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常考题之教学原则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章节重点(第七章) - 【教育学】教育学复习资料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师招聘考试试题及答案
1、什么是教学概念?教学的含义有哪些?
定义:教学是在教育目的的规范下,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包括:(1)教学是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的活动;(2)教学是师生双方的共同活动;(3)教学具有多种形态,是共性与多样性的统一。
(3)掌握知识与形成思想品德相结合:1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以掌握知识为基础;2学生思想品德的提高又推动他们积极地学习知识。(要求:在教学中正确处理掌握知识与形成思想品德的关系,既要避免单纯传授知识、忽视思想教育的偏向,又要避免脱离知识的传授而另搞一大套思想教育的偏向。);
(4)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作用相结合:1教师在教学中具有主导作用;(一教师主导着学习的方向、内容、进程、结果和质量,起引导、规范、评价和纠正的作用;二教师影响着学生学习方式以及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三教师影响着学生的个性以及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2学生具有主动作用。
6、什么是学生学业成绩评价?学生学业成绩评价有哪些基本方法和方式?
含义:学习学业成绩评价是教学评价中的基本内容,它是以教育教学目标为依据,运用恰当的、有效的工具和途径,对学生的知识、技能等发展水平进行价值判断的活动。
方法:测验法、观察法、调查法、自我评价法。
方式:考查和考试
点击查看: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章节重点
(二)上课:上课是教学的中心环节,是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提高思想、发展能力的关键要求:(1)目标准确;(2)内容正确;(3)方法得当;(4)组织有效;(5)体验积极。
(三)课外作业的布置和批改:(1)课外作业的形式;(2)布置课外作业的要求;(3)及时批改课外作业。
教育学之八大教学原则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之八大教学原则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核对教学过程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
八大教学原则是考试中常见的知识点,有这样一类考查形式,即以俗语或名人名言进行考察,今天我们一起来总结下考试中常见的这些话。
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的原则,指既要传授给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既要对学生进行德育,培养道德品质。
此原则体现了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相统一的教学规律。
考点有:文以载道,赫尔巴特的教育性教学原则。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指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学会,学以致用的目的。
体现了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的教学规律。
考点有见之不若知之,之之不若行之;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教学做合一;力行而近乎仁;古希腊智者派认为没有实践的理论和没有理论的实践都是没有意义的;乌申斯基说空洞的毫无根据的理论是一点用处没有的。
理论不能脱离实际,思想不能离开事实。
直观性教学原则指教师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使学生获得生动的表象。
常考语句有:夸美纽斯——凡是需要知道的事物都是通过事物本身来进行教学;乌申斯基——儿童是依靠形式,颜色,声音和感觉来进行思维的;荀子——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
启发性教学原则指教师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提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体现的是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相结合的教学规律。
常考语句有: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第斯多惠——一个好老师奉送真理,一个坏老师则教人发现真理。
循序渐进原则,又称为系统性原则,指教师严格按照科学知识的内在逻辑体系和学生认识能力发展的顺序进行教学。
常考语句有:杂施而不逊,则坏乱而不修;朱熹——未得乎前则不敢求其后。
巩固性原则,指教师引导学生在理解知识的基础上,能够带领学生准确无误的呈现知识点,其实指的就是多多复习。
【核心考点】教育学-教学考点

【核心考点】教育学-教学考点【核心考点】教学核心考点1教学的概念【常考题型】判断、名词解释教学是在一定教育目的规范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传递和掌握社会经验的双边活动。
核心考点2教学工作的意义【常考题型】单选、多选、填空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中心工作核心考点3教学的一般任务【常考题型】简答、单选、多选(一)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的首要任务是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技巧。
(二)发展学生智能,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三)发展学生体能,提高学生身心健康水平(四)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五)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个性心理特征,形成科学的世界观核心考点4教学过程的内涵【常考题型】单选教学过程的构成要素: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是构成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
核心考点5教学过程的本质【常考题型】单选、多选(一)教学过程主要是一种认识过程教学过程的主要矛盾是学生与其所学的知识之间的矛盾(二)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1)认识对象的间接性与概括性。
(2)认识方式的简捷性与高效性。
(3)教师的引导性、指导性与传授性(有领导的认识)。
(4)认识的交往性与实践性。
(5)认识的教育性与发展性。
(三)教学过程以认识活动为基础,是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核心考点】教育学→教学核心考点1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常考题型】单选、简答、论述、案例(一)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间接性规律)1.以间接经验为主是教学活动的主要特点;2.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3.贯彻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要防止两种倾向:书本主义、经验主义(二)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双边性规律)1.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2.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参与教学的能动性3.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4.贯彻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要防止两种倾向:教师中心论和学生中心论(三)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发展性规律)(1)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这两个教学任务统一在同一个教学活动之中,统一在同一个认识主体的认识活动之中。
2017教师资格教育学考点:教学原则

2017教师资格教育学考点:教学原则【- 教育学】本文2017教师资格教育学考点:教学原则由小编教师资格考试网整理而出,希望能帮到你!一、教学原则的概念及意义教学原则是根据教育教学目的,反映教学规律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
教学原则的概念首先表明了教学原则的合目的性。
教学活动永远是按照一定的教育教学目的进行的,教学原则要能够指导教学工作,必须与国家所规定的教育教学目的一致,必须是有利于这些目的实现的。
同时,教学原则的概念还表明了教学原则的合规律性。
教学规律是客观存在于教学活动中的,需要通过人们的认识才能获得,而人们在认识规律时,并不总是能够得到与之相符的结果,由人们提出的教学原则既可能是符合规律的,也可能是不符合规律甚至完全与规律相悖的。
只有那些经过长期实践证明确实能给予教学工作正确指导的原则,才可能是真正反映了教学规律的。
历史上的教育家提出了无数的教学原则,而真正能够保留下来的只是极少数。
一般地说,教学活动越是能够符合教学原则,教学活动就越是容易成功;反之,教学活动越是脱离教学原则的要求,教学活动就越是可能失败。
但由于教学活动是在不断发展的,并且教学模式多种多样,不同的教学模式需要不同的教学原则与之相适应,因而教学原则也处在不断变化与发展之中。
二、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体系目前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体系,是在苏联凯洛夫教育学的教学原则体系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其内容已由我国教学理论和实际工结合我国的教学实践有所发展,并补充了一些新的原则。
特别应当指出,这一原则体系是针对师生系统地传授和学习书本知识的教学模式。
如果教学采用教师辅导学生从活动中自己学习的模式(例如活动课程),则这一原则体系并不适用。
王道俊《教育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教学(中))【圣才出品】

第8章教学(中)8.1 复习笔记四、教学原则教学原则是有效进行教学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和原理。
它既指导教师的教,也指导学生的学,应贯彻于教学过程的各个方面和始终。
我国中小学的教学原则主要有: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巩固性原则,发展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
1.启发性原则(1)含义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引导他们经过积极思考与探究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树立求真意识和人文情怀。
启发性原则看似强调教师的启发,实则更重引发学生的主动探究,重学生的领悟、融会贯通与觉醒,让学生能动地创造性地获得知识、智能与品性的全面发展。
故这个原则亦可称探究性原则,或启发与探究相结合原则,更能反映时代的精神。
(2)基本要求①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②善于提问激疑,引导教学步步深入;③注重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启发学生获取知识;④引导学生反思学习过程;⑤发扬教学民主。
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1)含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将理论运用于解释和解决实际问题,学以致用,发展动脑、动手能力,并理解知识的含义,领悟知识的价值。
(2)基本要求①注重联系实际学好理论;②重视引导学生运用知识;③逐步培养与形成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④面向生活现实,培养学生的对策思维。
3.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原则(1)含义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原则,是指教学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授予学生以科学知识,并结合知识教学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品德和核心价值观教育。
(2)基本要求①保证教学的科学性;②发掘教材的思想性,注意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③重视补充有价值的资料、事例或录像;④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思想修养。
4.直观性原则(1)含义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图像,聆听教师用语言对所学对象的形象描绘,形成有关事物具体而清晰的表象,以便理解所学知识。
2015教师资格教育学考点:教学原则之循序渐进性原则

4.循序渐进性原则循序渐进性教学原则是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贯彻循序渐进性原则的基本要求:(1)按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2)注意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和难点的教学(3)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学记》中要求“学不躐等”“不陵节而施”,提出“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其意是如果教学不按一定的顺序,杂乱无章地进行,学生就会陷入紊乱而没有收获。
朱熹提出“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明确提出了循序渐进地教育要求。
练习题: 1.《学记》要求“学不躐等”、“不陵节而施”提出“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这体现的教学原则是() A.直观性原则 B.启发性原则 C.巩固性原则 D.循序渐进性原则 2.下列属于循序渐进性原则的是()。
A.苏格拉底的产婆术 B.不凌节而施 C.不悱不启,不悱不发 D.学不躐等 3.拔苗助长违背了()教学原则。
A.直观性原则 B.启发性原则C.巩固性原则 D.循序渐进性原则 4.教学内容的安排既有系统性和连贯性,同时还要保持一定的难度和速度,并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这体现的教学原则是()。
A.直观性原则 B.启发性原则 C.巩固性原则 D.循序渐进性原则
5.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体现的教学原则是()。
A.直观性原则 B.循序渐进性原则 C.巩固性原则 D.启发性原则答案:1.D 2.BD 3.D 4.D 5.B。
教资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

教资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师需要掌握一系列的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才能有效地进行教育教学工作。
本文将讨论教资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帮助教师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
一、教资教学原则1. 适应性原则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制定个性化的教学计划。
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兴趣、能力、背景等方面的信息,以确保教学内容和方法的合理性和适宜性。
2. 兴趣性原则教学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教师可以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如游戏、实践活动、讨论等,使学习变得有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3. 情境性原则教学应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将学习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
通过实际案例、问题解决等方式,帮助学生将知识应用于实际情境中,提升学习效果。
4. 综合性原则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通过多种教育手段,如讨论、实验、练习等,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和合作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方法1. 互动式教学法互动式教学法是一种注重师生互动和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方法。
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形式,激发学生的思维,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 合作学习法合作学习法是一种通过小组合作完成学习任务的方法。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让学生相互学习、相互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3. 问题解决法问题解决法是一种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学习的方法。
教师可以提出实际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情景教学法情景教学法是一种通过仿真情境让学生体验学习的方法。
教师可以通过实验、实物展示、角色扮演等方式,将学习内容置于具体情境中,提升学生的学习体验和学习效果。
5. 数字化教学法数字化教学法是一种通过利用多媒体和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方法。
教师可以利用电子白板、多媒体课件、网络教学平台等教育技术手段,提升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总结:教资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是教师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基础。
中小学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简答题及答案

我国德育的主要原则有哪些?(1)导向性原则。
导向性原则是指进行德育时要有一定的理想性与方向性,以指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2)疏导原则。
疏导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人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能积极向上。
(3)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相结合原则。
这一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把对学生个人的尊重与信赖与对他们的思想与行为的严格要求结合起来,使教育者对学生的影响与要求易于转化为学生的品德。
(4)因材施教原则。
因材施教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从学生的思想认识与品德发展的实际出发,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与个性差异进行不同的教育。
(5)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这一原则是指进行德育应当把来自各方面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加以组织、调整,相互配合,以保障学生的品德能按教育目的的要求发展。
简诉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作用。
(1)教育对社会文化的传承功能。
教育通过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共同活动实现文化的传承;教育通过使人类掌握文化传递的手段与工具实现文化的传承。
(2)教育对社会文化的选择功能。
教育根据培养人的客观教育规律,按照严格的标准,通过多种途径在动态发展中进行文化选择。
(3)教育对社会文化的传播功能。
教育通过校际之间的文化交流与传播、互派留学生、国际之间的文化教育交流与传播、信息高速公路等方式进行文化的传播。
(4)教育具有创造文化的功能。
教育通过培养人才进而创造文化高等教育本身具有科学研究的职能。
教材跟教科书的关系教科书不等于教材,教材除了包括教科书外,还包括教学参考书、习题集、实验指南手册、教学挂图与视听教材等教育学产生发展的三个历史阶段(1)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从教育成为独立的社会活动开始,延续到17世纪。
(2)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
17世纪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是教育学独立的标志。
(3)教育学的科学化阶段。
19世纪,马克思主义哲学为科学教育学的建立奠定了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基础。
自学考试备考复习资料:教育学导论《第七章 教学过程与教学原则》知识点考点归纳整理汇总

第七章教学过程与教学原则知识点汇总一、教学过程1教学过程(名解):教学过程即教学活动的展开过程,是教师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借助一定的教学条件,指导学生主要通过人事教学内容而认识客观世界,并在此基础上发展自身过程。
2教学过程本质上是:特殊的认识过程1教学过程本质上是属于一种认识过程。
教学过程的矛盾主要地表现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矛盾(即教与学的矛盾)、教师与教学内容之间的内容、学生与教学内容之间的矛盾三个方面。
其中第三方面是教学过程的主要矛盾,是教学活动存在和发展的依据。
2教学活动具有特殊性。
简述教育过程的特殊性?或教学认识的特殊性是如何体现的?●教学认识有特殊的主体(学生)●教学认识有特殊的客体(教材)●教学认识有特殊的目的(学生发展)●教学认识有特殊的活动方式(教学实践)●教学认识有特殊的检验方式(考试)3掌握知识和发展智能掌握知识和发展智能是教学活动的两大基本任务。
1)形式教育论与实质教育论之争。
形式教育论认为,教学的任务主要不在于教给学生多少知识,而在于培养学生的能力。
代表人物裴斯泰洛齐。
实质教育论认为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应当是教给学生对生产活动实际有用的知识。
在教学活动中应重视自然科学、机械技术等学科的教学,代表人物是斯宾塞。
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能的关系具体表现为:1掌握知识与发展智能二者互为基础、互为条件首先,知识是发展智能的内容和手段。
其次,智能的发展又是掌握知识的前提条件因此,掌握知识与发展智能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对任何一方面的偏废,都必然导致另一方面的畸形发展,并最终影响教学质量,损害个体的整体发展。
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能之间并未同步进行、一一对应。
掌握知识与发展智能之间虽然联系密切,不可分割,但知识并不等于智能,知识掌握的量与智能发展的掌握知识与发展智能的水平之间不是一种绝对的正比关系,两者之间不同步,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剪刀差”。
首先,知识的智力价值是不同的;其次,不同的认知活动方式在发展智能方面的价值也是不同的。
教育学原理全部考点背诵版(最新)

教育学原理全部考点背诵版(最新)一、教育的本质与功能1. 教育的定义广义教育:指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
狭义教育: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期望他们发生某种变化的活动。
2. 教育的本质社会性:教育是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是社会传递文化的重要手段。
目的性: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
育人性: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3. 教育的功能个体发展功能:促进个体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
社会功能:包括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等。
政治功能:培养合格的公民,维护社会稳定。
经济功能:提高劳动力素质,促进经济发展。
文化功能:传承和创新文化。
二、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1. 教育目的概念: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的人才的总的要求。
层次:包括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和教师的教学目标。
2. 教育方针概念:教育方针是党和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内,根据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要求和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而制定的教育工作总方向。
内容:通常包括教育的性质、方向、目标、任务和途径等。
3. 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关系联系:两者都反映了国家的教育意志,都是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
区别:教育方针更侧重于宏观的方向和途径,而教育目的更侧重于具体的人才培养规格。
三、教育制度1. 教育制度的定义概念: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及其管理规则。
类型:包括学校教育制度、校外教育制度、成人教育制度等。
2. 学校教育制度(学制)概念:学校教育制度是教育制度的核心,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及其管理规则。
类型:包括单轨制、双轨制和分支型学制。
单轨制:以美国为代表,各级各类学校互相衔接。
双轨制:以英国为代表,分为贵族教育和大众教育两条轨道。
分支型学制:以前苏联为代表,初等教育后分为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两条轨道。
教资笔试常考的10个原则

教资笔试常考的10个原则
教资笔试是教师招聘考试中的一种,是考察考生对教育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下面是教资笔试常考的10个原则:
1.教育目的原则
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它反映了社会对教育理想的基本要求。
教育目的原则强调教育是为了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教育均衡原则
教育均衡原则要求教育资源要公平合理地配置,保障每个孩子都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机会。
教育均衡原则的关键是减少教育资源的差距,破除一切不利于教育公平的因素。
3.教育因材施教原则
教育因材施教原则要求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和特点,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和方法,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适当的教育帮助,实现充分发展。
4.教育关爱原则
教育关爱原则是指教育者要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满足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的需求,对学生给予尊重、关心和呵护,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5.教育实践原则
6.教育互动原则
教育互动原则认为教育是互动的过程,教师和学生应该相互尊重、相互配合,共同参与学习过程,形成良好的教育互动关系。
7.教育启发原则
教育启发原则是指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引导学生通
过自主探究和思考,独立获得新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8.教育适应原则
教育适应原则要求教育要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和学生的成长需求,使
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与时俱进。
9.教育评价原则
教育评价原则强调评价是教育的重要环节,要实施多元化的评价方法,综合考察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
10.教育德育原则
教育德育原则强调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价值观念,注重培养学生的
责任感、团队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高等教育学考试要点第九章 高等学校教学过程与教学原则重点试题解析

在教学中实现科学性与思想性的统一,要求教师在传授科学知识的同时,传播科学的思想和价值观念。教师应做到:
①不断钻研业务,努力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跟上科学发展的潮流。
②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水平。
③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的潜移默化作用。
(2)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统一的原则
知识积累与能力的发展存在密切的联系。能力是在对一定知识融会贯通的基础上形成的,丰富的知识“养料”为开展创造性思维提供必要的条件。要做到知识积累与促进能力发展两方面的相互促进,教师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①在教学中注意使学生的全部认识能力都能积极地调动起来,使学生的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像力等都处于积极的状态。
②在教学中要充分挖掘知识的智力因素,以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能力。
③经常组织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展开讨论,促进学生独立获得知识能力的发展,帮助学生逐步形成科学评价他人的能力。
④改变目前的考试方法,要注意考出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要兼顾学生自学、动手等各方面能力的发展。
③激励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与积极性,从而不断激发他们的事业心和进取心。
(4)面向全体与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
因材施教要求教师能按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实际的发展水平,对不同的人采取不同的方法和要求进行教学;面向全体学生则要求充分考虑到大多数学生的实际水平,在课堂教学中坚持按照大纲的要求进行教学。这一原则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做到以下几点:
①在教学制度上要提供更多的选修课程,让学生选择,发挥各自的特长,在学科和专业方向等方面给个体提供充分施展才能的空间。
②坚决按照大纲的要求和大多数学生的实际水平进行教学。
③了解不同学生的特点,通过各种途径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找到恰当的学习方法和形成有个性特点的智力结构。
教育学考试重点

教育学考试重点一、填空题:1.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方法和手段、教育内容。
P292.教育学的研究对象:解释教育现象,探究教育规律。
3.教育学的萌芽阶段——柏拉图《理想国》。
4.教育学的独立阶段——德国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标志着教育学已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5.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个人本位论,社会本位论。
6.教学与教育的关系: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教育包括教学,教学只是学校进行教育的一个基本途径。
P1787.苏格拉底的问答法,也叫产婆术。
8.“教学”二字最早出现于《尚书》。
9.赫尔巴特“三个中心”——教材、教师、课堂教学。
P17810.赫尔巴特试图根据心理学来阐述教学过程,提出了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四个阶段。
P17811.“最近发展区”理论是由维果茨基提出的。
P18912.1963由布鲁纳提出的发现法P19013.布鲁纳的教学过程理论:既重视内容,又重视结构。
P19014.苏联的巴班斯基提出了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
15.我国中小学的教学原则主要有: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巩固性原则;可接受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
P22116.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谈话法、读书指导法、练习法、演示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讨论法、研究法。
P244(列出三种)17.在教学史上先后出现的影响较大的教学组织形式有:个别教学制、班级上课制、道尔顿制、分组教学制、特朗普制。
P264(列出三种)18.教学活动的中心环节:授课。
19.教学活动的补充环节:课外活动。
20.我国学校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班级上课。
P26821.教学评价的评价对象有:参与教学活动的教师、学生、教学目标、内容、方法、教学设备、场地和时间等因素的有机组合的过程和结果。
P29022.教学评价的评价目的:对教学活动的整体功能作出评价。
P29023.教学评价主要包括: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和进行课程评价。
教学原则和德育原则理论知识点梳理

教学原则和德育原则理论知识点梳理教学原则和德育原则理论知识点梳理教育学中,教学和德育是重要章节的知识点,考擦频率高。
而德育原则和教学原则即相似又有区别,是大多数考生容易混淆的考点。
今天主要梳理这两个知识点,希望通过今天的整理能加深大家的该知识点的理解与掌握。
一、教学原则(口诀:冯巩找因量循思理直发)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原则既要把现代先进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传授给学生,同时要结合知识、技能中内在的德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
理论联系实际教学原则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学会、学以致用的目的。
直观性教学原则教师应该尽量利用学生的多种感官与已有经验,通过各种形式的感知,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使学生获得生动的表象,从而全面地掌握知识。
启发性教学原则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循序渐进教学原则教师严格按照科学知识的内在逻辑体系和学生认识能力发展的顺序进行教学。
巩固性教学原则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在需要的时候,能够准无误地呈现出来,以利于知识、技能的运用。
量力性教学原则教学活动要适合学生的发展水平。
这一原则是为了防止发生教学难度低于或高于学生实际程度而提出的。
因材施教教学原则教师要从课程计划、学科课程标准的统一要求出发,面向全体学生,同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
二、德育原则(一尊观因正积极疏导知)导向性原则进行德育时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以指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疏导原则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
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既要尊重信任学生,又要对学生提出严格的要求,把严和爱有机结合起来。
教师招聘考试中,教学原则可能考到的题型

教师招聘考试中,教学原则可能考到的题型课堂教学是教育学第7章的内容,从大考情来看19年下考15.5分,20年上考12.5分,20年下考9分,由此是每年常见考点之一。
其中,教学原则又是教学的重点,特点是涉及内容广,知识点多。
因此是丢分的重灾区,由此今天我们就从题出发来分析一下2021上半年教学原则还有可能考什么题。
1.数学课上,张老师在教圆周率时,向学生介绍了祖冲之的成长过程以及他与圆周率的故事。
张老师遵循的教学原则是( )。
A.直观性原则B.巩固性原则C.循序渐进原则D.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原则1.【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学原则。
D选项,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原则是指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把现代先进科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传授给学生,同时要结合知识、技能中内在的道德因素,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
题干中张老师在教授圆周率的同时,结合了祖冲之的成长过程以及他与圆周率的故事,挖掘了知识背后的德育因素,体现了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原则。
故D选项正确。
A选项,直观性原则是指教师根据儿童的身心发展水平,运用各种形式的直观教学手段,从具体、有情节的事物向无情节的事物过渡;从实物类型向图片、语言、模型直观等过渡。
教师通过演示、示范、运用范例等直观教学手段,变抽象为形象,还可以辅以形象生动、声情并茂的教学语言,帮助儿童理解教学内容。
B选项,巩固性原则是指不仅要使学生领会知识,还要牢牢地记住知识,并且学会应用知识。
C选项,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师严格按照科学知识的内在逻辑体系和学生认识能力发展的顺序进行教学。
循序渐进的序,包括教材内容的逻辑顺序、学生生理节律的发展之序、学生认识能力发展的顺序和认识活动本身的顺序,是这四种顺序的有机结合。
综上所述,ABC三项均与题意不符合,故选D。
2.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主张针对学生的个性特征进行教育,这符合教育的( )。
A.发展性原则B.因材施教原则C.主动性原则D.循序渐进原则2.【答案】B。
教育学、心理学常考十大简答题

教育学、心理学常考十大简答题一.简述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及其与教育的关系个体的身心发展遵循着某些共同的规律,这些规律制约着我们的教育工作。
遵循这些规律,利用这些规律,可以使教育工作取得良好的效果,反之,则可能事倍功半,甚至挫伤学生。
一)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发展的顺序性、循序渐进性地促进学生身心的发展二)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阶段性规律。
三)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规律四)身心发展的互补性五)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做到因材施教。
总之,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规律,但并不等于迁就学生身心发展的现有水平而是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实际出发,善于向他们提出经过他们努力能够达到的要求,促进他们的身心发展,不断提高他们身心发展的水平。
二.教师职业素养有哪些?1、道德素养1)思想素养包括:①科学的世界;②积极的人生观;③崇高的职业理想2)政治素养包括:①教师应把马克思主义作为工作的理论根蒂根基;②教师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③教师应自觉地树立共产主义的奋斗方向3)职业品德素养:是肯定社会或阶级对教师职业行为的基本要求,是教师在职业活动中必需遵循的品德标准和行为准则。
中国当代教师职业品德的基本要求:教育部、XXX共同公布的《中小学教师职业品德标准》(2008年订正)中规定,教师职业品德包括: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毕生研究。
2、知识素养1)教师需具有学科专业素养:①精通所教学科的根蒂根基性常识和技能;②了解与该学科相关的常识;③了解学科的开展脉络;④了解该学科领域的思维方法和方法论。
2)教师需具有教育专业素养:①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②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③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3、本领素养1)基础能力素养:智能素养(观察、思维、想象、记忆能力素养);言语能力素养(口语、体语能力素养)2)职业本领素养:教学本领素养(教学设计本领、课堂管理本领、课堂施教本领)、育人本领素养(心理沟通本领、行为辅导本领、班级管理本领)、教育科研本领素养4心理素养:认知素养、情感素养、意志素养5身体素养:教师要有健康的身体三.德育原则有哪些?德育原则有:一)导向性原则二)疏导原则三)尊重学生和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四)教育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五)因材施教原则六)课堂与生活相结合的原则七)长善救失原则八)灵活施教原则九)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四.教学原则有哪些?教学原则有: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巩固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因材施教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量力性原则、思想性和科学性统一原则。
教育学知识点——教学原则

教育学知识点——教学原则教学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遵循的指导性原则,它是教师在教学中思考和行为的出发点和依据,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和培养学生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下面就教学原则进行详细阐述。
1.因材施教原则因材施教是指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水平,采用适合他们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
教师应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和学习风格,并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使学生能够以最佳的状态参与学习,提高学习效果。
2.启发式原则启发式原则是指通过引导学生的思维,让他们积极思考和探索,主动构建知识结构。
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批判思维能力,引导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提出新的想法。
3.激发兴趣原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师教学的重要任务。
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乐趣和成就感,通过情感上的激励和认知上的引导,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兴趣和热爱。
4.循序渐进原则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中要按照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学科知识的逻辑顺序,分阶段有序地进行教学。
教师应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逐步引导学生前进,帮助他们建立论证和推理的能力。
5.问题驱动原则问题驱动原则是指通过提出问题的方式,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动机和能力。
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选择具有启发性和探究性的问题,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解决方法,促进学生的思考和交流。
6.学生为中心原则学生为中心是指以学生的需求和发展为出发点,以学生的参与和主动性为核心,设计和实施教学活动。
教师应尊重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自主选择,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和合作能力。
7.反馈及时反馈原则及时反馈是指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表现进行及时评价和反馈,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学习进展和不足之处。
教师应及时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成果,通过个别指导和评价,帮助学生改进学习方法和提高学习效果。
8.差异化教学原则差异化教学是指教师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和水平,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方法。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差异性,提供个性化的学习任务和指导,使每位学生都能达到自己的最佳表现。
教育学考试重点(附答案)

教育学考试重点一、名词解释1、培养目标:就是指特定的社会领域、不同层次、不同级别和不同类型教育的具体目标,它是教育目标的具体化,是各级各类学校对教育者身心发展所提出的具体标准和要求。
2、教育目的: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通过教育活动使受教育者在身心诸方面发生怎样的变化,或达到怎样的预期效果,它存在于一切教育活动中。
狭义的教育目的主要是指学校教育目的。
是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要求。
各级各类学校无论具体培养什么领域和什么层次的人才,都必须努力使所有学生都符合国家提出的总要求。
3、教学模式: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指导下和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基础上,为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和内容而围绕某一主题形成的未定而简明的教学结构理论模型及其具体操作的实践活动方式。
4、现代教学原则:现代教学原则是教学经验的概括与总结。
人类在长期从事教学实践的活动中,不断探索出一些成功的经验或失败的教训,对于这些经验或教训反复认识,不断深化,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经过概括抽象,即对教学规律有所认识,从而制定出教学原则。
5、现代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共同组成的传递和掌握社会经验的双边活动,具体而言,就是教师指导指导学生进行学习的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同时身心获得一定的发展,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
6、现代德育:即教育者根据现代社会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施加一定的现代社会的政治、思想、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其品的内部矛盾运动,以使其养成与现代民主政治、市场经济及现代法治等现代社会相契合及所期望的品德的教育活动。
也就是说,现代德育是现代政治教育、现代思想教育、现代道德教育等方面的总称。
7、学校教育制度:现代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组织其学校教育活动的规则体系和各级各类学校体系。
学制作为规则体系规定了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学习年限及相互之间衔接关系。
8、现代教育的本质: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并通过育人活动,从而实现自然人与社会人的统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学常考题之教学原则1.使所有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发展的教学原则是( )提出来的。
A.赫尔巴特B.布卢姆C.凯洛夫D.赞科夫2.依据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规律而提出的教学原则是( )。
A.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原则B.启发性原则C.因材施教原则D.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统一原则3.“教学相长”、“循序渐进”等教学原则最早出自()。
A.《学记》B.《论语》C.《尚书》D.《孟子》4.《学记》中提出的“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教师杂乱地施教,学生不按顺序学习,会使学生头脑混乱不知所措。
)”的主张对应的教学原则应是( )。
A.因材施教原则B.循序渐进原则C.巩固性原则D.启发性原则5.《学记》中的“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所阐明的教学原则是()。
A.循序渐进原则B.直观性原则C.启发性原则D.因材施教原则6.《礼记•学记》中提出“学不躐等”,讲的是教学要重视( )A.启发性原则B.直观性原则C.循序渐进原则D.因材施教原则7.《学记》中说:“不陵节而施”下列哪些原则与其在思想上是一致的?()。
A.启发性原则B.因材施教原则C.循序渐进原则D.巩固性原则8.在下列主张中,比较准确地体现了启发性教学原则的是()A.学不躐等B.各因其材C. 开而弗达D.温故而知新9.下列体现的是启发性教学原则的是( )A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B开而弗达则思C学不躐等 D学而时习之10.“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反映了()教学原则。
A.系统性 B启发性 C.思想性 D.巩固性11.“拔苗助长”违背了()教学原则。
A.直观性原则B.巩固性原则C.循序渐进原则D.因材施教原则12.“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某老师把学生的回答按分12个馒头的计算板书出来:12÷3=4(人),12÷2=6(人),12÷1=12(人),12÷0.5=24(人),这一做法体现了( )。
A.巩固性原则B.直观性原则C.理论联系实际原则D.因材施教原则13.罗杰斯的“以学生为本”、“让学生自发学习”、“排除对学习者自身的威胁”的教学原则属于( )。
A.非指导教学模式 B.结构主义课程模式C.发展性教学模式D.最优化教学模式14.苏格拉底的“产婆术”体现了教学原则的( )A.直观性原则B.启发性原则C.巩固性原则D.系统性原则15.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能力,这遵循的是( )。
A.直观性原则B.启发性原则C.循序渐进原则D.巩固性原则16.教学内容的安排既要有系统性和连贯性,同时又要保持一定的难度和速度,并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这主要体现( )的要求。
A.循序渐进和促进发展相结合的原则B.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的原则C.理论联系实际原则D.集体教学和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17.“教育者应先受教育”说明转化后进生的( )A.扬长原则B.对事不对人原则C.潜移默化原则D.可接受性原则18.教学原则是有效进行教学必须遵循的( )A.具体细则B.基本要求C.方针政策D.主要技能19.理论联系实际教学原则所遵循的主要教学规律是( )A.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B.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C.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D.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20.所谓在教学时要“用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是指教师要有()。
A.针对性B.逻辑性C.知识性D.创造性【参考答案】1.D2.D3.A4.D5.C6.C7.C8.C9.B 10.D11.C 12.C 13.A 14.B 15.C 16.A 17.C 18.B 19.A 20.A教育学常考题之“最”字题1.世界上最早、最完整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是 ( a )。
A.《学记》B.《论语》C.《论演说家的培养》D.《理想国》2.最早提出教育要适应儿童的年龄阶段,进行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家是(d)。
A.柏拉图B.昆体良C.皮亚杰D.亚里士多德3.最早提出“教学相长”教育主张的著作是( a )。
A.《学记》B.《论语》C.《孟子》D.《荀子》4.根据历史记载,中国有了最早学校教育的形态是在( a )。
A.夏朝B.商朝C.西周时期D.春秋时期5.我国古代私学最早兴盛于(b )A.商周B.春秋战国C.秦汉D.隋唐6.西欧最早出现的教育专著是(a)。
A.《大教学论》B.《论演说家的教育》C.《普通教育学》D.《我的教育信条》7.我国最早的学校教育机构是( a)。
A.庠B.序C.校D.学8.近代最早一部系统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是( b )。
A.《教育漫话》B.《大教学论》C.《爱弥儿》D.《教育论》9.最早的教学过程思想即学、思、行统—的观点。
其提出者是(a )。
A.孔子 B昆体良 C.杜威 D.夸美纽斯10.教育史上最早提出教学的教育性原则的教育家是( b)。
A.裴斯泰洛奇B.赫尔巴特C.夸美纽斯D.柏拉图11.最早倡导教育实验并提出“实验教育法”这个名称的教育家是(c)。
A.赫尔巴特B.裴斯泰洛齐C.梅依曼D.洛克12.最早提出“行动研究”这一概念的是(d)。
A.梅依曼B.拉伊C.凯洛夫D.勒温13.最早应用“启发式”进行教学的中外教育家分别是( a)。
A.孔子苏格拉底B.孔子亚里斯多德C.孟子柏拉图D.朱熹苏格拉底14.在我国教育史上,最早把小学教育规定为义务教育是在(b )。
A.1904年B.1922年C.1949年D.1986年15.近代最早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是(b )。
A 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 B.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C.杜威的《民主主义和教育》D.昆体良的《雄辩术原理)16.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在大学里讲授,最早始于( b)。
A.培根B.康德C.赫尔巴特D.黑格尔17.被称为世界上第一部研究教学法的书是( d )。
A.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B.柏拉图的《理想国》C.斯宾塞的《教育论》D.昆体良的《雄辩术原理》18.独立形态时期的第一本教育学著作是(c )。
A.《雄辩术原理》B.《康德论教育》C.《大教学论》D.《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19.第一部系统完备的教育学专著是(a )。
A.《大教学论》B.《普通教育学》C.《学记》D.《爱弥儿》20.首次在科学分类中将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划分出来的是英国哲学家(b)。
A.卢梭B.培根C.拉伯雷D.洛克1.A2.D3.A4.A5.B6.A7.A8.B9.A 10.B11.C 12.D 13.A 14.A 15.B16.B 17.D 18.C 19.A 20.B思想类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思想出自( c)。
A.《学记》B.《大学》C.《论语》D.《师说》2.“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思想最早出自(a )。
A.《论语》B.《学记》C.《四书集注》D.《孟子》3.墨子的教育思想中,除注重文史知识的掌握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外,主要的思想是(a)。
A.“兼爱、非攻” B.“弃仁绝义” C.“道法自然” D.“化性起伪”4.“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出自( b )。
A.《学记》B.《师说》C.《论语》D.《春秋》5.“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翻译为白话文是“君子以他所说的超过他所做的为可耻”,这在当今仍具有强烈的教育意义。
这句话出自( c)。
A.《大学》B.《中庸》C.《论语》D.《孟子》6.“长善救失”“教学相长”的教学思想是( c)中首先提出的。
A.《论语》B.《孟子》C.《学记》D.《劝学篇》7.教育史上提出“有教无类”口号的教育家是( a)。
A.孔子B.孟子C.夸美纽斯D.荀子8.我国教育思想家王充提出“施用累能”,说明(c )对能力的影响。
A.遗传素质B.学校教育C.社会实践D.个人主动性9.反映古希腊著名哲学家柏拉图教育思想的代表作品是(c)。
A.《教育论》B.《雄辩术原理》C.《理想国》D.《巨人传》10.提出“泛智”教育思想,探讨“把—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的教育家是( b )。
A.培根B.夸美纽斯C.赫尔巴特D.赞科夫11.提出“泛智”教育思想的教育著作是( b)。
A.《教学与发展》B.《大教学论》C.《教育漫话》 D.《教育过程》12.“我们敢说日常所见的人中,十分之九都是他们的教育所决定的”,这一观点是出自洛克的( b)。
A.《大教学论》B.《教育漫话》C.《爱弥儿》D.《普通教育学》13.“如果给我一打婴儿,我保证能够任意把他们培养成任何一类人,或者医生、律师、商人和领导者,甚至于乞丐和盗贼”。
这句话的作者是(a )。
A.华生B.洛克C.柯尔伯格 D.皮亚杰14.下列中外历史名人中,坚持外铄论的是( d )。
A.孟子B.威尔逊C.弗洛伊德D.洛克15.重视学生的经验和兴趣的教育理论是(c )。
A.理性主义B.社会主义C.实用主义 D.以上皆是【参考答案】1.C2.A3.A4.B5.C6.C7.A8.C9.C 10.B11.B 12.B 13.A 14.D 15.C《教育学》有关理论、代表人物及著作等1、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清末"废科举,兴学校"2、中国近代系统完备的学制--1902年壬寅学制,1903年癸卯学制3、中国奴隶社会教育内容--六艺4、我国私学发展、百家争鸣--春秋战国时期5、"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6、科举制度开始--隋唐7、科举考试的依据--四书8、"以僧为师"、"以(书)吏为师"--古埃及教育9、孔子的教育思想记载--《论语》,孔子对我国教育的贡献有三个方面(创立私学)(创立儒学)(删订六经)10、"有教无类"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一词来源)"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因材施教--孔子11、"兼爱"、"非攻","亲知"、"闻知"、"说知"--墨家12、"弃圣绝智"、"弃仁绝义"、回归自然--道家13、世界最早的教育专著、"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师严然后道尊""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学不躐等"教学相长,循序渐进"不陵节而施""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学记》14~、助产术(或叫"产婆术")重视启发教学“美德就是知识”西方古代以其雄辩和与青年智者的问答法著名--苏格拉底(古希腊)15~西方启发式教育思想的渊源是-----------苏格拉底的多婆术16、《理想国》--柏拉图(古希腊)17、《政治学》,最早提倡最早提出教育要适应儿童的年龄阶段全面发展的和谐教育首次系统阐述了体育、德育、智育、美育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亚里斯多德18、《大教学论》,、"泛智教育",“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一切知识都从感官的知觉开始的","应当循序渐进地来学习一切,在一个时间内只应当把注意力集中在一件事情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