》最典型。
二为祭祀歌谣,表现了上古先民幻想祈神降福或指挥自然服从自己的愿望,带有较浓的原始宗教意识,《卜辞通纂》375片和《伊耆氏蜡辞》是其代表。
三为图腾歌谣,是先民在图腾崇拜基础上创作的诗歌,《燕燕往飞》尚可窥见其端倪。
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论述题汇总
中国古代文学名词解释、论述题题库第一章上古文学一、名词解释1、上古歌谣:上古时期的民歌、民谣,是民间文学的一种。
我国古代,以合乐为歌,徒歌为谣。
上古歌谣是先民表达思想、抒发感情、促进生产的重要工具,是在生产力极为低下的原始时代产生的,是出现最早的文学样式。
按题材内容,可分为劳动歌谣、祭祀歌谣、图腾歌谣、婚恋歌谣、战争歌谣等。
它们具有集体性、综合性和再现生活的直接性,词句简朴,节奏流畅,以赋为其主要表现手法。
2、《周易》:先秦时的一部卜筮书。
其文字分经、传两部分。
其中的卦、爻辞为《易经》,约成于西周初年。
它们记载了上古社会的一些情况,保存了一些具有朴素色彩的上古歌谣。
《易传》是对经的说明和解释,大部分作于战国时期,反映了当时的哲学思想。
3、神话:神话是上古先民通过幻想以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所作的形象描述和解释,用虚幻的想象表现了先民们征服自然、战胜自然的强烈愿望和乐观主义、英雄主义精神,是人类早期不自觉的积极浪漫主义艺术创作。
它是原始文学的一种重要样式,是后世文学艺术的重要土壤和武库。
4、《山海经》:一部与巫术有关的古代地理著作,作者不详,约成书于战国时,秦汉时又有增补。
共18卷,以记载传说中的地理知识为主,兼及民俗、物产、医药、巫术、祭祀等,尤其是保存了大量上古神话传说,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黄帝杀蚩尤、鲧禹治水等,是我国先秦保存神话最多的古籍,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
二、论述题1、谈谈我国上古歌谣的分类及内容。
参考答案:我国现存上古歌谣,从题材内容看,大致可分为以下五类:一为劳动歌谣,是最早出现的上古诗歌,它们对劳动行为的再演和生产经验的总结,是先民有意识创做出来的,带有明显的功利目的,以《弹歌》最典型。
二为祭祀歌谣,表现了上古先民幻想祈神降福或指挥自然服从自己的愿望,带有较浓的原始宗教意识,《卜辞通纂》375片和《伊耆氏蜡辞》是其代表。
三为图腾歌谣,是先民在图腾崇拜基础上创作的诗歌,《燕燕往飞》尚可窥见其端倪。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名词解释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名词解释中国古代文学史是指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和变迁进行研究和总结的学科。
它通过对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学作品、文学思想以及文学流派的分析和归纳,旨在揭示中国古代文学的演变规律和内在特点,以及其与社会、文化、历史背景的关系。
中国古代文学史的研究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汉代,当时文学已经成为重要的社会文化现象,并且有人开始对文学作品进行分类和评价。
然而,真正系统的中国古代文学史研究始于20世纪初的现代汉学,之后经过几代学者的努力,逐渐形成了一套相对完整的研究框架和方法体系。
中国古代文学史的研究范围非常广泛,涵盖了从先秦时期到明清时期的两千多年时间里所产生的文学作品。
古代文学史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诗、散文、小说、剧本等不同文体的作品,以及与这些作品相关的文学批评、文学理论等方面。
通过对古代文学作品及其创作背景的研究,可以反映出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变化和演进,从而使人们更好地认识古代中国社会和文化。
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可以划分为不同的时期,每个时期都有其特定的文学风格和主题。
例如,先秦时期的《诗经》是中国最早的文学文本之一,以其深刻的民间情感和朴素的语言风格而闻名,成为后世文人的经典之作。
而唐代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的鼎盛时期,盛产了大量优秀的诗人和诗作,如杜牧、李白等。
宋元时期则以散文的繁荣为特点,出现了很多优秀的散文创作,如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和吴伟业的《岳阳楼记》等。
在中国古代文学史的研究中,还需要特别关注文学思想和文学批评的发展。
文学思想是指作家和文艺理论家对文学创作和文学作品的思考和观点。
一些重要的文学思想,如“文以载道”、“兴白被黑”等,对中国古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成为了后世文学创作的重要理论依据。
文学批评则是对文学作品进行评价和分析的一种方法和手段,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学作品的内涵和艺术价值。
总而言之,中国古代文学史是研究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和变迁的一门学科,通过对文学作品、文学思想和文学批评的研究,揭示了古代文学的演变规律和内在特点,对于深入了解中国古代社会和文化具有重要价值。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名词解释
⏹上古歌谣——上古时期的民歌、民谣,是民间文学的一种。
我国古代,以合乐为歌,徒歌为谣。
上古歌谣是先民表达思想、抒发感情、促进生产的重要工具,是在生产力极为低下的原始时代产生的,是出现最早的文学样式。
⏹神话——一般的说,神话就是关于神的故事。
是上古先民通过幻想以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所作的形象描述和解释,用虚幻的想象表现了先民们征服自然、战胜自然的强烈愿望和乐观主义、英雄主义精神,是人类早期不自觉的积极浪漫主义艺术创作。
它是原始文学的一种重要样式,是后世文学艺术的重要土壤和武库。
⏹《诗经》——《诗经》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全书共305篇,按音乐的不同划分为风、雅、颂三大部分,成书于春秋中期,反映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将近500年的社会状况。
它在先秦只称“诗”或“诗三百”,到汉代才被称为“诗经”。
⏹《诗三百》——即《诗经》。
《诗经》在先秦时不称“经”,而是称“诗”或“诗三百”,如《论语》引《诗》评《诗》即是如此。
《诗经》本有305篇,举其整数,故称“诗三百”。
西汉初成为官学,被尊为经,始称《诗经》,后世也有沿称“诗三百”的。
⏹采诗说——关于《诗经》的收集,汉代学者有采诗的说。
认为周代有采诗制度,周王朝及各诸候国的乐官到民间采集诗歌,借以了解民情。
现在一般认为,《诗经》中《国风》的大部分可能是通过采诗的途径汇集起来的。
⏹献诗说——“献诗”的说法比较早,产生于先秦时期,所献之诗主要来自公卿列士的献诗,公卿列士通过献诗的方式进行讽谏或赞颂。
⏹删诗说——汉代有“孔子删诗”的说法,司马迁的《史记》首发此说。
认为《诗经》原有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复,取可施于礼仪”,删定为三百五篇。
现代学者一般认为,孔子删诗说不够可靠。
⏹弃妇诗——是被丈夫无情抛弃的妇女的咏唱,反映了女性社会地位的底下及命运的不幸,其中以《谷风》、《氓》二首为最知名。
⏹《豳风·七月》——《诗经》中着名的农事诗。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_名词解释[1]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名词解释1.风、雅、颂——《诗经》六义之三,《诗经》也就由风、雅、颂三部分组。
成。
其本质上一种音乐的分类,由音乐而得名。
“风”的意思是“乐调”,《诗经》中“风”包括十五“国风”。
即: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这十五个地方音乐演奏乐歌。
有诗一百六十篇;“雅”就是表现王朝正统内容的乐歌,分为“大雅”“小雅”。
大雅多颂美,小雅多怨刺。
有诗一百零五首;“颂”是用于宗庙祭祀得舞曲乐歌,分为“周颂”“鲁颂”“商颂”,有诗四十篇。
2.《左传》——原名《左氏春秋》,作者不详,司马迁认为是鲁人左丘明。
其成书约在战国初年,是一部编年体史书。
《左传》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止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记载了255年的历史。
此外还附录鲁悼公四年至十四年韩、魏、赵三家灭智氏的史实。
《左传》详细记载了这一时期各国政治,军事、文化、外交等诸方面的活动,真实描写了当时从天子衰微、诸侯争霸到诸侯衰落、大夫专权的重大历史变迁,再现了重大历史事件及有关的诸侯、卿大夫等各类人物的活动。
3.《战国策》——一部战国时期史料汇编,其作者并非一人。
西汉后期刘向整理得文三十三篇,按国别分为十二国策,定其名为《战国策》。
记载了自战国初年至秦灭六国前二百四十年间的部分历史。
书中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的言行,映现着当时政治,外交上重大事件和纷纭复杂的历史。
其思想内容主要是重士尚利,重权借。
此书在文学上有较高成就:善于运用寓言和比喻说理,刻画了许多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叙事说理气势奔放、语言流畅,对后世散文、辞赋的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
前人称其为“辨丽横肆,亦文辞之最。
”4.诸子散文——战国诸子百家的散文。
战国时期,由于周天子权威不复存在,多个政治中心并存使得不同学说得以自由发展。
于是,出现了儒家、墨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纵横家、农家、杂家、小说家等众多学派,形成了诸子百家。
他们纷纷著书立说,大胆发表各自的观点,个性鲜明,针贬时弊,推动了各国政治文化的发展。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名词解释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基础知识第一编第一编先秦文学第一章上古文学1.“断竹续竹,飞土逐宍.”《弹歌》出自《吴越春秋》;葛天氏之乐和《候人歌》出自《吕氏春秋》。
2.保存神话较多的材料《山海经》、《楚辞》、《淮南子》等。
第二章《诗经》1 汉代采诗说(关于诗经编订情况):班固《汉书艺文志》“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
”;《汉书食货志》“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献之太师,比其音律,以闻天子。
”;何休《春秋公羊传》“男年六十,女年五十,无子者,官衣食之,使之民间求诗。
乡移于邑,邑移于国,国以闻天子。
”2《诗经》内容上分1.祭祀诗全部收在三“颂”之中《维天之命》、《武》、《载芟》《閟宫》2.颂赞诗“大雅”中的《生民》、《公刘》、《帛系》、《皇矣》、《大明》3.怨刺诗《民劳》、《桑柔》、《节南山》、《小弁》)、《北山》等;4.婚恋诗《关雎》、《蒹葭》、《月出》、《采葛》)、《静女》、《野有蔓草》5.征役诗《载驰》、《采薇》、《无衣》(看书P34-50)第三章先秦历史散文1.《尚书》:上古之书,我国最早的历史散文集。
以记言为主。
2.《春秋》:鲁国的编年体史书,记载春秋时期重大史实。
上起鲁隐公元年(-722),下至鲁哀公十四年(-481),共二百四十年的史实。
(《春秋》的记事极为简略,在记事中体现出鲜明的思想倾向。
《春秋》以一字为褒贬的写法和微婉含蓄的风格,对后代散文有不小的影响。
)3.《国语》: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
大约成书于战国初年。
以记言为主。
记载史实上起周穆王,下至鲁悼公。
(一般认为是春秋末年左丘明所作,以记言为主,故称《国语》。
书中既尊礼,又崇德;既敬神,又重民。
)来源:第四章先秦诸子散文1.《论语》:语录体散文。
一部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成书于战国初年,是孔子的弟子和后学编纂而成。
传至汉代出现了鲁《论语》、齐《论语》、古文《论语》。
今天所见《论语》是在鲁《论语》的基础上参考齐《论语》和古文《论语》而成。
《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论述题汇总
中国古代文学名词解释、论述题题库第一章上古文学一、名词解释1、上古歌谣:上古时期的民歌、民谣,是民间文学的一种。
我国古代,以合乐为歌,徒歌为谣。
上古歌谣是先民表达思想、抒发感情、促进生产的重要工具,是在生产力极为低下的原始时代产生的,是出现最早的文学样式。
按题材内容,可分为劳动歌谣、祭祀歌谣、图腾歌谣、婚恋歌谣、战争歌谣等。
它们具有集体性、综合性和再现生活的直接性,词句简朴,节奏流畅,以赋为其主要表现手法。
2、《周易》:先秦时的一部卜筮书。
其文字分经、传两部分。
其中的卦、爻辞为《易经》,约成于西周初年。
它们记载了上古社会的一些情况,保存了一些具有朴素色彩的上古歌谣。
《易传》是对经的说明和解释,大部分作于战国时期,反映了当时的哲学思想。
3、神话:神话是上古先民通过幻想以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所作的形象描述和解释,用虚幻的想象表现了先民们征服自然、战胜自然的强烈愿望和乐观主义、英雄主义精神,是人类早期不自觉的积极浪漫主义艺术创作。
它是原始文学的一种重要样式,是后世文学艺术的重要土壤和武库。
4、《山海经》:一部与巫术有关的古代地理著作,作者不详,约成书于战国时,秦汉时又有增补。
共18卷,以记载传说中的地理知识为主,兼及民俗、物产、医药、巫术、祭祀等,尤其是保存了大量上古神话传说,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黄帝杀蚩尤、鲧禹治水等,是我国先秦保存神话最多的古籍,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
二、论述题1、谈谈我国上古歌谣的分类及内容。
答:我国现存上古歌谣,从题材内容看,大致可分为以下五类:一为劳动歌谣,是最早出现的上古诗歌,它们对劳动行为的再演和生产经验的总结,是先民有意识创做出来的,带有明显的功利目的,以《弹歌》最典型。
二为祭祀歌谣,表现了上古先民幻想祈神降福或指挥自然服从自己的愿望,带有较浓的原始宗教意识,《卜辞通纂》375片和《伊耆氏蜡辞》是其代表。
三为图腾歌谣,是先民在图腾崇拜基础上创作的诗歌,《燕燕往飞》尚可窥见其端倪。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名词解释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名词解释」一、《诗经》——1、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2、它收录了西周初到春秋中叶诗歌305篇。
3、包括国风、小雅、大雅、颂。
(1)其中风包括十五“国风”,有诗160篇;雅分“大雅”、“小雅”,有诗105篇;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有诗40篇。
(2)“风”是指各地不同的音乐。
“雅”是雅正之声,指周王朝京畿地区的音乐,又分大雅和小雅,也是缘于音乐的不同。
“颂”是宗庙祭祀用的舞曲。
二、赋、比、兴——1、《诗经》在艺术上对后代文学影响最大就是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2、赋,就是陈述铺叙的意思,从本质上讲就是直接描绘,直接抒情,直接铺叙;3、比,带比喻性质的一种手法。
4、兴,引用其它自然现象引起所要咏叹的情感,有进甚至能起到比的作用。
如:《关雎》用‘雎鸟’的鸣叫起兴,引出诗人即景生情的联想。
三、历史散文——1、古代的散文是伴随着史官词而出现的,他们记载国家在咸和君主的言行,在其中体现了一定的历史、政治和哲学观点。
2、其记述由简到繁,由质朴无华到略具文采。
现在人看到的就一部古代历史文献汇编。
四、《春秋》——1、相传孔子曾对它加以修订,以记事为主,现在我们所看到的,是先秦时期鲁国的编年史。
2、书中按时代顺序记载了春秋时期的重大事件,上起鲁隐公元年,下至鲁哀公十四年,共242年的史事。
它对后代的散文有不小的影响。
五、《国语》——(03年4月考)1、是一部按国别记载的史书,约成书于战国初年,是战国早期人根据各国史料编订。
2、以记言为主,书中记载的史实上起周穆王,下至鲁悼公春秋时期各国的政治、外交、军事等活动。
3、其思想倾向于儒家。
书中既尊尊礼,又崇德;既敬神,又重民。
六、《左传》——1、是先秦时期的一部历史著作,原名《左氏春秋》,作者是左丘明,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止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此外还附录了鲁悼公四年至十四年韩、魏、赵三家灭智氏的史实。
2、书中生动反映了这一时期巨大而深刻的历史变迁,再现了重大的历史事件以及有关的诸侯、卿大夫等各类人物的活动。
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论述题汇总
中国古代文学名词解释、论述题题库第一章上古文学一、名词解释1、上古歌谣:上古时期的民歌、民谣,是民间文学的一种。
我国古代,以合乐为歌,徒歌为谣。
上古歌谣是先民表达思想、抒发感情、促进生产的重要工具,是在生产力极为低下的原始时代产生的,是出现最早的文学样式。
按题材内容,可分为劳动歌谣、祭祀歌谣、图腾歌谣、婚恋歌谣、战争歌谣等。
它们具有集体性、综合性和再现生活的直接性,词句简朴,节奏流畅,以赋为其主要表现手法。
2、《周易》:先秦时的一部卜筮书。
其文字分经、传两部分。
其中的卦、爻辞为《易经》,约成于西周初年。
它们记载了上古社会的一些情况,保存了一些具有朴素色彩的上古歌谣。
《易传》是对经的说明和解释,大部分作于战国时期,反映了当时的哲学思想。
3、神话:神话是上古先民通过幻想以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所作的形象描述和解释,用虚幻的想象表现了先民们征服自然、战胜自然的强烈愿望和乐观主义、英雄主义精神,是人类早期不自觉的积极浪漫主义艺术创作。
它是原始文学的一种重要样式,是后世文学艺术的重要土壤和武库。
4、《山海经》:一部与巫术有关的古代地理著作,作者不详,约成书于战国时,秦汉时又有增补。
共18卷,以记载传说中的地理知识为主,兼及民俗、物产、医药、巫术、祭祀等,尤其是保存了大量上古神话传说,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黄帝杀蚩尤、鲧禹治水等,是我国先秦保存神话最多的古籍,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
二、论述题5、我国神话有哪些主要内容?参考答案:现存我国神话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探索天地创始、万物生成和人类起源奥秘的开辟神话,最有代表性的是盘古、女娲神话。
二是以风、雷、鸟、兽、草、木等为描述对象的自然神话,反映了先民敬畏和征服自然的心态,如“雷神”、“海神”、“水伯”等,最有名的是精卫填海和夸父逐日。
三是英雄神话,表现了先民主体意识的初步觉醒,它们朦胧意识到了人是世界的中心、宇宙的主人,其主角是半人半神或受神力支持的“英雄”,较有名的如《鲧禹治水》和《后羿射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古歌谣——上古时期的民歌、民谣,是民间文学的一种。
我国古代,以合乐为歌,徒歌为谣。
上古歌谣是先民表达思想、抒发感情、促进生产的重要工具,是在生产力极为低下的原始时代产生的,是出现最早的文学样式。
⏹神话——一般的说,神话就是关于神的故事。
是上古先民通过幻想以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所作的形象描述和解释,用虚幻的想象表现了先民们征服自然、战胜自然的强烈愿望和乐观主义、英雄主义精神,是人类早期不自觉的积极浪漫主义艺术创作。
它是原始文学的一种重要样式,是后世文学艺术的重要土壤和武库。
⏹《诗经》——《诗经》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全书共305篇,按音乐的不同划分为风、雅、颂三大部分,成书于春秋中期,反映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将近500年的社会状况。
它在先秦只称“诗”或“诗三百”,到汉代才被称为“诗经”。
⏹《诗三百》——即《诗经》。
《诗经》在先秦时不称“经”,而是称“诗”或“诗三百”,如《论语》引《诗》评《诗》即是如此。
《诗经》本有305篇,举其整数,故称“诗三百”。
西汉初成为官学,被尊为经,始称《诗经》,后世也有沿称“诗三百”的。
⏹采诗说——关于《诗经》的收集,汉代学者有采诗的说。
认为周代有采诗制度,周王朝及各诸候国的乐官到民间采集诗歌,借以了解民情。
现在一般认为,《诗经》中《国风》的大部分可能是通过采诗的途径汇集起来的。
⏹献诗说——“献诗”的说法比较早,产生于先秦时期,所献之诗主要来自公卿列士的献诗,公卿列士通过献诗的方式进行讽谏或赞颂。
⏹删诗说——汉代有“孔子删诗”的说法,司马迁的《史记》首发此说。
认为《诗经》原有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复,取可施于礼仪”,删定为三百五篇。
现代学者一般认为,孔子删诗说不够可靠。
⏹弃妇诗——是被丈夫无情抛弃的妇女的咏唱,反映了女性社会地位的底下及命运的不幸,其中以《谷风》、《氓》二首为最知名。
⏹《豳风·七月》——《诗经》中著名的农事诗。
这首诗叙说农夫一年四季无休无止的辛苦劳作。
全诗八章,大体依照春耕、蚕桑、收割、打猎、修缮房屋和年关祭祀的次第,按月歌唱,平铺直叙一年四季适应不同节候的各种劳作,也反映了农夫在衣、食、住等方面的情况,有较大的的史料价值。
⏹风雅颂——是《诗经》的三个组成部分,其分类的依据及其各自的含义,一般认为是所用音乐的不同。
南宋郑樵就说:“风土之音曰风,朝廷之音曰雅,宗庙之音曰颂。
”风,是各地不同的音乐;雅,是正声,是王朝京畿地区的音乐;颂,是宗庙祭祀用的舞曲。
⏹赋比兴——赋、比、兴是前人概括出的《诗经》的三种表现手法。
朱熹说:“赋者,敷陈其事物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
”所谓“赋”是陈述铺叙的意思,从本质上讲就是直接描绘,直接抒情,直接铺叙;“比”是带比喻性质的一种手法;“兴”是引用其它自然现象引起所要咏叹的情感,有时甚至能起到比的作用。
⏹“六义”——“六义”(或"六诗”)指风、雅、颂、赋、比、兴。
风、雅、颂三类是《诗经》的分类;赋、比、兴三类是《诗经》常用的艺术手法。
⏹重章复沓——是《诗经》的基本章法结构。
所谓重章,并不是把完全相同的字句再罗列一遍,而是改变或替换一些字词后的复唱。
这就产生了两种情况,一是字词虽变而意义相同;二是改变字词后使诗章间形成意义上的层递关系。
⏹《尚书》——是我国古代第一部历史文集,2以记言为主。
今文《尚书》29篇,是经师伏升所传。
古文《尚书》在汉武帝时出现,有58篇。
《尚书》所记基本是誓、命、训、诰、一类的言辞。
其特点是质木古朴,读起来佶屈聱牙,艰涩难懂。
⏹《逸周书》——本名《周书》,被视为《尚书》的余篇或逸篇。
其文字表现与《尚书》颇不相同,倒是和春秋战国的史家之文接近,可能是春秋战国时人根据史料重新编撰的,非一时一人之作。
⏹铜器铭文——铸刻于青铜器上的文字。
周代铭文,多是记述战功、赏赐或者讼断等,一般都较简短,仅几十字,个别的较长,有百余字。
⏹《春秋》——是鲁国的编年史,经孔子修订。
以类似今天新闻标题的形式,简括记录鲁国及周王朝、其他诸侯国的历史事件,始于鲁隐公元年,终于鲁哀公十四年。
⏹《左传》——《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是配合《春秋》的编年史,所记史事止于鲁哀公27年,比《春秋》多13年。
它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左传》作者传为左丘明,后世颇有争议,但其应是战国初年或稍后的人。
(《左传》记事详詹生动,是先秦时期最具文学色彩的历史散文。
)⏹《国语》——现存的第一部国别史。
全书21卷,记载周王朝及各国史实,起于周穆王,止于鲁悼公。
以记言为主,故称《国语》。
《国语》不是完整系统地叙述历史,而是有选择地记录一些事件。
后人称为《春秋外传》。
作者传为左丘明,不可确考。
整体风貌质朴平实。
⏹《战国策》——杂记东周西周及各国之事,记事年代起于战国初年,止于秦灭六国,约240年。
记载当时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斗争及其策谋或说辞,所记以战国时纵横家的事迹、言论为多。
经西汉刘向编整理订,成33篇,定为现名。
它的作者以难以确考,一般认为非一人一时所著。
⏹《论语》——是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体论集,通过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来展示孔子的思想。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开山著作,篇幅简短,文学价值并不甚高,基本保存了老子的思想。
⏹墨子及《墨子》——墨子名翟,是墨家学派创始人。
墨家在先秦时期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显学”。
《墨子》是墨子弟子所著,包括了墨子以及墨家各派的思想。
⏹孟子及《孟子》——孟子是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再传弟子。
孟子主张行“王道”,施“仁政”,是对孔子思想正统的承袭和发展,后世往往以孟子为“亚圣”,“孔孟”并称。
他们开拓的儒家思想传统,对后世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孟子》文章给人最深刻的印象,首先是它的雄辩色彩。
⏹《庄子》——《庄子》是道家思想的代表作,全是又是一个接一个的寓言组成,形成了它鲜明的基本特征:深邃的思想和美妙艺术表现的融合。
⏹荀子及《荀子》——荀子,名况,战国后期赵国人,是先秦最后一位儒家大师,隆礼重法。
荀子对儒家学说的薪火相传贡献极大,许多儒家经典都是经他传下来的。
《荀子》)今存32篇,多为荀子自著。
⏹韩非及《韩非子》——韩非,战国末韩国公子,喜刑名法术之学。
《韩子》55篇,今存,大抵是韩非自著,也有后学或他人之作。
⏹孔孟——孔子和孟子的合称。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后人称为“至圣”,《论语》是以记载孔子言行为主的语录体著作。
孟子是战国中期儒家的重要代表,后世称为“亚圣”,《孟子》是以记载孟子言行为主的语录体散文。
⏹老庄——老子和庄子的合称。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是道家后学对他思想的记载和发挥。
庄子是战国中期道家的代表,《庄子》是他与其后学的著作的合辑。
重言——是引用名人的话以证明己意,是借重之言,当《庄子》引用的名人名语基本都是虚构的。
⏹楚辞——楚辞是屈原等人开创的一种新诗体,“楚辞”这个名称到西汉时始出现。
起初专指先秦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后刘向编集屈、宋等人的作品,又把西汉贾谊等人的骚体辞章收纳,命名“《楚辞》”。
从此,“楚辞”成为一部诗歌总集的名称。
楚辞是浪漫主义的代表作品,诗歌多用“兮”字咏叹。
代表作是屈原的《离骚》。
⏹《离骚》——《离骚》是屈原自叙生平的长篇抒情诗,他的情感和思想都熔铸在其中,可能作于屈原被流放江南之时,即作于顷襄王初年。
⏹《九歌》——包括《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国殇》、《礼魂》,共11篇祭神歌曲,除《礼魂》为组曲通用的送神曲外,每首歌曲都主祭一神。
⏹《九章》——包括《橘颂》、《惜诵》、《抽思》、《思美人》、《涉江》、《哀郢》、《悲回风》、《怀沙》、《惜往日》,共9篇诗歌。
今人认为《九章》并非一时一地之作。
比较一致的观点是:《橘颂》最早,当作于屈原仕途得意之时;《惜诵》、《抽思》、《思美人》次之,可能写在屈原被怀王疏远之后;《涉江》、《哀郢》、《悲回风》、《惜往日》、《怀沙》最晚,作于屈原被放江南时。
⏹《天问》——《天问》是屈原作品中最为奇特的诗歌,是仅次于《离骚》的长诗。
此诗的奇特,在于它针对自然现象、神话传说和远古历史、社会现实等,一口气提出了l70多个问题,体现了诗人的见识广博、思想深刻以及勇于怀疑和批判的精神。
⏹《九辩》——屈原后的楚辞作家宋玉所作。
《九辩》本是上古乐曲之名,其实就是由多个乐章组成的乐曲,从创意看是自悲生平之作。
⏹屈宋——先秦楚辞作家屈原和宋玉的合称。
屈原是楚辞的开创者,宋玉略晚于屈原,也以楚辞著称,并对赋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后事因以屈宋合称。
⏹《吕氏春秋》——吕氏春秋》是秦相吕不韦组织门客集体编撰的,被视为杂家著作,而以道、儒、法、阴阳家的思想成分更多些。
其文章一般篇幅短小,以事实说理,平易畅达,不求华丽。
⏹桓宽《盐铁论》——虽是政论,但不滥说灾异,不频引经典,而往往以史为鉴,直切时事和政策与当时的主体文风不同。
全书采用对话体,诘难辩驳,简洁犀利,行文质直平实,但是缺少汉初政论文的丰沛气势。
⏹《史记》——作者是西汉人司马迁。
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以记人为中心,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记录了中国古代三千多年的历史。
司马迁则在前人基础上,开创了以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种体例写通史的范例,一直影响着我国两千年的历史著述。
⏹互见法——《史记》人物传记选用安排材料的一个重要方法,是在本人的传记中表现这个人物主要的经历和性格特征,以突出其主要特点,而其他的一些事件和性格特点则置入别人的传记中去描述。
这个方法被称为“互见法”。
⏹《汉书》——《汉书》是我国第一部断代史,起自高祖元年,止于王莽地皇四年,其体例基本继承《史记》,只是改“书”为“志”,取消“世家”,并入“传”。
全书100篇,包括12本纪、8表、10志、70传。
⏹《吴越春秋》——作者是赵晔。
《吴越春秋》前后连贯成篇,集中记述吴越争霸故事。
其前5卷,记叙吴国历史。
主要内容,是记叙伍子胥去楚奔吴和破楚报仇之事。
后5卷,记叙越国历史。
主要写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发奋图强以灭吴雪耻的故事。
⏹《越绝书》——作者是袁康。
记载春秋末年吴越争霸的历史,《越绝书》各篇相对独立,记录基本史实而外,还虚构了一些荒诞离奇的故事,也采用了不少神话和民间传说,与后世的传奇小说相近,还有地理、占气等专篇。
⏹骚体赋——骚体赋是汉赋中的一类,它是从楚辞中发展而成的,形式上属于骚体,所以称为骚体赋。
骚体赋的大都是抒发“怀才不遇”的不平,抒发一种“不得帮闲的牢骚”。
首倡者是汉初的贾谊,代表作是《吊屈原赋》、《服鸟赋》等。
⏹汉赋——汉代最具代表性的文学样式。
汉赋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汉初流行骚体赋,承楚辞余绪,多带“兮”字,抒情性较浓,代表作家是贾谊;汉武帝起盛行散体大赋,篇幅加长,多采用主客问答形式,铺陈夸张,词藻华丽,气势恢宏,“劝百而讽一”,代表作家是司马相如、扬雄等;东汉中叶以后兴起抒情小赋,篇幅短小,针砭时弊,语言整饬,感情浓郁,代表作家是张衡、赵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