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惊悸不安状态脉案分析 -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6· Chinese Journal of Information on TCM Sep.2011 Vol.18 No.9

中医惊悸不安状态脉案分析

滕晶

(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山东 济南 250001)

关键词:惊悸不安;脉诊;病案

DOI:10.3969/j.issn.1005-5304.2011.09.042

中图分类号:R241.23;R25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1)09-0086-02

“惊”是人类正常的一种情绪反应,过惊则是中医情志致病的一种重要病因。如《素问·举痛论篇》曰:“惊则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矣。”“悸”为一种心动的自觉症状,《金匮要略释义》记载:“《资生》说:有所触而动曰惊,无所触而动曰悸;惊之症发于外,悸之症在于内。”由于心悸常常是惊恐的结果,因而常将惊悸并称。惊悸不安反映的是机体在某一时刻的心理活动水平,它常呈一种紊乱的状态而持续的存在,导致或加重诸多疾病的产生,如《问斋医案》说:“怔忡、惊悸、汗眩、饥嘈、不寐乃一体之病。”笔者意欲通过对几则惊悸不安状态病案的分析,尤其是对其脉诊体会,总结惊悸不安状态的病机特点,以期为临床辨治有所裨益。

1 典型病例

案例1:患者,女,47岁,干部,以周身颤抖、紧张、恐惧、焦虑5年余于2010年5月13日就诊。患者5年前因受到惊吓而出现自觉周身持续性颤抖,伸展不开,生气紧张时尤甚,心中有恐惧感,焦虑,偶怕冷,眠浅易醒,夜间一听到声音即心中发

基金项目: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ZR2009CL041) 慌,时有头目发胀,曾服中药、抗抑郁药、镇静药等,效差。刻诊:症状同前,纳可,二便调,舌红,苔薄黄,脉位浮,脉体弦敛动。辨证为气郁化火、心神不安,治以朱砂安神丸加减:朱砂粉(冲)0.5 g,黄连12 g,当归15 g,生地黄15 g,五加皮20 g,木香12 g,防风15 g,茯神15 g,紫石英30 g,前胡15 g,白芍30 g,桂枝15 g,麦冬30 g。水煎服,每日1剂。7剂后复诊,自觉症状减轻,仍心中恐惧感,焦虑易紧张,记忆力下降,耳鸣,纳眠差,厌食油腻,小便调,大便稀,不成形,常伴有腹中雷鸣,无排气,舌淡红,苔薄,有裂纹,脉弦紧。上方加清半夏9 g、麻黄9 g、厚朴12 g,7剂。

三诊:药后诸症均减轻,仍有思维定持,肢体颤抖,惊悸,担心,害怕,大便稀,日一行,小便可,纳可,舌淡红,苔剥脱,脉弦弱。上方去桂枝、麻黄、半夏,加沙参20 g、炒酸枣仁30 g、石斛12 g,继服7剂,症状消失。

按:本案患者因惊吓而致心中烦乱,难以释怀,心情高度紧张,长期处于一种心中害怕、担心的惊悸不安状态。患者为木型之人,脉象脉位较浮,脉体不宽,有疾数之感,脉管有撼动性和发散性;其脉敛,在心理脉象中表示心理张力较高,有紧张、

案例1患者腰髋下肢疼痛、活动受碍,当属中医“痹证”范畴。《素问·脉要精微论篇》云:“腰者,肾之府,转摇不能,肾将惫矣。”《素问·至真要大论篇》则云:“湿淫所胜……腰如折,髀不可以回。”肾者主骨生髓,腰为肾之府。该患者年逾半百,久患高血压病,肾精不足,腰府骨髓失养,湿热之邪乘袭,痹阻经络,诸恙由是而作。故治拟补肾壮腰、清热化湿、宣痹通络为法。方取左归丸合四物汤补肾填精、养血和络;知母、黄柏清热燥湿;杜仲、续断、狗脊、桑寄生、补骨脂补肝肾、强腰脊、宣痹通络。7剂后腰部小腿疼痛除,然臀髋部至大腿仍感酸痛,遂去枸杞子、补骨脂加白薇煎活血通络,续服7剂,诸恙若失,随访1年余病情稳定。

案例2患者年近半百,将息失宜,肝肾阴虚,贪凉受冷,外邪乘袭。《灵枢·百病始生》云:“清湿袭虚,则病起于下。”寒湿之邪从下而袭,足部受之,筋骨受损,经络痹阻,足跟疼痛,行走受碍,日久寒郁化热,寒热错杂。治先补益肝肾、散寒清热、宣痹通络。药用白薇煎清热透邪、祛瘀通络;桂枝芍药知母汤祛风除湿、温经散寒、滋阴清热,寒热并用;甘麦大枣汤养心安神;加杜仲、鸡血藤、当归、伸筋草、豨莶草以加强补益肝肾、祛风宣痹、通络止痛之力。7剂后足跟痛减,卧不能寐,观其舌红,苔少,此乃阴伤明显,肾阴不足不能上济心火,致心火旺,心神不得安宁,转方以四物去川芎加鸡血藤、杜仲、牛膝、续断、豨莶草、补骨脂、炙蜈蚣滋养肝肾、宣痹通络;百合、知母、地黄合甘麦大枣汤滋阴清热、宁心安神。方中补骨脂虽性温,前人谓阴虚火旺者忌用,但国医大师朱良春教授谓“肾阴不足,相火萌动之顽痹,补骨脂可与生地黄、熟地黄、知柏相伍,阴阳并调,相互协同”[1],监制其热性,而发挥其补肾壮督善治顽痹之功,笔者以其法用于临床,未见伤阴助火之弊。药后疼痛缓解,夜能安卧,病情向愈。

案例3患者年逾古稀,肝肾阴虚,精血不足,筋骨失养,经络痹阻,腰腿疼痛不利于行。故治拟滋养肝肾、舒筋通络。以左归丸、白薇煎合用,去药性偏温之菟丝子、鹿角胶,加玄参取增液汤之意以润肠通便,加当归、赤白芍、鸡血藤、杜仲、续断、狗脊以加强补肝肾、强腰膝、活血通络之功。前后服药近50剂,3年痛疾终得消除。

参考文献:

[1] 朱步先,朱胜华,蒋熙,等.朱良春用药经验集[M].2版.长沙:湖南科学

技术出版社,2007:275.

(收稿日期:2011-02-10,编辑:蔡德英)

2011年9月第18卷第9期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87·

关注、贪欲等,心理张力高造成血管壁张力增加,脉呈弦直象;尺脉敛甚,表示与人交流少,因而欲发泄但又不能;其脉动是脉搏搏动时附加在血管壁有抖动、震动细颤的感觉,反映了心理成分的不稳和受惊感[1]。患者舌红,苔薄黄,为气机郁痹化热之象;根据脉症,初诊予以朱砂安神丸加减以镇定安神、理气清热。二诊加大理气药物,三诊患者显示出热盛阴伤之象,故以沙参、石斛、炒酸枣仁养阴清热安神,因而症状得以消失。

案例2:患者,女,21岁,学生,患者以入睡困难,多梦4个月于2010年11月5日就诊。患者今年7月份因爷爷去世恐惧导致入睡困难,夜间多梦,乏力,怕冷,精神不振,近4个月来每晚均出现恐怖画面,白天精神不振。现症:入睡困难,多梦,乏力,怕冷,记忆力下降,精神不振,心情不好时加重,左上腹胀气,咽干,畏光,食欲不振,大便两日一行,小便可,舌淡红,苔薄白,脉位居中,脉左涩右弦滑。辨证为气郁痰结、神明紊乱。处方:紫苏梗20 g,枳壳15 g,桔梗12 g,防风15 g,独活12 g,白芍30 g,当归15 g,前胡20 g,枇杷叶15 g,远志12 g,木香12 g,红花9 g,甘草6 g,天麻20 g。水煎服,每日1剂,14剂。药后眠差,多梦,紧张恐惧感消失,嗳气、腹胀、乏力减轻,小便黄,大便次数增加,大便稀,舌淡红,苔薄黄,脉弦紧。上方加苍术20 g、佩兰15 g、清半夏9 g,继服7剂,症状缓解。

按:本案患者发病有一定的情志内伤史,导致气机郁积于内,不能发泄于外,阳气内郁不振,因而出现失眠、怕冷、乏力、精神不振等症状,因反复担心、恐惧,导致阳不得入于阴,因而上述症状加重。患者为土形人,脉位中居,脉体宽,脉管厚。其脉左涩为气郁往来不畅之象,《脉学阐微》有“涩脉多见情志不遂,气机不畅,阴血耗伤,血无以充,气无以畅,气机塞,血运郁涩致”的记载,右脉弦滑为气郁痰聚之象。初诊治疗以行气解郁为主,待气开郁解之后,二诊加入化痰祛湿之剂,使症状缓解。

案例3:患者,女,24岁,学生,以见人紧张恐惧,心慌3月余于2010年8月20日就诊。患者3个多月前因受到惊吓而时常感到紧张恐惧,心慌,甚时有憋闷感,烦躁,乏力,易激惹,情绪不稳时易便溏,纳眠可,二便调,舌红,苔薄白,脉细,左寸部弱,右尺部明显紧缩感。辨证为阴血亏虚、神魂失养。处方:沙参30 g,麦冬30 g,玉竹15 g,天花粉12 g,防风15 g,百合30 g,生地黄24 g,柏子仁30 g,远志12 g,五加皮20 g,甘草6 g。水煎服,每日1剂。7剂,症状消失。

按:本案患者脉体较细,为阴血不足、脉道不充之象;脉左寸弱,为心虚而惊之象,《脉象统类》记载:“寸虚,血不荣心、怔忡、恍惚、惊悸”,《脉诀汇辨》认为“左寸虚者,心亏惊悸”;其右尺脉管壁张力高,呈现明显紧缩感,系患者平素对自己要求甚高,不愿与人交流,此次受到惊吓后,反复思虑,逐渐出现上述症状。针对此,以养阴补虚、益气安神之剂加以治疗,疾病向愈。

案例4:患者,女,45岁,干部,因紧张恐惧半年余于2010年10月15日就诊。患者于半年前因生气后出现入睡困难,后出现心慌、恶心、紧张害怕、乏力,曾服用抗焦虑药治疗,效差。现症:紧张恐惧、心烦、乏力、心慌、纳差、眠差,大便难、三日一行,小便频,舌淡红,脉短弱,脉来动摇。辨证为心胆虚怯、心神不安。处方:人参(另煎)12 g,远志15 g,石菖蒲12 g,茯神20 g,桂枝15 g,五加皮15 g,木香12 g,当归15 g,淫羊藿12 g,防风15 g,紫石英30 g,甘草6 g。水煎服,每日1剂,7剂。

二诊:睡眠改善,可入睡4~5 h,心慌,恐惧感减轻,心烦,头脑昏沉,记忆力下降,左耳鸣,纳差,大便干、两日一行,小便可,舌红,苔薄白,脉弦紧。上方加荆芥12 g、僵蚕12 g、紫苏叶12 g、半夏9 g,继服7剂后症状消失。

按:本案患者脉短,短主气虚和气机不通,《诊家枢要》认为“气不足以前导其血也。为阴中伏阳,为三焦气壅,为宿食不消”,气虚推动无力或气郁不能推动血液的运行都能够出现脉短,故曰“短则气病”。其脉来动摇,《考证病源》谓“惊则脉来动不定”,脉动的最高峰有匆匆滑过的悸动感,持续时间极为短暂,《伤寒论·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并治》中阐述:“寸口脉动而弱,动即为惊,弱则为悸。”它的形成与阴阳相搏、气血冲乱、血行悸动有关。患者症状来源于长期紧张恐惧,造成了惊则气乱,日久则心虚胆怯,初诊以益气安神之剂治之,二诊加强行气降气之力,症状消失。

2 结语

从以上几则病案可以看出,惊悸不安既可以作为一个“因”,引起机体一系列功能改变,还可以是一种对事物过分害怕而出现的惊恐神乱状态。惊悸不安与脏腑气血、阴阳功能紊乱密切相关,多由气血阴阳亏虚,神机失养,或气机痰瘀水饮阻滞,邪扰心神所引起,以触忤神机为主要病机,其病机复杂,虚实之间常相互兼加。《三元延寿参赞录书》云:“因事而有大惊恐,不能自遣,胆气不壮,神魂不安……”《济生方》曰:“惊忧思虑,气结成痰,留蓄心包,怔忡惊惕,痰逆恶心,睡卧不安。”根据其病机特点结合脉象分析,将有助于临床辨识和辨治惊悸不安状态。

参考文献:

[1] 寿小云.寿氏心理脉学与临床[M].2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4:

213.

(收稿日期:2011-01-01,编辑:蔡德英)

澳大利亚将采用最新信息技术研究中医药

澳大利亚悉尼大学与中国中医科学院日前召开座谈会,宣布悉尼大学信息技术系将采用最新技术参与对中医药的教学、研究和实践。

悉尼大学信息技术系潘振辉博士表示,澳大利亚的中医将于2012年获得政府的正式注册管理,为帮助中医药在西方国家更好发挥作用,信息技术系将采用数据挖掘等技术,系统化、规模化地对中医药的研究数据进行分析,并将与中国中医科学院共同建立数据库以配合临床试验。

中国驻悉尼总领馆科技参赞何馥香说,古老的中医药科学能够与信息技术这门现代技术相结合,将加强中医药在现代社会中的生命力,也有助于在中医培训、传统配药技术等方面水平的普遍提高。

(本刊通讯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