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案完整版
2022年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24延安,我把你追寻 教师用书教案

1.认识“延、昔”等6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懂得诗歌表达的意思,了解延安和延安精神。
3.能借助资料,理解不懂的诗句。
课件。
一简介背景,揭示题目1.简介背景。
(出示课件2)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延安曾经是党中央的所在地,物质生活十分艰苦。
人们住的是土窑洞,吃的是小米饭,穿的是粗布衣,点的是小油灯。
尤其是1939年至1943年期间,日军大举“扫荡”,国民党顽固派的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自然灾害的侵袭,使解放区面临着严重的困难局面。
但是,全国人民把希望寄托在延安,各地进步青年纷纷奔向延安。
当时延安的生活很艰苦,为什么还会有那么大的吸引力呢?因为延安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国人民的革命精神。
2.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祁念曾的《延安,我把你追寻》。
读了这首诗,同学们就会明白作者为什么要追寻延安,为什么要追寻延安精神了。
(板书:延安,我把你追寻)3.学生齐读课文题目。
设计意图:从介绍背景引入课文题目和内容,让学生有时代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二初读诗歌,读通读顺1.教师范读诗歌。
2.学生自由读,读准字音。
(1)交流自学生字的情况。
(出示课件3)延昔茅炕旦媚①“炕”是后鼻音,注意读准确。
②形近字识记:昔—惜炕—抗旦—但(2)用着重号划出诗的韵脚来,并说说全诗押的是什么韵。
(全诗押的是ɑng韵,韵脚是:光、阳、香、场、琅、炕、响、梁、煌、翔、想、光、阳)3.再读诗歌,想想诗歌中所说的“延安,我把你追寻”是什么意思?(追寻延安精神)三指导自学,理解诗意1.学习第1小节。
自读,思考:作者用什么方法写出了追寻延安精神的迫切心情?(作者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对延安精神的追寻。
作者追寻延安精神,就像燕子追寻昔日的春光,小树追寻雨露和太阳)2.学习第2小节。
(1)朗读第2小节,思考:诗人追寻的是延安精神,为什么要写追寻延河、枣园、南泥湾、杨家岭这些地方呢?(板书:延河叮咚的流水枣园梨花的清香南泥湾开荒的镢头杨家岭讲话的会场)(2)分组讨论、交流。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案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案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的主题是“关注环境保护”,通过一组有关环保的课文,引导学生关注环境问题,提高环保意识。
本单元包括三篇课文:《只有一个地球》、《大熊猫》、《鸟儿的家》。
课文内容丰富,既有对地球资源的珍惜,也有对野生动物的保护,还有对鸟类栖息地的关注。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独立阅读课文并理解其中的主要内容。
他们在生活中也接触过一些环保的概念,但对环保的认识还不够深入。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可以进一步了解环保的重要性,提高自己的环保意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掌握其中的生字词。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课文,学会从文中提取关键信息,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环保意识,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学会从日常生活中做起,为环保做出贡献。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课文内容的理解,生字词的学习。
2.难点:对环保意识的培养,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实践环保的行动。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情境教学法和小组合作法进行教学。
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创设环保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并鼓励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提高学习效果。
六. 教学准备1.课文课件或黑板。
2.生字词卡片。
3.环保相关资料。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生活的地球是什么样的吗?地球上的资源是有限的,我们应该怎么样去保护地球呢?引入本单元的学习主题——关注环境保护。
呈现(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朗读第一篇课文《只有一个地球》,让学生通过朗读感受地球的美丽和资源的有限。
然后,教师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的阅读理解,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操练(10分钟)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篇课文,讨论课文中的环保主题。
学生可以通过查找资料、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并总结出课文的环保观点。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教案(教案)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教案(教案)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的教材内容主要包括三篇课文:《盘古开天地》、《精卫填海》、《普罗米修斯》。
这一单元的主题是神话故事,通过学习这三篇课文,让学生了解神话故事的特点,感受神话故事的魅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和理解能力,对神话故事也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语言表达、文本分析等方面仍有待提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主动参与课堂活动,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神话故事的特点,能简单分析课文中的神话故事;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提高阅读理解和文本分析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神话故事的魅力,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了解神话故事的特点,能简单分析课文中的神话故事;2.教学难点:体会神话故事的语言魅力,提高阅读理解和文本分析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3.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分组讨论,提高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辅助教学;2.课文:提前让学生预习课文,了解课文内容;3.教学素材:准备与课文相关的神话故事素材,用于拓展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神话故事的特点,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神话故事,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2.呈现(10分钟)呈现课文《盘古开天地》,引导学生自读课文,了解故事大意。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神话故事的语言魅力。
教师提问,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神话故事特点。
4.巩固(10分钟)学生总结课文中的神话故事特点,教师点评并总结。
5.拓展(10分钟)出示其他神话故事素材,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神话故事的特点。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古诗三首》教案

备课素材【教材分析】这三首古诗是小学四年级语文第七单元的第一篇精读课文。
这组教材围绕“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一专题进行编排,都是关讲于历史上英雄的豪迈气节的。
《出塞》全诗反映了作者对驻守边疆的将士们久征未归的同情,表达了希望朝廷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争,使国家安定,人民生活幸福的思想感情。
《凉州词》这首诗没有直接描写战争场面的险恶,也没有具体叙述边疆生活的艰苦,而是从出生之前的饮酒写起。
诗中以生活的美好与战争的残酷做对比,抒发了人生感叹,尽管这首诗的格调是悲壮苍凉的,但不悲观绝望;诗人对生活充满热爱,对死亡并不畏缩,“醉卧沙场”一语尤其显示出豪迈的气概。
《夏日绝句》是南宋著名女词人李清照的诗歌。
一、二句“言理”,从生为人杰、死作鬼雄两方面具体说明人生的价值和意义,襟怀高远,极富英豪丈夫之气。
三、四句将“楚汉之争”中的项羽故事,熔冶为诗,语带惋惜,弦外有音。
【作者介绍】王昌龄 (698—756),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
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其代表作有《相和歌辞•放歌行》《杂曲歌辞•少年行二首》《塞下曲四首》等,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
王翰(生卒不详),唐代诗人。
字子羽,并州晋阳(今山西太原)人。
性格豪放,能文善诗。
与后来的大诗人杜甫很有交情。
他的诗流丽畅达,七绝《凉州词》是流传很广的名篇。
李清照(1084—约1151),南宋女词人。
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人。
其代表作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
后人有《漱玉词》辑本。
今人有《李清照集校注》。
【名句赏析】“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这首诗没有直接描写战争场面的险恶,也没有具体叙述边疆生活的艰苦,而是从出生之前的饮酒写起。
开篇第一句就充分写出了地方特色。
甘醇的美酒,精致的酒杯,表明了美好的生活象征着生命的珍贵。
但是,这次痛饮之后,就要奔赴战场,立即面临生死的考验。
部编版语文4年级上册教案第七单元

第七单元21.《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会认“塞、秦、征”等8个生字,会写“塞、秦、征、词”等10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古诗语言的精练,感悟古诗的思想内涵。
教学准备1.本课的生字、词语卡片。
2.自读《四面楚歌》等成语故事,了解历史人物。
教学过程《出塞》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1、教师:同学们,我们生活在一个诗的国度里,诗歌像一颗颗璀璨的珍珠闪耀在文学的王冠上.“腹有诗书气自华”。
读诗,能够陶治我们的情操;读诗,能够使我们的生活浪漫多彩;读诗,能够把我们带入古代惊心动魄的战争场景。
现在,我们就随着诗人王昌龄的笔迹到古代多事的边塞去看看吧!2、导入《出塞》,板书课题,解题,了解“塞”的意思.简介作者:王昌龄(698—-757),唐代诗人。
字少伯,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开元十五年进士,授祀水尉。
之后又先后担任过校书郎、江宁令、龙标尉等职,后世称为王江宁或王龙标。
他的诗激昂慷慨,深挚凝练,表现军队生活的边塞诗尤其感人。
他特别擅长五言古诗和七言绝句,其中以七言绝句成就为最高。
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称。
《出塞》、《从军行》是著名的代表作。
今存诗近180首。
过渡语:熟读古诗,初步读懂古诗,是学习古诗的第一步,而要深深地把古诗烙印在自己的心上,理解就很重要。
二、自学古诗,了解诗意现在谁能说说这首诗的意思?学生谈说诗的意思.个别字意指导.教师小结:我们是怎么初步读懂古诗的?学习古诗的方法:借助课文的注释,了解诗歌的大意,在头脑中形成画面,把想象的景象用自己的话说出来.然后通过朗读,进上步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并力求在朗读中表达出这种感情.三、感悟诗意,体会诗人情感出示资料:我国在秦、汉时代便修筑长城防御匈奴入侵。
匈汉的战争自秦起,至汉,至唐,一直没有间断,在阴山一带,匈奴据此而常常入侵中原。
1、感悟“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为什么征人边叫万里长征呢?(边塞远;时间长)你还从哪里看出时间长?(人未还)出边塞戍边的征人,为什么不见回家呢?(战事频繁终老边塞;战死沙场)放古代战争的视频,学生观看,谈感受.师:是啊,“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新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家国情怀》核心素养教案

④审美创造:让学生从课内向课外延伸,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努力奋斗将来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我们要接过革命前辈手里的接力棒,让国家更加繁荣昌盛。无论在什么时代,都是有国才有家,国力才能民安,国富才能民强。我们要继承和发扬先辈们的遗志,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加繁荣富强。
④审美创造:体会诗人的思想,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思政元素: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3.教学准备:PPT 课时预习卡
4.学习活动设计:
环节一:单元导读,发现语文要素
1.聚焦“单元导语”。
2.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教师活动:
知诗人解诗题
课前预热:以诗会友《静夜思》。李白在什么情况下会思念家乡?你有过想家的经历吗?
四、教学重难点:
1.能联系时代背景,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2.体会不同历史时期的人们在家国大义面前的不同风采,感受人物的情怀。
单元主备人:
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21、古诗三首
课型:新授课
课时:第一课时
授课时间
第 周 年 月 日 第 节 周节数:
①文化自信: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默写古诗《出塞》。
②语言运用:认识本课“塞、秦、征”等8个生字,会写“词、催、醉”等10个生字,理解“但使、飞将、欲饮、人杰”等词语的意思。
5.学生在书上或字帖上描红,临写生字。注意书写要点。看清字的结构,严格按笔顺书写。
活动意图:四年级的识字教学可以有意识地归类整合后,再进行教学。教学时鼓励学生运用学到的识字方法,灵活识字,多元识字。此环节除随文识字外,着力于体现本单元语文要素的训练,让学生通过具体的教学活动明晰。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七单元《《语文园地七》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七单元《《语文园地七》一. 教材分析《语文园地七》是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的最后一部分,它以一种综合性的方式,对学生进行了听、说、读、写等方面的训练。
本单元的主题是“我们的节日”,通过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形式,让学生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和写作能力,对于一些基本的语法和词汇也有一定的掌握。
但是,他们在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
2.通过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形式,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通过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形式,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2.难点:如何让学生在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过程中,能够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各种情境,让学生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学习和使用语言。
2.任务型教学法:通过完成各种任务,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使用语言。
3.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在交流和互动中学习和使用语言。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师需要对教材进行深入的研究,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制定出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计划。
2.学生准备:学生需要预习教材,了解本节课的内容,准备好相关的学习用品。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向学生提问:“你们知道哪些传统节日?”,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向学生介绍本节课的内容,让学生对中国的传统节日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3.操练(10分钟)教师设计各种任务,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使用语言。
例如,让学生分组讨论,每个小组选择一个传统节日,向大家介绍这个节日的起源、习俗等。
四年级上册语文部编版教案第七单元《语文园地七》

语文园地七【教学目标】1.能交流、总结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2.正确认读形容人物高尚品质的词语,并能举例说出词语形容的人物。
3.能体会陈述句和反问句的不同语气,并在具体的情境中运用。
4.朗读、背诵古诗《别董大》。
【教学重点、难点】1.能交流、总结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2.能体会陈述句和反问句的不同语气,并在具体的情境中运用。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交流平台1.教师出示部分课文的标题,启发学生回忆文章内容。
教师引导:同学们,《观潮》《梅兰芳蓄须》《普罗米修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几篇文章都是我们学过的课文,大家应该还记得它们分别讲述了什么内容吧。
谁来帮大家回忆一下呢?预设1:《观潮》是我们这本书学习的第一篇课文,我印象很深刻,这篇课文主要记叙了一次观潮的盛况,描写了钱塘江大潮由远及近、奔腾西去的全过程。
写出了大潮的雄伟壮观,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预设2:《梅兰芳蓄须》是我们刚刚学过的课文,所以我对它的印象很深,课文讲述了梅兰芳先生在抗日战争时期为了拒绝给日本人演出,他蓄须明志,我感受到梅兰芳先生深深地爱国情怀。
预设3:《普罗米修斯》是一篇神话故事,讲述了普罗米修斯勇敢盗取火种的故事。
教师小结: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我们就能对文章形成一个初步而全面的认知,能够快速理解文章,为进一步深入探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那么,怎么做才能快速而准确地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呢?回忆一下,你是怎么把握下列课文的主要内容的?你还知道哪些方法?小组讨论交流吧。
2.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总结填表后全班交流。
教师引导:怎么样?小组讨论出怎样快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了呢?预设1:《观潮》我通过题目就能知道这篇课文主要写的是观看钱塘江大潮的事情,所以在把握文章主要内容时要以观潮为主。
很多课文通过题目就大概知道文章的主要内容,例如《盘古开天辟地》等。
预设2:在学习《普罗米修斯》时,我们是找到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然后进行总结概括,整理出文章的主要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单元本单元以“报效祖国”为主题,包含《古诗三首》《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梅兰芳蓄须》《延安,我把你追寻》四篇课文,“习作:写信”和“语文园地”。
本单元最重要的语文要素是“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本单元所选的四篇课文均表现了作者强烈的爱国情怀,其中《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梅兰芳蓄须》都是以主要人物的言行来体现人物的品质的。
教学本单元课文,要以读为主,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品质,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单元习作是“写信”,在关注书信格式的同时,还要注意书信的内容以及书信的对象。
“语文园地”主要是学生之间交流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学会正确运用成语,学会使用反问句。
背诵、积累古诗。
内容课时内容简说教学要点古诗三首2《出塞》慨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表达了诗人对安定、和平生活的渴望与期盼。
《凉州词》描写了出征前将士们开怀畅饮的场面,表现出将士们将生死置之度外的豪迈情怀。
《夏日绝句》是一首借古讽今、抒发悲愤的怀古诗,表现了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怀。
1.会认30个生字,会写“塞、秦”等23个字,读准“将、宁、要”3个多音字,会写16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边塞诗”的特点。
默写《出塞》《夏日绝句》。
3.学习周恩来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胸怀和抱负,梅兰芳坚贞不屈的可贵品质,激发学生立志读书,热爱祖国的情感。
4.对比朗读,体会延安精神的内涵及重要性。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2文章主要叙述了少年周恩来在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见到一位妇女被欺负却无处说理,体会到了“中华不振”的沉重分量,立志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事。
梅兰芳蓄须1这篇课文讲述了梅兰芳为了表达对日寇的抗议,找很多借口,留起胡须,最后不惜自伤身体,拒绝为日本人演戏的事。
延安,我把你追寻1这是一首歌颂延安的诗歌,表达了作者对延安精神的追寻以及对延安的向往之情。
习作 2 写信1.知悉写信的格式,学会写信。
2.与同学交流写信的注意事项。
语文园地 1 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日积月累1.交流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
2.正确运用表现革命烈士的成语,学会运用反问句。
3.背诵《别董大》,积累有关别离的诗句。
21古诗三首1.会认“塞、秦”等4个生字,会写“塞、秦、征”等10个生字,掌握多音字“将”的读音和意思。
理解“飞将、沙场、人杰”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默写《出塞》《夏日绝句》。
3.借助课后注释及工具书,了解古诗大意。
边读边想象,体会诗人丰富的情感,感受诗歌的意境。
4.课内外相结合,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以及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之情。
重点诵读古诗,读悟结合,体会诗人丰富的情感,感受诗歌的意境。
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以及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之情。
难点了解古诗大意,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大意。
1.字词教学本课的生字教学,会认字有4个,要掌握的多音字1个,会写字10个。
读音方面:其中“项、雄”是三拼音节,特别注意“征”是后鼻音,不要读成前鼻音。
识字、写字方面:左右结构的字有“征、词、催、醉、雄、项”。
“催”是易错字,学生容易把单人旁写成双人旁。
记忆生字方面:可以采用两个熟字相加,如“工+页=项”;可以采用换偏旁的方法,如“摧——催”。
引导学生理解词语的意思时,放手让学生凭借课文中的注释,联系上下文进行自学,说说词语的大概意思。
2.阅读理解这三首诗前两首是边塞诗。
对于古诗的理解,要从“解诗题”开始,然后到“知作者”,接着是“明诗意”,最后是“悟诗境”。
学生要多了解诗的创作背景,感悟作者丰富的情感。
3.表达运用学以致用,学生学会通过注释,以及关键词了解诗意,快速融入诗中的意境,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
1.预习提纲(1)搜集王昌龄、王翰、李清照的资料,了解诗人的生平,掌握文学常识。
(2)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借助注释或其他方法弄懂词语意思。
(3)再读课文,了解三首古诗的大意。
(4)在书上作简单的批注,初步体会到作者的丰富情感。
2.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2课时。
第1课时《出塞》课时目标1.会认“塞、秦”等4个生字,会写“塞、秦、征、词”等10个生字,掌握多音字“将”的读音和意思。
理解“但使、龙城飞将”等词语,理解诗句的意思。
2.边读边想象画面,理解古诗内容。
3.在品读过程中,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
一、谈话导入,引入课题1.同学们,你们对唐诗一定不陌生吧?许多同学都是从咿呀学语时就开始接触唐诗的。
的确,唐诗是我国历史长河中的一朵奇葩。
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积累了不少的古诗,现在,老师想考考大家,看看这几句古诗,你们会填吗?(出示课件)谁来试试,把这几句补充完整?课件出示:1.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2.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3.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2.看来,同学们平时很注重积累,那你们发现没有,这几句诗有什么特点呢?(都是描写边塞军旅生活)我们把这种描写边塞军旅生活和自然风光的诗,称之为边塞诗。
教师出示边塞图片,让学生感受边塞的环境。
是啊,边塞只有长河落日、大漠孤烟、茫茫戈壁,给人一种荒凉孤寂的感觉。
唐玄宗开元十五年(727年),一位年轻的诗人来到西域游历,看到了边塞的风光,见证了边塞的金戈铁马,于是,他挥笔写下被历代诗评家视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出塞》,这位诗人就是27岁的王昌龄。
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这首诗歌。
(出示课题《出塞》,学生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诗句及图片的展示,拉近学生与诗的距离,让他们能快速地了解边塞诗的特点。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1.请大家打开课本,自由朗读《出塞》这首诗。
要仔细地读四遍,读前两遍的时候注意诗中的生字和多音字,争取把生字读得字正腔圆。
读后两遍的时候,争取把诗歌读通顺。
2.学习本课生字词。
课件出示:会认字:塞秦征将杰项会写字:塞秦征词催醉杰亦雄项(1)学生自读生字,根据自己的识字经验,交流汇报。
(2)师生共同交流学习生字。
教师教学生字时,重点引导学生注意:“征”是后鼻音,不要读成前鼻音。
“塞”是多音字,不要读错,重点掌握“将”字的读音。
“催”是易错字,学生容易把单人旁写成双人旁。
(3)学生练习书写生字,同桌间互相听写生字,互相订正。
设计意图:从生字的音、形、义三方面,通过多种方法识字,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提高识字能力。
三、了解诗题意思1.诗的题目是“出塞”,那“塞”是什么意思?(边关要塞)“出塞”又是什么意思呢?(到边疆戍守边关)2.简介作者和背景。
人们常说,不打无准备的仗,充分的预习可使你在课堂上学得更轻松,关于王昌龄,关于这首诗,你有哪些了解呢?老师这里有一些资料,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课件出示相关资料)课件出示:王昌龄(698—757),字少伯,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他的诗多写当时边塞军旅生活,气势雄浑,格调高昂。
设计意图:介绍时代背景和作者,为学生研读诗的主题打下基础。
四、自读注释,通晓诗意1.了解了诗题,了解了诗人,现在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这首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看看这首诗每句讲了什么意思,不懂的地方可以用问号标出来,也可以借助课本上的注释帮助理解。
2.生汇报学习情况。
(1)哪位同学愿意和大家交流一下,你有哪些不懂的地方?(2)学生汇报、交流不懂之处。
预设:为什么作者要写“秦时明月”?王昌龄是不是这些边塞将士中的一员呢?(3)“秦时明月汉时关”是什么意思?预设:意思是“秦汉时期的明月照着秦汉时期的边关”。
(4)那谁能说说这是一个怎样的边关呢?(荒凉,冷清,孤独,寂寞)3.夜深了,一轮明月照耀着清冷荒凉的边关,提起这明月,我们就会想起中国古诗中描写明月的诗句。
(出示课件相关诗句)课件出示: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唐]杜甫《月夜忆舍弟》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唐]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宋]王安石《泊船瓜洲》(1)请大家思考一下,诗人笔下的明月与什么联系在一起?预设:思念家乡,思念亲人,保家卫国。
(2)是啊,远离家乡和亲人,守卫边关的将士们把思乡之情都寄托在了这一轮皎皎的明月上。
他们能回到日思夜想的故乡吗?他们能回家与亲人团聚吗?诗人发出感慨:万里长征人未还。
(3)现在,带着你们的理解齐读这首诗。
设计意图:抓住“明月”进行对比教学,信息量大,学生爱学,这样的纵横对比,使学生明白诗中的意象,为理解诗人的情感打下基础。
五、感悟诗的意境1.再读古诗,感悟意境。
这首诗想要表达诗人怎样的情感呢?让我们穿越历史的长河,回到千年前的唐朝边塞,再度走进这首诗。
(学生齐读诗的前两句)读了这两句诗,你的脑海里出现了什么画面?2.教师引导:是啊,宁静的夜晚,偏远的边关,清冷的月光,戍边的将士,这是一幅多么孤寂、萧瑟的画面啊!3.都有谁在盼着远方的将士归来呢?(白发苍苍的父母,可怜的妻儿)4.同学们,我想用一个字就能概括他们此时心中的痛苦、无奈,一个“悲”字。
这就是战争带给我们的痛苦,此时此刻,他们多么想念能征善战的飞将军——李广。
(师简介李广,课件出示李广资料)李广(?—前119),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县)人,西汉名将。
匈奴畏服,称之为飞将军。
司马迁评价他:“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这样的将军怎能不让我们怀念呢?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后两句诗。
为什么唐代的士兵在思念他?(希望能有一位像李广一样能征善战的将军来带领他们保家卫国,希望朝廷能够起用良将……)设计意图:教师通过激情的语言,描绘了“人未还”的悲惨情景,引导学生感受边疆战事惨烈,戍边将士生活艰苦,渴望战事平息回到家乡。
六、回顾全诗,拓展延伸1.现在,想象你们自己就是戍边的将士,你们伫立在边关,思绪万千,有悲有壮,让我们用朗读来表达我们的悲壮情怀吧!2.和《出塞》一样有着悲壮情怀的边塞诗还有很多,老师也搜集了一首,大家可以看一看,读一读。
课件出示:凉州词[唐]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学生读古诗,分组齐读。
设计意图:教师通过出示课外的边塞诗,让学生增加同类型知识的积累,拓宽学生视野,拓宽知识面。
第2课时《凉州词》《夏日绝句》课时目标:1.学习《凉州词》《夏日绝句》,理解“沙场、人杰、江东”等词语,理解诗句的意思。
2.通过反复诵读诗歌,感悟古诗的节奏、韵律和意境,体会诗人是怎样表达情感的,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一、学习《凉州词》(一)复习旧知,谈话导入《凉州词》。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出塞》这首诗,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谁掌握的知识多一些。
课件出示:(1)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2)“塞”有三种读音,在“出塞”中读(sài)。
在“阻塞”中读(sè)。
在“塞车”中读(sāi)。
2.唐代的边塞诗歌,有的倾诉离别的思念,有的描写边关的风光,有的讲述战争的残酷……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边塞诗《凉州词》,体会一种别样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