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史—战国、秦、汉、三国时期的建筑分析
中国建筑史-5 封建社会前期的建筑(秦汉时期)
二、汉朝(公元前202年-公元 220年)
政治文化方面: 对内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奠定了中 央集权官僚体制运作的理论体系,对外则发兵征 讨匈奴,开拓四裔。
汉儒之政治哲学,即三大理论: 大一统、尊王与绝对王权,完全为汉帝而立。汉 儒拥护帝王集权,别出心裁,古未之有。
经济方面: 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的开辟、兴修水利、稳固 农业
汉 长 安 城 形 势 图
高祖七年(公 元前200)至惠 帝五年(公元前 190年)十年建 成的长安城,是 在秦兴乐宫(改 名长乐宫)为基 础建立的。
不久,由军
匠出身的杨城 延主持修建未 央宫、北宫, 以后建造桂宫 、明光宫;并 以此为基础主 持长安城建设 。
城墙是惠 帝五年(公元前190 年)才开始修筑, 到汉高后吕雉 八年(公元前180年) 先后20年时间 才建成。
高颐墓阙
砖、拱券技术的使用
砖拱结构被大量用于贵族墓室的修建,同时,砖 也被用于砌筑下水道等。并生产了各种类型的墓 砖。
木架建筑日趋成熟
主要的木结构形式已经形成,斗拱已经被普遍使 用,虽然形式不统一,但是已经有结构作用。
汉代明器给我们的信息
在汉墓中,出土了大量的明器。它们带给我们大 量的信息。既有经济生活文化等方面的信息,也 有建筑方面的:如建筑的细部特征、各种构件造 型等等。
1、城市建设:
汉长安城: 高祖七年(公元前200)至惠帝五年(公元前190
年)十年建成的长安城,是在秦兴乐宫(改名长乐宫 )为基础建立的。不久,由军匠出身的杨城延主持 修建未央宫、北宫,以后建造桂宫、明光宫;并 以此为基础主持长安城建设。城墙是惠帝五年(公 元前190 年)才开始修筑,到汉高后吕雉八年(公元 前180年)先后20年时间才建成;在未央宫和长乐宫 之间,建有武器库、粮仓、织室、暴室等。
中国建筑史战国秦汉三国时期的建筑
四、汉 (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
n (一).社会背景: n 建筑史上第一个繁荣时期 n 突出表现为:叠梁式和穿斗式两种主要木
结构已经形成 n 砖石建筑和拱券结构有了发展
中国建筑史战国秦汉三国时期的建筑
三、汉代建筑 ——宫殿、礼制建筑
n *两种主要木结构—抬梁式、穿斗式已经成熟。 n *高台建筑继续流行。 n *屋顶——悬山、庑殿较多,攒尖、歇山、囤顶
也有应用。 n *斗栱已经产生:结构作用明确—出挑屋檐 n *砖石结构—突飞猛进地发展,用于墓室、水
道中,砖石拱已从叠涩发展为半圆形拱、并列 拱、筒拱、穹拱等
中国建筑史战国秦汉三国时期的建筑
中国建筑史战国秦汉三国时期的建筑
中国建筑史战国秦汉三国时期的建筑
中国建筑史战国秦汉三国时期的建筑
中国建筑史战国秦汉三国时期的建筑
成就:
n 1).多功能性的建筑组合 n 2 ).梁柱结构的运用为楼阁建筑打下基础 n 3)建筑技术方面:排水系统完备,采暖通风都
已具备
中国建筑史战国秦汉三国时期的建筑
中国建筑史战国秦汉三国时期的建筑
中国建筑史战国秦汉三国时期的建筑
(三).棺椁与墓
战国时期的棺椁构造:
n 棺:关也,所以掩尸。 n 椁:棺外的套椁。
金字塔式的城市体系
中国建筑史战国秦汉三国时期的建筑
(三)城市选址 1.水资源生活用水,漕运,防洪,苑囿 2.政治和军事上的要求
中国建筑史战国秦汉三国时期的建筑
(四)城市的组成与布局 1.城与郭, 城:子城,内城,阙城 郭:罗城,外城,国城 筑城以卫君,筑郭以卫民
地方城市:子城制度
都城:宫城,皇城,外城
中国建筑史战国秦汉三国时期的建筑
中国古代各时代的建筑特点
中国古代各时代的建筑特点中国古代建筑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个时代都有其独特的建筑特点和风格。
下面将从原始社会到清代,分别介绍每个时代的建筑特点。
原始社会:原始社会的建筑主要是简陋的各类住宅和祭祀用建筑。
住宅一般以竹木为结构,覆盖着草、树皮等材料。
祭祀用建筑则以土坑、石头等简单的方式搭建,用于举行祭祀仪式。
夏朝: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朝代,其建筑特点主要表现在宫殿和城墙方面。
夏朝宫殿以方形建筑为主,多为木结构,屋顶覆盖着茅草或瓦片。
城墙则采用土坯砌筑,以保护城市的安全。
商朝:商朝的建筑特点主要表现在宫殿、祭祀用建筑和城墙方面。
商朝宫殿多为方形或长方形建筑,以木材为主要结构材料,屋顶覆盖着瓦片。
祭祀用建筑主要是祭祀神灵的祭坛,多为方形或圆形,以土坯或石头砌筑。
城墙则采用砖石砌筑,以加强城市的防御能力。
西周:西周时期,建筑风格逐渐趋于庄重和规整。
宫殿建筑多为方形或长方形,以木材为主要结构材料,屋顶覆盖着琉璃瓦。
宫殿内部装饰丰富,彩绘壁画和雕刻技艺得到了很大发展。
城墙则采用石头砌筑,以加强城市的防御能力。
春秋战国:春秋战国时期,建筑风格逐渐趋于宏伟和雄伟。
宫殿建筑多为方形或长方形,建筑结构更加复杂,屋顶采用斜坡状,覆盖着琉璃瓦。
宫殿内部装饰更加精美,墙壁上常见彩绘壁画。
城墙则采用砖石砌筑,高大厚实,以加强城市的防御能力。
秦朝:秦朝的建筑特点主要表现在宫殿、陵墓和城墙方面。
宫殿建筑多为方形或长方形,建筑结构更加复杂,屋顶采用斜坡状,覆盖着琉璃瓦。
陵墓则规模宏大,采用山体开挖的方式,墓室内设有大量陪葬品。
城墙则采用砖石砌筑,高大厚实,以加强城市的防御能力。
汉朝:汉朝的建筑特点主要表现在宫殿、陵墓和寺庙方面。
宫殿建筑多为方形或长方形,建筑结构更加复杂,屋顶采用斜坡状,覆盖着琉璃瓦。
陵墓则规模宏大,采用山体开挖的方式,墓室内设有大量陪葬品。
寺庙则多为木结构,屋顶覆盖着琉璃瓦,内部供奉佛像或神像。
唐朝:唐朝的建筑特点主要表现在宫殿、寺庙和园林方面。
中国古代建筑风格划分
中国古代建筑风格划分
中国古代建筑风格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风格特点,可以根据不同的时代和地区进行不同的分类。
1.殷商时期(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
殷商时期的建筑主要是宗庙、祭祀用的建筑。
这些建筑通常是木质建筑,建筑形式以“四合院”为主,即四面有围墙、中心有天井的建筑形式。
2.西周时期(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771年)
西周时期的建筑形式逐渐从殷商时期的木质建筑向砖石建筑转变。
建筑形式更加丰富多样,出现了“三进院”、“八字形”、“回廊式”等建筑形式。
3.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21年)
春秋战国时期的建筑形式在西周时期的基础上更加成熟,出现了皇宫、宫殿等大型建筑。
建筑风格更加华丽,以装饰为主要特点。
4.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至公元220年)
秦汉时期的建筑风格主要是实用性建筑,如官署、墓葬等。
建筑形式大多为砖木结构,特点是简单、粗犷。
5.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年至公元589年)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建筑风格主要是佛教建筑。
建筑形式以寺庙、塔为主,构造精致、装饰繁复。
6.唐宋元明清时期(公元618年至1911年)
唐宋元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建筑的鼎盛时期,建筑风格多样,形
式丰富。
建筑形式包括宫殿、庙宇、园林、民居等,装饰极为精美。
以上是中国古代建筑风格的基本划分,每个时期和地区的建筑风格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魅力。
战国时期的建筑工程与工艺
战国时期的建筑工程与工艺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动荡而又辉煌的时期,许多国家为了争夺霸权而展开激烈竞争。
在这个时期,建筑工程与工艺也得到了迅猛发展。
本文将为您介绍战国时期的建筑特点、工程技术以及工艺创新等方面内容。
一、建筑特点战国时期的建筑特点多样而丰富,不同国家在建筑风格和结构上展现了各自的特色。
以下将以战国时期楚国的建筑为例进行介绍。
1.1 寺庙建筑:战国时期的寺庙建筑呈现出典雅和庄严的特点。
主要建筑形式有殿堂、祭台、陵墓等。
其中,殿堂通常采用方木结构,以楚国的广宗殿为代表,建筑雄伟壮观,采用檜木建造,瓦当上饰以彩绘,装饰精美,彰显出楚国的雄强气势。
1.2 宫殿建筑:战国时期的宫殿建筑充满豪华与奢侈,以秦国的咸阳宫殿为代表。
咸阳宫殿以用红色窑砖,砌成整齐的墙壁,建筑庞大而壮丽。
殿内则雕琢精美,陈设金玉白银,彰显了秦王的统治力量。
1.3 农民住宅:战国时期的农民住宅主要以土石、竹木为建筑材料,以楚国的宗室住宅为例,屋顶多采用茅草覆盖,墙壁则多用沙土和石灰砌筑。
这种住宅结构简朴,适应了农民们的生活需求。
二、工程技术战国时期的工程技术在建筑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以下将以战国时期秦国的工程技术为例进行介绍。
2.1 城墙建筑:战国时期的城墙建筑在军事防御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秦国的蒙恬将军修筑的长城被公认为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长城之一。
这座长城使用了大型的花岗岩石块,建筑结构稳固,以保护国家免受外敌侵害。
2.2 水利建设:战国时期的水利工程为农田灌溉和城市供水提供了重要保障。
秦国的灌渠工程被认为是古代工程学的杰作之一。
他们利用山泉水引入农田,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同时为城市居民提供了清洁的饮用水源。
2.3 地基工程:战国时期的地基工程在建筑领域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秦国的阿房宫是一座规模庞大的宫殿建筑,为了确保建筑的稳固,工程师在建造过程中采用了特殊的地基工程技术,如辟土和加固地基等,使得建筑物能够在地势复杂的地区保持稳定。
中国建筑(室内)装饰简史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最新1)
中国建筑史分期
二、古典盛期(魏晋—宋 公元5世纪~14世纪)
溶汇(魏晋南北朝):多民族、多文化交融、战乱、移民时期 全盛(隋唐):(全盛时期) 隋:大兴城 大运河 宇文恺 唐:长安 大明宫 建筑特点“雄奇爽朗,刚骨劲爽” 延续(宋辽金):宋:建筑特点柔弱,采取木架建筑古典的模
中国建筑(室内)装饰简史
秦汉时期——魏晋南北朝---元明清时期
中国建筑史分期
一、前古典时期 (先秦——汉 公元前16~公元4世纪)
原始雏形(夏、商):巢居、穴居、生土、干阑、夯土台基 创立(周、战国):木结构体系、排水沟、瓦、台榭、陕西歧
山凤雏村西周遗址,《周礼·考工记》, 斗拱、阙、三朝五门 雏形,春秋以皇宫为中心的城市建设。 趋于成熟(秦汉):长城、阿房宫、皇陵…(全盛时期)
昂: 斗拱中在中心线上前后伸出,前端下斜带尖的木材部件称为昂,《营造法
式》称为下昂,其功能与翘相同,形式不同。
斗: 斗是斗栱中承托栱、昂的方形木块,因状如旧时量米的斗而得名。
升: 栱的两端、介于上下两层栱之间的承托上层枋或栱的斗形木块,叫做升,
实际是一种小斗。
· 斗栱类型
石拍拱
一斗二升斗拱 一斗二升斗拱
角攒尖,圆攒尖等)、盔顶、盝顶、十字脊顶。屋顶的形式与 其等级有关。
庑殿顶
庑殿顶,即庑殿式 屋顶,宋朝称“庑 殿”或“四阿顶”, 清朝称“庑殿”或 “五脊殿”,是中 国、日本、朝鲜古 代建筑的一种屋顶 样式。 在中国是各屋顶样 式中等级最高的, 高于歇山式。明清 时只有皇家和孔子 殿堂才可以使用。 唐朝时和日本也见 于佛寺建筑。但在 福建沿海地区和琉 球的民居为了防风 而采用庑殿顶。
中国古代各个时期的建筑风格和特点
中国古代各个时期的建筑风格和特点城规122 江海洋1120110087在世界建筑体系中,中国古代建筑是源远流长的独立发展的体系。
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原始社会、夏商周、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金元、明清七个时期一、原始社会黄河流域的穴居穴居的发展历程:居住面高度变化平面形式变化房间数量变化表面装饰变化\二、夏商周社会1·从中国建筑结构体系看,中国奴隶社会(夏商周)在极低的生产力水平下,完成了木结构体系的草创,并掌握了筑城与高台建筑的方法。
中国建筑以木结构为主的建筑体系,为世界主要三种体系(石、木、生土)之一,在奴隶社会虽然尚属草创阶段,但结构方式以基本确立。
2·中国建筑一大特点,是表现出一种等级森严的秩序,这在中国奴隶社会建筑中便已见端倪。
中国建筑一大特点,是表现出一种等级森严的秩序,这在中国奴隶社会建筑中便已见端倪。
三、秦汉时期汉代是中国古代建筑的第一个高峰。
此时高台建筑减少,多屋楼阁大量增加,庭院式的布局已基本定型,并和当时的政治、经济、宗法、礼制等制度密切结合,足以满足社会多方面的需要——中国建筑体系已大致形成。
斗拱在汉代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它的种类十分之多,可谓达到了千奇百怪的程度。
在各种阙,墓葬及画像砖中我们都可以见到它的形象。
此时的斗拱虽已能做的比较复杂,但没有往前出跳的,且各地做法很不统一,有的结构也不尽合理,在相当的程度上是工匠们个人的摸索。
后世中成熟的斗拱,便是经过了实践的检验,从这些斗拱中脱颖而出的。
四、三国两晋南北朝此时期为我国大分裂的时代,也使我国出现了第一次民族大融合。
此时专制王权衰退,士族势力扩张,特权世袭,形成门阀政治,此时期,汉族和少数民族、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汉族和汉族的封建统治者为了利益相互争斗,无休止的战争使广大劳动人民的生活十分痛苦,一些地方货币停止使用,华北甚至倒退到了自然经济阶段。
在这种动荡的环境下,劳动人民生活没有保障,只有在佛教中寻找安慰;各族的统治者们今天可能是一个皇帝,明天也许就会沦为一名俘虏,一个异族的奴隶。
《中国建筑史》——各封建王朝城市形态(附图说明)
《中国建筑史》——各封建王朝城市形态(附图说明)本文对《中国建筑史》中的各封建王朝城市形态特点进行了总结。
阅读时长约3min。
中国古代城市有三个基本要素:统治机构(宫廷、官署)、手工业和商业区、居民区。
各时期的城市形态也随着这三者发展不断变化,期间大致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城市初生期相当于夏商周三代。
这些时期城垣都用夯土筑陈,技术比较原始。
各种区域要素的分布还处于散漫而无序状态,中间并有大片空白地段相隔,城市还处于初始阶段。
城市居民仍然按氏族关系聚居。
第二阶段:里仿制确立期相当于春秋至汉。
手工业、商业的崛起、人口的迅速增长,为便于管理,把城市分割成若干封闭的“里”作为居住区,商业、手工业限制于定时开闭的“市”中,宫殿、衙役占有全城最有利地位,并用城墙保护起来。
“里”和“市”都环以高墙,设里门和市门,有吏卒管理,全城实行宵禁。
第三阶段:里仿制极盛期相当于三国至唐。
棋盘式分割布局形式开始出现,这时“里”和“市”都环以高墙,按时启闭,和汉代无区别,但后期已逐渐放松。
第四阶段:开放式街市期即宋代以后的城市模式。
北宋都城卞梁也取消了夜禁和里坊制,在中国沿用1500多年的城市模式宣告消亡。
中国古代都城建设模式大致有三种类型:第一类是新建城市。
即原来没有基础,平地起城市。
如先秦时期各诸侯城。
第二类依靠旧城建新城。
汉以后多采用此种。
如西汉旁依秦咸阳旧城;隋紧靠西汉旧都等。
第三类在旧城基础上扩建。
如明初南京和北京,都属于此类。
秦-咸阳咸阳宫,秦帝国的大朝正宫,秦朝的政治中心和国家象征。
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咸阳市东区域。
据《汉书》和《水经注》记载,秦咸阳位于渭水之北、泾水之南。
秦咸阳城的地势北高南低,全城由北原向渭河逐渐低下,城市最北部是作阶梯状陡起的形势。
咸阳宫宫城东西两侧的宫殿建筑中有仿六国宫室建筑,咸阳城西南部有手工业作坊区、市民居住区和市场,其东是王室或皇室使用的池苑风景区——兰池和兰池宫。
秦咸阳城已有了集中的商业区,考古发现,市在城南;在渭水河北宫殿区附近,有铸铁、冶铜的作坊和陶窑等遗址,说明当时有为宫廷服务的作坊;居民区位于城南,绝大多数被渭水冲毁,无处可考。
中国历史朝代建筑风格
中国历史朝代建筑风格
中国历史上的朝代建筑风格可以分为以下几个主要阶段:
1. 古代:早期的古代朝代如夏、商、西周等,建筑风格主要采用了祭祀建筑和城墙等。
古代朝代的建筑风格还包括了一些简陋的房屋,如茅草屋和土坯房。
2. 春秋战国时期:这个时期出现了一些重要的城市和宫殿建筑,如楚国的江陵城和鲁国的齐鲁故城。
这些城市和宫殿建筑采用了更加宏伟和精致的建筑风格,多以木质结构为主。
3. 秦汉时期:秦汉时期的建筑风格受到了中原和西域文化的影响,逐渐形成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基本风格。
典型的建筑包括了秦始皇陵和汉长城。
此时期,建筑的主要特点是砖、石结构的出现,以及对山水环境的注重。
4. 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个时期出现了一些典型的佛教建筑,如洛阳龙门石窟和山西云冈石窟。
这些佛教建筑以洞窟和石窟为主要形式,结合了中原和西域的建筑风格。
5. 唐宋时期:唐宋时期是中国建筑史上的黄金时期,建筑风格呈现出了更加精致和成熟的特点。
唐代的大型建筑如洛阳白马寺和长安大明宫,宋代的大型建筑如开封宋皇宫和杭州大宋御街,都采用了协调的建筑比例和精巧的绘制。
6. 元明清时期:元明清时期是中国传统建筑风格的演进阶段。
元代建筑承袭了唐宋的风格,但又引入了一些蒙古和西亚文化
的元素。
明代的建筑风格以明式建筑为主,追求庄重、典雅的特点。
清代更加注重建筑的规划和布局,大量修建了宫殿和园林,如北京故宫和苏州园林等。
总的来说,在中国历史上,每个朝代的建筑风格都有其独特之处,但都受到了前朝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影响。
这些建筑风格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发展和演变过程,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和文化的特点。
第四章战国、秦、汉、三国时期的建筑详解
(一).建筑成就:
建筑史上第一个 繁荣时期
叠梁式和穿斗式 两种主要木结构 已经形成
砖石建筑和拱券 结构有了发展
三、汉代建筑 ——宫殿、礼制建筑
两种主要木结构—抬梁式、穿斗式已经成熟。 高台建筑继续流行。 屋顶——悬山、庑殿较多,攒尖、歇山、囤顶也
有应用。 斗栱已经产生:结构作用明确—出挑屋檐 砖石结构—突飞猛进地发展,用于墓室、水道中,
三、秦
(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7年)
(一)宫室——阿房宫
《史记》:“始皇以为咸阳人多,先王之 宫廷小。……乃营作朝宫渭南上林苑中。先 作前殿阿房,东西500步,南北50丈,上可 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驰为阁道,自 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颠为阙,为复道;自 阿房渡渭,属之咸阳。”
阿房宮
(二)郦山陵 —陕西临潼郦山秦始皇陵
中国古代城市建制
1.商周-分封制 2.秦以后-郡县制
城市的组成与布局 城:子城,内城,阙城 郭:罗城,外城,宫城,皇城,外城
地方城市:子城制度
一、城市选址
1.水资源生活用水,漕运,防洪,苑囿 2.政治和军事上的要求
二、城市布局: 1、统治机构:宫殿区(衙署区)
由三层土台组成,下层345x350M, 每层 台壁都向内斜收,自底至顶三层共高43M。
有内、外二垣,内垣周长2.5公里,外垣周 长6.3公里.
四、汉(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
封建社会上升时期,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使建筑 生产显著进步,——中国古代 建筑史上繁荣时期。 建筑史上把此时期称为中国 建筑发育时期, 因为中国建筑的一些特征在 两汉时开始形成,如梁架、斗 拱、屋顶形式、砖作方法。
第四章 战国、秦、两汉、三国时期的建筑
(公元前475年-公元280 年)
中国建筑史第一讲-宫殿建筑
2021/3/24
2
西周的宫殿建筑发展成布局严整、分区明确 的院落,并开始在屋顶上使用瓦。其“三朝 五门”制度成为以后历代宫殿的布局原则。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诸侯穷奢极欲,纷纷在高 台上兴建大量壮观华丽的宫室,即所谓“高 台榭,美宫室”,使高台建筑成为当时宫殿建 筑的主要特征。
2021/3/24
3
1、一号宫殿
中国建筑史第一讲
宫殿建筑
2021/3/24
1
第一节 夏商周春秋战国宫殿
夏代的宫殿建筑在布局上初步形成了将建 在夯土台上的殿堂用廊院围绕起来的“廊 院格局”。
商代的宫殿建筑在类型和室内空间划分上 更加复杂,有大室、小室、东室、南室、祠 室、皿宫、东寝等等之分。但其建筑形象 依然是“茅茨土阶”,即以没有夯实的素土 为台阶,屋顶以茅草覆盖。
2021/3/24
41
2 、端门
天安门后约150米是端门,其建筑形制和天安 门相同。自天安门至端门两侧为廊庑,它们围 合成一个过渡性空间。这个空间可以起到缓 和刚才由于见到天安门所形成的激动心情的 作用。
2021/3/24
42
3 、午 门
2021/3/24
43
故 宫 平 面 图
2021/3/24
沈阳故宫的建筑等级、规模和华丽程度都远比不上北京
故宫。大清门、崇政殿和清宁宫甚至是等级最低的硬山
屋顶,不用斗拱,建筑风格朴实粗犷,带有少数民族的地方特
色。
2021/3/24
75
2021/3/24
76
2021/3/24
77
沈阳清故宫大政殿及西侧王亭
沈 阳 清 故 宫 大 政 殿
2021/3/24
大清门建在平 地上,单檐庑殿 顶,三道券门,两 边接有围墙。 这是《光绪大 婚图》中的大 清门。
中国建筑史三国至五代建筑
。
学习改变命运,知 识创造未来
中国建筑史三国至五代建筑
• 城市特征: • 1)城市经过不断扩建形成,由东府城、西州城、
中宫城、越城、石头城等一系列小城组成; • 2)整个城市平面呈不规则形,有较强的防御作用
,是我国古代大城市中不规则平面的典型实例; • 3)宫城按照一定的规划制度建设,比较方正规则
学习改变命运,知 识创造未来
中国建筑史三国至五代建筑
• 城市的总体布局,除居中偏北的宫城以外,在宫 城的北面为皇家专用的园林名华林园。在宫城的 南面,正对宫门阖闾门的铜驼街为全城的中轴线 ,在中轴线两侧分布着当时的司徒府、太尉府等 高级官署和太庙、太社等寺庙坛社,最有名的佛 寺——永宁寺就分布在铜驼街西侧。宫城之外为 洛阳城。洛阳城共开13座城门,南面和西面各4门 ,东面3门,北面2门,城内主要道路都和城门相 通,道路成方格形。
中国建筑史三国至五代建筑
• 园林
• 我国园林始于秦汉,魏 、晋、南北朝时期有较大 的发展。追求一种朴素、自然的意境。
• 北魏 洛阳 华林园
• 梁 江陵 湘东苑
• 原因:
• 汉末魏晋时期,长期战乱,人们追求返璞归真, 回归自然,到家玄学兴起,唤醒对个性的追求, 激发了倾心自然的热情,孕育了独立意义的山水 审美意识,从然影响山水园林的诞生。
一、城市建设
• (一)邺城
• 位于河南安阳东北 ,平面为长方形, 一条大道将城分为 南北两部分,南部 为住宅,北部为苑 囿、官署。
学习改变命运,知 识创造未来
中国建筑史三国至五代建筑
学习改变命运,知 识创造未来
中国建筑史三国至五代建筑
• 曹魏邺城的规划布局在古代城市中有重要 影响:
中国各朝代建筑赏析
北京天坛
明十三陵
贰 封建社会后期建筑(明、清时期 )
(二)清(1636年—1911年)
1、供统治阶级享乐的园林 达到了极盛期
清代帝王苑囿规模之 大,数量之多,是任何 朝代不能比拟的。在北 京西郊兴建畅春园,在 承德兴建避暑山庄。江 南各地大兴造园之风。
贰 封建社会后期建筑(明、清时期 )
5、建筑技艺仍有所创新.
贰 中国古代建筑的主要类型
宫殿、民居 坛庙、陵寝 佛寺、道观
园林
谢谢欣赏
THANK YOU FOR WATC期)
(三)宋、元时期的建筑艺 术 1.城市建设:街坊制
贰 封建社会中期建筑(隋至宋元时期)
2.木构架精致化 3.建筑群体空间组合成熟; 单体体量和组合日趋复杂
河北正定隆兴寺
江西南昌滕王阁
贰 封建社会中期建筑(隋至宋元时期)
4.小木作发达
5.砖石建筑的水平达到新的 高度 ◆ 河北正定料敌塔(砖), 高84米,是中国最高的砖石 塔 ◆ 福建泉州万安桥(石)。 ◆ 福建泉州仁寿塔(石), 高40米,是中国规模最大的 石塔。 ◆ 河南开封祐国寺塔,是 中国最早的琉璃塔。
欧洲建筑
伊斯兰建筑
中国建筑
壹 欧洲建筑体系
古罗马建筑 罗马斗兽场
哥特式建筑 意大利米兰大教堂
巴洛克建筑 罗马耶稣会教堂
壹 伊斯兰建筑体系
沙特-麦加大清真 寺
耶路撒冷-圆顶清真寺
巴基斯坦-巴德夏 希大清真寺
壹 中国建筑体系
故宫
释迦塔
传统徽派村落
贰
中国建筑演变
中国的古建筑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体系最完整 的建筑体系,从单体建筑到院落组合、城市规划 、园林布置等在世界建筑史中都处于领先地位, 中国建筑独一无二地体现了的“天人合一”的建 筑思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汉代建筑 ——宫殿、礼制建筑
*两种主要木结构—抬梁式、穿斗式已经成熟。 *高台建筑继续流行。 *屋顶——悬山、庑殿较多,攒尖、歇山、囤顶 也有应用。 *斗栱已经产生:结构作用明确—出挑屋檐 *砖石结构—突飞猛进地发展,用于墓室、水 道中,砖石拱已从叠涩发展为半圆形拱、并列 拱、筒拱、穹拱等
陵墓、阙
[帝陵]:平面多呈方形,上呈锥台形,而称“方 上”。 文献:陵上有高墙、象生及殿堂
实物: 最大的“方上”高约20米——陕西兴平茂陵;
[贵族墓]:
[贵族墓]:方锥平顶,前置石造享堂,其前立碑, 再前神道侧列石羊、石虎、附翼石狮,最外是摹 仿木构建筑形式建造石阙两座,其台基和阙身都 浮雕有柱、枋、斗拱及各种人物和花纹,上覆以 屋顶。 [山东肥城笑堂山墓祠]:两坡悬山顶,有正脊, 用筒瓦、板瓦;正面二开间,中立八角柱,柱上 下各有一斗。
二、城市、宫殿:
中国古代城市建设 一。概论 ◆什么是城市? 以非农业性人口为主的人群集中居住的地方 ◆城市史研究什么? 空间,关联,秩序 选址 城市的布局结构 工程建设、(城防水利)
(二)中国古代城市建制 1.商周-分封制 2.秦以后-郡县制 金字塔式的城市体系
(三)城市选址 1.水资源生活用水,漕运,防洪,苑囿 2.政治和军事上的要求
(三)、郦山陵 —陕西临潼郦山秦始皇陵
由三层土台组成,下层345x350M, 每层台 壁都向内斜收,自底至顶三层共高43M。 有内、外二垣,内垣周长2.5公里,外垣周 长6.3公里.
四、汉 (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
(一).社会背景: 建筑史上第一个繁荣时期 突出表现为:叠梁式和穿斗式两种主要木 结构已经形成 砖石建筑和拱券结构有了发展
河南孟津东汉光武帝刘秀墓
河南洛阳西汉空心砖墓内部之一
河南洛阳西汉空心砖墓内部之二
河南密县打 虎亭汉画像 石墓
*建筑的材料和技术小结:
——战国、秦、两汉时期
时代 材料发展
板瓦、筒瓦、半圆形瓦当上所示花纹都比西周时期 进步; 晚期开始出现陶制的栏杆砖和排水管 砖的种类增多:方砖、空心砖、装饰性质的条砖 圆形瓦当,且花纹疏朗而富于变化 石材的使用增多:石础、石阶 东汉时出现石造的建筑:石祠、石阙、石墓
第四章 战国、秦、两汉、三国时期的 建筑
(公元前475年-公元280 年)
一、战国时期 (公元前475-公元前221年)
(一)社会背景:
建筑上的成就 :
1.出现了工商大城市、大规模的宫殿,大量 的使用瓦、砖及装饰纹样 2.铁具——斧、锯、锥、凿的应用,使木材 加工更为容易,为制作复杂的隼卯和花纹 雕刻创造了好条件。
秦国咸阳一号宫殿遗址平面、剖面
成就:
1).多功能性的建筑组合 2 ).梁柱结构的运用为楼阁建筑打下基础 3)建筑技术方面:排水系统完备,采暖通风都 已具备
(三).棺椁与墓
战国时期的棺椁构造:
棺:关也,所以掩尸。 椁:棺外的套椁。
(四)兆域图 ——河北平山县中山王陵墓群
[礼制建筑] —汉长安南郊礼制建筑遗址
似“辟雍”或明堂。 辟雍:本为西周天子所设的大学。《礼 记· 王制》:“大学在郊,天子曰辟雍,诸 侯曰泮宫。” 据蔡邕《明堂月令论》,辟雍之名,乃 “取其四面周水,圜如璧。” 东汉以后,皆有辟雍——祭祀之所 / 北宋末 年为太学之预备学校(外学)
一.陵墓组成 (一)地下部分 墓道、墓室 1.商— 西汉:竖穴为主,土圹木椁
聚 — 头;凑 — 字形平面;安阳商王墓 字形平面 ”” 字形平面 亚中” ““ 甲 “ 柏木芯;题 — 黄肠 四出羡道, 二出羡道, 一墓道, ··· 黄肠题凑: 墓道
严格的中轴对称布局庄严肃穆,符合陵墓 群的气氛 高居的享堂如金字塔一般,很有纪念性
三、秦 (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7年)
(一)、社会背景
(二)、宫室——阿房宫
《史记》:“始皇以为咸阳人多,先王之 宫廷小。……乃营作朝宫渭南上林苑中。 先作前殿阿房,东西500步,南北50丈,上 可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驰为阁道, 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颠为阙,为复道; 自阿房渡渭,属之咸阳。”
综上所述,汉时仿木建筑多为两间式造型, 中轴线落于柱缝,少有明间作法。
[四川雅安高颐墓阙]:
阙:古代宫殿、祠庙和陵墓前的高建筑物, 通常左右各一,建成高台,台上起楼观, 以两阙之间有空缺,故名阙或双阙。 有的用石雕砌而成,作为记官爵、功绩和 装饰之用。 也有大阙旁建小阙的——称子母阙。 阙也是宫门的代称。
实例:
1、齐故都临淄城 《史记· 苏秦列传》记载:“临淄之中七万 户,┈不下户三男子,三七二十一万。┈临 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弹琴击 筑,斗鸡走狗。临淄之途,车毂击,人肩 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家 敦而富,志高而扬。”
山东临淄齐故都城墙下的排水设
秦咸阳宫殿遗址
秦国咸阳一号宫殿遗址平面
明堂:古代天子宣明政教的地方,凡朝会、 祭祀、庆赏、选士、养老、教学等大典均 于其中举行。 《史记· 孝武本记》:“明堂中有一殿,四 面无壁,以茅盖;通水,水环宫垣;为复 道,上有楼。从西南入,名曰昆仑,天子 从之入,以拜祀上帝焉。”
陵墓
灵魂不灭 礼制 陵 本义:大土山,引申为帝王陵; 寝 本义: 卧.灵魂坐卧起居之所; 墓 本义: 盖土与堆平,不植树者称墓,泛指坟墓 坟: 土堆; 冢:高起的山顶。
(四)城市的组成与布局 1.城与郭, 城:子城,内城,阙城 郭:罗城,外城,国城 筑城以卫君,筑郭以卫民
地方城市:子城制度 都城:宫城,皇城,外城
2.城市布局: 1)统治机构:宫殿区(衙署区) A.内容:政府机关与居住 B.宫殿位置:城市的中轴线 C.防卫性:城壕、城墙、城门 2)手工业和商业区 3)居民区——里坊制(初期春秋—汉,极盛期三 国—唐)——开放式街市(宋以后) 4)宗教建筑 5)娱乐场所 6)学校 3.道路系统:南北向为主的方格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