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西圈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及生态旅游价值
荆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20)
荆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20)⽬录第⼀章总则 (1)第⼆章城市发展战略与⽬标 (4)第三章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7)第四章城市规划区规划 (32)第五章城市性质与规模 (36)第六章中⼼城区⽤地布局及专项⽤地规划 (37)第七章中⼼城区综合交通规划 (44)第⼋章中⼼城区绿地⽔系规划 (48)第九章中⼼城区景观风貌规划 (51)第⼗章中⼼城区市政⼯程规划 (53)第⼗⼀章中⼼城区环境保护和环境卫⽣规划 (56)第⼗⼆章中⼼城区综合防灾规划 (59)第⼗三章历史⽂化名城保护规划 (62)第⼗四章近期建设规划与远景发展设想 (67)第⼗五章规划实施措施 (71)第⼗六章附则 (72)附表⼀:荆州市发展⽬标与指标体系表 (73)附表⼆:荆州市中⼼城区⽤地汇总表 (74)附表三:荆州市中⼼城区规划建设⽤地平衡表 (75)附表四:荆州市中⼼城区规划主、次⼲路⼀览表 (76)附表五:荆州市中⼼城区公园绿地规划⼀览表 (79)附表六:荆州市省级以上⽂物保护单位⼀览表 (81)第⼀章总则第⼀条规划⽬的为适应荆州市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科学合理地进⾏城市建设,根据《中华⼈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制定《荆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以下简称本规划)。
第⼆条规划依据(1)《中华⼈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2)《中华⼈民共和国⼟地管理法》(2004);(3)《中华⼈民共和国⽂物保护法》(2007);(4)《国务院关于加强城乡规划监督管理的通知》(国发[2002]13号);(5)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6);(6)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同意修编荆州市城市总体规划函》(建规函[2004]270号);(7)《湖北省城镇体系规划(2003-2020)》;(8)《长江流域防洪规划》(2008);(9)《荆州市⼟地利⽤总体规划(2006-2020)》;(10)国家及湖北省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11)荆州市政府关于《荆州市城市总体规划(1995-2010)》进⾏修编的请⽰(荆政⽂[2004]95号)。
关于加快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
关于加快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 2010-3-31 admin中共老河口市委老河口市人民政府为把握当前全省建设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良好机遇,充分发挥我市文化旅游资源优势和交通区位优势,加快我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步伐,把老河口市建设成为鄂西北的“浪漫之都、休闲之都、文化之都”,促进我市社会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特提出如下实施意见:一、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和目标任务文化旅游业作为现代先导型的朝阳产业,具有比较优势强,产业链长和可持续发展的特性。
我市历史积淀深厚,丰富的文化遗存与秀美的山川风光、良好的生态环境,共同构成了得天独厚的旅游发展资源优势。
大力发展我市文化旅游业,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构建和谐老河口的重要举措,全市上下务必要提高思想认识,拓宽工作思路,创新发展模式,强力推进文化旅游与社会经济发展的深度结合,形成文化旅游产业与工业、农业乃至整个地方经济互促、互补、互兴发展格局,努力把文化旅游业培育成我市社会经济的支柱产业。
我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是:充分发挥古城、名人、名胜的文化旅游资源优势,坚持文化旅游产业和城市建设相互融合,全面发展,打响老河口市文化旅游品牌。
以历史文化名城为定位,以省级旅游经济强市为目标,以文化旅游为载体,以自然景观旅游为依托,加快旅游资源的建设、开发、保护和利用。
用三到五年时间,基本构筑以滨江风情文化景观带和城区历史文化景观为主,近郊儒学文化观光园景观为辅的文化旅游基础框架,努力将我市打造成集文化教育、观光旅游、度假娱乐为一体的区域性综合旅游集散地和目的地。
我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目标是:到“十二五”末,全年接待游客人数突破75万人次,年均增长13%;旅游总收入达到6.7亿元,年均增长14.2%。
力争创建1至2个国家AAA级旅游景区,把老河口市建成中国著名的休闲之都和宜居城市,使老河口市成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北大门和核心景区之一。
二、文化旅游产业重点开发建设项目我市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开发、利用、建设任务繁重,应按照因地制宜、先急后缓、分步实施的原则,先期以梨花湖生态风景区、张光年文化广场、光化黉学文化旅游观光园等3至4个重点项目为龙头,采取示范带动、由点及面的方式,全面推进我市文化旅游项目建设。
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恩施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30年)(2016年修订)的批复
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恩施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30年)(2016年修订)的批复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湖北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7.06.16•【字号】鄂政函〔2017〕85号•【施行日期】2017.06.16•【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城乡规划正文省人民政府关于恩施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30年)(2016年修订)的批复鄂政函〔2017〕85号恩施州人民政府:你州《关于审批恩施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30年)(2016年修订)》(恩施州政文〔2017〕4号)收悉。
现批复如下:一、原则同意《恩施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30年)(2016年修订)》(以下简称《总体规划》)。
二、恩施市地处武陵山区,是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核心城市之一。
《总体规划》的实施要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及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认真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发、共享的发展理念,结合城市发展实际,遵循城市发展客观规律,坚持经济、社会、人口、环境和资源相协调,在退耕还林、扶贫搬迁、移民建镇、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先行先试,不断完善城市功能,逐步把恩施市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社会和谐、设施完善、生态良好的武陵山区区域性中心城市。
三、恩施市是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首府,州市同城,恩施州人民政府同步组织编制的《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城镇体系规划》,是州域市、县规划建设的重要依据。
规划期内,州域将形成以恩施市城区(含龙凤新区)为州域中心城市,利川城区、来凤县城为州域副中心城市,“一主两副三组群五节点、‘工’字型主轴”的城镇空间结构。
四、《总体规划》确定的规划区包含龙凤镇及中心城区舞阳坝、六角亭、小渡船街道办事处范围内的31个村及居委会,面积为308平方公里。
五、重视城乡统筹,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要注重中心城区与周边城镇重大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的对接协调和共建共享,加强产业发展、空间布局、资源保护、基础设施、公共设施等方面协调对接。
乡村旅游发展策略开题报告
毕业设计开题报告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丹江口市乡村旅游发展策略一、选题背景当今城市愈发严重的污染和快节奏的生活方式让都市人群不堪重负,每逢闲暇时间,为了远离城市的喧嚣,以乡村生活、乡村民俗和田园风光为特色的乡村旅游成为人们的首选。
另一方面,乡村旅游发展对农村经济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乡村旅游不断的发展,使广大的农民从根本上找到了实现长期富裕的渠道,减轻了社会就业压力,维护了社会的稳定,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为加快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国家旅游局确定 2006年全国旅游宣传的主题为“2006 中国乡村游”,宣传口号为“新农村、新旅游、新体验、新风尚”。
但是,乡村旅游的不断发展壮大也会给当地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而且“吃农家饭、住农家院、干农家活”基本成为乡村旅游的定式,千村一面的产品太多,缺乏新意,无法满足旅游者的需求。
基于这样的前提,本文选择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丹江口市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当地乡村旅游发展现状,结合水源保护与乡村旅游发展的关系及国内外乡村旅游发展经验,探索富有当地特色的旅游发展策略。
二、本课题研究的意义首先,丹江口市是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合理的乡村旅游开发有利于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生态环境的保护。
随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顺利实施,以及移民搬迁和库区蓄水的顺利推进,丹江口市面临着机会与挑战并存的局面。
本课题通过分析丹江口市乡村旅游发展现状以及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对当地乡村旅游发展的影响,在水源保护的前提下,针对问题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策略,争取实现旅游富民的目标。
另一方面,环境保护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对于乡村旅游的开发与研究正迎合了这一主题,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在西方发达国家,乡村旅游并不是一种新的旅游形式。
早在19世纪,乡村旅游作为现代人逃避工业城市的污染和快节奏生活方式而发展起来。
由于铁路等交通设施的发展,改善了乡村的通达性,促进了乡村旅游的发展,使欧洲阿尔卑斯山区和美国、加拿大落基山区成为世界上早期的乡村旅游地区。
田承忠副省长在全省建设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田承忠副省长在全省建设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09年1月9日)同志们:这次全省建设工作会议是在应对金融危机,保增长、促发展的新形势下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城乡统筹发展和城乡建设工作,省委书记罗清泉、省长李鸿忠多次对建设工作作出指示和批示。
在召开这次会议之前,省政府还专门就城乡建设工作进行研究,就下一步工作进行了部署和安排。
这次又专门请各市、州、林区政府分管领导参加会议,充分说明了建设工作的重要性。
上午,晓波同志已对全省建设系统2008年的工作进行了总结,对2009年的各项工作作出了安排,他的讲话很全面、很具体,我都同意,希望各地认真抓好这次会议精神的贯彻落实。
会议还交流了经验,表彰了先进,也希望各地认真学习借鉴。
下面,我就进一步做好全省建设工作再强调几点意见。
一、肯定成绩,增强新形势下抓好建设工作的信心刚刚过去的2008年,是不平凡、不寻常的一年。
一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省建设系统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开展城镇规划建设管理“楚天杯”创建活动,有效地推进了全省城乡建设的健康发展。
城镇规划建设管理“楚天杯”创建活动,是省政府经多次调整精简各类评比竞赛活动后,保留下来的为数不多的全省性活动,是省委、省政府推进城乡建设事业,加快城镇化进程的重要抓手。
各地高度重视,认真部署,扎实抓好创建活动,取得了显著成效。
主要表现在:城乡规划工作进一步加强,发挥了对城乡建设发展的宏观调控作用;全省保障性住房建设取得新突破,正向“住有所居”的目标加速推进;“百镇千村”的示范作用日益突出,镇容村貌发生明显变化;建筑业、房地产等支柱产业进一步发展,拉动全省经济增长作用更加显著;建设领域节能减排工作有了长足进展,促进了全省“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队伍素质有了新的提高,特别是市县长培训,有效提高了市县领导抓建设工作的能力和水平,反映很好。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去年抗击雨雪冰冻灾害和支援四川抗震救灾工作中,我省建设系统显示了强大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湖北汉江生态经济带开放开发总体规划(2014—2025年)的通知
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湖北汉江生态经济带开放开发总体规划(2014—2025年)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湖北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5.05.13•【字号】鄂政发〔2015〕26号•【施行日期】2015.05.13•【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发展规划正文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湖北汉江生态经济带开放开发总体规划(2014—2025年)的通知鄂政发〔2015〕26号各市、州、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现将《湖北汉江生态经济带开放开发总体规划(2014—2025年)》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2015年5月13日湖北汉江生态经济带开放开发总体规划(2014—2025年)目录前言(5)第一章发展背景与总体要求(7)第一节发展背景(7)第二节战略定位(9)第三节总体要求(10)第四节发展目标(11)第二章优化空间布局(15)第一节构建“两线”开发主轴(15)第二节实施“两段”错位发展(17)第三章有效因应水文情势重大改变(19)第一节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19)第二节水资源保护与优化配置(22)第三节完善防洪安全体系(24)第四章加强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26)第一节构建生态安全格局(26)第二节实施生态红线管理(27)第三节加快生态建设与修复(28)第四节加强环境治理与监管(31)第五章强化基础设施支撑(34)第一节健全立体交通网络(34)第二节强化能源基础支撑(37)第三节完善信息基础设施(38)第六章构建生态产业体系(40)第一节积极发展新型工业(40)第二节稳步发展高效生态农业(44)第三节突出发展生态文化旅游业(47)第四节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49)第七章统筹城乡发展(51)第一节提高城镇发展质量(51)第二节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53)第三节提升城乡公共服务水平(54)第八章扩大对内对外开放(57)第一节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57)第二节深化国内区域合作(58)第三节拓展国际合作(59)第九章创新体制机制(61)第一节建立生态补偿机制(61)第二节探索资源市场交易机制(61)第三节创新投融资机制(62)第四节创新区域联动机制(62)第十章强化组织实施(63)第一节加强组织领导(63)第二节加强宣传交流(63)第三节加强实施考核(64)前言湖北汉江生态经济带是长江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核心水源区和重要影响区,发挥着承东启西、连南接北的纽带作用,在湖北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乡村生态旅游产业发展规划
乡村生态旅游产业发展规划一、背景与意义乡村生态旅游是当前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和经济效益。
乡村生态旅游可以促进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提升乡村旅游业的吸引力和竞争力,推动农民增收和乡村振兴。
制定一份详细的乡村生态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对于推动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发展目标1. 打造独特的乡村生态旅游品牌,提升乡村旅游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2. 建设完善的乡村旅游配套设施,提供优质的旅游服务。
3. 加强乡村旅游项目的开发和推广,增加旅游产品的丰富性。
4. 实现旅游业与农业、乡村经济的深度融合,推动乡村振兴。
三、发展策略1. 强化规划引导,明确乡村旅游发展的方向和重点。
制定并落实乡村生态旅游发展规划,并根据不同地区的特色和优势,确定相应的发展策略。
2.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旅游服务水平。
加大对乡村旅游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包括道路、通信、供水、供电等方面,提高基础设施的承载能力和服务质量。
3. 支持乡村旅游项目的创新与开发。
鼓励乡村居民创新融合旅游资源,打造符合市场需求的旅游项目。
提供相应的资金支持和政策激励,吸引企业和个人参与乡村旅游项目的开发。
4. 建立乡村旅游标准化管理体系,提升旅游服务质量。
确立乡村旅游服务质量标准,加强对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提高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
加强对旅游景区的管理和监督,保障游客权益。
5. 加强宣传推广,提升乡村旅游知名度。
通过多种渠道的宣传推广,向市场推介乡村旅游项目和特色,提升乡村旅游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积极参与旅游展览和交流活动,扩大乡村旅游的影响力和市场份额。
四、实施步骤1. 制定乡村生态旅游发展规划,并明确定义发展目标和发展策略。
2.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旅游服务水平。
3. 组织专业人员对乡村旅游资源进行评估和开发,鼓励乡村居民参与旅游项目的开发。
4. 完善乡村旅游标准化管理体系,实施培训和监督,提高旅游服务质量。
5. 积极开展宣传推广活动,提升乡村旅游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十堰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30)》方案公示公告
《十堰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30)》方案公示公告2011-11-10《十堰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30)》方案公示公告时间:2011-11-10 7:21:54第一章总则第1条规划目的2002年经湖北省人民政府批准实施的《十堰市城市总体规划(1997-2010年)》对指导十堰城市建设、完善城市功能、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现已至规划期末,规划确定的城市主要发展目标已经提前实现。
为抓住新世纪的重要发展机遇期,贯彻落实国家中部崛起战略、湖北省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发展战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保护要求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引导城乡持续、协调、健康发展,根据湖北省住房与城乡建设厅《关于对十堰市编制城市总体规划请示的复函》(鄂建函(2009)219号),十堰市人民政府组织编制《十堰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30年)》。
第2条规划指导思想(1)以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指导,认真贯彻实施中央提出的中部崛起战略和湖北省制定的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战略,大力推进城镇化。
(2)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强化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加强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和丹江口库区水源保护,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努力实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3)坚持以人为本,加强区域协调和城乡统筹,突出十堰市的发展特色和比较优势,完善城市职能,优化城市空间结构,提升城市环境品位,实现十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第3条规划依据本规划基本依据为:(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年1月1日实施)(2)《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6年4月1日实施)(3)《关于对十堰市编制城市总体规划请示的复函》(鄂建函(2009)219号)(4)《全国城镇体系规划(2006-2020年)》(5)《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国发[2010]46号)(6)《湖北省城镇体系规划(2002-2020年)》(7)《湖北省生态功能区划》(8)《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发展总体规划(2009-2020年)》(9)《十堰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10)《十堰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11)国家和湖北省其他相关法规和规范第4条规划范围(1)市域城镇体系规划范围:为全市行政辖区范围,总面积2.36万平方公里。
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价值的实现路径——以湖北省五峰土家族自治县为例
2023年第10期调查研究45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价值的实现路径——以湖北省五峰土家族自治县为例刘 俊 赵伟兵习近平总书记在阐述“两山”理论时指出,如果把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等生态经济的优势,那么绿水青山也就变成了金山银山。
湖北省五峰土家族自治县(以下简称“五峰”)地处湘鄂交界的武陵山区,是三峡库区重要生态屏障。
作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五峰始终把生态作为立县之本,持续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依靠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优势,不断探索如何实现生态价值最大化,取得了一定成效,获得了有益经验。
一、五峰生态价值实现的模式2010年,五峰被列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2021 年入选“国家主体功能区建设试点示范县”。
近年来,五峰始终坚持在提升绿水青山“颜值”中实现金山银山“价值”,不断挖掘丰厚的生态资源,为湖北重点生态功能区建设提供了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生态价值实现经验。
(一) 茶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模式五峰是“中国名茶之乡”“全国十大生态产茶县”,境内茶文化资源丰富,现存 300 多公里古茶道遗址,采花毛尖驰名中外。
2022 年 2 月,云上五峰茶旅融合项目开工,通过空中索道、茶山步道,将采花茶业科技园和青岗岭茶园连接,融古茶道汉阳桥、宜红茶工业遗址等古茶道遗存于一体,打造茶文化度假地,推进茶产区古村落和茶文化广场建设,促进茶旅融合发展。
截至目前,五峰已构建起了“茶叶基地+湖北西南茶叶市场+茶马古道+土家风情+世界茶旅古镇+中国茶旅大会”茶文旅融合产业链,实现了“以茶促旅、以旅带茶、文旅融合、茶旅互动”的多产业融合发展。
(二) “林药蜂”立体经济发展模式五峰有国内“天赐药库”,是中国现代中蜂产业示范引领县。
除中草药以外,五峰还有一种极具药用价值的特产——蜂蜜。
2015年,五峰设立中蜂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组织化推进中蜂产业化养殖,以“专业合作社”为驱动,通过“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探索出了一条集林下经济、森林抚育、森林保护、农民增收于一体的“林药蜂”融合发展之路,打造出了林下经济生态循环系统。
湖北省来凤县城市总体规划
7、加强土家民族文化、红色革命文化、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非物质文化遗 产保护,彰显民族特色和山区特色,建成鄂西重要的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
8、建立科学有效的规划实施机制,协调近远期发展需求,提出规划实施措 施和政策建议,增强总体规划的宏观调控能力。
6
和完善与周边区域的环境保护合作协调机制,实行环境监测信息共享和重大环境 问题通报制度;建立区域环境冲突协调解决机制,共同解决通酉水河跨流域污染 问题,共同提高区域环境保护水平和环境质量。
第四章 龙凤示范区一体化规划
第17条 龙凤示范区发展定位 全面推进来凤、龙山的城乡统筹、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特色产业、生态建 设与环境保护等一体化建设,形成武陵山片区的综合性交通枢纽、重要的商贸物 流中心和金融中心,建成武陵山片区重要中心城市和经济增长极。 第18条 建设中等城市规模的龙凤示范区 规划预测,到 2030 年来凤、龙山两县总人口将达到 110 万人。其中,两县 城区人口一共将达到 60 万人。 中期到 2020 年,考虑到龙凤示范区一体化的要求,需要加大区域基础设施 建设,拉伸两城衔接的空间骨架,到 2020 年的人均建设用地指标取 120 平方米。 远期到 2030 年,在 2020 年空间框架的基础上集约节约利用土地,人均建设用地 指标为 100 平米左右。 因此,规划中期到 2020 年的龙凤示范区城区的城市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 44 平方公里以内,2030 年城市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 60 平方公里以内。 第19条 龙凤示范区发展空间一体化 来凤、龙山两城向酉水两岸集中,采用“集中布局、组团发展、沿江联动、 绿楔入城、重点带动、一体交通”的空间发展策略,构建“一水双城多组团”的 空间发展格局。其中: 一 水:沿酉水河两岸拓展重点城市空间,形成城市中心区域。 双 城:龙山城区(龙城)和来凤城区(凤城)。 多组团:包括龙凤城区酉水带组团、来凤新行政中心组团、龙山新行政中心 组团、龙山客运站组团、龙凤南城组团、龙凤物流园组团、龙凤经济开发区组团、 龙山旧城组团、来凤旧城组团、上寨产业园组团、来凤百亿产业园组团、龙凤科 教园组团等多个组团。 以湘鄂情大桥两侧作为来凤城区和龙山城区的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务设施集
做好“生态”文章 擦亮“强县”底色
做好“生态”文章擦亮“强县”底色作者:张涛黄敏来源:《中国经贸导刊》2024年第06期县城是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心和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节点,县域是统筹城乡发展、统筹“三农”工作的基本单元。
近年来,湖北省恩施市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突出在“生态”上做文章,大力实施强县工程,有力擦亮强县域底色,促进乡村振兴。
恩施市被国务院表彰为推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成效明显的地方。
一、建设功能完善的生态之城,打造强县载体树立“该干什么的地方干什么”理念,坚持走特色化、差异化发展道路,提升州城品质,增强承载能力,加快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恩施市获评“中国十大魅力打卡城市”。
(一)高起点规划州城优化总体布局,完成恩施市国土空间规划、停车设施等专项规划,科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和城镇开发边界。
深化区域协作,主动融入“宜荆荆”都市圈,以恩施机场迁建、沪渝蓉高铁建设为契机,加快州城向东向南组团式发展,推动形成“东城、西城、舞阳+月亮湾”的“3+1”组团结构,州城“四组团”布局初步成型。
突出规划刚性约束,切实强化规划执法,推动危房翻建、企业办证等历史遗留问题化解。
(二)高标准建设州城实施“强州城”战略,加快推动人口集中、产业集聚、功能集成、要素集约,先后实施“强州城”重点项目47个,总投资28亿元,新建城市道路3.8公里、市政污水管网32公里、燃气管网87.4公里、充电桩805个,新增供水管道33公里,“州城一个停车场”建设新增停车位4586个。
高标准启动小龙潭“两山”实践生态新城建设,谋划实施项目11个,建成滨河公园。
完成屯堡、白果、七里坪街道集镇基础设施改造。
(三)高水平管理州城坚持景城一体,按照5A级景区标准,把城区建成山水园林的景观带、民族文化的展示区。
启动施州古城更新,改造棚户区3个、老旧小区343个,查处违法建筑2.7万平方米,集中整治各类乱象10万余处,主次干道实现“退桶进院”,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白杨坪、屯堡顺利通过国家卫生乡镇省级验收,恩施市通过省级县域文明指数测评,凤凰山凌霄园、风雨桥东岸公园建成开园。
湖北特色小城镇建设的思考_李正宏
湖北社会科学2013年第6期中部崛起与湖北发展▲摘要:发展小城镇是走我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重要途径,湖北省小城镇是全省县域经济的重要载体,镇强则县强,加快推进湖北特色小城镇发展是湖北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的必由之路。
湖北小城镇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深入分析湖北小城镇建设存在的问题和影响因素,有益于湖北小城镇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特色小城镇;城镇化;湖北中图分类号:F2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477(2013)06-0065-04作者简介:李正宏(1965—),男,湖北省委党校战略与省情研究室教授。
李波平(1978—),男,湖北省委党校战略与省情研究室讲师。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0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我国新型城镇化的动力机制及其优化研究”(项目编号:12BJY049)和湖北省委党校课题“湖北农村特色小城镇建设研究”阶段性成果。
湖北特色小城镇建设的思考李正宏,李波平(中共湖北省委党校,湖北武汉430022)党的十八大指出,“必须以改善需求结构、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城镇化为重点,着力解决制约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结构性问题”。
省第十次党代会提出,“协调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是湖北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的必由之路”。
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城镇化在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方面的重要作用,重视城镇化在统筹城乡发展方面的作用。
湖北省委书记李鸿忠同志曾指出,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是全面实施“两圈一带”战略的重要抓手,是促进湖北区域协调发展的支撑点。
湖北经济的发展重在县域经济,县域经济的发展重在镇域经济,镇强则县强,县强则省强。
发展小城镇是走我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重要途径。
2006年以来,湖北以“百镇千村”示范工程为重点,以“产业兴镇”为目标,从现实条件出发,突出小城镇发展重点,不断优化小城镇发展布局,大力提升小城镇功能和改善小城镇生产生活环境,有力推动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小城镇成为全省县域经济的重要载体和城镇化的基础支撑。
湖北省推进“两圈一带”总体战略
推进“两圈一带”总体战略引领湖北科学发展赵凌云省九次党代会以来,省委省政府通过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不断深化省情认识,全面推进新一轮战略谋划,形成和提出了“两圈一带”战略。
“两圈一带”战略,即以武汉城市圈、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和长江经济带为战略抓手和战略平台,将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分为三大区域板块,通过圈圈互动,圈带互动,扩大各个区域资源配置空间,实现全省科学发展、联动发展、可持续发展。
“两圈一带”战略的提出和实施实现了湖北全省战略安排空间上全覆盖、时间上管长远,是湖北新的历史时期推进科学发展的总体战略。
一、深刻认识提出“两圈一带”战略的时代背景提出“两圉一带”战略,是时代的要求。
当前的湖北,进入多重机遇叠加、多重优势叠加的新的发展时期,需要推进新一轮战略集成,明确新的发展战略。
(一)多重机遇叠加当前,伴随国际经济走势的变化、国家发展方式的转变以及区域格局的变化,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出现诸多新的阶段性特征,给湖北带来了诸多推进新一轮发展的战略机遇。
如何最大限度地抓住机遇,加快发展,需要新的战略谋划。
一是国家发展方式转变凸现湖北内生优势。
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发展方式已经进入根本性转型阶段,即从外向发展为主的阶段进入转向内生发展为主、内外兼修阶段。
前30年,中国的发展主要是外向发展、外延发展。
当前,中国开始进入以内需拉动、内涵发展为主的开放型经济与内生型经济并举的时代。
正如温家宝总理2009年4月18日在博鳌亚洲论坛2009年年会上作主旨演讲时指出的,中国将加快形成内需为主和积极利用外需共同拉动经济增长的格局。
国外学者预计,中国将进入“大陆型经济”、“自我驱动型经济”时代。
尽管这个时代是内外资本融通、内外市场融合、内外贸齐驱、内外向并举的时代,但是,内生型发展将是这一时期经济发展的基点,内生型发展是今后中国发展模式转变的基本方向。
同时,国内市场总体规模开始进入加快扩张时期,进一步提升湖北在国内市场格局中的地位。
推动装情怀生态旅游经济带快速发展 献计献策
推动装情怀生态旅游经济带快速发展献计献策激发生态资源优势,发展生态旅游产业,是实现“绿色崛起”的重要支撑之一。
一、我县生态旅游产业发展迎来重大机遇“坚持把生态文化旅游业作为战略性支柱产业来培育,坚持开发与保护并举,加快传统文化、休闲养生与旅游业相互融合的进程,主动对接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塑造鄂西北原生态旅游基地品牌形象,着力打造绿色生态文化旅游圣地。
”周书记的讲话不仅为我县建设绿色产业引领区指明了发展路径,也为我县生态旅游业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
转型发展为我县生态旅游实现后发赶超创造重大机遇。
经过30多年的发展,我国旅游产业已经成长为国民经济的一大产业,目前正在发生历史性的转型:一是由观光旅游向度假旅游转型;二是由旅游资源开发向旅游产品开发转型;三是由打造旅游要素向打造旅游产业链转型;四是由“小旅游”向“大旅游”转型;五是由官场消费转向平民消费转型。
旅游业发展的转型,对于我县刚刚起步的旅游产业来说是一个大好机遇,可以使我们少走弯路、实现直线超越,直接转向发展生态养生、休闲度假型旅游。
交通格局改观为我县生态旅游实现突破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今年底,竹溪人期盼多年的XX高速将建成通车,十堰机场通航、武西高铁启动等交通格局的大改观,为我县“快进慢游”旅游体系建设提供了强力支撑。
随着交通瓶颈的打破,大量的团队游客、自驾游客将会来竹溪观森林美景、吸天然氧吧、品竹溪美食,必将激发旅游业吃住行游购娱众多元素空前发展。
城乡居民旅游期盼为我县生态旅游提档升级创造发展空间。
随着我县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休闲旅游越来越成为城乡居民的健康养生追求,这为发展县内节假日短线旅游提供了巨大空间。
二、我县生态旅游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近年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产业发展,政策投入力度不断加大,旅游宣传推介成效显著,生态旅游资源优势彰显。
以旅游服务中心、偏头山、西关街、关垭子游客中心等一批旅游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全面开花,发展旅游产业已成为全县上下的共识。
基于价值链模型的文化创新双极效应与耦合效应——以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为例
方 面创 新方 法 和模 型 , 该是 一种 可行 而有 效 的研究 应
企 基出雌 财 、 划 ) \ \ 扯 i ( 务 ; 等 设 汁 人力斑强管理 l ● \
路 径 。本 文试 图做 出此种 尝试 , 文化 创新 的关 键方 对
层 , 现 价 值 的 增 值 性 , 营 销 归 于 运 营 层 , 反 映 了 体 而 也
一
定 的增 值 性 。 i 3 由价 值 链 模 型 衍 生 的 微 笑 曲 线 .
微 笑 曲线 ( min u v ) 修 正 推 出 的 “ 业 微 S l g C re 和 i 产
笑 曲 线 ”, 为 台 湾 各 种 产 业 的 中 长 期 发 展 策 略 之 方 作 向 , 有 导 向 意 义 ( 振 荣 , 9 2) 实 际 上 , 是 由 具 施 19 。 它 价 值链模 型衍生 而来 , 反 传统 地只 重视工 程施 工与 一 生产制 造 的低 附加价 值领域 , 调 附加价值 的高 度追 强 逐 , 视 知 识财产 、 牌服 务 , 现企 业持续 发展 与永 重 品 实
运t屡
持壤弪警与麓晨 ( 增值性敝 人增 长 寝奉控制 )
图 12 价 值 链 咨 询 模 型 .
资料来源 : B M A智库百科 ( t :/ iim ai.o /) ht / wk. bl cr p b n 在 这 套 模 型 里 ; 新 、 牌 、 业 文 化 归 于 决 策 创 品 企
续 经 营 。 图 13表 达 的 是 工 业 企 业 当 中 的 制 造 业 企 .
业 典 型 的 微 笑 曲 线 模 型 @。
附 加
义 是 ① 创 造 某 种 文 化 ; 销 售 这 种 文 化 和 ③ 文 化 符 ② 号” 。将 “ 值 链 生 产 分 析 法 ” 入 到 对 文 化 产 业 的 价 引
解读十二五
湖北省社科院副院长秦尊文解读《十二个五规划建议》访谈文字实录:主持人:各位网友大家好,这里是荆楚网、湖北省政府门户网站为您呈现的学习贯彻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和解读十二五规划建议的系列访谈现场。
今天来到我们演播室的嘉宾是湖北省社科党组成员、副院长秦尊文先生!秦院长您好!秦尊文:您好!主持人:我知道您是参加过我们湖北省十一五规划研究,然后也是十二五规划研究专家,所以我们今天非常期待和你解读我们国家十五规划建议。
我们知道《中共中央关于制订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规划建议》在27日的时候已经成功发布了,相比十七届五中全会公报来说的话内容更加详实,我想首先请问咱们秦院长,无论公报也好,规划建议也好,要点有哪些?秦尊文:要点可以从规划建议的内容当中可以找出来,我们十二五规划建议他一共有十二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这是一个统领性的。
是对我们整个规划的全部内容是一个主体和主线,进行全覆盖。
下面有扩大内需、推进农业现代化、再就是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区域协调发展、两型社会建设、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社会建设、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加快改革攻坚步伐,最后一个就是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前面一共是十一个部分。
最后一个部分就是号召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起来,为十二五而奋斗。
那么除了第一部分和第十二部分,当中十个部分就是我们十二五规划归纳的一些要点。
当然在十大任务之前,规划也好、公报也好,还对我们十一五期间取得巨大成就进行回顾总结了经验,这也应该算一个亮点。
主持人:公报出来以后,包括十二五有很多人发现从中有不一样的地方,您觉得哪些是让您觉得眼前一亮的地方?秦尊文:这个可以很十一五规划建议进行对比可以体会到他的亮点,我刚才讲了十二五规划是十二个部分,那么十一五规划是十个部分。
第一个部分当时是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是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就是讲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那么从第三部分到第九部分,那么也是像我刚才说的主要任务有七个方面,第一个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第二个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第三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第四建设林型社会,第五、深入体制改变,和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详细版“湖北省十二五规划”
详细版湖北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2011年2月27日湖北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目录第一篇开创湖北科学发展新局面第一章“十一五”发展的巨大成就第二章跨越式发展的新机遇第三章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第二篇全面实施“两圈一带”总体战略第四章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第五章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第六章湖北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放开发第三篇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第七章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第八章制造业第九章建筑业第十章现代农业第十一章服务业第十二章旅游业第四篇统筹城乡发展第十三章城镇化建设第十四章新农村建设第十五章推进城乡一体化第五篇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第十六章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第十七章县域经济第十八章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贫困地区第十九章开发区第二十章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发展第六篇加强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建设第二十一章综合交通运输第二十二章水利基础设施第二十三章信息基础设施第二十四章能源产业第七篇实施科教兴鄂和人才强省战略第二十五章自主创新第二十六章教育第二十七章人才第八篇保障和改善民生第二十八章创业就业第二十九章收入分配第三十章社会保障第三十一章医疗卫生第三十二章住房保障第九篇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第三十三章资源节约利用第三十四章循环经济第三十六章环境保护第三十七章应对气候变化第十篇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第三十八章提升文化软实力第三十九章文化事业第四十章文化产业第十一篇深化改革与扩大开放第四十一章体制机制创新第四十二章对内对外开放第四十三章发展民营经济第四十四章培育市场主体第十二篇建设和谐湖北第四十五章民主法制与民主政治建设第四十六章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第四十七章体育事业第四十八章社会管理第四十九章国防动员与双拥工作第十三篇规划实施与保障机制第五十章保持投资增长力度第五十一章扩大消费需求第五十二章强化政策支撑第五十三章破解生产要素制约第五十四章优化发展环境湖北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2011年2月27日湖北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湖北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2011—2015年)规划纲要,根据《中共湖北省委关于制定湖北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主要阐明全省战略意图,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未来五年全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推动湖北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的行动纲领。
乡村生态旅游产业发展规划
乡村生态旅游产业发展规划乡村生态旅游是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而兴起的一种旅游方式。
乡村自然环境优美,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独特的民俗风情,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观光、休闲、度假。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对于旅游目的地的品质和特色要求也越来越高,为了实现乡村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制定一份关于乡村生态旅游产业发展规划显得尤为重要。
一、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现状和问题乡村生态旅游在我国已经开始迅速发展,但也面临着一些问题。
一些乡村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程度不足,无法吸引游客;一些乡村生态旅游产品单一,缺乏差异化竞争优势;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品质亟需提升,不符合游客期望和需求;一些乡村存在环境污染、景观破坏等问题,影响了游客的体验和满意度。
1. 提升乡村生态旅游发展整体规划水平,实现乡村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2. 培育和打造一批有品牌、有特色、有魅力的乡村生态旅游示范点。
3. 构建乡村生态旅游资源保护体系,提升生态环境质量。
4. 加强对乡村生态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和管理,提升服务品质和水平。
1. 加大对乡村生态旅游资源的挖掘和开发力度,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打造更多具有吸引力的乡村旅游产品。
2. 加强对乡村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工作,打造绿色乡村旅游示范区。
鼓励利用农田、果园等自然资源,开展有机农业、农家乐等活动,推动农旅融合。
3. 加强对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交通、住宿、餐饮等配套设施,提升乡村旅游服务品质。
4. 深化乡村生态旅游民宿、农家乐等业态的发展,推动乡村旅游与农业、种植、养殖等产业的深度融合。
5. 加强乡村生态旅游人才培训和管理,提升从业人员素质和服务水平。
四、乡村生态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实施保障1.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推动乡村生态旅游产业的发展。
提供税收优惠、资金支持、引导基金等政策,吸引更多社会资本投入乡村生态旅游产业。
2. 改革相关管理体制,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建立健全乡村生态旅游产业的管理体制和监管机制,加强对乡村旅游企业和从业人员的管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鄂西圈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及生态旅游价值摘要: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功案例的基础上,提出了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以下简称鄂西圈)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存在的问题,阐述了鄂西圈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的意义及优势,指出了鄂西圈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的实现途径。关键词:鄂西圈;新农村规划;乡村旅游;生态文化;产业景观Planning of New Countryside and the Value of Ecotourism in Western HubeiAbstract: Based on the summary of successful cases in new countryside construction’s in China, some problems existed in new countryside planning of western Hubei were pointed out. Meanwhile, the superiority and the significance of planning new countryside in western Hubei were discussed and the realization approaches were put forward.Key words: western Hubei; new countryside’s planning; rural tourism; eco-culture; industry landscape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部署。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十一五”时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时期。2008年湖北省启动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这是湖北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优化全省区域发展格局,统筹协调区域发展,创新发展战略,转变发展方式的重大战略决策。湖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组织编制的《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发展总体规划》,是在科学借鉴国内外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成功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汇集全省各个行业和鄂西圈8市(州、林区)的意见和建议编制而成[1]。开展鄂西圈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及其生态旅游价值研究能够指明鄂西圈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的方向,并有效推进鄂西圈建设步伐;充分认识到生态旅游价值对鄂西圈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的重要意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走出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的误区,挖掘鄂西圈多种资源优势,突出生态旅游产业规划,兼顾农村全面发展的同时重点进行产业布局和村庄规划;因地制宜打造生态环保、富裕文明并富有地域特色的鄂西圈地域风貌景观、生态农业景观、生态城乡聚落景观。这种利用资源优势突出生态旅游产业,对推进鄂西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旅游圈建设,促进鄂西圈乃至湖北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现实意义。1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成果现状1.1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工作迅速展开2005年农业部在全国范围内启动实施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行动,总结出具有代表性的五个典型案例:城市郊区村、农业产业村、特色产业村、革命老区村和贫困山区村,并联合地方政府为示范村(场)编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号召各地在借鉴这些案例时,还需要在规划的规范管理方面下功夫,在严格执行现有法规制度的基础上,加快健全和完善相关的监督管理制度,切实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落到实处。各级政府和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十六届五中全会的会议精神,迅速启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各项工作,科学编制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对各地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建设有着普遍的指导意义。1.2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的成功典范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取得了阶段性进展,农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农村居民的生活状况发生了深刻变化,涌现出了为数不少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成功典范。广东徐闻县积极探索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践,建成生态旅游旺县。徐闻县挖掘丰富的自然和历史文脉资源优势,大力开展生态文明城区、生态文明镇区、生态文明村的创建活动,按照规划建设生态文明村838个,占全县村庄总数的66.5%,其中全国生态文明村1个、省级文明村5个、市级以上生态文明村99个[2],极大地促进了生态旅游的发展。武汉市石榴红村将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与农民的致富渠道结合,把家园建成了生态旅游基地。该村把握市场机遇,及时推出受市民喜爱的“农家乐”活动:种一分地,当庄园主;租农家房、享农家乐;采摘农家鲜蔬、品尝农家土菜等主体活动;还利用旅游旺季举办石榴节、蔬菜节等大型活动,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度假休闲,仅2008年“十一黄金周”,石榴红村就接待游客近6万人次。村民的收入渠道由原本单一的蔬菜种植收入演变成多种,包括住宿、餐饮、认种菜地、采摘果蔬、打工劳务等,2007年人均纯收入11 300元,预计2008年人均可达到1.5万元[3],经济效益实现了,村民也富裕了。鄂西圈鹤峰县升子村在2007年被列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和湖北省生态农业旅游示范点。该村立足村情,确立发展生态农业旅游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目标,聘请专家编制了《升子村生态农业示范园建设规划》,依托万亩茶园旅游资源,发展“猪-沼-茶生态农业示范园”和“木耳山有机茶园观光园”等产业[4]。成功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以富民为目标,因地制宜地利用资源优势,突出生态旅游产业规划,对农村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现实意义。2鄂西圈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存在的问题《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发展总体规划》把湖北西部近70%的版图面积划入鄂西圈范围,这里是湖北省自然景观壮观、民族文化丰富、生物资源富集的集中区域。由于受地理环境、交通、产业分布等因素的影响,鄂西圈农村社会经济在总体上存在发展滞后现象,贫困县占全省的67%,贫困人口占全省的70%[1],“三农”问题更加突出。鄂西圈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建设中,各地都积极响应号召、紧跟形式,表现出了良好的规划建设势头,鹤峰县升子村和松滋县龙潭桥村在规划建设中发挥地方和产业优势,开创了脱贫致富奔小康的良好局面。然而,鄂西旅游圈部分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效果并不理想,主要是由于缺乏科学的规划理念做指导,导致鄂西圈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中生态旅游的价值没有很好体现。部分地区生态文化教育事业发展的低水平与生态环保的高要求反差比较大,由贫困带来的发展冲动及薄弱的生态保护意识,“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粗放式经济发展方式给生态环境保护带来较大压力,农业资源与生态环境问题也日益突显。具体表现在有些地方照搬大城市的建设方式,个别乡村环境呈现出与当地农业生产模式、农村居民生活方式不相适应的现象,造成林地、植被、水资源的生态破坏严重,出现物种多样性减少、乡村产业布局混乱、土地利用布局零散、尤其是农村居民点大多处于无序状态等现象。另外,由于片面追求形式上的城市化,古镇古村、老房子面临着被改造、被遗弃的命运,乡村环境地域性特色、文化特色丧失殆尽。3研究鄂西圈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及生态旅游价值的意义3.1指导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发展方向研究鄂西圈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及生态旅游价值能够指导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正确发展方向。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内容,它从整个农村地区着眼,统筹安排农村地区各个功能空间的全面协调发展,实现对农村全部地域和全部空间的科学发展。现阶段,乡村旅游正在我国蓬勃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生态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把握生态旅游的内涵和要求,规划具备生态旅游条件的生态城镇环境,使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和生态旅游两者之间能够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利用生态旅游所获取的经济效益投入到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建设中,这种循环的经济效益,体现鄂西圈社会主义新农村可持续发展的生机和活力。在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中,应坚持可持续发展观,协调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的关系,实现农村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对鄂西圈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及生态旅游价值的研究,能够在理论上突破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困境。鄂西圈农村发展生态旅游能够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改善鄂西圈落后面貌,有效解决“三农”问题。3.2推进鄂西圈建设步伐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与鄂西圈建设的内容和目标相一致。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是城乡区域规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应通过统筹科学规划,梳理和整合旅游资源,构建农村区域生态安全格局及乡村景观格局。鄂西圈是一个以农村为主要范围的广大区域,建设任务艰巨,社会主义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新村新貌建设及农村经济的繁荣能为生态文化旅游提供经济支撑及物质基础。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致力打造生态文化旅游品牌,能为生态文化旅游提供支撑和保障,能够极大地推进鄂西圈建设的步伐,共同促进鄂西圈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从而实现湖北地区的发展。4鄂西圈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地区生态旅游价值及其实现4.1鄂西圈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地区生态旅游价值鄂西圈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区生态文化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拥有2个世界文化遗产、9个国家自然保护区、35个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4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及3个国家级地质公园[5]。生态文化旅游资源及旅游景区占全省比例均在50%以上。综合起来分析,鄂西圈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区拥有以下多种不可比拟的生态旅游价值优势:区位及地理优势;生态资源优势、农业产业资源优势、历史文化和民俗文化优势等。4.1.1区位及地理优势鄂西圈包括位于湖北西部的十堰、宜昌、襄樊、荆州、荆门、随州、恩施、神农架等8个市(州、林区),区位上承东启西、连南接北,与世界知名的湘西、西安、川西等风景名胜旅游区道路相连,是入川陕湘渝的重要通道。地形地貌上表现为鄂西山区、鄂北岗地丘陵区和江汉平原三大地域区。其中,鄂西为层峦叠嶂的山地;鄂北为连绵起伏的桐柏山、大洪山及汉江谷地等岗地丘陵;江汉平原地势平坦,为长江及其支流汉江冲击而成的河积-湖积平原,呈现出丰富的地形p 4.1.3农业产业资源优势在农业产业资源上也具有独特的优势:森林面积占全省的54%,神农架森林是全球中纬度地区惟一保存最为完好的原始森林;是湖北乃至全国重要的水资源蓄集地,圈内水资源总量672.93 亿m3;大型水库37 座,水库总容量432.09亿m3;圈域内耕地保有量281.33万hm2,人均耕地面积0.07 hm2,是湖北省平均水平的 1.33 倍;基本农田保护面积232.93万hm2,占全省基本农田保护面积的60.76%[2]。鄂西圈已经形成了以粮食、棉油、蔬菜种植与水产家禽、家畜养殖为基础, 以干果、菌类、茶叶、烟叶、中药材为特色的农业体系。4.1.4历史文化和民俗文化优势这里汇聚了全省90%的历史文化与民俗文化,丰富的文化储量蕴藏着巨大的开发潜力。武当山道教文化博大精深;神农架野人文化神秘莫测;清江土苗民俗文化令人神往;大洪山历史文化颇负盛名;楚文化及三国文化享誉全球,这些文化资源也是鄂西圈社会主义新农村旅游的核心支撑。4.2鄂西圈社会主义新农村生态旅游价值的实现总体上应充分认识到生态旅游价值对鄂西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积极作用,大力发展乡村生态旅游新产业,用生态新产业支撑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丰富乡村旅游景观,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生态旅游价值;树立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应体现出农村生态环保、富裕文明和地域性特色,化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以生态文化乡村旅游为切入点,以建设生态文化旅游圈为目标,积极建设鄂西圈社会主义新农村。4.2.1鄂西圈地域风貌景观在鄂西圈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中,根据环境的地理状况、地质条件和气候物产情况,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构建特色地域风貌景观。由于区位及地理的特殊性,鄂西圈既有山区和丘陵区,又有平原区。平原地区视野开阔,规整的长方形农田景观是本底,少量的村庄及房前屋后的绿化种植是斑块,纵横交错的灌溉水渠是廊道,综合构成了平原地区网状的地域风貌自然景观[8]。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中根据江汉平原地区地貌特色,将平原大尺度地域景观与季节相结合,打造各季节农田种植物主体景观,塑大地景观风貌的同时更体现出农田景观的品种、季相等多种生态功能。山地地貌景观更能体现地理和地域特点,山坡上自然生长的树木是乡村景观的本底,村庄及其附近的少量农田是其中的斑块,自然的河流和建设的公路是廊道[9]。在人口密集的山区,对地形进行改坡为梯以便于农业生产;人口较少的地区则是以发展农牧业为主,在景观上可表现出梯田和草坡的特色景观。4.2.2鄂西圈生态农业景观鄂西圈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积极发挥农业产业资源的生态价值,力争体现产业结构特点、构建富裕文明的特色生态农业景观。为积极应对市场,现代大农业把农业产业与农村第三产业有机结合,大力巩固和发展农业、林业、牧业、水产养殖及果园种植等产业模式[10]。1)生态种植业景观。保护集中的农田种植斑块,还农田以原始的生态景观结构,改变因人类活动使乡村自然植被斑块减少的趋势,发展健全的自然面貌和相对稳定协调平衡的乡村生态环境。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种植业,并发展成种植园景观。在发展粮、棉、油、蔬菜种植的同时发挥优质林、副、土特产品资源优势,扩展以干果、菌类、茶叶、烟叶、中药材的种植范围和品种,努力建设成主要的优质林、副、土特产品供应基地;大力发展果树、蔬菜等产业,建立苗木、花卉基地,种植经济效益高且观赏性强的种类,拓宽中草药等种植渠道,在经营特色种植业产业经济显现乡村生态种植业景观的同时,使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湖北省鹤峰县升子村发展生态农业经济,建起了“猪-沼-茶生态农业示范园”和“木耳山有机茶园观光园”,通过了湖北省生态农业旅游示范点和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的验收。除茶叶产业之外,该村还有畜牧、中药材、建筑、运输、特色林果等产业,现在升子村产业结构已经形成以茶叶产业为主、多个辅助产业竞相发展的势头。另一方面,注重农业科技含量的投入,成立全镇名优茶加工企业龙福茶业有限公司,通过深加工,特种茶白茶还没走出恩施州就已脱销,而鹤峰龙井茶远销杭州,获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11]。增加植物绿化廊道的数量和质量,丰富季相变化,建立稳定的乡村种植业景观生态环境。保护乡土植被,发挥物种多样性优势,利用植物的季节性变化、丰富的色彩和质感特点反映出当地独特的植物群落景观。保持乡土植物群落、农作物为本地植物材料的同时增加植物种类以丰富景观,调整落叶、常绿植物的比例,增添并丰富其植物种群和其他观赏植物。2)生态养殖业景观。养殖业景观包括牧业景观和渔业景观,发展养殖业景观能为鄂西圈生态旅游带来丰富的内容。在牧业景观中,发展以观赏、保护、研究为目的的畜牧养殖业,加强保护动物的宣传和教育,确保动物的生存环境建设:应避免人为干扰,可在林中开辟空地,在道路两侧设立保护带;保留不同树龄的植被,保证动物越冬充足的食物来源和活动的场所等[12]。渔业景观是农业景观中最具吸引力的景观,具体应包括海洋、滩涂、内陆水域和低洼荒地等。适当开挖人工水域,保护水源并提供鱼类生存的场所,能达到丰富乡村景观的目的。清江蜿蜒长阳三百里,赋予长阳发展旅游和渔业得天独厚的优势,长阳清江水质状况优良,水质清新,含氧量高,其水质处于基本无污染状态,为发展本地区的绿色水产品生产带来极为有利的先决条件。鄂西圈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应注重发展“农家乐”等形式的乡村旅游,让人们认识乡村并体验乡村田园的生活,感受牛羊满山坡、鸡鸭满院落的乡村生态环境,体验抓捕鱼类的刺激和精彩,欣赏鱼、虾、鳖、蟹竞相争食的画面,让人们轻松自在忘却都市的疲劳。4.2.3鄂西圈生态城乡聚落景观我国传统村庄聚落的布局,十分重视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坐北朝南、依山傍水是中国传统聚落和建筑选址的基本格局,这种村庄聚落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存具有典型的生态学意义。努力做好历史文化村落和历史街区的保护规划,继承、发展传统民居建筑文化,使其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发挥积极的作用[13]。《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发展总体规划》明确指出重点旅游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内容和目标为:生态城市建设、生态镇(乡)建设、生态村庄建设和生态家园建设。鄂西圈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应充分考虑人类对生存环境的依赖性,乡村聚落的民房住宅、道路水系、绿化种植均应注重场所精神。依据可持续发展原则,协调空间布局、社会结构、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等发展元素,着力培育重点乡镇及示范村,重点从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社会进步等多角度实现全面的生态城乡建设。1)历史文脉城乡景观。历史文脉代表一定区域的文化底蕴和精神风貌,是社会文化发展的精髓。努力把生态文化旅游板块打造成鄂西圈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的重点和亮点,开发利用好鄂西圈的文化资源,是建设鄂西圈的一项重要内容。把鄂西圈炎帝神农文化、楚巴文化、三国文化等历史文脉很好地融合在城乡景观中,增添景观内涵和人文生态的魅力,使鄂西圈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中生态文化旅游价值得到充分体现。按照文化遗产保护优先的原则,保持良好的自然环境本底与历史的原真性,防止破坏性开发,大力保护和修复历史古城镇、古村落、古民居,注重乡土特色、地方特色的表现[14]。在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中传承历史文化,注重用生态文化观念塑造人文景观,将具有历史文脉的设计题材和设计元素借现代景观的形式得以表达,使人们清晰地感受遗迹的历史和精神。依托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独特的人文生态系统,引领绿色消费,培养绿色生活方式。2)民俗民风城乡景观。利用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发展民族文化产业。鄂西圈也是土家族、苗族等少数民族的聚居区域,多姿多彩的民俗风情在乡村旅游中可以表现为民族语言、民族服饰、节庆活动、民俗娱乐等多种形式。巴东县是土家族和苗族的集居区,民族文化底蕴丰厚,民风民俗独特。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个窗口,当地的堂戏、摆手舞等民族歌舞都被赋予了时代气息而得到新的发展,从而丰富农民的业余生活,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也带动了旅游产业经济。在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中,整合丰富的民p [1] 湖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发展总体规划[Z]. 武汉:湖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09. [2] 蔡兴争,刘卫,林望晓,等.徐闻村庄建设逾6成村庄变生态文明村[EB/OL]. /zjnews/2010-11/06/content_1281830.htm,2010-11-06.[3] 王志刚.将新农村建设成生态旅游基地[EB/OL]. http://www.hb.xinhuanep [6] 岳光辉.立足资源优势寻求“六大突破” 强力打造“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核心板块[EB/OL]. / hb-tw/jlhz/exstwhlyq/2009/09/1586828.html,2009-09-28.[7] 汪洋,黄璐,谢诚.鄂西圈建设步伐越来越快[N].三峡晚报,2010-03-31.[8] 刘静霞,卢素英,安增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园林景观建设浅析——以河南省汤阴县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为例[J]. 小城镇建设, 2007(11):33-35.[9] 刘黎明,李振鹏,张虹波.试论我国乡村景观的特点及乡村景观规划的目标和内容[J].生态环境,2004,14(3):445-448.[10] 詹仲德.湖北省实事求是地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效果好[EB/OL]. /zhuanti /2009-08/ 01 /content_ 17272750.htm,2009-08-01.[11] 向红艳,杨晗.鹤峰走马镇升子村:示范村里观新景[EB/OL]. /20080521/ca129010.htm, 2008-12-08.[12] 王国莉,骆海峰,陈鸣春.观光农业生态园的规划设计[J].生态环境,2005,15(3):439-442.[13] 陈志华,楼庆西,李秋香.新叶村乡土建筑[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9.[14] 彭一刚.传统村镇聚落景观分析[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4.[15] 冯淑华,方志远. 乡村聚落景观的旅游价值研究及开发模式探讨[J].江西社会科学,2005(12):230-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