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派表演体系
“体验派”与话剧表演
![“体验派”与话剧表演](https://img.taocdn.com/s3/m/aa43390b376baf1ffc4fadc6.png)
“体验派”与话剧表演摘要:“体验派”是戏剧表演艺术学派之一,在全世界普遍流行。
它与中国话剧的关系十分密切,有人说:“‘体验派’是中国话剧表演的神髓和灵魂。
”也有人说:“‘体验派’是中国话剧表演的血肉和生命。
”很显然,没有“体验派”,就没有中国的话剧表演,因而也就没有整个的中国话剧。
关键词:体验派;话剧;表演中图分类号:j812文献标志码:A编号:1007-0125(2014)10-0044-01一、“体验派”的理论内涵“体验派”的理论是根据“表现派”的表演理论相对立而提出来的。
“体验派”理论的核心内涵是在表演艺术的创造过程中,强调情感重于理智的一种表演理论和表演方法。
“表现派”理论的提出者是18世纪中期法国的狄德罗,他在1773年所写的著名论文《关于演员的是非谈》中主张“演员要感动别人自己未必要感动,重要的是严格控制自己”。
到了19世纪中期,继承狄德罗“表现派”理论的是法国著名演员科格兰,他明确地主张:“演员必须控制自己,即使当深受他的表演而感动的观众以为他已无法控制自己的情感的时候,他仍然应当看清自己正在做什么,判断自己的表演并且控制住自己――一句话,在他竭尽全力,异常逼真地表现某种情感的同时,他应当丝毫不感受这些情感。
”(《演员的艺术》)与“表现派”的理论针锋相对,19世纪中期英国演员欧文最早提出了“体验派”的理论雏形,明确反对狄德罗与科格兰的观点,而主张:“能把自己的情感化成他的艺术的演员,比起一个自己永远无动于衷的、只是对别人的情感进行观察的演员来,不是要胜过一筹吗?”欧文主张以体会角色的感情作准备,以表现角色的感情为手段和目的,他把表演说成是设计感情→激发感情→积聚感情的三部曲,这与科格兰的精心构思→体现范本→不断重复的表演三部曲针锋相对。
欧文以情感为核心,科格兰以理智为统帅。
继承欧文“体验派”理论的是19世纪末期意大利著名演员萨尔维尼,他明确指出:“我相信每一个伟大的演员应当是、而实际上也是被他所表演的情绪所感动的;他不仅要一遍两遍地感受到这种情绪,或者在他背诵台词时感受到它,而且他必须在每次演这个角色时(不管是演一次或一千次),都或多或少地感受到这种情绪。
体验派是怎样的
![体验派是怎样的](https://img.taocdn.com/s3/m/ad8c1726a7c30c22590102020740be1e650ecce6.png)
体验派是怎样的
“体验派”表演是世界上最具有代表性的表演体系之一,其鼻祖为苏联戏剧大师斯坦尼斯拉夫斯基。
他的著名论著《演员的自我修养》,以戏剧专业学生课堂对话的形式,阐述了锻炼演员创造角色能力的理论与实践。
它不仅详实地讲解了演员在表演技巧方面所应具备的各类技能和素质,更是一部关于演员与社会相结合,提升与完善演员艺术修养、道德水准的人生巨著。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提出释放天性、模仿动物、集中注意力、观察事物到无实物练习、即兴反应练习、塑造人物练习等方法,主张演员要沉浸在角色的情感之中,要求演员全力以赴,对角色有信念及真实感,注重情感的记忆与交流,了解角色行动的内在驱动力,最后通过演员外在动作表现出来。
这就是要求演员在扮演角色过程中始终确立“我就是那一个”的创作意念乃至自信,做到演谁就是谁,这被归结统称为“体验派”。
体验派与方法派的区别
![体验派与方法派的区别](https://img.taocdn.com/s3/m/953a668ee53a580216fcfe32.png)
开门见山吧,我直接说说这三个“派”:体验派、方法派和表现派。
首先是体验派,我不想多谈体验派,原因很简单,体验派的理论≈表演理论,可以说斯坦尼体系或者说体验派在表演(不论是戏剧或是电影)这门行当里的地位类似于儒家之于中国封建社会文化的地位,居于统治或主导地位,斯坦尼体系在科学性、严整性、可实践性方面都是其他任何表演学派所远远不及的,事实上,如果以斯坦尼体系为标准,其他任何表演学派都没有形成真正的体系,而斯坦尼所做的不是他一个人的发明创造,他做了三件事:1.整理总结前人所得,去芜存菁;2.将之前的表演艺术家经验化而难于用文字表达记录的“知识”成功地用文字加以说明诠释;3.形成体系,即一套表演训练的方法,并毕生加以改进。
至于斯坦尼个人的地位,举个例子:彼得布鲁克曾经列出二十世纪的“四大戏剧导演”,他们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梅耶荷德、布莱希特和格洛托夫斯基,后三位都曾在不同场合自称”我师从斯坦尼体系“,其中梅耶荷德就是斯坦尼在莫艺的一位”弃徒“,而有意思的是,除斯坦尼外的另三位导演都或多或少被外界认为是秉承”表现派“表演方法的,这至少可以证明斯坦尼体系在理论方面的指导意义是无与伦比的,至于表现派和这三位导演,我后面再说接下来说方法派,简单地说方法派是美国的体验派,具体点说叫”斯坦尼体系美国化的表演训练方法“,“方法”或“method”也得名于此,所以首先要明确(下面的话大概就是吧友最感兴趣的方法派和体验派的区别):方法派和体验派同宗同源,在训练演员的目的、宗旨和演员塑造角色的最终目标方面是没有理论上的分歧的,那么区别在哪儿?就在于体验派是斯坦尼在莫艺(莫斯科艺术剧院)的训练方法,而方法派是李斯特拉斯堡或阿德勒在纽约演员工作室的训练方法,是苏联化和美国化的区别,说白了是具体实践方式上的区别,至于训练出的演员的区别,这个不在讨论范围之内。
那么,具体训练方法的区别在哪儿?我从方法派的角度来说:1.对于放松和集中注意力训练的突出和强调。
科普:表演派别
![科普:表演派别](https://img.taocdn.com/s3/m/869786f3767f5acfa0c7cd3a.png)
科普:表演艺术中的「体验派」、「方法派」、「表现派」分别指的是什么?2014年12月19日 22:04开门见山吧,我直接说说这三个“派”:体验派、方法派和表现派。
首先是体验派,我不想多谈体验派,原因很简单,体验派的理论≈表演理论,可以说斯坦尼体系或者说体验派在表演(不论是戏剧或是电影)这门行当里的地位类似于儒家之于中国封建社会文化的地位,居于统治或主导地位,斯坦尼体系在科学性、严整性、可实践性方面都是其他任何表演学派所远远不及的,事实上,如果以斯坦尼体系为标准,其他任何表演学派都没有形成真正的体系,而斯坦尼所做的不是他一个人的发明创造,他做了三件事:1.整理总结前人所得,去芜存菁;2.将之前的表演艺术家经验化而难于用文字表达记录的“知识”成功地用文字加以说明诠释;3.形成体系,即一套表演训练的方法,并毕生加以改进。
至于斯坦尼个人的地位,举个例子:彼得布鲁克曾经列出二十世纪的“四大戏剧导演”,他们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梅耶荷德、布莱希特和格洛托夫斯基,后三位都曾在不同场合自称”我师从斯坦尼体系“,其中梅耶荷德就是斯坦尼在莫艺的一位”弃徒“,而有意思的是,除斯坦尼外的另三位导演都或多或少被外界认为是秉承”表现派“表演方法的,这至少可以证明斯坦尼体系在理论方面的指导意义是无与伦比的,至于表现派和这三位导演,我后面再说接下来说方法派,简单地说方法派是美国的体验派,具体点说叫”斯坦尼体系美国化的表演训练方法“,“方法”或“method”也得名于此,所以首先要明确(下面的话大概就是吧友最感兴趣的方法派和体验派的区别):方法派和体验派同宗同源,在训练演员的目的、宗旨和演员塑造角色的最终目标方面是没有理论上的分歧的,那么区别在哪儿?就在于体验派是斯坦尼在莫艺(莫斯科艺术剧院)的训练方法,而方法派是斯特拉斯堡或阿德勒在纽约演员工作室的训练方法,是联化和美国化的区别,说白了是具体实践方式上的区别,至于训练出的演员的区别,这个不在讨论围之。
第五讲体验派表现派写意派
![第五讲体验派表现派写意派](https://img.taocdn.com/s3/m/7fde17eac850ad02df80411a.png)
第五讲:体验派、表现派与写意派(因原PPT太大,发送困难,故只保留文字,数字是原PPT顺序号)1、体验派代表人物:斯坦尼斯拉夫斯基(1863-1938)世界著名导演、演员、戏剧教育家、理论家。
1897年与丹钦科进行18小时长谈,决定成立与有别于旧剧场的、趣味高尚、面向人民的戏剧场—1898成立的莫斯科艺术剧院。
2、1905年在芬兰海滨,思考表演艺术问题,分析演戏的自我感觉,挖掘心理因素,思想初成体系,决心边试验边着手理论著述。
1910年前后,发表一些演剧论文,已可看到“体系”比较完整的雏形。
1928年纪念剧院30周年演出《三姊妹》犯心脏病,从此边修养边写作,进行“体系”的完善化和定型化。
3、苏联戏剧家阿.波波夫:体系的准确定义是“在体验的基础上演员对形象的再体现。
”——体验是基础,体现是目的,体现的内容是剧作所塑造的形象,因而这是第二度塑造,名之为“再体现”。
•4、什么是体验?•斯氏提出:演员要摆脱“第一自我”,深感“我就是”,完全与角色融为一体。
剧作家为角色安排了规定情境,演员就得设身处地、确信无疑的生活期间,这就是所谓“体验”。
•体系也可称为体验艺术的体系。
5、在体验派看来,优秀演员应该具备将自己完全“化身于”角色的本领,他应该完全成为他所扮演的那个角色,像角色一样去观察、去思考、去行为,一句话,他就是那个角色。
——体验派演员表演的最高境界,就是让观众将演员和角色视为一体。
•6、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特别强调:•——演员必须深入地体验角色,不断调整演员的自我,使之从心理到形体都和角色一致。
•体验派追求在舞台上制造出与现实一样逼真的感觉,他们在布景、道具的处理上坚持绝对真实的原则。
•要求演员在表演中彻底消除表演意识,要有一种“当众孤独”的本领。
即演员虽是在表演,但必须忘掉自己演员的身份,而以角色的身份自然活动。
•7、在体验派戏剧观看来:•表演和观众之间不应存在交流,观众只是被动地接受,与舞台上的情感氛围保持一致。
科普:表演派别
![科普:表演派别](https://img.taocdn.com/s3/m/30ca3b18be1e650e53ea9925.png)
科普:表演派别————————————————————————————————作者:————————————————————————————————日期:科普:表演艺术中的「体验派」、「方法派」、「表现派」分别指的是什么?2014年12月19日22:04开门见山吧,我直接说说这三个“派”:体验派、方法派和表现派。
ﻫ首先是体验派,我不想多谈体验派,原因很简单,体验派的理论≈表演理论,可以说斯坦尼体系或者说体验派在表演(不论是戏剧或是电影)这门行当里的地位类似于儒家之于中国封建社会文化的地位,居于统治或主导地位,斯坦尼体系在科学性、严整性、可实践性方面都是其他任何表演学派所远远不及的,事实上,如果以斯坦尼体系为标准,其他任何表演学派都没有形成真正的体系,而斯坦尼所做的不是他一个人的发明创造,他做了三件事:1.整理总结前人所得,去芜存菁;2.将之前的表演艺术家经验化而难于用文字表达记录的“知识”成功地用文字加以说明诠释;3.形成体系,即一套表演训练的方法,并毕生加以改进。
至于斯坦尼个人的地位,举个例子:彼得布鲁克曾经列出二十世纪的“四大戏剧导演”,他们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梅耶荷德、布莱希特和格洛托夫斯基,后三位都曾在不同场合自称”我师从斯坦尼体系“,其中梅耶荷德就是斯坦尼在莫艺的一位”弃徒“,而有意思的是,除斯坦尼外的另三位导演都或多或少被外界认为是秉承”表现派“表演方法的,这至少可以证明斯坦尼体系在理论方面的指导意义是无与伦比的,至于表现派和这三位导演,我后面再说ﻫ接下来说方法派,简单地说方法派是美国的体验派,具体点说叫”斯坦尼体系美国化的表演训练方法“,“方法”或“method”也得名于此,所以首先要明确(下面的话大概就是吧友最感兴趣的方法派和体验派的区别):方法派和体验派同宗同源,在训练演员的目的、宗旨和演员塑造角色的最终目标方面是没有理论上的分歧的,那么区别在哪儿?就在于体验派是斯坦尼在莫艺(莫斯科艺术剧院)的训练方法,而方法派是李斯特拉斯堡或阿德勒在纽约演员工作室的训练方法,是苏联化和美国化的区别,说白了是具体实践方式上的区别,至于训练出的演员的区别,这个不在讨论范围之内。
浅谈对戏剧“四大表演体系”的认知
![浅谈对戏剧“四大表演体系”的认知](https://img.taocdn.com/s3/m/c8e0896e51e79b8969022688.png)
艺术探讨浅谈对戏剧“四大表演体系”的认知胡哲(黑龙江广播电视台,黑龙江,佳木斯 154007)摘 要:戏剧流派之间,常常又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有着一定的因承关系。
不能割裂开来孤立的认识某一个流派。
但另一方面,他又时常表现出鲜明的独立性和某种强烈的对立性。
以至有时一个流派其自身的创作理论与自身的创作实践都会出现矛盾和对立,很难一致和协调起来。
因而体现在创作上,往往是缤纷复杂,交错纵横,五花八门,甚至不无杂乱。
为此,有时还很难准确地把某个戏剧家某个作品定位于哪个流派。
关键词:戏剧;表演体系;认知一、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德国-苏联杰出的戏剧大师,系统总结“体验派”戏剧理论,强调现实主义原则,主张演员要沉浸在角色的情感之中,他的一整套戏剧教学和表演体系,被称为“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是世界三大表演体系之一,对各国戏剧影视舞台表演产生深远影响。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讲求演员与角色合二为一,进入“无我之境”,通过逼真的生活化的表演,在时空集中的舞台上再现生活。
不同于布莱希特体系以及中国梅兰芳戏曲体系,斯氏注重将观众卷入戏剧,引导观众对戏剧产生感情,投入规定情境以进入情节,亲近角色,最终置身剧情接受感染,从而达到与观众间接交流的目的。
斯氏体系的美学特征正是通过“移情——共鸣”的模式,让演员通过情感间接体现剧作思想,制造逼真的生活幻觉。
指的是将舞台视为流动空间的、无场景无场次的、使演员与观众产生意识交流(即所谓演员与角色的“间离效果”),并带有某种哲理意味儿的戏剧体系。
二、布莱希特体系贝托尔特·布莱希特(Bertolt Brecht 1898-1956)布莱希特戏剧是20世纪德国戏剧的一个重要学派,他对世界戏剧发生着很大影响。
这个学派在它的形成过程中,一方面继承和革新欧洲及德国的现实主义传统,另一方面借鉴东方文化,尤其是日本古典戏剧和中国戏曲。
他要求建立一种适合反应20世纪人类生活特点的新型戏剧,即史诗戏剧。
斯坦尼斯卡夫斯基 表演体系
![斯坦尼斯卡夫斯基 表演体系](https://img.taocdn.com/s3/m/3ca4660c5b8102d276a20029bd64783e08127d50.png)
斯坦尼斯卡夫斯基表演体系(最新版)目录1.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表演体系简介2.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表演体系的关键要素3.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表演体系与布氏体系的比较4.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表演体系的应用实例5.结论正文一、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表演体系简介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表演体系,又称斯氏体系,是由前苏联演员和导演克里斯托弗·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创立的一种戏剧表演艺术学派。
这一体系主张演员应主动地感受角色的情绪,而不仅是冷静地表现,并将自己的情感化成艺术的一部分。
体验派的代表人物包括英国演员 H.欧文、意大利演员萨尔维尼和前苏联的 K.S.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等。
二、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表演体系的关键要素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表演体系的关键要素包括:演员与角色合一、专注于神奇的假设、关注角色的内心生活、避免迎合观众等。
演员身处角色的环境中,需要思考角色会做出什么样的决定,这有助于演员更真实地刻画角色。
同时,演员应关注角色的内心生活,而不是过于戏剧化。
三、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表演体系与布氏体系的比较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表演体系与德国布莱希特体系有着明显的区别。
布氏体系主张表现,主张第一自我监督第二自我,主张间离和陌生感,使观众深入思考。
而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表演体系则主张体验,主张演员与角色合一,将自己的情感化成艺术的一部分。
四、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表演体系的应用实例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表演体系在戏剧表演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例如,演员在演出的每一个时刻都专注于回答神奇的假设问题,关注角色的内心生活,而不是过于戏剧化。
这有助于演员更真实地刻画他们的角色,使观众更容易沉浸在表演中。
五、结论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表演体系是一种强调演员与角色合一、关注角色内心生活的戏剧表演艺术学派。
三大表演派别
![三大表演派别](https://img.taocdn.com/s3/m/8b7b24946bec0975f465e23e.png)
三大表演派别一、匠艺一种错误的表演方式,所谓匠艺表演,指演员在表演中基本没有内心体验,只从表现剧本故事情节出发,袭用一些惯有的表演套路去展现人物性格的外壳,热衷于从表面去表演任务的外部行动,匠艺的几个特点:第一、具有“刻板”“公式”及“模式”。
著名戏剧表演大师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下简称:斯氏)指出:“匠艺演员只会报告角色的台词,同时用一些一成不变的舞台舞台表演方法配合这种报告,因此,匠艺演员需要固定的方法来宣读一切角色的台词,他们需要现成的刻板法来图解一切人的一切情感,他们需要,他们需要用规定、死板公式来模仿一切人的形象,手法刻板和模式简化了匠艺表演的人物。
”第二、匠艺表现出一般化,在表演事业中,最危险的就是一般化的表演,懒惰的演员,缺乏想象与创造的演员往往依靠“一般”生活在舞台上。
第三、缺乏真实的“体验”。
一个演员一定要在深入生活的前提下去创造,一定贴近群众,与老百姓在一起。
二、体验派戏剧表演艺术流派之一。
18世纪法国启蒙主义哲学家D.狄德罗在《关于演员的是非谈》一文中,谈到演员表演时,主张刻苦钻研人物性格,创造“理想典范”,在每次公演时,演员应准确地像一面镜子那样把这典范形象真实地重现在舞台上。
他反对演员只凭天赋和敏感,主张冷静和判断力,依靠对四周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的现象进行勤勉的观察,并用心模仿自然。
19世纪法国演员哥格兰继承并发展了狄德罗的观点,在《演员的双重人格》一文中提出了“两个自我”论,认为第一自我的演员始终冷静地随心所欲地控制着自己的创造物第二自我,不论角色应如何激动,演员“在竭尽全力、异常逼真地表现情感的同时,应当始终保持冷静,不为所动”,不能让角色“拐跑”。
他认为第一自我是扮演者,是灵魂;第二自我是工具,是声音和肉体。
因此他主张演员要把工具锻炼得像雕塑家手里的一堆柔软的粘土,可以让扮演者随心所欲地捏成各种形状。
他非常强调演员创造人物性格,要求演员钻研剧本,理解角色,不仅外形相似,还要像角色那样“走路、谈话、倾听”,用属于角色的“那种脑筋来思想”。
三大表演体系
![三大表演体系](https://img.taocdn.com/s3/m/1bdb0f4cf02d2af90242a8956bec0975f465a439.png)
• 主张:推崇“间离方法”,又称“陌生化方 法”。它的基本含义是利用艺术方法把平常的 事物变得不平常,揭示事物的因果关系,暴露 事物的矛盾性质,使人们认识改变现实的可能 性。 “间离方法”要求演员与角色保持一定 的距离,不要把二者融合为一,演员要高于角 色、驾驭角色、表演角色。
现 形
造逼真生活幻觉注重形象感 无场景无场次的、使演员 染,通过情感表达剧作思想。与观众产生意识交流(即
所谓演员与角色的“间离
式美,戏剧舞台,创 造主观想象的生活幻 觉,情感,理性融为
式
效果”),并注重思考力 一体体现剧作。
度。
观 让观众进入规定情境中。在 观众和演员之间,保持一 释放观众想象力,
众 联
三大表演体系
三大表演体系--斯坦尼拉夫斯基体系
• 创始人:斯坦尼斯拉夫斯基 (Stanislavski,Konstantin 1863~ 1938) 原姓阿列克赛耶夫, 艺名为斯坦尼斯拉夫 斯基 。
• 定义:指的是幕景化的、模拟现实场景的、 创造生活幻觉的话剧表演体系。
• 简介: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是20世纪初 俄罗斯戏剧家斯坦尼继承了西欧和俄罗斯 的现实主义戏剧艺术,在剧院创作的实践 基础上创立的现实主义演剧体系。
情节中,受到感染,产生情 定的距离,对剧情引发思
感
考,得到理性的总结。
感性与理性相结合, 欣赏演员的个人表演
系
Three kinds of performance system
• 主张:演员与角色“合二为一”,自然的 产生情感和动作,再现生活,逼真生活的 写实表演,存在“第四堵墙”,演员进入 “无我之境”。
年艺术导论尔雅网络课习题答案
![年艺术导论尔雅网络课习题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6ca3a97855270722182ef713.png)
1.7 1 下列哪一项不属于中国传统艺术精神?() 窗体顶端 ?A、道家美学 ?B、禅宗美学 ?C、集体美学 ?D、儒家美学 我的答案:C 2 ()在中国传统艺术精神中能够代表禅宗美学。 窗体顶端 ?A、老子 ?B、庄子 ?C、六祖慧能 ?D、孔子 我的答案:C 3 李白的作品可以体现道家美学,而王维的作品则可以体现禅宗美学。() 我的答案:√
4.5 1 下列哪一项不属于印象派的画作?() 窗体顶端 ?A、《阿让伊特的秋天》 ?B、《拾穗者》 ?C、《青蛙塘》 ?D、《火车站》 我的答案:B 得分:?33.3 分 2 《日出印象》是下列哪一位的作品?() 窗体顶端 ?A、米勒 ?B、拉斐尔 ?C、莫奈 ?D、达芬奇 我的答案:C 得分:?33.3 分 3 绘图逼真生动是《青蛙塘》作品最大的特点。() 我的答案:×
3.6 1 国家地理频道 logo 中黄色方框的含义是()。 窗体顶端 ?A、科学的规矩 ?B、探索的眼睛 ?C、坚实的大地 ?D、通向自然之门 我的答案:D 2 美国着名的科普电视台——国家地理频道,其缩写是()。 窗体顶端 ?A、CNN ?B、ABC ?C、NBC ?D、NGC 我的答案:D 3 美国广告强调的是营销;而日本广告强调的是传播。() 我的答案:×
4.8 1 卢浮宫的“镇宫三宝”不包括下列哪一项?() 窗体顶端 ?A、断臂维纳斯 ?B、星空 ?C、蒙娜丽莎 ?D、萨摩德拉克的胜利女神像 我的答案:B 得分:?33.3 分 2 文艺复兴时期是西方雕塑史上第一个高峰。()
我的答案:×得分:?33.3 分 3 世界上最大的坐佛位于四川乐山。() 我的答案:√
4 杜甫的作品是儒家美学的代表。() 我的答案:√
表演中体验与表现的关系
![表演中体验与表现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8c16e201bd64783e09122bd8.png)
表演中体验与表现的关系作者:龙玲来源:《艺海》2010年第06期我们通常说表演学派分为“三大体系”,即“体验派”、“表现派”、和“梅派”。
所谓体验派是指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表现派是指布莱希特体系,中国的梅派主要是指以梅兰芳为代表的中国京剧程式化表演体系。
“体验派”对生活的理解、经历采用不同的表现形式将生活重现。
而“表现派”不太注重体验本身的实质,而侧重于表现形式。
表现派认为表演重要的是找到足以深刻反映人物内心世界的外部形式,并有能力在每次演出中准确地再现这个形式,达到感动观众的效果,而不是演员自己感动。
演员表演要十分冷静和理智地控制自己,不能听凭感情的驱使。
体验派演员持有相反的看法,萨尔维尼说,“我力求生活于我的角色,然后按照我对他的想象来表演他。
”“我相信每一个伟大的演员应当是,而实际也是被他所表演的情绪所感动的;他不仅容一温两遍地感受到这情绪,或者在他背诵台词时感受到它,而且他必须在每次演这个角色时,不管一次或一千次,都或多或少地感受到这种情绪。
他能感动观众到什么程度,也正决定于他自己曾感动到什么程度。
”笔者的看法是:一、体验派和表现派对表演艺术各自有其正确的观点和精辟见解,也各自有其偏执一面,趋于极端的问题,不过,在争论的基本点上,体验派的基本观点是正确的,演员不能仅凭自己的形体、声音去表演,他必须要投入自己的思想、心灵和感情。
一个冷漠的、缺乏热情的人不会成为一个好演员。
?对演员来说,最重要的是生活的磨炼,一个饱经沧桑,生活阅历很深的,经受过生活中酸甜苫辣、喜怒哀乐种种滋味的演员,他的实际生活感受是他表演的巨大财富。
二、演员既要生活于剧作的规定情境之中,具有角色应的充实的内容活动和.真挚的感情,同时又要有高度的控制力。
许多演员谈到,如果演员到了完全“忘我”的境地,悲痛已极的时候,竟然失掉控制,嚎陶大哭不自主,鼻涕挂成冰柱,声音嘶哑,哽咽堵塞,话都说不出来,也就被破坏,难以演下去了。
表演一个垂危的病人或一个熟者,演员也不可能真的像病人那样痛苦或者真的呼呼大睡起来。
科普:表演艺术中的「体验派」、「方法派」、「表现派」分别指的是什么?
![科普:表演艺术中的「体验派」、「方法派」、「表现派」分别指的是什么?](https://img.taocdn.com/s3/m/c84355e3846a561252d380eb6294dd88d0d23d3e.png)
科普:表演艺术中的「体验派」、「⽅法派」、「表现派」分别指的是什么?拿⼏位⼤神来镇楼。
⽂章整理⾃知乎⽹以及奥斯卡贴吧。
作者:zxnoodles开门见⼭吧,我直接说说这三个“派”:体验派、⽅法派和表现派。
⾸先是体验派,我不想多谈体验派,原因很简单,体验派的理论≈表演理论,可以说斯坦尼体系或者说体验派在表演(不论是戏剧或是电影)这门⾏当⾥的地位类似于儒家之于中国封建社会⽂化的地位,居于统治或主导地位,斯坦尼体系在科学性、严整性、可实践性⽅⾯都是其他任何表演学派所远远不及的,事实上,如果以斯坦尼体系为标准,其他任何表演学派都没有形成真正的体系,⽽斯坦尼所做的不是他⼀个⼈的发明创造,他做了三件事:1.整理总结前⼈所得,去芜存菁;2.将之前的表演艺术家经验化⽽难于⽤⽂字表达记录的“知识”成功地⽤⽂字加以说明诠释;3.形成体系,即⼀套表演训练的⽅法,并毕⽣加以改进。
⾄于斯坦尼个⼈的地位,举个例⼦:彼得布鲁克曾经列出⼆⼗世纪的“四⼤戏剧导演”,他们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梅耶荷德、布莱希特和格洛托夫斯基,后三位都曾在不同场合⾃称”我师从斯坦尼体系“,其中梅耶荷德就是斯坦尼在莫艺的⼀位”弃徒“,⽽有意思的是,除斯坦尼外的另三位导演都或多或少被外界认为是秉承”表现派“表演⽅法的,这⾄少可以证明斯坦尼体系在理论⽅⾯的指导意义是⽆与伦⽐的,⾄于表现派和这三位导演,我后⾯再说接下来说⽅法派,简单地说⽅法派是美国的体验派,具体点说叫”斯坦尼体系美国化的表演训练⽅法“,“⽅法”或“method”也得名于此,所以⾸先要明确(下⾯的话⼤概就是吧友最感兴趣的⽅法派和体验派的区别):⽅法派和体验派同宗同源,在训练演员的⽬的、宗旨和演员塑造⾓⾊的最终⽬标⽅⾯是没有理论上的分歧的,那么区别在哪⼉?就在于体验派是斯坦尼在莫艺(莫斯科艺术剧院)的训练⽅法,⽽⽅法派是李斯特拉斯堡或阿德勒在纽约演员⼯作室的训练⽅法,是苏联化和美国化的区别,说⽩了是具体实践⽅式上的区别,⾄于训练出的演员的区别,这个不在讨论范围之内。
体验派表演艺术名词解释
![体验派表演艺术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d69c9b70e55c3b3567ec102de2bd960591c6d97c.png)
体验派表演艺术名词解释
体验派表演艺术是一种强调观众与演员之间互动和情感共鸣的表演形式。
它的核心理念是通过给观众带来身临其境的感觉,使他们能够亲身体验剧场作品所传递的情感和主题。
体验派表演艺术强调观众的参与性和 personally体验-oriented,通过创造逼真的场景、情景和角色来打造一种真实感,让观众能够感受到演员所表现的故事,并产生情感共鸣。
体验派表演艺术与传统的观看表演有所不同,传统演出往往存在明确的舞台与观众之间的界限,观众通常是被动的观看者。
而体验派表演艺术强调观众的主动参与,可能会邀请观众与演员互动,或者在观众的身上创造一种共同体验的氛围。
这种表演形式常常以非传统的剧场空间为背景,如仓库、公园、街头等,从而增强观众的参与感和身临其境感。
体验派表演艺术在心理学和社会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能够通过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激发内心深处的感受和思考,带来心灵层面上的启迪和转变。
这种艺术形式也为观众提供了一种与他人共同分享和参与的机会,能够加强社区感和人际关系。
许多体验派表演作品还与社会问题和历史事件相关,通过将观众融入剧情中,使他们更深入地思考社会问题,增强社会意识和责任感。
总之,体验派表演艺术通过活跃观众与演员之间的互动,创造真实感的情境,以及激发内心的情感共鸣,为观众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观剧体验。
它打破了传统剧场观看的边界,鼓励观众与演员共同创造和体验艺术的过程,使观众更深入地理解和感受剧场作品所传达的信息。
世界戏剧三大表演体系
![世界戏剧三大表演体系](https://img.taocdn.com/s3/m/db58db7e31b765ce05081455.png)
世界戏剧三大表演体系世界戏剧三大表演体系世界戏剧三大表演体系即斯坦尼斯拉夫斯基(Konst-antinStanislavsky,苏联戏剧家),布莱希特(Bertolt Brecht,德国戏剧家),和以梅兰芳为代表的中国戏曲表演体系。
二十世纪以来,有三个戏剧艺术家团体产生了世界性影响,这就是以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为首的莫斯科艺术剧院,布莱希特领导的柏林剧团,以梅兰芳为代表的中国京剧艺术家群体。
这三个戏剧艺术家团体创造的戏剧艺术,各自自成一格,体现了现代三种不同的戏剧观或戏剧美学思想。
人们根据他们演剧方式、戏剧观念、美学思想的不同,把他们分别概括为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布莱希特体系;梅兰芳体系。
这三个体系,从舞台艺术实践看,代表着三种不同的演剧方法;从戏剧理论上看,代表了三种不同的戏剧观和戏剧美学思想;从戏剧艺术风格上看,是三种不同的戏剧艺术流派;从戏剧史的角度看,它们代表了不同民族、不同时代的文化形态。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斯坦尼斯拉夫斯基(1863年~1938年)前苏联著名演员、导演、戏剧教育家和理论家、舞台艺术改革家。
生于莫斯科,其父是制造商兼工厂主,与文化活动家交往密切。
他14岁就登台演剧。
1896年与聂米罗维奇—丹钦科创建莫斯科艺术剧院。
斯氏一生导演和担任艺术指导的话剧和歌剧共有120余部,并扮演过许多重要角色。
他创立的演剧体系继承和发展了俄罗斯和欧洲的艺术成果,著有《我的艺术生活》、《演员自我修养》等书。
1936年获苏联人民艺术家称号。
1948年在他的故居设立斯氏博物馆。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就是系统而科学地阐述了表演一书的规律。
斯氏体系的精华在于体现出人的“天性”:要求演员不是好像存在于舞台上,而是真正存在于舞台上,不是在表演,而是在生活。
演员应当永远是舞台上活生生的人,要遵守生活的逻辑和有机性的规律,在规定情景中真诚的去感觉,去想,去动作。
斯氏毕生大量的艺术活动中,给予苏联演剧学派以深远的影响。
科普:表演派别
![科普:表演派别](https://img.taocdn.com/s3/m/4a90433de2bd960590c67789.png)
科普:表演艺术中的「体验派」、「方法派」、「表现派」分别指的是什么?2014年12月19日22:04开门见山吧,我直接说说这三个“派”:体验派、方法派和表现派。
首先是体验派,我不想多谈体验派,原因很简单,体验派的理论≈表演理论,可以说斯坦尼体系或者说体验派在表演(不论是戏剧或是电影)这门行当里的地位类似于儒家之于中国封建社会文化的地位,居于统治或主导地位,斯坦尼体系在科学性、严整性、可实践性方面都是其他任何表演学派所远远不及的,事实上,如果以斯坦尼体系为标准,其他任何表演学派都没有形成真正的体系,而斯坦尼所做的不是他一个人的发明创造,他做了三件事:1.整理总结前人所得,去芜存菁;2.将之前的表演艺术家经验化而难于用文字表达记录的“知识”成功地用文字加以说明诠释;3.形成体系,即一套表演训练的方法,并毕生加以改进。
至于斯坦尼个人的地位,举个例子:彼得布鲁克曾经列出二十世纪的“四大戏剧导演”,他们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梅耶荷德、布莱希特和格洛托夫斯基,后三位都曾在不同场合自称”我师从斯坦尼体系“,其中梅耶荷德就是斯坦尼在莫艺的一位”弃徒“,而有意思的是,除斯坦尼外的另三位导演都或多或少被外界认为是秉承”表现派“表演方法的,这至少可以证明斯坦尼体系在理论方面的指导意义是无与伦比的,至于表现派和这三位导演,我后面再说接下来说方法派,简单地说方法派是美国的体验派,具体点说叫”斯坦尼体系美国化的表演训练方法“,“方法”或“method”也得名于此,所以首先要明确(下面的话大概就是吧友最感兴趣的方法派和体验派的区别):方法派和体验派同宗同源,在训练演员的目的、宗旨和演员塑造角色的最终目标方面是没有理论上的分歧的,那么区别在哪儿?就在于体验派是斯坦尼在莫艺(莫斯科艺术剧院)的训练方法,而方法派是李斯特拉斯堡或阿德勒在纽约演员工作室的训练方法,是苏联化和美国化的区别,说白了是具体实践方式上的区别,至于训练出的演员的区别,这个不在讨论范围之内。
电影概论 (29)
![电影概论 (29)](https://img.taocdn.com/s3/m/0e2fe50b27d3240c8447efcd.png)
真正的情感体验”。37
世界两大表演艺术体系:“布莱希特体系”
创立者: 贝托尔特·布莱希特【德】
观点: 也称“间离派”。 要求演员与角色保持一定距离,高于角色、
驾驭角色、表现剧中人物而不是融入角色之中。
斯坦尼斯 拉夫斯基
与 梅兰芳
除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布莱希特 体系”,还有观点将中国戏曲艺术——“梅兰芳 演剧体系”列为第三种表演艺术体系,即一种程 式化的表演体系。
第八章 表演:摄影机前的艺术
8. 表演:摄影机前的艺术
• “巫术说”:表演起源于巫术。 古希腊悲剧源于酒神节上纪念酒神死亡与再生
的仪式,后来在不断的艺术创作中添加了新的演员 和情节,于是这种巫术就逐渐演变为表演。
二、世界两大表演艺术体系: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
创立者: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苏联】
式却掌握在导演的镜头语境中。 (戏剧表演是“演员的艺术”:导演所有构思都由 演员完成,舞美、灯光、音效等都围绕演电影演员面对的不是观众而是摄影机,从而突破了
舞台的封闭;蒙太奇等也使电影突破了时空限制。 (戏剧“舞台之美”:在有限时空内展示斗转星移 )
(4)电影演员对作品的不可支配性。 电影演员需要在摄影机前不断重复表演。
(戏剧演员对作品主导性:在舞台上一次性完成表演)
(5)电影表演过程的被迫中断性。 电影的拍摄特点决定了表演过程随时可能中断。
(戏剧表演的连续性:舞台上的表演一气呵成)
三、电影演员的分类
*主角 *配角 *群众演员 *客串演员 *替身 *特技演员
四、电影表演的特点
(1)电影表演风格的生活化。 绝大部分电影都要求演员表演真实自然;技术
艺术导论课习题及答案
![艺术导论课习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d58b996df121dd36a22d8284.png)
1.将中国国画中的意境运用到油画中的大师是()A、赵无极B、丁绍光C、贝聿铭D、谭盾.创立云南画派的画家是()A、赵无极B、丁绍光C、贝聿铭D、谭盾3.北京香山饭店的建筑师是()A、赵无极B、丁绍光C、贝聿铭D、谭盾4.中国艺术走向世界要使用现代的艺术语言体现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
对5.有机建筑的概念是由贝聿铭提出的。
错1.中国电影的诞生年份是()A、B、C、D、2.世界电影的诞生年份是()A、B、C、D、3.使用现代音乐语言表现中国传统文化的是()A、赵无极B、丁绍光C、贝聿铭D、谭盾4.我国的第一部电视剧是《一口菜饼子》。
对5.我国电视剧评奖最高奖为飞天奖。
对1.“17年中国电影”所指的时期是()A、1932-1949年B、1949-1966年C、1966-1983年D、1983-2000年2.目前中国的电影票房每年的增长速率是()A、10%C、25%D、30%3.中国电影有三次高潮,第一次高潮是在()A、20世纪三四十年代B、20世纪五六十年代C、20世纪七八十年代D、20世纪八九十年代4.《新龙门客栈》的导演是徐克。
对5.中国电影在20世纪90年代,蓬勃发展,出现了第三次高潮。
错1.《红高粱》的导演是()A、张艺谋B、陈凯歌C、李安D、韩三平2.《推手》、《喜宴》和《饮食男女》的导演是()A、张艺谋B、陈凯歌C、李安D、韩三平3.莫言文学风格深受()的影响A、狄更斯B、维吉尔C、司汤达D、马尔克斯4.“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典型的思想。
对5.陈凯歌的《黄土地》所要表达的基调是“如此贫瘠的土地孕育了如此伟大的民族”。
对1.美学诞生于()年,其诞生标志是德国美学家鮑姆嘉通《美学》一书的出版A、B、C、D、2.以下不属于美学研究范畴的是()A、自然美B、逻辑美C、艺术美D、社会美3.《西方美学史》和《文艺心理学》的作者是()A、荣格B、宗白华D、弗洛伊德4.中国传统美学更加强调美与真统一,文学美学注重写实;西方传统美学更加强调美与善统一,文学美学注重抒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对以布莱希特为代表的表现派表演体系的认识
原本我对戏剧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更谈不上什么喜爱和了解。
但是上了胡老师的《中西戏剧艺术欣赏》之后,我对于戏剧的看法完全改观了。
通过老师专业的介绍和讲解,我逐渐对戏剧有了一定的认识。
上课欣赏戏剧时,我也不再抱着一种看看玩玩的心理去观看,而是尝试着用老师所教予的方法来进行赏析。
无论是戏剧创作特征,还是剧作的戏剧结构,亦或是剧作的主题立意,我都试着将这些知识和技巧运用在课堂播放的戏剧的赏析之中;课后我也会找一些类似于《海鸥》、《仲夏夜之梦》这样的经典剧目来自己欣赏。
记得老师曾在上课时,曾经谈及过现代的世界三大表演体系,虽不曾展开,我个人却十分感兴趣,自己在网上查阅了相关资料,有了一定的了解。
当代的世界的三大表演体系主要指的是程式化表演体系,体验派表演体系和表现派表演体系。
而在讨论这些体系理论时,“布莱希特”和“表现派表演体系”总是免不了被提及。
正如牛顿的三大定理影响了物理界一样,布莱希特提出的、以“陌生化”为核心的表现派表演体系影响了现代戏剧的发展进程,而我也对以布莱希特对代表的表现派表演体系很感兴趣。
相对于体验派的表演理念——演员就是角色,表现派的表演理念是演员和角色必须是分离的。
表现派表演体系的源头来自于布莱希特提出了“陌生化”的理论。
这种陌生化在于“简单的剥去这一事件或人物性格中的理所当然的,众所周知的和显而易见的东西,从而制造出对它的惊愕和新奇感”。
正如黑格尔所说,“熟知的东西往往由于熟知而没有被真正理解。
”布莱希特在戏剧中将这些“理所当然的”“ 众所周知的”“ 显而易见的”成分从事件和人物身上剥离,为的是建立了一种间隔从而提供一种认识。
这种认识的内容用布莱希特的后来进行解释,即:“不仅能表现在人类关系的具体历史的条件下——行动就发生在这种条件下——所允许的感受,见解和冲动,而且还运用和制造在变革这种条件时发生作用的思想和感情。
”他认为这一过程是一个“累积不可理解的东西,直到理解出现的过程。
”
从形式上看,布莱希特的体现派表演体系有助于观众们分析解释剧中人与人的联系,从而发现其中蕴含的作用于人与人社会关系的研究中的理性的科学精神。
为制造这种“陌生化”,布莱希特还认为有必要消除观众与剧中事件人物的共鸣。
诗中有云,“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种共鸣使观众将自己与剧中人物联系起来,陷入出神入迷的状态,从而失去了对剧中事件与人物的批判能力。
布莱希特努力使这种能力重新回到观众中去,保持与剧中人物的距离,从而恢复观众进行批判的自由,有可能理解所表演的东西的真正含义。
对共鸣消除的第一步就是演员必须游离于他所
表演的剧情之外。
演员应以一个表演者而不是剧中人物的形象出现在舞台上,必须使观众感受到演员在表演时的思维,用清醒的思维把观众引导到他们的现实世界中来。
其次,剧本中的音乐舞蹈和舞台设计都应与戏剧本身有所隔离,从戏剧身上收回他们各自的独立性。
这些戏剧艺术的姊妹艺术是为了共同的事业把各自的艺术联合在一起,他们在这里的任务“不是为了创造一部‘综合性艺术的’,从而全都放弃和失掉本身的特点,相反,它们应该同戏剧艺术一起,用不同的方法来完成共同的任务。
最后,戏剧的结构也必须加以改造——剧情的完整性必须被恰当的打破。
戏剧结构需要用不时的合唱,歌曲等元素进行突然过渡,使各场之间本来就松弛的连接中断或形成形式上的巨大差异,甚至让人物亲自出现,直接向观众发表议论,以提醒观众这是在演出的事实,使观众与舞台上的人物事件隔离开来,消除它们之间的“共鸣”。
虽然,表现派表演体系的种种方法都是为了截断观众与舞台在情感上的联系,但消除“共鸣”却不是布莱希特戏剧改造的全部目的。
布莱希特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使理性的判断力重新回到观众中去,消除共鸣只是一种强制性的手段,也是并不高明的手段。
他在《表演艺术的新技巧》中明确提出:“表演艺术不必完全拒绝采用共鸣,然而它必须能使观众产生批判的态度,这样做不会使他丢掉自己的艺术特性。
这种批判的态度并不是背离艺术,如人们常说的那样,它既是趣味盎然的,又是带有感情色彩的,它本身就是一种体验。
当然,布莱希特的理性戏剧观念并不是要消除戏剧中的感情因素,相反,他认为在保持戏剧的间隔感,使观众们保持对剧中人物事件的批判能力的同时,这种感情的加入越多越好,因为他提出“陌生化”理论的唯一目的,只是使理性重新回到剧场中的“科学时代的孩子们”身边,使他们享受到有着时代特征的真正娱乐。
表现派的另一个理论代表是法国戏剧理论家狄德罗认为生活就是生活,艺术就是艺术,艺术就是“演”给大家看的,不必较真。
因此表现派的艺术形术主要体现在一些喜剧表演当中。
如咱们中国现在流行的喜剧小品,就是表现派的表演。
表现派的表演时时刻刻都是理性的,常常不忘现场气氛的调度,那意思:我要表演了,大家注意欣赏喽!赵本山在上舞台时,常常歪戴着帽子,挤眉弄眼,围着舞台转上两圈。
为的什么?就是为一个现场气氛的调动。
表现派在其表演中,哭也非真哭,笑也非几分真切。
只是让人们知道,现在角色不高兴了,或高兴了。
这就够了。
当然各大表演拍戏也是各有各的优点,我们也不能一概而论,认为除了表现派,其他两大派系别无所长。
最后还是要谢谢胡老师一个学期的精彩讲授,这一学期的课程不仅授予了我欣赏戏剧所必须的知识,也给我灌输了对于美——特别是戏剧之美的认知能力,激发了我对于戏剧的爱好。
我想这门课对于我来说是受益终身的,我想我以后还会保持观看戏剧的爱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