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 王振鹏 《伯牙鼓琴图》故宫博物院藏
中国美术史 资料
中国美术史第一章史前美术仰韶文化(新石器时代中期)p16半坡类型(鱼纹是装饰纹样的典型母题,图案多画在盆内侧)庙底沟类型(图案多画在器物的腹部外壁,以花瓣纹为多,多采用二方连续的方式)马家窑文化(新石器时代晚期)p17纹样以自然物象演变的几何形图案最多,有较浓的生活气息。
马家窑类型半山类型马厂类型人面纹盆(仰韶文化)p16鹳鱼石斧图陶缸(仰韶文化)p20舞蹈人物彩陶盆(马家窑文化)p20第二章夏商周美术认识青铜器的器物名称及形状p32-36兽面纹(饕餮纹)p36-37青铜器的形制特点:p41-47战国帛画p541.《龙凤人物图》(细腰长裙的贵族妇女;凤鸟翅膀伸展、引颈似飞;神龙张举双足、体态腾飞。
)2.《人物驭龙图》(贵族男子戴冠、长袍、佩长剑、侧身持缰;长龙似舟、飞向天国)用途:葬仪中的旌幡,墓主肖像,表示在龙凤的指引下,灵魂不朽,升归天国。
艺术特色:帛画人物作侧面立像,比例匀称,仪态肃穆;画面勾线流利挺拔,设色采用平涂与渲染兼用的方法,格调庄重典雅。
第三章秦汉美术秦兵马俑p721974~1976年发现1号坑象征以战车和步兵组成的主体部队;2号坑为弩兵、战车、骑兵组成的混合部队;3号坑是军事指挥部。
艺术特点:手法写实,造型严谨,形象生动,性格鲜明。
在布局上利用直立静止体的重复,组合关系的多样统一和空前的数量,形成了雕塑群巨大的体量和排山倒海、震撼人心的雄强气势。
意义:秦兵马俑是秦代近卫军的写照,既担负着守卫陵园的象征职能,又是对秦始皇完成统一中国历史功业的纪念。
西汉霍去病墓石刻(马踏匈奴)p75画像石p78-85汉画像石是为丧葬礼俗服务的一种功能艺术,主要用于装饰墓室、享祠和墓阙。
画像石的创作形式是以刀代笔,作品兼具绘画、雕刻两种因素。
长沙马王堆1号墓帛画p85-87内容:湖南长沙马王堆1号墓出土的T形帛画,全长约2米,画面构图分天上神境(太阳金鸟与月亮蟾蜍、坐着说话的仙人、飞龙)、人间生活(墓主人和侍从)和地下生物(大力士撑着大地、人头鸟、鳌鱼)3个部分,主题思想是引魂升天。
浅谈中国美术史之元代
花溪渔隐图
元
王蒙
全图境界幽深,气势 雄浑,景物丰茂,两岸桃 花盛开,洋溢着盎然春意。 反映出作者对于大自然的 眷恋,对于隐居生活的流 连。王蒙画山水师巨然, 甚得用墨法,层层皴染, 墨法苍老中含秀润,浑厚 中显劲峭,骨力充足,使 观者弥觉满幅生气,散发 不尽。
春 山 读 书 图
元
王 蒙
青卞隐居图,为纸本, 水墨 画。画于元至正二十六 年。这一描写画家故乡 卞山苍茫景色的立轴山 水图,采用高远法构图, 画出卞山自山麓而至山 顶的全貌,结构谨严, 纵横离奇。画面展示了 高崖陡堑,奇峰峻岭, 长松丛树,清溪幽谷的 景色,生动地再现了江 南溪山镶漾润湿;林木 茂密,沉郁深秀的自然 风貌。
•
•
•
元代不设画院,除少数专业宫廷画家和部分身居高位的士大夫画家外, 其余多为隐居不仕的文人画家。文人画强调绘画的文学性和笔墨情趣, 重视绘画中诗、书、画的结合。提倡“古意”和“士气”,主张师法唐、 五代和北宋。在理论上延续了北宋苏轼、米芾等文人画的传统并有所发 展,强调主观意兴的抒发。在题材上以山水、花鸟为主,人物画相对减 少。元祚虽然不长,但其间名家辈出,是中国绘画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
人物及其作品赏析(文人山水画)
赵孟頫,字子昂,号松雪,浙江吴兴(今湖州) 人。为宋太祖赵匡胤的十一世孙。他生于宋元鼎革之 际,在半推半就中入元廷做官,却遭到皇室的猜忌与 防范,而又无法摆脱朝廷的笼络与利用,心情十分矛 盾和痛苦,乃将精力倾注于对艺术的追求,以复兴传 统文化为己任,诗书画印、音乐文学无所不精,终于 成为一代艺术大师。 赵孟頫的书法不拘一格,篆、隶、楷、行、草, 皆能运笔自如,潇洒秀逸,有“松雪体”之称。他的 绘画,凡人物、山水、花鸟、鞍马,皆墨韵高古,或 以书法入画,博采晋、唐、北宋诸家之长,以气韵生 动取胜,所绘《鹊华秋色图》,有唐人之致而去其纤, 有宋人之雄而去取犷。
陶渊明——仕与隐的心迹
陶渊明——仕与隐的心迹展开全文陶渊明的交游——仕与隐的心迹元嘉四年,陶渊明沉疴难返,安详离世,享年五十八,将逝之夕,留下《挽歌诗》三首,将死生荣辱大事等闲视之,轻描淡写又振聋发聩地说: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死都死了,还有什么好说的,身体寄于山陵而已。
陶公辞官后,因为他隐于人间的态度,与人交往大多有迹可循,除去把酒话桑麻的乡邻,还有不少为朝廷官员,颜延之仅为其一,其他有在浔阳做官的下层官吏,有以前当官时所结交的旧人,也有如孟怀玉、王弘、檀济道这样的重臣名将,与这些人的来往,促成了陶公诗集中的酬和、遗赠、送别之作部分,细数一下,数量不少,有十六首之多之多,占了渊明存诗的近百分之十。
酬和之作容易陷入平庸无趣或者谄媚敷衍,但陶公的唱和诗却是他诗作中最能够代表性情与志向的作品,所谓“逸想不可淹,猖狂读长悲”(《和胡西曹示顾贼曹》),为后世所称赏。
这些来自官场的朋友,文学造诣良莠不齐,有名家如颜延之,亦有籍籍无名者,这些人的来访使陶渊明能够暂时从躬耕中脱离,在诗文世界里徜徉,与人“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东晋《虎溪三笑》掌故:禅宗法师慧远在庐山修行,三十馀年间,不但不下山、入城,送客也从不越过虎溪。
一日,儒生陶渊明、道士陆修静远道来访,三人相聚,相谈甚欢。
後慧远送客下山。
至虎溪,三人且谈且行,直到越过了虎溪,三人才惊觉,但旋即会心地纵情大笑起来。
原来他们在不经意间,已破除了不过虎溪的执念,三笑至此名垂千古,也成为历代绘画中常出现的题材。
清中学者温汝能言:渊明诗体质句逸,情真意婉,即偶然酬答,而神味渊永,可规可诵。
这里的“神味渊永”,并不单单指得是陶公所展现隐士的高逸情怀,还有因时事所引发的喟叹,陶公虽多放达之言,却自有九曲回肠,细细思量,壮年时曾发过救世之愿仍深藏其中。
他虽远在江湖,却未放下对朝廷动向的关心,这些官员的到来,也给他带来朝堂的消息,他密切地关注团聚在都城建康之上的黑云,寄予关心,这一点在诗作《赠羊长史》最为明显。
印章的用途
印章的用途古代印章的用途作者:顾冲新民晚报1997年03期一、用于货币。
战国时代楚国的金山上,就盖有玺文,如郢锾、陈锾,郢和陈都是楚国都城,锾字,为古代的重量单位。
二、器物名称的图记。
如战国时期,在量器右里升大小两器上,盖有玺文。
三、作为手工业工人名字的标记。
在战国时代就有在陶器或漆器上钤上玺文以标明自己名字的。
四、专作佩带用。
如汉代有黄神之印、黄神越章天帝神之印。
五、用于烙马。
六、用于殉葬。
做官的死后,真的官印上缴了或留给子孙,便造一个假印殉葬。
七、用于封泥。
古代文书是写在竹简或木简上的,由甲地送到乙地,为了途中保守秘密,把竹简、木简放在特别的木斗里,加上盖,用绳子扎好,在绳子的打结处粘上泥块,用玺印在泥块上一捺,以表示信验,这就是封泥。
玺印的文字本来是凹的,打在泥上就成了凸的文字。
八、用于文件、书画上。
南北朝以后,文书已写在纸上,印章就蘸上朱墨盖在纸上。
公司印章分哪几种分别有什么用途免费法律咨询就上法帮网公司印章分哪几种?分别有什么用途?公司印章主要分为五种:(1)公章:用于公司对外事务处理,工商、税务、银行等外部事务处理事需要加盖。
(2)财务专用章:用于公司票据的出具,支票等在出具时需要加盖通常称为银行大印鉴。
(3)合同专用章:顾名思义通常在公司签订合同时需要加盖。
(4)法定代表人章:用于特定的用途,公司出具票据时也要加盖此印章通常称为银行小印鉴。
(5)发票专用章在公司开具发票时需要加盖。
其中公章在所有印章中具有最广的使用范围是法人权利的象征,在现行的立法和司法实践中审查是否盖有法人公章成为判断民事活动是否成立和生效的重要标准。
除法律有特殊规定外(如发票的公章)均可以公章代表法人意志对外签订合同及其他法律文件具有极高的法律效力,凡是以公司名义发出的信函、公文、合同、介绍信、证明或其他公司材料均可使用公章。
本文来源:法帮网()1篆刻印章知识之古代印章的用途(转自篆刻导航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篆刻印章知识:印章的用途(图文) 在古代,印章的实用功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当权者表明官职、地位的标志。
独坐幽篁里:文人与琴
独坐幽篁里:文人与琴文·图/胡建君夏至未至,却已然近,自古琴声悠悠,尤感惆怅瑟瑟。
大约3000多年前的西周末至东周初,琴的作用,真正脱离庙堂巫师,成为文人赋诗弦歌的风流之器,故君子之座,必左琴右书,才有了“士无故不撤琴瑟”,文人与琴,共同谱写了几千年的中国文明史,也贯穿于历代美历史上的文人与琴早在先秦时期,琴已成为文人手中弦歌的重要工具,代表人物有孔子、颜回、庄子、屈原、宋玉等。
孔子无论在杏坛讲学,或受困于陈蔡,操琴弦歌之声不绝。
史书谓其删诗三百,“皆弦歌之”。
正像后世文人画家“依仁游艺”的道艺观一样,孔子游心兹艺,虽学琴,但并不投入全部精力;也弹琴,但不以此为业,只是将琴作为修身养性的工具。
这便与他的老师,专业琴家师襄子形成区别,朱长文云:“师襄之学,徒知其音;圣人之学,必得其意,其过襄远甚,其先授以声而未授以名者。
”对于文人琴而言,“知其音”倒在其次,而“得其意”更为重要,执著的不在于技法本身,“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重要的更在于意境和氛围了。
两汉时期,文人琴占据了主导地位。
但凡有成就的诗人、文学家,如西汉的司马相如,东汉的桓谭、梁鸿、刘向、马融、蔡邕、蔡琰等等,几乎无一不是弹琴高手。
司马相如“少善鼓琴”;刘向“尝作《琴传》并《颂》”;桓谭“好音律,善鼓琴”;梁鸿“与其妻孟光共入霸陵山中,以耕织为业,咏诗书弹琴以自娱”;马融“尤善鼓琴”;蔡邕“好辞章,数术天文,妙操音律”;蔡琰为蔡邕之女,善诗文音律,常以琴书自遣。
在他们身上,文人琴颐养心性、崇古尚雅的审美追求得到了空前的强调。
这种情况在魏晋六朝之际又有新的发展,出现了众多个性鲜明的文人琴家,以琴自娱、自乐、自遣、自得。
如竹林七贤中的阮籍、嵇康,另外还有孙登、张翰、刘焜、王子猷、陶渊明、戴安道等,无不是文人兼琴家。
其中尤以阮籍和嵇康最能代表“魏晋风度”。
阮籍“嗜酒能啸,善弹琴”,他在诗文中多次出现琴的描绘,一是抒愁闷情怀,如“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青云蔽前庭,素琴凄我情”等。
30幅与古琴有关的名画,果然是琴棋书画!
30幅与古琴有关的名画,果然是琴棋书画!弹琴是一种生活趣味,也是文人雅士安妥其灵魂的独特方式。
古代文人,通过“月下抚琴”,“临流动操”,将生活、生命的思索散播到山林丘壑园林之间。
30幅古琴名画,是琴,也是生活,更是生命的思索。
《竹林七贤砖印模画》,南朝,6100px×2200px,南京博物院藏《斫琴图》,宋仿东晋摹本,顾恺之,长卷,绢本,设色,735px×3250px,故宫博物院藏《调琴啜茗图》,唐代,周昉,1882.5px×700px,美国密苏里州堪萨斯市纳尔逊·艾金斯艺术博物馆藏《高逸图》,唐代,孙位长卷,绢本,设色,1130px×4217.5px,上海博物馆藏《听琴图》,北宋,赵佶,挂轴,绢本,设色,1275px×3454px,故宫博物院藏《临流抚琴图》,宋代,夏圭,绢本,淡设色,637.5px×650px,故宫博物院藏《听阮图》,宋代,李嵩,绢本,设色,4437.5px×2612.5px,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伯牙鼓琴图》,元代,王振鹏长卷,绢本,墨笔,785px×2300px ,故宫博物院藏《松萌会琴图》,元代,赵孟頫,绢本,设色,3412.5px×1525px,美国私人藏《林下鸣琴图》元代,朱德润挂轴,绢本,设色,3020px×1450px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松壑会琴图》,明代,荆浩绘(存疑,摹本),绢本,墨笔,文物现状:美国弗利尔美术馆藏《柳下眠琴图》,明代,仇英挂轴,绢本,墨笔,4405px×2230px,上海博物馆藏《汉宫春晓图》,明代,仇英,绢本,设色,930px×50962.5px,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局部图)《桃源仙境图》,明代,仇英,挂轴,绢本,设色,4375px× 1667.5px ,天津市艺术博物馆藏《停琴高士图》,明代,张路挂轴,绢本,墨笔,3887.5px× 88.7c 故宫博物院藏《听琴图》,明代,张路,镜心,绢本,水墨,785px× 1525px ,德国柏林东亚美术馆收藏《梅下横琴图》,明代,杜堇,绢本,设色,5197.5px×2747.5px,上海博物馆藏《古贤诗意图听颖师弹琴》,明代,杜堇,纸本,墨色,700px×26987.5px,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武陵春图》,明代,吴伟长卷,纸本,墨笔,687.5px× 2347.5px,故宫博物院藏《听琴图》,明代,陈洪绶,绢本,水墨,设色,100.5×1317.5px《授徒图》,明代,陈洪绶挂轴,绢本,设色,2260px×1150px,美国加州大学美术馆藏《停琴品茗图》,明代,陈洪绶,绢本,设色,1900px×1325px《听阮图》,清代,刘彦冲,卷,纸本,设色,517.5px×78.25px,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携琴仕女图》,清代,黄慎挂轴,纸本,水墨,3187.5px×1375px,泰州市博物馆藏《幽篁坐啸图》,清代,禹之鼎长卷,绢本,设色,1575px×4175px ,山东省博物馆藏《对牛弹琴图》,清代,石涛,挂轴,纸本,墨笔,3312.5px ×1335px ,故宫博物院藏《弹琴图》,清代,任薰扇面,纸本,设色,462.5px×1335px,南京博物院藏《平沙落雁图》,傅抱石,1962年镜心,纸本,设色,1185px ×1737.5px,南京博物院藏。
弦指忽两忘_世事如商参——王振鹏《伯牙鼓琴图》赏读
26□江南忆弦指忽两忘世事如商参——王振鹏《伯牙鼓琴图》赏读中国古代绘画的魅力,在于它提供的审美经验是与我们民族的血液紧紧相连的。
在历次朝代的更迭中,元朝是一个比较特殊的时代,也是中国历史上首次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王朝,其思想、文化和艺术也必然具有自身的特点。
蒙元时代,画院的消亡让当时的画家有了更多的“表现机会”,画家们的审美趣味也发生了显著变化,求神舍形、逸致简洁的绘画风格一时竞相发展,绘画因此迎来新的发展阶段。
作为国画的分支,人物画的发展也更是让人期待。
其实,唐宋时期人物画的发展已经完备,到了元代,群起而动的画家则促使了文人画的兴起。
在这种情势下,虽然面对的题材与前朝有所不同,人物画的创作也趋于渐少,但仍不乏优秀的作品传世。
其中,王振鹏创作的《伯牙鼓琴图》便是重要一幅,为当时人物画的代表性作品之一。
从技法上来看,此图师法北宋李公麟,用笔劲健流畅,线条高古不俗,注重人物表情描绘,且白描以淡墨渲染的方法更是突破以往单纯用线描的程式,可见当时人物画创作的特点。
《伯牙鼓琴图》绘制的是春秋名士伯牙为子期鼓琴的场景。
画中一共五人,画法凝练,人物造型生动、表情丰富,各具神妙。
仔细观看,画面由左右两组人物组成:左边一组,伯牙与一个侍童;右边一组,钟子期及身后站立的两个侍童。
两坐三立,两主三仆,交代出画里的人物关系,也交代了这幅画的空间关系——人物排列疏密有致。
这样的布局,合理而规矩,使画面趋向均衡。
再进一步细看,会发现两组人物的处理方式其实不尽相同。
左侧,两人的“状态”是一致的,即伯牙聚精会神在弹、侍童认真倾听;右侧,三人的心理活动是不一致的,两名侍童似在交流。
抑或是画家为了强调钟子期的专注才如此为之!这一微妙变化,正是画作的精妙所在。
从人物大小的安排来看,伯牙、子期作为画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27面的主角,继承了人物画“主大从小”的方式方法,以小衬大,突出主体形象,区别身份。
王振鹏界画与元代文人题跋
王振鹏界画与元代文人题跋作者:陈汉文来源:《古典文学知识》2017年第04期王振鹏在元代宫廷书画文化里有重要位置。
王氏延祐元年(1314)任典簿,受知元仁宗(1311—1319)、英宗(1320—1323),创作一系列界画,包括金明池图、龙池竞渡图、大安阁图、大都池馆图等,朝野称誉。
界画(ruledline painting)以精准描摹为尚,袁桷(1266—1327)称王氏界画“以墨为浓淡高下,是殆以笔为尺也”(《王振鹏锦标图》,《清容居士集》卷四十五)。
王氏界画之所以广受关注,因其画乃承诏作,并于不同的宫廷文艺活动上展示,著名官员皆撰作题跋,充分表现蒙元中期宫廷文艺活动的盛行。
检示王氏界画以及围绕其中的题跋诗文,可以让我们了解当时蒙汉宫廷文化生活的一端。
一、王振鹏界画与元代宫殿蒙元实行两都制,除改建金燕都为大都外,又于蒙古内陆立上都,为避暑用。
王振鹏界画其中一个主题即两都的宫殿楼阁,其时两都宫阙之宏伟壮丽与前朝堪可比肩。
虞集(1272—1348)受王振鹏所托为其父撰《王知州墓志铭》,其中写到振鹏之学“妙在界画,尝为大明宫图以献,世称其绝。
”(《道园学古录》)据清人顾文彬所考,大明宫即大都宫殿区域中的大明殿,元制帝后临朝于此(《过云楼书画记》卷二)。
王氏“大明宫图卷”(现藏美国大都会博物馆)于皇庆元年壬子(1312)进呈仁宗,顾文彬谓此图笔法“逞飞动于谨严,寓神明于规距”,谓其描摹准绳,在平衡稳重的建筑物之外呈现宫檐“飞动”神情,画面静动配合得宜。
清人徐康谓此图“神气飞动不为法所拘”,兼记尚书黄钺(1750-1841)购图于琉璃厂,图卷“首尾完好,惟元明人题跋遭割截,或飞凫狡狯,临摹别本,以真跋欺人耶?”(《前尘梦影录》卷下)存世本上有元代鲁国大长公主伪印、黄钺钤印,不见古人题跋,今存世本或许真如徐康所言乃摹本而已。
话虽如此,但仍可从中得见大明宫的建筑特点。
此存世长卷,以池舟、云气、桥梁、树柳构图,以山峦为整幅长卷的背景,刻划城楼牌匾高大、宫檐飞动、宫阙高低有序和浮雕蛟龙出水处,突显巍峨层楼宛如水气之中的情景,苍茫、灵动兼有。
《伯牙善鼓琴》(集体备课)解析
三、疏通文意
比一比,看 谁 学得 快。
1、自主学习:掌握难懂的词句。
疏通文意
结合注释翻译文句(学生翻译)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
善:善于、擅长
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
志:意念、心情。 善:好
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 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拓展延伸
<一>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 身不复鼓。 < 二>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 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 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 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 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 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读一读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论语》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2、自主学习:理解句意,找出 难理解句子。 3、的故事讲给同桌听,并 到讲台展示成果。
四、合作探究 1、从文中的哪句话可以看出子期 堪称伯牙的“知音”? 2、 你认为什么才是真正的知音 ? 3.这篇古文所蕴含的道理是什么 ?
返 回
四、合作探究
1、从文中的哪句话可以看出子期堪称伯 牙的“知音”?
三、疏通文意
四、探究问题 五、拓展延伸
六、练习反馈
一、了解作者、名作及相关人物。
了解名作
《列子》,相传战国郑 国人列御寇著。 《列子》的内容多为民 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 内有很多脍炙人口而又有教 育意义的故事,如:《两小 儿辩日》、《愚公移山》、 《夸父逐日》、《杞人忧天 》等,都是很有价值的文学 遗产。
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 哉,洋洋兮若江河!”
意念(出现)流动的水, 钟子期说:“好啊,水势 盛大呀像江河。”
智慧树答案穿越时空的音乐鉴赏之旅知到课后答案章节测试2022年
第一章1.音乐语言包含的各种要素,正确的是()。
答案:和声与复调;旋律;节奏2.好的音乐表演,应该是能充分领略作曲家的创作意图和情趣,体现出作品所属时代或社会阶层归属的风格特征,并在表演技能上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答案:对3.《今昔》的第二段旋律是用()笛子吹奏的。
答案:C调4.李健的《传奇》演唱版本,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答案:主奏乐器是小提琴,突出了温馨、怀念的柔情色彩5.歌剧《白毛女》第五幕第二场中的合唱《太阳出来了》,是群众满怀着喜悦和激动的心情迎接解放所唱的歌。
()答案:对第二章1.中国的"乐"在先民们制造的实物中,在自然环境与狩猎的社会生存活动中,其乐器发出的声音与声响等多种功用的事实已存在,这些乐器有()、骨哨、骨笛、石磬、石排箫等。
答案:埙2.下列关于曾侯乙编钟的说法,正确的是()答案:有着高超的铸造技术与制作工艺,从整套编钟及其声响中可以窥视中国古代音乐在战国时期的辉煌;是湖北博物馆的镇馆之宝;1978年湖北随县出土3.目前可知的最早的古琴曲为(),为南朝梁丘明所传。
答案:《碣石调·幽兰》4.以下关于"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正确的说法有()答案:在北京故宫博物馆现藏中,元代画家王振鹏的《伯牙鼓琴图》有对此场景的描述。
;题为《高山流水》的琴曲,在唐代发展为《高山》和《流水》两首独立的琴曲。
;1977年美国"航行者"宇宙飞船携带着的一张登上太空的金唱片中,《流水》作为唯一的一首中国乐曲被收录于其中。
5.记录我国最早古代民间歌曲的典籍是在()答案:《诗经·国风》6.关于中国民歌,以下说法错误的是()答案:《离骚》的出现,是汉代流传的楚地民歌曲调,通过诗人屈原的改进而创立的"楚辞"诗歌文体。
;追究我国最早的古代民间歌曲,在《乐府诗集》中已有详细记载7.关于诗词名家、音乐家姜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答案:《扬州慢》《杏花天影》《古怨》等留下了作曲家创作的清晰标识;南宋的词体歌曲中,以姜夔的"自度曲"最负盛名。
元画全集目录
元画全集目录序号朝代作者作品页码收藏单位第一卷第一册1 元钱选八花图2 故宫博物院藏2 元钱选山居图24 故宫博物院藏3 元钱选秋江待渡图40 故宫博物院藏4 元钱选西湖吟题图60 故宫博物院藏5 元钱选幽居图72 故宫博物院藏6 元李衎四清图84 故宫博物院藏7 元李衎墨竹新篁图104 故宫博物院藏8 元李衎等墨竹图110 故宫博物院藏9 元李衎竹石图130 故宫博物院藏10 元李衎沐雨竹图142 故宫博物院藏11 元李衎双钩竹图148 故宫博物院藏12 元高克恭春云晓霭图158 故宫博物院藏13 元高克恭墨竹坡石图166 故宫博物院藏14 元高克恭秋山暮霭图170 故宫博物院藏15 元赵孟頫人骑图174 故宫博物院藏16 元赵孟頫水村图200 故宫博物院藏17 元赵孟頫秋郊饮马图244 故宫博物院藏18 元赵孟頫等一门三竹图254 故宫博物院藏第一卷第二册19 元赵孟頫秀石疏林图 2 故宫博物院藏20 元赵孟頫浴马图12 故宫博物院藏21 元赵孟頫幽篁戴胜图28 故宫博物院藏22 元赵孟頫古木竹石图34 故宫博物院藏23 元赵孟頫竹石图38 故宫博物院藏24 元赵孟頫葵花图44 故宫博物院藏25 元任仁发出圉图46 故宫博物院藏26 元任仁发二马图60 故宫博物院藏27 元任仁发张果见明皇图74 故宫博物院藏28 元张逊勾勒竹石图86 故宫博物院藏29 元王迪简水仙图120 故宫博物院藏30 元商琦春山图132 故宫博物院藏31 元颜辉李仙像146 故宫博物院藏32 元王振鹏伯牙鼓琴图150 故宫博物院藏33 元黄公望天池石壁图166 故宫博物院藏34 元黄公望九峰雪霁图174 故宫博物院藏35 元黄公望丹崖玉树图182 故宫博物院藏36 元黄公望(传)快雪时晴图188 故宫博物院藏37 元曹知白寒林图212 故宫博物院藏38 元曹知白疏松幽岫图214 故宫博物院藏39 元曹知白雪山图218 故宫博物院藏40 元陆行直碧梧苍石图224 故宫博物院藏41 元吴镇渔父图228 故宫博物院藏42 元吴镇墨竹坡石图231 故宫博物院藏43 元吴镇枯木竹石图233 故宫博物院藏44 元吴镇墨竹图236 故宫博物院藏45 元吴镇溪山高隐图238 故宫博物院藏46 元吴镇芦花寒雁图244 故宫博物院藏47 元李士行山水图250 故宫博物院藏48 元李士行枯木竹石图256 故宫博物院藏49 元赵雍挟弹游骑图260 故宫博物院藏第一卷第三册50 元赵雍等元五家合绘卷 2 故宫博物院藏51 元赵雍秋林远岫图18 故宫博物院藏52 元赵雍沙苑牧马图22 故宫博物院藏53 元柯九思清閟阁墨竹图34 故宫博物院藏54 元朱玉龙宫水府图40 故宫博物院藏55 元朱德润秋林垂钓图44 故宫博物院藏56 元朱德润秀野轩图46 故宫博物院藏57 元周朗杜秋图64 故宫博物院藏58 元王渊牡丹图76 故宫博物院藏59 元王渊桃竹锦鸡图80 故宫博物院藏60 元王渊花竹锦鸡图86 故宫博物院藏61 元任贤佐人马图94 故宫博物院藏62 元九峰道人三骏图98 故宫博物院藏63 元顾安风雨竹图112 故宫博物院藏64 元顾安墨笔竹石图122 故宫博物院藏65 元顾安幽篁秀石图126 故宫博物院藏66 元顾安新篁图136 故宫博物院藏67 元坚白子草虫图138 故宫博物院藏68 元张舜咨雪界翁鹰桧图156 故宫博物院藏69 元胡廷晖春山泛艇图162 故宫博物院藏70 元方从义武夷放棹图170 故宫博物院藏71 元方从义溪桥幽兴图172 故宫博物院藏72 元倪瓒五株烟树图175 故宫博物院藏73 元倪瓒树石幽篁图180 故宫博物院藏74 元倪瓒古木竹石图182 故宫博物院藏75 元倪瓒竹枝图186 故宫博物院藏76 元倪瓒古木幽篁图190 故宫博物院藏77 元倪瓒秋亭嘉树图193 故宫博物院藏78 元倪瓒梧竹秀石图196 故宫博物院藏79 元倪瓒幽涧寒松图199 故宫博物院藏80 元倪瓒林亭远岫图202 故宫博物院藏81 元王立中山水图206 故宫博物院藏82 元王蒙夏山高隐图208 故宫博物院藏83 元王蒙夏日山居图218 故宫博物院藏84 元王蒙西郊草堂图222 故宫博物院藏85 元王蒙葛稚川移居图226 故宫博物院藏86 元王蒙溪山风雨图234 故宫博物院藏87 元王蒙关山萧寺图256 故宫博物院藏第一卷第四册88 元盛懋秋江待渡图 2 故宫博物院藏89 元盛懋送试图 6 故宫博物院藏90 元盛懋坐看云起图8 故宫博物院藏91 元盛懋秋溪放艇图9 故宫博物院藏92 元盛懋渔樵问答图12 故宫博物院藏93 元谢庭芝竹石图14 故宫博物院藏94 元王绎倪瓒杨竹西小像20 故宫博物院藏95 元夏永岳阳楼图34 故宫博物院藏96 元夏永岳阳楼图38 故宫博物院藏97 元夏永丰乐楼图39 故宫博物院藏98 元夏永映水楼台图42 故宫博物院藏99 元姚廷美雪江渔艇图46 故宫博物院藏100 元马琬雪冈渡关图52 故宫博物院藏101 元张观等元人集绘卷58 故宫博物院藏102 元盛昌年柳燕图78 故宫博物院藏103 元赵元树石图80 故宫博物院藏104 元许震钟离仙像81 故宫博物院藏105 元吴致中闲止齐图84 故宫博物院藏106 元臧祥卿草虫图91 故宫博物院藏107 元佚名仿郭熙山水图92 故宫博物院藏108 元佚名江山楼阁图100 故宫博物院藏109 元佚名东山四柱图110 故宫博物院藏110 元佚名丘山行旅途124 故宫博物院藏111 元佚名商山四皓图132 故宫博物院藏112 元佚名瑶岑玉树图140 故宫博物院藏113 元佚名仿巨然山水图144 故宫博物院藏114 元佚名龙舟多表土154 故宫博物院藏115 元佚名雪山行旅途164 故宫博物院藏116 元佚名平远图168 故宫博物院藏117 元佚名雪林庵屋图172 故宫博物院藏118 元佚名深山塔院图174 故宫博物院藏119 元佚名秋景山水图176 故宫博物院藏120 元佚名西山亭榭图177 故宫博物院藏121 元佚名山水图180 故宫博物院藏122 元佚名丹林诗思图200 故宫博物院藏123 元佚名十八公图204 故宫博物院藏124 元佚名鹡鸰图206 故宫博物院藏125 元佚名墨笔竹石图208 故宫博物院藏126 元佚名后妃太子像214 故宫博物院藏127 元佚名杜甫像226 故宫博物院藏128 元佚名诸葛亮像228 故宫博物院藏129 元佚名嫁娶图232 故宫博物院藏130 元佚名老子授经图238 故宫博物院藏131 元佚名鱼篮观音图250 故宫博物院藏132 元佚名揭钵图252 故宫博物院藏第二卷第一册1 元钱选浮玉山居图2 上海博物馆藏2 元钱选(传)四明桃园图26 上海博物馆藏3 元高克恭春山欲雨图44 上海博物馆藏4 元赵孟頫兰竹石图54 上海博物馆藏5 元赵孟頫倪瓒兰竹石图80 上海博物馆藏6 元赵孟頫兰石图90 上海博物馆藏7 元赵孟頫山水三段92 上海博物馆藏8 元赵孟頫百尺梧桐轩图108 上海博物馆藏9 元赵孟頫吴兴清远图130 上海博物馆藏10 元赵孟頫洞庭东山图170 上海博物馆藏11 元任仁发秋水鳧鹥图174 上海博物馆藏12 元曹知白清凉晚翠图182 上海博物馆藏13 元曹知白溪山泛艇图184 上海博物馆藏14 元陈琳树石图190 上海博物馆藏15 元李昭雁荡图196 上海博物馆藏16 元华祖立玄门十子图244 上海博物馆藏第二卷第二册17 元吴镇渔父图 2 上海博物馆藏18 元吴镇竹谱图36 上海博物馆藏19 元吴镇松石图62 上海博物馆藏20 元李士行枯木竹石图64 上海博物馆藏21 元王冕梅花图72 上海博物馆藏22 元王冕墨梅图96 上海博物馆藏23 元王冕墨梅图99 上海博物馆藏24 元赵雍青影红心图102 上海博物馆藏25 元赵雍清溪垂钓图106 上海博物馆藏26 元赵雍长松系马图110 上海博物馆藏27 元柯九思双竹图116 上海博物馆藏28 元柯九思墨竹图120 上海博物馆藏29 元王渊竹石集禽图132 上海博物馆藏30 元朱德润浑沦图140 上海博物馆藏31 元唐棣松阴聚饮图158 上海博物馆藏32 元唐棣雪港捕鱼图166 上海博物馆藏33 元方从义云山图172 上海博物馆藏34 元李升澱山送别图176 上海博物馆藏35 元马琬暮云诗意图184 上海博物馆藏36 元张渥九歌图192 上海博物馆藏38 元顾安墨竹图232 上海博物馆藏39 元倪瓒六君子图234 上海博物馆藏40 元倪瓒渔庄秋霁图236 上海博物馆藏41 元倪瓒竹石乔柯图240 上海博物馆藏42 元倪瓒溪山图242 上海博物馆藏43 元倪瓒汀树遥岑图246 上海博物馆藏44 元倪瓒竹石图250 上海博物馆藏45 元倪瓒竹石霜柯图252 上海博物馆藏46 元倪瓒琪树秋风图256 上海博物馆藏47 元倪瓒秋空落叶图260 上海博物馆藏第二卷第三册48 元王蒙青卞隐居图 2 上海博物馆藏49 元王蒙丹山瀛海图14 上海博物馆藏50 元王蒙春山读书图24 上海博物馆藏51 元盛懋秋舸清啸图34 上海博物馆藏52 元盛懋秋江垂钓图42 上海博物馆藏53 元夏永岳阳楼图43 上海博物馆藏54 元夏永滕王阁图46 上海博物馆藏55 元金黼山林曳杖图48 上海博物馆藏56 元张中芙蓉鸳鸯图52 上海博物馆藏57 元张中吴淞春水图56 上海博物馆藏58 元赵元合溪草堂图58 上海博物馆藏59 元陆广溪亭山色图64 上海博物馆藏60 元张远潇湘八景图66 上海博物馆藏61 元顾园丹山纪行图96 上海博物馆藏62 元佚名孝经图114 上海博物馆藏63 元佚名梅花水仙图124 上海博物馆藏64 元佚名庄列高风图142 上海博物馆藏65 元佚名白描群仙图152 上海博物馆藏66 元佚名揭钵图168 上海博物馆藏67 元佚名兴花园样图178 上海博物馆藏68 元佚名仿郭熙雪山图186 上海博物馆藏69 元佚名寒林平远图194 上海博物馆藏70 元佚名寒林罢钓图200 上海博物馆藏71 元佚名溪山图208 上海博物馆藏72 元佚名广寒宫图216 上海博物馆藏73 元佚名盘车图222 上海博物馆藏74 元佚名携琴访友图232 上海博物馆藏75 元佚名雪霁图240 上海博物馆藏76 元佚名山殿赏春图243 上海博物馆藏77 元佚名碧梧亭榭图246 上海博物馆藏78 元佚名坐听松声图250 上海博物馆藏79 元佚名雪溪卖鱼图251 上海博物馆藏81 元佚名双鳬图254 上海博物馆藏82 元佚名悬圃春深图256 上海博物馆藏83 元佚名山麓幽亭图260 上海博物馆藏84 元佚名云山殿阁图264 上海博物馆藏85 元佚名荷花蜻蜓图268 上海博物馆藏86 元佚名萍藻游鱼图269 上海博物馆藏87 元佚名锦荔棲禽图272 上海博物馆藏88 元佚名琼花翠鸟图273 上海博物馆藏89 元佚名庆有尊者像276 上海博物馆藏90 元佚名罗汉像280 上海博物馆藏第三卷第一册1 元赵孟頫摹卢楞伽罗汉图2 辽宁省博物馆藏2 元赵孟頫饮马图10 辽宁省博物馆藏3 元李士行竹石图24 辽宁省博物馆藏4 元赵雍澄江寒月图32 辽宁省博物馆藏5 元赵雍张渥竹西草堂图36 辽宁省博物馆藏6 元王蒙太白山图68 辽宁省博物馆藏7 元佚名竹林大士出山图88 辽宁省博物馆藏8 元佚名狩猎图108 辽宁省博物馆藏9 元佚名晓山送别图126 辽宁省博物馆藏10 元佚名莲舟新月图132 辽宁省博物馆藏11 元佚名山溪水磨图144 辽宁省博物馆藏12 元佚名扁舟傲睨图152 辽宁省博物馆藏13 元佚名松泉高士图158 辽宁省博物馆藏14 元佚名柳荫黄鹂图162 辽宁省博物馆藏15 元佚名楼阁图164 辽宁省博物馆藏16 元佚名竹林高士图166 辽宁省博物馆藏17 元佚名月夜赏梅图168 辽宁省博物馆藏18 元佚名山水楼阁图170 辽宁省博物馆藏19 元佚名饮马图172 辽宁省博物馆藏20 元佚名竹卉禽鸟图174 辽宁省博物馆藏21 元佚名蜂觅花间图175 辽宁省博物馆藏22 元佚名梅花图176 辽宁省博物馆藏23 元李衎修篁树石图178 南京博物院藏24 元黄公望水阁清幽图188 南京博物院藏25 元黄公望富春大岭图194 南京博物院藏26 元吴镇松泉图200 南京博物院藏27 元倪瓒古木丛篁图208 南京博物院藏28 元盛懋沧江横笛图212 南京博物院藏29 元佚名松溪林屋图218 南京博物院藏30 元佚名雪溪晚渡图224 南京博物院藏31 元佚名雄鹰睨猿图230 南京博物院藏32 元钱选花鸟图238 天津博物馆藏33 元李衎双钩竹图256 天津博物馆藏34 元吴镇多福图258 天津博物馆藏35 元边鲁起居平安图260 天津博物馆藏36 元马琬青山红杏图270 天津博物馆藏37 元陈选岩阿琪树图272 天津博物馆藏38 元佚名葛洪徒居图274 天津博物馆藏39 元佚名山阴避暑图282 天津博物馆藏40 元佚名千岩万壑图294 天津博物馆藏41 元佚名锁谏图302 天津博物馆藏42 元佚名梅兰石图308 天津博物馆藏第三卷第二册43 元倪瓒水竹居图 2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44 元高克恭云山图 4 中国美术馆藏45 元黄公望山水图10 中国美术馆藏46 元倪瓒鹤林图14 中国美术馆藏47 元王蒙(传)林壑图24 中国美术馆藏48 元佚名饲马图28 中国美术馆藏49 元佚名罗汉图38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50 元佚名仙山楼阁图44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藏51 元佚名黄鹤楼图48 广东省博物馆藏52 元佚名古木兰石图52 广东省博物馆藏53 元佚名竹石图54 广东省博物馆藏54 元佚名溪山烟霭图60 广东省博物馆藏55 元李衎纡竹图68 广州艺术博物馆藏56 元黄公望溪山图74 广州艺术博物馆藏57 元佚名金盆浴鸽图80 广州艺术博物馆藏58 元佚名四烈妇图86 广州艺术博物馆藏59 元佚名九歌图96 黑龙江省博物馆藏60 元佚名瑶池醉归图128 黑龙江省博物馆藏61 元姚廷美溪阁流泉图140 湖北省博物馆藏62 元何澄归莊图142 吉林省博物馆藏63 元张渥九歌图180 吉林省博物馆藏64 元佚名山水楼阁图208 吉林省博物馆藏65 元佚名相马图216 吉林省博物馆藏66 元任仁发人马图228 淮安市楚州博物馆藏67 元王渊秋塘图232 淮安市楚州博物馆藏68 元佚名秋屋读书图238 淮安市楚州博物馆藏69 元盛懋松阴高士图240 南京大学考古与艺术博物馆藏70 元佚名九歌图248 南京大学考古与艺术博物馆藏71 元佚名雪山征骑图286 南京大学考古与艺术博物馆藏72 元佚名雪川羁旅图292 南京大学考古与艺术博物馆藏73 元佚名高僧故实图298 南京大学考古与艺术博物馆藏74 元佚名伐阇罗弗多罗尊者图304 南京大学考古与艺术博物馆藏第三卷第三册75 元赵天裕等竹林七友图 2 苏州博物馆藏76 元王蒙竹石图24 苏州博物馆藏77 元倪瓒苔痕树影图26 无锡博物馆藏78 元佚名松溪泛棹图28 无锡博物馆藏79 元佚名佛像34 无锡博物馆藏80 元刘秉谦竹石图40 旅顺博物馆藏81 元盛著沧浪独钓图46 旅顺博物馆藏82 元钱选白莲图50 山东博物馆藏83 元张舜咨苍鹰竹梧图56 山东博物馆藏84 元倪瓒枯木竹石图62 济南市博物馆藏85 元王渊桃竹锦鸡图66 山西博物馆藏86 元顾安风竹图78 山西博物馆藏87 元发僧衹园大会图80 山西博物馆藏88 元佚名起蛟图108 山西博物馆藏89 元唐棣长松高士图112 四川博物馆藏90 元佚名林原双羊图120 四川博物馆藏91 元佚名竹石图124 四川博物馆藏92 元佚名残荷芦雁图125 四川博物馆藏93 元佚名骑马图132 四川博物馆藏94 元黄公望王蒙山水图136 四川大学藏95 元任仁发竹禽图142 云南省博物馆藏96 元黄公望剡溪访载图143 云南省博物馆藏97 元夏永岳阳楼图148 云南省博物馆藏98 元夏永黄鹤楼图149 云南省博物馆藏99 元张观山水图154 云南省博物馆藏100 元佚名搜山图160 云南省博物馆藏101 元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剩山图)186 浙江省博物馆藏102 元朱玉揭钵图194 浙江省博物馆藏103 元释本诚夏木垂阴图200 浙江省博物馆藏104 元佚名九歌图208 浙江省博物馆藏105 元佚名山海宫阙图232 普陀山佛教博物馆藏106 元吴镇双树坡石图244 天一阁博物馆藏107 元佚名十六應真图246 西泠印社藏第四卷第一册1 元任仁发(传)葡萄垂架图2 东京国立博物馆藏2 元任仁发(传)琴棋书画图(四幅) 6 东京国立博物馆藏3 元罗稚川雪汀游禽32 东京国立博物馆藏4 元颜辉(传)寒山拾得图(对幅)36 东京国立博物馆藏5 元孙君泽雪景山水图42 东京国立博物馆藏6 元孙君泽(传)高士观眺图48 东京国立博物馆藏7 元葛叔英枯木栗鼠图54 东京国立博物馆藏8 元因陀罗禅机图58 东京国立博物馆藏9 元因陀罗(传)寒山拾得图(对幅)60 东京国立博物馆藏10 元蔡山罗汉图64 东京国立博物馆藏11 元佚名(旧传五代徐崇嗣)莲鹭图(对幅)66 东京国立博物馆藏12 元佚名(旧传宋阎次平)秋冬山水图(对幅)76 东京国立博物馆藏13 元佚名(旧传宋夏珪)山水图(对幅)88 东京国立博物馆藏14 元佚名(米文迁赞希瑗书)岩礁波涛图100 东京国立博物馆藏15 元佚名(平石如砥赞)白衣观音图106 东京国立博物馆藏16 元佚名(平石如砥等三人赞)四睡图108 东京国立博物馆藏17 元佚名寿星图112 东京国立博物馆藏18 元佚名草虫图(对幅)114 东京国立博物馆藏19 元李衎墨竹图126 宫内厅三の丸尚藏馆藏20 元任仁发饰马图132 宫内厅三の丸尚藏馆藏21 元王冕墨梅图136 宫内厅三の丸尚藏馆藏22 元雪窗兰竹图(四幅)142 宫内厅三の丸尚藏馆藏23 元因陀罗(传)芦叶达摩图160 群马县立近代美术馆藏24 元王振鹏(传)观音图162 根津美术馆藏25 元毛伦牧牛图166 根津美术馆藏26 元因陀罗(传)布袋蒋摩诃问答图170 根津美术馆藏27 元檀芝瑞(传)岩竹图172 根津美术馆藏28 元谢弘道梨花鸠图175 根津美术馆藏29 元佚名(周镜等七人赞)钱塘观潮图177 根津美术馆藏30 元佚名(旧传孙君泽)楼阁山水图(对幅)178 根津美术馆藏31 元佚名猿猴图186 根津美术馆藏32 元佚名竹石图(对幅)188 根津美术馆藏33 元佚名三星围棋图192 根津美术馆藏34 元王渊(款)莲池水禽图196 出光美术馆藏35 元曹知白(款)秋江待渡图204 出光美术馆藏36 元毛伦牧牛图210 出光美术馆藏37 元檀芝瑞(传)墨竹图212 出光美术馆藏38 元佚名牛车渡涉图214 出光美术馆藏39 元佚名观音图216 出光美术馆藏40 元佚名(无住子赞)朝阳对月图(对幅)218 德川美术馆藏41 元孙君泽楼阁山水图(对幅)222 静嘉堂文库美术馆藏42 元因陀罗智常禅师图232 静嘉堂文库美术馆藏43 元佚名十王图(秦广王) 234 静嘉堂文库美术馆藏44 元李衎(传)竹石图242 常盘山文库藏45 元任仁发(传)人马图246 马の博物馆藏46 元钱选(传)花笼图250 MOA美术馆藏47 元月壶(传)白衣观音图252 MOA美术馆藏48 元高然晖(传)朝阳图254 MOA美术馆藏49 元顾安翠竹图256 吉祥寺藏50 元王渊(传)牡丹图258 西新井大师总持寺藏51 元佚名释迦三尊像262 建长寺藏52 元佚名释迦三尊像268 一莲寺藏53 元佚名十八罗汉像(二幅)272 一莲寺藏54 元钱选(款)林檎图280 个人藏55 元颜辉(传)群仙祝寿图282 个人藏56 元顾安墨竹图286 个人藏57 元雪窗墨兰图288 个人藏58 元雪窗墨兰图290 个人藏59 元赖庵(传)藻鲤鳜鱼图(对幅)292 个人藏60 元佚名陶渊明醉卧图300 个人藏第四卷第二册61 元郭畀幽篁枯木图 2 京都国立博物馆藏62 元唐棣(传)辋川图12 京都国立博物馆藏63 元正悟白衣观音图36 京都国立博物馆藏64 元佚名寒林归樵图38 京都国立博物馆藏65 元佚名罗汉图40 京都国立博物馆藏66 元佚名草虫图(对幅)44 京都国立博物馆藏67 元佚名莲池白鹭图(对幅)54 京都国立博物馆藏68 元陆仲渊十王图(三幅)64 奈良国立博物馆藏69 元雪窗兰图(对幅)74 九州国立博物馆藏70 元王渊竹雀图78 大阪市立美术馆藏71 元月壶(传)白衣观音图86 岡山县立美术馆藏72 元佚名(旧传宋马远)採芝图88 岡山县立美术馆藏73 元佚名(旧传宋马远)高士探梅图90 岡山县立美术馆藏74 元钱选(传)牡丹图91 福冈市美术馆藏75 元佚名(旧传唐戴嵩) 春晓牧群图92 福冈市美术馆藏76 元佚名(旧传唐戴嶧)群牛图102 福冈市美术馆藏77 元钱选(传)宫女图106 泉屋博物馆藏78 元管道升(传)紫竹庵图108 大和文华馆藏79 元因陀罗丹霞烧佛图112 石桥美术馆藏80 元佚名牡丹图(对幅)114 高桐院藏81 元佚名中峰明本像122 选佛寺藏82 元颜辉虾蟆铁拐图(对幅)124 知恩寺藏83 元颜辉(传)中峰明本像130 慈照院藏84 元佚名(旧传盛懋)故事山水图(对幅)134 本法寺藏85 元王渊(传)花鸟图(对幅)146 相国寺藏86 元佚名释迦三尊像(三幅)156 二尊院藏87 元颜辉(传)释迦三尊像(三幅)172 鹿王院藏88 元佚名十六罗汉图(对幅)186 鹿王院藏89 元张思恭(传)出山释迦图196 本圀寺藏90 元陆仲渊罗汉图198 常照皇寺藏91 元陆仲渊罗汉图204 能满院藏92 元佚名杨柳观音图208 圆生院藏93 元佚名观经序分义图212 圆照寺藏94 元佚名见心来复像218 万岁寺藏95 元佚名佛涅槃图220 成菩提院藏96 元颜辉十六罗汉图(十六幅)230 新知恩院藏97 元佚名(旧传宋陆信忠)地藏十王图(十一幅中的六幅)280 永源寺藏98 元佚名势至菩萨像293 长命寺藏99 元毛伦牧牛图295 妙兴寺藏100 元佚名莲鹭图(对幅之一)298 长母寺藏101 元佚名莲鹭图(对幅之二)304 个人藏102 元顾伯高墨竹图306 个人藏103 元顾善之千岩元长像308 个人藏104 元郑景贤双竹图310 个人藏105 元葛叔英石榴木鼠图312 个人藏106 元佚名(“钱选”印)宫女图(旧传桓野王图)314 个人藏第五卷第一册1 元何澄(传)下元水官图2 弗瑞尔美术馆藏2 元程启(传)摹楼璹蚕织图14 弗瑞尔美术馆藏3 元程启(传)摹楼璹耕作图74 弗瑞尔美术馆藏4 元钱选来禽栀子图130 弗瑞尔美术馆藏5 元赵孟頫二羊图140 弗瑞尔美术馆藏6 元吴镇仿东坡风竹图146 弗瑞尔美术馆藏7 元赵雍临李公麟人马图148 弗瑞尔美术馆藏8 元倪瓒墨竹图154 弗瑞尔美术馆藏9 元王蒙夏山隐居图156 弗瑞尔美术馆藏10 元盛懋山水图162 弗瑞尔美术馆藏11 元邹復雷春消息图164 弗瑞尔美术馆藏12 元夏永岳阳楼图194 弗瑞尔美术馆藏13 元夏永(传)滕王阁图195 弗瑞尔美术馆藏14 元佚名(旧传宋何充)卢媚娘像200 弗瑞尔美术馆藏15 元佚名(旧传五代荆浩)钟离访道图204 弗瑞尔美术馆藏16 元佚名冬景山水图208 弗瑞尔美术馆藏17 元佚名(旧传唐曹元廓)山水图209 弗瑞尔美术馆藏18 元佚名(旧传檀芝瑞)雪竹图210 弗瑞尔美术馆藏19 元佚名(旧传宋无准师范)达摩图212 弗瑞尔美术馆藏20 元佚名提婆王图216 弗瑞尔美术馆藏21 元佚名佛像222 弗瑞尔美术馆藏22 元李衎墨竹图226 纳尔逊-阿特金斯艺术博物馆藏23 元刘贯道销夏图236 纳尔逊-阿特金斯艺术博物馆藏24 元张彦辅棘竹幽禽图240 纳尔逊-阿特金斯艺术博物馆藏25 元盛懋山居纳凉图246 纳尔逊-阿特金斯艺术博物馆藏26 元佚名牡丹湖石图(对幅)254 纳尔逊-阿特金斯艺术博物馆藏27 元佚名鹰击鹅图264 纳尔逊-阿特金斯艺术博物馆藏28 元佚名寒江待渡图270 纳尔逊-阿特金斯艺术博物馆藏29 元佚名秋霜渔捕图271 纳尔逊-阿特金斯艺术博物馆藏30 元佚名赵遹卢南平夷图276 纳尔逊-阿特金斯艺术博物馆藏31 元佚名吕洞宾像298 纳尔逊-阿特金斯艺术博物馆藏32 元佚名朝元图300 纳尔逊-阿特金斯艺术博物馆藏第五卷第二册33 元王振鹏姨母育佛图 2 波士顿艺术博物馆藏34 元王振鹏(传)大龙舟图12 波士顿艺术博物馆藏35 元班惟志雪江图13 波士顿艺术博物馆藏36 元姚廷美雪景图14 波士顿艺术博物馆藏37 元周砥宜兴小景图16 波士顿艺术博物馆藏38 元赖庵(传)鱼藻图22 波士顿艺术博物馆藏39 元佚名双鲤图26 波士顿艺术博物馆藏40 元佚名六鱼图27 波士顿艺术博物馆藏41 元佚名白鹭红莲图30 波士顿艺术博物馆藏42 元佚名鱼篮观音图32 波士顿艺术博物馆藏43 元佚名(旧传钱选)蝴蝶牡丹图34 波士顿艺术博物馆藏44 元佚名(旧传钱选)蜻蜓棲竹图38 波士顿艺术博物馆藏45 元佚名(旧传宋戚仲)雪麓行旅图42 波士顿艺术博物馆藏46 元佚名(旧传宋毛益)猎犬图43 波士顿艺术博物馆藏47 元佚名(旧传宋李玮)竹林燕居图46 波士顿艺术博物馆藏48 元佚名(旧传宋楼观)观瀑图52 波士顿艺术博物馆藏49 元佚名(旧传颜辉)鸟巢禅师图58 波士顿艺术博物馆藏50 元佚名(旧传陈芝田)吴全节十四像60 波士顿艺术博物馆藏51 元佚名(旧传温日观)水墨葡萄图92 波士顿艺术博物馆藏52 元佚名(旧传赵孟頫)树下双骑图96 波士顿艺术博物馆藏53 元佚名(旧传唐张符)柳荫归牧图99 波士顿艺术博物馆藏54 元佚名(旧传赵孟頫)龙王礼佛图100 波士顿艺术博物馆藏55 元赵孟頫竹石幽兰图106 克里夫兰艺术博物馆藏56 元赵孟頫江村渔乐图112 克里夫兰艺术博物馆藏57 元任仁发三骏图116 克里夫兰艺术博物馆藏58 元颜辉钟馗元夜出游图124 克里夫兰艺术博物馆藏59 元颜辉月梅图136 克里夫兰艺术博物馆藏60 元罗稚川(传)携琴访友图138 克里夫兰艺术博物馆藏61 元吴镇草亭诗意图140 克里夫兰艺术博物馆藏62 元李士行清泉乔木图148 克里夫兰艺术博物馆藏63 元赵雍溪山渔隐图152 克里夫兰艺术博物馆藏64 元王冕月下梅花图158 克里夫兰艺术博物馆藏65 元王渊秋景鹑雀图166 克里夫兰艺术博物馆藏66 元张渥九歌图174 克里夫兰艺术博物馆藏67 元雪窗风竹图202 克里夫兰艺术博物馆藏68 元倪瓒筠石乔柯图208 克里夫兰艺术博物馆藏69 元王蒙松下著书图212 克里夫兰艺术博物馆藏70 元盛懋秋山行旅图216 克里夫兰艺术博物馆藏71 元姚廷美有余闲图218 克里夫兰艺术博物馆藏72 元陈汝言罗浮山樵图234 克里夫兰艺术博物馆藏73 元陈汝言仙山图236 克里夫兰艺术博物馆藏74 元因陀罗五祖再来图244 克里夫兰艺术博物馆藏75 元李升佛度五比丘图246 克里夫兰艺术博物馆藏76 元刘善守萱蝶图252 克里夫兰艺术博物馆藏77 元赵衷墨花图258 克里夫兰艺术博物馆藏。
温州历史与文化
2021/10/10
5
(二)瓯越文化的转型与繁荣
▪ 1.东晋时永嘉建郡
➢ 公元323年(晋明帝太宁元年) 立永嘉郡。
➢ 郭璞“为郡卜城”。
➢ 白鹿的传说
➢ 东晋时期与温州有关的士人有: 王羲之、郭璞、孙绰、谢灵运、 颜延之、裴松之、范述曾、陶 宏景、丘迟、檀道鸾、王筠等。
2021/10/10
6
▪ 2.隋唐时温州的设置与文化的发展
▪ 2.文化的发展
➢ 刘基和张璁 ➢ 瓯绸与瓯绣 ➢ 瓯柑 ➢ 瓯剧 ➢ 孙诒让和东瓯三先生(东瓯三杰)
2021/10/10
9
二、温州模式与温州精神
▪ 温州模式是指温州地区以家庭工业和专业 化市场的方式发展非农产业,从而形成小 商品、大市场的发展格局。小商品是指生 产规模、技术含量和运输成本都较低的商 品。大市场是指温州人在全国建立的市场 网络。
2021/10/10
40
▪ 徐照《舟上》
小船停浆逐潮还,四五人家住一湾。
贪看晓光侵月色,不知云气失前山。
▪ 徐玑《新凉》
水满田畴稻叶齐,日光穿树晓烟低。
黄莺也爱新凉好,飞过青山影里啼。
▪ 翁卷《乡村四月》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 赵师秀《约客》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 宋代温州的繁华
➢ 宋室南迁和高宗抵温
➢ 农业生产的发展、手工业的发达和商业的繁荣
➢ 学校和科举的繁盛
➢ 名流辈出
永嘉学派
永嘉四灵
爱国诗人林景熙
温州杂剧(南戏)
画家王振鹏和黄公望
2021/10/10
8
(三)瓯越文化的沉寂与转折
温州历史与文化
三、温州地方礼仪与民俗
(1)辞旧迎新 (2)拦街祈福 (3)清明祭祖
岁时习俗
温州童谣《十二月令》
正月灯;二月鸢; 三月麦秆作吹箫;四月四,做做戏; 五月五,过重五;六月六,晒霉毒; 七月七,巧食喜鹊啄;八月八,月饼馅芝麻; 九月九,登高送娘舅;十月末,水冰骨; 十一月,吃汤圆;十二月,糖糕印状元。
温州历史文化
一、瓯越文化概述 二、温州模式与温州精神 三、温州地方礼仪与民俗
一、瓯越文化史概述
▪ (一)瓯越文化的渊源
➢ 何为“瓯”、“瓯越”
“瓯器”说 “区”字说,意为众多,指东南丘陵众多,民族分
布隐曲。 鸥鸟图腾说
➢ 东瓯原始文化
温州史前文化遗址总数已达一百多处。年代较早的 有:乐清白石杨柳滩、瑞安北龙大坪、泰顺百丈下 湖墩和文成珊溪鲤鱼山遗址等。
清明祭祖
插柳和踏青 这天家家门上插上柳枝,儿童头上也戴着缀有花朵
的柳枝圈儿,祖先墓上也要插柳枝。妇女则采柳叶簪 髻,洁服出游,名曰“踏青”。《东瓯见闻录》中有 《踏青词》一首:“踏青侣伴过南塘,二月春风夹路 香。蜂蝶紧随衣袖舞,吴田十里菜花黄。”
《温州竹枝词》:“江城烟柳趋新晴,结伴嬉春著 (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屐(脚着谢公屐,身 登青云梯)行。何用游山双不借(不借,草鞋也), 棕鞋也似笋鞋轻。”
➢ 自言官长如灵运,能使江山似永嘉。
▪ 杜甫《送裴虬尉永嘉》
➢ 孤屿亭何处,天涯水气中。 故人官就此,绝境与谁同。 隐吏逢梅福,看山忆谢公。 扁舟吾已就,把钓待秋风。
孟浩然:
《永嘉上浦馆 逢张八子容》
逆旅相逢处,江村日暮时。 众山遥对酒,孤屿共题诗。 廨宇邻鲛室,人烟接岛夷。 乡园万余里,失路一相悲。
过年习俗 拦街福 清明祭祖
中国历代传世名画百幅(台北故宫博物院和北京故宫博物馆藏)
1.唐人/宫乐图2.唐人/明皇幸蜀图3.南唐/董源/洞天山堂图4.宋/范宽/谿山行旅图5.宋/崔白/双喜图6.宋/郭熙/早春图7.赵佶(宋徽宗)/文会图8.宋/刘松年/罗汉9.宋/马远/山径春行图10.宋/马麟/秉烛夜游图11.元/赵孟 /鹊华秋色图12.明/沈周/庐山高图以下共79筆國立故宮博物院(台北)13.唐韓幹牧馬圖14.唐唐人宮樂圖15.五代五代人秋林群鹿16.五代南唐趙幹江行初雪17.五代南唐巨然層巖叢樹圖18.宋燕文貴奇峰萬木19.宋宋人江帆山市20.宋宋人如來說法圖21.宋牟益擣衣圖22.宋宋高宗書女孝經馬和之補圖上卷23.宋宋徽宗文會圖24.宋大理國描工張勝溫畫梵像25.宋李迪秋卉草蟲26.宋趙伯驌風檐展卷27.宋燕文貴奇峰萬木28.宋宋徽宗溪山秋色圖29.宋秋塘雙雁30.宋文同墨竹31.宋范寬谿山行旅32.宋郭熙早春圖33.宋黃居寀山鷓棘雀圖34.宋崔白雙喜圖35.宋李唐萬壑松風36.宋蘇漢臣秋庭戲嬰圖37.宋劉松年畫羅漢38.宋夏珪溪山清遠39.宋馬遠雪灘雙鷺40.宋馬麟秉燭夜遊41.宋無款人物42.宋梁楷潑墨仙人43.宋宋人畫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44.宋賈師古巖關古寺45.金武元直赤壁圖46.元吳鎮墨竹譜47.元王淵松亭會友圖48.元高克恭雲橫秀嶺49.元應真像50.元倪瓚江亭山色51.元張雨題倪瓚像52.元陳琳溪鳧圖53.元衛九鼎洛神圖54.元趙雍駿馬圖55.元趙孟頫鵲華秋色56.元黃公望富春山居圖(無用師)57.元吳鎮雙松圖58.元王蒙具區林屋59.元倪瓚容膝齋圖60.元唐棣霜浦歸漁圖61.元劉貫道畫元世祖出獵圖62.明唐寅採蓮圖63.明仇英秋江待渡64.明商喜四仙拱壽圖65.明戴進溪橋策蹇圖66.明邊文進三友百禽圖67.明唐寅溪山漁隱卷68.明不詳明人畫出警圖69.明不詳明人畫入蹕圖70.明沈周廬山高71.明文徵明古木寒泉72.明唐寅陶穀贈詞73.明仇英漢宮春曉74.明徐渭花竹75.明董其昌夏木垂陰76.明呂紀荷渚睡鳧77.明周臣畫閒看兒童捉柳花句意78.明戴進春遊晚歸79.明陳洪綬梅花山鳥80.明杜堇玩古圖81.清沈振麟畫耄耋同春82.清畫十二月月令圖十二月83.清惲壽平五清圖84.清王翬夏山烟雨圖85.清王時敏倣王維江山雪霽86.清王翬桃花漁艇87.清惲壽平牡丹88.清吳歷雲白山青89.清王原祁仿王蒙夏日山居圖90.清陳枚孫祜金昆戴洪程志道清院本清明上河圖91.清郎世寧百駿圖一下藏于故宫博物馆92.东晋:顾恺之(传)《洛神赋图》卷和《列女图》卷 (皆摹)。
美学概论 第二章美是什么
台阶下面右侧一组,中心人物是躬着身子、 手执圆规在一块黑板上给学生演算的几何学家阿 基米德,周围是他的四个学生。这四个人似乎对 老师的讲解领悟得不一样。旁边那个身穿古代黄 袍、头戴荣誉冠冕、手执天文仪的,是埃及天文 学家托勒密。
在托勒密对面,即是画家拉斐尔的同乡、建 筑家波拉芒特,而最边上那个头戴白帽的人,正 是画家索多玛,那个露出半个脑袋、头戴深色圆 形软帽的青年,就是画家拉斐尔本人。把自己画 进历史题材内,是当时画家们喜用的表现方式。
2、美在形式: 亚里士多德则认为实在界是由各种本 身形式与质料和谐一致的事物所组成的。 “质料”是事物组成的材料,“形式”则 是每一件事物的个别特征。 美在于感性事物的一般规律,如秩序匀 称、明确等,在于事物一定的体积和各部 分排列适当 。
故宫(1406-1420)
故宫位于北京市中心,旧称紫禁城。是明、清两代 的皇宫,无与伦比的古代建筑杰作,世界现存最大、最 完整的古建筑群。被誉为世界五大宫之首(北京故宫、 法国凡尔赛宫、英国白金汉宫、美国白宫、俄罗斯克里 姆林宫)。 故宫始建于公元1406年,1420年基本竣工,是明朝皇 帝朱棣始建。故宫南北长961米,东西宽753米,面积约为 723,600平方米。建筑面积15.5万平方米。相传故宫一共有 9999.5间,实际据1973年专家现场测量故宫有大小院落90 多座,房屋有980座,共计8707间(而此“间”并非现今 房间之概念,此处“间”指四根房柱所形成的空间)。 宫城周围环绕着高12米,长3400米的宫墙,为长方形城池 墙外有52米宽的护城河环绕。故宫宫殿建筑均是木结构、 黄琉璃瓦顶、青白石底座,饰以金碧辉煌的彩画。故宫 有4个门,正门名午门,东门名东华门,西门名西华门, 北门名神武门。面对神武门,有用土、石筑成的景山, 满山松柏成林,可说是故宫建筑群的屏障。
赏画|元王振鹏《伯牙鼓琴图》
赏画|元王振鹏《伯牙鼓琴图》王振鹏,字朋梅,浙江永嘉(今温州)人。
曾官漕运千户。
延祐年(公元1314—1320年)在宫内秘书监供职,工墨笔界画,画风工致细密,自成一体,深得元仁宗赏识,赐号“孤云处士”。
生卒年不详,约活动于元仁宗朝。
现存界画作品有:《金明池龙舟图》、《阿房宫图》。
元王振鹏伯牙鼓琴图卷绢本水墨 31.4cmx92cm北京故宫博物院藏《伯牙鼓琴图》是一幅人物故事画,画中的故事最早见于《吕氏春秋》一书。
画的是俞伯牙与钟子期两位知心朋友之间的深厚友谊。
画面上共有五人,左边是伯牙,他面目清秀,蓄长髯,披衣敞怀,端坐石上,双手抚琴。
伯牙的对面是子期,也坐在石上,身着长袍,低头静心谛听。
两人的身后共有侍童三人站立。
作者用生动、准确的笔墨刻划了两个主要人物的外形特征和内心活动,弹琴者的专注,听琴者的入神,都跃然绢上。
为了衬托两个主要人物,作者还安排了三个侍童,并借用次要人物的不同反应来表达伯牙和子期之间用琴声传递感情并成为“知音”的友谊。
这幅画在人物心理活动的描绘上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元王振鹏伯牙鼓琴图卷局部1在绘画技法上画家王振鹏很好地继承了北宋李公麟的“白描”画法,线条挺拔有力,富有弹性,既连绵不断,又有轻重、粗细、缓急、顿挫的变化。
画中部分衣帽用淡墨渲染,石块略加皴擦,这些丰富而简洁的表现手法使画面有变化而又含蓄,明快又不显单调。
元王振鹏伯牙鼓琴图卷局部2此图最右边略有残缺。
根据画上所钤印章可知,该图在元朝时为鲁国大长公主祥哥剌吉(元仁宗之姐)收藏,清初归著名收藏家梁清标所有,乾隆时入内府,著录于《石渠宝笈·初编》。
《伯牙鼓琴图》继承了北宋李公麟的“白描”画法,纸本白描加淡水墨,不设色,线条繁简适度、圆转流畅,辅以精炼的水墨渲染。
画中人物的举止神态和其它景物的设置,处处显出高尚、清纯、真挚的知音之谊。
元王振鹏伯牙鼓琴图卷局部3伯牙鼓琴是伯牙在探亲途中发生的故事。
《吕氏春秋·本味》和《列子·汤问》中均有记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元王振鹏《伯牙鼓琴图》故宫博物院藏
【名称】元王振鹏伯牙鼓琴图卷
【年代】元代
【简介】绢本,墨笔,纵31.4厘米,横92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此图画春秋名士伯牙过汉阳在舟内鼓琴时路遇知音钟子期的故事。
事见《吕氏春秋》。
画中二人对坐,左边清瘦、蓄长髯、坐巨石上弹琴者为伯牙,对坐垂首凝神静听者为锺子期。
侍者三人分立左右。
图中人物神情生动,笔法流利劲健。
白描与渲染皴擦相结合,画法简洁而富于变化。
左下署“王振朋”名款。
钤“赐孤云处士章”。
另钤“乾隆御览之宝”、“嘉庆御览之宝”、“宣统御览之宝”、“棠村”等收藏印多方。
后纸有元冯子振、赵岩、张原湜等人题记。
曾经元鲁国大长公主祥哥剌吉、清梁清标、清内府收藏。
《石渠宝笈初编》著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