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牌小学国学经典国文诵读《越女词》校本课程表格式教案
古诗越女词教案
古诗越女词教案教案标题:探索古诗《越女词》的美与意境教案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和欣赏古代诗歌的美与意境;2. 学生能够运用适当的朗读技巧,表达出诗歌的情感和意境;3. 学生能够通过学习古诗《越女词》了解古代文化和女性形象;4. 学生能够通过分析诗歌语言,提升对古代诗歌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和欣赏古代诗歌的美与意境;2. 运用适当的朗读技巧,表达出诗歌的情感和意境;3. 通过学习古诗《越女词》了解古代文化和女性形象;4. 分析诗歌语言,提升对古代诗歌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教学准备:1. 课文《越女词》的复印件;2. 音频或视频资源,以便学生能够聆听或观看诗歌的朗读;3. PPT或黑板、白板等教学辅助工具;4. 学生课前阅读《越女词》的作业。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在黑板或PPT上展示《越女词》的标题,引起学生的兴趣;2. 提问:你们对古代诗歌有什么了解?你们喜欢古代诗歌吗?为什么?二、课文理解与欣赏(15分钟)1. 学生自主阅读《越女词》,并标注出自己认为重要或有趣的地方;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阅读体会和标注内容;3. 教师引导学生共同分析诗歌的意境、情感和美感,引导学生欣赏古代诗歌的独特之处。
三、朗读与表达(15分钟)1. 教师播放音频或视频资源,让学生聆听或观看诗歌的朗读;2. 教师示范适当的朗读技巧,如语调、节奏、停顿等;3. 学生分组练习朗读《越女词》,并互相评价、提出改进意见;4. 学生进行整体朗读,展示自己对诗歌意境的理解和表达。
四、文化与形象探究(15分钟)1. 教师介绍古代越族的文化背景和女性形象;2. 学生分组讨论,探究《越女词》中所体现的古代文化和女性形象;3. 学生展示讨论结果,教师引导学生对比古代和现代女性形象的差异和共同点。
五、语言分析与思考(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越女词》中的诗歌语言,如修辞手法、意象、运用的词汇等;2. 学生分组合作,共同分析一段诗歌语言,并找出其中的特点和美感所在;3. 学生进行展示和分享,教师提供指导和点评。
2024-2025学年高中语文第四课第4节中华文化的智慧之花—熟语教案5新人教版选修《语言文字应用》
其次,我意识到在讲解知识点时要尽量简洁明了。用简单明了的语言解释复杂的概念,能够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最后,我觉得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通过小组讨论、课堂展示等方式,让学生们学会与他人合作,培养他们的沟通能力和表达能力。
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准备向全班展示讨论成果。
5.课堂展示与点评(15分钟)
目标: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加深全班对熟语的认识和理解。
过程:
各组代表依次上台展示讨论成果,包括主题的现状、挑战及解决方案。
其他学生和教师对展示内容进行提问和点评,促进互动交流。
教师总结各组的亮点和不足,并提出进一步的建议和改进方向。
2024-2025学年高中语文第四课第4节中华文化的智慧之花—熟语教案5新人教版选修《语言文字应用》
科目
授课时间节次
--年—月—日(星期——)第—节
指导教师
授课班级、授课课时
授课题目
(包括教材及章节名称)
2024-2025学年高中语文第四课第4节中华文化的智慧之花—熟语教案5新人教版选修《语言文字应用》
目标:让学生了解熟语的基本概念、组成部分和原理。
过程:
讲解熟语的定义,包括其主要组成元素或结构。
详细介绍熟语的组成部分或功能,使用图表或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
3.熟语案例分析(20分钟)
目标: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熟语的特性和重要性。
过程:
选择几个典型的熟语案例进行分析。
详细介绍每个案例的背景、特点和意义,让学生全面了解熟语的多样性或复杂性。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案例对实际生活或学习的影响,以及如何应用熟语解决实际问题。
一年级传统文化课时备课1-18课 时
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3《治家格言》
教案序号 5-6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课型
新授
1、喜欢经典文章,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
髓,为熟读成诵奠定基础。
教学目标
2、初步掌握经典诵读的方法,能用普通话正确
流利有感情地诵读。
3、基本了解诵读内容,提高语文素养。
教学重点:学习理解“一粥一饭……物力维艰”
第二课时 一、复习背诵名句 2、 说出你懂得的道理 3、 游戏:背诵接龙 4、 搜集其他名言警句 5、 填成长袋 教学反思: 学习后,学生明白了要孝敬父母,一家要和气。 凡事要从小做起,与人交往要互相尊重。
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7、《 名贤集》(二) 教案序号 9-10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课型
新授
1)了解有关《名贤集》的文学常识。
第二课时 1、 复习《治家格言》 2、 讨论:我们生活、学习所使用的各种物品都是怎 么来的?我们应该如何对待这些为此付出艰辛的劳动 人民。 三、讨论:当别人有困难的时候,你会怎么做?当别 人帮助了你以后,你怎么做? 四、课外延伸
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了解有关《治家格言》的故 事,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五、作业练习 当别人有困难的时候,你会怎么做?当别人帮助
地方课程
一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学校 年级 任课教师
课时教学设计
课 题 《笠翁对韵》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教案序号 1-2
课型
新授
教学目标 理解词句意义并能熟读背诵
点难点 教学重点:把课文读熟练,读准字音 教学重 教学难点:理解句子意思
准 备 课文投影 教学
《越中览古/李白》教学设计(湖北省省级优课)语文教案
《越中览古/李白》教学设计(湖北省省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越中览古》的诗句。
学生能够分析李白的诗歌风格和特点。
学生能够解释诗歌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1.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朗读、讨论和分析,提高对诗歌的理解能力。
学生通过写作和表达,培养对诗歌的欣赏和创作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领略中国古典诗歌的魅力,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学生能够培养对文学和历史的兴趣,提高综合素质。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介绍李白及其诗歌创作的背景。
简述《越中览古》的内容和主题。
2.2 诗歌分析分析《越中览古》的韵律、节奏和意象。
解释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典故。
2.3 历史背景介绍越中地区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特点。
分析诗歌中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和人物。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通过图片或故事引入李白和《越中览古》的背景。
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3.2 朗读与理解学生朗读《越中览古》,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意境。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诗歌的意义和主题,解答学生的疑问。
3.3 分析与欣赏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学生欣赏李白的诗歌风格,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和表现。
评估学生在讨论和回答问题时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4.2 作业完成评估学生完成作业的情况,包括诗歌背诵和写作练习。
评估学生的作业质量和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深度。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材湖北省省级优课语文教案教材。
5.2 辅助材料李白的诗集和其他相关文学作品。
历史资料和图片,以丰富教学内容。
5.3 技术设备投影仪或白板,用于展示诗歌和相关材料。
音响设备,用于播放诗歌的朗读录音。
第六章:教学活动6.1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诗歌中的主题和意象。
学生通过合作和交流,深入理解诗歌的意义。
6.2 创意表达学生选择一种艺术形式(如绘画、音乐、舞蹈等),表达对诗歌的感受和理解。
诸暨市实验小学电子教案(语品)
诸暨市实验小学电子教案(语品)第一章:语文基础知识1.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语文知识,包括拼音、笔画、字体、词语等。
培养学生正确的阅读和写作习惯。
1.2 教学内容拼音的学习:声母、韵母、声调的基本知识。
笔画和字形的认识:基本的笔画顺序和书写规范。
词语的学习:常用的词语和词组。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示范、练习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生动形象地展示拼音、笔画等知识。
1.4 教学评估定期进行拼音、笔画、词语的测试,以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观察学生的阅读和写作习惯,及时进行指导和纠正。
第二章:阅读理解2.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准确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培养学生分析、推理、判断的能力。
2.2 教学内容文章的理解:文章的主题、大意、结构等。
分析推理:根据文章内容进行逻辑推理。
判断评价:对文章内容进行评价和判断。
2.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
通过讨论、小组合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2.4 教学评估定期进行阅读理解测试,以检查学生的理解能力。
观察学生的阅读习惯和思考过程,及时进行指导和纠正。
第三章:写作技巧3.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表达思想的能力。
培养学生运用写作技巧进行创作的能力。
3.2 教学内容写作的基本要求:文章的结构、语言的流畅性、逻辑的严密性等。
写作技巧的培养:描写、叙述、议论等基本写作技巧。
3.3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讨论、写作练习等方式进行教学。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实践,掌握写作技巧。
3.4 教学评估定期进行写作练习,以检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评价学生的写作作品的结构、语言、逻辑等方面,及时进行指导和纠正。
第四章:口语交际4.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
4.2 教学内容口语表达的基本技巧:语音、语调、语速等。
交际能力的培养:倾听、表达、交流等。
4.3 教学方法采用角色扮演、小组讨论、演讲等方式进行教学。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古诗词诵读静女教案部编版必修上册
- 信息技术手段:利用在线平台,实现资源的共享和预习进度的监控。
作用与目的:
- 帮助学生初步感知《静女》的内容和背景,为课堂深入学习打下基础。
-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和问题意识。
2. 课中强化技能
教师活动:
- 导入新课:通过讲述诗人创作背景的故事,引出《静女》的学习,激发学生兴趣。
3. 诵读指导:在课堂上增加诗词诵读技巧的讲解和练习,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节奏感。
4. 课后作业:布置更多诗词鉴赏练习,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鉴赏能力。
5. 教学评价:设计反思活动,定期评估教学效果,以便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
在未来的教学中,我将努力实施这些改进措施,以期提高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和课堂参与度。同时,我也将继续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不断调整和优化教学方法,为学生的成长助力。
在课后作业的批改中,我发现部分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还有待提高。针对这一点,我计划在未来的教学中,增加一些诗词鉴赏的实例分析,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学会如何鉴赏古诗词。
针对以上反思,我制定了以下改进措施:
1. 预习环节:在预习任务中增加字词解释部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文。
2. 课堂活动:调整讨论问题的难度,让更多学生能够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来,提高课堂参与度。
3. 文学评论文章:关于《静女》的相关文学评论,以及诗人生平、创作背景的介绍,帮助学生从多角度理解《静女》的内涵。
4. 同时期其他诗人作品:如《离骚》、《古诗十九首》等,通过对比阅读,了解不同诗人风格特点,拓宽文学视野。
二、拓展建议
1. 阅读古诗词选集:建议学生阅读不同时期的古诗词作品,了解诗词发展历程,感受诗词的艺术魅力。
2. 深入学习诗词鉴赏:鼓励学生阅读诗词鉴赏书籍,掌握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学会从意象、情感、技巧等多方面鉴赏古诗词。
《李白诗:梦游天姥吟留别、哭晁卿衡、丁都护歌、越女词其三》教案
《李白诗:梦游天姥吟留别、哭晁卿衡、丁都护歌、越女词其三》教案•相关推荐《李白诗四首:梦游天姥吟留别、哭晁卿衡、丁都护歌、越女词五首(其三)》教案李白诗四首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诗人李白;背诵《梦游天姥吟留别》。
过程与方法:体会李白诗歌想象丰富、言辞夸张的特点;学会分析诗歌中运用的表现手法及效果;感受李白诗歌中清新自然的语言风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李白蔑视权贵、厌恶现实的思想;体会李白重视友情、关注民生、善于感悟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点:体会李白诗歌想象丰富、言辞夸张的特点;学会分析诗歌中运用的表现手法及效果。
教学难点:感受李白诗歌中清新自然的语言风格。
教学方法:朗读、鉴赏、背诵、讨论。
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型:基本阅读。
课时安排:4课时。
教学过程:梦游天姥吟留别【导入语】同学们,我国古代有这样一位大诗人,当他郁郁不得志的时候,他悲愤地呼喊: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当他自认为能够实现自己的伟大抱负时,他满怀激情地唱道: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他一生酷爱饮酒: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他对生活充满了自信: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他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纵情山水: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
这位诗人是谁?他就是我们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他的诗歌《梦游天姥吟留别》。
【作者介绍】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唐伟大诗人,与杜甫并称“李杜”。
少年时代在四川度过,25岁,漫游十余年,出三峡,泛洞庭,东游吴越,北上太原,有“大济苍生”之志。
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李白奉召进京,他本想此行能够施展才华,有所作为,但理想很快破灭了,皇帝的不重用,权臣的排挤,加之个人的傲岸不羁,一年多便被赐金放还,因而思想上便由入世转为出世,于是放浪形骸,寄情山水,诗酒逍遥,最后客死安徽当涂。
李白是屈原之后,古代诗坛上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杜甫曾说他“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对他极为倾服。
粤教版本-语文-高一-《越女词五首其三》教案 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
16 琵琶行(并序)名师导航内容感知《琵琶行》是白居易在唐宪宗元和十年(815)遭受权贵打击贬官江州司马次年的作品。
诗人因这次政治迫害而愤懑、感伤,谪居在荒僻的江州,无处发泄,只好将一腔愁闷郁结心底。
在一个萧瑟的秋夜,诗人送客浔阳江头,偶遇琵琶女,从其苦难的身世遭遇联想到自己政治上的坎坷失意,顿时触发天涯沦落的痛苦心境,悲怆之意油然而生。
他饱蘸满腹辛酸之泪,尽情倾诉悲愤之情,写下千古绝唱《琵琶行》。
诗歌描写了琵琶女的不幸遭遇,寄寓了作者对琵琶女悲惨命运的深切同情。
诗人还借琵琶女的身世来观照自己被贬受屈的不幸境遇,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主题深刻而有广泛的社会意义。
可以说,在封建时代里,琵琶女的形象和诗人自身的形象都有一定的典型意义。
《琵琶行》是一首抒情性很强的长篇叙事诗,其中有关琵琶演奏技巧的描写,运用了比喻、拟声、叠音等多种手法,精彩纷呈,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因而本篇也是我国古典诗词中形象描绘音乐的代表作之一。
基础梳理一、字音识记贾.人(gǔ) 迁谪.(zhé)嘈.嘈(cáo) 嘲哳..(zhāo zhā)红绡.(xiāo) 钿.头(diàn)虾.蟆(há) 呕哑..(ǒu yā)二、重要词语1.一词多义2.词类活用遂命酒(酒,名词用作动词,摆酒席)商人重利轻别离(重、轻,形容词用作动词,看重,轻视)3.文言虚词4.古今异义词明年..秋,送客湓浦口(古义:第二年。
今义:今年的下一年。
)因为..长句(古义:于是作。
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整顿..衣裳起敛容(古义:整理。
今义:使紊乱变整齐,使不健全的健全起来。
)凄凄不似向前..声(古义:以前。
今义:朝前。
)5.相关成语门可罗雀:形容宾客稀少,十分冷落。
6.特殊句式省略句送客(于)湓浦口三、文学常识1.白居易(772—846),唐代现实主义诗人。
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
生活在由盛转衰的中唐时期,写了揭露黑暗政治、反映人民疾苦的《新乐府》《秦中吟》等讽喻诗。
《越中览古/李白》教学设计(湖北省省级优课)语文教案
《越中览古/李白》教学设计(湖北省省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越中览古》。
理解诗歌中的历史典故和地理知识。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表现手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意境。
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对越王勾践的敬仰之情,对历史的思考和对古迹的惋惜。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文化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1. 诗歌《越中览古》的字词理解。
2. 诗歌中的历史典故和地理知识的掌握。
3. 诗歌的意象分析和表现手法的鉴赏。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一些生僻字词的准确理解。
2. 对诗歌中所涉及的历史事件的深入了解。
3. 诗歌意境的感悟和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诗人李白及其创作背景。
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题目《越中览古》,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朗读诗歌,理解字词意思。
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诗歌中所提到的历史典故和地理知识。
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意象和表现手法。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诗歌鉴赏:教师引导学生感悟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学生分享对诗歌的感悟和欣赏心得。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越中览古》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
提醒学生注意诗歌中的重点字词和意象,为课后学习做准备。
五、课后作业:1. 准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越中览古》。
2. 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写一篇短文分享自己的感悟。
3. 深入了解诗歌中所提到的历史典故和地理知识,结合现实生活,思考历史与现实的联系。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和学习态度。
3. 诗歌鉴赏:评估学生在诗歌鉴赏环节的表达能力和对诗歌意境的理解深度。
七、教学反思:1. 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考虑教学方法的有效性,以及学生的实际学习效果。
粤教版-语文-高一-《越女词五首其三》教案 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
《哭晁卿衡》《丁都护歌》《越女词五首(其三)》教案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李白诗《哭晁卿衡》《丁都护歌》《越女词五首(其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有关李白的文学常识及其人格魅力。
2、了解七言古诗的一般特点,体会李白作品的浪漫主义艺术风格。
3、初步体会李白诗歌“豪放飘逸”的特点并对其内涵。
4、借助注解鉴赏本专题的李白的代表作,巩固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1、围绕“豪放飘逸”这一核心去通读四首诗,寻出“豪放飘逸”的情感内涵、找出“豪放飘逸”的意象设置、悟出“豪放飘逸”的手法运用,走入豪放飘逸的灵魂深处:对生命的珍视与张扬,对人格的维护与崇拜,对世俗的看破与俯视。
2、反复诵读四首诗,理清李白诗歌中跌宕起伏的情感脉络,体悟诗人的思想感情及其艺术魅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正确认识诗中所体现出来的不与权贵妥协的反抗精神和伤感情绪。
2、领会想象奇特和比喻、对比、夸张等修辞手法,体味李白积极浪漫主义风格。
【教学重难点】体味李白积极浪漫主义风格。
赏析《哭晁卿衡》《丁都护歌》《越女词五首(其三)》步骤二赏析《哭晁卿衡》,展示基本解读的文字:《哭晁卿衡》基本解读(重点:比喻、情景交融)这首诗表现诗人失去好友后的悲痛和两人超越国别的真挚友情。
(主旨)首句“日本晁卿辞帝都”以赋笔点出晁衡辞官返国。
次句“征帆一片绕蓬壶”由眼前联想到晁衡旅行之遥远和艰险。
“征帆一片”形象传神,在茫茫大海之上,行船恰如一片树叶一样漂浮在水面之上,可谓险象环生。
据《十州记》,蓬莱山对着东海东北岸,周遭五千里另有圆海绕山,圆海水黑,人称为冥海,无风之时尚且洪波万丈,人不得往来,上有九老丈人把守,是太上真人所居之所,只有飞仙才能通过。
此句联想景物,为下文抒情作了铺垫。
第三句“明月不归沉碧海”以比喻手法写晁衡之遇难。
明月,是说晁衡高洁的人品如明月般皎洁。
而晁衡之遇难,正如皓月沉于湛蓝的大海,所比自然贴切,带出末句无限惋惜和悲愁。
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 《越中览古 》教案设计
《越中览古》教案教学目的:1.熟悉咏史怀古诗的特点。
2.体会咏史怀古诗表达情感的艺术手法,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知识与技能。
3.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盛衰无常,把握当下教学重点:1.学习咏史怀古诗的特点2.学习咏史怀古诗表达情感的艺术手法教学难点:1.学习诗歌通过意象来表现情感的写法。
2.学习通过对比,表达情感的写法。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中国传统文学中最大的抒情主题是?(ppt1)中国传统文学中最大的抒情主题,不是爱,不是死,而是怀古之情、兴亡之叹。
——余秋雨(ppt2)——咏史怀古诗回忆学过的咏史怀古诗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
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咏怀古迹》(其三)杜甫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二、学习诗歌越中览古李白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1)作者简介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盛唐时期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
诗风豪放飘逸,想像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描绘自然景色,又善于从民间文艺和神话传说中汲取营养和素材,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对人民疾苦的同情,对权贵的蔑视。
(2)解题越中:古地名,古越州,指会稽,春秋时代越国曾建都于此。
览古:游览古迹。
古:这里指越宫遗址。
(3)朗读诗歌(诵读提示)1、首句叙述历史事件,“破吴”要重读。
2、二、三两句属于“承”须连读,中间停顿应短一些。
《越巫》课文教案设计
《越巫》课文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掌握课文《越巫》中的关键词语和概念。
(2)能够分析并描述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和事件发展。
(3)能够归纳并总结课文的主旨和寓意。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2)通过角色扮演和情景模拟,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和表演能力。
(3)通过写作和反思,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自我反思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理解。
(2)培养学生对不同文化和信仰的包容和宽容。
(3)培养学生对道德和人性的思考和关注。
二、教学内容1. 课文《越巫》的阅读与理解。
2. 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概念。
3. 讨论课文的人物形象和事件发展。
4. 归纳总结课文的主旨和寓意。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对课文产生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2)介绍课文《越巫》的背景和作者。
2. 阅读与理解:(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阅读理解情况。
3. 分析与讨论:(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概念。
(2)学生分组讨论课文的人物形象和事件发展。
(3)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归纳与总结:(1)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课文的主旨和寓意。
(2)学生进行写作和反思,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四、教学评价1. 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通过课堂提问和作业检查来评估学生的阅读理解情况。
2. 学生的分析与讨论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和全班交流来评估学生的分析与讨论能力。
3. 学生的写作和反思能力:通过学生的写作和反思来评估学生的写作和反思能力。
五、教学资源1. 课文《越巫》的文本。
2. 与课文相关的多媒体教学资源。
3. 学生写作和反思的模板和指导。
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通过提问和讨论,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我也鼓励学生进行写作和反思,提升他们的写作和反思能力。
《越巫》课文教案设计
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越巫》。
(2)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难点,能够进行简单的翻译和解释。
(3)了解课文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理解巫文化在中国古代的重要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通过对比分析、讨论交流等方式,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3)通过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表演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保护意识,提高文化素养。
(3)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1. 课文《越巫》的朗读和背诵。
2. 课文中的生词和难点的理解和解释。
3. 课文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的理解。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古代巫文化现象的理解和解释。
2. 课文中的对比分析和讨论交流。
3. 角色扮演和情景模拟的实施和指导。
1. 课文《越巫》的文本和相关的注释资料。
2. 相关的多媒体教学设备和教学资源。
3. 角色扮演和情景模拟的道具和场地准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中国古代巫文化的图片和视频,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简要介绍课文《越巫》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为学生学习课文做好铺垫。
2. 课文学习:(1)学生自主学习课文,通过朗读和背诵,熟悉课文内容。
(2)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和解释课文中的生词和难点,进行翻译和解释。
(3)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对比分析和讨论交流,深入理解课文中的巫文化现象。
3. 实践活动:(1)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和情景模拟,模拟课文中的场景和对话。
(2)教师对学生的表演进行指导和评价,鼓励学生表达和创新。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感悟,进行互动交流。
(3)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和反馈,提出改进建议。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包括发言、讨论、合作学习等,评估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越女词五首(其三)-粤教版《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教案
越女词五首(其三)-粤教版《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教案本教案主要介绍粤教版《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中的越女词五首之三。
根据教材内容,以“阅读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步骤”和“教学方法”四部分进行阐述,旨在帮助教师合理安排课程,提高学生的文学欣赏水平。
阅读目标1.理解课文中的主旨和情感;2.掌握越女词的特点、风格和形式;3.学会运用词语、句式和修辞手法分析和欣赏词作。
教学重难点重点:越女词的特点、风格和形式;运用词语、句式和修辞手法分析和欣赏词作。
难点:理解词作中的情感和意境。
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1.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越女词五首之三;2.介绍越女词的发展历史、特点和风格;3.出示课文,让学生感受其中的意境和情感。
步骤二:课文理解1.学生大声朗读课文;2.教师带领学生讨论课文的意境、情感和主旨;3.指导学生分析越女词的特点、形式和语言。
步骤三:形式分析1.教师讲解越女词的形式特点,包括节数、韵律和句式;2.学生分组练习,分析词作中所用的句式和修辞手法;3.让学生自主思考、交流和总结。
步骤四:欣赏赏析1.引导学生重读课文,注意表达情感的方法和途径;2.指导学生分析词语的选择和运用;3.促进学生对作品的深入理解和欣赏。
步骤五:作业布置1.请学生回家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2.请学生自主选择一首词作,用自己的语言解读和理解词意;3.请学生查找越女词的相关资料,做一份越女词的简介。
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生动有趣、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包括课前导入、课内讲解与分析、学生合作探讨和课后作业等。
教师在课堂上可以使用举例解释、画思维导图、配合音乐欣赏等具体操作,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越女词的魅力。
总结本教案重点介绍了粤教版《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中的越女词五首之三,包括阅读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步骤和教学方法四部分。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不仅能够理解词作的主旨、意境和情感,还能够掌握越女词的特点、风格和形式,提高文学欣赏水平,培养情感和审美能力。
小学语文国学经典一年级上册《幼女词》教案
9 《 幼女词》
总课时数:9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句,并能熟练背诵。
2.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3.能联系生活实际谈体会,加深对诗句的理解。
教学重点:学习理解“ 向夜在堂前,学人拜新月。
” 教学难点:理解诵读内容,能有节奏有韵味地朗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导语: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诗诗名是《 幼女词》, 作者是唐代诗人施肩吾。
二、学习诗句,理解诗意 1.出示古诗: 2.多种形式朗读诗句。
⑴ 自己轻声读几遍,把诗句读通顺。
⑵ 指名读,正音。
⑶ 齐读,读正确流利。
3、引导学生理解诗句。
⑴ 通过刚才的朗读,你读懂了什么?谁来说说。
(引导学生说完 整话)
⑵ 质疑:有没有不懂的地方吗?学生说。
⑶ 小组互相学习,理解诗句。
⑷ 指名反馈,师生补充。
⑸ 反复朗读,熟练背诵。
⑹ 小结。
老师先总结诗句意思。
你是怎么读懂的呢? 总结学习方法:1、反复朗读;小组合作学习。
2.查字典;请教老师、父母;背诵,加深理解。
三、联系实际,畅谈体会 1.出示古诗《乞巧》 2.读一读,背一背 四、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介绍乞巧节的相关资料。
。
西施大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进度表周次时间具体内容第1周9.1-9.91、2课第2周9.12-9.163、4课以及积累运用一第3周9.19-9.235、6、7课第4周9.26-9.308课以及积累运用二、9课第5周10.10-10.1410、11课第6周10.17-10.2112课、13课以及积累运用三第7周10.24-10.2814、15、16课第8周10.31-11.4积累运用四及考前复习第9周11.7-11.11期中复习、考试第10周11.14-11.18期中复习、考试第11周11.21-11.2517、18、19课第12周11.28-12.2120课、积累运用五、21课第13周12.5-12.922课、23、24课第14周12.12-12.16积累运用六、25、26课第15周12.19-12.2327课、28课、29课第16周12.26--12.30积累运用七、30、31课第17周 1.2-1.6 32课、积累运用八第18周 1.9-1.13 期末复习第19周 1.16-1.20批注:第一课、看海教案编写:王集二小 左 立教案修订:王集一小 曾俊明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词,积累文 中的好词佳句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从不同角度不同时间看海时海潮的不同特点3、边读边想象画面,学习作者从不同角度细致观察的描写景物的方 法,体会动词的表达效果。
教学重难点:1、了解从不同角度、不同时间看海时海潮的不同特点,感受海潮的 柔美和壮美。
2、学习作者从不同角度细致观察的描写景物的方法,体会动词的表达效果。
课时划分:两课时 教学方法:学探测第一课时一、音效激趣,揭示课题1、师播放大海的声音,询问:听,这是什么声音?(生:大海的声音)再问:请再仔细听听,从中你听到了什么?(生:海浪的声音,海水拍击岩石的声音,海鸥的声音······)2、师:同学们,听着这些声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引导学生进行表达想象)3、师小结,并板书课题:是啊,多么动听的声音,多么美丽的画面啊!今天我们也将随着作者一起去看海。
丁都护歌课程教案,哭晁卿衡,越女词
伦》
❖[任侠使气的李白]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 深藏身与名。《侠客行》
❖[报国无门的李白]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行
路难》
❖[悲愤痛苦的李白]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奇思妙想的李白]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丁都护歌》是乐府旧题,属《清商曲 辞·吴声歌曲》。据传刘宋高祖(裕)的女婿
徐逵之为鲁轨所杀,府内直督护丁旿(wǔ)奉
旨料理丧事,其后徐妻(刘裕之长女)向丁 询问殓送情况,每发问辄哀叹一声“丁都 护”,至为凄切。后人依声制曲,故定名如 此。(见《宋书·乐志》)李白以此题写悲苦 时事,可谓“未成曲调先有情”了。
小结:
这首诗诗人运用乐府旧题, 另创新意,描绘了纤夫夏日拖船 的劳苦情景,揭露了统治阶级穷奢 极欲、不顾人民死活的罪行,表 达诗人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 情。(主旨)
身倾足抓岸,步步逆潮流。 力聚长绳直,胸肱涌浪头。
一种接近于心灵的颤动;一种接近于肌肤的触碰; 一种接近与思想的交融;似水的简单而复杂…… 一切的苍凉、彷徨、爱情、汇聚在纤绳的灵魂之上, 它带给我们的是一种巨大希望的存在。
•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
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有人来,袜
刬金钗溜。 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
青梅嗅。
• 赏析:
最是一回眸间,有无尽娇羞、无尽可人之 态。倚门偷觑,眼波流动,心理微妙却要借梅 子的清香去掩饰,女儿家的心思比这青青梅子 还要耐人寻味。一个动作,少女情态已是纤毫 毕现。
哭晁卿衡 李白
日本晁卿辞帝都, 征帆一片绕蓬壶。 明月不归沉碧海, 白云愁色满苍梧。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22 文言文二则 教案(表格式)
课题文言文二则课型讲读课文授课时间2课时教学目标1.认读“恭勤”等4个生字,会写“囊萤”等9个生字,正确读写“囊萤夜读恭勤不倦博学多通”等词语。
2.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从人物的语言、动作描写中,感受人物的品质。
4.理解重点词句,领悟文中所讲的道理。
5.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地朗读,从人物的语言、动作描写中,感受人物的品质。
教学难点能参考注释读懂每句话的意思。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囊萤夜读》,认读“恭、勤、焉”3个字,会写“囊萤”等7个字。
2.结合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3.探究学习,体会其中的道理。
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设计设计意图导入()分钟一、谈话交流,导入课题。
1.同学们,《凿壁偷光》的故事大家听说过吗?【课件出示2:图文】匡衡勤奋好学,可是家境贫寒,晚上想读书而无烛照明。
邻居家倒是每到夜晚,总烛光明亮,可惜这光照不到他匡衡的屋里。
怎么办呢?匡衡便把自己家靠邻舍的那堵墙壁凿开一个洞以引邻居家的烛光来读书。
古时候,还有一位热爱读书的人,他是晋代车胤,因为家贫,没钱买灯油,而又想晚上读书,便在夏天晚上抓一把萤火虫来当灯读书。
2.这个故事就是《囊萤夜读》,今天,我们来学习一另外,《凿壁偷光》和《囊萤夜读》这两则文言文表现的是同一个主题:热爱读书。
由《凿壁偷光》的故事导入,引入新课的学习。
下这个小故事。
(板书:囊萤夜读)学生齐读课题。
3.这是一篇文言文。
千古传诵,流传至今。
4.补充文言文知识:文言文人们通常说古文。
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我国古代有着灿烂的文化,有着浩如烟海的文学艺术瑰宝,他们都是以文言文的形式记载下来的。
我们要去传承民族的瑰宝,就要学好文言文。
【课件出示3】新课教学()分钟二、读通读顺,感知课文。
1.试读,说说读后的感受。
自己解决生字:【课件出示4】囊、萤、恭、勤、博、贫、焉2.自由、大声读课文,至少读三遍,有生字的地方,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幼儿园 越女词 教案
幼儿园越女词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越族文化,学习越女词。
2.通过学习越女词,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化素养。
3.通过吟诵越女词,锻炼幼儿的口腔肌肉,提高发音准确度。
二、教学内容1.越女词简介越女词是古越族民间诗歌形式之一,其体裁形式短小精悍,音韵婉转动听,能提高幼儿的鉴赏能力和文化素养。
2.越女词朗诵采用集体朗诵的方式,让幼儿先听教师模范朗诵,并在教师的带领下,一起诵读越女词。
在诵读时,教师需要注意引导幼儿注意音韵把握、语调上扬以及情感表达的准确性。
3.越女词填词让幼儿自己动手填写越女词的内容,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词的内涵和寓意。
教师可以先给出词牌,随后由幼儿按照韵脚自主填写,同时可以引导幼儿理解每一个填写的字词的意义和使用方式。
三、教学流程1.导入(5分钟)引导幼儿认识越族文化,并简单介绍越女词的历史背景和特点,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2.课堂活动(35分钟)•集体朗诵:教师向幼儿呈现越女词,朗诵一遍,并带领幼儿齐声朗诵。
•越女词填词:教师分发《越女词》歌词,让幼儿自主填写,教师提供适当的帮助和引导,指导幼儿填写正确的词语和表达。
3.总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次学习内容,引导幼儿回顾学习成果,鼓励幼儿再次诵读越女词,加深记忆。
四、教学方法1.集体朗诵:采用齐声领读或分组朗诵等方式,鼓励幼儿大声阅读,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和音韵感。
2.越女词填词:让幼儿自主填词,鼓励想象力发挥,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五、教学评价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幼儿能了解越族文化,学习越女词。
通过学习,提高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培养幼儿的文化素养。
同时,课程教学方法丰富多彩,鼓励幼儿自主学习,积极参与。
教学效果良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程名称 《越女词》
教学重点 能有节奏、有韵律的诵读古诗。
1.初步感受古诗中所表现的景色,体会诗人通过这首诗所要表达出的情感。
教学难点
2.识、读“棹歌、客、佯羞”,理解整首诗的内容。
教具准备 多媒体设备、古典背景音乐。
教学过程
教学组织 上节课我们学习的古诗,那你们还记得是怎样诵读的吗?
步骤 1.看图导入:学生观察书中图片,并讲述看到了什么? 总结:夏天在有水、有池塘的地方,总是会看到成片成片的荷花塘,有荷花的地方就会 有人在旁边嬉闹,引出《越女词》。
步骤 2.板书诗文,教师朗读全诗。
步骤 3.教师带读,给学生诵读的标准,学生在语言和情感上模仿跟读。
步骤 4. 解意(字):
李白:唐朝诗人。
耶溪:一条溪的名字。
在今浙江绍兴市。
棹歌:一边摇船、一边唱歌。
教学步骤
佯羞:假装害羞。
步骤 5.标注重读、轻吟、缓诵读、停顿等位置,全班同学齐读,并请个别同学有感情的
朗读。
步骤 6.逐句讲解句意。
请同学按照上面解释过的字意依次总结每一句的大意,分句熟读。
步骤 7.分句背诵
步骤 8.初背与带背
步骤 9.通背和抽背
步骤 10.请个别同学总结古诗大意,复习巩固。
教学拓展 采用多种方式分句背诵古诗,如:悄悄话、接龙、开火车、打地鼠 家庭作业 复习今天所学习古诗和生字。
教学反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