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诵前行引导文

合集下载

早晚课诵集

早晚课诵集

早晚课诵集人生如逆旅,每天都在无声地行进。

在这漫长的旅途中,我们需要调整好自己的节奏,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迎接每一天的挑战和机遇。

早晚课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能够给我们带来精神的滋养和力量的注入。

本文将为大家提供一些适合早晚课诵读的文章,希望能够帮助大家开启美好的一天或者平静的夜晚。

早上是一天中最为重要的时刻,一天的起始决定了之后的节奏。

在这个时候,我们可以选择诵读一些鼓励自己的文章,来激发起自己的斗志和动力。

例如,《清晨的阳光照亮希望》,这篇文章描绘了清晨的美景和希望的象征,通过细腻的文字和生动的描写,让我们感受到了新一天的无限可能。

又如,《迎接新的挑战》这篇文章,它激励我们面对困难时要勇敢前行,不断挑战自己,积极追寻梦想。

夜晚是一天的结束,也是放松和休息的时刻。

在这个时候,我们可以选择一些恬静优美的文章,来平复内心的喧嚣和疲惫。

例如,《夜晚的宁静》这篇文章,以抒怀的笔触描绘了夜晚的宁静和安详,让我们在喧嚣的都市中找到片刻的宁静与安宁。

又如,《与书为友的夜晚》这篇文章,它告诉我们在夜晚与书为伴,可以获得知识的滋养和心灵的寄托。

除了诵读文章,我们还可以选择一些富有警示和启迪性的诗词来进行早晚课的朗诵。

例如,《望岳》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杜甫的名作,通过描绘自然景色,表达了作者的壮志豪情和追求卓越的精神。

又如,《登鹳雀楼》这首诗,以豪放激昂的笔调赞美了北国大好河山和雄伟壮丽的建筑,激励我们要有胸怀天下的雄心壮志。

无论是早上还是晚上的诵读,它们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早晚课诵读是一种积累和调节,它可以通过精选的文章和诗词来影响我们的思想和情绪,帮助我们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迎接人生的挑战。

因此,让我们每天都保持一份专注和坚持,用心去感受每一篇诵读的文字,让它们成为我们生活中美好的一部分。

请将上述内容整理成文档,并按要求提交。

《预科系加行教材》第一册

《预科系加行教材》第一册

《预科系加行教材》第一册前行之重要性1、我们为什么要修加行?历代大德对加行是如何看待的?如何修持共同加行和不共加行?我们为什么要修加行?(1)从修行的传统上讲:这是藏传佛教的修行传统。

藏传佛教中不管是哪一个教派,在学习、修持最高的密法之前,都有修加行的传统。

只有把四加行或五加行修完了,合格的上师才会给你传授生起次第、圆满次第等无上瑜伽。

(2)从修行的次第上讲(包含了打牢基础、堪为法器等内容):这是解脱必须依靠的修行次第。

我们学习佛法是为了解脱,而解脱必须依靠修行次第。

除了极个别利根弟子和具超越功德的上师二者因缘聚合时,仅通过上师的表示、直指或简单的法语,弟子不经地道当下便可开悟以外,普通修行人不可能达到这种境界。

因此,依照传承上师常用的规矩次第修行,这是非常有必要的。

只有修好了加行,才能打牢修行的基础,变成合格的修行人,让自己成为甚深密法的法器。

(3)从随学上师的角度讲:这是传承上师都非常重视的修行内容。

宁玛巴了不起的大证悟者华智仁波切及其传承弟子纽西龙多、堪布阿琼、堪布根华、托嘎如意宝、法王如意宝晋美彭措等传承上师,都对加行法门非常重视,正因为如此,如今《大圆满前行》的笔记、备忘录等数不胜数。

所以,我们在修行过程中,务必要遵照传承上师的次第。

(4)从遇到违缘的对治上讲:这是遇到违缘不退失信心的窍诀所在。

华智仁波切其门下的传承弟子们都有一种超胜的特点,不会口口声声宣扬自己的功德、境界等,任何违缘也不能毁坏他们的修证;例如在十年浩劫的恐怖时代,许多停留在闻思修的人,都纷纷退失信心、毀谤佛法,而意科喇嘛(华智仁波切的传承弟子)的弟子却在违缘面前显得尤为坚强,几乎没有一个改变初衷。

历代大德对加行是如何看待的?(1)宁玛巴了不起的大证悟者华智仁波切及其传承弟子纽西龙多、堪布阿琼、堪布根华、托嘎如意宝、法王如意宝晋美彭措等传承上师,都对加行法门非常重视,正因为如此,如今《大圆满前行》的笔记、备忘录等数不胜数。

前行备忘录-暇满难得授课资料

前行备忘录-暇满难得授课资料

前行备忘录-暇满难得授课资料正行中,八无暇里首先修非人类的四种无暇。

一、地狱者,修习处所、根身、苦状、寿量四者。

处所:是漆黑的处所,一切地基全是烧热的铁地,如同余烬的炭火般,连基本放脚之处也见不到。

红黑的火山冒着一尺高的火焰,从上空降下炭火雨、烧石雨、兵器雨。

根身比南赡部洲人的四倍还大,有的身色如同血染般,有的如薄薄的羊毛团,有的像太子刚诞生那样的薄皮肤,肉绷得紧紧的,极其透明,如眼球般不堪触碰。

头发直竖,三角眼,身毛耸立,身肢粗大,腹部很大,就像忿怒尊一样。

南赡部洲的人见到这些地狱有情,能吓昏他们。

苦状:白天不闲,夜里不眠,没日没夜地受兵器宰割。

又复地基和烧石雨对身体不分头尾地烧,丝毫无有安乐的机会而受苦。

寿量:须在超过年数的中劫等中受苦。

寒地狱者,处所是雪山冰冻的区域,风雪弥漫;身与热地狱相同;苦是寒冻之苦;寿量须无量年数中受报。

思维:现在生在如此的寒热地狱中,修圣法是有暇还是无暇?数数思择而修。

又如是思择后,如果心疲累而不肯动的话,则不回忆过去、不迎接未来、不使现在的妄念相续,而在无修整中止住修。

又开始动念时再作思择,不想动念时又止住,如是思择和止住轮番而做。

二、饿鬼的处所,遍满了瓦砾和碎石,有很多被火烧焦的株杌,以及零散的、粗的有毒荆棘。

干枯无水的沙滩一片灰蒙,有很多干的苔藓在飘着。

身者,如经劫的骨骼、干的蘑菇或者硬的酥油牛皮袋一样,头唯如大瓮,咽喉仅细如马尾的一根毛,腹部唯一大如地区,身肢仅如茅草。

一个饿鬼经过的声音,唯一像五百辆马车车轮转动的响声,从关节中“恰恰”地迸出红色火星。

苦者,于诸饿鬼,夏季月也热、冬季日也寒。

见到许多有叶有果的树,然将一无所有;见到海浪如水晶珠串般涌动,然而仅略看看就干了,之后比先前更为忧戚悲苦。

寿量,长则达人间万年,短则不定量。

思维:生在如此处所中的话,于修圣法有暇还是无暇?思择止住轮番而修。

三、旁生的处所,大多数是在各洲中间漆黑的处所,连自己的手伸缩也不见的处所中。

加行第四课思考题答案及串讲

加行第四课思考题答案及串讲

加行第四课思考题答案及串讲1、修“加行”分为哪几个阶段?我们了解加行的阶段划分,不是为了多掌握一点点理论知识,而是为了使我们更好的更清楚的掌握修行的实修方法。

这是我们首先需要明确的一点。

前行的修法,大家基本上都是回答分为前行、正行、结行三个阶段。

事实上,上师在讲加行修法的时候,首先讲到了两个词“入座”和“出座”。

加行,无论是四个外加行还是五个内加行的修法,都分为入座和出座两个大的阶段。

“入座”就是打坐的修法,“出座”就是座间阶段,这两个阶段是加行修法首先需要明确的。

“入座”里面再分为前行、正行和结行。

也就是说,加行的修法,首先是分为“入座”和“出座”两个大的阶段,然后在“入座”中再分为前行、正行和结行三个小阶段。

这就告诉我们,加行修法,不是只指“入座”的座上修,还包括“出座的座间或者叫做座下修。

“座间”指两座之间的时段,对汉地居士而言,就是工作、学习等社会生活这个时间范围。

这就是说,我们修加行,座上修非常重要,但是也不是仅仅入座的座上修,我们还要进行座下修。

如果我们座上修寿命无常,感觉还蛮好的,但是一下座就和不学佛法的人一样,比如没到生日的时候还高兴万分,丝毫不感觉到寿命少了一岁,离死亡更近了,那么这个座上修和座下的生活就脱节了。

是的,因为我们的习气太重了,在轮回里待的太久了,所以我们需要多多提醒自己,多多串习,慢慢形成习惯。

其实,我们修行的成功与否,往往体现在座下修的功夫。

通过座上修和座下修的不断串习精进,座上与座下融为一体,打成一片,这个就可以说我们取得了初步的成功。

2、修加行的前行阶段的注意事项中:1)打坐时间的安排原则是什么?理由是什么?时间的安排,需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进行,这是个大原则。

还要看是专门修加行,还是一边工作生活,一边修。

按照传承上师们的实践经验,修行的入座有两座、三座、四座、六座等许多层次。

那么,适合初学者的入座时段有黎明座,上午座,下午座,傍晚座,等等。

在此时间段入座的实修,按照《前行备忘录》的开示,这样修行,心就更容易调柔。

大圆满龙钦心髓前行引导文(八十六)无常五十三

大圆满龙钦心髓前行引导文(八十六)无常五十三

大圆满龙钦心髓前行引导文(八十六)无常五十三前面缺的内容今天要补一下。

首先,前面讲“思维死缘不定”的最后一句要补讲:是故,对于死时不定、生处不定当起深忍之心。

“是故”指由因缘观或者以上的三种因相,对于“死时不定、生处不定”这个内涵发生信解。

信解的状态就是内心深处这样相信,这和以前完全不同。

以前认为“我现在一定不会死,此日此周此月不会死”,这就是常执心引起的“目前决定不死”的颠倒心。

再者,“我是不会堕恶趣的,我不会再来做人”等等,这是对于生处感觉自己能决定。

此类都是愚痴的颠倒心。

现在基于理性地观察,特别从因缘观上看到,我身处在南瞻部洲的末法时期,作为这种因缘状况下的人,基于前世的无数业,以及这个世界的共业等,逐步观察下来会感觉这个世界特别无常,死期根本无法决定。

从因、目前的状况,以及身体非常危脆,一遇死缘就会灭等方面观察,确信自身的生命随时可能息灭,将来的前程非常不定。

这时内心深处对于“两个不定”就开始有了信解。

感觉这个世界太无常,朝不保夕,自己的前程无法保证,开始着急,想到时时办这件事,去掉盲目乐观、愚痴乐观的状况。

解释题目“思维猛利欲而修无常”分四点解释:一、这里指什么欲;二、起此欲的作用是什么;三、为什么要使此欲达到猛利;四、如何使此欲达到猛利。

一、这里指什么欲欲即欲乐,有种种世法和佛法的内涵,这里指佛法上念死的欲和念法的欲。

为什么要包括这两方面呢?因为单单修念死还不够,还需要念法才能在死时以及来世以上有利益。

二、起此欲的作用是什么由于欲是缘起的枢要,当起此欲乐时,它就使心进入到念死和念法的状态。

一念死就会退掉现世法的欲,一念法就使心趣入到修法当中。

三、为什么要使此欲达到猛利由于欲是勤依的缘故,如果欲达到猛利,勤就达到猛利。

因为要修即生成就的法,必须彻底退掉现世心而全副身心投入修法,它的要求是一切阶段都要念死和念法。

由此,因上就要达到猛利,也就是要使念死和念法的欲达到猛利。

四、如何使此欲达到猛利这又要分最初发起的阶段和中间串习的阶段两方面。

前行广释24课串讲笔记

前行广释24课串讲笔记

前行广释24课串讲笔记
摘要:
1.前行广释24 课串讲笔记概述
2.第一课至第五课的主要内容
3.第六课至第十课的主要内容
4.第十一课至第十五课的主要内容
5.第十六课至第二十课的主要内容
6.第二十一课至第二十四课的主要内容
7.总结
正文:
【前行广释24 课串讲笔记概述】
本文将对前行广释24 课的串讲笔记进行概述和总结,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24 课的内容。

这24 课涵盖了佛教的基本知识和修行方法,旨在引导修行者走向解脱之路。

【第一课至第五课的主要内容】
第一课至第五课主要介绍了佛教的基本概念,包括因果、轮回、业、缘起等。

这些概念是佛教理论的基础,对于理解佛教的修行方法和目标是至关重要的。

【第六课至第十课的主要内容】
第六课至第十课主要讲述了佛教的修行方法,包括四念住、八正道等。

这些修行方法旨在帮助修行者降伏烦恼,获得解脱。

【第十一课至第十五课的主要内容】
第十一课至第十五课主要介绍了佛教的戒律,包括五戒、十戒等。

戒律是佛教修行的基础,遵守戒律可以保证修行者走在正确的道路上。

【第十六课至第二十课的主要内容】
第十六课至第二十课主要讲述了佛教的禅修方法,包括止禅和观禅。

禅修是佛教修行的核心,通过禅修,修行者可以逐步接近解脱。

【第二十一课至第二十四课的主要内容】
第二十一课至第二十四课主要介绍了佛教的果位,包括阿罗汉、菩萨等。

这些果位是佛教修行的目标,代表着修行者不同程度的成就。

【总结】
总的来说,前行广释24 课串讲笔记是对佛教基本知识和修行方法的系统阐述,旨在帮助修行者更好地理解和实践佛教。

第二阶段老班加行组第二次考试

第二阶段老班加行组第二次考试

第二阶段老班加行组第二次考试复习范围(共118题)《前行广释》第四册第46节课1、外障、内障、特障饿鬼的特征分别有哪些?2、请总结一下堕入饿鬼的因都有哪些?《业报差别经》中所讲的转生饿鬼的十种因是哪些?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如何避免这种因缘?第47节课3、根据《旧杂譬喻经》中的公案,我们平时被病苦、违缘逼恼时,应怎样观想而转为道用?4、《中观四百论》云:“有为苦所逼,现见求自死,时彼愚痴故,不能趣胜道。

”请解释此教证并说明为什么自杀是愚痴的行为?你周围若有这样的人,你打算如何劝导他?第48节课5、请总结旁生有哪些分类和痛苦?作为修行人应如何对待它们?(请依据教理来宣说)6、你对待动物时,跟对待人一样吗?为什么会有差距?请仔细找出其原因,并加以改正。

第49节课7、人类有哪三大根本苦?请一一解释其定义,并依据教证以生、老、死与之对应。

若要遣除这三苦,需要依靠什么方法?8、以喝茶为例,请具体分析行苦的道理。

第50节课9、人类具体有哪些生苦?你觉得这些描写真实吗?你对此有何体会?10、《毗尼日用》中说:“佛观一钵水,八万四千虫。

”那么我们喝水是不是造罪业?业的取舍、建立以什么为标准?第51节课11、人到了垂暮之年时,具体会有哪些痛苦?《瑜伽师地论》中讲了几种老苦的状况?六根衰退的特征和原因是什么?对此你有何体会?12、现在的世间上,许多老年人是如何面对衰老的?作为修行人,又应当如何面对?为什么?第52节课13、人在生病时会有何种痛苦?面对病苦时,什么样才是正确的心态?14、人在死亡时会经历哪些痛苦?明白这些道理后,应为后世做哪些准备?第53节课15、什么是怨憎会苦?何时才能断除这种痛苦?你对此有哪些体会?16、财富在初、中、后分别有什么过患?你对“有一条茶叶,就会有一条茶叶的烦恼”这句话如何理解?你平时是怎么做的?第54节课17、什么是爱别离苦?若以智慧详加观察,父母、子女、亲友之间的爱执来源是什么?怎样才能断除这种痛苦?18、《前行》中讲的“爱别离苦”,主要是从哪个角度分析的?除此之外,世间上还有哪些爱别离苦?你对此有何体会?第55节课19、什么是求不得苦?遇到这种痛苦时,什么样的人可以轻易化解?什么样的人会越来越痛苦?你属于哪一种人?20、什么是不欲临苦?请引用《窍诀宝藏论》的教证详加说明。

前行串讲50课

前行串讲50课

前行串讲50课
摘要:
1.前行串讲50 课的意义和目的
2.前行串讲50 课的主要内容概述
3.前行串讲50 课的价值和影响
正文:
前行串讲50 课是一门由知名专家学者主讲的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各种知识领域,拓宽视野,提高综合素质。

课程内容涵盖了人文、科技、社会、经济等多个领域,通过50 节课程的串讲,使学生能够全面地了解这些领域的核心知识和最新动态。

前行串讲50 课的主要内容概述如下:首先,课程从人文学科入手,讲解了文学、历史、哲学等基础知识,使学生对人文领域有更深刻的理解。

接着,课程转向科技领域,介绍了物理、化学、生物等基础科学知识,让学生紧跟科技发展的步伐。

此外,课程还涉及了社会、经济等领域,使学生更好地了解社会现象和经济规律。

前行串讲50 课的价值和影响在于,它为广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全面了解各知识领域的平台。

通过学习这门课程,学生能够建立起扎实的知识体系,为未来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同时,课程的设置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使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

加行32课第二段引导文讲考

加行32课第二段引导文讲考

顶礼上师三宝,顶礼法师,各位道友好:一、科判拉通:前行引导文分闻法方式和所讲之法,现在对应的是所讲之法中共同外前行的第二个部分,寿命无常,寿命无常又以分七个科判,我所讲的部分对应的是第五个部分--思维各种喻义而修无常。

也就是通过各种比喻,让我们认识无常的道理,引导我们的心逐渐成熟生起精进修法之心。

二、原文分层:原文:[分别观察四季变迁也是无常的:夏季,所有草地一片青翠,雨水犹如甘露般普降,人们也尽情享受舒心悦意的美景,五颜六色的鲜花争妍斗奇、绚丽多彩,真好似天境一般;//秋季,瑟瑟的冷风将绿野变成黄色,所有的花草也渐渐枯萎凋零。

//到了冬季,地冻如石,滴水成冰,寒风凛冽,就算是经过许多马路寻觅也找不到夏季生长的一朵鲜花。

//如此春去秋来,寒来暑往,秋季、冬季、春季等依次出现,前前季节的一切显现都会变成另一番情形,这些是我们有目共睹的无常实例。

][同样,如果思量昨天和今天、今天早晨和今天晚上、今年和明年……时时刻刻都在迁变之中。

]分两层:(一)观察四季交替,认识无常变迁(二)观察昨日今日,认识万法时刻迁变我主要讲的是观察四季交替,感受无常变迁。

三、消文释义:原文首先是观察四季变化,法本中描绘的四季变化,都是按照藏地的标准进行观察的,“雨水犹如甘露般普降”:当地的人也特别喜欢雨水,这里华智仁波切把雨水当成了甘露。

人们尽情享受舒心悦意的美景,“五颜六色的鲜花争妍斗奇、绚丽多彩,真好似天境一般”讲美丽,秋季,瑟瑟的冷风将绿野变成黄色,所有的花草也渐渐枯萎凋零:藏地的夏季很短,藏地的七月之后,草就慢慢的黄了,再过一个多月大片大片的黄色就出现了,这时还有一些花,上师每天讲课的桌子上的花很漂亮。

再过一个月左右这些花慢慢地也看不到了。

夏天一过马上就入秋了。

到了冬季,地冻如石,滴水成冰,寒风凛冽,就算是经过许多马路寻觅也找不到夏季生长的一朵鲜花。

到了冬天就真正的冰天雪地了,地冻如石、滴水成冰、非常的冷,再加上高原缺氧。

实修群学习《前行引导文》发心(二)思考题参考答案

实修群学习《前行引导文》发心(二)思考题参考答案

实修群学习《前行引导文》发心(二)思考题参考答案1、什么是悲无量心?悲心和大悲心的差别是什么?为什么对修行大乘佛法的人来讲大悲心至关重要?答:希望一切痛苦有情远离苦因及苦果的心,就是悲无量心。

悲心和大悲心是有差别的。

悲心很多人都有,声闻、独觉也有悲心,可是都没有大悲心。

大悲心通过结合“知母念恩报恩”来实修悲无量心到位之后才会生起,是一种非常强烈的“希望断除一切众生苦因及苦果的意乐”,这里需要特别注意一切众生的“一切”两个字,只有生起平等的无有贪嗔的舍,才能做到对一切众生无有偏袒地慈悲,也就是说修持悲无量心必须纳入平等舍的修法或者概念,才能产生广大平等的悲无量心,进而生起勇猛的大悲心。

声闻、独觉是得果的圣人,他们的悲心可以说十分强烈、远远超过我们的悲心,但是他们的悲心仍不是大悲心,他们的悲心与大悲心相比差别非常大。

声闻、独觉的悲心是如母一般的悲心,大乘的悲心是如父一般的悲心,如果独生子掉到火坑中,母亲只会在一旁悲苦呼救,而父亲则会毫不犹豫跳下去拯救。

大悲心是什么,是希望利益众生的强烈意乐,强烈到当看到他人的痛苦后,会不顾一切地想帮助他人,对自己毫不在乎、完全舍弃了对自我的执着,这种程度才称为大悲心。

从寂天菩萨自他交换的修法来说,就是完全舍弃自己、拚命利益他人。

大悲心是大乘的种子和根本。

所谓的种子,就是有了它之后,大乘的功德才会产生,没有它出生不了大乘的功德。

虽然菩提心与空性见都重要,但是有菩提心之后布施等才会成为菩萨的六度,而这些都是由大悲心带动的。

声闻、独觉有很好的修行,具有空性见,可是为何不往大乘菩提心发展?就是因为没有大悲心带动。

声闻、独觉也会利益一些众生,但是他们没有为了众生的解脱赴汤蹈火、在所不辞的意乐和气概,所以始终无法步入大乘。

大悲心对于修学大乘佛法的人而言可以说至关重要,诸多经典反复阐述此点:大悲是大乘佛法的根本,如《大日经》“住心品”云:“菩提心为因,大悲为根本,方便为究竟。

”大悲是一切最胜佛法的根本。

前行44课串讲

前行44课串讲

前行44课串讲
【最新版】
目录
1.前行 44 课的主要内容概述
2.前行 44 课中的重要概念和知识点
3.前行 44 课的逻辑结构和主要观点
4.对前行 44 课的思考和启示
正文
【前行 44 课的主要内容概述】
前行 44 课是一门关于知识、思维和行动的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提高思维能力,建立正确的知识体系,并将知识转化为有效的行动。

课程涵盖了多个方面,包括知识的分类、知识的获取、思维的训练、行动的实施等。

【前行 44 课中的重要概念和知识点】
1.知识的分类:课程中提到,知识可以分为硬知识和软知识。

硬知识是具体的、可量化的知识,如数据、公式等;软知识是抽象的、难以量化的知识,如思维方式、价值观等。

2.知识的获取:课程中强调了主动获取知识的重要性,提倡通过阅读、讨论、实践等方式,积极地获取和更新知识。

3.思维的训练:课程中提到,思维的训练包括逻辑思维、创新思维、批判性思维等,这些训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世界,解决问题。

4.行动的实施:课程中强调了知识的运用,提倡将学到的知识转化为具体的行动,实现个人成长和社会进步。

【前行 44 课的逻辑结构和主要观点】
前行 44 课的逻辑结构清晰,首先介绍了知识的分类,帮助学生理解
硬知识和软知识的区别;然后讲述了知识的获取,指导学生如何主动获取和更新知识;接着是思维的训练,让学生了解并掌握各种思维方法;最后是行动的实施,强调知识的运用,鼓励学生将学到的知识转化为具体的行动。

【对前行 44 课的思考和启示】
前行 44 课让我认识到,知识不仅是学习的目的,更是学习的工具。

只有将知识转化为行动,才能真正实现个人成长和社会进步。

前行广释每课对应原文

前行广释每课对应原文

前行广释每课对应原文Chapter 1: The Nature of All Beings and Not Being.1.1 The Two Ultimate Truths: Conventional and Ultimate.The Prajnaparamita Sutras teach that all things existin two ultimate truths, known as conventional and ultimate truths. Conventional truth refers to the way things appear to us from our limited perspective, while ultimate truth reveals the true nature of reality beyond our ordinary perceptions.1.2 The Emptiness of All Phenomena.The ultimate truth of all phenomena is that they are empty of any inherent existence. This concept, known as shunyata, does not imply that things do not exist, but rather that they have no independent or permanent reality. All things are interconnected and interdependent, and our perception of them as separate and distinct is an illusion.1.3 The Two Types of Emptiness: Emptiness of Self and of Other.Emptiness can be understood in two ways: emptiness of self and emptiness of other. Emptiness of self refers to the realization that there is no permanent, unchanging self or soul. Emptiness of other refers to the recognition that the external world is also empty of inherent existence.1.4 The Benefits of Understanding Emptiness.Understanding the emptiness of all things leads to liberation from suffering and attachment. When we realize that nothing has any permanent or independent existence, we cease to cling to things or to be disappointed when they change. We develop a profound sense of compassion and interdependence, and we are able to live more fully and authentically in the present moment.Chapter 2: The Perfection of Wisdom.2.1 The Importance of Wisdom.The perfection of wisdom is the highest of all perfections. It is the clear understanding of the true nature of reality, which leads to the elimination of ignorance and the attainment of liberation.2.2 The Six Perfections.The Prajnaparamita Sutras emphasize the importance of cultivating the six perfections: generosity, ethical conduct, patience, diligence, concentration, and wisdom. These perfections are interconnected and mutually supportive, and they provide the foundation for achieving enlightenment.2.3 The Three Doors to Liberation.The Prajnaparamita Sutras also present three doors to liberation: emptiness, signlessness, and wishlessness. Emptiness refers to the understanding that all phenomena are empty of inherent existence. Signlessness refers to therecognition that all phenomena are devoid of any permanent or unchanging characteristics. Wishlessness refers to the cessation of all desires and attachments.Chapter 3: The Bodhisattva Ideal.3.1 The Bodhisattva Path.The Bodhisattva path is the path of great compassion and selfless service. Bodhisattvas are beings who have renounced personal liberation in order to help all others attain enlightenment. They embody the ideal of non-attachment, selfless giving, and unwavering determination.3.2 The Ten Bodhisattva Vows.The Ten Bodhisattva Vows guide Bodhisattvas on their path of compassion and service. These vows include promises to refrain from harming others, to cultivate giving, to practice patience, to strive for diligence, to develop concentration, to cultivate wisdom, to abandon greed and desire, to renounce anger and hatred, to overcome delusionand ignorance, and to devote oneself to the welfare of all beings.3.3 The Bodhisattva's Role in the World.Bodhisattvas play a vital role in the world. They are the teachers, healers, and protectors of those in need.They work tirelessly to alleviate suffering, promote peace and harmony, and guide others towards enlightenment.中文回答:第一章,诸法有无的本性。

前行14-15课终稿

前行14-15课终稿
• 范畴:不具知言解义这一法相的哑巴;意根暗钝者
总结: • 有暇——才有修行的因缘 • 得到闲暇的人身极为难得 • 要珍惜人身——要利用此身获取大义:闻法,共修,祛 除懈怠
研讨题
1.请举出八种无暇,并任选两种说明为什么无暇修法?
2.假设,你在师兄引荐下拜见了一位大活佛,被称赞根器极 佳,可以为你传授甚深窍诀,只要专心实修便可迅速证悟。 你如何看待这番话?为什么?
• 理证:诸根不具足,心不堪能——相续无法以佛法调柔, 故无暇 • 教证:“由彼先身造恶业,聋盲喑哑缺诸根,痴钝即是人 身牛,此人岂能闻正法?” (教证的理路:前世恶业——缺诸根,或者意识不堪能— —无法从佛法获利)
• 总结八无暇:“我说八无暇,是众生难处,得住有 暇者,斯人世稀有。 ” • 辨析:最稀有的是什么? • 应如何做:应想办法令自己具足修行的因缘。 应对自己正法的修行有一个要求。
甲二(所讲之法)分三:一、共同外前行;二、 不共内加行;三、往生法。 共同外前行 乙一(共同外前行)分六:一、暇满难得;二、 寿命无常;三、轮回过患;四、因果不虚;五、 解脱利益;六、依止上师。
一、暇满难得 丙一(暇满难得)分四:一、思维本性闲暇;二、 思维特法圆满;三、思维难得之喻;四、思维数 目差别。
3.你认为幸福人生的标配有哪几条?为什么?
丁一、思维本性闲暇: 这一章的学习方法: - 参考《备忘录》,《心性休息》;每天学习的内容都 要自己来修,来观,道理懂并不等同于生起了定解。 - 外前行的修法并不是藏传独有,每个修行人都要修: 《中阿含经》、《佛说八无暇有暇经》
1.总说闲暇:
总的来说,没有生于八无暇处而有空闲修持正法, 就叫做闲暇。所谓的无暇是指八无暇处,如云: “地狱饿鬼及旁生,边鄙地及长寿天,邪见不遇佛 出世,喑哑此等八无暇。”

修心八颂原文及详解

修心八颂原文及详解

修心八颂原文及详解恒怀珍爱第一颂恒怀珍爱我于一切有情众,视之尤胜如意宝,愿成满彼究竟利,恒常心怀珍爱情。

思维卑劣第二颂思维卑劣随处与谁为伴时,视己较诸众卑劣,从心深处思利他,恒常尊他为最上。

疾断烦恼第三颂疾断烦恼一举一动观自心,正当烦恼初萌生,危害自与他人时,愿疾呵斥令消除。

愿惜此宝第四颂愿惜此宝秉性邪恶众有情,恒为猛烈罪苦迫。

见时如遇大宝藏,愿恒惜此难得宝。

自受亏损第五颂自受亏损他人出于嫉妒心,非理辱骂谤我等,亏损失败我取受,愿将胜利奉献他。

视害为师第六颂视害为师吾昔饶益助某人,且曾深心寄厚望,彼虽非理妄加害,愿视彼为善知识。

暗取他苦第七颂暗取他苦无论直接与间接,愿献利乐于慈母,如母有情诸苦患,我愿暗中自取受。

诸法如幻第八颂诸法如幻愿此一切我所行,不为八法念垢染,以知诸法如幻智,无执离缚而解脱。

一、概述及缘起在国内的很多高僧大德也极其重视此《修心八颂》,尤其是我等大恩根本上师法王如意宝晋美彭措仁波切在所传讲的法要当中,把这部论放在了首要位置上。

在我刚到学院时,曾听他老人家对僧众说:“一个人如果想真的修行,首先要精通三部论典,即土美仁波切著的《佛子行三十七颂》,宗喀巴大师著的《三主要道颂》及朗日塘巴尊者著的《修心八颂》。

”并规定常住五明佛学院的僧众必须背诵这三部论典。

一九八六年,法王如意宝和随行人员一起朝拜各大名寺。

在道罕县格鲁派名寺“日塘寺”特别为寺中格西们讲解《修心八颂》时说:“我们五明佛学院历来重视格鲁派和噶当派的论典。

当年阿底峡尊者入藏时,有二十五位班智达随行,现恰好也有二十五位大堪布和我一起到各地朝拜,缘起非常好……”接着,法王令我们二十五位堪布共同背诵《修心八颂》和《三主要道颂》以供养该寺僧众。

迄今为止,法王如意宝已经为徒众传讲了十几次《修心八颂》,我自己也是在法王处得到了此论的殊胜传承。

华智仁波切在著名的《大圆满龙钦心髓前行引导文》中讲述了一个关于《修心八颂》的公案:曾经有一位噶当派的格西“恰格瓦”,从小就依止了众多善知识,精通五部大论,对新旧密法也相当悯熟,是位具有很高智慧的大格西。

前行作文500字(通用55篇)

前行作文500字(通用55篇)

前行作文500字前行作文500字(通用55篇)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会接触过作文吧,作文是经过人的思想考虑和语言组织,通过文字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记叙方法。

那要怎么写好作文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前行作文500字,欢迎大家分享。

前行作文500字篇1在我们一生中,需要不断前行,在前行的路途中不断地成长,不断地进步。

在前行的路上,我们不断地感悟,不断地充实着自己。

在前行的路上,我们经历了许多迷人的风景,经历了许多的痛苦,但我们不断地前行着;只为了到达我们的目标。

有一次,爸爸带着我去爬山,让我感受一下在山顶的感觉,于是那座山顶便成了我此行的目标。

我们坐车来到了山脚,在山脚下,我有一种快速登上山顶征服这座山的渴望。

稍稍停歇了片刻,我们的登山之旅便开始了。

刚开始的时候,我一直幻想着登上山顶的感觉,兴致高昂。

沿途的风景非常迷人,有许多的小鸟在山林间鸣叫,还有各种各样的花儿争相开放,我随着父亲蹦蹦跳跳,问这问那。

路上的风景虽好,但我并没有停止前行的脚步,因为我知道我的目标在哪里,我向着目标不断前行。

到后来我越来越累,渐渐地感到有一些乏力,脚也感觉非常的酸疼,走了大半路程后,我实在走不动了。

便有了就此停下来的念头,我还未开口,父亲便对我说:“不论到山顶有多么困难,你只要记住那是你的目标就行了,走吧。

”我听后,顿时打消了放弃登山的念头,我懊悔自己如此轻易放弃了目标。

于是重振信心,跟上了父亲的脚步。

终于,皇天不负苦心人,我登上了山顶。

当我站在山巅,突然有了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喜悦。

我非常的自豪,因为我没有因迷人的风景而停下脚步,也没有因为痛苦而停下脚步。

我站在山顶,看向远方,看见了更高的山峰,我想我又有了新的目标。

人生的道路,我们会到达目标,但还会有新的目标,所以我们要不断前行,这样,我们才能看得更高,走的更远。

前行作文500字篇2当我还在牙牙学语时,便以领略了你的风采:五彩的扉页,整齐的方块字,搭配着精美的插图,字里行间无不彰显着你的魅力。

前行广释106课串讲重点

前行广释106课串讲重点

前行广释106课串讲重点
摘要:
一、引言
二、前行广释106 课的内容概述
三、前行广释106 课的重点串讲
1.修行的基础
2.修行的方法
3.修行的目标
四、总结
正文:
【修行的目标】
修行的最终目标是解脱生死轮回,达到涅槃。

要实现这个目标,需要通过闻思修三慧,即听闻正法、思维正法和修习正法。

闻思修三慧的不断积累,最终使修行者证得菩提,即彻底觉悟。

【总结】
前行广释106 课为修行者提供了一整套关于修行基础、方法和目标的指导。

通过对这门课程的学习,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修行的要领,从而使修行更加顺利、有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