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合集下载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成为当前社会关注的焦点。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是指对农村土地产权、流转机制以及土地利用制度等方面进行改革和完善,旨在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加,促进农村社会进步和农民群众的福祉提升。

一、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是农村土地制度的核心,影响着土地的流转和利用。

在传统的农村土地制度中,土地的所有权归集体经济组织或农民集体所有,农民个体的土地使用权是一种集体性的使用权。

这种制度限制了土地流转的自由和农民的土地资本流动性。

为了推动农村土地流转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我国开始探索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逐步实现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和流转权有偿使用权。

这意味着农民可以将承包地流转给其他农户或农业企业,从而实现土地经营权的流动和集约化经营。

二、农村土地流转机制改革农村土地流转机制改革是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

传统的土地流转通常通过农民之间的口头协议来实现,产生了许多问题,如流转合同不规范、效力不明确等。

为了完善农村土地流转机制,我国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和法规,规范土地流转的程序和合同的内容。

目前,我国的土地流转主要通过招标、挂牌、竞价等方式进行。

政府为土地流转提供服务,农民可以通过公平公正的程序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农业企业作为承包方。

这种制度改革促进了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农业生产的集约化发展。

三、农村土地利用制度改革农村土地利用制度改革是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统的农村土地利用制度以耕地保护为主,限制了土地的多功能利用。

为了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潜力,我国开始探索农村土地利用制度的改革。

现阶段,我国农村土地利用制度改革主要包括土地用途管制的松绑、土地集约利用的推进以及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等。

这些改革旨在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益和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社会发展和农民群众的福祉。

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为了确保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我国开始推行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制度。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历史演变与趋势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历史演变与趋势

▪ 农村集体土地市场的历史演变
1.改革开放前,中国农村土地市场主要受到计划经济的限制, 土地流转和交易较少。 2.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农村集体土地市场逐渐放开,土地流 转和交易逐渐增加。 3.目前,中国农村集体土地市场已经逐渐成为农村土地流转和 交易的重要平台。
改革趋势:农村集体土地市场的建立与完善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历史演 变与趋势
目录页
Contents Page
1.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背景与意义 2. 历史演变:土地承包制的建立与发展 3. 历史演变:农村集体土地的流转与调整 4. 历史演变:农村土地权益保护的法制化 5. 现状分析:农村土地制度的主要问题 6. 改革趋势:土地承包制的优化与拓展 7. 改革趋势:农村集体土地市场的建立与完善 8. 改革趋势:农村土地制度与城乡一体化的发展
▪ 农村土地权益纠纷多发
1.土地承包经营权纠纷、土地征收纠纷等问题频繁发生,影响了农村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2.部分地区存在土地权益不明确、土地流转不规范等问题,给农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不利影响。
现状分析:农村土地制度的主要问题
▪ 农村土地规划和管控不足
1.当前农村土地规划和管控缺乏科学性和规范性,导致土地利 用不合理、资源浪费等问题。 2.缺乏有效的土地用途管制和耕地保护机制,影响了农业可持 续发展和生态保护。
历史演变:农村集体土地的流转与调整
▪ 农村集体土地流转的影响
1.农村集体土地流转对农村经济结构产生了重要影响,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市场化和 现代化。 2.农村集体土地流转也影响了农村社会治理结构,加速了农村社会结构的分化和重 组。
▪ 农村集体土地调整的必要性
1.随着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农村集体土地调整成为必要手段 ,以满足农业规模化经营和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的需求。 2.农村集体土地调整也有助于解决农村土地纠纷和土地权益不平等问题,促进农村 社会公平和稳定。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近年来,随着我国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迅猛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问题日益突出。

为推动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在分田到户、统分结合、土地确权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现状以及对农民增收的影响。

一、背景介绍我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是指通过改革农村土地制度来加快农村发展,提高农民收入和生活水平的重要举措。

在改革开放浪潮下,农村土地自由流转成为一种刚需,农民通过土地流转可以提高土地的综合利用率,提高经济收益。

二、分田到户政策分田到户政策是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一项重大决策,通过将集体土地划归至个人,使农民可以独立经营土地,从而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主动性。

这项政策的出台,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土地使用方式,提高了农村经济的发展速度。

三、农村土地确权农村土地确权是指对集体土地使用权的确权登记,将土地使用权分配给具体的农户。

通过土地确权,解决了农民土地权益不清晰的问题,保障了农民权益的合法性和稳定性。

这项政策的实施,为农村土地所有权改革提供了坚实的法律保障。

四、土地流转市场化随着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深入,土地流转市场也逐渐兴起。

农民可以通过租赁、转让等方式流转土地,在土地流转中获得经济收益。

市场化的土地流转促使农民将土地积极利用起来,进一步推动了农村的经济发展。

五、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带来的影响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对农民增收有着深远的影响。

首先,通过分田到户政策,农民获得了独立经营土地的机会,提高了农民收入。

其次,农村土地确权为农民提供了土地使用权的保障,加强了农民对土地的投资和耕作,使农田发展更加规范和有序。

最后,土地流转市场化为农民提供了更多的经济收益来源,激发了农民的创业积极性,推动了农村发展的速度。

六、问题与挑战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虽然带来了许多好处,但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一些地方实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速度过快,导致农民缺乏土地安置和就业的渠道,造成农民的利益受损。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一项重要任务,旨在解决农村土地问题,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实现农村现代化。

本文将从土地承包制度改革、土地确权登记、土地流转市场建设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土地承包制度改革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土地承包制度一直存在一些问题,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因此,土地承包制度改革成为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重点之一。

首先,我们应该完善土地承包制度。

目前,土地承包期限较短,农民对土地的长期经营计划无法实施,影响了他们的投入积极性和生产稳定性。

因此,要适度延长土地承包期限,并建立相应的退出机制,使农民能够长期稳定地发展农业生产。

其次,我们应该推动家庭承包经营制度向集体经营制度转变。

目前,许多地方已经开始试点推行集体经营制度,通过组织农民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形式,将小农户逐步组织起来,实现规模化经营,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最后,我们还需要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让农民可以自由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实现土地的集约利用和优化配置。

同时,要强化土地承包经营权的保护,防止乱占乱用现象的发生,保障农民的权益。

二、土地确权登记土地确权登记是实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重要环节,它能够保障农民的土地权益,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首先,土地确权登记可以解决土地权属不清的问题。

在过去的农村土地管理中,许多土地的权属信息没有得到清晰地记录和保存,导致土地交易时存在很多争议和纠纷。

通过土地确权登记,可以准确记录土地的权益归属,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

其次,土地确权登记可以推动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

在土地确权登记的过程中,可以对土地资源进行测量和评估,为土地利用进行科学规划和合理安排提供依据。

这有助于推动农村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益。

最后,土地确权登记可以促进农民增收。

通过土地确权登记,农民可以获得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证书,这有助于他们融入土地流转市场,通过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来增加收入。

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

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

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一、改革的必要性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我国农村土地管理制度一直是以集体所有、农民承包经营为基本制度。

虽然这一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农民的土地经营权益,但也存在一些弊端和不足。

比如,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益不清晰,无法自由流转,土地利用效率低下,土地碎片化严重,农村土地资源闲置浪费等问题。

因此,改革现有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势在必行。

二、改革的主要内容1. 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确保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政府将加强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保障和管理,完善农村土地流转市场,确保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益不受侵犯,并鼓励土地流转,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2. 建立健全的农村土地流转市场农村土地流转市场是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

政府应该通过加强监管,建立和完善农村土地流转市场,规范土地流转交易行为,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

3. 加强土地规划管理,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政府应该通过加强农村土地规划管理,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农村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保障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益。

4. 完善土地流转税制和土地征收制度政府应该通过改革税收制度,建立健全的农村土地流转税制和土地征收制度,引导农民积极参与土地流转,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三、改革后的影响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将给农村地区带来一系列积极的影响。

首先,农民将获得更多的土地经营自主权,可以更灵活地开展土地经营活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其次,这也会促进农村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减少土地碎片化和闲置浪费现象。

同时,改革后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将吸引更多的资金和技术进入农村地区,促进农村经济稳定和社会和谐发展。

四、应对挑战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面临着一些挑战。

其中,最大的挑战在于如何平衡农民的土地经营权益和土地流转市场的规范发展。

政府应该通过加强监管,建立健全的制度,保障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益,规范土地流转市场,防止土地流转中的风险和问题。

此外,政府还应该加强对农村土地利用的规划和管理,引导农民进行合理的土地流转和利用,避免土地流转过程中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范围与实施方案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范围与实施方案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范围与实施方案概述农村土地是我国农村经济的基础,土地制度改革涉及到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的生活状况和社会稳定等重要问题。

本文将探讨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范围与实施方案。

一、土地制度改革的范围1. 土地承包制度改革当前,我国农村土地承包制度面临着土地资源闲置、农民收益低等问题。

因此,土地承包制度改革需要从承包期限、承包面积、流转方式等方面进行调整,以更好地保障农民的土地权益。

2. 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制度改革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制度涉及到土地使用权的划分、使用权的流转等问题。

改革的范围主要是在推动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实现市场化、规范化等方面进行改革,以满足农村发展的需要。

3. 农村土地征收制度改革当前,我国农村土地征收制度存在强制性征收、农民补偿不合理等问题。

土地征收制度改革应从合法性、公平性等方面进行调整,确保农民的权益得到保障。

二、土地制度改革的实施方案1. 完善土地承包制度通过延长土地承包期限,增加农民的承包收益,鼓励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2. 推动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制度市场化建立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的流转市场,通过流转租金、股权交易等方式实现土地使用权的规范流转,激发农村土地资源的活力。

3. 完善农村土地征收制度建立土地征收决策的透明机制,保障农民知情权、参与权和财产权,确保土地征收的公平性和合法性。

4. 加强土地执法与监管加强对土地制度改革的执法与监管,确保政策的有效实施,打击违法占地、无偿占地等行为,保障农民的土地权益。

5. 完善土地指标管理建立健全的土地指标管理机制,合理配置土地资源,促进农业产业的发展,实现农业现代化。

6. 加强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通过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改善农村环境,促进农民增收。

7. 推动土地培育与保护加强对农村土地的培育与保护,提高土壤肥力,推广科学种植技术,保护农村生态环境。

8. 鼓励土地社会化服务开展农村土地规划和土地利用咨询服务,为土地流转、土地交易等提供法律、政策支持,促进土地制度改革的顺利实施。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总结与反思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总结与反思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总结与反思土地是农村经济的基础,土地制度对农村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我国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在此对改革进行总结与反思,以进一步推动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

一、改革背景与目标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是我国农村经济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

改革的背景是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体制在当前经济发展形势下已经不适应,给农村发展带来了一系列问题。

因此,改革的目标是通过改变土地产权关系,更好地发挥农村资源的效益,推动农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二、改革措施与成效1. 农村土地承包制度改革农村土地承包制度改革是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核心内容之一。

改革将原先的长期承包制调整为“三权分置”,即土地承包权、经营权和收益权分开。

这使得农民个体经营者拥有更大的自主权和自主决策权,提高了农村经济的灵活性和效益。

2. 农村土地流转市场化为了激发土地资源的潜力,改革推动了农村土地流转市场化。

通过建立土地交易市场,实施土地流转补贴政策,鼓励农民自愿流转土地,引导农村土地资源向效益、规模、专业化方向流动,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加强了农民的土地经营产权。

3. 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制度改革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制度改革是为了解决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难、管理复杂的问题。

改革中,通过确权登记、流转规则、流转价格等方面的创新,使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具备了市场交易能力,促进了农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

三、改革存在的问题与反思1. 个体农民参与度不高当前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中存在个体农民参与度不高的问题。

在农村土地承包制度改革中,部分地区个体农民的土地承包权流转速度较慢,个别地区甚至没有参与承包权流转。

这一问题表明在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过程中,需要加强宣传教育,增加个体农民的参与意识。

2. 土地流转市场不完善农村土地流转市场化仍存在一些制约因素。

首先,土地流转市场的信息不对称,使得流转价格不够透明、合理。

其次,部分地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政策执行不到位,制约了土地流转市场的健康发展。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具体做法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具体做法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是中国农村改革的一个重要领域,旨在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提高农民土地权益,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具体的做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改革:-推动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确权工作,明确农民对集体土地的所有权。

实施土地确权后,农民将取得对土地的确权证书,进一步明确土地权益。

2. 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偿退出:-推动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偿退出,让农民在土地不流转的情况下享受土地经济效益。

政府可以通过各种形式,如发放补贴或提供其他资源,补偿退出的农户。

3. 建立健全农地流转市场:-放开农村土地流转的限制,建立健全的农地流转市场。

鼓励农户通过流转土地实现规模经营,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4. 推动农村土地整治:-进行农村土地整治,包括土地流转整理、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等,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推动农村产业结构升级。

5. 加强土地经营权抵押融资:-推动土地经营权抵押融资,让土地经营权成为农民融资的资产。

通过土地抵押,农民能够获得更多的贷款,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水平。

6. 完善农村土地交易体系:-完善农村土地交易的体系,包括土地交易登记、交易流程、交易信息公开等方面。

提高土地交易的透明度和规范性。

7. 加强土地权属监管:-建立土地权属监管体系,通过技术手段加强对土地权属的监管,减少土地权属纠纷。

8. 农民参与农村土地改革:-提高农民对土地改革的参与度,通过座谈会、调研等方式征求农民意见,确保改革过程更符合农民的实际需求。

9. 政策法规支持:-制定和完善相关法规政策,为土地制度改革提供法治保障。

同时,加强对农民的法律宣传和培训,提高农民的法律素养。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过程,需要政府、农民、企业等多方合作,确保改革的可持续性和稳定性。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和未来的重点方向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和未来的重点方向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是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和统一市场交易,推动土地流转、确权登记和土地证书化,优化土地整治、土地利用和土地保护,推进集体土地征收和整治,以及探索实现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和股份制改革等。

具体来说,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是推动改革的重要内容。

这一改革可以促进土地优化配置、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扩大农民就业机会,促进农村集约化经营和农村经济发展。

同时,确权登记和土地证书化是防止土地流转中的诸多风险和问题的关键步骤。

在未来,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重点方向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深化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制度改革,推进土地流转市场建设,制定更为完善的政策和制度规范,建立更加完善的土地交易和监管机制。

2. 推进土地确权登记和证书化的工作,加强农村土地调查和研究,建立健全土地地籍档案和信息系统,完善土地执法监管机制,防止土地交易的各种风险和问题。

3. 优化土地整治、土地利用和土地保护,完善土地政策体系,
促进土地集约化经营,推进农村土地现代化管理模式,推动农村土地资源节约高效利用,扩大农村经济规模和效益。

4. 推进农村土地所有权和股份制改革,通过建立公平有效的土地股份制转让机制,促进土地所有权的集中和规范,推动农业现代化和生态文明建设。

综上所述,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未来重点方向将在深化土地制度改革,建立完善的土地交易体系,完善土地政策体系,推动农村地区现代化管理和生态文明建设。

这些措施有望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农民收入增加和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是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一环。

这一改革旨在解决农村土地问题,改善农民土地权益,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确保社会稳定和谐。

首先,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目标是保障农民的土地权益。

过去,中国租佃制度和集体土地制度存在一些问题,导致农民权益受到侵害。

改革后,农村土地流转和经营权明确规定,农民有了稳定的土地承包权和流转收益分配机制,有效保障了农民的合法权益,增强了农民的土地使用意识和积极性。

其次,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改革后,农民可以选择将自己的土地流转给专业化经营者,或者通过土地入股和股份合作社的方式,推动农村资本与劳动力融合,提高农村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

同时,农村土地改革还鼓励农民参与乡村旅游、农产品加工等新兴产业,开拓农业多元化经营,为农民增加了收入来源。

再次,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对于保障社会稳定和谐起到了积极作用。

过去农民的土地权益难以保障,缺乏土地证书的确权审批问题长期困扰着农民,容易引发土地纠纷和社会不稳定。

改革后,农民的土地使用权得到了法律保护,土地流转和转让更加规范透明,解决了农民的后顾之忧,减少了社会矛盾和冲突,推动了农村社会的和谐发展。

最后,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还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重要支撑。

贫困地区通常土地资源有限,效率低下,农民收入水平较低。

通过土地流转和经营权流转,加快贫困地区农村产业结构优化,提高农村居民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同时,改革激发了农村的内生动力和发展潜力,为脱贫攻坚提供了保障。

总之,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旨在解决农村土地问题,保障农民土地权益,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和谐。

这一改革已经取得了重要成果,但仍面临一些具体问题和挑战。

我们需要继续深化改革,创新机制,完善政策,持续推动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为农民增收致富,实现乡村振兴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力量。

我国的农业发展政策

我国的农业发展政策

我国的农业发展政策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长,农业作为我国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了确保食品安全、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并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我国采取了一系列的农业发展政策。

本文将就我国的农业发展政策进行探讨。

一、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是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一环。

为了解决农村土地流转、承包和保护等问题,我国实行了家庭承包制度和土地流转政策。

家庭承包制度将土地分配给农户进行经营,有效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同时,土地流转政策促进了农业规模化经营,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

这些改革举措为我国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二、农业科技创新农业科技创新是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政府加大对农业科技研发的支持力度,鼓励农业科技创新。

通过引进和培育科研人才,加强农业科技人员的培训和交流,推动农业科技创新的不断突破。

例如,我国在超级稻、棉花、杂交水稻等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有效提高了农业生产力,并有效应对了粮食安全挑战。

三、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我国农业发展政策的重要方向。

政府致力于减少粮食等大宗农产品过剩现象,调整农业结构。

通过减少玉米种植面积、增加高附加值农产品的种植,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竞争力。

此外,加强农产品加工和销售体系建设,促进农产品的销售和流通,为农民增加收入提供便利。

四、农村金融支持政策为了解决农村金融问题,我国实施了农村金融支持政策。

政府鼓励银行加大对农村的信贷支持力度,为农民提供低利贷款,促进农业生产和农民的经济发展。

此外,政府还推进保险、金融补贴和扶贫政策等,为农民提供多元化的金融服务,帮助他们规避风险,增加收入。

五、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是我国农业发展政策的重要内容。

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环保政策,鼓励农民采取生态友好型农业生产方式。

同时,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推动农业生产方式的绿色转型。

通过生态环境保护,保护农田、水资源和生物多样性,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

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的演变

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的演变

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的演变
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的演变可以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新中国成立初期(1949年-1956年):土地改革阶段。


这一阶段,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政府实行了土地改革政策,废除了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所有制,实行了农民的土地承包制。

2、大跃进时期(1958年-1961年):农村集体化阶段。

在这
一阶段,中国实行了大规模的农业集体化运动,农村土地由个体承包变为集体所有制。

农民加入农村人民公社,集体经营土地,并进行农田水利建设、农村工业化和人民公社化等措施。

3、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年-1976年):农村社会主义教育
运动阶段。

在这一阶段,农村土地制度基本上保持了农村集体化的形态,但受到了文化大革命的冲击和破坏,农村经济发展受到了很大影响。

4、改革开放以来(1978年至今):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阶段。

在这一阶段,中国实行了农村改革政策,逐步放开了农村土地的承包权,农民以家庭为单位承包土地。

并且,在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基础上,农民逐渐实现了土地流转,发展起土地经营权流转市场。

此外,还出现了土地法律制度的建立、农村土地管理体制改革等相关政策。

农村土地改革方案

农村土地改革方案

农村土地改革方案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差距逐渐缩小,但农村地区的土地权益问题一直未能得到很好的解决。

为此,我国政府自上世纪90年代起开始进行农村土地改革,推出了一系列方案。

本文将对这些方案进行详细介绍和分析。

一、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方案该方案是我国政府在1960年代初就开始探索,80年代中期前后扩大试点,1998年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的土地制度改革方案。

该方案主要涉及三个领域:(1)土地承包制度改革在改革前,我国农村的土地共有制度存在较长时间。

在该制度下,农村土地归集为全村的共同财产,村干部负责土地的配置和管理。

但这种制度存在一些弊端,如土地缺乏流转、管理无人管等问题。

基于上述原因,政府在改革中提出了承包土地制度,农民群众可在村委会领取相应面积的土地,自行经营管理,并且可租赁或流转出去。

(2)废除农业税和户口制度改革在改革前,我国采用“包产到户”的方式进行农业生产,这会导致农民无法形成规模经营。

为此,政府在改革中废除了农业税,让农民更多地享受到农业生产的红利;此外,还取消了原有的户口制度,使得农民能够在城市获得更多的机会。

(3)土地合法权益保护在改革前,由于缺乏规范的土地使用、流转、交易机制,导致农民的土地合法权益难以得到保障。

为此,政府在改革中建立了土地流转、交易等完整的制度体系,加强对土地合法权益的保护。

二、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方案的成果和问题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方案的实施,虽然给我国农业生产带来了一定的变化,但与其带来的问题也在不断增加。

优点:(1)土地承包制度改革,鼓励农民进行规模化种植,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民收入。

(2)废除农业税,减轻农民负担。

(3)取消户口制度,使得农民能够在城市生活和工作。

(4)加强对土地合法权益的保护,提升了农民的权益保护。

缺点:(1)农村土地质量下降在农村土地承包后,一部分农民为了追求短期经济利益,不断种植同一种作物,从而造成土地失去肥力。

(2)农村流失人口增多,农业劳动力短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农村流失人口逐年增多,导致农业劳动力短缺,影响农业生产效率。

我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发展变革及机理分析

我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发展变革及机理分析

我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发展变革及机理分析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农村土地资源的重要性逐渐凸显。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成为了一项重要工作。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我国进行了多次土地制度改革,通过引入市场化和合法化的手段,实现了土地利益的合理分配。

本文从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历史、发展现状以及机理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我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历史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开始进行土地改革,实现了土地的集体化和公有制化。

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得到了极大地改善。

但是在20世纪80年代,我国农村土地制度遇到了瓶颈,农民的土地流转受到了限制,土地流转的效率得不到有效的提升。

进入21世纪以后,我国面临着巨大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挑战,需要重新审视农村土地制度。

因此,我国开始进行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二、我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发展现状目前,我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已经进入了深入开展的阶段。

2008年之后,我国先后实施了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改革等一系列政策,促进了农村土地流转和变革。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改革政策并不是简单的重复和延续,而是在原有政策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和改进。

例如,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将原本的使用权转变为所有权,为农民提供了更多的自主权利,从而解决了过去农民无法卖掉或转让宅基地的困境。

同时,改革的最终目的是要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因此,在开展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过程中,我国需要考虑到一个问题,那就是如何让更多的农民受益。

一方面,要加强法律法规管理,以保护农村土地流转中弱势群体的利益,另一方面,要结合地理和经济特点,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

三、我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机理分析1.物质基础为改革奠定基础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一项基本任务,就是改善农村物质生活条件。

通过改革,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土地使用权利,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企业,并通过就业和创业等方式增强农民收入,从而达到改善物质基础的目的。

这也为改革的顺利进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影响与问题

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影响与问题

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影响与问题近年来,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不断深化,对农村经济、社会和环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然而,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推进,也暴露出一些潜在问题。

本文将分析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影响和问题,并谈及可能的解决方案。

一、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影响1.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为农民提供了更多的土地使用权,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此举增加了农村产量和农民收入,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快,科技投入增加,农业生产效率提高。

2. 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推动了城乡土地资源的有序流动,促进了城乡一体化发展。

农村经济的发展带动了农民就业机会的增加,吸引了城市人口回流或者转移,缩小了城乡发展差距,提高了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

3. 保障农民合法权益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明确了农民的土地承包权和经营权,保障了农民的合法权益。

这使得农民更加有信心投入土地经营和农业生产,提升了其生活质量和积极性。

4. 推动农村社会进步土地流转和承包权确权登记,为农村社会管理和农村治理提供了有效手段。

土地制度改革有助于推动资本流入农村,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提高了农村社会治理水平。

二、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问题1. 产权保护不完善尽管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为农民提供了土地承包权和经营权,但仍存在产权保护不完善的问题。

一些地方存在强拆、强征土地的情况,农民权益受到侵犯。

此外,土地纠纷和乡村闲置土地问题也较为突出,需要进一步加强法律保障和监管。

2. 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低下农村土地流转过程中,有些土地利用效率低下,农民积极性不高。

部分农民倾向于将土地承包给其他地方或个人,而自己不去经营。

这导致农村土地浪费和农业生产效益下降。

3. 农民土地流转困难虽然农村土地流转政策不断完善,但农民土地流转仍面临一些困难。

土地流转手续复杂,流转市场不规范,缺乏有效的评估、交易和保障机制,限制了土地的有效流动。

4. 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后,一些年轻人离开了农村,导致农村劳动力减少和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重点在哪里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重点在哪里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重点在哪里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是我国农村改革的关键领域,对于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保障农民权益、促进城乡融合具有重要意义。

那么,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重点究竟在哪里呢?稳定土地承包关系是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基础。

长期稳定的土地承包关系能够给农民吃下“定心丸”,让他们敢于在土地上投入更多的时间、精力和资金,促进农业的长期发展。

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这一政策的明确为广大农民提供了稳定的预期。

在此基础上,要进一步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制度,明确承包地块的面积、四至等信息,减少土地纠纷,保障农民的土地权益。

土地流转机制的完善是改革的重要环节。

随着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大量土地需要流转给有经营能力的主体。

一方面,要建立健全土地流转市场,提供规范的流转平台和服务,让土地流转更加公开、透明、有序。

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土地流转的监管,防止土地流转过程中的“非农化”“非粮化”问题。

同时,保障农民在土地流转中的主体地位和合法权益,确保流转收益合理分配。

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是改革的一大突破。

这一举措赋予了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与国有建设用地同等的地位,能够增加农村集体的土地收益,促进农村产业发展。

在推进过程中,要明确入市的条件、程序和收益分配机制,保障土地入市的公平、公正、公开。

同时,要加强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的衔接,确保土地的合理利用和开发。

宅基地制度改革关系到农民的居住权益和农村的稳定。

要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适度放活宅基地和农民房屋使用权。

在保障农民基本居住需求的前提下,鼓励通过出租、合作等方式盘活闲置宅基地和农房,增加农民的财产性收入。

同时,要加强宅基地的规划和管理,防止宅基地无序扩张和浪费。

土地征收制度的改革旨在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

要严格界定公共利益的范围,规范土地征收程序,提高土地征收补偿标准,确保农民在土地征收过程中得到合理的补偿和安置。

同时,要加强对土地征收行为的监督,防止滥用征地权力,侵害农民利益。

论述我国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和创新

论述我国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和创新

论述我国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和创新引言土地问题是中国农村经济发展中的核心问题,其制度也一直是关注的焦点。

在中国特殊的历史和政治背景下,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和创新一直是国家的重大决策,也是中国农村发展的必经之路。

本文从历史、现状和未来三个方面来探讨我国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和创新。

历史农村土地制度的演变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的演变可以追溯到早期的封建式土地制度,也就是地主缴纳一定的税赋后,可支配农民种植土地,农民需劳动地主田地换取生活必需品。

1949年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实行了土地改革,实行了“土地公有,农户自耕”的制度,解放农民,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农村土地制度进行了多次改革。

其中一次较为显著的改革是2008年新修订的《土地管理法》的颁布和实施,加强了土地使用权的管制,保障了土地使用权的安全性和稳定性,也为农民提高土地使用效益提供了保障。

现状农村土地流转目前,我国的农村土地正在发生流转,即以长期承包的方式供给新出现的承包者。

这为农民增加了可支配的资产,对增加稳定收入、增加土地利用效率、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等方面产生的显著影响。

然而,土地流转也面临着很多挑战和风险,如农民土地权益受损、农村经济非法违规行为增多等问题。

农村土地权益保障对于农民的土地权益保护,国家也出台了相关政策。

例如,建立了土地登记系统,实现了权属清晰和信息透明,方便农民进行土地流转等行为。

同时,国家也加强了对土地流转市场的监管,防止不当行为的发生,保护农民的利益和权益。

未来乡村振兴战略近年来,中国实施了乡村振兴战略,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来自政府的投资、政策扶持、多元化经营和培训等支持措施,为农民带来了新机遇,也推动了农村土地制度的进一步改革和创新。

新型农村经营主体同时,新型农村经营主体——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也不断涌现。

这些新型经营主体,可以在农村化解土地流转不确定性、增强农村经济活力、实现农民利益最大化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和未来的重点方向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和未来的重点方向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和未来的重点方向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一环,关系着广大农村人民的切身利益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近年来,我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未来的重点方向应该是进一步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推动农民土地权益保护,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1.土地承包制度的稳定和完善。

土地承包制度是我国农村土地制度的基本制度,保障了农民的土地权益和承包地的持续经营。

未来要继续巩固和完善这一制度,确保承包地的经营权稳定和有序流转。

2.宅基地制度的改革。

宅基地是农民居住和生产的基础,但现行宅基地制度存在不完善和不规范的问题。

未来要加强对宅基地制度的法律规范,确保农民的宅基地权益得到有效保护。

3.土地流转和经营权有序流转。

随着农民从事非农业生产的增多,土地流转和经营权的有序流转成为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

未来要加强对土地流转的管理和监管,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同时促进农业生产的规模化和集约化。

4.土地经营权的确权登记。

土地经营权的确权登记是保障农民土地权益的重要基础,未来要加强对土地经营权的确权登记工作,确保农民的合法土地权益得到有效保护。

未来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重点方向包括:1.深化农村土地流转制度改革。

随着农民从事非农业生产的增多,土地流转成为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重点。

未来要加强对土地流转市场的监管,推动土地流转规范化、合法化和市场化。

2.完善农民宅基地制度。

宅基地是农民居住和生产的基础,未来要加强对宅基地制度的法律规范,推动宅基地使用权的保障和可持续利用。

3.加强农村土地资源的统筹规划和管理。

农村土地资源是国家的宝贵资源,未来要加强对农村土地资源的统筹规划和管理,确保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保护。

4.促进农村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集约化生产。

未来要加强对农村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促进农业生产的规模化和集约化,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益和质量。

农村土地使用权制度改革

农村土地使用权制度改革

农村土地使用权制度改革1.引言农村土地使用权制度改革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改革的一项核心任务。

中国以农业为基础的经济体制使得土地是农村最重要的生产要素之一,土地使用权的改革对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长具有重要意义。

2.制度起源农村土地使用权制度源于农村土地所有权制度改革。

2008年,我国通过《农村土地所有权和农民住房使用权确权法》,确认了农民的土地所有权和住房使用权。

但与此同时,土地使用权仍然存在一些限制和问题,因此必须进行改革。

3.改革目的农村土地使用权制度改革的目的是完善农村土地所有权和土地使用权关系,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加。

通过改革,既能够保护农民的土地使用权,又能够促进农村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

4.改革内容农村土地使用权制度改革包括土地流转制度改革、承包地经营权改革和土地利用权市场化等方面。

其中,土地流转制度改革通过建立土地流转市场,促进农村土地的优化配置;承包地经营权改革通过确权登记和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保障农民的土地使用权;土地利用权市场化则通过发展土地交易市场,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5.影响因素农村土地使用权制度改革受到政府政策、农民意愿、土地利用情况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影响。

政府政策需要提供支持和激励,农民意愿需要得到充分尊重和保护,土地利用情况需要适应产业结构调整和城市化进程,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需要提高。

6.改革效果农村土地使用权制度改革对于农村经济和农民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

改革后,农村土地资源的配置更加灵活,农民可以通过流转实现土地的集约化利用,增加收入。

同时,改革也能够推动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农村社会的发展。

7.存在问题农村土地使用权制度改革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一方面,农民对于土地使用权的保障需要得到加强,流转市场的健全性和透明度还有待提高;另一方面,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过程中存在信息不对称和权益保障不完善等问题。

8.未来展望在未来,农村土地使用权制度改革还需要进一步深化和完善。

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首先,土地制度的背景。

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始于上世纪80年代末期,当时,中国农村存在着土地分散、无法流转的困难、农民对土地权益缺乏保障等问题。

而且,随着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农村劳动力逐渐减少,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低下的问题日益突出,这就需要通过土地制度来提升土地资源的使用效率,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其次,土地制度的主要内容。

中国农村土地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集体土地所有权制度。

通过,确立了农民集体土地所有权的法律地位,明确了集体经济组织对土地的经营管理权和农民个人土地承包经营权。

这一既保护了农民的土地权益,又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土地流转问题。

3.宅基地制度。

宅基地是农民住房所在的土地,土地制度在保留村民合法宅基地使用权的同时,对于拆迁、财产权归属、宅基地经营等问题进行了规范,为农民提供了更多的宅基地权益保障。

4.集体经济组织。

土地制度还涉及到集体经济组织的,例如,通过推行股份制,鼓励农民入股集体经济组织,提高农民对土地管理和经营的积极性。

最后,土地制度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效。

首先,通过土地制度,中国农村农民的土地权益得到了法律的保障,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得以维护,激发了农民参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性。

其次,土地流转促进了土地资源合理配置,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农民增收致富的渠道拓宽。

再次,宅基地制度为农民提供了更多的宅基地使用和经营保障,增强了农民的居住条件和财产权益。

最后,集体经济组织提高了农民对土地的管理和经营积极性,加速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

综上所述,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是中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农民的土地权益得到了保护,土地流转得以顺利进行,土地资源得到了合理配置,农民的生活条件和收入水平得到了明显提高。

当前,中国农村土地制度还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需要进一步深化和完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浅析中图分类号:f301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4202(2010)04-168-03摘要近年来“三农”问题成为党和国家政治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我国要实现现代化进程,完善和发展在市场经济中暴露出的各种“三农”问题,是一种必然选择。

从表面上看来是农村发展相对滞后、农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比较低,而实质上则是经济市场化过程中农村土地制度的合理安排问题。

建立健全归属清晰、权责明确、流转顺畅、保护严格的现代农村土地制度,有利于增强农民的生产和投资积极性,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

因此,研究中国农村土地制度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土地制度承包经营土地流转一、我国农村土地制度的现状与问题(一)我国农村土地制度的特点在我国农村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经过这么多年的理论和实践的检验,基本上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土地制度体系。

我国现阶段实行的主要是是以农民土地归集体所有、家庭承包经营为主的农村土地制度。

我国农村土地制度非常复杂,概括起来有这样一些特点:1.在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方面,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实行国家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并存,以土地的集体所有制为主。

2.在农村土地经营制度方面,实行多种土地经营形式并存,以土地的家庭承包经营形式为主。

3.在土地的管理体制方面,实行国家管理、村社经济组织管理、基层经营者管理的三级管理体制,以土地的国家宏观管理为主。

(二)我国农村土地制度的问题随着我国农村市场经济发展的深入,我国农村土地制度在维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家庭承包经营为主的农村土地制度的基础上,它的内涵和外延正在发生着变化,以适应我国农村市场经济的需要,主要体现在农民集体土地所有制度、土地家庭承包经营制度、家庭承包经营土地流转制度和农村土地管理制度这四个方面。

1.农民集体土地所有权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八条规定“城市市区的土地属于国家所有。

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除由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以外,属于农民集体所有;宅基地和自留地、自留山,属于农民集体所有。

”第十条规定“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依法属于村农民集体所有的,由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村民委员会经营、管理;已经分别属于村内两个以上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农民集体所有的,由村内各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村民小组经营、管理;已经属于乡(镇)农民集体所有的,由乡(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经营、管理。

”从上述法律规定中我们可以看出我国的所有权形式为国家和集体的双重所有制形式,而对于集体所有而言,我国的集体则分为三个层次的集体:一是村级集体经济组织或者村民委员会;二是村内经济组织或者村民小组;三是乡(镇)级经济组织或者乡(镇)人民政府。

农村集体土地本应归某一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农民集体所有,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农民集体是无法行使所有权的,而必须由某一具体的集体经济组织代表农民集体来行使所有权,并负责土地的经营管理。

然而,集体经济组织只是农民集体的代表机关而非农民集体本身,由于大多数地区农民集体经济组织已经解体,农民缺乏行使集体土地所有权的组织形式,这便出现了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缺失的现象。

在我国农民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呈现不明晰的状态下,很多农民通常不认为自己是土地的主人,而仅仅把自己看作是土地租用者或耕作者。

一些农村干部以集体土地所有权代表的身份,随意改变土地承包期限和处分土地,造成土地使用分配不公和大量耕地资源流失。

一些地方政府无视农民集体的土地所有权,以征地的名义或以租代征的方法,将耕地非法转为建设用地,从而导致耕地的大量减少。

可见,由于所有权界定的不明晰,在土地运作过程中就会出现严重损害农民利益的事件,影响农民的积极性和合法权益。

2.土地家庭承包经营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十四条规定“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由本集体经济组织的成员承包经营,从事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生产。

土地承包经营期限为三十年。

发包方和承包方应当订立承包合同,约定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承包经营土地的农民有保护和按照承包合同约定的用途合理利用土地的义务。

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受法律保护。

”第十五条规定“国有土地可以由单位或者个人承包经营,从事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生产。

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可以由本集体经济组织以外的单位或者个人承包经营,从事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生产。

发包方和承包方应当订立承包合同,约定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土地承包经营的期限由承包合同约定。

承包经营土地的单位和个人,有保护和按照承包合同约定的用途合理利用土地的义务。

”我国开始实行土地家庭承包经营制度之初,提出了“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的都是自己的”的口号,这种方式极大地调动的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交够国家的”是指承包户按承包土地的数量向国家交纳农业税;“留足集体的”是指土地承包户按承包合同上缴村提留和乡统筹①;“剩下的都是自己的”是指承包土地的总产值,作了村提留乡统筹和生产费用的扣除之后,剩下的部分全归承包户自己所得。

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在土地家庭承包经营制度上暴露出了一系列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土地承包经营权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上。

从土地管理法我们可以看出法律对于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确定主要在于发包方和承包方这两者订立的承包合同上,但是对于承包合同的具体内容则没有明确的规定。

在实际的土地运作过程中,农民作为承包方主体和国家或集体作为发包方主体在权利和义务上存在不一致性,国家或者集体所有者事实上可以有多种理由来终止或重新修订合同内容,随意解除土地承包合同,侵犯农民合法权益的现象是经常发生的,在不少地方,许多农民根本没有书面的土地承包合同。

由此引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使承包主体无法对于土地进行长期的投资和形成土地经营的规模效益。

3.家庭承包经营土地流转制度《农村土地承包法》第三十二条规定“通过家庭承包取得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可以依法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或者其他方式流转。

”第三十四条规定“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主体是承包方。

承包方有权依法自主决定土地承包经营权是否流转和流转的方式。

”第三十六条规定:“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转包费、租金、转让费等,应当由当事人双方协商确定。

流转的收益归承包方所有,任何组织或个人不得擅自截留、扣缴。

”第四十三条规定:“承包方对其在承包地上投资而提高土地生产能力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依法流转时有权获得相应的补偿。

”从土地承包法中我们可以看出国家对于承包方的经营土地流转制度有了一个明确的规定,即每一个承包方都享有承包经营土地流转权。

但从实践上讲,对于不同集体所有制条件下的土地流转,由于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的制度安排,既形成了集体内部的均等占有,同时也形成了对集体之外的排他性,所以就限制了不同集体所有权主体之间的流动;对于同一集体内部的土地流转,由于缺乏具体的操作设计和政策规范,侵害农民承包经营土地流转权的现象比较普遍。

基层干部往往以所有者代表的身份并依托行政权力,强制推行农地流转,剥夺农民的自主决策权或以农地规模经营、结构调整、农业开发等为借口,通过“反租倒包”等形式,低价强行租回农民承包农地;在农地流转过程中与民争利现象屡屡发生。

4.农村土地管理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二条规定:“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法对集体所有的土地实行征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十一条规定“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由县级人民政府登记造册,核发证书,确认所有权。

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依法用于非农业建设的,由县级人民政府登记造册,核发证书,确认建设用地使用权。

单位和个人依法使用的国有土地,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登记造册,核发证书,确认使用权;其中,中央国家机关使用的国有土地的具体登记发证机关,由国务院确定。

确认林地、草原的所有权或者使用权,确认水面、滩涂的养殖使用权,分别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的有关规定办理。

”另外,土地管理法中还明确规定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第二十五条对农地征用程序进行了具体规定。

该条款规定:“征用土地方案经依法批准后,由被征用土地所在地的城市、县人民政府组织实施,并将批准征地机关、批准文号、征用土地的用途、范围、面积以及征地补偿标准、农业人员安置办法和办理征地补偿的期限等,在被征用土地所在乡(镇)、村予以公告。

被征用土地的所有权人、使用权人应当在公告规定的期限内,持土地权属证书到公告指定的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办理征地补偿登记。

”我们可以看出国家分别在土地的权属界定,土地利用规划和土地交易补偿机制等方面来加强对农村土地的管理,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还存在不少的问题。

首先是耕地、林地、草地和滩涂等农地登记的法律依据,分别是《土地管理法》《森林法》《草原法》和《渔业法》,并且各个法律对登记的规定不仅太笼统,而且有不一致的地方,结果导致土地的管理权不规范和土地权属界定的不清晰;其次是在土地利用规划过程中,由于地方政府出于快速发展经济的考虑,就直接来干预规划的制定,造成的结果就是各地的城市总体规划都严重超标;最后是在土地补偿机制中我国采用的是法定的适当补偿,即按照规定标准来计算被征用土地的补偿费、安置补助费、地上附着物和青苗补偿费,这个过低的补偿标准虽然会给地方财政带来巨额的收入,但是却不利于农业的现代化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二、我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途径(一)归属清晰我国现在的土地管理法中虽然明确指出“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依法属于村农民集体所有的,由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村民委员会经营、管理;已经分别属于村内两个以上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农民集体所有的,由村内各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村民小组经营、管理;已经属于乡(镇)农民集体所有的,由乡(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经营、管理。

”同时也指出了“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由县级人民政府登记造册,核发证书,确认所有权。

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依法用于非农业建设的,由县级人民政府登记造册,核发证书,确认建设用地使用权。

”一方面加强力度完善县级人民政府关于农民集体土地的登记工作,另一方面在集体组织中设立由成员选举产生的监督机构,防止村干部利用职权来替代农民集体土地所有权,真正实现农民集体的土地所有权归各农民成员共同所有。

(二)权责明确关于土地承包经营制度我国在长期的实践中给与了充分的肯定,土地管理法中也明确指出“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由本集体经济组织的成员承包经营,从事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生产。

土地承包经营期限为三十年。

发包方和承包方应当订立承包合同,约定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承包经营土地的农民有保护和按照承包合同约定的用途合理利用土地的义务。

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受法律保护。

”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一方面要积极签订土地承包经营合同,改变口头承诺的局面,使得在农民遇到承包纠纷时可以维护自身的权益;另一方面要进一步细化土地承包合同中的权利和义务,使农民作为承包方主体与国家或农民集体作为发包方主体在法律地位上保持一致性,以增强承包合同的可操作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