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复习导航.docx

合集下载

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22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22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22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理知识体系自主学习——主干梳理·依托教材·高于教材一、变化中的男女服饰1.趋势: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向美观、适体、方便、________转变。

2.表现(1)近代①男子:长袍马褂、西装、________装。

②女性:改良后的旗袍。

(2)新中国成立后至20世纪60年代中期①特征:穿衣打扮与政治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②表现:中山装和以列宁装、连衣裙为特征的苏式服装成为人们的普遍选择。

(3)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①特征:服饰的式样和颜色趋于单调。

②表现:“干部服”和军装盛行。

(4)改革开放后①表现:由穿得暖向穿得好、穿得时尚、穿得个性过渡。

②影响因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港台、欧美等文化的影响。

[特别提示] 中山装和旗袍属于中西结合的产物。

现代中国西装成为时尚是在改革开放以后。

二、饮食与居室建筑的演进1.饮食文化(1)中餐:四大菜系,即鲁菜、粤菜、川菜、淮扬菜。

(2)西餐:鸦片战争后,西餐传入中国,出现了中西餐并行的局面。

2.居室建筑(1)传统居室:________是北方地区的典型民居。

(2)西式住房:鸦片战争后,在租界,西式住房开始大量出现;20世纪30年代前后,出现了完全欧化的新式住宅。

三、习俗风尚的变革1.影响因素:________、新文化运动、新中国的成立以及改革开放等。

2.主要表现(1)婚俗①清末民初,受新思潮熏陶的青年男女反对包办婚姻,主张婚姻自主,仿效西式婚礼。

②新中国成立后,恋爱自由、婚姻自主成为一种时尚。

(2)丧礼:新中国成立后,开始由土葬向火葬改革。

(3)其他①公历在官方活动中得以实施。

②点头鞠躬取代了跪拜作揖。

③握手逐渐成为社交场合的常见礼节。

④女子获得受教育权利,走出家庭,步入社会。

[易错提醒] 社会生活变迁的易错点(1)西式服饰传入中国,引发服饰变革,但并没有完全取代中式服饰,而是中西服饰并行。

(2)清朝缠足陋俗最盛,但清政府并不支持缠足,还多次下令废除缠足。

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复习提纲)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二、影响近现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1、影响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因素:外因:鸦片战争以来,由于西方国家的侵略,使西方的生产方式和生活习俗传入中国。

内因:民主革命思潮的兴起,一些先进的中国人积极主动吸收外国的一些生产生活方式。

2、影响现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因素:(1)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当家作主。

(2)改革开放后,党和政府把实现小康作为经济建设的奋斗目标。

(3)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

3、其它:(1)不同时期政府顺应时代潮流的相关政策的推动。

(2)不同时期爱国杰出人士的推动。

第15课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二、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原因:(理解)1、近代:西方侵略,工业文明的冲击;2现代:民族独立,人民当家作主;改革开放,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3、其它:不同时期政府顺应时代潮流的相关政策的推动。

三、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对生活的影响1、近代以来交通工具进步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交通工具和交通事业的发展,不仅推动各地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而且也促进信息的传播,开阔人们的视野,加快生活的节奏,对人们的社会生活产生了深刻影响。

2、近代以来通讯工具进步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通讯工具的变迁和电讯事业的发展,使信息的传递变得快捷简便,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影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

四、[近代]中国交通和通讯事业发展的特点:(了解)1、开端艰难,起步晚,落后于现时代的西方;2、发展缓慢,受本国顽固势力的阻挠和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的排挤;3、先个别试办然后逐步推广;4、发展不平衡,沿海、沿江发达,内地落后。

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拓展延伸】[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化的趋势、特点、认识(理解)1、趋势: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尽管同我们现在的发展相比很有限并且是微不足道的,但它却代表了人类历史文明发展变化的主流趋势和人类社会优秀文化的发展方向。

202 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十三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202 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十三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202 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十三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在中国近代史中,社会生活的变迁是一个重要的主题。

本文将从不同方面探讨这种变迁,包括生活方式、传统文化和社会制度。

首先,生活方式方面的变化是很明显的。

根据统计,20世纪初,大约90%的中国人生活在农村。

他们的生活模式与现代化的城市生活有着很大的不同。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涌入城市。

到了21世纪,中国城市人口已经超过了农村人口。

这种转变带来了很多的新的生活方式,人们开始追求更加时尚的衣服,更加多样化的食品,更加充实的休闲娱乐等等。

同时,传统文化和价值观也随着时代的变迁而逐渐改变。

以女性地位为例,古代中国妇女地位被认为是比较低下的,女性不能上学,不能批评男人,更不能参与政治活动。

然而,20世纪初,很多爱国女性开始展示他们的才华,包括著名的诗人林徽因,电影明星周璇和范蠡等等。

她们的成功为女权运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改变了传统文化中关于女性的偏见。

最后,社会制度的改变也是社会生活变迁的重要因素。

在中国近代史中,社会制度的改变体现为近代化改革和革命。

在清朝晚期,由于经济和政治压力,中国逐渐接受了外国的现代化理念。

然而,这种改革的过程是漫长的和困难的,随着各种社会矛盾的加剧,革命的呼声越来越高。

1911年,辛亥革命之后,中国成为了共和国,虽然最初的共和国政府面临着许多问题和挑战,但它标志着中国结束了长达2000年的封建社会制度。

总之,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是一个复杂而多维的过程,它展示了不同的人类文化、价值观和思想的碰撞。

我们需要对这种变迁的形成和发展进行深入的理解,为未来的社会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

历史必修二复习专题之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历史必修二复习专题之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历史必修二复习专题之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知识点1: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影响其变化的因素有哪些方面1.近代:1840年至1949年变化表现:(1)衣着:长袍马褂(传统)、西装(外来)、中山装、旗袍(中西合璧)(2)饮食:西餐传入并逐渐流行(19世纪40年代起);一些西餐中常用的原料开始大量进入百姓饭桌,一批专门生产西式食品的食品厂开始出现,西菜西点逐渐成为国人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

(3)居住:四合院(传统),外人来华后,西式洋房开始大量出现,中西合璧成为典型特征;20世纪30年代前后,京津等地开始出现富贵人家所修建的完全欧化的新式住宅,其命名也开始改用“新村”、“花园”、“别墅”、“公寓”等。

(4)风俗:①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改变传统婚姻制度,倡导婚姻自由②社交礼仪:跪拜礼握手、鞠躬 ;称呼:“老爷”“大人”“先生”“同志”;婚丧仪式:铺张繁琐愚昧简洁文明。

③辛亥革命后,“用阳历”,增添了国庆、元旦等新节日。

④读报刊、看电影成为民众生活一部分局限:由于农村落后、封闭,农村社会生活变化微弱,只有少量的洋货进入中等生活水平的农民家庭,传统的风俗习惯,坚如磐石。

变化原因: (1)西方的生产、生活方式和生活习俗的影响;(2)仁人志士的推动;(3)民主思潮的促进;( 4)近代工商业的发展。

2、现代:1949至今变化表现:建国后,人们生活逐步得到改善,但改革开放前,温饱问题长期未能解决。

改革开放后人们的衣食住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吃:(1).到1987年,基本解决温饱问题。

(2).政府发动的“菜篮子工程”,使丰富的蔬菜、肉蛋、海鲜摆上百姓的餐桌。

(3).餐饮业发展,快餐盛行。

2)穿:从灰蓝单调走向五彩缤纷,从单一的款式走向多样化,年轻人的服饰,逐步融入国际潮流。

3)住:1995年,国家在城镇启动“安居工程”,让中低收入职工买到合适的住房4)风俗习惯:(1). 1950年政府制定《婚姻法》,实行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平等的新的婚姻制度。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轮复习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轮复习

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高考趋势分析1、考查鸦片战争、辛亥革命、新中国建立和改革开放四个时期社会生活的重大变化及变化的原因。

2、通过古今中外的衣、食、住、行等相关的材料考查社会生活的变化。

3、考查政治、经济、科技、思想观念的变化影响社会生活的变化。

4、交通工具革新对社会的影响,尤其是推动全球化的作用。

易混点1、对近代社会生活产生重大影响的因素经济体制的变化和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政治制度的变革;科学革命对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印象;思想启蒙的作用。

1、从近代化角度看社会习俗变化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是中国近现代花的一个重要方面,它与政治民主化、经济的工业化和城市化等共同构成中国近现代的内容,也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中国近现代化的历程,同时他们之间又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将近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置于中国近代大背景下,便于认识它发生的必然性和发展趋势。

重点理解知识一、影响近现代社会生活变化的主要因素1、西方工业文明对中国的冲击。

鸦片战争后,列强把西方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移植到中国。

2、近代工商业发展。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3、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

4、近现代政治变革。

(戊戌变法、清末新政、民国移风易俗、新中国建立后的推动、改革开放以来新时期的变化)5、先进知识分子和进步人士的推动。

二、近现代交通工具运输业发展的影响(1)积极:加强了同世界的联系,促进世界市场的发展;有利于近代科学技术和先进思想理论的传播;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有利于中国经济的近代化;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

(2)消极:由于近代中国的铁路大都由外国控制,有利于列强的政治、经济侵略,便利了列强对中国的掠夺;不可避免地带来了城市交通堵塞、空气污染等负面影响。

三、近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特点1、经历了由被动到主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2、随着中国近代化的发展而不断加深;3、在地域、城乡之间存在严重的不平衡性;4、在西化的同时又保留浓厚的民族特色。

中国近现代生活的变迁一轮复习

中国近现代生活的变迁一轮复习


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1.表现—— 服饰 1)趋势: 近 鸦片战争后 特点 中西结合 土洋并存

2)阶段:
辛亥革命后
1)50、60年代 建国以后 现 2)60、70年代
政治影响 特点 衣着朴素
代 改革开放后从穿暖到穿好,色彩款式多样
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1.表现—— 饮食:中西餐并行 1)中餐:四大菜系,( 鲁菜 、粤菜、川菜、淮扬菜) 2)西餐:19世纪40年代起 ,西餐传入中国,中西 餐并行 。
4.(2014北京卷)17.图9是民国时期描绘北京社会生 活的风俗画。画中最能反映近代社会生活变革的有 ①墙上画作的风格 ②人物的发型 ③照明手段 ④饮食方式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二.交通、通信工具的进步 1.交通运输的发展
表现 传 统 轿子、马车、帆船 人力 人力车 自行车 ( 传入〃普及〃 ) 牵引 陆 19世纪末20世纪初〃〃〃, 火车1969年,北京地铁开始运营 2003年,上海磁悬浮列车 2006年青藏铁路全线通车 近现代 电车 1906年天津 机械 公共汽车 1924年上海出现 牵引 海 1865年,〃〃〃轮船 1872年,洋务派轮船招商局〃〃〃 空 飞机(20世纪20年代民航事业起步)
互联网的优势有哪些: 1.集报纸、广播、电视的优势于一体 2.可以高度互动,双向传受 3.可以更主动、更便捷和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
完全欧化(花园、别墅)
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1.表现—— 居室 1)建筑:传统—— 北方的四合院
1)鸦片战争后:中西合璧成为典型特征 欧化: (上海石库门里弄住宅) 2)20世纪30年代前后:京、津等地开始 出现完全欧化的新式住宅

最新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复习提纲)资料讲解

最新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复习提纲)资料讲解

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复习提纲)第一节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内容标准】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一、服饰方面1、第一阶段:鸦片战争后到新中国的建立。

(特征:中式与西式、传统和现代服饰并存,中西合璧,不土不洋。

)A、鸦片战争前:长袍马褂B、鸦片战争后:①西装传入中国,民国后流行开来,成为男子礼服之一。

②“断发易服”(剪辫着西装。

具有移风易俗、反清色彩)③中西合璧、满汉风格:旗袍——是西式服装影响下女性服装变化发展的典范。

C、辛亥革命后:中山装(中西合璧)——孙中山设计的中山装综合西式和中式服装的特点,成为中国男子喜欢的标准服装。

中山装和旗袍具有中西合璧的特点。

2、第二个阶段:新中国建立后到十一届三中全会。

(特征:由于政治上的影响,与革命相关的服饰成为主流。

)A、新中国成立后至20世纪60年代男装:列宁装、中山装、中式便装女装:列宁装、连衣裙、中式便装B、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军装和“干部服”盛行,服装样式和颜色趋于单调。

3、第三个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后)(特征:与世界接轨,多彩呈现;具体表现在,服饰由最基本的防寒保暖向美观大方转变,各种款式的服装层出不穷。

)二、饮食方面2、西餐(1)传入时间:1840年鸦片战争后(2)影响:①西餐常用原料进入餐桌②经营西式食品的食品厂出现(3)中西餐饮食文化的区别:①烹饪方式、食品种类、就餐环境、礼节要求存在明显;②中餐以追求美味首要目的,西餐以营养为最高准则。

三、建筑方面1、传统建筑:北京四合院鸦片战争后:2、新式住宅:“新村”、“花园”、“别墅”、“公寓”3、中西合璧四、习俗方面1、中国旧时期比较落后的风俗:婚姻包办、土葬、厚葬、女子裹足且不得接受教育、迷信等2、这些旧风俗到近现代的变化:婚姻自由、婚礼删繁就简、火葬、简葬、女子放足且可以接受教育并走出家庭、破除迷信等★五、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发生变化的因素1、经济发展水平的决定,生产力的提高(如自然经济的瓦解、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和发展、改革开放后生产力的迅速发展)2、社会政治变革和政治环境的影响(如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新中国成立“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等社会政治变革影响了社会习俗的变化。

考点24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过知识)-2021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考点24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过知识)-2021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考点24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知识线索线索社会生活的变迁(1)近代:鸦片战争后,国人的衣食住行等生活方式和习俗发生了较大变化。

近代以来中国的交通运输、大众传媒等伴随着西方文明渗透而逐渐走向近代化。

(2)现代: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吃、穿、住和风俗习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代交通工具快速发展;报刊、影视和网络技术使人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一、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迁近代中国现代中国服饰鸦片战争后,“洋布”“洋装”在城市出现;辛亥革命后,中山装受到新派人士的欢迎;20世纪二三十年代,西装、粗布大衫、旗袍、学生装等并行服装颜色由灰蓝色调为主到五彩缤纷,款式由单一走向多样化饮食从传统饮食到出现西餐,吃西餐成为有钱人的时尚1987年基本解决温饱问题住宅从中式宫殿、普通民居到欧式洋房或中西合璧建筑出现由拥挤简单到宽敞舒适;政府启动“安居工程”名师点睛由于西方工业文明的传入,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但这些深刻的变化是以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灾难为代价的。

二、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1.交通工具的进步(1)铁路①19世纪80年代初,清政府修成唐胥铁路,标志着中国铁路的诞生。

②1909年京张铁路通车,成为中国铁路历史上的里程碑。

③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建成宝成、兰新等铁路。

④到“九五”期末,中国铁路运营总里程居亚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

(2)公路①20世纪初,汽车开始出现在上海等大城市。

②新中国成立后,建起汽车制造厂和比较密集的公路网。

(3)水运①19世纪70年代初,洋务派创办轮船招商局,是中国水上交通业近代化的开端。

②新中国成立后,轮船运输业获得快速发展,20世纪90年代后受铁路、公路和民航业的影响较大。

(4)航空①1909年,冯如制成中国第一架飞机,标志着中国航空事业的开始;1920年,中国首条空中航线——北京至天津航线开通,中国民航拉开了序幕。

②新中国成立初期,民航发展有限;改革开放以后,中国逐步成为世界民航大国。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轮复习)(人民版)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轮复习)(人民版)
近代中国交通业受到西方列强的控制盒操纵。
2.中国近代交通工具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1)中国近现代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推动; (2)政府的大力提倡; (3)群众反帝斗争的推动; (4)中国人民聪明才智的推动; (5)外来交通技术传入的推动。
(1)邮政通信
时间 二次鸦片战争后 成就 中国加快通信建设步伐 海关开始试办邮政 正式办理“大清邮政局”不久,设邮传 部 大清邮政改为中华邮政,邮路进一步扩展 邮电部成立,开创邮政和电信合一新时代
探讨:1.交通工具更新的特点?
人力牵 动力: 引工具 机械牵 引工具
人力车、自行车、三轮车
轮船
火车 电车 汽车 飞机
工业革命,鸦片战争、 洋务运动 第二次工业革命
自制自研 技术: 引进 地区发展差别:城市(东部)显著,乡村(西部)缓慢 对象: 平民化、普及化 进程: 先慢后快 种类: 海陆空都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
宏观思考
民主革命
“变”的原因
“ ”

“变”的表现
内因: 历史剧变 民族工业 政治环境(政策推动) 经济(生产力提高) 文化(思想观念转变) 技术(引进→自研) 思想解放运动 外因:外来文化涌入 (中西文化的碰撞) 全球化趋势的促进
三次科技革命
“变”的特点 “变”的影响
社会生活是时代的产物,是一定 时期的政治、经济、思想的反映。
传统建筑 鸦片战争后
传统 婚姻 丧礼 其他 包办婚姻 土葬
中西合璧 20C30后 完全欧化
辛亥革命后 婚姻自主 丧礼简化,殡 仪馆,公墓 新中国后 恋爱自由 火葬
①男子留长辫 ②女子缠足 ③跪拜作揖 ④“大人”、 “老 爷” ⑤女子不得受教育 且局限于家庭
→剪辫易服 →迫令放足 →点头鞠躬、握手 →“先生”、“同志” →女子获得受教育权利的同时, 走出家庭、步入社会

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复习提纲)

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复习提纲)

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复习提纲)第一节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内容标准】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一、服饰方面1、第一阶段:鸦片战争后到新中国的建立。

(特征:中式与西式、传统和现代服饰并存,中西合璧,不土不洋。

)男装: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女装:旗袍(新式与旧式)2、第二个阶段:新中国建立后到十一届三中全会。

(特征:由于政治上的影响,与革命相关的服饰成为主流。

)男装:列宁装、中山装、中式便装女装:列宁装、连衣裙、中式便装3、第三个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特征:与世界接轨,多彩呈现;具体表现在,服饰由最基本的防寒保暖向美观大方转变,各种款式的服装层出不穷。

)二、饮食方面2、西餐(1)传入时间:1840年鸦片战争后(2)影响:①西餐常用原料进入餐桌②经营西式食品的食品厂出现(3)中西餐饮食文化的区别:①烹饪方式、食品种类、就餐环境、礼节要求存在明显;②中餐以追求美味首要目的,西餐以营养为最高准则。

三、建筑方面1、传统建筑:北京四合院2、中西合璧3、新式住宅:“新村”、“花园”、“别墅”、“公寓”四、习俗方面1、中国旧时期比较落后的风俗:婚姻包办、土葬、女子裹足且不得接受教育、迷信等2、这些旧风俗到近现代的变化:婚姻自由、火葬、女子放足且可以接受教育并走出家庭、破除迷信等五、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发生变化的因素1、经济发展水平的决定,生产力的提高2、社会政治环境的影响3、人民思想解放的推动,思想观念的转变4、外因:国外外来文化的涌入5、全球一体化趋势的促进6、还与个人的具体情况有关第二节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内容标准】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一、交通工具的更新1、古代:木船、马车、轿子2、近代(1840—1949)(1)海:轮船①最先引进中国的近现代交通工具是轮船,洋务运动时,创办马尾造船厂。

②1865年,中国终于建造成了自行设计的第一艘轮船。

道客巴巴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_OK

道客巴巴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_OK

售其仿制的西式帽的广告。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①该帽一定程度上抵制了洋帽的输入
②中国社会生活受到西方文明的冲击
③广告主要宣传了博士帽的实用功能
④帽式的差异体现出男尊女卑的观念
A.②③
B.①②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 B
2021/9/6
20
第22讲 │ 重点要点探究
[解析] 解答本题应对图片信息进行有效提取和分析,并结 合近代社会习俗变迁的史实理解。图片广告中的“时髦男女” 说明广告主要宣传其时尚功能,故③不准确。从图片本身并不 能反映出男尊女卑的观念,故④理解有误。“天津同升和帽庄 出售其仿制的西式帽”表明国产“西式帽” 一定程度上抵制 了洋帽的输入,也本质上体现了中国社会生活受到西方文明的 冲击。故①②都是正确的。
2021/9/6
21
第22讲 │ 重点要点探究
[命题分析] 高考大多集中考查19世纪末20世纪初物质生活 与社会习俗的变迁,主要考查方式是提供新的图片或民谣等材 料信息,考查考生对民国初期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变迁的准确 认知。复习时要尤其注意理解近代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变迁的 时代特征及其背后的时代原因,并能根据新的材料情境灵活地 迁移和运用。
(3)水运 ①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纷纷在中国设立____________, 垄断中国江海的运输业。 ②19世纪70年代初,洋务派的__轮__船__公__司______首次打破列 强的垄断局面,推动水上交通业的近代化进程。 ③新中国成立后,轮船运输业由国家统一管理。90年代后, 轮船运输业受到一定的影响。
2021/9/6
镇启动了“__________” 风尚在逐步5
第22讲 │ 主干考点梳理
► 考点 2 交通和通讯工具 1.交通工具

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的是近代中国社会风俗的变化,辛亥革命后,逐步
采用平等的“先生”“同志”,代替了“老爷”“大人”等称谓,B项正确。 其他三项时间上不符合,排除。
2.(2020·湖南学业水平·5)随着时代的变迁,“洋布”“洋装”渐渐进入中
国城市百姓生活。这一变化开始于( A )
A.鸦片战争后
B.戊戌变法后
(2)现代 ①原因:经济基础的变化;政治体制变革和政治环境的变化;思想 解放运动。 ②表现:(衣)朴素→多样化;(食)匮乏→温饱→小康;(住)拥挤→宽 敞、舒适;(习俗)勤俭节约、无私奉献→注重环保、休闲娱乐。变化特 点:从传统到现代;变化深刻巨大;地区不平衡。
考点2:交通和通讯工具进步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交通:方便了人们的出行,推动了经济文化交流,对人们的 社会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通讯:使信息的传递变得快捷和简便,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 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
C.五四运动后
D.改革开放后
【解题思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随着西方列强入侵,鸦片战争后, “洋布”“洋装”渐渐进入中国城市百姓生活,这是中国近代社会 生活变化的开端,A项正确。其他三个时期在鸦片战争之后,排除。
3.(2020·湖南学业水平·9)中国电影事业开始起步的标志是( A ) A.《定军山》首映成功 B.《渔光曲》获国际奖 C.《歌女红牡丹》上映 D.《五朵金花》展播 【解题思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05年拍摄的《定军山》是我国 第一部电影,A项正确。《渔光曲》于1934年拍摄成功,B项错误。 《歌女红牡丹》是1931年拍摄成功的,C项错误。《五朵金花》是 1959年拍摄的电影,D项错误。
★特别关注★ 1.本单元前两年考查的内容非常少。在选择题方面重点关注“大 众传媒”发展的表现、社会生活变迁的原因和影响。 2.近几年对交通工具的考试涉及比较少,非选择题重点关注“影 响风俗习惯”的因素。

高中历史复习:中国 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高中历史复习:中国 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2)清政府至20世纪初在南京开办第一个电话局, 开通第一部市内电话。
14:14
6
大众传媒的发展
一、报刊业走向繁荣:
(1)19世纪中期,外国人在中国办报,著名报 刊有《中国丛报》和《万国公报》 (2)19世纪晚期,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办报,多 是反映社会思潮 (3)20世纪前期,中国共产党办报,为夺取革 命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新中国成立后,报刊成 为宣传党的政策的主要舆论工具
AD B.封建专制思想根深蒂固
C.消费观念凸显奢靡之风 D.平等自由观念较为普及 08. 进入近代,中国电报事业开始发展起来。中国人 自行架设的第一条有线电报线是在 A. 台湾 B. 天津 C. 广东 D. 湖北
A
14:14
13
09. 交通工具的进步给近代中国人的生活带来巨大变化。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中国近代新式交通工具的是
(2)1920年,中国首条航空线——“_北__京__至__天__津_”航
线开通。
14:14
5
二、通讯工具
1.电报 (1)1877年,福建巡抚在台__湾____主持架设中国第一 条有线电报线。
(2)20世纪,_上__海__崇__明___首次装置无线电台。
2.电话
(1)19世纪80年代,外国开始在__上__海__设立电话公 司。
C.
D.
D
10
03. 近代中国社会风俗习惯发生了巨大变化,下列各
项中不是中国传统社交礼仪的是
D A. 跪拜 B. 请安 C. 拱手 D. 握手
04. 清末,中国经济较发达的沿海和内河沿岸地区,
城乡居民的日常生活品很多带有一“洋”字,如洋火、
洋油、洋布等;而在内陆乡村,农民依然“昼出耕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复习导航【知识图表】十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辆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辻・乍通工具和通讯工具进步夫众传媒的变迁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新小国社会生活报刊业的繁荣彫视业的发展互联网的兴起【复习导航】本单元介绍了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历程,分别从衣食住行、风俗习惯、交通与通讯、传媒等方面介绍变化的状况以及产生变化的原因。

09年高考考查交通工具、社会生活、婚姻制度变革等方面内容,以单选题、材料解析题等方式出现。

近百年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具有巨大、深刻和急骤的特征,同时近百年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又具有不平衡的特点。

沿海变化快,内地变化慢,城市变化快,农村变化慢。

学生应该明口影响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因素:经济体制的变化和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政治制度的变革;科技革命对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的影响;思想启蒙的作用。

根据课程标准,学生重点寧握如下内容: 近代中国物质生活变化的表现及其原因;新中国成立后物质生活与风俗变化的表现及其原因;近代以来交通工具变化发展的特征;近代交通业发展的原因、特点及影响;通讯工具的变迁史实及其影响;报刊业、电影、电视发展的史实及其影响;互联网的优势、缺陷、社会影响【考点串讲】1.近代中国物质生活与风俗变化的表现及其原因【考查方向】重在考查近代中国人民在衣食住行方面的变化史实及其原因。

学生应该从西方列强影响、政治制度的变革•、生产力的发展等方而认识其变化的原因。

同时认识到城市的社会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发生较大的变化,而广大农村仍处在落后、封闭、贫穷状态,传统习俗坚若磐石2.新中国成立后物质生活与风俗变化的表现及其原因【考查方向】以改革开放为分界线,人民的物质生活与风俗变化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深刻认识到只有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解放思想,实行改革开放,创造出丰富的物质文化,建设具有时代内涵的精神文明3.铁路交通发展的史实以及对社会的影响【考察方向】重在考查不同时期中国铁路交通发展的史实及其对国民经济发展、百姓生活的影响。

分晚清时期、民国时期、新中国时期把握中国铁路交通发展的史实,深刻理解铁路交通发展有利于各地区的物资交流和劳动力流动,促进经济发展;交通便利快捷;机车内部环境舒适,给百姓出行带来方便4.近现代公路、水路、航空的变迁【考察方向】学生应该明确近代公路、水路、航空的变迁史实,明确近代史上由于政治腐败、战争频繁等因素影响,近代公路、水路、航空发展缓慢。

新中国成立后近代公路、水路、航空发展迅速5.近代以来交通工具变化发展的特征【考察方向】从动力、技术、地区发展差别、对象、进程、种类等方面考虑交通工具变化发展的特征。

动力从人力、自然力到机械力。

技术从引进到自主研制;地区发展差别:城市显著,乡村缓慢;对象:平民化、普及化;进程:先慢后快;种类:海陆空6.近代交通业发展的原因、特点及影响【考察方向】从西方列强侵略、救国救民需要、工业革命成果、经济发展等因索考虑近代交通业发展的原因。

从种类全面发展、西方列强的控制和操纵、发展不平衡方面考虑近代交通业发展的特点。

从消极方面与积极方面考虑近代交通业发展一的彩响。

7.报刊业发展的史实及其影响【考察方向】学生应该认识到中国报刊业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由外国人创办到中国人创办的过程。

从19世纪中期到改革开放以来,大致经历了形成、发展和繁荣三个阶段, 在不同时期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

在报道新闻、传递信息、通达民情、传播知识、开启民智、立言议政和实行舆论监督等方面,都发挥着主要作用。

从总的趋势来看,它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即使在传媒手段日趋多样化的今天,报刊仍然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广大读者8.电视普及•的原因【考察方向】从生活水平、物质基础、精神需求、电视的特点角度回答。

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群众精神生活的需要,信息量大,具有可视性、多角度、覆盖面广的优势,开阔人们视野, 对社会影响大等促进电视普及。

9.互联网的优势、缺陷、社会影响【考察方向】学生应该明确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优势是集报纸、广播和电视的优势于一体,费用低廉,可以高度互动,双向传受,可以更主动、更便捷和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

缺陷是不法分子传播彫响青少年成长的不良信息,利用网络进行犯罪,使青少年沉迷于网络游戏。

从工作和生活方式、教育和学习方式、思维方式等方面考虑互联网的社会影响。

10.地球被称作“地球村”原因【考察方向】从交通与通讯工具方面考虑,由于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发展不仅推动了各地经济的发展,也促进了各地信息的交流,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私家车的拥有量和固定电话、移动电话的普及迅速增长,对人们的社会生活产生了深刻彩响,人们活动的范围越来越大,我们生活的地球却显得越来越小了。

11. 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一般性规律:【考察方向】此间题考查学生概括归纳历史问题的能力,学生在掌握历史知识的基础上应该 概括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一般性规律:经历了一个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 随着中国近代经济、政治、思想的变化而不断加深;地域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中西文 化逐渐结合,且保留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色;【感受高考】1. (09年上海卷)随着汽车、火车、轮船在近代中国的出现,“乘客不分男女座,可怜坐下 挤非常”这样的竹枝词也开始流行起来,这反•映了()A. 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冲击了传统的伦理道德B. 新式交通工具并没有改善人们的出行状况C. 人们对新式交通工具的赞同与认可D. 人们从没有停止过对交通工具改进的追求【答案】A 捉取材料有效信息,“乘客不分男女座”这句话,这和中国传统的男女有别授受 不亲的伦理道德有违,也就是说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冲击了传统的伦理道德;2. (09年安徽卷)下列图片反映清末民初社会生活的变化,其中具有反清革命色彩的是()【答案】B 这四幅图片都反映了近代社会生活发生的变化,A 为“裹脚野蛮、天足文明”,C 为婚礼的习俗,D 为近代交通黄包车。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只有B 项“断发剔『’具有了反 清革命的色彩。

3. (09年广东卷B )下列歌谣中,不能反映民国初年社会风风尚的是()A.结婚证书当堂读,请个前辈来证婚B.文明洋伞小包裹,长统洋袜短脚裤C.辫线斜拖三尺短,之乎者也说荒唐D.改良的头,改良的花,改良的姑娘大脚丫 【答案】C 本题考查民国时期风俗习惯的变迁。

民国成立后,开展了剪辫易服等活动,象征清王朝守旧势力的发辫被剪。

4. (2009高考广东理科基础)“又是庚申元旦节,过年过得直贯冲。

见面齐声道恭喜,脱 帽都行一鞠躬……祝罢再把新年贺,两手深深打一恭。

”长沙市民曾有的这些习俗,最早可 能出现于()•A.唐宋时期B.明朝后期C.民国初年D.新中国时期【答案】C 民国政府颁布法令,在全国采用国际通行的公历代替中国传统历法,并增添了 国庆、元旦等节日。

5. (09年江苏卷)近代以来,人们的婚姻观念逐渐改变。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父母Z 命这句话固然视为天经地义不可改易的,但是我们现在做父母的应该要晓得, 这几千年来的礼教风俗到了今天决计行不通!……做父母的应该要明白些现在世界的大势! 闭关自守,做不到了;农业经济组织下的状态,保不住了。

A・ C ' 图3D一一陆秋心《婚姻问题的三个时期》(《新妇女》1920年4月15日)材料二:我在小姊妹的帮忙下,加入了家庭妇联。

我看见姊一妹们加紧生产,努力学习文化,便愈感到自己的落后,我要好好地向姊妹们学习,我也加入了学习班。

新婚姻法颁布以后,小姊妹张丽娟告诉我,说可以到家庭妇联申请向朱家离婚,婆婆没有理由阻拦我,于是我离婚了,我自由了。

一一《一个童养媳的新生》(1950年9月1日《解放日报》)材料三:婚姻不是件私事;……在任何地方一个男子或女子要得到一个配偶,没有不经过一番社会规定的手续。

一一费孝通《生育制度》请回答:(1)据材料一、二,人们的婚姻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作为婚俗背景的经济基础和家庭关系,从传统到近代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材料二中“我〃的婚姻态度发生变化的社会条件是什么?⑶据材料一、三,不同学者在婚姻自由度问题上的视角分别是什么?我们应如何全而认识这—问题?【答案】(1)变化:从遵从父母之命到追求婚姻自由。

(2)经济基础:从传统小农经济到近代工商业的发廉;家庭关系:从传统纲常伦理(父为子纲)到家庭成员的平等口由;社会条件: 社会制度的变革(新中国的成立);社团组织(家庭妇联)的支持;法律保障(新婚姻法的颁布)。

(3)视角:历史考察;社会关系考察j认识:随着社会的发展,婚姻当事人越来越只有,但处于社会关系中的人,婚姻自由总是相对的。

【资源库】改革开放促进了铁路建设改革开放后的25年间,中国经济总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也呈现出令世界震惊的持续增长现象。

“耍想富,先修路”,这句民谣反映出了现代交通运输工具对于各地经济发展至为关键的重要作用。

从1980年起,经济建设的迫切需求,使全国各地的铁路、公路、轮船、航空建设及运输呈现出几何增长的势头。

在相继修建南魏、皖赣、京秦、邯长、兖石、大秦、侯西、北疆、南昆、侯月等铁路的基础上,建成了世界上海拔最高、难度最大的青藏铁路, 全长2 538千米的京九铁路也于1991年通车。

对己有的重点线路进行了复线和电气化改造, 如宝成、石太、襄渝、天兰、成渝、新淌、郑宝、北同蒲、贵昆、川黔、湘黔、鹰厦等线的电气化改造、陇海路商丘至徐州、沪宁、沪杭、广深、滨绥、京包、胶济、兰新、浙赣等路的复线工程等。

从1990年到2001年,年均投入运营新线1092千米、复线837千米、电气化962千米,分别是前十年年均数的2. 4倍、1. 7倍和1. 8倍。

到2003年底,全国铁路总营业里程达到7. 31万千米,其中复线里程达到2. 37万千米,电气化里程达到1. 85 万千米。

目前,中国铁路占世界铁路总营业里程的6%,却完成了世界铁路25%的工作量,成为世界上完成铁路运输量最大的国家之一,也是运输暈增长最快、运输设备利用效率最高的国家。

1998年以来,中国铁路成功地实施了四次大面积提速,提速延展里程达到3万千氷。

与1997年相比,客车平均旅行速度提高25%;特快列车最高时速由120千米提高到160千米。

1994年,广州至深圳准高速铁路建成通车,最高时速达200千米。

2004年,上海试运行磁悬浮高速铁路成功。

2005年,京津高速铁路开工建设,台北至高雄的高速铁路即将通车,京沪高速铁路论证也进行了最后阶段,这一切标志着中国铁路行将进入一个高速、安全运行的新阶段。

现代交通运输的意义,在于可以使大量物流、人流在更广大的空间进行交流,可以使各地进行更多的物质、文化及精神的交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