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大传读书笔记2500字
《王阳明传》读后感000字5篇高中生
《王阳明传》读后感000字5篇高中生王阳明传读后感《王阳明传》是一本关于中国明代思想家、军事家王阳明生平及思想的传记。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受启发,对于王阳明的思想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以下是我的读后感。
在这本传记中,作者生动地描述了王阳明的一生。
王阳明作为一个知识渊博的士人,以其忠诚、热血、坚定的品格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他在思想上的创新和实践,对于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王阳明的思想主张,强调人心的正本清源。
他认为,人的心本质上是善良的,只需要通过反思和自我的修正,就能实现道德行为的完善。
王阳明的思想与先秦诸子的儒家思想有很大的关联,但与传统儒家思想有所不同的是,他主张将人心与道德感同身受地结合起来。
他强调个体的主体性和责任感,鼓励每个人积极主动地去改变现实、追求真理。
王阳明的推行心学的实践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不满于对理论的空谈,而是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中,通过实践和行动来验证自己的理论。
他积极参与社会改革,主张从个体开始改变,以实现社会的进步。
这种价值观的实践精神让我深受鼓舞,也提醒着我在追求知识的同时,要将知识运用于实践中,为社会的发展作出贡献。
王阳明对于教育的重视也是我读后感到的一大亮点。
他主张以心学为基础的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力。
他认为教育应该以培养人的内在品质为目标,而不是仅仅追求知识的灌输。
这种教育观念在当今社会仍具有现实意义,我们应该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他们的品格和创新能力。
通过阅读《王阳明传》,我对王阳明及其心学思想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从中受到了启发。
他的思想与他的实践相结合,对于我个人的成长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
我相信这位伟大的思想家将继续对中国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通过这本传记,我对于王阳明及其思想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他的思想主张以及实践精神对于我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
我会将他的思想融入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努力成为一个有理想、有担当的人。
《王阳明传》读后感000字5篇高中生
《王阳明传》读后感000字5篇高中生作为一本经典的历史传记文学作品,《王阳明传》无疑是对我们高中生极具吸引力的一部读物。
这本书生动地再现了王阳明这位历史名人的儒家思想和思想实践,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的启示和反思。
在阅读完《王阳明传》后,我既感受到了王阳明思想的独特魅力,也对于自己的成长与发展有了一些新的认识和思考。
以下是我个人的五篇读后感。
第一篇:独特魅力的王阳明思想《王阳明传》的主题思想可以概括为“知行合一”,王阳明强调要将学问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只有在实践中才能真正体验知识的真谛。
他认为,人的本质是善良的,只是在追求个人利益的过程中才会偏离本心。
因此,他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理念,主张通过自省和修身来实现个人的成长和社会的进步。
这种思想给我们高中生带来了很大的启示,即在学习过程中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要将所学应用于实践,融汇贯通地运用到日常生活中。
第二篇:人性的复杂性和思想的深度通过阅读《王阳明传》,我深深感受到人性的复杂性和思想的深度。
王阳明在书中面临着各种挑战和诱惑,但他始终坚守着自己的信念和理想。
他敢于面对内心的矛盾和挣扎,敢于追求真理和正义。
他的思想深度不仅表现在对人性的探索上,也表现在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和解决方案上。
这给了我很大的鼓舞和启发,让我明白了一个人只有敢于直面内心的冲突和挑战,才能真正成长和进步。
第三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智慧王阳明的思想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他提出的“存天理,灭人欲”的理念不仅适用于个人修身,也能用于家庭和国家的治理。
他认为,要想改变社会,首先要改变自己;要想改变家庭,首先要做一个好的家庭成员。
这种理念给我很大的启示,让我明白了作为一名高中生,除了要追求个人的成就和利益外,还要关注家庭和社会的发展,为他人和社会做出贡献。
第四篇: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在《王阳明传》中,王阳明提出了“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强调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他认为,知识不仅仅是为了学习而存在,更重要的是要将知识运用于实践,促进社会的进步和个人的成长。
《王阳明传》读后感
《王阳明传》读后感《王阳明传》读后感1读这套书之前,我曾犹豫过一段时间,本书作者是冈田武彦,我就在想,一个日本人能把王阳明读懂吗?后来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我还是读了,没想到冈田武彦几乎用了一生时间去学习研究王阳明,以至于把王阳明的一生写的详细至极。
王阳明是明朝最杰出的哲学家、文学家、军事家和政治家,也是中国历史上极为罕见的“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圣人之一,据说能到做到三不朽的只有两个半人,有人说是孔子、王阳明、曾国藩,也有人说是诸葛亮、王阳明、曾国藩,但不论怎么说,王阳明和曾国藩是实至名归,两人都是能把学问在事业上表现出来。
纵观王阳明的.一生,着实跌宕起伏。
阳明五溺说记述的是他幼年比较迷茫,不知该向哪个方向努力他年轻时善感多变,心无定性,最初沉溺于“任侠”,后又修习弓马骑射之术和兵法、沉溺于辞章诗文,执着于道教神仙,最后却又迷上了佛学。
直至35岁时,转投圣贤之学,开始笃奉儒学。
王阳明12岁母亲去世,这对他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挫折,但他志存高远,心思不同常人,少年时期就认为科技并非第一等要紧事,天下最要紧的是读书做一个圣贤的人。
20岁时,受朱熹思想通过格竹子去领悟世界的真理,但是王阳明方法错误,格竹子失败,他得出结论,格身外物,徒劳无功,真正德道理,应该是存在于人的内心,使他对《大学》中的中心思想有了新的体会,也因此开创了它的心学。
从青年到晚年大体分为四个阶段:龙场悟道、格物致知、知行合一、致良知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这是阳明心学的观点,大概意思是:心本来是没有善没有恶的,有善有恶时便是自己的思想在活动,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并能够区分善和恶,这就是良知,但是只是知道还不行,为善去恶是要把不善的意去掉,把善的意发扬光大,这就是行动也就是格物的过程。
就如王阳明说的:人必须在事上磨练做功夫,乃有益。
王阳明哲学思想的核心,归纳至极简,就是六个字:致良知、做圣贤。
而他的信念,就是: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回归本心与良知,人皆可以成圣贤。
2023年《王阳明》读书笔记13篇
2023年《王阳明》读书笔记13篇《王阳明》读书笔记1得道之人是可以达到不为是非左右的境界的,在生活中可以超越一切相对事物,从而得到一种超然的自由。
这种“不为是非左右的境界”就是淡泊。
中国人不仅倾慕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还欣赏他的淡泊人生观,常常借用他的一句话“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来自我勉励。
王阳明提倡淡泊的心态。
淡泊名利是王阳明家族的“传家宝”,他的六祖王纲性情淡泊,文武皆通,但是为了躲避乱世,他便往来于山水之间。
王纲和刘伯温是好友,但他对刘伯温说:“老夫性在丘壑,异时(你)得志,幸勿以世缘见累,则善矣。
”以此可见其淡泊的心境。
只有对生活琐事的淡泊,才能让我们有时间和精力去实现我们远大的理想,也只有能够安静地坐下来,我们才有时间去思考人生。
战国时齐国有位贤者,名叫颜蜀。
齐宣王十分仰慕他,便把他召进宫来。
颜蜀走进宫内,来到殿前,就停住了脚步,不再行进。
齐宣王叫他上前,颜蜀不仅一步不动,还叫齐宣王下来迎接他,还说:“如果是我走到大王面前,说明我羡慕大王的权势;如果是大王走过来,说明大王礼贤下士。
与其让我羨慕大王的权势,还不如让大王礼贤下士。
”齐宣王生气地说:“到底是君王尊贵,还是士人尊贵?”颜蜀不假思索地说:“当然是士人尊贵!从前秦国进攻齐国的时候,秦王曾经下过一道命令,有谁敢在高士柳下季坟墓五十步以内的地方砍柴的,格杀勿论!他还下了一道命令,有谁能砍下齐王脑袋的,就封为万户侯,赏金千镒。
由此看来,一个活着的君主的脑袋还不如一个死了的士人的坟墓呢!大禹的时候,诸侯有万国之多,是因为他尊重士人;到了商汤时代,诸侯有三千之多;如今,称孤道寡的才二十四个。
由此看来,重视士人与否是得失的关键。
从古到今,没有不务实事而成名于天下的,所以君王要以不经常向人请教为羞耻,以不向地位低的人学习而惭愧。
”齐宣王听到这里,才觉得自己理亏,于是对颜蜀说:“听了您的一番高论,茅塞顿开,希望您接受我拜您为师。
今后您就住在这里,饮食有肉吃,出门有车乘,您的家人个个衣着华丽。
王阳明读后感多篇
王阳明读后感多篇《王阳明》读后感(一):王阳明在豆瓣上才发现这样本好书竟只有区区数人看过,甚为可惜。
本书对王阳明的思想体系及其流传做了十分详尽的叙述。
总而言之,是一本较为详尽介绍阳明心学的书。
其结构体系与上段时间看公开课的浙大老师倒有异曲同工之处。
只是书中的大部分观点及内容,我都在其他书中多少有所涉猎。
没有看到令自己耳目一新的内容,有点遗憾。
不过对于想了解阳明思想的人,本书还是值得推荐。
考究和论述都甚为严谨。
《王阳明》读后感(二):精悍的著作王守仁不仅精通儒家、佛家、道家,而且能够统军征战,因军功是明朝第二个封爵的文官,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全能大儒。
封“先儒”,奉祀孔庙东庑第58位。
也是明代著名文学家,为文主张直抒胸臆,不依傍古人,其文平易畅达,自成一格。
《古文观止》收录了他的《尊经阁记》《象祠记》、《瘗旅文》。
《四库全书》中有评论曰:“守仁勋业气节,卓然见诸施行,而为文博大昌达,诗亦秀逸有致,不独事功可称,其文章自足传世也。
”《王阳明》读后感(三):这本书做为入门太难,除非你有很深的功底断断续续一直在看,应该说很难,有些概念我觉得没有解释过就直接抛了出来,例如:有心俱是实,无心俱是妄。
无心俱是实,有心俱是妄。
(P125)我不知道是《传习录》版本差异还是如何,其它版本都是“有心俱是实,无心俱是幻。
无心俱是实,有心俱是幻。
”幻字比妄字好理解很多,并且对此句的解释此书也只是草草的解释前面是从本体上来看,后面是从功夫上来看。
好吧什么叫“本体”,什么叫“功夫”,我也懒的往前翻了,我感觉这个问题应该是没有解释过!本体应就是心,就是良知,当然这是我的理解,那么功夫就是就是致良知的一种循环。
不知道对不对,现在只能理解到这一步。
当然我不是从这本书中得出的!这样做为一本入门我觉得有点。
《王阳明》读后感(四):这本书还是很好的123阳明先生言:人若复得(良知),完完全全,无少亏欠;自不觉手舞足蹈,不知天地间更有何乐可代。
王阳明优秀读后感悟作文
王阳明优秀读后感悟作文王阳明优秀读后感悟作文(通用20篇)王阳明这本书是讲明朝最伟大的的思想家、教育家、哲学家、战术家,他还创立了“心学”这一学派,他是谁?他就是王守仁。
下面店铺为大家整理推荐了王阳明优秀读后感悟作文,欢迎大家前来参阅。
王阳明优秀读后感悟作文篇1王阳明是与孔子相提并论的人,专研理学、佛学、军事战术造福于人,传道授业解惑,解救苍生于危难之时,乃一代圣贤。
阳明先生从小对于一件事物专研的程度就是达到极致的,玩象棋玩得棋子被扔掉为止,射箭能百步穿杨,沙盘模拟能排兵布阵胜敌于棋盘之上,研习理学能有龙场悟道得出致良知的心学,上阵杀敌让匪寇闻风丧胆,在件件事情如此成功背后,不断坚持、不断练习是背后的驱动,而核心则是“境随心动,可为圣贤”的观念。
“去天理灭人欲”是朱子理学的精髓之处,讲的就是要严格恪守自己的内心,不为外物所左右。
而王阳明在学习理学“格物致知”的理念时,在竹林革竹节的过程中,深深地对这一理念产生了怀疑。
而后在理学的基础上提出了“心学”此心即良知,以自己的良知去审视周边的一切事物,然后去实践,发现真理,这是阳明心学的精髓。
在军事领域,定倭寇、灭宁王,充分展现了他的军事才华,从小的骑马射箭、追杀蒙古兵、夜宿大山之中、皆展示了他的勇气和军事才能。
“心随境动,则为凡夫;境随心动,可为圣贤”这句话对我的影响是深远的,心随境动,烦恼杂生,只有让境随心动,坚持自己想要的,不悔自己的良知,并且不断去实践,才能做到真正的知行合一,人生才能尽量修得圆满。
王阳明优秀读后感悟作文篇2刚看到《王阳明》这本书的时,我极力的在脑海中回想关于王阳明的种种,却只得到了“明代大儒”这四个模糊的字眼,只能回忆起“致良知”、“知行合一”等一些空洞的思想主张,任我再怎么努力脑海之中却再不能搜掠出其他相关的信息了。
于是便把这本书拿起来仔细看了看,只见“场景式历史小说”这七个字立刻映入我的眼帘,我个人认为这是本书最大的特点,和一般的传记体的枯燥无味不同,这本书看起来就像是在看剧本,每一字一句呈现在你的眼球,历史就一幕一幕如浮影般在你的脑海里生动的上演,让你历历难忘,如此新颖的体裁一下子就吸引了我,所以就立马把书拿回来准备仔细研读。
《王阳明》读书笔记
《王阳明》读书笔记《王阳明》读书笔记(通用22篇)《王阳明》读书笔记篇1王阳明文官带兵,平南赣匪患初战告捷,四大股土匪中,詹师富一支被全歼。
这一下朝廷轰动,圣旨表彰,他的友人、学生都纷纷来恭贺。
按道理仗打赢了,王阳明应该很高兴。
但是他这时候却说了一句非常重要的警言:“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一个人,和外在世界周旋,和社会周旋,碰到麻烦去战胜它,其实并不难。
难的是什么呢?难的是和自己周旋,和自已的内心周旋,战胜自己。
王阳明是说,这个地方的匪患三十余年,一直很难平叛。
不是说官军没胜过,官军有胜有负,但为什么匪患却渐成燎原之势呢?是因为前面的人只把平匪当做任务,打胜一仗就向朝廷表功。
任务完成了,就走人了。
并没有真正解决当地百姓的问题。
你解决了一批土匪,还有新的匪患出现,百姓依然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土匪灭了又生,生了又灭,地方不能真正长治久安。
换言之,就是百姓心中的心中贼不破,官员心中的心中贼不破,山中贼就永远也灭不完。
这其实已经涉及阳明心学最关键的一个问题,就是致良知。
不能让官员的良知呈现,不能让百姓们的良知呈现,就不是真正的长治久安。
山中贼虽然破了,若心中贼不破,那不算真正的能耐。
最后,要达到“致良知”境界的不仅是王阳明自己,也不仅是他的学生,还要包括当地的百姓。
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使得地方长治久安,彻底去除匪患。
这就叫破心中贼。
这个思想很深刻,唯王阳明有这种眼光,大明王朝实得益于此。
正是王阳明具备“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的思想和要使此地长治久安的观点,才使得南赣匪患后来彻底得到解决。
试想南赣匪患如果不是彻底在他手中解决,再发展下去,必将民不聊生,后果不堪设想。
这就是阳明心学的实学精神,不止做表面文章,而是要解决根本问题。
但要解决根本问题,你首先要面对自己的内心,不能随大流,不能人云亦云,最重要的是,要让自己能够做到心安理得,那才是破了心中贼。
朝实得益于此。
《王阳明》读书笔记篇2“圣人与天地民物同体,儒、佛、老、庄皆我之用,是之谓大道。
王阳明读后感分享
王阳明读后感分享篇一王阳明读后感分享嘿,家人们!最近我读了王阳明的相关书籍,真的是感触颇深啊!王阳明,这名字一听就感觉很牛掰,对吧?也许有人会说,不就是个古人嘛,能有啥特别的。
但我告诉你,还真就特别得不得了!读他的思想,我觉得就像是在黑暗中突然找到了一盏明灯。
可能有人会觉得我夸张了,可真不是啊!他提出的“知行合一”,一开始我还真不太懂,心里想着:啥是知行合一呀?难道是知道了就要去做?后来仔细琢磨,发现还真就是这么个理儿!我就想到自己,每次都说要好好学习,要早起背单词,结果呢?光知道,没行动,这不就是典型的知行不合一嘛!王阳明要是知道我这样,估计得气个半死,哈哈。
还有他的“致良知”,这可真是个让人深思的观点。
我就在想,我的良知到底在哪儿呢?是看到需要帮助的人毫不犹豫地伸出援手?还是在面对诱惑时坚守自己的底线?也许,良知就在我们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只是我们没有用心去感受。
读王阳明的过程中,我也有过犹豫。
比如说,他的一些理念真的能完全适用于现代社会吗?毕竟时代不同了呀。
但转念一想,经典之所以是经典,不就是因为它有着跨越时空的价值吗?这一路读王阳明,真好!让我对自己、对世界都有了新的认识。
你们觉得呢?篇二王阳明读后感分享哎呀妈呀,王阳明!读了关于他的东西,我这小心肝儿可是被震撼得不要不要的!你们知道吗?一开始,我是被老师逼着去读的,心里老大不情愿了,想着:这王阳明能有啥好玩的?能比我玩手机有意思?可谁能想到,读着读着,我就像掉进了一个神奇的世界。
王阳明他老人家的那些个思想,就跟一道道闪电一样,“咔嚓”一下把我给击中了!比如说那个“心即理”,我就一直在琢磨,难道我的心就是道理的源头?那我心里想天天睡大觉,这能成理不?哈哈,开个玩笑啦!不过仔细想想,也许我们内心的想法和感受,真的能决定我们对事物的判断和理解呢。
还有啊,“知行合一”这四个字,听起来简单,做起来可太难了!我有时候知道自己不该玩手机,该去看书学习,可手就是不听使唤,这算哪门子知行合一嘛!难道王阳明当年就没有这种纠结的时候?我觉得吧,王阳明的学说有时候就像一碗超级浓的鸡汤,让你喝了之后热血沸腾,觉得自己能改变世界。
《王阳明》读后感_读书笔记范文
《王阳明》读后感_读书笔记范文王阳明读后感(一)吕峥的《明朝一哥王阳明》让我认识了王阳明以及“王学”。
作为一个对历史不擅长也不是很感兴趣的读者,能读到这样一本用通俗、风趣的语言来写的有关历史、哲学、心学的书籍,的确是一件十分幸运和值得高兴的事情。
85年出生的吕峥在本书中向读者证明了他在写作才华和潜力,而敢于抒发自己独到见解的魄力与充满张力的文思,更令我赞叹不已。
有人说《明朝一哥王阳明》模仿了《明朝那些事儿》,并寄希望于借助后者的名气来增加销量。
依我看,虽然两本书的作者都很年轻,文笔也都比较幽默和犀利,但是毕竟《明朝那些事儿》写的是历史,《明朝一哥王阳明》写的是哲学,前者是对大明朝成败兴衰的娓娓道来,后者则是对王阳明的一生的介绍,以及对“阳明心学”的深入浅出。
两本书的侧重点不同,自然不可作比较。
也许《明朝那些事儿》让人读过之后大呼过瘾,但是从精神补给以至于有补于世的角度出发,显然《明朝一哥王阳明》更具有现实意义。
毕竟书中的主角是王阳明以及他的思想。
我对国学的微小积累,仅限于读过李泽厚的《论语今读》,零星的看过几集《百家讲坛》节目。
因为在我印象中,诸子百家争鸣出来的结论,无非就是一些空话大道理、处世格言云云,没什么实用价值。
毕竟具有千年文化底蕴的中国,现如今依然是发展中国家。
而只有百年基业的大杂烩国家美国,却成了世界老大。
想到此处,不禁为文明古国的发展现状感到阵阵唏嘘。
但是,同样是发达国家的日本,却是利用了阳明心学,完成了推动国家迅速崛起的“明治维新”。
正如书中所说:错过了王阳明,中国停滞了数百年;得到了王阳明,日本有了明治维新。
王阳明究竟何方神圣?曾经担任过高中政治课代表的我,对教材中批判唯心主义的案例印象不是很深刻,因为考试的时候,只要求你掌握:唯物主义是对的,唯心主义是错的。
但是究竟何为唯心主义,人民教育出版社显然没有在他们的出版物上给出令人信服的理由,哪怕是一本影响了N代人、上亿莘莘学子的出版物。
阳明大传读后感
阳明大传读后感阳明大传读后感后世评价阳明,英明豪迈、文武双全,左手执卷讲学授业,右手抚剑叱咤三军,是旷世罕见的大圣人、大豪杰、大儒学家。
小编为你收集了阳明大传读后感,希望给你带来一些借鉴的作用。
之前读了好几本有关阳明的书,有中华书局的《阳明与阳明文化》、董平著述的《阳明传奇》,还有通俗版的《明朝那些事儿》,前两册太简易,后一本呢又太妖魔化,典型明代诸葛亮的味道,都不能让人发自内心的去体认阳明的圣人之意味。
非常遗憾,真正研究阳明最深入最透彻的不是中国人,而是日本人,这个人就是冈田武彦。
非常幸运的是有人为研究阳明穷毕生精力,亲访八省区八十余县,行程两万里,并且为恢复阳明遗迹【墓碑、故居、书院】亲自捐款而且募捐,这个人也是冈田武彦。
冈田先生倾毕生精力研究阳明学,终为阳明学之一代儒宗。
自1977年以68岁高龄始,到2002年93岁止,历时25年,完成了88万字的《阳明大传》,2004年以95岁高龄辞世。
这个人、这本书、还有这个人的精神让人肃然起敬,应该让我们中国人惭愧。
这并不是一本出色的文学书籍,但应该是目前为止我看到的研究阳明方面最好的著述。
比较详细记述了阳明的历代先祖,非常详细记述了阳明心学发展史,不惜浓墨重彩叙述儒学的历代沿革,详细记述了其足智多谋、赫赫军功,而从前的有关书籍关于阳明的军功描写,或者让你觉得那是阳明运气好,无非就是三次剿灭土匪、一次平定宁王的乌合之众行凶作乱而已;或者让你觉得不可信,类似妖魔化的能掐会算的诸葛亮;而本书关于阳明的军功描述让你我觉得可信。
阳明是中国历史上两个半圣人中的一个【另一个是孔子,半个是曾国藩】,从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的角度,这书给出的答复是让人信服的,作为阳明的传记,这书是成功的。
我个人感觉要讲这三不朽的话,孔子也不及之,孔子仅仅是立德立言而没有立功。
读这本书,与读曾国藩时感受完全不同,感觉曾国藩高出我们常人的地方不是智而是韧,而阳明高出常人的地方数不胜数,高度也无法丈量,唯有用高山仰止来表述。
《王阳明大传》的读书笔记
《王阳明大传》的读书笔记偶然听到一个关于王阳明的讲座,简直让我入了迷。
多年前接触到阳明,是在思想史中读到的对阳明心学的介绍,晦涩难懂的学术词汇,让我失去了了解他的兴趣。
不想,一个偶然听到的系列讲座,将阳明有血有肉地呈现出来,我才知道了阳明的传奇人生。
阳明一生起起落落,可是无论逆境、绝境,从不曾看到他颓废、消沉,他永远是积极的、乐观的、进取的,用其一生诠释了什么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生命的终点,他想回家而不得,病卧小舟,弟子询问遗言,阳明道“我心光明,亦复何言”,溘然而逝。
阳明怀揣一颗光明心无憾而去,生命宏大而充盈,令人向往。
讲座已不能满足我对阳明的好奇,遂去找了X的《王阳明大传》来读,希望探寻那颗光明心是如何炼成的。
这是部八百万字的巨著,详细解读了阳明的生平和学术思想,勾勒出阳明的多个鲜明特点。
天才少年小阳明一直到五岁多才开口说话,一张口就是背诵祖父读过的文章。
幼时痴迷象棋,被父亲发怒将棋子扔进河里,小阳明为此还赋诗一首:“象棋终日乐悠悠,苦被严亲一旦丢。
兵卒坠河皆不救,将军溺水一起休。
”童趣盎然。
阳明十一岁时,随祖父与友人在江苏镇江金山寺赏月,随口作诗:“金山一点大如拳,打破维扬水底天。
醉倚妙高台上月,玉箫吹彻洞龙眠。
”前两句诗中有画,后两句意境悠远。
众人不相信小阳明诗才如此,要求命题作诗,题目为“蔽月山房”,小阳明即刻诵道:“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
若有人眼大如天,还见山小月更阔。
”这首诗更是有若站在太空般的视角,视野和想象力无比开阔。
阳明的天赋毋庸置疑,我想他的家学渊源功不可没。
阳明祖上是山东琅琊王家,王羲之时迁到浙江。
王家作为士族大姓,高官名士辈出。
到阳明的祖父王伦时,早年丧父,家中贫寒,最大的财产就是几箱书籍。
王伦饱读诗书却生性坦荡,不入仕途,靠教授弟子维持家用。
阳明的父亲王华自幼聪慧,且品行端正、定力过人。
三十六岁时,王华考中状元,被授翰林院编修,以后又做过会试主考官,出任过经筵讲官,为皇帝讲读经书,是一个典型的学者型官员。
《王阳明传》读后感1000字
《王阳明传》读后感1000字波澜壮阔的人生历程,起伏跌宕的曲折生涯,知行合一的生命智慧说起王阳明,可以叙述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明史》评价王阳明:“终明之世,文臣用兵制胜,未有如守仁者也。
当危疑之际,神明愈定,智虑无遗,虽由天资高,其亦有得于中者欤。
”这是一个完整的时代的呈现,王阳明的一生传奇色彩很是浓烈,在中国历史上,阳明先生是唯一一个文学、武功都开宗立派的人,几乎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与之比肩。
在明朝的弘治年间,王阳明的故事可以讲述的东西太多了,尤其是“宸濠之乱”时候的建功,精谋善略下的夺取,足以让后世仰慕的人感念不已。
然而,如此出色的一个人,如此波澜壮阔的一生,如此复杂多智的一个人,让人着实也头疼,如何读懂王阳明呢?如果你也是这么困惑,那么,孟斜阳的《王阳明传》值得一读。
一个人的一生不可能平白无故就得以展现,然而我们要了解一个人,必然要去除那些无相干的细节,保留的是那些足以呈现这个人最精彩一面的内容,王阳明的一生历经了许多大事,廷杖、下死狱、遭贬谪,被诬陷……几乎每一个文成武将在人生经历的各种大小挫折,王阳明几乎都承受过了。
但也正因此而成就了他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古今人格的崇高理想就在他身上有了最佳的范本。
这样的一个人自然是不可能平常的,无论是正史或者野史都必然是值得后世的人大书特书的。
也许你对阳明先生也很好奇,也许你也知道“心学”但是又不知道入手着手阅读,也许阅读枯燥的历史书籍比较乏味,那么,一本薄薄的小说,一幕精彩的人生,一场惊险的冒险,值得你好好去阅读的,诚如《王阳明传》中借王阳明之后所说,“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
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头寻”,心即是理,你就是世界。
《王阳明传》书评读后感
初读《王阳明传》高中时候,王阳明与其心学在书页上只占了很小一部分的篇幅,而那些句子字里行间透露着的:此思想非正统之道。
我当时想着,大概是影响力很大但却没被统治者认可吧,既然不是最厉害的那个,我知道那么多作甚?就放下了。
毕业之后,我在许多节目书籍里看到很多当下的学者智士都频频提及王阳明的心学,这才又起了了解的心思。
《王阳明传》一书中,详细讲述了王守仁一生的故事,讲他出生在书香门第,在名师的教导与博学自省之中,成长为一名文韬武略的无双国士。
讲他在之后的一生中,在庙堂与朝堂之间几度浮沉,在战场与讲堂之间参悟心学,即使历经磨难依然秉持心性、不染淤泥。
以及如何因功高盖主,病疾缠身,永远地合上了智慧的双目。
王守仁,别号阳明。
他生而不凡,家世显赫,出生时得仙云之梦,遂取名为云,长到五岁不能说话,父暗忖其名道破天机,即改名守仁,改后即能开口言说。
他天资卓著、习性甚好、年少有为、志存高远,少年时便以为“科举并非第一等要紧事”,立志成为圣贤之人。
后因政治影响,他发誓习武练兵。
为国献力。
十七岁时,大婚之夜。
王守仁独自离家,与一道士彻夜请教养生之术。
后拜见娄谅,从“格物致知”之中思考心学,这才有了之后“守仁隔竹”七个日夜,一无所得的典故。
而后他步入仕途,又被贬进入悟道之途,从奸臣刘瑾的重重追杀之下捡回命来,去到龙场任职,这才有了著名的“龙场悟道”。
后刘瑾被除,他升任之后,便有了南赣定乱。
之后,便是宁王之乱,他用兵谋略甚高,但平叛之功却不被认可。
所以,他急流勇退,开始讲学之路。
明世宗即位后,王守仁功高盖主,君便令病躯之臣几番出征,最终,臣病逝归乡途中。
余秋雨曾这样评价王阳明:“中国历史上能文能武的人很多,但在两方面都臻于极致的却寥若晨星……好像一切都要等到王阳明的出现,才能让奇迹真正产生……”。
王阳明倡导“知行合一”,创立心学。
从内心去发现真理,从行动上去躬行实践,既鼓励独立思考,又发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实乃一位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
王阳明传读后感5篇
王阳明传读后感5篇王阳明传读后感篇1坚实的基础、切实的手段,都有了。
下面就该忠实地执行了。
执行的时候最关键的是什么?是人。
不仅21世纪最重要的是人才,哪个朝代最重要的都是人才。
王阳明充分地认识到这一点,虽然他大权在握,可以调各地的部队,却自组新军,绝对不调用原来现成的各部队来打仗。
这时候,有一个和王阳明有共同志向的人才来投奔他,这个人叫做伍文定。
伍文定虽然也是一个文人,但从小习武,臂力过人。
《明史》评价他,“忠义自许,遇事敢为,不与时俯仰”。
就是说伍文定这个人遇事非常敢作敢为,而且不仰人鼻息;虽然身在官场,从不奴颜媚骨。
伍文定原来做常州推官的时候,徐达的后代魏国公徐俌强占民田,强霸民女,伍文定不畏权势,为民伸张正义。
结果徐俌后来就勾结大太监刘瑾,诬陷伍文定,把伍文定也下到昭狱。
伍文定和王阳明的经历非常相似,两个人虽然此前不熟,却是同年进士。
后来又都是因为刘瑾,被下到过诏狱。
伍文定对王阳明是仰慕已久,看他来巡抚南赣选拔人才,便毛遂自荐。
王阳明一见,顿时引为知己,认为伍文定是一个不得了的人才。
果不其然,伍文定在南赣平匪患,包括后来平宁王之乱的时候都成为王阳明手下一员干将,被朝廷推为平宁王之乱除王阳明之外的首功第一。
伍文定来投,以及自组新军之后,人才间题、队伍问题也得以彻底解决,可以保障作战策路忠实地执行。
万事俱备,只等开战了。
王阳明传读后感篇21.初遇王阳明第一次听说王阳明是在高中政治课上,讲他对人说“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
”课本上将他批判为典型的唯心主义——你看不看花,花都客观存在。
作为一个坚定的唯物主义者,我从此也把王阳明和唯心主义打入了深渊。
2.再遇王阳明第二次遇见王阳明,是看畅销书《明朝那些事儿》,作者当年明月把王阳明列为明朝近300年历史上的第1人。
作为汉人统治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以洪武帝为代表,明朝的英雄好汉层出不穷,各领风骚数载,能在这个英雄榜上排第一,王阳明绝对不同凡响。
王阳明传心录读后感
王阳明传心录读后感在繁忙的生活中,我偶然翻开了这本书,没想到,它就像一把神奇的钥匙,打开了我对人生新的认知大门。
说起王阳明,之前我对他的了解也就仅仅停留在知道这个名字的层面。
但当我真正深入这本书,仿佛走进了一个充满智慧和洞察的奇妙世界。
书里的文字,没有那种晦涩难懂的大道理,反而像是一位亲切的老友在跟你娓娓道来他的所思所悟。
王阳明主张的“知行合一”,一开始我还真有点摸不着头脑。
可随着阅读的深入,结合自己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我好像渐渐咂摸出了点滋味。
就拿我自己的一次经历来说吧。
有一次,我心血来潮决定学习画画。
心里想着,要是能画出一幅漂亮的风景画,那得多有成就感啊!于是,我兴冲冲地买了一堆画具,还找了各种教学视频来看。
那时候,我觉得自己“知”得可不少了,什么色彩搭配、构图技巧,说得头头是道。
可是,当我真正拿起画笔,面对着那张空白的画纸时,我却傻了眼。
那些所谓的“知”,在这一刻仿佛都飘到了九霄云外。
我手抖得厉害,线条画得歪歪扭扭,颜色也涂得一塌糊涂。
那一刻,我才深刻地明白了王阳明说的“知行合一”的真正含义。
我光知道怎么画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实实在在地去画,去实践,才能真正掌握这门技艺。
这就好比你知道了一堆游泳的理论,可要是不下水扑腾几下,永远也学不会游泳。
在生活中,像这样“知而不行”的例子太多了。
我们常常给自己定了很多目标,比如要早起锻炼身体,要每天读书学习,要学会一门外语。
计划做得那叫一个完美,心里想得那叫一个美。
可到了第二天,闹钟响了无数次,就是起不来;书买回来了,翻了几页就扔在一边;外语资料下载了一堆,却从来没有认真去学过。
王阳明的学说让我反思,我们总是在“知”的层面上徘徊,却缺乏把“知”转化为“行”的勇气和毅力。
真正的智慧,不是知道了多少,而是能够把知道的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做出实实在在的改变。
再说说王阳明的“致良知”。
一开始,我觉得这三个字挺玄乎的。
啥叫“良知”?怎么“致”?读着读着,我发现其实“良知”就在我们日常生活的一举一动中。
《王 阳明》读后感
《王阳明》读后感《<王阳明>读后感》读完关于王阳明的书籍,我的内心仿佛经历了一场奇妙的旅行,思绪久久不能平静。
王阳明,这位历史长河中的璀璨之星,他的思想和事迹让我深深着迷。
以前,对于王阳明,我只是听闻过他的名字,知道他是一位了不起的人物。
但真正深入去了解他,才发现他的魅力远远超出了我的想象。
在书中,王阳明的一生就像是一幅波澜壮阔的画卷在我眼前徐徐展开。
他年少时便立志要成为圣人,这份志向可不是随便说说的。
就像我们小时候说长大了要当科学家、宇航员一样,很多时候只是一时兴起。
但王阳明不一样,他是认真的,而且一直朝着这个目标坚定地前行。
他在官场中的经历,那叫一个跌宕起伏。
面对种种困难和挫折,他没有退缩,没有抱怨。
这让我想起了自己在工作中遇到的那些小麻烦。
有时候只是被领导批评了几句,或者和同事有点小摩擦,就觉得天都要塌下来了,心里委屈得不行。
可看看王阳明,那才叫真正的困境,然而他却能在逆境中坚守自己的信念,不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说到他的“知行合一”,一开始我还真有点摸不着头脑。
觉得这四个字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可太难了。
但仔细琢磨琢磨,又好像有点明白了。
比如说,我知道锻炼身体对自己好,这是“知”,可如果我总是偷懒,不愿意去运动,那就是没有“行”,也就没有做到“知行合一”。
王阳明告诉我们,知道了就要去做,只有把想法付诸行动,那才是真正的懂得。
还有他的“致良知”,这更是让我感触颇深。
我们在生活中常常会面临各种选择,有时候会为了一点小利益而迷失自己,做出违背良心的事情。
但王阳明说,每个人内心都有良知,只要我们听从内心的声音,就能做出正确的选择。
这让我想起有一次,我在路边捡到了一个钱包,里面有不少钱。
当时心里真的有过一丝犹豫,想着把钱留下来自己用。
但很快就觉得这样做不对,如果我这样做了,晚上肯定会睡不好觉,心里会一直不安。
最后我还是想办法把钱包还给了失主,那一刻,心里别提多轻松了。
王阳明的学说不是那种高高在上、让人难以企及的大道理,而是实实在在能够指导我们生活的智慧。
《王阳明大传》读后闲说
《王阳明大传》读后闲说用了近九个月的时间,断断续续地读完了三本日本冈田武彦先生写的《王阳明大传》。
王阳明的《传习录》是一本让我一见倾心的书,正是因为读了《传习录》,才让我想找一本有关王阳明的传记来读。
孟子说:诵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对于读书我是一个比较挑剔的人,有关王阳明及朱熹的研究,我读了不止一本。
但最终让我从内心认可的,还真的就是这日本鬼子写的《王阳明大传》。
我喜欢真心的纯粹的对一个人或一种学说的研究,研究得透彻与否我倒不强求,就如我读朱熹,有一种印证之感,却没有我读王阳明的那种入心的醒悟的感觉,虽然他的哲学也是一个成体系的学说,甚至是王阳明哲学诞生的基础之一。
但朱熹的某些偏频之处,是我的内心不愿接受的,尽管如此,我仍然敬重他,因为他是一个真正的探索者。
一个人的成就是有许多局限性的,包括各种环境,以及个人的资质,到达了哪种程度,不应强求。
我仍然可以远而“敬”之。
我真正不能接受的是为学术而学术,将研究这些学说当做一种博取功名的途径。
在生活中,这些人才是占大多数的。
另一个不能接受的是媚俗,为了附合当时的风气,为了迎合读者的喜好,而将一些东西混杂进古人的学说中。
比如非要塞进唯物主义的理论,以之来判定古人学说的对错。
当然,再有一种我不能接受的是根本没有触摸到中心思想的论述。
不论名气多大,我也不屑一顾。
《王阳明大传》是一本非常纯粹的书。
就是研究王阳明的一生以及他的学说的。
我很佩服作者的审慎与周全,真正做到深入浅出。
可以说,读《王阳明大传》我的收获,可以与读《传习录》相比。
如果说读《传习录》让我认识了王阳明以及他的理论,那么读《王阳明大传》就是对斯人斯说的一种梳理与整合,让我真正并全面地理解了这位明代奇人。
阳明心学使我看到了儒学真正的核心所在。
说实话一个人就算感受了生活,读了许多书,要真正想抓住那个核心,真的不是一个普通悟性的人所能达成的。
王阳明用他的智慧以及特殊的人生经历,把握住了千古圣学的枢机。
读书随笔:王阳明大传
读书随笔:王阳明大传知名阳明学者冈田武彦的大作。
险夷原不滞胸中,何异浮云过太空。
夜静海涛三万里,明月飞锡下天风。
这首诗几乎成了全世界阳明心学崇尚者的咒语。
中国历史上,既著书立说,开创门派,又有兵法韬略,建立军功伟业的,可能就三个人,一是三国时期的诸葛亮,二是明代的王阳明,三是清末的曾国藩。
相比之下,诸葛亮在理论建构上有欠缺,曾国藩则在兵法韬略上有欠缺。
唯独王阳明。
王阳明在这两大领域都做到了独树一帜。
理论建构上,开创了心学一路,从此与朱熹、陆九渊并列,甚至于越往近现代走,心学越有超越朱陆之势。
在兵法韬略上,两千年来,不说学者,单说兵家都少有人能做到像他那样,单枪匹马,捏沙成团,每战都是凭空组建部队,训练士兵,到出征,全套皆现学现卖,还能“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有段时间很流行阳明,因此不少网络写手把他的经历已经写成了传奇,相比之下,冈田武彦这个本子则偏重学术思想起源和发展的分析。
所以有关他的传奇经历,这里就不多说了。
关于心学的理解:心学,致良知。
在天就是命,在人就是性,不外乎一心。
所有散布于万事万物中的理,与人的心,与所谓的良知,都是一回事。
从根本上来讲,不外乎常识与常情。
什么是常识与常情?起码的,见到其他同类遭受苦难的不忍之心,对父母兄弟的亲切之情,对同类帮助的感激之心,就是这些。
天命并非远大崇高的理想,而是这些人类共通的基本情感。
基本情感有一个基本的属性,与王阳明同时期的不列颠岛上的思想家培根、弥尔顿等人,也同样提出了经验主义的基础——尊重常识,而不是理想。
心体现在事物上,就是事物的特点和规律,体现在待人接物上,就是处理各种人伦关系,如父子、夫妻、朋友、君臣等,体现在政治上,就是各种纲纪规章制度。
没有一样,不是常情常识。
正因为是一回事,所以做人就要求尽心,所谓尽心就是把命、性、理都做到极致,发挥到极致。
对于个人而言,尽心就是符合规范,符合内心想法地处理好父子关系、夫妻关系,就是用心去学习事物的特征和规律性,自己能活出个样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阳明大传》读书笔记2500字
《王阳明大传》读书笔记2500字:
《王阳明大传》(上册)日本冈田武彦着。
这套书是樊登推荐过,分为上、中、下三册,放在书架上好久没有勇气看,怕自己读不懂,就一直搁置,上周看了吕峥写的王阳明,索性一气呵成,都通读一遍吧。
结果如预期还是看不懂。
简单说下感悟。
读此书一直在想为何日本人对王阳明的心学钻研这么透彻,并且好多战术用在了中日战争时期统治我们的百姓,看了上册的感觉是一字一句皆有出处,严谨,求实,据说这套书整理了十年出版,可谓非常严谨细致。
上册主要介绍了王阳明的祖先到底是谁是王羲之一脉还是王祥和王览一脉其实无论谁是先祖都很厉害,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王祥和王览兄弟被后妈虐待仍然对她孝敬,行孝悌之路,让人敬佩。
但是这和王阳明小时候被后妈虐待处理方式完全不同,他十三岁设计让后妈害怕,不敢对他不好,实在是古灵精怪,小小年纪有如此计谋实在是以后战术奇才称呼有了先天条件。
并且介绍了祖父及父亲,父亲王华乃当朝状元在朝任职,为他读书、学识渊博,基础坚实提供了优厚的条件。
书中介绍了王阳明的心学发展之路源自哪个学说,我认为是儒家思想,佛教思想,道教思想,陆九渊也好,朱熹也好都摄取过,而是吸取精华后结合自身的心才找到方向,最后弃掉弃绝人
伦的佛教和道教,最终走向以孝为本的儒学,结合自身的人性及逍遥自在的成仙之道,发展成自己的心学。
还提及了考试几次落榜,他不以为意,写了两句话“世以不得第为耻,吾以不得第动心为耻”可见心境之稳。
和之后的讲述中问其战术为何战术乃心不动矣!有一颗超脱世俗,洞察世事的慧眼和宁静的心太难得了。
印象深刻的还有他每读完一部经典之作必会留下读书笔记,对这些作者或是着作的理解及辩证,读书笔记不可少哈!
在龙场诞生了他的心学学说,“未知生,焉知死”“生生乃是天地神人之大道也”从此悟出专注于生就是为了克服死,此心明亮,知道自己未来的方向,一下子豁然开朗勇往直前了。
格物致知是超脱生死之念的唯一之道。
上册主要对他人的出处、学说的出处、仕途的经过、及学说产生的过程进行整理。
此线索清晰,就是条条框框,引述多于阐述,难读。
”
“《王阳明大传—中册》主要是对他心学的发展过程一个详细的记录。
说是记录,文中按照时间顺序记录详实,他与弟子和友人往来书信均有记载并且非常详细,这些书信往来记载几乎全部出自《传习录》。
所以这套书对王阳明的生平做了客观的记录,把他相关的资料全部收集并按照时间或是求学线索整理后出版,加入了少量的主观评论,简而言之八卦较少。
其中王阳明弟子徐爱在他死后对他的心学批判,大加抨击,但是找不到相关原因的记录,只知道后来与王阳明结为亲家,并且他的儿子托由徐爱抚养。
徐爱是王阳明最宠爱的弟子之一,为什么颠覆他们之前的学术观点,我很好奇,却是无相关记载。
王阳明在传授心学的道路上也做到了心无旁骛,一定要立志,确定目标。
起初他也在探索真正的心学是什么是朱熹的还是陆九渊的更符合自己的思想路线,在不断思索和不断否定过程中最终终于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路线,有一次不得不表明立场的时候他表达了自己否定朱熹的思想,确定了自己的致良知的心学。
书中阐述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书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根本所在,有很多篇幅也对《大学》中的思想在往来书信中探讨,读书笔记.学术思想的碰撞,学术观点的交流,认知的探讨,在一往,一来的书信中诞生了许多流传千古的思想和道义,不禁让我感叹在这转瞬即逝的飞快的世界里留下了什么会让后人深入研究,津津乐道,意犹未尽。
王阳明道“立志用功,如种树然,方其根芽,尤未有干;及其有干,尚未有枝,枝而后叶,叶而后花实。
初种根时,只管栽培灌溉,勿作枝想,勿作叶想,勿作花想,勿作实想,悬想何易但不忘栽培之功,怕没有枝叶花实”确实是这样,确定自己的目标,只管努力向前就好,在过程中先不要计较结果和得失,心踏实本真简单就好。
这套书对于我来说读起来有点费力,想起来冯唐的《活着活着就老了》说知识和写作水平在中学时已经决定,后天是补不来的,哎,有点泄气,但静下心来想想在自己现有的生活之中多些丰富的滋味,这才是我的目的。
到达此种目的唯有读书。
所以回到上面的那段话,不问得失,只求立志。
”
“《王阳明大传》下册。
此册主要是叙述王阳明老年的最后两次平反,还有在老年时候对自己“致良知”的领悟及传授。
朱宸濠逆反,王阳明时时关注朱宸濠动态,待他逆反之时向朝廷上奏朱宸濠谋反之事,等待朝廷命令立即出兵,过程中,王阳明设计传递朝廷援兵立即到位的假信息恰巧被叛军截获,朱宸濠不敢轻易妄为,没有驱兵直捣南京,给王阳明留下了充足时间,又对士兵传授道义,大部分士兵被王阳明的真诚打动,另一面计谋周全生擒了朱宸濠,暗暗感叹,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起兵不逢时,遇见王阳明,命中不占王!
按说王阳明这样的功绩,朝廷上早应给予锦衣玉食,黄金白银万两,加官封爵,可惜遇见奸臣当道,宦官刘瑾谗言佞语,王阳明实属无奈,终有一番报国之心,却没能在更大的平台发挥作用。
即使拖着孱弱多病身体带领思田靖乱也未能获得朝廷认可,命绝途中,世人在为王阳明扼腕惋惜的时候可能他已经释然吧,留在世界上最后一句话就是“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心中自有光明月,千古团圆永不缺!
王阳明的心学流传千古,在生命末年悟出致良知学说,“有心俱是实,无心俱是幻;无心俱是实,有心俱是幻。
”说的是既没有无本体的工夫,也没有无工夫的本体,本体总是在功夫中提高,工夫是本体的作用。
本体就是良知,工夫就是致良知。
他说讲学之人应该是符合孔子说的温良恭俭让,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我想他就是这样的人。
王阳明终其一生为国家鞠躬尽瘁,但命运坎坷,一生颠沛流离,没有遇见明君贤相,但是不影响后人对他高度的评价,他是伟大的文学家、又是明朝首屈一指的军事家,他声名远扬,永垂青史!
三册书读完,虽然时间漫长,但是在这快节奏的社会每每拿起来读,都会有很大收获,追求本真,时时不忘初心在此时多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