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好人没好报
你好,陌生人,我想知道为什么好人却没有好的结果?
你好,陌生人,我想知道为什么好人却没有好的结果?这是一个我们经常会遇到的问题。
我们总是听到那些善良、努力工作、遵纪守法的人却不得不面对挫折和失败。
他们做了那么多的努力,为什么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呢?
我们需要明确一点:好人并不一定会得到好的结果。
这并不是说善良和努力没有价值,而是说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很难保证每个人都会得到他们应得的回报。
有时候,我们所处的环境和我们所做的事情并不完全匹配。
我们的努力可能会被忽视,我们的善良可能会被误解,我们的付出可能会被忘记。
这并不是我们所期望的结果,但却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现实。
我们需要认识到,好的结果并不仅仅是指物质上的回报。
我们经常会把好的结果和金钱、地位、名誉等等联系在一起,但这并不是全部。
好的结果也可以是内心的满足感、快乐、成就感等等。
这些东西是无法被金钱所衡量的,但却是我们生活中最重要的部分。
我们需要学会从内心寻找好的结果,而不是仅仅追求外在的回报。
我们需要明确一点:好的结果需要时间。
我们很难在短时间内看到我们的努力所带来的回报,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的努力没有价值。
有时候,我们需要耐心地等待,坚持不懈地努力,才能最终看到我们所期望的结果。
这需要我们有信心和毅力,不断地前行,不断地努力。
好人并不一定会得到好的结果,但我们不能因此放弃我们的善良和努力。
我们需要学会从内心寻找好的结果,耐心地等待,坚持不懈地努力。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生活中找到真正的价值和意义。
好人行善为何不见好报
好人行善为何不见好报既然善有善报,为何有不少的好人,甚至努力行善的人,仍然遭遇挫折、灾难与病苦,坎坷度日,无可奈何?基于因果通于三世的道理,我们应该了解:不管什么人,遭遇挫折、灾难与痛苦,当然是由于往世做了恶业,如今正在受报所致。
这时他努力行善,以求旋转逆境改变命运,可能的结果有四种:一、各种条件未能配合,以致善行不能转变业报。
这是他当然必须继续接受应受的恶报,直到报尽为止。
(或者要到几年、几十年后、或者到死为止才报尽,或者未来世仍然继续受报。
)所谓各种条件未能配合是指:缺乏真诚发自内心的“慈悲心、宽容心、忏悔心、行善之心”以及不能力行十善或虽行而善行积累不够。
二、虽然各种条计配合很好,善行可以转变恶报,使它由长期变为较短期,但因往世所做恶业太重,应受的恶报期间很久,目前行善虽可得到福报,但仍嫌不足,福报与恶报力量悬殊,善不敌恶,转变了一部分业报后,仍有很多未能转变掉的恶报,必须继续接受,直到报完为止。
(或需要几年、几十年后,或到死,或到未来世才能报完。
)假如今生到死仍不能受报完毕,当然今生就永远难以脱离困境,只有期待来世了。
譬如得了癌症,本应受到剧烈痛苦折磨半年才死,并且耗尽钱财,连累子孙;行善的结果虽不能使他康复或减轻痛苦,但是却使他提早四个月就死亡,使他得以减免了最后四个月的剧烈痛苦,并且节省了大笔医药费。
以上的情形,表面上看来行善似乎没有用,病人的癌症没有治好,还是死了,实际上行善的结果使他获得不小的好处,只因为因果律隐微难测的特性,使我们不能明白事实的真相罢了。
三、各种条件配合很好,行善的结果,已经使原本较重的恶报,转变为较轻的恶报;但因为表面上看来仍在受恶报的折磨,遂使人误以为行善没有功效。
譬如大肠癌开刀后复发,原来应受剧烈痛苦折磨半年而死;由于平日行善积德的缘故,使他的痛苦程度比类似的患者轻很多,表面上苦报并未免除,实际上是减轻了。
癌症患者确实有籍由努力忏悔、念佛、行善而完全康复的例子,因此上面所做的比喻虽然只是假设用来说明,他当然也有可能存在。
逆向思维:为什么好人做了一辈子好事,却得不到好报?
逆向思维:为什么好人做了一辈子好事,却得不到好报?为什么坏人做了一辈子坏事,最后只做了一件好事,就叫浪子回头金不换,得到众人的夸赞。
为什么好人做了一辈子好事,最后只做了一件坏事,就叫晚节不保,原形毕露,被所有人戳脊梁骨指指点点。
现实中,这样的案例太多了。
天天出门都给一个乞丐钱,有一天不给了,乞丐会说你凭什么不给我?资助贫困学生一直上了大学,最后因为自己生病没钱,不能再继续资助,大学生理直气壮的指责,你怎么能用我的钱去治病?所以有人说:做好事不难,难的是一辈子都只做好事,不做坏事。
最扯淡的是,坏人放下屠刀就能立地成佛。
好人却必须要经历九九八十一难,才有机会成佛,这个几率还实在是不大。
你发现了吗?这些困扰人们许多年的问题,其实都有一个问题设定上的巨大漏洞。
到底什么人是好人?什么人是坏人?这个好人,坏人的具体标准是什么?或者说,如何准确定义,好人,坏人,这两个词呢?知信行者问过身边许多人这个最简单的问题,得到的答案很多,有些答案本身就相互矛盾,无法自圆其说。
有人说,要看其他人对这个人的态度,一个人两个人说他好,不一定,但是他身边所有人都说他好,那他一定就是好人。
你看,这就是标准的人云亦云。
这个答案当中没有任何自己的独立思考,都要听别人的,看别人的,如果做生意,这类人就很难赚到钱。
原因也很简单,你说的所有人当中,包含坏人吗?你或许会说,当然包含,如果坏人都说他好,那他可以肯定就是坏人一般会认可什么样的人呢?这样的人不一定是和坏人同流合污,至少是谁也不得罪,不会伤害坏人既得利益的人。
那这样的人还算是好人吗?你也不用急着抬杠,孔子几千年前就说过这样的话。
孔子曰: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弟子和师傅下象棋,询问师傅:什么是好人,什么是坏人。
师傅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反问徒弟,就以这一盘棋为例,你看到的哪一方是好人,哪一方是坏人?徒弟:那还用说,当然我自己这一方是好人,对方要置我于死地,对方就是坏人。
师傅:说得好,那现在坐到我这里来,再看,谁是好人谁是坏人?徒弟:那这样看,我原来那一方就是坏人了。
为什么很多时候好心没好报?
为什么很多时候好心没好报?摘要:在生活中,我们常常遇到好心人做了好事,但最终却没有获得好的回报的情况。
本文通过对个案分析和理论探究,发现好心没好报的原因主要包括社会心理学、经济学和进化心理学等方面的因素,并提出了一些对策和建议,以减少好心没好报现象的发生。
关键词:好心没好报,社会心理学,经济学,进化心理学,对策和建议一、引言好心没好报的现象是我们生活中经常遇到的一种情况。
以做义工为例,义工需要付出时间和精力为社会或个人做出贡献。
但是,许多义工所受到的回报却很少。
这一现象既可能是因为其他人没有感激他们所做出的贡献,也可能是因为他们所受到的回报无法满足他们自己的预期。
本文将从社会心理学、经济学和进化心理学三个方面来探讨好心没好报现象的深层原因,并提出一些对策和建议,以减少好心没好报现象的发生。
二、社会心理学因素好心人所受到的回报与社会认同感有关。
社会认同感是指个体对社会中某个群体的认同程度。
个体是否受到认同、尊重和赞誉,往往关系到个体所受到的回报。
如果一个人所处的环境中没有人认同他的好行为,那么他所做的工作可能就会被视为毫无意义。
这种情况下,好心人就很难获得好的回报。
因此,社会认同感应该成为评估好心人所获得回报的重要标准。
三、经济学因素好心人所获得的回报与社会经济状况有关。
如果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低,那么人们对于好心人的回报也会相应的降低。
例如,在一个贫穷的地区,进行义工活动的人就很难得到应有的回报,因为这些地区的居民可能更关心他们自己的生活水平而不是义工所做出的贡献。
因此,在经济不发达的地区,好心人所受到的回报往往比经济发达地区要少。
四、进化心理学因素好心没好报现象的深层原因可能是人类进化史上的一种适应性特征。
曾经,人类生活在一个竞争激烈、资源紧张的环境下。
在这种情况下,个体必须争取更多的资源才能生存和繁衍后代。
因此,人类进化出了一种适应性特征:利己主义。
在这种情况下,个体更倾向于保护自己的利益,而不是关注社会贡献。
好人为什么会没有好报
好人为什么会没有好报?两则故事告诉我们:好人为什么没有好报?答案:重罪轻报!1.北宋包拯年间的一桩逸事请大家一定要记住: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辰未到,时辰一到,一定要报!一位老人给我讲了一个民间流传的名字叫“修桥补路双瞎眼”故事,细细回味,受益颇多,所以也想说给大家听听。
故事说的是北宋年间包拯为相时发生在民间的一桩逸事。
北宋年间,在一个村庄里住着一个十来岁、腿患残疾、父母双亡的孩子。
这个孩子不但孤苦伶仃,而且生活十分困苦,甚至靠乡邻施舍或乞讨活命。
这个村子的前面有一条河,往来村民和路人需涉水而过,特别是上了年纪的老人十分不便。
每当河床涨水时更是无法通行。
但年复一年,谁也没想改变它。
只有这个孩子天天捡石头,堆在河边。
人们看到了,就问这个孩子为什么要捡石头堆在河边。
孩子回答说,要修一座石桥,为乡邻行走方便。
众人不以为然,认为孩子在说疯话,大多哈哈一笑了之。
可是日积月累,年复一年,石头堆成了小山。
乡邻开始改变认识,并为这个孩子的精神所感动,投入到了捡石、采石、修桥的行动中。
乡邻请来了工匠,开始建造石桥。
这个残疾孩子更是全身心投入其中。
桥尚未建成,这孩子却在一次凿石头中崩瞎了双眼。
人们痛惜、怨恨,怪老天不公,说哎呀,这么可伶的一个孩子,一心为大家,却招来这样的报应。
可是这个孩子本人却毫无怨言,每天摸索着在修桥的现场上干着力所能及的活。
在大家齐心合力下桥终于修成了。
众人欢呼喜庆之余,无不将怜惜、赞叹的目光聚向那个孤苦伶仃的原本就一条腿残疾,现在又瞎了双眼的孩子身上。
孩子虽然什么也看不到,但脸上露出了平生以来最欢乐的笑容。
很快,一场不期而至的大雨似乎要为这座石桥洗去浮尘,壮壮行色。
可是一声震耳欲聋的巨雷过后,众人发现孩子已被巨雷击中,倒地身亡了。
众人惊呆了,随后压抑不住的情感喷泻而出,叹息孩子命苦,指责苍天不公……就在这个时候,恰巧民间称之为青天大老爷的包拯包相爷公干至此。
百姓纷纷拦住官轿为孩子鸣不平讨公道。
为什么有的好人没好报?来看佛道两家都怎么解释的!
为什么有的好人没好报?来看佛道两家都怎么解释的!好人有好报,恶人得恶报,是人类一种共通的情感和愿望。
无论是东方的佛教、道教,还是西方的天主教、基督教,以及伊斯兰教等,都普遍持有这种信念:“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好人上天堂,坏人下地狱”!然而,现实情况却并不总是与人们的愿望和宗教的宣扬相符。
行善不得善、作恶不得恶,甚至行善得恶、作恶得善的现象,也比比皆是,就像中国老话说的,“好人不长命,坏人活千年”。
对这种善恶错乱的“负能量”现象,佛教和道教基于各自的理论,都作出了“正能量”的解释。
佛教的解释是基于其业报轮回的思想。
按照佛家的说法,我们的生命受自己过去的“业力”支配,不断轮回。
这个业力是永远不灭的,它能影响我们一秒、一分、一天以及几年、几十年后的未来,乃至于他生永劫的未来。
这就是“因果报应”。
而且这种“报应”是不能抵消的,即干了一件坏事,不能用做一件好事去冲抵。
今天造了恶业,将来必受恶报,没办法避免;明天做了善业,等前面的恶报受完了,善报就会到来。
按照这种理论,所谓“好人没好报”,其实是个伪命题。
当我们把时间放大到一辈子、几辈子甚至永生永世来看,善恶终会有报。
一个常做善事的好人,现在为什么受苦呢?这是因为他过去造了恶业,是业力在发挥作用;而他现在所造的善业,未来也必然给他带来善报。
所以人一定要多做好事,少做坏事!再来看道教的说法。
道教的解释与佛教有相似之处,但也有根本的不同。
佛教讲“因果”,道教讲“承负”。
什么叫“承负”呢?简单来说,就是前辈行善,今人得福;今人行恶,后辈受祸。
所以,为什么有的好人没好报?就是由于“承负”使人蒙受的,因为你的祖先造了恶,你是在为祖先承担后果;而如果你积极行善,你的子孙就会得福。
“承负说”首见于道教早期经典《太平经》。
而其思想渊源可能在中国上古时期就产生了。
《易经·文言传》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已经蕴含了这种善恶报应的思想。
表面上看,佛道两家都是在讲善恶有报,都是在劝人向善;但二者的思想根底却完全不同。
好人没好报是真的吗
好人没好报是真的吗好人没好报,这是一个世界上流传已久的观念。
但是,这个观念是真的吗?好人真的没有好报吗?这个话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探讨。
首先,从道德的角度来看,好人应该是值得赞赏和奖励的。
我们常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一个善良、正直、乐于助人的人,不仅会给他人带来快乐,也会在他人遇到困难时伸出援手。
这种正能量的影响,是很多人所看重和赞美的。
因此,从道德角度来说,好人是应该得到好报的。
其次,从心理上来看,好人行善会给自己带来内心的满足感和幸福感。
根据心理学的研究,行善对人的心理健康有着积极的影响。
当我们帮助他人,为他人解决问题时,会感受到一种积极的情绪,这种情绪被称为“幸福感”。
这种幸福感可以增加我们的快乐指数,使我们更加乐观和积极面对生活。
因此,从心理上来说,好人的行善行为反而会给自己带来好报。
然而,实际情况并不总是如此。
社会现实中,我们常常看到一些好人遭受不公正的待遇,甚至遭受伤害和损失。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原因有很多。
一方面,社会环境的复杂性导致了一些好人受到不好的影响。
有时候,好人可能会遇到一些不道德、不守规则的人,这些人会利用好人的善良心肠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另一方面,人们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不同也会导致好人得不到应有的好报。
有时候,社会对功利主义的追求更加重视,而善良、正直等美德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和回报。
然而,尽管好人可能遭受不公正的待遇,我们应该相信善良和正义最终会得到回报。
虽然好人可能不会立即获得好报,但是他们的善行会在某种程度上获得回报。
社会对于善良人的认同和肯定是必要的,这样才能激励更多的人去行善。
正因为好人不断地行善,我们的社会才能变得更加美好。
因此,可以说好人确实可能没有立即的好报,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好人不会有好结果。
好人行善的本身就是一种好结果,无论是对他人还是对自己。
我们应该坚持做好人,相信善良和正义最终会得到回报。
同时,我们也应该努力改善社会环境,让好人得到更多的认同和回报。
好人为什么会没有好报
正所谓好人有好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那么问题来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时常会发出这样的感叹,好人怎么就没有好报呢?“好人田丽”这两个称呼想必大家还都有印象,各大媒体曾报道过的"中国好人"田丽的事迹。
作为一个不幸的失独母亲,6年多来,她含辛茹苦、不惜举债数十万救治一个毫无血缘关系的重病弃婴。
田丽的事迹感动了无数人,一系列荣誉接踵而至,今年2月,田丽又光荣地登上了“中国好人榜”
在世俗伦理中何为好人?这似乎很难找到一个明确的答案,但是在人们心里似乎隐隐却有着一个不成文的标杆尺度。
随着社会时代的发展需求,我们对好人有更深刻的理解与认识,所以产生了上述的“中国好人”荣誉称号,首先之所以田丽能获得这样的称号一定是付出了常人难以理解的艰辛和爱心,按理说她会得到应有的好报,可是事实却不是这样的,
田丽的中年丧子,小书欣的天生重疾,人生之不幸我想莫过于此吧,唯一让我们欣慰的是小书欣的病治好了,田丽也算是走出曾经丧子的阴影,可是就这样一个多灾多难的家庭又迎来新的问题,田丽得了糖尿病,并且已经出现了血管病变等并发症。
如果到此为止,我们似乎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了,好人为什么没有好报呢?当然田丽曾经的付出根本没想那么多,没想自己要因好人而得到什么好报,只是认为自己应该这样去做,可是作为一个素不相识的人,真的为田丽这样一个好人的命运与遭遇叫不公。
好人没好报,原因有这几个
好⼈没好报,原因有这⼏个⼈们常说,好⼈有好报,以此来激励⼈们多做善事,多做好事,做个好⼈。
⽽现实却屡屡打脸,⼈越是经历得多,越会发现⼀个残酷的现实,那就是“好⼈没好报”。
有时候,我们⾃⼰就是那个⼀味对别⼈好的⼈,到头来,⼈家根本不领情,甚⾄还倒打⼀把,到处诋毁你,想⽅设法报复你。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反转”的结局呢?⼀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做个好⼈,没有⽅法,没有⼿段,让受到帮助的⼈,觉得是天经地义;甚⾄让⾝边的⼈都觉得:“你不下地狱,谁下地狱。
”做个好⼈,但不要做个“圣⼈”。
⽔⾄清则⽆鱼,⼈⾄察则⽆徒。
意思是说,⽔如果太清了,就没有鱼了,⼈如果太精明了,就没有同伴了。
变相理解,你作为⼀个领导者,如果对下属看管甚严,就没有⼈会跟从你了。
衍⽣开来,⼀群⼈中,那些⼼地特别善良,总是乐于助⼈的⼈,往往并不受⼤家欢迎,⼈缘也好不到哪⾥去。
究其原因,是这个⼈“太好了”,其他⼈相形见绌,⾃然会⼼⽣不满。
曾经看过⼀篇外⽂⼩说,讲述的是“⼀个好⼈之死”。
⼤意是⼩镇上公认的“⼤好⼈”——⼀位绅⼠被⼈枪杀于家中,现场极为惨烈,没有给予这位“⼤好⼈”任何逃⽣的机会。
⼀时间,全镇哗然,⼤家都在为这位绅⼠的死唏嘘不已,同时要求尽快破案,严惩凶⼿。
没过⼏天,凶⼿被抓住了。
出乎⼤家意料的,他竟然是那位“⼤好⼈”曾经救助过的⼈,⽽且两⼈是邻居。
在询问凶⼿作案动机的时候,他不⽆平静地说:“因为他太好了,不管别⼈对他做了什么,他总是⽆怨⽆悔地,发⾃内⼼地去帮助别⼈,⽽正是他的这种⾄善,愈加让感到⽆地⾃容。
”如果你是⼀个好⼈,总是⼒所能及地帮助别⼈,有时候,还会想尽⼀切办法去帮助他⼈,但请⼀定要记得,你的好,你的善良,你的帮助,不能对所有⼈。
如果对⽅同样有着善良的底⾊,也终会成为⼀个好⼈,那么,你才可以伸出⼿去,拉别⼈⼀把。
反之,很有可能在为⾃⼰树⽴敌⼈,会亲⼿为⾃⼰掘下⼀个“坟墓”。
做个好⼈,但千万别声张。
树要⽪,⼈要脸。
越是贫苦的⼈,越是⾃尊⼼很强,越是“受不住”话。
好人为什么没好报
末法时代,我们经常出现违缘,世间人可能不理解,自己造的善业越来越多,为什么身体越来越差,为什么不顺利,可能会怨天尤人。
但实际上他们都不懂因果的规律,我们要明白这是前世的业力,并不是我们现在造善业,当下就马上现前。
有些人心里疑惑,觉得佛法好像是假的,怎么我修行越来越精进,身体反而越来越不好?修行越来越精进,什么都越来越不顺利等等?世间没有佛法基础的人经常怨天尤人,实际这就是在显露愚痴的本性。
显而易见,有痛苦才能了业,才能生出离心,否则你就会贪恋这世上的一切。
所以,我们应当坦然地面对各种厄难,而毫无怯懦之心,这对修行人很重要!有些人稍微有一点违缘和痛苦的时候就认为很痛苦,认为不应该,痛苦转为道用的方法一点都不懂。
萨迦班智达云:“诤时福报圆满者,百里难得挑其一,朽塘若将水注满,必有一方会毁塌。
”在浊世末法时代的时候,圆满所有福报的人,一百个当中难以挑出一个人。
比如说他的名声也具足、修行也具足、人才也具足、身材也具足、智慧也具足,样样福报圆满的人在一百个人中可能一个也没有。
有些修行好一点,但是人格不好,有些人格好一点,但是没有名声,一者好另一者不一定好。
我们观察别人时也是这样,有些人称许为美好端正的人。
但真正仔细观察,也许他的鼻子太大了,也许耳朵太长了,有各种各样的缺点,真正圆满齐全之人的面孔也是找不到的,所以说福报圆满的人在末法时代百分之一也难以寻觅。
将腐朽的池塘里灌满水,必定在一个地方会倒塌。
人也是这样,在末法时代,修行稍微好一点的时候肯定身体不好,譬如心脏不好,或者心情不好,全部圆满很困难。
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现在生长的世间太浊了,这样的浊世中样样齐全圆满具足是很难得的。
所有修行人都在思忖自己为何遇到如此多的磨难,其实每一个修行人都会有不同的违缘。
大善者受大痛苦往往是成就的前兆,而大恶者忽得大福报往往是堕落的前兆。
正所谓:“大福者临趋善趣,痛苦犹如燃烈火”、“重罪者临堕地狱,福德犹如降大雨”,对于这个深奥的因果道理,应好好思维,莫生邪见!有些人虽然广行善法,今生却遭受各种痛苦和厄运,其实这是好事,这是以善法的力量使往昔的恶业提前成熟。
为什么好人没有好下场
为什么好人总没有好下场有句话叫“好人没有好报”。
这是为什么呢?1首先,好人不能有任何缺点。
举个例子:如果你做了一辈子好事,忽然一不小心干了一件“坏事”,那么你一生做的所有好事都会被清空,大家会指着鼻子骂你虚伪,把你妖魔化,让你遭到全民唾弃。
但是如果你干了一辈子坏事,忽然心血来潮干了一件“好事”,那么所有的人都会来称赞你,把你捧到天上,认为之前都错怪了你。
所谓浪子回头金不换,这种人会受到全民热捧。
这是最可怕的逻辑:坏人,可以有无数次改过自新的机会。
好人,不允许有任何一丝一毫的闪失。
世界对好人的要求是非常严苛的,如果别人称你为好人,你必须做到完美无缺,大家会把所有的道德枷锁戴在你身上,哪一天万一你要是有一丝一毫没有做到位,你过去所有的奉献都会前功尽弃,甚至被当成妖魔。
而世界对坏人的要求,却十分宽容,做过很多坏事的人,无论之前罪孽多么深重,如果有一天改邪归正,会被人们捧的非常高。
好人的修行要历尽千险万阻,九九八十一难一样都不能少;坏人的修行只需放下屠刀,只要一瞬间。
其次,好人必须无止尽的施舍。
中国有句古话:升米养恩人,担米养仇人。
如果别人危难时,你给他适当的帮助,他会永远感激你,说你是好人。
但如果你给他的帮助,远远超过了困境对他的限制,他就会对困境麻木,甚至产生放弃突破困境的意愿,对你形成依赖,由感激变成理所当然。
如果有一天你不再设施给他们,他就会对你反目成仇,说你原来是个“坏人”。
很多时候,我们都习惯了别人对自己的好(施舍),包括我们的亲人/爱人/朋友,慢慢会认为一切都是理所应当的,一旦有一天别人因为种种原因而不再施舍我们,我们就会心生怨恨。
其实,不是别人对我们不好了,而是我们在被施舍的过程中变得麻木了,慢慢放弃了个人的成长和自我价值的体现,就像温水煮青蛙一样。
因此,请大家记住一个道理:人的价值,在于其独立性。
我们给一个人最大的帮助,就是帮他实现自己的独立性。
这种帮助千万不要超过困境对他的限制,否则他会对你形成依赖。
善良的人,为什么得不到好报?
善良的人,为什么得不到好报?
常言道,“种善因,得善果”,“好人有好报”。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总有人看到过,或者听到过“好人不长命,祸害遗千年”的事情。
真的是这样吗?
因就像一颗种子,种子种下,要经过一些时间,也要感受过阳光雨露才会成长,最终结出果实。
况且,行善之人心中开怀,难道不也是善报吗?作恶之人终日惶惶,难道就不是恶报吗?
善恶有些时候,并不能一眼就看清。
有些时候,人更容易看到表面,却不知背后的善意。
有心行事,无需追问是否有善报,尽自己微薄之力,不违本心,不忘初衷,善报来不来,何时来,随缘便是。
有这样一句话,“人为善,福虽未至,祸已远离;人为恶,祸虽未至,福已远离。
”
也许善报走的比较慢,需要很长的时候才到来,但是当一个人一身正气,心存善念,便另人心生敬佩,结下善缘,祸自觉远离。
善恶终有报,每个人做好自己想做的,清静自在,问心无愧,坦然无惧,便是最好的善报。
为什么好人没有好报,恶人却福寿延绵?原典1.13
为什么好人没有好报,恶人却福寿延绵?原典1.13“无(毋)友不如己者”这句话,是我在《论语》中琢磨比较多的。
它偏向社会关系,不像“过则勿惮改”那么偏向自省。
在这个命题下,又藏了好几个关联命题。
它可以很简单,也可以复杂。
于是,这篇解读写了好几遍,删来删去。
有的时候,是故事太血腥了;有的时候,是结论太悲观了;有的时候,是述论太委婉了;有的时候,干脆就发不出来。
我一直不满意,但我们总要继续下去。
所以,就先放这些了。
希望对你有一点帮助。
——鹿鸣君《论语》1.8: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主忠信。
无友不如己者。
过则勿惮改。
”我们要和什么样的人交朋友?我们要走一条什么样的路?“无友不如己者”,千百年来争议极大。
1.孔子到底什么意思?这句话有多种解释。
第一种解释:虚心向学,“择友如择师,朋友总有优于自己的地方,类似于‘三人行必有我师’”;第二种解释:不要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
这两种解释都有缺陷:1,“无”通“毋”,是禁止口气,所以,不是强调朋友有优点的意思。
因此,第一种解释错了。
2,《论语》在后面的章节明确主张“四海之内皆兄弟”。
而且,如果每个人都不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那么逻辑上将会出现人人都没有朋友的局面。
因此,第二种解释错了。
鹿鸣君以为,《论语》绝非在计量高下优劣,而是直指人心,寻求共鸣。
“如”字应当作“似”字解释,孔子大概想说:和与自己类似的人交朋友。
延伸就是: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就是这个道理。
2.司马迁之问:好人为什么得不到好报?但是,这句话其实偷了一个懒,它并没有说:对于不和自己类似的人,特别是恶人、那些披着人皮的渣滓,那些不是人的“人”,怎么办?《论语》全本,也没有提出答案。
这是因为,《论语》更多的是关照个人的内心世界,它极为温和,即便大谈“仁”,即人与人的关系,也多是谈'好人'和'好人'的关系,很少谈“好人”与“坏人”的关系。
有朋友会问,这个世界会简单地分为“好人”“坏人”吗?这个逻辑是不是太幼稚了?难道不是好的制度造就好人?难道不是人之初性本善?这个问题要答起来,几本书都写不完。
【翻译】为什么好人没好报?(WhyBadThingsHappentoGoodPeople)
【翻译】为什么好⼈没好报?(WhyBadThingsHappentoGoodPeople)原⽂地址:我只有⼏年的英语学习经历,汉语也⾮母语,翻译⽔平实在有限,但看到好的⽂章,确实⼜想翻译过来慢慢品味,就此献丑了。
为什么好⼈没好报?其实有⼀本书《当好⼈遇到坏事》("When Bad Things Happen to Good People").我们还没读过它。
当然,我们也不需要读,因为我们已经知道了答案,即 "世界本⽆绝对公平可⾔"。
公平,只是⼀个幻想、⼀个神话、⼀个童话故事。
⽣活并不公平。
问题是,你为什么认为⽣活应该是公平的?是谁提出了这个想法?是约伯?[注1]还是那些努⼒以德报怨的⼈们?我们不知道。
公平,像是⼀个好主意,因为它似乎可以均衡世间痛苦。
我痛苦,你也应该痛苦。
但是,你没发现么?⼤海⽐⼤陆多,推销员也⽐先知多。
事情未必要公平、要相等。
你承受的苦难和你获得的快乐有时是不成正⽐的,就如玛莎.斯图尔特和她的家庭⽤品公司。
[注2]苦难和快乐的⽐例是⽆法预估的,你只能学会克服这种不公。
是这样的,悲剧也许是不公平的,但它不是偶然的。
我们早点⼉放弃公平这种想法吧,坏事情通常会很偶然地就发⽣在我们⾝上,⽆论我们是否对此有⽆感觉或预知。
我们需要质疑我们关于公平的认知。
我们应该弄清楚什么是重要的,什么⼜不是。
只有当遇到了⾜够的痛苦,不得不改变时,⼈们才会愿意作出改变。
改变需要精⼒和动⼒。
没有什么⽐悲剧来得更有动⼒。
我们正在遭受的痛苦,应该可以激励我们去了解如何防⽌再次遭受痛苦。
看看快乐的⼈们是如何做的,效仿他们。
这不是什么艰深的学问。
悲剧也许看起来很偶然,⼜很残酷,但是,它并不是。
你只是不想看到事情的真相。
真相是什么呢,这个我们将在“⽣命的意义 2”中讲。
当然,如果你⽆视我们的提⽰,依然认为这是命运捉弄,那这就是你的选择了。
不要迁怒于神,不要迁怒于宇宙。
做你应该做的,站起来,重新出发,没⼈喜欢爱哭的孩⼦。
为什么好心得不到好报
在一些社会规则和规范下,好心也可能得不到好报。比如一些职场环境中,好心往往被视为软弱和可利用,而这种心态会让人们对好心产生误会和排斥。在这样的环境中,即使是真心的好意也可能被误解和忽视,让人感到无法理解和无法接受。
五、人们的主观能动性
在面对好心时,人们的主观能动性也很重要。有些人可能并不懂得欣赏和回报别人的好意,也有些人可能忽视了别人的好意,而将自己置于主导地位。在这样的情况下,好心人可能会觉得自己的善意被忽视和辜负,从而对好心失去信心和热情。
为什么好心得不到好报
一、缺乏认可和回报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一些人心怀善意、助人为乐,但却得不到应有的回报。这可能是因为社会环境的复杂性,导致好心得不到好报。有些人可能会认为好心是应当无私的,无需回报,但是长期以来,缺乏回报会让好心人产生疲倦和无奈,最终可能会些人由于个人的利益诉求,往往只会顾及自己的得失,对于别人的帮助和好意并不会认真对待。在这样的心态和观念下,即使是最真挚的好意也可能会被忽视甚至遭到误解。社会上的种种现象也会造成人们对好心的怀疑和犹豫,这也会影响到好心人得到回报。
三、好处不明显
有时候好心的人可能因为帮助别人而得到一些好处,但这些好处并不明显,甚至很难被察觉。这会让人们认为好心并不能换来实际的回报,从而产生对好心行为的怀疑和犹豫。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是实实在在的好心也可能无法得到同等的回报。
六、人们对好心的认知和理解
人们对好心的认知和理解也会影响好心得不到好报。有些人可能会将好心和回报简单地等同起来,而忽略了好心本身的价值。这样的认知和理解会让人们只注重回报,忽视了真诚的好心。而一些人可能对好心持怀疑态度,觉得好心是假惺惺的行为,这也会让好心得不到应有的回报。
七、总结
好人没好报的心理学原理
好人没好报的心理学原理在心理学中,有一种观点认为好人没好报的现象可以归因于几种心理学原理。
下面将详细介绍其中一些原理。
第一点,道德心理学中的“利他主义”。
利他主义是指一个人出于无私、利他的动机行善,并认为只要做好事就应该得到好的回报。
然而,这种期望常常与现实不符。
因为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着许多不公平和不可预测的因素,有时即使我们尽善尽美,也无法得到理想的回报。
这种现象称为“利他主义差距”,即无论是在人际关系中还是在社会中,好人往往不能得到他们付出的相应回报。
第二点,社会认知中的“期望值理论”。
期望值理论认为,人们对事物的评价取决于其获得的结果与其预期结果之间的差异。
如果一个人预期通过他们的善举来获得物质或精神上的回报,但最终并没有得到预期的回报,他们可能会感到失望和不满。
这种失望和不满会影响到他们对自己和他人的评价,从而产生好人没好报的感觉。
第三点,社会心理学中的“回报期望”。
根据回报期望理论,人们在进行互惠交换时,倾向于期望对方给予相应的回报。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回报并不总是等值的。
好人可能期待得到他们给予的同等回报,但往往由于各种原因,被别人忽视或者得到的回报远远不及他们的付出。
这种差距可能会引发好人的失望和不满,产生好人没好报的心态。
第四点,社会认知中的“信任与合作”。
信任和合作是社会中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础。
但是,由于一些负面的经历或者个人的特点,有些人可能对他人的回报能力或者意愿持怀疑态度。
这种怀疑心理会使得人们在互动中保持一种"比价"的心态,即只有在能够得到更多回报时,他们才会给予一定的付出。
这种心态可能导致人们不愿意主动行善或者减少付出,进而加剧了好人没好报的现象。
最后,好人没好报的现象也可以归因于社会结构和文化背景的因素。
社会结构中的不平等和竞争,以及文化中的功利主义价值观,可能导致人们在评价好坏和回报大小上存在偏向。
例如,在一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中,人们更容易关注自己的利益,而对于别人的付出可能不太关心,从而导致好人没好报的心态。
为啥好人不会有好报,而坏人却有好报呢?
为啥好人不会有好报,而坏人却有好报呢?
关于善良和恶行的报应,传统上有一种说法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即好人会有好的回报,坏人会受到坏的报应。
但在现实生活中,有时确实会看到好人不一定总有好报,而坏人却似乎逍遥法外,这可能让人感到困惑和不公平。
首先,这种现象的出现可能与我们对“好报”和“坏报”的定义和期待有关。
我们通常认为好的回报应该是直接的、明显的,例如获得成功、幸福和满足感,而坏的报应应该是受到惩罚、失败和痛苦。
然而,现实生活中的回报和报应可能不总是直接、立竿见影的。
好人的善行可能并不立即带来显著的好处,而坏人的恶行也不一定会立即受到严厉的惩罚。
其次,我们也不能忽视环境和社会因素对于个人行为和结果的影响。
在某些情况下,好人可能会因为环境不利或社会不公而无法得到应有的回报,而坏人可能会因为某种原因而逃脱惩罚。
这种情况下,好人不会得到好报,坏人却会“好处”,可能反映了社会和环境的不公平或不完善。
另外,我们也不能忽视个人选择和行为的复杂性。
有时候,即使一个人做了善事,但如果他们没有合适的方法来推动自己的事业或利益,也可能无法获得预期的好报。
相反,一些坏人可能通过欺骗、剥削等手段获取短期的利益,但长远来看可能会带来更多的痛苦和后果。
最后,虽然我们不能总是期待善良一定会带来好报,恶行一定
会带来坏报,但我们仍然应该坚持做善良的事情。
善良本身就是一种价值和美德,它能够为社会带来正能量,让我们与他人和谐相处。
虽然结果可能不尽人意,但我们可以相信,善良终究会在某种程度上产生积极的影响,无论是在个人内心的平和与满足,还是在社会的和谐与进步上。
[职场情商]好人为啥并不见得有好报?
[职场情商]好人为啥并不见得有好报?业务能力很强,却发现被提拔的永远是别人。
对谁都挺好的,最后发现自己并不非常受欢迎。
经常加班,然而却没有什么实质性的作用。
你是好人,却发现,好人并不是一直都有好报……无论是学生,职场人,还是自由职业者,都会碰到上面的问题。
大汤圆本着拒绝心灵鸡汤的原则,综合了很多之前跟我聊天的人的心态和现实状况,做了以下几点供大家参考:为什么,你觉得做了好人,却在团队内部没有好报?1做好事,也要让人知道很多好人喜欢默默无闻,做了什么都不跟别人说,不展现出来。
这种做法虽然很高尚但并不可取。
我们换一个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帮别人、帮组织做了好事,分享给别人,并不是争功邀宠,而是让大家看到你的价值;你的分享能够促进团队针对相关问题备案,以后更好的及时发现、规避、处理相关问题,这也是对团队的负责;你的分享能够促进团队氛围的和谐,让大家感受到彼此的帮助和鼓励;你的分享有助于你自己的职场发展,结识更多的朋友。
你不说,没有人知道你做了什么,也会为组织埋下巨大隐患,对自己和他人都没有任何好处。
当然,我们说的仅仅是分享,是一种基于希望团队更好的情感上的交流,并不是急功近利,创造噱头——即便你真的以此为出发点做了好事情,也不可表现太明显,每天挂在嘴边好像自己做了多大贡献,这样反倒会引起大家的反感。
做好人,做好事,也要让该知道的人了解一下。
2做好事,也要注意适量,注意频率雷锋同志说一辈子做好事是一种境界,不过就当前的社会状态而言,你要是真的一直无私奉献,最大的可能不是你被封为圣人,而是——大家慢慢习惯了你的奉献,把你的付出当成理所应当,你就真的成为了团队的仆人。
而且有朝一日你不想奉献了,还会引起大家的强烈愤慨。
要知道,一个人做什么事情都是有度的。
你的奉献作为自己的一种附加价值,就不当成日常工作一样对待。
你给大家买西瓜,买一次两次三次,这是你心里有大家;买了20次,大家渐渐觉得你有钱;买了50次,大家觉得这好像是惯例你应该买;突然不买了,大家就算不说出来,也会自己嘀咕——今天没吃到老王的西瓜,这孙子,真不讲究!这就是人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为什么好人没好报
我曾经向一位德行极高的师父请教:“为什么像我这样善良的人还会经常感到痛苦,而那些恶人却活得好好的呢?”
师父很慈悲地看着我说:“如果一个人的内心有痛苦,那就说明这个人的内心一定有和这个痛苦相对应的恶存在。
如果一个人的内心已经没有任何恶,那么这个人的心灵是根本不会感到痛苦的。
所以,根据这个道理,既然你还经常感到痛苦,说明你内心还有恶存在,还不是纯粹的善人。
而那些你认为是‘恶人’的人,未必就是真正的恶人。
一个人能快乐地活着,至少说明这个人还不是纯粹的恶人。
”
我不服气地说:“我怎么会是一个恶人呢?我一向心地很善良的!”师父说:“内心无恶则无苦,你既然内心有痛苦,说明你的内心就有恶存在。
请你将你的痛苦略说一二,我来告诉你,你内心存在着哪些恶!”
我说:“我的痛苦很多!我有时感到自己的工资收入很低,住房也不够宽敞,经常有‘生存危机感’,因此心里常常感到不痛快,并希望尽快能够改变这种现状;社会上一些根本没有什么文化的人,居然也能腰缠万贯,我感到不服气;像我这样一个有文化的知识分子,每月就这么一点收入,实在是太不公平了;我的家人有时不听我的劝告,我感到不舒服……”就这样,我向师父述说了一大堆自己的痛苦。
师父点点头,不停地微笑,而且笑得更加慈祥,他和颜悦色地对我说:“你目前的收入足够可以养活你自己和你的全家,你们全家也有房屋住,根本不会流落街头,只是面积小了一点而已,你完全可以不必要为这些感到痛苦的。
可是,因为你内心对金钱和住房有贪求心,所以就有苦。
这种贪求心就是恶心,如果你已经将内心的这种贪求恶心去除了,你就根本不会因为这些而痛苦。
”
“社会上一些根本没有文化的人发财了,你感到不服气,这是嫉妒心,嫉妒心也是一种恶心;你认为自己有了文化,就应该有高的收入,这是傲慢心,傲慢心也是恶心;认为有文化就应当有高收入,这是愚痴心,因为有文化根本不是富裕的因,前世布施才是今世有钱的原因。
愚痴心也是一种恶心!”
“你的家人不听你的劝告,你感到不舒服,这是没有包容心。
虽然是你的家人,他们却有自己的思想和观点,为什么非要强求他们的思想和观点和你自己一致呢?不包容就会心量狭隘,心量狭隘也是一种恶心!”
师父继续微笑着说:“贪求心也好,嫉妒心也好,傲慢心也好,愚痴心也好,心量狭隘也好,这些都是恶心。
因为你的内心存在着这些恶,所有你就有和这些恶相对应的痛苦存在。
如果你能将内心的这些恶彻底去除,那么你的那些痛苦也会烟消云散。
”
“要用快乐和满足的心态看待你的收入和住房!你应当想想你根本不会饿死和冻死,而那些富人虽然也有钱,其实也只是没有饿死和冻死。
你应当看到,人是否快乐,不取决于外在的财富,而是取决于自己的生活态度。
把握生命的分分秒秒,用乐观、安详和勤勉的生活态度来代替原来的贪求心,你的心就会渐渐快乐起来。
”
“社会上没有文化的人发了财,你应当为他们高兴才对,要希望他们能够具有更多的财富、拥有更多的安乐才对。
别人得到,要像自己得到一样开心;别人失去,要像自己失去一样难过。
这样的人才能称得上是一个善人!而你现在的心是别人的财富和安乐超过自己就不高兴,这是嫉妒心,嫉妒心是一种很恶的心,要坚决去除!要用随喜心代替嫉妒心!”
“认为自己在某个方面超过别人,就自以为了不起,这是傲慢心。
常言说‘傲慢高山,不生德水’,人一旦有了傲慢就会对自己的不足熟视无睹,因此根本不可能看到自己内心的种种恶,从而改过迁善。
所以,傲慢者自己堵塞了自己的进步之门。
此外,傲慢者常常会有失落感,渐渐会有自卑感。
一个人只有从自己内心深处培养起虚怀若谷的胸怀,心甘情愿地永远将自己放在谦卑的位置,内心才会感到充实和安乐。
”
“前世布施才是今世富裕的真正原因,‘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而凡夫不识因果,将‘种瓜’认为是‘得豆’的因,将‘种豆’认作是‘得瓜’的因,这是愚昧的表现。
一个人只有勤学佛法的智慧,真正
懂得万事万物的因因果果,才能内心明亮,知道如何取舍自己的思想、行为和语言,唯其如此,才能从光明走向光明,从安乐走向安乐。
”“虚空能够包容一切,所以广大无边、融通自在;大地能够承载一切,所以生机勃勃、气象万千!一个人生活在世界上,不要随随便便就对别人的行为、言语看不惯,即便是自己的亲属,也不要生起强求心,要随缘自在!永远用善良的心帮助别人,却不要贪图或强求什么。
如果一个人的心胸能够像虚空一样包容万物,这个人怎么会有痛苦呢?”
师父说完这些话,继续用慈悲而柔和的眼光看着我。
我久久无言,两行热泪从我的眼中流出。
我原来一直以为自己是一个很善良的人,直到今天,我才知道自己是怎样的一个恶人!因为我内心有种种恶,所以我才有种种苦。
如果我的内心无恶,我怎么会有苦呢?感谢师父,要不是师父的教导,我可能永远都不会知道自己内心的恶!愿我生生世世都能够不离善法,速疾断除一切内心的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