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及全身疾病关系
糖尿病患者血糖值及其波动幅度与并发症的关系
糖尿病患者血糖值及其波动幅度与并发症的关系摘要】目的:探讨糖尿病患者血糖值高低及其波动幅度与患者并发症的关系,为防治糖尿病患者并发症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统计分析来我院就诊的糖尿病患者80例,按血糖值高低分为高血糖组(GLU≥120mmol/L)和一般血糖组(62mmol/L≤GLU≤120mmol/L);同时分别根据各组中血糖值波动幅度是否超过正负两个标准差的患者,分为高波幅组和一般波幅组,再分别统计分析各组患者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结果:高血糖组33例,其中高波幅者29例;一般血糖值组47例,其中高波幅者33例。
高血糖组中有明显心血管并发症的28例,占高血糖组的848%,其中高波幅者26例;一般血糖值中有明显心血管并发症的29例,占该组的617%,其中高波幅者24例。
结论:高血糖患者较一般血糖值患者有较高的并发症风险,血糖值高波幅者较同类患者有更大的并发症风险。
控制血糖浓度及其波动幅度,有助于减少糖尿病并发症的机率。
【关键词】血糖;糖尿病;并发症【中图分类号】R587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3-5028(2013)10-0465-01糖尿病是由于患者体内胰岛素分泌绝对或相对不足或外周组织与胰岛素不敏感而引起的以糖代谢紊乱为主的全身性疾病。
其临床表现为血糖水平升高,伴随胰岛素分泌不足或作用缺陷引起的糖、脂肪和蛋白质代谢紊乱,是一种全身代谢障碍性疾病。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及生活习性的改变,人口老龄化比例增加,糖尿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
单纯糖尿病不是一种致命性疾病,但是其引发的全身性并发症却是人类健康的大敌,为了解糖尿病人血糖水平与其并发症的关系,我们回顾统计了来我院就诊的糖尿病患者80例,就其相关资料归纳如下。
1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统计来我院就诊的糖尿病确诊患者80例,患者病程从1~19年不等,其中男43例,女37例,平均年龄(435±46)岁;患者均按照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糖尿病诊断标准进行诊断分型。
糖尿病不是独立的疾病
糖尿病不是独立的疾病刘尊永教授糖尿病的定义明确指出,糖尿病是因人体内胰岛素分泌相对或绝对不足而导致糖、脂肪、蛋白质的代谢紊乱的一种全身性慢性进行性疾病。
可见,糖尿病不是单一的糖代谢紊乱疾病,除血糖代谢异常外,往往也引起脂质代谢异常。
糖尿病患者大多同时伴有血脂异常、高血压、肥胖和心血管病。
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通常是相互交错的。
冠心病与糖调节异常有共生关系,冠心病急性发作时存在应激性高血糖。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大约2/3存在高血糖;而且,在急性期治疗出院3个月、1年均保持不变。
糖尿病病人死于心血管疾病约为70%-80%,可见糖尿病从诊断时日起就不是独立的疾病。
糖代谢异常,首先引起脂质代谢异常糖尿病病人由于胰岛素作用不足等原因,脂蛋白代谢紊乱。
血中极低密度脂蛋白、乳糜微粒、甘油三脂含量增高。
糖尿病与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引起动脉粥样硬化较为普遍,其特点是:发病率高、病变广泛、病程严重、进展迅速。
通过对157例15年以上糖尿病人的尸解证实,其中有显著动脉粥样硬化的占77%。
糖尿病患者伴动脉粥样硬化是一个长期、慢性、复杂的病变过程,从糖尿病的前期血管就开始被侵害,血管内皮从最初的泡沫细胞演变成最后复杂的脂肪斑块直至斑块破裂,通常要经历数十年的病理过程。
糖尿病与心脏微血管病变:糖尿病引起微血管病变,临床上常不被重视,其临床表现以“心绞痛”为特征,这种胸痛己证实是心肌缺血引起,病变常是心肌微血管舒缩功能障碍所致心绞痛,称为微血管性心绞痛,其发作特点:(1) 胸痛持续时间长。
(2)EKG检查正常或轻度心肌缺血表现,与胸痛程度不符合。
(3)因工作负荷增加而诱发,亦可在安静时发作。
(4)运动试验可阴性,亦可阳性,此病不容易发生心肌梗死。
(5)常规抗心绞痛药常无效,对β-受体阻滞剂、潘生丁等可能有效糖尿病与冠心病:糖尿病伴发冠心病在老年中发病率较高,约26%~35%。
糖尿病患者的冠心病发生率较非糖尿病患者高3~4倍。
糖尿病的并发症
• 药物开始治疗后4—6周复查,如达到 治疗目标值可减量维持,每3—6个月 复查一次,血脂仍未达到要求,则调 整药物剂量或药物种类。
• 老年糖尿病患者调脂治疗不宜过急, 剂量应适当减少,密切观察副作用。 • 绝经期后女性糖尿病患者除调脂治疗 外,雌激素替代治疗对降低血脂也有 效。 • 调整药物治疗时需注意监测不良反应, 如肝、肾功能、血常规等。
• 不要使用电热毯、热水袋或应用一些 频谱仪等器械,以免烫伤。
• 如果皮肤易脱屑、干燥、皲裂、还可 使用润滑乳剂或营养霜,以保持皮肤 的柔软。
• 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的治疗及防治目 标有哪些?
• 停止吸烟:戒烟是糖尿病患者防治心血管疾病的重要环节。 • 最理想的血糖控制:严格控制血糖:空腹血糖<6.1mmol/L, 餐后血糖<7.8 mmol/L,糖化血红蛋白<7.0%(最好 ≤6.5%)。 • 治疗高血压:在无不良反应的情况下,将血压降到130/85 毫米汞柱以下,必要时服用降压药,监测血压并按医嘱服 药。 • 治疗高脂血症:选择低脂、低胆固醇饮食,必要时加用降 脂药,使血总胆固醇<4.5mmol/L,甘油三脂<1.5mmol/L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1.1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2.5mmol/L。 • 注意饮食:保持理想的体重,避免肥胖,降低脂肪摄取。 • 鼓励运动,有规律的适量运动。 • 必要时行外科手术治疗:血管成形术、分流术、重建术或 截肢手术。
• 高血压:是公认的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 因素。又是左室肥厚的主要原因。在糖尿 病患者中,高血压的出现较早并且较为常 见。UKPDS研究表明,随着收缩压的增高, 心肌梗死和脑卒中的发生率均明显增加。 如果严格控制血压则大大降低了2型糖尿病 心血管并发症的危险性。HOT研究还显示 血压下降得越低,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的 危险性就越小。
7个征兆出现 说明糖尿病进入恶化期
7个征兆出现说明糖尿病进入恶化期糖尿病,之所以让人感到害怕,并不是其本身,而是其并发症,糖尿病足、糖尿病眼等等,让人痛苦不堪!对于糖友来说,日常要十分注意自己的身体状况,如果出现以下几种情况,说明糖尿病进入危险阶段“恶化期”,一旦出现这些征兆,请您及时就医。
征兆一:血糖居高不下高血糖的是糖尿病进入危险阶段的最明显症状,通过药物治疗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如果血糖仍然不受控制的,或者是稳步上升,这就是一个危险的信号,需要提高警惕,改变或者调整治疗方法。
征兆二:感染次数频繁糖尿病会损害免疫系统,让人们更容易受到感染,当糖尿病患者感染次数频繁,或者恢复时间越来越长的时候,就应该选择及时就医了。
征兆三:极度口渴很多糖尿病患者都有烦渴的经验,一种极度口渴的症状。
虽然烦渴的人会喝大量的水,然而依然会出现脱水的症状,血糖迅速升高,可能会出现危及生命的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需要马上急诊。
征兆四:原因不明的体重减轻糖尿病患者体重减少与否取决于身体利用葡萄糖的能力,暴饮暴食,体重却不断减少时就要选择及时就医了。
征兆五:肾脏问题不受控制的糖尿病可以损伤血管,包括肾脏的血管。
糖尿病肾病患者可能出现尿液颜色加深或血尿,尿液出现泡沫,肾脏附近疼痛,背部疼痛,慢性肾脏或尿路感染。
征兆六:刺痛麻木未受控制的糖尿病会损害全身神经,特别是影响手或脚的感觉。
出现麻木或刺痛的感觉。
与糖尿病相关的心血管问题也会影响循环,血液无法到达身体某些部位,造成溃疡,出现坏死等症状。
因此当身体某些部位,特别是手和脚出现发红,肿胀,发热等症状时,就要及时就医了。
征兆七:视力下降、出现黑影当糖尿病人视力下降或是眼前出现黑影时,不可想当然地认为是“年老眼花”,这很可能是长期高血糖引起视网膜病变或白内障所致,一定要去医院检查,排除糖尿病眼病。
日常降低血糖,维持血糖平稳,是糖友必须要多的事情,日常生活中,有三种常见的草药,搭配泡水喝,可以有效控制血糖,预防糖尿病并发症。
糖尿病与性功能
糖尿病与性功能糖尿病与性功能的关系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疾病,患者的体内无法正常产生或使用胰岛素。
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和人口老龄化的趋势,糖尿病的发病率逐渐增加。
除了引起血糖升高以外,糖尿病还会影响到全身的多个器官和系统,其中包括性功能。
糖尿病与性功能有着密切的联系。
男性患者常见的问题是勃起功能障碍,即俗称的阳痿。
阳痿是指男性无法获得或维持足够坚硬的阴茎勃起,使得性行为无法进行或完成的情况。
糖尿病可影响到血液循环系统,导致阴茎无法获得足够的血液供应,从而引发阳痿的问题。
此外,糖尿病还会影响到神经系统,使得阴茎的神经传导功能受损,增加阳痿的发生风险。
女性糖尿病患者也可能受到性功能的影响。
糖尿病可引起阴道干燥和降低阴道内的血流量,导致性交过程中的不适和疼痛感。
此外,神经和血管受损也可能导致女性性欲降低、性高潮障碍等问题。
为了改善糖尿病患者的性功能,首先需要控制血糖水平。
通过饮食控制、运动以及药物治疗等方式,将血糖维持在理想范围内,有助于减轻对性功能的损害。
此外,戒烟和限制酒精摄入也对改善性功能有积极的影响。
对于患有糖尿病的性功能问题,性治疗师或医生的帮助也是必不可少的。
他们能够给予患者性行为的建议和指导,提供心理支持,缓解焦虑和压力。
在部分情况下,医生还会开具一些针对性功能障碍的药物,如促进勃起的药物或增加性欲的药物。
除了控制血糖和接受性治疗之外,糖尿病患者还可以通过改变生活方式来改善性功能。
锻炼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式,有效控制体重、降低血糖、改善心血管健康等,对性功能也有积极的影响。
此外,减轻压力,保持良好的心理状况也是非常重要的。
心理咨询、冥想、瑜伽等方式都可以帮助患者放松身心,缓解焦虑和压力。
总之,糖尿病与性功能之间存在密切的关联。
控制血糖、接受性治疗、改变生活方式都可以对性功能进行改善。
糖尿病患者应该重视这一问题,并及时寻求医生或性治疗师的帮助和指导,以提高生活质量。
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参考模板
糖尿病并发症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并发症”是由糖尿病病变转变而来,后果相当严重。
足病(足部坏疽、截肢)、肾病(肾功能衰竭、尿毒症)、眼病(模糊不清、失明)、脑病(脑血管病变)、心脏病、皮肤病、性病等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并发症,是导致糖尿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因素。
发病机理发病原因糖尿病的慢性并发症,即糖尿为治疗糖尿病的核心和重点,可悲的是由于传统的糖尿病治疗把重点放在血糖、血压的改变上,因此糖尿病并发症一直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
稍作研究大家就可以发现糖尿病这些并发症的病理原因,实际都是对应器官的血管粥样硬化病变,只是肾、眼、足病是以微小血管为主,脑、心脏病是以中血管为主,但其病理基础都是动脉粥样硬化。
而导致动脉硬化的直接原因不在于血糖的高低,而在于血脂的多少,尤其是髙密度脂蛋口HDL (以下简称HDL)的多少和氧化的低密度脂蛋fl O X-LDL(以下简称0x-LDL)状况。
发病率2010年,据美国糖尿病协会统计数据显示,3年以上的糖尿病患者,出现并发症的几率在46%以上;5年以上的糖尿病患者,岀现并发症的几率在61%以上;10年以上的糖尿病患者,岀现并发症的几率高达98%o诊断标准(2010年)1・糖化血红蛋白A1c水平>6.5%02. 空腹血糖FPG>126 mg/dl (7.0 mmol/l)0空腹定义为至少8h内无热量摄入。
3. 口服糖耐量试验时2h血糖眾00 mg/dl (11.1 mmol/l)。
4. 在伴有典型的高血糖或高血糖危象症状的患者,随机血糖>200 mg/dl (11.1 mmol/l)。
在无明确高血糖时,应通过重复检测来证实标准1〜3。
跟过去的标准比,这里面增加了【糖化血红蛋白】的标准,弱化了【糖尿病症状】的标准,使更多的糖尿病人得到了更早期的诊断。
从而得以早期的治疗。
预计在5年后会加入【C肽分泌试验】的标准,将会有更多的人得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
动脉粥样硬化机理下面我们来回顾一下导致动脉粥样硬化氧化的低密度脂蛋白-动脉粥样硬化的扳机的机理:1. LDL透过内皮细胞深入内皮细胞间隙,单核细胞迁入内膜,此即最早期。
糖尿病有哪些并发症(第12稿)
糖尿病有哪些并发症
糖尿病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其并发症。
长期的糖、脂肪及蛋白质的代谢紊乱会逐渐引起各组织器官的生物化学、生理及形态学的改变。
因而就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并发症。
这些并发症,可涉及一个脏器、也可涉及多个脏器、多个系统,往往是涉及全身性的。
有慢性疾病,也有急性疾病,很多后果都相当严重。
目前糖尿病的慢性并发症已经成为糖尿病患者生活质量降低或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
并发症的轻重与糖尿病的病程长短及控制好坏有关。
如果糖尿病病程短,或控制良好,可不出现并发症,保持在单纯糖尿病阶段。
相反,如果糖尿病病程较长,特别是长期得不到良好控制者,很容易合并有多种并发症。
糖尿病的并发症几乎涉及到了人体的各个脏器,有人称之为“百病之源”。
糖尿病引起的并发症大多为慢性病变,由于“慢”,往往不易被发觉或不被引起足够重视,一旦被发现,往往已经比较晚,影响治疗效果。
糖尿病急性并发症作为糖尿病急性代谢紊乱认识更为恰当,由于短时间内胰岛素缺乏、严重感染、降糖药使用不当,血糖过高或过低而出现急性代谢紊乱。
糖尿病引起的急性并发症主要有: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非酮症性高渗性昏迷、糖尿病乳酸性酸中毒、低血糖昏迷等。
1
目前已经确认的糖尿病并发症及其危害见表1。
表1 糖尿病并发症及其危害
2
3
4
5
6
7
8
9
10
11。
全身性疾病对口腔健康的影响与干预
全身性疾病对口腔健康的影响与干预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全身性疾病在现代社会中越来越常见。
与此同时,研究也证实全身性疾病与口腔健康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本文将着重探讨全身性疾病对口腔健康的影响,并提供一些干预措施以改善口腔健康。
一、全身性疾病与牙周疾病之间的关系牙周疾病是一种常见的口腔健康问题,它包括牙龈炎和牙周炎等。
研究表明,全身性疾病如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和慢性肾病等与牙周疾病之间存在相互关联。
1.1 糖尿病与牙周疾病糖尿病是全球范围内最常见的全身性疾病之一。
研究发现,糖尿病与牙周疾病之间存在双向关系。
一方面,糖尿病患者容易患牙周炎,由于高血糖水平对免疫系统的影响,使得体内对病菌的抵抗力下降,从而引发或加重牙周疾病。
另一方面,牙周疾病的存在也可能对糖尿病的治疗效果产生影响。
患有牙周疾病的糖尿病患者往往需要更高的胰岛素剂量,治疗效果也较差。
1.2 心血管疾病与牙周疾病心血管疾病是全球范围内的主要死因之一。
研究显示,患有牙周炎的个体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更高。
炎症反应在两种疾病之间起到了桥梁的作用。
牙周炎引发的炎症反应可能会促使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1.3 慢性肾病与牙周疾病慢性肾病是一种导致肾功能逐渐损害的全身性疾病。
研究发现,患有慢性肾病的个体更容易出现严重的牙周炎。
其原因可能与慢性肾病引发的免疫功能紊乱有关。
二、全身性疾病对口腔健康的影响全身性疾病对口腔健康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牙龈出血、肿胀与疼痛全身性疾病如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会引发牙龈出血、肿胀与疼痛等问题。
这一方面是由于炎症反应的存在,另一方面也与患者身体抵抗力下降有关。
2.2 牙齿松动与脱落由于全身性疾病对骨质的影响,患者可能会出现牙齿松动与脱落的现象。
特别是患有慢性肾病的个体,骨质疏松可能会导致牙齿稳定性的下降。
2.3 口腔感染的增加全身性疾病会影响免疫系统的功能,增加口腔感染的发生。
糖尿病的并发症有哪些
糖尿病的并发症有哪些文章目录*一、糖尿病的并发症有哪些1. 糖尿病的并发症有哪些2. 糖尿病并发症有什么症状3. 糖尿病并发症是怎样引起的*二、糖尿病并发症如何预防*三、防治糖尿病并发症吃什么好糖尿病的并发症有哪些1、糖尿病的并发症有哪些糖尿病足:糖尿病病人因末梢神经病变,下肢供血不足及细菌感染引起足部疼痛、溃疡、肢端坏疽等病变,统称为糖尿病足。
心脏病变:糖尿病人发生冠心病的机会是非糖尿病病人的2~3倍,常见的有心脏扩大、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心绞痛、心肌梗塞等。
糖尿病肾病:也称糖尿病肾小球硬化症,是糖尿病常见而难治的微血管并发症,为糖尿病的主要死因之一。
酮症酸中毒: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多发生于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未经治疗、治疗中断或存在应激情况时。
糖尿病病人胰岛素严重不足,脂肪分解加速,生成大量脂肪酸。
神经病变:在高血糖状态下,神经细胞、神经纤维易产生病变。
临床表现为四肢自发性疼痛、麻木感、感觉减退。
个别患者出现局部肌无力、肌萎缩。
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则表现为腹泻、便秘、尿潴留、阳痿等。
眼部病变:糖尿病病程超过10年,大部分病人合并不同程度的视网膜病变。
常见的病变有虹膜炎、青光眼、白内障等。
2、糖尿病并发症有什么症状咽干口渴。
若是出现了咽干口渴的症状,有可能是血糖升高了,血液粘稠度增大。
但有些患者口渴中枢并不是很敏感,血糖增高,也无口渴症状。
疲乏无力。
糖尿病患者也会出现全身无力,这主要是因为机体细胞内堆积了代谢产物。
腹胀便秘。
糖友出现腹胀、便秘等症状,可能是胃肠蠕动减慢,也可能与胃肠平滑肌无力、自主神经受损有关系。
双足麻木。
糖友出现末梢神经炎,双足会有刺痛感,之后处于麻木状态,穿袜子可能都没有知觉。
皮肤变色。
足部缺血,双足会有苍白、发凉症状,不久还可能变成暗紫色。
糖友如出现严重足部缺血,是足部发生肢端坏疽的信号。
视物不清。
视物不清楚的表现,常是近视物体看不清,远视物体能看清,这也是在提醒糖友眼部调节功能降低,或是有轻度白内障。
糖尿病简介及治疗
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
A.胰岛β细胞功能遗传性缺陷
第12号染色体,肝细胞核因子1α(HNF-1α)基因突变(MODY3)
第7号染色体,葡萄糖激酶(GCK)基因突变(MODY2)
第20号染色体,肝细胞核因子4α(HNF-4α)基因突变(MODY1)
线粒体DNA
其他
B.胰岛素作用遗传性缺陷
A型胰岛素抵抗
矮妖精貌综合征(Leprechaunism)
*
糖代谢分类
静脉血浆葡萄糖(mmol/L)
空腹血糖(FPG)
糖负荷后2小时血糖(2hPPG)
正常血糖(NGR)
<6.1
<7.8
空腹血糖受损(IFG)
6.1-<7.0
<7.8
糖耐量减低(IGT)
<7.0
7.8-<11.1
糖尿病(DM)
≥7.0
≥11.1
IFG或IGT统称为糖调节受损(IGR,即糖尿病前期)
高血糖 是胰岛素分泌的缺陷或/和其生物效应降低(胰岛素抵抗)所致。 慢性高血糖将导致多种组织,特别是眼、肾脏、神经、心血管的长期损伤、功能缺陷和衰竭
1
2
糖尿病的形成
胰岛素抵抗是指各种原因使胰岛素促进葡萄糖摄取和利用的效率下降,机体代偿性的分泌过多胰岛素产生高胰岛素血症,以维持血糖的稳定。胰岛素抵抗易导致代谢综合征和2型糖尿病。50年代Yallow等应用放射免疫分析技术测定血浆胰岛素浓度,发现血浆胰岛素水平较低的病人胰岛素敏感性较高,而血浆胰岛素较高的人对胰岛素不敏感,由此提出了胰岛素抵抗的概念。
糖尿病合并严重的高甘油三酯血症、皮肤脂肪瘤
糖尿病与痈
神经病变
01
02
中枢神经 周围神经 感觉异常 运动神经受累 自主神经
糖尿病 百度百科
糖尿病百科名片糖尿病的早期症状,糖尿病(diabetes)是由遗传因素、免疫功能紊乱、微生物感染及其毒素、自由基毒素、精神因素等等各种致病因子作用于机体导致胰岛功能减退、胰岛素抵抗等而引发的糖、蛋白质、脂肪、水和电解质等一系列代谢紊乱综合征,临床上以高血糖为主要特点,典型病例可出现多尿、多饮、多食、消瘦等表现,即“三多一少”症状。
通常用紫灵芝来调养糖尿病,以恢复血糖平稳状态,防止糖尿病并发症。
基本概述症状及分类我国最早的医书《黄帝内经素问》及《灵枢》中就记载了“消渴症”这一病名。
汉代名医张仲景《金匮要略》之消渴篇对“三多”症状亦有记载。
唐朝初年,我国著名医家甄立言首先指出,消渴症患者的小便是甜的。
糖尿病(Diabetes)分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
在糖尿病患者中,2型糖尿病所占的比例约为95%。
1型糖尿病其中1型糖尿病多发生于青少年,因胰岛素分泌缺乏,依赖外源性胰岛素补充以维持生命。
2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多见于中、老年人,其胰岛素的分泌量并不低,甚至还偏高,临床表现为机体对胰岛素不够敏感,即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IR)。
胰岛素是人体胰腺B细胞分泌的身体内唯一的降血糖激素。
胰岛素抵抗是指体内周围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外周组织如肌肉、脂肪对胰岛素促进葡萄糖的吸收、转化、利用发生了抵抗。
临床观察胰岛素抵抗普遍存在于2型糖尿病中,高达90%左右。
糖尿病可导致感染、心脏病变、脑血管病变、肾功能衰竭、双目失明、下肢坏疽等而成为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
糖尿病高渗综合症是糖尿病的严重急性并发症,初始阶段可表现为多尿、多饮、倦怠乏力、反应迟钝等,随着机体失水量的增加病情急剧发展,出现嗜睡、定向障碍、癫痫样抽搐,偏瘫等类似脑卒中的症状,甚至昏迷。
症状分析糖尿病症状可总结为“三多一少”,所谓“三多”是指“多食、多饮、多尿”,“一少”指“体重减少”。
多食由于大量尿糖丢失,如每日失糖500克以上,机体处于半饥饿状糖尿病环境因素态,能量缺乏需要补充引起食欲亢进,食量增加。
糖尿病与神经系统疾病的关系与康复
糖尿病与神经系统疾病的关系与康复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疾病,其特点是血糖水平异常升高。
长期高血糖状态会对全身多个系统造成影响,包括神经系统。
本文将探讨糖尿病与神经系统疾病之间的关系,并介绍相关的康复方法。
一、糖尿病与神经系统疾病的关系1. 神经病变糖尿病患者常常会出现神经病变,这是由于高血糖对神经细胞的直接损害所致。
神经病变可以导致多种症状,包括周围神经病变和自主神经病变。
周围神经病变表现为感觉异常、肌力减退和疼痛等症状,而自主神经病变则表现为心血管、胃肠等脏器功能障碍。
2. 脑血管病变糖尿病患者易患脑血管病变,包括脑梗死和脑出血等。
高血糖引起的血管损伤和凝血功能异常是导致脑血管病变的重要原因。
脑血管病变会导致神经系统功能受损,进而出现认知障碍、言语和运动障碍等症状。
二、糖尿病患者神经系统康复方法1. 个体化康复计划针对每个糖尿病患者的具体病情和需求,制定个体化康复计划是非常重要的。
康复医生应根据患者的神经系统病变类型和程度,制定合理的康复目标和治疗方案。
个体化康复计划可以包括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和行为干预等综合手段。
2. 物理治疗物理治疗是神经系统康复的重要方式之一。
包括运动疗法、理疗和康复训练等,有助于改善神经系统功能,提高神经肌肉的协调性和灵活性。
适当的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减少神经病变的发展。
理疗和康复训练可以通过物理刺激和功能训练来促进神经元的再生和功能恢复。
3. 药物治疗针对不同类型的神经系统疾病,药物治疗可以起到重要的辅助作用。
例如,对于神经病变引起的疼痛,可以使用镇痛药物。
对于脑血管病变引起的认知障碍,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相应的药物进行治疗。
药物治疗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以避免副作用和不良反应的发生。
4. 心理干预由于糖尿病与神经系统疾病会给患者的身心健康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心理干预在康复中也是必不可少的一环。
心理咨询、认知行为疗法和群体支持等措施可以帮助患者缓解焦虑和抑郁情绪,提高对康复的积极性和参与度。
糖病与风湿性疾病的关联
糖病与风湿性疾病的关联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而风湿性疾病则是一类累及关节和组织的免疫性疾病。
虽然两者属于不同的疾病类型,但在一些研究中发现,糖尿病与风湿性疾病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
本文将探讨糖病与风湿性疾病之间的关联,并进一步探讨这种关联的可能机制。
一、糖病与类风湿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慢性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以关节炎症为主要特征,并且常伴随发热、疲劳等全身症状。
糖尿病与RA之间的关联在一些大规模的流行病学研究中得到了确认。
研究发现,糖尿病患者患RA的风险要高于正常人群。
这种关联可能是由于两种疾病共享某些遗传因素,或者是由于糖尿病引起的免疫系统紊乱影响了RA的发展。
二、糖病与系统性红斑狼疮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它可以累及多个器官和组织,包括皮肤、关节、肾脏等。
研究表明,糖尿病与SLE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
一些人群研究发现,患有糖尿病的人患SLE的风险要高于没有糖尿病的人群。
可能的机制是,糖尿病导致的免疫系统紊乱可能增加了患SLE的风险。
三、糖病与硬化性脊椎炎硬化性脊椎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是一种慢性的炎症性关节病,主要累及脊柱和骨盆。
一些研究发现,糖尿病与AS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
糖尿病患者患AS的风险要高于没有糖尿病的人群。
可能的解释是,糖尿病引发的炎症过程可能促进了AS的发展。
四、糖病与其他风湿性疾病的关联除了上述提到的三种风湿性疾病,研究还发现糖尿病与其他一些风湿性疾病也存在一定的关联。
例如,糖尿病患者患干燥综合征的风险要高于正常人群。
此外,一些研究还发现糖尿病与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疾病的共发病率也较高。
尽管已经发现了糖尿病与风湿性疾病之间的一定关联,但这种关联的具体机制仍然不是很清楚。
研究认为,糖尿病可能影响炎症因子、免疫细胞等免疫系统相关的因素,从而导致风湿性疾病的发展。
糖尿病的产生和危害
糖尿病的产生和危害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病,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的发病率在逐年增加。
发达国家糖尿病的患病率已高达5-10%,我国的患病率已达3%,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代谢内分泌疾病,是由遗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而引起的临床综合症(慢性、全身性、代谢性疾病)。
糖尿病发生后,引起糖、蛋白质、脂肪、水和电解质等一系列代谢紊乱。
大量从尿中排出,并出现多次、多尿、多食、消瘦、头晕、乏力等症状。
如得不到很好的控制,进一步发展则引起全身各种严重的急、慢性并发症状,可导致眼、肾、神经、皮肤、血管和心脏等组织器官的慢性并发症,以致最终发生失明、下肢坏疽、脑中风或心肌梗塞,严重威胁身体健康。
糖尿病治疗误区:得了糖尿病,都觉得这个病很可怕,很多人都会积极治疗,效果也很好,但很短的时间又高了,没办法就加大药量,打胰岛素,好多医师专家也无奈的说:当前世界上还没有根治糖尿病的特效药,控制其不增高维持住就不错了,病人也觉得,既然没特效药,这个病又不痛不痒,找一种效果较为好一点的药,或加大药量将血糖控制在6—7mmol/L就行了,放弃了积极有效的治疗,结果并发症频频出现,对身体造成了很大的伤害,甚至危及生命。
得了糖尿病光用药物是不行的,要找出生病的原因,对症下药很快就可灰复健康,当前医学还没找出糖尿病产生的真正原因,当前所用的药物大部分是促使胰腺分泌胰岛素的药物,所以开始用着明显,不长时间就失去作用,只有加量或更换药物,长此以往致使胰腺彻底丧失功能,并发症频频出现。
很简单的道理,一头病牛带病强行劳作会是一个什么结果。
长期的胰腺功能降低,会连及五脏六腑其他内脏功能,如果不综合调理,单对胰腺的药物是很难凑效的,人的五脏六腑就像一台机器,某个零件出现问题而不进行保养,等机器不能正常工作了再把受损严重的部件换掉或修正,而不整体保养修理,机器还是不能正常很好的工作。
糖尿病在没有全面查明病因的今天,只能在药物的控制之下,作全面的调理,综合提高各器官的功能以促使其协调工作,减小药物的损伤,恢复健康,相比之下,蜂产品营养均衡,含量之比与人体血液成分接近,最适于人体调补,实践证明在药物的控制下,用蜂产品辅助调理糖尿病,大多都会在一年内各项指标恢复正常,有效控制并发症的产生。
糖尿病人出现哪些症状需警惕并发症
糖尿病人出现哪些症状需警惕并发症很多人都说糖尿病其实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诸多的糖尿病并发症——糖尿病足、糖尿病眼、糖尿病肾病······轻则致残,重则致死,不得不防。
的确是这样的而且2015年的一份调查结果显示,糖尿病死亡率>(艾滋病+结核病+疟疾)死亡率,每6秒就有一个患者死亡。
是不是很恐怖?所以,我们就有必要知道哪些症状很有可能是糖尿病并发症前期表现,并及时给予治疗,早期预防比后期治疗更有意义。
1、视物模糊视物模糊可能是睡眠不足或用眼过度所致,也有可能预示着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糖尿病的病程越长,视网膜病变的发生率越高,很多糖尿病患者只知道定期查血糖和尿糖,而不知道需要定期查眼底,发现时可能已经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后期了。
2、小便泡沫增多糖尿病患者如果出现肾功能损害,就有可能会出现小便泡沫增多的现象。
蛋白尿是糖尿病肾病重要的临床标志,糖尿病病人的肾小球硬化常伴有蛋白尿现象。
所以,糖尿病患者应该定期复查尿蛋白。
3、皮肤瘙痒或干燥长期高血糖可引起全身皮肤或者外阴瘙痒,这也可能是糖尿病皮肤病变。
若并发症程度较轻,可能只是皮肤瘙痒或皮肤干燥,缺乏水分;如果并发症程度较重,甚至出现皮肤溃疡及坏疽。
4、四肢乏力,常有恶心、呕吐症状容易疲倦情况的出现与体内葡萄糖运转受阻碍,以及代谢产物堆积有关。
如果经常出现恶心、呕吐,可能是血糖控制不佳引发的酮症酸中毒引起的症状,需要注意。
5、手足部发凉、皮肤苍白或发紫出现这种情况可能是机体缺血的一种提示——糖尿病容易引发动脉狭窄或堵塞的并发症,从而造成流向双脚的血液减少,严重者可能会发生足部坏疽。
6、胸闷、心前区不舒服这种症状的出现可能与糖尿病并发心血管疾病有关,糖尿病常见的大血管并发症是提前出现以及加速发展的动脉粥样硬化。
一般轻度狭窄病人没有什么感觉,一旦出现症状可能已经是严重血管狭窄了。
7、手足以及腰腹部位皮肤长水疱糖尿病患者出现的水疱与平时烫伤相似,常分布在手、脚以及腰腹部,与血糖升高引起血液渗透压升高以及毛细血管通透性的增加有一定关系。
糖尿病
糖尿病糖尿病:是人体胰岛素分泌绝对不足引起的血糖过高等一系列症状的疾病。
典型表现可出现多尿、多饮、多食、消瘦等表现,即“三多一少”症状1型糖尿病糖尿病患者的免疫系统对自身分泌胰岛素的胰脏贝它细胞作出攻击并杀死他们,结果胰脏并不能分泌足够的胰岛素。
1型糖尿病多发生于青少年,因胰岛素分泌缺乏,依赖外源性胰岛素补充以维持生命。
2型糖尿病β细胞受损,胰岛素分泌水平降低、分泌高峰延迟,血糖波动加剧,因而难以控制餐后血糖的迅速上升,对细胞造成更为显著的损害。
并发症:(一)、血管病变糖尿病视网膜病变1、动脉动脉粥样硬化见于半数以上病人,发病不受年龄限制,主累及主动脉、冠状动脉、脑动脉等,常引起心、脑、肾严重并发症而致死。
周围动脉尤其是下肢足背动脉等硬化可引起坏疽。
2、微血管包括毛细血管、微动脉、微静脉,从光镜及电镜下发现糖尿病中微血管病变的特征为毛细血管基膜增厚:正常基膜厚约80~250nm,糖尿病人基膜增厚可达500~800nm。
基膜中有糖类沉积,其中主要为羟赖氨酸相应按比例减少,提示赖氨酸被羟化而成羟赖氨酸,此种微血管病变常伴有微循环异常,为并发许多脏器病变的病理基础。
分布非常广泛,尤以肾小球、眼底、神经、心肌、肌肉等的微血管为主,引起肾脏病变、眼底病变、神经病变及心肌等肌肉病变,成为决定患者预后的主要因素。
基膜增厚的发病机理有两学说:代谢紊乱学说:从最近研究生化测定,已知此基膜增厚系由于糖蛋白沉积,最明确者为肾小球基膜,也见于肾小球系膜中。
肾小球内皮细胞、上皮细胞及系膜细胞都能合成此基膜中的物质,在伴有微量白蛋白尿的糖尿病患者中,在肾小球硬化症中的肾小球基膜(GBM)内带负电荷的HS-PG含量明显降低,在冠状动脉中也有类似改变。
ECM或GBM中HS-PG的降低导致GBM的负电荷降低,白蛋白易于自GBM漏出,动脉也易于发生硬化。
因而微量白蛋白尿不仅是糖尿病肾病的而且也是心血管病的危险因素。
毛细血管基底膜增厚与高血糖症和生长素旺盛,促使糖化蛋白合成增强,分解减慢有密切关系。
糖病与睾丸功能障碍的关系
糖病与睾丸功能障碍的关系糖尿病与睾丸功能障碍的关系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它会对全身的组织和器官功能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
其中,糖尿病与男性睾丸功能障碍之间存在密切的关联。
本文将探讨糖尿病对睾丸功能的影响以及预防和治疗相关问题。
一、糖尿病对睾丸功能的影响1.性欲降低:糖尿病患者往往伴有性欲降低的情况,这可能与高血糖、高胰岛素血症和神经损伤等因素有关。
2.勃起功能障碍:糖尿病会引起勃起功能障碍,导致阴茎勃起疲软、无法维持久久。
这主要是由于糖尿病引起的微循环障碍、神经病变以及血管损伤等因素所致。
3.精子质量下降:糖尿病会导致精子数量减少、运动能力下降和形态异常,从而影响男性生育能力。
这可能是由于高血糖对精子的毒性作用和精子生成过程中的损伤所致。
二、预防和治疗1.控制血糖:糖尿病患者应积极控制血糖水平,通过合理的饮食控制、药物治疗或胰岛素注射等方式,保持血糖在正常范围内,以减少对睾丸功能的影响。
2.生活方式改变:糖尿病患者应积极改善生活方式,包括增加体力活动、戒烟限酒、保持健康饮食和适当控制体重等,这将有助于改善性功能问题。
3.药物治疗:对于出现明显勃起功能障碍的糖尿病患者,可以考虑使用磷酸二酯酶-5抑制剂(PDE5抑制剂)类药物,如伟哥(Sildenafil)、万艾可(Vardenafil)等,来改善勃起功能。
4.神经保护:糖尿病患者应加强神经保护,控制好血糖,预防神经病变的进展,减少对睾丸功能的损害。
总结:糖尿病与睾丸功能障碍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糖尿病不仅会导致男性性欲降低、勃起功能障碍等问题,还会影响男性生育能力。
因此,糖尿病患者应积极采取措施,控制血糖水平,改善生活方式,保护神经功能,从而预防和治疗睾丸功能障碍。
同时,糖尿病患者在发现相关问题时,应及时寻求医生的帮助,遵循医生的指导进行治疗。
有了正确的预防和治疗措施,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将会得到显著改善。
胰腺疾病:了解胰腺炎和糖尿病的关系
胰腺疾病:了解胰腺炎和糖尿病的关系胰腺是一个位于腹腔后部的重要器官,对于我们的消化和代谢过程至关重要。
然而,当胰腺受损或发生疾病时,它可能会对我们的健康产生严重影响。
本文将深入探讨两种与胰腺密切相关的疾病,即胰腺炎和糖尿病,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了解这些疾病的原因、症状、治疗和预防方法对于维护胰腺健康和全身健康至关重要。
首先,让我们了解一下胰腺在我们的身体中扮演的关键角色。
胰腺位于胃后面,由两个主要的组成部分组成:胰头和胰尾。
它具有两个主要的功能:1. 消化功能:胰腺分泌胰液,其中包含酶,这些酶在小肠中帮助分解食物,以便我们能够吸收其中的营养物质。
2. 代谢功能:胰腺还分泌胰岛素,这是一个关键的激素,帮助控制我们体内的血糖水平。
胰岛素允许我们的细胞吸收葡萄糖,将其用于能量或存储。
胰腺炎:什么是它,为什么会发生?胰腺炎是一种胰腺疾病,通常由以下原因之一引起:1. 酒精滥用:长期、大量饮酒可能会导致胰腺炎。
2. 胆结石:胆囊中的结石可能会从胆管进入胰腺,导致炎症。
3. 高血脂症:高脂血症可能增加胰腺炎的风险。
4. 创伤或手术:胰腺创伤或手术可能损伤胰腺组织。
胰腺炎的症状和治疗胰腺炎的症状包括剧烈的上腹部疼痛、恶心、呕吐和发热。
治疗通常包括住院治疗,休息,禁食和液体补充。
严重情况下,可能需要手术干预。
胰腺炎和糖尿病之间存在紧密的关联,特别是在胰腺炎成为慢性病变的情况下。
1. 胰腺损害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胰腺炎通常会导致胰腺组织的炎症和损伤。
胰腺中的胰岛素生产细胞(负责分泌胰岛素的细胞)可能受到影响,导致它们无法有效地产生足够的胰岛素。
这种情况下,机体无法充分利用葡萄糖,血糖水平升高,最终导致糖尿病。
2. 胰腺酶不足影响食物消化:胰腺炎可能会影响到消化酶的分泌,这些酶在帮助分解食物中的脂肪、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方面起着关键作用。
食物无法被有效地消化和吸收,可能导致体重下降和营养不良,这也是糖尿病患者常见的问题之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糖尿病与口腔疾病的关系摘要:本文从口腔疾病与糖尿病的关系、糖尿病对口腔疾病的影响、口腔治疗和护理对糖尿病的控制作用等几方面介绍了口腔疾病对糖尿病的影响,可以应用各种口腔护理办法减少糖尿病并发症的危险, 提高糖尿病患者的生命质量。
关键词: 口腔疾病; 糖尿病; 相关性糖尿病(DM)可引起血管性疾病,在发达国家已被列为第3大疾病, 在我国其发病率近年来也呈迅速增长之势。
DM 是一种常见的有遗传倾向的代谢内分泌疾病,原发性占绝大多数, 病因和发病机制不明。
DM 又可分为胰岛素依赖型( Ñ型)、非胰岛素依赖型( Ò型)、与营养不良有关的DM 等。
继发性DM 占少数, 例如: 肢端肥大症中垂体性DM, 柯兴综合征中类固醇性DM 等。
DM 患者由于代谢紊乱使牙周组织营养不良, 再生能力下降, 局部微循环受损, 造成局部组织缺血、缺氧, 使牙周组织及口腔黏膜易遭受损害和发生溃疡, 而对DM 和口腔疾病的关系研究发现,在DM 人群中, 牙周病的发病率高,病变损害严重且进展更迅速,认为牙周病是DM的重要并发症之一。
牙周病对DM 有一定的影响。
再之,口腔内环境湿润、营养丰富、温度适宜, 利于多种细菌寄居,而DM 患者口腔自洁度降低, 牙周组织含糖量增高,使细菌易于生长繁殖而发生口腔及牙周炎症病变,从而使DM 患者的血糖难以控制。
因此,目前口腔病变已被列为DM 的第6并发症。
DM患者常常并发不同程度的口腔病变。
大量研究表明, DM 与牙周病发病存在共同危险因素、且互为高危因素。
DM 患者牙周病发病率高、组织破坏严重经完善牙周治疗后DM 可得到适当控制和缓解。
现就口腔疾病对DM 的影响进行综述。
1口腔疾病与DM 有关联胡祥文等[1 ]( 2007) 对XX市中直企业32 677人进行健康体检。
诊断DM 患者432例, 并随机抽取无系统性疾病健康者432例作为对照组。
两组人群均由经过统一培训医生进行口腔检查。
结果在DM 患者中, 有376例( 87.37% ) 患有各种口腔疾病,其中牙周病360例( 83.33% )。
对照组中有208例( 48.15% ) 患有各种口腔疾病, 其中牙周病168 例( 38.89% )。
两组差异有显著性( P < 0.05) 。
结论是DM 患者口腔疾病发生率高, 其中以牙周病为多。
斋藤俊行等[ 2 ]对福冈县久山町的居民进行血糖值和口腔健康状态调查表明[2 ], DM 患者出现中等程度牙周病的比率是正常人的2.1倍, 出现严重牙周病的比率为正常人的3. 1倍, 研究人员也由此推断牙周病容易使人患DM。
DM 患者常见的口腔症状有:口腔溃疡、口臭、牙龈出血、牙龈肿痛, 此外还有口腔黏膜干燥、牙齿松动、早脱等,而重度的口腔病变是促使DM 患者血糖增高的危险因素之一。
牙周疾病和DM 都是影响人类健康的普遍的慢性疾病。
DM 的血糖升高影响正常的血流, 使血小板黏附、聚集加强,抗凝血因子减少, 红细胞脆性增加,造成组织缺氧, 血管内皮损伤, 有利于细菌及其毒素的侵袭和感染的发生。
DM 患者由于全身有微血管病变,包括牙龈微血管壁变化,白细胞功能缺陷,包括多形核白细胞( PMN )的趋化功能及吞噬功能都有降低, 胶原合成减少等原因, 使DM 患者易患牙龈炎、牙周炎。
虽然100多年来,学者们对DM 与牙周病间的关系,持有不同的意见, 但多数资料表明DM 患者牙周病发病率较高。
在WHO 召开的第3届牙科预防保健研究会上,将DM 与牙周病列为重要的研究课题之一。
X代杰等[ 3 ]选取齐鲁医院内科住院患者120例, 分为Ò型DM 组63 例、对照组57例。
两组均设计相同问卷进行临床调查, 比较两组牙周患病率及牙周健康状况(牙龈出血、牙齿松动、牙齿缺失、牙龈萎缩)的差异。
结果Ò型DM 组的牙周病患病率(50.05% )高于对照组( 33.25% ), 牙周健康状况差于对照组,牙周病与Ò型DM 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Pontes A ndersen 等[4 ]研究表明:Ñ型,Ò型DM 增加了牙周病的患病风险或加剧了患病的严重程度。
这很可能与牙周病患者的牙周组织的改造有关。
同时牙周病对DM 的发生发展也有作用,但其根本机制还缺乏大量的研究证明。
认为啮齿动物模型的研究证实了人类以往的发现,进一步增加了与DM 患者牙周改造的了解。
但另一方面,极少量动物模型的研究探索出牙周病导致DM的结果。
他们的研究清楚地显示了牙周病可以是DM 及前驱DM 的潜在危险因素。
但其具体机制还需进一步的研究揭示。
Tan等[ 5 ]搜集相关医学文献资料,对DM 和牙周病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流行病学,临床核试验学的研究。
结果表明牙周破坏的严重程度对于血糖控制有直接或间接的作用,但其具体机制仍需进一步的研究。
认为虽然有研究指出了二者之间互相作用互相影响的关系,但牙周状况的改善是否能导致集体代谢的好转仍不清楚。
N ish-imu ra等[6 ]实验已经证明肿瘤坏死因子(TNF-A)作用在胰岛素受体, 加剧了胰岛素抵抗。
除脂肪细胞外,单核细胞, 巨嗜细胞亦产生大量的TNF - A。
由于炎症诱导的单核细胞产生的TNF-A加剧了胰岛素抵抗。
我们的假设:¹牙周组织产生的TNF-A是牙周炎症的危险因素;牙周炎症产生的TNF-A加剧了肥胖和Ò型DM 中的胰岛素抵抗,我们认为这可能是Ò型DM 和牙周病相互作用的机制。
牙周病主要是由于牙齿之间的有害细菌增殖所致。
长期听之任之, 牙周病就会不断恶化,有害细菌就会进入血液,妨碍胰岛素发挥控制血糖的作用。
重度牙周炎是DM 患者血糖增高的危险因素之一。
伴有重度牙周炎的Ñ型DM 患者血糖控制明显差于无牙周疾病的患者。
如果牙周感染得以有效治疗,患者机体组织对胰岛素的反应就能恢复正常,其控制血糖所需的胰岛素随之减少,这说明患者的糖代谢得到了改善。
2 做好口腔疾病的防治有益于DM 的控制考虑到二者之间关系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 一个完整的DM 的治疗应包括口腔健康的维护, 特别是牙周状况的维护。
治疗应采取DM 和牙周病同时治疗的原则。
有研究表明, DM 患者患牙周病时, 兼顾治疗两种疾病, 效果明显好于单一治疗[ 8 ]。
完善的牙周治疗可改善DM 的症状, 甚至可减少DM 的用药量同时, DM 的控制又会缓解牙周病的程度。
故采取适当的措施进行口腔护理对减轻DM 症状意义重大。
X晓红等[ 9 ]对45例Ò型DM 患者伴口腔疾病的患者, 进行计划饮食和口腔护理, 护理3 周后, 口腔疾病愈合的有效率达8819% , 血糖、血脂值与治疗前比较明显降低( P < 0105、P < 0101)。
研究结果证实: 口腔护理对DM 患者血糖、血脂数值降低有积极作用,DM 患者口腔护理后血糖、血脂数值与治疗前比较, 差异显著( P < 0105、P < 0101)。
说明口腔特殊护理, 对减轻DM 症状有促进作用。
实践证实: 坚持口腔特殊护理可有效清除口腔中的有害细菌, 促进口腔疾病的愈合, 有利于血糖的控制和治疗DM 并发感染。
X代杰等[ 3 ]对63例Ò型DM 患者中的26例行牙周非手术治疗, 测量并比较患者术前及术后4、8周的牙龈出血、牙周袋深度及糖化血红蛋白的水平。
结果Ò型DM 患者牙周非手术治疗后, 牙龈出血减轻或消失、牙周袋变浅、重型牙周炎患者糖化血红蛋白降低。
结论Ò型DM 患者牙周炎症的控制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代谢水平及治疗效果。
A lm as等[10 ]评估口腔卫生指导与沙特国民中Ò型DM 男性患者患有的牙周疾病的影响。
他们将60名受试对象分成3组, 每组各有20人, 分别是:无DM 的牙周病患者, 患有Ò型DM 病和轻到中度牙周病患者, 患有Ò型DM 和重度牙周病患者。
记录口腔卫生保健和抽烟习惯。
受试者参与下口腔健康保健指导: 使用欧乐-中毛牙刷, 每天采用巴氏刷牙法刷牙3次, 每次两m in, 1周后接受检查。
结果表明口腔健康指导对于空腹血糖水平, 龈沟液, 治疗需求的社区牙周指数, 牙菌斑指数有降低的作用,但治疗需求的社区牙周指数在实验7 d内的改变不是很明显, 但在第3组重度牙周病患者中以上指标变化不明显。
M ealey等[11 ]认为四环素类抗生素的治疗应用, 能改善DM 患者的血糖控制状况, 尤其是那些重度牙周病且血糖控制差的患者。
生化机制提示, 牙周部病原体的去除是DM 的症状得到改善。
因此, 患有牙周病的DM 患者应在牙周病医师处接受牙周治疗。
口腔疾病是DM 患者的普遍问题, 一方症状的加重会使另一方患病加重, 反之亦然。
二者均可刺激致炎因子的缓慢释放, 其对牙周组织有损伤作用,对Ò型DM 的发展也起到促进作用。
在过去的几年中, 有许多的文献讨论了牙周病和DM 之间的关系。
弄清DM 与口腔健康的关系对于内科医生与口腔医生都是有意义的。
参考文献:[ 1 ] 胡祥文, 周仁, 李萍, 等. 糖尿病患者口腔疾病的流行病学调查[ J]. 口腔医学, 2007, 27( 3): 162 – 163.[ 2 ] 史宗道, 何瑶. 住院患者的口腔护理[ J ]. 上海护理, 2005,5( 2 ) : 70 - 71.[ 3 ] X代杰, 赵先芝, 杨学馨. 糖尿病和牙周病临床相互关系的初步研究[ J]. 牙体牙髓牙周病学杂志, 2004, 14( 10): 571 - 572.[ 4 ] Pontes A ndersen CC, F lyvbjerg A, Buschard K, et a l. Relationsh ipbetween periodon titis and d iabetes: lessons from rodent stud ies [ J ].J P eriodontol, 2007, 78 ( 7) : 1264 - 1275.[ 5 ] T an W C, T ay F B, L im LP. D iabetes as a risk factor for periodon tald isease: cu rrent status and future considerations [ J ]. Ann A cad M edS ingapore, 2006, 35 ( 8) : 571 - 581.[ 6 ] N ish im u ra F, Iw am oto Y, M inesh iba J, e t a l. P eriodon tal d iseaseand d iab etes m el litus: th e role of tumor necrosis factor-alpha in a2-w ay relationship [ J ]. J P eriodontol, 2003, 74 ( 1) : 97 - 102.[ 7 ] 孙林琳. 糖尿病患者牙周病的治疗及口腔卫生保健[ J ]. 中国航天医药杂志, 2003, 5( 6): 45 – 46.[ 8 ] 王洪鹏, 谭学新, X 瑞风, 等. 牙周病与糖尿病相关性的临床研究[ J].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2004, 33( 3): 259 - 260.[ 9 ] X晓红, 吕斌, 王桂香. 口腔护理在糖尿病合并口腔疾病效果的观察[ J]. 中华临床医学卫生杂志, 2006, 4( 8): 23 - 24.[ 10 ] A lm as K, A l-Lazzam S, A l-Q uad airi A. T he effect of oral hygieneinstructions on diabetic type 2 m ale patien ts w ith periodontal d isea-ses [ J ]. J Con temp D ent Pract, 2003, 154( 3 ): 24 - 35.[ 11 ]M ealey BL, Rethm an M P. P eriodon tal d isease and d iabetes m elli-tus. B id irectional relation sh ip [ J ]. D en t Today, 2003, 22( 4 ) : 107- 113.[ 12 ] S lots J, Sabeti M, S im on JH. H erpesviruses in periapica l pathos is:an et iopathogenic relat ion sh ip? [ J ]. O ra l S urg O ral M ed O ra lP athol O ra l Rad io l Endod, 2003, 96 ( 3) : 327 - 331. [ 19 ] D anesh J, W heeler JG, H irsch field GH, e t a l. C-react ive p roteinand other circu lating m arkers of in flamm ation in the p red iction ofcoronary heart d isease[ J ]. N Eng l J M ed, 2004, 350 ( 14 ) : 1387- 1397.[ 20 ] Sukh ija R, F ahdi I, G arza L, et a l. Inf lamm atory m arkers, angio-graph ic severity of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and pat ien t ou t e[ J ].Am J Cardiol, 2007, 99 ( 7) : 879 - 884.[ 21 ] R idker PM, C annon CP, M orrow D, e t a l. C-reactive p rotein levelsand out es af ter statin therapy [ J ]. N Eng l J M ed, 2005, 352( 1) : 20 – 28.[ 22 ]孙英杰. 早期应用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浆IL -6和hs-CRP的影响[ J]. 社区医学杂志, 2007, 5( 3): 8 - 9.[ 23 ]M acin SM, P erna ER, F ar as EF, et a l. A torvastatin has an impor-tan t acu te anti-inf lamm atory effect in pat ien ts w ith acute coronarysynd rom e: resu lts of a random ized, doub le-b lind, p lacebo-con-tro lled study [ J]. Am H eart J, 2005, 149( 3 ): 377 - 380.[ 24 ] G ortney JS, Sanders RM. Im pact of C-reactive p rotein on treatm en tof patien ts w ith card iovascu lar disease [ J ]. Am J H ea lth SystPharm, 2007, 64( 19 ) : 2009 - 2016.[ 25 ]赵卓, X学思, 韩志红, 等. 不稳定心绞痛患者住院早期应用不同剂量普伐他汀的临床研究[ J].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05,33 ( 1) : 54 - 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