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下Vlogger的自我认同与自我呈现的理论研究基础

合集下载

新媒体的认识自我总结范文

新媒体的认识自我总结范文

新媒体的认识自我总结范文新媒体的认识自我总结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智能手机的普及,新媒体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交流和娱乐的主要途径。

作为一位对新媒体深感兴趣的大学生,我通过自己的学习和实践,不断地认识和了解新媒体,同时也对自己在其中的角色和定位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对我对新媒体的认识进行总结,进一步明确自己在新媒体时代中的责任和使命。

首先,新媒体的出现给我们提供了更多获取信息的渠道。

过去,我们只能通过报纸、电视和广播等传统媒体来获取新闻和资讯,而现在,我们可以通过各种网络平台,如微博、微信和新闻客户端等,随时随地获取最新的内容。

这让我意识到,新媒体的发展使得信息的传播速度加快了,同时也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

然而,面对海量的信息,我们也需要具备一定的媒体素养,能够辨别真假信息,避免被虚假信息所误导。

因此,作为新媒体时代的年轻人,我们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媒体素养,学会正确地获取和利用信息。

其次,新媒体给我们提供了更多的交流和互动机会。

通过社交媒体平台,我们可以与朋友、家人和同学随时保持联系,分享生活中的喜悦和困扰。

同时,新媒体也为我们提供了表达自己的平台,我们可以通过发布微博、写博客和制作短视频等形式,将自己的观点和创意传达给更广大的受众。

这让我意识到,作为新媒体时代的一员,我们不仅需要更好地倾听他人的声音,更要勇于发声,为推动社会进步和传递正能量贡献自己的力量。

同时,我们也要注意言行的规范和道德的约束,避免因为个人行为给他人带来困扰和伤害。

此外,新媒体也为我们提供了丰富多样的娱乐方式。

我们可以通过网络视频、音频和游戏等媒介形式,放松身心,享受多样化的娱乐体验。

然而,我们也要注意适度消费,避免沉迷于虚拟世界而忽略了现实生活中的重要事务。

同时,我们也要积极主动地选择有益于自己成长和提升的内容,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技能,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最后,作为新媒体时代的一员,我们还需要关注社会问题,积极参与公共事务。

新媒体时代的网络文化与个人身份认同

新媒体时代的网络文化与个人身份认同

新媒体时代的网络文化与个人身份认同在新媒体时代,网络文化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通过互联网,人们可以随时随地获取各种信息,与他人交流和分享自己的观点。

网络文化的兴起也对个人身份认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新媒体时代的网络文化与个人身份认同之间的关系。

首先,网络文化为个人身份认同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表达方式。

在传统媒体时代,人们的身份认同主要通过家庭、职业、地域等因素来界定。

然而,在网络文化的影响下,个人身份认同变得更加多样化和灵活。

通过社交媒体平台,人们可以展示自己的兴趣爱好、价值观念和个性特点,从而形成独特的个人身份认同。

例如,一个喜欢音乐的人可以通过分享自己的音乐作品或评论来表达自己对音乐的热爱,从而与其他音乐爱好者建立联系,形成一个共同体。

其次,网络文化为个人身份认同提供了更广阔的交流平台。

在传统媒体时代,人们的交流主要依赖于面对面的沟通或书信等传统方式。

然而,在新媒体时代,人们可以通过社交媒体、博客、论坛等平台与全球范围内的人进行交流。

这种无时无刻的交流使得个人身份认同不再局限于地域和时间的限制,人们可以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流,了解和接纳不同的观点和价值观。

通过与他人的交流,个人身份认同也得到了更加全面和多元化的发展。

此外,网络文化也给个人身份认同带来了一些挑战和问题。

在网络上,人们可以使用匿名身份进行交流,这使得个人身份认同变得模糊和不确定。

有些人可能会利用匿名身份进行网络欺凌、造谣传谣等不良行为,这对个人身份认同和社会秩序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此外,网络上的信息泛滥和虚假信息的存在也使得人们对他人的身份认同产生怀疑和不信任。

因此,在网络文化的影响下,个人身份认同的建立和维护需要更加谨慎和理性。

综上所述,新媒体时代的网络文化与个人身份认同密切相关。

网络文化为个人身份认同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表达方式,拓宽了交流平台,使得个人身份认同变得更加多样化和灵活。

然而,网络文化也带来了一些挑战和问题,需要人们保持谨慎和理性的态度。

新媒体环境下“拟剧理论”发展的新特点——以Vlog为例

新媒体环境下“拟剧理论”发展的新特点——以Vlog为例

2021·4(下)《科技传播》130作者简介:詹玥,本科在读,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新媒体环境下“拟剧理论”发展的新特点——以Vlog为例詹 玥摘 要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社会交往的空间逐渐向互联网延伸和辐射,现实生存与媒介表达之间的关系日益密切,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态度和行为方式。

公域不断扩大、个体私域受到压缩,使印象管理的手段运用得更加普遍,人们面对着实际观众和想象的受众,“拟剧理论”的主要思想和具体表现在新的传播环境下都发生了多层次的改变。

文章以Vlog 为例,从表演剧本、表演角色和表演区域三方面来探析新媒体语境下Vlog 的表演实质和“拟剧理论”发展的新特点。

关键词 拟剧理论;印象管理;视频化生活;表演化生存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21)281-0130-031 Vlog 与“拟剧理论”概说1.1 Vlog 概说Vlog 是“videoblog”的缩写,即视频博客,与传统的以文字和图片为主的记录方式相比,Vlog 更强调以视频为载体、综合运用图片、文字、音频等多种表达方式,经过精心制作后在社交媒体上进行展示和传播。

视频创作者一般以第一人称的视角,以记日记的形式展现自己的日常生活,具有独特的人格化特征,随着视频化生存方式的普及,Vlog 成为短视频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新潮流。

Vlog 的视频内容和呈现方式比较多样,主要依据是创作者个人的生活方式和性格爱好,它不局限于对平凡生活影像的记录和展现,更是创作者个人形象、态度和思想观念的表达。

1.2 “拟剧理论”概说拟剧理论是美国社会学家欧文·戈夫曼在《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一书中提出的著名思想。

这一理论将社交场域视作戏剧的表演舞台,将日常生活中的人类行为视作不同情境中的角色表演,每个人都根据角色需要,在舞台上进行特定的表演,也就是说,人们在社交活动中会通过精心设计并“策略性地表现自我”来实现身份的建构和展示。

新媒体时代下Vlogger的自我认同与自我呈现的理论研究基础

新媒体时代下Vlogger的自我认同与自我呈现的理论研究基础

二、新媒体时代下Vlogger的自我认同与自我呈现的理论研究基础2.1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概述2.1.1视频博客(VLOG)的概念界定作为新生事物的VLOG 还在不断变化发展中,且我国学界对它的研究还不多,至今对于视频博客(VLOG)的概念还没有较为统一的答案。

目前得到更多认同的解释则来源于VLOG 的发源地YouTube 官方给出的定义:VLOG 就是一个视频日记,它以一个人直接对着摄像机镜头用口语进行对话交流为特点,这种视频格式或类型是随意且轻松的。

作者从维基百科搜索“VLOG”一词,得到概念翻译成中文后为:视频博客或日志简称为VLOG。

它是以视频作为媒介的一种博客,是网络电视形式的一种。

它通常是把文本图像及其他元数据和放入视频进行组合,它可以是单独也可以是多个片段。

VLOG 这一类形式在共享视频平台YouTube 上大受欢迎。

基于上述各类解释并结合现有研究,本文认为,视频博客(VLOG)从字面意思看就是用画面形式结合文字日记而形成的一种全新的视频形式。

VLOG,从构词法角度来看它是一个合成词,展开来看即VEDEO+BLOG,中文翻译为视频博客或是视频日志/日记。

它既保留了一般博客记录个人日常的特点,又增加了视频影像形式所带来的视觉化效果,可以说是这二者的相融。

总体看来,它是由创作者(Vlogger)运用录制设备对个人真实生活进行独立拍摄,通过直接和镜头对话的方式而达到和受众交流的目的,同时运用剪辑软件添加背景音乐和特效转场等元素来对拍摄素材的筛选、编排、整合的一种个人日记的视频形式,它和其他视频类型最大的区分点就是创作者必须出镜且对着镜头讲话,就像是对着屏幕外的受众讲话一样。

相比之下,网络短视频的表演成分则更重。

2.1.2自我认同的概念界定“自我认同”是一个心理学名词,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埃里克森(ErikErikson)给出的定义是“将自身内在的感觉、自我意识以及外部评价等加以综合而得出的认知,是指一个人在与他人交往中,把信念和价值观融合到自己人格中并对自我价值进行评价的过程。

拟剧理论视域中自我的网络呈现——以B站中的vlog用户为例

拟剧理论视域中自我的网络呈现——以B站中的vlog用户为例

摘要摘要网络和通信技术的高速发展,为我们带来了方便快捷的4G时代,并迎来即将到来的5G时代。

在如今成熟的网络技术助推下,新兴的网络应用产品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大众视野。

其中,短视频的崛起无疑给人们日常生活增添了很多精彩瞬间,许多值得回味的瞬间皆可通过短视频的形式进行记录。

2018年,vlog 作品在网络上井喷出现得到国内的高度关注,被称为“vlog爆发的元年”,这为人们的线上自我呈现又带来了新的契机。

Vlog全称为video Blog,中文译为视频博客,是在如今新媒体技术更为发达的时代背景下,传统博客Blog继承发展而来的产物。

Vlog由于其作品本身贴近生活、高度真实性等特征,受到越来越多年轻群体的欢迎,成为互联网时代下人们在网络中进行自我呈现的又一新形式。

此外,B站作为ACG文化聚集地,吸纳了众多vlog作者的入驻,本文综合诸多因素将把B站作为vlog的表演舞台进行研究。

本文主要通过对本选题相关著作、论文等文献资料的收集、分析和归纳,采取线上参与式观察、网络爬虫技术获取数据梳理,同时采用访谈法访谈部分vlog 用户,运用戈夫曼的自我呈现理论对vlog用户群体的自我呈现行为进行研究与阐释,并从对策的角度思考其可能存在的发展困境与解决渠道。

本文共分为六个部分。

在第一部分的绪论中,笔者厘清文章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通过阅读和梳理相关文献为本文的写作做好理论铺垫,继而交代了本文的研究框架和方法,最后点明了本文在写作过程中存在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第二部分主要论述人们从线下到线上表演舞台的演变,并进一步分析B站作为vlog 用户表演舞台的特殊性。

第三部分主要是运用前台和后台的理论分析B站中vlog 用户表演的场景及过程。

第四部分从特质方面围绕vlog用户表演的内容和行为两个角度进行分析。

第五部分从探讨vlog用户在网络世界进行自我呈现这一行为的动因和影响因素,笔者主要是从内外两个方面进行探讨,即用户心理层面和外部环境因素层面,其中外部环境因素包括平台和观众两方面。

《90后青年群体微信朋友圈自我呈现研究》范文

《90后青年群体微信朋友圈自我呈现研究》范文

《90后青年群体微信朋友圈自我呈现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社交媒体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微信作为国内最大的社交平台之一,其朋友圈功能更是成为人们展示自我、交流思想的重要场所。

尤其是对于90后青年群体而言,微信朋友圈已经成为他们表达自我、记录生活、分享心情的重要平台。

本研究旨在探讨90后青年群体在微信朋友圈的自我呈现行为,分析其背后的动机和影响因素,以期为理解该群体的社交行为和心理提供参考。

二、研究背景90后青年群体是在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和社会变革的背景下成长起来的一代。

他们具有独特的生活经历、价值观和审美观,因此在社交媒体上的自我呈现行为也具有鲜明的特点。

微信朋友圈作为他们展示自我、交流思想的重要场所,其自我呈现行为值得深入研究。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通过收集90后青年群体的微信朋友圈数据,运用内容分析、文本挖掘等方法,对他们的自我呈现行为进行深入分析。

同时,结合问卷调查和访谈,了解他们的心理动机和影响因素。

四、研究结果1. 自我呈现内容90后青年在微信朋友圈的自我呈现内容丰富多样,主要包括生活点滴、心情状态、兴趣爱好、工作学习等方面。

他们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展示自己的生活状态和内心世界。

2. 自我呈现策略90后青年在微信朋友圈的自我呈现策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真实与虚假的平衡,即在展示真实自我的同时,也会适度地进行修饰和美化;二是积极向上的表达,他们更倾向于展示积极、阳光的一面,以获得他人的认可和赞赏;三是情感表达,他们在朋友圈中经常表达自己的情感,与他人产生共鸣。

3. 影响因素分析影响90后青年在微信朋友圈自我呈现的因素主要包括个体因素、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

个体因素如个人性格、价值观等;社会因素如社会文化、媒体影响等;心理因素如自尊心、归属感等。

这些因素共同影响着他们在朋友圈的自我呈现行为。

五、讨论与结论本研究发现,90后青年在微信朋友圈的自我呈现行为具有独特的特点和规律。

社交媒体场景下Vlog视频的印象管理研究

社交媒体场景下Vlog视频的印象管理研究

声屏世界2021/7传媒e 时代点击新媒体社交媒体场景下Vlog 视频的印象管理研究阴汪智婷摘要:Vlog 是近年来兴起的以视频方式记录个人生活并与网友分享的新兴互联网内容传播方式,它成为了新媒体环境下一种新的自我呈现途径。

Vlog 多以日常生活为主题,具有面对面交流的在场感,主体特征明显,同时突破了传统意义上的后台与前台的界限,使人们通过Vlog 来实现印象管理,获得自我与他人的认同以及可观的收益。

与此同时,Vlog 的发展也带来了隐私泄露与自我迷失等问题。

关键词:Vlog 印象管理自我呈现拟剧理论近年来,社交媒体得到了大规模普及并逐渐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成为人际交往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而在新媒体环境下,人们的交往方式较以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社交媒体中的印象管理成了重要的一个环节。

欧文·戈夫曼在《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一书中提出了拟剧理论,他认为,“生活好比是一场演出,每个人都是舞台上的演员”。

而我们在表演中,总会为了给他人留下某种印象而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控制自己的行为,这个过程被称为“印象管理”,也就是自我呈现。

Vlog 全称“Video Blog ”,即视频博客,是主要以视频形式记录个人生活、表达自我,并与他人展开社交活动的网络社交新形式。

它最早出现在YouTube,近两年在我国被大众所熟知。

相较以往的日记和照片,Vlog 给人们一种新的自我呈现方式。

Vlog 场景下的印象管理特征在以往的社交媒体中,人们大多以分享文字和图片的形式来进行自我呈现与印象管理。

近年来,Vlog 的出现及兴起给了人们分享生活的新方式。

2018年是中国Vlog 元年,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投身Vlog 创作的行列。

Vlog 模糊了前台与后台的边界,是大众可以进行印象管理的新形式。

呈现第一视角的日常内容。

Vlog 是用户对于自己的生活日常用视频的形式进行的记录。

记录者采用第一人称的视角拍摄,分享自己的个人生活,使Vlog 具有真实性和接地气的风格。

新媒体时代的大学生自我认同

新媒体时代的大学生自我认同

新媒体时代的大学生自我认同新媒体时代的来临给大学生的生活带来了很多变化,其中之一就是对自我认同的影响。

在这个数字化的时代,大学生们在社交媒体上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关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并通过社交媒体平台与他人互动。

通过这种方式,大学生们建立了自己的社交圈子、塑造了自己的个人形象,并从中寻找自我认同感。

1. 社交媒体的平等性新媒体时代的社交媒体平台打破了传统的地域和时间的限制,使得大学生们可以随时随地与他人进行互动。

在这种平等性的环境下,大学生们感受到了更强的自主性和自由度,他们可以在网络上表达自己的意见、分享自己的观点,这对于塑造自我认同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 网络社交圈的建立通过新媒体时代的社交媒体平台,大学生们可以轻松地建立自己的社交圈子。

他们可以通过关注自己感兴趣的人物、加入自己喜欢的社群,与志同道合的人进行互动和交流。

在这个过程中,大学生们会找到一种归属感,他们与自己的社交圈子建立了紧密的联系,从而获得了一种自我认同的感觉。

3. 个人形象的塑造在新媒体时代,大学生们不再受限于现实生活中的身份和角色,他们可以通过社交媒体平台塑造自己的个人形象。

通过发布自己的照片、文章或者其他创作作品,他们可以展示自己的才华、兴趣爱好和价值观。

这种自我展示的过程不仅让大学生们更好地认识自己,也使得他们更容易寻找到与自己相似的人,从而进一步巩固自己的自我认同。

4. 寻找自我认同的挑战尽管新媒体时代给大学生们提供了寻找自我认同的机会,但也带来了一些挑战。

社交媒体上的信息泛滥,大学生们容易被外界的看法和评价所影响。

在网络上经常出现的美化生活、虚假信息也使得大学生们容易迷失自我,在不断追求他人认同的过程中失去自己的真实性。

因此,大学生们需要保持一定的理性和客观,不被外界的影响左右,真实地呈现自己,寻找真正的自我认同。

结论:在新媒体时代,大学生们通过社交媒体平台建立了自己的社交圈子、塑造了自己的个人形象,并从中寻找到了自我认同感。

《2024年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媒介形象自我建构研究》范文

《2024年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媒介形象自我建构研究》范文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媒介形象自我建构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社交媒体、网络论坛、博客等新媒体平台逐渐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交流思想、塑造形象的重要途径。

在此背景下,大学生媒介形象的自我建构成为了一个值得研究的话题。

本文旨在探讨新媒体时代下大学生如何通过媒介进行自我形象的塑造与传播,并分析其影响因素和可能带来的影响。

二、研究背景与意义在新媒体时代,大学生作为网络社会的重要群体,其媒介形象对个人发展和社会认知具有重要影响。

研究大学生媒介形象的自我建构,有助于了解他们在网络空间中的行为特征、心理状态和价值取向,为提高大学生的媒介素养、促进其全面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同时,研究大学生媒介形象的传播过程和影响因素,有助于揭示新媒体时代的传播规律,为媒体从业者提供参考。

三、文献综述前人关于大学生媒介形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传统媒体时代,而关于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媒介形象自我建构的研究相对较少。

在已有的研究中,学者们主要从心理学、传播学、社会学等角度探讨了大学生媒介形象的塑造与传播。

这些研究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理论依据和实证支持,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

四、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包括文献分析、深度访谈、问卷调查等。

首先,通过文献分析梳理相关理论和实践;其次,通过深度访谈了解大学生在媒介形象自我建构过程中的心理和行为特征;最后,通过问卷调查收集数据,分析大学生媒介形象自我建构的影响因素和可能带来的影响。

五、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媒介形象自我建构的过程与特征1. 过程:大学生通过在新媒体平台上发布信息、参与讨论、互动交流等方式,进行自我形象的塑造与传播。

他们通过选择合适的媒介、表达方式以及与他人的互动,不断调整和优化自己的媒介形象。

2. 特征:大学生媒介形象自我建构具有多元化、个性化、互动性等特征。

多元化表现在大学生可以选择多种媒介和表达方式来塑造自己的形象;个性化则体现在大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价值观来塑造独特的媒介形象;互动性则体现在大学生通过与他人的互动交流来不断优化自己的媒介形象。

社交类Vlog视频中的自我呈现、景观建构与符号消费

社交类Vlog视频中的自我呈现、景观建构与符号消费

作者简介:王雪倩,讲师,廊坊师范学院,研究方向为新媒体传播、影像传播与媒介文化。

社交类Vlog视频中的自我呈现、景观建构与符号消费王雪倩摘 要 Vlog 作为一种新兴的“记录式”影像,成为人们数字化生存的一种新方式。

基于拟剧理论、景观社会、符号消费三个主要理论视角,可探索出社交类Vlog 视频的生产和传播逻辑:从传受者角度来看,传者依托Vlog 进行表演,呈现理想自我,受众通过围观满足感官刺激和心理需求,实现沉浸体验和替代体验;从视频消费本质来说,Vlog 视频是视觉消费符号的集合,以“真实记录”为表征的Vlog 视频创造了日常生活的影像消费景观。

但景观社会存在很大的欺骗性,过度的媒介依赖将导致认知错位、深层孤独等后果。

关键词 Vlog ;自我呈现;沉浸体验;影像景观;符号消费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20)271-0001-05Vlog 于10多年前起源于国外视频网站YouTube,该网站解释Vlog 是Video-Blog,即视频博客,是一种随意的、对话式的视频格式或类型。

Vlog 爱好者多为年轻群体,视频多以记录Vlog 博主(以下称Vlogger)个人生活日常或其他延伸话题为主,主题非常广泛,可以是参加大型活动的记录,也可以是日常生活琐事的集合,它没有刻意的故事设计,强调去表演化、真实日常和鲜明的个性,在内容的打磨上会更注重画面的协调性、拍摄的审美格调以及高水平的剪辑技巧,是视频爱好者对日常生活的独特演绎。

Vlog 如今在国内用户规模庞大,发展前景良好,据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Vlog 用户规模达2.49亿”[1],除了一些专攻Vlog 社群文化的App 如VUE、WIDE、一闪外,bilibili 网站、微博、抖音等视频平台也争相布局和扩张Vlog 商业版图。

未来依托5G 加持,Vlog 仍将稳定发展,或可成为视频社交的下一个风口。

社交媒体使用与自我身份认同的关联研究

社交媒体使用与自我身份认同的关联研究

社交媒体使用与自我身份认同的关联研究社交媒体在当今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人们的自我身份认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旨在探讨社交媒体使用与自我身份认同之间的关联,并分析其对个体社会行为和心理健康的影响。

1. 社交媒体对自我身份认同的塑造社交媒体是个体展示自我、表达观点和共享生活的平台。

通过社交媒体,个体可以在虚拟世界中塑造自己的形象,与他人互动和交流。

因此,社交媒体使用方式与个体的自我身份认同息息相关。

研究表明,社交媒体使用可以对个体的自我概念和自尊产生积极或负面的影响。

积极方面,社交媒体的使用可以增强个体的社交认同感和归属感。

通过分享生活点滴和与他人互动,个体感到被理解和接受,从而提升自尊和自我价值感。

然而,负面方面,社交媒体也可能导致个体的自我身份认同不稳定和自尊下降。

社交媒体上的比较和攀比可以为个体带来压力和焦虑,产生不断追求完美的心理负担。

2. 社交媒体使用与社会行为社交媒体使用与个体的社会行为存在密切关系。

社交媒体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社交方式,还对社交行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社交媒体使用可以增强个体的社交联系和社交网络。

通过社交媒体平台,个体可以与远离他们身处的人建立联系,扩展社交圈子。

这种联系的扩展有助于促进信息的流通和社会资本的积累。

其次,社交媒体的使用也可能导致个体的社交隔离和孤独感。

过度沉迷于社交媒体世界,个体可能忽视现实生活中的面对面互动,导致与他人的交流减少和社会孤立感的增加。

3. 社交媒体使用与心理健康社交媒体使用与个体的心理健康之间存在复杂的关系。

社交媒体为个体提供了表达情感和获取社会支持的渠道,同时也给个体带来了心理压力和负面影响。

研究发现,过度使用社交媒体可能导致个体发展社会焦虑、抑郁和情绪问题。

社交媒体上的虚拟世界与现实生活的比较和差距可能使个体感到不满和失落,产生强烈的自我否定情绪。

此外,社交媒体使用还可能成为个体逃避现实问题和情感难题的一种方式,加剧心理健康问题的发展。

《2024年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媒介形象自我建构研究》范文

《2024年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媒介形象自我建构研究》范文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媒介形象自我建构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新媒体的崛起,人们的信息获取、社交互动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

作为现代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在媒介传播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以新媒体时代为背景,研究大学生媒介形象的自我建构过程,旨在探讨大学生如何在新媒体环境中塑造和传播自己的形象。

二、研究背景与意义随着新媒体的普及,大学生成为了媒介使用的主要群体之一。

他们通过社交媒体、短视频平台等新媒体工具,表达自己的观点、情感和价值观,同时也塑造着自己的媒介形象。

因此,研究大学生媒介形象的自我建构,对于了解大学生群体在新媒体环境中的行为特点、价值观念以及社会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三、理论框架与研究假设本研究以社会认同理论、媒介使用与满足理论等为理论基础,分析大学生媒介形象自我建构的过程。

假设如下:1. 大学生在新媒体环境中,通过媒介使用和互动,塑造和传播自己的媒介形象。

2. 不同类型的新媒体对大学生媒介形象自我建构的影响存在差异。

3. 大学生媒介形象的自我建构过程受到其个人特征、社会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四、研究方法与数据收集本研究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通过问卷调查、深度访谈、内容分析等方式收集数据。

具体方法如下:1. 设计问卷,调查大学生的媒介使用情况、媒介形象自我认知以及个人特征等。

2. 对部分受访者进行深度访谈,了解他们在新媒体环境中的媒介形象自我建构过程。

3. 分析大学生在社交媒体、短视频平台等新媒体上发布的内容,探究其媒介形象的表达与传播。

五、数据分析与结果通过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果:1. 大学生在新媒体环境中,通过发布动态、评论、点赞等行为,积极塑造和传播自己的媒介形象。

不同类型的新媒体对大学生媒介形象自我建构的影响存在差异,如社交媒体更注重个人形象的展示,而短视频平台则更注重内容的创意和传播。

2. 个人特征如性别、年级、专业等对大学生媒介形象的自我建构过程产生影响。

例如,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可能在不同类型的新媒体上表现出不同的媒介形象特点。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冲刺训练(4)2022届新高考语文(含答案)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冲刺训练(4)2022届新高考语文(含答案)

2022届新高考语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冲刺训练(4)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材料一:中华文化自古以来就有一种具象类比的思维传统。

据《周易》载,早在上古伏羲时代,就在天、地、人三才万物之间,“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并根据“观物取象”“立象以尽意”的基本思路,始作“八卦”,初创了中华文明。

《诗经》《楚辞》的创作与批判所遵循的“比兴”之义,便是这种思维方式在文学领域的一种具体实践。

后来,“比兴”含义逐渐变化,多转指诗篇命意的讽喻作用和诗歌的艺术表现手法,并成为《诗经》学的概念。

《礼记·春官》云:“大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

”随着文学创作与文学批评的水准不断提升,比兴的内涵不断丰富,外延也不断扩展,乃至与传统文化多个支系融成一体,致使“比兴”成为学界难以攻破的“堡垒”。

中国最早解释诗歌章句含义的学者当是东汉时期的王逸,其代表作是《楚辞章句》。

他在《离骚经序》中,对楚辞创作中所采用的比兴隐喻手法作了精辟的论述:“《离骚》之文,依《诗》取兴,引类譬喻。

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灵修美人,以媲于君;宓妃佚女,以譬贤臣;虬龙鸾凤,以托君子;飘风云霓,以为小人。

”在这种比兴理论的基础上,王逸建立了一个“香草美人”的楚辞阐释系统。

这个系统虽然沿用儒家对《楚辞》的研究手法,难免有偏颇之见,但对后世直至今天仍有很大影响。

魏晋南北朝时期,刘勰和钟嵘在对比兴内涵的认识上突破了旧说,总结了新经验。

刘勰在《文心雕龙·比兴》篇中说:“比者,附也;兴者,起也。

附理者,切类以指事;起情者,依微以拟议。

起情,故兴体以立;附理,故比例以生。

”并提出了“拟容取心”原则。

所谓“拟容”,即描绘景物形象,略近乎“取境”;所谓“取心”,即在物象中蕴含作者的感情。

这便是后来“意境”说的萌芽。

钟嵘在《诗品序》中也说:“文已尽而意有余,兴也;因物喻志,比也。

”这些解释都说明他们更多地认识到了比兴方法所构成的中国古代诗歌含蓄蕴藉的艺术特征。

微信时代的自我呈现与自我认同

微信时代的自我呈现与自我认同

南方论丛……2016年第2期…微信时代的自我呈现与自我认同吴 越[摘 要] 本文以微信朋友圈为例,研究个体在虚拟空间的自我呈现,以及这种呈现对个体自我认同的影响。

本文采用个案研究方法,通过观察和深入访谈收集经验资料,从戈夫曼有关自我和自我呈现的论述中抽象出分析框架,详细展现个案在朋友圈中自我呈现的动机、策略、内容,勾勒出戈夫曼意义上自我的拼贴化过程和拼贴化的自我。

[关键词] 微信朋友圈 拟剧论 自我 自我呈现 自我认同[中图分类号] C91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GDB-10146(2016)02-0001-07一、引言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我们称之为“虚拟世界”的网络社会已经越来越“现实”,网络场域渗透到各个生活空间中,改变着人们的存在状态与存在观念。

我们同时生活在线上世界和线下世界,与之对应,我们同时拥有线上自我和线下自我。

由于两个世界都具有多重性,我们不仅要面对线上自我的多重性,还要面对与多重的线下自我保持同一性(identity)。

自我,是指个体性与群体性的统一,个体总是在获得群体成员资格的过程中塑造自我。

因此对自我的研究要放在个体的社会交往中进行,同样对线上自我的研究也要放在线上社交中进行。

自我呈现(self-presentation),是指个体以他人为导向展示自我、影响他人的过程。

上世纪70年代,琼斯和尼斯比特将其引入心理学,视为人际过程的基础。

“感知即现实”是自我呈现理论的基石,因此“虚拟世界”的自我呈现不等于“虚假”的自我呈现,个体依然为展示自我而努力。

所谓自我认同,是行动者对自身独特品质或特征积极的认知评价、情感体验和行动承诺。

传统观点认为,在日常的人际互动中,身体的实际嵌入,是维持连贯的自我认同感的基本途径。

这一途乐国安:《社交网络(SNS)中的自我呈现及其影响因素》,《心理学探新》,2013第33卷第6期,第541~553页。

方文:《群体资格:社会认同事件的新路径》,《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5卷第1期,第89~108页。

新媒体时代下的大学生自我身份认同与定义研究

新媒体时代下的大学生自我身份认同与定义研究

新媒体时代下的大学生自我身份认同与定义研究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新媒体成为了大学生们日常生活和学习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每天,他们都会与社交媒体、网络平台和数字内容进行互动。

在这个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的自我身份认同和定义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变革。

首先,新媒体为大学生提供了多重身份的展示和塑造平台。

通过各种社交媒体,大学生可以创造一个虚拟的自我形象,并与其他人分享他们的生活、观点和经历。

例如,他们可以在微博上分享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或在Instagram上展示自己的照片和视频。

这种自我展示的方式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表达自己身份认同的机会,并通过互动与其他人建立联系。

然而,新媒体的广泛使用也带来了一些问题。

第一,大学生在新媒体上塑造的身份往往是虚构的或部分真实的。

他们可能选择只分享生活中的亮点,通过滤镜和编辑工具美化自己的照片,或者选择性地隐藏一些真实的经历和情感。

这种虚拟身份的塑造可能导致大学生对自己真实身份的认同产生混淆或困惑。

另外,新媒体给大学生带来了对外界评价的压力。

通过社交媒体,大学生可以获得大量的点赞、评论与分享,这成为他们衡量自我价值的重要标准。

这种大众评价的关注度和强度可能会对大学生的自我认同产生重大影响。

他们可能会通过与他人比较自己的成就和外貌来衡量自己的价值,从而导致自我身份的定位与定义的困惑。

此外,新媒体还为大学生提供了与不同背景和观点的人交流与互动的机会。

通过网络论坛、群组等功能,大学生可以与来自不同地区、文化和利益群体的人进行交流和讨论。

这种互动可以帮助大学生开阔眼界,认识和理解不同的观点和价值观。

同时,通过与其他人交流,在辩论和思辨过程中,大学生可以深入了解自己的立场和价值观,并确定自我身份的方向。

然而,这种多元化的交流也可能导致大学生对自我身份认同的困惑。

在网络的海洋中,他们可能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观点和声音。

有时候这些观点是相互矛盾的,导致大学生难以确定自己的立场和价值观。

《2024年90后青年群体微信朋友圈自我呈现研究》范文

《2024年90后青年群体微信朋友圈自我呈现研究》范文

《90后青年群体微信朋友圈自我呈现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社交媒体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微信作为中国最大的社交平台之一,其朋友圈功能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分享生活的平台。

特别是对于90后青年群体而言,微信朋友圈已成为他们表达自我、交流思想的重要场所。

本文旨在研究90后青年群体在微信朋友圈的自我呈现现象,探讨其背后的动机、方式和影响。

二、研究背景90后青年群体是在互联网高速发展时期成长起来的一代,他们熟悉并善于运用各种社交媒体。

微信朋友圈作为他们展示自我、分享生活的重要场所,已经成为他们社交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研究90后青年群体在微信朋友圈的自我呈现,可以更好地理解他们的价值观、生活方式和社交习惯。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定性和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对90后青年群体的微信朋友圈进行内容分析、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来探讨他们在朋友圈的自我呈现现象。

四、90后青年群体微信朋友圈的自我呈现方式1. 照片和视频分享:90后青年群体通过分享照片和视频来展示自己的生活状态、兴趣爱好和个性特点。

他们倾向于分享美食、旅行、购物、工作等方面的照片,以展示自己的生活品质和品味。

2. 文字表达:除了图片和视频,90后青年还通过文字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观点和态度。

他们在朋友圈中发表心情、感悟、观点等,以展示自己的思考和价值观。

3. 人际互动:90后在朋友圈中积极互动,点赞、评论和私信等方式与朋友保持联系,建立和维持人际关系。

五、90后青年群体微信朋友圈自我呈现的动机1. 展示自我:90后青年通过朋友圈展示自己的生活、个性和价值观,以获得他人的认可和尊重。

2. 社交需求:朋友圈成为他们与朋友保持联系、建立新关系的重要途径。

通过在朋友圈互动,他们可以满足社交需求,增强归属感。

3. 情感表达:90后在朋友圈中表达自己的情感,寻求情感支持和共鸣。

六、影响与讨论1. 正面影响:适当的自我呈现有助于90后青年建立自信、展示个性,促进人际关系的建立和维护。

拟剧理论视角下Vlog视频中明星的自我呈现

拟剧理论视角下Vlog视频中明星的自我呈现

拟剧理论视角下Vlog视频中明星的自我呈现拟剧理论视角下Vlog视频中明星的自我呈现Vlog,即视频博客,是一种通过视频方式记录生活、分享经验和观点的形式。

作为一种新兴媒介形式,Vlog吸引了大量明星和网红的加入。

他们借助Vlog这一平台,展示自己的生活、工作、情感等方面,既满足了粉丝对于明星生活的好奇,也增加了明星本人在大众心目中的曝光度。

从拟剧理论的视角来看,Vlog视频中明星的自我呈现可以被认为是一种演绎行为。

拟剧理论强调了演员的自我作为和个性特征在塑造角色形象时的重要性。

明星在Vlog中的自我呈现也是一种演绎,他们通过展示个人特点、生活方式和情感状态等来创造和塑造自己的形象。

首先,明星借助Vlog视频呈现出自己的生活方式和日常行为,以塑造个人的形象。

在这些视频中,明星经常展现自己的衣着、居住环境以及所从事的活动等。

这一呈现方式就像电视剧中的角色通过衣着、道具和环境布置来展示角色的身份特征一样。

通过展示自己的生活方式,明星在Vlog中塑造出一个特定的形象,传达给观众自己的个人特点和喜好。

其次,明星在Vlog中以真实、亲近的方式展现自己,增加了观众与其之间的情感共鸣。

拟剧理论认为,角色与观众之间的情感共鸣是塑造角色形象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Vlog中,明星通过真实展示自己的情感状态、日常困惑和生活感悟等,与观众建立起一种亲近感。

观众看到明星在视频中所展现出的真实、平凡和有趣的一面,会更容易与其产生共鸣,并对其产生好感。

这种亲近感和情感共鸣的建立,有助于明星在观众心目中塑造出一个更加亲近、可信的形象。

此外,明星在Vlog中还通过展示自己的社交圈和人际关系来塑造自己的形象。

拟剧理论认为,通过塑造角色与其他角色之间的关系来展示角色的重要性和地位是演绎行为的重要手段之一。

在Vlog视频中,明星经常展示自己与其他明星、朋友和家人的互动情况。

这种展示可以让观众对明星的社交圈和人际关系有更多的了解,进而形成对明星社会地位和影响力的认知。

以Vlog为例浅析短视频社交中的自我呈现 张鑫

以Vlog为例浅析短视频社交中的自我呈现 张鑫

以Vlog为例浅析短视频社交中的自我呈现张鑫发表时间:2019-11-08T11:06:46.990Z 来源:《基层建设》2019年第23期作者:张鑫[导读] 摘要:在互联网迅速发展和自媒体盛行的阶段,个体用各种各样的形式呈现自己,以期望向其他人呈现出自己最理想化的一面。

山东省菏泽医学专科学校山东菏泽 274000摘要:在互联网迅速发展和自媒体盛行的阶段,个体用各种各样的形式呈现自己,以期望向其他人呈现出自己最理想化的一面。

自我呈现的研究理论较多,本文将在戈夫曼的拟剧理论下选用视频博客(Vlog)为例子,对当今短视频社交中的自我呈现方式进行分析。

关键词:自我呈现;拟剧理论;短视频社交;视频博客1 从现实到网络的自我呈现美籍加拿大社会学家欧文•戈夫曼在1959年的著作《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中,提出了“拟剧理论”。

他把社会生活看作成一个大舞台,演员和观众就是这个舞台中的两个重要角色。

整个舞台又有前台和后台之分,前台就是个体在表演期间有意无意使用标准的表达性装备【1】,而后台则属于表演者放松休整的区域。

通过对前后台的控制即印象管理,表演者在观众面前呈现出一种更理想化的行为。

戈夫曼以设得兰岛的居民为研究对象,描述了现实生活人际交往中的自我呈现行为。

而现在这个媒介大融合的时代,网络传播中的个体自我呈现的方式也是较之以前有了很大的区别。

在网络传播中,公共话语空间与私人话语空间的统一,很多网民都将微博等社交软件当成了私人的表达工具【2】,导致了原本该出现在后台的行为呈现在前台,前台和后台的界限变得模糊。

本文以现在较流行的Vlog为例,探讨一下短视频社交中的自我呈现的方式以及给个体带来的影响。

2以Vlog为例的短视频社交中的自我呈现2.1 Vlog中的自我呈现方式视频博客(video weblog或video blog,简称Vlog),指的是创作者(Vlogger)以第一视角记录生活的所见所闻,通过剪辑美化、配乐和字幕,制作具有个人特色的视频日记【3】。

国内vlogger在视频日志形象建构现状

国内vlogger在视频日志形象建构现状

国内 vlogger在视频日志形象建构现状关键词:Vlog;自我呈现;自我建构1.引言Vlog,源于“Blog(博客)”的变体,其被称为视频博客或视频网络日志,它是指创作者以视频形式对个人真实生活经历进行的个性化记录与分享。

2012年,YouTube 上出现了第一条Vlog;2015年,Vlog 在YouTube 上迎来爆发期,并开始出现一批职业Vlogger(视频博客制作者)。

作为一种“舶来品”,vlog在2016年年底进入中国互联网,由于当时短视频正处于热点时期,vlog被短视频的风头所掩盖。

经过一年多的积累,vlog在2018年掀起了不小的浪潮,从2016年底开始一直到今天,关键词”vlog“带来的百度搜索数据呈现急剧上升的趋势。

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让记录与分享成为了人们的惯性。

从博客到空间日志,从微信朋友圈到短视频,每个时代都有属于这个时代的记录方式。

随着技术和设备的迭代升级,集图像、文字、音乐于一身,通过剪辑形成成品的vlog,触发了这一时代记录方式的变革。

进入全民vlog时代,问题也随之出现。

由于vlog的制作需要积累大量素材,记录所需的时间大大增加,让生活长时间地暴露在机器之下,当机器高频率地进入我们的生活,生活被赋予了“被记录”的目的,记录的初衷被异化。

看似是纯粹地进行生活的记录,但因为有观众需求,在拍摄过程中,拍摄者会不自觉地进行自我表演,并倾向于将自己和自己的生活塑造成完美的。

这样带有表演性质的自我呈现所形成的自我形象建构,其根本动因是什么有待我们进行研究。

二、社交媒体中的自我呈现自我呈现这一概念,由戈夫曼在其著作《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首次提出。

他从表演的视角对自我呈现这一概念进行了表述,认为日常生活就像一个大型舞台,人就像舞台上的演员,在他人与自我的期待下,以各种方式塑造自己在他人眼中的形象。

在核心概念“印象管理”中,他认为社会中的每个人都会有意识或者无意识地通过各种方式“表演”,使他人形成对自己的特定看法。

大学生群体Vlog中的“自我呈现”心理探析

大学生群体Vlog中的“自我呈现”心理探析

大学生群体Vlog中的“自我呈现”心理探析
尹如月
【期刊名称】《传媒论坛》
【年(卷),期】2024(7)2
【摘要】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Vlog呈现出一种糅合了观看他者、展演自我、实
现社交等多重意义的新型表演空间,大学生群体凭借着较强的学习能力及表达欲望,
日益成为推动Vlog发展的主力军。

但是,大学生群体依托Vlog的过度“自我呈现”也带来了该群体媒介依赖、思想钝化、身份焦虑、社交过载等一系列的问题。

由此可见,无论是矫正大学生群体的社交依赖,还是解决当代大学生复杂多变的心理问题,厘清大学生群体Vlog“自我呈现”的方式及背后的叙事逻辑显得尤为重要。

【总页数】4页(P35-38)
【作者】尹如月
【作者单位】江汉大学智能制造学院、智能制造研究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06;G645.5
【相关文献】
1.完美主义自我呈现量表在中国大学生群体中的修订
2.Vlog短视频中的“自我呈现”——基于戈夫曼拟剧理论分析
3.情感的社会交换:Vlog中的自我呈现与想象
4.社交类Vlog视频中的自我呈现、景观建构与符号消费
5.表演、展示与幻想:青年
群体匿名社交中的自我呈现探析——基于匿名社交软件“Soul”的学术考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新媒体时代下Vlogger的自我认同与自我呈现的理论研究基础2.1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概述2.1.1视频博客(VLOG)的概念界定作为新生事物的VLOG 还在不断变化发展中,且我国学界对它的研究还不多,至今对于视频博客(VLOG)的概念还没有较为统一的答案。

目前得到更多认同的解释则来源于VLOG 的发源地YouTube 官方给出的定义:VLOG 就是一个视频日记,它以一个人直接对着摄像机镜头用口语进行对话交流为特点,这种视频格式或类型是随意且轻松的。

作者从维基百科搜索“VLOG”一词,得到概念翻译成中文后为:视频博客或日志简称为VLOG。

它是以视频作为媒介的一种博客,是网络电视形式的一种。

它通常是把文本图像及其他元数据和放入视频进行组合,它可以是单独也可以是多个片段。

VLOG 这一类形式在共享视频平台YouTube 上大受欢迎。

基于上述各类解释并结合现有研究,本文认为,视频博客(VLOG)从字面意思看就是用画面形式结合文字日记而形成的一种全新的视频形式。

VLOG,从构词法角度来看它是一个合成词,展开来看即VEDEO+BLOG,中文翻译为视频博客或是视频日志/日记。

它既保留了一般博客记录个人日常的特点,又增加了视频影像形式所带来的视觉化效果,可以说是这二者的相融。

总体看来,它是由创作者(Vlogger)运用录制设备对个人真实生活进行独立拍摄,通过直接和镜头对话的方式而达到和受众交流的目的,同时运用剪辑软件添加背景音乐和特效转场等元素来对拍摄素材的筛选、编排、整合的一种个人日记的视频形式,它和其他视频类型最大的区分点就是创作者必须出镜且对着镜头讲话,就像是对着屏幕外的受众讲话一样。

相比之下,网络短视频的表演成分则更重。

2.1.2自我认同的概念界定“自我认同”是一个心理学名词,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埃里克森(ErikErikson)给出的定义是“将自身内在的感觉、自我意识以及外部评价等加以综合而得出的认知,是指一个人在与他人交往中,把信念和价值观融合到自己人格中并对自我价值进行评价的过程。

”而吉登斯认为,自我认同并非是个人所特有的,自我认同的形成是要依靠个体对自身经历的理解和反思,在认识的不断提升中逐渐得到的。

自我认同不是被设定好的,是随认识的提升不断变动的过程。

埃里克森和吉登斯对自我认同的定义结合在一起能更准确地表达本文对“自我认同”的理解。

因此,本文“自我认同”含义是指:首先,“自我认同”是回答关于“我是谁”的问题,即自己是如何认识、看待和评价自己的,影响个体自我认识的因素包括个体自身和社会他人;其次,自我认同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一个在与他人互动过程中不断被建构的动态过程。

2.1.3人际传播理论人际传播最早起源于美国社会的变迁;20 世纪60 年代,人际传播脱离以修辞学为基础的个人口语技巧训练,逐渐发展;到70 年代,人际传播逐渐走上科学化道路并迅速成为传播学科发展的主要理论。

人际传播理论的代表人物有:舒茨、费斯汀格等人。

舒茨提出基本人际关系导向理论,他认为,每一个个体在人际互动过程中都有三种基本的需要,即包容需要、支配需要和情感需要。

这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决定了个体在人际交往中所采用的行为以及如何描述、解释和预测他人行为。

费斯汀格提出了社会比较理论,他认为团体中的个体具有将自己和他人比较以确定自我价值的心理倾向。

受社会情境的影响,个体有时会与优者比较,有时会与弱者比较,两者的目的皆为追寻自我价值。

他还认为,个体内心有一种依靠外部的形象来评价他们自己的意见和能力的驱动力。

这些外部形象可能是一个物理世界的参考框架或者与其他人进行比较。

人们认为其他人描述的形象是真实的,因此在他们自己、他人和理想的形象之间进行比较。

2.1.4 自我认同理论自我认同的理论主要是回答“我是谁”的问题。

最早研究自我认同问题的有埃里克·埃里克森、安东尼·吉登斯、戈夫曼、库利等人。

埃里克森提出自我统一性即自我认同理论,他认为自我认同是贯穿于整个人一生的过程,他把人生分为婴儿期、儿童早期、学前期、学龄期、青年期、成年初期、成年中期、成年晚期8 个阶段,在不同的人生阶段会面临不同的自我认同危机,即“我是谁”的问题。

埃里克森认为,同一性是某种不断变化发展的东西,这种发展过程是个人面对外部环境而不断调适自己的过程。

安东尼·吉登斯认为随着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变迁,现代社会是一个不断流动和变化的社会,所以人们的自我认同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冲击。

吉登斯认为,自我认同危机是由于社会变迁造成的。

埃里克森从个体自身分析自我认同危机,吉登斯从社会因素分析自我认同危机,正是由于自我认同不断出现危机,所以人们的自我认同才需要不断地被建构。

关于自我认同的建构,库利和乔治·米德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库利把自我看作是在社会环境中将自身同他物一起视为客体的过程,并且是在同他人交往或互动的过程中产生的。

他还提出了“镜中我”概念,“人们彼此都是一面镜子映照着对方”,这一概念表明他人是自我的一面镜子,个体透过这面镜子认识自己。

米德的主要观点是:“人的“自我”意识是伴随着意义的传播活动形成的”。

他认为,自我是由“主我”和“客我”形成的,“主我”是个人的主体意识,“客我”是周围他人对自己的看法与评价。

自我的形成是个人社会化的过程即个人适应社会的过程。

由于个体自身的成长以及社会的变迁,个体在人生的不同阶段会出现不同的自我认同危机,通过人际信息传播以及与他人的互动不断建构和更新自我认同。

2.2Vlog兴起的背景2.2.1Vlog的发展过程事实上,在新媒体平台成熟之前,Vlog这种视频形式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早已出现。

到了2000年,Adrian Miles创造了“vlog”一词来指代他的视频博客。

之后,2002年电影制作人兼音乐家Luuk Bouwman创建了 (现已关闭),用来上传其大学毕业后的旅拍日记,这是最早被称为Vlog的网站之一。

到了2004年,Steve Garfield创办了自己的视频博客,并宣布那一年为“the year of the video blog” 。

由于当时技术水平和历史环境的局限,Vlog没有得到真正广泛的普及和推广。

从2005年起,Vlog开始大受欢迎,并开始在Youtube平台上引发关注,直至2012年,Vlog在国外已经得到了广泛推广。

而在国内,其作为舶来品,虽然在2006年有学者发表了对Vlog的描述和看法,称其为“一场众乐乐的盛宴”,但或许只是一时好奇,并没有再进行深入的讨论。

由于当时的中国互联网产业刚刚进入发展阶段,所以这样的衍生品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都难以产生反响。

根据百度指数的搜索数据统计,在2018年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对于Vlog的关注和认识程度是极低的。

2.2.2Vlog在中国的兴起单从数据上看,Vlog的相关话题在2018年确实是被人们关注的第一个高潮,其关键词搜索量在该年年末实现了迅猛增长,大量打着“Vlog”旗号的作品开始在视频网站上井喷式的出现,Vlog一词也成为人们挂在嘴边津津乐道的话题,因此许多人将2018年定义为“Vlog爆发的元年”。

真正在国内引爆Vlog热潮的,是由欧阳娜娜等人带来的明星效应,媒体逐渐关注到这种视频形式的存在。

明星日常的公开,不仅满足了普通人对明星生活的“窥视欲”,还促成了明星形象与同龄人之间的生活融合,相比现在的娱乐短视频,Vlog更能激发青年群体对于寻找生活仪式感的热情。

Vlog在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多种多样的主题,除对日常生活的记录外,旅行日记、购物开箱、科技评测、美妆教程都是常见内容。

各领域的创作者也开始把Vlog当作一种重要的表达方式,将这种带有明显部落化、青年亚文化特征的网络视频逐步溢出原有的小众圈子而迅速蔓延到各种媒介终端,形成了“刷屏”式的大众文化景观。

2.3新媒体环境下 Vlog 的传播特点2.3.1 传播渠道多样化Vlog 多以短视频的形式出现,不同于抖音、快手等视频时间不超过一分钟的模式,而是以大多不超过10 分钟的时长出现,内容更加丰富完整。

简短但又精细的特点使得Vlog 适合多平台传播的发展模式。

目前Vlog 的传播渠道可以说十分多样化,主要依赖微博、哔哩哔哩网站、小红书等视频或社交软件,大量的视频播放平台也为其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如爱奇艺视频、腾讯视频等,这些平台引入大量的视频博客以满足受众需求,使得Vlog正变得日益广泛化和大众化。

同时越来越多的资金涌入市场,大量的平台合作和政策优惠使得其传播渠道变得更加丰富,实现了传播途径多样化。

2.3.2 以Vlogger为中心传播目前,我国的Vlog 传播主要以Vlogger为中心,Vlogger的知名度和粉丝量在其传播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在传播Vlog 的过程中,Vlogger的影响力对Vlog的传播广度有着巨大的影响。

以微博为例,目前微博的用户已经超过3亿,日活跃用户数达两亿以上,而明星博主在这个巨大的视频博客市场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知名的拍摄博主如papi 酱、李子柒等,这些博主有着巨大的粉丝群体,拍摄的Vlog不仅能在粉丝群体中有较大的反响,更能收获不少普通用户的关注。

目前Vlog 的发展形成了以博主为中心的传播特点,大量博主为自己贴上了独特的“标签”,形成了美妆穿搭、生活学习等涉及各方面的内容分类模式,Vlog 以博主为中心,受众自由选择,形成了博主辐射式发展模式。

2.3.3 即时的互动交流方式Vlog是一种高效、及时性强、互动性强的短视频拍摄方式,受众大多是年轻的“九零后”和“零零后”,在这个信息爆炸、互联网技术高度发展的时代,他们有着更多更丰富的社交软件选择,对新颖事物的需求更多,接受度也更高,而Vlog的发展无疑满足了他们的需要。

目前,Vlog平台以哔哩哔动画(即B站)和微博为主。

以B站为例,其用户群体多为年轻一代,有着大量知名的Vlog博主,而 B 站自身的机制也使得Vlog 的传受双方互动更即时。

2.3.4PGC 与UGC 的结合在传统的短视频中,只需要拍摄好玩有趣的视频便可以吸引受众关注,但经过一轮短视频的爆发后,受众已经对传统的短视频产生审美疲劳,需要更加新鲜有趣的视频内容来吸引受众。

Vlog 不是简单的画面拼接,而是经过细致的剪辑字幕,让整个视频的情节更加完整,通过叙事化的手法将受众带入情景中,需要一定的拍摄技巧与审美,并且熟悉视频后期制作才能制作出一条好的Vlog。

这样的内容制作无疑是专业化生产(PGC)与内容生产(UGC)的结合。

2.4Vlog 的传播转向2.4.1平台转向Vlog 一开始是在B 站上传播,B 站是二次元活动的主阵地,到后来发展成为国内一些非主流视频传播的主阵地,中国的Vlog也是在这里开始发展起来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