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遗言
三国演义第三十一章读后感刘备的临终遗言
三国演义第三十一章读后感刘备的临终遗言三国演义第三十一章读后感——刘备的临终遗言刘备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也是《三国演义》中的一位重要人物。
第三十一章是《三国演义》中刘备的临终遗言所在章节,这段遗言凝聚了他一生的经历、理想和追求,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读完这一章后,我深受感动,同时也思考了很多。
刘备的临终遗言包含了他作为一位君主和领袖的责任与担当。
他首先表达了对儿子刘禅的期望与嘱咐,希望他能够继承自己的事业,秉承仁德,以民众福祉为重,并保持谦虚和谨慎的态度。
这一点显示了刘备对子孙后代的期望和对国家和人民的关怀。
这也反映了刘备作为一位君主,注重继承和传承,对国家和民众福祉的负责任态度。
其次,刘备的临终遗言也揭示了他对自己一生奋斗的总结与观察。
他坦言自己曾经追求天下,但并未达到预期的目标,一方面是因为自己的能力有限,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历史大势的限制。
这种自我批评和客观评价,表明了刘备作为一个领袖的谦虚和实事求是的态度。
他并未把失败归咎于他人,而是从自身和历史角度分析,以此为子孙后代树立了一个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态度。
刘备的临终遗言中还强调了忠诚和信任的重要性。
他特别提到了蜀中的重臣诸葛亮、孙权和董卓,对他们的忠诚和敬重表示赞赏和感谢,并嘱咐儿子要继续相信和尊重这些人。
这部分内容展示了刘备作为一个领袖对团队和合作的重视,以及对忠诚和信任的重要理解。
他的临终遗言使人深思,领悟到在政治和人际关系中,忠诚与信任的重要性是不可或缺的。
最后,刘备的临终遗言还对官员和将领们提出了要求。
他强调了要以勤政为本,不贪污受贿,尽心尽力为国家和人民服务。
这一部分内容凸显了刘备作为一位领袖的廉洁和为民众着想的态度,对清政的要求,以及对行政能力和为政者品德的要求。
这对于当时的政治环境和普通百姓来说都具有重要意义,对于现实社会也有积极的启示作用。
总结一下,刘备的临终遗言展示了他作为一位君主和领袖的责任与担当,对家族、国家和人民的关怀与期望。
三国演义第九十九章刘备遗言托孤
三国演义第九十九章刘备遗言托孤“若天命在孤(指刘备),孤当奉先帝遗旨,励精图治,扶持汉室,同舟共济,不求同年同姓,共享富贵;若天命不在孤,孤亦无恨!”
这是《三国演义》中流传最广的一句名言,出自第九十九章刘备遗
言托孤。
该章节描写了刘备垂危时的情景,他面对关羽、张飞等亲信,深情地表达了自己的志向和遗愿。
刘备自称“孤”,是出于一种无奈的心情。
他是汉代名门之后,自幼
生活在贫苦农家,历尽千辛万苦方才成就事业。
但他又常感孤独无助,不得不依靠身边的人们支持自己。
此时,他更是“孤”到了极点,即将
离开人世,留下自己的事业和亲人,心中的无限感慨和留恋溢于言表。
面对亲信的时候,刘备表达了自己的大志愿:“扶持汉室,同舟共济,不求同年同姓,共享富贵”,凸显了他一贯重视国家和民族大义的
情怀。
刘备的身世虽然令他深知君臣、父子、兄弟之间的情谊,但是
在他看来,汉朝是自己一生中最为珍视的东西。
为了挽救大汉江山,
比起身边的亲人,他更愿意把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同时,
他否定了以血缘关系划分亲疏和地位高低的做法,认为真正的荣华富
贵应当是大家共同拥有的。
最后,刘备反复强调:“若天命不在孤,孤亦无恨!”这里的“天命”,是指上天对自己的安排和安排。
刘备并不十分相信自己就一定如天命
所指般,成为了拯救汉朝的英明君主。
但是,无论成败和前途如何,
他都知道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无悔的,没有遗憾和怨恨。
刘备遗言托孤的话语虽然简短,但其中蕴含的思想和情感却是深刻的。
这一遗言,表达了刘备作为一个民族英雄和忠臣的坚定信仰和不屈精神,对我们启示和影响至今。
《三国演义》经典语录
《三国演义》经典语录《三国演义》经典语录60句1、大丈夫处世,当努力建功立业,着鞭在先。
今若不取,为他人所取,悔之晚矣。
——关于西取蜀地,松对刘备语2、昔年救主在当阳,今日飞身向大江。
船上吴兵皆胆裂,子龙英勇世无双!——后世对赵子龙的评价3、长坂桥边怒气腾,一声虎啸退曹兵。
今朝江上扶危主,青史应传万载名。
——后世对张飞的评价4、瑜以凡才,荷蒙殊遇,委任腹心,统御兵马,敢不竭股肱之力,以图报效。
奈死生不测,修短有命;愚志未展,微躯已殒,遗恨何极!方今曹操在北,疆场未静;刘备寄寓,有似养虎;天下之事,尚未可知。
此正朝士旰食之秋,至尊垂虑之日也。
鲁肃忠烈,临事不苟,可以代瑜之任。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倘蒙垂鉴,瑜死不朽矣。
——周瑜对孙权的遗言5、刘备,人中之龙也,生平未尝得水。
今得荆州,是困龙入大海矣。
孤安得不动心哉!——曹操语6、岘相连紫翠堆,士元有宅傍山隈。
儿童惯识呼鸠曲,闾巷曾闻展骥才。
预计三分平刻削,长驱万里独徘徊。
谁知天狗流星坠,不使将军衣锦回。
——在落凤坡,庞统被张任射死后,后世的庞统评价7、一凤并一龙,相将到蜀中。
才到半路里,凤死落坡东。
风送雨,雨随风,隆汉兴时蜀道通,蜀道通时只有龙。
——某童谣语8、四白发居西蜀,清名震大邦。
忠心如皎月,浩气卷长江。
宁可断头死,安能屈膝降?巴州年老将,天下更无双。
——关于宁死不降张飞一事,后世对严颜的评价9、生获严颜勇绝伦,惟凭义气服军民。
至今庙貌留巴蜀,社酒鸡豚日日春。
——关于释放严颜一事,后世对张飞的评价10、孔明曰:倘曹操引兵来到,当如之何?云长曰:以力拒之。
孔明又曰:倘曹操、孙权,齐起兵来,如之奈何?云长曰:分兵拒之。
孔明曰:若如此,荆州危矣。
吾有八个字,将军牢记,可保守荆州。
云长问:那八个字?孔明曰:北拒曹操,东和孙权。
云长曰:军师之言,当铭肺腑。
11、操欲立后嗣,踌躇不定,乃问贾诩曰:孤欲立后嗣,当立谁?贾诩不答,操问其故,诩曰:正有所思,故不能即答耳。
“将星陨落 天命难违!”《三国演义》经典遗言
[键入文字]“将星陨落天命难违!”《三国演义》经典遗言1.“吾主在北,不可使我面南而死”。
这是袁绍兵败审配被俘后,审配大骂曹操,说罢引颈就刃。
这句话显示出审配典型的愚忠,但毕竟十分气概,难怪人说:河北多义士!何其可悲!看了这句话后,我真心哭了。
一个谋臣和一个庸主。
审配明明比许攸投降的理由更大一些,却因义气重,损掉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2. “碧眼小儿,紫髯鼠辈!吾与刘皇叔桃园结义,誓扶汉室,岂与汝叛汉之贼为伍耶!”这时关羽被吕蒙白衣渡江杀得大败,眼看大势已去,他就强行突围,却被潘璋马忠所擒。
孙权见了关氏父子十分器重,却因关羽凌然的义气,一代武圣被杀。
3. “此子性命全在将军身上!”这是在长坂坡一役,曹操大战刘备,由于双方实力悬殊,刘备一方大败,不仅差点全军覆没,就连自己的老婆孩子也被冲散了。
孤单英雄赵子龙不惧艰险,不怕牺牲,在曹操大军的包围圈中左冲右突,不停厮杀,终于找到了刘备的妻子糜夫人以及她的儿子阿斗。
当时的情况十分危险,糜夫人又受了伤。
赵云请求糜夫人带着孩子上马,自己在后面保护。
糜夫人清楚,如果三个人一起突围,肯定成功不了,于是,她把孩子阿斗托付给赵云,说“此子性命全在将军身上”,并希望他能带着孩子杀出重围,交给他的父亲刘备。
为了让赵云少一份累赘,糜夫人在交待完后事之后毅然投井自杀了。
烈女,可敬。
4. “大耳贼,不记辕门射戟时耶!”这是曹操攻破下邳,将吕布处死之时说的话。
当时,本来曹操已经心动,准备重用吕布,却被刘备一句“曹公不见丁原,董卓乎!”被斩首示众。
从这里,足以显示出刘备的残忍和心计。
首先,他借曹操之手除掉了这个反复无常的“三姓家奴”,报了私仇。
当时曹操兵精粮足人马众多,吕布除了袁绍不会投降别人。
袁绍没有心机,也不1。
揭 《三国演义》中的那些经典遗言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揭《三国演义》中的那些经典遗言
导语:描写三国故事的书很多,但没有一部能比的上《三国演义》。
这部书不仅人物性格刻画的十分传神,还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经典的言论,一起看看那些
描写三国故事的书很多,但没有一部能比的上《三国演义》。
这部书不仅人物性格刻画的十分传神,还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经典的言论,一起看看那些著名人物的经典遗言吧。
1、董卓
卓衷甲不入,伤臂坠车,大呼曰:“吾儿奉先何在?”怎奈此言刚出,就被“他儿奉先”一刀宰了,很具有讽刺意味!如何不可爱呢?
有诗云:霸业成时为帝王,不成且作富家郎。
谁知天意无私曲,湄坞方成已灭亡。
2、吕布
及操上楼来,布叫曰:“明公所患,不过于布;布今已服矣。
公为大将,布副之,天下不难定也。
”之后,吕布又唧唧歪歪的叫刘备帮他求情,实在太没有骨气,为人所不齿!
有诗云:洪水滔滔淹下邳,当年吕布受擒时:空余赤兔马千里,漫有方天戟一枝。
缚虎望宽今太懦,养鹰休饱昔无疑。
恋妻不纳陈宫谏,枉骂无恩大耳儿。
”
3、审配
审配临受刑,叱行刑者曰:“吾主在北,不可使我面南而死!”乃向北跪,引颈就刃。
典型的愚忠,但毕竟十分气概,难怪人说:河北多义士!何其可悲!
有诗云:河北多名士,谁如审正南:命因昏主丧,心与古人参。
忠直言无隐,廉能志不贪。
临亡犹北面,降者尽羞惭。
生活常识分享。
三国演义第三十六章刘备的遗言与子嗣之争
三国演义第三十六章刘备的遗言与子嗣之争三国时期,曹魏、蜀汉、东吴三方相争,其中蜀汉的刘备是当时备受人们爱戴的英雄。
然而,在三十六章中,刘备驾崩之后,他的子嗣之间却发生了激烈的继承之争,一时间众说纷纭,争议不断。
刘备的遗言成为了继承之争的关键。
据《三国演义》的记载,刘备驾崩前留下了这样一段遗言:“先主致孤以来,言既出于口,心亦已决于断。
然刘氏固属宗亲,自古及今,至于无嗣,阙然不绝。
蜀因此灭亡,非天命也,亦非人事也,人神共愤也。
今天下扰扰,惟望诸葛、孔明、孙权善为周旋,克成霸业,切勿复失先主遗志。
”这段遗言深刻地表达了刘备希望刘氏能够传承后代,继续走下去的愿望,并且提出了希望其他重要人物能够合作,共同完成这个使命。
这段遗言中最重要的两个内容,一个是希望传承后代,一个是呼吁各方合作。
这些内容可以分为多个方面来进行探讨。
首先,刘备希望刘氏能够传承后代。
自古以来,宗族延续有序,家族繁荣昌盛是朝廷的利益所在,也是人民的福祉所在。
因此,刘备希望自己的后代能够有人能够继承自己的事业,继续走下去。
这也可以从刘备生前的行事风格中看出,他在蜀汉立国时一直强调道德观念,秉持仁政、仁爱、仁德等价值观,这正是他希望后代能够继承并发扬光大的价值观。
其次,刘备的遗言呼吁各方合作。
从刘备的角度来看,他希望自己的儿子不要为了继承皇位而争斗,而是应该精诚合作,共同完成这个使命。
但是,在刘备去世后,他的儿子之间却发生了激烈的争斗,造成了蜀汉政权的动荡和混乱。
这也说明了合作对于维持一个团队、一个政治实体的稳定性和持久性所必需的。
综上所述,三国演义第三十六章刘备的遗言及其所引发的继承之争,反应了当时中国古代社会中传承和合作的重要作用。
正如刘备所言“切勿失去先主遗志”,我们也可以从中体验到传统中华文化中强调家族传承和请君入瓮的思想价值。
同时,这一事件也为我们提供了深刻的教训和借鉴,希望我们能够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和伦理道德,为我们的社会逐步进步做出贡献。
三国演义第二十六章刘备的临终遗命与诸葛亮的遗愿
三国演义第二十六章刘备的临终遗命与诸葛亮的遗愿在《三国演义》第二十六章中,刘备在临终之际留下了一道遗命,交托给了诸葛亮。
同时,诸葛亮也在自己的遗愿中,为国家和民族的未来进行了深刻思考和富有远见的规划。
刘备的临终遗命是:“公瑾(周瑜)事了,可惜不肯早降。
今若使中原无事,曹丞相必疑孤与公瑾结连。
公瑾、孤之交,不可一日无,明公(诸葛亮)、若曹丞相用兵来犯,汝孤妻儿,可托付公瑾,此北方之事,汝可令弟(刘禅)托孤于明公,一切依奉周郎(周瑜)之仪式行之。
”可以看出,刘备的遗命是非常重要的,也是非常明智的。
首先,他考虑了公瑾的情况,分析了曹操的可能行动,并深刻认识到自己和公瑾的交情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在遗命中,刘备考虑了自己的家族,特别是自己的妻儿,把他们托付给了公瑾。
最后,他在遗命中特别强调,如果诸葛亮面对曹操的威胁,他应该托孤于刘备的儿子刘禅,并依照周瑜的仪式行事。
而诸葛亮的遗愿则更加深邃和长远。
他写下了《后出师表》,明确指出自己对时局和未来的看法。
在这篇表格中,他说:“今天之中国,当窃论天下大势。
以便策之观之,则简在于一:曹操。
以兵法论之,则大着于形势。
今吴、蜀、魏相持而不相服,而天下大乱,此时不趁机图之,更待何时?”他在文中也写到:“蜀、吴、曹三分天下,非国家大事也。
”可以看出,诸葛亮的遗愿是基于深刻的分析和全局的考虑。
他认为,中国的现状是由于吴、蜀、魏的分裂所致,为了挽救这一局面,就必须通过联合并消灭其中一个势力,最终统一全国。
他还提到了遗愿的转达:“愿丞相(诸葛亮自己)及诸葛亮之子及诸葛亮之弟妹幼子,并其他亲戚,皆不得降为汉人之奴隶。
”在整个遗愿中,诸葛亮几乎没有一丝个人情感或者私心,他只是为了国家和民族长远的利益进行着思考和规划。
他让自己和家人不能降为汉人的奴隶,是因为这会妨碍他们在家族中的地位和遗产。
与此同时,他还提醒人们不要轻率地放弃自己的尊严和地位。
总之,刘备的临终遗命和诸葛亮的遗愿都是非常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中国历史上的珍宝,值得我们永远铭记。
《三国演义》10大经典语录
《三国演义》10大经典语录1、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三国演义》开篇之语。
这告诉我们一个十分重要的道理:一切都事在人为。
分久了,人心想着要合,天下就统一了;合久了,产生很多矛盾,彼此不能协调,人心急着要分,天下就分裂了。
看起来是自然的趋势,我们称为天意;但实际上是人为的,取决于人心。
周末七国纷争,弄得民不聊生,盼望早日统一,所以并入于秦。
秦朝焚书坑儒,真正的用意大家不容易了解。
秦灭引起楚汉纷争,又造成西汉的统一。
彼时天下大乱,三国鼎立,暗示大家最后也会统一。
【2、大丈夫生于乱世,当带三尺剑立不世之功;今所志未遂,奈何死乎!】太史慈,字子义,东莱黄县人。
东汉末年武将,官至建昌都尉。
弓马熟练,箭法精良。
原为刘繇部下,后被孙策收降,自此太史慈为孙氏大将,助其扫荡江东。
孙权统事后,因太史慈能制刘磐,便将管理南方的要务委托给他。
建安十一年(206年)太史慈逝世,死前说道:“丈夫生世,当带三尺之剑,以升天子之阶。
今所志未从,奈何而死乎!”言讫而亡,年四十一岁。
史慈遗言,道出了作为武将的生平志愿,功未成而身先死,确实不甘,可叹!【3、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曹操于误杀吕伯奢之后,说出了“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骇人听闻之言,并如一颗毒瘤深刻地影响了此后近千年的人文价值观。
时至今日,仍是许多人奉为金科玉律的哲学宝典,可谓《三国演义》中祸害最广、毒害最深、贻害最久的一句“经典之言”。
【4、既生瑜,何生亮。
】三国是一个英雄辈出、才俊横流的激情时代,即使才华横溢、妙计可安天下的一代奇才周瑜周公谨,兀自只能在诸葛亮的光辉掩映下苟且而生,更别提其他寻常的谋士良臣了,足可见当时英雄齐聚、百舸急流的残酷与无情。
周瑜的才华放在任何时代都是冠绝天下的栋梁奇材,只可惜他时乖命蹇,竟然与千古智绝的诸葛亮狭路相逢,使其只能沦为陪衬,这不能不说是周瑜人生际遇的莫大悲哀。
“既生瑜,何生亮”,是一个应该盖世而未盖世的英雄,在他命危旦夕、已无法再一争短长时的哀叹。
三国演义第五十一章刘备遗言托孤
三国演义第五十一章刘备遗言托孤毫无疑问,《三国演义》是一部承载了中国文化与历史的经典之作。
其中第五十一章刘备遗言托孤更是被誉为这部作品中最为动人的章节之一。
刘备作为三国时期的著名人物,在死前所做的这番托孤,更是为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那么,这一章节中所举的事例都是怎样的呢?在这一章节中,刘备遗言托孤,要求自己的儿子刘禅在他去世后能够接替自己的位置,成为蜀汉的君主。
同时,他也指派了赵云、张飞、关羽等人为辅佐,帮助刘禅实现这一目标。
不仅如此,刘备还特别提到了人民对国君的期望。
他认为,一个好的国君需要关心百姓疾苦,廉洁自律,以此来赢得百姓的信任。
在这样的国君的领导下,国家才能兴旺发达。
事实上,在这一章节中,刘备所述的内容,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视人伦关系、家庭道德的一面。
他不仅要求儿子能够顾及国家大局,还要求他能够继承自己做人的优秀品质,并通过自己的行为来为天下人做出榜样。
更是希望儿子能够聆听百姓的声音,为民众谋福利,为天下人做出好的事迹。
这样的王者才是一个真正有民意基础的国家领袖。
当然,在这一章节中,除了内容的积极向上之外,也反映了那个时代历史阶段的困境。
作为一名正在兴起的政治家,刘备也是受到了时代的限制。
他希望通过自己对儿子的指导和遗言,来铸造出一个更好的蜀汉,但是当时的社会形势和各方面的限制,对他的这个愿望也带来了很大的阻碍。
但是,无论是当时还是现在,我们都可以从这一章节中汲取到一份爱国和人伦,为我们未来的生活奠定一个更加稳定和美好的基础。
最后,回想起《三国演义》中刘备遗言托孤的情节,我们依然感觉到一股深深的情感冲击力。
它弥漫着浓浓的爱国主义色彩,反映着中国文化乃至人类精神的升华。
《三国演义》中的十大经典遗言
《三国演义》中的十大经典遗言一、最搞笑的遗言:“吾儿奉先何在?”喊出这句话的,便是恶贯满盈的董卓。
当时,董卓把持朝政,横行朝野,穷凶极恶,滥杀无辜,人神共愤,纷纷欲除之以为快。
司徒王允设计,派人对董卓假说汉献帝要禅位与他。
董卓听后大喜过望,高兴得昏了头,立马从老巢郿坞出发,乐颠颠的到京城登基。
进宫后,董卓发现进了王允布下的伏击圈,顿时感觉大事不妙,马上向他的干儿子兼卫队长吕布喊出了那句话:“吾儿奉先何在?”他没料到的是,吕布早已被王允事先利用美女貂蝉离间并成功策反,而且已经成为伏击他的一支重要力量。
没喊来帮手,倒叫来了杀手。
当董卓喊出这句话后,吕布大喝一声“有诏讨贼”,然后挥动自己的成名兵器方天画戟刺进了他的咽喉。
估计董卓在弥留之际,一定会用一只手捂着正在汩汩冒血的脖子,另一只手指着吕布,用眼神死死盯着他,似乎在质问“怎么会是你!”可笑董卓不舍得一个女人却丢掉了自己的性命,临终还留下了这么一句搞笑的遗言。
二、最愚蠢的遗言:“谁敢杀我?”魏延必反,这是诸葛亮生前就一直断言的,果然,诸葛亮刚死,魏延就开始扯杆子造反了。
魏延的武功极高,一般人不容易战胜,所以,对付魏延,只能智取,不能强攻。
这一点,诸葛亮在临死的时候已经考虑到了。
当魏延与诸葛亮的继任者姜维在阵前对峙时,杨仪根据诸葛亮的遗计激魏延是不是敢大喊三声“谁敢杀我”。
此时的魏延有些轻敌,没有觉察出来对方这样做的用意,于是,在马上大声喊“谁敢杀我”。
他的喊声未落,但见背后刀光一闪,魏延被斩杀于马下。
挥刀的人,赫然就是跟随魏延一起造反的马岱。
原来,马岱假意跟随魏延造反,实际上是诸葛亮授意埋伏在他身边伺机动手的杀手而已。
魏延大声喊出来的这句“谁敢杀我”,不仅是向马岱发出的动手的信号,而且也成了一代名将魏延最终的愚蠢的遗言了。
三、最不平衡的遗言:“大耳儿!不记辕门射戟时耶?”这句遗言,是吕布临死时大骂刘备的。
刘备与吕布之间恩恩怨怨较多。
最初,吕布在董卓麾下时,刘备与自己的两个把兄弟关羽、张飞曾经和他在虎牢关前有过一场恶战,结下了梁子。
诸葛亮临终遗言值得为官者好好深思
诸葛亮临终遗言值得为官者好好深思建兴九年八月,诸葛亮身染重病,死于五丈原“豁落城”帐中,终年五十四岁。
他作为一代贤相,辅佐蜀主,义无反顾,鞠躬尽瘁,尽献报国倾忠之心,值得称道。
他病入膏肓,致死不忘国事,先后数次作出了感人肺腑的遗言(见第104回),令后人读来回味无穷,为之动容。
纵观其言,以愚之见,主要表明了诸葛亮三点高尚的思想境界:—、对事业,大敌当前,他以国家为重,鞠躬尽瘁,死而后己。
病榻上的诸葛亮,想的不是自己生命将终,而是想着自己未完成的事业,想着百姓,想着人才。
他表奏后主,请他清心寡欲,约束自己,爱护百姓,坚持孝道,乐施仁慈,提拔人才,任用良将,摒除谵言,淳厚风俗。
诸葛亮病中心挂战场,在弥留之际他对杨仪说“吾死之后,不可发丧……。
军中安静如常,切勿举哀,则将星不坠。
吾阴魂更自起镇之,司马懿见将星不坠,必然惊疑。
吾军可令后寨先行,然后一营一营缓缓而退。
若司马懿来追,汝可布成阵势,回旗退鼓。
等他来到,却将我先时所雕木像,安于车上,推出军前,令大小将士,分列左右。
懿见之必惊走矣”。
就是说,他死后,一切照常,不留任何自己已死的迹象,以迷惑司马懿,给蜀军创造顺利退兵的有利条件。
诸葛亮有着“人在阵地在,誓与阵地共存亡,不惜捐躯疆场”的英雄气慨。
他遗言道:“我死之后,不要将我尸体运回成都,就近将我葬于汉中定军山下,依着山形建造坟墓”。
姜维、杨仪遵照孔明遣命,不敢举哀,依法成殓,安置龛中,令心腹将卒三百人守护。
将他葬在陕西省汉中的勉县城南定军山下诸葛亮坟墓的所在地。
二、对自己,他面对财富,以自律为重,高风亮节,两袖清风。
他在遗言中说:我随军在外,没有什么别的开支,随身衣食,都依靠官府供给。
我不会再经营别的生计,使自己增加哪怕是一点点的财产。
他还说:“我死之后,坟墓不要强圆坚实,能放下一口棺木足矣,就让我穿着这随身衣服入土吧!棺椁中不要放置任何随葬器物,你们切勿忘却”。
诸葛亮这些发自内心而感人肺腑的遗言,并非是他为了个人目的,刻意不留后患,而是表明身居高位的他,淡泊财富,自食其力,除了官府正常供给之外,不伸手,不多占,不外心,一切无所求,没有任何的特殊要求,把毕身的精力放在社稷大计上。
前路虽长,尤可期许什么意思
前路虽长,尤可期许什么意思前路虽长,尤可期许。
这句话出自《三国演义》中刘备的临终遗言,他的意思是说人生还很长,死亡并不是结束,未来仍有无限希望。
这句话引起了我的深思:人生的前路虽然漫长,但只要我们保持一颗坚定的心,一步一个脚印,踏实地向着目标努力,前方的道路必将更加宽广,充满希望。
我们总是在想,为什么明明很努力,却始终赶不上别人,甚至落后一大截?我认为根本原因是态度问题。
我们常常对学习敷衍了事,因此即使付出百分之两百的努力也比不过人家随便搞搞,自然只能甘拜下风。
而做任何事都应该用尽全力,拼尽全力才会获得回报。
从这里就可以看出态度的重要性。
比如刚上初中时,我学习不是特别努力,每天都是上课时间玩手机、发呆,放学后复习当天功课,我感觉一天玩手机、复习功课也没多大用处。
但是转眼间,同学们基本上都提高了几十名,而我仍停留在原地,我开始焦虑,难道这辈子都追不上他们吗?我不想啊!于是我决定给自己施压,每天比别人多花点时间学习,而且将任务分解到每天,每完成一个就奖励自己一顿好吃的。
慢慢地我也越来越有信心,也愿意接受挑战,一直保持着冲刺状态,最后凭借自己的努力考入了理想的高中,进入了梦寐以求的大学。
青春就是不断成长的过程,你无法避免它。
那些偷懒的、敷衍的人注定要被淘汰。
在我们人生的旅途中,一定会有困难和挫折等着我们去克服,既然如此,为何不为自己树立一个长远的目标呢?就像我现在正准备升入高中,目标就是考入我理想的高中,虽然有一定难度,但只要我为之奋斗,定能实现目标。
所谓“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们需要做的不是与别人比较,而是找准方向,找到目标,勇往直前。
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
”我相信,只要我们肯为之付出努力,勇敢地追逐,脚下的路一定会越来越平坦,前方的道路也必将更加宽广。
坚持下去,胜利的曙光一定会照亮整个世界。
古语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我们只有迈开双腿,艰苦跋涉,永不退缩,才能达到成功的彼岸。
三国演义第七十五章刘备遗言托孤
三国演义第七十五章刘备遗言托孤在《三国演义》第七十五章中,刘备在临死之际留下了遗言托孤。
这个故事是历史上蜚声中外的民间传说,因为它融化了在中国人心中根深蒂固的传统道德观念,如忠诚、孝顺和正义,所以深受人们喜爱和尊重。
本文将分为两部分来探讨这个故事的历史背景,主要人物和一些关键因素,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个故事。
第一部分:历史背景《三国演义》的背景是东汉末年,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政治动荡的时期,也是一个充满战争、混乱和不安的时期。
刘备是这个时期最著名的历史人物之一,他是蜀国的开创者,在中国人心目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三国演义》第七十五章中,刘备患病垂危,意识到自己快要死去,于是他开始思考自己的后代和财产应该如何处理。
第二部分:主要人物和关键因素1.刘备刘备是这个故事中最重要的人物,他是一个忠诚、仁慈、聪明、有魄力的领袖。
在临终前,他决定将自己的儿子刘禅托付给关羽、张飞等忠实的臣子,以确保他的儿子能够继承他的遗产,维持刘家王朝的领导地位。
刘备还指示孙乾等人继续辅佐刘禅,以便他能够顺利地成为蜀国的君主。
2.刘禅刘禅是刘备的儿子,他是这个故事中的另一个关键人物。
刘备对刘禅的信任和托孤无疑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决定之一,因为它影响了蜀国王朝的未来。
刘禅在遗言中被评选为皇帝,并受到汉中、荆州、益州、兖州等地的支持。
尽管他经常面临挑战和危险,但他的执政在很大程度上为蜀国的长期稳定和繁荣奠定了基础。
3.关羽、张飞、孙乾这三个人都是刘备的重要臣子,在他患病垂危时被任命为托孤人。
他们都很忠诚和有责任感,他们立即接受了刘备的遗嘱,积极筹备将来的事务,确保了刘家王朝和蜀国的继续发展。
特别是关羽,他是一个忠实的战士,他保护刘备的家族和执政权,为蜀国的未来做出了重要贡献。
结论总体来说,《三国演义》第七十五章中的刘备遗言托孤是一个充满历史感和道德意义的故事。
它向后人传达了一种关于忠诚、孝顺、正义和家族责任的价值观,并为后世留下了非常重要的历史痕迹。
三国演义第三十五章诸葛亮的临终遗志
三国演义第三十五章诸葛亮的临终遗志据《三国演义》记录,诸葛亮是刘备的军师,也是当时智谋出众的人物。
虽然在他年仅五十四岁时因疾病而去世,但他的才华、人格和名声超越了时代的短暂,成为千古之一。
诸葛亮临终前留下了遗嘱,准确地预言了自己死后的一系列事情,具有深刻的内涵和历史的意义。
他的临终遗志是什么?让我们来看一看:首先,诸葛亮大义凛然。
在他的致辞中,他重申了自己一生的追求和为人民服务的信念。
他说:“凌烟阁重地,何以报国!语云:‘顾复何言哉’!吾今欲之南中,不必烦君王!”这段话强调了诸葛亮一生的奋斗目标:为社会公平,为众生幸福。
在他临终的时刻,他并没有私心杂念地想到自己的家人、亲属,而是关注国家民族的未来。
这个特点也让人记住他,给后人留下了坚守信仰和人文关怀的典范。
其次,诸葛亮非常谦虚。
他的遗嘱中,他承认了自己的错误和不足。
他说:“夫吾保三,三不独保,三者主簿、杨仪皆在天府,有当祷者,是吾过也。
”这句话反映了他对自己不彻底把握战场的无奈,当然也暗示了别人应该更好地掌握机会。
毫不夸张地说,这是谦虚的一种境界。
诸葛亮从不卑躬屈膝,从不自以为是。
他善于审视自己,在他的生涯中,他不断总结经验,不断突破自己的能力极限。
诸葛亮的谦逊精神是许多业内人士学习的榜样。
最后,诸葛亮留下了具有启示性和意义的话语。
他说:“吾虽死,北方之事未平,汉室未吉也;主费一身而已,用不旋踵,临命实不恨!”这段话是诸葛亮一生的总结,也是对往事人生的发人深省。
他意在告诫后人,一个人做好一次历史,并不等于成就终身。
每个历史都应该被当作垃圾处理,再从头开始。
他希望每个人能在自己的领域里坚定地追求胜利,追求更大的成功。
更重要的是,即使成功了,也不要骄傲自满,因为高潮可能是错觉。
正如他自己说的,他宁可为国家和群众付出自己的一生,也不会在临命的时候感到懊悔和失落。
总之,诸葛亮的临终遗嘱历久弥新。
它不仅仅是一份遗嘱,也是一份精神的支持。
接下来,我们应该从他的例子中学习如何成为最好的自己。
三国英雄好汉的遗言有哪些
三国英雄好汉的遗言有哪些三国纷乱时期,众多英雄好汉都有自己的一番抱负,希望能一展拳脚,当然也不是所有英雄都实现了自己的远大抱负,到临终之时,都有各自的遗言。
以下是为你精心整理的三国英雄好汉的遗言,希望你喜欢。
三国英雄好汉的遗言介绍最温情:曹操遗言:吾婢妾与伎人皆勤苦,使着铜雀台,善待之。
馀香可分与诸夫人,不命祭。
诸舍中无所为,可学作履组卖(做鞋卖钱)也。
曹操同志好色,这是路人皆知的秘密,可未想到,人之将死,依然对裙下风光念念不忘。
可就在一代奸雄絮絮叨叨的遗言里(确切点讲应该叫遗嘱,出自《遗令》),我们却读出了一种温暖的人文情怀。
原来,女人在曹操的心里,绝非只是床上工具的,至少,还有爱。
当然,我们厚道的曹操,不仅着手安排自己归天后一干妻妾们住房问题(住铜雀台别墅套房),还对一些职业技能相对较低的女侍,也铺好了下岗再就业之路,思虑如此周全,可谓用心良苦。
看来,一个女人一旦上了曹操的床,就等于为自己的人生买了一份靠谱的保险。
最矫情:刘备遗言: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为成都之主。
相对曹操的温情,刘备临终托孤就显得有些矫情了。
当然,刘备本来就是一个矫情的人,更何况当时事态危及,前有东吴大军压境,后有北魏虎视眈眈,眼瞧着自己辛苦了大半辈子打下的一点基业,行将付之东流。
兴许,此时把老实巴交的儿子,托付给权臣诸葛亮,不失权宜之策。
只是,如果当时诸葛亮不识时务,当真顺势拉过皇叔的手,接下来会发生什么?我们只能笑笑说:皇叔的话,认真你就输了。
最坑爹:董卓遗言:吾儿奉先何在?什么叫找死?董卓倒是演绎的精彩。
就当这位曾经叱咤风云的奸雄被埋伏路旁的一干刀斧手围殴的时候,首先想到的不是拔马逃走,而是在原地高呼找儿子。
正是这一张望,错过了逃生的最佳时机。
殊不知,董卓好容易盼来的宝贝干儿子,照面的第一句话却是“爹地莫怕,孩儿刀法好,一刀下去,不疼。
”当然,董卓的遭遇,恰也暗合了中国人数千年以来就一直秉承的“优良”传统:坑爹。
《三国演义》中的十大临终遗言:历史上著名的遗言
[键入文字]《三国演义》中的十大临终遗言:历史上著名的遗言最搞笑的遗言:吾儿奉先何在?喊出这句话的,便是恶贯满盈的董卓当时,董卓把持朝政,横行朝野,穷凶极恶,滥杀无辜,人神共愤,纷纷欲除之以为快。
司徒王允设计,派人对董卓假说汉献帝要禅位与他。
董卓听后大喜过望,高兴得昏了头,立马从老巢郿坞出发,乐颠颠的到京城登基。
进宫后,董卓发现进了王允布下的伏击圈,顿时感觉大事不妙,马上向他的干儿子兼卫队长吕布喊出了那句话:吾儿奉先何在?他没料到的是,吕布早已被王允事先利用美女貂蝉离间并成功策反,而且已经成为伏击他的一支重要力量。
没喊来帮手,倒叫来了杀手。
当董卓喊出这句话后,吕布大喝一声有诏讨贼,然后挥动自己的成名兵器方天画戟刺进了他的咽喉。
估计董卓在弥留之际,一定会用一只手捂着正在汩汩冒血的脖子,另一只手指着吕布,用眼神死死盯着他,似乎在质问怎么会是你!可笑董卓不舍得一个女人却丢掉了自己的性命,临终还留下了这么一句搞笑的遗言。
最愚蠢的遗言:谁敢杀我?魏延必反,这是诸葛亮生前就一直断言的果然,诸葛亮刚死,魏延就开始扯杆子造反了。
魏延的武功极高,一般人不容易战胜,所以,对付魏延,只能智取,不能强攻。
这一点,诸葛亮在临死的时候已经考虑到了。
当魏延与诸葛亮的继任者姜维在阵前对峙时,杨仪根据诸葛亮的遗计激魏延是不是敢大喊三声谁敢杀我。
此时的魏延有些轻敌,没有觉察出来对方这样做的用意,于是,在马上大声喊谁敢杀我。
他的喊声未落,但见背后刀光一闪,魏延被斩杀于马下。
挥刀的人,赫然就是跟随魏延一起造反的马岱。
原来,马岱假意跟随魏延造反,实际上是诸葛亮授意埋伏在他身边伺机动手的杀手而已。
魏延大声喊出来的这句谁敢1。
六位君王的遗言
六位君王的遗言1、刘备临终前告诫刘禅说: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刘备告诉刘禅,我刚开始得病只是腹泻拉肚子,后来又得了其它杂病,才到了无法医治的程度。
他人都说活到五十不算夭折,如今我年已六十三,算是有富余了。
我已经没有什么好抱怨的了,你也别过分为我悲伤了,只是我的心中还牵挂着你们兄弟几个。
射君对我说,诸葛丞相都对你的智识和气量表示赞叹。
你也要抓紧学业,超过我对你的期望,如果能做到这种程度,我又有什么好忧虑的呢!你千万要记住,不要忘记!以后处理政务的时候,哪怕只是小错误,也不要为了一己私利就去犯,也不要因为某件事对别人的好处很少就不去做。
惟贤惟德,能服於于人!汝父德薄,勿效之。
原文:朕初疾但下痢耳,后转杂他病,殆不自济。
人五十不称夭,年已六十有馀,何所复恨,不复自伤,但以卿兄弟为念。
射君到,说丞相叹卿智量,甚大增修,过於所望,审能如此,吾复何忧!勉之,勉之!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惟贤惟德,能服於人。
汝父德薄,勿效之。
可读汉书、礼记,间暇历观诸子及六韬、商君书,益人意智。
闻丞相为写申、韩、管子、六韬一通已毕,未送,道亡,可自更求闻达。
——《三国志·蜀志·先主传》裴松之注2、曹操建安二十五年,曹操病重,他立下遗书:天下还未安定,不必遵循古制搞那些繁琐的仪式。
把我下葬之后,大家便脱去丧服吧。
丧礼期间,在外带兵守城的将领,不准离开屯军驻守的地方,各个部门的官吏要各司其职。
我陪葬的衣服就用平时所穿的普通衣服就够了,不要放那些金银财宝做陪葬。
你们要善待我的女人,她们跟着我,吃了不少苦。
我死后,夫人们闲来无事,还可以学学做鞋的手艺,好有一门糊口的技能。
《遗令》:“吾死之后,葬于邺之西冈上,与西门豹祠相近,无藏金玉珠宝。
馀香可分与诸夫人,不命祭。
吾婢妾与伎人皆勤苦,使著铜雀台,善待之。
台上施六尺床,下施穗帐,朝脯上酒脯米长糒之属,每月朝旦十五日,自朝至午,辄向帐前作伎乐。
汝等时时登铜雀台,望吾西陵墓田。
《三国演义》《孔明五丈原立遗嘱》主要内容
《三国演义》《孔明五丈原立遗嘱》主要内容《三国演义》作为我国四大名著之一,是我国古典小说的经典之作,被誉为我国文学史上的巅峰之作。
作为一部描写了我国历史上三国时期政治斗争、军事冲突和个人英雄主义的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不仅极富戏剧性和史诗性,更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中,孔明五丈原立遗嘱更是其中的一个经典情节,它展现了诸葛亮的胸怀和气节。
一、孔明五丈原立遗嘱的情节概述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一直是备受人们赞美和推崇的角色。
他以忠诚、智慧和胆识闻名于世,成为了我国文学中一个不朽的传奇。
而孔明五丈原立遗嘱则是他最后的话语,也是他政治智慧和道德风范的充分体现。
在小说中,诸葛亮面临着魏国大军的围攻,他已经身患重病,知道自己快要去世。
在这个关键时刻,他留下了“重临之日,诸葛之子,可仗义决天下事”的遗嘱,体现了他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担当和责任感。
二、孔明五丈原立遗嘱的深度评析孔明五丈原立遗嘱所体现的深层意义不仅仅是诸葛亮个人的道德和责任感,更是我国古代文化中崇尚的忠义精神的具体表现。
遗嘱中提到的“仗义决天下事”,体现了诸葛亮对民族复兴和社会正义的追求和理想。
这种精神在我国古代文化中一直都被推崇和传承,成为了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孔明五丈原立遗嘱的广度分析孔明五丈原立遗嘱所体现的思想内涵不仅仅局限于《三国演义》,它还具有广泛的时代意义和社会价值。
在当代我国,它仍然对人们的思想观念和道德观念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能够从中受益,引导我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做人原则。
四、个人观点和理解作为我的文章写手,我非常仰慕和钦佩诸葛亮这位历史人物。
他不仅在政治上取得了极大的成就,更是在精神层面对我们树立了一个典范和楷模。
孔明五丈原立遗嘱所弘扬的忠义精神和责任担当,不仅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更是对我们进行精神洗礼的一种力量源泉。
在今后的生活中,我也会努力践行这种精神,为社会和国家的发展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这是曹操的真实写照和客观评价。曹操是个颇有争议的人,他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在内政、外交、文化建 设等方面有诸多成就,运用自己的才能统一了北方地区,并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恢复了生产和社会秩序。然而,曹操的性格中又有阴暗的一面,他既心狠手辣又生性 多疑,既坦直率性又阴险狡诈,既张扬不羁又会作秀,既能唯才是举又有不容人的地方。曹操是个聪明人,对自己的性格特征以及一生的所作所为很清楚,知道生前 得罪了一大批人,怕死后遭到报复,所以,才会想出狡兔三窟的主意,设立七十二处坟冢,以假乱真,让人找不到他的真正的葬身之处,以免被人掘墓辱尸。
文章摘自:《用易经的观点读透三国演义》 作者:暂无 出版社:人民日报出版社
就是这样的一个智者,在对待自己的问题上却出现了不应有的误判。
最先有不详预感的是诸葛亮,他推算出可能会出现对高层人物不利的征兆,并且专门派人入川送来书信进行提示。但庞统误解了,认为诸葛亮嫉妒他立功,于是,便对他的警示置之不理,建议刘备火速进兵。
第二次的警示来自于刘备的一个梦。他梦到了有人打击他的右臂,醒来之后还感觉到痛,认为是不吉利的征兆。当他对庞统说了后,庞统不以为然,认为打仗有死有伤是自然而然的事,依然没有在意,坚持继续进兵。
三、最不平衡的遗言:“大耳儿!不记辕门射戟时耶?”
这句遗言,是吕布临死时大骂刘备的。
刘备与吕布之间恩恩怨怨较多。最初,吕布在董卓麾下时,刘备与自己的两个把兄弟关羽、张飞曾经和他在虎牢关前有过一场恶战,结下了梁子。后来,吕布被曹操 击溃,已经拥有了徐州之地的刘备不计前嫌,收留了他。不料,刘备此举是引狼入室,吕布趁他不备,鸠占鹊巢,占了徐州,将刘备赶到了小沛。不久后,袁术大举 进攻刘备。刘备无力抵抗,只好硬着头皮向吕布求救。吕布耍滑头,采用了辕门射戟的办法,让两家罢兵,送了刘备一个人情。再后来,刘备与吕布之间的关系再度 恶化,刘备被打败,不得不投靠曹操。曹操打败吕布并将之生擒后,鉴于吕布骁勇善战就有心将他留用。当征求刘备意见时,正对吕布恨得咬牙切齿的刘备马上落井 下石,列举了吕布曾经背叛过的丁原、董卓为例,劝说曹操将他杀掉了。
《三国演义》中的十大经典遗言
一、最搞笑的遗言:“吾儿奉先何在?”
喊出这句话的,便是恶贯满盈的董卓。
当时,董卓把持朝政,横行朝野,穷凶极恶,滥杀无辜,人神共愤,纷纷欲除之以为快。司徒王允设计,派人对董卓假说汉献帝要禅位与他。董卓听后大喜过望,高 兴得昏了头,立马从老巢郿坞出发,乐颠颠的到京城登基。进宫后,董卓发现进了王允布下的伏击圈,顿时感觉大事不妙,马上向他的干儿子兼卫队长吕布喊出了那 句话:“吾儿奉先何在?”他没料到的是,吕布早已被王允事先利用美女貂蝉离间并成功策反,而且已经成为伏击他的一支重要力量。没喊来帮手,倒叫来了杀手。 当董卓喊出这句话后,吕布大喝一声“有诏讨贼”,然后挥动自己的成名兵器方天画戟刺进了他的咽喉。估计董卓在弥留之际,一定会用一只手捂着正在汩汩冒血的 脖子,另一只手指着吕布,用眼神死死盯着他,似乎在质问“怎么会是你!”
吕布临死骂刘备不仗义、不念旧情,实际上是他自己背信弃义在前,所以,刘备不替他说情反而添坏话,终结了他求生的希望,也是他自己咎由自取罢了,心理不平衡也是活该。
四、最有智慧的遗言:郭嘉遗计
曹操最器重的两个手下,武将当属典韦,因为典韦不仅武功极高,而且对曹操非常衷心,被曹操任命为自己的卫队长。最后,典韦为保护曹操英勇牺牲,这让曹操十分伤心,曾经大哭不止。曹操最器重的谋士,非郭嘉莫属。郭嘉是一个不可多得也是没有几个人能比得上的军事谋略天才,作为最年轻、最诡异的谋士,在跟随曹操担任军师的十一年间,不 仅帮他制定了长远的、宏大的战略谋划,在具体的战术方面也设计得十分精准事业的顶峰。郭嘉籍此也赢得了“鬼才”、“世之奇才”等广泛的赞誉。很可惜的是,郭嘉年仅38岁就不幸病故,英年早逝。郭嘉在即将走完自己生命旅程的病危 期间,也不忘记为曹操出谋划策。他在留给曹操的遗书中,设定了处理袁绍残部的计策,帮助曹操一举平定了辽东。曹操对郭嘉的去世十分悲痛,曾经哭着对百官们 说到:“ 诸君年齿,皆孤等辈,惟奉孝最少,吾欲托以后事。不期中年夭折,使吾心肠崩裂矣!”在后来曹操赤壁之战大败而回时,曾慨叹道:“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 看得出,曹操对郭嘉的依赖程度是相当高的。
所以,郭嘉留给曹操的遗书,可以称得上是最有智慧的遗言。
五、最失望的遗言:徐母骂子
这里说的徐母,指的是徐庶的母亲。
徐庶是三国时期著名的谋士之一,曾经化名单福在刘备手下效力,出任军师一职。不久之后,徐庶小试牛刀,出谋划策帮助刘备打败了来犯的曹军,并夺取了樊城。 刘备的这一“不寻常”表现让曹操大为震惊,最后,他手下的谋士程昱识破了徐庶的身份。为了逼迫徐庶来投降,程昱将徐庶的母亲掳去,并利用徐庶至孝的特点用 假书信将他骗降。徐母看到儿子受骗上当,非常愤怒,也大失所望,拍案骂曰:“辱子飘荡江湖数年,吾以为汝学业有进,何其反不如初也!汝既读书,须知忠孝不 能两全。岂不识曹操欺君罔上之贼?刘玄德仁义布于四海,况又汉室之胄,汝既事之,得其主矣,今凭一纸伪书,更不详察,遂弃明投暗,自取恶名,真愚夫也!吾 有何面目与汝相见!汝玷辱祖宗,空生于天地间耳!”骂完后,徐母便悬梁自尽了。徐母死后,悲痛欲绝、心灰意冷的徐庶虽仍留在了曹操手下,但他忠于辞别刘备 时立下的“终身不设一谋”的誓言,致死不肯为曹操出力。
第三次警示是来自于庞统的坐骑。那匹跟随他多时的老马忽然失了前蹄,将庞统摔了下来。庞统依旧没有意识到危险,只是和刘备更换了马匹,然后上路了。
庞统率领部队沿着小路前进,慢慢走进了敌人的伏击圈。当听说是来到了“落凤坡”时,庞统惊呼:“吾道号凤雏,此处名落凤坡,不利于吾。”只是,他的话音刚 落,便招来了数万飞箭。因为庞统骑了刘备的白马,目标明显,显然就是攻击的重点,很快就被乱箭射死了。牺牲时年仅36岁,正是大好年华,令人叹息。庞统的 死,不仅折损了兵马,也延缓了刘备攻取西川的进程。
周瑜的死是一个时代的结束,是另一个时代的开始,自此,孙刘联合的蜜月期到来了。八、最明白的遗言:“吾道号凤雏,此处名落凤坡,不利于吾。”
这个道号叫做凤雏的人,就是刘备的副军师庞统,与诸葛亮齐名,故江湖上有“卧龙凤雏得一人便可得天下”的说法。
庞统作为一个大智慧的人,自然和诸葛亮一样,不但会指挥打仗、出谋划策,而且还能掐会算,精通天文、地理、星象、八卦。赤壁之战,就是庞统献上了连环计,为日后的火攻打下了基础。投奔刘备后,协助刘备一路西进,打下了大片的地盘。
在外部,周瑜的敌人主要是两个:一个是正面的敌人曹操;另一个是潜在的敌人诸葛亮。对付曹操,周瑜运用自己的军事智慧和才能,在赤壁之战一举将之击溃,取 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对付诸葛亮,心胸狭隘的周瑜斗志斗法,使尽了浑身解数,最终还是落败了。失败的结果只有一个,那就是死。周瑜就是这样死的,但死得很不 甘心,连喊了数声“既生瑜,何生亮!”
徐庶的昙花一现,使得他成为了最可惜的谋士。他母亲的含辱自尽,也使他的人生具有了悲剧性色彩。徐庶最大的亮点,是在离开刘备时,为他举荐了诸葛亮。后来,刘备三顾茅庐,将诸葛亮请下了山,为日后成就大业奠定了基础。
六、最可敬的遗言:“此子性命全在将军身上!”
长坂坡一役,曹操PK刘备,由于双方实力悬殊,刘备一方大败,不仅差点全军覆没,就连自己的老婆孩子也被冲散了。孤单英雄赵子龙不惧艰险,不怕牺牲,在曹 操大军的包围圈中左冲又突,不停厮杀,终于找到了刘备的妻子糜夫人以及她的儿子阿斗。当时的情况十分危险,糜夫人又受了伤。赵云请求糜夫人带着孩子上马, 自己在后面保护。糜夫人清楚,如果三个人一起突围,肯定成功不了,于是,她把孩子阿斗托付给赵云,说“此子性命全在将军身上”,并希望他能带着孩子杀出重 围,交给他的父亲刘备。为了让赵云少一份累赘,糜夫人在交待完后事之后毅然投井自杀了。
糜夫人无疑是一个烈女,在最危急的关头,毅然决然地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孩子,把死亡留给了自己,这是一位母亲的伟大胸怀,是值得人们尊敬的。
七、最不甘心的遗言:“既生瑜,何生亮!”
这句著名的遗言相信大家都知道,是东吴的大都督周瑜周公谨说的。
周瑜无疑是一位斗士。
在内部,他要和以张昭为首的投降派作斗争,力争坚定孙权抗击外来侵略的决心。好在,这属于人民内部矛盾,在自己的得力助手鲁肃的协助下,这个问题很快便摆平了,东吴统一了思想认识,上下一心,形成了共同抗击入侵之敌的坚强合力。
曹操固然聪明,将自己的后事料理的很好,只是对自己的后人没有一个很好的设计规划。曹操死后没有多少年,他们家族的江山便被司马家族如法炮制地夺了去,曹家几代人的辛苦成果归入他人囊中。
十、最虚伪的遗言:刘备白帝城托孤
刘备打了一辈子仗,却从没有带过大部队,一生中唯一的一次独立指挥大兵团作战,也是他的最后一战,是举全国之力讨伐东吴,为自己的两个结义兄弟报仇,结果 仇没报成,还全军覆没。刘备虽侥幸逃脱,回来后急火攻心,病入膏肓,眼看着就到了生命的最后关头。刘备躺在病床上,为了自己家族的江山社稷,以留遗言的方 式开始了生命中的最后一次表演。此时,他最不放心也是唯一的可以依赖的人,就是诸葛亮。为了稳住他,刘备首先给诸葛亮来了个下马威,就是拿马谡说事,意思 是告诉诸葛亮:不要看我很窝囊,其实心里亮堂堂;然后,刘备风格一转,用了一招“欲擒故纵”。他拉着诸葛亮的手哭着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国,终 定大事。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为成都之主。”这番话,的确把诸葛亮吓一跳,头上的汗都下来了。他赶忙表态,说绝对不会篡位谋反,一心辅佐 幼主。这个时候,刘备看到把诸葛亮压制住了,马上乘胜追击,让自己的儿子给诸葛亮磕头,算是认作了干爹。打出去再拉回来,刘备临终时对诸葛亮的暗斗取得了 完胜。然后,刘备又交待了一些具体事情,便放心的死去了。
可笑董卓不舍得一个女人却丢掉了自己的性命,临终还留下了这么一句搞笑的遗言。
二、最愚蠢的遗言:“谁敢杀我?”
魏延必反,这是诸葛亮生前就一直断言的,果然,诸葛亮刚死,魏延就开始扯杆子造反了。魏延的武功极高,一般人不容易战胜,所以,对付魏延,只能智取,不能 强攻。这一点,诸葛亮在临死的时候已经考虑到了。当魏延与诸葛亮的继任者姜维在阵前对峙时,杨仪根据诸葛亮的遗计激魏延是不是敢大喊三声“谁敢杀我”。此 时的魏延有些轻敌,没有觉察出来对方这样做的用意,于是,在马上大声喊“谁敢杀我”。他的喊声未落,但见背后刀光一闪,魏延被斩杀于马下。挥刀的人,赫然 就是跟随魏延一起造反的马岱。原来,马岱假意跟随魏延造反,实际上是诸葛亮授意埋伏在他身边伺机动手的杀手而已。魏延大声喊出来的这句“谁敢杀我”,不仅 是向马岱发出的动手的信号,而且也成了一代名将魏延最终的愚蠢的遗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