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血液的流动变形性质
《血液流变学》PPT课件
上一页 下一页 返 1回4
第二节 血液流变学常见参数测 定
• 一、血液粘度测定 • 二、红细胞变形性测定 • 三、红细胞聚集性测定
15
血液流变学常见参数
上一页 下一页 返 2回0
一、血液粘度测定
•(一)全血粘度测定 •【影响因素】 • 2.外在因素 • 温度 • 渗透压 • pH值 • 输液
上一页 下一页 返 2回1
一、血液粘度测定
• (二)血浆粘度测定 • 【基本结构】 • 已知尺寸的毛细管 • 加热装置 • 控温装置 • 测量电极 • 显示装置
4.53±0.46 9.31±1.48 1.76±0.04
4.22±0.41 8.37±1.22 1.78±0.06
上一页 下一页 返 2回6
(三)血液粘度测定理因素 ② 多个因素改变引起的全血粘度增高 ③ 血浆蛋白异常所致的血液粘度增高 ④ Hct增高所致血液粘度增高 ⑤ 红细胞异常所致的血液粘度增高
• 全血粘度 • 血浆粘度 • 血细胞比容 • 红细胞变形性 • 红细胞聚集性及其有关参数 • 血小板粘附率及聚集率
上一页 下一页 返 1回6
一、血液粘度测定
•(一)全血粘度测定 • 设备 旋转式粘度计 • 【原理】 • 当平板以一定的速度旋转时,由于血液的粘 滞性,与圆锥相连的弹簧则产生一个复原扭矩, 血液粘度的大小与复原扭矩呈正相关,复原扭矩 通过一个测力传感器检测并经计算机处理后,将 表观粘度值显示在仪器的屏幕上。
• 研究血液及其有形成分流动与形变规 律的学科称为血液流变学
上一页 下一页 返 回4
《流动的组织-血液》课件-苏教版版
血管系统
动脉
动脉负责将血液从心脏输送到全 身各组织,其管壁较厚,富有弹
性。
静脉
静脉负责将血液从身体各组织返回 心脏,其管壁较薄,弹性较小。
毛细血管
毛细血管是连接动脉和静脉的微小 血管,负责在组织中进行物质交换。
血液循环的路径
体循环
血液从左心室出发,经过主动脉 、各级动脉分支,进入毛细血管 ,与组织进行物质交换后汇入各 级静脉,最后返回右心房。
05
血液的奥秘与未来
干细胞与血液再生
干细胞定义
干细胞是一类具有自我复制能力的多潜能细胞,能够分化成不同 类型的细胞,用于修复和再生组织。
干细胞在血液再生中的作用
干细胞可以分化成血液中的各种细胞,如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用于治疗血液系统疾病和损伤。
干细胞来源
干细胞来源包括胚胎干细胞、脐带血干细胞和诱导多能干细胞等。
免疫学检查
免疫学检查可以了解免疫球蛋白、补体等免疫成分的变化,有助于诊 断自身免疫性疾病、感染性疾病等。
血液的保存与输血
血液保存
血液中的成分在保存过程中会发生不 同程度的变化,因此需要采用适当的 保存方法,如冷藏、加入抗凝剂等, 以保持血液的有效成分。
输血
输血是治疗失血过多、贫血等疾病的 重要手段,但输血也存在一定的风险 ,如过敏反应、感染疾病等,因此需 要严格遵守输血规范和安全措施。
献血后应注意休息和补充 营养,避免剧烈运动和过 度劳累,同时保持针眼清 洁卫生。
04
血液的特性与变化
血液的特性
血液的组成
血液由血浆、红细胞、白细胞和 血小板组成,具有运输氧气、营 养物质、代谢废物和免疫功能等
作用。
血液的黏稠度
血液的黏稠度受到多种因素的影 响,如红细胞数量、血浆蛋白浓 度等,黏稠度过高或过低都可能
血液流变学PPT课件
二、血液的流变学特性:
红细胞的聚集性:在血液静止或切变率很低 时,红细胞会聚集成网络状空间结构,导致 血液具有屈服应力。红细胞具有能形成聚集 体的性质称为红细胞的聚集性。红细胞的聚 集性是血液非牛顿流变性的主要原因。红细 胞聚集体的形成和解聚主要取决于血浆蛋白 、剪应力和红细胞表面电荷三个因素。
二、血液的流变学特性:
1.血液在血管中的流动形式
血液在血管中的运动是一种表现为中央流速快, 周边流速慢的"套管式"流动。
"套管式"流动实际上是一种分层运动,又称层流
血液在血管中是一层一层流动的,靠近 中央的液体层流速快,靠近周边的液体层流 速慢。这样就在快慢两层液体之间形成了流 速差,快的一层给慢的一层以拉力;而慢的 一层给快的一层以阻力。 因而在流速不同 的两液层的接触面上产生了摩擦,称内摩擦 力
二、血液的流变学特性:
引起血小板的聚集有两大因素:一是剪切作用可诱 导血小板聚集;二是许多物质可诱导血小板聚集, 如二磷酸腺苷,在高剪切力作用下,红细胞会发生 破裂,会释放出二磷酸腺苷,促进血小板黏附和聚 集。 血小板黏附性:血小板黏附于异物、血管内皮损伤 处或粗糙表面的现象,称为血小板黏附。血小板的 这种特性称血小板的黏附性。当血管损伤后,流经 此处的血小板被血管内皮下组织激活,黏附于暴露 出来的胶原纤维上,形成一个附壁栓子,起到止血 作用。
血管临界半径不是固定不变的,受红
细胞变形性和聚集性的影响。在病理情况下,
红细胞变形性降低或聚集性增高,均可导致
临界半径显著增大,甚至高达正常的几十倍。
此时,由于多数微血管内血液黏度急骤增高,
必将导致微循环的严重障碍。
二、血液的流变学特性:
4.红细胞变形性 红细胞变形性是指红细胞在流动过程中的变形
血液的流动变形性质与“红细胞”有关的文档
细胞的几何形状
(表面积与体积之比)
红细胞表面积/体积之比也是影响红细胞变形性的重要因素,
如果红细胞为球形、椭圆形和其他形状,则由于表面积与体积之 比降低,故(Gu)其变形能力也降低。由此可见细胞的几何形状对细 胞可变形性有很大的影响。
第十七页,共四十三页。
红细胞(Bao)的 变形
第二十一页,共四十三页。
与聚集有关的因(Yin)素
• 切变率直接影响血细胞聚散,流速高时血细胞呈分散状态,血液 粘度较低,血流缓慢时,血细胞处于聚集状态,血液粘度较高。
当切变率为100—200S-1时,红细胞呈分散状态,1~50S-1时, 红细胞不(Bu)断聚集,小于1S-1时,红细胞常可形成恒定的聚集 物。
第二十三页,共四十三页。
6.管径的影响
Fahraeus-Lindqvist效应: 在管径小(Xiao)于1mm的血管中,血液
的表观粘度随血管的管径的减小而降低
第二十四页,共四十三页。
管径 的影响 (Jing)
• 法-林效应:在管径小(Xiao)于1mm的血管中, 血液的表观粘度随血管的管径的减小而降低
• 4.血沉:血浆球蛋白↑、纤维蛋白原↑、胆固醇↑→叠 连↑→血沉↑
第五页,共四十三页。
第二节 血液的流变(Bian)学特性
• 非牛顿流体就是(Shi)不服从式(1)的流体。
•
其中τ 为剪切应力,Pa;μ 为粘度,Pa·s, 为
剪切率。
第六页,共四十三页。
血液(Ye)的非牛顿性
第七页,共四十三页。
血 浆的组成 (Xue)
血浆(plasma) :
水、血浆蛋白、脂蛋白、 酶、激素、维生素、无机盐和各种
代谢产物(Wu)
血液流变学概述
血液流变学概述《血液流变学概述》血液流变学是研究血液流动性质的科学,它从宏观和微观层面上研究血液的流动情况,以及血液的流变学参数。
它包括了血液的黏度、血管阻力、血管弹性等方面。
血液流变学的研究对于理解和预防血液循环系统疾病以及相关疾病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血液流变学的研究对象是血液,它是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
血浆是由水、蛋白质、荷电分子和溶解物组成的混合物,而血细胞主要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血液的流动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血液的物理性质、血管壁的形态和功能等。
血液的黏度是衡量血液流动性的重要参数之一,它取决于血液的成分以及其内部的流动状态。
黏稠的血液会增加血液在血管中的阻力,使得心脏需要更大的工作量来推动血液的循环,从而增加心脏负担,造成心血管系统疾病的发生。
血管的形态和功能对于血液流动性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血管的直径和弯曲程度会影响血液的流动,而血管的壁的弹性会影响心脏的负荷和扩张能力。
血管的狭窄和硬化会导致血液流动阻力增加,从而影响血液的流动性,并增加心脏病发作的风险。
血液流变学的研究不仅可以用于了解正常生理情况下血液的流动性质,还可以用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通过研究不同疾病状态下的血液流变学变化,可以帮助医生判断疾病的类型和程度,从而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临床上常用的血液流变学参数包括血细胞比容、红细胞聚集性和血小板功能等。
这些参数的测量可以通过仪器和方法来实现,例如电子计数器和流变仪等。
总之,血液流变学的研究对于理解、预防和治疗血液循环系统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研究血液的流动情况和流变学参数,可以了解血管功能和血液流动性的改变,从而指导医生进行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血液流变学的进一步研究将有助于开发更有效的治疗方法,改善人们的健康状况。
血液的流变性医学PPT
血液的流变特性
一、速度梯度与剪变率
(一)速度梯度
1.概念:在流体中某处, 速度正在其垂直方向 上的变化率称为该处 的速度梯度。
如果在X方向的微小距离 △X上,流速增量为 △V,则速度梯度为 △V /△X。 单位:s-1(1/秒)
微分学中
lim v dv x0 x dx
2.物理意义 描述速度随空间变化程度的 物理量。空间某点附近流速不 同,该处就存在速度梯度。
粘弹性流体从管内自由流出时,通常可以看 到射流膨胀现象,这种现象称为挤出物膨胀(如 图)。例如,聚苯乙烯在175~200℃条件下 较快挤出时,直径膨胀达2.8倍。以上现象都是 由于粘弹性流体受剪切时产生法向应力差的结 果。
(二)粘弹体的特点
(1).应力松弛:当粘
应变
弹体突然发生应变时,
若保持应变恒定,则应
生物流体具有粘弹性的原因:
细胞膜中磷脂分子的排列
蛋白质分子图像
水有粘性也是因为水分子是链状的
“隔年陈水有毒,隔夜陈水莫喝。”科学研究 证明,水分子是链状结构,水在漫长岁月中, 如不经常流动,这种链状结构会不断扩大延伸, 即成衰老之水。衰老之水,活力极差,进入动 植物体内,会使细胞的新陈代谢减缓,影响生 长发育。古人说:“流水不腐。”死水、陈水 中尘埃会增多,细菌增加,有害成分比例上升, 极易致病。
r0
v
各层的流速呈抛物线分布。
r
流体要流动,必须有外力抵消内 摩擦力,即管子两端L存在压强差 (⊿p)。
Q r04 p 8l
泊肃叶流动 的速度分布
适用条件:牛顿流体,流体作定常流动,均匀的水平圆管。
泊肃叶定律应用 它是设计竖直毛细粘度计 的理论依据。
Q r04 p 8l
第7章 血液循环
• 房室结 AV node
• 右束支 right bundle branches • 左束支 left bundle branches • Purkinje 纤维网 Purkinje system
• 心肌的机能合一性。
7.3 心肌的结构与机能特性
• 心肌细胞的动作电位 0期:升支,快速去极化。Na+通道开放内流 1期:短暂而快速的复极化。 K+通道开放外流
组织液的生成及其影响因素
存在于组织间隙中的体液,属于细胞生活的内环境。
组织液是血浆滤过毛细血管壁而形成的。
液体通过毛细血管壁的滤过和重吸收取决于四
个因素,即毛细血管血压(Pc)、组织液静水压 (Pif)、血浆胶体渗透压(πp)和组织液胶体渗透 压(πif)。即:
V=Kf[(Pc十πif)一(πp十Pif)]
• 半月瓣:朝向动脉开放 右心室与肺动脉之间——肺动脉瓣 左心室与主动脉之间房室瓣开启,半月瓣关闭 血液由心房流入心室 • 心室收缩时:房室瓣关闭,半月瓣开启 血液由心室流入动脉管
外周静脉中也有瓣膜,防止血液倒流
7.2 血液循环的进化
• 总趋势
无循环系统——开放式循环系统——封闭式循环系统
外来控制
7.6 血流动力学
流体静力学
人的心脏水平上动脉压的平均值为100 mmHg; 身体平卧,头脚平均动脉压大致相等; 身体直立,头部动脉压减小,脚部动脉压增加。 运动中的流体 血液黏性是水的3-4倍,其黏度主要决定于血液 中的红细胞数,黏度高流动阻力大。 血液在血管中流动速度以管心处最大,流量与管 径和推动力成正比,与黏度和血管长度成反比。
动脉
动脉功能:1.把血液引导到机体的各个部分。 2.调节血量和血压。
7-血液流变学
第二节 影响血液粘度的因素
血管内循环着的血液一般不会发生凝固, 主要原因是:
(1)正常的心脏和血管的内膜光滑,不致发生 血小板的破坏; (2)血液中有抗凝物质,如肝素是体内产生的 一种较重要的抗凝物质。它可以抑制凝血酶原 转变为凝血酶,从而抑制纤维蛋白原形成纤维 蛋白; (3)血浆中还有使已形成的纤维蛋白溶解的物 质,可以随时将血管内已形成的纤维蛋白溶解。
血液
电镜下血液中的各成分
第一节
二、血液的理化性质
血液
(一)比重:物质的单位体积重量。 取决于
{
血浆比重 血细胞比重 血细胞比积
血浆蛋白含量 红细胞比积
红细胞比重:1.090×103 N.m-3 血浆比重: 1.025×103-1.030×103 N.m-3 血液比重: 1.050×103-1.060×103 N.m-3
血液粘度是血液流变学的一个重要指标。
第二节 影响血液粘度的因素
研究血液粘度的重要性:
粘度的改变 影响血液流阻 血流灌注
影响血液粘度的因素
{
剪变率 红细胞压积 红细胞聚集 红细胞变形 血浆粘度
第二节 影响血液粘度的因素
一、剪变率 右图是血液的粘度随 剪变率的变化关系。 红细胞压积Hct: 分离出的红细胞所占 血样体积的百分比。 从图可以得出: 血液的粘度随着剪变 率的增大而降低。
cRT
溶液的摩尔浓度 绝对温度,单位为K 单位为mol.L-1 π的单位为Pa。 注意: 温度一定,渗透压的大小仅由摩尔浓度决 定,并与它成正比,而与微粒的大小和化学 性质无关。 血浆渗透压几乎都是由血浆中溶解的晶体 物质形成,血浆的c=0.3mol/L,37oC时血浆的 渗透压为π=0.3×8.314×310=773.2(kPa)
血液流变学课件
近年来,随着生物医学工程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的进步,血液流变学的研究领域不断拓展,涉及的疾病范围和应用领域也在不断扩大。未来,血液流变学将与更多学科交叉融合,为医学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更深入的理论和技术支持。
血液流变学的研究历史与发展
02
CHAPTER
血液流变学基础知识
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其中血浆约占血液总量的55%,血细胞约占45%。血浆中含有多种蛋白质、无机盐、营养物质等,而血细胞则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通过制定相关标准和指南,促进血液流变学在临床实践中的规范化和普及推广。
临床转化与普及推广
THANKS
感谢您的观看。
要点一
要点二
详细描述
血液流变学通过研究血液的流动性、粘滞性和变形性,帮助医生了解心血管系统的功能状态,对于冠心病、高血压、心肌梗死等心血管疾病的诊断具有指导意义。同时,通过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可以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
心血管疾病
总结词
血液流变学在脑血管疾病的诊断和预防中具有指导意义。
详细描述
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异常与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如脑血栓、脑栓塞等。通过监测和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有助于预防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和复发。
预防性治疗
03
对于有高危因素的人群,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应采取预防性治疗措施,如药物治疗、生活方式的调整等,以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
定期检测与预防性治疗
个体化评估与干预措施
个体化评估
根据个体的年龄、性别、家族史、生活习惯等因素,对个体进行全面的评估,了解其疾病风险和血液循环状况。
制定个体化干预措施
定义与特性
特性
定义
血液流变学异常可以作为某些疾病的诊断指标,如血栓形成、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等。
血液流变课件共50页
研究内容
宏观流变学(Macrorheology):研究全血在各种切 变率下的表观粘度,包括血液粘度、血浆粘度、血 沉等。
血细胞流变学(Cellular hemorheology):研究血液 有形成分的流变学特性,包括红细胞聚集性与变形 性;白细胞的变形性、趋化性及粘附特性;血小板 的粘附性与聚集性等。
红细胞变形性的临床意义
当红细胞膜发生病变、膜成分改变、血液的生理环境 发生改变时,红细胞的变形能力降低,直接影响微循 环的血液流动,使血液粘度增加,红细胞的寿命缩短。
红细胞变形性可反映冠状动脉狭窄的程度。冠状动脉 狭窄患者的红细胞变形指数明显下降;冠状动脉阻塞 支数越多,红细胞的变形性越差;心肌梗塞患者的红 细胞变形性最差。
Hct>10%时,血液即表现出非牛顿特性,其粘度随 着液体的流动速度(切变率)变化而改变。随血液 的流动速度减慢,血液的粘度增加。
血沉方程K 值
血沉方程K 值是用方程式来表达血沉与红细胞压积 的关系,可以获得更符合实际的血沉,也可以对红 细胞聚集的程度进行估算。
K=ESR/[1-H+lnH](H为Hct) 参考值:53±40
➢ 层流中单位距离的两个液层的流速之差称速度梯度 (rate gradient),用r表示,速度梯度又称切变率。
血液在血管中的流动
血细胞在血管中的滚动
血液具有粘滞性
这种粘滞性是由于液体内部的分子和颗粒之间的 摩擦力所造成。
血液的粘度主要决定与红细胞的数量和在血浆中 的分布状态和血浆的粘度。血液的粘度越高,血液 在血管中的流动阻力越大,组织器官的血液灌注状 态就越差,从而造成组织缺血、缺氧。
红细胞电泳
红细胞电泳是指在电场作用下,观察红细胞的泳动速 度。由于红细胞带负电荷,故向正极移动,移动速度 越快,说明红细胞表面负电荷密度越大,红细胞愈不 易聚集,反之表示红细胞聚集能力增加。
血液流变学 生物物理
红细胞的流变性质 --红细胞的变形性
红细胞的变形性在血液循环中,特别是在微循环 中起着重要作用。由于红细胞的这种显著的变形性, 使它能够通过比它本身直径还小的毛细血管。脾脏的 毛细血管最窄,它的平均直径仅有3μm左右。红细胞 的变形性对因动脉硬化血栓形成的非常狭窄的血管中 的循坏,也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如果红细胞的变形能 力降低,则吸引粘度增加,因而血流量亦减少。结果 会导致切变率减小,因血液的非牛顿粘性又使血液粘 度增加,血流量减少,从而引起恶性循环。
Nankai University
血液非牛顿粘性的推测
四.有形元素间的相互作用 (1)每个有形元素的诱导流场间的干扰,这是一种 远距离作用。 (2)有形元素相互碰撞引起的动量、能量交换以及 迁移扩散。据估计 =20s-1时,碰撞引起的血小板的 迁移扩散,比布朗运动所引起的扩散率高两个数量 级,这使血小板与管壁碰撞的概率大大增加。 (3)范德瓦耳斯引力、表面静电作用及长链大分子 的连接作用,这些只有当有形元素间距极小时,才 起作用,且与血浆的物理、化学性质有密切关系。
Nankai University
血液的组成及理化特性
影响血液流变性质的主要是红细胞,它可以 看作高度可变形的充液弹性薄壳体。细胞膜 很薄,体积约3-7×103μm。细胞质是血红蛋 白的水溶液,浓度约为33%,PH = 7.4。整 个红细胞的比重约为1.098g/cm3(4 oc),故 血液可看作红细胞与血浆组成的、比重相近 的悬浮液。 血液具有运输、缓冲、免疫和防御及调节体 温的功能。
Nankai University
红细胞的流变性质 --红细胞的变形性
红细胞变形性还决定于红细胞膜的粘弹性质, 而粘弹特性又与细细膜的成分及其在膜中的结构和 排列有关。Blank和Evans等人提出了红细胞膜的 物质结构模型。他们认为红细胞膜外层由脂双层形 成阻止膜表面积变化的紧密内聚性结构,由于这种 结构的液体特性而易于产生变形。膜表面下的骨架 蛋白结构使脂双层具有稳定的力学结构,膜表面下 的血影蛋白网状结构又使红细胞具有抗高剪切的能 力,确保红细胞维持原形或变形后再恢复弹性,而 且还要考虑膜内的粘性损耗过程,因为这一过程限 制了红细胞变形后的恢复率。
血液流变学基础(2014)【可编辑的PPT文档】
r0
r
适用条件:牛顿流体,流体作定常 流动,均匀的水平圆管
非水平的园管
Q r04 (p gh) 8l
注意式中各量的意义
v
45
流阻(外周阻力):流阻只与管的形状和流体本身性质 有关
8l R r04
Q r04 p p
8l
R
R p Q
46
流体要流动,必须有外力抵消内 摩擦力,即管子两端存在压强差 (⊿p)
r0
r
v
泊肃叶流动 的速度分布
43
2. 泊肃叶定律
速度与各流层到管轴的距离r
的关系
r0
v
v
p
4l
(r02
r2)
r
注意式中各量的意义
44
2. 泊肃叶定律(Q为流量)
泊肃叶定律(又称泊肃叶公式)
Q r04 p 8l
血液流变学
1
第一节 血液流变学基础 一、应变与应力 二、物体的粘弹性 三、牛顿粘滞定律 四、圆管内的泊肃叶流动 五、非牛顿流体的流变性 六、粘度
2
一、应变与应力 形变现象
水随形变,变则生,不变则死 我们之所以能走路,能奔跑,就是因为脚掌发生了形
变 脸部发生形变,才展现出丰富的表情。人脸造型与人
39
四、圆管内的泊肃叶流动
泊肃叶简介
40
泊肃叶 简介 (Jean-Lous-Marie Poiseuille 1799-1869)
法国生理学家。他长期研究血液在血
管内的流动。在求学时代即已发明血压计
用以测量狗主动脉的血压。他发表过一系
列关于血液在动脉和静脉内流动的论文
(最早一篇发表于1819年),其中18401841年发表的论文《小管径内液体流动的
血液流变物理
管壁管径 抗凝剂
全血黏度
生物物理学
7.2.3 血液的触变性和粘弹性
触变性的概念:凝胶被摇振后液化,当其静止
后又恢复成凝胶,这种现象称为触变性。
触变流体的特征:(1)当有机械扰动施加于该系
统,能引起等温结构的改变;(2)机械扰动撤除 后一定时间,此系统恢复其原有的结构状态; (3) 流体的流动曲线具有滞后环。
生物物理学
七、管径:全血黏度还与它流过的管子的口 径有关。当管子的口径下降到小于1mm时, 血液的表现黏度随管子口径的减少而降低。 这一现象称为Fahraeus-Lindqvist效应。
生物物理学
八、管壁效应:
Corpley等人的研究指出,当用毛细管黏度计测 量血液的表观黏度时,若在玻璃毛细管的内表面 涂一层薄薄的纤维蛋白,则所测得的表观黏度低 于用毛细管测得的值。对于壁面效应有以下三种 解释:(1)滑移模型 (2)静电模型 (3)表面化学观 点。
生物物理学
7.1 流变物理的基本概念
流变学(rheology):系指研究物体在外力 作用下发生变形和流动的科学,它是一 门介于力学、化学、物理与工程科学之 间的交叉学科。1929年由Bingham(宾汉) 和Crawford(克劳福德)提出。 生物流变学(biorheology) 血液流变学(hemorheology):研究血 液及其有形成分的流动性与形变规律的 流变学科。
生物物理学
7.2.2血液黏度的实验研究
黏度是血液的重要力学性质,也是血 液流变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血液黏度 对于机体的生理和病理变化均具有重要意 义。
生物物理学
血液具有非牛顿流体的流变性质,主要表现在以下 几个方面: 一、压力——流量曲线
血液的流变特性
血液的流变特性一层流血液的运动方式是流动,对于没有颗粒混合的单一性流体,若在试管内呈层状流动,则其截面上的流速呈抛物线样分布,这种流体运动特性称为层流。
二血液的黏滞性当相邻的两层血液之间有相对运动时,会产生平行接触面的切向力,流动快的与流动慢的血液层之间便产生内摩擦力,通常称为血液的黏滞性。
三切应力若血液流层的平行接触面积为S,接触面上所受的切向力为F,那么,驱动各层产生切线方向变形的力,作用于单位面积上的切向力F/S,就称为切应力,用表示四切应变和切变率液体分层流动中,在切向力的作用下,液层之间有一速度梯度,两流层间流动距离差与两流层间的距离之比称为切应变或切变。
切应变随血液流动时间而成比例增加,这一随时间变化的切应变称为切变率,用γ表示。
五牛顿黏滞定律及黏度某些液体流动时,切应力τ与切变率γ之比为一常数,即τ/γ=η,此即牛顿黏滞定律。
该常数(η)的大小由液体的性质所决定,被称为液体的动力黏滞系数(或动力黏度)简称黏度。
在国际单位制(SI)中,切应力的单位为牛顿/米2,称为帕斯卡(Pa), 切变率的单位为秒-1(S-1),因而液体黏度η的单位为(Pa•s)1 Pa•s=1000mPa•s(毫帕••秒)1 Pa•s=1Cp(厘帕)六牛顿液体与非牛顿液体在一定温度下,液体的黏度值不随切变率变化而变化,为一常数,这类流体成为牛顿流体。
其切应力与切变率的关系曲线(即流动曲线)为一条通过原点的直线,如水,血浆等即为牛顿流体。
事实上还有一些液体,在一定温度下,其黏度值是随切变率的变化而变化的。
这类流体成为非牛顿液体,如高分子溶液,胶体粒子离散系统,血液等,切应力与切变率的关系为γ=f(τ)。
对于牛顿流体η为绝对黏滞常数,而对于非牛顿流体,该值则不为常数,可用ηa表示,称为表观黏度。
ηa的变化规律随流体的性质不同而存在差异。
非牛顿流体包括两大类,一类是ηa随γ的增加而减少,称为拟塑性流体,血液和多数生物体属于此类;与此相反,另一类液体其ηa随γ的增加而增加,称为膨胀性流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血液流变学:研究血液及其有形成分与流动规律 的科学
血液作为一种非牛顿型流体具有的流动和凝固特性
第一节 血液的组成及理化特性
血细胞(45%):
红细胞 白细胞 血小板
血浆(55%)
血浆的组成
血浆(plasma) :
水、血浆蛋白、脂蛋白、 酶、激素、维生素、无机盐 和各种代谢产物 血浆蛋白:白蛋白、球蛋白、 纤维蛋白
红细胞表面积/体积之比也是影响红细胞变形性的重
要因素,如果红细胞为球形、椭圆形和其他形状,则由于表 面积与体积之比降低,故其变形能力也降低。由此可见细胞 的几何形状对细胞可变形性有很大的影响。
红细胞的 变形
红细胞内液(胞液)的粘度
红细胞内细胞浆的粘度称为内粘度, 受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和血红蛋白 物理化学性质的影响。红细胞平均血 红蛋白浓度和红细胞年龄之间有一定 关系,老化的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 度升高,红细胞内粘度升高,红细胞 可变形性降低。
2
r dr
2
h
θ
r
粘度
3 2R 3
锥板粘度计示意图
共轴圆筒旋转粘度计
a
R
R T 4hR R
2 o
2 i 2 2 i o
Ri
h
a
Ri2 T 2 4hRi2 Ro
2 o
R
R0
旋转粘度计示意图
与聚集有关的因素
• 切变率直接影响血细胞聚散,流速高时血细胞呈分散状态, 血液粘度较低,血流缓慢时,血细胞处于聚集状态,血液 粘度较高。当切变率为100—200S-1时,红细胞呈分散状态, 1~50S-1时,红细胞不断聚集,小于1S-1时,红细胞常可 形成恒定的聚集物。 • 在固定的流速时,红细胞聚散主要与红细胞膜表面所带电 荷多少和血浆中的高分子蛋白物质种类有密切关系,细胞 膜表面有较多的负电时,由于静电排斥作用,不易发生聚 集;反之,则易聚集。血浆中高分子物质如纤维蛋白元、 凝血酶元等可吸附于细胞表面,通过“桥接”作用促使细 胞聚集。
毛细管粘度计
流量
V R4 Q t 1 81L
V R4 Q t 2 82 L
流量
比粘度
2 1
t 2 t1
毛细管粘度计示意图
锥板粘度计
高度:
h r tg r
r h
切变率:
R
扭矩:
d 2r dr r
3.还原粘度: 全血粘度与红细胞比容的比值
re
a p p
1 HCT
二 、影响血液粘度的因素
• • • • • • • • 1.剪切应变率 2.红细胞压积 3.血浆粘度 4.红细胞的变形性 5.红细胞的聚集性 6.温度 7.管径 8.管壁滑移效应
1.剪切率对血液粘度的影响
流体在圆管中的层流
•
。
其中τ 为剪切应力,Pa;μ 为粘度,Pa·s, 为剪切率。
血液的非牛顿性
血液粘度的几种定义
1.表观粘度: 指非牛顿流体在某一切变率下测得的实际粘度。
a
2.相对粘度: 指两种粘度的比值,故为一无量纲的量。血液的相对粘 度是全血粘度与血浆粘度的比。
r a p
卡松粘度
• 随着剪切率的增加,红细胞缗钱状 聚集体逐渐瓦解直至完全分散,血液表 观粘度降低,剪切率继续增大,红细胞 可被拉长,顺着流线运动,血液粘度进 一步降低,但降低不是无止境的,达到 一个极限值或最低值,就是卡松粘度。 卡松粘度与全血粘度高切粘度相关性非 常显著,故与红细胞的变形性有关。
全血粘度测量
血液的理化性质
• 1.红细胞压积H :红细胞体积与全血总体积 之比 • 2.血液的比重: 1.050 ~1.060g/cm3(4℃) • 3.全血的PH值:7.4~7.7 • 4.血沉:血浆球蛋白↑、纤维蛋白原↑、胆固 醇↑→叠连↑→血沉↑
第二节 血液的流变学特性
• 非牛顿流体就是不服从式(1)的流体
• 红细胞膜的粘弹性
红细胞膜的脂双层和骨架蛋白共同构成 了红细胞膜,红细胞膜的骨架主要由几种 纤维蛋白构成的纤维网状结构组成。红细 胞膜的成分,以及这些成分在膜中的结构 和排列异常又决定着红细胞膜的力学性质 (粘弹性)。因此,膜的粘弹性变化控制和 调节着红细胞的变形性。
细胞的几何形状 (表面积与体积之比)
红细胞的变形性的影响
5.红细胞的聚集性
• 红细胞缗钱状聚集体 在低切变率下,红细胞因 大分子血浆蛋白的桥联作用, 形成缗钱状的聚集体,并进而 形成三维的立体网状结构,从 而使血液流动阻力增大,显然 红细胞聚集性愈强,形成的聚 集体愈大,血液粘度升高愈显 著,随切变率的升高,这种立 体结构逐渐破坏,血液的表观 粘度随之降低,因此,可以种 用测量血液粘度来估计红细胞 聚集性。
4. 血液的变形 性
双凹圆盘状,直径约7.5 µm;中央浅 染、较薄,厚约1 µm ;周缘较厚, 约2 µm ,无核,无细胞器,胞质内 充满血红蛋白(hemoglobin,Hb), 故呈红色
红细胞变形性的影响因素 • 1.红细胞膜的粘弹性 • 2.红细胞的几何形状(表面积与体积之比) • 3.红细胞内液(胞液)的粘度
红细胞变形是影响高切变率下血液非牛顿性 的主要原因 • 在血液流动中,红细胞会在流体动力的 作用下变形。在应力很小时,红细胞会被 拉长;当应力进一步增大,红细胞就有明 显变形,并随流线方向排列,致使血流阻 力降低,全血粘度下降;当当切变率增大 到一定值时,红细胞变形和取向达到极限, 不再随切变率变化,血液表观粘度趋于常 数。
红细胞的变形性、聚集性
红细胞聚集是影响低切变率下血液非牛 顿性的主要原因
• 在静止状况下,红细胞在血浆中聚集 形成红细胞缗钱状聚集体,随切变率的升 高,这种立体结构逐渐破坏;随着切变率 的进一步升高,红细胞缗钱状聚集体逐渐 解聚,血液的表观粘度随之降低;当切变 率达到一定值时,红细胞缗钱状聚集体几 乎分解成单个红细胞。因此红细胞聚集是 影响低切变率下血液非牛顿性的主要原因
血浆因素
• 1.血浆蛋白质
纤维蛋白质→红细胞的聚集↑ 血浆蛋白质→红细胞表面的电特性→红细胞的聚集
• 2.血浆渗透压
• 血浆渗透压→红细胞的形状、尺寸、膜的弹性→红细胞 的变形性
• 3.血浆PH值
血浆PH值 ↓→细胞膜变硬→红细胞聚集性增加以及红细 胞变形能力下降↓→血液的表观粘度↑
第三节 血液的屈服应力
红细胞的聚集性
6.管径的影响 Fahraeus-Lindqvist效应: 在管径小于1mm的血管中,血液
的表观粘度随血管的管径的减小而降低
管径的影响
• 法-林效应:在管径小于1mm的血管中,血液 的表观粘度随血管的管径的减小而降低 • 产生的原因:血浆层
δ
R RC
7.温度:温度对血液粘度的影响比较复杂,
图2 纵截面
剪切率
du dr
2.红细胞压积
3.血浆粘度
• 血浆粘度:主要是血浆的蛋白成分所形成,血浆蛋白 对血浆粘度的影响决定于血浆蛋白质的含量。其中以 结构不对称并形成网状结构能力大的纤维蛋白原对血 浆粘度影响最大,其次是球蛋白分子,白蛋白最小等。 • 【正常参考值】 1.59—1.61 mpa.s • 血浆粘度↑→全血粘度↑
Chien其人通过试验,发现血液的流变特性可以通 过以下本构方程(即应力与应变率关系)来描述:
c c *
上式称为卡松方程。τc称为卡松屈服应力,ηc称为卡 松粘度。
屈服应力
卡松屈服应力的意义
• 卡松屈服应力表示,使血液开始流动性所需要的 最小剪切应力,对于人体全血而言,只有施加于 血液的切应力达到一定值时,才能消除其内部对 抗并开始流动。此切应力临界值τc称为全血屈服 应力,血液流动时,其内部切应力低于τc时,血 液犹如固体,只会变形不会流动。血液流变学数 据统计分析统计表明,卡松屈服应力与全血低切粘 度相关性十分显著,故与红细胞聚集性有关.
无简单规律可循。温度低于20℃时,人血 的相对粘度随温度降低而增加。当温度升 高至41℃以上时,由于血浆蛋白和红细胞 膜均出现变化,导致红细胞硬度增加,使 血液相对粘度升高。
三. 血液非牛顿粘度的原因
1.红细胞聚集是影响低切变率下血液非牛 顿性的主要原因 2.红细胞变形是影响高切变率下血液非牛 顿性的主要原因 3.血浆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