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士懋应用葛根汤治疗杂病验案举隅
7李士懋凭脉巧用“薛氏4号方”的经验(弟子报道5)
7李士懋凭脉巧用“薛氏4号方”的经验(弟子报道5)李士懋凭脉巧用“薛氏4号方”的经验王强1董亚川2孟云辉1王金榜3恩师李士懋教授系第二批、第三批、第四批全国名老中医师带徒工作指导老师,临证首分虚实,善用经方,在“脉学”、“伤寒”、“温病”、“心脑血管病”等方面造诣颇深。
李师临证以“脉沉取有力为实,无力为虚”为辨别虚实的标准与纲领,降低了脉诊学习的难度,同时逐渐形成了“凭脉辨证”的治疗特色。
现将李师凭脉巧用“薛氏4号方”的经验介绍如下,以飨同道。
1经方之出处薛氏4号方出自薛生白《湿热病篇》:“湿热证,三四日即口噤,四肢牵引拘急,甚则角弓反张,此湿热侵入经络脉遂中。
宜鲜地龙、秦艽、威灵仙、滑石、苍耳子、丝瓜藤、海风藤、酒炒黄连等味。
”因书中并无方名,据此方出自于第四条故李师命名为“薛氏4号方”。
薛氏自注道:“此条乃湿邪夹风者,风为木之气,风动则木张,乘入阳明之络则口噤,走窜太阴之经则拘挛,故药不独胜湿,重用息风,一则风药能胜湿,一则风药能疏肝也。
选用地龙、诸藤者,欲其宣通脉络耳”。
2经方之释义李师认为本条病机实为湿热侵淫经络脉遂,导致气血阻遏,化风则口噤、拘急。
方中以地龙为君,其性味咸、寒,主归肝、脾、膀胱经,善行走窜,且其性偏寒,熄风止痉、通络止痛,为治疗痹证首选之药。
臣以秦艽、威灵仙祛湿通经止痛,秦艽为风家润药,《本草正义》言:“盖秦艽既能外行于关节,亦能内达于下焦,故宣通诸府,引导湿热,直走二阴而出,昔人每谓秦艽为风家润药,其意指此”;威灵仙善于祛风通经络,《药品化义》曰:“能升能降,走而不守,宣通十二经络,凡痰湿壅滞经络而形成的骨节疼痛或肿,或麻木,用此疏通经络壅滞之血滞、痰瘀,便能消散。
因其性凉又微苦,对风湿之邪郁遏日久化热者亦相宜。
”佐以黄连、滑石,清利湿热,湿热之生源于脾胃,故取一味黄连专清中焦之湿热;滑石可使湿热之邪从小便而去,正所谓“祛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
使以海风藤、丝瓜络、苍耳子清化湿热、宣通脉络。
葛根汤临床治验举隅
葛根汤为《伤寒论》方,由葛根、麻黄、桂枝、芍药、生姜、炙甘草、大枣组成,具有发汗解表、升津舒筋之功效。
笔者用其治疗多种疾病收效良好,举例如下。
1 颈椎病患者,男,52岁,2017年11月7日,因“颈肩强痛5日”前来就诊。
素有颈椎骨质增生病史,颈部活动受限,5日前因外出淋雨后,出现颈肩部强痛,不能转侧、俯仰,局部怕风畏寒,热敷后好转,舌淡白苔白润,脉弦紧。
西医诊断为颈型颈椎病(非椎动脉型颈椎病)。
中医诊断为痹病,痛痹,寒湿阻络。
治以散寒除湿,宣痹通络。
药用葛根30g,麻黄10g,桂枝15g,芍药15g,制川乌、制草乌各15g(先煎30分钟),羌活15g,姜黄10g,伸筋草25g,川芎20g,细辛10g,生姜6g,炙甘草10g,大枣20g。
5剂,每天1剂,水煎服,每次煎熬时间不少于30min。
5日后复诊,症状减半,继以原方去制川乌,减细辛为6g,川芎加量至30g,加川牛膝12g,续断15g。
继服5剂,症状消失。
按:颈椎病属中医“痹病”范畴。
主要由于颈椎退行性变,或椎体后缘等部位骨质增生,压迫血管神经而引起各种症状。
病机为风寒凝滞,经络痹阻,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
患者年逾半百,卫阳不固.冬季外出淋雨,风寒侵袭患疾。
局部怕冷,热敷缓解,舌淡白苔白润,脉弦紧皆为寒湿之象。
葛根汤疏风散寒,舒筋通络,其君药主要成分葛根素可以缓解临床症状和体征[1]。
川草乌、细辛散寒止痛,羌活、姜黄、伸筋草散寒通经,川芎袪风活血。
诸药合用,使风散寒祛,气血运行通畅,痛疾渐除。
2 头 痛患者,女,42岁,2017年12月5日因“反复巅顶、前额疼痛5年,加重5天”就诊。
因反复巅顶、前额疼痛,在多家医院就诊,西医诊断为神经性头痛,经西药止痛、补充维生素、口服正天丸等治疗罔效。
此次因外出滑雪后发作,头顶、前额紧痛 、胀痛反复交替,时热时寒,无汗怕风,伴颈项强直、失眠、多梦,痛苦异常。
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浮紧。
此乃葛根汤证。
诊断为风寒头痛,治宜疏风散寒镇痛。
《经方实验录》葛根汤证
《经方实验录》葛根汤证葛根汤证其一封姓缝匠,病恶寒,遍身无汗,循背脊之筋骨疼痛不能转侧,脉浮紧。
余诊之曰:此外邪袭于皮毛,故恶寒无汗,况脉浮紧,证属麻黄,而项背强痛,因邪气已侵及背输经络,比之麻黄证更进一层,宜治以葛根汤。
葛根(五钱)麻黄(三钱)桂枝(二钱)白芍(三钱)甘草(二钱)生姜(四片)红枣(四枚)方意系借葛根之升提,达水液至皮肤,更佐麻黄之力,推运至毛孔之外。
两解肌表,虽与桂枝二麻黄一汤同意,而用却不同。
服后顷刻,觉背内微热,再服,背汗遂出,次及周身,安睡一宵,病遂告差。
【按】葛根汤主治温病者也。
学者当知今人所谓温病,非仲圣所谓温病。
仲圣所谓温病,非今人所谓温病。
吾人先具今人温病之概观,乃读《伤寒论》温病之条文,无怪格不相入。
我姑仿狭义伤寒,广义伤寒之例,当日仲圣所谓温病乃狭义温病,今人所谓温病乃广义温病。
虽然,我但愿学者心知此意,我却不愿杜撰名辞,转滋纠纷。
今为求名正言顺计,不妨称仲圣之所谓温病为太阳温病,如是,即可别于今人之所谓温病。
称仲圣之所谓伤寒,与温病对称者,为太阳伤寒,如是,即可别于《伤寒论》广义之伤寒。
称仲圣之所谓中风,与伤寒对称者,为太阳中风,如是,即可别于杂病中之中风。
命名既定,乃论大旨。
然则太阳温病之异于太阳中风太阳伤寒者何在乎?余斗胆,敢揭一旨。
曰:太阳中风太阳伤寒是皆太阳病之津液未伤者也。
若其人先自伤津,续得太阳病,是即太阳温病。
是故“伤津”二字,实为太阳温病之内蕴,此乃绝无可疑者。
惟其内津已伤,不能上承口舌,故作“渴”。
故仲圣曰:“太阳病,发热,而渴,……者,为温病。
”且将“渴”字特置于“而”字之下,以彰其首要。
惟其内津已伤,不能注输背脊,故非但头痛项强,且进而为背部亦强几几矣。
故仲圣曰:“太阳病,项背强几几,……葛根汤主之。
”是故“渴”与“项背强几几”同是“伤津”之外证,实一而二,二而一者也。
学者既已知渴与项背强几几同为太阳温病葛根汤证之主证,更可由此左右推求,自得逢源之乐。
15李士懋经验(学生记录12)
15李士懋经验(学生记录12)李士懋经验(学生记录12)王强李士懋教授为第二批、第三批、第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硕士、博士研究生导师,在脉学、伤寒、温病及心脑血管病方面造诣颇深,其应用麻黄细辛附子汤出神入化,疗效显著。
现举凭脉辨证验案3则如下。
1 阳虚兼外感寒邪伏肺证例1 王某,女, 21岁,学生。
2008-11-17初诊。
感寒后咳嗽月余。
刻诊:咳嗽咳少量白痰,鼻塞流涕,头痛身重,手冷畏寒,口干,乏力困倦,便干,苔白腻,脉沉弦无力而细。
予麻黄细辛附子汤:麻黄9 g,炮附子6 g,细辛6 g。
4剂。
炮附子先煎40 min,服如桂枝汤, 3 h服1次,取周身微汗,得汗,后剂服如常法。
21 d再诊,诉如法取汗,汗出诸症大减。
按:本案阳虚兼表寒,正系“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之证。
李教授辨证为少阴寒证,以感受寒邪并“脉沉弦无力”为辨证标准。
脉沉为气机不能外达,弦为气机郁滞,无力为阳虚。
加之冬日外感寒邪,凝于肌表,营卫不和,则鼻塞流涕,头痛身重。
肾阳不足则手冷畏寒,乏力困倦。
表证在,当发汗;阳气虚,则固本。
故当温阳发汗,解表散寒。
此案中,麻黄细辛附子汤为温阳发汗、解表散寒而设。
方中麻黄解表发汗散寒,用量宜大,为主药;细辛入肾经散寒,起肾阳,外达肌表抗邪,为臣药;炮附子温肾固本,为使药。
2 寒邪直中少阴证例2 王某,男, 40岁。
2001-07-26初诊。
阴茎及睾丸内缩、抽痛1周。
脾切除术后,身体虚弱,夏日雨后蹚水,次日睾丸抽痛,被覆取暖不解。
刻诊:阴茎及睾丸内缩、抽痛,二便调,脉沉弦拘紧无力。
予麻黄细辛附子汤加吴茱萸:麻黄9 g,炮附子12 g,细辛6 g,吴茱萸7 g。
炮附子先煎40 min,日服3次,数剂而愈。
按:本案辨证为阳虚寒邪直中少阴及厥阴二经,辨证标准为阴经受寒并“脉沉弦拘紧无力”。
此乃少阴寒证脉,与患者术后体虚相应,遇有外感,寒邪直中阴经。
肝经络阴器、肾经走少腹主阴器,肝肾两经并寒,故睾丸抽痛,被覆取暖不解。
19李士懋用附子温扶心阳验案举隅
19李士懋用附子温扶心阳验案举隅李士懋用附子温扶心阳验案举隅郝宪恩李士懋老师用附子温扶心阳验案4则。
1病案举例病例1心肌炎裴某,男,23岁,学生。
2005年9月18日初诊。
患心肌炎4月余。
刻下:易疲乏,活动后疲倦感明显,心悸,胸闷,不任衾压;舌嫩且暗红,脉弦细缓。
此乃心阳不振,阴霾痹阻清阳之证。
处方:炮附子(先煎)12 g,桂枝10 g,当归12 g,云茯苓12 g,白术10 g,炙甘草6 g,白芍药10 g。
上方加减共服64剂后,疲劳、胸闷已不著,因放寒假,配药而携归。
处方:红参30 g,炮附子(先煎)30 g,干姜10 g,肉桂15 g,桂枝30 g,云茯苓40 g,白术30 g,黄芪30 g,当归30g,川芎20 g,巴戟天30 g仙灵脾30 g,鹿茸10 g,紫河车30 g,远志30 g。
1料,共为细末,每服1匙,每日2次。
2006年3月4日开学后复诊,其症若失,精力旺盛,活动亦不感胸闷、劳累,面色较前红润,心电图正常,可停药。
半年来生活、学习正常。
病例2冠心病(心绞痛)李某,女,68岁。
2005年9月18日初诊。
胸闷、心悸怔忡10余年,加重1周。
刻诊:唇绀,动则气急,胸闷加重;舌质淡,脉沉细。
心电图示:窦性心律,室性早搏,ST-T改变。
证属心阳不振,心气不足而致脉络瘀阻,当以振心阳、益心气、通血脉,予桂枝甘草加附子汤化裁。
处方:炮附子(先煎)30 g,生黄芪30 g,桂枝15 g,炙甘草12 g,川芎15 g,丹参15 g。
14剂。
药后胸闷、唇绀等症明显好转,守方连服半年,偶有胸闷,精神气色转佳。
复查心电图示:心电图基本正常。
连续行走2 km以上路程而无明显心绞痛。
病例3多汗症丁某,男,42岁。
2004年8月21日初诊。
动则汗出,以前额为多;伴腰酸肢冷,困倦乏力,记忆力下降,食欲及二便如常,口不渴;舌淡,苔薄白,边有齿痕,脉缓无力。
证属心脾肾阳虚。
治宜温阳固表。
处方:炮附子(先煎)12 g,桂枝15 g,炙甘草6 g,巴戟天15 g,五味子5 g,黄芪30 g,干姜5 g,浮小麦30 g。
李士懋老师经验(弟子记录7,8,9)
李士懋老师经验(弟子记录7,8,9)李士懋为河北医科大学中医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全国第二、三、四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河北省“十二大名医”之一。
李教授擅长运用中医药疗法治疗急症及疑难杂症。
升降散出自杨栗山的《伤寒瘟疫条辨》,由僵蚕、蝉蜕、姜黄、大黄组成,李教授应用升降散治疗内科杂病,临床取得较好疗效,兹举验案5则报道如下。
1郁火头痛李某,男,26岁,2005年5月7日初诊。
主诉:头痛月余,阵跳痛,痛剧咧嘴,午痛著,心烦、咽痛、口干,便干,舌红、苔薄黄,脉沉弦滑躁数。
证属郁火头痛,法宜清透郁火,方用升降散加味。
处方:僵蚕12g,蝉蜕7g,姜黄、桑叶各9g,大黄4g,桅子10g,连翘15g,菊花、苦丁茶各8g. 7剂,每天1剂,水煎服。
5月14日复诊:服上方后头痛止,脉转缓滑。
按:沉弦主气滞,躁数为火热内郁。
李教授认为,郁火不得外达,必上攻、下迫、内窜。
上攻则头痛、耳鸣、目赤、咽痛、口干、牙痛、咳喘、心悸、不寐等;下迫则下利、溲淋、腹痛、阴痛、经期超前血多等;内窜则闭窍神昏痉厥、动血等,变证丛生。
治之,必给郁火以出路,总的原则是祛除壅塞,展布气机。
气机调畅,热自透达而解。
升降散,乃透达郁热之佳方。
2真热假寒杨某,女,23岁,1987年7月23日初诊。
时值暑伏,酷热难耐,突来一农妇,身着棉衣裤,头裹头巾,裤腿怕透风以绳系之,俨然一身冬装。
主诉:产后患痢,周身寒彻肢冷,厚衣不解,虽汗出亦不敢减衣。
腹满不食,恶心呕吐,小便涩少,便垢不爽。
曾服多种抗生素、输液,中药予补益气血、健脾止泻、温补脾肾、温阳固涩等治疗,终未见效,恙已月半矣。
诊见:面垢,舌红、苔黄厚腻,脉沉滑数。
证属湿热蕴阻,阳遏不达。
法宜清化湿热,宣畅气机。
方用升降散合葛根菩连汤。
处方僵蚕、葛根、藿香、苍术各12g,蝉蜕、大黄各4g,黄芩、黄连各10g,茵陈15g,石菖蒲8g,姜黄、厚朴、半夏各9g. 3剂,每天1剂,水煎服。
李士懋老师经验(学生记录13)
李士懋老师经验(学生记录13)李士懋老师经验(学生记录13)中医杂志2005年7月第46卷第7期李士懋治疗冠心病经验张再康冠心病是严重威胁人民健康的常见病。
河北医科大学中医学院李士惫教授用中药治疗,取得了患者症状改善或消失,心电图好转或恢复正常的良好疗效,兹介绍于下。
1以脉统证冠心病有虚有实,实证见痰饮、气滞、火热、血瘀、寒凝等,虚证可见心气虚、心阳虚、心血虚、心阴虚等。
虚实夹杂更为多见,如阳虚兼痰饮、寒凝和血癖等。
临床表现有胸闷、胸痛、胸痛掣背、背痛掣心、短气等。
患者症状各异,皆依脉之不同加以辨析。
在整个治疗过程中,李老师始终以脉为基准,脉变则方变,即使患者自觉症状虽消失,仍要以脉是否正常来确定是否继续服药。
(1)以脉定虚实:脉沉取有力为实证,脉沉取无力为虚证。
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因证施药,是治疗冠心病的关键。
(2)以脉定证型:如脉滑数有力,虽伴心慌、气短,仍治以清化痰热,选用小陷胸汤或导痰汤;脉弦实属气滞者,以四逆散疏肝理气,甚则选用血府逐痪汤;脉沉细无力属血虚者,予当归四逆汤;脉沉弦细、弦缓属饮证者,予荃桂术甘汤、小青龙汤等加减温阳化饮;脉弦细数无力或结代、舌红少苔者属心气阴两虚,予炙甘草汤益气养阴复脉;脉弦大而空,阴不治阳者,常用三甲复脉汤加减滋阴潜阳。
寸滑则化痰,寸沉无力则补气升阳。
(3)以三关定脏腑:脉沉无力,然寸沉尤甚者,此心气大虚之征,加用生黄蔑;在关部和尺部有异常变化者,要考虑因它脏而病及于心。
例如虽病位在心,但关脉滑数而有力者,需清化阳明之痰热;尺脉沉不足,肾阳虚而致心阳虚,重用炮附子;脉弦细数或尺脉细数,肝肾阴虚而致心阴虚者,加用山茱英;尺沉紧涩者,用麻黄、附子、细辛类温散少阴之寒邪;又有脉弦虚,证属肝阳虚者以乌梅丸温肝。
脉见寸沉微、尺弦者或弦紧无力者或脉沉迟无力者,常以温补心肾,兼以活血利水治疗。
2治遵经方冠心病与《金匾要略》的“胸痹心痛短气”病证相似,心肾阳虚的病机变化又与《伤寒论》中论及阳气的虚衰变化一致,因此,李老师治疗多从仲景经方,如痰浊痹阻胸阳用瓜萎建白半夏汤,胸痹心中痞用枳实薤白桂枝汤;以饮为主用获等杏仁甘草汤、橘积姜汤、桂枝生姜积实汤;心阳虚胸痛用薏苡附子散,阳虚寒凝用乌头赤石脂丸。
李士懋第二节 小柴胡汤医案举隅
李士懋第二节 小柴胡汤医案举隅例1:少阳病常某,女,21岁,学生。
2005年5月13日初诊:寒热往来,一日数作,体温在37.8℃~38.9℃之间,已6日,咳嗽恶心,不欲食,头昏。
今月事来潮,腹不痛,量如常。
脉弦数。
舌可,苔薄腻。
证属:邪结少阳。
法宜:和解少阳。
方宗:小柴胡汤加减。
柴胡12g 黄芩9g 半夏9g 党参12g 生姜6片 炙甘草6g 大枣6枚 青蒿15g3剂,水煎服,6小时服1煎,日4服,温覆取汗。
数日后,校内相遇,云药后即愈。
按:脉弦数,乃少阳热结之脉,且寒热往来、头昏、恶心、不欲食等,亦皆少阳见证,诊治不难。
恰月经适来,何以不诊为热入血室?因热入血室者,当具四点特征:一是外感寒热,二是月经适来适断,三是有神志症状,四是有小腹胀痛、硬满。
热入血室,是热陷血室与血相抟结,或成血瘀,使经未完而断、涩少;或热迫血行,使经未期而至,或经水过多;伴小腹胀、痛、硬满,或胸胁下满如结胸状等。
此案虽逢经水适至,但并无经期不适,亦无神志症状,故不诊为热入血室,仍诊为少阳热结。
临床女子外感,当问月经情况,防其热入血室。
例2:邪伏少阳张某,男,20岁,学生。
2006年10月6日初诊:发热半年余,晨起约37 .2℃,渐热至37.7℃,至午后3点渐退。
热高时微恶寒,头晕,乏力,有痰,食便可。
曾输抗生素、中药清热解毒类,未效。
脉弦略数,舌尚可。
证属:邪郁少阳不解。
法宜:和解少阳。
方宗:小柴胡汤加减。
柴胡12g 黄芩9g 半夏9g 党参12g 炙甘草6g生姜6片 大枣6枚 青蒿18g4剂,水煎服。
日3服。
10月9日二诊:昨日上午36.9℃,今日上午36.5℃,未再恶寒,头晕、乏力已除。
脉弦缓,舌可,继予补中益气汤4剂,善后。
按:何以低热半年,邪郁少阳稽留不去?缘于正气弱,不足以驱邪外出,致病势缠绵。
小柴胡汤证本质即半阴半阳、半虚半实,本已有“血弱气尽”,无力驱邪外出。
小柴胡汤之“嘿嘿”者,即疲劳乏困倦怠,体力不及,精神萎靡不振,懒于活动、言语状,此即“嘿嘿”状,乃正气不足使然。
国医大师李士懋教授平脉辨证医案2则
国医大师李士懋教授平脉辨证医案2则于海【摘要】国医大师李士懋教授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逐渐形成了"溯本求源,平脉辨证"思辨体系.其中,证是平脉辨证的核心,脉是辨证论治的灵魂.依据脉诊,可对疾病进行定性、定位、定量、定势,从而在错综复杂的病症中抓住疾病本质.本文列举"烧心"与"中风"两医案,即是李老运用平脉辨证方法,以脉定证,去伪存真,不囿成规,获得良效.【期刊名称】《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年(卷),期】2015(013)019【总页数】3页(P142-144)【关键词】李士懋;国医大师;平脉辨证;烧心;中风;名医经验【作者】于海【作者单位】石家庄市石岗街道办事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石家庄050062【正文语种】中文李士懋老师为河北中医学院教授,国医大师,国家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
在五十年的临床实践中,李老形成了“溯本求源,平脉辨证”的思辨体系,总结出一整套独特的思辨方法。
其主要内容有六点,一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二是从整体观出发,三是以虚实为纲,四是以脉定证,五是动态辨证,六是崇尚经方,而“以脉定证”则是李老临床诊病的最鲜明特色。
依据脉诊,往往能从虚实寒热错综的复杂症候中去伪存真,抓住本质,取得奇效。
笔者在跟诊过程中深有体会,现举医案两则如下。
1 烧心案患者栗某某,男,58岁。
2012年8月20日初诊。
主诉:烧心一年余。
烧心多在早晨十点出现,进食多或食凉后明显,偶头晕,疲劳后加重,尿不净、不利,易右胁不适,大便不成形。
舌暗、苔白,脉沉弦拘。
既往前列腺增生病史。
中医诊断:烧心,阳虚寒客胃肠。
治法:温阳散寒、燥湿行气。
处方:五积散加减。
麻黄6 g,苍术7 g,桔梗6 g,白芷7 g,川芎7 g,当归12 g,枳实8 g,桂枝12 g,炙甘草6 g,厚朴9 g,郁金10 g,生姜2片,炮姜6 g,陈皮6 g,生黄芪12 g,川木通6 g,炮附片(先煎) 12 g。
葛根汤加减临床应用验案
葛根汤加减临床应用验案葛根汤来源于《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是治疗外感病的经典经方。
其方药组成为葛根、麻黄、芍药、生姜、甘草、大枣、桂枝,具有发汗解表、生津舒筋的功效,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证见恶寒发热、头痛、项背强几几、身痛无汗、腹微痛,或下利,或干呕、或微喘,舌淡苔白,脉浮紧者。
但随着临床医学和药理学的飞速发展,葛根汤临床应用的范围也在不断地拓宽,张春艳等应用葛根汤加减,临证辨证论治腰椎病,灵活加减,取得显著效疗。
患者,男,67岁。
初诊主诉反复腰部疼痛3月,再发加重1周。
患者诉三月前,无明显诱因,突然出现腰部疼痛,难以忍受,偶可牵涉致左腿痹痛,活动及劳累后症状加重,休息后缓解。
一周前因感冒,上述症状加重。
现症见腰部冷痛重着,偶有左腿牵涉痛,头痛头晕,咳嗽,舌淡紫亮苔厚黄,脉弦滚。
泌尿系彩超未见显著异常,腰椎ct而立l3/4、l4/5椎间盘椎动脉,腰椎退行性疾病。
纵观患者症状、体征、检验、辅助检查及舌脉象,依稀为太阳太阴合病,方用葛根汤合干姜苓术汤加减。
药后就诊,患者上述症状显著减轻。
患者年过六十,肾之精气亏虚,腰府失养,复感风寒,湿性趋下,流注停困于腰部,腰背部督脉痹阻,遂腰部疼痛,痛不可忍。
方用葛根汤合甘姜苓术汤加减。
组方中大剂量葛根,以行解表舒筋之效;辅以麻黄以增强解表之效;桂枝、白芍合用以缓解止痛;干姜温中祛寒;茯苓、白术健脾除湿;怀牛膝、续断、杜仲以补肾强筋骨、荣腰膝;丹参、川芎、延胡索活血祛瘀,通经止痛;大枣、甘草养胃和中,调和渚药。
全方诸药合用,共奏解表舒筋,温中补肾,活血止痛之效。
全方恰当辨证,合理组方。
外科疾病必须“谋本”,把握住其本源,兼具其表象,以超过表里俱解,标本同治之效。
临床借助仲景之方,恪守病机,知常达变,医治谋本,标本同治,表里双解。
以葛根汤为基础方,方剂丁福保,灵活化裁,加之临床经验,故而疗效显著。
来源: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葛根汤的临床应用心得
为合适。
另外,根据脉象也可以判断患者的肌肉呈紧张状态,应使用葛
根汤治疗;如果脉象
于松弛状态,
此时不适合用
葛根汤治疗。
按:患者除有葛根汤的主证外,还出
现头痛、喉间有痰饮;除了太阳表证所具
备的外邪风寒外,患者还有内湿的症状,
表现在喉间有痰湿。
鼻窦炎都是有内湿存
在的病理基础才反复发病的,故上方是以
葛根汤合小青龙汤、九味羌活汤的部分药
物组成。
在祛外邪的同时,加用薏苡仁、
果不明显。
其舌质红,
苔白腻,脉浮滑有力。
故选葛根汤合小青龙汤加
减:葛根40g,桂枝10g,白
芍10g,麻黄5g,半夏10g,生姜
15g,细辛3g,苍术15g,薏苡仁30g,
桔梗10g,川芎10g,白芷5g,辛夷5g。
服用
6剂后,症状完全消失。
胃肠道因素所致口臭,中医治疗有优势文/ 杜斌(江苏省中医院脾胃科副主任中医师)
中医认为,胃肠道所致的口臭是由
于邪气蕴结,熏蒸于内,从口腔而出,邪
气包括湿邪、食积、热邪等,还有少部分
患者与阴虚内热有关。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
况,通过中医的辨证论治往往能够取得较
好的疗效。
以笔者最近接诊的一位患者为
例,分享如下。
患者,男性,61岁,2018年7月7日。
李士懋应用补中益气汤验案举隅
了依据 。李 老师在 临床 中应用 补 中益 气汤 的指 征 : ① 脉濡缓或滑或弦或数 或洪 大 , 必按之 ( 沉取 ) 无力 , 此为必 备指征 。 有气 虚或 中气 下陷 的表 现 , ② 如少气懒言 , 四肢
无力 , 困倦少食 , 食乏 味 , 饮 不耐 劳 累, 动则 气短 ; 气虚 或 发热 , 气高而 喘 , 身热而 烦 , 渴喜热 饮 , 其脉 洪大 , 之无 按
6g 升麻 6g 柴胡 6g 白术 9g 山茱萸 1 , , , , , 5g 肉苁蓉 1 , 0g 葛根 8g 日 1剂 , 煎 取 汁 30 m 。 水 0 L温 服 , 用 7剂。 服 20 0 9—0 l—l 5三诊 : 后头 晕 、 药 心悸 、 短均 减 , 空感 气 心
虚, 后期均可伴面色苍 白, 乏力气短 , 但必 须明辨 虚实 , 关
键 在于脉沉取有力无力 , 按之 ( 沉取 ) 无力 为虚 , 按之有 力
促, 动则气不得续 , 身重如 灌铅 , 伴纳差 , 舌淡 , 苔白 , 沉 脉
小 无力 。实验室检查 血 、 尿常规均正 常 , x线胸 片未见异
为实 。此案脉沉 主气 , 主血 虚 , 细 按之 无力 主虚 , 虚无 气 力鼓荡血脉 则沉 而无 力 , 血虚 不能 充盈 血脉 则脉细 。结 合症状 , 为气 血虚弱 , 诊 气不摄 血。“ 气为血 帅” 气 对津 、 , 血有 固摄作用 , 气虚不能 固摄 血液 , 则离经 而为 出血 。气 虚则乏力 , 气短 , 身重 , 中气 不得续 。“ 能生血 ” 气虚 胸 气 ,
3 喘 证
l ; 0 几 尿常规及生化检查 、 电图均正常 。西 医诊 断 : 心 功 能性子宫出血。中医诊断 : 崩漏 。证 属气血 虚弱 , 不摄 气 血 。治宜益气养 血 , 升提 中气 以摄 血。方用 补 中益 气汤 加阿胶 。药物组成 : 黄芪 3 , 0g炙甘草 9g人参 1 , , 5g 当归
国医大师李士懋用补中益气汤出神入化,是掌握了这一点
国医大师李士懋用补中益气汤出神入化,是掌握了这一点金元四大家李东垣先生有一首名方叫“补中益气汤”,是甘温除热法的代表方剂。
而通过甘温之法所除的“热”就是“阴火”。
在临床上,“阴火”的表现多种多样,发热、胸痛、腹泻、腿疼等都有可能。
国医大师李士懋先生善于通过脉诊辨证,应用补中益气汤治疗千奇百怪“阴火”疾病,今天通过两则医案带大家见识一下——.从阴阳辨证角度看,仲景开中医学之法门,后世诸家虽各持己见,实则是对仲景三阴三阳、平脉辨证理论体系的补充。
从这个角度看,治疗三阴三阳六经的方子就不仅仅是《伤寒杂病论》中所列出的了。
李士懋教授常言诊病处方要“师其法而不泥其方,守绳墨而废绳墨”,如此临证方能“从心所欲不逾矩”了。
金元时期李东垣创立的“脾胃”学说及其代表方“补中益气汤”,实则是对仲景太阴病的补充。
脾虚发热以甘温之法治之,乃东垣的一大发明,即李东垣所称谓的“阴火”“贼火”。
其产生的机理在《内外伤辨惑论》《脾胃论》等著作中都有阐述但不够清晰,致使后学多生歧义。
有鉴于此,李士懋教授在《经方时方案解》一书,中篇时方“补中益气汤”一节中对于阴火的成因及其机理作了详细地阐述:“五脏配属五行,金木水火土各代表一脏,是代表了该脏的全部功能。
如水与木的关系,一般只云水能涵木,但是肾阳以温煦肝阳、肾精以充养肝血,则鲜有论者。
土能克水,此水代表肾的全部功能,肾乃元阴元阳所居,土能克水,既制约肾水之泛滥,又能制肾中相火之上冲,这就是‘土厚阴火自伏’的道理,也是土虚而阴火上冲的病机,其治疗大法,自当培土以治阴火。
”李士懋教授对补中益气汤的加减运用已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兹摘其病例于下。
发热李某,女,40岁,正定人。
2012年6月22日初诊。
每到夏季脚掌发热如火烤感数年,时欲凉水冰敷。
冬季手脚凉。
寐不安,入睡难。
心情抑郁,时右协胀痛。
贫血十余年,血红蛋白90g/L左右,服西药“速力菲”及中药阿胶等无效。
经带及二便尚可。
脉弦缓减,舌可,右侧有瘀斑。
谈葛根汤临证应用
谈葛根汤临证应用时间:2016-03-25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作者:邓锐【方剂组成】葛根汤:葛根(四两),麻黄(去节,三两),桂枝(去皮,二两),生姜(切,三两),甘草(炙,二两),芍药(二两),大枣(擘,十二枚),上七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葛根,减二升,去白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
余如桂枝法将息及禁忌。
【药物分析】葛根,《神农本草经》言其:“味甘平,主消渴,身大热,呕吐,诸痹,起阴气,解诸毒。
”胡希恕先生曾在伤寒论讲座中说:“葛根有治项背强之特能”。
以《本经》所述“主诸痹,起阴气”及《伤寒论》用其治项背强来看,它仍主要为解表药,如《伤寒论》34条太阳阳明合病独任半斤葛根以解表,可为葛根能解表之佐证。
同时葛根味甘平,并主消渴、呕吐、解诸毒而宜于阳明,一物而兼治表里之阳症,故而《伤寒论》32、33条用之以治太阳阳明合病。
【条文分析】本方既有麻黄汤去杏仁发汗解表,又含桂枝汤全方健胃生津液以解肌,并加葛根主治项背强。
读《伤寒论》葛根汤方时常想:即是表实类方,何不以麻黄汤加葛根,反而用桂枝汤加葛根?反复理会原文后,方有所悟。
葛根汤原文有:《伤寒论》第31条“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伤寒论》32条“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金匮要略·痉湿暍病》第12条“太阳病,无汗而小便反少,气上冲胸,口噤不得语,欲作刚痉,葛根汤主之”。
将原文所列症状大致分类可得:第一组,六经归属:太阳病及太阳阳明合病。
第二组,葛根特有症状:项背强几几、口噤不得语,欲作刚痉。
第三组,表实症:无汗。
第四组,表虚症:恶风、小便反少、气上冲胸。
第五组,阳明症状:自下利。
从以上简单分组之后可以看出,葛根汤条文中所列症状有以下特点:一、以太阳表阳证为主,太阳阳明合病表证明显时可用,如《伤寒论》第32条。
二、表证中有表实即麻黄证亦有表虚即桂枝证,这一点与《伤寒论》23条桂枝麻黄汤各半汤极其相似,《伤寒论》第31条及《金匮要略·痉湿暍病》第12条均有此特点。
国医大师李士懋教授:应用栀子豉汤治疗冠心病医案一则
国医⼤师李⼠懋教授:应⽤栀⼦豉汤治疗冠⼼病医案⼀则李⼠懋教授李⼠懋教授是著名的中医⼤家,第⼆届国医⼤师。
临床擅长运⽤中医辨治思维治疗内科杂症,如⼼脑⾎管疾病、肿瘤、发热等急症。
临床疗效卓著。
对于冠⼼病,李⽼认为可以有各种因素交织,纷纭繁杂,所以中医对冠⼼病的治疗,难以⽤⼀⽅⼀法统治所有患者,更不是⼀个活⾎化瘀就可以包打天下。
⽽且,中医认为疾病是不断运动变化的过程,病在变,⽅药亦当相应⽽变,鲜有⼀张⽅⼦吃到底的。
总之,⽅⽆定⽅,法⽆定法,因⼈⽽异,谨守病机,辨证论治。
辨证⼤要,在于分清虚实,正如景岳云:“千病万病,⽆外虚实;千药万药,不逾补泻。
”辨虚实之要,在于脉之沉取有⼒⽆⼒。
脉以沉为本,以沉为根。
沉⽽有⼒为实,沉⽽⽆⼒为虚。
若过于强劲之脉,反是胃⽓已绝之真脏脉,不以实看。
今天为⼤家分享李⼠懋教授应⽤栀⼦豉汤治疗冠⼼病的医案⼀则。
医案详情例⼀:热郁胸膈转痰阻阳痹胡某,⼥,51岁。
2003年9⽉23⽇诊:⼼烦胸闷常卧寐中憋醒,阵烘热汗出。
⼼电图:T波:Ⅲ、aVFV倒。
脉沉滑数,⾆可上⽅加减,共服28剂。
诸症消失。
⼼电图⼤致正常。
证属:热郁胸膈。
法宜:清透胸膈郁热。
⽅宗:栀⼦豉汤合升降散主之。
栀⼦12g,⾖豉12g,枳实9g僵蚕12g,蝉蜕5g,姜黄10g连翘15g,丹参12g,⽣蒲黄10g203年9⽉30⽇诊:上⽅服7剂。
烦热、胸憋未作,觉左胁下⽀结。
脉转沉滞⽽滑。
证属:痰郁⽓滞。
法宜:豁痰⾏⽓通阳。
⽅宗:⽠蒌薤⽩桂枝汤主之。
⽠蒌12g,薤⽩12g,枳实9g桂枝12g,丹参18g2003年10⽉28⽇诊:上⽅加减,共服28剂。
诸症消失。
⼼电图⼤致正常。
脉缓滑上⽅加半夏,继予14剂,停药按热郁胸膈,见⼼烦懊侬不得眠,胸中窒,⼼中结痛等症。
其诊断要点在于脉沉⽽数,重者见沉⽽躁数何以⼆诊转⽤⽠蒌薤⽩桂枝汤?因脉转沉滞⽽滑沉滞乃⽓郁不舒之脉;沉⽽滑者,乃痰郁于⾥之征,故诊为痰郁⽓滞,予⽠蒌薤⽩桂枝汤。
⽤⽠蒌薤⽩剂,是否必是“⼨⼝脉沉⽽迟,关上⼩紧数”之脉?余意不可胶柱。
李士懋先生经典医案
李士懋先生经典医案读李源先生访谈,有幸读到李士懋先生医案。
正如李源先生所论:“李老的以下数则病案颇有代表性、颇能说明中医的内涵,这几则病案既有李老师治疗失败后的教训分析、也有治疗成功后的心得阐发。
李老师做为在当今中医界有很大影响力的临床大家,能够大胆公开讨论自己治疗失败的病案,这种求实、求是的学术态度很值得我们后辈中医传承者学习、效法。
选录这数则病案于大家共同学习、提高。
”那末,“中医的内涵”是什么?医案的“教训”和“心得”又是什么?只有认真学习,方能促进中医临床疗效的提高,不负李老的良苦用心。
病案一:麻疹高热(真寒假热)赵某,男,17个月,1965年2月4日诊。
发热3日,体温高达41.7 ,体胖面白,舌淡苔滑,脉疾无力,喘促肢冷,烦躁哭闹不得稍安,疹淡稀隐隐。
此阳虚不能托疹,予参附汤加味,以回阳益气托疹。
方予:炮附子6克、人参6克、鹿茸4.5克、当归6克。
浓煎频服。
2剂药服完,面色由青转红,肢冷亦除,麻疹一日即布满全身,热亦降。
【李老按】:余1963年至1971年,八年多任大庆油田总医院儿科专职中医师,负责儿科全科会诊。
八年里,全部看的是急症、危症。
当时大庆油田几十万人会战,地处北大荒,自然条件恶劣,生活条件也非常艰苦,儿科疾病发病率甚高。
当时尚无麻疹疫苗,每至冬春麻疹流行,儿科180张病床爆满,经常走廊、大厅都挤满了床,患儿每年病死者达500余名。
有一类白胖的患儿,都是高热41 以上,面色恍白,舌淡肢冷,麻疹出不来,喘憋、呼吸困难,脉搏可达200次/分以上,但是按之无力。
余初不识此证,套用通常的表疹方药,七例皆死亡。
后来读《中医杂志》的一篇报道,始知此为阳虚之体,当予温补回阳托疹,余仿效之,之后治疗十一例皆活,此病案乃其中之一耳。
(麻疹)高热41 以上,因儿科大夫都知道不能用物理降温及退热药,否则麻疹立刻收敛,造成疹毒内攻,故都仰仗中医表疹。
此类患儿为阳虚,以其面色恍白,舌淡,脉疾无力,故予回阳托疹。
经方治疗感冒举隅_毛科明
【社区医药】经方治疗感冒举隅毛科明 江苏省无锡市锡山区东港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14199) 关键词:感冒;经方;中医药疗法;医案 笔者依据《伤寒论》六经辨证法,应用经方治疗感冒疗效甚佳,兹举验案如下。
1 葛根汤某男,18岁,2007年11月30日初诊。
恶寒发热,服布洛芬当时汗出热退,旋即又升,病已三天。
诊见:发热,体温38.6℃,恶寒恶风,无汗,头痛,颈项腰背拘急酸痛,口干不欲饮,纳未减,两便可,舌淡胖,苔薄白,脉浮紧。
证属外感风寒,经输不利。
治以发汗解表,疏通经气。
予葛根汤。
葛根15g,麻黄12g,桂枝10g,白芍10g,生姜10g,炙甘草6g,大枣20g,水煎服。
温服1剂,盖被休息。
药后汗出,诸症大减,次日体温未起,发热告愈。
按:“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
凡临证符合该条经文,证属太阳伤寒、经气不舒,投之屡验、取效甚捷。
本方证多见于体质较好、形体充实的青壮年。
2 桂枝加厚朴杏仁汤某女,57岁,2007年10月8日初诊。
一月前起感冒咳嗽,经西医补液抗炎治疗症状不减,并再次出现发热。
来诊时低热已一周,体温维持在37.4℃—37.8℃,恶寒、恶风,比常人多穿一倍衣服。
自汗多,咳嗽少痰,咽痒则咳,肩背酸疼,舌淡胖、边有齿痕、苔薄,脉浮缓。
既往有2型糖尿病及心脏早搏史。
证属营卫不和,肺气上逆。
治以调营卫,降肺气。
嘱停用西药,予桂枝加厚朴杏仁汤。
桂枝12g,白芍12g,生姜12g,炙甘草6g,大枣20g,厚朴12g,杏仁12g。
水煎服,每天1剂,嘱服药后啜热粥以助药力。
服药3剂,咳嗽,自汗,恶寒畏风均明显好转,仍有关节酸疼,原方加熟附子10g,5剂。
诸症愈。
按:肢疼,发热,汗出,恶风,为营卫不和之桂枝汤证。
兼有咳嗽,为太阳中风引发肺气上逆,故用桂枝加厚朴杏仁汤解肌和营,降逆下气。
二诊,诸症好转,仍有关节酸疼,虑其表邪未尽,卫阳不固,原方加附子,寓桂枝加附子汤之意,补阳固表,诸症悉愈。
调气三法验案举隅
调气三法验案举隅
刘燮明
【期刊名称】《贵阳中医学院学报》
【年(卷),期】1993(015)003
【摘要】笔者在临证中对内科杂病常从调气入手,取得较好疗效。
爰举三例,以作引玉之砖。
一。
益气升阳治疗慢性溃疡病章某,女,51岁,医师。
患“溃疡病”及“肾下垂”已廿余年,近来腹痛绵绵,乏力纳呆,腹胀便溏。
时而畏冷,时而躁热,但体温不高而头身疼痛,动则汗出如淋。
口干苦,舌边齿印,苔薄黄,脉沉细。
【总页数】2页(P44-45)
【作者】刘燮明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42
【相关文献】
1.国医大师李士懋应用辅汗三法验案举隅 [J], 陈艳从;邢志峰;于海;董文军;鲁琴;张拴成;王四平
2.调气三法治疗返流性食管炎30例 [J], 尚精娟
3.李浩“调气三法”辨治绝经前后诸证经验 [J], 郗川月;李浩
4.疏肝调气法治疗糖尿病并抑郁症验案举隅 [J], 郭世勋;卢新平;李真
5.《素问·刺法论》刺法新解之“调气三法” [J], 黄睿;陈明珠;周文俊;陈兴华;姜传捷;张嘉璧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医 案 医 话’
状缓 解 . 饥饿 时 胃略有不 舒 . 服 中药 7剂 调 理 而 唯 又 症消 。 按 : 案脉 沉 拘 紧 而 数 , 寒 邪 凝 泣 , 本 乃 由于寒 客 阳明 。 胃受 纳 、 腐熟 异 常 , 出现 胃脘疼 痛 , 前 及饭 故 饭 后均 作 . 食不 消化 等 。 为里 寒 , 虽 葛根 汤亦 可用 之 , 以 其温 散寒 邪 . 祛邪 外 出 , 诸症 缓解 。 使
药、 大枣 组成 , 有发 汗 解表 、 津舒 经 的 功效 , 主 继 予散 寒解 痉息 风 中药 。处 方 : 具 升 原 治 “ 阳病 , 背强 几 几 , 汗 , 风 ” “ 阳与 阳 明 太 项 无 恶 及 太 葛 根 1g 麻 黄 6 , 枝 9 , 风 1g 赤 白 芍 5, g桂 g防 0, 合病 , 自下 利 ” 必 。李 教授 不仅 用 葛根 汤 治 疗太 阳表 ( ) 2 , 红 ( )2 , 藤 1 g 地 龙 1 g 全 蝎 各 1g 桃 各 1g 钩 5, 5, 实之 经腧 不利 证 .并 将其 应用 于 内科 杂 病 。每 获 良 1g 蜈 蚣 1 0, 5条 , 牛膝 1g 琥珀 2 ( 冲 ) 7剂 。 怀 5, g分 。 常 效 。 观 葛根汤 的组 成 , 试 乃桂枝 汤 加麻 黄 、 葛根 。 桂枝 法 煎 服 长 期 调 理 。 汤 可调 和 营卫 . 理 阴 阳 , 里 证 皆 可用 , 床 用 于 燮 表 临 按 : 医治疗高血 压病 的临床报道甚多 , 中 多从 里 虚 者更 多 , 观 《 匮 ・ 痹 虚 劳 病 》 篇 八 方 , 试 金 血 全 其 肝 热 、 阳 、 热 、 虚 、 肝 痰 阴 阳虚 、 阳两 虚 等 立 论 , 阴 以 中 四方 为桂 枝汤衍 生 方 , 以治 疗众 多 虚证 因此里 汗法 温 阳散 寒 解 痉 治 之 者 鲜见 此 案 并 非 新 感 . 用 其 寒 证用 桂 枝汤 调其 阴 阳 . 行 营卫 以驱 寒 外 出 . 通 是完 脉 沉 拘 紧 , 无 恶 寒 、 汗 、 痛 之 表 证 , 寒 凝 于 且 无 身 乃 全 可行 的 。 再者 , 黄虽 能发 汗平 喘 、 水 , 麻 利 表实 者可 里 。纯 属里 证 . 以汗 之 ?因寒 痹 于里 汗 之 以祛 何 故 用 。 寒者 亦 可用 之 。 因麻 黄 有解 寒凝 、 里 宣通 发 越 阳 邪 。高 血 压 病 可 因外 周 血 管痉 挛 、 周 阻 力增 高 而 外 气 之功 , 将在 里之 寒 邪发 散 于外 而解 。至 于葛 根 , 引发 . 与 寒 凝 血 脉 收 引凝 泣 . 可 此 出现 脉 弦 紧 拘 滞 的 虽 能解 肌 发 汗 治表 证 , 又 能鼓 胃气 上 行 , 清 阳 . 痉 脉 , 但 升 机理 是 相 通 的 。散寒 发汗 , 除 寒 邪 之凝 泣 . 解 疏 达经腧 。故虽 为 里寒 , 葛根 汤亦 可用 之 。现举 验案 可 由痉 脉 而 转 为舒 缓 .推 想 可 降 低 外 周血 管 阻力 . 4则 如 下 。 从 而 降低 血 压 l 胃脘 痛 此案 以葛 根 汤为 主加 减 . 阳散 寒 解痉 . 辅 以 温 更
文章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编 号
1 7 — 9 X( 0 0 0 — 0 1 0 6 2 37 2 1 )9 0 4 — 2
河北 医科大 学 中 医学 院李 士懋 教授 为 全 国老 中 温覆令 汗 得 汗则停 后 服 医药 专家 学 术经 验继 承 工作 指 导老 师 .擅 长 运用 中 20 0 2年 1 2月 2 4日诊 : 服药 后得 汗 , 头晕 、 痛 、 头
2 头 痛
李士 懋应用 葛很 - 历治 疗
杂 病 验 紊 举 隅
吕淑 静 1 王 四 平 1 吴 中 秋 ・
(. 1河北 医科 大 学 中医学 院 , 北石 家庄 0 0 9 ; 河 50 1
2石 家 庄 桥 西 医 院 , 北 石 家 庄 0 0 5 ) . 河 5 0 1
马某 , ,7岁 。2 0 男 5 0 2年 1 2月 2 0日初诊 。 患 者 19 9 0年患 脑 梗 . 救 治 后基 本 恢 复 , 下 经 仅 蹲 时 右 下 肢 痛 且 软 近 2 d血 压 持 续 在 10 0 7/
杨 某 , ,0岁 。2 0 男 3 0 8年 1 1月 1 日诊 7 发 汗 三条件 : 连续 服药 、 啜热 粥 、 温覆 。 其 汗 出 汗 令 患 者诉 胃脘 疼 痛 。 前 及 饭 后 均 痛 , 不 消 化 , 后 , 凝解 , 脉 利 , 饭 食 寒 经 脉转 缓 , 血压 反 可下 降 。惜 未再 不 能吃 肉食 已 3个 月 , 舌红 苔 白 , 沉 弦拘 紧 而 数 。 诊 ,但 亦 可说 明寒 凝所 致 之 高血压 .汗 法有 一 定效 脉 辨证属 寒 邪犯 胃 , 治宜 温 阳散 寒 。方宗 葛 根 汤 主之 果 。至 于汗后 的治 疗 . 随其病 机 的转变 而变 再
方 : 葛 根 1g 麻 黄 9 , 枝 1g 芍 药 lg 生 姜 6 5, g桂 0, O, 片 , 甘草 8 , 炙 g 大枣 6枚 。2剂 。水 煎服 。 h服一 煎 , 2
关 键 词 葛根 汤 治 疗应 用 验 案 名 医经 验
中 图分 类 号 R2 95 8 . 文 献标 识码 A
指导 : 李士 懋
1 0 Hg 右 . 大 降 压药 ( 0 mm 左 加 西药 ) 亦 不 效 。现 自 量 觉头 晕 、 头痛 . 强 , 项 目胀 , 冒金 花 , 小便 不 利 , 脉沉 拘 紧有力 , 淡 暗 。 舌 辨证 属寒 邪凝 滞 。 血脉 收 引 , 血行 瘀 泣 。 宜 发汗 散寒 . 治 以消寒 凝 。方宗 葛 根汤 主之 。处
医疗 法治 疗 心脑 血管 病及 内科 疑难 杂症 葛 根汤 来 项 强 等 症 已除 , 小 便 不 利 ( 列 腺 肥 大 ) 唯 前 。脉 转 弦 源于《 伤寒 论 》 由葛 根 、 黄 、 枝 、 姜 、 草 、 , 麻 桂 生 甘 芍 缓 , 紧 之 象 已减 未 除 , 淡 暗 , 压 159 m g 拘 舌 血 4 /5 m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