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下Vlogger的自我认同与自我呈现的理论研究基础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新媒体时代下Vlogger的自我认同与自我呈现的理论研究基础

2.1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概述

2.1.1视频博客(VLOG)的概念界定

作为新生事物的VLOG 还在不断变化发展中,且我国学界对它的研究还不多,至今对于视频博客(VLOG)的概念还没有较为统一的答案。目前得到更多认同的解释则来源于VLOG 的发源地YouTube 官方给出的定义:VLOG 就是一个视频日记,它以一个人直接对着摄像机镜头用口语进行对话交流为特点,这种视频格式或类型是随意且轻松的。作者从维基百科搜索“VLOG”一词,得到概念翻译成中文后为:视频博客或日志简称为VLOG。它是以视频作为媒介的一种博客,是网络电视形式的一种。它通常是把文本图像及其他元数据和放入视频进行组合,它可以是单独也可以是多个片段。VLOG 这一类形式在共享视频平台YouTube 上大受欢迎。

基于上述各类解释并结合现有研究,本文认为,视频博客(VLOG)从字面意思看就是用画面形式结合文字日记而形成的一种全新的视频形式。VLOG,从构词法角度来看它是一个合成词,展开来看即VEDEO+BLOG,中文翻译为视频博客或是视频日志/日记。它既保留了一般博客记录个人日常的特点,又增加了视频影像形式所带来的视觉化效果,可以说是这二者的相融。总体看来,它是由创作者(Vlogger)运用录制设备对个人真实生活进行独立拍摄,通过直接和镜头对话的方式而达到和受众交流的目的,同时运用剪辑软件添加背景音乐和特效转场等元素来对拍摄素材的筛选、编排、整合的一种个人日记的视频形式,它和其他视频类型最大的区分点就是创作者必须出镜且对着镜头讲话,就像是对着屏幕外的受众讲话一样。相比之下,网络短视频的表演成分则更重。

2.1.2自我认同的概念界定

“自我认同”是一个心理学名词,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埃里克森(ErikErikson)给出的定义是“将自身内在的感觉、自我意识以及外部评价等加以综合而得出的认知,是指一个人在与他人交往中,把信念和价值观融合到自己人格中并对自我价值进行评价的过程。”而吉登斯认为,自我认同并非是个人所特有的,自我认同的形成是要依靠个体对自身经历的理解和反思,在认识的不断提升中逐渐得到

的。自我认同不是被设定好的,是随认识的提升不断变动的过程。埃里克森和吉登斯对自我认同的定义结合在一起能更准确地表达本文对“自我认同”的理解。因此,本文“自我认同”含义是指:首先,“自我认同”是回答关于“我是谁”的问题,即自己是如何认识、看待和评价自己的,影响个体自我认识的因素包括个体自身和社会他人;其次,自我认同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一个在与他人互动过程中不断被建构的动态过程。

2.1.3人际传播理论

人际传播最早起源于美国社会的变迁;20 世纪60 年代,人际传播脱离以修辞学为基础的个人口语技巧训练,逐渐发展;到70 年代,人际传播逐渐走上科学化道路并迅速成为传播学科发展的主要理论。人际传播理论的代表人物有:舒茨、费斯汀格等人。

舒茨提出基本人际关系导向理论,他认为,每一个个体在人际互动过程中都有三种基本的需要,即包容需要、支配需要和情感需要。这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决定了个体在人际交往中所采用的行为以及如何描述、解释和预测他人行为。费斯汀格提出了社会比较理论,他认为团体中的个体具有将自己和他人比较以确定自我价值的心理倾向。受社会情境的影响,个体有时会与优者比较,有时会与弱者比较,两者的目的皆为追寻自我价值。他还认为,个体内心有一种依靠外部的形象来评价他们自己的意见和能力的驱动力。这些外部形象可能是一个物理世界的参考框架或者与其他人进行比较。人们认为其他人描述的形象是真实的,因此在他们自己、他人和理想的形象之间进行比较。

2.1.4 自我认同理论

自我认同的理论主要是回答“我是谁”的问题。最早研究自我认同问题的有

埃里克·埃里克森、安东尼·吉登斯、戈夫曼、库利等人。埃里克森提出自我统一性即自我认同理论,他认为自我认同是贯穿于整个人一生的过程,他把人生分为婴儿期、儿童早期、学前期、学龄期、青年期、成年初期、成年中期、成年晚期8 个阶段,在不同的人生阶段会面临不同的自我认同危机,即“我是谁”的问题。埃里克森认为,同一性是某种不断变化发展的东西,这种发展过程是个人面对外部环境而不断调适自己的过程。

安东尼·吉登斯认为随着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变迁,现代社会是一个不断流动和变化的社会,所以人们的自我认同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冲击。吉登斯认为,

自我认同危机是由于社会变迁造成的。埃里克森从个体自身分析自我认同危机,吉登斯从社会因素分析自我认同危机,正是由于自我认同不断出现危机,所以人们的自我认同才需要不断地被建构。

关于自我认同的建构,库利和乔治·米德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库利把自我看

作是在社会环境中将自身同他物一起视为客体的过程,并且是在同他人交往或互动的过程中产生的。他还提出了“镜中我”概念,“人们彼此都是一面镜子映照着

对方”,这一概念表明他人是自我的一面镜子,个体透过这面镜子认识自己。

米德的主要观点是:“人的“自我”意识是伴随着意义的传播活动形成的”。他认为,自我是由“主我”和“客我”形成的,“主我”是个人的主体意识,“客我”是周围他人对自己的看法与评价。自我的形成是个人社会化的过程即个人适应社会的过程。由于个体自身的成长以及社会的变迁,个体在人生的不同阶段会出现不同的自我认同危机,通过人际信息传播以及与他人的互动不断建构和更新自我认同。

2.2Vlog兴起的背景

2.2.1Vlog的发展过程

事实上,在新媒体平台成熟之前,Vlog这种视频形式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

早已出现。到了2000年,Adrian Miles创造了“vlog”一词来指代他的视频博客。之后,2002年电影制作人兼音乐家Luuk Bouwman创建了 (现已关闭),用来上传其大学毕业后的旅拍日记,这是最早被称为Vlog的网站之一。到了2004年,Steve Garfield创办了自己的视频博客,并宣布那一年为“the year of the video blog” 。由于当时技术水平和历史环境的局限,Vlog没有得到真正广泛的普及和推广。从2005年起,Vlog开始大受欢迎,并开始在Youtube平台上引发关注,直至2012年,Vlog在国外已经得到了广泛推广。而在国内,其作为舶来品,虽然在2006年有学者发表了对Vlog的描述和看法,称其为“一场众乐乐

的盛宴”,但或许只是一时好奇,并没有再进行深入的讨论。由于当时的中国互

联网产业刚刚进入发展阶段,所以这样的衍生品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都难以产生反响。根据百度指数的搜索数据统计,在2018年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对于Vlog的关注和认识程度是极低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