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哲学视野中生态风险问题.pdf

合集下载

谈马克思的生态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谈马克思的生态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谈马克思的生态思想及其当代启示1. 引言1.1 马克思对生态问题的关注马克思对生态问题的关注不仅体现在他谈论生产方式和社会结构的理论中,还体现在他对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关系的深刻思考中。

马克思认为,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自然资源的支持和保护。

他强调了环境与生产方式之间的密切关系,认为生产方式的变革会对自然环境产生重大影响。

马克思关注环境问题的出发点是从社会整体性的角度来看待,他认为生态问题是社会矛盾的产物,必须从根本上解决。

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导致了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破坏,这种利润至上的生产逻辑会最终带来环境危机。

他警示人类不能无限制地掠夺自然资源,否则将会付出沉重的代价。

马克思对生态问题的关注不仅是对当时社会状况的批判,更是为了引起人们对环境保护的重视。

他认为只有在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础上,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马克思的生态思想为当代社会提供了重要的启示,我们需要深入理解和借鉴马克思对生态问题的思考,促进构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1.2 当代社会面临的生态挑战当代社会面临着严峻的生态挑战,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和影响。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资源消耗增加,大气污染、水资源短缺、生物多样性丧失等问题日益凸显。

全球气候变化导致的极端天气事件频发,自然灾害频繁发生,这些都凸显了人类在生态环境方面所面临的挑战和危机。

环境污染和资源枯竭也给人类健康和生存带来威胁,生态问题已经成为全球性的挑战,需要全球共同努力来解决。

在当代社会,人类不可避免地需要面对生态挑战,需要加强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意识,寻找有效的解决途径和发展模式。

只有在认识到生态环境与人类生存息息相关的关系,意识到保护环境是为了人类自身利益的前提下,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探讨马克思的生态思想与当代生态挑战之间的关系,对于指导我们构建生态文明、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论马克思主义的生态危机生成观

论马克思主义的生态危机生成观
沿着阿格尔的论证逻辑,威廉·莱斯把分析的触 角伸进资本主义消费社会的具体运转过程当中。莱 斯认为,正是因为劳动异化的存在,人们根本就不知 道幸福是什么,人们开始茫无目标地随着社会潮流追 寻所谓的 “幸 福 ”,因 此 人 们 衡 量 幸 福 的 标 准 也 在 不 停地变换。于是就出现了这样的现代讽刺剧:一个像 逃避瘟疫一样逃避工作的人,现实生活中却会为了消
甘肃社会科学 2018年第 5期
费名牌商品而发奋工作,但是名牌产品却是在不断变 由,就会导致人们逐渐变得越来越脆弱并更加依附于
化着的。威廉·莱斯认为在现代社会,商品的结构和 商品消费行为,当消费越来越成为人类满足需求的手
功能日趋复杂化,现代生活的快节奏也不利于人类仔 段,自然受到人类破坏的程度就越来越严重。
制,但是这又和资本主义公开提倡的自由民主的意识 形态相违背。所谓财政危机,是资产阶级政府在大力 实施凯恩斯主义,保证整个社会经济运行有序性的前 提下,导致 政 府 财 政 支 出 超 过 了 社 会 经 济 的 承 受 能 力。深陷财政危机和合法化危机之中的资本主义国 家转而通过向全体民众提供不断增长的物质财富来 维系统治,把民众对于生存状态的不满转移到对商品 的海量消费上来。实际上,资本主义社会正是通过把 人们变成“除 了 消 费 之 外 一 无 所 知 ”和 “甘 愿 接 受 资 本安置”的失去自我思维的消费者这种手段,使资本 主义制度更加稳固。在消费社会里,“西方工业国家 的公民开始怀疑诸如个人节俭、艰苦劳动和个人首创 性这样一些早期资本主义的价值观念”[1]353。阿格尔 认为,自然能够向社会提供的生产资源是有限的,但 是资本增值和商品消费的欲望却是无限的。消费社 会在维持了社会成员对资本主义社会忠诚度的同时, 也导致了空前严重的生态危机。

马克思主义哲学视野下对生态危机的思考

马克思主义哲学视野下对生态危机的思考

马克思主义哲学视野下对生态危机的思考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马克思主义哲学视野下对生态危机的思考摘要:目前全球正面临严重的生态危机,生态危机的产生与社会及社会制度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因而也是一种政治危机。

本文主要阐述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生态危机的根源,并且介绍生态危机与自然的关系。

关键词:社会主义生态危机马克思主义哲学随着近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改造、利用自然,无论是在广度上还是在深度上,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

人类生存环境极大改善,社会财富急膨胀。

但我们为此付出的代价却是:自然生态环境的严重失调,环境污染日益加剧,全球生物圈濒临瓦解。

至此,“生态危机”逐渐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作为时代精神精华的哲学必然要对这一时代问题做出思考。

马克思和恩格斯很早就发现人类生产活动给自然界造成的不良影响,在环境问题尚未充分显示,人们普遍对环境问题缺乏认识的时候,他们就极其敏锐地看到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所带来的环境问题。

对于当时城市发展所带来的环境问题,诸如空气污染、水污染、垃圾问题、住宅问题、以及各工种工人劳动环境给健康带来的危害等,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中有着大量的描述。

在分析出现环境问题的原因时,恩格斯指出:人们只看到“在取得劳动的最近的、最直接的有益效果”,却忽视了“那些只是在以后才显现出来的,由于逐渐的重复和积累才发生作用的进一步结果”。

生态危机一直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历史上并未出现严重的生态危机。

然而当代的生态危机已严重的威胁到人类的生活生存。

当代的生态危机不仅涉及到技术问题、经济问题,而且涉及到社会关系和政治问题。

西方学者看待生态危机的主流范式比较重视技术和经济问题,而忽视了社会和政治问题,因而无法从根本上解决。

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来看,生态危机的社会和政治意义就在于它和在当今世界上占统治地位的资本主义制度有着密切的联系,要探索克服危机的出路必须首先考察这种联系。

在马克思看来“人们对自然的狭隘关系制约着他们之间的狭隘关系,而他们之间的狭隘关系又制约着他们对自然界的关系。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困境及对我国的启示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困境及对我国的启示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困境及对我国的启示【摘要】本文通过分析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困境和现实难题,结合我国当前的生态环境现状,探讨了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对我国的启示。

首先介绍了背景和研究目的,然后分析了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在当前社会面临的困境和挑战,以及我国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

最后总结了结论,并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

本文旨在引起人们对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关注,提出了借鉴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来解决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的建议,为未来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益启示。

【关键词】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困境、现实难题、生态环境、我国、启示、结论、展望未来。

1. 引言1.1 背景介绍近年来,随着全球环境问题日益凸显,人们对于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关注度也日益增加。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试图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与生态学相结合,探讨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并提出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在探讨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时,也难免会遇到困境与挑战。

本文旨在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困境进行分析,并结合我国当前的生态环境现状,探讨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对我国的启示。

通过对这一课题的研究,希望能够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理论支持与启示。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本文旨在探讨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当前社会中所面临的困境,并分析其在我国的适用性。

通过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现实难题进行深入剖析,以及对我国生态环境现状的详细分析,探讨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对我国的启示和应对之策。

本文旨在通过对相关问题的研究和分析,为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和政策建议,以推动我国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统一,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社会。

2. 正文2.1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困境分析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在理论上存在与现实生态环境矛盾的问题。

传统马克思主义强调生产力的发展是生产关系的基础,而忽视了生态环境的限制。

在当今严重环境污染和资源耗竭的情况下,传统的生产模式和生活方式已经日益不能满足人类的需求,这就需要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对传统理论进行重新思考和修正。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生态危机理论分析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生态危机理论分析

第49卷 第4期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Vol.49 No.4 2009年7月J ilin University Journal Social Sciences Editi on Jul1,2009 □探索当代中国哲学的道路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生态危机理论分析穆艳杰[摘要]伴随着现代工业文明发展进程的加快,以资源短缺、环境污染为核心的生态危机已成为威胁人类生存发展的大问题,并成为理论界关注的热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必然要关注这一当今的焦点问题。

因此,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也就成了当下马克思主义新的理论生长点。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关注的中心问题就是生态危机问题,它对生态危机的原因及走出危机的路径作出不同于以往生态主义的独特分析,认为生态危机根源于资本主义制度和生产方式,因此,走出生态危机的路径就是构建生态社会主义。

[关键词]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生态危机;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基金项目]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09B001)[收稿日期]2009-02-01[作者简介]穆艳杰,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哲学博士。

(长春 130012)一、关注生态危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生长点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时代精神的精华,作为一种有价值的理论必须关注时代的热点和焦点问题,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透彻的分析,并给出明确理论解答。

马克思主义也不例外。

经典马克思主义产生于资本主义上升时期,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斗争异常激烈,当时马克思主义关注的焦点是无产阶级的生存和解放,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和精髓就是关于阶级斗争和人类解放的学说。

要保持马克思主义的生机与活力,就必须使马克思主义当代化,即马克思主义要与时俱进,关注当今的热点问题。

而当今时代最迫切、关系人类生存发展的大问题就是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生态危机、可持续发展等。

这些问题已成为人类发展进程中的根本性问题,这是当代社会,无论哪一种社会制度或哪种社会发展模式都必须面对的问题,也是每一种理论和学科都必须要研究和回答的问题。

浅析生态马克思主义视野中的我国环境问题

浅析生态马克思主义视野中的我国环境问题

浅析生态马克思主义视野中的我国环境问题作者:高丽然来源:《财讯》2017年第01期生态马克思主义中国生态环境污染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生态文明”这个概念。

当前,全球性的生态危机由于资本主义经济运行方式不当所造成的,我国也正在承受着巨大的压力,那么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生态原理为我国生态问题提供对策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资本主义关于生态危机的理论依据近些年来,资本主义国家不断的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污染环境的相关产业,其中也包括中国,其结果,使环境污染态势不断扩大,也使污染更加难以治理和控制,而最重要的就是会影响人们的健康。

(1)经济因素分析我国很多地区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进行产业接收,从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来看,我国政府及人民必须看到其本来面目,将目光放长远。

从经济学角度来看,这种产业转移的过程就是资本主义国家想发展经济但是又不想将污染严重的产业放在本国,那么在这种扩张的过程中,资本主义的丑陋面目就显现出来了。

生态马克思主义学家阿格尔认为:当代资本主义的危机趋势已经转移到了消费领域,为了掩盖资本主义对于资源的需求本质,想尽办法为个人消费提供丰富的消费品,满足其需要,但是,随之而来的是加速了工业的增长,加重了自然界的负担,最终导致自然界失去平衡,导致更严重的生态环境危机。

(2)生态角度分析从生态角度分析,生态马克思主义继承、发展了更丰富的生态思想,马克思主义生态学理论中提到,生态危机实际上就是资本主义的政治危机、经济危机和人的本能结构危机的综合体现。

在资本主义的社会体系中,资本的扩张才是生态危机的根源,本身就是与自然相对立的,只要资本继续扩张,生态危机就永远不会改变,人类也就无法消除。

我国环境问题人的行为在自然界中有及其重要的作用,现如今的生态环境问题与人的行为也是密不可分的,那么在我国,生态环境破坏的人为原因有哪些呢?(1)我国新型工业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当前我国的经济支柱就是工业化,工业化也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困境及对我国的启示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困境及对我国的启示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困境及对我国的启示1. 引言1.1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是对传统马克思主义的延伸和拓展,它强调了生态环境对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在过去的发展过程中,人们往往把环境问题当做是次要的,而更多地关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随着环境恶化和资源枯竭的严重性不断加剧,人们逐渐意识到必须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个有机整体,强调了人类与自然共同发展的重要性。

它强调了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和生态平衡的重要性,以及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

在这个理论指导下,人们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对环境的影响,以及对未来世代的责任。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和方法,来解决人类面临的环境危机和挑战。

它强调了环境保护和社会发展之间的平衡,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为我们指明了未来发展的方向。

在今天的社会现实中,我们需要更多地借鉴和运用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来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进程。

1.2 我国生态现状和挑战我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面临着严峻的生态环境挑战。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乡建设的不断扩张,我国的生态环境持续受到破坏。

水、土壤、空气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遭受破坏,生物多样性日益减少。

据统计,我国大气污染是全球其他国家的数倍,土壤污染面积连年扩大,水资源短缺问题逐渐凸显,生物多样性丧失的速度居世界前列。

我国也面临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威胁。

极端天气事件频发,海平面上升加剧了海岸城市的风险,冰川融化加速,气候变化给我国的农业、生态系统和人民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亟需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需要制定更加严格的环境保护政策,加大污染治理力度,推动工业转型升级,加强资源节约利用,实现生产方式的绿色化、生活方式的低碳化。

在全社会形成尊重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积极推动绿色发展,实现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浅论马克思的生态哲学及其时代困境

浅论马克思的生态哲学及其时代困境

浅论马克思的生态哲学及其时代困境马克思以科学的唯物主义为基础,提出生态哲学的出发点依旧是作为社会的人的生产实践,马克思首先承认人的生产实践必须以依靠客观自然为前提条件。

无论人或动物都需要从自然界中获得生活资料来得以生存。

毕竟“植物、动物、石头、空气、光从实践领域来说,是人的生活和人的活动的一部分,人在肉体上只有靠这些自然产品才能生活,不管这些产品是以食物、燃料、衣着的形式还是以住房的形式表现出来。

在实践上,人的普遍性正是表现为这样的普遍性,它把整个自然界首先作为人的直接的生活资料。

”客观的自然界是人的基本生存得以实现的物质基础。

其次,人和动物都是有着自我意识、生存欲望和繁殖欲望的个体。

但是人是作为有意识的社会存在物,有充分的主观能动性以生产实践的方式不断的改造和利用自然。

马克思从实践论的视角考察了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科学的阐述了人与自然的统一辩证问题。

在人类生产方式的不断改进和生产力迅速发展的过程中,劳动实践直接的影响了生态问题的出出现。

人作为有意识的社会存在物,通过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以指导生产实践,不断的改造自然,使得客观自然客体对象化,同时,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物质基础,即是“劳动创造了人本身”。

二、生态哲学的时代困境工业革命后的人类社会是人以大机器大工业为工具进行人化自然的实践产物,劳动在这里是以异化形式出现。

这种异化劳动“使自然界,使人本身,他自己的活动机能,他的生命活动同人相异化”,人与自然的关系不再只是单纯的需要与给予的关系,并且人不是以人的尺度和人自身的需要来进行生产劳动,人与自然的关系归根到底变成了人与人关系的异化,马克思提出这种异化的根源便是资本主义的生产力所导致,直接表现为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

当社会分工与私有制紧密结合的时候,就会产生人与人、人与社会不同集团利益的分裂与对立.从而产生一种异化力量,破坏人与自然的关系。

基于人的异化理论的生态困境的根源,马克思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资产阶级的本质和资本主义的社会因素三个方面阐述了生态哲学困境发生的根本因素。

马克思自然观视域下的资本主义生态危机及解决路径探析

马克思自然观视域下的资本主义生态危机及解决路径探析
52
1.思 想 意 识 危 机 近 代 以 来 ,自 然 科 学 领 域 的 成 果 不 断 涌 现 ,牛 顿 经 典 力 学 定 律 的 发 现 、道 尔 顿 原 子 量 表 的 发 布 ,一 步 步加深人类对自然的认识。这些科学成就在资本的 驱动下转化为先进 生 产 力,对 人 类 社 会 发 展 产 生 了 广 泛 而 深 刻 的 影 响 ,尤 其 是 在 工 业 革 命 之 后 ,资 本 主 义社会进一步加快 了 发 展 速 度,但 生 态 环 境 却 没 有 伴随科技的进步而 变 得 更 加 美 好,反 而 遭 到 严 重 损 害 ,同 时 人 与 自 然 由 和 谐 相 处 逐 渐 走 向 奴 役 与 掠 夺 。 这种变化原因有两 方 面:一 是 资 本 主 义 私 有 制 的 不 合理性。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一种在资本驱使下竭 泽而渔式的畸形发 展,虽 然 在 很 短 的 时 间 里 创 造 出 了过去一切时代相 加 都 无 法 企 及 的 财 富,但 这 样 的 “成 就 ”却 是 在 对 自 然 资 源 进 行 粗 暴 掠 夺 与 对 生 态 造 成严重污染的基础 上 实 现 的;二 是 受 “机 械 自 然 观” “主 客 二 分 论 ”“人 类 中 心 主 义 ”等 错 误 思 想 的 指 导 以 及“拜金主义”等价 值 观 的 影 响:“机 械 自 然 观”将 宇 宙看作没有生命的 机 器,认 为 自 然 界 中 存 在 的 一 切 物 体 都 在 运 动 规 律 的 支 配 下 进 行 机 械 的 运 动 ;“主 客 二 分 论 ”将 人 类 从 自 然 中 剥 离 出 来 ,形 成 人 与 自 然 对 立的局面,打 破 了 人 与 自 然 统 一 整 体 的 原 始 状 态; “人类中心主义”思 想 从 人 的 立 场 出 发,将 人 的 利 益 作为评判依据,自 然 万 物 皆 为 人 所 用。 在 这 些 错 误 价值观的影响下,地 球 原 本 的 生 态 环 境 遭 受 到 严 重 破 坏 ,人 类 与 自 然 的 关 系 面 临 着 前 所 未 有 的 挑 战 。 2.生 态 环 境 污 染 资本主义制度对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具有重要的 推动作用,但同 时 也 对 生 态 环 境 造 成 严 重 破 坏。 伴 随着时代的进步,资 本 主 义 制 度 在 世 界 范 围 内 逐 步 建立起来,自然资源 的 消 耗 以 及 各 种 废 弃 物 的 污 染 使人类的生存发展面临严峻挑战: 首 先 ,生 态 遭 到 破 坏 ,全 球 生 物 种 类 减 少 。 地 球 生态系统是由人类与动植物共同构成的联系紧密的 统一整体,人类在生 产 生 活 过 程 中 造 成 的 气 候 变 暖 及环境污染对自然万物的健康生存造成严重破坏。 尤其是近代以来,动 物 灭 绝 速 度 加 快,“《评 估 报 告》 显示,近 五 百 年 以 来,已 经 有 近 700 多 种 脊 椎 动 物 灭绝,到2016 年,已经 有 超 过 六 十 多 种 人 类 驯 养 哺 乳动物被灭绝”[1]。除此之外,造成动物灭绝的另 一 个重要原因是人类 的 过 度 捕 杀,在 利 益 与 物 欲 的 双 重 驱 使 下 ,大 量 野 生 动 物 遭 到 屠 戮 。 其 次 ,工 业 三 废 排 放 ,环 境 污 染 加 重 。 一 是 废 气 污染。由于技术水 平 的 限 制,人 类 对 煤 炭 石 油 等 资

马克思全球风险理论视野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马克思全球风险理论视野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青年基金 ( 1 3 Y J C 7 1 0 0 4 7 )
作 者 简 介 :王 焕 成 ( 1 9 7 2 一 ) , 男, 江苏连云港人 , 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 术学院思政部讲师 , 苏 州 大 学 政 治 与 公 共 管 理 学 院
博士 , 研 究方 向 为 马克 思 主 义 中 国化 。
中图分类号 :D 6 1 6
文献标 识码 :A
文章编 号 :1 6 7 1 — 2 1 5 3 ( 2 O 1 3 ) 0 5 — 0 0 5 3 — 0 4
生 态文 明是 针对解 决生 态危 机 问题 以及对 传
统发 展观 念反 思 的理 性选 择 。中 国特 色社 会 主义 生态 文 明建设 必须 以马克 思生态 文 明理论 、社 会 有 机体 理论 和 马 克思 全 球性 风 险 理论 为 指 导 , 创 建‘ 五 位一 体 ’ 总 体 布局 战 略 , 把 生态 文 明 建设 融 人文 化之 中建 设生态 文化 .融人 经 济之 中建设 生 态经 济 .融入 社会建 设 和政治建 设 之 中建 设 生态 政治 , 积 极推进 美丽 中国建设 , 实现 中华 民族永 续
王焕 成
( 常 州纺织服 装 职业技 术学 院 ,江 苏 常 州 2 1 3 1 6 4 )

要 :马 克 思 全 球 风 险 理 论 为 中 国特 色社 会 主 义生 态 文 明建 设 提 供 理 论 指 导 , 中 国特 色 社 会 主义 生态 文 明
建设 必须借鉴马克思全球风险理论 基础性 、 整 体 性 的观 点 , 借 鉴 马 克 思 社 会 有 机 体 理 论 和 马 克 思 生 态 文 明理 论 。只有 树 立 中 国特 色 社 会 主 义 新 生 态 文 明 观 , 深 化 社 会 发 展 整 体性 问题 和社 会 转 型 问 题 的研 究 , 树 立 全 球风 险 意识 重 视 社 会 转 型 问题 , 才 能走 一 条 共 存 、 互 动 发 展 的 中 国特 色 社 会 主 义 生 态 文 明 之路 。 关 键 词 :马 克 思 全 球 风 险 理论 ;中 国特 色社 会 主 义 ;生 态 文 明 建 设

马克思主义视域中的生态问题根源与对策研究

马克思主义视域中的生态问题根源与对策研究

1 自然的先在性和人类 的主体性
马 克思 、 恩格 斯 站 在 辩证 唯物 主义 和历 史 唯物 主义 的立 场 上 审视 和 考 察 人 与 自然 的 关 系及 其 历 史 , 出了很 多深 刻 而 又 极具 前 瞻性 和现 代 价 值 的 提 思想 和观 点 , 是指 导 我 们 全 面认 识 生态 问题 和 正 确 应 对 生态 危机 的世 界 观 和 方 法论 。他 们 认 为 , 自然 先于 人 , 人是 自然 的产 物 , 自然 是 人 化 的 自然 , 能 人 够 在 实践 的基 础上 能动 地 改 造 自然 , 践 是 人 与 自 实
问题 的出路 何在 ?是 限制 科 学技 术 的发展 ?还 是从 根本 上 改 造 社 会 制 度 ? 本 文 以 辩 证 唯 物 主 义 的 观 点, 阐述 马 克思 主义 的生 态观 , 图找 到一 个鲜 明 而 力 又科 学 的 回答 。
人 类 的“ 机 的身体 ” 无 。实 践是 人 的存 在方 式 , 是 人 实 践 的存 在 , 实践 的 客 观 现实 性 决 定 了人 的客 观 现 实性 , 首先 就是 自然 性 。脱 离 自然 而 能抽 象 存 在 的 人 只能 在形 形色 色 的唯 心 主 义那 里 找 到 藏 身 之所 , 现 实 中是不 存在 的。 其 次 , 是具 有 自主 性 、 人 能动性 和创 造性 的主 体 性存 在 , 改造 自然 是 人 类本 质 力 量 的体 现 。作 为 实 践 存在 的人 , 仅具 有 自然 的存在 性 , 有 主体能 动 不 还 性 , 在改 造 自然 的历 史 进 程 中维 持 自身 的生 存 和 是
的和解 的 同时 , 也实 现 了人 与人 自身 的 和解 , 终将 最 实 现人 的解 放和 自然 的解放 的统一 。

西方马克思主义视角下的资本主义与生态危机

西方马克思主义视角下的资本主义与生态危机

西方马克思主义视角下的资本主义与生态危机【摘要】西方马克思主义视角下的资本主义与生态危机,通过分析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生产关系与生态问题的关系以及资本主义对环境的掠夺性特征,揭示了生态危机是资本主义制度问题的必然产物。

文章指出西方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生态问题的批判与改革建议,认为生态危机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制度,转变生产方式是解决生态问题的根本之道。

通过深入探讨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分析,提出了重要的反思和启示,为研究生态问题,思考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支撑和政策建议。

这些观点不仅有助于加深对资本主义与生态问题的理解,同时也为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和生态文明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借鉴。

【关键词】西方马克思主义、资本主义、生态危机、分析、内在矛盾、生产关系、环境掠夺、制度问题、批判、改革建议、生产方式、根本之道。

1. 引言1.1 西方马克思主义视角下的资本主义与生态危机西方马克思主义视角下的资本主义与生态危机,是当今社会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们从社会发展的政治经济学角度对资本主义体制下的生态问题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和探讨,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对环境造成的破坏和危机。

在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视角下,资本主义制度被解释为一种通过对自然资源的无节制开发和利用来获取利润的经济体制。

这种利润导向的生产方式不仅导致了不平等的财富分配,更严重地破坏了生态系统的平衡。

西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们认为,资本主义体制内在的矛盾和竞争驱动,导致了对环境资源的过度消耗和污染,从而引发了生态危机。

资本主义对环境的掠夺性特征和生态问题的不可避免联系,使得生态危机成为了资本主义体制问题的必然产物。

西方马克思主义者认为,要解决生态危机,必须批判资本主义制度所带来的破坏,并提出转变生产方式的根本之道。

他们主张通过改革现有的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实现对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从而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 正文2.1 西方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生态危机的分析西方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生态危机的分析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视域下的政府生态危机管理研究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视域下的政府生态危机管理研究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视域下的政府生态危机管理研究内容摘要:当前人类面临着严重的生态危机。

作为公共事务的组织者和管理者,政府有责任和义务去化解生态危机。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为政府生态危机管理提供了思路,政府应从政治、经济、法律、社会、文化、科技等多维度构建全方位的生态危机管理体系。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政府生态危机管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阐释(一)化解人与自然矛盾的根本在于维持生态平衡与协调马克思主义生态观认为维持生态平衡和协调是化解人与自然矛盾的根本。

只有维持生态平衡,才能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恩格斯曾经揭示了生态在人类发展中的意义。

他认为:“文明是一个对抗的过程,这个过程以其至今为止的形式使土地贫瘠,使森林荒芜,使土壤不能产生其最初的产品,并使气候恶化”。

(二)化解人与自然矛盾的制度条件是改造不合理社会制度自然与社会是密不可分的,人和自然之间的矛盾,实质上是人与人、人与社会的矛盾。

要实现人和自然之间的协调发展,就必须改变社会环境。

因此,化解生态危机的条件之一就在于改造不合理的社会制度。

在一个制度合理的社会里,“社会化的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让它作为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进行这种物质变换”。

(三)化解人与自然矛盾的有效方式是发展循环经济“循环经济”这一概念虽然马克思未曾明确提出,但是他的观点中却包含了循环经济的思想。

马克思认为,“一个生产部门的废料是另一个部门的原材料,反过来也一样……最后,进入直接消费的产品,在离开消费本身时重新成为生产的原料,如自然过程中的肥料等等,用废布造纸等等”。

这段论述体现了循环经济的思想,认为废弃物也可以循环再利用。

马克思指出,“应该把这种通过生产排泄物的再利用而造成的节约和由于废料的减少而造成的节约区别开来,后一种节约是把生产排泄物减少到最低限度和把一切进入生产中去的原料和辅助材料的直接利用提到最高限度”。

马克思主义-当代生态环境问题

马克思主义-当代生态环境问题
第一类是由于人类活动对环境资源过度开发,造成了 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森林减少、能源紧张、淡水 短缺、野生动植物灭绝等等现象;
第二类是由于人类活动将污染物向环境过度排放,造 成了空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还有化学污染、 物理污染,乃至气候变化等等;
第三类是技术失控或滥用引起的负效应,典型的如核 技术污染,包括现在尚未获得准确评估的转基因技术、 电子技术、空间技术都可能带来始料未及的环境后果。
第四,全球生态系统遭到全面破坏。全球土地荒漠化、 物种灭绝、温室效应、臭氧空洞加剧,对作为人类文明 生存的母体地球本身构成了威胁。
第五,生态殖民主义加剧。
《世界又热又平又挤》
美国著名专栏作家和记者托马 斯•弗里德曼继《世界是平的》 一书之后又一引起世界轰动效 应的新著——《世界又热又平 又挤》。在新著中,弗里德曼 提出当今世界发展的五大趋势: (1)能源与资源的供需失衡;(2) 石油生产国的垄断性经营;(3) 地球气候变暖;(4)能源日益匮 乏;(5)生物多样性消失。
——[印度]甘地
生态环境问题的发展
采集—狩猎是人类初期的生存方式 • 以直接利用自然物为特征的采集和渔猎活动,是人们
的主要物质生产方式 • 主要靠自然的“恩赐” • 对自然的态度主要是敬畏 • 人对自然依赖 • 文明的产生——人类对生态环境约束的突破 • 农业文明时代的生态环境问题 • 工业文明时代的生态环境问题
2022/6/3
23
⑼酸雨出现频繁
概念及形成原因: ➢ pH<5.6, SO2和NOx排放引起。 现状及趋势: ➢ 北欧、北美、我国西南地区; ➢ 贵阳降雨pH值曾低到3.1。 主要危害: ➢ 水体和土壤酸化,动植物死亡,腐蚀建筑物、铁路和桥 梁等设施;
2022/6/3

最新-马克思哲学视野中生态风险问题 精品

最新-马克思哲学视野中生态风险问题 精品

马克思哲学视野中生态风险问题一、问题的提出20世纪60年代以来,人与自然之间的不协调和尖锐冲突问题被人们称之为生态问题并获得了全球性关注。

人类实践活动对自然的结构性破坏及其对人类生存和发展已经造成的、可能造成的不利影响被称之为生态危机和风险。

人们为了解决并消除这种危机和风险,建立了许多国际性组织,出版了数千种期刊,召开会议并起草各种呼吁书和宣言。

然而,迄今为止,生态问题不仅没有得到解决,甚至可以说它尚未得到充分的认识。

由于人口数量的急剧增长、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科学技术的日益发达,支持地球生命系统运转的生态环境已经被严重破坏,维持人类生存的一些重要自然资源也几近枯竭。

伴随着全球化浪潮的汹涌,具有很强隐蔽性的生态风险日益变得可见并在全球范围内弥散,呈现出无间断性和常态化,并不时地转化为其他形式的风险和危机。

生态风险引起了国家、民族、种族之间的争端,甚至可能引发大规模的国际冲突,导致争夺资源和能源的全面战争。

当代人类发展面临的这种生态风险已经演变成了人类的生存危机。

在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中,人与自然关系理论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基础性理论,是马克思哲学自然观的核心。

马克思是在历史与自然的辩证关系中获得对历史的新理解的,正是意识到了历史与自然之间的相互制约和相互中介,历史唯物主义才突破了狭义的历史理论的界限而获得了世界观的意义。

历史作为人类活动的时间性过程性的表征,历史与自然的关系也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

马克思的哲学反对抽象地谈论人与自然的对立或者统一,它既没有简单地把历史归并于自然也没有绝对地把自然溶化于历史,而是以科学的实践观点阐明了人与自然关系的辩证结构和历史情势。

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哲学理论当然没有也不可能提供当今生态风险问题的全部答案,但马克思在深入研究当时的土壤肥力退化问题的基础上形成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及其裂缝的理论,其中蕴藏着我们可以用以探究当代生态风险问题的思想智慧。

以当代生态风险问题激活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哲学理论,既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当代性的阐释和重构,也是马克思主义在全球风险社会的新的历史条件下应有的现实关怀。

最新-诠释西方马克思主义视角下的资本主义与生态危机 精品

最新-诠释西方马克思主义视角下的资本主义与生态危机 精品

诠释西方马克思主义视角下的资本主义与生态危机摘要就西方马克思主义中生态危机与资本主义关系的理论意义、方法以及缺陷进行了阐述,最后提出了资本主义生态危机的根源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最终克服生态危机的出路就在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解决,而这只能是用共产主义来代替资本主义,实施真正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资本主义;生态危机;可持续发展一、生态危机的社会和政治意义。

从理论上解释生态危机的主流范式就是把生态危机的原因归结为一般的生产力发展、科技进步或人性的普遍弱点。

这样的一种研究是把生态危机看作是人类在进行生产、运用科学技术和追求幸福的过程中,必然出现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

基于这种看法,克服危机的出路有悲观主义和乐观主义两种态度。

悲观主义态度主张通过缩减或停止生产、放弃或抑制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对人的行为进行道德约束等措施来解决生态危机。

而乐观主义态度则认为通过运用经济、法律等手段调整生产过程、进一步发展科学技术并规范其应用来解决生态问题。

在实际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实践中,后者是真正的主流。

实质上,这两种解释生态危机的主流范式都指出了生态危机在人类社会上的普遍性。

正因为如此,许多学者在讨论生态危机时都考察了历史上曾出现过的生态问题和当代生态危机的全球性。

在马克思看来,人们对自然的狭隘关系制约着他们之间的狭隘关系,而他们之间的狭隘关系又制约着他们对自然界的关系。

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中人与人间的社会关系状况制约着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状况有着不同的特征。

由于马克思和恩格斯侧重于联系资本主义制度来分析实践和科学技术的应用。

因此,揭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当代生态危机的联系,从社会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方面来分析生态危机的原因,指明克服危机的出路就是以马克思主义视野来研究可持续发展的应有之义。

也就是说,我们应该突出生态危机和可持续发展问题所具有的社会和政治意义。

在这一方面,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对生态运动的最初反应就是对解释生态危机的主流范式进行了批判,揭示忽略生态危机的社会关系纬度以及藏在其解决方式之后的政治利益和特殊的意识形态性质。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生态危机思想探析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生态危机思想探析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生态危机思想探析李慧君摘要: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流派从生态学视角对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制度、生产方式、生产理念、科技使用等方面进行了批判,认为生态危机是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危机的显著表现方式之一。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生态危机思想产生于生态危机四伏的现实环境,吸收借鉴了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辩证统一的思想和法兰克福学派技术批评思想,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资本主义技术的非理性造成生态危机爆发所致。

要解决生态危机问题,就必须重视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生态危机思想的运用,打破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美好幻想,建立正确的消费价值观,在全球范围内重构技术伦理,而这正是其价值所在。

关键词: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生态危机;技术伦理中图分类号:B0-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916(2020)23-0032-03人类漫长的工业发展史是一部集收益与危害于一体的工业史,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依托先进的科技跻身工业强国,在享受工业发展带来的经济收益时,不可否认的是工业发展所带来的生态危机也愈演愈烈。

恩格斯在其著作中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

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

这种报复是缓慢的,但也是可能致命的。

在生态危机频发的时代,漠视危机只能受制于生态危机,现实的生态环境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强烈的危机感,既要在生态危机理论方面积极探索,以帮助指导现实的生态环境问题,也要立足于生态保护的实践活动,增强防范和应对生态危机的能力。

基于此,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生态危机思想应运而生。

一、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生态危机思想起源的现实环境(一)全球工业发展与生态环境破坏的现实背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后,迅速积累雄厚的资本,直至十九世纪末过渡到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自此其凭借雄厚的资本积累和先进的工业技术在全世界范围内确立了强国的地位。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漠视生态环境问题,以牺牲生态资源来换取资本利益,这种压榨式的工业生产短期内确实带动了社会生产力的提升,但从长远来看,这种竭泽而渔的生产方式威胁到了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问题的提出 20世纪60年代以来,人与自然之间的不协调和尖锐冲突问题被人们称之为“生态问题”并获得了全球性关注。

人类实践活动对自然的结构性破坏及其对人类生存和发展已经造成的、可能造成的不利影响被称之为生态危机和风险。

人们为了解决并消除这种危机和风险,建立了许多国际性组织,出版了数千种期刊,召开会议并起草各种呼吁书和宣言。

然而,迄今为止,生态问题不仅没有得到解决,甚至可以说它尚未得到充分的认识。

由于人口数量的急剧增长、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科学技术的日益发达,支持地球生命系统运转的生态环境已经被严重破坏,维持人类生存的一些重要自然资源也几近枯竭。

伴随着全球化浪潮的汹涌,具有很强隐蔽性的生态风险日益变得可见并在全球范围内弥散,呈现出无间断性和常态化,并不时地转化为其他形式的风险和危机。

生态风险引起了国家、民族、种族之间的争端,甚至可能引发大规模的国际冲突,导致争夺资源和能源的全面战争。

当代人类发展面临的这种生态风险已经演变成了人类的生存危机。

在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中,人与自然关系理论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基础性理论,是马克思哲学自然观的核心。

马克思是在历史与自然的辩证关系中获得对历史的新理解的,正是意识到了历史与自然之间的相互制约和相互中介,历史唯物主义才突破了狭义的“历史理论”的界限而获得了“世界观”的意义。

历史作为人类活动的时间性过程性的表征,历史与自然的关系也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

马克思的哲学反对抽象地谈论人与自然的对立或者统一,它既没有简单地把历史归并于自然也没有绝对地把自然溶化于历史,而是以科学的实践观点阐明了人与自然关系的辩证结构和历史情势。

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哲学理论当然没有也不可能提供当今生态风险问题的全部答案,但马克思在深入研究当时的土壤肥力退化问题的基础上形成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及其裂缝的理论,其中蕴藏着我们可以用以探究当代生态风险问题的思想智慧。

以当代生态风险问题激活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哲学理论,既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当代性的阐释和重构,也是马克思主义在全球风险社会的新的历史条件下应有的现实关怀。

二、马克思哲学视阈中的人与自然的关系 (一)考察人与自然关系的实践思维的确立。

近代以降,主客二分的认识论思维方式把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首先作为一个理论问题,在人与自然彼此分离并抽象对立的两极中解释二者的关系,因而无论是思辨的唯心主义还是直观的唯物主义都没有正确说明二者的关系及其对破解人类历史之谜的意义。

通过对传统哲学思维方式的实践论变革,马克思把人的生存、生产实践活动作为阐释人与自然关系问题的基础、出发点和思维原则,确立了考察人与自然关系的实践思维。

马克思指出:“在一个学究教授看来,人对自然的关系首先并不是实践的即以活动为基础的关系,而是理论的关系……人处在一种对作为满足他的需要的资料的外界物的关系中。

但是,人们决不是首先‘处在这种对外界物的理论关系中’。

正如任何动物一样,他们首先是要吃、喝等等,也就是说,并不‘处在’某种关系中,而是积极地活动,通过活动来取得一定的外界物,从而满足自己的需要。

(因而,他们是从生产开始的。

)”[1](P405)显然,在马克思看来,在对人与自然关系问题的考察中,重要的不是先从认识上把人与自然的概念抽象出来进行理论上的探讨,而是要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全部实践活动的基础上来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

“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

”[2](P55)只是在人对自然的实践关系中并在这种关系的基础上才生发出了人与自然的认识关系、价值关系等其他关系。

正是在人的生存、生产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实践活动内在矛盾的社会历史性展开才使得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具有了重大意义。

马克思把人和自然的关系置于一切问题的首位,把它作为研究其他一切问题的出发点和基础。

“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

因此,第一个需要确认的事实就是这些个人的肉体组织以及由此产生的个人对其他自然界的关系。

”[3](P11)对于人与自然关系这个事实,马克思主张“从这些自然基础以及它们在历史进程中由于人们的活动而发生的变更出发”[3](P11)进行考察。

在马克思看来,人不是孤零零地独自存在着,人是对象性的存在物,人的活动是对象性活动。

因而,“现实的、肉体的、站在坚实的呈圆形的地球上呼出和呼入一切自然力的人”[4](P105)必然处于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之中。

人与自然之间的这种原初性关联表明二者互为前提、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映照,人与自然是内在统一的整体,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只有在这个整体内才成为问题并可以理解、认识和干预。

在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构成的动态有机整体中,人与自然的关系绝非抽象的对立或者和谐,而是包含着复杂的辩证结构,始终在冲突与协调相交织的矛盾中发展变化。

在与人的对象性关系中,自然既有先在性、实在性、基础性,又有属人性、社会性、历史性。

一方面,自然环境经历了漫长的演变和进化,才为高级生命的形成创造了必要的物质条件,人本身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一刻也离不开自然界。

自然界对人的生存和发展来说具有永恒的、不可或缺的意义。

因而必须承认自然环境及其内在规律对于人的先在性、实在性和基础性。

马克思指出:“自然界,就它本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

人靠自然界生活。

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处于持续不断的交互作用过程的、人的身体。

”[4](P56)而“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来说的生成过程”[4](P92),“历史是人的真正的自然史”[6](P107)。

另一方面,通过人的社会历史性的生存和生产实践活动的中介,对人来说的先在的自然、外部自然界就不断地转化为人化的自然界和历史的自然。

在马克思看来,“被抽象地理解的、自为的、被确定为与人分隔开来的自然界,对人来说也是无”[4](P116)。

“只有在社会中,自然界才是人自己的人的存在的基础,才是人的现实的生活要素。

”[4](P83)“在人类历史中即在人类社会的形成过程中生成的自然界,是人的现实的自然界;因此,通过工业———尽管以异化的形式———形成的自然界,是真正的、人本学的自然界”[4](P89)。

这样,作为人的对象性存在的自然又具有了属人性和社会历史性,自然既是人类活动的前提和基础又是人类活动的结果和产物,把二者联系起来的就是人的生存和生产实践活动。

针对青年黑格尔派把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变成“实体”和“自我意识”的神秘问题、针对布?鲍威尔所说的“自然和历史的对立”,马克思批评说:“好像人们面前始终不会有历史的自然和自然的历史……如果懂得了在工业中向来就有那个很著名的‘人和自然的统一’,而且这种统一在每一个时代都随着工业或慢或快的发展而不断改变,就像人与自然的‘斗争’促进其生产力在相应基础上的发展一样,那么上述问题也就自行消失了。

”[3](P21)马克思哲学视野中的人与自然关系是实践基础上社会历史地形成并不断变更的,其中包含着自然对人的外在性和属人性的矛盾、人对自然的依赖性和超越性的矛盾,这些矛盾在各个不同的历史时代都有其自身的运动规律和特点。

在人与自然关系的社会历史性变更中,人的能动性和自然的属人性的确立并不能否定自然的优先性和基础性,自然的社会历史性质也决不能吞噬自然的先在性及其进化。

马克思明确反对各种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机械论理解和二元论理解,在其成熟期的著作中,各种有机的和无机的固定立场已经让位于对生态过程的全面的辩证的理解。

人类实践活动对自然的具体形态的改变、对自然规律形成以及发挥作用的条件和范围的改变,不仅是一个使自然人化以满足需要、造福人类的过程,同时也有可能使自然反人化,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造成威胁和灾难即生态风险。

(二)对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及其裂缝的剖析。

物质变换(物质代谢、新陈代谢)概念在马克思所生活的时代已经广泛流行于生理学、化学、农学等自然科学领域。

马克思吸收了这个概念的自然科学含义并创造性地把它用于对社会经济过程的分析,他不仅通过对一般劳动过程的分析说明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及其意义,而且发现了资本主义条件下物质变换的裂缝并揭示了造成这种裂缝的根源。

马克思运用物质变换概念说明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内容时具有自然生态意义和社会历史意义的辩证内涵。

马克思一再强调物质生活的生产与再生产对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性和基础性作用。

人的生存和生产实践活动中的人与自然关系这个事实就其内容来看就是劳动过程中的物质变换。

人类为了满足由自身的肉体组织决定的物质需要,必须通过具体的有用劳动把存在于自然界的物质要素变换为适合于特定目的的使用价值或者说社会财富。

自然物质要素作为可能的使用价值,它本身就有其自身的物质变换规律,“人在生产中只能像自然本身那样发挥作用,就是说,只能改变物质的形态。

不仅如此,他在这种改变形态的劳动中还要经常依靠自然力的帮助”[5](P56-57)。

这就是人与自然之间自然生态意义上的物质变换或物质循环。

劳动过程的不断重复进行使这种物质变换的前提、过程和结果日益复杂化。

劳动过程中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是由人能动地引起、调整和控制的,这里就存在着人类活动的方式和方法破坏作为其生存条件的自然界,从而使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不能实现人的目的反而带来危害的可能性,马克思引用比?特雷莫的话说:“不以伟大的自然规律为依据的人类计划,只会带来灾难。

”[6](P251)更为重要的是,“一切生产都是个人在一定的社会形式中并借这种社会形式而进行的对自然的占有”[7](P24)。

现实的劳动生产活动总是借助于历史形成的具体劳动组织、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这就使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具有了社会历史特点。

现代自然科学和现代工业一起变革了整个自然界,结束了人们对自然界的神化和崇拜思想及幼稚行为,使人类在与自然的物质变换中创造出了巨大的社会财富。

但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介下的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也出现了“无法弥补的裂缝”。

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造成了城乡的分离和对立,大量人口涌入城市,“它一方面聚集着社会的历史动力,另一方面又破坏着人和土地之间的物质变换,也就是使人以衣食形式消费掉的土地的组成部分不能回到土地,从而破坏土地持久肥力的永恒的自然条件”[5](P552)。

而在城市,土地营养物质的消耗却表现为环境污染。

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的发展及其对农业的改造“使农业人口减少到不断下降的最低限度,而在他们的对面,则造成不断增长的拥挤在大城市中的工业人口。

由此产生了各种条件,这些条件在社会的以及生活的自然规律决定的物质变换的过程中造成了一个无法弥补的裂缝,于是就造成了地力的浪费,并且这种浪费通过商业而远及国外”[8](P91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