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高盛的案例

合集下载

高盛并购双汇案例分析

高盛并购双汇案例分析
发展”,由漯河市政府、双汇集团(35.72%)、
漯河海宇投资(25%)共同持股。
2019年12月,商务部批复,同意漯河市国资委将其 持有的双汇集团100%的股权以20.1亿元人民币的价 格转让给香港罗特克斯有限公司(高盛51%,鼎晖 49%);双汇发展变更为外商投资股份有限公司; 同意海宇将其持有的双汇发展25%股权转让给罗特 克斯(5.62元/股)。这样,罗特克斯即持有双汇 发展60.72%的股份。
双汇产品
案例内容
一、并购背景分析 二、并购动因 三、并购对双汇影响 四、案例启示
二、并购动因—高盛收购动因
2.1 高盛简介
高盛集团(Goldman Sachs): 全球第二大投资银行和证券公司。成立于 1869年,总资产3000亿美元,在世界 24个国家设有42个分公司或办事处,共 2万多名员工,2000年名列世界500强 第112位。1984年在香港设亚太地区总 部,1994年在北京、上海设代表处。
管理环境整合包括制度与人核心是理念能否整合成功财务资源的整合特别是财权配置模式的选择问题案例内容一并购背景分析二并购动因三并购对双汇影响四案例启示喜忧参半的并购双汇集团的挂牌吸引了包括淡马锡高盛集团鼎晖投资ccmp亚洲投资基金花旗集团中粮集团等十余个意向投资人先后来与北交所进行项目洽谈
高盛并购双汇案例分析
一喜: 中国企业并购不再盲从
双汇集团的挂牌,吸引了包括淡马锡、高 盛集团、鼎晖投资、CCMP亚洲投资基金、 花旗集团、中粮集团等十余个意向投资人 先后来与北交所进行项目洽谈。
2019年4月26日漯河市国资委宣布,由 美国高盛集团和鼎晖中国成长基金Ⅱ授权 并代表两公司参与投标的罗特克斯公司中 标,中标价格为人民币20.1亿元。
并购风险分析

高盛的经典投行案例

高盛的经典投行案例

高盛的经典投行案例那咱就来说说高盛的几个超经典投行案例哈。

一、Facebook上市案例。

1. 背景。

Facebook那可是社交网络界的超级巨头啊。

在它要上市的时候,就像一个超级明星要举办一场超级盛大的全球巡回演唱会一样,备受瞩目。

当时Facebook已经拥有庞大的用户群体,全世界好多人都在上面分享生活、照片啥的。

2. 高盛的操作。

高盛那可真是使出了浑身解数。

高盛是Facebook上市的主承销商之一。

它在这个过程中,就像是一个超级大管家,要把Facebook这个超级宝贝打扮得漂漂亮亮地推向资本市场。

高盛在定价方面那是煞费苦心。

它得评估Facebook到底值多少钱。

这就好比给一件绝世珍宝定价,定高了,可能投资者就不买账了;定低了,Facebook又觉得自己亏了。

高盛做了大量的市场调研,分析Facebook的用户增长潜力、广告盈利模式等各种因素。

最后定了一个价格,虽然上市初期有点小波折,股价波动比较大,但是从整体上看,高盛还是成功地把Facebook这个巨大的社交网络帝国推上了资本市场的舞台,而且后续Facebook在资本市场上也逐渐稳定发展,高盛在其中可是功不可没呢。

二、双汇国际收购史密斯菲尔德案例。

1. 背景。

双汇国际,那可是中国肉类加工的大佬啊。

史密斯菲尔德呢,是美国的猪肉生产巨头。

双汇国际就想把史密斯菲尔德收入囊中,这就好比一个东方的武林高手想要和西方的剑术大师来个合并,想在全球肉类市场上称霸。

2. 高盛的操作。

高盛在这个收购案里就像是一个超级红娘。

它要撮合双汇国际和史密斯菲尔德这两个“大明星”。

高盛先得对双汇国际的财务状况进行梳理,确保它有足够的实力去完成这个大收购。

然后呢,又得对史密斯菲尔德进行全面的评估,看看它到底值多少钱,有没有什么隐藏的风险啥的。

在交易过程中,高盛还得协调双方的各种利益关系。

比如说,美国那边的监管问题,要确保这个收购能通过美国的各种审查。

高盛就像一个外交家一样,和美国的监管部门沟通,解释这个收购对美国市场的好处,像会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啊,促进美国猪肉产业的发展啥的。

高盛和中国工商银行的商业案例

高盛和中国工商银行的商业案例

高盛和中国工商银行的商业案例
记者卓尚进2013年5月20日,高盛集团在场外市场以每股5.5港元出售其持有的大约15.8亿股工商银行H股,交易完成后套现约11亿美元。

至此,高盛已悉数清仓所持工行股权,不再成为工行股份的投资者。

本次高盛清仓工行股权,与此前多家境外战投减持中资银行股权如出一辙,这不禁使人们联想起2004年以来国有商业银行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参与股份制改革的曲折历程。

引进境外战投:帮助国有商业银行成功完成股份制改革
自从党的十六大以后,我国加快了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商业化和市场化改革的进程,至2010年8月,交行、建行、中行、工行和农行等五家大型银行先后完成了股份制改革和在境内外资本市场上市。

应当说,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取得历史性的突破,与成功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这一重要环节是密不可分的。

兼并收购案例

兼并收购案例

兼并收购案例
以下是一些著名的兼并收购案例:
1. 科莱恩与肯宁公司:1999年,德国科莱恩公司以约72亿美元收购了美国肯宁公司,从而形成了全球最大的化学品和医药品公司之一。

2. 高盛与穆迪镁(MCI):2000年,金融巨头高盛以约91亿美元收购了穆迪镁公司,这是迄今为止最大规模的金融业并购案之一。

3. 德尔塔航空与诺斯韦斯航空:2008年,德尔塔航空公司以约36亿美元收购了美国诺斯韦斯航空公司,从而形成全球最大的航空公司之一。

4. Facebook与WhatsApp:2014年,社交媒体巨头Facebook 以约190亿美元收购了即时通讯应用WhatsApp,这被视为科技行业历史上最大的并购案之一。

5. 阿里巴巴与淘宝网:2005年,中国电子商务巨头阿里巴巴以1.3亿美元收购了淘宝网,这是中国互联网行业历史上最重要的并购案之一。

以上只是一些兼并收购案例中的几个著名案例,还有许多其他的兼并收购案例发生在不同的行业和地区。

高盛人物 方风雷 躲在幕后的银行家

高盛人物 方风雷 躲在幕后的银行家

在过去10年国际投行聘用的中国交易撮合者中,方风雷是唯一不谙英语、且没有西方学位的人。

尽管如此(或许正因为如此),在全球金融与中国政治交汇的这片变化莫测的领域中,他是最敏捷的导航者。

本周三中国建设银行(CCB)股票交易量激增,助长了一种猜测,即美国银行(Bank of America)脱手的73亿美元建行股票的某些买家,很快转手抛出了自己买下的股票,由此获得巨额所得。

方风雷因此受到关注。

他所运营的私人股本集团厚朴基金管理公司(Hopu Investment Management)就是买家之一。

他的名字代表着“大风和雷电”,人们认为正是他说服了王岐山采用美国投行模式,于1995年与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合资成立了中国国际金融公司(China International Capital Corporation)。

王岐山曾是方风雷的老板与导师,如今是中国负责经济事务的副总理。

方风雷的父亲曾是农民,后来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担任高级行政职务。

1968年中国文化大革命期间,16岁的方风雷被下放到艰苦的内蒙古农村。

三年后他参了军,上世纪70年代末期得以考入广东省中山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河南省外经贸厅当了名公务员。

河南是一个贫困的中原省份,就是在那里,方风雷遇见了王岐山,被他送去学习美国的金融体系。

担任中金副首席执行官期间,方风雷是王岐山的耳目。

但知情人士透露,很快方风雷就与摩根士丹利的高级合伙人闹翻了。

在短暂执掌中国银行(BoC)以及中国工商银行(ICBC)的香港投行子公司之后,方风雷再次走到了中国金融创新的前线。

他促成了一笔具有开创意义的交易,为高盛(Goldman Sachs)进入中国打开了大门。

这笔2004年复杂交易的细节,仍然是受到严密保护的秘密,但我们知道的是,高盛解救了方风雷参与的一家破产券商后,帮助他成立了一家证券合资公司,高盛在其中获得了空前的控制权。

这笔交易奠定了方风雷作为终极交易撮合者的名气。

破产重整十大案例分析

破产重整十大案例分析

破产重整十大案例分析破产重整是指企业因经营不善或其他原因导致资不抵债,无法偿还债务而申请破产,并通过破产法律程序进行资产清算和债务重组,最终实现企业的再生。

下面我们将分析十大破产重整案例,希望能够从中总结出一些有益的经验和教训。

1. 高盛集团。

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导致了全球金融市场的动荡。

作为全球最大的投行之一,高盛集团也受到了重创。

然而,高盛集团通过削减成本、优化业务结构等一系列措施,成功地度过了危机,实现了破产重整。

2. 通用汽车。

2009年,由于全球汽车市场需求下降,通用汽车陷入了破产的边缘。

但通过政府的援助和自身的努力,通用汽车成功地进行了债务重组,实现了破产重整,并在之后逐渐恢复了盈利能力。

3. 雷曼兄弟。

2008年,美国雷曼兄弟因次贷危机而宣布破产,成为了美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破产案例之一。

雷曼兄弟的破产重整案例,给全球金融市场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也成为了金融危机的一个标志性事件。

4. 惠普。

作为全球知名的科技公司,惠普在2011年宣布将退出PC业务,并考虑出售个人电脑业务。

然而,在新任CEO的领导下,惠普进行了全面的业务重组和战略调整,成功地实现了破产重整,并重新找到了增长的动力。

5. 美国航空。

2011年,美国航空公司因高额债务和激烈的竞争而宣布破产。

在经过破产重整后,美国航空通过降低成本、优化航线网络等措施,成功地实现了盈利,并在2013年与美国航空集团合并,成为了全球最大的航空公司之一。

6. 庞氏骗局。

庞氏骗局是指某些投资公司通过向新投资者支付旧投资者的回报,来维持自己的经营,而不是通过真正的盈利。

这种金字塔式的投资骗局最终会因无法继续支付回报而破产。

著名的庞氏骗局案例包括伯纳德·麦道夫的庞氏骗局和麦迪夫人的庞氏骗局等。

7. 东芝。

2015年,日本知名企业东芝因会计丑闻而陷入了破产的危机。

在新任CEO的领导下,东芝进行了全面的业务重组和管理调整,通过剥离不良资产、优化组织结构等措施,成功地实现了破产重整,并逐渐恢复了盈利能力。

资本运作案例分析

资本运作案例分析

资本运作案例分析:高盛收购双汇2006年3月3日,漯河市国资委在北京产权交易所挂牌,将其持有的双汇集团100%股权对外转让,底价为10亿元。

双汇集团是以肉类加工为主的大型食品集团,总资产约60多亿元,2005年销售收入超过200亿元,净利润1.07亿元。

另外,集团持有上市公司双汇发展35.715%股份,所持股份的市值达33.89亿元。

2006年4月26日,由美国高盛集团、鼎辉中国成长基金Ⅱ授权,代表上述两家公司参与投标的香港罗特克斯有限公司(高盛集团的一家子公司),以20.1亿元人民币中标双汇股权拍卖,获得双汇集团100%股权,间接持有双汇发展35.715%的股权。

根据挂牌信息,此次双汇集团股权转让要求受让者必须满足四个条件:资产规模超过500亿元的国外资本、财务投资者、管理团队不变、税收留在当地。

另外,双汇集团规定意向受让方或其关联方在提出受让意向之前,不得在国内直接或间接经营猪、牛、鸡、羊屠宰以及相关产业,也不得是这类企业大股东。

闻讯,JP摩根、美国国际集团、新加坡淡马锡、高盛等国际资本展开了对双汇股权的激烈争夺。

从受让者条件来看,本来JP摩根是最有可能获胜的。

相比早有准备的JP摩根,进入较晚的高盛赢面并不大。

因为高盛在某些方面并不符合双汇受让者的要求:其一,高盛在2005年承销了双汇最大竞争对手南京雨润的IPO,并持有雨润13%的股份,而且在雨润董事会派驻了一名非执行董事,不符合竞标条件。

其二,代表高盛和鼎辉的香港罗特克斯公司事实上并不符合双汇要求的管理资产500亿元的条件。

但最后的胜出者却是罗特克斯,实在有点出乎外界的意料。

高盛和鼎辉能够最终胜出,其竞标之外的运作策略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按照他们的理解,以万隆为首的经营管理团队,在此次股权转让中拥有相当大的话语权。

为此,高盛和鼎辉将目标锁定在了双汇发展的第二大股东海宇投资身上。

拥有双汇发展25%股权的海宇投资,其股东中有多名双汇高管。

2006年4月24日,双汇发展突然刊登公告宣布海宇投资转让手上所有双汇发展股权的决定,如此一来,其他竞标方进退两难。

高盛美林投资银行学案例

高盛美林投资银行学案例

高盛公司是1869年成立的,现在是华尔街最著名的投资银行,在2000年世界500强的排名中,名列第112名。

高盛公司成立于1869年,在19世纪90年代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投资银行业务开始形成,但与商业银行没有区分。

高盛公司在此阶段最初从事商业票据交易,创业时只有一个办公人员和一个兼职记账员。

后来高盛增加贷款、外汇兑换及新兴的股票包销业务,规模虽小,却是已具雏形。

而股票包销业务使高盛变成了真正的投资银行。

70年代,高盛抓住一个大商机,从而在投资银行界异军突起。

当时资本市场上兴起“恶意收购”,恶意收购的出现使投资行业彻底打破了传统的格局,催发了新的行业秩序。

高盛率先打出“反收购顾问”的旗帜,帮助那些遭受恶意收购的公司请来友好竞价者参与竞价、抬高收购价格或采取反托拉斯诉讼,用以狙击恶意收购者。

高盛一下子成了遭受恶意收购者的天使。

1981年,高盛公司收购J?阿朗公司,进入外汇交易、咖啡交易、贵金属交易的新领域,标志着高盛多元化开始,超越传统的投资银行代理、顾问范围,有了固定收入。

90年代,高盛高层意识到只靠做代理人和咨询顾问,公司不会持久繁荣。

于是他们又开设资本投资业务,成立GS资本合作投资基金,依靠股权包销、债券包销或公司自身基金,进行5年至7年的长期投资,然后出售获利。

投资银行业与其他产业一样,一项业务创新并敢冒风险,能使一家公司一夜成名,一夜暴富。

高盛公司尝到推陈出新的甜头后,把“先起一步”与“率先模仿”作为自己的重要发展战略。

可以说高盛的发展史实际就是美国投资银行业务或者说国际银行投资银行业务的发展史,从高盛公司经过的各个时期,经历的挫败、起伏、转折中,给中国投资银行提供非常多的启发。

请结合高盛的例子,论述如何发展我国投资银行业。

案例分析思路:联系以上案例中的内容,再结合我国证券银行业的实际情况,从多个角度分别论述。

案例答案:一、加强投资银行自身建设。

根据我国目前许多金融机构已在事实上经营部分投资银行业务的现状,要使投资银行朝着比较规范的方向发展,首先必须使这些占绝大部分经营投资银行业务的金融机构转型,组建成为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有条件的可以发展为上市公司,实行企业管理。

危机公关典型案例

危机公关典型案例

危机公关典型案例
1. Exxon Valdez油轮泄漏案:1989年,Exxon Valdez油轮在阿拉斯加州沿岸搁浅并泄漏了大量原油,导致当地生态环境遭受重大破坏。

该事件引发了公众对石油公司的质疑和愤怒,Exxon面临着大规模的舆论危机。

公司的危机公关策略包括赔偿受害者、清理原油、加强安全措施等,并积极与媒体和公众沟通以恢复声誉。

2. 马来西亚航空公司MH370失踪案:2014年,马来西亚航空公司MH370航班在飞行途中突然失联,引起全球媒体的广泛关注。

公司面临危机公关的挑战,需要处理家属的情感需求、协调各方搜索救援行动、并解释航班失踪的原因。

马来西亚航空公司通过与家属和媒体的持续沟通、提供信息更新和采取行动来努力维护公司声誉。

3. 高盛公司金融危机案: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高盛公司因其与次贷债相关的金融业务引发公众对其道德和伦理问题的质疑。

高盛公司采取了积极的危机公关策略,包括提供解释性的媒体采访、与政府机构合作调查、加强公司的内部监管制度等,以恢复公众对其信任。

4. 大众汽车排放丑闻案:2015年,大众汽车公司因其柴油引擎在尾气排放测试中存在造假行为而陷入危机。

公司面临严重的声誉损失和法律诉讼。

大众汽车公司通过快速承认错误、召回车辆、解雇涉及人员等积极行动,并与消费者、政府和媒体保持开放透明的沟通,试图重建公众对其的信任和声誉。

这些案例提供了企业在危机公关中应对挑战的不同策略和做法,包括承认错误和积极行动、开放透明的沟通、积极与利益相关者合作等。

这些策略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管理和应对危机,并恢复声誉。

高盛中国对赌游戏案例剖析

高盛中国对赌游戏案例剖析

高盛中国对赌游戏案例剖析上帝不掷骰子,但高盛在中国喜欢扮演着融资上帝的角色,制订自己才玩得起的游戏规则高盛在中国大玩对赌游戏文/羊城晚报记者孙晶李晓莉陆志霖实习生马双丽一向不可一世的国际投行高盛陷入"欺诈门"后,麻烦接踵而至。

6月9日,澳大利亚对冲基金Basis Yield Alpha Fund向高盛集团发起诉讼,指控其虚报投资产品价值、向该公司兜售了次级抵押贷款相关证券,从而加速了该基金在2007年的倒闭。

6月10日,金融时报爆料,称美国证监会SEC再对高盛于2006年售出的20亿美元Hudson Mezzanine抵押担保债券进行调查。

对于对冲基金的诉讼,高盛反驳称没有法律依据,原告的实际目的是想转嫁损失;而对于SEC的新一轮调查,高盛则没有回应。

虽然直到目前,还很难证明高盛涉嫌的欺诈问题,但是,在中国国内一连串涉及商业地产、饮料等行业的企业,因与高盛签订了对赌协议而损失惨重的现象却是不争的事实,也许,中国企业可以从这些典型案例中重新认识高盛。

案例1中华广场因对赌协议险被卖近日,中华广场将被卖的消息再次传出。

有知情人士报料,在广州商业地产领域赫赫有名的中华广场老板邹锡昌,欲售出持有的中华广场物业。

虽然昨日邹锡昌否认了这一说法,但是他之前与高盛签订的对赌协议确实导致资金损失惨重。

中华广场是除天河城、正佳广场外,广州第三大购物中心,总建筑面积约为29万平方米,包括一个楼高10层的购物商场及4层车库、北翼一幢楼高17层的A栋写字楼以及南翼一幢楼高52层的B栋写字楼。

其中,超过6万平方米商场、写字楼物业由昌盛中国持有。

作为昌盛中国的董事长,一手打造了中华广场的邹锡昌,不到万不得已不会舍得将其卖掉。

故事的开始正是由于与高盛的对赌协议引发的。

2006年12月18日,为筹备上市,昌盛中国与高盛旗下创投基金签署对赌协议,向创投基金发行2500万美元可赎回可转换债券,利率为7%。

双方约定,若昌盛中国没有在债券的年期内进行首次公开发售,创投基金可要求邹锡昌按预定的价格购买其所持全部可赎回可转换债券。

高盛并购双汇案例分析

高盛并购双汇案例分析
管理结构 1.4双汇管理结构
管理团队及架构: 管理团队及架构:
双汇集团实施集团化管控模式,按照产业布局 和发展需要,建立鲜冻品事业部、肉制品事业部、 化工包装事业部、养殖事业部等,推行目标管理、 预算管理、标准化管理、供应链管理、质量管理和 企业的信息化。
控股股东和实际控制人: 控股股东和实际控制人:
三大看点
1、双汇发展实际控制人变成兴隆公司。 双汇发展的实际控制人由外资,变成双汇员工全部持股的兴隆 公司,。这对有利于民族品牌的保护,有利于 双汇实际控制人主 动的贯彻自己的发展战略和意图, 有利于双汇的长远经营。 2、消除了同业竞争,减少了关联交易。 双汇发展收纳了集团公司所有与屠宰与加工肉制品相关的资产 ,消除与集团的同业竞争,,有利于双汇发展的所有股东。。 3、资产重组与置换价格确定。 本次资产重组涉及两方面内容:一是对罗特克斯定向增发,用于 吸收合并该公司持有的股权;二是对双汇集团定向增发 。。本 次资产重组基本为双汇未来发展扫除障碍。
运营路径
股权结构图
借助本次资产重组方案的 实施,双汇管理层最终获得 双汇海外控股主体53%的 表决权,从而最终获得了双 汇集团的法律意义上的控股 权。
双汇发展重大资产重组
经历了8个月的焦急等待,2010年11月29号,双 汇发展连发18条公告,公布了一揽子资产重组方 案。资产重组方案包括资产置换、换股吸收合并以 及资产认购。 方案显示:第一,双汇发展将以双汇物流85%股 权与双汇集团旗下22家公司股权进行置换,并以 51.94元/股的价格向双汇集团非公开发行A股购买 置入资产中价值超过置出资产部分;第二,向罗特 克斯发行A股购买罗特克斯认股资产;第三,以换 股方式吸收合并广东双汇、内蒙古双汇等五家公司 。
备受争议-双汇式 备受争议 双汇式MBO 双汇式

高盛收购双汇的案例分析

高盛收购双汇的案例分析

资本运营姓名:赵雅淑班级:会计113 班学号:119034137 任课老师:张红侠高盛收购双汇的案例分析摘要:随着世界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经济的全球化,海外并购越来越成为企业成长、发展、壮大的重要途径。

本文以海外并购的基础理论为依据,对高盛收购双汇的动机、方式、收购价格问题进行研究,并通过对高盛收购双汇后的经营绩效和走势的评价来分析高盛的收购效果。

最后进行总结,提出了对海外并购中过企业的一些看法和启示。

本文的写作,希望能够对中国企业走出国门海外并购提供一些建议和参考依据。

关键字:海外并购高盛集团双汇公司并购动机并购影响运营途径亮点与不足股权拍卖企业介绍:高盛集团(Goldman Sach9 , —家国际领先的投资银行和证券公司,向全球提供广泛的投资、咨询和金融服务,拥有大量的多行业客户,包括私营公司,金融企业,政府机构以及个人。

高盛集团成立于1869 年,是全世界历史最悠久及规模最大的投资银行之一,总部设在纽约,并在东京、伦敦和香港设有分部,在23 个国家拥有41个办事处。

其所有运作都建立于紧密一体的全球基础上,由优秀的专家为客户提供服务。

同时拥有丰富的地区市场知识和国际运作能力。

双汇集团是以肉类加工为主的大型食品集团,总部位于河南省漯河市。

目前,总资产60 多亿元,员工40000人,年屠宰生猪1500万头,年产肉制品100 多万吨,是中国最大的肉类加工基地,在2006年中国企业500 强排序中列154位。

双汇集团是跨区域、跨国经营的大型食品集团,在全国12 个省市建有现代化的肉类加工基地和配套产业,在31 个省市建有200多个销售分公司和现代化的物流配送中心,每天有6000 多吨产品通过完善的供应链配送到全国各地。

双汇集团在日本、新加坡、韩国、菲律宾等国建立办事机构,开拓海外市场,每年进出口贸易额2 亿美元。

原因分析2.高盛收购双汇的动机(1)分散化投资,规避风险的目的。

美国高盛本身是投资银行业的公司,投资于双汇集团这种肉类加工企业是高盛多元化经营的表现。

公司治理案例精选

公司治理案例精选

公司治理案例精选
1. Enron公司的破产案:Enron公司是一家美国能源公司,在2001年因为会计丑闻和财务不透明性而宣布破产。

该案例揭
示了公司高层管理者的不诚信和违法行为,导致投资者和员工的利益受损。

2. 高盛公司的证券诈骗案:高盛公司是一家全球知名的投资银行,在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被指控销售具有高风险的证券产品,并在背后押注其价格下跌。

该案例揭示了公司管理层对于风险管理和道德规范的忽视,导致巨额的损失和财务不稳定。

3. 大众汽车的尾气排放丑闻:大众汽车被揭露在柴油车型的尾气排放测试中使用了作弊软件,以满足环保标准要求。

该案例凸显了公司管理层对于环保和消费者权益的漠视,导致公司声誉受损和巨额的罚款。

4. Facebook的用户数据泄露案:Facebook被曝光将用户数据
提供给第三方公司,用于政治宣传和个人信息滥用。

该案例揭示了公司对于用户数据保护的不负责任和缺乏透明度,引发了用户和监管机构的强烈不满。

5. 银行业的利率操纵案:多家全球银行被指控在利率计算过程中操纵数据,以获得不公正的利益。

该案例揭示了银行业的不道德行为和缺乏监管的问题,导致投资者和消费者的权益受损。

这些案例展示了公司治理中出现的问题,包括管理层的不诚信行为、对法律和道德规范的忽视、对利益相关方权益的漠视等。

这些案例都给予了监管机构和投资者更多对于公司治理的关注和要求,促使公司管理层重视并改善公司治理机制。

前车之鉴:风险管理五大失败案例

前车之鉴:风险管理五大失败案例

前车之鉴:风险管理五大失败案例1. 美国次贷危机:在2008年爆发的次贷危机中,一些金融机构在贷款发放时放宽了要求,使得很多人贷款超过其还款能力。

最终,这些贷款无法偿还,导致了金融市场的崩溃和全球经济的衰退。

这个案例揭示了金融机构在评估借款人的风险时应格外谨慎,避免将高风险借款与低风险借款混合在一起。

2. 小牛集团的供应链问题:小牛集团是一家全球知名的鞋类制造商,但在2017年,他们陷入了供应链管理的困境。

他们并未及时注意到供应商的质量问题,从而导致了大量的次品。

这使得他们在交付时间和市场声誉方面遭受了巨大的损失。

这个案例表明,企业在选择供应商时必须仔细考虑,做好供应链风险管理。

3. 翁凤云案:翁凤云是中国内地一家旅行社的老板,他通过虚假宣传、收取高额费用等手段骗取了大量的旅游者预订。

最终,他的行为被曝光,旅游者们的钱款无法追回,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公众不信任。

这个案例告诉我们,企业要诚实守信,切忌以短期利益为导向,否则将失去公众的信任。

4. 比特币交易平台Mt.Gox的破产:Mt.Gox曾经是全球最大的比特币交易平台之一,但在2014年,他们宣布破产。

此前,Mt.Gox遭遇了多次黑客攻击,导致了大量比特币的丢失。

然而,他们没有采取足够的安全措施来保护用户的资产,导致了破产。

这个案例揭示了企业在数字货币领域要加强安全和风险管理,以保护用户的权益。

5. 高盛公司的欺诈行为:在2009年,高盛公司因其对投资者隐瞒了相关证券的真实情况而被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罚款5500万美元。

他们的行为涉及造假、欺诈等违法行为。

这个案例告诉我们,企业要遵守法律法规,远离欺诈行为,否则将付出巨大的代价。

以上案例都是源自于风险管理失败的例子,这些企业没有有效地识别、评估和管理风险,最终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进一步加强风险管理,确保企业的稳定发展就显得更加重要。

从这些失败案例中吸取教训,加强内部控制、完善制度机制,才能够使企业在未来的经营中获得更好的风险管理。

国际金融学案例(全)免费高盛欺诈案

国际金融学案例(全)免费高盛欺诈案

国际金融学案例(全)免费高盛欺诈案高盛欺诈案本案例取材于百度百科。

高盛集团(GoldmanSachs)被控欺诈事件震动了华尔街。

分析人士普遍认为,这是美国政府加强金融监管的序曲,高盛不过是那只被杀给猴子看的公鸡。

2010年4月16日上午,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对高盛集团及其副总裁托尔雷(FabriceTourre)提出证券欺诈的民事诉讼,称该公司在向投资者推销一款与次级信贷有关的金融产品时隐去关键事实,误导投资者。

美国证监会指控托尔雷对这起欺诈案负主要责任。

高盛在当天回应,否认所有指控并表示要积极抗辩,维护公司声誉。

证监会的指责称,高盛在2007年初设计并销售了一款基于次级房屋抵押贷款债券(RMBS)的复合型担保债权凭证(SyntheticCDO),而当时美国房市和与其相关的证券均已经开始显示出走软的迹象。

证监会表示,高盛未能向投资者披露该CDO的关键信息,特别是一家大型对冲基金保尔森基金公司(Paulson&Co.)在组成CDO的次级房屋抵押贷款债券挑选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更严重的是保尔森基金公司已经选择做空这款CDO。

为这项交易,保尔森基金公司2007年向高盛支付了约1500万美元的设计和营销费用,但这笔交易给其带来高达10亿美元的收益,而这全部是由这一CDO的投资者埋单的。

编辑本段事件影响受高盛欺诈事件影响,美东时间4月16日16时,道指下跌125.91点,收于11,018.66点,跌幅1.13%,创自2月初以来单日最大跌幅;纳指下跌34.43点,收于2,481.26点,跌幅1.37%;标准普尔500指数下跌19.54点,收于1,192.13点,跌幅1.61%。

高盛蒙受了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的最大单日跌幅,高盛股价收盘下跌12.7%。

欧洲主要国家的重要股指中,德国DAX指数下跌1.8%,至6180.90点;法国CAC40指数下跌1.9%,至3986.63点。

英国富时100指数跌1.4%,至5743.96点。

高盛并购双汇案例分析

高盛并购双汇案例分析

高盛并购双汇案例分析摘要:国际知名投行高盛入住双汇,取得双汇的实际控股权。

这桩并购背后到底有什么值得借鉴的地方,双方寻求并购的动机是什么,将会给我国企业并购带来什么样的启示?本文就以高盛并购双汇为案例,分析并购带来的诸多影响。

关键词:高盛;双汇;并购一、前言2006年4月28日,由高盛与鼎晖中国成长基金以20亿元人民币中标双汇股权拍卖。

此外,2006年,高盛投资团还出资37.8亿美元入股工商银行;以18亿元人民币分别入股福耀玻璃、美的电器等上市公司。

双汇股权对外转让,消息一出,旋即招来aig、jp摩根等众多国际机构前来洽商。

尽管交易价格可能低于预期,但双汇股权争夺恰是海外资本强烈看好中国内地消费领域的典型缩影。

高盛集团(goldmansachs)向全球提供广泛的投资、咨询和金融服务,拥有大量的多行业客户,包括私营公司,金融企业,政府机构以及个人。

双汇集团是以肉类加工为主的大型食品集团,总部位于河南省漯河市,是中国最大的肉类加工基地,在2006年中国企业500强排序中列154位。

二、关于高盛、双汇简介1、高盛集团高盛集团(goldman sachs),成立于1869年,全球顶尖的国家大投行,提供广泛的金融投资服务,客户为私营公司,金融企业,政府机构以及个人。

总部在纽约,在23个国家拥有41个办事处。

高盛具备极强的一二级市场操作能力。

高盛向中国的股票和债券市场进军,并在中国进入国际资本市场以及参与国际资本市场交易的过程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在过去的十年中,高盛一直在辅导中企海外上市中占据领导地位,其中具有重要意义的交易:中国移动通信于1997年进行的ipo,筹筹集资金40亿美元,成为亚洲地区(除日本外)规模最大的民营化项目之一;2006年,高盛完成了中海油价值19.8亿美元ipo,中国银行111.9亿美元h股ipo。

2、双汇集团双汇集团是以肉类加工为主的大型食品集团,总部位于河南省漯河市,目前总资产100多亿元,员工65000人,年产肉类总产量300万吨,是中国最大的肉类加工基地,在2010年中国企业500强排序中列160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来自高盛和航空公司每月到期收益图
航空公司 VT VT
140
高盛
30 70 100 100
ST
70
ST
第一份合约


有效期:2004年7月~2004年9月,共3个月 合约条款:



每月交易量:15万桶 如果油价低于31美元/桶,那么中航油获得2×15万=30 万; 如果油价介于31美元/桶 ~33美元/桶之间,那么中航油 获得(33-油价)×15万; 如果原油价格高于36美元/桶,那么中航油支付(油价36)×15万。
第二份合约



有效期:2009年1月1日~2010年10月31日; 特殊条款: 对手方杰润公司拥有一个优先权,就是杰润公司可以在 2008年12月30日18点前宣布是否执行的选择权。 其他条款: 当浮动油价高于66.5美元/桶时,深南电A每月可以获利 34万美元; 当油价介于64.8~66.5美元/桶时,深南电每月可获得 “(浮动价-64.8美元/桶)×20万桶”的收益; 当油价低于64.5美元/桶时,深南电每月亏损“(64.5美 元/桶-浮动价)×40万桶”等额的美元。
第一份合约

有效期:2008年3月3日~12月31日, 合约条款: 当期限内纽约商业交易所当月轻质原油期货合约的收市结算价 的算数平均值(简称浮动价)高于63.5美元/桶时,深南电每月 可以获得“20万桶×1.5美元/桶”合计30万美元的收益; 当浮动油价介于62美元/桶至63.5美元/桶之间时,深南电可 获得“(浮动价-62美元/桶)×20万桶”的收益; 当浮动价低于62美元/桶时,深南电每月需向对手支付“(62 美元/桶-浮动价)×40万桶”等额的美元。
中国企业与高盛的对赌案例
案例3:高盛与深南电的合约



2008年10月21日,深南电A公告称,该公司职员在3月份和高 盛集团全资子公司违规签署的一份国际油价对赌协议,这可能在 未来两年内给上市公司带来亏损隐忧。该违规事件近期遭到深圳 证监局查处,深圳能源于第二日宣布暂停从大股东手上收购深南 电10.8%的股权。 公告称,在3月12日深南电A有关人员在未获授权情况下,与高 盛集团的全资子公司签署了两份石油期权协议。按照该协议,在 2009年1月1日~2010年10月31日期间如果国际油价在60美元 /桶或以下,将会给深南电每月带来180万美元的损失。 2008年12月,上市公司深南电跟高盛的全资子公司“杰润公司” 的石油衍生品协议戏剧性地提前终止。

合约签订的时候,三项式合约部分即开始生效。
第二份合约


特殊条款:三项式合约结束后,即在2004年9月末, 高盛有权决定是否执行下面的展期合约。 合约期限:12个月(2004年10月至2005年9月) 合约条款:



每月交易量:30万桶 如果油价低于31美元/桶 ,那么中航油获得60万; 如果油价介于31美元/桶 ~33美元/桶之间,那么中航油 获得(33-油价)×30万; 如果原油价格高于36美元/桶,那么中航油支付(油价36)×30万。
深南电每月到期收益图
第一份合约 VT VT
第二份合约
1.5 62 63.5
1.7
64.5
ST
66.5
ST
案例4:高盛与中航油的合约



2001年,中航油(新加坡)与高盛新加坡杰润公 司进行交易,开始参与石油衍生品交易,本来的目 的是套期保值,即对冲风险。 中航油(新加坡)与高盛杰润公司签订的衍生品合 约Extendible 3-Ways,包含两部分:三项式合 约和展期合约,其中标的资产是WTI原油期货。 签约时,原油期货现价(CL1)为34美元/桶
高盛和中航油每月到期收益图
中航油 VT VT
高盛
2 31 33 36 31 33 36
ST
2
ST
分析


事实上,两份合约除了交易的数量和有效期不同, 其他条款相同 高盛买入看涨期权,执行价为36美元/桶 高盛卖出看跌期权,执行价为33美元/桶 高盛买入看跌期权,执行价为31美元/桶
案例5:TRAN



TRAN:Target Accrue Redemption Note,目 标累计赎回合约。 这是高盛与中国航空公司签订的衍生品合约,签约 时石油现价125.5美元/桶。 该合约的基本结构:


合约有效期:36个月(2008年7月末合约开始生效) 每月交易量:5万桶 当油价高于100美元/桶时,航空公司获得(油价-100) ×5万,但累计获得不能超过150万美元; 当油价低于70美元/桶时,航空公司需以70美元/桶购入 10万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