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中国近代士大夫“国粹主义”思想的形成过程

合集下载

清末国粹派出现原因之浅析

清末国粹派出现原因之浅析


对 民族 危 机 的独 特 思 考
三、 适应排满革命的需要 对于 中国民族危机 的深重 , 国粹派有着 切肤之痛 。 在刘师培 适应排满革命 的需要 ,应该说是 国粹派兴起和 国粹思潮广 的《 中国民族志》 这本书 中, 就有“ 白种之入侵” 的专章 。 他在详细 泛传播 的一个直接 的原因。当时 , 国学保存会成员大多是江浙一 叙述 了德 、 、 、 、 英 俄 法 日各列强在 中国纷纷强 占租界港 湾 、 自 带精通经史 的人 ,江浙又是历史上抗清斗争最为激烈而损失也 私 划分势力范围和夺得各处铁路修筑权的事实之后 ,痛切地 提醒 最 为惨 烈 的地 区 , 炎 武 等 人 的 反 清 思想 影 响尤 为 深 远 。国粹 派 顾 国人 , 瓜 分惨祸 悬于 眉睫 ” “ “ , 今后 之 中 国又 将为 欧种之 奴隶 既然大多生长于江浙地 区 , 又通 晓历 史掌故 , 耳濡 目染 , 自然从 矣”l国粹派之所 以为国粹派 , l l 。 主要在于他们认为 民族危机与文 小 受“ 华夷 之别” 传统种 族观念的影响 , 在心 中潜 藏下 了反满 的 化危机有着一致性 , 他们相信文化危机是更本质 、 更深刻 的民族 种 子。 国粹派是 当时鼓吹排满革命最激烈 的革命派 , 刘师培和章 危机。他们认为 , 一个 国家之所 以能立于世界 民族之林 , 不仅在 太 炎 是 他 们 的代 表性 人 物 。 师 培易 名 “ 刘 刘光 汉 ”其 激 烈 程度 不 , 于武力 , 更重要 的还在于有赖 以自立的民族“ 元气 ”这就是各 国 难想见 。同样 , , 章太炎被公认为是排满“ 巨子” 《 , 民报》 在他 的主 固有的“ 文化 ” 。一旦 文化澌灭 , 民族“ 元气 ” 尽消 , 中国所面 临的 持下 , 排满革命的宣传更加激烈 。10 9 5年国粹派兴起正值 同盟 将不仅是亡 国, 而且是亡天下 , 即将是万劫不复 的灭种之灾 。所 会成立前后排满革命 风潮 一 日千里 之时 , 所以说到底 , 国粹派和 以, 他们 强调 文化 救亡是民族救亡 的根本 , 出了“ 提 保种 、 国、 国粹思潮的出现 , 爱 又是革命思 潮高涨 的产物 。 存 学 ” 口号 。 的 毫无 疑 问 , 国粹 派 的此 种见 解 并 不 完 全 正 确 , 分 过 地夸大 了文化的作用 。 皮之不存 , 毛将焉 附? 大难 当头 , 不先奋起 四 、 清 今 古 文 之 争 的 激 动 晚 反抗 侵略 , 争取 民族 、 国家 的独立 , 所谓保存 国学 、 国粹 , 际上 实 国粹派的兴起与晚清今古文之争也有密切关系。 就章太炎、 也无从谈起。但是他们毕竟看到 了文化危机与 民族危机的一致 刘师培 、 邓实 、 黄节等主要代表人物 而言 , 国粹派不仅有排 满革 性, 揭示 出在 民族救亡过程 中复兴 中国文化重大 的历史课 题。 所 命共同的政 治基础 , 而且有共同的学术渊源 , 即都继承 了清代以 以, 当承认 , 应 不管 国粹派的认识 中包含着 多少失误 , 但其最初 戴震为代表 的皖派朴学 的绪余 。具体说 , 国粹派是集扬州学派 、 的崛起 , 不仅基于民族 的危机感 , 而且出 自振兴中国文化崇高的 浙江学派 、 岭南学派 的绪余 于一 体 , 以朴学为基础 , 以古 文经学 历 史 使 命感 , 实是 显 而 易 见 的。 确 为 中坚 的学 术 派 别 。 清 代 今 文 经 学初 兴 于乾 嘉 之 际 , 康 有 为 而 至 集其大成 。 今文经学成 了维新变法的重要理论依据 , 一时如 日中 二、 宣传 国学 , 提倡 国粹 , 免西方资本主 义 天。 避 但维新变法失败后 , 文经学又成 了康有为立 宪派藉 以反对 今 制 度 的 弊 端 革命 的理论依据 。因此 , 反驳康有 为等人鼓 吹的今文经学 , 成了 国粹派认为 , 西方资本主义制度存在种种弊端 , 西方 的道路 革命派为要消除立宪派的影响在学术思想领域不能不完成 的任 不是解决 中国问题 的最好选择 ,主张到 中国古代传统 中寻找解 务 。 可以说 , 这个 使命正是 由国粹派完成 的。 章太炎、 刘师培高举 救时弊的“ 灵丹妙药” O 纪初 , 。2 世 西方资本 主义的狰狞面 目 E 古文经学的大旗 , t 不仅有力地开拓 了朴学的学术天地 , 而且花费 对今古文之争作重新考虑 。 例如 , 刘师培 的《 古 益暴露 。 正如列宁所言 :那里的资产阶级已腐朽透顶 , “ 从头到脚 了相 当多的精力 , 都沾满 了脏污和鲜血——不是皇帝 的鲜血 ,而是为 了进步和文 文今考》论 孔子无改制之事》 春秋平义》 原经》 《 《 《 等文 , 都发表在 明在罢工 中被枪杀 的工人们的鲜血 。” 帝 国主义时代是只有强 《 [ 国粹学报》 , 申“ 上 重 六经 皆史 ” 的观点 , 力斥 “L 孑 子改制” 的荒 说 权而毫无平等可言 的世界 , 经济割据 、 军事扩张以及牺牲弱小国 谬 。这些论著对 于打破康有为诸人藉 以反对革命 的今文经学的 家利益是帝 国主义的生存原则 , 资本 主义社会并非乐土 , 其劳资 理论依 据 , 促成共和革命 思想的传播 , 了重要作用 。国粹派苦 起 对立 、 少数人对多数人 的统治 、 资产者之横暴 、 武人之跋扈 , 已成 心孤诣 , 以经史 助益革命 , 归根结底就是“ 国粹激动种姓 , 用 增进

晚清国粹派史学

晚清国粹派史学

晚清国粹派史学李洪岩邓实与国粹派晚清时期,有一批知名的学者,以“研究国学,保存国粹”为口号,一边进行学术研究,一边从事政治与文化活动,在社会上赢得广泛影响,被称为“国粹派”。

国粹派有自己的专门组织:国学保存会;有专门的学术阵地:《国粹学报》;有固定的活动场所:上海四马路老巡捕房东首惠福里;有比较周密的管理制度,如财务报告制度;有专门的藏书楼:上海四马路老巡捕房东面辰字24号;还曾经组织编写《国学教科书》、《各省乡土教科书》,刊刻《国粹丛书》、《国粹丛编》、《神州国光集》,办国粹学堂、图书馆,等等,可以说是有声有色,颇为热闹。

它是一个组织管理工作做得比较好的学术流派。

国粹派的行政首脑是邓实,文字主帅是刘师培,精神领袖是章太炎。

其他代表性的人物还有黄节、陈去病、马叙伦、陆绍明、柳亚子等,后来王国维也曾经积极为《国粹学报》撰写稿件。

邓实(1877-1948),字秋枚,广东顺德人。

近代知名诗人邓方(秋门)的兄长,著名学者黄节的同学。

主要著作有《史学通论》、《政治通论》、《民史总叙》、《古学复兴论》、《国学讲习记》、《国学真论》、《国学原论》、《国学微论》、《国学通论》、《国学今论》等。

邓实出生在上海,早年就想着靠学问来报效国家。

他想得最多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使学问走出书斋,对国家和社会发挥实际效用。

为此,他曾经创办过一个叫做“湖海有用文会”的组织,专门“讲求有用之文”。

要想使学问对国家有用,就必须向西方学习。

所以,邓实早年买了很多翻译过来的外国书,在父亲教导下,每日抄写。

抄书的过程中,他渐渐懂了一个道理:要想革除中国数千年以来的弊病,就必须“大采西政西艺之良者”,仅仅修修补补,是不行的。

但是,他又发现,尽管西方国家目前非常强盛,但也存在许多毛病。

所以,在采用西方列国“富强”之术、“与天下人士共奋于新政新艺之理”的时候,也不应该忘记本国传统,并善于把二者结合起来。

他说,15世纪是欧洲古学复兴之世,20世纪则是亚洲古学复兴之世。

国粹主义思潮

国粹主义思潮

国粹主义思潮国粹主义是20世纪初在“革命排满”声浪中崛起的一股社会思潮。

其倡导者是一批对国学有较深厚研究并具有强烈“反满”要求的国粹派,他们试图通过“研究国学、保存国粹、复兴古学”来唤起人们爱国和反清革命的激情,推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

(一)国粹主义在辛亥革命时期,异军突起,能够激成一股颇有影响的社会思潮,绝非偶然,有着它独特的社会背景和深刻的思想根源。

首先,它是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产物。

《辛亥条约》签订后,中国陷入了极为严重的民族危机之中,救亡图存成为当时时代的最强音。

如何才能挽救中国的民族危亡,不同阶级、阶层、不同的党派,甚至同一党派中的不同派别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对此,国粹派也有其独特的思考,他们不仅感受到了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更主要的还在于他们看到了民族危机与文化危机的一致性,相信文化危机是更本质、更深刻的民族危机。

他们认为,一个国家所以能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不仅在于武力,更重要的还在于有赖以自立的民族“元气”,即固有的“文化”。

因此,外国侵略者不仅从政治、经济、军事上侵略中国,更可畏的是力图从文化上亡我中国,大肆贩卖奴化思想。

而20世纪初,伴随着大批知识分子冲出家门,留学国外,进一步掀起向西方学习的热潮声中,又出现了所谓“全盘欧化”的主张,甚至只要是西方的习俗、风尚都推崇备至。

这一切都引起了国粹派深深的忧虑。

他们认为一旦中国的文化澌灭,中国所面临的将不仅是亡国,而且是万劫不复的灭种之灾。

他们的这种爱国情感和历史使命感很快在当时的中国思想界引起共鸣,对一些保守、复古人士也有一定吸引力。

其次,从政治角度来看,它又是反清革命运动兴起的产物。

自义和团运动失败后,清政府完全变成了帝国主义扶植下的傀儡,成了洋人的朝廷,充当了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走狗。

因此,人们普遍认为,满清政府是导致中国民族危机的罪魁祸首,不推翻腐朽的满清王朝的专制统治,中国就无法独立和富强,就不能挽救中国的民族危亡。

因此,20世纪初年,“革命排满”的声浪不断高涨。

渐进的觉醒----中国近代政体变革的艰难历程

渐进的觉醒----中国近代政体变革的艰难历程

其对中国的影响重在思想,没有实践。
〖直击高考〗
1. (2007全国文综Ⅱ,18)下列各 项中,介绍西藏风土人情、建议政 府防范外敌入侵的著作是 A.《佛国记》
B.《瀛环志略》
C.《康輶纪行》
D.《天下郡国利病书》
C
2. (2007上海单科B,23)右面是份售书广告 其中有可能在洋务运动中成为畅销书的是 A. ①⑤ B. ②④ C. ③⑤ D. ①③
本店售书目录 ①《共产党宣言》 ②《庶民的的胜利》 ③《列国陆军例》 ④《儒门医学》 ⑤《汽车新制》… 开明书店 1921年12月20日
C
3. (2006重庆,19)在近代中国,将 “向西方学习”的内容由器物层面扩展到 制度层面的较早提倡者是 A.魏源 B.张之洞 C.王韬 D.梁启超
C
4. (2006江苏,10)在新文化运动中,首 先提出“民主”与“科学”口号的是
〖知识升华〗
三、演变过程特点
①从背景和目的看:始终围绕救亡图存进行,充 满爱国精神; ②从交流的内容看:近代前期,中外交流始终以向 西方学习为主题; 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 ③从过程看: 器物→制度→文化。 ④从进步思想之间关系看: 既有继承又有发展,既 有量变又有质的飞跃。 ⑤历史选择: 向西方资本主义学习的道路没有走 通,历史选择了马克思主义、社会主 义道路。
(2)资产阶级革命派: 代表: 孙中山、黄兴 思想核心: 以武力推翻清政府的腐朽统治,建立资 产阶级共和国。孙中山的民主革命思想 具体表现为三民主义。 评价: (3)资产阶级激进派: 代表: 陈独秀、李大钊、胡适 旗帜: 民主和科学 内容: 思想领域展的反封建斗争, 评价: 孙中山 黄兴
李大钊 胡适
二、中国近代前期思想近代化的历程

论中国的近代国家观念

论中国的近代国家观念

论中国的近代国家观念摘要:在近代动荡、复杂多变的世界格局和国内双重矛盾的影响中,中国近代国家观念的形成过程,经历了萌芽的初现阶段,民族资产阶级对西方近代国家观念的推进发展阶段,以及最终的形成确立阶段。

由于它的发展和形成是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中进行的,因此带着一定的时代背景特点,其最终的形成和确立,对中国社会的各方面都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中国;近代国家观念;形成过程;时代背景;影响近代的中国,是一个经历巨大考验与变化的国家,在清政府日渐腐朽时部分有识之士则在西方的文明与船坚利炮的冲击下,开始进行深刻的反思与思想的转变,对王朝与国家的相关概念也开始有了新的了解和认识,并积极向社会传播他们所学到的新思想。

随着人们对西方近代国家文明的认识逐渐加深,旧的传统王朝“天下”观念开始逐渐被打破,国家和民族意识开始觉醒,并最终形成和确立了中国的近代化国家观念。

一、中国近代国家观念的形成过程从根深蒂固的古代王朝“天下”的国家观念,转换到以“民”为主的近代国家观念,是中国国家观念在近代史上的一个重要突变,其过程主要分为三个阶段。

(一)初现阶段,传统国家观念的打破“天下”的传统国家观念,自封建王朝时代以来就深深根植在中国人的思想中,国家就是以当朝帝王为中心,以边缘地带为附属国,地大物博,无所不有的天朝大国。

直到自以中国为世界中心的盲目态度,仍然固步自封的大清王朝被西方列强的船坚利炮进攻的时候,人们才被迫重新开启了对世界的认知。

虽然不平等条约的签订打破了人们传统的“天下”的王朝国家观念,使人们看到了西方列强的强大,以及中国之外的世界。

然而,对于“割地赔款”“丧权辱国”这些概念在条约签订时,并没有被清王朝所意识到,仅把条约视为“权衡之计”而无动于衷。

但是,面对列强的种种侵略,当时的部分有识之士开始受到冲击了,使得他们开始正视世界,将自己所学习到的西方知识和理念,著书立说,向人们展示真实的世界面貌。

如徐继畲在《瀛环志略》中给人们介绍了世界地图板块的基本构成,以及各大洲的基本情况,魏源则在《海国图志》中对世界主要国家的地理位置、历史文化、人文风俗等进行了描绘,这些著作的出现为当时的人们重新认识世界,重新认识中国所处的世界位置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启发。

中国近代学术思潮的历程与演变

中国近代学术思潮的历程与演变

中国近代学术思潮的历程与演变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文明古国,伟大的思想家如孔子、老子、庄子等影响了全球。

然而,19世纪末期,随着清朝的衰落和列强的侵略,中国开始了漫长而痛苦的近现代化进程。

这一过程带来了许多的社会和政治变革,其中包括对学术思想的不断反思和修正。

本文旨在探究中国近代学术思潮的历程和演变。

一. 传统学术思想的批判19世纪末期,中国社会正处于熙熙攘攘的变革中。

世人开始重新审视传统的学术思想。

在这个时期,两位思想家王鸿祯和严复分别对传统学术思想进行了批判和修正。

王鸿祯认为,传统学术思想存在一定的缺陷。

他提出了“西施夸比,不如春江花月”的论点,指责传统学术在审美标准等方面局限性过大,同时也表达了他对教育系统的不满。

在王鸿祯推动下,中国教育逐渐开始深化,有了更为多元化与权衡性的教育理念。

严复则在译著领域发挥了巨大作用。

他将大量的西方思想带进了中国,如经院哲学、社会学等等。

他的成就为中国的“汉学”与现代化跨越做出了极为重要的贡献。

其在这个领域的突出表现,也为整个中国的西化探索揭开了序幕。

二. 新学与科学思潮的兴起到了20世纪初,新学和科学思潮成为了热门话题。

此时,反对儒家思想的声音正在不断增加。

新学思想家梁启超,倡导将“实验和科学”引入学术领域。

这种思想被认为是中国近代思想转型的重要标志之一。

在后来的演进过程中,“实验和科学”不断成为学术界的热门话题。

三. 马列主义的传入与接收20世纪20年代后期,随着马列主义在欧洲和亚洲的广泛传播,中国的思想界对于它更加关注。

当时,唯物主义崛起,或者说在中国重新被唤醒,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内核迅速传播。

马克思主义成为新时代下的中国全体知识分子思考的重要内容之一。

毛泽东是中国在马克思主义思想领域里的一个杰出代表。

其对以前的传统学术及发展历程的反思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

他强调思想与现实问题之间的紧密联系,认为“文化要为社会服务,要为人民服务”。

这是中国自此以后一个新时代下的学术思想话语。

革命潮中的国粹主义

革命潮中的国粹主义
从社会形态和文化看 西方列强与中国的关 系
西方资本主义 国家先进于中 国,向西方学 习是历史的必 然
是侵略和被侵 略的关系,包 括文化上的侵 略
三、国粹思潮的时代文化特征来自1国粹思潮已有投向社会文化与学术变革建设的意愿
国粹派始终坚持必须立足于民族特性去思考如何摆 脱中国文化面临的危机 国粹派对于某些民族文化虚无主义倾向是一种强烈 的拒斥。 国粹派在对民族文化近代化的认识方面也存在着很 大的局限和摇摆性
2
3
4
三、国粹思潮的时代文化特征
近代文化保守主义的基本特征:
在文化建设进路上的强调传
统与现实联系;
文化价值取向上的极力维护
民族特性;
政治上的主张近代民主和反
对封建专制倾向;
与文化建设前景,有力激发起人们的民族爱国之心。
“国粹”是民族或国家特有的文化精神和传统。 中国文化具有强烈入世致用精神和注重伦理道德的传 统。 国粹派不独不一概排斥西学,实际上 “国粹”还夹杂
着不少西学成份。
二、国粹派的民族文化构建路向
国粹派一面主张吸取西学,一面又对西学影响急遽扩 大表示疑虑?
第四章 政治变革与思想启蒙
第四节 革命潮中的国粹主义
一、国粹主义和国粹派
一 国粹主义:具有近代意识的文化思潮
二 国粹思潮:贯穿着强烈的民族主义
三 国粹派:倡导民族主义
宣扬保国粹、 讲国学的目的
唤起人们的 民族自强信 念,以救国 家民族于危 亡之中
二、国粹派的民族文化构建路向
国粹派认为:
只有深入了解并弘扬国史,方能正确把握日后之政治

近代前期思想演进的过程、影响及其特点

近代前期思想演进的过程、影响及其特点

精品资源近代前期思想演进的过程、影响及其特点过程:①鸦片战争期间,开始萌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从而揭开了近代前期向西方学习的序幕。

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改革派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其着眼点在于军事技术,对西方的认识处于模糊状态,未能涉及到政治制度,封建传统思想依然如故。

②洋务运动期间,洋务派的基本主张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其思想实质是立足于封建主义,通过借取西方物质文明,以谋求清王朝的自强,它突破了传统的封建观念束缚,为西学的传入创造了一定条件。

③随着洋务运动的开展,从洋务派中分化出来的资产阶级早期维新派,不仅要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还要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

其基本主张:经济方面,主张摒弃“重农抑商”政策,鼓励发展工商业;政治方面,宣传西方的议会制度,主张实行“君民共主”的君主立宪制;文化方面,主张兴办学校,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知识。

④19世纪末,维新变法思想逐步发展起来,表现为严复积极宣传“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论观点;康有为则把中学和西学糅合起来,宣传变法主张;梁启超发表文章,指出只有变法才是救亡图存的唯一出路。

维新派的基本思想主张是抵抗帝国主义侵略,摆脱民族危机,反对封建专制统治,主张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学习和传播西方科学文化。

资产阶级维新思想是在甲午战后民族矛盾空前严重,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背景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充分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的愿望和要求,是爱国进步的。

它推动维新变法运动实践的到来,但未给中国指明正确出路。

⑤20世纪初,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开始形成和发展起来,章炳麟、邹容和陈天华是著名的民主革命思想家和宣传家。

其思想的核心内容是以武力推翻清政府的腐朽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孙中山的民主革命思想具体表现为三民主义。

这是当时中国最高水平的思想,集中体现了资产阶级在政治、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共同愿望。

清末的国粹主义思潮

清末的国粹主义思潮

现代启示与反思
批判继承传统文化
在传承传统文化时,应有 批判地继承,既要弘扬优 秀传统,又要摒弃陈腐过 时的内容。
促进文化交流
应积极推动中外文化交流 ,吸收外来文化的优秀成 果,丰富和发展本土文化 。
文化与社会相结合
文化发展应与社会需求相 结合,关注现实民生,推 动文化为社会进步服务。
THANKS FOR WATCHING
知识分子的反思
在外来文化冲击和国家衰落的背景 下,部分知识分子开始反思中国传 统文化的价值,并提出了国粹主义 的主张。
主要代表人物
康有为: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 用”的主张,倡导在传承中国传统文 化的基础上,吸收西方文化的有益成 分。
严复:翻译了大量西方学术著作,同 时也强调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认 为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并非矛盾。
慧。
推崇经学
经学作为传统学术的核心,被国 粹主义者视为重要的学术体系, 他们主张通过经学来研究和理解
中华文化。
反对盲目西化
国粹主义者认为,盲目追随西方 学术会削弱中国传统学术的地位 ,主张在吸收西方学术的同时,
不忘传统学术的价值。
弘扬传统文化
倡导礼仪
国粹主义者重视传统礼仪,认为礼仪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 他们积极提倡恢复和传承传统礼仪。
推崇传统艺术
国粹主义者倡导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艺术,如京剧、国画、书法等 ,认为这些艺术形式凝聚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文化底蕴。
维护民间习俗
国粹主义者重视民间的传统习俗,认为这些习俗是中华文化的根基, 他们积极收集和整理民间传统习俗,并倡导人们传承和实践。
反对西化与文化保守主义
01
批判过度西化
国粹主义者认为,过度追求西化会导致中华文化的沦丧,他们主张在吸

第四章_国粹主义思潮

第四章_国粹主义思潮

国学保存会的成立和《国粹学报》的创刊, 是国粹派形成和国粹主义思潮兴起的重要标 志。 1906年夏,国粹派还在日本东京成立国学振 起社,开办国学讲习会。章太炎任国学振起 社社长,以“振起国学,发扬国光”为宗旨, 发行国学讲义,宣传国学。

二、国粹主义思潮的主要内容
何谓“国粹”? 章太炎认为,国粹就是历史,“这个历史, 是就广义说的,其中可以分为三项:一是语 言文字,二是典章制度,三是人物事迹。” 许守微说:“国粹者,一国精神之所寄也。 其为学,本之历史,因乎政俗,齐乎人心之 所同,而实为立国之根本源泉也。”
第四章 国粹主义 思潮

国粹主义是20世纪初年兴起的一股学术文化 思潮。代表人物为章太炎、邓实、黄节、刘 师培、陈去病、马叙伦等一批具有近代民主 意识的知识分子。提出“发明国学,保存国 粹”的主张,反映了当时知识界对民族文化 深层危机日趋严重的某种自觉。
一、国粹主义思潮的兴起及原因Fra bibliotek
原因 1.国粹主义是对帝国主义和国内某些奴化思想的 抗议。 2.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引起部分知识分子的 反思,他们回头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找解决方法。 3.深重的民族危机使国粹派想仿效欧洲的文艺复 兴,在中国进行一次“古学复兴”活动,通过古学 复兴来振兴祖国。

然而,他们对中西文化并非等量齐观,而是 以中国文化为主体,有选择地汲取西方文化 之长为我所用。
三、国粹主义思潮的历史地位
1.国粹派的反满思想反映了民族民主革命的 时代主题,起到了推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浪 潮发展的积极作用。 2.国粹派在宣扬国粹时注意划清了几种思想 界限:国家与朝廷,国学与君学,真儒之学 与伪儒之学。具有反封建专制的民主主义性 质。

3.国粹主义思潮在打破封建文化专制和孔学 独尊地位方面起了积极作用。 4.国粹主义思潮在国学研究方面作出许多有 价值的贡献,对如何处理中西文化关系作了 又一次有益的探索。

国粹主义思潮是如何兴起的

国粹主义思潮是如何兴起的

国粹主义思潮是如何兴起的[摘要]在近代,随着外国侵略的加深,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在清末政局动荡、革命风起云涌的背景下,面对着严重的民族危机和“全盘西化”的鼓吹,以求振兴中国文化的国粹派和国粹主义思潮应运而生,在晚清最后的时光里绽放出了璀璨的光辉。

[关键词]国粹主义思潮国粹派兴起原因衰落一、词义源流“国粹”,清末明初开始流行的一个概念,看似是本土所创,可实际上是一个来自日本的西语译词。

它是从英文“Nationality”翻译过来的,最先被日本所用,英文词义是“民族”、“民族性”、“民族主义”。

日本明治维新之后,明治政府片面地推行“欧化主义”政策。

一些极端者甚至不顾国情,提出要改变本国人种,废除本国文字,鼓吹“全盘西化”。

这引起了当时日本社会的广泛不满。

1888年,三宅雪岭和志贺重昂等人发起成立了政教社,刊行《日本人》杂志,以“国粹保存”为宗旨来反对盲目欧化。

同时这种强烈要求保持“民族特性”和提倡民族精神的主张,不但在日本产生了极大影响,也引起了一些中国学者的共鸣①。

1898年底,梁启超在横滨创办《清议报》,曾将“发明东亚学术,以保存亚粹”列为该刊四宗旨之一②。

这里的“亚粹”就是梁启超受日本“国粹”的启发而来。

据郑师渠考证,中国人第一次在报章上使用“国粹”一词,是1901年9月梁启超发表《中国史叙论》③,其中说道:“中国民族固守国粹之性质,欲强使改用耶稣纪年,终属空言耳”④,表示不能盲目欧化,要注重国粹。

报刊上最早介绍日本国粹主义是1902年7月一位佚名作者发表在《译书汇编》第五期上的《日本国粹主义与欧化主义之消长》。

“他认为,日本的国粹主义‘即保守之别名’;进化无穷,‘欧化’不止,遽言保守,只能固步自封”⑤。

可惜的是,这篇文章的作者明显是站在欧化主义立场上的,其判断并不正确。

第一次在报刊上正面介绍国粹主义一直要到1902年12月黄节在《政艺通报》上发表《国粹保存主义》一文。

《政艺通报》是邓实和黄节于1902年2月在上海创办的,除了以介绍西学开启民智外,它还兼言中国艺文史事,大力宣传国粹。

国粹主义与虚无主义

国粹主义与虚无主义

国粹主义:它是在清末政局动荡不安、革命风起云涌的背景下,出现了一股以“研究国学,保存国粹”为宗旨一种社会思潮。

1905年“国学保存会”的成立以及《国粹学报》创刊是这股国粹主义思潮出现的标志。

国粹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章太炎、刘师培、邓实、黄节、陈去病、黄侃、马叙伦等,他们大多是国学根底较深的革命党人,其中章太炎、邓实、刘师培为国粹主义思潮的举旗人。

国粹主义思潮产生在20世纪初,乃是西方文化输入中国并与传统文化发生碰撞的结果。

在中西、古今文化冲突融会的过程中,如何理清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糟粕,把保存发扬传统文化与吸收西方文化结合起来,建立有中国特色的近代民族文化,是亟待解决的历史课题。

对此,国粹派提出了明确主张:第一、国粹派坚决批判推崇备至帝国主义文化,妄自菲薄,宣传中国文化落后,鼓吹“全盘欧化”的错误倾向;第二、国粹派认为,西方资本主义制度存在种种弊端,西方的道路不是解决中国问题的最好选择,主张到中国古代传统中寻找解救时弊的“灵丹妙药”。

第三、国粹派主张“复兴古学”,宣传国学,提倡国粹。

国粹派关于中西文化问题的主张,深刻反映出在半个世纪的“西学东渐”过程中,国人对中西文化的对比思考。

但如何对待中西文化,如何会通中西文化以建立新的近代民族文化,国粹派却没有能够解决这一课题。

反而又过分推崇古代学术思想,这在一定意义上助长了封建复古主义逆流,阻碍了资产阶级文化传播,妨碍了近代新文化的建设。

而且国粹派的“泥古不化”恶性膨胀,在否定西方文化问题上也走向极端虚无主义:曾对虚无主义著书论述的著名哲学家有尼采和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

尼采将基督教称为虚无的宗教,因为它不关注现实生活,而在乎假设的死后生活。

他认为虚无主义是人们意识到“上帝死了”所导致的,并强调人们应通过重新赋予生活意义来克服它。

海德格尔将虚无主义称为“这样的存在什么都不剩”,并认为虚无主义基于将存在缩减至纯粹价值。

虚无主义-作为哲学意义认为世界,特别是人类的存在没有意义、目的以及可理解的真相及最本质价值。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2专题二 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2专题二 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人民版高中历史单元测试学校 __________ 班级 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16小题每题3分共计48分)1.清政府规定上海机器织布局生产的布匹在上海纳税以后如果运往内地或其他通商口岸则领取相关单据作为完税凭据否则须按传统方式沿途征收税厘后这一税法在长江各通商口岸的近代企业中得到迅速推广这有利于()A. 增强民族工业企业的竞争力B. 打击不法企业偷税漏税C. 清政府加强对近代企业管理D. 收回我国关税的自主权【答案】A【解析】由材料“如果运往内地或其他通商口岸则领取相关单据作为完税凭据否则须按传统方式沿途征收税厘后这一税法在长江各通商口岸的近代企业中得到迅速推广”可以得出所述收税方法有利于减轻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税收负担进而起到增强民族工业的竞争力的作用故A正确B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材料只是涉及税收政策的相关信息得不出政府的企业的管理故C错误材料没有涉及进出口货物的关税故D错误故选A2.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初步建立中央、地方二级财政体制税源较大的税项如关、盐等属于国家收入原属地方财政收入的厘金(商业税)划归中央原来归中央政府收入的田赋划归地方这一税制改革()A. 进一步增强了民国地方行政和财政基础B. 给予了地方财政完全独立的地位C. 反映经济结构已经向以工商业为主过渡D. 说明田赋在税源结构中地位上升【答案】C【解析】由材料信息可知税制改革中南京国民政府将在税源中占比较大的税项如关税、盐税、商业税等划归中央将“田赋”由中央划归地方这反映出中央重点掌控的税项与工商业有很大关系转给地方的税项主要涉及农业这表明此时中国的经济结构已经向以工商业为主过渡农业的地位相对下降故C项正确 D项错误税源中占比较大的税项由中央掌控故A项错误B项中“完全独立”说法错误故B错误故选C3.“由民国元年至十年……举清末奖励实业政策之成绩尽破坏之而无以为继……就政府对待实业之态度与影响言清末之九年为黄金时代而民初之十年为黑暗时代”材料中“黄金时代的到来”主要是由于()A. 辛亥革命的促进B. 政府放宽民间设厂限制C. 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侵略D. 国民政府的推动【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中“清末之九年为黄金时代”的“黄金时代”指1903~1912年当时正处于甲午战争后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民族工业获得初步发展这是“黄金时代”到来的主要原因故B项正确辛亥革命发生于1911年已是“黄金时代”后期不能成为其到来的原因故A项错误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侵略是在一战期间(1914~1918年)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国民政府时期清政府已被推翻与题意不符故D项错误故选B4.张之洞认为《马关条约》在于“夺我丝绸、纱布、小轮之利” 所以“我急宜筹护华商、华工之法以抵倭人” 由此光绪皇帝发布谕令着地方官员在条约规定开埠的苏州等地“筹议招商多设织布、织绸等局” 以占先机这表明此时中国()A. 洋务企业得到快速发展B. 统治集团利权观念增强C.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兴起D. 商战成为社会各界共识【答案】B【解析】张之洞指出《马关条约》对中国经济利权的危害倡导兴办民族工业以维护利权得到光绪帝认可并付诸实践反映出清朝统治集团利权观念的增强 B项正确甲午战争后洋务企业“快速发展”不符合史实 A项错误19世纪六七十年代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兴起 C项错误商战只是中国社会反帝的手段之一材料无法反映商战已成为社会各界共识故D项错误故选B5.下表是近代中国某一时期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进口结构变动情况的统计表(%)表中数据反映出()A. 进口商品在中国市场占据绝对的优势B. 近代中国普通人的消费能力急剧下降C. 生产资料与消费资料的进口比例趋同D. 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得到较快发展【答案】D【解析】A项“占据绝对的优势”表述错误故排除材料反映消费资料进口比例逐渐下降不能说明中国人的消费水平下降故B排除从表格数据明显看出生产资料的进口比例呈上升趋势生活资料的进口比例呈下降趋势“趋同”表述不恰当故C排除中国人的消费资料所占比例下降说明中国生活资料生产能力提高即以轻工业为主的近代民族资本主义有了较快发展故D项正确故选D6.1913年钱玄同在浙江就职教育司长时身穿孔子时代的深衣玄冠到军政府报到并发表《深衣冠服考》向全社会推广几年后却宣扬“共和与孔经绝不能共存” 1922年钱玄同在致友人的信中说“前几年那种排斥孔教、排斥旧文学的态度很应改变“钱玄同的思想演变表明()A. 新文化运动不符合近代中国国情B. 近代中国需以儒学复兴推动救亡C. 近代中国对儒学的认识不断深入D. 近代中国探索救亡道路艰难曲折【答案】D【解析】新文化运动是在1915年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儒学复兴故B项错误材料表明在不同的时间段钱玄对儒学的认识发生了变化但不能体现材料的主旨故C 项错误从钱玄同推广孔子时代的服饰到后来宣扬“共和与孔经绝不能共存”再到“前几年那种排斥孔教、排斥旧文学的态度很应改变”体现了近代中国探索救亡道路艰难曲折故D项正确7.时间总理衙门的设立过程上表中总理衙门的设立过程表明清政府()A. 政治制度的分化趋向出现B. 对外交往仍处主导地位C. 涉外事务的官僚机构膨胀D. 开始放弃闭关自守政策【答案】A【解析】晚清最初负责外交的是“由两广总督兼领改由两江总督兼领” 后来“外交使节直接与内阁和军机处交往” 说明外交事务办理用地方收归中央故A项正确近代中国对外交往依然是被动地位故B项错误表格说明涉外事务的官僚机构变化不是膨胀故C项错误开始放弃闭关自守政策是鸦片战争故D项错误故选A8.据统计 1865-1894年中国共有商办新式企业139家创业总资本约455万两其中上海有29家广东有95家从资本数量来看上海为244.5万两广东为184.2万两这表明当时()A. 新式企业的地区分布不平衡B. 机器生产取代了手工业生产C. 政府放宽了民间设厂的限制D. 广东是全国经济贸易的中心【答案】A【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将1865-1894年我国商办新式企业的创业总资本与上海、广东两地区创业资本进行对比得出此时大部分资本集中在上海和广东即其他地区资本相对匮乏这体现了新式企业地区分布的不平衡 A项正确创办的新式企业有一百多家并不能说明“机器生产取代了手工业生产” B项错误排除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是在甲午战争之后 C项与题中时间不符排除D项无法从材料中得出排除故选A9.在抗日战争中中国有四条生命线(如下表)这四条生命线的开辟说明()A. 中国工业基础薄弱需国际力量支持B. 国际社会积极支持国共抗战路线的建立C. 中国内迁工业不支持中国的抗战需求D. 国际合作促进了中国民族工业快速发展【答案】A【解析】题干四条线都有利于外来力量对中国进行支援实践证明是十分必要的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中国工业基础薄弱故A正确四条生命线与抗战路线关系不大故排除B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内迁工业对中国的抗战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故排除C1938年~1944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遭到重创处境艰难排除D故选A10.1899年晚清状元张謇毅然挂冠从商在家乡南通创办了大坐纱厂该厂创办的历史背景不包括()A. 政府经济政策的放宽B. 列强经济侵略的加剧C. 实业救国精神的感召D. 提倡国货运动的推动【答案】D【解析】依据所学甲午战后清政府鼓励放宽民间设厂以解决财政危机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甲午战后列强继续增加商品输出的同时大量输出资本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的自然经济客观上为民族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和商品销售市场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甲午战后在严重的民族危机面前许多人纷纷呼吁“设厂自救”“实业救国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甲午战前中国民族工业处于兴起阶段发展极其有限战后不可能随即出现提倡国货运动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11.19世纪70年代后江苏通州、海门一带洋纱洋布销售日广本纺土布去路滞减乡人购用洋纱参织大小布匹线带类似现象在晚清苏北农村地区相当普遍这表明()A. 传统小农经济开始解体B. 列强加强对华资本输出C. 手工纺织部门日益萎缩D. 传统经济结构发生变动【答案】D【解析】材料中“乡人购用洋纱参织大小布匹线带”“类似现象在晚清苏北农村地区相当普遍”反映的是江苏农村人用洋纱织布体现了传统经济结构发生变动故答案为D项A项根据所学可知小农经济开始解体是在鸦片战争后与材料中时间不符排除B项根据所学可知列强加强对华资本输出是在甲午战争之后与材料中时间不符排除C项材料中无法体现手工纺织部门日益萎缩排除故选D12.1928~1936年中国火柴工业取得了可喜成绩但农村经济落后导致的农民生活水平低下、购买力薄弱从根本上制约了民族火柴工业的发展市场狭小下的白热化竞争使年轻的中国火柴行业很早就自动走上了行业“联营”、“统制”的道路材料说明制约这一时期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是()A. 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B. 国民政府努力提高关税税率C. 缺乏农村市场的支持D. 行业走上“联营”“统制”道路【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但农村经济落后导致的农民生活水平低下、购买力薄弱从根本上制约了民族火柴工业的发展市场狭小下的白热化竞争使年轻的中国火柴行业很早就自动走上了行业‘联营’、‘统制’的道路”可知制约这一时期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是缺乏农村市场的支持故C项正确A项是制约民族工业发展的一项因素但不是材料所要表述的主要因素排除材料没有提及关税税率排除B项D项是火柴行业的发展走向而不是原因排除故选C13.1934年6月美国颁布“白银法案” 提高世界银价从国外收购白银世界银价为之暴涨银价的上涨为外国在华银行提供了牟取暴利的机会一时中国白银被大量运出国外 1934年7月到10月中旬“白银流出凡达二万万元以上” 导致中国白银短缺经济动荡这表明()A. 中国经济完全被外国垄断资本操纵B. 货币银本位制无法适应国际经济关系C. 中国混乱的货币体系导致经济混乱D. 美元优势地位使美国控制了世界金融【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中国的金融发展中国经济完全被外国垄断资本操纵的说法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故A排除材料信息“银价的上涨为外国在华银行提供了牟取暴利的机会”“白银流出凡达二万万元以上”说明以我国当时的经济发展水平推行货币银本位制不能适应国际经济秩序所以给中国带来了极大的动荡故B正确当时中国实行银本位制并未出现混乱的货币体系故C排除美元控制世界金融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故D排除故选B14.下表为1936年南京国民政府贸易和生产指标,表中数据可反映出A. 官僚资本急剧膨胀垄断进出口B. 列强经济侵略的加强C. 国民政府调整战略以应对局势D. 民族工业的日益菱缩【答案】C【解析】从材料时间可以看出这一时期日本的侵华步伐不断加快而这一时期国民政府增加重工业产量主要是为了做好抵抗日本的准备C正确AB与材料无关排除 D是在解放战争时期排除故选C.15.清代前中期财政收入的比例以土地税占绝对优势从87%到70%左右缓慢递减直到1841年土地税的比例依然占到了69% 而反映商业流通税的关税则从2.6%缓慢增长到10.2% 1850年前的关税只占财政收入中很小的一个部分低于总收入的15% 以上数据信息支持的最佳论题是()A. 从传统土地财政研究社会文明的转型B. 从传统农业社会向商业社会的转型C. 从传统国家财政向现代财政国家转型D. 从国家赋役财政制度研究社会转型【答案】D【解析】材料中提到“清代前中期财政收入的比例以土地税占绝对优势”“土地税的比例依然占到了69% 而反映商业流通税的关税则从2.6%缓慢增长到10.2%”“1850年前的关税只占财政收入中很小的一个部分低于总收入的15%” 支持上述数据信息的最佳论题是从国家赋役财政制度研究社会转型 D项正确ABC三项均不能全面反映题干表述的意思排除故选D16.阅读如表“中东铁路(中国东北)历年粮食运输中输往境外数量(单位千公吨)所占百分比” 据此可知当时的东北()A. 农业增产受益于近代交通B. 与世界市场联系日益紧密C. 遭到俄国的侵略日益加深D. 农业的经济结构转型出现【答案】B【解析】二、论述题(本大题共计1小题每题15分共计15分)17.1918年8月陈独秀在《新青年》第五卷上发表《偶像破坏论》驳斥了中国传统的君王崇拜和圣人崇拜要求青年应该有正确的偶像观念他提出了正确的偶像崇拜观念“吾人信仰当以真实的合理的为标准” 切忌盲目迷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近代偶像崇拜的变迁清晰)【答案】理解现实主义的偶像崇拜鸦片战争过后中国的“天朝上国观念”受到冲击传统的儒家经典未能让国人赢得抵抗外来侵略的胜利于是人们开始探索新的思想第一次鸦片战争后魏源的《海国图志》对于解放当时人们的思想有重要的启迪作用受到推崇洋务运动时期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等人以“中体西用”为指导思想创办了一批近代企业迈出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甲午中日战争宣告洋务运动的破产于是以康有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借助儒学宣传资产阶级政治学说面对“尊孔复古”的逆流陈独秀等人掀起新文化运动冲击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使青年人的思想得到空前解放因此可以看出近代中国的偶像崇拜是以现实主义为基础的【解析】解答本题需要结合不同派别的活动及其对中国社会进步的意义进行论述近代偶像崇拜结合地主阶级开明分子的著作从开眼看世界理性理智地看待中国的角度论述结合洋务派的活动从其勇于进行近代化实践的角度论述结合康梁的著作从其猛烈批判封建伦理纲常和君主专制的角度论述结合资产阶级革命派和激进知识分子从制度和思想断然与封建政治、思想决裂的角度论述三、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计2小题每题15分共计30分)18.(1)根据材料一结合课本说说荣氏兄弟为什么在1902年投资办厂、兴办实业?为什么首先投资面粉业?18.(2)根据材料二说说在创办实业过程中荣氏兄弟遇到了哪些困难?18.(3)材料三中荣氏企业发展表现在哪些方面?依据所学知识说说这期间荣氏企业迅速发展的社会条件有哪些?为什么20年代荣氏企业发展受阻?【答案】(1)1902年兴办实业的主要原因有受实业救国思想的影响实业能使国家富强和挽救民族危机在沪、港、粤期间看见外资企业获利颇丰认为办实业能赚大钱首先投资面粉业是由于清政府规定面粉行业可以免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破坏了农业北方出现粮荒同时在中国的联军以面食为主这些使面粉的市场很大投资小见效快【解析】(1)第一小问的原因依据材料一“他忘不了在香港码头上看到轮船上装的都是面粉那面粉是从英国、美国运来的……开粉厂有利可图” 结合所学可知 1902年兴办实业的主要原因有受实业救国思想的影响实业能使国家富强和挽救民族危机在沪、港、粤期间看见外资企业获利颇丰认为办实业能赚大钱第二小问的原因依据材料一“民以食为天机制面粉质细色白必定会代替土粉”、“朝廷对面粉是不抽税的开粉厂有利可图” 结合所学可知原因是清政府规定面粉行业可以免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破坏了农业北方出现粮荒同时在中国的联军以面食为主这些使面粉的市场很大投资小见效快【答案】(2)困难资金问题当地封建乡绅势力的破坏他们阻扰工厂建设认为工厂破坏地方安定破坏了风水销售问题【解析】(2)本小问的困难依据材料二“到哪里去筹措办实业的钱呢?荣氏兄弟四处招股东非常艰难才筹到了办厂的钱”可以得出资金问题“无锡绅士联名具告保兴粉厂‘擅将公田民地围入界内’ 而且在古城边竖立烟囱必将破坏风水有伤文风知县的谕令责成粉厂饬地迁移”可以得出当地封建乡绅势力的破坏和阻扰工厂建设他们认为工厂破坏地方安定破坏了风水“由于技术不够粉质不高加上保守思想作怪保兴粉销路不畅开工不足一月已积粉数千包”可以得出销售问题【答案】(3)表现工厂的规模扩大工人人数大大增加从面粉业向纺织业发展条件中华民国颁布了一系列扶持农桑、奖励实业的政策极大鼓舞了荣氏兄弟发展实业的热忱抓住了一战期间帝国主义国家忙于战争减轻了对中国商品的输出和中国人民掀起的抵制洋货的爱国运动的有利时机20年代受阻原因帝国主义卷土重来加强了对华的经济侵略军阀混战时局动荡不安【解析】(3)第一小问的表现依据材料三“从1914年至1922年8年间无锡茂新系统发展为4个厂上海福新系统发展为8个厂日产面粉8.6万余包占当时全国面粉总产量的29%”、“他又集中全力向纱布行业挺进了 1922年荣氏兄弟经营的面粉厂和纱厂已经达到16个”可以得出工厂的规模扩大工人人数大大增加从面粉业向纺织业发展第二小问的条件结合一战时期民族工业发展的原因概括即可第三小问的原因依据材料四结合一战后的史实可知原因是帝国主义卷土重来加强了对华的经济侵略军阀混战时局动荡不安19.(1)材料一所体现的核心主张是什么?属于近代中国那一派别的观点?19.(2)材料二的观点属于那一派别?为实现其变官制的理想该派提出了怎样的政治主张?19.(3)材料三的作者是谁?“两位先生”指的是什么?19.(4)据上述材料试说明中国向西方学习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发展历程?【答案】(1)中体西用(或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洋务派【解析】(1)从材料明显可以看出这是洋务派提出的中体西用的思想只学习西方先进技术部学习制度【答案】(2)资产阶级改良派建立君主立宪制(或主张开议会、设议院、兴民权等也可)【解析】(2)材料二属于资产阶级改良派也就是维新派的思想他们主张在中国建立君主立宪制度【答案】(3)陈独秀民主、科学【解析】(3)从材料上可以看出这两位先生应该是指德先生和赛先生也就是民主和科学主要的倡导者是陈独秀【答案】(4)学器物、学制度、学文化(按顺序否则不得分)【解析】(4)从洋务运动到新文化运动我们可以看出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经历了先学习技术再学习制度再学习文化的过程。

论清末国粹主义思潮

论清末国粹主义思潮

论清末国粹主义思潮在清末政局动乱不安、革命风起云涌的背景下,出现了一股以“研究国学,保存国粹〞为宗旨的社会思潮。

1905年“国学保存会〞的成立以及?国粹学报?创刊是这股国粹主义思潮出现的标志。

国粹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章太炎、刘师培、邓实、黄节、陈去并黄侃、马叙伦等,他们大多是国学根底较深的革命党人,其中章太炎、邓实、刘师培为国粹主义思潮的举旗人。

国粹派认为,“国粹〞是“我们汉种的历史〞,包括“语言文字〞、“典章制度〞、“人物事迹〔注:章太炎:?演说录?,原载?民报?1906年7月第6期,参见?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二卷上册,446~455页,三联书店,1977。

〕〞。

他们提倡国粹的目的,一是“冲动种性,增进爱国的热肠〞,鼓吹“革命光复〞;二是从古代“良意美法〞中寻找克服和防止资本主义弊端的对策,反对“醉心欧化〞。

一国粹主义思潮产生在20世纪初,乃是西方文化输入中国并与传统文化发生碰撞的结果。

在中西、古今文化冲突融会的过程中,如何清理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糟粕,把保存发扬传统文化与吸收西方文化结合起来,建立有中国特色的近代民族文化,是亟待解决的历史课题。

对此,国粹派提出了明确主张。

首先,国粹派认为,随着帝国主义对中国政治、经济、军事侵略而来的西方文化,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帝国主义文化;而当时中国思想界却对此不作分辨,推崇备至;甚至妄自菲薄,宣传中国文化落后,鼓吹“全盘欧化〞。

对这种错误倾向,国粹派坚决予以批判。

鸦片战争后,西方资本主义势力渗透中国,其中包括以传教、办学、开报馆为名的文化侵略。

中国思想界由于长期封闭,对西方文明因缺乏深入了解而表现出极大兴趣,一股学习西方的热情勃然兴起。

19世纪60年代开始,沿海各城市译风大盛,时人举凡西书皆读。

19世纪末,了解和传播西学、“大购西书以归〞蔚然成风。

20世纪初,大批知识分子留学域外,学习西方之风愈炽。

此时西方诸国已由自由资本主义过渡到帝国主义,在资本输出过程中加紧掠夺弱小民族,并污蔑东方民族愚昧和野蛮。

浅析近代中国的国粹主义思潮

浅析近代中国的国粹主义思潮

浅析近代中国的国粹主义思潮
刘凤茹
【期刊名称】《邢台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4(019)004
【摘要】20世纪初期,中国出现了一股恢复中国传统文化的国粹主义思潮,其主要宗旨是恢复和倡导汉族的文化,反对醉心于"欧化".代表人物为章太炎、刘师培等人,代表刊物为《国粹学报》,国粹主义思潮的出现,是东西方文化相互碰撞的结果.【总页数】2页(P40-41)
【作者】刘凤茹
【作者单位】邢台学院,河北,邢台,05400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5
【相关文献】
1.浅论日本国粹主义思潮之兴起 [J], 冯菁菁;梁佳彤
2.日本的“国粹主义”哲学思潮演变路径探悉 [J], 史少博
3.日本国粹主义思潮与近代中国——析章太炎对日本"国粹主义"的接受现象 [J], 李群; 赵炎秋
4.日本明治中期国粹主义思潮中的亚洲观变迁
——以政教社机关杂志《日本人》为中心 [J], 徐倩
5.辛亥革命时期的国粹主义思潮 [J], 訾振培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近代文人思想信奉

中国近代文人思想信奉

中国近代文人思想信奉一、改革思想(1840——1860)鸦片战争前,清朝政府以“天朝上国”自居,采取了消极的通商政策,1793年(乾隆八十寿辰)英国马葛尔尼、1816年阿美士德先后来华,清政府只重视朝贡制度的礼仪细节要求,终于失去了两次沟通双方正常关系的机会。

鸦片战争的惨败,中华帝国签定了卖权芦辱国的《南京条约》,使封建士大夫感到震惊,开明的封建地主阶级代表提出了改革的思想,也就是地主阶级的改良派,其主要代表有:林则徐、龚自珍、魏源、徐继畲、包世臣、姚莹、梁廷楠、张穆等(30人左右),其中以魏源为代表,其代表作《海国图志》50卷,后增至100卷,传入日本,引起朝野震动,对日本的明治维新起到了促进作用。

(名声在外)主要内容:1、批判现实:对清朝衰世的种种黑暗进行了无情尖锐的批判,集中于朝政方面:政治:声讨吏治败坏,斥责当权士大夫都是馅媚的无耻之流;抨击文武官员粉饰太平,“无人言及四方水旱”。

(王)把矛头指向封建专制,官僚体制已无生气。

经济上:指出土地兼并造成贫富日益不均,“自京师始,大抵富户变贫户,贫户变饿者”,而政府还“开捐、加赋、加盐价”(龚自珍语)无异乎自取灭之。

文化:谴责科举制度是毫无用处。

提出改良意愿“我愿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龚自珍语)2、倡言变革:提出“补偏救弊”六案,如漕运、盐法、河工、农业诸政,漕运:海运代替河工,“利国、利民、利官、利商”(魏源语)盐法:实行食盐专卖→票盐制,“盐价顿减,取携甚便,民情安之。

”(陶澍语)目的:王朝自救,达到“救天”“救世”目的。

3、振兴实学;①经世之学:魏源之《皇朝经世文编》突出实用性,追求功效原则,为近代学术的振兴起相当重要的作用。

②学术走出象牙塔,解决重大时务,变为实学。

《海国图志》、张穆《蒙古游牧记》、梁廷楠《海国四说》等。

4、关注夷情:封建士大夫对西方列强的认识是一个渐进过程:“英国人是鹰嘴猫眼,红色须发,腿长,只能挺立,不能超越腾跑;眼睛绿色,畏惧目光,正午时不敢睁眼。

清末的国粹主义思潮研究论文

清末的国粹主义思潮研究论文

清末的国粹主义思潮研究论文清末的国粹主义思潮研究清朝末年,中国出现了一种思潮——国粹主义思潮。

这种思潮主要是源自于对西方列强入侵的不解和愤怒,认为清朝祸不在民,中国文化才是真正的根本。

因此,应该革新思想,强化文化,提升自身实力,为中华民族的崛起而努力。

此文将从国粹主义思潮的兴起、发展及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等角度,进行分析与探讨。

一、国粹主义思潮的兴起及发展国粹主义思潮源于清末的国难时期,中国正遭受着列强的入侵和强权压迫,国家前途不明,民生凋敝。

在这种情况下,一些知识分子开始意识到,与其整天抱怨强权、钦定西方文化不如看看自己的国家,反思中华民族的衰落原因。

由此,他们开始探讨中华民族文化、哲学、道德、教育、风俗等传统文化的重要性,鼓吹中华文化的大力弘扬与继承,并认为只有将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相结合,才能让中华民族更好地站在世界文明的舞台上。

国粹主义思潮的代表人物是康有为、谭嗣同等。

他们通过大肆宣扬“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口号,希望并试图实现中西文化的融合。

他们主张,应该先从自身发展的需求出发,吸收西方先进科技、管理理念等,再逐步吸收西方人文思想,弘扬中国自己的文化、思想。

二、国粹主义思潮对中国现代化的影响1、启蒙人民国粹主义思潮在启蒙人民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康有为主张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民族教育与开化的重要标志。

在国粹主义的影响下,人民越来越认识到自身的文化传统与历史地位,大力弘扬自己的文化与民族精神。

此外,国粹主义思想还在妇女问题、教育、社会改良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主张。

例如,康有为在《慈航闻见录》中提出要“推崇才女,衷情求道”,提倡普及女子教育,这既表现了时代的进步性,也是国粹主义思想启发下的结果。

2、修复民族自信国粹主义思潮的兴起与推崇,也有助于提升人们对自己民族的自豪感。

近代中国多次被列强打败,这让中国人民失去了自信。

而国粹主义的兴起,以其对传统文化、历史及文学艺术的大力宣传,不仅让人们重新认识到自己民族的伟大历史与文化,而且调动起人民对文化自信及民族意识的强烈关注。

试论20世纪初“国粹主义”思潮的文化诉求

试论20世纪初“国粹主义”思潮的文化诉求

试论20世纪初“国粹主义”思潮的文化诉求作者:高旭斌来源:《青年文学家》2014年第17期摘要:国粹主义思潮在近代中国文化史上有着重要地位,在国家和民族面临危机的背景下,国粹主义强调民族主义,维护本民族文化。

提出“学存则国存”“国粹无阻于欧化”,其批判性地继承传统和选择性地汲取西方的文化诉求,奠定了20世纪国人对中西文化认识的基调。

关键词:“国粹”;思潮;民族主义;文化诉求作者简介:高旭斌(1988-),男,甘肃天水人,新疆大学2013级硕士研究生,从事近代思想文化和边疆史地研究。

[中图分类号]: G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4)-17--02要去研究近代中国文化思潮流变,20世纪初的“国粹主义”思潮是不可忽略的。

当时在西学浪潮冲决之下的封建旧制急剧衰败,构建近代意义的民族文化新体系刻不容缓,一时社会文化改造意识涌动,一股以“研究国学,保存国粹”为宗旨的社会思潮勃然兴起。

本文就20世纪初年国粹主义思潮的文化诉求作相关探讨评析。

一、问题的提出:“国粹”和“国粹主义”思潮所谓“国粹”,原为19世纪80年代日本文化领域不满其国内的欧化思潮而提出的概念,以表达要求保持民族特性和提倡民族精神。

而20世纪初的国人所言“国粹”也有类似含义,他们倡导“国粹”,意欲以此激发学人与民众的民族自尊与保国之心。

时有刊物载文称“近数年来,中国之号称识者,动则称国粹。

环海内外,新刊之报章书籍,或曰保存国粹,或曰发挥国粹,甚至则曰国粹之不讲则中国其真不可救药。

”【1】由此可见,当时“国粹”之流行,已然形成舆论呼应之势。

“国粹主义”思潮可上溯到1902年,黄节发表《国粹保存主义》指出:“夫国粹者,国家之特别之精神也。

昔者日本维新,欧化主义浩浩滔天,乃于万流澎湃之中,忽焉而生一大反动力焉,则国粹保存主义是也。

”【2】1903年“苏报案”发,“排满”革命情绪高涨,以振兴国学为宗旨的国粹思想影响日益增大。

近现代史

近现代史

Your company slogan
(四)国粹主义思潮的作用
1.积极的作用 积极的作用
(1)国粹派提倡“复兴古学”,弘扬了安国精神,宣传了资 国粹派提倡“复兴古学” 弘扬了安国精神, 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 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 (2)在思想文化领域内,为突破封建传统的束缚,试图用近 在思想文化领域内,为突破封建传统的束缚, 代资产阶级的研究方法重新整理国学。 代资产阶级的研究方法重新整理国学。
Your company slogan
国粹派虽然并不否认中西结合的途径在近代文化建构 中的意义,并且也在中西文化的比较和沟通方面作了一些 努力,但由于他们的知识结构大多根植于传统国学且对之 怀有特殊的感情,而对西学的理解则限于条件而显得笼统 粗浅,他们在中西学术文化沟通方面所作的尝试也易流于 牵强附会。
Your company slogan
3、以“发扬人性”为号召,宣扬“人权主义”思想。 发扬人性”为号召,宣扬“人权主义”思想。 4.国粹派的“复兴古学”,也是为建立民族国家服务的。 国粹派的“复兴古学” 也是为建立民族国家服务的。
Your company slogan
国粹派的文化观
国粹派通过其文化观的表述, 国粹派通过其文化观的表述,反映了他们对中国 传统文化的认识,对中国文化未来走向及格局的 传统文化的认识, 规划。 规划。
Your company slogan
(1)区分国学与君学—国粹派对传统文化的批 区分国学与君学— 判。 国学的提出有两层用意: 国学的提出有两层用意:首先是为了与西学相区 相对立;其次,又与君学相对立。 分、相对立;其次,又与君学相对立。
Your company slogan
(2)文化决定论—国学兴则国兴。 文化决定论—国学兴则国兴。 (3)中西文化平行论—国粹派的文化价值观。 中西文化平行论—国粹派的文化价值观。 (4)抑西扬中—国粹派的基本文化取向。 抑西扬中—国粹派的基本文化取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通史课堂作业
探究中国近代士大夫“国粹主义”思想的形成过程——读《儒家文化的困境:中国近代士大夫与西方挑战》中国近代史,以鸦片战争的失败为开端,在之后的几次战争中,中国更是屡次的失败,“天朝大国”的迷梦被毫不留情的彻底打破。

但是,在鸦片战争之前,东西方并不是完全没有经济文化方面的交流。

那么,为什么中国近代的士大夫盲目自大的“坐井观天”的思想状态会存在如此长的时间,这种“国粹主义”的形成过程是怎样的?下面是我在读萧功秦先生的《儒家文化的困境:中国近代士大夫与西方挑战》一书之后,总结懂得的。

我认为,中国近代士大夫“国粹主义”思想有着其“先天不足,后天畸形”的形成特点。

首先,追其根源来说中国近代士大夫“国粹主义”思想的“先天不足”的形成有其深刻的地理环境原因和经济原因。

一,华夏文化是在远离希腊、罗马、埃及与巴比伦等古代文明发展起来的,即便是与古代中国文明最近的印度文明之间,也有横断山脉的险峻地势以及作为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横亘在其中,使得这两个古老文明难以进行接触和交流。

因此,华夏先民活动的范围处于相对独立,相对隔绝的地理环境中,难以与世界其他地区的早起先进文明进行双向的文化信息交流和相互影响。

二,黄河平原与黄土高原的气候与土壤等生态条件特别适合单一的农耕经济的发展,这种经济生活的自给自足性,是安土重迁的华夏民族往往不像古老的商业航海民族与游牧民族那样,把
走向遥远的外部世界视为谋生的必由之路。

尽管狭长的河西走廊连接着一条漫长而充满险阻的丝绸之路,自西汉的张骞出使西域,从而开始了古代中国与中亚文明之间断断续续的联系,但这并不能改变华夏文明相对闭塞的先天不足的特点。

而恰恰与之相反的是,地中海北岸的希腊罗马文化,南岸的尼罗河文化,以及离地中海东岸不远的古巴比伦文化,这三个古老文明都可以通过海路交通而密切的联系在一起,其彼此交流、影响的密切度和深度,往往使他们达到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相互交融、密不可分的地步。

所以才会出现,除了华夏文明采用了自己独特的象形方块文字外,希腊、罗马、埃及和印度都不约而同地走上了拼音化的道路的奇特现象。

因此,华夏文化是在没有广泛吸收其他古代异质文化信息和文化营养的特殊历史条件下,以独创的方式萌发并成熟起来的。

虽然,东汉以后,由于佛教的传入,中外文化交流出现了一些新的机会,但那时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格调和内部规范早已基本定型和成熟了。

这就使得华夏民族不可能具有世界各种异质文化多元并存的文化心理,只能把自己的华西文明以及这种文化包含的价值规范,作为普天之下文明存在的唯一形态;而又因为华夏人相对于比自己落后的四邻僻远部族来说,具有较高的文化势能,因而产生一种,文明由内向外辐射传播视为文化传播的唯一形式的文化传播观念。

而这种长时间的“用夏变夷”的同化过程,更使得华夏人认为这种文化传播始终具有普遍和永恒的意义。

古代华夏人的中心辐射性的文化传播模式,就积极而言,具有较高文化势能的华夏文化,千百年来不断由内向外辐射状传播,总是成功的同化和融合了僻远落后的“四夷”部族,这不断强化了古代中国人的文化自信心理,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这种文化自信心有助于使中国传统文化始终保持着一种从未间断的历史连续性与稳定性,这对于一个遍及九州的古老民族的发展和统一,无疑具有强有力的凝聚作用和文化认同作用;从消极方面而言,这种中心辐射性的文化传播观念,把九州以外的其他民族视为单方面的文化受赐者,从而也易于导致文化上的自我中心意识以及对来自其他民族的文化信息的漠视态度。

地理环境的相对封闭性和内向型,农耕经济的自给自足性,以及其他各因素的配合,导致了传统中国文化形态具有“先天不足”的特点。

的这种文化心理特点,对华夏民族的文化心理以及以后的士大夫阶级的价值观念体系与思维方法等,无疑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

其次,“华夷等级秩序”的形成与加强是造成中国近代士大夫“国粹主义”思想“后天不足”的原因之一。

中央集权的郡县制封建王朝自秦汉建立以后,历经隋、唐、宋、元、明、清各代,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强化,中国与“四夷”的关系,俨然成为君臣等级关系。

然而,形成尊卑等级关系的还有儒家文化与其他文化。

中国皇帝与士大夫认为儒家文化在所有文化中的地位就如同他们在所有四夷番邦属国中的地位一样,处于统治地位。

“加惠四海,视民同仁”是儒家道义上的责任。

而长期以来慕尚儒家礼乐教化的,处于中原王朝统治之外的
番邦属国的统治者,也乐于充当恭谦臣仆的角色。

贡使觐见天子的礼仪规定由明朝时的一跪三叩首,变成清代时的三跪九叩首,即可看出中国皇帝和士大夫“唯我独尊”的心理趋势愈发加强。

再次,闭关自守的海禁政策使得士大夫自蔽聪明,也是“国粹主义”“后天不足”的原因之一。

乾隆中叶,原来的四口通商改为只有广州一口通商,并制定了更为严苛的法令限制中国人与外国人的沟通交流。

这种极度的经济文化封锁和文化专制主义的结合,使得中国人对外部世界的求知渴望几乎被完全窒息,一种孤陋寡闻又妄自尊大的精神氛围弥漫在清代士大夫中间。

最后,清代中叶大兴文字狱,造成普遍麻木的时代精神气氛,也是近代士大夫“国粹主义”的重要原因之一。

龚自珍曾以沉郁悲愤的心情,如此描绘了当时中国思想界的极度消极和僵化状况“文类治世,名类治世,声音笑貌类治世”正是这种精神气氛,使人们对专制皇权的崇拜,发展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这种皇权崇拜反过来窒息了人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对新鲜事物的求知欲望,以及人们适应新的环境所必须的创造性的精神活力。

而这种状态,使得士大夫盲目自大的“国粹主义”思想达到顶峰。

此上,即是我所学知识范围内,能够了解的关于中国近代士大夫“国粹主义”思想的形成过程。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者也。

可离非道也。

”一切皆在变化,逝去的东西不会重新出现,正如古希腊哲人赫拉克利特的名言“人不能两次走进同一条河流”。

然而,我们却常常发现,当人们采用与历史
上相类似的方法来应付与历史上相类似的事变的时候,逝去的历史又往往会以类似的方式重演。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人们又往往会不自觉地两次走进同一条河流。

也许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对历史的反思,永远是那些走向未来的人们的富于激情的,无法抑制的思维追求。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即使如此。

因此,我们吸取中国近代士大夫所形成的“国粹主义”的畸形思想的教训,正确的对待我国的传统文化,学会“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学会批判的继承,学会吸收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以使我们五千年的传统文化得以经久不衰,永立世界民族文化之林!
班级:人文学院历史101
姓名:付孟娜
学号:100501008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