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病学(9.1.4)--湿热类温病习题答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湿热类温病(答案)

第一节 湿温

一、填空题

1.分解湿热,湿去热孤

2.湿热偏盛程度

病位上下深浅

审证情虚实变转化

3.苔腻,脉缓

4.脾胃

5.禁汗 禁下 禁润

6.湿热病邪

7.感受兼有湿邪的温邪或暑湿病邪

8.伤阴、伤阳

二、选择题

(一)A型题

9.E。答案分析:见薛生白《湿热病篇》

10.D。答案分析:见薛生白《湿热病篇》

11.B。答案分析:湿温病起病较缓,自始至终以脾胃为病变中心。其他选项均为湿温病的特点。

12.D。答案分析:初起卫气同病,湿邪偏盛者,宜芳香透表里之湿,可用淡渗利湿。如藿朴夏苓汤中用猪苓、赤苓、生苡仁、泽泻淡渗利湿,并可泄热,为湿邪寻求出路。

13.C。答案分析:见吴鞠通《温病条辨》。

14.C。答案分析:见吴鞠通《温病条辨》。

15.C。答案分析:见薛生白《湿热病篇》。

16.D。答案分析:见王叔和《脉经》。

17.C。答案分析:见王叔和《脉经》。

18.C。答案分析:见吴鞠通《温病条辩》。

19.D。答案分析:伏暑是夏季感受暑湿病邪,伏藏体内,发于秋冬季节的急性热病。其特点是初起即有高热、心烦、口渴、脘痞、苔腻等暑湿郁蒸气分证。故属于湿热性质病证。

20.D。答案分析:根据起病缓慢,初起邪遏卫气,以脾胃为病变中心,可诊断为湿温。湿温多发于长夏季节,但其他季节亦可见到。

(二)B型题

21.A。答案分析:见《难经》:“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

热病,有温病”。

22.E。答案分析:见宋·朱肱《类证活人书》。

23.D。答案分析:见薛生白《湿热病篇》。

24.D。答案分析:见薛生白《湿热病篇》。

(三)X题

25.ABCD。答案分析:湿温是由湿热病邪所引起的急性外感热病。其特点为初起以湿热阻遏卫气为主要证候,临床常见身热缠绵,恶寒少汗,头重肢困,胸闷脘痞,苔腻脉缓等湿象偏重,热象不显的表现。初起湿浊上泛,应是口干不欲饮。

26.ABCDE。答案分析:湿温病诊断要点:多发于长夏和初秋气候炎热雨湿较多之季;初起以湿热郁遏卫气分见证为特征;自始至终以脾胃为病变中心;起病滞缓,传变较慢,病势缠绵,病程较长,愈后易复发再燃;病程中可出现蒙上流下,上闭下壅,弥漫三焦的变化。

27.BCD。答案分析:吴鞠通所说:“汗之则神昏耳聋,甚则目瞑不欲言,下之则洞泄,润之则病深不解”。

28.BCDE。答案分析:湿温病属新感温病,故无需辨新感抑或伏邪。

29.ACE。答案分析:昏蒙谵语属上焦病变,大便不通,小便不利属下焦病变。

30.ABC。答案分析:胸脘痞闷,呕吐,恶心属中焦病变;大便不通,小便不利属下焦病变。

31.ACE。答案分析:发热较高,汗出不解;大便秘结,小便短赤属热重湿轻的症状。

32.BCD。答案分析:身热不扬,早轻暮重;苔白滑腻,舌质略红属湿偏盛,热较轻的证候。

三、改错题

33.改为:湿温病是湿热病邪引起的,以脾胃为病变中心。

答案分析:湿为土气,脾胃属土。湿热病邪侵人,多以口鼻而入,湿土之气同类相召,外感湿热病邪乘机侵袭,内外相合而发为湿温,出现一系列脾胃证候。

34.改为:湿温病辨清湿热偏盛程度是本病辨证论治的关键。

答案分析:湿温病有湿重于热、湿热并重、热重于湿三种病理转化,故湿温病辨清湿热偏盛程度是本病辨证论治的关键。其分辨的着眼点主要在发热、出汗、口渴二便及舌苔脉象的具体表现。

四、简答题

35.薛生白说:“太阴内伤,湿饮停聚,客邪再至,内外相引,故病湿热。”这是湿温病常见的病因和发病特点。内因主要是脾胃先伤。如饮食不节,不

洁,脾胃受伤,运化失健,致水湿内停,湿饮停聚。外因,是夏秋季节,气候较热,雨湿亦盛。人处湿热交蒸环境中,湿热病邪自外侵入人体,与体内停湿相合导致湿温病的发生。

36.湿温是由湿热病邪引起的外感热病。湿热病邪具“湿”和“热”两重特性。湿性属阴,重浊粘腻,不易转化,与热相合,热处湿中,胶结难分,难以速解。故临床上具有如下特点:①起病较缓,传变较慢,热难速解,缠绵反复,病程较长。②病机演变虽可有卫气营血变化,但主要稽留于气分,以脾胃为主要病变中心,易阻滞气机。③临床表现具“湿”和“热”证候。④后期既可从阳化燥伤阴,陷入营血,有的亦可从阴化寒伤阳而致阳气虚衰变证。

37.所谓分解湿热,即为祛湿与清热二法合一,据湿热多少、病变部位,尽速为病邪寻求出路。

38.湿温感受的是湿热病邪,具有“湿”和“热”双重特性,造成治疗上的困难。“湿”为阴邪,可损伤阳气治宜用辛香温燥,不宜寒凉。“热”为阳邪,易伤阴液,不宜辛香温燥,只宜寒凉。治疗有矛盾,正如吴鞠通说:“徒清热则湿不退,徒祛湿则热愈炽。”“非若寒邪之一汗即解,热邪之一凉则退,故难速已。”且湿热病邪,热处湿中,以湿为体,湿热胶结,难化难解,故难速愈,病程较长。

五、问答题

39.吴鞠通提出“三禁”,是指湿温初起治疗而言的,他说:“汗之则神昏耳聋,甚则目瞑不欲言,下之则洞泄,润之则病深不解。”这里的“汗”,指辛温峻汗,“下”指苦寒攻下,“润”指滋阴。湿温初起,邪遏卫气,治宜芳香宣化,使患者微微汗出,卫气通畅,邪从外解。不宜用伤寒之辛温峻汗。否则,不仅不能使湿邪从汗而解,反而助热动湿,使湿热上蒙清窍,扰乱心神,出现神昏耳聋。湿温病人,多为脾胃功能较弱,初起由于湿困气机,出现胸脘痞闷,有似腑实,治宜理气化湿,健运脾胃,不宜攻下,若妄用攻下,则中气更伤,造成脾虚下陷,洞泄不止。湿温初起,午后热显,状若阴虚,乃湿性属阴,午后湿热交蒸较甚之象,忌用滋腻之品滋阴。否则,会助湿恋邪,妨碍湿邪祛除,使邪恋不去,病深难解。

40.湿温病辨别“湿”“热”的轻重主次,是决定治法,选方用药的先决条件。湿热偏盛程度是本病辨证论治的关键。本病有湿重于热、湿热并重、热重于湿三种病理转化,其分辨的着眼点主要在发热、出汗、口渴、二便及舌苔脉象的具体表现,还应结合患者体质及病程阶段来辨析。初起湿未化热,一般表现湿象重,热象轻,邪遏卫气者,多见恶寒少汗、身热缠绵、头重肢困、胸闷脘痞、苔腻脉缓等;邪遏膜原者,多见寒热往来、呕逆胀满、苔白厚腻浊如积粉、脉缓等。邪入气分后,湿热变化复杂,热重者,则热势较高、汗出、口渴、苔黄腻、脉滑数等热象较甚;湿重者,则热势不显而食少口淡无味、渴不欲饮或不渴、苔白腻、脉濡缓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