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版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学习笔记

合集下载

(2011年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小学数学

(2011年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小学数学

2011版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解读与2001年版相比,数学课程标准从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到实施建议都更加准确、规范、明了和全面。

具体变化如下:一、总体框架结构的变化2001年版分四个部分: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和课程实施建议。

2011年版把其中的“内容标准”改为“课程内容”。

前言部分由原来的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改为课程基本性质、课程基本理念和课程设计思路三部分。

二、关于数学观的变化2001年版: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

数学作为一种普遍适用的技术,有助于人们收集、整理、描述信息,建立数学模型,进而解决问题,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

2011年版: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数学作为对于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

三、基本理念的变化:“三句”变“两句”、“6条”改“5条”2001年版“三句话”: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011年版“两句话”: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6条”改“5条”:在结构上由原来的6条改为5条,将2001年版的第2条关于对数学的认识整合到理念之前的文字之中,新增了对课程内容的认识,此外,将“数学教学”与“数学学习”合并为数学“教学活动”。

2001年版:数学课程——数学——数学学习——数学教学活动——评价——现代信息技术2011年版:数学课程——课程内容——教学活动——学习评价——信息技术四、课程理念中新增加了一些提法要处理好四个关系;数学课程基本理念(两句话);数学教学活动的本质要求;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注重启发式;正确看待教师的主导作用;处理好评价中的几个关系;注意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

五、“双基”变“四基”2001年版的“双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

(2011版)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解读

(2011版)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解读

二、符号意识
怎样让学生亲近符号,接受、理解符号呢? 例如:运算符号 又如:关系符号 “再也没有比平行而又等长的短线段更确切的相等 符号了” ——列科尔德 可见:数学符号如同“象形文字”, 简洁、生动、形象、传神, 符号本身就具有促进理解,帮助记忆的教学功能。
二、符号意识
对于小学数学来说: 首先是让学生亲近符号,接受、理解符号! 其次是让学生感悟符号表达的优势与作用。
建立模型的过程
观察现实生活或具体情境
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 建立数学模型 数学结果 检验 不合乎实际 修改
合乎实际 用结果解释实际意义
六、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的培养是现代数学教育的基本任务,应 体现在数学教与学的过程之中。 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问题是创新的基础;独立思 考、学会思考是创新的核心;归纳概括得到猜想和规 律,并加以验证,是创新的重要方法。 创新意识的培养应该从义务教育阶段做起,贯穿 数学教育的始终。 创新:最高阶的思维,能培养吗? 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 提供刺激,激活学生的潜能 „„
三、运算能力
主要是指能够根据法则和运算律正确地进行运算的 能力。 培养运算能力有助于学生理解运算的算理,寻求合 理简洁的运算途径解决问题。 合理选择算法正确运算
三、运算能力
主要是指能够根据法则和运算律正确地进行运算的 能力。 培养运算能力有助于学生理解运算的算理,寻求合 理简洁的运算途径解决问题。 合理选择算法正确运算 传统的“简便运算”适度保留,发挥它的训练功能。
700000 600000 500000 400000 300000 200000 100000 0 我为歌狂 狮子王
40 35 30 25 20 15 10
投资(万元) 1500 36000
5 目前收益(万元) 0 300 5.2-5.1 600000

2011年《小学数学课程课标》解读

2011年《小学数学课程课标》解读

(以下内容为讲座笔记,仅供参考)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新《课标》(2011版)变之辨友情提醒:不要只关注知识内容及要求的变化,更重要的是理念的变化。

对教师而言,明白“为什么这样做?”比明确“怎么做?”更重要。

“理念对了,办法总会有的。

”一、修改过程进一步明确处理好以下几点关系:一是关注过程和结果的关系;二是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讲授的关系;三是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的关系;四是生活情境和知识系统性的关系。

二、浅析五个方面的主要变化(核心理念和具体举措)(一)核心理念方面1. 关于数学观的修改※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关于数学学科的定义,回归到传统经典的恩格斯对数学的定义。

※数学作为对于客观现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不仅是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基础,而且在人文科学与科学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数学学科的特点:抽象性,严谨性,应用的广泛性)※数学是有机的整体,而非知识的堆砌,教师对数学有完整的认知,将更有利于教学。

※数学是科学,是理论,是语言,是工具,是技术,是方法,是文化。

例:较抽象的数量关系在第二学段出现,但是在三年级就出现了速度时间和路程的数学问题,但此时是用乘法的含义来解释。

四则运算是最抽象的数量关系。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具备的基本素养。

(数学教育的核心就是培养公民的数学素养。

)2. 关于培养目标的修改原三句话:“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变成了如下的两句话:“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这里,“良好”不仅仅指课程内容,新提法落脚点是数学教育,而不是教学内容。

数学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公民的数学素养。

(二)课程内容与目标方面07版《课标》中的“空间与图形”改成了11版《课标》中的“图形与几何”(几何表达的是研究的方法)。

第一、二学段主要通过观察、操作等直观、整体认识图形及其某些特征,并通过操作加以确认;第三学段则主要从数学上细致刻画基本图形的基本性质,并通过逻辑推理加以证明,即侧重“几何”方法的学习。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学习笔记二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学习笔记二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学习笔记二⑴对运算能力的认识根据一定的数学概念、法则和定理,由一些已知量通过计算得出确定结果的过程,称为运算。

能够按照一定的程序与步骤进行运算,称为运算技能。

不仅会根据法则、公式等正确地进行运算,而且理解运算的算理,能够根据题目条件寻求正确的运算途径,称为运算能力。

《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运算能力主要是指能够根据法则和运算律正确地进行运算的能力。

培养运算能力有助于学生理解运算的算理,寻求合理简洁的运算途径解决问题。

(2)运算能力的特征运算能力是在不断地运用数学概念、法则、公式,经过一定数量的练习而逐步形成的。

运算的正确、灵活、合理和简洁是运算能力的主要特征。

首先要保证运算的正确,为此,必须要正确理解相关的概念、法则、公式和定理等数学知识,明确意识到实施运算的依据。

然后,在适度训练、逐步熟悉的基础上,清楚地意识到实施运算中的算理。

要充分重视估算,估算是重要的运算技能,进行估算需要掌握一定的方法,积累一定的经验,需要避免出现过大的误差,估算又是运算能力的特征之一,进行估算需要经过符合逻辑的思考,需要有一定的依据,需要使估算的结果尽量接近实际情境,能对实际问题作出合理的解释。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运算能力的发展要体现①适度性:题量过少,训练不足,难以形成技能,更难以形成能力;而题量过多,搞成题海战术,会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

②层次性:安排一定数量的练习,完成一定数量的习题对形成运算能力不可缺少,但训练的难度一定要适当,要从数学教学的全局出发,合理调控,训练题要有一定的数量,更要有合理的质量。

③阶段性。

(3)运算能力的培养与发展①由具体到抽象②由法则到算理③由常量到变量④由单向思维到逆向、多向思维7、推理能力(1)对数学推理的认识对客观事物的情况有所肯定或否定的思维形式叫做判断。

在数学中把表示判断的语句称为命题。

而数学推理则是以一个或几个数学命题推出另一个未知命题的思维形式。

2011版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学习笔记

2011版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学习笔记

1、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2、数学课程具备: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

3、数学课程的功能:数学课程能使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

二、课程基本理念1.数学课程理念有原来的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改为: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人人体现了大众化教育,强调教育的公平性;不同的人强调教育的个性和选择性;体现了对人的主体性的尊重,正视学生差异,尊重学生个性;注重学生自主发展。

2.课程内容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课程内容的组织要重视过程,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要重视直观,处理好直观与抽象的关系;要重视直接经验,处理好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

课程内容的呈现应注意层次性和多样性。

3.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数学课堂教学中最重要的事情)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使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

¤学生的数学学习应当是一个什么样的过程?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同样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

¤教师教学应注意的几个事情?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

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处理好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

2011版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全)

2011版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全)

解读《义务教育小学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一【新旧课标比较】与旧课标相比,新课标从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到实施建议都更加准确、规范、明了和全面。

具体变化如下:一、总体框架结构的变化2001年版分四个部分: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和课程实施建议。

2011年版把其中的“内容标准”改为“课程内容”。

前言部分由原来的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改为课程基本性质、课程基本理念和课程设计思路三部分。

二、关于数学观的变化2001年版: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

数学作为一种普遍适用的技术,有助于人们收集、整理、描述信息,建立数学模型,进而解决问题,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

2011年版: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数学作为对于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

三、基本理念“三句”变“两句”,“6条”改“5条”2001年版“三句话”: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011年版“两句话”: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6条”改“5条”:在结构上由原来的6条改为5条,将2001年版的第2条关于对数学的认识整合到理念之前的文字之中,新增了对课程内容的认识,此外,将“数学教学”与“数学学习”合并为数学“教学活动”。

2001年版:数学课程——数学——数学学习——数学教学活动——评价——现代信息技术2011年版:数学课程——课程内容——教学活动——学习评价——信息技术四、理念中新增加了一些提法要处理好四个关系数学课程基本理念(两句话)数学教学活动的本质要求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注重启发式正确看待教师的主导作用处理好评价中的关系注意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五、“双基”变“四基”2001年版:“双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2011年版“四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解读(2011版)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解读(2011版)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解读(2011版) 《课程标准》以全新的观点将小学数学内容归纳为“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四个学习领域,特别突出地强调了10个学习内容的核心概念: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数据分析观念.应用意识和推理能力。

1.数感是人的一种基本数学素养数感是一种主动地.自觉地或自动化地理解数和运用数的态度与意识,即能用数学的视角去观察现实,能以数学的思维研究现实,能用数学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它使人将数与现实情境联系起来,令人眼中看到的世界有了量化的意味。

数感主要表现在: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数感,应该注意以下两个方面:(1).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2)注重解决实际问题。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符号感符号感是人对符号的意义.符号的作用的理解,以及主动地使用符号的意识和习惯。

符号感主要表现在:能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并用符号来表示;理解符号所代表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会进行符号间的转换;能选择适当的程序和方法解决用符号所表达的问题。

发展学生的符号感可以同时从两方面进行:(1).结合数学内容,及时教给学生一些数学符号;(2).鼓励学生创造性地使用自己的独特符号。

3.空间观念是培养学生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需要的基本要素空间观念表现为对现实世界里的物体的形状.大小.位置.变化及相互关系的理解与把握。

空间观念主要表现在:能由实物的形状想像出几何图形,由几何图形想像出实物的形状,进行几何体与其三视图.展开图之间的转化。

能根据条件做出立体模型或画出图形;能从较复杂的图形中分解出基本的图形,并能分析其中的基本元素及其关系。

能描述实物或几何图形的运动和变化;能采用适当的方式描述物体间的位置关系;能运用图形形象地描述问题,利用直观来进行思考。

新课标2011版知识点对照课标整理

新课标2011版知识点对照课标整理

课程标准2011版(对照课标整理)一、填空:前言/1.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2.(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所必备的基本素养。

3.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教育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更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4.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是培养公民素质的基础课程,具有(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

数学课程能使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

二/5.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数学课程的核心(基本)理念】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最高宗旨】:(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6.课程内容要反映(社会的需要)、(数学的特点),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它不仅包括(数学的结果),也包括(数学结果的形成过程)和(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

课程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实际),有利于学生(体验与理解、思考与探索)。

课程内容的组织要(重视过程),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要重视(直观),处理好(直观与抽象)的关系;要重视(直接经验),处理好(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

课程内容的呈现应(注意层次性和多样性。

)7.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应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8.数学教学活动,特别是课堂教学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使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

关于《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学习笔记4(五篇)

关于《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学习笔记4(五篇)

关于《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学习笔记4(五篇)第一篇:关于《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学习笔记4 关于《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学习笔记4 此次《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了10个核心概念,这就是: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1、数感《课程标准(2011年版)》将这种对数的感悟归纳为三个方面: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

关于学生数感的培养:① 重视低学段学生对数的感觉的建立,并在数感培养上处理好阶段性和发展性的关系;②③2、符号意识《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符号意识的表述有这样几层意思值得我们体会:① 能够理解并且运用符号表示数、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② 知道使用符号可以进行运算和推理,得到的结论具有一般性;③ 使学生理解符号的使用是数学表达和进行数学思考的重要形式。

关于学生符号意识的培养:① 在各学段紧密结合概念、命题、公式的教学,培养学生的符紧密结合现实生活情境和实例,培养学生的数感;让学生多经历有关数的活动过程,逐步积累数感经验。

号意识;② 结合现实情境培养学生的符号意识;③ 在数学问题解决过程中发展学生的符号意识。

3、空间观念《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没有具体给出空间观念的内涵,而是从是否具有空间观念的几个表征出发对其进行描述:① 根据物体特征抽象出几何图形,根据几何图形想象出所描述的实际物体;② 想象出物体的方位和相互之间的位置关系;③ 描述图形的运动和变化;④ 依据语言的描述画出图形。

空间观念的培养:① 促进空间观念发展的课程内容;② 促进空间观念发展的教学策略:ⅰ现实情境和学生经验是发展空间观念的基础ⅱ利用多种途径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ⅲ在学生的思考、想象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4、几何直观《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几何直观主要是指利用图形描述和分析问题。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小学数学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小学数学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小学数学与2001年版相比,数学课程标准从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到实施建议都更加准确、规范、明了和全面。

具体变化如下:一、总体框架结构的变化2001年版分四个部分: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和课程实施建议。

2011年版把其中的“内容标准”改为“课程内容”。

前言部分由原来的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改为课程基本性质、课程基本理念和课程设计思路三部分。

二、关于数学观的变化2001年版: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

数学作为一种普遍适用的技术,有助于人们收集、整理、描述信息,建立数学模型,进而解决问题,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

2011年版: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数学作为对于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

三、基本理念“三句”变“两句”,“6条”改“5条”2001年版“三句话”: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011年版“两句话”: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修订后与过去的提法相比:有更深的意义和更广的内涵,落脚点是数学教育而不是数学内容,有更强的时代精神和要求(公平的、优质的、均衡的、和谐的教育。

)“6条”改“5条”:在结构上由原来的6条改为5条,将2001年版的第2条关于对数学的认识整合到理念之前的文字之中,新增了对课程内容的认识,此外,将“数学教学”与“数学学习”合并为数学“教学活动”。

2001年版:数学课程——数学——数学学习——数学教学活动——评价——现代信息技术2011年版:数学课程——课程内容——教学活动——学习评价——信息技术四、(1).理念中新增加了一些提法要处理好四个关系数学课程基本理念(两句话)数学教学活动的本质要求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注重启发式正确看待教师的主导作用处理好评价中的关系注意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2)关于数学观的修改:原课标:●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

2011年版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解读

2011年版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解读

学习2011年版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的认识与思考一、《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基本理念与目标二、课程内容的增减与调整三、教学大纲到课程标准的转变体现在:四、实施《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建议一、《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基本理念与目标1.强调了数学的意义和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性质2.重新阐述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3.明确提出“四基”是数学课程与教学的基本目标4.梳理了10个重要的核心概念1.强调了数学的意义和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性质关于数学的意义:《标准(2011年版)》强调了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学的发展与人类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数学在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关于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性质:《标准(2011年版》表述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是培养公民素质的基础课程,具有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

数学课程能使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

义务教育的数学课程能为学生未来生活、工作和学习奠定重要的基础。

”2.重新阐述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程标准(实验稿)的目标是: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标准(2011年版)》提出的要求是:人人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标准(实验稿)》中有6条基本理念,修订后将其中关于数学学习和数学教学的两条合并成一条,成为现在的5条基本理念。

1、教与学的总体要求:2、关于课程内容:强调要反映社会的需要、数学的特点,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3、关于教学活动:强调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引导者与合作者。

4、关于评价:强调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教学。

5、关于信息技术的应用:运强调要充分注重合理有效地运用信息技术,使其在提高教学效率和学生学习质量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小学数学2011年12月28日,教育部正式公布了《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标准》),并于2012年秋季开始执行。

这意味着2001年公布的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将完成它的历史使命,随之而来的,就是教材的改革,数学课程改革也必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对修订版数学课程标准的学习和研究也将成为数学教育工作者们当前的头等大事。

经过几年来对数学课程标准修订情况的跟踪研究以及对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深入研读,我认为修订版是对实验稿的继承和发扬,改进与完善,但又不乏创新之举,让人读来眼前一亮,对数学与数学教育的意义与价值的定位更准确,对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目标的要求更明晰,对学习方式、教学方式等教学策略与手段的指导更明确,对课程内容的调整更合理。

与2001年版相比,数学课程标准从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到实施建议都更加准确、规范、明了和全面。

具体变化为如下几个方面:一、总体框架结构的变化2001年版分四个部分: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和课程实施建议。

2011年版把其中的“内容标准”改为“课程内容”。

前言部分由原来的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改为课程基本性质、课程基本理念和课程设计思路三部分。

二、关于数学观的变化2001年版: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

数学作为一种普遍适用的技术,有助于人们收集、整理、描述信息,建立数学模型,进而解决问题,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

2011年版: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数学作为对于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

三、基本理念“三句”变“两句”,“6 条”改“5条”2001年版“三句话”:“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小学数学2011年12月28日,教育部正式公布了《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标准》),并于2012年秋季开始执行。

这意味着2001年公布的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将完成它的历史使命,随之而来的,就是教材的改革,数学课程改革也必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对修订版数学课程标准的学习和研究也将成为数学教育工作者们当前的头等大事。

经过几年来对数学课程标准修订情况的跟踪研究以及对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深入研读,我认为修订版是对实验稿的继承和发扬,改进与完善,但又不乏创新之举,让人读来眼前一亮,对数学与数学教育的意义与价值的定位更准确,对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目标的要求更明晰,对学习方式、教学方式等教学策略与手段的指导更明确,对课程内容的调整更合理。

与2001年版相比,数学课程标准从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到实施建议都更加准确、规范、明了和全面。

具体变化为如下几个方面:一、总体框架结构的变化2001年版分四个部分: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和课程实施建议。

2011年版把其中的“内容标准”改为“课程内容”。

前言部分由原来的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改为课程基本性质、课程基本理念和课程设计思路三部分。

二、关于数学观的变化2001年版: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

数学作为一种普遍适用的技术,有助于人们收集、整理、描述信息,建立数学模型,进而解决问题,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

2011年版: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数学作为对于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

三、基本理念“三句”变“两句”,“6 条”改“5条”2001年版“三句话”:“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011版数学新课程标准考试笔记

2011版数学新课程标准考试笔记

2011版数学新课程标准第一部分前言数学作为对于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不仅是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基础,而且在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数学教育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更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理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数学观(数学课程如何描述)——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

一、课程性质(是什么)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是培养公民素质的基础课程,具有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

数学课程能使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

义务教育的数学课程能为学生未来生活、工作和学习奠定重要的基础。

二、课程基本理念(哪两句话)1.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课程内容要反映社会的需要、数学的特点,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它不仅包括数学的结果,也包括数学结果的形成过程和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

课程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实际,有利于学生体验与理解、思考与探索。

课程内容的组织要重视过程,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要重视直观,处理好直观与抽象的关系;要重视直接经验,处理好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

课程内容的呈现应注意层次性和多样性。

3.(树立怎样教学观)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数学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使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

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2011学年版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解读

2011学年版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解读

2011年版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解读2011年版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充分体现了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创新方法,力求减负等特点。

和2001年版相比,数学课程标准从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到实施建议都更加准确、规范、明了和全面。

具体变化如下:一、总体框架结构的变化2001年版分四个部分: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和课程实施建议。

2011年版把其中的“内容标准”改为“课程内容”。

前言部分由原来的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改为课程基本性质、课程基本理念和课程设计思路三部分。

二、关于数学观的变化2001年版: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使用的过程。

数学作为一种普遍适用的技术,有助于人们收集、整理、描述信息,建立数学模型,进而解决问题,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

2011年版: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数学作为对于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和工具。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

三、基本理念的变化“三句”变“两句”、“6条”改“5条” 2001年版“三句话”: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011年版“两句话”: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6条”改“5条”:在结构上由原来的6条改为5条,将2001年版的第2条关于对数学的认识整合到理念之前的文字之中,新增了对课程内容的认识,此外,将“数学教学”和“数学学习”合并为数学“教学活动”。

2001年版:数学课程——数学——数学学习——数学教学活动——评价——现代信息技术 2011年版:数学课程——课程内容——教学活动——学习评价——信息技术四、课程理念中新增加了一些提法要处理好四个关系;数学课程基本理念(两句话);数学教学活动的本质要求;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注重启发式;正确看待教师的主导作用;处理好评价中的几个关系;注意信息技术和课程内容的整合。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小学数学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小学数学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一一小学数学与2001年版相比,数学课程标准从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容标准到实施建议都更加准确、规、明了和全面。

具体变化如下:一、总体框架结构的变化2001年版分四个部分:前言、课程目标、容标准和课程实施建议。

2011年版把其中的“容标准”改为“课程容"。

前言部分由原来的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 改为课程基本性质、课程基本理念和课程设计思路三部分。

二、关于数学观的变化2001年版: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

数学作为一种普遍适用的技术,有助于人们收集、整理、描述信息,建立数学模型,进而解决问题,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

2011年版: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数学作为对于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

三、基本理念“三句"变“两句” ,“6条”改“5条"2001年版“三句话":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011年版“两句话":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修订后与过去的提法相比:有更深的意义和更广的涵,落脚点是数学教育而不是数学容,有更强的时代精神和要求(公平的、优质的、均衡的、和谐的教育。

)“6条”改“5条”:在结构上由原来的6条改为5条,将2001年版的第2条关于对数学的认识整合到理念之前的文字之中,新增了对课程容的认识,此外,将“数学教学"与“数学学习"合并为数学“教学活动"。

2001年版:数学课程一一数学一一数学学习一一数学教学活动一一评价一一现代信息技术2011年版:数学课程一一课程容一一教学活动一一学习评价一一信息技术四、(1).理念中新增加了一些提法要处理好四个关系数学课程基本理念(两句话)数学教学活动的本质要求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注重启发式正确看待教师的主导作用处理好评价中的关系注意信息技术与课程容的整合(2)关于数学观的修改:原课标:•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 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2、数学课程具备: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

3、数学课程的功能:数学课程能使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

二、课程基本理念1.数学课程理念有原来的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改为: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人人体现了大众化教育,强调教育的公平性;不同的人强调教育的个性和选择性;体现了对人的主体性的尊重,正视学生差异,尊重学生个性;注重学生自主发展。

2.课程内容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课程内容的组织要重视过程,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要重视直观,处理好直观与抽象的关系;要重视直接经验,处理好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

课程内容的呈现应注意层次性和多样性。

3.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数学课堂教学中最重要的事情)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使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

¤学生的数学学习应当是一个什么样的过程?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同样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

¤教师教学应注意的几个事情?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

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处理好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

4.学习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教学。

应建立目标多元、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

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也要重视学习的过程;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也要重视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5.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教学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要注意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注重实效。

要充分考虑信息技术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开发并向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有力工具,有效地改进教与学的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可能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三、课程设计思路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设计,充分考虑本阶段学生数学学习的特点,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数学思考;充分考虑数学本身的特点,体现数学的实质;在呈现作为知识与技能的数学结果的同时,重视学生已有的经验,使学生体验从实际背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构建数学模型、寻求结果、解决问题的过程。

按以上思路具体设计如下。

(一)学段划分为了体现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整体性,统筹考虑九年的课程内容。

同时,根据学生发展的生理和心理特征,第一学段(1~3年级)、第二学段(4~6年级)、第三学段(7~9年级)。

(二)课程目标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目标分为总目标和学段目标,从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等四个方面加以阐述。

数学课程目标包括结果目标和过程目标。

结果目标使用“了解、理解、掌握、运用”等术语表述,过程目标使用“经历、体验、探索”等术语表述。

(三)课程内容在各学段中,安排了四个部分的课程内容:“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

“综合与实践”内容设置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有关的知识与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积累学生的活动经验,提高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数与代数”的主要内容有:数的认识,数的表示,数的大小,数的运算,数量的估计;字母表示数,代数式及其运算;方程、方程组、不等式、函数等。

“图形与几何”的主要内容有:空间和平面基本图形的认识,图形的性质、分类和度量;图形的平移、旋转、轴对称、相似和投影;平面图形基本性质的证明;运用坐标描述图形的位置和运动。

“统计与概率”的主要内容有: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包括简单抽样、整理调查数据、绘制统计图表等;处理数据,包括计算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极差、方差等;从数据中提取信息并进行简单的推断;简单随机事件及其发生的概率。

“综合与实践”是一类以问题为载体、以学生自主参与为主的学习活动。

在学习活动中,学生将综合运用“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等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

“综合与实践”的教学活动应当保证每学期至少一次,可以在课堂上完成,也可以课内外相结合。

在数学课程中,应当注重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和模型思想。

为了适应时代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要,数学课程还要特别注重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数感主要是指关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感悟。

建立数感有助于学生理解现实生活中数的意义,理解或表述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一、总目标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1. 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

(获得四基)2. 体会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增强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了解数学的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初步的创新意识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一、●四基为什么是一个有机整体?数学双基是教学的主要载体。

数学思想是教学的精髓与主线。

数学活动是教学的重要形式。

●双基变四基的理由:第一,因为“双基”仅仅涉及上述三维目标中的一个目标——“知识与技能”。

新增加的两条则还涉及三维目标中的另外两个目标——“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第二,因为某些教师片面地理解“双基”,往往在实施中“以本为本”,见物不见人;而教学必须以人为本,人的因素第一,新增加的“数学思想”和“活动经验”就直接与人相关,也符合“素质教育”的理念。

第三,因为仅有“双基”还难以培养创新型人才,“双基”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一个基础,但创新型人才不能仅靠熟练掌握已有的知识和技能来培养,思维训练和积累经验等十分重要,所以新增加了两条。

下面把新增加的两条分别做一些解释。

●数学的基本思想主要指:数学抽象的思想、数学推理的思想、数学建模的思想。

“数学抽象的思想”又派生出:对应思想、比较思想、极限思想、分类思想、符号化思想、集合思想、数形结合思想等。

“数学推理的思想”又派生出:假设思想、化归思想、归纳思想、类比思想、替换思想、转化思想、还原思想等。

“数学建模的思想”又派生出:统计思想、模型思想、函数思想、随机思想、优化思想、整体思想等。

●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特征。

a. 个体性。

b. 实践性。

c. 多样性。

d. 发展性。

●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基本类型。

a. 直接的数学活动经验。

b. 间接的数学活动经验。

c. 专门设计的数学活动经验。

d. 思考的活动经验。

●小学数学教学中应形成的基本活动经验有操作、观察、实验、猜测、度量、验证、推理、交流等。

二、在普遍联系中学习数学数学与知识之间的联系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常用的数学思维方法有哪些?⑴“比较”思维方法;⑵“分析”与“综合”思维方法;⑶“抽象、概括”思维方法;⑷“联想”思维方法;⑸“想象”思维方法;⑹“类比”思维方法;⑺“猜想”思维方法。

小学阶段应培养学生哪些思维能力?⑴分析与综合能力;⑵比较与分类能力;⑶抽象与概括能力;⑷判断与推理能力。

在教学中怎样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⑴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学习与探究问题,促进思维发展。

⑵学生在对知识系统整理过程中发展思维。

⑶在鼓励学生质疑问难过程中发展思维。

⑷学生利用多种方法(观察、操作、比较、分析、类比、归纳等)获得信息、得出结论、发展思维。

⑸学生对数学概念、公式、性质等的抽象与概括是发展思维的重要途径。

⑹学生懂得从特殊到一般,从一般到特殊,这种转化过程是发展思维的重要策略。

三、培养科学态度1、兴趣2、习惯和态度重点:良好的学习习惯包括认真对待学习、勤奋刻苦、积极参与探究、勇于坚持真理和纠正错误、及时完成作业、有饱满的学习热情、有强烈的求知欲望、愿意提问咨询反思和质疑、乐于与人交流合作、合理安排作息时间。

第三部分课程内容课程内容有新变动——四大课程内容1、数与代数(1)第一学段的变化——加强综合能力的培养。

(2)第二学段的变化——加强与现实的联系。

(一)数与代数”领域 1、内容有所增加。

第一学段增加了“知道用算盘可以表示多位数”,“能结合具体情境比较两个一位小数的大小,能比较两个同分母分数的大小”。

增加“能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两步)”。

第二学段增加了“了解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2、要求适当调整,并使用新标准规定的课程目标术语,使得要求更加明确。

例如,第一学段将“认识符号<,=,>的含义”调整为“理解符号<,=,>的含义”;将“识别各数位上的数字表示的意义”调整为“理解各数位上的数字表示的意义”。

3、要求表述进一步准确、完整。

例如,在第一学段中,将“能认、读、写万以内的数”修改为“在现实情境中理解万以内数的意义,能认、读、写万以内的数”;在第二学段中,将“进一步体会数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会运用数表示事物,并能交流”修改为“会运用数描述事物的某些特征,进一步体会数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将“进一步认识小数和分数,认识百分数”修改为“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小数和分数的意义,理解百分数的意义”(二)“数的运算”内容变化1、把原来第二学段“会口算百以内一位数乘、除两位数”调到第一学段,并连同百以内的加减法改为“能熟练地口算20以内的加减法和表内乘除法,能口算简单的百以内的加减法和一位数乘除两位数”。

2、内容有所增加。

第一学段增加“认识小括号,能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两步)”。

第二学段增加两条,即“在具体情境中,了解常见的数量关系:总价=单价×数量、路程=速度×时间,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并能表达自己的想法。

”3、表述有所变动在第一学段中,将“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修改为“能结合具体情境,选择适当的单位进行简单的估算,体会估算在生活中的作用”;将“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能对结果的合理性进行判断”修改为“能运用数及数的运算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能对结果的实际意义作出解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