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20《人间词话十则》精品课件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则 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 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 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 译:境界并不只是指景物。喜怒哀乐, 也是人心中的一种境界。所以能写真景 物、真感情的,称它为有境界。否则就 称它为无境界。
第五则从作者感受、作品表现的角度谈“境界”。 包含三层含义:一是“境界”是情与景的统一,即“境 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真景 物、真感情是构成境界的两个要素。二是情景要真,即 要有“真景物、真感情”。三是“真景物、真感情”应 得到鲜明真切的表达。前两点是从作者感受的角度阐述 什么是“有境界”。王国维认为从作品的“原质”看, 必须具备“情”“景”,且要“意与境浑”。而崇尚 “真”则是王国维的一贯思想。他认为“真文学”应当 不受功利的干预,做到景真、情真,而“情真”尤为重 要,因为“感情真者,其观物亦真”。其次,王国维从 作品表现的角度指出,作者观物写景,还需注意恰当表 现,否则文不逮意,亦不能算“有境界”。
一是指出“造境”与“写境”之分主要是 由不同的艺术创作方法所造成的。造境主要是 由理想家按其主观“理想”虚构而成,离现实 较远;“写境”则是由写实家按其客观“自然” 描写而成,贴近于现实。 “造境”即是“虚构之境”,“写境”即 是写实之境。由于两种创作方法的不同,而造 成两种不同的境界,文艺就分成了理想与写实 两大派。
第六则 “红杏枝头春意闹” ,著一 “闹”字,而境界全出。“云破月来花弄 影”,著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 译:“红杏枝头春意闹”,拈出一个“闹” 字,而境界全部显出来。“云破月来花 弄影”,拈出一个“弄”字,而境界全 部显出来。
第六则举例,宋祁《玉楼春》“红杏枝头 春意闹”中的“闹”字,张先《天仙子》“云 破月来花弄影”中的“弄”字,前者生动地渲 染出生机勃勃的春景,游兴无限的情致;后者 传神地表现出云开月出、花影婆娑之景,意外 欣慰之情,都能把“真景物、真感情”表达得 极真极活,所以着此两字,“境界全出矣”。 可见王国维所说的“境界”,乃是强调真 切鲜明地表现出情景交融的艺术形象。
译:诗有有我的境界,有无我的境界。“泪眼 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 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是有我的境界。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 白鸟悠悠下。”是无我的境界。有我的境界, 是以我为主体观察外物,所以外物都著上我的 主观色彩。无我的境界,以物为主体观察外物, 所以不知道什么是我,什么是物。古人写词, 写有我之境的为多,然而并不是不能写无我之 境,对于这个问题有才华的诗人是能够自己有 所建树的。
第八则 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无二 人之胸襟而学其词,犹东施之效捧心也。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译:苏东坡的词旷达,辛稼轩的词豪迈。 没有二人的胸襟而学他们的词,犹如东 施效仿西施捧心啊。
第八则把“境界说”与作家本身 的内在修养结合起来,强调诗人应该 有开阔的胸襟和卓越的见识,修身而 成“大家”。以苏东坡、辛稼轩为例, 指出苏词之所以好,在于超旷的襟怀; 辛词之所以好,在于豪放激荡的气度。 从而肯定创作者内在的胸襟气度决定 了词的境界。
第三则作者举例阐明什么是“有我之境”与“无 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表 现的是独立黄昏、惜春伤逝的“我”,面对着雨横风 狂、落花飘零的“外物”而产生的一种无可奈何的伤 感。“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写的是料 峭春寒、杜鹃啼血、夕阳西下之景,在羁旅漂泊的 “我”看来,一切外物都渗透着孤独、寂寞、无限凄 婉之意。两诗的作者均带着强烈的主观感情色彩观察 外物,并把这种感情投射到外物之上,是“有我之 境”。“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 白鸟悠悠下”,则都表现出心境完全融化在客观静穆 的景物之中的浑然物化之境,诗人为外物所吸引达到 忘我境界,外物以本来生机勃勃的面目呈现于诗人眼
《人间词话》继承了传统诗话、词话的形式,说 理形象,清新雅致,也值得借鉴。其形象化主要表现 在四方面:一是善于引用古诗词名句来说理,形象生 动。比如以冯延巳、秦观的词诠释“有我之境”,以 陶渊明、元好问的词诠释“无我之境”;以宋祁、张 先的名句表现言辞表达在营造境界中的效果;以晏殊、 柳永、辛弃疾的词表现人生以及学问探索的“三境界” 等。二是善于以典型作家为例,增强说服力。如以东 坡、稼轩论胸襟,以美成、白石论“出”“入”等。 三是善于对比说理,分析透彻,易于理解。如“造境” 与“写境”、“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入乎 其内”与“出乎其外”等。四是语言含蓄生动,浸透 着诗人的真感情真性情,自有含蓄幽微之美,真切感 人。
第九则 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 必豁人耳目。其辞脱口而出,无矫揉妆束之态。以其 所见者真,所知者深也。诗词皆然。持此以衡古今之 作者,可无大误也。 译:大家的作品,其言情一定沁人心脾,其写景一定 使人耳目一新。其文辞脱口而出,没有矫揉造作妆扮 的姿态。这是因为他们所见真切,所知深刻啊。诗词 都这样。拿这样的标准来衡量古今的作者,可说没有 大的误差啊。
第二则 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写 实二派所由分。然二者颇难分别。因大 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 亦必邻于理想故也。
译:有的作品是艺术家通过创造想象而缔造文学境 界,有的作品是摹写、概括与提炼生活而形成境界, 这就是理想和写实两派的区别。然而二者很难区别 开来。因为大诗人所创造想象出的境界,一定会合 于自然,所摹写的境界,也一定与理想的境界相近 的缘故啊。
根本区别: 1、“有我之境”以一己之主观情感观物之境界, 指感情强烈个性鲜明之境,而是指“我”的意识尚存, 诗人不仅鲜明地意识到他自己的心理状态,而且把它 的色彩点染到所见的外物中,即“物皆著我之色彩”; “无我之境”将一己之情融于万物之理观物之境 界。指审美主体达到“宁静之状态”,全部沉浸于 “外物”之中,达到物我合一的“优美”的境界。 2、“有我之境”偏重情感的外显,主观性强; “无我之境”偏重理性的描述,客观性较强。
《人间词话》是近 代极负盛名的文学理论 批评著作,它集中体现 了王国维的文学、美学 思想,是中国古典文艺 美学历史上的里程碑。 《人间词话》与 《红楼梦评论》和《宋 元戏曲考》代表王国维 美学和文学理论研究的 最高水平。
境界是作家的主观情
感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形 成的艺术画面。
本单元所选十则《人间词话》,可分为三 方面内容: 1、第一则为总纲,冠于全书之首,作者 开宗明义提出“境界”说,并高度概括境界的 意义。 2、第二至六则,从不同角度论述“境界” 问题。 3、第七至十则,谈论诗人的思想和艺术 修养。
第三则 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 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 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淡淡 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有我之境, 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无我之境, 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古 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然未始不能写 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
王国维,字静安,号观堂, 浙江海宁人。国学大师,清华 研究院开创之初的“四大导师” 之一,“教授的教授”。 其学术研究涉猎广泛,成 就甚高。著有《红楼梦评论》 《宋元戏曲史》《人间词话》 其中《人间词话》共六十四则, 是其最有影响的著作,融中国 传统古典文论和西方美学于一 体。行文流畅自然,见解独特, 精辟阐释了“境界说”。
第二则从创作方法谈“造境”与“写 境”。
二是进一步分析了两派的联系和渗透。 指出“造境”并非是胡编乱造,而必须遵循 自然规律,植根于客观世界;“写境”并非 是照搬自然,而必须用审美理想对生活加以 提炼、改造。实质上强调了艺术境界既要描 写自然又要表现理想,是理想与现实的统一。 这一观点与我国传统的“虚实”论有关, 并受到西方美学观的影响,较为精辟地论述 了“写实”与“理想”两派(即现实主义与 浪漫主义两派)的特点、区别和联系。
第一则 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 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词所 以独绝者在此。 译:词以有境界为高。有境界就自然 成就崇高的格调,自然有名句。五代、 北宋的词独成绝妙的原因就在这里。
第一则,作者以“境界”来论词的 格调之高下,指出有“境界”则有“高 格”,才能产生名句,并论及五代、北 宋词高标独绝的缘由。可见在王国维心 中,“境界”高于一切,在艺术创作中 起决定作用。
译:古今成就大事业、大学问的人,一定 要经过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 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是第一种境界。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这是第二种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 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是 第三种境界。这等语言都非大词人不能说 出。然而就用这样的意思解释这些词,恐 怕要遭到晏殊、欧阳修诸公的反对啊。
第九则推崇“大家”之作,揭示 了境界各构成元素的特征。沁人心脾, 指所抒之情应情深而动人;写景必豁 人耳目,指所写之景应特征分明,生 动形象,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其辞脱 口而出,则指言语的自然真切。
第十则 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 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 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美成能入 不能出,白石以降,于此二事皆未梦见。 译:诗人对于宇宙人生,一定要深入到它们的内部 去体验,又一定要跳出它们之外来思考分析。深入 内部,才能摹写创作。跳出其外,才能观察到本质。 深入内部,所以作品具有生命力。跳出其外,所以 能有高妙的情致。周美成能入却不能出。从姜白石 以来,对这两件事都梦想不到了。
第七则以形象化的比喻描述艺术创作或学 术研究的历程,把“境界说”与人生体验结合 起来。指出一个诗人或学问家,必须要注意后 天的修养,进行长期艰苦的探索,并且具备坚 忍不拔、百折不挠的精神。第一步,要志存高 远,广泛涉猎,吸取前人的经验,独辟蹊径; 第二步,要苦思苦想,孜孜以求,如追求热恋 中的情人般无怨无悔;第三步,才是在上下求 索中顿悟,犹如在人海中突然找到朝思暮想的 心上人般豁然开朗,在艺术上或学术上做出独 有的贡献。
第七则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 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 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 三境也。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然 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为晏欧诸公所不 许也。
第十则把“境界说”与创作者对待现实生活的态 度、方法结合起来。首先指出诗人要“入乎其内”, 深入生活,才能获得丰富的创作材料,逼真地描绘生 活,作品才有生气;又需“出乎其外”,超脱出来, “胸中无物”,从一定的高度观察生活,摆脱生活之 欲,从而实现对审美对象的静观,写出深刻独到的内 容。可见王国维注意到了艺术与生活的辩证关系,重 视诗人的修养之途。其次,以周邦彦、姜白石为例, 进行具体评判。他认为周邦彦的创作“能入不能出”, 是因为周词“模写物态,曲尽其妙”,但终因出物不 够,而显得“意趣不高远”。说姜白石以后的词人既 无出也无入,可能有些偏激,但南宋以后词坛的不振, 与出入的不明是有关系的。
第四则 无我之境,人惟于静中得之。无 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故一优美, 一宏壮也。 译:无我的境界,人只能从静观中得到。 有我的境界,从由动到静时可以得到。 所以一为优美,一为宏壮。
第四则指出“有我之境”的观物方式是“以我观 物”,“于由动之静时得之”,结果给人的美感为 “宏壮”。“无我之境”的观物方式是“以物观物”, “于静中得之”,结果给人的美感是“优美”。可见, “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是根据观物方式的不同 及由此而产生的美感性质的不同来区分的。需要注意 的是,作者所谓的“无我之境”并非指作品不带作者 任何的主观感情及个性特征,而是指审美主体达到 “宁静之状态”,全部沉浸于“外物”之中,达到物 我合一的“优美”的境界。所谓“有我之境”,也不 单是指感情强烈个性鲜明之境,而是指“我”的意识 尚存,诗人不仅鲜明地意识到他自己的心理状态,而 且把它的色彩点染到所见的外物中,即“物皆著我之 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