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的十大心理学效应知识分享
教育孩子的十大心理学效应
心理规律一:罗森塔尔效应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曾做过这样一个试验:他把一群小白鼠随机地分成两组:A组和B组,并且告诉A组的饲养员说,这一组的老鼠非常聪明;同时又告诉B组的饲养员说他这一组的老鼠智力一般。
几个月后,教授对这两组的老鼠进行穿越迷宫的测试,发现A组的老鼠竟然真的比B组的老鼠聪明,它们能够先走出迷宫并找到食物。
于是罗森塔尔教授得到了启发,他想这种效应能不能也发生在人的身上呢?他来到了一所普通中学,在一个班里随便地走了一趟,然后就在学生名单上圈了几个名字,告诉他们的老师说,这几个学生智商很高,很聪明。
过了一段时间,教授又来到这所中学,奇迹又发生了,那几个被他选出的学生现在真的成为了班上的佼佼者。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正是“暗示”这一神奇的魔力在发挥作用。
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接受这样或那样的心理暗示,这些暗示有的是积极的,有的是消极的。
妈妈是孩子最爱、最信任和最依赖的人,同时也是施加心理暗示的人。
如果是长期的消极和不良的心理暗示,就会使孩子的情绪受到影响,严重的甚至会影响其心理健康。
相反,如果妈妈对孩子寄予厚望、积极肯定,通过期待的眼神、赞许的笑容、激励的语言来滋润孩子的心田,使孩子更加自尊、自爱、自信、自强,那么,你的期望有多高,孩子未来的成果就会有多大!心理规律二:超限效应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有一次在教堂听牧师演讲。
最初,他觉得牧师讲得很好,使人感动,准备捐款。
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有些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一些零钱。
又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于是他决定1分钱也不捐。
等到牧师终于结束了冗长的演讲开始募捐时,马克·吐温由于气愤,不仅未捐钱,还从盘子里偷了2元钱。
这种刺激过多、过强和作用时间过久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反抗的心理现象,被称之为“超限效应”。
超限效应在家庭教育中时常发生。
如,当孩子犯错时,父母会一次、两次、三次,甚至四次、五次重复对一件事作同样的批评,使孩子从内疚不安到不耐烦乃至反感讨厌。
20个常用的教育心理学效应
20个常用教育心理学效应[1—10]1、破窗理论政治学家威尔逊与犯罪学家凯琳提出了一个“破窗理论”、这个理论认为:如果有人打坏了一个建筑物得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又得不到及时得维修,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得纵容去打烂更多得窗户玻璃。
久而久之,这些破窗户就给人造成一种无序得感觉、结果在这种公众麻木不仁得氛围中,犯罪就会滋生、繁荣。
“破窗理论”不仅仅在社会管理中有所应用,而且也被用在了现代企业管理中。
在教育中有着很重要得借鉴意义、如果一名学生因为成绩不好或有些不良得行为习惯,就给她贴上一个“差生"或“坏学生"得标签,那么人们就会带上有色眼镜瞧她,只要她犯了一点小错,就抓住不放,乱扣帽子,因为既然就是破得东西,让她再破一些也无妨,所谓“墙倒众人推”,说得也就是这个意思、2、蝴蝶效应什么就是蝴蝶效应?1979年12月,洛伦兹在华盛顿得美国科学促进会得一次讲演中提出:一只蝴蝶在巴西扇动翅膀,有可能会在美国得德克萨斯引起一场龙卷风。
她得演讲与结论给人们留下了极其深刻得印象、从此以后,所谓“蝴蝶效应”之说就不胫而走,名声远扬了。
“蝴蝶效应”之所以令人着迷、令人激动、发人深省,不但在于其大胆得想象力与迷人得美学色彩,更在于其深刻得科学内涵与内在得哲学魅力、从科学得角度来瞧,“蝴蝶效应"反映了混沌运动得一个重要特征:系统得长期行为对初始条件得敏感依赖性。
经典动力学得传统观点认为:系统得长期行为对初始条件就是不敏感得,即初始条件得微小变化对未来状态所造成得差别也就是很微小得。
可混沌理论向传统观点提出了挑战、混沌理论认为在混沌系统中,初始条件得十分微小得变化经过不断放大,对其未来状态会造成极其巨大得差别、我们可以用在西方流传得一首民谣对此作形象得说明、这首民谣说: 丢失一个钉子,坏了一只蹄铁;坏了一只蹄铁,折了一匹战马;折了一匹战马,伤了一位骑士;伤了一位骑士,输了一场战斗;输了一场战斗,亡了一个帝国。
科学育儿必备的50个心理效应
科学育儿必备的50个心理效应1. 马太效应:成功的人更容易获得更多的成功。
2. 自我实现预言:人们的期望会影响他人的行为和结果。
3. 从众效应:人们倾向于遵循大多数人的行为或观点。
4. 确认偏误:人们倾向于寻找和接受符合自己观点的信息,而忽视或否认与自己观点相反的信息。
5. 锚定效应:人们对某一信息的第一印象会影响其后续的判断和决策。
6. 选择性注意:人们倾向于关注和自己相关或者感兴趣的信息。
7. 过度自信效应:人们往往高估自己的能力和知识。
8. 延迟满足效应:能够抵制即时诱惑,选择长远利益的能力。
9. 情绪传染效应:人的情绪可以影响他人的情绪。
10. 镜像神经元效应:看到他人的行为,我们的大脑会模拟这种行为。
11. 社会比较理论:人们倾向于通过与他人比较来评价自己的能力、地位和价值。
12. 认知失调效应:当人们的信念、态度和行为不一致时,会产生不愉快的心理紧张。
13. 恐惧管理理论:人们通过避免、面对或接受恐惧来减轻恐惧的心理压力。
14. 归因理论:人们倾向于将他人的行为归因于内在特质,而将自身的行为归因于外部情境。
15. 自我效能感:人们对自己能否成功完成某项任务的信心。
16. 习得性无助:当人们反复遭受无法控制的失败后,可能会放弃努力。
17. 群体极化效应:在群体中,人们的观点往往会变得更极端。
18. 社会认同理论:人们倾向于认同与自己有共同身份或特征的群体。
19. 内隐偏见:人们对某一群体或个体的无意识的负面看法。
20. 自我决定理论:人们追求自主、能力感和归属感的内在需要。
21. 心理弹性:人们在面对压力和困难时,能够恢复和适应的能力。
22. 情绪智力:理解和管理自己的情绪,以及理解和影响他人的情绪的能力。
23. 依恋理论:人们在早期与照顾者建立的依恋关系,会影响其后来的人际关系和心理健康。
24. 成长心态:认为智力和能力可以通过努力和学习得到提高的心态。
25. 自我概念:人们对自己的认知和评价。
教育孩子的十大心理学效应
教育孩子的十大心理学效应
1. 神经发育:早期的学习体验可以影响孩子的大脑神经连接发育,进而影响智力、
情感和社会学习能力。
2. 积极情感:积极情感可以提高孩子的幸福感和自尊心,培养乐观、自信、勇敢和
健康的人格特质。
3. 自我控制:培养自我控制意味着培养孩子的意志力和自律能力,从而帮助他们控
制情绪、延迟满足和坚持目标。
4. 社交技能:社交技能是孩子日后生活和成功所需要的重要能力,包括沟通、合作、解决冲突和分享。
5. 学习动机:激发学习动机可以提高孩子的兴趣和学习成绩。
学习动机来源于内部
需求和外部激励,对孩子的学习方式和结果都有影响。
6. 问题解决:培养问题解决能力是培养独立思考和自主决策的关键,帮助孩子寻求
可行的解决方案。
7. 发展记忆:发展记忆能力可以提高孩子的学习能力和成绩,包括记忆和重现信息、复杂思考和创造性思维。
8. 情绪调节:情绪调节是管理和控制情绪的能力,可以帮助孩子处理荣誉和挫折,
克服压力和不良情绪。
9. 批判性思维:批判性思维是主动思考和评估信息的能力,帮助孩子更好地判断和
理解事实,并形成自己的观点。
10. 自我评估:培养自我评估能力,让孩子自我认识和了解自己的长处和短处,进而
进行改进和发展。
心理小知识十大心理学效应
心理小知识十大心理学效应
心理小知识十大心理学效应
1.幻觉效应:指的是在某种压力下心理的一种单方面的情绪倾向,可能是受幻觉和虚构的影响,但可以得出现实的结果。
2.婴儿歧视效应:指的是小孩在发现他们周围的环境和父母心理上存在一些模糊的偏见和刻板印象时,他们会形成一种歧视心理。
3.社会比较效应:指的是当一个人和他人进行比较时,会产生一种竞争意识,这种意识会激发一种相对于他人处于优势的自信心和追求意识。
4.正向思维效应:指的是一种以正向的心态看待周围的事物和环境,使自己能够从中受益,实现自我价值。
5.愤怒效应:指的是在遭受到挫折和屈辱时,人们会产生强烈的愤怒心理,从而增强对目标的抵抗意志。
6.反向思维效应:指的是一种给自己设立了负面情绪的提醒,从而提醒自己不要朝着这个方向继续前进。
7.行为依赖效应:指的是一种在某种行为上产生的习惯性依赖或猜想,主要表现在贪婪、恐惧、偏执等方面。
8.心理差异效应:指的是每个人在心理上存在差异,使他们行为习惯存在差异,也会影响到他们对待事物和环境的态度。
9.社会认同效应:指的是在社会上有一定影响力的人的行为会被其他人追随,而他们的行为会影响到其他人的心理。
10.想象效应:指的是我们的想象可以影响我们的意识,甚至是
行为,这种影响可以是正面的,也可以是负面的。
父母必读的十大儿童教育心理学
父母必读的十大儿童教育心理学心理对于早教的重要性早已经被社会大众认可,今天,小编为大家介绍一下父母必读的十大儿童教育心理学,希望对家长朋友有所帮助!十大儿童教育心理学1)罗森塔尔效应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曾做过这样一个试验:他把一群小白鼠随机地分成两组:A组和B组,并且告诉A组的饲养员说,这一组的老鼠非常聪明;同时又告诉B组的饲养员说他这一组的老鼠智力一般。
几个月后,教授对这两组的老鼠进行穿越迷宫的测试,发现A组的老鼠竟然真的比B组的老鼠聪明,它们能够先走出迷宫并找到食物。
于是罗森塔尔教授得到了启发,他想这种效应能不能也发生在人的身上呢?他来到了一所普通中学,在一个班里随便地走了一趟,然后就在学生名单上圈了几个名字,告诉他们的老师说,这几个学生智商很高,很聪明。
过了一段时间,教授又来到这所中学,奇迹又发生了,那几个被他选出的学生现在真的成为了班上的佼佼者。
这种由于家长的期待和爱而产生的积极效应便叫做罗森塔尔效应,在小学低年级的小孩中最容易产生。
因此,聪明的家长应该把这种效应传递给孩子,这对孩子的成长大有益处。
2)超限效应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有一次在教堂听牧师演讲。
最初,他觉得牧师讲得很好,使人感动,准备捐款。
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有些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一些零钱。
又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于是他决定1分钱也不捐。
等到牧师终于结束了冗长的演讲开始募捐时,马克·吐温由于气愤,不仅未捐钱,还从盘子里偷了2元钱。
这种刺激过多、过强和作用时间过久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反抗的心理现象,被称之为超限效应。
超限效应在家庭教育中时常发生。
如,当孩子犯错时,父母会一次、两次、三次,甚至四次、五次重复对一件事作同样的批评,使孩子从内疚不安到不耐烦乃至反感讨厌。
被“逼急”了,就会出现“我偏要这样”的反抗心理和行为。
可见,妈妈对孩子的批评不能超过限度,应对孩子“犯一次错,只批评一次”。
教育上的十大效应
原理与应用
原理
整体表现是由最薄弱环节决定的。
应用
在教育上,教师应注意发现学生的短板科目或技能,并采取针对性措施进行补救,以提高 其整体表现。
实例分析
例如,一个学生在数学和语文方面表现优秀,但在英语上成绩较差,这可能导致他在总体 成绩上表现不佳。教师需要针对学生的英语短板进行辅导和激励,以提升其整体成绩。
它反映了累积和增值的优势,成功会带来更多的成功,而劣势则会加剧失败的风 险。
原理与应用
原理
马太效应的原理在于资源和机会的累积和集中,成功者更容 易获得更多的资源和机会,从而进一步扩大优势。
应用
在教育上,马太效应表现为优秀的学生更容易获得更好的教 育资源和机会,进而取得更好的成绩和更高的社会地位。
实例分析
教育者应该鼓励学生发展内在动机, 让他们认识到学习是为了自己的成长 和发展,而不仅仅是为了获得外部的 奖励或认可。
实例分析
例如,一个学生在数学方面表现 出色,老师为了激励他继续努力, 承诺如果他下次考试继续保持高
分就给他奖励。
但这种奖励可能会被学生看作是 为了获得外部好处而学习,而不 是出于对数学本身的喜爱和兴趣。
导致学生更加自信和努力,从而取得更好的成绩和表现。
原理与应用
要点一
原理
布罗菲效应的原理是基于心理学的期望效应。当人们对自 己或他人抱有期望时,他们往往会以积极的方式行动,以 实现这些期望。在教育领域中,教师的期望对学生有很大 的影响,因为学生通常会以教师的期望来评价自己的能力 和价值。
要点二
应用
为了应用布罗菲效应,教师需要对学生抱有高期望,并采 取积极的方式与学生互动。教师可以通过鼓励、表扬和提 供支持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积极性。此外,教师还可以 通过调整教学方式和内容,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进 一步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常识积累 常考十大心理学效应
常识积累| 常考十大心理学效应1、蘑菇定律蘑菇定律的说法,是20世纪70年代,由国外的一批年轻电脑程序员总结出来的。
它的原意是:长在阴暗角落的蘑菇,因为得不到阳光又没有肥料,常面临着自生自灭的状况,只有长到足够高、足够壮的时候,才被人们关注。
蘑菇定律被用来指初入世者,常常会被置于阴暗的角落,不受重视或打杂跑腿,接受各种无端的批评、指责、得不到必要的指导和提携,处于自生自灭过程中。
但是,蘑菇生长必须经历这样一个过程,人的成长也肯定会经历这样一个过程。
这就是蘑菇定律,或叫萌发定律。
2、安泰效应安泰效应是,一旦脱离相应条件,就失去某种能力的现象。
因此,要学会依靠大家、依靠集体。
寓意就是没有群众的支持,都是软弱无力的。
水失鱼,犹为水;鱼无水,不成鱼。
也就是常言说的「众人拾柴火焰高」、「众人划桨才能开大船」。
3、杜根定律强者不一定是胜利者,但胜利迟早都属于有信心的人。
自信并勤于实践,让你永远手握坐票。
换句话说,你若仅仅接受最好的,你最后得到的常常也就是最好的,只要你有自信。
一个人胜任一件事,85%取决于态度,15%取决于智力。
所以一个人的成败,取决于他是否自信。
假如这个人是自卑的,那自卑就会扼杀他的聪明才智,消磨他的意志。
4、比伦定律比伦定律是指,若是你在一年中不曾有过失败的记载,你就未曾勇于尝试,和应该把握的机会。
万象世界,成败相依。
比伦定律辩证地认知「失败」,把失败看做是成功的前奏,失败也是一种机会。
在我们的人生旅途中,机会无处不在。
但机会又是稍纵即逝的,你不可能在做好所有的准备后再去把握。
这就要求我们有一种试错精神。
即使最后证明自己错了,也不会后悔。
因为你把握了机会,而且至少知道了,你先前把握机会的方式是行不通的。
人们常说失败是成功之母,失败是一笔财富,正是此意。
5、鲁尼恩定律赛跑时不一定快的赢,打架时不一定弱的输。
笑到最后的,才是真正的赢家。
发展快自然不是一件坏事,但没有质量的快,肯定是一件坏事。
教育心理学中的12个效应
教育心理学中的12个效应教育心理学中的12个效应1.皮格马利翁效应理论知识:又称罗森塔尔效应。
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克布森在智力测验中发现,通过教师对学生心理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使学生取得教师原来所期望的进步现象。
研究的结果表明,如果教师认为某些孩子聪明,对他们有积极期望,认为他们以后智力会发展很快,那么若干个月后,这些孩子的智力果真得到了较快、较好的发展。
相比之下,没有得到教师这种积极期望的孩子智力的发展并不明显。
而两类孩子原来并没有什么差别。
例子:这一效应不仅仅局限于教师与学生,放在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相处也是同样可以的,比如现在大家讨论比较广泛的“鼓励式教育”,它的对立面是“打压式教育”,实际上,就是说教育的过程要给予孩子更多的信心,让儿童觉得自己是一个有能力的个体,之前写过专门的文章,宝宝们可以看看:教育文摘| 孩子需要鼓励,就像植物需要水。
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在与孩子相处沟通的时候,要积极的引导孩子。
多鼓励,无论是口头还是物质奖励,都不要吝啬。
要让他们得以更好的发展,不以分数论英雄,始终以促进学生成长为目的。
2.酝酿效应理论知识:当个体对于某一个问题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先停下来,暂时性的放松,一段时间之后,突然想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对策。
故事渊源:以前,有个国王让人做了一顶纯金的王冠,又怀疑工匠在王冠中掺了银子,可王冠与当初交给金匠的一样重,谁也不知道金匠到底有没有捣鬼。
国王把这个难题交给了阿基米德。
阿基米德冥思苦想还是没有解决问题。
有一天,他去澡堂洗澡,当他坐进澡盆时看到水往外溢,同时感觉身体被轻轻地托起,突然恍然大悟,运用浮力原理解决了问题。
例子:日常学习中,我们可能会对某一个难题束手无策,这时思维就进入了“酝酿阶段”,比如背书背了很长一段时间还是记不住,这也是正常的,有可能是你没有找到知识之间的逻辑或者对这个知识点的具体含义尚未明确,只是处在一个机械背书的阶段,当你反复阅读、背诵这个知识点,某一天可能明白了其中的道道,知识点也就记牢了。
教育心理学中的12个效应
教育心理学中的12个效应1.皮格马利翁效应理论知识:又称罗森塔尔效应。
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克布森在智力测验中发现,通过教师对学生心理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使学生取得教师原来所期望的进步现象。
研究的结果表明,如果教师认为某些孩子聪明,对他们有积极期望,认为他们以后智力会发展很快,那么若干个月后,这些孩子的智力果真得到了较快、较好的发展。
相比之下,没有得到教师这种积极期望的孩子智力的发展并不明显。
而两类孩子原来并没有什么差别。
例子:这一效应不仅仅局限于教师与学生,放在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相处也是同样可以的,比如现在大家讨论比较广泛的“鼓励式教育”,它的对立面是“打压式教育”,实际上,就是说教育的过程要给予孩子更多的信心,让儿童觉得自己是一个有能力的个体,之前写过专门的文章,宝宝们可以看看:教育文摘| 孩子需要鼓励,就像植物需要水。
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在与孩子相处沟通的时候,要积极的引导孩子。
多鼓励,无论是口头还是物质奖励,都不要吝啬。
要让他们得以更好的发展,不以分数论英雄,始终以促进学生成长为目的。
2.酝酿效应理论知识:当个体对于某一个问题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先停下来,暂时性的放松,一段时间之后,突然想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对策。
故事渊源:以前,有个国王让人做了一顶纯金的王冠,又怀疑工匠在王冠中掺了银子,可王冠与当初交给金匠的一样重,谁也不知道金匠到底有没有捣鬼。
国王把这个难题交给了阿基米德。
阿基米德冥思苦想还是没有解决问题。
有一天,他去澡堂洗澡,当他坐进澡盆时看到水往外溢,同时感觉身体被轻轻地托起,突然恍然大悟,运用浮力原理解决了问题。
例子:日常学习中,我们可能会对某一个难题束手无策,这时思维就进入了“酝酿阶段”,比如背书背了很长一段时间还是记不住,这也是正常的,有可能是你没有找到知识之间的逻辑或者对这个知识点的具体含义尚未明确,只是处在一个机械背书的阶段,当你反复阅读、背诵这个知识点,某一天可能明白了其中的道道,知识点也就记牢了。
十大教育孩子心理学效应
十大教育孩子心理学效应
1.正反馈效应:当孩子做好事或表现良好时,给予积极的反馈,可以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和动力。
2. 负反馈效应:当孩子做错事或表现不佳时,给予适当的批评和惩罚,可以帮助孩子认识错误,改正行为。
3. 代入感效应:以身作则,成为孩子的榜样,让孩子通过观察家长的言行举止,学会正确的行为方式。
4. 后果效应:让孩子体会每种行为带来的后果,从而让孩子理性地做出选择。
5. 赞美效应:给予孩子真诚的赞美,关注孩子的优点和长处,从而促进孩子的成长和发展。
6. 自我实现效应:给予孩子充足的信心和支持,让孩子相信自己能够做到,从而激发孩子的潜能。
7. 自我肯定效应:帮助孩子认识自己的价值和能力,让孩子从内心肯定自己,增强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8. 同理心效应:培养孩子的同理心,让孩子能够关注他人的需求和感受,从而提高孩子的社会交往能力。
9. 情绪调节效应:教育孩子正确的情绪表达和情绪调节方法,帮助孩子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增强孩子的心理韧性。
10. 成功体验效应:给予孩子机会参与各种活动,让孩子体验成功的喜悦和成就感,从而增强孩子的自信和积极性。
- 1 -。
十大教育孩子心理学效应
十大教育孩子心理学效应
1.约束效应:孩子会更加遵守规则和限制,当他们知道他们有监督和目标。
2. 平行效应:孩子们会在他们感兴趣或者擅长的领域取得更好的成绩,而且会更愿意学习。
3. 归因效应:孩子们的学习成绩和表现,通常被归因于他们自己的能力和努力。
4. 自我效能感:孩子们的自信心会受到影响,当他们认为自己能够做好某件事情时,他们会表现得更加成功。
5. 环境效应:孩子们的行为和表现,通常是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而变化的。
6. 激励效应:孩子们的学习和表现,通常是受到奖励和惩罚的影响而变化的。
7. 面向目标的思维:孩子们会更倾向于思考和行动,以达成他们的目标和目标。
8. 自我掌控感:孩子们的学习和表现,通常是受到他们自己的控制和管理而变化的。
9. 社交效应:孩子们的学习和表现,通常受到他们所处的社交环境的影响而变化的。
10. 冲突效应:孩子们会更加积极地解决冲突和问题,当他们有一个健康的思考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技能时。
- 1 -。
十大心理学效应教材
十大心理学效应教材1. 鲁棒性效应(Von Restorff效应)鲁棒性效应,也被称为Von Restorff效应,是指在一组相似的物品或信息中,与其他成员不同的成员更加容易被人们记忆。
这种差异化在学习和记忆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2. 突显效应(Salience)突显效应是指人们对于明显或突出的刺激更易于注意和注意到,并对其给予更高的重视。
这与周围环境中的其他刺激相比,突显效应帮助人们在众多信息中进行注意选择。
3. 倾向性效应(Confirmation Bias)倾向性效应是指人们对于与自身已有信念或观点一致的信息更易于接受和采纳,而对于与之相反的信息更易于忽视或拒绝。
这种偏见可能导致人们在决策和评估中出现错误。
4. 欠渡性效应(Spacing Effect)欠渡性效应是指通过将学习材料分散安排在一段时间内,比集中连续学习效果更好的现象。
这意味着在学习和记忆中,间隔和重复的安排比连续和短期的学习更有利于信息的保持和巩固。
5. 行为一致性效应(Foot-in-the-Door Effect)行为一致性效应是指一旦人们完成了一项小的任务或采取了一个小的行为,他们更有可能继续做出更大的行为或更强烈的认同。
这种心理学效应可以用于推动人们采取积极的行动或接受某种观点。
6. 社会认同效应(Social Identity Theory)社会认同效应是指个体倾向于将自己的身份与某个群体或社会团体联系起来,并将自己与该群体的其他成员区别开来。
这种效应使得人们更愿意接受与自身身份相关的信息和观点。
7. 锚定效应(Anchoring Effect)锚定效应是指在做出决策或评估时,人们受到最初的数字、信息或观点的影响,从而以这个初始值为基准进行思考和决策。
这种心理学效应可能导致人们在评估风险、价值或概率时出现偏见。
8. 序列效应(Serial Position Effect)序列效应是指在记忆和回忆中,人们更容易记住和回忆一个列表或序列中的开始和结束部分,而容易忽略中间部分的信息。
10个心理学效应在教育上的应用
10个心理学效应在教育上的应用心理学效应是指人们在认知、情感、行为等方面表现出的一种规律性现象。
以下是 10 个常见的心理学效应及其在教育上的应用:1. 罗森塔尔效应:又称皮格马利翁效应,指的是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和信任能够对学生的表现产生积极的影响。
教师应该对学生抱有积极的期望,鼓励他们发挥潜力。
2. 门槛效应:指的是当个体接受了一个较小的要求后,更容易接受更大的要求。
教师可以利用门槛效应,逐步提高学生的学习要求,以帮助他们逐步提高学习能力。
3. 破窗效应:指的是一个不良行为如果得不到及时的纠正和处理,就会引发更多的不良行为。
教师应该及时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以避免破窗效应的发生。
4. 首因效应:指的是第一印象对人们的认知和行为产生的影响。
教师应该重视第一印象的重要性,注意自己的形象和言行举止,以给学生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
5. 近因效应:指的是最近的印象对人们的认知和行为产生的影响。
教师应该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保持一贯的良好形象,以避免近因效应的影响。
6. 晕轮效应:指的是一个人的某个优点或缺点会影响人们对他的整体评价。
教师应该避免晕轮效应的影响,客观地评价学生的表现,避免因为某个缺点而忽视学生的其他优点。
7. 刻板印象:指的是人们对某个群体的固定看法和偏见。
教师应该避免刻板印象的影响,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差异,避免对学生进行歧视和偏见。
8. 从众效应:指的是人们在群体中往往会跟随大多数人的行为和意见。
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避免从众效应的影响。
9. 反馈效应:指的是及时的反馈能够促进学习和改进。
教师应该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帮助他们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学习方法和策略。
10. 情感效应:指的是情绪和情感对人们的认知和行为产生的影响。
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情绪和情感状态,创造积极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的学习和成长。
心理学效应在教育上的应用非常广泛,教师可以利用这些效应来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学习和成长。
十大心理学效应与班级管理理论
十大心理学效应与班级管理理论在教育领域,班级管理是教师们必须重视和不断探索的领域之一,班级管理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学质量。
而心理学效应作为解释人类行为和思维的重要理论,也为班级管理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和指导。
以下将结合十大心理学效应,探讨其在班级管理理论中的应用和价值。
1. 李普曼效应:李普曼效应指人们倾向于记住对他们有意义的信息。
在班级管理中,教师可以通过深入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点,设计个性化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更容易接受和记忆知识。
2. 巴纳姆效应:巴纳姆效应是指人们倾向于认为模糊、笼统的描述适用于自己,教师可以通过积极正面的评价和鼓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帮助他们更好地完成学业。
3. 多米诺效应:多米诺效应描述的是一件事情的发生会引发一系列相关事件,教师在班级管理中可以通过良好的带头作用和积极的激励机制,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模式。
4. 拟恒等效应:当人们感觉某一行为或者物品超出其期望值时,会赋予其更高的价值。
在教学中,通过创设紧凑而有趣的教学环境,教师可以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认同感,激发他们更积极地学习。
5. 雄鸡效应:雄鸡效应指人们对于自己做出的决策更有信心,教师在班级管理中可以通过鼓励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独立思考能力。
6. 命名效应:命名效应说明了对于已知名称的事物更容易被认识。
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利用此效应通过生动形象的案例和故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知识点。
7. 斯普勒效应:斯普勒效应指人们倾向于从已有信息中进行推断,教师可以通过预设问题或引导性提问,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知识,提高学习效果。
8. 装饰效应:人们往往更喜欢外表精美、包装精良的事物。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清晰明了的板书和图表,美观的教室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9. 比较效应:比较效应指人们在不同选择项中进行比较时会更倾向于选择相对优势的一方。
26种教育心理学经典效应
26种教育心理学经典效应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曾说:“世界上最无法理解的东西就是,这个世界是可以理解的。
”可是,心理学却证明这位巨人是错误的。
心理学会满足最为纯洁和最为人道的欲望:理解的愿望。
1【马太效应】《新约·马太福音》有个故事:天国主人要外出,临走前把家产分给3个不同才干的仆人,分别是五千、二千和一千。
那个领五千的随即去做买卖,又赚了五千;领二千的也赚了二千,唯独那个领一千的把银子埋到地里。
主人回来,对前两位大加赞赏,用原数奖励他们,却把第三位仆人的千两银子收回来奖给了第一位。
这就是《圣经》中“马太福音”第二十五章中的几句话:“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
”1973年,美国科学史研究者莫顿用这句话概括了一种社会心理现象:“对已有相当声誉的科学家作出的科学贡献给予的荣誉越来越多,而对那些未出名的科学家则不承认他们的成绩。
”莫顿将这种社会心理现象命名为“马太效应”。
2【蝴蝶效应】1979年12月,洛伦兹(Lorenz)在美国科学促进会的一次讲演中提出:一只蝴蝶在巴西扇动翅膀,有可能会在美国的德克萨斯引起一场龙卷风。
他的演讲和结论给人们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即所谓“蝴蝶效应”。
“蝴蝶效应”有其深刻的科学内涵和内在的哲学魅力。
在混沌系统中,初始条件的十分微小的变化经过不断放大,对其未来状态会造成极其巨大的差别。
我们可以用在西方流传的一首民谣对此作形象的说明。
这首民谣说:丢失一个钉子,坏了一只蹄铁;坏了一只蹄铁,折了一匹战马;折了一匹战马,伤了一位骑士;伤了一位骑士,输了一场战斗;输了一场战斗,亡了一个帝国。
马蹄铁上一个钉子是否会丢失,本是初始条件的十分微小的变化,但其“长期”效应却是一个帝国存与亡的根本差别。
这就是军事和政治领域中的所谓“蝴蝶效应”。
有点不可思议,但是确实能够造成这样的恶果。
一个明智的领导人一定要防微杜渐,看似一些极微小的事情却有可能造成集体内部的分崩离析,那时岂不是悔之晚矣?3【皮格马利翁效应】皮格马利翁是古希腊神话里的塞浦路斯国王,他爱上了自己雕塑的一个少女像,并且真诚的期望自己的爱能被接受,这种真挚的爱情和真切的期望感动了爱神阿芙狄罗忒,就给了雕像以生命。
【巧妙运用心理学效应,轻轻松松教育好孩子【五篇】】 心理学上的十大效应
【巧妙运用心理学效应,轻轻松松教育好孩子【五篇】】心理学上的十大效应亲子教育网权威发布巧妙运用心理学效应,轻轻松松教育好孩子【五篇】,更多巧妙运用心理学效应,轻轻松松教育好孩子【五篇】相关信息请访问亲子教育网。
导语: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父母对孩子的家庭教育难免会遇到一些困难。
有时一言不和,双方就陷入对峙甚至持久战之中,从此不能好好地玩耍。
这时,如果父母学习一些心理学规律,可以更有效,更和谐地引导孩子健康成长。
心理学规律一:登门槛效应一个风雪交加的夜晚,有个饥寒交迫的穷人,来到一富人家门口,对看门的仆人说:“您只要让我进去,在您的火炉旁烤干衣服就行了!”仆人以为这不算什么,也耗费不了什么东西,就让他进来了。
这个可怜的人进了房门,烤一会火,又请求借他一个锅,以便让他煮点石头汤喝。
“石头汤?”仆人很惊讶,“我倒要看看你怎么去做石头汤?”仆人借给了他一个锅。
这时可怜的人又说道:“既然煮汤就给我一点水吧!”仆人认为一点水不算什么,便给了他水。
穷人又到外面拾了一块石头,洗干净放入锅里煮。
“可是你怎么也得放点盐吧。
”仆人边说边送些盐给他。
穷人看到锅台旁的碎菜叶说:“这些对你们来说也没什么用,送给我吧!”仆人答应了,又把能够拾到的碎肉都放到锅里。
最后,穷人捞出石头,美美地喝了一锅菜肉汤。
日常生活中常有这样一种现象:在你请求别人帮助时,如果一开始就提出较高的要求,很容易遭到拒绝;而如果你先提出较小要求,别人同意后再增加要求的分量,则更容易达到目标,这种现象被心理学家称为“登门槛效应”。
是不是有些像中国一句俗话“蹬鼻子上脸”哈。
但是那穷人如果直接要一锅菜肉汤喝,也许就喝不到。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也可以运用“登门槛效应”。
例如,先对孩子提出较低的要求,待他们按照要求做了,予以肯定、表扬乃至奖励。
在孩子完成要求后获得的成就感中,再提出较高的要求,这时孩子可能更乐意接受。
一个大的目标,分成几个小的目标,分阶段一步一步达成,同时还收获了愉快的亲子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孩子的十大心理
学效应
心理规律一:罗森塔尔效应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曾做过这样一个试验:
他把一群小白鼠随机地分成两组:A组和B组,并且告诉A组的饲养员说,这一组的老鼠非常聪明;同时又告诉B组的饲养员说他这一组的老鼠智力一般。
几个月后,教授对这两组的老鼠进行穿越迷宫的测试,发现A组的老鼠竟然真的比B组的老鼠聪明,它们能够先走出迷宫并找到食物。
于是罗森塔尔教授得到了启发,他想这种效应能不能也发生在人的身上呢?他来到了一所普通中学,在一个班里随便地走了一趟,然后就在学生名单上圈了几个名字,告诉他们的老师说,这几个学生智商很高,很聪明。
过了一段时间,教授又来到这所中学,奇迹又发生了,那几个被他选出的学生现在真的成为了班上的佼佼者。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正是“暗示”这一神奇的魔力在发挥作用。
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接受这样或那样的心理暗示,这些暗示有的是积极的,有的是消极的。
妈妈是孩子最爱、最信任和最依赖的人,同时也是施加心理暗示的人。
如果是长期的消极和不良的心理暗示,就会使孩子的情绪受到影
响,严重的甚至会影响其心理健康。
相反,如果妈妈对孩子寄予厚望、积极肯定,通过期待
的眼神、赞许的笑容、激励的语言来滋润孩子的心田,使孩子更加自尊、自爱、自信、自强,那么,你的期望有多高,孩子未来的成果就会有多大!
心理规律二:超限效应
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有一次在教堂听牧师演讲。
最初,他觉得牧师讲得很好,使人感动,准备捐款。
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有些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一些零钱。
又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于是他决定1分钱也不捐。
等到牧师终于结束了冗长的演讲开始募捐时,马克·吐温由于气愤,不仅未捐钱,还从盘子里偷了2元钱。
这种刺激过多、过强和作用时间过久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反抗的心理现象,被称之为“超限效应”。
超限效应在家庭教育中时常发生。
如,当孩子犯错时,父母会一次、两次、三次,甚至四次、五次重复对一件事作同样的批评,使孩子从内疚不安到
不耐烦乃至反感讨厌。
被“逼急”了,就会出现“我偏要这样”的反抗心理和行为。
可见,妈妈对孩子的批评不能超过限度,应对孩子“犯一次错,只批评一次”。
如果非要再次批评,那也不应简单地重复,要换个角度、换种说法。
这样,孩子才不会觉得同样的错误被“揪住不放”,厌烦心理、逆反心理也会随之减低。
心理规律三:德西效应
心理学家德西曾讲述了这样一个寓言:
有一群孩子在一位老人家门前嬉闹,叫声连天。
几天过去,老人难以忍受。
于是,他出来给了每个孩子10美分,对他们说:“你们让这儿变得很热闹,我觉得自己年轻了不少,这点钱表示谢意。
”孩子们很高兴,第二天仍然来了,一如既往地嬉闹。
老人再出来,给了每个孩子5美分。
5美分也还可以吧,孩子仍然兴高采烈地走了。
第三天,老人只给了每个孩子2美分,孩子们勃然大怒,“一天才2美分,知不知道我们多辛苦!”他们向老人发誓,他们再也不会为他玩了!
在这个寓言中,老人的方法很简单,他将孩子们的内部动机“为自己快乐而玩”变成了外部动机“为得到美分而玩”,而他操纵着美分这个外部因素,所以也操纵了孩子们的行为。
德西效应在生活中时有显现。
比如,父母经常会对孩子说:“如果你这次考得100分,就奖励你100块钱”、“要是你能考进前5名,就奖励你一个新玩具”等等。
家长们也许没有想到,正是这种不当的奖励机制,将孩子的学习兴趣一点点地消减了。
在学习方面,家长应引导孩子树立远大的理想,增进孩子对学习的情感和兴趣,增加孩子对学习本身的动机,帮助孩子收获学习的乐趣。
家长的奖励可以是对学习有帮助的一些东西,如书本、学习器具,而一些与学习无关的奖励,则最好不要。
心理规律四:南风效应
南风”效应也称“温暖”效应,源于法国作家拉·封丹写过的一则寓言:
北风和南风比威力,看谁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脱掉。
北风首先来一个冷风凛凛、寒冷刺骨,结果行人为了抵御北风的侵袭,便把大衣裹得紧紧的。
南风
则徐徐吹动,顿时风和日丽,行人觉得春暖上身,始而解开纽扣,继而脱掉大衣,南风获得了胜利。
故事中南风之所以能达到目的,就是因为它顺应了人的内在需要。
这种因启发自我反省、满足自我需要而产生的心理反应,就是“南风效应”。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家庭教育中采用“棍棒”、“恐吓”之类“北风”式教育方法是不可取的。
实行温情教育,多点“人情味”式的表扬,培养孩子自觉向上,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心理规律五:木桶效应
“木桶”效应的意思是:一只沿口不齐的木桶,它盛水的多少,不在于木桶上那块最长的木板,而在于木桶上最短的那块木板。
一个孩子学习的学科综合成绩好比一个大木桶,每一门学科成绩都是组成这个大木桶的不可缺少的一块木板。
孩子良好学习成绩的稳定形成不能靠某几门学科成绩的突出,而是应该取决于它的整体状况,特别取决于它的某些薄弱环节。
因此当发现孩子的某些科目存在不足时,就应及时提醒孩子,让其在这门学科上多花费一些时间,做到“取长补短”。
心理规律六:霍桑效应
美国芝加哥郊外的霍桑工厂是一个制造电话交换机的工厂,有较完善的娱乐设施、医疗制度和养老金制度等,但工人们仍然愤愤不平,生产状况很不理想。
后来,心理学专家专门对其进行了一项试验,即用两年时间,专家找工人个别谈话两万余人次,规定在谈话过程中,要耐心倾听工人对厂方的各种意见和不满。
这一谈话试验收到了意想不到的结果:霍桑工厂的产值大幅度提高。
孩子在学习、成长的过程中难免有困惑或者不满,但又不能充分地表达出来。
作为母亲,要尽量挤出时间与孩子谈心,并且在谈的过程中,要耐心地引导孩子尽情地说,说出自己生活、学习中的困惑,说出自己对家长、学校、老师、同学等的不满。
孩子在“说”过之后,会有一种发泄式的满足,他们会感到轻松、舒畅。
如此,他们在学习中就会更加努力,生活中就会更加自信!
心理规律七:增减效应
人际交往中的“增减效应”是指:任何人都希望对方对自己的喜欢能“不断增加”而不是“不断减少”。
比如,许多销售员就是抓住了人们的这种心理,在称货给顾客时总是先抓一小堆放在称盘里再一点点地添入,而不是先抓一大堆放在称盘里再一点点地拿出。
我们在评价孩子的时候难免将他的缺点和优点都要诉说一番,并常常采用“先褒后贬”的方法。
其实,这是一种很不理想的评价方法。
在评价孩子的时候,我们不妨运用“增减效应”,比如先说孩子一些无伤尊严的小毛病,然后再恰如其分地给予赞扬……
心理规律八:蝴蝶效应
据研究,南半球一只蝴蝶偶尔扇动翅膀所带起来的微弱气流,由于其他各种因素的掺和,几星期后,竟会变成席卷美国德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紊乱学家把这种现象称为“蝴蝶效应”,并作出了理论表述:一个极微小的起因,经过一定的时间及其他因素的参与作用,可以发展成极为巨大和复杂的影响力。
“蝴蝶效应”告诉我们,教育孩子无小事。
一句话的表述、一件事的处理,正确和恰当的,可能影响孩子一生;错误和武断的,则可能贻误孩子一生。
心理规律九:贴标签效应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由于兵力不足,而战争又的确需要一批军人。
于是,美国**就决定组织关在监狱里的犯人上前线战斗。
为此,美国**特派了几个心理学专家对犯人进行战前的训练和动员,并随他们一起到前线作战。
训练期间心理学专家们对他们并不过多地进行说教,而特别强调犯人们每周给自己最亲的人写一封信。
信的内容由心理学家统一拟定,叙述的是犯人在狱中的表现是如何地好、如何改过自新等。
专家们要求犯人们认真抄写后寄给自己最亲爱的人。
三个月后,犯人们开赴前线,专家们要犯人给亲人的信中写自己是如何地服从指挥、如何地勇敢等。
结果,这批犯人在战场上的表现比起正规军来毫不逊色,他们在战斗中正如他们信中所说的那样服从指挥、那样勇敢拼搏。
后来,心理学家就把这一现象称为“贴标签效应”,心理学上也叫暗示效应。
这一心理规律在家庭教育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例如,如果我们老是对着孩子吼“笨蛋”、“猪头”、“怎么这么笨”、“连这么简单的题目都不会做”等,时间长了,孩子可能就会真的成为了我们所说的“笨蛋”。
所以,妈妈必须戒除嘲笑羞辱、责怪抱怨、威胁恐吓等语言,多用激励性语言,对孩子多贴正向的标签。
心理规律十:登门槛效应
日常生活中常有这样一种现象:在你请求别人帮助时,如果一开始就提出较高的要求,很容易遭到拒绝;而如果你先提出较小要求,别人同意后再增加要求的分量,则更容易达到目标,这种现象被心理学家称为“登门槛效应”。
在家庭教育中,我们也可以运用“登门槛效应”。
例如,先对孩子提出较低的要求,待他们按照要求做了,予以肯定、表扬乃至奖励,然后逐渐提高要求,从而使孩子乐于无休止地积极奋发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