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锂电池自放电分析

合集下载

干货丨锂电池充放电测试方法详解

干货丨锂电池充放电测试方法详解

干货丨锂电池充放电测试方法详解锂离子电池的循环寿命是其重要的性能指标,无论正极材料还是负极材料的研究,都需在实验室中对应用材料组装的电池循环性能测试,本文对实验仪器及方法都进行了详解。

扣式电池充放电模式包括恒流充电、恒压充电、恒流放电、恒阻放电、混合式充放电以及阶跃式等不同模式充放电。

实验室中常采用恒流充电(CC)、恒流-恒压充电(CC-CV)、恒压充电(CV)、恒流放电(DC)对电池充放电行为进行测试分析,而阶跃式充放电模式则多用于直流内阻、极化和扩散阻抗性能的测试。

考虑到活性材料的含量以及极片尺寸对测试电流的影响,恒流充电中常以电流密度形式出现,如mA/g(单位活性物质质量的电流)、mA/cm2(单位极片面积的电流)。

充放电电流的大小常采用充放电倍率来表示,即:充放电倍率(C)=充放电电流(mA)/额定容量(mA˙h),如额定容量为1000 mA˙h的电池以500 mA的电流充放电,则充放电倍率为0.5 C。

目前电动汽车用锂离子电池已发布使用的行业标准QCT/743—2006中指出锂离子通用的充放电电流为C/3,因此含C/3 的充放电行为测试也常出现在实验室锂离子电池充放电测试中。

倍率性能测试有3 种形式,包括采用相同倍率恒流恒压充电,并以不同倍率恒流放电测试,表征和评估锂离子电池在不同放电倍率时的性能;或者采用相同的倍率进行恒流放电,并以不同倍率恒流充电测试,表征电池在不同倍率下的充电性能;以及充放电采用相同倍率进行充放电测试。

常采用的充放电倍率有0.02 C,0.05 C,0.1 C,C/3,0.5 C,1 C,2 C,3 C,5 C 和10 C 等。

对电池的循环性能进行测试时,主要需确定电池的充放电模式,周期性循环至电池容量下降到某一规定值时(通常为额定容量的80%),电池所经历的充放电次数,或者对比循环相同周次后电池剩余容量,以此表征测试电池循环性能。

此外,电池的测试环境对其充放电性能有一定的影响。

锂电池自放电检测方法

锂电池自放电检测方法

锂电池自放电检测方法嘿,朋友们!今天咱来聊聊锂电池自放电检测方法。

这可真是个重要的事儿啊,就好比咱人的身体要定期检查一样。

想象一下,锂电池就像我们的手机呀、电动车呀这些宝贝的“心脏”,要是它出了啥问题,那可不得了。

而自放电呢,就是这个“心脏”可能会出现的小毛病之一。

那怎么才能知道它有没有自放电呢?咱可以用个简单的办法,就像观察一个人是不是偷偷懒一样。

把充满电的锂电池放那儿,过一段时间,看看它的电量有没有变少。

要是变少了,嘿,那可能就有自放电的情况啦!这就好比你把一碗满满的水放那儿,过一阵儿再去看,水少了,那肯定有问题呀!还有一种方法呢,就是用专门的仪器来检测。

这就像医生用那些高级的仪器给咱检查身体一样。

通过这些仪器,可以更准确地知道锂电池的自放电情况。

你说这是不是很神奇呀?哎呀,你说这锂电池自放电要是没及时发现,那后果可不堪设想啊!就像一个人一直生病却不知道,等发现的时候可能就晚啦!所以咱可得重视起来呀!咱平时用锂电池的东西也要注意保养,就像咱要照顾好自己的身体一样。

别老是过度使用,也别让它处在一些恶劣的环境里。

这就跟咱人一样,不能老熬夜,也不能在太冷太热的地方待太久。

还有啊,要是发现锂电池有啥不对劲的地方,可别拖着,赶紧去检查检查。

别等问题大了才后悔莫及呀!你想想,要是你的手机突然没电了,那多耽误事儿呀!总之呢,锂电池自放电检测可真是个重要的事儿。

咱可得多上心,多留意。

别等到出了问题才来着急。

咱要像爱护自己的宝贝一样爱护这些锂电池,让它们好好地为我们服务,不是吗?这样我们的生活才能更方便、更美好呀!所以,大家一定要记住这些检测方法哦,可别不当回事儿呀!。

锂离子电池自放电,终于有人总结透彻了

锂离子电池自放电,终于有人总结透彻了

锂离子电池自放电,终于有人总结透彻了导读:自放电的一致性是影响因素的一个重要部分,自放电不一致的电池在一段时间储存之后SOC会发生较大的差异,会极大地影响它的容量和安全性。

对其进行研究,有助于提高我们的电池组的整体水平,获得更高的寿命,降低产品的不良率。

含一定电量的电池,在某一温度下,在保存一段时间后,会损失一部分容量,这就是自放电。

简单理解,自放电就是电池在没有使用的情况下容量损失,如负极的电量自己回到正极或是电池的电量通过副反应反应掉了。

自放电的重要性目前锂电池在类似于笔记本,数码相机,数码摄像机等各种数码设备中的使用越来越广泛,另外,在汽车,移动基站,储能电站等当中也有广阔的前景。

在这种情况下,电池的使用不再像手机中那样单独出现,而更多是以串联或并联的电池组的形式出现。

电池组的容量和寿命不仅与每一个单个电池有关,更与每个电池之间的一致性有关。

不好的一致性将会极大拖累电池组的表现。

自放电的一致性是影响因素的一个重要部分,自放电不一致的电池在一段时间储存之后SOC会发生较大的差异,会极大地影响它的容量和安全性。

对其进行研究,有助于提高我们的电池组的整体水平,获得更高的寿命,降低产品的不良率。

自放电机理锂钴石墨电池电极反应如下:电池开路时,不发生以上反应,但电量依然会降低,这主要是由于电池自放电所造成。

造成自放电的原因主要有:a.电解液局部电子传导或其它内部短路引起的内部电子泄露。

b.由于电池密封圈或垫圈的绝缘性不佳或外部铅壳之间的电阻不够大(外部导体,湿度)而引起的外部电子泄露。

c.电极/电解液的反应,如阳极的腐蚀或阴极由于电解液、杂质而被还原。

d.电极活性材料局部分解。

e.由于分解产物(不溶物及被吸附的气体)而使电极钝化。

f.电极机械磨损或与集流体间电阻变大。

自放电的影响1、自放电导致储存过程容量下降几个典型的自放电过大造成的问题:1、汽车停车时间过久,启动不了;2、电池入库前电压等一切正常,待出货时发现低电压甚至零电压;3、夏天车载GPS放在车上,过段时间使用感觉电量或使用时间明显不足,甚至伴随电池发鼓。

锂电池自放电的原因及控制手段

锂电池自放电的原因及控制手段

【技术π】锂电池自放电的原因及控制手段编者按物理微短路是造成锂电池低压的直接原因,其直接表现是电池在常温、高温存储一段时间后,电池电压低于正常截止电压。

与化学反应引起自放电相比,物理微短路引起的自放电是不会造成锂电池容量不可逆的损失的。

【文/锂电派】锂电池由于受到电解液适配性、石墨负极特性、装配不一致等原因,常常会在使用或存放过程中出现电压下降的现象。

电压下降,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电芯自身的自放电引起的。

电池自放电大小可以用两种形式来表示:一是用每天电压下降了多少mV来衡量,单位便是mV/天,好的电池一天压降不会超过2mV;另外一种也是常用的K值表示法,即单位时间内压降多少,也就是mV/h,一个小时电压下降了多少mV,好的电池K值一般都在0.08mV/h以内。

K=OCV2-OCV1/△T一、引起自放电的原因引起锂电池自放电过大的原因有二:物理微短路和化学反应。

下面将对两个原因进行分析:1、物理微短路物理微短路是造成锂电池低压的直接原因,其直接表现是电池在常温、高温存储一段时间后,电池电压低于正常截止电压。

与化学反应引起自放电相比,物理微短路引起的自放电是不会造成锂电池容量不可逆的损失的。

引起物理微短路的情况很多,分为如下几种:a、粉尘和毛刺我们将微短路的电池拆开,经常发现电池的隔膜上会出现黑点。

如果黑点的位置处于隔膜中间,那么便大概率是粉尘击穿。

如果黑点处于边缘位置占多数,便是极片分切过程中产生的毛刺引起的,这两点比较好辨别。

b.正负极的金属杂质在电池中,金属杂质发生化学和电化学腐蚀反应,溶解到电解液中:M →Mn+ + ne-;此后,Mn+迁移到负极,并发生金属沉积:Mn+ + ne-→M;随着时间的增加,金属枝晶在不断生长,最后穿透隔膜,导致正负极的微短路,不断消耗电量,导致电压降低。

①正极金属杂质正极的金属杂质经过充电反应后,也是击穿隔膜,在隔膜上形成黑点,造成了物理微短路。

一般来说,只要是金属杂质,都会对电池自放电产生较大影响,一般是金属单质影响最大。

空间用锂离子电池自放电测试方法

空间用锂离子电池自放电测试方法

空间用锂离子电池自放电测试方法1. 引言嘿,大家好!今天我们来聊聊一个既有趣又实用的话题——锂离子电池的自放电测试方法。

可能有朋友会问:“自放电是个啥?”别急,听我慢慢道来。

我们都知道,锂离子电池在日常生活中可谓是无处不在,从手机到电动汽车,简直是我们的“动力小精灵”。

不过,电池也是有脾气的,有时候它们会在不发一言的情况下,默默地把电能消耗掉,这就是自放电。

想想看,刚充满电的电池,过几天居然电量不见了,心情可想而知!今天,我们就来看看怎么测试这种神秘的自放电现象。

2. 自放电的基本概念2.1 什么是自放电?首先,自放电就是电池在没有负载的情况下,电量逐渐减少的过程。

就像人吃了顿饭,虽然没运动,肚子也还是会慢慢消化,没多久就得再吃一顿。

锂离子电池的自放电率受多种因素影响,比如温度、湿度、储存时间等等。

大热天的电池总是更容易“消失”,就像冰淇淋在阳光下慢慢融化。

哎,心疼它们啊!2.2 自放电的影响因素自放电率的高低对电池的性能影响可大了。

想象一下,你买了一款新手机,结果电池老是没电,真是让人心烦意乱。

除了温度之外,电池的化学成分、制造工艺以及老化程度都可能影响它的自放电。

简而言之,电池就像人一样,有的年轻力壮,有的却是“老态龙钟”,自放电能力差得可怕。

3. 自放电测试方法3.1 准备工作要测试自放电,我们需要做好一系列准备工作。

首先,当然是要有锂离子电池啦!别忘了准备一个电压表,帮助我们随时监测电池的电量。

这就像是给电池装上了一个“心率监测仪”,随时可以知道它的状态。

接下来,选择一个适合的环境。

温度太高或太低都不好,咱们得让电池在一个“舒适”的环境里进行测试。

3.2 测试步骤好了,准备工作都搞定了,接下来就进入测试环节。

首先,把电池充满电,确保它处于100%的状态。

接下来,使用电压表记录下这个时候的电压值。

然后,把电池放到一个安静的地方,不要碰它,给它留点私人空间。

每隔几天就来检查一次电压,看看它的电量变化。

锂离子电池自放电原因

锂离子电池自放电原因

锂离子电池自放电原因
锂离子电池作为一种广泛使用的储能设备,自放电也是其经常面
临的问题。

下面,让我们来探讨一下锂离子电池自放电的原因。

1.电池化学反应
首先,锂离子电池的自放电主要是由于电池中的化学反应引起的。

在充放电过程中,电池内部的化学反应会不断地产生电子,但在电路
未接通的情况下,这些电子将无处可去,只能在电池中进行自放电。

2.存储条件
存储条件也是影响锂离子电池自放电的主要因素之一。

特别是在
高温环境下,电池内部化学活性增强,自放电速度更快。

此外,不良
的存储条件,如潮湿、阳光直射等,也会引起电池容器内部腐蚀,导
致自放电增加。

3.电池质量
对于同一型号、同一生产批次的锂离子电池来说,电池质量的高
低也会直接影响其自放电情况。

具体来说,质量优秀的锂离子电池采
用优质的电解液,内部化学反应速度更慢,自放电也更少。

4.电极材料
电极材料也是影响锂离子电池自放电情况的一个重要因素。

在不
同的电极材料中,锂离子的扩散也会略有不同。

如果电极材料的比表
面积小,极化现象严重,在充电和放电过程中容易产生副反应,造成
电极材料的损耗和电极活性物质的流失,导致自放电率增加。

总之,影响锂离子电池自放电的因素很多,但是在实际生产、存
储和使用过程中,可以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减少锂离子电池的自放电率。

例如,在存储时采取保湿、降温、隔离的措施,选择优质的电池、电
极材料等,确保锂离子电池的质量和使用寿命。

锂电池分容后自放电的探讨-下篇

锂电池分容后自放电的探讨-下篇

锂电池分容后自放电的探讨-下篇本文主要讲解锂电池分容后自放电的探索,因为篇幅有限,会分为上中下三篇进行细讲,此为下篇。

上篇和中篇文章可以点击下方链接查看影响自放电进程的因素如果电池本身存在因为物理和化学原因的自放电,且超过了设定的控制标准,那挑选出来的电池处理一点也不可惜,还提前发现了问题电池。

但也存在另一类的情况,因为一些干扰,给我们展示的结果显示自放电存在异常,而实际情况下,电池的物理+化学自放电处于可控范围,这样的情况也存在。

比如我们知道,一个产品最终展示给我们的变差,即总变差=产品固有变差+检测变差,如果产品本身固有变差一定,检测本身不制造产品变差,只是影响总变差,检测的大幅度波动可能会给我迥异的结果。

也是我们常说的第二类错误,测量导致的自放电数值异常。

这时候我们需要注意,两次测试时候所选用的测量设备的测量系统是否满足,如精度是否足够,分辨率10mV的设备是测不出1mV波动的压降数据的;准确度是否足够,测量的值和实际的值是否一致,测量设备是否经过了定期的校准;同一设备多次测试时候一致性是否满足要求;两台测试设备间是否具有极高的一致性等都需要进一步监控和明确。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干扰自放电测量值的因素,本身并不会导致自放电,但是会干扰自放电的进程,比如极化、温度、时间、SOC荷电状态。

极化对自放电的影响电池在充放电过程中会产生极化现象,电子流动速度快于电极反应速度,阳极电位向正移、阴极电位向负移、从而减少了电位差。

进一步,极化又可以分为欧姆计划、浓差极化和电化学极化。

欧姆极化主要由电池内部各连接部分的电阻造成,电流减小,极化减小,电流停止则消失;电化学极化是电极表面的电化学反应的延迟性造成,随着电流减少降低;浓差极化则是由于离子扩散的延迟性,造成电极表面和电解液之间的浓度差,也会随着电流的下降逐渐降低和消失。

影响这些极化的因素主要有电解液(电导率);活性物质(活性物质颗粒和微观结构,会让锂离子嵌入通道不同);导电剂(导电剂对内阻的影响);极片面密度及均一性(厚度越大,不均一会产生较大浓差极化);压实密度(压实密度大,材料和电解液接触相对少,影响浓差极化和欧姆极化)。

锂电池自放电原因及测量方式

锂电池自放电原因及测量方式

锂电池自放电原因及测量方式《锂电池自放电原因及测量方式》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锂电池作为一种高能量密度和长寿命的电池,已经广泛应用于手机、笔记本电脑、电动车等设备中。

然而,锂电池在长时间不使用时会出现自放电现象,导致电池电量的减少。

本文将探讨锂电池自放电的原因,并介绍一些常用的测量方式。

锂电池自放电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 温度:高温环境会加快锂电池内部反应的速度,导致自放电加剧。

特别是在较高的温度下,锂电池的自放电会显著增加。

2. 电化学反应:锂电池的自放电是由于电化学反应中的一些副反应,如阳极和阴极之间的杂质、溶液中的金属离子和氧气与电极的反应等。

3. 电解质渗透:锂电池中的电解质会逐渐渗透到隔膜和软包装中,引起自放电。

此外,锂电池的阴极材料也会与电解质发生反应,导致自放电。

测量锂电池自放电的方式有多种方法,下面介绍一些常见的测量方式:1. 静置法:将锂电池放置在一段时间后,使用电压表或电流表测量电池电压或电流变化。

通过比较不同时间点的电压或电流大小,可以评估锂电池的自放电程度。

2. 循环法:通过将锂电池在充放电循环之间进行静置,观察电池电压或电流的变化。

循环法可以更直观地观察锂电池的自放电情况。

3. 电化学阻抗谱测量:通过测量锂电池内部的电化学阻抗谱,可以分析锂电池的自放电情况。

电化学阻抗谱是指在不同频率下测量的电压和电流之间的相位差和幅度,通过分析阻抗谱可以了解锂电池的电化学特性。

通过测量锂电池的自放电情况,可以准确评估电池的性能和寿命。

因此,科学地了解锂电池自放电的原因和测量方式对电池的使用和维护至关重要,可以有效延长电池的使用寿命,提高电池的可靠性和效率。

总之,锂电池自放电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包括温度、电化学反应和电解质渗透等。

通过静置法、循环法和电化学阻抗谱测量等方式可以评估锂电池的自放电程度。

通过科学地了解锂电池自放电的原因和测量方式,我们可以更好地管理和维护锂电池,提高其使用寿命和性能。

锂离子自放电和过放电

锂离子自放电和过放电

锂离子自放电和过放电摘要:1.锂离子自放电和过放电的定义2.锂离子电池的构成和工作原理3.锂离子自放电的原因和影响4.锂离子过放电的原因和影响5.如何避免锂离子自放电和过放电6.锂离子自放电和过放电的检测方法正文:锂离子电池是当今世界上最受欢迎的充电电池之一,广泛应用于手机、笔记本电脑、电动汽车等领域。

然而,锂离子电池存在自放电和过放电的问题,这会影响电池的性能和寿命。

下面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锂离子自放电和过放电的相关知识。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锂离子自放电和过放电的定义。

锂离子自放电是指在电池不连接外部负载的情况下,电池内部的锂离子在电场的作用下由正极向负极迁移,从而产生电流的现象。

锂离子过放电是指电池在放电过程中,锂离子从负极向正极迁移的速度大于电子从外部电路进入负极的速度,导致电池内部的锂离子浓度降低,直至电池无法继续放电的现象。

接下来,我们来了解一下锂离子电池的构成和工作原理。

锂离子电池主要由正极、负极、电解液和隔膜组成。

在充电过程中,正极材料LiFePO4 会释放出锂离子,锂离子经过电解液迁移到负极材料LiC6,电子则从外部电路进入负极,形成电流。

放电时,负极材料LiC6 接收锂离子,电子从负极经过外部电路进入正极,形成电流。

锂离子自放电的原因主要有电池内部电阻、电极材料、电解液等因素。

这些因素会导致电池在储存过程中不断损耗能量,从而影响电池的性能和寿命。

锂离子过放电的原因主要是电池过度放电,导致电池内部的锂离子浓度降低,影响电池的电压和电流。

为了避免锂离子自放电和过放电,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一是选择高品质的电池材料和生产工艺,降低电池的内阻和自放电率;二是使用充电器及时对电池进行充电,避免过度放电;三是储存电池时要避免高温、高湿和直接阳光照射,以降低电池的自放电速率。

对于锂离子自放电和过放电的检测方法,我们可以通过测量电池的开路电压、内阻和充放电曲线等参数来判断电池的性能和寿命。

此外,还可以使用专业的电池检测设备进行检测,以便及时发现和处理电池的问题。

锂电池放电曲线全面解析

锂电池放电曲线全面解析

锂电池放电曲线全面解析锂电池是一种常见且广泛应用的电池类型,具有高能量密度、长寿命和环保等优点。

在使用锂电池时,了解其放电曲线对于合理管理和使用电池非常重要。

以下是对锂电池放电曲线的全面解析:1. x轴:放电时间放电曲线中的x轴代表放电时间,通常以小时(h)或分钟(min)为单位。

通过x轴,我们可以观察到锂电池放电的持续时间和速度。

2. y轴:电池电压放电曲线中的y轴代表电池的输出电压,通常以伏特(V)为单位。

电池的输出电压随着时间的推移会逐渐下降,这是因为锂电池的电化学反应导致了电化学能量的释放和转化为电能。

3. 电压下降区放电曲线的初始阶段,电池的输出电压相对较高且相对稳定。

然而,随着放电时间的增加,电压开始逐渐下降,这标志着电池的电量逐渐减少。

4. 平台期在某些阶段,放电曲线可能会在一个较低的电压水平上呈现平坦的平台,而不是持续下降。

这是由于锂电池内部的化学反应速率变化导致电压保持相对稳定。

在平台期,电池的剩余电量保持相对稳定。

5. 临界电压放电曲线上的一条重要线是临界电压线。

当电压下降到该线以下时,电池电量极低,可能无法支持设备的正常运行。

因此,在实际使用中,应尽量避免让电池放电至临界电压以下。

6. 容量和剩余电量通过观察放电曲线的斜率和电压水平变化,可以估计锂电池的容量和剩余电量。

较大斜率和较高的电压水平表示电池容量较大,而较小斜率和较低的电压水平表示电池容量较小。

综上所述,对锂电池放电曲线进行全面解析有助于我们了解电池的工作状态、剩余电量以及预测电池寿命。

合理管理和使用锂电池,避免过度放电和过度充电,可以延长电池寿命并提高电池的性能。

自放电(锂离子电池)浅析

自放电(锂离子电池)浅析

自放电(锂离子电池)浅析本文摘自: 电池论坛() 详细出处请参考:/thread-118348-1-1.html自放电的分类:从自放电对电池的影响,可以将自放电分为两种:损失容量能够可逆得到补偿的自放电;损失容量无法可逆补偿的自放电。

按照这两种分类,我们可以大约轮廓性的给出一些自放电的原因。

自放电的原因:1.造成可逆容量损失的原因:可逆容量损失的原因是发生了可逆放电反应,原理跟电池正常放电反应一致。

不同点是正常放电电子路径为外电路、反应速度很快;自放电的电子路径是电解液、反应速度很慢。

2.造成不可逆容量损失的原因:当电池内部发生了不可逆反应时,所造成的容量损失即为不可逆容量损失的。

所发生不可逆反应的类型主要包括:A:正极与电解液发生的不可逆反应(相对主要发生于锰酸锂、镍酸锂这两种易发生结构缺陷的材料,例如锰酸锂正极与电解液中锂离子的反应:LiyMn2O4+xLi++xe-→Liy+xMn2O4 等);B:负极材料与电解液发生的不可逆反应(化成时形成的SEI膜就是为了保护负极不受电解液的腐蚀,负极与电解液可能发生的反应为:LiyC6→Liy-xC6+xLi++xe等);C:电解液自身所带杂质引起的不可逆反应(例如溶剂中CO2可能发生的反应:2CO2+2e+2Li+→Li2CO3+CO;溶剂中O2发生的反应:1/2O2+2e+2Li+→Li2O )。

类似的反应不可逆的消耗了电解液中的锂离子,进而损失了电池容量。

D:制成时杂质造成的微短路所引起的不可逆反应。

这一现象是造成个别电池自放电偏大的最主要原因。

空气中的粉尘或者制成时极片、隔膜沾上的金属粉末都会造成内部微短路。

生产时绝对的无尘是做不到的,当粉尘不足以达到刺穿隔膜进而使正负极短路接触时,其对电池的影响并不大;但是当粉尘严重到刺穿隔膜这个“度”时,对电池的影响就会非常明显。

由于有是否刺穿隔膜这个“度”的存在,因此在测试大批电池自放电率时,经常会发现大部分电池的自放电率都集中在一个不大的范围内,而只有小部分电池的自放电明显偏高且分布离散,这些应该就是隔膜被刺穿的电池。

锂电池自放电率

锂电池自放电率

锂电池自放电率自放电是锂电池演变的重要环节,它可以帮助锂电池的使用者不用担心短期的使用受到损害。

本文将讨论锂电池的自放电率,其特点、机理以及如何提高自放电率。

锂电池自放电率是指在锂电池未被使用时电量的损失率。

锂电池的自放电率一般在一年内达到最大值,高于任何其他电池,在2-3个月内损耗的电量小于3-5%,并且最多可以达到20-30%的自放电率。

锂电池的自放电机制主要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其中空气温度是其中重要的影响因素。

在低温环境中,锂电池就比较容易受到损坏,并且自放电率会随着温度的升高而急剧升高,可能达到原本的50倍以上。

此外,锂电池对于湿度也有很高的要求,高湿度下也会加剧电池的自放电,因此锂电池在使用前应当进行常规检测,结合环境条件做出最佳的使用方案。

锂电池的自放电率也受到自身的设计因素的影响。

比如,锂电池的电极材料的性能会直接影响电池的自放电率。

当采用低活性、低原子量的电极材料时,电池的自放电率就会增加。

另外,电池的外壳也有很大的影响,如果电池的外壳本身不能有效阻止空气中的氧气进入,也会导致电池的自放电率增加。

要提高锂电池的自放电率,应遵循一些基本原则:- 使用高品质的电极材料,高活性、高原子量的电极材料能够有效降低电池的自放电率。

-免放置电池在温度和湿度较高的环境中,安装空气管来减少空气中水分的活性,可以有效地减少电池的自放电率。

-和电池的内部电路,使用更小的电容和低抗性的元件可以有效地减少电池的自放电率。

-于装有微电子设备的电池,使用效率高的芯片可以有效地提高节能效果。

总而言之,锂电池的自放电率是了解电池性能重要的一个指标,并且必须遵循一些基本原则才能达到理想的自放电率。

只有正确的使用和关注电池的自放电率,才能让锂电池达到最佳的使用效果。

锂电池自放电测量:静置与动态测量法详解

锂电池自放电测量:静置与动态测量法详解

锂电池自放电测量:静置与动态测量法详解锂离子电池自放电的测量方法主要分为两大类:静置测量方法,通过对电池进行长时间的静置得到自放电率;动态测量方法,在动态过程中实现对电池的参数识别。

一、静置测量法目前主流的锂离子电池自放电测量方法是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对电池进行较长时间的静置,测量静置前后电池参数的变化,来表征锂离子电池的自放电程度。

根据测量参数的不同,静置测量主要分为3大类:容量测量、开路电压测量和电流测量。

1、容量测量在电池进行长时间静置前,对电池进行一次充放电,记录静置前的放电容量Q0。

静置后采用同样的方式使电池放电,记录静置后的放电容量Q。

根据式(7)可以计算得到电池的自放电率η。

再对电池采用同样的方式进行一次充放电,记录循环后的电池放电容量Q1。

根据式(8)和(9)可以分别计算得到电池的可逆自放电量Qrev和不可逆自放电量Qirr。

该方法的示意图如图1所示。

图1 容量测量方法示意图在国际标准化机构及各国政府相关部门和行业协会发布的电池测试手册中,对通过容量测量来检测电池自放电作了相关规定: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发布的《含碱性或其他非酸性电解质的蓄电池和蓄电池组:便携式二次锂电池和蓄电池组》(IEC 61960)中规定,将处于50%SOC状态下的电池,在环境温度(20±5)℃下存储90d,再次充电后电池的放电量应不小于额定容量的85%,具体测量流程如图2a所示。

美国汽车研究委员会(USCAR)发布的电动车用电池测试手册规定,测量前应先测量与电池工作区间对应的实际电量。

将电池以C/3倍率放出50%的可用电量后,在环境温度30℃下存储30d,再次充电后测量电池的放电量。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的《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性能要求及试验方法》(GB/T 31486)与IEC标准较为相近,规定了荷电保持及容量恢复能力的测量试验流程。

以室温试验为例,电池在室温条件下存储8d,要求荷电保持率不低于初始容量的85%,容量恢复不低于初始容量的90%。

自放电分析

自放电分析

单质Fe刺穿隔膜过程:
•当负极处的单质铁积累到一定程度,沉积铁尖硬的棱角会刺穿 隔膜,发生微短路,进一步导致自放电。 Depositional Iron
Cathode
Anode
Tianjin Lishen Battery Joint-Stock Co.,Ltd.
Separator
FeF3的形成及沉积
Fe 引起自放电机理
溶剂化过程:
FeO
+ n1 S
n 2S n 3S
FeO(S)n1
Fe2O3 (S)n2 Fe2O3 (S)n3
Fe2O3 + Fe3O4 +
Tianjin Lishen Battery Joint-Stock Co.,Ltd.
Fe析出过程:
•满电储存时,在正极上发生氧化。
Tianjin Lishen Battery Joint-Stock Co.,Ltd.
单质Fe沉积和积累过程:
•除负极本身的单质铁外,随着过程的进行,被还原的单质铁 在负极上发生积累,产生尖硬的利角。
沉积
晶态结构
Tianjin Lishen Battery Joint-Stock Co.,Ltd.
自放电分析



电池自放电是指电池在不对外做功的情况下,电池能量自行消耗的现象。表征为电 池在非使用状态储存的过程中,荷电量自行减少,表现为电池的容量和电压降低。 应该讲所有的锂电池都有自放电现象,只是程度不同。并且自放电分为物理自放电 和化学自放电(借鉴周虎的自放电分析),物理自放电可以使电池的电压可以降到0; 化学自放电不能使电池的电压下降到0。 手工卷绕非常难控制环境:如人员非常多粉尘、汗迹等污染难控制;正负相互交叉 感染;正负极对不齐。都可以引起自放电。但是这些要使电池的电压到0,是非常困 难的事情。从前面许博士给的数据我们也可以看出,即便是在负极中加入正极活性 粉。电池的压降要大一些,但电压一个月后还大于4.0V,以目前的方法,半个月分不 出来。 造成这种现象的最大可能(95%)是一种或几种粉末(Fe、FeO、Fe2O3、Cu、LiCoO2 etc.)。在满电时,负极的电位非常低,Fe2+、 Fe3+、 Cu2+等可以在负极上析出单质, 或是电极上的铁销直接刺穿隔膜,导致内短路。但随着时间的延长,单质Cu、Fe会 被消耗形成FeF2等不导电的物质。并且这种反应是不可逆的,即便是可逆的,那么, 如果量不大,这些金属离子又被分散在电池内。不易再聚集,因此这些电池再充起 电后,便又恢复了正常。如果是铜等惰性金属,金属单质不会被消除;或是在内短 路中对电池的灼烧比较严重,即便是重新充电,那么自放电也会非常的大。但是在 电池的制作过程中铁的引入更加的普遍,如粉浆罐、自动裁切刀、手动裁切刀。详 细见后面的分析。

锂硫电池的自放电

锂硫电池的自放电

锂硫电池的自放电
锂硫电池的自放电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到多个因素。

以下是一些关键因素:
1.正极材料:正极材料中的杂质和过渡金属元素,如铁、钴和镍等,可能会与硫发生反应,导致自放电。

2.电解液:电解液的成分和纯度也会影响锂硫电池的自放电。

例如,电解液中的杂质或分解产物可能会与硫正极发生反应,导致自放电。

3.存储状态:电池的存储状态,如温度、湿度和存储时间,也可能对自放电产生影响。

高温和高湿度的环境可能促进化学反应,增加自放电的风险。

为减少锂硫电池的自放电,研究人员采取了多种策略。

首先,他们通过化学处理,如去除金属杂质或提高电解液的纯度,来减少与硫反应的物质。

其次,他们通过改变电池结构或设计新型材料,来降低自放电率。

最后,使用锂硫电池时应注意安全问题。

自放电会产生热量和气体,可能引发电池燃烧或爆炸。

因此,应避免长时间存储和使用已经充电的锂硫电池。

锂电池放电曲线全面解析

锂电池放电曲线全面解析

容量效率的特性分析
容量效率
容量效率是指电池实际放出的容量与理论容量的比值。容量效率越高,电池的能量利用率越高,性能 越好。
自放电率
自放电率是指电池在不使用的情况下,其电量自发减少的比率。自放电率越低,电池的储存性能越好 。
04
锂电池放电曲线的应用场 景
动力电池的应用
电动汽车
锂电池放电曲线能够精确控制电池的放电过程,确保电动汽车在行驶过程中获 得稳定的动力输出。
电压平台
锂电池在放电过程中会有一个或多个电 压平台,这些平台对应着电池内部化学 反应的阶段。电压平台的数量和高度可 以用于评估电池的品质和性能。
放电电流的特性分析
放电电流
放电电流的大小直接影响电池的放电 容量和放电时间。在相同的放电条件 下,放电电流越大,电池的容量越小 ,放电时间越短。
电流效率
在相同的放电条件下,电池的电流效 率越高,其容量利用率越高,电池的 性能越好。
放电曲线的分析指标
放电容量
在一定放电条件下,电池所能放出的电量。
放电效率
电池在放电过程中能量转换效率。
放电电压
电池在放电过程中的电压变化。
自放电率
电池在不使用情况下,电量自行损失的速度。
03
锂电池放电曲线的特性分 析
放电电压的特性分析
放电电压
随着放电深度的增加,锂电池的电压 会逐渐降低。在放电过程中,电压的 变化可以反映电池的容量和健康状态。
其他领域的应用
移动电源
锂电池放电曲线在移动电源领域中,能 够实现快速充电和稳定的电力输出。
VS
航空航天
在航空航天领域,锂电池放电曲线能够为 飞行器提供高效、可靠的能源支持。
05

锂电池自放电测试方法

锂电池自放电测试方法

锂电池自放电测试方法
嘿,你知道锂电池自放电咋测试不?其实超简单!先把锂电池充满电,然后放那儿不动,过一段时间再来看看电量少了多少。

就像你把好吃的放那儿,过段时间看看少没少一样。

这过程可得注意安全,锂电池可不能瞎折腾,万一出点啥问题,那可不得了!就好比你玩火,不小心就会烧到自己。

测试的时候,安全性那是相当重要。

锂电池要是不安全,那可就像个定时炸弹,随时可能爆炸。

稳定性也不能忽视,要是不稳定,测试结果肯定不准。

就像你走路摇摇晃晃的,能走得稳当吗?
这自放电测试的应用场景可多了去了。

比如你想知道你的手机电池是不是老化了,就可以用这个方法。

还有电动车电池,要是自放电太快,那续航肯定不行。

优势也很明显啊,简单易操作,成本还低。

不像有些测试,复杂得让人头疼。

给你说个实际案例哈。

有个哥们儿想知道自己电动车电池咋样,就用这个方法测试了一下。

结果发现自放电有点快,赶紧去换了个新电池。

这下好了,续航又杠杠的了。

你说这方法管用不?
所以啊,锂电池自放电测试方法简单实用,安全稳定,应用场景广泛,
优势明显。

赶紧试试吧!。

锂电池自放电原因知识

锂电池自放电原因知识

锂电池自放电原因知识锂电池自放电是指电池在开路静置过程中电压下降的现象,在磷酸铁锂、锰酸锂、钴酸锂、三元材料电极中,锂电池自放电现象是不可避免的。

锂离子电池自放电按照容量损失后是否可逆划分为两种:容量损失可逆,指经过再次充电过程容量可以恢复;容量损失不可逆,表示容量不能恢复。

影响自放电程度的因素有:阴极和电池的制备过程,电解液的性质与浓度,电池的存放温度和储存时间,其中,对温度的依赖性比较大。

锂离子电池自放电小,且引起的容量损失大部分都可以恢复,下面以锰酸锂为例对这种现象背后的原因进行分析。

从机理上讲,充满电的锂电池自放电是由于电解质的分解反应和锂的初始嵌入反应引起的,前者不可逆,后者可逆。

进一步讲,锂在正极和负极的嵌入与脱嵌之所以能够恢复,是因为两电极都以相同速率进行自放电,从而暗含了容量平衡机理,但长期的自放电之后,两电极的容量平衡会渐被打破,且在此后充电过程中会有锂在碳负极析出的危险,造成容量不可恢复。

自放电快慢可以用锂电池自放电率来表示,不过,这个自放电率是不确定的。

在机理上,主要是受电解质溶剂的氧化速率控制的,溶剂氧化主要发生在碳黑表面,低表面积的碳黑可以控制自放电速率,对于锰酸锂电池而言,减小活性物质的表面积,以及延缓溶剂在集流体上的氧化也是很重要的,以上是在锂电池制备过程中造成不同自放电率的根源。

锂电池自放电还有外部因素的影响。

一是储存时间的影响,如上所述,时间越长,则锂电池正负极之间的容量平衡就会被逐渐打破并深化,电解质的分解反应也会累积一些不可逆容量损失。

因而,储存时间越长,自放电率会越来越大。

锂离子电池的自放电率相对于其他类型电池来说还是微不足道的,这是由锂电池结构所决定的。

因此,对于锂电池自放电率的表述一般是以一个月的容量损失来计算的。

通常,锂电池在室温条件下的月自放电率为3%,但如果不注意环境则有可能加速,如在55℃以上的高温下自放电率为10%,竟然是室温下的3倍以上,虽然自放电引起的容量大部分可恢复,但这种高温下的自放电率还是惊人的,长期在不适宜的温度环境下,自然会对锂电池的终极寿命产生很大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Fe2+ + Lix+2CoO2 Fe + Lix+2CoO2
•满电储存时,除负极上原有的单质铁外,其它铁离子也 在负极上发生还原析出,发生积累。
Fe3+ + LixC - e Fe2+ + LixC + 2e
Fe2+ + Lix-1C Fe + Lix-2C
注:溶液中的离子均为溶剂化的离子
还原沉积
0V 3.382V 1.385V 3.2V 约3.3V 3.816V 2.605V
Fe 引起自放电机理
溶剂化过程:
FeO
+ n 1S
n 2S n 3S
FeO(S)n1
Fe2O3 (S)n2 Fe2O3 (S)n3
Fe2O3 + Fe3O4 +
Fe析出过程:
•满电储存时,在正极上发生氧化。
Fe3+ + LixCoO2 + e Fe2+ + LixCoO2 + 2e
专业锂电池自放电分析
结果分析
SEM/EDX
Fe
SEM/EDX
分析结果
Fe
机理分析
Fe氧化还原电位分析
酸性条件下电极材料氧化还原电位分析 (vsLi+/Li)
Li Li+ + e Cu Cu2+ + 2e Al Al3+ + 3e LiC6 Li + e + 6C LiCoO2 CoO2+ Li + e Fe2+ Fe3+ + e Fe Fe2+ + 2e
棕黄色
淡绿色Fe化合物晶形结构源自氧化迁移Li+
Fe3+ Fe3+
Li+
e Fe2+
Fe
e Fe2+ e
Fe Fe
e Fe2+
e Fe2+ e Fe3+
Cathode
Anode
Figure 1 Redox mechanism of Fe in charge state
单质Fe沉积和积累过程:
•除负极本身的单质铁外,随着过程的进行,被还原的单 质铁在负极上发生积累,产生尖硬的利角。
沉积
晶态结构
单质Fe刺穿隔膜过程:
•当负极处的单质铁积累到一定程度,沉积铁尖硬的棱角会 刺穿隔膜,发生微短路,进一步导致自放电。 Depositional Iron
Cathode
Anode
Separator
FeF3的形成及沉积
•刺穿隔膜后,引起的自放电速度加快。电解质盐在这个过 程中会逐渐放出HF,它将氧化单质Fe而形成稳定FeF3,甚 至形成FeF3.3H2O,由于其电子导电能差,最后形成一种凸起 的、直接接触正负极SEI膜。
Fe3+ + F- + H+
Fe2+
•FeF3.3H2O的颜色呈棕黄色,这也正好与拆开电池 观察到的现象一致。 •FeF3的电子绝缘性决定了再次充放电时电池性能的稳 定、安全和可靠性,可以正常使用。
几种Fe化合物的颜色
NO.
1
化合物
FeO
颜色
黑色
2
3
Fe2O3
Fe3O4
红棕色
黑色
4
5
FeF3
FeF3.3H2O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