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情境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小学数学教学情境设计的实践与思考

小学数学教学情境设计的实践与思考

小学数学教学情境设计的实践与思考一、引言数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对于小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因此,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情境设计是非常关键的。

本文将以小学数学教学情境设计的实践与思考为主题,探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设计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学习效果。

二、小学数学教学情境设计的基本原则1.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小学生的认知能力有限,因此教师在设计情境时要考虑到小学生的认知规律,简单明了是设计情境的基本原则之一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他们的学习效果有重要的影响。

教师在设计情境时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设置有趣的情境让学生愿意主动参与学习。

1.教学情境设计案例一:小卖部购物教学目标:通过小卖部购物情境的设计,让学生理解金钱的基本概念及计算方法。

教学步骤:(1)创设情境:教师在课堂上搭建一个小卖部的情境,摆放一些货物和标价。

学生分组进入小卖部进行购物。

(2)购物过程:学生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商品,并使用小卖部提供的纸币和硬币付款。

(3)计算账目:学生在购物结束后,需要计算自己的购买费用,并找零。

(4)情境反思:学生在回到课堂后,教师与学生一起讨论购物过程中的学习体会,帮助学生总结和归纳金钱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

这个情境设计不仅能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习金钱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还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计算能力。

2.教学情境设计案例二:菜市场的量词教学目标:通过菜市场的量词情境设计,让学生掌握常见量词的使用。

教学步骤:(1)创设情境:教师在课堂上模拟一个菜市场的情境,摆放一些蔬菜水果,并提供一些量词标牌。

(2)购物过程:学生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蔬菜水果,并使用适当的量词称量。

(3)讨论总结:学生在购物结束后,教师与学生一起讨论量词的使用规则和注意事项。

(4)实践应用:学生在回到课堂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练习,用量词描述不同物体的数量。

通过这个情境设计,学生能够在实践中掌握量词的使用方法,提高他们对量词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小学数学教案创设情境

小学数学教案创设情境

小学数学教案创设情境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掌握加减乘除的基本运算方法;
2. 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

教学过程:
一、引入:
老师拿出四个水果,分别是苹果、橘子、香蕉和西瓜,让学生猜一猜这四种水果一共有多少个。

学生们纷纷伸出手指头算算,答案都不一样。

接着,老师带领学生学习加法运算,将四种水果的数量依次相加,得出正确答案。

二、探究:
1. 继续使用水果示例,教学减法运算。

老师拿掉其中一种水果,让学生计算剩下的水果数量,巩固减法运算的方法。

2. 利用水果示例,引导学生学习乘法运算。

比如,每个学生都拿了三个苹果,老师让学生计算总共有多少个苹果。

3. 最后,老师拿出一些小糖果,让学生分组分享。

通过分组的过程,引导学生学习除法运算。

三、实践:
1. 分发练习册,让学生进行加减乘除的练习。

2. 设计一些情境题目,让学生通过解决问题来应用所学的加减乘除方法。

四、总结:
让学生总结本节课学到的知识点,并回答一些问题,巩固所学内容。

老师可提问学生:在生活中,你们还能想到哪些应用加减乘除的情境?
五、作业:
布置作业,让学生继续进行加减乘除的练习,并写一篇小作文,描述生活中一个使用加减乘除的情境。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生动地感受到加减乘除在生活中的具体应用情境,加深对这些运算方法的理解和掌握。

通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数学思维。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情境问题设计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情境问题设计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情境问题设计数学这门学科,对于小学生来说,可能既充满了神秘的吸引力,又伴随着一定的难度和挑战。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让孩子们轻松愉快地走进数学的世界,积极主动地探索数学的奥秘,情境问题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

好的情境问题设计,能够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具体、形象,让孩子们在熟悉的生活场景中感受数学的存在和价值。

比如,在教授加减法时,我们可以设计这样一个情境:小明去商店买糖果,一包糖果 5 元,他买了 3 包,给了售货员 20 元,售货员应该找给他多少钱?这样的情境问题贴近孩子们的生活,容易引起他们的兴趣和关注,从而激发他们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欲望。

那么,如何进行有效的情境问题设计呢?首先,情境问题要具有趣味性。

小学生年龄小,注意力难以长时间集中,如果情境问题枯燥乏味,很难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例如,在教授乘法运算时,可以设计一个“动物运动会”的情境:小兔子们排成了 4 排,每排有 6 只,请问一共有多少只小兔子参加运动会?将数学问题融入有趣的动物场景中,能够让孩子们在欢乐的氛围中学习数学。

其次,情境问题要具有现实性。

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设计与学生实际生活紧密相关的情境问题,能够让他们感受到数学的实用性。

比如,在教授面积和周长的概念时,可以让学生计算自己房间的面积和周长,或者计算学校操场的面积。

通过这样的实际问题,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并且学会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再者,情境问题要具有挑战性。

太简单的问题无法激发学生的思维,而过于困难的问题又会让学生望而却步。

因此,情境问题的设计要难易适中,具有一定的挑战性,能够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同时也能培养他们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例如,在教授分数的加减法时,可以设计这样一个问题:有一个蛋糕,小明吃了1/4,小红吃了 1/3,请问他们一共吃了这个蛋糕的几分之几?还剩下几分之几?这个问题需要学生对分数的概念有深入的理解,并运用加减法进行计算,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小学数学教案情境

小学数学教案情境

小学数学教案情境
教学目标:
1. 能够快速准确地做加减法运算。

2. 能够理解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和规则。

3. 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

教学内容:
1. 四则混合运算的加减法练习。

2. 进位借位的加减法运算。

3. 实际生活中的加减法问题。

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加减法题目练习册。

2. 学生准备铅笔、橡皮和计算纸。

教学过程:
1. 课前复习:让学生快速回顾一下加减法的基本规则。

2. 新知导入:通过几个简单的示例让学生理解进位借位的概念。

3. 教师示范:教师展示一些加减法题目的解题方法和技巧。

4. 学生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加减法题目练习册上的题目。

5. 课堂讨论:教师挑选几道难题进行课堂讨论,让学生共同解决。

6. 拓展应用: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生活问题。

7. 课堂总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加减法的重要性和实用性。

教学评价:
1. 观察学生在解题过程中的表现,包括速度、准确性和解题方法。

2. 班级中邀请几名学生上台展示解题过程,进行评价和点评。

3. 收集学生的练习册,进行统一评价和分析。

教学反思:
1. 根据学生的表现和反馈情况,适时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

2. 鼓励学生多加练习,加深对加减法的理解和掌握。

3. 继续开展实际生活中的加减法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学数学情境教学设计案例分析、反思与改进方法

小学数学情境教学设计案例分析、反思与改进方法

研修主题一:通过改进教学设计来提高教学有效性小学数学情境教学设计案例分析、反思与改进方法《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建议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

数学教学要求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

从中可以看出“创设情境”是小学数学教学中常用的一种策略,它有利于解决数学的高度抽象性和小学生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之间的矛盾。

目前,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情境引领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他们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这已成为小学数学教师的共识。

然而,并非所有在课堂中创设的情境都能取得预期的效果,教学中还或多或少存在一些低效现象。

那么我们该如何把握好教学中情境创设的“效”与“度”呢?我结合一些具体的课例谈谈自己的看法。

[案例分析、反思]一、只追求表面热闹,导致情境创设追求形式化。

课例1:《7的乘法口诀》((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上册)上个学期听一位老师上《7的乘法口诀》,在课的最后,上课老师设计了一个应用巩固的游戏情境——“开小火车”。

带上逼真的“火车头”头饰的老师自己当“火车头”,老师手里拿着许多口算卡片,嘴里说着“呜……”,火车开到哪儿,就指定身边的一位同学回答,回答对了,这位学生就可以拉着老师的衣服跟在后面做“车厢”,下一个同学则接着拉着前一个同学的衣服。

“火车”一直在教室里开着,不一会儿,“火车”变得越来越长了,场面也越来越热闹,只见小朋友有的站着,有的笑着,有的在欢呼着……似乎参与的面很广,参与率很高。

[案例分析]:在这节课中,教师创设了符合二年级小朋友年龄结构、心理特征的游戏情境--“开小火车”,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表面上看,学生是动起来了,其主体作用也得到了发挥,同时,师生的距离近了,似乎实施了零距离的对话。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中的情境教学设计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中的情境教学设计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中的情境教学设计情境教学在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能够帮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建立起数学概念和技能,激发他们的兴趣和动机,提高学习效果。

本文将以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中的情境教学设计为话题,探讨如何利用情境教学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体验和效果。

一、情境教学在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中的意义情境教学是一种基于真实情境的学习方式,强调将学习者置身于有意义和真实的环境中,通过实际操作和体验来提高学习效果。

对于小学一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对于数学的认知和理解都处于初级阶段,通过情境教学可以使他们更好地与数学进行互动,感知数学的实际应用和价值,培养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二、情境教学的设计原则1. 针对学生的兴趣和需求:情境教学的设计应该符合学生的兴趣和需求,要能够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和积极参与。

比如可以选择与孩子们熟悉的生活场景相结合的情境,如超市购物、公园游玩等。

2. 渐进式难度:情境教学的设计应该从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理解程度,逐步提高问题的难度和复杂度。

3. 实际应用:情境教学应该追求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引导学生将所学的数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通过解决实际问题的方式,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实用性和重要性。

三、情境教学的具体设计1. 情境教学设计一:超市购物活动目的: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实际应用能力,以及购物时的计算能力。

活动步骤:1)教师准备一些纸币和纸牌,标记不同面值,建立超市购物台和标价牌;2)学生以小组形式分配,每个小组成为一个购物者;3)教师扮演超市收银员的角色,告诉学生每个商品的价格;4)学生在超市中选择自己喜欢的商品,通过计算纸币的组合方式来支付;5)每个小组完成购物后,教师引导学生检验计算的正确性。

2. 情境教学设计二:公园游玩活动目的: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感受数学在公园游戏中的运用。

活动步骤:1)教师将公园游戏场景搭建起来,设置不同的游戏项目;2)学生以小组形式参与游戏,并根据游戏规则计分;3)教师引导学生在游戏过程中进行计分和比较;4)学生通过计算比分,用数学的方式分析游戏结果,并发现规律。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中的情景教学设计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中的情景教学设计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中的情景教学设计教学目标:通过情景教学,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增强他们的观察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提高他们的合作意识和社交能力。

一、引言数学是一门抽象的学科,对于小学一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数学概念常常是一项挑战。

传统的教学方式可能让学生觉得乏味,难以理解。

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并帮助他们建立数学基础,情景教学设计成为了一个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

二、教学内容情景教学可以应用于数学各个领域,如数数、加减法、形状等。

下面将分别介绍一些情景教学设计,以帮助小学一年级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

1. 数数为了帮助学生学会数数,可以创建一个市场情景。

将教室布置成一个小型市场,里面有水果、蔬菜、玩具等各种商品。

学生们可以扮演顾客和店员的角色,通过购买商品的过程来学习数数。

例如,老师可以让学生购买两个苹果、三个橙子等等。

通过亲身参与和实践操作,学生们能够直观地理解数数的概念,并且在游戏中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

2. 加减法在教学加减法时,可以设计一个厨房情景来帮助学生理解加法和减法的概念。

教室里可以模拟一个小厨房,并准备一些玩具食物和餐具。

老师可以将食物分发给学生,并通过添加或者减去食物来展示加减法的过程。

例如,老师可以给每个学生两片面包,然后再给他们两片面包,让他们数一数总共有多少片面包。

在学生逐渐理解加法的基础上,可以设计一些简单的减法问题,让他们通过取走食物来解决。

3. 形状在教学形状时,可以设计一个建筑情景。

老师可以提供一些不同形状的积木,让学生们合作建造一个房子或者城堡。

通过积木的形状和组合,学生们可以感知和辨认不同的形状,如正方形、三角形、圆形等。

同时,老师可以通过询问问题,如“城堡的门是什么形状的?”来激发学生们运用所学知识,并增强他们对形状的观察和辨别能力。

三、总结情景教学在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创造真实的情景来教授数学概念,孩子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所学知识,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合作意识和社交能力。

小学数学“生活情境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生活情境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生活情境教学”设计浅谈数学课堂上创设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有利于突出知识的发生过程,“掐头去尾烧中断”的教学正在逐渐减少,创设数学情境正受到越来越多教师的重视,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也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因此,避免数学课程改革的新误区,落实务实高效的课堂教学是当务之急。

一、提供富有吸引力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生来说,教材上的数学知识其实并不一定是“新知识”,因为他们的生活中已经有了许多数学知识的体验;课堂上的数学学习的不少内容,应该是学生已有的对数学现象和数学知识的认识和体验的总结和升华。

在联系生活的数学学习中,每一个学生都会从他们各自的数学世界出发,与教材内容发生相互作用,重新建构自己的数学知识结构。

因此,针对适宜的教学内容,教师应该设法营造一种与现实紧密联系的富有吸引力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与动机,让学生在现实的问题情境中,自己动脑动手,学数学,做数学。

一个好的学习情境,无疑是在数学知识和现实生活问题之间架起的一座畅通的桥梁。

针对“连减两步应用题”这一教学内容,选择了“超市购物”这一情境。

超市是学生最熟悉的地方之一,学生平时经常跟随大人光顾超市,并有一定的购物算钱的经验。

以超市购物为主线,创设数学学习的问题情境,能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主动进行探索性学习,进而达成知识和技能的学习目标。

二、创设趣味性的问题情境,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是学习的先导,求知的动力,成功的关键。

小学生对数学的迷恋往往是从兴趣开始的,由兴趣到探索,由探索到成功,在成功中的快感中产生新的兴趣,推动数学学习不断取得新的成功。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精心创设趣味性问题情境,利用学生好奇心,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

例如,教师在教学三角形的分类时,利用多媒体,别具匠心地创设了一个猜三角形的情境,第一个只露出一个直角,学生说是直角三角形;第二个只露出一个钝角,学生说是钝角三角形;第三个只露出一个锐角,很多学生可能会猜是锐角三角形,这时教师利用媒体出示一个直角三角形或钝角三角形,当学生猜直角三角形时,教师出示另外两种情况。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中的情景教学设计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中的情景教学设计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中的情景教学设计在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中,情景教学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

情景教学通过创设具体情境和真实场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本文将重点介绍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中的情景教学设计。

一、叶子的排序情景:在校园中,组织学生观察不同树木上的叶子,并让他们按照叶子的大小进行排序。

教学目标:通过观察和排序叶子,培养学生的排序能力和观察力。

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带领学生走进校园,引导学生观察树木上的叶子,并鼓励他们讨论叶子的不同之处。

2. 组织活动: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定一棵树,观察该树上的叶子,然后按照叶子的大小进行分类和排序。

3. 总结归纳:每个小组根据自己的观察结果,将分类和排序的方式呈现出来,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归纳。

4. 实践运用:教师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在家中观察其他树木上的叶子,并按照大小进行排序。

二、超市购物情景:在超市中,模拟购物过程,让学生练习货币的使用和找零的计算。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货币计算和购物技能,提高学生的数学运算能力。

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带领学生来到一家模拟超市,介绍超市中常见的商品和价格,并告诉学生他们有一定的预算。

2. 购物体验:学生根据自己的预算,在超市中选择自己喜欢的商品,通过计算价格和找零,体验真实的购物过程。

3. 分享经验:学生分享自己在购物过程中的体会和困难,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购物中的数学运算方法。

4. 效果评价:教师布置购物清单和金额计算的作业,检验学生对于货币计算和购物技能的掌握程度。

三、加减法游戏情景:设计一款加减法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和巩固加减法概念。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巩固加减法运算,提高他们的计算速度和准确性。

教学过程:1. 游戏介绍:教师设计一款有趣的加减法游戏,通过游戏介绍加减法的概念和规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游戏实践:学生分组进行游戏,每个小组派出代表进行答题,答对可以得到奖励,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小学数学情境教学设计案例分析反思与改进方法

小学数学情境教学设计案例分析反思与改进方法

小学数学情境教学设计案例分析反思与改进方法小学数学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关键阶段,作为教师,需要设计情境教学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

本文将通过一个小学数学情境教学设计案例进行分析、反思和改进方法的探讨。

一、案例描述在小学三年级数学课上,老师设计了以下的情境教学案例。

教学目标是:学会应用加法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情境:小明的爸爸给他买了3个苹果,小明买了2个橘子。

问小明一共有多少个水果?教学流程:1.引入:教师给出情境,并引导学生思考:小明有多少个水果?2.分组讨论:学生分成小组,共同讨论问题。

3.交流总结:教师引导学生展示自己的解决方法,并进行总结。

4.拓展问题:如果小明还买了1个香蕉,那么一共有多少个水果?5.小结:学生总结所学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案例分析这个情境教学案例有以下几个优点:1.情境贴近学生生活,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解决问题,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

3.贴近学生的认知水平,亲身体验加法和减法的运算。

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1.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可能出现思路单一,缺乏创新的问题。

2.案例的难度较低,可能不能满足所有学生的学习需求。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可以采取以下改进方法:1.设计更具挑战性的问题。

在情境中加入更复杂的条件,例如:小明买了3个苹果,但有1个苹果腐烂了,小明又买了2个橘子,那么一共有多少个水果?这样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更多的可能性,并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

2.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法。

在分组讨论环节,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解决思路,并引导他们探究不同方法的优缺点。

通过互相分享,学生可以从彼此的思考中获得启发,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3.提供有挑战性的拓展问题。

在拓展问题中,可以增加一些计算难度较高的情况。

例如:如果小明还买了5个苹果和3个橘子,一共有多少个水果?这样可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并让每个学生都能从教学中获得成就感。

数学核心素养与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情境教学设计

数学核心素养与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情境教学设计

数学核心素养与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情境教学设计数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对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思维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提高小学生的数学素养,情境教学设计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

本文将探讨数学核心素养的概念,以及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设计来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一、数学核心素养的概念数学核心素养是指数学学科中最基本的知识、技能和思维方式。

它包括数学基本概念的理解与应用、数学语言的运用、数学问题的分析与解决、数学模型的构建与应用等方面。

数学核心素养是数学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基础。

二、情境教学设计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情境教学设计是一种贴近学生实际生活和学习环境的教学方式,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情境教学设计可以起到以下几个作用:1.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创设情境,使数学知识具有一定的情感体验和实际意义,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例如,在教授几何形状时,可以带领学生走进实际生活中的几何场景,让学生亲身感受几何形状的美妙与实用。

2. 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情境教学设计强调学生的探究和实践,鼓励他们主动提出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通过解决情境中的实际问题,学生能够培养出良好的问题解决能力和思维方式。

3. 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情境教学设计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推理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通过情境中的实际操作和分析,学生能够将抽象的数学概念与实际情境相结合,从而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数学知识。

4. 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情境教学设计鼓励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培养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通过小组合作解决情境中的问题,学生能够互相启发和借鉴,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三、情境教学设计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具体应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情境教学设计来创设各种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数学知识。

小学数学情境化教案模板

小学数学情境化教案模板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情境化的教学活动,使学生掌握本节课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技能。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情境化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推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本节课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技能。

2. 教学难点:如何运用情境化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和技能。

三、教学准备1. 教学器材:多媒体课件、实物教具、白板、粉笔等。

2. 教学资源:相关数学故事、图片、视频等。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创设情境:教师通过讲述数学故事、展示图片或视频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入新课。

2.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情境探究1.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围绕情境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培养合作学习的能力。

2. 交流分享:各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三)知识讲解1. 教师根据情境,讲解本节课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技能。

2. 结合实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四)巩固练习1.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2. 教师巡视课堂,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

(五)课堂小结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重点和难点。

2. 强调数学思维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热情。

(六)课后拓展1. 教师布置课后拓展作业,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外数学活动,提高数学素养。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家长反馈:与家长沟通,了解学生在家庭中的学习情况,共同关注学生的成长。

六、教学反思1. 教学效果: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总结成功经验和不足之处。

2. 教学改进:针对不足之处,提出改进措施,提高教学水平。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中的情境教学设计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中的情境教学设计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中的情境教学设计在小学三年级的数学教学中,情境教学设计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指导原则,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数学知识。

本文将探讨在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中如何进行情境教学设计。

一、情境教学的定义和优势情境教学是以情境为核心,以学生为主体,以实际问题为背景,通过创设真实的生活或学习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方式。

它通过模拟真实情境,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运用数学知识,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境教学具有以下优势:1. 提高学习动机:通过创设生动、真实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提高他们的学习动机。

2. 培养实际应用能力:情境教学能够将学习与实际应用相结合,让学生明白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培养他们的实际应用能力。

3. 强化知识记忆:通过在情境中进行数学活动,学生会更容易将所学知识与情境联系起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4. 培养团队合作精神:情境教学通常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学生需要在小组中协作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

二、情境教学设计的要点1. 确定情境和问题:教师需要选择适合学生年龄和学习内容的情境和问题。

情境可以是与学生生活相关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能够直观地理解和应用数学知识。

2. 布置任务和指导学习:教师需要给学生明确的任务和指导,引导他们在情境中进行数学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启发性的问题和提示,帮助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索。

3. 学生合作与讨论:情境教学通常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生可以在小组中进行合作和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学生之间的合作与讨论可以促进他们之间的互动和思维碰撞,激发更多的创新思维。

4. 教师的引导和评价:教师在情境教学中的角色是引导者和评价者。

教师需要及时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给予必要的引导和帮助,同时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和反馈。

5. 结果总结和反思:教师在情境教学结束后,可以进行结果总结和反思,让学生分享他们的思考和解决过程,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小学数学情境教学环节与设计原则分析

小学数学情境教学环节与设计原则分析

小学数学情境教学环节与设计原则分析小学数学情境教学是指将学习内容与实际生活相结合,通过一定的教学活动让学生获得知识、技能和思维方法的一种教学方式。

情境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质量,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精神。

本文将针对小学数学情境教学环节与设计原则分析进行探讨。

1. 情境创设阶段:通过创设富有生活情境的教学环境,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参与性和探究性。

2. 教学设计阶段:针对课程内容设计相应的教学方案,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和判断能力。

3. 交流讨论阶段:通过学生交流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学会沟通合作、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创新能力。

4. 实践操作阶段:通过实践操作的方式,让学生掌握实际应用技能,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1. 策略多样性:教师要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课程内容,多样化策略,保证教学效果。

2. 情境逼真性:切实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让学生感知丰富多彩的现实世界。

3. 语言生动性:教师应注意语言表达的生动性,讲解抽象概念时采用具体的模型,满足学生形、听、观的多样需求。

4. 体验仿真性:在日常教育中,尽量多地引导孩子‘动脑’,让他们通过实践体验来探索知识,调动孩子的积极性。

5. 根据学生差异性: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性格、智力、能力等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教学方案,满足每个学生的需求。

6. 评价有效性:教师应及时评价每个学生在情境教学中所获得的成果,鼓励他们通过改进提高自己的学习效果。

以上就是小学数学情境教学环节与设计原则分析。

小学数学情境教学关注于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引导学生热爱数学,同时也为将来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中的情境教学设计

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中的情境教学设计

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中的情境教学设计在编写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中的情境教学设计文章时,需要按照教案的格式进行呈现。

以下是按照教案格式编写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 教学目标通过情境教学设计,帮助小学四年级学生掌握以下数学知识和能力:1. 理解加法和减法的基本概念;2. 掌握两位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3. 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4. 发展逻辑思维和计算能力。

二. 教学准备1. 教材: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2. 学具:计算器、纸和铅笔;3. 材料:为本节课准备的图片和实物。

三.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在课堂上展示一张有关购物的图片,激发学生对购物的兴趣,并与学生进行简要讨论。

2. 情境设置(10分钟)向学生描述一个情境:小明去菜市场买菜,他买了一袋苹果和两把西瓜。

请同学们想象一下,如果他原本手上有5元钱,他买了这些水果后还剩下多少钱?3. 材料使用(15分钟)将准备好的实物,如塑料水果、假钱等分发给学生。

安排学生在小组内模拟购物过程,计算购物后剩余的钱数。

4. 讨论与总结(10分钟)全班共同讨论小组模拟购物的过程和结果,引导学生总结加法和减法运算的特点和联系。

5. 练习(15分钟)发放练习册,并布置相关练习,帮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6. 拓展与应用(20分钟)在教学设计的最后阶段,组织学生进行拓展与应用的活动。

例如,设计一个情境:小明从家到学校需要15分钟,他骑自行车骑了5分钟,步行了8分钟,请问他步行的时间是骑车的时间的几倍?四. 课堂评价通过观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以及练习册中的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可以采用平时评价、口头评价等方式。

五. 参考资料- 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材- 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练习册---根据以上的教学设计,可以帮助小学四年级学生通过情境教学的方式,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和能力。

教学过程中的导入、情境设置、材料使用、讨论与总结、练习以及拓展与应用,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教学流程,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故事性与情境性设计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故事性与情境性设计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故事性与情境性设计数学作为一门抽象的学科,常常被认为是枯燥乏味的。

然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故事性与情境性设计的运用可以使学习变得有趣并且易于理解。

本文将探讨小学数学教学中故事性和情境性设计的重要性,并且给出一些实例来说明这种设计如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数学知识。

故事性设计是指将数学知识融入到生动有趣的故事中,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教授加法和减法的时候,可以通过一个有趣的故事情节来引导学生理解这些概念。

比如,教师可以讲述一个关于小明去超市购物的故事,通过描述小明购买了苹果、橙子等物品,然后又退回了一部分物品,让学生通过这个故事情节来学习加法和减法的运算。

这样的故事情节可以帮助学生将抽象的数学概念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使学习更加有趣和实用。

情境性设计是指将数学知识放入到具体的情境中,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

通过情境性设计,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的意义和用途。

例如,在教授面积和周长的概念时,可以设计一个户外活动,让学生测量校园内不同区域的面积和周长。

通过实际测量和计算,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面积和周长的概念,并且将其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除了故事性和情境性设计,小学数学教学中还可以运用其他的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例如,游戏化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数学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和应用数学知识。

这样的教学方法既可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又可以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

另外,小学数学教学中还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来提高教学效果。

教师可以利用电子白板、幻灯片等多媒体工具来呈现数学概念和问题,通过图像、动画等形式来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数学知识。

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还可以增加教学的趣味性和互动性。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故事性和情境性设计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兴趣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故事性设计,学生可以将抽象的数学概念与生活情境联系起来,使学习更加有趣和实用。

小学数学教学中真实情境的理解与设计策略

小学数学教学中真实情境的理解与设计策略

小学数学教学中真实情境的理解与设计策略一、教学中的常见问题1、学习兴趣不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习兴趣不足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由于数学学科本身的抽象性和逻辑性,很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枯燥乏味,难以激发学习兴趣。

长此以往,这种状况将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制约他们的思维发展。

(1)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脱节: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解,忽视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导致学生难以感受到数学学习的实际意义。

(2)教学方式单一:部分教师采用“一言堂”式的教学方式,缺乏互动和趣味性,使得课堂氛围沉闷,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重结果记忆,轻思维发展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往往过于注重学生的计算速度和准确率,而忽视了学生的思维发展。

这种现象表现为以下两点:(1)过度强调公式、定理的背诵:部分教师将数学学习等同于公式、定理的背诵,导致学生只会机械运用,不会灵活变通。

(2)缺乏有效的思维训练:在教学中,部分教师没有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使得学生的思维停留在表面,难以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

3、对概念的理解不够深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对概念的理解不够深入也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概念教学方式单一: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仅通过讲解和示范来传授概念,缺乏让学生在实践中感知和体验的过程。

(2)对概念内涵和外延的把握不准确:在教学中,部分教师对数学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把握不准确,导致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模糊不清。

二、教学实践与思考1、梳理脉络,全面理解教材(1)从培养目标出发,理解课程核心素养的发展体系为了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教师需要从培养目标出发,深入理解课程核心素养的发展体系。

这意味着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将数学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实现这一目标:- 设定与实际生活紧密相关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发现问题,激发学习兴趣。

小学数学教学中怎样进行情境创设

小学数学教学中怎样进行情境创设

小学数学教学中怎样进行情境创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情境创设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它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培养他们的解决问题能力和实际运用能力。

在情境创设中,教师可以结合生活实际,给学生设计一些生动有趣的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知识,提高他们的数学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下面我将介绍一些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情境创设方法。

一、生活实际情境创设1. 超市购物情境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超市进行数学学习。

在超市里,可以设计购物清单,要求学生到超市中通过购买食品、日用品等物品,来计算购买的费用、找零的钱等。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实际操作,感受到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实际应用,有助于他们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和记忆。

2. 公交车换乘情境教师可以设计一次公交车的换乘情境,要求学生查看公交车时刻表,计算不同公交车之间的换乘时间,了解不同线路的距离和时间,通过这样的情境学习,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时间和距离的关系,提高他们的时间和空间感知能力。

3. 家庭日常生活情境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家庭日常生活,设计一些数学情境。

让学生计算家庭用水、用电的情况,计算每月的花销等。

这样的情境可以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感受数学知识的应用,帮助他们将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二、游戏情境创设1. 数学游戏情境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数学游戏,如数学竞赛、数学抢答等。

这样的游戏情境既能够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又能够锻炼他们的数学思维和反应能力。

通过游戏情境的创设,学生不仅能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知识,还能够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

教师可以利用数学拼图来提供情境创设,让学生在拼图中感受数学的乐趣。

通过数学拼图,学生可以巩固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感知能力。

1. 测量实验情境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测量实验情境,让学生通过测量长度、面积、体积等,来掌握一些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并对测量单位有更深入的了解。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比较实验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习大小比较、数量比较等概念。

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思考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情境教学设计方法

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思考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情境教学设计方法

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思考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情境教学设计方法在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并提高学习的有效性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本文将探讨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情境教学设计,旨在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思考,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和学习动力。

一、情境教学设计概述情境教学设计是一种以情境为基础的教学方法。

它通过构建具体的情境,将抽象的概念和知识联系起来,使学生能够在有意义的背景中进行思考和学习。

情境教学设计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他们能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提高学习效果。

二、情境教学设计步骤1. 确定教学目标: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例如,“掌握小数的概念和基本运算方法”。

2. 设计情境:选取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境,并将学生置入其中。

例如,在学习小数时,可以设计一个购物情境,让学生在模拟的超市中进行商品价格和金额计算。

3. 提问和引导:在情境中,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例如,“你想买一个价格为3.5元的商品,你手上有5元,你还需要找零多少元?”通过这样的问题,学生可以运用所学的小数概念和运算方法进行思考和计算。

4. 学生互动:鼓励学生之间的合作和互动,让他们能够共同解决问题。

例如,在购物情境中,可以让学生分组进行商品计算和找零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

5. 总结和归纳:在情境教学结束后,教师可以对学生的回答和讨论进行总结和归纳。

例如,通过学生的回答,“找零=支付金额-商品价格”,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总结小数运算的规律和方法。

三、情境教学设计实例以小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小数”的教学为例,设计一个情境教学:教学目标:学生能够掌握小数的概念和基本运算方法。

情境:假设班级要举办一个义卖活动,学生可以自行制作一些手工小物件,然后在班级内以小数的价格进行购买。

问题引导:假设学生制作了一个小挂饰,价格为2.5元,学生手上有5元,他还需要找零多少元?请用小数表示。

基于情境教学的中小学数学教学优化设计

基于情境教学的中小学数学教学优化设计

基于情境教学的中小学数学教学优化设计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和教学方法的不断探索,基于情境教学的教学模式逐渐得到广泛关注和认可。

在数学教学中,尤其是中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基于情境教学的教学模式具有独特的优势和价值。

本文将探讨基于情境教学的中小学数学教学优化设计,旨在为教师们提供一些有益的教学思路和方法。

一、基于情境教学的概念和意义情境教学是一种教学理念和方法,它强调学习者在具体情境中主动地探索、发现和建构知识。

通过让学生置身于具体的情景、场景或问题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

基于情境教学的数学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数学知识更加具体化、生动化和实践化。

基于情境教学的中小学数学教学具有以下几点意义: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情境教学可以让学生在真实的情景中学习数学知识,使学习过程更加生动和有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促进数学知识的实践运用。

情境教学强调学习者在实际情境中运用知识,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具体化,促进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

3.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境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解决问题时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4.促进师生互动和合作学习。

基于情境教学的数学课堂强调师生互动和合作学习,使学生在交流和合作中共同探讨问题,促进学习效果的提高。

1.情境构建:在中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构建具体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数学学习。

情境可以是一个生活场景、一个实际问题或一个数学游戏等。

在教学三角形面积时,可以设计一个有趣的场景,比如小明要做一个三角形的旗帜,他需要知道三角形的面积来选择合适的布料。

通过这个情境,学生可以自己计算三角形的面积,通过测量、计算、讨论来解决问题。

2.情境引入:教师在课堂上可以通过引入一个具体情境来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在教学平行线与转角时,可以通过引入一幅城市规划图,让学生观察图中的道路和建筑物是如何利用平行线与转角的关系进行设计的,引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兴趣,主动去探究其中的数学规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数学情境教学设计小学数学情境教学案例《角的初步认识》案例背景:在新的课程改革的浪潮中,在教学方法不断更新的今天,我们这些在一线的教师正在为探索一条更加有效的教学途径而努力要提高教学质量,向课堂要质量,最重要的是在教学中要努力改变课堂环境,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改变单向传递知识的行为,改善学生被动的学习方式教学情景的创设是一条改变课堂环境的有效捷径情境创设的目的在于:“营造一个宽松和谐,有利于学生施展才华,发展个性的学习场所”在教学中巧妙地创设情境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启迪学生的思维,活跃课堂气氛的重要手段;是为学生服务,应该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关注情境,应该为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提供支撑,应该为数学思维的发展提供土壤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也不断尝试创设情境,已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案例描述:我教学的《角的初步认识》一课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二年级上册第3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通过学习,让学生建立角的概念,并提倡学生通过动手实践来获得知识,为今后学习几何知识奠定基础新课开始,我用学生已经认识的三角形创设情境:早晨上学的时候,粗心的“小马虎”—三角形把一条边忘在了家里,“你们看,这还是一个三角形吗?”“不是”“这就是今天我们要来认识的新朋友——角”从而引入课题《角的初步认识》探究新知部分,我又创设了生活情境帮助学生感知生活中的角1、找一找让学生尝试找一找校园情景图中的角2、说一说说一说生活中在哪里见过角3、指一指,让学生指一指实物中的哪个部分才是角学生在“找一找”、“说一说”、“指一指”的活动中完成了对生活中、情境中角的感知实践操作环节我创设探究情境,完成对角的认识,突破教学难点这里我设计了三个活动:活动一:折一折我让学生动手折一折角折好后,我请他们亲一亲角的顶点,摸一摸角的边在生动、有趣的触摸中,学生通过直接感受获得了对角的认识知道了:尖尖的是顶点,直直的是边,明白了角是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的活动二:比一比我让学生在四人小组内比比谁折的角大?为了教学需要,一开始我给学生准备的折角圆片是大小不一的大家为了谁大谁小争的很激烈,老师及时抓住这个教学最佳时机,利用思维矛盾的冲突点,引发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呢?活动三:做一做我让学生小组内合作,利用学具制作一个活动角在老师的(转载于:海达范文网:小学数学情境教学设计)演示下,学生和老师一起将角的两边叉开、收拢学生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发现:角的大小与张口的大小有关并用小儿歌归纳出:张口大,角就大张口小,角就小在把边拉长,角的大小没变的演示中,引导学生得出:角的大小原来和边的长短无关同时通过电脑来演示在练习环节安排了一道拓展提升题:我让学生利用2支铅笔进行摆角游戏,创设游戏情境有的学生摆出1个角,还有的摆出2个、4个角借助第三支铅笔,我请学生帮助粗心的“小马虎”把忘记的边补上,并数有几个角但意外出现了更多、更难数角的图形,抓住生成,我让大家在课后去继续探讨这样,课虽停,意未尽,学生的思考还在继续案例分析:情境化教学是贯穿于本节课的最大特点,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创设生活情境营造宽松学习氛围在具体的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营造宽松、融洽的环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索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教师在导课时可根据教材特点,为学生创设一定的可感情境,让他们置身其中,深入体验教材的内涵,学生由此积累的情感,必然转化为探求知识的巨大动力在引入新课环节,我以学生已经认识的三角形为出发点,让学生在熟识的生活情境中,感知角、认识角2、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探求知识的思维活动,总是由问题开始的,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发展创设问题情境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能使学生进入“心求通而未通,口欲言而未能”的境界在探究新知部分,我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同学们你能说一说生活中哪里还见过角吗?”“这些实物的哪里藏着角?”学生打开思维的闸门,积极思考,参与活动在各自原有的经验的基础上去主动建构知识体系3、创设游戏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愉快的游戏能唤起学生愉悦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因此,我设计游戏情境,采用多种游戏形式,让孩子们在“玩中学,学中玩”,从而提高学习成效学生通过有趣的摆角游戏,巩固了对角的认识,还完成了创造角的过程4、创设探究情境,体验知识形成过程教学时,我努力挖掘教材本身潜在的智力因素,充分利用数学知识的魅力,为学生创设一个发现、探索的学习情境,使他们在探究数学知识的过程中,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本节教学中我让折一折角,亲一亲角的顶点,小组内比一比谁折的角大,利用学生动手做一做角,学生在充分的探究活动过程中理解了角实践证明,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各种各样的情境,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而且还能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形成生动、活泼、高效的课堂教学环境,促进学生潜能的发挥和教学的提高但是情境的创设一定要符合教学内容的需要,不符合实际需要和目的不明确的情境创设只会取得适得其反的效果浅谈小学数学情境教学教学情境也是指具有一定情感氛围的教学活动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孔子的这段话,在肯定启发作用的情况下,尤其强调了启发前学生进入学习情境的重要性,所以良好的教学情境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情境是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创设教学情境是教师的一项常规教学工作,创设有价值的教学情境则是教学改革的重要追求创设情境,不应仅限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应该是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是点燃学生心中探究之火,是学生继续学习新知的一种内在需求一、情境创设应注重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内在需要“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自己去发现的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和联系”而这种发现又是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获取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尤其是探求新知时,要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思维材料,设置“动境”,使学生借助已有知识、技能,调动多种感官参与新知的主动探究情境的设计必须以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为基点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需要教师根据新学知识、方法特点及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设计一个包含新知识、新方法或新思维的新问题情境,学生运用旧知识、旧方法、习惯思维于新问题情境时便会产生认知冲突,由此产生疑问和急需找到解决方法的内在需要在这种需要的驱使研修主题一:通过改进教学设计来提高教学有效性小学数学情境教学设计案例分析、反思与改进方法《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建议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要求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从中可以看出“创设情境”是小学数学教学中常用的一种策略,它有利于解决数学的高度抽象性和小学生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之间的矛盾目前,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情境引领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他们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这已成为小学数学教师的共识然而,并非所有在课堂中创设的情境都能取得预期的效果,教学中还或多或少存在一些低效现象那么我们该如何把握好教学中情境创设的“效”与“度”呢?我结合一些具体的课例谈谈自己的看法[案例分析、反思]一、只追求表面热闹,导致情境创设追求形式化课例1:《7的乘法口诀》((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上册)上个学期听一位老师上《7的乘法口诀》,在课的最后,上课老师设计了一个应用巩固的游戏情境——“开小火车”带上逼真的“火车头”头饰的老师自己当“火车头”,老师手里拿着许多口算卡片,嘴里说着“呜……”,火车开到哪儿,就指定身边的一位同学回答,回答对了,这位学生就可以拉着老师的衣服跟在后面做“车厢”,下一个同学则接着拉着前一个同学的衣服“火车”一直在教室里开着,不一会儿,“火车”变得越来越长了,场面也越来越热闹,只见小朋友有的站着,有的笑着,有的在欢呼着……似乎参与的面很广,参与率很高[案例分析]:在这节课中,教师创设了符合二年级小朋友年龄结构、心理特征的游戏情境——“开小火车”,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表面上看,学生是动起来了,其主体作用也得到了发挥,同时,师生的距离近了,似乎实施了零距离的对话但仔细观察便会发现,这堂课只停留在形式上的热热闹闹,并没有激发起学生深层次的思维,一节课下来,学生收益很少分析问题所在,我认为,这位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时,虽然注重了形式与情趣,却忽视了教学内容因而,尽管学生很投入地参与了,但他们感兴趣的是“开火车”这一活动本身直到活动结束,学生仍沉浸于对活动本身的兴趣中,而并未进入数学情境并且,在这样的活动中,教师其实是关注了个别,忽视了全体[课后反思]:我们在设计课堂教学情境时,不仅要注重童趣,更关键的是要紧扣教学知识或技能“情境”不是让学生为了故事而故事,为游戏而游戏,学生是在各种有趣的活动中体验“数学化”的过程,情境创设要对学生学习有意义情境是学生熟悉的或可以理解的,但包含的数学问题对学生又要富有挑战性的、能引发学生的思考的同样是这节课我们不妨设计一些练一练、做一做、辨一辨、争一争等情境,来调动全体学生参与,使情境创设更好地为数学教学服务三、只顺应做题需求,导致情境创设缺乏真实性课例2:《解决问题的策略》(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教材上的例题是这样的:旅游团23人到旅馆住宿,住3人间和2人间(每个房间不能有空床位),有多少种不同的安排?有一教师在教学时设计了这样的情境:学校要组织同学们走出启东,走近社会,去县城体验生活2天顿时,教室里爆发出一阵欢呼声教师又说:考虑到县城是旅游城市,游人较多,要事先预定房间我们可以怎么安排在县城的住宿呢?相机出示习题:我们班34名同学到旅馆住宿,住3人间和2人间(不考虑男女性别,但每个房间不能有空床位),有多少种不同的安排?同学们兴趣盎然,学习积极性很高,很快解决了问题接着,教师创设了“体验生活”活动中将遇到的付钱、买东西等问题情境,学生也一一解决,以此使解决问题的策略得以巩固,教学进展也很顺利下课铃响了,正当执教老师满意地走出教室时,许多学生围上来,七嘴八舌地问:“老师,我们真的要去县城吗?”“老师,我们什么时候去县城?”当时老师一片茫然,随口答道“你们真以为去?这是为了做题目随便说的!”刹时,学生“啊?!”脸上流露出因感到上当受骗而不满的神情[案例分析]:虽然老师设计此情境时,非常注重数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想让学生明白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让学生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去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进而明确学习数学的价值所在于是,她挖空心思编造了学生最感兴趣的话题——体验生活教学时,此情境设计也确实将学生的学习兴趣推向了高潮,较好地激发了学生追求、探索的欲望学生是带着期盼、满怀着憧憬上完这节课的但美丽的谎言终究要被揭穿,也终究要破灭的当学生明白老师只不过是“说说而已”时,就产生了一种被愚弄的感觉可以想像,他们以后面对老师创设的教学情景,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再也不会像今天一样充满激情这种明显的“欺骗式”的虚假情境将降低学生对老师的信赖感,也是教师不尊重学生的一种体现,是与“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相违背的[课后反思]:最优化教学是教学活动的理想目标,良好的情境创设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但教学过程受到教师、学生、媒体等许多因素的影响,创设情境毕竟只是进行教学的一种手段,所以在情境创设中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尤其是客观现实,要考虑其是否为创设情境准备了条件我们设计的情境要有一定的真实性和现实意义,更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而不能“捡了芝麻,丢了西瓜”二、只为画面鲜亮、音乐悦耳,导致情境创设过分依赖CAI课件课例3:《圆的周长》(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下册)这是一堂数学公开课,执教老师伴随着多媒体课件那鲜亮的画面和悦耳的音乐,为学生创设了这样的情境:同学们,你们听说过《龟兔赛跑》的故事吗?动物王国又要举行一次龟兔赛跑,可这一次它们是绕着一个圆形的池塘跑……教师在滔滔不绝地讲着故事,学生中却有人在嘀咕:“又是动物王国……”“这种故事我们都听了几十遍了,还把我们当小朋友看”一节课下来,学生都昏昏欲睡,参与度不高,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案例分析]:这不禁让人疑惑:儿童不是最愿意到童话中寻找自己的幻想吗?上面的案例中为学生创设了生动有趣的童话情境,为什么就不能打动学生的心灵、没能调起他们的兴趣呢?其实学生的抱怨“老师把我们当小朋友看”就道破了“天机”——处于不同学段、不同心理阶段的小学生,对情境的兴趣指向存在差异性低年级学生对美丽生动的童话、活泼有趣的游戏、直观形象的模拟表演特感兴趣,并热衷于充当其中的角色这符合这一学段儿童天真、爱幻想的天性和心理情境中高年级学生则更乐于接受自主合作、交流的情境对于那些过于“花哨”的动画反而感觉“幼稚”了因此,对中高年级的学生,教师应尽量用数学自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让他们感到有趣、有挑战性,激起他们好奇、好胜的心理,使他们产生进一步学习的热情[课后反思]小学生由于认知、心理年龄等原因,的确需要情境生动、有趣但“生动、有趣”并不是有效情境的标准关键是这些情境是否有效促进学生“快乐、有效”的学习在圆周长概念的建立过程中,完全可以不依赖于多媒体课件,我们不妨这样设计:出示实物圆形,并用红绸带绕圆一周,让红色的“圆周长”从背景中分离出来,帮助学生成功地首次感知,形成鲜亮的表象再通过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等活动深化认识随后又可把红绸带从圆周上拉下,直观地让学生体会圆的一周拉直后是一条线段,可以求其长,渗透化曲为直的思想而在探究圆周长与直径的关系时,又可以用拉直的红绸带去量直径,证实圆周长确实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只有基于学生实际、有助于学生理解数学知识、实现生活经验数学化的情境才是有效的情境以上现象的出现,往往是因为教师没有真正地把握情境教学的内涵,或者是说将情境教学的内涵片面化了教学情境,是一种特殊的教学环境,是教师为了帮助学生学习,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有目的地创设的一种教学环境教学情境不一定要完全依赖CAI课件,情境的创设还可以有其他很多方式,如利用实物、图片或挂图,也可以创设效果很好的环境另外,教师的语言渲染、激发学生想象、还有表演等,也可以创设情境但过多、过杂的情境,会导致学生疲于应付,对教学重点和难点很难把握;同时也剥夺了学生自由思考、自由想象、自我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所以,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要体现教材的基本思路,不能完全抛开教材教学情境的创设,要符合不同年龄段儿童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有所变化[改进方法、形成策略]一、围绕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创设情境教学情境,是为了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帮助学习者理解、内化学习内容情境的创设一定要结合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达到为教学服务的目的;要有利于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益课例4:《用字母表示数》(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下册)在“用字母表示数”这节课中,引导学生体会并理解含有字母的式子既表示关系,同时又表示结果,这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为了帮助学生解决这一认知难点,教师创设这样的情境:多媒体动画出示一个魔盒,学生只要输入一个数,这个数经过魔盒的加工,出来的便是另一个数,如输入的是7,出来的是17;输入的是12,出来的是22……学生跃跃欲试,经过几次尝试后,发现奥秘:魔盒是按一定的关系式来加工数的于是,输入“20”,出来“20+10”;,输入“78”,出来“78+10”;,输入“”,出来“+10”;输入字母“b”,便出来“b+10”……[案例点评]这里,通过魔盒,创设输入?b?出来?b+10?”这一情境,从而让学生深切体会出来的“b+10”就是结果而在进入的数与出来的数的不断变化中,却又存在着不变:出来的数总是进入的数加10,魔盒是按“b+10”的关系式进行加工的,即“b+10”又表示一种关系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情绪的积极与否直接影响到建构的效果这里“魔盒”情境的创设,一下子吸引住了孩子们的注意力,呈现出了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当然,魔盒只是个“道具”,而这一道具更重要的作用是帮助学生解决了认知的难点:出来的数“b+10”是一个结果,加工的关系式也是“b+10”可见,教师选择“魔盒”这一情境,能比较顺利地让学生接纳了这种典型的代数思维方式,解决了学生认知上的困难,圆满地完成了教学目标二、情境创设要真实、自然、力求生活化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情境创设中,强调创设尽可能实在的真实情境,因为真实的情境接近学生的生活体验任务的真实性使学生能了解自己所要解决的问题,有主人翁感任务本身的真实性也容易启发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所以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并有可能实现的情境至关重要同时情境的多样性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并且可以在可能完成的任务中表达自己的知识,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课例5:《认识分数》(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师:最后,老师给大家带来一则有趣的广告别小看这则广告,只要仔细观察、善于思考,我们还能从中联想到今天所学的分数呢生:看到第一幅画面,我联想到了师:瞧,把蛋糕平均分成4份,每份就是蛋糕的----?生:生:我还联想到了,我是从第二幅画面联想到的,你看,把一块蛋糕平均分成8份,每份就是生:看了第三幅画面,我还联想到了生:(立即招来好多个同学的反对)不对,不是师:看到第九个孩子,联想到的确很自然不过为什么第9个孩子分到的蛋糕不能用表示呢?生:因为蛋糕没有平均分成9份,我觉得可以想到师:说说你的想法生:如果冬冬最后真的把自己手中的那一块平均分成2份,那么,每人应该分得师:不过,这里的是整块蛋糕的吗?生:不是,是平均分成8份以后,每一份的生:是整块蛋糕的的……[案例点评]:广告中生动的画面、流畅的音乐都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师将广告引入数学课堂真实而自然,学生在宽松和自由的气氛中学习知识、理解知识,真切感受真实的生活情境中的数学,体会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而本案例中的广告情境即不造作又不花哨,能扎实、有效地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更好地引导学生体会分数的意义三、合理选择情境创设的方法情境创设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如游戏情境、表演情境、故事情境、问题情境、生活情境、联想或推理情境、自主学习情境以及任务情境等教学中教师必须根据教学目标、内容以及学生实际情况合理选择情境创设的方法1、故事化情境根据不同的数学问题或创作改编出不同的童话故事,引起学生对数学问题的兴趣和研究,使学生能够在故事所创造的情景中解决数学问题课例6:《循环小数》(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小学数学实验教材第九册)师:同学们,今天的数学课,我们先一起来听一个故事,好吗?生:好师:故事是这样的: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老和尚对小和尚说:“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老和尚对小和尚说……”师:这个故事你们能讲下去了吗?生:能(生讲个不停)师:这个故事能讲完吗?生:不能师:为什么讲不完?生:因为这个故事总是在不断地重复说几句话师:说得真好这几句话能讲多少次?生:无数次师:知道吗?在我们数学王国里也有一种数,它的小数部分也像故事里的几句话一样不断地重复出现,这种小数叫做“循环小数”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循环小数”[案例点评]:这里,教师从学生感兴趣的故事情景着手,让学生从故事中体验依次不断地重复、无限和循环的数学思想,突破了教学的难点,有效地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