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参酚酸类成分生物合成途径研究进展
丹参的化学成分及其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丹参的化学成分及其药理作用研究进展徐怡,陈途,陈明(咸宁市公共检验检测中心,湖北咸宁987700)摘要:民族药丹参(OOu rnilOorrhiza Buago)药用历史悠久,首载于《神农本草经》,常以根及根茎入药,味苦,性微寒,入心、肝经,具有活血通经、祛瘀止痛、清心除烦等功效⑴。
丹参主要化学成分为脂溶性的二萜醌类、水溶性酚酸类化合物,其他类型化合物等。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丹参具有增加冠脉流量,降低心肌兴奋性和传导性,对心肌缺血性损伤有保护作用,此外还有抗氧化、保护心血管、改善肾功能,抗菌消炎、抗肿瘤等作用。
临床多用于冠心病、心肌梗死、消化性溃疡、缺血性中风、抗肿瘤〔6〕。
本文对丹参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其临床应用进行系统综述,为进一步合理开发利用丹参的药用资源提供参考。
关键词:丹参;化学成分;二萜醌类;酚酸类;药理作用;抗氧化;抗炎;抗癌中图分类号:R2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3765(2601)-25-2645-24Research Pregress of Chemicai Constituents and Pharmacological Effocta of Salvia miltiorrhiza BungeXU Yi,CHEN Tu,CHEN MCg(Public Inspection and Testing Center of XivnNing,XivnNing987700,China) ABSTRACT:Salvia miltiorrhiza Bunge has a long histou of medicinal application in China,/was first be recorUed in Shynong's classic of MateUo MePica,the mot ant rUizoma have the functions of invigoraUng the circclation of bloop ant res/Ung mexstmal flow,removing bloop stasis ant pain,cmaUny away the OeaU-fire.The main cCemical compocyts of Salvia miltiorrUizo are PposomUla ditemexoid quinones,water-soluUla phenolic acids and other types of componnts.AccorUing to the ppamlpcomxe researcC,Salvia miltiovUizo has the significant ebects of increase coronau flow,Utehtata myocarUial excitaki/ty ant conCuctivita, protect myocarUial iscCemic injuu,in akdition to antioxidant, carUiovescclar protection,improve renal function,anti-bacteUal anti-inflamma/m,anti-tumor ant other fecctiocs.It is mainly used in coronau heaU disease,myocarUial infarction,peptic ulcer,iscCemic stroPa ant anti-tumor.Ic this pyt par i we reviewed the cCemical composition;phamiacomxical activity and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Salvia1000x720to provid reference for further rational dyCopmyt ant utilization of Salvia mbtiooUiza.KEYWORDS:Salvia milPorrhiza;Chemical coxstituexts;Citeme/oik qui/oxes;Phe/oOc aciks;Pharmacolooicyi act/x;Antioxida-tiox;人!1/0018]11]118/^p Anb-ca/cer丹参(aalviu miltiorrhiza Bunge)是唇形科(Labiatao)鼠尾草属(Salvia)植物,在我国主要分布于河北,山西,陕西,山东,河南,江苏,浙江,安徽,江西及湖南等地,湖北也有丹参分布;多生于海拔1400米以下山坡、林下草丛或溪谷旁。
丹参酚酸和薯蓣皂苷生物合成基因的挖掘与分析共3篇
丹参酚酸和薯蓣皂苷生物合成基因的挖掘与分析共3篇丹参酚酸和薯蓣皂苷生物合成基因的挖掘与分析1丹参酚酸和薯蓣皂苷生物合成基因的挖掘与分析丹参和薯蓣是中草药中常用的两种植物,其有效成分丹参酚酸和薯蓣皂苷在医学和保健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
因此,对丹参酚酸和薯蓣皂苷的生物合成基因进行挖掘和分析,对于理解其生合成途径及功能调控具有重要意义。
丹参酚酸是丹参中的主要成分,具有保肝、降血脂、解毒、抗菌等作用。
在基因水平上,丹参酚酸的合成受到多个酶的调控,如苯丙酸转移酶、羟基乙酰辅酶A还原酶、还原型酪氨酸等。
此外,存在着多个转录因子对丹参酚酸的生物合成进行调控,如Myb类转录因子、WRKY类转录因子、NAC类转录因子等。
通过挖掘和分析这些基因,可为进一步研究丹参酚酸的生物合成机制提供重要线索。
薯蓣皂苷则是薯蓣中的重要成分,在降血糖、抗肿瘤、抗炎、抗氧化等保健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
薯蓣皂苷的生物合成涉及多个酶的参与,如萜类合成酶、甾类合成酶、糖转移酶等。
同时,还有多个转录因子对薯蓣皂苷的生物合成进行调控,如bHLH转录因子、MYB转录因子等。
因此,对薯蓣皂苷生物合成基因的挖掘和分析,有助于进一步探究其生物合成机制和作用途径。
在基因挖掘和分析方面,目前常用的方法包括转录组学、基因组学和生物信息学等。
其中,转录组学技术可通过高通量测序等手段分析特定条件下的基因表达情况,从而确定生物合成途径的相关基因;基因组学技术则可对基因组序列进行分析,发现相关酶和调控基因,剖析生物合成途径;生物信息学则可通过计算分析,挖掘和预测可能的酶和调控因子等。
在挖掘和分析丹参酚酸和薯蓣皂苷生物合成基因方面,这些技术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综上所述,挖掘和分析丹参酚酸和薯蓣皂苷生物合成基因,有助于揭示其生合成途径、调控机制及相关的作用途径,进一步为中药研究、新药开发和保健产品的开发提供科学的依据挖掘和分析丹参酚酸和薯蓣皂苷生物合成基因的研究将为我们深入了解这些天然产物的生物合成机制提供重要线索。
丹参药理活性成分研究进展
01 摘要
03 研究现状 05 研究结果
目录
02 引言 04 研究方法 06 参考内容
摘要
本次演示综述了丹参药理活性成分的研究进展,探讨了研究方法、主要发现 及其作用机制。丹参作为一种传统中药,具有丰富的化学成分和广泛的药理作用。 研究丹参药理活性成分对于开发新的药物和优化现有药物具有重要意义。本次演 示总结了近年
理论支持。丹参酮类化合物的研究则发现,这类成分具有抗菌、抗炎、抗肿 瘤等作用,其中丹参酮ⅡA的作用最为突出。此外,丹参中的黄酮类化合物也被 证实具有较好的抗氧化和抗炎作用。然而,在研究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如部分药理活性成分的分子作用机制尚不明确,不同成分之间的相互作用及 其对药效的影响也有待进一步研究。
丹参药理作用的研究
丹参具有多种药理作用,包括抗炎、抗氧化、抗肿瘤、抗菌等。研究表明, 丹参素能够显著降低血液粘度,抑制血小板聚集和凝血,从而改善血液循环。此 外,丹参还能够增强免疫功能,减轻氧化应激损伤,抵抗细胞凋亡等。这些药理 作用的深入研究为丹参在临床上的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丹参治疗心血管疾病的研究
丹参中含有多种活性成分,主要包括脂溶性成分和水溶性成分。脂溶性成分 主要包括丹参酮类和丹参醇类,具有抗菌、抗炎、抗肿瘤等药理作用。水溶性成 分则主要包括丹参素、丹参多酚等,具有抗氧化、舒张血管、抗凝等作用。不同 成分的药理作用
差异较大,因此深入研究丹参活性成分对于开发新药和提高药物疗效具有重 要意义。
来丹参药理活性成分的研究成果,并提出了未来研究的方向和挑战。关键词: 丹参,药理活性成分,研究方法,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引言
丹参是一种传统的中药材,具有悠久的药用历史和丰富的药理作用。它来源 于唇形科植物丹参,具有活血化瘀、舒经止痛、抗炎抗氧化等多种功效。近年来, 随着药物研究和分子生物学的不断发展,丹参药理活性成分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到。
丹酚酸A的药理研究进展
专题报道丹酚酸A的药理研究进展潘迎锋 张建兵 丁 洁 王木兰 张瑶丹 何江敏(正大青春宝药业有限公司 杭州310023)丹参(Radix Salviae Miltiorrhiz ae)为唇型科植物丹参(Salviae miltiorrhiza Bunge)的干燥根及根茎。
目前临床上广泛用于冠心病的治疗。
其活性成分引起医药研究者的重视。
丹酚酸A(salvianol acid A,SalA)属酚酸类化合物,是从丹参中提取的一种水溶性成分。
近年的研究表明,丹酚酸A在心脏保护、抗肝损伤、抗肿瘤等方面有着显著活性,概述如下。
1 对心脏的保护作用1 1 保护心肌细胞 丹酚酸A对心肌细胞的保护作用主要表现在对线粒体损伤的保护和对心肌细胞膜钾通道活动的影响。
林童俊等[1]研究了丹酚酸A对氧自由基引起的大鼠心脏线粒体损伤的保护作用。
结果表明,丹酚酸A可抑制铁-半胱氨酸引起的线粒体脂质过氧化和ATP酶活性的丧失。
脂质过氧化引起的心脏线粒体肿胀可被丹酚酸A抑制。
同时丹酚酸A对超氧阴离子和羟自由基具有清除作用。
鲍光宏等[2]研究氧自由基是否损害心肌细胞膜钾离子单通道的活动及丹参有效成分之一丹酚酸A(salvianolic acid A,SalA)的作用,结果表明应用膜片钳技术发现黄嘌呤-黄嘌呤氧化酶产生的氧自由基能明显抑制心肌细胞膜钾通道活动,中药丹参提取的有效成分之一丹酚酸A能逆转被抑制的通道活动。
1 2 防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现代研究表明减少自由基的生成,抑制氧化和膜过氧化反应的进行,降低细胞内钙,是防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重要途径[3,4]。
丹酚酸A有很强的抗氧化作用,并能捕获氧自由基,降低细胞内钙。
杜冠华[5]等研究了丹酚酸A(Sal A)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性损伤的保护作用,结果显示,SalA可以降低由于心肌缺血再灌注引起的室颤发生率,减少乳酸脱氧酶(LD H)从胞体中的漏出,降低缺血心肌组织中脂质过氧化产物MDA的含量。
丹参中酚酸类化合物的化学和药理研究进展
丹参中酚酸类化合物的化学和药理研究进展
王艳梅;曹俊岭
【期刊名称】《世界中医药》
【年(卷),期】2016(011)006
【摘要】丹参是我国应用最广泛的中药之一,临床上广泛应用于治疗心血管系统疾病。
近年来国内外研究者对丹参的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本文就丹参所含酚酸类化合物的结构及性质、提取分离方法、质量控制手段、药理活性分别进行概述。
【总页数】5页(P1126-1130)
【作者】王艳梅;曹俊岭
【作者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药学部,北京,100700;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药学部,北京,1007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84
【相关文献】
1.丹参水溶性酚酸类化合物药理及生物合成途径研究进展 [J], 赵淑娟;章国瑛;刘涤;胡之璧
2.RP-HPLC法测定丹参培养物中两种水溶性酚酸类化合物的含量 [J], 黄炼栋;徐寅泽;胡之璧
3.丹参与白花丹参叶化学成分与药理临床研究进展 [J], 史国玉;周凤琴;郭庆梅
4.大孔树脂对丹参中5种丹酚酸类化合物的吸附分离特性 [J], 王妍妍;朱靖博;李琳;
金玥
5.丹参毛状根中水溶性酚酸类化合物的产生(简报) [J], 黄炼栋;胡之璧;刘涤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丹参总酚酸纯化工艺研究
丹参总酚酸纯化工艺研究摘要:目的:优化并确定丹参总酚酸大孔树脂纯化的最佳工艺。
方法:以丹参酚酸B含量为考察指标,对大孔树脂纯化工艺参数进行了考察。
结果:研究确定大孔吸附树脂最佳工艺条件为:选用AB-8树脂,以10倍药材量,30%乙醇作为洗脱溶媒,洗脱速度以1mL/min为宜,丹参样品上样浓度为0.5g生药/mL,吸附流速以1mL/min,最大上柱体积为60mL为宜。
结论:大孔树脂吸附法是丹参总酚酸纯化工艺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丹参;丹参总酚酸;大孔树脂引言丹参为唇形科植物丹参Salvia miltiorrhiza Bunge的干燥根茎,其有效成分包括水溶性成分和脂溶性成分[1]。
丹参是活血化瘀的常用中药,广泛应用于治疗心血管疾病的中药复方中。
水溶性丹参酚酸类是丹参的主要有效部位之一,具有抗肝纤维化、抗动脉粥样硬化和改善记忆功能障碍等作用[2],是治疗冠心病的主要有效成分[3-4],其中丹酚酸B约70%。
丹参水溶性成分的提取方法多采用水提醇沉法, 此方法溶剂消耗大,有效成分有明显损失。
本研究采用分离效果较好的大孔树脂分离技术,对丹参总酚酸进行纯化研究。
1 材料与方法1.1材料与仪器对照品丹参酚酸B,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提供;丹参购于江西省樟树中药材市场;AB-8,D101, NKA-9型大孔吸附树脂;Agilent 1200型液相色谱仪,VWD检测器,含在线真空脱气机、四元梯度泵、柱温箱;色谱数据的采集与处理由Agilent 化学工作站完成;超声波清洗仪;电子天平(十万分之一);甲醇为分析纯和色谱纯两种,乙醇;甲酸;水为重蒸馏水等。
1.2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应性试验采用HPLC法测定样品中丹参酚酸B的含量。
取丹参酚酸B对照品适量,精密称定,加流动相制成1mL含丹参酚酸B149.76µg的对照品溶液,分别精密吸取2、4、6、8、12、16、20µL,注入色谱仪,按照以下方法测定:色谱柱:迪马DiamonsiLTM(钻石)C18(5 m,250×4.6mm);流动相:甲醇-乙腈-0.4%甲酸(37∶7∶56);检测波长:285nm;柱温:30℃;流速:1.0mL/min。
科技成果——丹参素生物合成技术
科技成果——丹参素生物合成技术成果简介
丹参素是一种天然植物多酚酸,是中药丹参的主要水溶性活性成分。
丹参及其制剂(如复方丹参滴丸、复方丹参片等)、丹参素的衍生物丹酚酸B和丹酚酸注射液已经批准,广泛用于临床治疗心血管疾病。
丹参素是丹参及其制剂国家药典规定的质量控制指标。
丹参素的药理活性包括具有改善血流、抑制血小板活化和动脉血栓形成,还具有抗癌和抗炎等活性。
我们研究还发现,丹参素具有清除活性氧和活性氮的作用,是一种高效的抗氧化剂。
丹参素清除羟基自由基和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活性,高于维生素C。
因此在医药、保健品、食品等方面具有很大应用潜力。
目前丹参素主要从药材丹参中提取,然而丹参根中含量低(一般0.045%),严重制约了丹参素的大规模应用。
化学合成丹参素存在着步骤繁琐,立体选择性不高。
采用合成生物学技术构建工程微生物,通过发酵方法生产丹参素是一种很好的替代方法。
技术原理
本技术采用合成生物学策略,挖掘大量的天然生物元件,创新组合了功能酶,设计了非天然存在的从葡萄糖到丹参素的生物合成途径,构建丹参素的人工细胞工厂。
实现了葡萄糖为原料,发酵生产丹参素。
发酵72小时,积累丹参素7克/升以上,对葡萄糖的摩尔转化率为0.47,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技术水平
截止目前,丹参素的生物合成途径一直未见报道,唯一拥有该技术。
应用前景
微生物发酵生产丹参素,得率高,工艺简单,成本低,唯一的拥有该技术,市场竞争力强。
适用范围医药、食品、保健品等领域
合作方式技术转让、合作开发。
丹参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丹参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丹参是一种传统中药,从事药理作用的研究已有数十年的历史。
丹参在中医传统中被认为具有活血化瘀、舒展经络、抗炎镇痛等作用,被广泛用于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等病症。
随着现代技术的进步,丹参的药理作用也得到了许多研究机构和学者的关注和深入研究。
目前,对丹参的药理作用已有较为全面的认识,并取得了一些重要的研究进展。
首先,丹参的主要成分是丹参素。
丹参素是一种水溶性糖苷类化合物,具有抗凝血、抗氧化、抗炎、抗肿瘤、调节免疫、降脂血管扩张等多种药理活性。
研究表明,丹参素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增加内皮细胞释放一氧化氮等方式,对心血管系统有保护作用,能够预防和治疗心脑血管疾病。
此外,丹参素还能够通过清除自由基、减轻炎症反应、调节免疫功能等机制,对炎症性疾病和肿瘤具有一定的干预作用。
丹参素还能够改善脑缺血损伤、抑制神经炎症反应、促进神经细胞再生等,对神经系统保护也具有一定的疗效。
其次,丹参还含有多种生物活性成分,如黄酮类、生物碱类、酚酸类等。
黄酮类成分具有抗氧化、抗炎、抗肿瘤、抗凝血等作用,能够提高心脑血管系统的功能和抵抗能力。
生物碱类成分具有镇静、镇痛、抗癫痫、抗心律失常等作用,对中枢神经和心脏等器官有一定的调节作用。
酚酸类成分具有抗炎、抗菌、抗氧化等作用,能够减轻炎症反应和预防疾病的发生。
这些成分的共同作用对丹参的药理活性起到了协同增效的作用。
再次,丹参还能通过调节细胞信号转导途径和基因表达,发挥其药理作用。
丹参素能够通过激活蛋白激酶C(PKC)途径、细胞内钙离子浓度增加等方式,调节细胞的信号传导和基因表达,从而发挥抗衰老、抗心肌梗死、抗肿瘤等作用。
丹参还能通过抑制线粒体氧化应激、调节线粒体呼吸链、减轻线粒体损伤等方式,保护细胞免受氧化应激的伤害。
这些机制的研究为丹参药理作用的深入理解提供了重要的证据。
总结起来,丹参作为一种传统中药,在药理作用的研究中已取得了较大的进展。
对丹参素的研究表明,其具有抗血栓、抗炎、抗肿瘤、调节免疫等多种药理活性,能够预防和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炎症性疾病和肿瘤等病症。
丹参的有效成分提取分离方法研究进展
丹参的有效成分提取分离方法研究进展丹参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其有效成分主要包括丹参酮、丹酚酸B和丹酚酸A等。
这些成分具有抗炎、抗血栓、心肌保护和抗氧化等多种药理活性,因此具有广泛的临床应用前景。
为了提高丹参的药效和药品质量,开展丹参有效成分的提取与分离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丹参有效成分的提取方法包括传统的水煎提取、超音波辅助提取、微波辅助提取、超临界流体萃取等。
水煎提取是最常用的方法,其优点是简单易行。
然而,水煎提取时间长,繁琐,且溶剂用量大,易造成有效成分的破坏和损失。
超音波辅助提取和微波辅助提取利用超声波和微波的物理效应,能够加速丹参有效成分的溶解和扩散,提高提取效率。
超临界流体萃取则是将CO2等作为溶剂,利用其溶解力和物理性质的变化,在超临界条件下进行提取,可避免传统有机溶剂对环境的污染。
丹参有效成分的分离方法主要包括液相色谱技术、薄层色谱技术、气相色谱技术和高效液相色谱技术等。
液相色谱技术是最常用的方法,如高效液相色谱、逆向离子色谱、超高效液相色谱等,其中超高效液相色谱技术由于其高分离能力和灵敏度,成为丹参有效成分分离的主流方法。
薄层色谱技术虽然简单易行,但分离能力较低,通常用于快速初步分析和鉴别。
气相色谱技术适用于揭示丹参有效成分的挥发性组分,但无法处理不挥发的成分。
此外,还可利用超滤、纳滤、离心等膜分离技术对丹参有效成分进行分离,其中超滤技术适用于分离较大的有机酸类成分,纳滤技术适用于分离较小的多酚类成分。
目前,研究人员致力于开发新的提取分离方法,如超声辅助超临界流体萃取、固相微萃取和离子交换膜萃取等。
超声辅助超临界流体萃取将超临界流体和超声波相结合,能够提高提取效率和提取选择性。
固相微萃取是将固相材料与样品接触,利用纯净水等溶剂进行脱附,可避免有机溶剂的使用。
离子交换膜萃取则是利用离子交换膜的选择性吸附特性,对丹参有效成分进行选择性分离。
总之,丹参有效成分的提取分离方法研究已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丹酚酸的研究进展
收稿日期:2002211208; 修订日期:2003204212(文献综述(丹酚酸的研究进展李认书,李永强(天津天士力集团,天津 300402)关键词:丹参; 丹酚酸; 化学结构; 药理作用中图分类号:R285.5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820805(2003)0620371203 丹酚酸(salvianolic acid )又称丹参酸,系丹参的水溶性有效成分,属酚酸类化合物。
目前研究较多的有总丹酚酸(total salviano 2lic acid )、丹酚酸A (salvianolic acid A ,SalA )和丹酚酸B (salvianolic acid B ,SalB )。
1 化学研究丹参的水溶性有效成分多具有酚酸性结构,最早发现的丹参素化学名为β-3,4-二羟苯乳酸(β23,4-dihydroxybenyl lacticacid ),是各种丹酚酸的基本化学结构。
Sal A 是一分子丹参素与两分子咖啡酸缩合而成;Sal B 为三分子丹参素与一分子咖啡酸缩合而成;丹酚酸(salvianolic Sal C )则为二分子丹参素缩合而成,其它丹酚酸亦有类似结构。
丹参水溶性成分中的迷迭香酸(ros 2marinic acid A ,R os ),也是由一分子丹参素和一分子咖啡酸缩合而成。
此外,还有四甲基丹酚酸(tetramethyl salvianolic acid A ,Sal M )等等[1]。
2 药理作用与作用机制研究2.1 对心脏的保护作用2.1.1 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心肌缺血再灌注时,大量自由基产生,细胞膜脂质过氧化反应增强,膜流动性和通透性发生变化,导致电生理活动异常,诱发和促进心律失常的产生;心肌细胞脂质过氧化反应增强,致使心肌缺血区的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 DA )含量增多、冠脉流出液中乳酸脱氢酶(LDH )含量升高。
采用Langendorff 离体大鼠心脏缺血再灌注模型,研究SalA 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性损伤的保护作用。
丹参中主要活性成分生物合成的研究进展
丹参中主要活性成分生物合成的研究进展刘薇薇;陈军峰;肖莹;张磊;陈万生【摘要】Tanshinones and phenolic acids are two major classes of effective compounds in tiorrhizae Radix et Rhizoma.Accumulative levels of these compounds directly determined its quality and efficacy.Presently,for the purpose of understanding the underlying the mechanism behind the biosynthesis and regulation of effective compounds in tiorrhiza,a series of progresses have been pressed ahead.Benefiting from the boost and convenience of high-throughput genomic,transcriptomic,and metabolic analysis methods,remarkable achievements have been accessed in this field.In this paper,a summary for the recent progress have been made with the provision of a reference for better understanding over the quality of tiorrhiza.%丹参酮类和丹参酚酸类化合物是丹参中两类主要的活性成分,其含量水平是丹参药效的决定因素,直接体现了药材的品质.为深入解析丹参的品质内涵以提升丹参品质,学者们开展了一系列研究以阐明丹参中活性成分的生物合成机制及累积特征.近年来,随着更高效的基因组、代谢组等研究手段的应用,丹参活性成分的生物合成研究获得了快速发展,本研究对该领域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丹参的活性成分及其药材品质的深入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期刊名称】《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年(卷),期】2016(018)011【总页数】8页(P1891-1898)【关键词】丹参;丹参酮;丹参酚酸;生物合成【作者】刘薇薇;陈军峰;肖莹;张磊;陈万生【作者单位】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普陀医院上海200233;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上海200003;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上海200003;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药学院药用植物学教研室上海200433;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上海20000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931.6中药丹参(Salviae Miltiorrhizae Radix et Rhizoma)是唇形科植物丹参Salvia miltiorrhiza Bge.的干燥根和根茎,其有效成分具有良好的扩张血管、治疗心肌缺血、抗动脉粥样硬化、改善微循环以及抗菌消炎等活性,在中国广泛应用于心脑血管系统疾病的治疗。
丹参水溶性有效成分_丹酚酸研究进展_杜冠华
A b s t r a c t : Danshen-Radix Salviae Miltiorrhizae is one of the commo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 which has been used clinically in the treatment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more than 20 centuries.The active ingredients of Danshen has been researched 5 decades by the modern methods.Many researchers investigated the pharmacological effects of water soluble ingredients of Danshen-salvianolic acids in vivo andi n vitro.The results demonstrated that salvianolic acids have different pharmacological effects such as potent antioxidative effects scavenging free radicals protect neural cells against injuries caused by anoxia etc.In present paper the pharmacological effects of salvianolic acids and the mechanisms of their actions are reviewed based on the research results obtained in our laboratory and other authors. K e y w o r d s : salvianolic acids; active ingredients ;pharmacological effects ;antioxidantive agents
丹参水溶性酚酸类化合物药理及生物合成途径研究进展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丹参水溶性酚酸类化合物药理及生物合成途径研究进展作者:赵淑娟, 章国瑛, 刘涤, 胡之璧作者单位:上海中医药大学中药研究所,上海,201203刊名:中草药英文刊名:CHINESE TRADITIONAL AND HERBAL DRUGS年,卷(期):2004,35(3)被引用次数:31次1.Liu P;Hu Y Y;Liu C H Effects of salvianolic acid A (SA-A) on liver injury: SA-A action of hepatic peroxidation[外文期刊] 2001(21)2.Hu Y Y;Liu C H;Wang R P Protective actions of salvianolic acid A on hepatocyte injuried by peroxidation in vitro[外文期刊] 2000(03)3.Osakabe N;Yasuda A;Natsume M Rosmarinic acid,a major polyphenolic component of Perilla frutescens,reduces lipopolysaccharide (LPS)-induced liver injury in D galactosamine (D-GalN)-sensitized mice[外文期刊] 2002(06)4.Liu P;Liu C H;Wang H N Effect of salvianolic acid B on collagen production and 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activity in rat hepatic stellate cells[期刊论文]-药学学报 2002(08)5.Liu J;Shen H M;Ong C N Salvia miltiorrhiza inhibits cell growth and induces apoptosis in human hepatoma HepG2 cells 20006.Liu J;Shen H M;Ong C N Role of intracellular thiol depletion, mitochondrial dysfunction and reactive oxygen species in Salvia miltiorrhiza-induced apoptosis in human hepatoma HepG2 cells[外文期刊] 2001(16)7.Chen Y H;Lin S J;Hu H H Salvianolic acid B attenuates VCAM-1 and ICAM-1 expression in TNF-α-treated human aortic endothelial cells[外文期刊] 2001(3)8.Wu Y J;Hong C Y;Lin S J Increase of Vitamin E content in LDL and reduction of atherosclerosis in cholesterol-fed rabbits by a water-solube antioxidant-rich fracion of Salvia miltiorrhiza 19989.Jung M;Lee H C;Ahn C W Effective isolation of magnesium lithospermate B and its inhibition of aldose reductase and fibronectin on Mesangial cell line[外文期刊] 2002(08)10.Tang M K;Zhang J T Salvianolic acid B inhibits fibril formation and neurotoxicity of amyloid beta-protein in vitro[期刊论文]-中国药理学报(英文版) 2001(04)11.Takeda H;Tsuji M;Inazu M Rosmarinic acid and caffeic acid produce antidepressive-like effect in the forced swimming test in mice[外文期刊] 2002(3)12.Nardini M;Scaccini C;Packer L In vitro inhibition of the activity of phosphorylase kinase, protein kinase C and protein kinase A by cafferic acid and a procyanidin-rich pine bark (Pinus marittima) extract 200013.Abd-Elazem I S;Chen H S;Bates R B Isolation of two highly potent and non-toxic inhibitors of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type 1 (HIV-1) integrase from Salvia miltiorrhiza[外文期刊] 2002(1) 14.Yamamoto H;Inoue K;Yazaki K Caffeic acid oligomers in Lithospermum erythrorhizon cell suspension cultures[外文期刊] 200015.Yamamoto H;Zhao P;Yazaki K Regulation of lithospermic acid B and shikonin production in Lithospermum erythrorhizon cell suspension cultures[外文期刊] 2002(08)16.Matsuno M;Nagatsu A;Ogilhara Y Synthesis of 2O-(4-coumaroyl)-3-(4-hydroxyphenyl) lactic acid, and important intermediate of rosmarinic acid biosyntheis 2001(12)17.Matsuno M;Nagatsu A;Ogihara Y CYP98A6 from Lithospermum erythrorhizon encodes 4-coumaroyl-4′-hydroxyphenyllactic acid 3′-hydroxylase involved in rosmarinic acid biosynthesis[外文期刊]2002(2/3)18.Kim K H;Petersen M cDNA-cloning and functional expression of hydroxyphenylpyruvate dioxygenase from cell suspension cultures of Coleus blumei[外文期刊] 20021.贺玉林.蔡芳.孟国彬.李先恩.HE Yu-lin.CaI Fang.MENG Guo-bin.LI Xian-en丹参水溶性成分生物合成途径及其调控研究进展[期刊论文]-河北化工2009,32(4)2.蔡正军.宋明.张丽萍.褚立军.程凡.但飞君.Cai Zhengjun.Song Ming.Zhang Liping.Chu Lijun.Cheng Fan. Dan Feijun地衣中酚酸类化合物研究[期刊论文]-三峡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1(2)3.谢予朋.李连新天然酚酸类化合物抑制HIV整合酶作用的研究进展[期刊论文]-中国医药导刊2008,10(9)4.张正付.陈鸿珊.李健蕊.蒋建东.李卓荣.ZHANG Zheng-fu.CHEN Hong-shan.LI Jian-rui.JIANG Jian-dong.LI Zhuo-rong滇丹参中酚酸类化学成分研究[期刊论文]-中国中药杂志2007,32(18)5.田萍两种药用植物中活性酚酸类成分研究[学位论文]20081.刘艳.张玉萍.方步武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蒿鳖养阴软坚方中丹酚酸B的含量[期刊论文]-中国生化药物杂志2011(1)2.张晓茹.王宝华.倪健.宋歌.冉晓萌.杨璇注射用丹参无菌粉末冷冻干燥工艺研究[期刊论文]-中国药房 2011(31)3.李明.冯世阳茉莉酸甲酯对丹参茎叶丹酚酸和丹酚酸B含量的影响[期刊论文]-时珍国医国药 2009(8)4.周毅生.孟江.咸银库.段芳.刘林丹参多酚酸HPLC指纹图谱研究[期刊论文]-中国药房 2009(27)5.许勇.诸艳蓉.王柯.季申复方丹参胶囊的质量标准研究[期刊论文]-中国医药工业杂志 2012(12)6.赵洪芝.王静.姜民.白钢.罗国安丹参总酚酸提取物UPLC指纹图谱及成分定性研究[期刊论文]-药物分析杂志2012(4)7.谢建峰.曾昭武.刘星言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丹酚酸B脂质体的含量及包封率[期刊论文]-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31)8.张丽红.张志荣.韩丽妹.王建新丹参总酚酸脂质体的制备和药剂学性质[期刊论文]-复旦学报(医学版)2007(3)9.房海燕.林桂涛.李涛HPLC法测定冠心丹参片中丹酚酸B的含量[期刊论文]-山东轻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10.张俊燕肾石通颗粒中丹酚酸B的含量测定方法研究[期刊论文]-齐鲁药事 2011(6)11.郑奇.林琳.覃伟丹参水溶性成分的提取与纯化[期刊论文]-内蒙古中医药 2008(5)12.崔光红.黄璐琦.邱德有.袁媛.付桂芳丹参功能基因组学研究Ⅱ——丹参毛状根不同时期基因表达谱分析[期刊论文]-中国中药杂志 2007(13)13.杜刚.曾程.王倩倩.杨海英几种前处理方法提取丹参中丹参素的比较研究[期刊论文]-时珍国医国药 2011(1)14.陈健.郭瑞雪超声-浊点萃取丹参有效成分的初步研究[期刊论文]-食品工业科技 2009(11)15.焦鹏.夏作理.常起.蔡洪信.赵晓民泰山白花丹参对实验肿瘤细胞体内外生长的抑制作用[期刊论文]-中成药2009(10)16.徐曼.刘爱华.张金兰.崔亚君.果德安不同厂家生产的丹参注射液色谱指纹图谱的比对研究[期刊论文]-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07(2)17.李海燕.李东辉.陈大为.赵秀丽.胡海洋.吴松芝丹参总酚酸胃漂浮缓释微丸的制备及其体外释放度考察[期刊论文]-沈阳药科大学学报 2010(9)18.叶方.杨光义.黄良永.郝新才.王刚.杨标均匀设计法优选房陵丹参水溶性成分提取工艺[期刊论文]-医药导报2010(11)19.赵希贤.赵鸣舒.陈玉婷.龚卫红.李荣丹参不同部位有效成分的分布[期刊论文]-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11(20)20.杨光义.叶方.黄良永.王刚.郝新才.赵俊丹参水溶性成分半仿生-生物酶提取方法比较研究[期刊论文]-中国药师 2010(9)21.颜平丹参多酚酸盐对血小板功能影响的临床研究[学位论文]硕士 200522.蔡华.杨光义.叶方.黄良永.王刚.郝新才正交试验优选房陵丹参水溶性成分半仿生-纤维素酶提取工艺[期刊论文]-中国药房 2011(3)23.王阶.郭丽丽.郑军.潘菊华.王彦云.陈朝.李多娇中药有效组分配伍干预缺血性心肌重塑的研究[期刊论文]-中国中药杂志 2008(11)24.唐晓清.王康才.陈暄.吴健.余伯阳丹参不同栽培类型的生物量与水溶性、脂溶性成分积累的相关性研究[期刊论文]-中草药 2006(5)25.蔡华.杨光义.叶方.黄良永.王刚.郝新才正交试验优选房陵丹参水溶性成分半仿生-纤维素酶提取工艺[期刊论文]-中国药房 2011(3)26.姜海霞佩兰的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研究[学位论文]硕士 200527.谢斌.严小军中药领域中引入基因工程的思考[期刊论文]-江西中医学院学报 2007(4)28.郭明丽.王友群.陈永和丹参和三七对实验性糖尿病小鼠心肾组织纤维化病变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期刊论文]-药学进展 2005(6)29.刘芬.崔浪军.何刚.杨章民不同生长季节丹参营养器官中有效成分的动态变化[期刊论文]-植物科学学报2011(1)30.袁媛.黄璐琦.陈畅转化医学与中药资源研究[期刊论文]-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11(1)31.侯双.杨艳芳.魏建和.白志川丹参有效成分合成积累及调控的分子机制研究进展[期刊论文]-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 2010(4)32.颜平丹参多酚酸盐对血小板功能影响的临床研究[学位论文]硕士 2005本文链接:/Periodical_zcy200403048.aspx。
丹参酚酸的工艺路线
丹参酚酸的工艺路线丹参酚酸,是一种具有广泛药理活性的天然化合物,被广泛应用于中医领域。
本文将介绍丹参酚酸的工艺路线,包括丹参酚酸的提取、纯化和应用等方面。
一、丹参酚酸的提取丹参酚酸是从丹参中提取得到的,丹参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具有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等功效。
丹参酚酸是丹参中的一种主要有效成分,具有抗氧化、抗炎、抗血小板聚集等多种生物活性。
丹参酚酸的提取一般采用水提法,即将切碎的丹参材料加入适量的水中,经过浸泡、煮沸等步骤,将丹参酚酸溶解在水中。
然后,通过离心、过滤等操作,将提取液中的杂质去除,得到含有丹参酚酸的提取液。
二、丹参酚酸的纯化提取液中含有丹参酚酸等多种成分,需要进行纯化才能获得纯度较高的丹参酚酸。
目前常用的纯化方法有结晶法和色谱法。
结晶法是将提取液中的丹参酚酸溶液进行浓缩,使其达到过饱和状态,然后通过降温或添加溶剂等方式,使丹参酚酸结晶出来。
通过反复结晶和过滤,可以获得较纯的丹参酚酸。
色谱法是利用丹参酚酸在特定条件下与其他成分之间的差异性,通过色谱柱进行分离纯化。
常用的色谱方法有薄层色谱、高效液相色谱等。
三、丹参酚酸的应用丹参酚酸具有多种药理活性,被广泛应用于医药领域。
丹参酚酸可以用于治疗心脑血管疾病,如冠心病、脑梗塞等。
它可以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改善血液流变学参数等途径,起到保护心脑血管的作用。
丹参酚酸还具有抗炎、抗氧化、抗肿瘤等多种生物活性。
它可以抑制炎症反应、减轻氧化应激、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等。
因此,在炎症性疾病、氧化应激性疾病以及肿瘤等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四、丹参酚酸的药物开发丹参酚酸作为一种天然产物,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和药效。
近年来,丹参酚酸及其衍生物的药物开发受到了广泛关注。
一方面,科研人员通过对丹参酚酸结构的修饰和优化,开发出更具活性和选择性的新药物。
另一方面,丹参酚酸可以与其他药物进行联合应用,发挥协同作用,提高治疗效果。
总结:丹参酚酸的工艺路线包括提取、纯化和应用等方面。
丹参的药理研究进展
丹参的药理研究进展丹参是一种常见的中草药,被广泛应用于中医领域。
它被认为具有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的功效,并且在临床上被用于治疗心脑血管疾病、肝炎、糖尿病等疾病。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丹参的药理研究也取得了一系列的进展。
首先,丹参中的活性成分被广泛研究。
丹参中的主要活性成分是丹参酮、丹酚酸B和丹参酸等。
这些成分具有抗氧化、抗炎、抗凝血等多种药理活性。
研究发现,丹参酮可以通过抑制氧自由基的产生,减轻氧化应激反应,从而保护心脑血管系统。
丹酚酸B则具有抗炎作用,可以抑制炎症介质的释放,减轻组织炎症反应。
丹参酸则具有抗凝血作用,可以抑制血小板的聚集,降低血液黏稠度。
其次,丹参的药理作用机制也被深入研究。
研究表明,丹参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发挥其药理作用。
例如,丹参可以通过激活一氧化氮合酶,增加一氧化氮的产生,从而扩张血管,降低血压。
此外,丹参还可以通过调节炎症因子的表达,抑制炎症反应。
丹参还可以通过抑制血小板活化、减少血小板聚集,防止血栓形成。
这些作用机制的研究为丹参在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中提供了理论基础。
除了心脑血管疾病,丹参在其他疾病的治疗中也显示出了潜力。
近年来,丹参在肝炎治疗中的应用受到了广泛关注。
研究发现,丹参可以通过抑制病毒的复制和抑制炎症反应,减轻肝炎的症状,改善肝功能。
此外,丹参还可以通过调节免疫系统的功能,增强机体的抵抗力,提高肝炎患者的免疫功能。
这些研究结果为丹参在肝炎治疗中的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此外,丹参还在糖尿病治疗中显示出了一定的潜力。
研究发现,丹参可以通过调节胰岛素的分泌和作用,降低血糖水平。
丹参还可以通过抗氧化作用,减轻糖尿病引起的氧化应激反应,保护胰岛细胞。
此外,丹参还可以通过改善血液循环,促进组织代谢,改善糖尿病患者的微循环障碍。
这些作用机制为丹参在糖尿病治疗中的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总之,丹参的药理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的进展,揭示了其多种药理活性和作用机制。
丹参在心脑血管疾病、肝炎、糖尿病等疾病的治疗中显示出了一定的潜力。
丹参中丹酚酸B的提取分离及分析方法研究进展
量 。结 果 表 明 , 工 艺 较 原 工 艺 丹 参 素 提 高 了 新
2 . % , 酚酸 提高 了 1 . % 。 31 总 97
2 超 声波提取 法 .
统 的提 取方 法是 水 提醇 沉 , 也 是 目前 制 备 丹参 注射 这
收 期: 0- - 稿日 6 5 1 0 03
[ ol c neadTcnl yMo e i t no rdtn l hns dc ea t i dc ] 4 W r Si c n ehoo  ̄ dr z i Tai a ie Mein n Ma r Mei d e g n ao f o i C e i d ea a 9
维普资讯
关键词 : 丹参 丹酚 酸 B 提 取 纯化 分析 方 法
丹参 中药 材 取 自唇 形 科 植 物 丹 参 ( av lo- S la miir i t
B n e 的 根 , 中 医 临床 上 , 参 主要 用 来 治 疗 ug ) 在 丹 冠 心病 、 脑血 栓 、 肝炎及 肝 硬化 等 。该药 长期 的临 床应 用 背景 及在 治疗 疾病 方 面 的明 显效 果 , 引起 了 国 内外
甲醇 ,0 甲醇 ,0 % 甲醇 及 水 各 3 mL冰 浴 超 声 处 7% 10 0 理, 计算 丹 酚酸 B 的提 取 量 。 结果 表 明 , 参 生 药 中 丹
丹 酚酸 B的提取 以 7 % 甲醇 为溶剂 提 取率 最 高 ; 次 0 其
为 7 % 乙 醇 , 提 取 率 为 7 % 甲醇 的 9 . % 。 但 这 0 其 0 88 几 种 提取溶 剂差 异并 不 特 别 显 著 , 的 提取 率 相 对 较 水 低 , 7 % 甲醇 的 9 .6 。 由于水作 溶剂 成本 较低 , 为 0 50 % 又不 会造 成环境 污染 , 以他们 认 为 丹 酚 酸 B直接 用 所
丹参滴注液制备过程中酚酸类成分的变化研究
丹参滴注液制备过程中酚酸类成分的变化研究袁晓航;葛婷婷;程建明【期刊名称】《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年(卷),期】2011(27)2【摘要】OBJECTIVE To study changing regulation of protocatechuic aldehyde and salvianolic acid B in the preparation for Danshen Dripping Solution (DDS) and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drug's quality standard. METHODS Gradient separated method was applied. Mobilephase:acetonitrile-% 5 acetic acid, DDS was detected by HPLC to inspect the changing regulation of the water-soluble components in the conditions of heating, alcohol, and acid base. RESULTS The peak area of salvianolic acid B decrease, while the peak area of Danshensu sodium and protocatechuic aldehyde increased. CONCLUSION In the condition of high temperature and acid base, salvianolic acid B hydrolyzes into Danshensu sodium and protocatechuic aldehyde.%目的研究丹参滴注液在制备工艺过程中原儿茶醛和丹酚酸B等水溶性成分的变化规律,为丹参滴注液质量标准的制定提供依据.方法采用RP-HPLC乙腈-0.5%冰醋酸系统梯度洗脱程序,考察在加热、醇、酸碱等条件下水溶性成分的变化规律.结果丹酚酸B减少,丹参素钠和原儿茶醛增加.结论在高温和酸碱条件下,丹酚酸B被降解为丹参素钠和原儿茶醛.【总页数】3页(P172-174)【作者】袁晓航;葛婷婷;程建明【作者单位】江苏省无锡市中医院药剂科,江苏,无锡,214000;南京中医药大学药学院,江苏,南京,210029;南京中医药大学药学院,江苏,南京,21002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84.1【相关文献】1.消炎去脂片不同工艺制备过程中指标成分含量变化研究 [J], 刘晓闯;张艳艳;高家荣;陈浩;韩燕全2.丹参滴注液中酚酸类有效成分分离研究 [J], 程建明;葛婷婷;帅维维;朱丹凤;彭国平;郑云枫3.云南丹参酚酸类成分水醇法制备工艺的初步研究 [J], 郭莹;梁晓原;念维林4.丹参滴注液酚酸类成分指纹图谱及其峰归属研究 [J], 程建明;葛婷婷;郑云枫5.牡丹试管苗生根过程中酚酸类物质变化差异的研究 [J], 符真珠;杜君;何松林;王利民;孟月娥;王政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丹参酚酸类成分生物合成途径研究进展作者:韩立敏来源:《安徽农业科学》2014年第20期摘要酚酸类成分是丹参的一大类活性成分,具有重要的生理意义,从丹参酚酸类成分的生理活性、生源途径、生源途径关键酶基因研究等方面进行了归纳总结,提出了有待深入研究解决的问题,为丹参酚酸成分的生物合成及其调控研究奠定基础。
关键词丹参;酚酸类成分;生物合成;关键酶基因中图分类号 S18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14)20-06562-03丹参(Salvia miltiorrhiza Bunge)为唇形科鼠尾草属多年生草本植物,以其干燥根及根茎入药,具有祛瘀止痛、活血通经、清心除烦等功效[1]。
丹参的生理活性成分按其溶解性的不同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脂溶性成分,另一类是水溶性成分。
丹参酮 I、丹参酮 IIA、丹参酮IIB、隐丹参酮、丹参酸甲酯、紫丹参素等均属脂溶性成分;丹参的水溶性成分主要是指一些酚酸类化合物,包括丹参素、紫草酸、丹酚酸B和迷迭香酸等[2]。
鉴于中医传统用药方法是用其水煎剂,即丹参的水溶性部位,因此,研究丹参水溶性成分的生物合成及其代谢调控具有重要意义,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
1 丹参酚酸类化合物的药理活性丹参水溶性酚酸类成分具有重要药理作用,尤其是迷迭香酸、紫草酸、丹酚酸A和丹酚酸B,现代药理研究发现,丹参的水溶性成分具有抗炎、抗菌、抗血栓、改善微循环、促进组织恢复、抗脂质过氧化和清除自由基等多种生理活性,在抗肝脏损伤、抗动脉粥样硬化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疗效[3-5]。
因此,丹参酚酸类成分是极具价值的药用资源,蕴藏着巨大的市场潜力,为更好地利用这一资源,阐明它们的生物合成途径并应用于实际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2 丹酚酸类成分的生物合成途径早在1993年,PETERSEN等[6]利用彩叶草的悬浮培养细胞,第一次比较全面地阐述了迷迭香酸的生源途径及途径上相关酶,丹参中的主要水溶性酚酸类成分在结构上与其具有相似性,大部分都是在迷迭香酸的结构上进一步衍生化得到,因此在生源途径上也应有一定的关联,但具体的生源途径尚不完全清楚。
目前普遍认为,丹参酚酸类次生代谢物主要合成于两条代谢途径——苯丙烷代谢途径和迷迭香酸代谢途径(图1A)[7],ZHANG等[8]研究了丹参毛状根在茉莉酸甲酯和真菌提取物处理下丹酚酸合成途径关键酶基因的响应情况,认为酪氨酸途径与迷迭香酸的合成相关性更大[8]。
2012年上海第二军医大学邸鹏[9]利用13C同位素标记动态监测的方法对迷迭香酸生源途径进行了重新评估,认为咖啡酰CoA与4羟基苯乳酸在丹参迷迭香酸合成酶(SmRAS)催化下生成咖啡酸4’羟基苯乳酸,颠覆了之前人们对此途径的认识(图1B)。
2013年,陕西学前师范学院植物次生代谢课题组对丹参酚酸类成分的合成途径再次进行了修正,SmRAS催化4香豆酰CoA与丹参素合成4香豆酰3’,4’二羟基苯乳酸,而后在丹参细胞色素P450酶(SmCYP98A14)的作用下转化为迷迭香酸,再经过多步反应生成丹酚酸B(图1C)[10]。
关于丹参酚酸类成分生源途径,人们认识比较清楚的是迷迭香酸的上游,但迷迭香酸代谢通路还有不确定的步骤,即SmRAS底物和产物,对此仍需进一步研究证实。
丹酚酸B如何由迷迭香酸转化而来目前仍不清楚,研究成果很少,从迷迭香酸到丹酚酸B的代谢通路研究有待突破。
3 丹参酚酸类化合物生物合成途径上相关酶基因3.1 苯丙氨酸解氨酶基因(SmPAL)苯丙氨酸裂解酶(phenylalanine ammonialyase EC 4.3.1.24)是催化苯丙烷类代谢第一步反应的酶,是苯丙烷类化合物代谢的关键酶和限速酶。
在丹参迷迭香酸生源途径中 PAL 是丹参从初生代谢途径向次生代谢途径进入的位点酶和限速酶[11]。
SONG等[12]将丹参苯丙氨酸解氨酶基因(SmPAL)干涉后发现丹参中迷迭香酸和丹酚酸B 的含量显著下降,且植株的表型发生变化,从而证实了 PAL 在迷迭香酸合成过程中的重要性。
之后,人们对丹参苯丙氨酸解氨酶基因的功能及其表达调控进行了大量研究。
MeJA处理可以显著提高SmPAL酶活性,促进丹参培养细胞中迷迭香酸(RA)的生物合成[13]。
适宜浓度的 Ca2+处理可以通过影响迷迭香酸合成途径中关键酶 PAL 活性从而显著提高丹参培养细胞中迷迭香酸的合成积累量[14]。
水杨酸(SA)处理可有效诱导丹参培养细胞中PAL活性升高以及丹酚酸B 的合成与积累[15],但SmPAL受热胁迫影响表达量下降[16]。
图1 丹参酚酸类成分的生物合成途径3.2 肉桂酸4羟化酶基因(SmC4H)肉桂酸 4羟化酶(cinnamate 4monooxygenase EC 1.14.13.11 )是一种 P450 单加氧酶,是第一个被克隆并确定了功能的植物 P450[17]。
其催化苯丙烷途径中4肉桂酸向4香豆酸转化,催化反式肉桂酸对位羟基化,与下游产物如木质素、类黄酮等许多代谢物的合成有关。
研究表明,在丹参毛状根中过量表达SmC4H能够显著提高丹酚酸 B 的含量[18],而热胁迫导致SmC4H表达量下降,丹参中的迷迭香酸和丹酚酸B含量下降[15]。
在大肠杆菌BL21中表达SmC4H基因,重组蛋白诱导表达效果较好,但主要以包涵体形式存在[19]。
3.3 4香豆素辅酶A连接酶基因(Sm4CL)4香豆酸:辅酶 A 连接酶(4Coumarate:CoA ligase EC 6.2.1.12)催化肉桂酸及其衍生物产生相应的CoA 酯,为植物苯丙氨酸途径中的关键酶。
在丹参中该酶的编码基因Sm4CL 以基因家族形式出现,研究较多的是Sm4CL1 和Sm4CL2[20]。
对2个Sm4CL和不同底物的亲和性试验表明,Sm4CL1 对香豆酸亲和性较高,Sm4CL2 对咖啡酸亲和性较高,这也与化合物在不同细胞器及不同时间段积累有关。
热胁迫条件下Sm4CL表达量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15]。
3.4 酪氨酸氨基转移酶基因(SmTAT)酪氨酸氨基转移酶(tyrosine aminotransferase EC:2.6.1.5)是酪氨酸途径上的第一个关键酶,可将酪氨酸转化为 4羟基苯丙酮酸。
目前已从多种植物中克隆得到TAT基因,如丹参、彩叶草、大豆、苜蓿和拟南芥[21-22]。
丹参 SmTAT 基因序列包含 6 个外显子和 5 个内含子,其启动子和终止子包含多个基因调控元件。
该基因在丹参根、茎、叶中均有表达,且茎中的表达比叶和根高。
热胁迫、茉莉酸甲酯、脱落酸、水杨酸和紫外照射处理分别在一定程度上上调SmTAT 转录水平的表达,研究表明,丹参毛状根中过量表达SmTAT 能够显著提高迷迭香酸的积累,改变迷迭香酸和丹酚酸 B 的构成比例[18]。
焦蒙丽等[23]研究了水杨酸对丹参酪氨酸氨基转移酶活性的影响并探讨了影响其酶活性的分子机制。
3.5 羟苯基丙酮酸还原酶基因(SmHPPR)对羟基苯丙酮酸还原酶(hydroxyphenylpyruvate reductase.EC 1.1.1.237)是迷迭香酸生物合成途径中第一个使代谢流特异流向迷迭香酸的关键酶[24]。
KIM 等[24]对彩叶草悬浮细胞中的 HPPR 蛋白进行分离纯化,并克隆得到该物种中的 HPPR 全长 cDNA 序列,异源表达得到酶蛋白,该蛋白既可催化对羟基苯丙酮酸转成对羟基苯乳酸,又可催化 3,4二羟基苯丙酮酸转化成3,4二羟基苯乳酸。
SmHPPR在丹参根茎叶均有表达,茎中最强,根次之,叶表达量最少,该基因受茉莉酸、脱落酸、水杨酸及活性氧族信号的调控,其转录表达水平受MeJA、SA、ABA 和赤霉素上调,UVB 和双氧水处理能下调其转录表达水平[25],在热胁迫处理下SmHPPR表达量前期变化不大,后期呈下降趋势。
在丹参毛状根中,过量表达SmHPPR 及共表达 SmTATSmHPPR 均能显著提高迷迭香酸和丹酚酸 B 的含量[18]。
3.6 迷迭香酸合成酶基因(SmRAS)迷迭香酸合成酶(rosmarinate synthase EC:2.3.1.140))首次分离于彩叶草[26],目前研究较少,只有彩叶草、熏衣草和蜜蜂花中的迷迭香酸合成酶有报道[27-28]。
迷迭香酸合成酶将4香豆酰 CoA 与 4羟基苯乳酸共同催化生成 2氧(4香豆酰)3(4羟基苯)-乳酸,这是迷迭香酸生物合成的关键步骤。
现已从丹参中得到迷迭香酸合成酶基因,并对其表达调控和功能进行了初步研究。
SmRAS(ADA60182)编码 428个氨基酸,其在根中表达最高,茎中次之,叶中的表达最低,SmRAS 的表达受茉莉酸甲酯的调控,茉莉酸甲酯处理10 h 其表达量达到最高,为初始表达水平的 10 倍左右,而后至 24 h下降到初始表达水平的 5 倍左右。
构建SmRAS RNAi载体,转至丹参毛状根中,基因的表达干涉使得丹参毛状根中的酚酸类成分积累受到明显影响,下降最明显的I5株系的迷迭香酸和丹酚酸B分别为对照的20%和30%,初步阐述了该基因在丹参酚酸类成分合成中的作用[9]。
RAS是一个多基因家族,目前只研究了一条SmRAS,2013年9月NCBI上公布了5条新的SmRAS家族成员,目前已全部克隆得到。
对比6条SmRAS基因编码的氨基酸序列发现,它们在RAS特有的肽段DEDYL上有很大差异,SmRAS2、SmRAS3、SmRAS4和SmRAS6在该处的氨基酸是NDEL,SmRAS1在该处的氨基酸是DEDYL,而SmRAS5的是KDEYL[29],因此,到底哪一条SmRAS4在丹参迷迭香酸的生物合成中贡献最大,SmRAS的关键催化活性位点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
3.7 细胞色素P450酶基因(SmCYP98A14)CYP98A14(coumaroyl 3′monooxygenase EC:1.14.13.36)是细胞色素 P450 酶,在迷迭香酸合成过程中将 SmRAS 催化 4香豆酰 CoA 与 4羟基苯乳酸生成的 2氧(4香豆酰)3(4羟基苯)乳酸在 3 位和3’位添加羟基从而生成迷迭香酸。
目前已经从彩叶草中分离得到 CYP98A14 基因并验证了功能[30]。
邸鹏[9]克隆了SmCYP98A14,对其组织表达特异性和表达调控进行了研究,通过该基因的干涉和过表达初步研究了其在植物体内的功能。
SmCYP98A14(HQ316179)开放阅读框(ORF)包含1 527bp ,编码 508 个氨基酸。
其在根中表达量最高,叶中次之,茎中极低。
用脱落酸和茉莉酸甲酯处理丹参,发现SmCYP98A14的表达受 ABA 影响非常显著,在 2 h 时表达相对于空白提升了 40 倍,随后在 4 h下降到初始水平左右。
同时SmCYP98A14受茉莉酸甲酯调控,2 h表达达到最大值,为对照的15 倍左右,从4 h 开始逐渐下降,于 12 h 降至初始水平,而后又有小幅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