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道教和道教的南传(一)道教的形成与传播方式1、道教

合集下载

道教的产生

道教的产生

三、道教的产生于发展1、道教的产生道教形成于中国东汉的中、后期。

它是在战国以来的道家学说基础上,并且吸收了中国传统的鬼神观念、神仙思想,掺杂了古代的阴阳五行、谶纬神学和修炼方术等,最终形成一种中国特有的宗教。

道教把道家创始人老子尊奉为教主。

道教的产生来自两个支派,一是五斗米道,另一是太平道。

五斗米道是东汉顺帝(125-144年在位)时,张陵(即张道陵)在蜀郡鹄鸣山(今四川省大邑县)所创立,后至附近青城山进一步发展。

因信奉者须交纳五斗米而得名。

张陵自称受太上老君之命充任“天师”,故又称“天师道”。

五斗米道奉老子为教主,视《道德经》为基本经典。

张陵死后,由其子张衡主持传道。

东汉末年,张衡之子张鲁在汉中建立政教合一的政权,利用道教信仰指导行政管理。

据《后汉书•刘焉传》及注记载,该道平时强调以诚信待人。

如有人生病,便让病人独处净室,反省过错;首领则代病人祈祷。

官府还在路边设置义舍,为往来行人免费提供食宿。

同时告诫行人不可贪得无厌,如果所取食物超过自己饭量,就会遭致鬼神作祟。

对于犯法的人,可以从宽三次,如不悔改,再处以刑罚。

张鲁利用道教统治汉中达三十年,至东汉末年才被曹操所灭,五斗米道也遭到沉重打击。

从此五斗米道处于涣散状态,一些头目在民间各自活动,没有了统一领导。

太平道创立时间与五斗米道大体同时。

据《后汉书•襄楷传》及注中记载,东汉顺帝时有干吉(或说于吉),号称得神书《太平清领书》(《太平经》),以为经典,在今山东地区开始传播太平道。

又说他“烧香读道书,制作符水以疗病”、“其咒有可使神为除灾疾”等等。

《太平经》仅存残本,从中得知其内容庞杂,言及天地、阴阳、五行、灾异、鬼神等事,主要宣扬封建伦理观念,也有些是反映了劳动民众反对压榨、提倡自食其力、周济贫穷的思想。

书中也尊奉老子为天神。

又据《后汉书•皇甫嵩传》记载,至东汉灵帝时,张角利用太平道发动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他自称“大贤良师”,以符水咒语疗病,并且派遣弟子到四处宣传,争取了众多百姓。

道教的产生与发展

道教的产生与发展

.目前,中国最流行的五大宗教有佛教、道教、天主教、伊斯兰教、基督教。

其中只有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本文将简单向你介绍一下道教的起源、发展及一些基本知识。

一千八百多年前,道教在四川创立,后来逐渐流行到全国各地。

那么它是怎么形成的那?其实道教并不像国外一些宗教一样短期内由某个人创立的,而是有一个水到渠成、瓜熟蒂落的过程。

道教最早的组织出现在东汉,三国演义里的张角便是太平道的创始人之一。

历史上确有其人,传说张角是钜鹿人,他又两个弟弟,一个叫张宝,一个叫张梁。

他的手下还有八大弟子。

他们常以治病的方式传道,以河北为中心,经过十余年的时间,信徒总数竟达到了十万之众。

张角觉得时机已经成熟,便自称“天公将军”,其弟张宝为“地公将军”,张梁称“人公将军”。

于公元184年发动起义,起义军皆身着黄巾。

这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黄巾起义”。

最后黄巾起义虽然被各地武装镇压了下来,太平道也随着起义的失败销声匿迹,但可以肯定的是他影响并没有泯灭,直至宋宣宋徽二年的方腊起义还公然尊张角为教主。

顺帝时,张道陵用符水咒语给人治病,借此传教。

因其治病的方法奇特,而且每有奇效,虽有投奔者络绎不绝。

它规定:“凡信徒入教者,必须教五斗米。

”也许这就是为什么叫五斗米教的原因吧。

张天师显然不像张角那么有野心,而是专心发扬道教,他在世时,五斗米教就已经有了道书、教义、组织和戒律,还崇奉老子为教主。

不过在那个天下大乱、自立为王的年代,英雄岂有不出手之理。

果然,张天师死后,其孙张鲁便建立了一个政教合一的地方政府,虽然最后还是投降了曹操,不过五斗米教正借此取得了合法的地位,影响日大。

但是太平道和五斗米教的基本信徒都是平民百姓,其传播手段不依赖于官方,其交易简单、组织单纯,被后世称为原始道教。

而晋魏南北朝时期才是道教的成长期。

这一时期涌现了葛洪、寇谦之、陆修静、陶弘景等一批著名的道教领袖,他们从神学理论、组织制度等方面对道进行了改造。

使他与中国古代文化的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关系。

道教

道教
? 于吉编辑成《太平青领书》即道教相传的《太平经》
? 东汉末年,张角——太平道,发动黄巾起义
《太平经》主要内容
? 1.奉天地、顺五行、澄清大乱、天下太平
? 2.宣传”生”意义:将修仙与善孝慈等德行结合,认为积德可以长寿。
2.五斗米道
? 沛国(江苏沛县)人张道陵创立
? 为什么叫五斗米道 ?谢米,信米(五行、五德)
? 占卜是表达神的神的意旨,道士为人占卜以预示吉凶;
? 符录是天神旨令与众神的名录;道士为人书符录是以“驱鬼辟邪”
? 祈禳是道士举行的一种仪式,道士为人做祈禳以“驱灾求福;
? 禁咒(神咒、神祝)是天神的语言,念咒以去灾、退鬼、避猛兽。
(二)外丹、内丹
? 外丹:用铅汞及其它药物配置后,在炉火中烧炼而成的化合物。初步炼成的叫“丹头”只能作为点服食。再进一步炼,便炼成了可以服食的丹药,即仙丹。
? 范蠡——“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也”
孙子
? 孙子——春秋时齐人孙武,他的军事哲学思想,正是由道家思想而来,所著《兵法》十三篇,处处表现了道家的哲学。
? 孙子兵法超越了时空,直到几千年的现代,仍离不开他的军事哲学的范畴
庄子(庄周)
? 阐述、发扬、诠解老子最清楚正确的,最透彻
? 所著《庄子》一书,唐玄宗时代又尊称《为南华经》。
? 道教书籍中有很多阐述
? 本是将房中禁忌及驱病之术,后被曲解。。后世道教信徒反对此术。
六、道教的宗派
? 正一道(天师道 ):张道陵所创立。正一道主要从事附录斋醮。
? 全真道:全世宗大定七年(公元1167年),王重阳至山东宁海立全真庵,创立全真教。该教主张儒、释、道三教合一。

第五章_道教

第五章_道教

(二)仙
仙或神仙指神通广大、长生不死者。道家所 说的仙包括仙人和真人。 仙人:八仙、天妃娘娘(妈祖) 、九天玄女等。
八仙
五、道教的宫观
山门 灵官殿 三清殿 四御殿 三官殿
山门殿实图
白云观
——北京最大的道观,中国著名道观之一
灵官殿
• 灵官殿主要供奉道教的 护法镇山神——王灵官,往 往是进入道教的宫观山门内 的第一座殿。 • 王灵官是道教中地位最 高的护法镇山神将,和韦驮 相似,又叫五显灵官,镇守 道观山门的灵官一般就指这 位王灵官,其形象一般为方 脸膛,黄袍金甲,左手持火 轮,右手执钢鞭。
弟子命丧西行途中(2)
• 当丘处机到达成吉思汗四弟斡辰的驻地贝加尔湖时, 斡辰也想向他请教延年益寿之事。没成想,正当丘处机准 备向他讲授之时,突然风雪大作,斡辰大惊,认为是自己 想抢在大汗哥哥前面得知长生秘术引起了天怒,于是只好 作罢。 • 西行途中的艰苦更不必说,他们时常要受到沙尘暴、 流沙的袭扰。艰难的时候,车子陷到流沙里,马儿停滞不 前,人想挪动一步都很困难。丘处机的随行弟子之一赵九 古甚至病死在了西行路上。
三清:太清道德天尊、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 四御:玉皇大帝、紫微北极大帝、勾陈上宫天皇大帝、后土皇地祇
3、四方之神
指青龙、白虎、朱雀、玄武,源于古代 二十八宿的传说。古人以太阳经行之黄道为 参照,将恒星分为二十八宿 ,每七宿一组, 分别以此四灵命名。
4、三官
也称三元,指上元天官、中 元地官、下元水官。 天官赐辐,地官赦罪,水官 解厄。
弟子命丧西行途中(1)
• 1219年腊月,丘处机带领尹志平、李志常等18位弟子 从山东启程西行。次年2月20日,他们抵达当时蒙古统治下 的燕京(今北京),当地官吏、士庶、僧道纷纷前往卢沟桥 迎接这位大汗请来的神仙。而求丘处机题字签名的平民更是 络绎不绝,他们希望有了丘处机的墨宝做护身符,就能免受 蒙古大军的烧杀抢掠。 • 此时,率军西征的成吉思汗却越行越远,丘处机眼见在 燕京见不到成吉思汗,便上书《陈情表》表明自己年事已高, 并无治国才能,盼望能等大汗东返后陛见。刘仲禄以为丘处 机是在讲条件,就建议选一些漂亮女孩随行,没想到这一下 子激怒了丘处机。刘仲禄慌忙派人将情况告知大汗。成吉思 汗则再次下诏恳切催促丘处机西行。1221年2月8日,丘处 机不顾年迈体衰,踏上万里征途,向塞北高原挺进,开始了 一年多的西行之旅。

道教的发展与演变

道教的发展与演变

道教的发展与演变道教是中国一种特有的宗教、哲学、文化体系。

其源流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随着时间的推移,道教经历了漫长的发展与演变,形成了独创的理论体系和多元化的修行方式。

1. 道教的源流与形成道教的源流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的“道家”思想,此时的道教还没有完全形成。

到汉代,道教开始形成气功、丹道、神仙等多种修行方式,逐渐发展壮大。

而宗教方面的道教,始于晋代道教大师庄子,对道教进行了细致的系统化阐述。

庄子主张“道化万物”,认为人应该放弃功名、利禄等俗事,返璞归真,回归大自然。

2. 道教的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道教的修炼体系逐渐完善,逐渐出现道中分派。

其中气功和丹道成为两种重要的修行方式。

气功注重气的调和和运用,丹道则强调通过炼丹进而达到长生不老、超凡入圣的最高目的。

唐代是道教的重要时期,当时的道教经验丰富、学派众多,代表人物有吕洞宾、张三丰等。

同时,民间信仰方面的道教也愈趋兴盛。

唐代的“山水田园之乐”、“道教神仙信仰”以及二者的融合,共同构成了当时独特的文化现象。

明代至清代,道教进一步发展,尤其是清朝时期,陈著等人在“正一派”和“全真派”基础上建立了与“天师道”并列的官方道教──“道教教派”。

3. 道教的演变随着现代以来理性思维的兴起,传统的宗教信仰面临着挑战。

道教也开始发生演变,相继出现了“新道教”、“道教学”等新潮流,以适应时代的需要。

其中,新道教注重遵循自然法则,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反对人类对大自然的掠夺和破坏。

而道教学从学术角度对道教进行研究和理解,将其重新弘扬起来。

4. 道教对中华文化的贡献道教是中国文化历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它的信仰体系、哲学思想、文化积淀等都与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紧密的联系,成为中华文化重要的内涵元素。

道教主张天人合一、自然至道,注重自然界与人类的和谐相处,这种生态观念贯穿了中华文化的方方面面,对中华文明的形成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总而言之,道教是中国宗教文化的一颗璀璨明珠,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影响深远。

道教在中国的演化与传播

道教在中国的演化与传播

道教在中国的演化与传播道教是中国本土的宗教,其源头可以追溯到距今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后来随着时代变迁和社会发展,道教不断演化和传播,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道教的诞生和演化道教的形成可以追溯到那个时代的“百家争鸣”中的一位思想家——老子。

据传,老子在晚年时离开了国家,游历各地并在途中撰写了《道德经》。

该经以“道”为核心概念,宣扬不争、不扰、无为而治的思想。

此后,一批奉行道教思想的修行者逐渐形成,崇拜老子为创始人而称其为“老子真人”。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修行者的增多,道教发展出各种流派。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有五斗米派。

五斗米教的创始人张道陵自称是太上老君的下凡之身,传授炼丹术、神仙方术等各种修真技术。

这一派别强调发挥人的自身能力,追求长生不死,希望成为神仙。

道教的演化也与中国历史的变迁密切相关。

道教在东汉时期才有所发展,到了隋唐时期,尤其是唐朝,道教受到朝野的推崇。

唐朝时期,有着“道教之盛”的称号,众多道教拥趸涌现,许多著名的道观和寺庙得以建立。

二、道教的传播道教的传播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道教的创始人和信徒们普遍不强调传播和宣传,而更注重个人的修行。

因此,传统上没有明确的传教渠道或机构。

道教寺庙的建设更是以自然、山水等为依托,旨在将其嵌入到当地的自然景观中,发挥自然力量的作用,让信徒远离尘世纷扰,全心全意地践行修道之路。

另外,道教的传播也与文化的交流和贸易活动密不可分。

随着中国与邻国的交往,道教的思想和实践逐渐传播到周边国家和地区,比如韩国、日本、越南等。

三、道教在当代道教对于当代中国的文化和精神生活仍然具有深远的影响,同时也受到了现代生活和社会变迁的冲击和影响。

道教在中国当前的表现形式多样、千姿百态,从道观、修真社团到在线问答平台等都有着它的传承和延续。

一些重要的道教传统和仪式也在当代重现和发扬,比如道教正一派的“玄妙观音”仪式等。

值得注意的是,如今的道教界也面临着一些难题,比如教义的传承和保持、人才的培养和选拔、信仰内容的改变和外界的质疑等。

关于道教

关于道教

典籍
道教周边

道教的发展一般分为汉 魏两晋的起源时期、唐 宋的兴盛、元明期间全 真教的出现和清以后衰 落四个时期
汉魏两晋


作为道教最终形成的两个标志性事件,一是《太平经》 的流传,一是张道陵的五斗米道(天师道)。汉顺帝时 (126年—144年),于吉(一说干吉)、宫崇所传的 《太平清领书》(即所谓《太平经》,据信传自汉成帝 时齐人甘忠可编著的《包元太平经》)得到广泛传播 [2]。到汉灵帝时,张角奉《太平清领书》传教,号为 太平道,自称大贤良师,信徒遍布天下九州,已是颇有 影响。后来,黄巾起义失败,太平道日趋衰微。同样是 在东汉顺帝时,张道陵学道于蜀郡鹄鸣山,招徒传教, 信道者出米五斗,故称五斗米道(也有研究称,乃因其 崇信北斗南斗等五斗星,加之与蜀地弥教结合,故称五 斗弥教,后讹为五斗米教)。其孙张鲁保据汉中多年, 后又与最高统治当局合作,使得五斗米道的影响从西南 一隅播于海内,遂发展为道教正宗天师道[2]。可以说, 商朝前的巫术信仰是战国方仙道的前身、方仙道是汉末 天师道的前身。 两晋南北朝时期,随着炼丹术的盛行和相关理论的深化, 道教获得了很大发展。同时道教也吸取了当时风行的玄 学,丰富了自己的理论。东晋建武元年,葛洪对战国以 来的神仙家理论进行了系统地论述,著作了《抱朴子》, 是道教理论的第一次系统化,丰富了道教的思想内容。 南北朝时,寇谦之在北魏太武帝支持下建立了“北天师 道”,陆修静建立了“南天师道”[2]。
唐宋时期




到了唐宋,唐高祖李渊认老子李耳为祖先,宋真宗、宋 徽宗也极其崇信道教,宋徽宗更自号“教主道君皇帝”, 道教因而备受尊崇,成为国教。此时出现了茅山派、阁 皂派等派别,天师道也重新兴起。自汉晋以来一直隐而 不显的道教金丹一派,由于汉钟离、吕洞宾等人的大力 倡导,内丹之学始露于世。在理论方面,吕洞宾、陈抟、 张伯端等人阐述的内丹学说极为盛行[2]。 此阶段不仅中国内部道教有所发展,更借由迁徙与文化 交流发扬至亚洲其他各处。比方东晋末,五斗米道在中 国南方发动起义失败后,卢循率部逃至越南(交州)。 越南人李脱帮助卢循进攻交州府城,失败后自尽。这是 道教传入越南最早的记载[2]。 在宋朝的道教,信州龙虎山天师世系之受封,始自宋真 宗大中祥符九年(1016年)赐张正随为贞静先生。又 据《宋史.仁宗本记》记载:天圣八年(1030年)五 月甲寅,赐信州龙虎山张乾曜号澄素先生。到宋徽宗时, 虽宠信道士林灵素,但对天师世系亦只给予一般封赠 [注 2]。 宋末元初的道教,在华北出现了王重阳创导的全真道。 后来,王重阳的弟子丘处机为蒙古成吉思汗讲道,颇受 信赖,被元朝统治者授予主管天下道教的权力。而同时, 为应对全真道的迅速崛起,原龙虎山天师道、茅山上清 派、阁皂山灵宝派合并为正一道,尊张天师为正一教主, 从而正式形成了道教北有全真派、南有正一派两大派别 的格局。到元世祖未得位时,常遣所信王先生渡江为间, 不得达,留宿淮西者久之。欲归,惧诛:念北人好鬼, 可以计脱也

导基第四章第二节道教

导基第四章第二节道教

创始人老子为教祖,将《老子》一书 改名为《道德经》,作为道教经典。 2、《道藏》是道教经典的汇编,集 道教经典之大成。唐代编写出我国第 一部《道藏》。明代的《正统道藏》 和《万历续道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 《道藏》。 3、道教的标记为八卦太极图。
四、道教供奉的对象 道教供奉对象主要分尊神、神仙和护 法神将三大类。 (一)尊神
天妃娘娘(妈祖)
文昌帝君:又称
“文曲星”,掌 管文化教育的尊 神。
侍从:天聋、地哑
魁星:掌管文人的荣辱成败。 魁星 “魁星点斗,独占鳌头”
八仙:(暗八仙)
暗八仙
鱼鼓,张果老所持宝物, 宝剑,吕洞宾所持宝物, 笛子,韩湘子所持宝物, 荷花,何仙姑所持宝物, 葫芦,李铁拐所持宝物, 扇子,钟离权所持宝物, 玉板,曹国舅所持宝物, 花篮,蓝采和所持宝物,
E、正一道也称正一教或正一派,即 传统的天师道。正一道以《正一经》 为主要经典。
F、我国道教宫观多属于全真派,正 一派则主要流行于江南地区和台湾省。
二、道教的基本教义
道教的基本教义包括两个方面:
(一)以神化了的“道”为核心信仰, 宣扬“道”是“万物之母”。 (二)乐生、重生、贵生,并千方百 计地追求长生不老,成仙得道。 三、道教的经典和标志 1、道教的主要经典为《道德经》和 《道藏》。道教尊先秦道家学派的

3、道教名山大观
符箓派名山:龙虎山、阖皂山、茅山
武当山——真武大帝祖庭(和四川青城山、江西 龙虎山、安徽齐云山被誉为“四大道教名山”。) 湄州妈祖庙:妈祖庙的祖庭 北京白云观:全真道第一丛林 (道教协会所在 地),与终南山重阳宫、芮城永乐宫并称为全真 道三大祖庭。 苏州玄妙观:正一道主要道观 广州三元宫:岭南香火最盛,信众最多的道观

道教(新)

道教(新)
中国古代宗教——道教篇 道教篇 中国古代宗教
道教与中国古代文化
鲁迅说:“中国文化的根底在道教。”道 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民族宗教,作为中国传统 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民间风俗习惯的联 系尤为紧密,从而成为了解中国民间文化的重 要门径。
一.道教的形成,有三大来源: 道教的形成,有三大来源:
其一是中国古代的自然神崇拜与鬼魂崇拜。 其一是中国古代的自然神崇拜与鬼魂崇拜。 自然神崇拜 中华民族的远祖在原始社会后期就已经有了宗教观念。 中华民族的远祖在原始社会后期就已经有了宗教观念。 原始宗教理念中占主导地位的是对自然神的崇拜及对鬼 在原始宗教理念中占主导地位的是对自然神的崇拜及对鬼 魂的敬畏。到公元前15至前11世纪的殷商时代, 15至前11世纪的殷商时代 魂的敬畏。到公元前15至前11世纪的殷商时代,逐渐形成 了以天帝为中心的天神崇拜,对上帝和天命的信仰取代了 了以天帝为中心的天神崇拜, 天神崇拜 自然神崇拜,原始的鬼魂崇拜演变为以血缘为纽带、 自然神崇拜,原始的鬼魂崇拜演变为以血缘为纽带、结合 宗法体制的祖先崇拜。周朝时鬼神崇拜更为系统, 宗法体制的祖先崇拜。周朝时鬼神崇拜更为系统,出现了 祖先崇拜 天神、地祗(zhī)、人鬼三大支系。 )、人鬼三大支系 天神、地祗(zhī)、人鬼三大支系。自然神崇拜与鬼神 崇拜是道教神系的主要来源。 崇拜是道教神系的主要来源。
道教的信仰特征和基本教义: 三.道教的信仰特征和基本教义:
道教信仰的根本核心为“ 道教信仰的根本核心为“道”,它源于先秦老子,不过 它源于先秦老子, 其涵义已不是老子原意, 宗教化、神学化。 其涵义已不是老子原意,已宗教化、神学化。道教认为它 造物主, 是宇宙主宰,是生成万物、主宰万物的造物主,是至高无 宇宙主宰,是生成万物、主宰万物的造物主 上的具有神秘力量的人格化的神。道教称“大道无形,生 上的具有神秘力量的人格化的神。道教称“大道无形, 人格化的神 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 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 因其无名无形,故早期道教不搞偶像崇拜。 因其无名无形,故早期道教不搞偶像崇拜。 祖师太上老君为 的化身。 道教所尊奉的祖师太上老君 道教所尊奉的祖师太上老君为“道”的化身。 道教的最高目标是“得道成仙” 道教的最高目标是“得道成仙”认为通过修道而人可返 本还原,与道合一, 本还原,与道合一,修炼成仙方法

道教文化常识

道教文化常识

道教形成两大派系阶段
金元以来至今, 金元以来至今,全国道教形 成全真道与正一道两大教派。 成全真道与正一道两大教派。 目前全国道教宫观大部属全真派, 目前全国道教宫观大部属全真派, 正一道主要流行在江南和台湾省。 正一道主要流行在江南和台湾省。
全真道也称全真教或全真派, 全真道也称全真教或全真派,是兴起 于金代的北方最大的道教宗派, 于金代的北方最大的道教宗派,创始人为 陕西咸阳人王喆 号重阳,以老子的《 陕西咸阳人王喆,号重阳,以老子的《道 德经》 儒家的《孝经》 佛教的《 德经》、儒家的《孝经》、佛教的《般若 心经》为主要经典。 心经》为主要经典。 正一道也称正一教或正一派, 正一道也称正一教或正一派,即传统 的天师道。正一道以《正一经》 的天师道。正一道以《正一经》为主要经 典。
八仙指李铁拐(也称铁拐李) 八仙指李铁拐(也称铁拐李)、汉钟离 也称钟离权) 张果老、何仙姑、蓝采和、 (也称钟离权)、张果老、何仙姑、蓝采和、吕 洞宾、韩湘子、曹国舅。 洞宾、韩湘子、曹国舅。
汉锺离
铁拐李借尸还魂
韩湘子蓝关度叔
曹国舅隐居山巖
蓝采和歌板行乞
张果老倒骑毛驴
何仙姑飞行侍母
玉 清 元 始 天 尊
上 清 灵 宝 天 尊
太 清 道 德 天 尊
(2)四御
• • • •
玉皇大帝: 玉皇大帝:昊天金阙至尊玉皇大帝 紫微北极: 紫微北极:大帝紫微中天北极大皇大帝 勾陈南极: 勾陈南极:大帝勾陈上宫南极天皇大帝 后土皇地祗: 后土皇地祗:承天效法厚德光大后土皇地祗
四御的职责
三、道教的经典和标记
道教的标记为八卦太极图。 道教的标记为八卦太极图。 八卦太极图
四、道教供奉的主要对象
• • • 尊神:三清、四御、三官、 尊神:三清、四御、三官、日月

什么是道教,道教的起源道术典籍教派详解

什么是道教,道教的起源道术典籍教派详解

 什么是道教,道教的起源、道术、典籍、教派详解什么是道教,道教的起源、道术、典籍、教派详解编辑/ 中国道家研究院道教,又称道家、黄老、老氏与玄门等,是中国土生土长的本土宗教,是中国人的根蒂,是东方科学智慧之源,深深扎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

据道经记载,道教起于盘古开天辟地,元始立教说法。

传至世间则创始于黄帝崆峒问道、铸鼎炼丹,阐扬于老子柱下传经、西出函谷。

故以黄帝为纪元计,道历至今已有4700多年。

道教以“道”为最高信仰,以神仙信仰为核心内容,以丹道法术为修炼途径,以得道成仙与道合真为终极目标,追求自然和谐、国家太平、社会安定、家庭和睦,相信修道积德者能够幸福快乐长生久视,充分反映了中国人的精神生活、宗教意识和信仰心理,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

道教对中国的学术思想、政治经济、军事谋略、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国民性格、伦理道德、思维方式、民风民俗、民间信仰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鲁迅先生曾深刻指出“中国根柢全在道教”。

当代要论古人语汇中的黄老、道家即是道教。

道教是以“道”为最高信仰的具有中华民族文化特色的本土宗教。

它是中国人的根蒂,是东方科学智慧之源。

据道书记载,始于龙汉祖劫,玉清教主元始天尊说法度人,传至世间,开宗演教于轩辕黄帝(前2717—前2599)祭祀天帝与崆峒问道,阐扬理论于道祖老子(约前570—前400)函关授经和西行传教,活跃民间于汉末建立太平道的张角(活动于约168—184年)和组织五斗米道的张修(活动于约178—191年)。

故奉元始天尊为鼻祖、轩辕黄帝为始祖、太上老君为教祖。

一起源与称呼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和结合本土儒教,如道教的音乐是模仿儒教祭祀的音乐并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而形成的。

但是道教与道家是不同的,因为道家是学问,道教是宗教。

道教的科仪与祭祀最早可追朔于原始时期的崇拜自然与鬼神,从最早的人神沟通的占卜等多种方式,原始宗教逐渐演变成商周时期的祭祀上天和祖先。

道教的形成与演化

道教的形成与演化

道教的形成与演化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一种非常特别的信仰体系,那就是道教。

道教源远流长,历经沧桑千年,早在春秋战国时期,道家思想就已经成为各种哲学学派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道教宗教信仰则是继承并发展了道家思想而来。

那么,道教是怎么形成与演化的呢?一、道教的形成道家思想是道教宗教信仰产生的根源,现代学者将道家思想的形成时间约定为西周初期。

在那个时期,随着天帝信仰的逐渐式微,万物归元、天人合一的思想逐渐形成。

同时,随着各种学派思想的盛行和变革,道家思想日趋成熟。

道教宗教信仰诞生的时间则出现在汉代,公元三世纪,道教宗教信仰已经形成,而《道德经》、《鬼谷子》等专门的道家经典也陆续问世。

二、道教的演化道教的演化历程,大约分为三个阶段:1、兴起阶段道教的兴起发生于东汉末年,具体而言,张道陵所创立的五斗米派,是道教最古老、最有影响的组织之一。

五斗米派的教义强调“大道无形”,诸法自然,提出了许多抉择生死之法术,更因集中展开医术和咒术而成为许多张家世族宗教信仰的中心。

2、繁荣阶段封建时代,道教开始进入繁荣时期。

而道教神仙、道教仙术、飞升成仙这些思想,又进一步扩充道教的宗教内容,从而在民间信仰中广泛传播。

这时期,太上老君、元始天尊、南斗星君等神灵开辟出来了自己的道场。

并开创了许多神仙教派,比如著名的全真教、天师道等,这些道派在历史上的影响力和地位都非同一般。

3、发展阶段清代,道教的中兴期,道教神秘体验、道德修养和人生哲学的思想成为时代人们急需的的精神支柱和精神滋养,道教中的金丹、神变、飞升等花样,都康士各种修炼方法所区别。

在此期间,道教有了新的内涵,道教文化也非常丰富和多元化。

综上所述,道教信仰凝聚着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

道家思想为道教信仰奠定了基础,道教信仰在历史的演化逐渐成为了一个为人类提供灵性支撑的完整信仰体系。

道教最基本的是自我修行,意志和道德的信条,亲和自然又高岛敬耶。

不同于佛教、基督教等其他传统宗教,道教注重个人的内在修养和境界的开阔,不注重信仰和救赎的聂和,它所讲的道与天人合一的境界,则令人叹为观止。

道教的起源与发展

道教的起源与发展

道教的起源与发展1. 导论道教作为中国传统宗教之一,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世纪。

本文将探讨道教的起源、发展以及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2. 道教的起源道教起源于古代中国的思想家老子。

老子主张“道可道,非常道”,认为万物皆由无形的道构成,鼓励人们追求无为而治的生活。

老子的思想被写成《道德经》,成为道教的经典之一。

3. 道教的演变随着时间的推移,道教逐渐演变成为一种宗教信仰体系。

在汉朝时期,道教与儒家思想相互融合,形成了道家儒家的正式体系。

众多道士组成的道教组织开始建立庙宇,信徒逐渐增多。

4. 道教的发展道教在隋唐时期达到了鼎盛时期。

这一时期,道教被皇室和贵族广泛接受,成为帝王和权贵们追求长寿和永生的信仰。

此时期出现了许多重要的道教经典和仪式。

5. 道教的影响道教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道教对中国文人的思维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

道教鼓励追求自然与宇宙的和谐,提倡无为而治的生活方式,影响了许多中国文人的创作和思考。

其次,道教对中国社会的伦理观念和行为规范产生了重要影响。

道教的价值观强调谦逊、无私和和谐,对整个社会形成了积极的影响。

6. 道教的传播道教在传播过程中也受到其他宗教的影响。

例如,佛教的传入对道教产生了一定的冲击和影响,两者形成了许多共同的信仰和仪式。

道教在东亚各国也得到了广泛传播,对日本和韩国的宗教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7. 道教的当代发展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道教在当代中国的地位有些下降。

然而,道教在文化传承和精神信仰方面仍然扮演着重要角色。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新关注道教的哲学思想和生活方式,追求内心的宁静和平衡。

结尾:道教的起源与发展充分展示了中国古代思想的深度和独特性。

道教的哲学思想和价值观对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化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我们应该珍惜和传承道教的智慧,以期在现代社会中找到和谐与平衡的生活方式。

道教的起源与形成

道教的起源与形成

道教的起源与形成导语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规模宏大的宗教,内容十分丰富。

它对古代中国及亚洲有深远的影响。

道教有大量的经籍文献,是我国古代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具有我国的历史与民族文化的特点。

史学界与道教界一般都认为它形成于东汉顺帝(公元126--144)年间,至今已有一千八百多年的历史。

但若追溯到战国时传播神仙方术的“方仙道”与西汉时托黄帝而言神仙之术、托老子而言修道养寿的“黄老道”,则这种宗教信仰在我国流传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长期以来已成为民间习惯的宗教观念,所以至今在部份群众中仍有一定的影响。

道教是在我国传统的宗教和传统的哲学的土壤中产生的。

其思想渊源主要源于先秦的鬼神崇拜、神仙信仰和两汉的黄老学说。

宗仰黄帝、老子及其学说是它最本质的特征。

我国的鬼神崇拜可以上溯到远古时期,在原始社会就已存在。

先民们将日月星辰、风雨雷电、山川河岳,皆视为有神主宰,因而产生敬畏感,乃对之顶礼膜拜。

殷周以来,人们认为天帝(或称帝、上帝)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最高主宰。

此外,人们还相信,人死后灵魂不灭,或成神,或变鬼,鬼神在冥冥之中可以加害于人,也可以庇护于人。

与天帝、鬼神观念相联系,我国古代巫术盛行,遇事便由巫祝通过卜筮向上帝请求答案。

原始的鬼魂崇拜已发展到以血缘为基础,与宗法关系相结合的祖先崇拜,其祭祖活动定期举行。

巫觋被看成能与天帝、鬼神相交通的人,可以决断吉凶、预卜未来。

到周代,已形成天神、人鬼、地祗的一整套鬼神系统。

这些,后来都为道教所沿袭继承,这是道教多神崇拜的来源。

战国时期出现了神仙家。

秦汉时期的神仙家称为方士。

秦始皇时的徐市、韩当、侯公、石生、卢生、汉武帝时的李少君、栾大等,都宣称在渤海湾中有蓬莱、方丈、瀛洲三座神山,上面住着羡门、高誓、安期生等众多神仙。

神仙离人不远,曾有人到过那里。

神山上的禽兽全是白色的,宫殿楼阁全用黄金白银砌成。

没有到达时,望之如云。

等到达时,三神山却在水下面。

并且风会将船吹走,使人始终不能踏上神山。

道教的起源和发展中国古代宗教之一

道教的起源和发展中国古代宗教之一

道教的起源和发展中国古代宗教之一道教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宗教信仰,起源于公元前2世纪的汉朝。

它以道家思想为基础,强调与自然和谐相处,追求长生不老和超脱尘世的境界。

本文将探讨道教的起源和发展,以及其在中国古代宗教中的地位。

一、道教的起源道教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春秋战国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社会出现了许多思想家和哲学家,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老子和庄子。

老子是道教的创始人,他在《道德经》中阐述了道家思想的核心理念。

庄子则进一步发展了道家思想,提出了“无为而治”的观念。

道教的发展得益于汉朝时期的皇帝和贵族的支持。

汉武帝时期,道教开始受到官方的认可和推崇。

汉武帝曾派遣使者前往西域寻找长生不老之药,并将道教的经典《道德经》收入国家经典之中。

此后,道教逐渐成为中国古代的主要宗教之一。

二、道教的发展道教在汉朝时期经历了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

在这个时期,道教的教义逐渐完善,组织结构逐渐健全。

道教的教义主要包括追求长生不老、修炼内丹、尊崇自然等内容。

道教的组织结构主要由道士和道观组成,道士负责传授教义和进行仪式,道观则是道教信徒进行礼拜和修行的场所。

道教在隋唐时期达到了鼎盛时期。

隋唐时期,道教得到了皇帝和贵族的大力支持,成为了国家宗教。

许多道教寺庙和道观在这个时期得到了兴建和扩建。

道教的教义也进一步发展,出现了许多重要的道教经典和教派。

然而,随着宋代以后,道教逐渐衰落。

这主要是由于佛教的兴起和儒家思想的影响。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对道教造成了一定的冲击,许多人转而信仰佛教。

儒家思想则强调社会伦理和道德,与道教的追求超脱尘世的理念相悖。

因此,道教在宋代以后逐渐式微,成为了中国古代宗教中的一个小众信仰。

三、道教在中国古代宗教中的地位道教在中国古代宗教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它不仅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宗教信仰,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道教的思想对中国古代的哲学、文学、艺术等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道教的核心理念是与自然和谐相处,追求长生不老和超脱尘世的境界。

道教文化

道教文化

勾陈上宫天皇大帝、 中天紫微北极大帝、
南极长生大帝、
承天效法后土皇地祗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3)三官:天官、地官、水官。 明代说法:“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
(4)日月五星 (5)四方之神:东方青龙、南方朱雀、西方白虎、北方玄武。
风鬼虎 从物, 虎的为 ’能百 成力兽 为,之 降常长 服常, 鬼跟它 物着的 的龙威 一一猛 对起和 最出传 佳动说 拍,中 档‘降 云服 从 龙
第三节 道教文化 一、道教的形成和派别
(一)道教的形成 1、道教形成的三个时期:原始道教阶段
太平道(创始人张角) 五斗米道(创始人张陵
理论化阶段 形成宗派阶段 2、中国两大道教系统:全真派、正一派 (二)道教的主要派别 1、早期道派:形成始于东晋,主要有天师派,上清派,灵宝派 楼观派。
2、南宋道教主要派系有:全真派、正一派。
2、五岳: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
3、山西芮城永乐宫:为全真派三大祖庭之一,吕洞宾诞生地。
4、江苏苏州玄妙观
(5)沈阳太清宫:我国东北地区最大道观,
(6) 武汉长春宫:是全真道龙门派创始人邱处机修道之处。
(7)台北指南宫:台湾地区道教本山。
第 五 章
中 国 宗 教
第三节 道教文化
第三节 道教文化 道教是以“道”为最高信仰的中国传统宗教。
产生于东汉中叶,是在中国古代宗教信仰基础上逐渐形成的。 道教奉老子为教主,尊之为神明; 《道德经》奉为根本经典。 道教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节 道教文化 一、道教的形成和派别
(一)道教的形成 1、道教形成的三个时期:原始道教阶段 理论化阶段 形成宗派阶段
一它朱朱 样也为雀 ,有赤又 故从色可 又火,说 叫里像是 火重火凤 凤生,凰 凰的南或 。特方玄 性属鸟 ,火。 和, 西故 方名 的凤 不凰 死。 鸟

中国历史上的道教是怎样形成的

中国历史上的道教是怎样形成的
日本、韩国等亚洲国 家
道教对西方文化的影响
道教与西方宗教的对话与交流
道教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影 响
感谢观看
Thank you
汇报人:XXX
道教强调“道” 和“德”,提倡 自然、和谐、无 为、不争等理念, 对中国人的价值 观和行为方式产 生了重要影响。
道教的神话传说 和民间信仰,丰 富了中国的民间 文化,如八仙过 海、牛郎织女等 故事深入人心。
道教的养生理念 和修炼方法,如 太极拳、气功等, 对中国人的健康 和生活方式产生 了积极影响。
道家思想的核 心:道、德、
无为、自然
道家思想的影 响:对中国哲 学、宗教、文 学、艺术等领 域产生了深远
影响
道教与神仙信仰的结合
道教吸收了民间的神仙信仰, 形成了独特的神仙体系
道教的神仙信仰与古代哲学、 医学、天文学等学科相结合
道教起源于古代中国的神仙 信仰
道教的神仙信仰对古代中国 人的生活和思想产生了深远
道教的修行方法与道术
修行方法:内丹修 炼、外丹修炼、符
箓、斋醮等
道术:包括养生、 炼丹、占卜、风水

道教经典:《道德 经》、《庄子》、
《列子》等
教义:主张清静无 为、天人合一、道
法自然等
5
道教的历史地位与影响
道教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
道教是中国本土宗教之一, 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
文化底蕴。
道教在中国历史上曾经扮 演过重要角色,对政治、 文化、社会等方面都产生
道教在东亚文化圈的影响
道教的思想和信仰在东亚文 化圈中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 接受。
道教的神话传说和民间信仰 在东亚文化圈中具有很高的
知名度和影响力。
道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 组成部分,对东亚文化圈产 生了深远的影响。

道教的发展及其文化内涵

道教的发展及其文化内涵

道教的发展及其文化内涵道教,又称为道门或道家,是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起源于远古时代的中国,距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道教在中国文化中具有深厚的影响,它的发展历程和文化内涵也极其丰富多彩。

本文将从道教的起源、历史、文化内涵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道教的起源道教起源于远古中国的部落生活和宗教信仰,早在商代已经有了“神物敬拜”、“神灵鬼神”等信仰文化。

至战国时期,先秦诸子学派逐渐形成,都对宇宙和道的探究持有自己的理解。

其中道家学派提出“道德经”和“道家五经”等经典,奠定了道教的思想基础。

汉朝时期,道教逐渐发展起来,各流派相继兴盛,特别是东汉末年道教扎根民间,逐渐形成独立的宗教体系。

二、道教的历史隋唐时期,道教成为了社会上祭祀活动的主导,它给人们带来灵感、信仰、安慰与抚慰。

唐代笔记《肆志》记载:“自汉以来,道家之学盛行于天下。

仙人传授术法,称为真人,其所行之术人莫可知。

魏晋以来,道家之术稀漏,明正弘辟……阳真人尤为精通,其所授术不可尽数。

”唐朝是道教发展的高峰期,当时道教教义深入人心,道教的流派更加丰富多彩。

唐玄宗也曾亲自赐封李光地为大宗师,大力支持道教的发展。

唐代还产生了众多重要的道教文化名人,如著名的神仙张三丰、符箓高手赵州桥等等。

明清时期,科举制度逐渐完善,百姓的求学之路更加通达,而道教也随之发生了转变。

道教强调“东方玄学”,并且注重注重灵气、藏书、谶纬方面的研究,鼓励修学,强调修身养性、天人合一等宗旨。

此时期的元旦、重阳、上巳等传统节日和祭祀仪式也都与道教密切相关。

三、道教的文化内涵道教是中国文化中极具特色和影响力的宗教信仰,它在文化内涵方面的特点也极其丰富多彩。

首先,道教主张“道法自然”,追求自然、纯粹、平衡与和谐的境界,它的修道主张与中国传统哲学中的黄老思想有许多相通之处。

其次,道教十分注重宇宙论和人类学,它强调天、地、人之间的互动关系,强调“天人合一”的观念,认为人与自然、神仙、家族、社会、政权等因缘而生相互关系,走出了一条符合中国传统观念的文化之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化:
是指道教对岭南文化的某些方面实 现渗透功能的文化现象,如道教的 诸神崇拜、科仪道术、哲理思想, 对岭南信仰、岭南民俗和岭南文学 艺术所产生的渗透效应。
(1)岭南食俗讲究,反映道教重生养生思想 (2)岭南丧俗豁达,体现道教乐生思想 (3)岭南杂俗方术,渗透道教斋醮科仪
第一,岭南饮食讲究少而精,符合道教“节食”原则 第二,岭南饮食讲究清淡,适合道教“淡味”要
“十不葬” 谣诀: 一不葬粗顽石块;二不葬急水滩头:
三不葬深沟绝壁;四不葬孤独山头; 五不葬神前庙后;六不葬左右休囚; 七不葬山岗撩乱;八不葬风水悲愁; 九不葬坐下低小:十不葬龙虎尖头。

王嘉《拾遗记》
道教文化形貌:
是指道教文化元素组成一个统合 整体的现象,它包括道教的信 仰、道义、教理以及道功、道 术诸因素。
五斗米道:
(张)陵,顺帝时客于蜀,学道鹤鸣山中, 造作符书,以惑百姓。受其道者辄出五斗 米,故谓之“米贼” 。

范晔《后汉书·刘焉列传》
太平道:
巨鹿张角自称“大贤良师”,奉事黄老道, 畜养弟子。

范晔《后汉书·皇甫嵩列传》
(1)以符水药物治病传播 (2)以善道教化天下 (3)以壮大神威布道
九疑五岭,神仙之墟,山水幽奇,烟霞胜异,如 阳朔之峰峦挺拔,博罗之洞府清虚,不可忘也。 所以祝融棲神于衡阜,虞舜登仙于苍梧,赫胥耀 迹于潜峰,黄帝飞轮于鼎湖,其余高真列仙,人 臣辅相,腾翥逍遥者。无山无之,其故何哉?山幽 而灵,水深而清,松竹交映,云萝杳冥,固非凡 骨尘心之所爱也。况邃洞之中,别开天地,琼膏 滴乳,灵草秀芝,岂尘目能窥,凡屣所履也。得 延年之道,而优游其地,信为乐哉!

李昉《太平广记》卷四十三《薛玄真》
第一,岭南政治气候宽松,适合道教生长
第二,岭南民俗古朴,与道教有共通之处 巫术流行 图腾崇拜 神仙信仰
第一,岭南政治气候宽松,适合道教生长 第二,岭南民俗古朴,与道教有共通之处 巫术流行 图腾崇拜 神仙信仰
从楚地、蜀地传入 从吴地传入
(二)道教文化的“南化” 1、步罡踏斗摄自岭南巫舞 2、气禁承自岭南禁咒 3、道啸源自岭南巫啸
“南化”:
指道教文化中的斋醮仪式、神 仙体系和仙学理论在一定程度 上受到岭南文化的熏染和影响, 有的甚至是直接摄取岭南文化 的某些方面或内容。
步罡踏斗:
禹届南海之滨,见鸟禁咒,能令大石 翻动,此鸟禁时,常作是步。禹遂模 写其行,令之入术。自兹以还,术无 不验。因禹制作,故曰禹步。末世以 来,好道者众,求者蜂起,推演百端。
一、道教和道教的南传
(一)道教的形成与传播方式 1、道教的形成 2、道教的传播方式
(二)道教南传的条件与途径
1、道教南传的条件 (1)岭南秀异的地理环境,成为
仙道乐至的福地
(2)岭南殊异的人文环境,契合 道教文化形貌
2、道教南传的途径
二、道教与岭南文化的互化 (一)岭南文化的“道化” 1、岭南信仰富有道情 2、岭南民俗蕴涵道味 3、岭南文学艺术饱含道韵
求 第三,岭南食肆建筑,吻合道教崇尚自然品格 第四,岭南饮食讲究食疗,契合道教服饵主张 第五,岭南食肆和菜谱,使用道教术语
首先,对死的称谓,契合道教“成仙”追 求
其次,墓地的选址,符合“风水”学说
再次,随葬的器物(镇墓券 )充满道教色彩
画井符
“井”字正面图 (引自《道法会元》卷二百五术取材道教仙话 (2)文学艺术体现道教精神 首先,表达“自然”审美观 其次,反映“抱朴”人生观 再次,抒发浪漫情怀
道教与岭南文化
一、道教和道教的南传 (一)道教的形成与传播方式 (二)道教南传的条件与途径 二、道教与岭南文化的互化 (一)岭南文化的“道化” (二)道教文化的“南化”

《洞神八帝元变经》
气禁 :
善行气者,内以养身,外以却 恶。……以炁禁金疮,血即登止, 又能续骨连筋。以炁禁白刃,则可 蹈之不伤,刺之不入。若人为蛇虫 所中,以炁禁之则立愈。

葛洪《抱朴子内篇·至理》
太始二年,西方有因霄之国, 人皆善啸,丈夫啸闻百里,妇 人啸闻五十里……。人舌尖处 倒向喉内,亦曰两舌重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