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ROS的构建
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区域旅游发展模式的空间维解构
第 3 卷 第 5期 7
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区域旅游发展模式 的空间维解构
马 勇 .何 莲
(. 1 湖北大学 旅游发展研究 院, 湖北 武汉 4 0 6 ; . 30 2 2 武汉商业服务学 院 旅游系 , 湖北 武汉 40 5 ) 3 06 [ 摘 要 ]鄂西 生态文化旅游 圈若要建设成 为国家级 生态文化旅游示 范区, 必须探 索符 合其 区域特 色和发展
20 0 8年 , 湖北 省委 省政 府 提 出要 将 鄂西 生 态文 化旅 游 圈整体 打 造成 国家 级 生态 文化 旅游 示 范 区 , 至
此, 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内各个地区之 间应该 由以前的相互独立 、 相互竞争 的关系转化为相互合作 、 共 同发展 的关 系。 然而 , 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由襄樊 、 荆州 、 昌、 宜 十堰 、 门、 荆 随州 、 恩施 、 神农架等 8 个地
视 角为切 人 点来 进行 研究 。 文 在对 鄂西 生 态文 化旅 游 圈区域 发 展模 式 的 内涵 进行 解读 的基础 上 , 空 本 从 间 维 的视 角 进一 步探 讨鄂 西生 态 文化 旅游 圈区域旅 游 发展 模 式 。
一
、
鄂西 生态 文化 旅 游 圈区域 旅游 发 展模 式 的 内涵解 析
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区域旅游发展模式 的构建 ,需要在对其 区域旅游发展现状及特点进行分析的 基础 上 , 针对 鄂 西 生态 文 化 旅游 圈现 存 的 问题 , 出针 对性 的 区域 旅游 发 展模 式 。 提 综合 考 察 鄂 西生 态 文
化旅 游 圈社 会 经 济发 展 的 客观 情 况 , 提 出 区域 共 生一 产 业 协调 发 展模 式 。 中 , 特 其 区域 共 生 指 的是 鄂西 生态 文化旅 游 圈 区域旅 游 发展 模式 的构 建 将使 得 鄂 西 圈 内 8个 地 市之 间形 成 一种 共 生 、 共存 、 共荣 的关
坚持科学发展大力构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
现 在随着 交
鄂 西 旅 游完 全 有条件 加 快 发 展
,
。
要 以 改革 开
、
放 为动力
造 条件
,
不 断开 放视 野
导入 先进 理 念
,
,
着 力在投 融 资
,
旅 游 管理
体 制 以 及 资 源整 合 上 下 功 夫
。
推 进 大景 区 制 改革试 点
、
为旅 游 起 飞 创
,
旅 游 业 关 联度高
、
产业 链 长
,
特 色在 鄂 西
、
,
要 通 过 建 设 把鄂西 生 态文
,
化 旅 游 的珍 珠 串起 来
。
努 力做 到 成 线
成带
、
成圈
切 实 增 强 吸 引 力和 竞争
李 鸿 忠强 调
游项 目 制
,
,
要 加 强 以 交 通 为 重 点 的基 础 设 施 建 设
,
,
启动
一
批 重 点文 化旅
、
坚 持 生 态 环 保优 先
会 又 好 又 快协 调发 展
罗 清泉 说
,
努 力实 现 全 省 经 济 社
积 极 构 建 鄂 西 生 态文 也 是全 省
。
在 加 快建 设 武 汉 城 市 圈 的 同 时
、
,
化旅游 圈
出的又
一
,
是 省委
省政 府 站 在 推 动 全 省 经 济 社 会 科 学 发 展 的高 度 作
,
重 大 战 略决 策
、
发达
、
生 态 经 济繁荣 的生 态 文 明 圈
、
集荆楚 文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化
构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
的地质 奇观 ; 农溪 、 神 九畹 溪 、 溪 、 泗 龙
这 一 战略 构 想 的 提 出 和 实施 , 对 于进 一 步 推 动“ 型 社 会 ” 设 、 力 两 建 努 构 建促 进 中部 地 区崛起 的 重要 战 略支 点、 加快 全省 全 面建设 小 康社 会进 程 ,
必 将产 生重大 而深远 的影响 。
圈 建 设 提供 组 织 保 证 和 政策 支 撑 , 营
省 委 、 政府 提 出 , 加快 武 汉城 市 圈 省 在 旅 游业 一体 化发 展 的基 础上 ,努 力 构
建鄂西 生态文化 旅游圈 。 名度 。
李春 明
度 假设 施和 综合 服 务功 能建 设 ,不 断
鄂 西地 区历史 悠 久 ,文化 积 淀厚
重 , 独具 特色 。 且 这 里是土家 族 、 族的发祥 地或 聚 苗 居地 , 民族 风情 和峡 江风 情 浓郁 ; 是古
既 丰富又集 中的地区 , 在全省 占有重要
地位 。共有世界级生态和文化旅游资源 3处 ( 神农 架为 国际 “ 与 生物 圈” 人 保护 区网成员 , 当山古 建筑群 和明显 陵为 武 世 界文化遗产 , 全省仅 此 3处) 国家 。有 级 生态旅游 资源 3 2处 ( 全省 4 6处)有 , 国家级 文化 旅游 资 源 9 7处 ( 全省 14 4 处)共有旅游景 区 2 1 全省 4 3处) , 9 处( 4 ,
完 善和提 升“ 江两 山” 游产 品。 一 旅
三 是要 深度 挖掘 三 国文 化 、荆 楚
文化 内涵 .加快 文化 旅游 资 源 的综合
湖北加快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
预计总 投 资 1 6 亿 元 。 年先 期 启动 项 划 论 证 , 64 今 对丹江 口水 库 库 区 水体旅 游 规 推 进 鄂 西 生 态文 化旅 游 圈建 设 , 升湖 提 目3 3 预 计总投 资 1 2 亿 元 , 8 个, 22 涉及 基 划 进行补充 、 完善和 论证 , 这些 重 点项 目 北 旅游产业 层次。 础设施 、 文化 设施 、 点景 区、服务设 施 已进 入规划 实施 阶段 。 景
设 抢 先起 步, 去年 l1 月底 , 资 6 0 多 投 00 根 据 这一 原 则,围绕 以 “ 江两 山” 一
将鄂 西 圈 2 6曰, 月 由省 长 李 鸿忠 任组 长 , 省 万元 , “ 界第八 奇迹 ”曾侯 乙编 钟出 等 精 品旅 游 资源 开 发 为龙 头 , 在 世 委常委 、 务副省长 李宪 生 , 常 省委常 委 、 土地 擂 鼓墩 附近 建 成随 州博 物馆 及相关 建 成国内一流 、 世界知名 的生 态文化旅游
圜
编 辑 :晓福
湖北加快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
文/ 包国强
类 将重 点 打造 长江三 峡 、 当 武 2 0 年2 0 9 月2日至 4日, 北省长 李鸿 等 4 项 目。 湖
李鸿忠说 , 建设鄂西 生态文化旅游圈
神 必 忠在神 农架 林 区就林 区保 护与发 展 进行 山、 农 架 三 国 文化 等 六 大 核 心旅 游 是 一 项宏 伟 的 系统 工程 , 须 发挥 和 调 调研 时强调 , 农架林 区要按 照省委 、 神 省 区 , 以及 “ 江两 山”、 一 清江 民俗生 态等 5 动 各个方面 的积极 性 。 各地 、 各部 门要强 政府 的相关部 署, 深入 贯彻落 实 “ 护第 条精品 旅游线路 。 保
构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意义和途径刍议_整合资源
构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意义和途径刍议_整合资源论文导读::构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重要意义。
构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意义和途径刍议。
关键词: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统筹湖北区域发展,整合资源一、构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重要意义1、构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有利于发挥鄂西地区的比较优势鄂西地区在湖北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8个市州(区)的人口总量、版图面积分别占全省的50%和70%,地域辽阔、资源丰富、生态良好、文化多样,是全国重要的生态功能区。
鄂西地区的比较优势可以概括为五个方面:一是生态资源优势。
鄂西是中国南北气候过渡带和中西接合部的生态走廊,有着独特的生态资源优势。
其森林面积占全省的54%。
二是历史文化资源优势。
鄂西集中了湖北四大文化体系,即楚文化、三国文化、巴土文化和宗教文化。
荆襄地区是楚文化发祥地,楚风楚韵源远流长;鄂西地区的襄樊古隆中、襄阳古城、当阳关陵古庙、荆州古城集中体现了三国文化;《后汉书》记载的巴人发源地在清江流域,巴土文化独具魅力;武当山是我国道教四大名山之首,代表着道教文化的神韵。
三是工程建设奇观资源。
包括举世闻名的三峡工程和南水北调工程,大气磅礴,蔚为壮观。
四是地域民俗资源优势。
以土苗少数民族风情和武当山地区民间故事为代表的民俗文化,在全国具有很高的知名度。
一曲“龙船调”唱响世界,成为全球25首著名民歌之一。
五是区位优势。
该地区毗邻我国西部,是入川陕湘渝的重要通道,承东启西,连南接北论文范文,与湘西、西安、川西等风景名胜旅游区道路相连,声气相通。
构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切合鄂西地区实际,符合经济发展规律,有利于充分发挥鄂西地区的比较优势,促进该地区的优势资源开发与利用,是实现湖北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
2、构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有利于进一步扩大湖北的对外开放鄂西处于内陆腹地,具有相对封闭性。
其经济社会发展的相对滞后,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观念制约与对外开放不够。
建设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将有利于扩大该地区的对外开放。
着力打造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核心城市
着力打造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核心城市发布时间:2011-8-1信息来源:作者:李乐成构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是省委省政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是鄂西地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
宜昌是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所在地,是世界最大的水电能源基地,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在鄂西圈中,宜昌3A级以上景区占44.2%,游客接待量占23.4%,旅游总收入占32.2%,三星级以上饭店占29%,旅行社占30.5%,注册导游占48.9%。
要按照全省“一江两山”旅游发展总体部署,整合旅游资源,优化旅游布局,打造旅游精品,提升产业层次,着力打造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核心城市,实现宜昌由旅游资源大市向旅游经济强市的跨越。
一、坚持规划先行,明确发展定位精心编制发展规划。
按照“保护第一、科学规划、合理开发、永续利用”原则,高起点编制《宜昌生态文化旅游发展规划》,配套编制旅游、文化、交通、林业、环保等8个专项规划,进一步优化全市生态文化旅游发展布局。
把规划纳入法定程序,维护规划的严肃性,坚持以规划为龙头,引领旅游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科学确立发展定位。
紧紧依托三峡旅游这一核心品牌,围绕“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目标,加快把宜昌建成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核心城市,打造成三峡旅游龙头。
力争到2012年,年接待游客18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180亿元,分别比2008年增长80%、180%;森林覆盖率达到60%,空气优良天数占比保持在95%以上,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文化产业增加值超过120亿元。
到2020年,年接待游客40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500亿元,分别比2008年增长3倍、7倍,旅游业成为全市重要支柱产业。
二、坚持项目驱动,打造旅游精品着力推动项目建设。
抓住国家扩大内需和东部沿海产业转移机遇,把项目建设作为加快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抓手,千方百计争取国家项目,引进市外项目,激活民间项目,以项目大突破推动旅游大发展。
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区域共生——产业协调发展模式构建
( ) 二 过渡阶段——点轴式 的空问布局形式 。
“ 点——轴 系统 ”理论 是 由我 国 经济 学 家陆 大 道 于
18 94年提 出的。他认为在区域发 展过 程中 , 大部分社会经 济要素在 “ ” 点 上集 聚, 由线状基础设施联 系在一起而形 并 成 “ 。该 理论的核心是 : 轴” 地域空 间结构 的演化是 由点到 轴、 由轴 到面的过 程 , 点——轴——面在地域上 的融合是经 济活动地域过程在现阶段所表现 出的最高形式。[r - 26e I6 ̄ 2 ̄
鄂西生 态文化旅游 圈持 续健 康发展提 供指导 。 关键词 : 区域 共生一 产业协调 ; 发展 模式 ; 西生态文化旅 游圈 鄂
中图分类号 : 172 3 F 2 (6 )
文献标识 码 : A
文章编号 :0 3 8 7 (0 0 0- 09 0 10 — 4 7 2 1 ) 1 0 6 — 4
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 由宜 昌、 襄樊 、 随州 、 十堰 、 荆州 、 荆 门、 神农架 、 恩施八 个地区组成 , 目前这八个地 区的社会
重点 发展 区域 ,选 择两个极 点周边 的一些增 长点和 增长
轴, 逐渐发展成为点轴式的空间布局形式 。 ( ) 三 成熟 阶段—— 网络化的空间布局形式。
络 ” 由商 品、 , 资金 、 技术 、 息 、 信 劳动 力等生 产要 素的 流动 网及交通 网、 通信 网等组成 。【 网络开发模式是区域发展 疆 中一种较完善 的模式 , 是区域经济走 向成 熟阶段的标志。 网络化的空间布局形 式是 鄂西生态 文化 旅游圈发展到
打造成为生态 、 文化 、 旅游 和经 济社会整体 协调发展 的 ‘ 国 家典 范区域 ”这一 目标 。而国家级生态文化旅游示 范区是 ’
齐心协力建设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来自圈内8市(州、区)的报告
得 天 独 厚 的 资 源 禀 赋 , 更 有 优 越 坚 实
i, t蒜
口 楚
钰
襄 樊 市 委 、市 政 府 认 为 ,按 照 省 委 、省 政 府 要 求 ,建 设 “ 西 圈 ” 鄂 ,襄
樊 大 有 作 为 。 襄 樊 存 建 设 生 态 文 化 旅
辉 映 。 襄 樊 境 内风 景 名 胜 极 具 视 觉 冲 击 力 和心 灵 震撼 力 .未 睹让人 慕 名 .
政 府 的 这 一 重 大 战 略 决 策 ,紧 紧 抓 住 并 利 用 好 这 一 个 重 大 战 略 机 遇 .齐 心
协 力 建 设好 “ 西 圈 ” 鄂 。
观 赏 让 人 陶醉 ,游 后 让人 流连 忘 返 。
层 峦 叠 嶂 ,千 姿 百 态 ,气 象 万 千 。 楚
人 先 祖 在 荆 山 奠 定 了 战 国 七 雄 的 百 代 基 业 。襄 阳 古 城 外 揽 山 水 之 秀 ,内 得
市 ( 、区 ) 普 遍 认 为 ,省 委 、省 政 州 府 提 出并 实 施 这 一 重 大 战 略 .符 合 科 学 发 展 观 要 求 .切 合 鄂 西 地 区 实 际 .
规 划 和开 发 ,统 筹 襄 樊 旅 游 业 发 展 与 襄 樊 生 态 文 明 建 设 ,高 水 平 规 划 ,高 起 点 开 发 ,深 入 挖 掘 文 化 内涵 和 自然 风光 价 值 .创 造 高 品位 旅 游 产 品 ,推 进 旅 游 资 源
串联 整 合 ,大 手 笔 开 发 旅 游 营 销 ,全 方 位 推 进 市 场 运
设 “ 西 圈 ” 为 此 找 到 了 一 个 很 好 的 突 破 口 和 切 入 点 鄂
努力构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
努力构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
无
【期刊名称】《政策》
【年(卷),期】2008(000)009
【摘要】构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是继建设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
改革试验区之后,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又一重大战略构想。
有关地区和部门要统一思想。
形成共识,把构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作为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科学规划,抓紧推进,在全省形成“两圈”互动、“两轮”驱动的发展格局。
【总页数】1页(P1)
【作者】无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592.3
【相关文献】
1.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旅游品牌构建及整合视觉推广策略 [J], 夏远升;谭利
2.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道路交通人文景观构建手法 [J], 郭华;肖衡林;王红英
3.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生态补偿机制构建 [J], 胡孝平;马勇;史万震
4.从两大主体的角色定位看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协作发展机制构建 [J], 陈小丽
5.从两大主体的角色定位看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协作发展机制构建 [J], 陈小丽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原生态艺术资源与“鄂西生态旅游圈”构建
原生态艺术资源与“鄂西生态旅游圈”构建有人说,原生态是一切在自然状况下生存下来的东西。
笔者理解为原生态艺术是存在于流行文化氛围之外的一种另类文化,传统原生态艺术产生于民间,带着一个地域及当地民族深厚的铬印,是他们的“精神植被”。
它多来自于少数民族文化艺术,来自于原始僻壤的乡野地区,它与主流商业文化形成鲜明对比,以一种清新纯朴的气质吸引着越来越热的文化旅游者们。
从而给民族地区的区域经济带来了奇特的发展商机。
从国际上的雅典奥运会上,冰岛歌手比约克在演唱的主题曲Oceania,让人从传递出的自然、原始甚至加上一点野蛮的歌声中穿越时空漫步到古希腊竞技场的跑道上去;从国内杨丽萍的歌舞集《云南映象》,以少数民族原生态歌舞,给云南丽江旅游业带来长足发展;《刘三姐映像》以桂林山水实景为歌台舞榭,使山水桂林更甲天下;连续几届的央视青歌赛,使许许多多的原生态艺术登上了大雅之堂,如世界船工号子《巴东纤夫之歌》、山野穿山号子《花咚咚的姐》、巴山祭舞土家《撒叶尔嗬》,等等,与此同时又反过去成为民俗风情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服务于少数民族区域经济,促进当地生态旅游的发展。
近年来,随着我国旅游业的成熟发展,鄂西生态游圈正在形成中走向纵深发展,传统原生态艺术越来越受到外域游客的青睐。
本文从资源生态学的视角,对被列入鄂西生态旅游圈的清江流域传统原生态艺术进行考察,试分析设置传统原生态艺术的旅游转型模式,以期为民族区域旅游经济发展提供参考范示。
一、清江流域传统原生态艺术现状及分类原生态是来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普遍使用于生物科学领域的一个术语,是“原生物”和“生态”两个名词的复合。
“生态”是指生物和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的一种生存发展状态,原生态是一切在自然状况下生存下来的东西。
目前学界对原生态民歌和原生态舞蹈关注较多,对传统原生态艺术的内涵则尚无统一的界定,笔者认为:传统原生态艺术是指由民众创造并拥有的、在民众中自然传衍着的艺术形态,原生态艺术在特色地域中传承发展,具有深厚的民族文化艺术底蕴。
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发展总体--规划方案(2009--2020)
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发展总体规划【2009-2020】(征求意见稿)湖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二〇〇九年三月前言建设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是湖北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优化全省区域发展格局,统筹协调区域发展,创新发展战略,转变发展方式的重大战略决策。
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建设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决定》(鄂发[2008]16号),湖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牵头组织编制了《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发展总体规划》(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是在科学借鉴国内外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成功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汇聚全省各个行业和鄂西圈8市(州、林区)的意见和建议编制而成。
其基点以服务国家战略、凸显圈域优势、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理念,坚持世界眼光,强调创新思维,注重规划的可操作性和可经营性。
《规划》所称“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以下简称“鄂西圈”),指由襄樊、荆州、宜昌、十堰、荆门、随州、恩施、神农架8个市(州、林区)构成的圈域,规划面积127848平方公里。
《规划》的规划期为2009—2020年,以2007年为规划期基年,划分为近期(2009—2012年)和远期(2013—2020年)两个阶段。
《规划》中的数据除特别说明的外,均为基年即2007年数据。
目录第一章总则 (1)一、规划体系 (1)二、指导思想 (1)三、基本原则 (1)四、总体思路 (2)五、发展目标 (3)六、核心战略 (5)七、空间布局 (5)八、技术路线 (6)第二章发展现状 (8)一、圈域概况 (8)二、资源状况 (7)三、交通状况 (11)四、产业状况 (11)五、社会发展状况 (13)六、SWOT分析 (14)第三章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18)一、基本目标 (18)二、空间布局 (19)三、主要任务 (20)第四章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 (23)一、基本目标 (23)二、生态安全空间格局 (24)三、生态环境保护 (29)四、生态环境建设 (34)五、生态产业发展 (38)第五章文化建设与旅游业发展 (40)一、基本目标 (40)二、发展模式 (41)三、资源分析 (41)四、空间布局 (45)五、建设任务 (46)六、发展途径 (57)第六章产业经济发展 (61)一、基本目标 (61)二、主要任务 (61)三、产业布局 (64)四、发展重点 (65)五、区域产业协调 (67)六、发展途径 (71)第七章风险管理和控制 (77)一、基本目标 (77)二、主要任务 (77)三、风险判断 (77)四、管理与保障措施 (80)第八章综合效益预期 (82)一、经济效益 (82)二、生态环境效益 (83)三、社会效益 (84)第九章支撑体系 (85)一、政策制度设计 (85)二、体制机制创新 (87)三、人才培养使用 (89)四、实施步骤安排 (91)五、组织领导保障 (93)第一章总则一、规划体系规划体系分为三个层级:第一级为省级规划,包括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发展总体规划,以及交通发展、生态保护与建设、文化与旅游产业发展三个专项规划;第二级为市级规划,包括鄂西圈8个市(州、林区)根据省级规划分别制定的实施规划;第三级为项目规划,即由项目开发主体编制的具体项目建设规划。
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规划
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示意图2008年11月,湖北省委、省政府作出重大战略决策,在着力开展国家批准的鄂东地区“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的同时,运用后现代理念,激活鄂西地区丰富的生态、文化等资源优势,破解交通、体制、机制等瓶颈障碍,协调组织建设“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使其成为国内著名、国际知名的旅游目的地,以推进鄂西地区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地发展。
这既是湖北从长远谋划区域统筹协调,创造性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项重大战略,也是湖北应对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确保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一项重大举措。
目录(一)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提出背景(二)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基本情况(三)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发展基本内涵(四)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发展总体思路(五)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发展基本原则(六)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发展领导讲话(七)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战略实施情况(八)鄂西生态旅游圈十大核心景区:(九)鄂西圈2010年十一黄金周旅游业绩(十)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重点项目建设(十一)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市场主体(十二)鄂西圈管理机构(一)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提出背景(二)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基本情况(三)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发展基本内涵(四)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发展总体思路(五)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发展基本原则(六)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发展领导讲话(七)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战略实施情况(八)鄂西生态旅游圈十大核心景区:(九)鄂西圈2010年十一黄金周旅游业绩(十)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重点项目建设(十一)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市场主体(十二)鄂西圈管理机构展开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包括位于湖北西部的襄阳、荆州、宜昌、十堰、荆门、随州、恩施、神农架等8个市州(林区),其人口总量、版图面积分别约占全省50%和70%,是全国重要的生态功能区、最大的水电基地,也是湖北重要的农产品基地和制造业基地。
鄂西地区生态文化旅游资源十分丰富。
据统计,鄂西地区拥有2个世界文化遗产、1个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9个国家自然保护区、35个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4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及3个国家级地质公园。
构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落实五个统筹的重大战略举措
构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落实五个统筹的重大战略举措中共湖北省委政策研究室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其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必须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推进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省委、省政府提出构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战略构想,是继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顺利起步之后,作出的又一项重要战略决策,是践行科学发展观、落实“五个统筹”的重大战略举措。
一、构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切入点我国的经济结构仍然呈现城乡二元型特征。
缩小城乡差距,推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的任务十分艰巨。
作为农业大省,湖北城乡经济社会的发展差距较大,全省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近60%,2007年城乡居民收入之比为2.87∶1。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不仅要着眼于城市,而且要着眼于农村,着眼于促进城乡协调发展,让全省城乡居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统筹城乡发展,就必须突破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寻求城乡产业联动的载体,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
旅游业在统筹城乡协调发展中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
国内外成功的实践证明,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模式并非一成不变,不仅可以依托第二产业,也可依托第三产业特别是旅游业,走出一条差异化、特色化的路子,如美国的夏威夷,我国江苏的周庄、湖南的张家界等。
旅游业综合性强、关联度高、劳动密集等特点,决定了其在促进城乡经济发展、缓解就业压力、优化城乡产业结构、缩小城乡差别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是统筹城乡发展的一个新的重要切入点。
鄂西地区农村面积广阔,是“老、少、边、穷”聚集区,相对于东部的武汉城市圈,大部分地区工业基础比较薄弱,发展工业等产业的制约因素较多。
基于价值创新的“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战略构想
基于价值创新的“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战略构想摘要:价值创新是蓝海战略的基石。
利用价值创新的观点,在分析“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现有旅游产业战略布局和价值曲线的基础上,通过蓝海战略的“剔除、减少、增加和创造”四部价值创新法,对“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旅游产业曲线进行重构,并提出了几点战略构想。
关键词:价值创新;蓝海战略;“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33-0185-032008年11月,湖北省委、省政府作出重大战略决策,着力打造宜昌、恩施、荆州、荆门、十堰、襄阳、神农架、随州等八个地区组成的“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力求使其成为国内外知名的旅游目的地,以推进鄂西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实现湖北东西部相对均衡发展。
“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具有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和神秘而深厚的文化旅游资源,但是交通问题以及和交通问题相关联的市场推广、目的地通达性、区域资源整合、产业体制等问题一直是制约鄂西旅游发展的瓶颈。
因此,“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要想成为湖北旅游的一张名片,乃至成为中国区域旅游的成功典范,就必须引入创新思维,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具有创造性和持续能力的发展战略。
价值创新(value innovation)战略,为这一问题找到了解决的思路和途径。
一、价值创新价值创新是由莫博涅和w.钱·金在《蓝海战略》一书中提出的概念。
价值创新被认为是蓝海战略的基石,这种战略的核心思想是满足和创造顾客和企业自身的价值,并由此开创新的无人争抢的市场空间[1]。
以价值创新为理念的蓝海战略让企业以一种新的方法思考和实施战略,克服了成本领先和差异化战略必须进行权衡取舍的缺点,“与之相反,志在开创蓝海战略的企业则会同时追求差异化和低成本”[1]。
因此,企业通过价值创新,实施蓝海战略,从而达到成本领先和差异化的完美契合,最终可以实现高额利润。
沿着这条思路,我们发现价值创新不仅适用于微观层面的企业,同样也适用于宏观层面的区域,因此,可以用来指导本文的研究。
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中协调联动机制的构建
,统筹 区域 经 济协 调发 展 , 现经 济社 实 时 代要 求做 出的 战略决 策 ,必 将 对鄂 西地 区的发 文 化旅 游圈 ”
展产 生深 远影 响 。由于鄂 西 地 区隶 属 于不 同 的行政 会 又好 又快 发 展 。这 一 目标 的实 现 ,需 要 与之 配套
区域 ,传统的 “ 行政 区行政”模式已成为区域合作 的相关措施予 以保 障,协调联动机制就是其 中的重 与联 动 的主要 障 碍 ,构建 一 个强 有 力 的 区域 协 调联 要举 措 。因为 将这 一 区域 作 为一 个整 体进 行 规划 尚
源 ,发挥 区域整体优势 ,重塑区域形象,增 强区域竞争力。
关 键 词 :鄂 西 生 态文 化 旅 游 圈 ; 协 调 联 动机 制
中 图 分 类 号 :F 9 . 527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1 0 - 3 2( 0 0)O ~ 0 9 0 0 3 13 2 1 6 05— 4
大类 ,3 个 亚类 和 15个 基本类 型 ,恩施 州具 有 8 说 ,这一层 次 的协 调联 动 机制 的构 建具 有全 局 和核 1 5 大类 旅游 资 源 , 占主类 的 10 0%;有 2 亚类 ,占 心作用 , 9个 是指导基层协调机制建立的依据与保障。 3 个 亚类 的 9%” 如此 丰富 的旅游 资 源没能 有效 另 一 方 面是湖 北 省政府 与 地方 政府 、建 设 基地之 间 1 4 。① 开发 ,已有 的开发 也 大都处 于 初级 开发 层 面 ,未 形 的协 调联 动 。省政 府在 鄂 西生 态文 化 圈建设 中处 于 成 具有 竞 争力 的 品牌 。建设 鄂 西生 态文 化旅 游 圈 , 统 帅 和 中轴地 位 ,其作 用 的真 正发 挥在 于 与各地 建 就 是用 改革 创新 的办法 解决 制 约鄂 西经 济社 会发 展 立 灵 活有效 的协调 联动 机 制 。首先 ,确 保 政府 总体 的体制 性 、结 拇 l 盾 ,整合 地 区资源 ,推 动鄂 西 决 策 目标 的顺 利 实现 ,即政府 打造 的文化 生态 圈要 生矛 圈 内的产业 升 级 、经 济结 构调 整 和发展 方式 转 变 , 进 而实 现资 源互补 ,提升 区域竞 争力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ROS的构建摘要:游憩机会图谱(Recreational Opportunity Spectrum, ROS)是对一地的旅游资源、环境条件是否适合开发为旅游产品和开发成何种类型的旅游产品的一种规划工具,又是一个游憩资源规划管理框架,强调为某个特定的游憩体验(提供某一游憩机会)去管理某游憩环境,最终实现提供多样化的游憩体验的目标。
本文从ROS的理论研究出发,根据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特点探讨ROS在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中的构建,并以神农架景区为例构建ROS。
关键词: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ROS;游憩机会前言以旅游业为龙头带动区域经济整体发展是区域发展的创新战略,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建立,强化了人们对生态资源的保护意识,促进了该区域的经济发展,实现了湖北省构建两型社会“两圈一带”策略两个圈的协同发展。
但是大量游客的到来势必会对当地的生态文化资源造成消极影响,必须以有效管理作为条件。
游憩机会谱(ROS)是被认为最有效的资源和游憩管理方法之一,它为包含提供高质量的游憩体验、多样的游憩机会和保持生态系统的完整性考虑的游憩资源多重目标的整合,提供了一个具有前瞻性和建设性的途径。
一、ROS理论的概述游憩机会谱理论(Recreation Opportunity Spectrum)产生于20世纪60-70年代的美国,是为解决美国西部大面积公共土地上的游憩资源规划与管理问题而设计的,后来逐渐被应用于其他不同类型、不同文化背景的区域中。
这个过程中,ROS理论的指标、游憩机会等级分区以及制图方法都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与完善。
(一)ROS理论的概念。
Roger N. Clark 和 George H 在所著书中将“人们选择一个偏好的游憩环境, 去参加某项活动得到期望的游憩体验”的可能视为一个“游憩机会, ROS是一个游憩资源规划管理框架,强调为某个特定的游憩体验 (提供某一游憩机会) 去管理某游憩环境,最终实现提供多样化的游憩体验的目标 [1] 。
在1982年的ROS使用指南(ROS Users Guide)一书中,认为游憩机会是指“游客得到一个真正的选择机会选择在其偏好的环境中,参与偏好的活动,以实现其期望得到的满意体验。
”游憩机会谱即人们必须意识到有这些将游憩机会谱定义为为了方便管理,将该区域提供的活动,场景以及可能的体验机会按照一定的序列或者图谱的形式表示出来,这种图谱就被称为游憩机会图谱。
该图谱从可达性、非游憩资源的使用、现场管理、社会影响、游客影响的可接受程度、可接受的干预水平等6个方面对旅游地进行评价,以确定最为合适的游憩方式和产品类型[2]。
(二)ROS理论的发展和应用。
20世纪70年代末美国国家林业局综合游憩活动、环境和体验确定了原始(Primitive)、半原始无机动车(Semi-Primitive Non-motorized)、半原始有机动车(Semi-Primitive Motorized)、通路的自然区域(Roaded Natural)、乡村(Rural)、城市(Urban/Developed)6个游憩机会序列。
每一种机会类型都是通过“可进入性”、“其他非游憩使用”、“场地管理”、“游客相互作用”、“可接受的旅游冲击”及“游客可接受的管理”6个指标来确定[3]。
1996年Butler R.和Stephen Boyd在ROS和TOS理论基础上合作建立了ECOS理论[4]。
根据生态旅游的影响因子将生态旅游分为专家型、中间型和普适型3个等级,其中生态旅游的影响因子可分为:一级、二级和三级因子。
其中一级因子分为可进入性与其它资源相关活动,提供的吸引力,现存基础设施,社会干扰,知识和技巧水平,旅游者影响的接受程度7个大项。
二级因子如进入分为难度,进入系统和交通工具的形式三个子系统。
三级因子指二级因子进入系统分为交通,市场区域和信息渠道三个三级因子。
2006年黄向,保继刚提出“中国生态旅游机会图谱(CECOS)”理论,利用该理论辨别分析各种生态型旅游资源开发高等级生态旅游(high class ecotourism, HCET)、中等级生态旅游(Moderate class ecotourism, MCET)、低等级生态旅游( low class ecotourism, LCET)和大众自然旅游(mass nature-based tourism, MNT)产品的机会。
这四类产品之间没有完全明确的界限,从HCET到MNT是一个逐渐变化的趋势,HCET是最严格生态旅游的轴端,而MNT是最不严格生态旅游的轴端。
影响因子可分为三个级别,每个级别可根据目的地的不同特点进行延伸或者修改,其中一级因子一般包括资源、与社会的联系、管理因素、对可持续性的要求、可参与性和对环境影响的可接受性[5]。
二、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概况(一)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区位状况。
2008年,湖北省委、省政府作出构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 的重大战略决策,圈内包括恩施,十堰,宜昌,襄樊、荆门、荆州、随州和神农架林区,共12.8万平方公里的面积。
该区域北连河南省,西接陕西省和重庆市,南临湖南省,东接武汉市城市圈,这是继建设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之后湖北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又一项重大战略构想。
(二)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自然资源状况。
鄂西圈地形以山地为主,山地面积占四分之三以上,鄂西地区森林面积占全省71.5%,全省的大部分天然林和生态公益林都集中在该地区。
全省自然保护区保护面积80%分布在鄂西;是我国陆地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关键区之一。
圈内可开发水能资源占全省的90%以上,水库总库容4320878万立方米,占湖北省水库总容量的74.5%。
鄂西圈以神农架、武当山、明显陵为代表,是重要的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地;圈内以生物多样性、森林资源和水资源为优势和特色,是华中华南地区的绿色生态屏障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涵养地,是国家重要的生态功能区;鄂西圈位于湖北省自西向东生态流的上游,拥有湖北三分之二以上的森林资源和水资源,对维护湖北及鄂东沿江平原生态安全起着主导作用。
如图二所示,按照生态空间格局,将鄂西圈分为两脉(汉江和长江)、三叶(秦巴山地东部、桐柏—大洪山区和武陵山区北翼)、十六生态功能区、四十五节点。
图一鄂西圈生态空间格局图三、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CECOS的构建CECOS理论将影响因子分为“资源”、“与社会的联系”、“管理因素”、“对环境影响的可接受性”、“对可持续性的要求”和“可参与性”六个。
1)资源。
在资源方面,主要是资源的原始性和资源的游憩价值两个方面。
2)与社会的联系。
这个一级因子与社会影响和资源的原始性是息息相关的,较低的社会联系说明了社会影响较小,资源的原始性较高。
3)管理因素。
管理是实现严格生态旅游理念的最重要的因素,即各旅游形式对管理的要求。
4)对环境影响的可接受性。
该一级因子分为两个二级因子,别是影响的强度和影响的普遍性。
影响的强度是对环境影响作用于某点的忍受阈值,如践踏对植物的影响可以分为可恢复影响、倒伏、稀少和消失四个程度,HCE只接受可恢复影响这种强度,而MNT能接受消失这种强度。
影响的普遍性即对环境影响范围的忍受阈值,如生态旅游产品开发范围的影响可以分为小、中和大三个程度,HCET只接受小范围的程度,而MNT可以接受大范围的程度。
5)对可持续性的要求。
可持续性分为增加的可持续性、稳定的可持续性和降低的可持续性三种情况。
可持续性决定于自然资源这个存量的变化该存量受到增加和减少两个流量的影响。
比如大众自然旅游的开发形式在某些方面会造成不可恢复的影响,即使进行生态补偿亦无法恢复,因此是降低的可持续性。
6)可参与性。
可参与性体现的是游客的发挥主动性的程度,越高等级的生态旅游产品具有越高的参与性,大众自然旅游这种观光型产品基本没有可参与性[5]。
基于CECOS理论,分别从“资源”、“与社会的联系”、“管理因素”、“对环境影响的可接受性”、“对可持续性的要求”和“可参与性”六个一级因子并结合区域下垫面和行政区划,在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内采用“三线法”将该区域细分为四个生态旅游区。
1、大众生态旅游区( MNT):主要包括鄂西圈45个县级以上城镇或者林区的中心城区以及鄂西圈的各类经济开发区和工业园区,该区域旅游资源稀少,依托少数独特的自然资源,交通便利,与社会联系密切,属于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节点区。
该区域可为游客提供各种不同类型的工业参观旅游,会议旅游,但是生态旅游的可参与性差,2、低级生态旅游区(LCET):主要包括鄂西圈内各类自然保护区的实验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地质公园以及比较集中的农村居民点和集镇等。
该区域旅游资源丰富,交通比较便利,与社会联系紧密,可参与性强,但是对环境影响的可接受性一般。
在该区域可以为游客提供观光、度假、农家乐旅游。
3、中级生态旅游区(MCET):各类自然保护区的缓冲区、水源地的二级保护区、中度水土流失区、农田保护区、自然灾害频发区、矿山地质灾害易发区。
该区域可进入性差,但是空气质量良好,资源独特,对环境影响的可接受性差。
该区域可为游客提供康乐旅游、探险旅游、黑色旅游等等。
4、高级生态旅游区(HCET):各类保护区的实验区核心区、集中式水源地的一级保护区。
该区域可进入性最差,管理严格,资源极其独特,对环境影响的可接受性极差。
该区域可为游客提供独特的探险旅游、教育旅游等专项旅游。
四以神农架为例构建ROS神农架位于湖北西部边陲,东与湖北省宝康县接壤,西与重庆市巫山县毗邻;南依兴山、巴东而濒三峡,北依房县、竹山且近武当。
总面积约3000平方公里。
神农架既是一个风景区,又是一个行政区。
神农架林区面积3250公里,林地占85%以上,森林覆盖率为68.5%。
神农架山脉是从秦巴山脉东端起,自西南向东北延伸。
地貌具有山川交错、脊岭连绵、高低悬殊的特征。
境内最高海拔3105.4米,最低海拔398米,随海拔增高,依次迭现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多种气候类型。
在区内形成了立体景观带。
(一)神农架林区旅游资源现状。
1自然景观旅游产品神农奇峰,神农异石,神农飞瀑,神农秀水,神农晨曦,神农晚霞,神农云海,神农洞穴,神农古木,神农倩桥,神农风情,神农冬景,神农秋色,神农古道。
2 自然资源类珍稀动物,植物宝库,神奇草药,白化动物,野人之谜,土特产品。
3人文景观及社会文化资源旅游产品神农文化,汉民族史诗《黑暗传》,古风犹存的文化遗迹,阳日湾古刹--净莲寺,九冲河佛踪--天观庙,地史变迁的痕迹----化石山,古建筑艺术的残存--石刻与木雕,南方丝绸之路--川鄂古盐道,劳动妇女的创作--民间刺绣,神农架民歌赏析,古老的艺术之花--堂戏。
4 民俗风情婚俗:有“求婚”、“认亲”、“拜年”、“择期”、“哭嫁”、“迎亲”、“启程”、“宴亲”、“夺床”、“省亲”十个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