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评语篇分析

合集下载

从批评性语篇分析透视两则新闻报道

从批评性语篇分析透视两则新闻报道

从批评性语篇分析透视两则新闻报道曹倩批评性语篇分析主要研究语言、权力和意识形态三者之间的关系。

本文简要介绍了批评性语篇分析的基本概念、原则和理论框架,并以系统功能语法为分析框架,从分类、及物性、情态等方面对两篇新闻报道进行对比性分析,试图揭示其不同的意识形态意义。

批评性语篇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是近年来新兴的批评语言学所采用的一种语篇分析方法,它以批评性与其他的语篇分析方法相区别,通过从语言的外部因素对语篇进行分析,试图揭示作者/说话人通过操纵语言对读者/受话人实施控制这一现象,并对这一控制过程的基本原理和作用机制进行阐述。

Van Dijk(2001)指出:“批评性语篇分析是语篇分析的一种研究方法,它主要研究社会政治背景下社会权力的滥用、控制和不平等是如何通过文本与谈话而得以实施,再生产和抵制的。

正是由于对不同政见的研究使批评性语篇分析明确其立场,那就是试图理解、解释和最终抵制社会不平等现象。

”批评语言学家摈弃了传统语言学研究只注重从语言内部着手对语言现象做客观描写的研究方法,转而从语言的外部因素出发,将语言与其赖以存在的环境——人们密切关注的社会问题紧密联系起来,给予了批评性语篇分析以特殊视角,在这种分析方法的指引下,以往为人们长期忽视却颇具价值的问题得到了应有的关注。

一、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批评语篇分析可追溯至法兰克福学派。

法兰克福学派认为意识形态是指人们“理解世界,整理、归纳经验时所持有的总的观点和看法”,是人们面对现实社会时无法回避的中介。

人们是在一种不自觉的无意识的状态下,将自己所持有的意识形态投射到自己的心理和行为当中去的。

20世纪70年代末期,英国和澳大利亚的一些学者接受了法兰克福学派的批评理论,并尝试将其应用于语言学研究,由此开创了批评语言学(Critical Linguistics)。

批评语言学认为语言是人们的一种社会实践方式,在进行言语活动的同时人们必定会不自觉地将自己理解世界,整理、归纳经验时所持有的观点,即意识形态融入其中。

批评性话语视角下的广告语篇分析

批评性话语视角下的广告语篇分析

批评性话语视角下的广告语篇分析广告是企业宣传自己产品或服务的一种方式,通过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和刺激购买欲望来实现销售目标。

在广告语篇分析中,我们可以从批评性话语的视角来审视广告语的表达方式和用词选择,以揭示其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和弊端。

广告语篇中常见的一种批评性话语是夸大其词。

广告常常使用夸张、夸大的语言来吸引消费者的眼球,但有时这种手法可能会误导消费者,让消费者对产品或服务有过高的期望,导致失望。

某款护肤品广告声称使用后能让皮肤焕然一新,但事实上效果可能并不理想。

这种夸大其词的用语可能会欺骗消费者,并破坏消费者与企业之间的信任关系。

广告语篇中还常出现一些虚假宣传的批评性话语。

广告商常常制造虚假的情景和场景来推销产品,这种做法是违背诚实守信原则的。

某款汽车广告声称使用该车可以让消费者拥有豪华的生活方式,但实际上这与使用该汽车无关。

虚假宣传不仅对消费者不负责任,也会给消费者带来误导,损害消费者的权益。

广告语篇中常常使用诱骗性的批评性话语。

诱骗性广告常常使用吸引消费者的手法,让消费者产生购买冲动。

某款电子产品广告声称只需短短几分钟就能解决所有问题,但实际上这可能是一个夸大其词的说法,消费者购买后可能会发现实际使用效果并不如广告所述。

这种诱骗性的宣传手法并不负责任,并可能导致消费者的购买后悔和不满。

广告语篇中还常常存在歧视性话语的问题。

某些广告可能使用歧视性的用词来创造一个特定的消费人群,将其他群体排斥在外。

这种歧视性宣传既不符合社会的多元性和包容性,也不利于构建和谐的社会关系。

广告企业应该避免使用歧视性话语,更应该鼓励平等和包容的价值观。

从批评性话语的视角来分析广告语篇,可以揭示其中的问题和弊端。

广告企业应该注意自身的社会责任,遵守广告宣传的道德规范,避免夸大其词、虚假宣传、诱骗性宣传和歧视性话语的问题,以建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和消费者信任。

批评语篇分析的理论和方法

批评语篇分析的理论和方法

方法步骤
方法步骤
批评语篇分析的方法步骤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环节:
方法步骤
1、数据采集:选择具有代表性的语篇作为分析对象,可以采用定性和定量的 方法进行数据采集,如收集相关的文本、音频、视频等资料。
方法步骤
2、话语实践分析:对采集到的语篇进行分析,语言使用中的权力关系和意识 形态,探究语篇中的隐含意义和背后的社会动机。
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
下面以一篇政治演讲为例,运用批评语篇分析的理论和方法对其进行分析。
案例分析
首先,我们可以观察到这篇演讲中使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如排比、重复、 反问等,以增强其说服力和感染力。通过这些修辞手法,演讲者试图唤起听众的 情感共鸣,进而引导他们的观点。
案例分析
其次,从语境分析的角度来看,演讲所处的政治环境是关键因素。在这次演 讲中,演讲者强调了国家面临的挑战,并呼吁听众共同应对这些挑战。这种语境 下的话语实践旨在构建一种团结、紧张和焦虑的社会氛围,促使听众接受演讲者 所提出的解决方案。
批评语篇分析的理论和方法
01 引言
03 方法步骤 05 讨论与启示
目录
02 理论框架 04 案例分析
引言
引言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批评语篇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简称CDA)是一种旨在揭 示语言使用和社会权力关系之间的关联性的语篇分析方法。通过批评语篇分析, 我们可以深入理解语言如何参与社会现实的构建和解读,以及如何反映和影响社 会结构和权力关系。本次演示将探讨批评语篇分析的理论框架和方法,并通过实 证案例分析来展示其应用和价值。
案例分析
此外,我们还可以从数据中看到一些语言特征,如使用大量的抽象词汇和概 念来描述问题,而具体的实例则相对较少。这种抽象化的语言选择可以增强演讲 的普遍性和适用性,但也可能会让部分听众感到困惑或疏远。

批评语篇分析框架下英语报刊阅读教学的设计

批评语篇分析框架下英语报刊阅读教学的设计

批评语篇分析框架下英语报刊阅读教学的设计摘要:英语报刊阅读是我国高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规定的选修课之一,但其实际教学过程在本质上并未摆脱传统的中式精读课的教学模式。

学生在阅读英文报刊时只会获取文字表面的信息,无法真正理解文本背后的意义,更无法领悟报刊英语的特点与实质。

因此,本文将尝试综合fairclough,fowler及thompson的批评语篇分析模型及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法构建一个系统的逐渐深入的可指导英语报刊阅读教学的新框架,并简单阐述如何将其应用于报刊阅读,引导学生从文本理解过渡到超越文本的理解。

关键词:批评语篇分析功能系统语法英语报刊英语阅读教学1.引言在现阶段的英语报刊阅读课堂中,笔者发现其教学重点依然停留于简单的单词和语法理解。

修完该课程的学生只能理解语篇中的语义与结构,却不明白这些语言表达的真相,更不懂为什么要使用这些语言表达。

为解决该问题,笔者尝试构建一个可帮助学生和教师从批评语言学的角度去认识报刊英语的新框架,对语篇有更加深刻的解读。

2.理论综述:批评语篇分析与英语报刊阅读20世纪70年代末,西方哲学界在语言认识上的转折:语言不再是客观、理性的表达,而是经济的、社会的、政治的工具。

简而言之,语言的研究跳出了字符含义,转而涉及社会学等其他维度。

这就是批评语言学的理论基础,也是它独特的语篇分析的视角,即以语言分析为基础,结合语篇特点,尤其是语篇生成的社会历史背景来透视语言结构背后的思想(flower,1991)。

英语报刊阅读是一门特别的英语阅读课,不仅因为它的教材多选自英美主要报刊、杂志,且题材广泛,涉及政经、文化等各方面,更重要的是语篇的产生往往是为某种意识形态或某个利益集团服务的,语篇中的语言“用于传递、劝阻、隐含,同时误传、欺骗、模糊和控制人们的思想和行为”(kramsch,1993:224)。

这是由报刊的媒体性质决定的。

英语报刊常有明显的政治倾向,充当政府喉舌,推销英美政策、传播西方价值观念(杨春,2004:114)。

批评性话语视角下的广告语篇分析

批评性话语视角下的广告语篇分析

批评性话语视角下的广告语篇分析随着广告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广告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但是也因此引发了许多批评性话语。

批评性话语作为消费者对广告的反应,不仅揭示了广告存在的问题,还反映了社会对广告的审美和价值观的变化。

本文将从批评性话语的视角出发,对广告语篇进行分析,以期从中透露出广告存在的问题与优化方向。

一、宣传夸大、虚假宣传人们常说,“假宣传千万条,真信不如一条。

”因为广告中存在的夸大宣传和虚假宣传对于信任度的影响是巨大的。

例如某品牌著名的口红广告:“一个色号告别雾霾!”其实现实生活中,任何口红都不可能解决雾霾这个问题。

在进一步分析中,这样情况往往是因为广告商把重点放在了营销策略上,忽略了广告内容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而这样的做法无异于弄巧成拙,伤害品牌形象和声誉。

二、歧视性话语歧视性话语是指含有挑战或伤害特定族群或人群的语言和内容。

例如,某家电电视广告中出现一个妇女以其穷酸状貌被邻居嘲笑,而最终她唯一的出路就是购买该品牌高档电视,这种广告不仅消费性群体的心理感受,还含有对于穷人的歧视和污辱。

这种广告并不符合社会文明的价值观和道德标准,应该避免出现。

三、暴力和色情元素暴力和色情元素被用来卖产品已经成为了应付式广告的一个常见现象。

例如某汽车广告中出现了速度激烈的赛车和俊美的女郎,虽然广告与汽车本质没什么关系,但是暴力和色情元素却让广告成功吸引了不少眼球。

然而,使用这样的元素却会引起社会对于广告的厌恶和不满,长期下去会伤害品牌形象,特别是那些深受消费者喜爱的品牌,应该时刻注意避免这类情况的发生。

总之,在广告语篇中,应该始终保持真实的基础上完美地将商品或服务呈现给消费者。

广告商应该更多的关注广告内容与实际联系,并在广告制作过程中,增强广告的道德责任感,避免出现虚假宣传、歧视性话语、暴力和色情元素等问题,进而树立更加积极、健康的广告形象。

批评语篇分析理论及应用--以丘吉尔就职演说为例

批评语篇分析理论及应用--以丘吉尔就职演说为例
()nF d y vnn s, ci dHiMaet’cmmi i r 1 r a eigl tIee e s js S o s o t f m a O i e a r v y snoo
n w d n s in e a mi it . o
() h v o pee e s i p r n at i t k 2I aec m l dt t m ot t r o t sa . t h mo a p h f s
()C yIit ae a, y e,ada da , i l u mil ad 3I a s :tsow g w rb a l n i wt l r 1n n a s n r ha o gt
科技信息
人文社科
枇 评语篇分析理论及应用
— —
以丘 吉 尔就 职 演 说 为 例
山 东师 范大 学外 国语 学 院 霍春 晓
[ 摘 要] 批评语篇分析主要研究语言、 权力和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 作为一种 “ 工具语 言” 旨在透过话语的表 面形式, 露不平等 的 , 揭 权力关 系。 治语 言是政 治主体在政治 活动 中用来交流政治信息的语 言, 政 其主要功能之一是说服 、 控制 , 让公众接 受 自己的见解或主 张, 而影 响公众 的意识形 态。 从 借助批评语篇分析这一重要 语言工具, 分析丘 吉尔的就职演讲 , 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政 治语篇 中的
语 言 策略 。
[ 关键词 ] 批评语篇分析 系统功能语言学 及 物性 情 态 转换


引 言
批评性话语分析(riadsore n l i) c t l i us ay s作为语言学的一个分支 , i c c a s 也称批 评语 言学 (ri nusc )批评 性语 言分 析(ria l g ae c t a l g ii , ic i l ts cic u g tl a n s d )是西欧语言界在 2 世纪 7 年代末 、 t y, u 0 0 8 O年代初发展起来 的一种 话语 分析方法 。 分析的 目的是揭示语篇 中含而不露的意识形态意义 , 尤 其是那些人们习 以为常的偏见 、 歧视和对事实 的歪 曲, 并解 释其存 在的 社 会条件 和在权 力斗争中的作用 ,辛斌 , 0 : 从 而提高大众 的语言 ( 2 5 ) 0 6 敏感性 , 增加大众的整体鉴赏力以及判断力 。批评性话语 分析认 为 , 在 现代 民主社会已不再依 靠单纯的武力和强制手段来操纵权 利 、 制社 控 会, 而更多的是通过隐晦微 妙的话语来影响人们 的态度 、 价值 观等并最 终使其 自然 化(auai )赢 得公众的接受 。统治 阶级 、 ntr z , l e 群体往往掩饰 自己的意识形态 , 因而也掩 盖了 自己的利益 , 图使 自己的意识形 态为 企 大众所接受 , 成为“ 普遍 的” “ 、 自然 的” 价值系统 、 规律和 目标 , 而话语 则 是传播 、 操纵这些意识形态 的主要社会实践活动 。 这种方法 旨在通 过对 大众语篇的分析来 揭露 意识形 态对话语的影响 ,话语对意识形态 的反 作用 , 以及两者是如何被用 于为社会 中的权力关系和权力斗争服务 的, 进 而 进 一 步 揭露 了语 言 、 力 和意 识 形 态 三 者 问 的 关 系 。 权 二 、 论框 架和 分 析 方 法 理 韩礼德 ( a ia, 7 ) H ldy1 8 提到 “ l 9 工具 语言学 ” is u e t nus ̄) ( t m na l g ii nr li t S 这个概念并将其定义为“ 为了理解别的事物 , 如社会制度 , 来研究语言。” 他认为语 言必须满足使用者三方 面的需要 , 即表 达主客观世界的经验 , 反映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 遣词造句和组织语篇。批评语 言学在把语言看 作一个多 功能系统 的基础上 提出 了批评语 篇分 析的三个 方面 : ) 描 1“ 写”dsr e语篇 的形 式结构特征 ; “ (eci ) b 2)阐释 ”itrrt语篇与生 成 、 ( epe) n 传 播和接受它的交际过程的关 系 ;)解释 ”epan交 际过程和它 的社会 3“ (x l ) i 语 境 之 间 的关 系 。 此 , 礼 德 的 系统 功 能语 言学 自然 成 了其 主 要 的 理 因 韩

谈批评性话语分析在语篇中的应用_意识形态

谈批评性话语分析在语篇中的应用_意识形态

谈批评性话语分析在语篇中的应用_意识形态论文导读::批评性语篇分析主要分析大众语篇,以揭示隐藏在语言背后的意识形态意义、语篇的及物性、转换、情态、谈话描述等的选择体现作者的立场、观点、交际意图和社会语境的影响和制约。

本文阐述批评话语分析的概念和在实际语篇中的应用。

论文关键词:新闻语篇,批评性语篇分析,意识形态1 概述批评性语篇分析(批评语言学、批评性语言研究、语言学批评)这一概念首先是由英国语言学家Fowler 等人首先提出的。

批评性话语分析认为,语言并非仅仅是一种客观的传播媒介,也是一种社会实践;“批评语言学”(critical linguistics)倡导对语篇,尤其是“公众语篇”进行批评性分析,其主要目的在于增强人们的“语言意识”意识形态,提高他们对语言运用的鉴赏和批评能力,以便更好地应付当今语言对社会生活越来越广泛的介入而产生的一些问题。

批评性话语分析主要探讨了语言、权力和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批评语言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大众语篇,如电视、广告、报刊等。

研究的课题包括性别歧视和种族歧视,教育、就业和法律方面的不平等,最终目的是让人理解和揭示社会的不平等并最终抵制这种不平等。

2 批评性语篇分析的主要分析工具韩礼德认为语言必须满足使用者三个方面的需要,即表达主客观世界的经验、反映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遣词造句和组织语篇.这就是众所周知的语言的三大“纯理功能”(metafunction):“概念”(ideational)功能,“人际”(interpersonal)功能,“语篇”(textual)功能。

概念功能指的是语言对人们在现实世界,包括内心世界中的各种经验或经历的表达龙源期刊。

就是说,语言通过这种功能来反映主观和客观世界中所存在的事物和发生的事件。

人际功能指的是语言反映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表达说话者的身份、地位、态度、动机和他对事物的推断等的功能。

语篇功能指的是把信息和语言成分组织成为连贯的语篇并把它与语境相联系的功能。

批评语篇分析的社会和认知取向

批评语篇分析的社会和认知取向

批评语篇分析的社会和认知取向一、本文概述批评语篇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CDA)是一种语言学研究方法,旨在揭示语言使用与社会、政治、文化等因素的交互关系。

它关注语言如何构建现实,如何反映和塑造社会不平等和权力关系,以及如何影响人们的认知和行为。

本文将对批评语篇分析的社会和认知取向进行概述,探讨其理论背景、研究方法和应用领域,以期深化对语言与社会、认知关系的理解。

在社会取向方面,批评语篇分析关注语言在社会结构中的作用。

它认为,语言是社会现实的建构工具,不同群体通过语言来表达和维护自身利益。

批评语篇分析旨在揭示语言背后的社会不平等和权力关系,分析语言如何被用来合法化不平等、压制异议、维护特定利益。

通过对社会现象的语言分析,批评语篇分析能够揭示出隐藏在语言背后的社会问题和矛盾。

在认知取向方面,批评语篇分析关注语言如何影响人们的认知过程。

它认为,语言不仅仅是交流工具,还是塑造人们思维和观念的重要因素。

批评语篇分析关注语言如何构建现实、影响人们的认知框架和思维方式,以及如何通过语言来引导和控制人们的注意力、记忆和判断。

通过对语言与认知关系的分析,批评语篇分析能够揭示出语言如何影响人们的思维和行为,进而揭示出语言与认知之间的复杂关系。

本文将对批评语篇分析的社会和认知取向进行详细介绍,包括其理论背景、研究方法和应用领域。

通过本文的阐述,读者将能够更深入地了解批评语篇分析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以及其在社会、政治、文化等领域的应用价值。

本文还将探讨批评语篇分析所面临的挑战和未来发展方向,以期推动该领域的深入研究和应用。

二、批评语篇分析的社会取向批评语篇分析的社会取向着重于语言与社会结构、权力关系以及意识形态的紧密联系。

在这一取向中,语言被视为一种社会实践,通过话语的构建和传播,反映并塑造着社会的各种关系和权力结构。

批评语篇分析的社会取向强调了话语的社会功能和影响,特别是话语如何参与塑造社会不平等、歧视和压迫等问题。

批评性语篇分析及其应用

批评性语篇分析及其应用

S y ti . 1 9 . S n o g d c i n t li s C S” 98 a d n e u at o a1
p es . r S
( 9 2 指 出:非 正式文体 的使用是语篇 中常 19 ) 用 的策略 。称谓 的选择 取决于说 话者与对 方
F ai C1 r OHg h. N .
权 力: 社 会
情态 动词 的使用也 是奥 巴马演 讲 的一大
特 色 。 w 1和 s a 1 复 出现 在所 选 语 篇 中 。 i 1 h l反 w l 示 预 测 可 划 分 为 三 类 :特 定 性 预 测 、 i 表 l 习 惯 性 预 测 和 无 时 限 预 测 。w 1 用 于 第 一 人 il 称 后 表 示 决 心 。奥 巴 马 将 自己 融 入 听 众 中 ,
E g1 h t 1 t cs S a d n [ v r t n i S y i i . h n o g I e si y s s ni
P e . r S S
正、 克 服 当前 经 济危 机起 了非 常 重 要 的作
用。
Va1 . K / es . 1 9 8 . ^ Di 9 cti s y on . of r S y t c . L n o ; N w o k L n m n t 1i i s S o d n e Y r : o g a .
被 动 句 不 带 施 事 , 即 不 使 用 b 短 语 , 说 明 说 y 话 人 仍 使 用末 位 焦 点 ,强 调 述 位 内容 。 排 比 句 的 使 用 是 奥 巴 马 就 职 演 说 的 又 大 特 色 。 如 第 8 第 9 使 用 了排 比 句 “ n 和 段 o t i d y h a ”。第 1 到第 1段 也使用 了排 比句 S 2 4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批评性语篇分析PPT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批评性语篇分析PPT

2.2.1 The aims of CDA
The purpose of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is to focus on social and political problems, mainly those involving inequality and power dominance . The reactions of people of different sexual orientations, classes, age groups, locations and other groups all vary according to their own ideologies . Those who practice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accept certain facts on the social and political issues. The end goal is to change or stop the social or political problem of inequality.
2.2.3The Priniciples of CDA
Critical research on discourse needs to satisfy a number of requirements in order to effectively realize its aims.Fairclough and Wodak summarize the main tenets of CDA:

CL很大程度上是对长期处亍主导地位癿结构 主义语言学癿反叛和补充。以Saussure, Bloomfield and Chomsky 为代表癿语言学将语言 规为一个自给自足和自我调节癿抽象系统,美国 结构主义语言学也试图以当时癿自然科学为蓝本 将自己建成一门经验科学,主张语言只能以其自 身癿条件孤立地加以描写。CL把语言形式在交际 语境中癿功能作为自己癿核心课题,认为语言运 用充满了价值观,我们理应实践一种旨在理解这 种价值观癿语言学。

新闻报道的批评性语篇分析

新闻报道的批评性语篇分析

新闻报道的批评性语篇分析作者简介:曹洋,女,1988.7,山东淄博人,现为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语言学中的功能语言学摘要:批评性语篇分析旨在透过表面的语言形式从语言学、社会学、心理学和传播学的角度揭示语言和意识形态的关系,提高人们对语言的鉴赏和批评能力。

本文主要介绍了批评语篇的概念、原则和理论框架,着重讨论语篇、权势和意识形态三者的关系,并根据该理论框架以halliday 的系统功能语法为语言学基础及分析工具,分析了一篇新闻报道。

关键词:批评性语篇分析;权势;意识形态;系统功能语法中图分类号:h0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2)11-0000-02一、文献综述和研究背景批评性语篇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简称cda)产生于20 世纪70 年代末80 年代初,其主要理论来源于西方马克思主义,主要分析方法是halliday 的系统功能语法。

1979 年,英国语言学家fowler、hodge、kress 和trew出版了《语言和控制》(language and control)一书。

在该书中,他们首次提出了“批评语言学”这一概念和批评语言学的语篇分析方法,从此揭开了批评性语篇分析研究的序幕。

从人类学角度讲,cda吸收了美国人类学家e.sapir 和b.l.whorf 关于语言与思维关系的假设,而在语言学理论和分析方法上则吸收了m.a.k.halliday 的系统功能语法的观点。

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语篇分析,cad“主要是研究在社会政治语境下语篇和谈话如何实施、再现和抵制社会权势滥用、统治和不平等。

”(van dijk,1998)作为批评性语篇分析这一概念的提出者之一,fowler 认为“首先,批评语言学不是一个自动的过程,通过它,一个人可以了解语言结构、意识形态和社会影响…第二,不是任何一种语言分析模式都能胜任分析的工作:只有具备具体假设和过程的模式才可以作为批评语言学的基础”。

批评性语篇分析中的互文性

批评性语篇分析中的互文性

批评性语篇分析中的互文性摘要:文本分析的实质形式即分析文本的“本质”而不是对其“内容”的评论,可以增加语篇分析作为研究一系列社会科学的方法的价值和文化研究问题。

在批评性语篇分析中,文本分析被视为包含两种不同的、互补的分析形式即语言分析和互文分析。

关键词:批评性语篇分析;语言分析;互文分析自本世纪60年代以来,语篇分析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它经历了对语言的表层描写阶段(如语义分析)、对语言的功能描写阶段(如修辞分析)、在语言平面上对语言的描写阶段(如交际分析)、解释语言的描写阶段(如题材分析等)。

同时,语篇分析家也采用多种方法在不同的层次上对语篇进行分析等。

“批评语篇分析”(CDA)把传统上主要以文学语篇为对象的文体学分析技巧广泛应用于非文学语篇的分析上,特别重视文本和社会结构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关系。

作为语篇分析的一种方法,CDA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

较有影响的批评语篇分析方法有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与语篇分析、Deborah Schiffrin的话语分析、James Gee 的分析模式和Fairclough的批评语篇分析方法。

语言分析是指广义上的语言分析,它不仅包括了语言学各个传统层次的上的分析,而且包括超句子层次的语篇组织和结构的分析,涉及语篇衔接、语篇连贯、语篇模式、语篇制约因素、会话分析中的对话特点、话轮交替、邻近配对、话语修正等。

“互文性”(intertextuality, 又称为“文本间性”或“互文本性”,这一概念首先由法国符号学家、女权主义批评家茱丽娅•克里斯蒂娃在其《符号学》一书中提出:“任何作品的本文都像许多行文的镶嵌品那样构成的,任何本文都是其它本文的吸收和转化。

”其基本内涵是,每一个文本都是其它文本的镜子,每一文本都是对其它文本的吸收与转化,它们相互参照,彼此牵连,形成一个潜力无限的开放网络,以此构成文本过去、现在和将来的巨大开放体系和文学符号学的演变过程。

她将互文性分析分为水平互文性和垂直互文性。

新闻语篇的批评性话语分析

新闻语篇的批评性话语分析

新闻语篇的批评性话语分析一、本文概述新闻,作为社会信息的传递媒介,不仅仅是传递事实的工具,更是塑造公众认知和意识形态的重要渠道。

在这个信息传播的过程中,新闻语篇的选择、编写、发布等各个环节都可能受到各种社会、政治、经济因素的影响,从而呈现出特定的意识形态色彩。

因此,对新闻语篇进行批评性话语分析,揭示其隐含的意识形态意义,成为了语言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批评语言学,作为语言学的一个分支,旨在通过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揭示语言与社会、文化、权力等因素的关系,以及语言在塑造人的社会身份和意识形态中的作用。

批评话语分析,作为批评语言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从分类、及物性、情态等角度对语言进行深入分析,以揭示语言背后所隐含的意识形态和权力关系。

本文运用批评语言学理论,对新闻语篇进行批评性话语分析,旨在揭示新闻报道所隐含的意识形态意义。

我们选取典型的新闻语料,从分类、及物性、情态等角度进行深入剖析,以揭示新闻报道是如何通过语言的选择和运用,来塑造公众的认知和意识形态。

我们也注意到,新闻语篇作为社会行为力量,其产生的社会、政治、经济背景也是不可忽视的。

因此,在进行分析时,我们也充分考虑了这些因素对新闻语篇的影响。

通过本文的分析,我们希望能够引导读者更加深入地理解新闻语言背后的意识形态意义,提高公众对新闻媒体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以更加全面、客观、理性的态度看待新闻报道。

二、批评性话语分析的理论基础批评性话语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简称CDA)是批评语言学在话语分析领域的具体应用,它以系统功能语言学为主要理论框架,深入探索语言、权力和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

系统功能语言学认为,语言不仅是对现实的反映,而且是一种社会行为力量,能够构建、维持和改变社会关系。

因此,批评性话语分析的目的在于揭示语言在塑造人的社会身份、传递权力关系以及构建意识形态中的重要作用。

在批评性话语分析的理论框架中,分类(classification)、及物性(transitivity)和情态(modality)等概念被赋予了新的视角和深度。

谷歌中国退出的背后——从批评性语篇分析看西方媒体的意识形态

谷歌中国退出的背后——从批评性语篇分析看西方媒体的意识形态

谷歌中国退出的背后——从批评性语篇分析看西方媒体的意识形态摘要:批评性语篇分析以语言分析为手段,以揭示语言与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为目的。

语言为意识形态服务,语篇体现意识形态。

而作为大众媒体之一的新闻报道,其语言是特定社会文化历史背景下的产物,必然也体现其主流的意识形态并为之服务。

谷歌退出中国一事的新闻报道,背后有强烈的意识形态倾向。

关键词:批评性话语分析;新闻报道;意识形态2 0世纪70年代末,批评性语篇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简称CDA)兴起于英国和澳大利亚。

1979年R.Fowler等人出版了《语言和控制》(Language and Control)一书,提出批评语言学的语篇分析方法,旨在通过对大众语篇的分析来揭示意识形态对语篇的影响和语篇对意识形态的反作用。

它联系语篇产生的社会历史与文化语境,从语言学的角度对其进行解释,以揭示语篇与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为目的。

意识形态是语篇的内容。

但语篇的意识形态往往不是显而易见的,而是需要经过分析推理得出的。

一、分析背景批评性语篇分析的哲学基础可以追溯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法兰克福学派(Frankfurt School)。

Fowler指出,提到意识形态,批评语言学家并不是指一些虚假的思想,或者因暴露出“被歪曲的意识形态”而在政治上不受欢迎的信念,更恰当地说它是一个中性的定义,与人们安排和证明自己的生活方式相关。

每个社会都有意识形态,大多数社会成员通常意识不到它的存在也看不见它。

被主流化的占有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往往以一种“中立”的姿态呈现,极具隐蔽性。

作为一种社会性动物的人必然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辛斌教授曾说过“人本质上是一种意识形态的动物”。

就批评性语篇分析而言,意识形态指人们“理解世界,整理、归纳经验时所持的总的观点和看法”;或者指“人们安排和证明自己生活的总的方式”。

正因意识形态具有隐蔽性,批评性语篇分析正是要通过表面的语言形式看到其内在本质,将语篇中的意识形态非自然化,揭示其观点的片面性和阶级性。

批评性语篇分析:问题与讨论

批评性语篇分析:问题与讨论

《外国语》2004/5批评性语篇分析:问题与讨论辛斌(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南京210097)摘要:作为一种话语分析方法,出现于80年代初的批评性语篇分析难免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局限性,这从一开始就引起了人们的注意。

近几年对这种方法的批评在不断增加,其中大部分批评恰如其分,很有见地,值得CDA学者认真思考,但也有一些批评似乎有失公允,反映了批评者对CDA的期望值太高。

本文以斯塔布斯和威窦森为代表简单评述了人们对CDA 提出的一些主要批评。

关键词:批评性语篇分析、批评、讨论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Criticism and DiscussionXin Bin(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Abstract: As an approach to text/discourse analysis,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CDA) has been under constant criticism since its emergence in the 1980’s. Many of the criticisms are apt and illuminating, but some others are not so fair, showing that the critics might have expected too much from CDA.Key words: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criticisms, discussion始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批评性语篇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简称CDA;也叫“批评语言学”(critical linguistics))把传统上主要以文学语篇为对象的文体学分析技巧广泛应用于对非文学语篇的分析上,特别重视语言/语篇和社会结构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关系。

《纽约时报》中涉华负面报道的批评语篇分析

《纽约时报》中涉华负面报道的批评语篇分析

《纽约时报》中涉华负面报道的批评语篇分析摘要批评语篇分析(CDA)是语篇分析研究的一种,主要研究语言、权利和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

批评语言学家认为语言与其产生的社会语境呈辨证统一的关系。

我们进行批评语篇分析主要是要发现和分析语篇中那些人们习以为常的意识形态,以便对它们进行重新审视。

在CDA的发展过程中,媒体语篇倍受批评语言学家的关注。

报纸新闻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一种重要的大众传媒方式。

新闻报道不仅能为读者提供信息并带来愉悦,而且更影响他们的感知,态度和行为。

在当今信息时代,人们主要是通过新闻媒体来认识一个国家,而美国媒体可以说是在当今世界居于主导地位的。

因此,美国新闻媒体的国际报道对一个国家的国家形象有着非常关键的影响作用。

美国主流媒体的涉华报道也是近年来学术研究的一个热点。

本文在颇有威望的《纽约时报》中选取了 2008年涉华的负面报道为素材,以费尔克劳的三维模式和韩礼德的功能语法相结合,进行分析研究。

论文证明在《纽约时报》的涉华报道中确实存在负面的态度。

而且,本文发现《纽约时报》在报道涉华新闻时反映负面态度的手法,大体可以分为功能手段,互文性及非语言手段这三大类。

通过对《纽约时报》语料的分析,可以看出新闻语篇价值负载的特性。

研究同时表明,语言结构在新闻的主张构建中起重要作用,新闻中常利用这一点来实现报纸的自身利益。

论文的意义在于帮助读者提高对那些隐晦的潜在的有失偏颇的文章批评阅读的意识,而不是被动的接受文本信息。

在掌握了这些常用手段后,读者可以理解新闻背后的真实意图。

关键词:批评性语篇分析;韩礼德功能语法;纽约时报;负面新闻报道iii CONTENTSAcknowledgements iAbstractii摘要 iii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11.1 The Background of the Study11.2 Purposes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Study21.3 Data Collection 31.4 The Structure of the Thesis 4Chapter Two Literature Review. 52.1 The Development of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52.1.1 Key concepts and Principles of CDA 52.1.2 CDA Studies abroad 82.1.3 CDA Studies at Home. 102.2 Theoretical Framework..112.2.1 Fairclough's three-dimensional model.112.2.2 Halliday's Systemic-Functional Grammar 162.2.3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DA and SFG. 242.3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on News Report. 26Chapter Three A Critical Analysis of China-related Negative News Reports in New York Times. 283.1 The Definition of Negative New Report283.1.1 The Notion and Categorization of News 283.1.2 News Value293.1.3 News Sources313.1.4 Negative News Report 313.2 Functional Approach323.2.1 Transitivity 323.2.2 Transformation 373.2.3 Lexical Choice 413.2.4 Modality Choice 443.2.5 Thematic choice. 463.3 Intertextuality. 483.4 Non-linguistic Tools 533.4.1 Benefit-oriented Feature of News. 533.4.2 Historical Factor 533.4.3 Cultural Factor 55Chapter Four Conclusions. 574.1 Findings of the Study..584.2 Implications of the Study..594.3 Limitations of the Study.60 Bibliography. 60Appendix 64Chapter One Introduction1.1 The Background of the Study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CDA, a research area that represents an outgrowth of the workof the British and Australian pioneers of critical linguistics, particularly Fowler and Kress, inconvergence with approaches of the British discourse analyst Fairclough and Dutch text linguistvan Dijk. CDA has produced the majority of the research into media discourse during the 1980sand 1990s, and has arguably become the standard framework for studyingmedia texts withinEuropean linguistics and discourse studies Bell&Garrett, 1998:5-6. CDA is a field that isconcerned with studying and analyzing written and spoken texts to reveal the discursive sourcesof power, dominance, inequality and bias. It examines how these discursive sources aremaintained and reproduced within specific social, political and historical contexts Van Dijk,1998At this Information Age, western mass media such as newspapers, English broadcasts, andso on, are made easily accessible to EFL learners in China. News is an important channel of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which is usually presented as the unbiased recording of 'hard facts'However, previous studies made by critical linguists and some scholars in other fields prove thatit is not actually the case. According to Fowler 1991:12, news is a practice, a product of socialand political world on which it reports. He stresses the social nature of news. "News is theend-product of a complex process which begins with a systematic sorting and selecting of newsof events and topics according to a socially constructed set of criteria of news worthiness. "News reports relate closely to political and economic power, and are influenced by theofficial ideologies inevitably. The significance of language in news reports makes it necessaryfor us to do a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of them, which can help to dig up the hidden meaningbehind the words. Therefore, the present study tries to conduct a study of news reports in NewYork Tim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DAThen why choose the negative news reports about China? It is believed that the remarks about China made by one commentator of CNN, Jack Cafferty impressed and irritated a lot of1 Chinese people. It showed obviously negative attitude towards China. This is what we can see atthe very first sight of the news. However, not every piece of news expresses its position directlyMost of news reports need analyzing with a critical view. This is also what we are going to do inthis thesis, a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of news reports As is known, in the year of 2008, a series of important events have happened in ChinaHuge snow damage in January and February, Tibet issues and TaiWan election in March, trainclash in April, Earthquake in May, flood in June and the Olympic Games in August, babyformula milk problem in September…All of these have drawn great attention both at home andabroad. News reports about China appear on the front pages of newspapers in different countriesTo the same event, different newspapers show different points of view. Among these reports, it is inevitable that some negative attitudes are revealedThis thesis focuses on the American newspaper New York Times NYT for its prestige andinfluence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worldwide. It is found that some reports reveal negativeattitude to China and express it directly by words such as the commentator of CNN, JackCafferty’s remarks on China. However, not every news report is so explicitly negative, butsometimes rather implicitly. So what devices are used by the NYT to give the readers a negativeimpression on China? This is what is discussed in this thesis.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China-related news in NYT better and learn what attitude America holdtowards China, thehidden meaning of the news reports needs digging up1.2 Purposes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StudyThe purpose of this thesis is to analyze the negative China-related news reports in thenewspaper New York Times, an opinion-leading and with comparatively large circulationnewspaper in America and then to summarize and systematize the devices which are oftenconducted to convey the negative attitudes in the newspaper through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inorder to show how the negative attitudes are directly or indirectly expressed. In a word, the thesisdiscusses how American newspaper New York Times reports China's issues and how it misleadsthe publicNewspaper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mass media in our daily life. Through the newspaper, wecan understand others' opinions and attitudes.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thesis is to help the readers2 to increase their critical awareness of potentially biased or prejudiced language instead ofaccepting the news passively. After grasping the often-used devices of negative reports, thereaders can get to know the real intention behind the news1.3 Data CollectionAll the China- related news reports for this thesis were selected from the famous newspaperNew York Times through Internet for its prestige and influence worldwide The New York Times is a daily newspaper published in New York City and distributedinternationally. The largest metropolitan newspaper in the United States, "The GrayLady"?named for its staid appearance and style?is regarded as a national newspaper of recordFounded in 1851, the newspaper has won 98 Pulitzer Prizes, more than any other newspaper. Itsmotto, as printed in the upper left-hand corner of the front page, is "All the news that's fit toprint." ////0>. times. htmlThe New York Times newspaper is considered as the most authoritative daily newspaper inthe US and arguably the most in the world. It is read and quoted by millions of people everydayand available in most libraries, US embassies, and consulates abroad. Along with USA Today andThe Wall Street Journal, it is one of the top 3 American newspapersin terms of readership andcirculation, with daily readership of about 5 million. It is one of the world's top hundred dailynewspapers based on circulation ////.times. 6>html. In this sense, the New York Times is a comparatively better choice for this thesis The political stance of NYT is liberal, i.e. left-leaning for Democratic Party. The newspaperis organized in three sections which are news, opinion and features. News includes International,National, Washington, Business, Technology, Science, Health, Sports, The Metro Section almostalways section B, Education, Weather, and Obituaries. Opinion includes Editorials, Op-Eds andLetters to the Editor. Features include Arts, Movies, Theater, Travel, NYC Guide, Dining &Wine, Home & Garden, Fashion & Style, Crossword, The 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 TheNew York Times Magazine, and Week in Review. Looking from its content, New York Times is acomprehensive newspaper with a wide news coverage including almost every aspect of thesociety and daily life ////. In view of the prestige of NYT in Americaand worldwide, many Chinese scholars have3 been studying its attitudes towards China. Their analysis focuses on reports of big and hot issuesin China, such as the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Tibet issue by Fan Shiming. Yu Jiadi collects andanalyses the China-related news reports in NYT during Clinton's visit to China. And Chen Hanxianalyses the reports on the airplane clash issue, Huang Li collects the data about SARS toillustrate NYT's position on China-related issues. All these studies prove that a large amount ofnegative reports in NYT about China exist and influence the readers who may not realize it. Theword "Demonize" is used in China to refer to this kind of the reports on China in NYT. In theview of the author, these reports demonized China and tarnished its image in the eyes of theworld readership. And several often-used devices will be introduced and classified in furtheranalysis As mentioned above, a great many of events, good or bad, have happened during the year2008. As a result, China attracts more attentions of American mediathan before. And the newsreports concerning China are relatively rich and plentiful. Besides, we are living right in thiseventful time, so analysis of this year's newspaper can help us to get a deeper feeling andresonance. That's why the thesis selects the news reports during the whole year of 2008 in NYT Samples are selected according to the topics, including earthquake in Sichuan, Tibet issue,Jack Cafferty's comments, Taiwan problem, economic problem, Olympic Games, baby formulaissues and so on. Some representative data like Monk Protests in Tibet Draw Chinese Security;China Demands CNN Apologize for Commentary; Taiwan Elects a Supporter of CloserMainland Ties ; Powerful Quake Ravages China, Killing Thousands; China’s Leaders Try toImpress and Reassure World; Baby Formula Sickened Many More, China Says, etc. arediscussed in the thesis1.4 The Structure of the Thesis The thesis consists of four major parts. After the introduction and literature review, it comesto the main part, a detailed analysis of China-related negative newsreports in New York TimesUsing the framework developed in the previous chapters, the often-used devices in NYT whichimply the negative views are made implicitly and classified clearly. And it is helpful for learnersto achieve the goal of critical reading of the news media texts. However, due to the limitedanalyzing ability and other factors, the thesis has its own shortages and room for further studies4 Chapter Two Literature Review2.1 The Development of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2.1.1 Key concepts and Principles of CDA CDA is different from other discourse analysis methods because it includes not only adescription and interpretation of discourse in context, but also offers an explanation of why andhow discourses work. To learn more about CDA, except of the definition of itself, the keynotions should also be well graspedCDA concerns wit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anguage, power and ideology therelationship between discourse, social identity and social change Fairclough, 1992a,b and therole of discourse in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inequality vanDijk,1991. Accordingly, textanalysis is only one aspect of discourse analysis in addition to the analysis of discursive practiceand social practice Fairclough, 1989, 19922.1.1.1CDADifferent scholars define CDA differentlyFairclough defines CDA as an approach which seeks to investigate systematically oftenopaque relationships of causality and determination between adiscursive practices, events andtexts, and b wider social and cultural structures, relations and processes; to investigate howsuch practices, events and texts arise out of and are ideologically shaped by relations of powerand struggles over power; and to explore how the opacity of these relationships betweendiscourse and society is itself a factor securing power and hegemony Fairclough,1995:135According to Ruth Wodak 1989, CDA is a discourse analysis "with an attitude”. Itfocuses on social problems, and especially on the role of discourse in the production andreproduction of power abuse or domination. In the most general sensethe object of research inCDA is the public sphere?that is, the social spaces and social practices where people as citizensengage in dialogue about issues of social and political concern Van Dijk 1998 holds that CDA is a field that is concerned with studying and analyzingwritten and spoken texts to reveal the discursive sources of power, dominance, inequality and5 bias. It examines how these discursive sources are maintained and reproduced within specificsocial, political and historical contextsFowler describes CDA in his Language in the News: Discourse Ideology in the Press as follows: Critical linguistics seeks, by studying the minute details of linguistic structure in thelight of the social and historical situation of the text, to display to consciousness the patterns ofbelief and value which are encoded in the language - and which are below the threshold of noticefor anyone who accepts the discourse as 'natural' Fowler,1991:67Critical linguistics is a socially directed application of linguistic analysis, using chieflyconcepts and methods associated with the "systemic-functional"linguistics developed byHalliday. It proposes that analysis using appropriate linguistic tools, and referring to relevanthistorical and social contexts, can bring ideology, normally hidden through the habitualization ofdiscourse, to the surface for inspection. In this way, critical linguistics can shed light on socialand political processes Malmkjaer & Anderson, 1991:147We can see that there are diverse views about CDA, but they "share a commitment to go beyond linguistic description to attempt explanation, to showing how social inequalities arereflected and created in language, and to finding ways through their work to change theconditions of inequality that their work uncovers." Pennycook, 1994:1212.1.1.2 CriticalFairclough distinguishes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from non-critical one as follows: Criticalapproaches differ from non-critical approaches in not just describing, discursive practice, butalso showing how discourse is shaped by relations of power and ideologies, and the constructiveeffects discourse has upon social identities, social relations and systems of knowledge and belief,neither of which is normally apparent to discourse participants Fairclough, 1992b:13According to Fairclough 1992a, 'critical' implies showing connections and causes which arehidden; it is also implies intervention, for example, providing resources for those who may bedisadvantaged through changeThe word critical could be intended, to denote negative evaluation, but this negativity is notnecessarily the aim of critical linguistics. Critical linguistics simply means an enquiry into therelations between signs, meanings and the social and historical conditions that govern the6 semiotic structure of discourse, using a particular kind of linguistic analysis Fowler, 1991:5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is 'critical' in the sense that it aims to reveal the role of discursivepractice in the maintenance of the social world, including those social relations that involveunequal relations of power. Its aim is to contribute to social change along the lines of more equalpower relations in communication processes and society in generalLouise Phillips andMarianne W. Jorgensen, 2002:63 Within this framework of "critical," the analyst's intention is to uncover powerrelationships and demonstrate inequities embedded in society. In this framework, the analystmay believe that the uncovering of power relationships in their analysis may lead to disruptingthe power relations in the social contexts in which they study. They do not, however, includesuch political and social disruption in their analysis2.1.1.3 Discourse The term discourse has been defined differently by different scholars. Fairclough1992a:28 writes, "Discourse is, for me, more than just language use: it is language use, whetherspeech or writing, seen as a type of social practice". Kress 1985: 6 defines it as a systematicallyorganized set of statements which give expression to the meanings and values of an institution" Fairclough 1992b uses the term “discourse” to emphasize language use as a socialpractice rather than an individual practice and points to three important implications of thisFirstly, discourse is a mode of representing reality but also a mode of acting upon the world andpeople acting upon each other see also van Dijk 1997a. Secondly,language use as a socialpractice implies a dialectic relationship betw。

批评性语篇分析的理论及主要方法回顾与评价

批评性语篇分析的理论及主要方法回顾与评价
做 到 不 受任 何 权 势 、 识 形 态 的 左 右 。 意
f 关键词] 批评性语篇分析
理论 渊源 系统功能语 法 系密切 的概念是 C A中的“ D 批评 ” 。 ( ) 五 巴赫 金 0ahi) 3k t 的影 响 n 三、 批评性语篇分析 的主要方法 回顾 批评性语篇分析方法本质上是以语言学分析方法为基础。 言层 在语 面 的分析 主要采用 H ldy ai 的系统功能语法理论 。系统功能语法至少 la 在三个方面有助于批评语言学达到其分析语篇 的 目的: () ld y 1Haia 关于语言 的系统功能理论本质上具 有社会符号学的功 l 能 。他认为语言不仅是构成社会文化的一个符号系统, 而且具有体现社 会文化许多其他符号系统 的作用。因而, 只有将语言置于社会文化环境 中, 它的本质才能得到解释 。 ( 系统 功能语言学 以语义而不 是句法 为基 础, 2 ) 这种语 言观符合批 评语言学家关 于意义服务于权 力和语 言服务于意识形态的思想 。 (H l a 3 a i y的系统功 能语法尤其 是他关 于语言 三大元功 能( e 一 ) l d mt  ̄ fnt n) u co s i 的论述, 为批评性语篇分析提供 了具体 的方法 。 四、 批评性语篇分析的发展现状和应用前景 C A作为语篇 的一种分析方法,自身有着较强的实用性和操作性, D 并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为取向, 不断得到壮大并在近年来被广泛运用到 许多社会科学领域如社 会学 、 政治学 、 传播 学 、 语言教学和社会语 言学 等。当代英 国语言学家 F r o g i a d uh自 2 0世纪 8 0年代初涉足 C A以来 , D 就 一 直致 力 于 C A 的研 究 。 D 五、 批评性语篇分析的影响和启示 批评语篇分析对语 言教学的启示 也是重大而深远的。语 言教学不 能只把语言作为一种纯粹的信息传递工具, 还要重视其介入社会过程 , 干预政治 、 济和社 会生活的意识形 态作用, 而注意培养学生 的批 评 经 从 语 言意识, 加强他 们对权势 、 意识形态 的敏感性和对语篇 的反控 制意识, 提高批评性阅读 能力和批评性分析能力。 批评性语篇分析 旨在透过表面的语言形式, 言学 、 从语 社会学和心 理学 的角度揭示语言 、 权力 和意识形态 的关 系, 究语 篇对意识形态 的 研 反作用 以及两者是如何源 于社会结构 和权力关系 , 又是如何为之服务 的。 批评语篇 分析作为一种语言分析的方法, 已为许多社会科学所采用。 因此, 批评性语篇分析将语 言分析理论 和社会分析理论结合在一起, 充 分发挥语篇 对社 会的建构作用, 重于语篇和语篇分析 , 既侧 又重视语篇 的那些至关重要 的社会 因素。 参考文献 [ o lrR,Ho g Krs G,T e T a gaea d C nrl 1 F we J deB, e s rw .Ln ug n o t o [ . o d n R u e g, 99 M]L n o : o d de 1 7 . ’

动态多模态语篇批评话语分析模式的构建与应用

动态多模态语篇批评话语分析模式的构建与应用

动态多模态语篇批评话语分析模式的构建与应用动态多模态语篇批评话语分析模式的构建与应用摘要:本文旨在构建一种动态多模态语篇批评话语分析模式,并探讨该模式在实际应用中的价值。

通过整合多模态数据和动态语篇批评框架,我们建立了一个综合的分析模式,并提供了一系列实例来验证该模式的有效性。

结果表明,该模式在批评话语分析中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和准确性,可以为各个领域的文本研究提供有力支持。

1. 引言在当前信息时代,各种语言形式和媒体形式的大量涌现使得批评话语的分析变得更加复杂和多样化。

传统的文本分析方法已经无法很好地适应这种多模态和动态的情境。

因此,我们迫切需要一种新的分析模式来解决这个问题。

本文旨在构建一种动态多模态语篇批评话语分析模式,并探讨该模式在实际应用中的价值。

2. 动态多模态语篇批评话语分析模式的构建动态多模态语篇批评话语分析模式主要由以下几个部分构成:多模态数据的整合、动态语篇批评框架、文字分析和图像分析的交叉应用。

2.1 多模态数据的整合多模态数据包括文字、图像、声音等形式的数据。

在分析模式中,我们需要将不同形式的数据整合在一起,以获取更全面和准确的信息。

例如,在分析一篇新闻报道时,我们可以同时考虑文本内容、配图和视频素材,从不同角度获取信息,并全面理解批评话语的内涵。

2.2 动态语篇批评框架动态语篇批评框架是对话语分析中的核心概念。

它以语篇为基础,分析话语的结构、功能和目的。

在动态多模态语篇批评话语分析模式中,我们需要基于这个框架来理解批评话语的动态性和多样性,以及不同媒体形式在批评过程中的作用。

2.3 文字分析和图像分析的交叉应用文字分析和图像分析是动态多模态语篇批评话语分析的两个基本手段。

文字分析主要通过文本内容和语义来理解批评话语的内涵,而图像分析则通过图像的构图、角度和色彩等方面来理解批评话语的表达方式。

这两种分析手段在分析模式中需要交叉应用,以实现全面和准确的批评话语解读。

3. 实例验证3.1 新闻报道的多模态批评分析以一篇关于环境保护的新闻报道为例,通过综合分析报道中的文字描述、配图和视频素材,我们可以全面了解到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并从多个角度分析报道中的批评话语,如责备政府、倡导公众参与等。

新闻标题的批评性语篇分析

新闻标题的批评性语篇分析

数( 两起 ) 造成 的损 伤 (0 余人 ) 还有 事件 的性 质 ( 、 30 , 自杀性 ) ,
标 题 小句 的及 物 性 系统 体现 为存 在 过 程 , 在 过程 表 示某 物 存
存 在 于 哪里 . 常 没有 主观 感 情 色 彩 的 介入 . 通 只是 对 客观 事
也 间 接 地表 达 出媒 体 对 待新 闻事 件 的态 度 和 媒 体在 处 理 其
首先, 我们 以2 1 年7 1 0 0 月 7日各大 媒体 对伊 朗清 真寺 爆炸 事 件 的新 闻报 道 标题 为 例 , 以下 是 七 条 报 道 标题 , 号 内为 括 小 句 的及 物性 关 系过 程 ( 因为 概念 功 能是 所有 语 言都 具备 的
基 本 功能 , 可以 同时 用来分 析英 语和 汉语 的 句子 ) 。 1 朗发 生两 起 自杀 性袭 击事 件 死伤 3 0 人 ( .伊 0余 存在 过 程) —— 《 民 日报》 人
语 篇分 析 并结 合社 会 学 、 理 学 、 播 学 , 过 语 言分 析 的表 心 传 透
层来 揭 示 语言 和 意识 形态 的 关 系 , 括语 言 对 意识 形 态 的影 包 响 及 意识 形 态 对 语 篇 生 成 的反 作 用 。对 这个 问题 的深 入 讨
译、 编译 。《 考消 息》 参 中的新 闻标题 采用 了伊 朗 的简称 , } 并J j
与 受众 之 间 的关 系时 所 采取 的方式 。 毗 评语 言学 就 是利 用
实 的叙述 。这个 标 题 客 观地 说 明 了“ 在伊 朗有 这样 一 个事 件
及 其 带来 的结 果 ” 不 存在 立 场偏 颇 的 问题 . 且尽 可 能 多地 , 并 包 含 了消 息的其 他信 息 。 比较 客观公 正 的 。 是 《 参考 消 息 》 的新 闻一 般 来 自外 媒 , 是 对外 界 媒 体 的 翻 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批评语篇分析理论论述
• 批评语篇分析是近三十年来新兴起的一种话语分析 方法,是对新闻,政治宣传,官方文件,访谈等的 批评阅读。 • 批评语篇分析最初是由英国和澳大利亚的批评语言 学家在《语言与控制》一书中所提出的, 特别是 Fowler, Kress, van Dijk 以及 Fairclough,对其进行了 深入的研究, 旨在通过对大众语篇的分析来揭示意 识形态对语篇的影响和语篇对意识形态的反作用, 即透过表面的语言形式,揭露意识形态对话语的影响、 话语对意识形态的反作用,以及两者是如何源于社会 结构和权势关系,如何为之服务
• 韩礼德(Halliday,1978)认为语言必须满足使用者三方面 的需要,即表达主客观世界的经验,反映人与人之间的关 系、遣词造句和组织语篇,即系统功能语法所强调的语言 三大功能:概念功能,人际功能以及语篇功能, 并提出语 篇功能与其他两个功能是相互促进的。 所以,韩丽德的系 统功能语言学成立批评语篇分析的主要理论基础,并提供 了方法来源。 • 具体说来是对语篇的结构特征进行分析, 并将这种分析与 语篇生成的技巧和过程相联系。 比较常用的来自系统功能 语法的具体手段有:名物化(nominalization)、被动化 (passivization)、物质过程(a process of doing)、原话引述 (quote)和间接引述(report)等
批评语篇分析
姓名:黎春庄 班级:K25D2
批评语篇分析
• 批评性语篇分析,又被称作批评语言学, 是现代语言学研究的一个新分支。
• 批评性语篇分析大量借鉴了系统功能语法 中的许多理论和方法,涉及语言学、心理 学、社会学、民族学以及大众传媒学等多 门学科理论,吸收其研究成果,因此受到 各界专家的关注。
3.1 名物化
• 在宣布本· 拉登被击毙这个消息时,事件牵涉到的主 体非常明确,即美国政府和本· 拉登,因此多处施事 者被省略掉。 • 其中例子 有 “Yet Osama bin Laden avoided capture” “A small team of Americans carried out the operation”, 情态成分或施事者被删除,或者模糊的时间概念等 创造出一种客观的和非人格化的效果 。 • 演讲中并没有提及本· 拉登为首的基地组织是多么的 残忍,多么的危害社会,但从字里行间里都透漏出 对本· 拉登以及基地组织的谴责。 在“our resolve to protect our nation”中,强调了施事者,从而表明了 当时打击恐怖组织,保卫美国的决心与信心。
批评语篇分析的原则
由 批 评 语 篇 实 践 家 (Fairclough,1995a;Kress,1991;Hodge &Kress,1993;van Dijk,1998a; Wodak,1996)提出批评语篇分析原则 可以归纳如下:
1. 2.
3. 4. 5. 6. 7. 8.
9.
语言是通过社会所表现出来的社会实践 ,处理的是社会问题; 语篇(语言)使用作为一种社会实践形式不仅仅代表及指示其他社 会实践, 还参与组成其他社会实践,如权利实施,统治,对抗等等; 语言学特征和结构不是随意性的,不论话语选择是有意识还是无意 识的,它们都是有目的性的; 权利关系通过语篇产生,实施,再造; 语言为意识形态服务; 语篇是历史性的,它要求通过被置于特定的社会,文化以及语境中, 根据时间和空间来实现; 批评语篇分析的目的是揭示语篇中含而不露的意识形态意义,特别 是人们习以为常的歧视、偏见和对事实的歪曲认识,并诠释其在权 力斗争中的功能和存在的社会条件。(辛斌,2005:6)从而提高大 众对语言的敏感度,增加大众的整体鉴赏力以及判断力; 批评语篇分析不只用于“阐释”(interpret)--语篇与生成、传播和 接受它的交际过程的关系; 更重要的作用在与 “解释”(explain) ——交际过程和它的社会语境之间的关系文本。
实例分析
• 系统功能语言学主张语篇分析不仅对语言和语 言使用进行分析,而且要联系社会语境进行分析。 在这里将选取奥巴马宣布恐怖分子头目本· 拉登 被击毙的演讲进行分析,意在揭示语篇、权势和 意识形态的互动作用。 • 9.11 事件对美国来说,不论是物质上还是精神 上都是巨大的打击,而此次奥巴马宣的里程碑式胜利,势必给美国民众带来 前所未有的激励与力量。 • 以下是笔者将从名物化, 被动语态和物质过 程三个方面来分析奥巴马是如何从语言形式的 选择来反映意识形态的
结论
• 通过分析可以明确的掌握作者的意识形态 和思想倾向,使人们对话语,权势和意识形态 间的关系有进一步了解。 • 语篇分析者也应该在普通人看来不足为奇 的语料中找到语言使用的规律, 并通过分析 找出能为分析目标服务的科研方法,以理 论为导向,客观的看待问题,加强对权势、 意识形态的敏感性及对语篇的反控制意识。
3.3 物质过程
• 文中多处使用物质过程来告诉听众, 他领导下的美国政 府是保护国家安全强有力的保障, 他正在高速有效地将 反恐行动进行到底,并有信心组建一支强有力的国家队 伍来管理国家,及积 极 打 击 恐 怖 份 子 和基 地 组 织 的决心和勇气。 • 如 : “And so shortly after taking office, I directed Leon Panetta, the director of the CIA, to make the killing or capture of bin Laden the top priority of our war against al Qaeda.” “ I determined that we had enough intelligence to take action, and authorized an operation to get Osama bin Laden and bring him to justice.”
• M. A. K. Halliday 认为, 名物 化 是 经 验 语 法 隐 喻 的 重 要 手 段。 名物化是指用名词性短语来表示可用动词性结构或者句 子表示的事件,即使动作或过程物化,通过删除情态成分和施 事者, 模糊时间概念等创造出一种客观的和非人格化的 (impersonal)效果,从而产生语法隐喻。 • 被动化的使用也能起到与名物化同样的作用。 这两种手法在 掩盖施事者这方面往往是最有效的方法 • 物质过程表示做某事的过程(a process of doing)。 这个过 程本身一般由动态动词来表示,“动作者”(actor)和动作 的“目标”(goal,即逻辑上的直接宾语)一般由名词或代 词来表示。目前批评语篇分析重点是研究意识形态对语言的 影响,而对语言的反作用则研究得较少。 主要的分析模式有 言语行为理论、会话分析理论、语用学理论和交际社会语言 学理论。
3.2 被动语态
• 演讲中多次使用了被动句, 如 “a bright September day was darkened by the worst attack on the American people in our history”,“The images of 9/11are seared into our national memory”,“9/11 attacks were carried out by al Qaeda -- an organization headed by Osama bin Laden”。 很显然,这是在向世 界陈述美国民众默默忍受并承受着无比深的痛苦,一切都要归 根于恐怖分子的恶劣行径,昭告天下他们应该为他们的行为买 单。 • 笔者还注意到,此次演讲中奥巴马在陈述对本· 拉登实施的行动 时, 都采用的是主动语态, 如 “we’ve made great strides in that effort”,“We’ve disrupted terrorist attacks and strengthened our homeland defense.” 动作的施事者都作为主语出现,充分强掉出 美国政府在这次事件中充分发挥了主动性及其行动的目的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