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和道教的区别
佛儒道三教文化的区别

佛儒道三教文化的区别先说佛教、道教、儒教之异第一、佛家讲“超世”,道家讲“出世”,儒家讲“入世”佛教主张“无生”,认为现实对人来说都是苦海。
对现实人无能为力,所以要忍受和超脱----即“超世”。
要忍受和超脱,就要放弃各种欲望,追求超脱生死轮回的"苦海"而进入涅磐(无苦的极乐世界)。
佛教主张舍弃对现实物质的追求,注重精神的修持和对来世的向往。
道教认为,个人修养的提升乃至成仙明道,根本在于个人的修炼,跟别人没有关系,主张远离人群到深山老林找块地方修炼。
道教的修炼方法上也充分反映了道教的“出世”思想。
道教运用内丹和外丹进行修炼。
所谓内丹就是气功,外丹就是服用长生不老药。
而修炼内丹和外丹都是个人的事,秘密的事,需要远离社会,所以,道教是主张"出世"的。
儒家是主张参与社会的,而且主张个人的自我完善是在参与社会的过程中才能实现。
比如儒家的人生目标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实际上是把人自身的发展与对家庭、社会的贡献紧密联系在一起了。
所以儒家是主张"入世"的。
第二、佛家重心理,道家重生理,儒家重做人佛教对“心”的诠释,有诸多层次的分析说明,更用许多的比喻来阐释我们的心,进而教导我们如何找心、安心、净心。
“心理学”西文原意为“阐释心灵的学问”,后来引申为“研究人类自身问题的行为科学”。
这种发展演变符合佛教对宇宙人生的阐释,所谓“心能生万法”。
佛教从心的角度概括世界万物的一切,并对人的行为问题进行根本性的探讨与阐释,因此,佛教早已构建一套成熟的心理学知识体系。
佛教的教义几乎都在谈心,在诸多经论中随处可见,其中以“唯识学”对人类精神的分析,最具现代心理学色彩。
道教主张以生为真实,追求延年养生、肉体成仙。
道教认为,人的生命由元气构成,肉体是精神的住宅,要长生不死,必须形神并养,即有“内修”“外养”的工夫。
儒教是礼法,要求如何做人,每个人应该怎么做。
儒教崇尚的是“存天理、灭人欲”,哪怕削足适履也要人来适应宗法社会的纲常,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佛教与道教比较:中国佛教与中国道教

佛教与道教比较:中国佛教与中国道教佛教与道教是中国最为广泛传播的两大宗教体系,二者在中国历史长河中有着悠久的历史与文化渊源,在诸多方面均有交错与相互借鉴的现象。
本文将从历史、基本教义、修行方式、宗教仪式、社会影响等方面对比佛教与道教的不同之处。
一、历史渊源佛教是在汉朝光武帝时由印度传入中国,并经历了东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等时期的传播和发展。
它与中国儒教、道教、法家等学说拥有相互影响和借鉴的历史。
道教则早于佛教出现在中国,它的形成源于先秦时期的自然观念和老庄哲学,经过汉代以来的整理和发展,形成了独特的道家宗教思想体系。
二、基本教义佛教强调“四大皆空,万物一体”,认为人生苦难的根源在于贪欲、嗔怒、愚痴,由此提出了“三乘十二因缘”、“八正道”、“四谛”、“六度”等教义。
而道教则强调道、功、德、仁、礼等五个基本要素,强调修行“内观自省,外护天和”,认为道是宇宙的源头,强调道心修持和自然与人的和谐关系。
三、修行方式佛教对修行方式观有着自身的体系,包括禅修、念佛、求愿等不同的修行方式,强调的是从个人修行中获得拯救,开悟,超脱的归宿。
而道教则着重于对自然界的感知与践行,强调的是融化入自然与社会,以达到起正化万物,达到长生不死,化元洞冥的境地。
四、宗教仪式佛教和道教在礼仪上的习惯存在一定的区别。
佛教以经典和意识为中心,演绎出了僧侣法会,各种机会戒律等仪式和仪式,厉行慈善、布施是佛教获得功德的途径。
而道教则以祭祀,个人崇拜和各种符咒等为主要仪式,配合道功、酒、食、香等仪式,以达到祛病延年的目的。
五、社会影响佛教和道教影响着中国数千年的文化和精神生活。
佛教给中国带来了博大精深的佛教文化和风尚,对中国文化史造成了深远的影响,推动了人类觉醒和道德修养,同时像舍利弗、法显、唐玄宗等佛教圣人也为佛教创造了广泛深远的社会影响。
道教则具有贯穿中华文化传承的独特精神,其强调自然、缘分和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观念贯穿于中国文化中,为后世思想家、科学家、文艺人才提供了精神支持和文化根基。
道教和佛教哪个境界高

道教和佛教哪个境界高道教和佛教是中国古代两大重要的宗教哲学传统。
虽然两者有着一些相似之处,但它们在境界的高低上有着不同的理念和实践。
关于道教和佛教哪个境界更高这个问题,人们有着不同的观点和看法。
本文将探讨这个问题,并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比较。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道教和佛教的境界是指什么。
在道教中,追求的境界主要是“长生不死、与天地合一的仙境”,强调修行养生,追求长寿和超凡脱俗。
而佛教则强调解脱和超越生死轮回,追求涅槃的境界,即彻底超越红尘世界的束缚,达到无尽的智慧和解脱的境界。
因此,两者的境界目标略有不同。
从理论层面上看,佛教的境界更高。
佛教以悟道、觉者为最高目标,通过坚持慈悲、智慧和禅定三学,逐渐摆脱欲望的束缚,达到超脱红尘、解脱苦难的境界。
佛家经典中的诸多概念和教义,如“五蕴皆空”、“无我”、“缘起性空”等,皆是对人类存在和现实的深刻思考和解释,具有高度的哲学性和智慧。
佛教强调个体的自觉和悟性,认为每个众生潜藏着成佛的潜能,只要经过修行和觉悟,就能脱离轮回,成为“觉者”。
然而,从实践层面上看,道教的境界更高。
道教注重身体、心灵和自然的和谐,推崇内观、内修和无为而治的理念。
道教强调返璞归真、回归自然,主张通过修炼和养生来达到治疗疾病、延寿长生的境界。
道家强调身心的平衡,注重呼吸、养生和调养,追求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状态。
在道教的修行实践中,许多功法和方法,如炼丹、冥想、养性等,都是以养生、防病和长寿为目标,通过调整身心状态和气机的运行,达到更高的境界。
此外,道教还强调“无为而治”的境界。
这意味着要以不争、无求为原则,不抗拒和逆转人生的种种变化。
通过明辨妄心、放下执着,达到内心的宁静和超脱,从而达到一种无欲无求、安逸自若的境界。
在现代社会中,这种无为而治的理念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因为它可以帮助人们去除焦虑、追求内心的平静和自在。
综上所述,道教和佛教对境界的理念和实践有着各自的优点和特点。
道教注重养生和与自然的和谐,佛教则强调解脱和智慧。
中国古代的道教与佛教信仰

中国古代的道教与佛教信仰中国是一个多元文化的国家,拥有丰富而多样化的宗教信仰。
在古代,道教和佛教是两种重要的宗教信仰体系,对中国文化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中国古代道教和佛教信仰的起源、发展和主要特点,并对两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进行比较。
一、道教信仰的起源与发展道教信仰起源于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道家”。
道家强调追求自然真理与人类和谐共处的理念,并提倡无为而治、反对官僚制度。
在北魏时期,道教开始形成独立的宗教体系,发展成为一个拥有很多神仙和灵魂信仰的集合体。
道教经典《道德经》成为了道教信仰的核心文本。
道教注重修炼身心合一,追求长生不死的境界。
道教信徒会通过炼丹炼药、冥想和做功德等修行方式来达到超脱尘世的目标。
此外,道教也与中国的民间信仰相结合,形成了具有浓厚民俗色彩的道教仪式和庙会。
道教的养生保健理念和卜筮等巫术形式也深深影响了中国的传统医学和卜卦学。
二、佛教信仰的传入与演变佛教是公元1世纪左右从印度传入中国的宗教信仰。
佛教注重解脱人类苦难,提倡人们放下欲望,追求内心的平静与般若智慧。
佛教经典《般若心经》和《法华经》等成为佛教信仰的核心经典。
佛教信仰不断融入中国文化,并与中国的思想和信仰产生交融。
在晋代,佛教与中国的道德观和儒家学说相互渗透,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佛教。
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在中国传播得较多,丰富了中国的佛教文化,并在中国培养了众多的禅宗和净土宗等佛教教派。
三、道教与佛教的联系和区别虽然道教和佛教在很多方面都有相似之处,但它们也存在着一些显著的区别。
首先,道教注重无为而治,追求自然真理和长生不死的境界,而佛教强调解脱人类苦难,追求内心的平静和智慧。
其次,道教强调修炼身心合一,追求仙人境界;佛教则主张放下欲望,通过坚持正念和修行达到解脱。
此外,道教往往与中国的民间信仰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道教民俗;佛教则更注重僧侣的涵养和修行,以寺庙为主要场所。
尽管有着不同的特点,道教与佛教在中国的宗教历史中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佛教和道教的法名有何异同?

佛教和道教的法名有何异同?一、名称的称谓佛教:佛教的法名通常是通过受戒仪式而得,称为“法号”。
法号常以梵文或汉字组成,以表达佛教教义和修行法门的内涵。
例如,释迦牟尼佛的法号“释迦牟尼”意为“摆脱苦难而得安乐之聪明者”。
道教:道教的法名一般是道士受戒后得到的,被称为“道号”。
道号通常由道士自己起,可以是一个字、一个词或一个句子。
道号多与道教信仰和修行有关,给人以神秘与超越的感觉。
例如,庄子的道号“庄周”代表了他对无为而治的理解。
二、名称的起源佛教:佛教的法名大多源于梵文或巴利文的词汇,这些词汇往往有深邃的宗教意义。
法名的起源和佛陀本人的经历、教义和修行有关,具有独特的象征意义。
法号帮助人们记忆佛陀和佛陀的教义,同时也凝聚了信众对佛陀的崇敬之情。
道教:道教的法名起源多样,可以是道士自己起的名字,也可以是师父或道教长老所起的。
法号的起源通常与道教的符号、神仙、道经等元素相关。
通过起法号,道士可以表达自己对修道的理解和追求,传递道教修行的智慧和方法。
三、名称的意义佛教:佛教的法名所蕴含的意义常常是对佛教教义的概括和体现,代表了佛陀教导众生的智慧和慈悲。
法名的意义可以是对佛陀修行历程的总结,也可以是对佛陀智慧境界的描述。
每个法名都有其深远的内涵,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佛教的教义和修行。
道教:道教的法名多有神秘与超越的意味,可以从字面上理解,也可以从道教的奥义中领悟。
法号通常直接或间接地表达道士的修行目标和追求,旨在引导道士通过修炼达到超越生死境界。
法名的意义常常包含对自然、宇宙和人生本质的思考和理解,承载着道教的哲学思想和神秘经验。
综上所述,佛教和道教的法名在称谓、起源和意义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异同。
佛教的法名多以梵文或巴利文为基础,以表达佛陀的智慧和修行道路;道教的法名则更为随意,常与符号、神仙和道经相关,旨在体现道士对修道之理解与追求。
无论是佛教的法号还是道教的道号,它们都富含意义,是信众和道士在修行道路上的重要象征和指引。
道教与佛教的区别

道教与佛教的区别(万景元道长)自宋朝以来,修道之人多言三教之同,少有说佛道之异者。
乃至有伍柳派之《仙佛合宗》,认为佛就是仙,仙就是佛。
援引佛典与金丹之书印证,道教或以伍柳派为正宗,而佛教乃汲汲以柳华阳之徒为异端、为魔民。
足见正统佛教并不认为金丹大道与释迦之原意相符也。
而有些道教乃以此为号,欲以金丹统摄三教,唐突佛祖,又失去了金丹之本意,岂非可笑?道教为东方之教,佛教为西方之学。
道教的长乐世界在东方,是太阳升起的地方,太乙救苦天尊所主掌;佛教之极乐世界在西方,是太阳落山的地方,地藏王菩萨所主掌。
是以道教是生发之阳气,故注重乐生、贵生、爱身、宝身,认为人生是快乐的,有许多值得留恋的东西,所以追求长生不死。
道教的神仙有天仙、地仙之分,所谓地仙者,就是长住人间,云游三山五岳、十洲三岛的,他们在人间逍遥自在,享受快乐的生活。
佛教则是太阳落山的阴气,是以其以人世为婆娑世界,认为人生是痛苦的,是不圆满的,故追去寂灭。
其所谓罗汉果者,即是不再来到这个婆娑世界。
道教追求的是不死,佛教追求的是不生。
也可以这样说,道教的极乐世界,其实是立足现实的。
佛教的极乐世界是彼岸的。
道教承认形而下的现实社会,认为人的肉体是真实存在的,神仙就是肉身不坏,所以道教非常注重保养自己的身体、维护自己的健康。
而佛教则认为肉体是臭皮囊,是累赘,是障碍,所以并不怎么注重身体的养护。
而一味追求心性的超脱,和彼岸世界的快乐。
道教讲承负;佛教讲因果。
承负者,就是祖宗积德,则子孙受到荫蔽。
自己造孽,则儿孙受到谴责。
因果者,就是上辈子积德,这辈子享福。
上辈子造孽,这辈子受罪。
所以佛教认为一切都是宿世的因果,是宿命,教人要认命,接受现实。
纵然是暴君,也是他的福德,你生身下贱,你是活该,是报应。
道教则勉励人,这辈子多做好事,道士好为帝王师,勉励君主多做好事。
如果君主不贤明,那么就会遭到百姓的反抗,这个也是承负。
佛教教人做温顺的良民,非常适合统治者的愚民政策。
佛教和道教的比较研究

佛教和道教的比较研究佛教和道教是中国传统的两大宗教,它们源远流长,影响至今。
然而,对于它们的比较研究,我们却往往一知半解。
本文将从佛教和道教的起源、信仰中心、思想体系和实践方法等方面进行比较研究,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这两大宗教。
起源与发展佛教源于印度,公元前6世纪,释迦牟尼在印度尼泊尔边境降生,成为佛教创始人。
随着历史的演进,佛教传到中国后,形成了新的佛教文化,形成了汉传佛教。
而道教则起源于中国,由于无法确定其创始人以及具体的创始时间,道教得以发展为一种民间宗教,其影响也为中国文化所承认。
信仰中心佛教信仰中心是佛陀,佛教徒信仰佛陀是一位德行高尚、智慧博大、拯救世人的宏伟伟人。
而道教信仰中心则是道家文化的创始人老子,老子曾表述过“道”和“德”的理论思想,并将这种道统持续地延伸下去。
思想体系佛教的基本教义为“四谛”,即“苦、集、灭、道”,主张通过尽量减少人的贪欲、嗔怒和愚痴来达到解脱。
佛教的中心思想是"缘起性空",所有的事物都是有缘、有因缘、环环相扣的。
而道教则主张“道”,认为万事万物都来源于道,通过炼丹功法和内丹修炼,让自己达到“身轻、神清、不老、不死”的境界。
实践方法佛教实践方法主要有行善积德、念佛和打坐,其中打坐是重要的修行方法,通过打坐让内心变得平静,达到某种境界。
道教则主要通过外丹修炼和内丹修炼的方法,此外,道教中的养生功法和武术内功也是重要的实践方法。
总结佛教和道教虽然在起源、信仰中心、思想体系和实践方法等方面存在着许多差异。
但是,它们都是在追求人类的精神境界和超脱肉身的道路上,在不同时期、不同背景下,创造出一种联系人类的文化和思想。
同时,佛教与道教相互交融,学习了对方的优点,一直都在共同受益和发展,二者也有许多相通之处,比如对人性的极致追求和对道德的卓越追求等等。
总之,我们应该尊重、理解和珍视两种宗教的文化传承,同时可以借鉴它们的优点和精华,以共同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道教艺术与佛教艺术的差异

佛教艺术与道教艺术的比较研究1、佛教艺术佛教艺术导源于印度工巧明业。
自原始佛教至部派佛教时期,由于戒律中(沙弥十戒)有…远离观听歌舞‟之明文规定,故未能建立艺术发展之基础,而仅限于佛足、金刚座、菩提树等之雕画,以为佛陀之象征。
约至纪元前后,大乘佛教兴起之时,雕刻、建筑、绘画、工艺等艺术活动始随印度都市工商业与部分进步派僧侣之革新精神而兴起,打破以往小乘时代不敢模拟佛像之观念,而普遍塑造佛像供养礼拜,佛教艺术乃藉造像而大兴。
印度佛教艺术可大别为兼具希腊、印度、大夏、安息等艺术素质之犍驮罗艺术与印度佛教艺术。
至笈多王朝(302),以摩揭陀为中心,统一印度,印度本身之艺术乃与犍驮罗艺术先后依附于佛教而东传中国。
至隋唐之世,无论佛教义理或艺术均已与中国人性情精神相结合,并融入中国特有之情操与气度,使佛教艺术衍为纯中国之型态。
2、道教艺术以宣传道教教义与神仙思想为主要内容的造型艺术。
包括日常供奉和用于斋醮等祈禳祭祀活动的神仙画像或雕塑的神像、故事画、水陆画以及宫观的藻饰与法器上的花纹图案、浮雕等。
造像制作神像,形式多样。
《太上洞玄灵宝国王行道经》称造像“随其所有,金银珠玉,绣画织成,刻本范泥,凿龛琢石,雕牙镂骨,印纸图画”等均可,只要“一念发心,大小随力,庄严朴素,各尽当时”。
但具体制作,皆有定式。
据道书《洞玄灵宝三洞奉道科戒营私》规定,造像必须“依经具其仪相”,“衣冠华座,并须如法”。
天尊“帔以九色离罗或五色云霞、山水杂锦”等,“不得用纯紫、丹青、碧绿等”。
真人“不得散发、长耳、独角,并须戴芙蓉、飞云、元始等冠”。
左右二真“或持经执简,把诸香华,悉须恭肃,不得放诞手足,衣服偏斜”等。
早期道教的塑像或画像曾经受到佛教艺术一定的影响。
唐释法琳《辨正论》引王淳《三教论》云:“近世道士,取活无方,欲人归信,乃学佛家制作形像。
假号天尊,及左右二真人。
”唐太宗为王远知建太平观以及王轨重建茅山华阳观,其内殿塑造元始天尊像一躯,都取左右二真人夹侍的形式。
佛教和道教的区别

佛教和道教的区别
1、发源地不同
道教是中国本土的教派,是华夏文明中诞生的,最早可以追溯到原始时期的崇拜自然和鬼神,从最早的人神沟通的占卜等多种方术,逐渐演变成殷周时期的祭祀上天和祖先。
佛教起源于公园前五世纪,也就是我们国家的春秋战国时期。
是由古印度迦毗罗卫国王子乔达摩.悉达多所创,在公元纪元前后,佛教开始由古印度传入中国,经过长期传播发展,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中国佛教。
2、对待生和死的态度不同
佛教追求的目标是“涅槃”脱离生死轮回,佛教认为人生是苦,生是苦,死是苦,这种苦是没有尽头的,只有实现涅槃,才能脱离生死轮回。
道教对人生来说持积极的,正面的态度,这是道教与佛教乃至其他宗教的最大不同处,道教修行秘诀中有一句话,“顺成人,逆成仙,全在阴阳颠倒颠”。
道教集中修炼内功,依靠炼丹术等辅助手段以达到成仙的目的
3、对来生今世的态度不同
佛说来世,道重今生。
佛教主张无生,认为现实生活对一切来说都是苦海,主张舍弃对现实物质的追求,注重的是精神的住持和对来世的向往。
道教更讲究今生今世,认为今生人活得应该不留遗憾,更认为来世之时早已不是自己
4、道教说金木水火土,佛说地风水火
道教源于华夏,华夏自古以来就把世界分为五种五行,金、水、木、火、土。
佛教说的地、风、水、火是印度思想,也为物质构成
5、信仰不同
道教是中国本土宗教,以“道”为最高信仰,道教在中国古代鬼神崇拜观念上以黄、老道家思想为依据。
佛教讲悟,讲修行,只有做到戒定慧,才能有机会开悟,要靠修行者自己努力。
道教与佛教的方丈有何不同?-易德天下

道教与佛教的方丈有何不同?严格的来讲,道教之方丈与佛教之方丈截然不同,原因有二:一者,佛教的方丈是名副其实的当家,佛教也有监院,而佛教的监院是二当家。
道教的方丈不是十方丛林的当家,道教十方丛林的当家是监院,而方丈是一位能讲经说法、教化人天的精神领袖。
其二,没传过戒的方丈不能称“大律师”。
也就是说,在道教十方丛林里,方丈并不等于大律师。
传戒大律师是代天宣化,号称“人天教主”。
而没传过戒的方丈,只能是一方或一庙之精神领袖。
这一点与佛教又不一样。
佛教没有此称谓,也没有此思想。
所以,道教对于传戒要求十分之高,这也是道教传戒比佛教少之又少的原因。
关于“方丈”一词的来历,佛、道教都有说法。
按道教的说法,其来历有四:其一,《庄子·天下篇》成玄英疏:“方,道也。
”《大戴礼记·本命》:“丈,长也。
”方丈是对修行高深者之尊称。
其二,来自神山之名。
其记载甚多。
《山海经》言,海上有三座仙山,名之曰蓬莱、瀛洲、方丈,山上有长生不老药。
《史记·封禅书》言“自威、宣、燕昭使人入海求蓬莱、方丈、瀛洲三神山者,其传在渤海中,去人不远。
患且至则船风引而去。
盖尝有至者,诸仙人及不死之药皆在焉”。
《史记·秦始皇本纪》也载:“齐人徐市等上书,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莱、方丈、瀛洲”。
《史记·汉武帝传》载:“汉武帝甘泉作建章宫、太掖池,池中有蓬莱、方丈、瀛洲三神山,以象海中神山。
”西汉之东方朔《海内十洲记》载:方丈洲在东海中心,乃一个四岸各长五千里的正方岛,上空有龙在聚集,有金碧辉煌的宫殿,有耕种芝草的田和玉石泉;不欲升天之仙人汇聚方丈洲居而住之,故仙家数十万,九源丈人主治,其乃天下水神与水兽之首领也。
郦道元而《水经注》言,方丈则是昆仑山。
其《河水一》言:“于中同名异域,称谓相乱,亦不为寡。
至如东海方丈,亦有昆仑之称,西洲铜柱,又有九府之治”。
其三,在道教中,讲究人心虽小,暗合天地。
人心者方寸,天心方丈也。
佛教与道教的相同点和不同点.doc

佛教与道教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佛教是较早传入我国的外来宗教,道教是我国的本土宗教,两教对我国历朝历代的文化及思想都有非常大影响。
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佛教与道教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欢迎阅读仅供参考,。
佛教与道教的相同点:都是劝善的:劝人积德行善,达到人们所追求的一种修为。
都是为政治服务的:在古代,每个王朝都会推出自己的护家神灵,为自己的江山巩固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君权与神权的高度统一达到政治的目的。
都是老百姓的心灵寄托:在黑暗的统治阶级的压迫下,老百姓通过这种信仰,对未来抱着希望,而达官贵人更希望神灵保佑他们飞黄腾达。
佛教与道教的不同点:佛教无缘大慈,通体大悲。
既出世,也入世。
入世,为了挽救,众生出世则是教一切众生,认识生命的真谛,脱离苦海,到达彼岸,即为轻今生重来世。
道家的思想崇尚自然,同时主张清静无为,反对斗争。
讲究对今生现实生活的追求。
佛教通过教化度人求的来世美好的人生,道教通过今生的修为达到追求的目标。
佛教是外传的宗教,受到本土道教的影响慢慢本土化,这些从宗教礼仪和建筑形式等都可以体现出来。
佛教的神像一般很高大,与人形成强烈的反差来体现神的法力,显示人的渺小,道教中的神像像真人大小,就像自己的父母一样,非常有亲和力。
佛教和道教在中国历史中的贡献上来说,道教的贡献更大:道教文化涉及天文、地理、建筑、医药、文学推广、政治军事管理等领域,而佛教在这方面没有突出贡献,而且耗费朝廷银两难以计算。
道教主张以生为真实,追求延年养生、肉体成仙。
道教认为,人的生命由元气构成,肉体是精神的住宅,要长生不死,必须形神并养,即有"内修""外养"的工夫。
与道教相反,佛教主张"无生",认为现实对一切来说都是苦海。
对现实,人们是无能为力的,所以只能忍受。
要忍受,必须放弃各种欲望,把希望寄托在来世上,要追求超脱生死轮回的"苦海"而进入涅般木(无苦的极乐世界)。
如来佛祖的道教和佛教教义之间有哪些差异和相似之处

如来佛祖的道教和佛教教义之间有哪些差异和相似之处如来佛祖,全名为释迦牟尼佛,是佛教的创始人,被崇奉为万物之祖、智慧之王。
在中国,佛教兴起后,如来佛祖成为中国佛教的核心教义。
同时,中国也有道教的存在,道教崇尚自然、追求长生不老。
两种教义有何异同呢?一、教义基础的不同佛教主张涅槃,指的是无欲无求的境界,摆脱轮回,解脱苦难,达到一种完美状态;道教主张长生不老,崇尚自然,分为内丹和外丹,通过练习神仙术实现长生不老。
佛教和道教的根本目的不同,佛教的核心思想是八正道和四圣谛,强调要去除对一切物质的执念,平等对待一切生命,修行求解脱。
相比之下,道教则主张让自己和自己的身体与自然融为一体,实现“天人合一”,最终真正长生不老,成就神仙。
二、修行方式的不同佛教修行方式包括戒定慧,其中戒指的是去除所有的执念,定指的是定心,慧指的是智慧;道教修行方式重视内心和外在之间的身心联系,强调内外平衡。
比如,内丹和外丹是道教修炼长生不老的两个方面,内丹主要侧重于调节身体的体内脏腑器官和神经系统;外丹则是采用各种手段来调节身体的外在功能和调整环境,如养生、逍遥游等。
三、对宇宙和万物的理解佛教认为一切涌现于空中,万物是无常的,没有绝对可靠的存在;道教从逍遥自在的角度出发,认为宇宙是神秘并和谐的,万物都是有灵性的。
佛教强调无我、空性、因缘,认为一切都是无常、无我、无相、无非。
这种理解强调身、心、法的关系,认为万物都是因缘而生。
相比之下,道教则把人置于自然之中,认为宇宙是充满内在灵性的,万物都是有生命、有灵性的。
四、行为准则的异同佛教强调的五戒、八戒等,其中戒从行为本身的角度出发,是强调如何做,例如不杀生、不偷盗等。
道教的行为准则则更多地从修性到行为的方面考虑,如持一心、守一着、顺乎天道等。
不过,在佛教和道教的行为准则中,都注重生命的尊重、亲善待人、道德品质等方面。
道教强调“本性善良”,佛教则注重的是“缘起”。
虽然两者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但整体来看,二者都强调“善”的重要性,追求的是脱离自身的执念、回归大智慧的境界,实现人生的意义。
民间信仰中的道教与佛教思想

民间信仰中的道教与佛教思想中国的民间信仰中,道教和佛教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虽然两者有着不同的根源和发展历程,但它们在实践中都各自形成了独特的信仰体系和精神世界。
本文将从道教和佛教在中国民间信仰中的地位、思想内涵、实践方式等方面入手,对它们进行一番探讨。
一、道教在中国民间信仰中的地位道教是中国源远流长的一种哲学,它的根源追溯到春秋时期的道家思想。
随着历史的发展,道家思想逐渐演化为具体的信仰体系,形成了道教这一宗教。
在中国的民间信仰中,道教是一种十分重要的宗教信仰,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中国的宗教信仰中,道教占据了不可忽视的地位。
弘扬道教的主要是道士,他们在社会中有着较高的地位。
道教的教义和实践和民众的生活密不可分。
例如,在民间婚嫁中,婚礼的主持人一般都是道士,道教强调的“婚必道婚,葬必道葬”也被广泛地应用在民间。
此外,道教的风水学说和祈福、驱邪等仪式也为社会民众所接受。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道教的思想和影响也非常广泛,它以“无为而治”、“道法自然”等理念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二、道教的思想内涵在道教的教义中,强调的是保持自然、和谐、平衡的境界。
其核心思想是“道”,这个词在道家意义上是万事万物的根本、终极原则。
道家认为,人们应该顺应自然,以平静和谐的态度面对生活中的一切,以达到身心的健康和内心的平静。
在道教的实践中,有着丰富的内容。
道教包括了世间道教、全真道教、太上道教、妙法莲华经道教等不同流派。
但无论是哪种流派,道教实践的基本方式都是修炼,即个人通过特定的修行方法,达到进化自我、净化心灵、回归本源的目的。
在道教的修炼中,炼丹、静坐、吐呐等一系列方法都是非常重要的,而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道家的内丹功。
道家内丹功强调人体内有“三宝”,分别是精、气、神,修炼者只有通过特定的方法,将“精气神”汇聚为一,才能达到身心的升华。
三、佛教在中国民间信仰中的地位佛教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宗教之一,随着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它在中国的民间信仰中也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与道教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与道教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变革时期,政治、文化、宗教等方面都有很多变化。
在这个时期,佛教与道教也逐渐兴起并发展壮大。
本文将就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与道教进行探讨。
一、佛教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发展1.佛教传入中国佛教是在东汉时期传入中国的,最早的传教士是商丘的花严和洛阳的竺法兰。
在此后的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逐渐在中国传播,并得到了越来越多的信众。
佛教传入中国,一方面是因为中国社会出现了一定的精神空虚,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佛教具有吸引力并具有一定的实用性。
2.佛教在社会中的地位随着佛教的传播,佛教在中国社会中的地位也逐渐得到了提高。
佛教修行者和佛教寺院都开始受到重视。
许多有钱有势的人纷纷向佛教寺院捐赠,甚至还有一些人专门建立寺院来供养佛教修行者。
3.佛教对文化的影响佛教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对中国文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佛教的入中国不仅让中国人接触到了新的思想和文化,也为中华文化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元素。
佛教对中国书法、绘画、雕塑等艺术的发展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4.佛教的变革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也发生了很多变革。
出现了很多新的宗派和思想。
例如禅宗、华严宗、净土宗等。
这些新的宗派和思想是佛教在中国土壤上长期生长的结果,是佛教与中国文化的融合。
二、道教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发展1.道教的产生道教是中国自己创造的一种宗教。
道教的开始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的道家思想。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道家思想逐渐演变为道教。
道教起初被一些隐士、道士和山水意境爱好者所追求,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宗教。
2.道教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兴起与发展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道教开始在中国广泛传播,并成为当时社会中的一种重要力量。
道家经典《道德经》和《列子》等也得到了广泛传播。
许多人开始信奉道教,并追求长生、不老、不死、不灭等。
3.庄子思想对道教的影响庄子是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他对道教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庄子提出了“无为而治”的思想,这种思想表明了一种“无为而治,顺其自然”的态度,强调人应该顺应自然,不要太过追求功名利禄。
西游记中的佛教与道教对比

西游记中的佛教与道教对比西游记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其中佛教与道教是整个故事中两个重要的宗教元素。
佛教与道教作为中国古代的两大主要宗教之一,对于西游记的情节发展、人物性格以及故事背景有着深远影响。
本文将从佛教与道教的信仰体系、修行方式以及思想观念等方面对两者进行比较,以便更好地理解西游记中佛教与道教的关系。
一、佛教与道教的信仰体系对比佛教强调“修行自度”,倡导人们通过修禅打坐、持经诵经等方式来净化自心、解脱生死。
其中,佛陀教义中的“四谛”、“八正道”等思想被运用到了佛教徒的修行过程中。
在西游记中,唐僧作为佛教的信仰代表,始终秉持善良、慈悲的修行态度,力图帮助众生脱离苦难,实现“西方极乐世界”的彼岸。
相比之下,道教注重“心性自然”,主张追求“道”的境界,强调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道家修行多通过炼丹、炼形等方式来达到长生不老、通天彻地的境界。
在西游记中,猪八戒等师兄弟虽然修行方式与佛教不同,但也都追求着超凡脱俗的生活境界。
道教的自然观念也反映在了西游记的情节设置中,如唐僧师徒在旅途中所面临的山川河流、妖魔鬼怪都具有极大的自然属性。
二、佛教与道教的修行方式对比佛教强调内心的修炼,通过冥想、诵经、念佛等方式来净化人心,消除欲望,追求心灵的平静与涅槃的境界。
西游记中的唐僧是一个“善良”的佛教形象,通过持续不断的修炼来达到对众生施以慈悲的境地。
他带着三徒弟踏上了取经之路,经历了一系列的磨难和考验,最终体现了佛教中“舍小我、为大我”的精神。
道教则注重身体的修炼,追求长生不老、超凡脱俗的境界。
道家修炼方式多与自然界息息相关,如炼丹炼形、服食灵药等。
在西游记中,猪八戒作为一个道教形象,通过日积月累的修行,成功获得了妖精肉身,得以从妖兽变成人形。
这种以吃妖精肉为代表的修炼方式,展现了道教在西游记中的独特魅力。
三、佛教与道教的思想观念对比佛教强调人间苦难与超越,通过断除欲望、追求涅槃,帮助众生脱离痛苦。
佛教思想在西游记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例如唐僧师徒经历的一系列艰险与考验,就是佛教对人间苦难的揭示和解脱。
佛教和道教的区别

佛教和道教的区别 This manuscript was revised by the office on December 22, 2012佛教和道教的区别佛教和道教的区别1、佛教和道教区别(一)对待生和死的态度。
佛教追求的目标是“涅磐”,脱离生死轮回。
佛教认为,人生是苦。
生是苦,死是苦。
而且这种苦是没有尽头的,是在一个循环往复、不到头的生死轮回中。
只有实现涅磐,才能脱离生死轮回。
那么怎样实现涅磐呢?就是人要“觉悟”。
佛者,觉也。
说到底,就是对人生是苦的觉悟。
佛教认为,当你真正认识到人生是苦的时候,你就“觉悟”了。
佛教的核心思想就是这个。
道教对人生总的来说持积极的、正面的态度。
这是道教与佛教乃至其他宗教的最大不同之处。
比如,基督教认为人生来就带有原罪,人生下来就要赎罪,佛教认为人生是苦。
就是通过修炼达到不死,长生不老。
道教修行秘诀中有一句话,“顺成人,逆成仙,全在阴阳颠倒颠”,就是道教对如何取得长生不老的方法。
这句话是源自中国的五行理论,而五行理论又是中医的基础理论。
(二)道教与佛教的最大区别就是,“道曰今生,佛说来世”。
佛说来世,劝世人忍耐,所谓今世作孽,来世偿还,这辈子凄惨,可能下辈子不再受苦,简单地说,它的宗旨是,把希望寄托在来世. 而道教则完全不同,所谓修炼成功的第一步就是长生不老,道教讲究今世,信道则信永生,来世的事来世讲,反正今世就要成不灭。
和尚需禁欲,心中只有佛,死后坐化,留舍利,莲花宝座重生;道士的要求则不是那么严,且更实际,有助人的信念,讲究修炼,最后羽化飞升。
(三)基本区别在于:道教主张以生为真实,追求延年养生、肉体成仙。
道教认为,人的生命由元气构成,肉体是精神的住宅,要长生不死,必须形神并养,即有"内修""外养"的工夫。
与道教相反,佛教主张"无生",认为现实对一切来说都是苦海。
对现实,人们是无能为力的,所以只能忍受。
佛教与道教的区别

佛教与道教的区别道教是中国汉民族中的土生教,它是一个十分庞杂的文化综合体,对中国的历史、文化、医学等的发展有过重大的影响。
佛教则是外来教,它是在吸收中华民族文化习俗的基础上在中国扎根并对中国文化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的宗教。
两教有相容的方面,但差异是基本的,其基本区别在于:道教主张以生为真实,追求延年养生、肉体成仙。
道教认为,人的生命由元气构成,肉体是精神的住宅,要长生不死,必须形神并养,即有"内修""外养"的工夫。
与道教相反,佛教主张"无生",认为现实对一切来说都是苦海。
对现实,人们是无能为力的,所以只能忍受。
要忍受,必须放弃各种欲望,把希望寄托在来世上,要追求超脱生死轮回的"苦海"而进入涅般木(无苦的极乐世界)。
可见,道教主张对现实生活的追求,而佛教则主张舍弃对现实物质的追求,注重的是精神的修持和对来世的向往。
佛教和道教的区别一般的,宗教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一个人精神上的终极关怀问题,实际就是如何对待生与死亡的问题。
对人来说死亡是最大的恐惧,宗教要给出对待的办法。
佛教和道教的最主要的区别就是对待生和死的态度。
可以说两者是截然不同的。
佛教追求的目标是“涅磐”,脱离生死轮回。
佛教认为,人生是苦。
生是苦,死是苦。
而且这种苦是没有尽头的,是在一个循环往复、不到头的生死轮回中。
只有实现涅磐,才能脱离生死轮回。
那么怎样实现涅磐呢?就是人要“觉悟”。
佛者,觉也。
说到底,就是对人生是苦的觉悟。
佛教认为,当你真正认识到人生是苦的时候,你就“觉悟”了。
佛教的核心思想就是这个。
道教对人生总的来说持积极的、正面的态度。
这是道教与佛教乃至其他宗教的最大不同之处。
比如,基督教认为人生来就带有原罪,人生下来就要赎罪,佛教认为人生是苦。
那么,道教是如何解决死的问题呢?答案很简单,就是通过修炼达到不死,长生不老。
道教修行秘诀中有一句话,“顺成人,逆成仙,全在阴阳颠倒颠”,就是道教对如何取得长生不老的方法。
西游记中的佛教与道教文化对比

西游记中的佛教与道教文化对比西游记中佛教与道教文化的对比西游记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是一部结合了佛教与道教文化元素的文学巨著。
在这部小说中,佛教和道教的文化在故事情节和角色形象上有着显著的对比。
本文将从佛教和道教的教义、修行方式以及角色性格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揭示西游记中佛教与道教文化的异同点。
佛教是由释迦牟尼创立的宗教,其核心教义是“三宝”(佛、法、僧)和四谛(苦、集、灭、道)。
在西游记中,唐僧作为佛教的代表性人物,他具有慈悲心和智慧,与佛教重视的修行目标相一致。
唐僧的信仰和修行,以及对人伦关系的看重,体现了佛教教义中的慈爱与智慧。
在取经的过程中,唐僧与悟空等孙悟空人物相辅相成,体现了佛教追寻解脱和修行上的相互依存。
另一方面,道教是由老子所创立的宗教,其核心理念是追求无为而治和道法自然。
在西游记中,孙悟空作为道教的代表性人物,他天生聪慧、身手矫健,并且拥有千变万化的神通。
这些特点与道教注重自然、顺应自然的修行方式相呼应。
孙悟空在西游记中的表现多次体现出“行云布雨”、“临空飞渡”等神奇的本领,这与道教倡导身心与自然融合的思想相契合。
除了主要人物之外,西游记中还有多位佛教和道教的形象。
比如,佛教方面,如观音菩萨、文殊菩萨等一路上对唐僧取经提供帮助的众多菩萨,以及佛教中的代表性妖怪如孙悟空、猪八戒和沙僧等。
道教方面,如太上老君、王母娘娘等也是唐僧取经的导师和支持者。
这些角色在西游记中揭示了佛教和道教的宗教文化特色,以及宗教与人性、命运和命理相融合的思想。
佛教与道教在修行方式上也有很大的区别。
佛教注重禅定和慈悲救度众生,修行者通过念佛、礼佛、供养等方式来追求解脱。
而道教则强调道法自然,追求长生不老和神仙之境。
在西游记中,唐僧作为佛教的信徒,修行的方式是以悟空等众多人物为辅助,一路上面对各种困难和妖魔鬼怪的考验,通过修行来克服种种困难、提高自己的修为。
而孙悟空代表的道教修行方式则强调个体的超能力和在自然中修炼的功法,如炼丹、斗转星移等,通过修行来提升自己的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佛教和道教的区别佛教和道教的区别1、佛教和道教区别(一)对待生和死的态度。
佛教追求的目标是“涅磐”,脱离生死轮回。
佛教认为,人生是苦。
生是苦,死是苦。
而且这种苦是没有尽头的,是在一个循环往复、不到头的生死轮回中。
只有实现涅磐,才能脱离生死轮回。
那么怎样实现涅磐呢?就是人要“觉悟”。
佛者,觉也。
说到底,就是对人生是苦的觉悟。
佛教认为,当你真正认识到人生是苦的时候,你就“觉悟”了。
佛教的核心思想就是这个。
道教对人生总的来说持积极的、正面的态度。
这是道教与佛教乃至其他宗教的最大不同之处。
比如,基督教认为人生来就带有原罪,人生下来就要赎罪,佛教认为人生是苦。
就是通过修炼达到不死,长生不老。
道教修行秘诀中有一句话,“顺成人,逆成仙,全在阴阳颠倒颠”,就是道教对如何取得长生不老的方法。
这句话是源自中国的五行理论,而五行理论又是中医的基础理论。
(二)道教与佛教的最大区别就是,“道曰今生,佛说来世”。
佛说来世,劝世人忍耐,所谓今世作孽,来世偿还,这辈子凄惨,可能下辈子不再受苦,简单地说,它的宗旨是,把希望寄托在来世. 而道教则完全不同,所谓修炼成功的第一步就是长生不老,道教讲究今世,信道则信永生,来世的事来世讲,反正今世就要成不灭。
和尚需禁欲,心中只有佛,死后坐化,留舍利,莲花宝座重生;道士的要求则不是那么严,且更实际,有助人的信念,讲究修炼,最后羽化飞升。
(三)基本区别在于:道教主张以生为真实,追求延年养生、肉体成仙。
道教认为,人的生命由元气构成,肉体是精神的住宅,要长生不死,必须形神并养,即有"内修""外养"的工夫。
与道教相反,佛教主张"无生",认为现实对一切来说都是苦海。
对现实,人们是无能为力的,所以只能忍受。
要忍受,必须放弃各种欲望,把希望寄托在来世上,要追求超脱生死轮回的"苦海"而进入涅般木(无苦的极乐世界)。
可见,道教主张对现实生活的追求,而佛教则主张舍弃对现实物质的追求,注重的是精神的修持和对来世的向往。
佛教以其悲天悯人的情怀,弃恶杨善的教条,因果轮回的法则还是令人敬佩的,也是佛教的生命力所在对比于伊斯兰和基督教,佛教少了一些野蛮的排他性,多了出世性。
佛教更像是一朵娇嫩而精致的莲花。
(四)命本源应该来自易经及河图洛书等中。
在小乘佛法里,四分律规定,佛教弟子,无论在家还是出家,不能算命、卜卦、风水等等。
大乘佛教,佛陀在《梵网经菩萨戒本》也是规定不能做这些的,被称为邪命。
但是佛法在中国,有中国的特色,中国人向来信命,易经本来就是从占卜而来,所以孔夫子就说,不知命无以为君子。
中国的几千年的文化,实际就是周易文化,因为在四书五经之中,易经为群经之首。
佛法有云,只要是劝信众生一心向善,一切法皆是佛法,善人用恶法,恶法亦善,恶人用善法,善法亦恶。
有易经的时候,还没有道教呢,所以道士把易经归为自己的学说,是有些盗窃思想意识的,至于太极图和阴阳鱼,都是道家的运用了易经的思想。
从总体来说,易经既不是佛家,也不是道家,儒家思想发展了易经,可以说,易经从某种程度来说,更接近儒家,历代大儒为易经做注的比比皆是,比如,宋代的朱熹、王安石、三国的虞翻、汉代的董仲舒、近代的俞樾、等等国文化的源头(五)佛是以般若的智慧自内证打破无明烦恼,成就菩提(觉悟)之道,所以佛是觉悟的意思.佛不是万能,佛不能赐我们以解脱,他只能教导我们,他不能使我们上天堂,也不能判我们入地狱.佛是一个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人。
换句话说,佛就是一个自己已经觉悟了,而且进一步帮助其他的人也能够觉悟,而这种自觉和觉他的工作,已同时达到最圆满境地的人.而和尚是佛教中修佛的代表人物.我们通常所熟知的佛有释迦牟尼佛.如来佛.观音菩萨.阿弥陀佛.包括孙悟空教是中国固有的一种宗教,是中国主要宗教之一。
东汉时形成,到南北朝时盛行起来,距今已有1800余年的历史,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它的教义与中华本土文化紧密相连.道教的名称来源,一是起于古代之神道,二是起于《老子》,道教奉老子为教祖,其哲学思想的最早起源可追溯到老庄,以“道”为最高信仰,认为“道”是化生宇宙万物的本源. 道教求成仙,求长生之道.道士是道教修道的代表人物.我们通常所熟知道教人物有玉皇大帝,太上老君,八仙及黄帝老子,庄子等等.等等. 两种不同的信仰,现在却被混淆的厉害,遇上与宗教信仰有关的事就和尚.道士一起请,殊不知他们是代表两种完全不同的宗教,这些都是吴承恩撰写的小说《西游记》惹的祸,这部神魔小说把东方道教的仙和西方佛教的佛结集在一起"演出",使很多的民众把两个宗教混淆在了一块.虽然两个宗教都是本着引导人们向善的,但我们不应该就此把"宗教自由"变成"自由宗教"吧!?2、佛教和道教区别道佛两教,一个是中土文化,一个是外来文化,但两者在中国哲学、宗教发展史上,却有着大致相同的兴衰经历。
佛教于东汉时期传入中国,道教亦在此时发生,二者又都经魏晋南北朝的蕴酿发育,到隋唐而繁荣并盛。
此种情形,历来引起人们的浓厚兴趣,尤其是两教之间的相互抗争、互不相让的关系备受研究者的关注和探究。
然而,在互不相让的另一面,是相互融摄,这是二者得以并存,进而繁荣共昌的主要原因,亦是道佛二教关系的一个极重要的方面。
一、道教摄取了佛教的名相术语道教在建构自己的辨思哲学时,大量地吸收了佛教的方法和范畴,然而这些范畴却是根据道教自身的需要进行改造的。
隋唐的道教学者一方面发挥道教的兼容特性,深入纳佛;另一面他们的道教主体意识也很强,他们要因循其本,再博采他说。
他们的主旨是,借佛教的名相术语阐扬老庄的思想,进而使老庄思想根据宗教发展的实际需要得以提升,达到安身立命的目的。
(二)因待、境智与本迹的论辨术。
道教在发展自己的思辨哲学时,从佛教中借用了许多术语,如“智境”,王玄览说“道在境智中间,是道在有知无智中间。
”(《玄珠录》)成玄英说:“道是虚通之理境,德是志忘之妙智,境能发智,智能克境,境智相会,故称道德。
”(《道德真经开题义》)三、佛教摄取了道教的思维方式佛教在魏晋时期,曾以格义的方式大量地袭取了道家的概念、范畴,带有显明的玄学思想色彩。
东晋以后,随着佛经大量被翻译过来,佛教则努力摆脱玄学的影响,尽可能地少用道家典籍的范畴、概念,同时攻斥道教袭取了佛学的范畴术语。
到隋唐,佛教宗派林立,不仅气象博大,也显得根柢深厚。
从表象上看,佛教于道家、道教无所取焉,其实不然。
除唯识宗属于原本的印度佛教之外,其它几派皆是在中国文化土壤上生成的,它们用以标其思想宗奉的是中国文化与印度文化的混合再生品,这是佛教中国化的历史必然。
仅仅从范畴徵引上难以看得出佛教从道教那里袭取了什么,但从思想内涵及其思维方式来看,则可清楚地了解佛教从道教那里袭取了什么东西。
对此。
梁启超曾说:“惟有一义宜珍重声明者,则佛教输入非久,已寝成中国的佛教,若天台、华严、禅宗等,纯为中国的而非印度所有,若三论、法相、律、密诸宗,虽传自印度,然亦各糁以中国的特色,此种消化的建设的运动,前后经教發br /> ?年而始成熟。
”(《饮冰室专集之五十八·佛教教理在中国之发展》,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影印。
)“卐”和“卍”不是同一个字吗?前者为佛教“吉祥海云相”,后者为纳粹标志!【卐】读音为“万”,佛三十二相之一。
此相梵名室利靺蹉洛刹那,华译为“吉祥海云相”,可见它仅是一个符号,而不是文字。
此卐字符号,是吉祥的意思。
然而佛教以右为正道,如礼佛必须右绕三匝,佛眉间白毫,也是右旋婉转,所以右旋之卐才是吉祥的符号,左旋之卍即非吉祥之符号。
世人不知考证,而擅自将之左旋,那是错误的。
旋回是表示佛力无边,向四方无限地延伸.无尽地展现、无有休止地救济利益十方无量的众生。
附注:卐字之形卐,梵名室利靺蹉洛刹那Srivatsalaksana,华译为“吉祥海云相”。
可见它仅是一个符号,一个象征著「大吉祥”的标帜。
这个象征大吉祥的符号,有的向右旋——卐;有的向左旋——卍,在近代,右旋或左旋,时有争论。
但多数人认为右旋是对的,左旋是错的,其理由如下:●唐译《八十华严》卷八,音译处有卐字之形,并有附图说明“室利靺蹉”(即卐字之形)及“难提迦物多”Nandikavarta(意即右旋)。
其附图如下:室利靺蹉,此云吉祥海云。
难提迦物多,此云右旋●大正藏内,华严经所有万字皆用右旋之卐字,并且在校勘记中说明,此经中原为右旋之卐字,到元、明二朝版本中,才出现了左旋之卍字,由此可见,古时佛经只有右旋之卐字,近人却擅改为左旋之卍字。
●慧琳音义示万字形与白毫右旋之图。
右绕左绕由我以尊者之左右为标准也。
●西藏密宗派别虽多,但大家全都用右旋之卐字。
●中国近代佛学大家丁福保所编《佛学大辞典》中说:……然其形右旋则为卐,如礼敬佛,右绕三匝,佛眉间白毫,右旋宛转,总以右旋为吉祥。
古来有作卍者,误也。
高丽本之藏经及慧琳音义二十一之华严音义皆作卐。
又示右旋之相而记为●中华书局出版之《辞海》,在“卍字”条下有“卐字之误”一语,此乃严正声明左旋卍字实乃右旋卐字之误。
●日本望月信亨佛教大辞典“卐字”条用右旋卐字。
●日文密教大辞典“卐字”条:“佛教认为右旋万字是正字。
”并且此辞典编者认为“晚近佛典中所以出现卍字,可能是后人为了书写的便利。
”●英国牛津大学出版的《The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及美国最具权威的《韦氏国际大辞典》,在“Swastika"条,说此符号通常是右旋的,即是“卐”字。
卐字之形之所以右旋,此乃符合佛教一向主张尊右之传统。
佛教以右代表正道、正行、正果,以别于世间之旁门左道。
佛教重右的例子,不胜枚举,最显著的例子是:●释迦佛是由其母右胁而生,他的毛发、眉间白毫,都是右旋宛转的。
●佛教的礼仪,像绕佛、绕塔、经行等等,都是右绕。
因此,我们可以肯定的说,佛胸前的吉祥海云相之卐字符号,一定也是右旋的,决不可能与佛教尊右之传统相反而左旋。
有人说德国纳粹党曾使用卐字,所以我们要避免世人的误会,而改用“卍”字。
事实上纳粹所用的是斜45度的字,佛教则是正方形的卐。
有正见的佛教徒,岂可因如此一个似是而非的理由,就擅改十方诸佛三十二相之一的“吉祥海云相”符号,这样以讹传讹,混淆视听,岂非罪过?本词汇即基于上述种种理由,而坚决采用右旋之卐字。
同时亦希望佛教界同道,从善如流,以后在出版佛教之经典书籍上,塑绘佛像上,建筑物上,或须要以卐字作为标帜的地方,均请一律采用右旋之卐字,以正视听,以便此符合正统的、象征大吉祥的卐字,得以大放光芒,佛教大吉祥,人人大吉祥!补充回答:佛教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并列的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公元前6世纪至前5世纪,释迦牟尼创建于古印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