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体制改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文化体制改革中的问题与对策
作者:张琦;曲延春发布时间:2013/06/05 来源: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字体:(大中小) 关闭窗口
文化是一个民族永葆生机的灵魂,也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精神动力。从世界范围来看,文化因素逐渐与政治、经济因素相互交融,其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支撑作用表现得越来越突出。2012年11月召开的党的十八大指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文化体制改革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实际上,早在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就明确提出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自2003年始,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已经取得显著的成就:文化体制改革的范围由原先的9个试点省市逐步扩展到了全国;全国有23个省(区、市)组建了新华发行集团;新闻媒体业的“转企改制”稳步推进;文化事业单位中的人事制度与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工作同步开展;广播、电影、电视产业的海外创收不断攀升等。
与此同时,学术界围绕着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研究也取得了丰硕成果:有的学者从文化体制改革的战略规划出发,设计并提出了相应的路径选择方案;有的学者着眼于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探讨如何处理文化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还有的学者关注文化产业的社会经济效益,认为推动文化产业结构调整是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必然选择,等等。然而,针对我国文化体制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其解决之道和关键环节在于转变政府的治理理念与管理方式。鉴于政府在文化体制改革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推动我国文化体制改革必须从我国政府职能转变入手。
一、政府职能转变与文化体制改革的相关性
2002年党的十六大从战略高度正式明确了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方向和任务,随后召开的十六届三中全会进一步强调了文化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并重点要求加强政府职能转变,推动文化体制改革。2011年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关键在于创新文化行政管理体制,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强化政府政策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的职能,推进文化领域的政企分开、政事分开,理顺政府和文化事业单位的关系。由此可见,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历程实际上是政府职能转变的过程,政府职能转变与文化体制改革之间具有内在的相关性。
(一)政府职能转变有利于促进文化体制改革目标的实现。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以发展为主题,以改革为动力,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完善科学有效的宏观文化管理体制,建立富有效率的文化生产和服务机制,形成多元参与的文化产业布局以及开放竞争的现代文化市场。实现文化体制改革的上述目标有赖于政府职能的转变。一方面,政府职能重心的转变能够解放文化生产力,满足社会文化服务需要。文化实质上是一种生产力与稀缺资源,文化产业是拉动经济增长的组成部分,文化服务是满足人民群众精神需要的重要方面。当前政府职能的重心已由强调政治转向经济发展与社会服务,这种转变有利于提高文化生产力的产值与效率,有利于增进社会文化服务的质量和水平。另一方面,政府职能方式的转变能够推动文化管理体制的创新与完善。传统文化管理体制具有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特征,强调以行政手段为主的管理方式导致文化管理体制呆板而僵化,缺乏创新与活力。政府职能方式的转变,要求始终坚持“精简、统一、高效、透明”的原则,积极运用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予以调整与规范,既有助于提升政府文化管理的水平,也有助于增进我国文化体制的创新。
(二)文化体制改革构成现阶段政府职能转变的方向之一。面对社会治理的多维性以及改革实践的复杂性,政府职能转变往往具有多重目标并始终处于不断变化之中。改革开放之前,由于受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政府的职能主要集中在政治领域,其主要目标致力于确立一个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国内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对外开放的逐步
扩大,政府的职能开始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当前,伴随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广大社会成员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断增长,推动文化体制建设自然成为政府职能转变的客观要求。因此,现阶段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的目标之一便定位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和大繁荣。在这一进程中,政府职能转变需要依托政治体制改革所创造的民主法治环境以及经济体制改革所积累的社会财富资源,积极建设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富有活力、锐意创新、传承开放的社会主义文化体制,实现文化繁荣与政治民主、经济发展、社会服务“四位一体”目标的彼此交融与相互促进。
(三)政府职能转变和文化体制改革统一于构建服务型政府的现实要求。服务型政府是指“以公民本位和社会本位理念为指导,在民主法治的制度框架下,遵循法律程序并按照公民意愿组建的,以提供公共服务为目标,并承担公共服务责任的政府类型。”构建服务型政府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内在要求,其主要内容在于逐步完善现有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增进社会成员的公共利益和满足社会成员的公共需求。在整个社会公共服务体系中,政府占据首要地位、发挥主导作用和承担主要责任,这就要求必须改革行政管理体制,转变政府职能,在确保政治、经济职能有效履行的同时不断强化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同时,文化体制建设作为社会公共服务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以保障公民的文化权利为价值准则,以满足公众的文化需求为目标导向,面向广大社会成员提供高效优质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显然,我国文化体制改革与服务型政府建设在内容上是一致而吻合的,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已然成为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切入点与着力点。由此,政府职能转变和文化体制改革在构建服务型政府的过程中实现了有机的统一,并共同影响服务型政府建设的进程与水平。
二、我国文化体制改革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我国文化体制经历了30多年的改革与变迁,从最初起步到稳步推进,再到现阶段转型突破,文化体制改革所引致的乘数效应表现得愈发明显。但是不可否认,我国的文化体制改革仍然不够彻底,改革过程中存在问题依旧突出,这部分问题不仅包括文化体制中历史遗存的症结,而且包括改革过程中所产生的新增问题。综合来看,当前文化体制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文化服务意识薄弱而政府本位色彩浓厚。政府文化服务意识薄弱已成为阻碍我国文化体制改革进程的瓶颈之一。文化服务意识薄弱首先表现在政府文化管理中政策议程滞后。随着我国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以及新农村建设的深入,广大人民群众在物质富裕的同时也开始谋求精神富足,但这部分文化需求信息却因为政府部门的忽视甚至偏见而迟迟难以纳入政策议程之中,导致现有的文化政策与文件不能及时反映人民群众的真实需要。文化服务意识薄弱其次表现在政府绩效考核中文化指标缺失。目前我国政府部门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的设置在很大程度上侧重于对经济指标的强调,政府部门推行哪类文化服务、文化服务的效果如何等因子却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导致各级政府绩效考核中惟GDP至上的现象普遍存在。文化服务意识薄弱再次表现在政府财政投入上文化资源有限。据统计资料显示,我国城乡居民的人均文化资源占有量与同等水平国家或地区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尽管这种差距根源于我国庞大的人口基数,但也与政府忽略文化资源投入不无干系,图书馆、博物馆、艺术馆等文化基础设施在建设数量上明显不足、服务范围上十分有限。其实,政府文化服务意识薄弱的深层次原因在于文化体制中的政府本位色彩浓厚。政府在文化体制建设中往往从自身的政策偏好与供给能力出发,而不是基于社会公众的实际文化需求水平来配置现有的公共文化资源,势必会导致政府文化管理中的“供求失衡”。不仅如此,政府本位观念还容易使得政府在文化体系中长期占据垄断地位,承担了过多的公共文化事务,同时也压抑了社会层面的内在活力。
(二)文化管理体制中存在体制机制性的障碍。长期以来,我国文化管理体制受制于传统行政管理体制的影响,这种影响构成了文化体制改革面临的体制机制性障碍。首先,文化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