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法治思维挑选依法办事的好干部

合集下载

树立法治思维 提升领导干部依法履职水平

树立法治思维 提升领导干部依法履职水平

树立法治思维提升领导干部依法履职水平作者:韩英来源:《法制与社会》2016年第15期摘要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这成为我国法治建设的一个新里程碑。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落实“四个全面”的重要保障,而要落实依法治国,需要全民具有法治思维,其中关键在于领导干部树立法治思维。

这既是全面从严治党的现实需要,同时也有利于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

关键词领导干部法治思维依法履职作者简介:韩英,中共海阳市委党校。

中图分类号:D2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6)05-193-02一、领导干部树立法治思维的重要意义法治思维就是领导干部在想问题、做决策、办事情的过程中,运用法律规范、法律原则、法律精神对所要处理的问题进行分析、综合、判断并形成结论的一种思维方式。

“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是决定因素”。

习近平总书记也指出,各级领导干部在推进依法治国方面肩负着重要责任,全面依法治国必须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

依法治国,领导干部是关键。

领导干部能否具有法治思维将直接决定依法治国的成败。

因此,在我国现阶段对领导干部树立法治思维的重要意义怎么强调都不为过。

(一)树立法治思维是制约“任性”用权的关键李克强总理曾说:大道至简,有权不可任性。

一句简短的话语道出了领导干部用权的要害。

权为民所赋,权依法而定。

对待权力,领导干部必须要有所畏惧。

所谓的畏惧就是要树立法治思维,依法用权、秉公办事、一心为民,不越雷池一步。

孟德斯鸠曾指出: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一条万古不易的定理。

绝对的权力产生绝对的腐败。

“有权受制约、用权需依法”是现代法治的基本要求。

领导干部只有以法治思维履职用权,将权力置于法律的框架之下,才能有效消除各种滥用权力的“冲动”,让权力回归服务的本质。

用权须依法,用权勿“任性”。

而现实中有些领导干部手握重权,却任性滥用,从而堕落成了偏执的权力盲从者,将自己引向了犯罪的深渊。

领导干部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领导干部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领导干部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面临的问题及对策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已经成为关键要素,在日常工作中,领导干部的依法办事能力是落实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力量。

然而,在实践中,领导干部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面临着诸多问题。

首先,领导干部法治思维能力不足。

随着法制化建设的深入,新时期要求领导干部要不断提高法治思维能力,但是由于领导干部的职能,学习的时间和精力有限,很多人没有充分的理解和掌握法律法规和法律程序,无法准确地辨别社会问题的正误,因此对自己的工作有可能带来不良的影响。

其次,旧的行政思想影响了领导干部的依法办事思维。

很多领导干部直接奉行旧的行政思想,容易倾向于在决策和行动上把道德和法律混为一谈,或者以“方便”为借口妥协“标准”,破坏法制秩序。

再者,司法理念不充分。

很多领导干部忽视了法律和司法权威,在某些问题上偏重着自己的主观判断,轻视法律,把权力放在自己手上,容易做出超出职权范围的行为,这不仅会损害公权力的威信,而且也会影响被管理者的法治意识。

最后,社会反映声音的失准。

在实践中,很多领导干部注意到政策反映的社会声音不准确,往往以自己的个人理解来取代政策解释,把自己的主观判断和偏见融入该项规定,从而导致工作行为失准。

为此,政府要采取措施加强领导干部的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培训,提高领导干部的法律素养和专业水平,引导领导干部把法治思维贯彻到实践中,因势利导,广泛接受公众意见,积极寻求政策参考。

同时,完善司法保障制度,加大对领导干部法律意识教育,在政策制定过程中,充分考虑司法裁量范围,加强司法监督,以最大限度地保证公平正义。

总之,政府要充分考虑法律问题,加大对领导干部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的培训力度,完善法制秩序,深化司法制度,严禁“自行其是”,最大限度地保证公平正义,为社会司法公信力和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巡察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开展工作的能力

巡察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开展工作的能力

巡察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开展工作的能力巡察干部是党的建设事业中的重要力量,负责监督和检查党员干部的廉政作风和工作纪律。

为了做好巡察工作,巡察干部需要具备法治思维和运用法治方式开展工作的能力。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巡察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开展工作的能力进行探讨。

首先,巡察干部需要具备法律知识和能力。

法律是巡察工作的基础,巡察干部需要掌握相关的党纪法规、国家法律法规以及相关政策文件,特别是与廉政问题和腐败行为相关的法律法规。

只有熟练掌握相关法律知识,才能在巡察工作中准确把握违纪违法行为,正确运用法律手段进行制约和惩处。

其次,巡察干部需要具备调查研究的能力。

巡察工作是一项高度复杂和专业化的工作,巡察干部需要具备较强的调查研究能力。

通过深入调查研究,了解被巡察单位的情况,掌握相关证据和实际问题,为后续的工作提供准确和客观的依据。

同时,巡察干部还需要具备分析问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针对性地提出巡察意见和建议,推动问题的解决和整改。

再次,巡察干部需要具备公正和公平的司法思维。

巡察工作是一项政治任务,但也与司法工作有着紧密的联系。

巡察干部需要以法治为基础,坚持公正、公平和公开的原则,依法严肃处理违纪违法行为,保障被巡察单位党员干部的合法权益,并确保调查和处理工作的程序公正、结果公平。

同时,巡察干部还需具备辨别事实、查明真相、防止冤假错案的能力,避免将非法行为和错误行为混为一谈。

最后,巡察干部需要具备协调和沟通的能力。

巡察工作中需要与被巡察单位和相关部门进行沟通和协调,形成合力,推动问题的解决和整改。

巡察干部需要善于倾听和交流,与不同的人员进行沟通,了解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协调各方利益,达到工作的最大化效益。

综上所述,巡察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开展工作的能力是巡察工作的重要保障。

巡察干部需要具备法律知识和能力,掌握调查研究的方法和技巧,保持公正和公平的思维,具备协调和沟通的能力。

只有不断提升自身的能力,才能推动巡察工作的深入开展,为党的建设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领导干部要学会用法治思维法治方式履职用权

领导干部要学会用法治思维法治方式履职用权

领导干部要学会用法治思维法治方式履职用权本文主要分析了什么是法治、法治思维、法治方式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

探讨领导干部如何运用法治思维法治方式履职用权。

标签:法治法治思维法治方式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指出要“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也重申要“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这些都对领导干部基本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领导干部学会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履职用权是当务之急。

一、法治是领导干部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法治是现代社会的基本特征。

法治是法律发展历史上一个激动人心的概念,承载着千百年来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在我国,尽管依法治国早已写入基本国策,但大多数人仍不能准确理解法治的真正含义。

现代意义上的法治即“法的统治”,是指根据法律治理国家,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涵。

首先,法治的基本特征是“法律至上”。

这是现代法治的基本原则。

在观念上,它意味着法律的权威、地位高于一切,是神圣不可侵犯;在实践上,法律在最高的、终极的意义上具有规制和裁决人们行为的力量。

任何人都没有超越法律的特权,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其次,法治的核心价值是“保障权利”和“制约权力”。

法治的精髓就在于限制权力、保护权利。

对于权力而言,“法无授权即禁止”;对于权利而言,“法无禁止即自由”。

第一,法治保障个人的财产权、生命权、自由言论权、信仰权等基本权利。

第二,法治制约公权力。

法治就是要制约国家、制约政府、制约掌握权力机关的人。

所以,法治不是治民,而是治权、治官。

第三,法治需要独立的司法。

司法权必须是中立的,不受任何外力的干扰。

法治是法治思维与法治方式的统一体。

法治思维是指执政者在法治理念的基础上,运用法律规范、法律原则、法律精神和法律逻辑对所遇到或所要处理的问题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和形成结论、决定的思想认识活动与过程,是法治价值在人们头脑的思维形态中形成思维定势,并由此产生指导人们行为的思想、观念和理论;而法治方式是在法治思维的指导下的行为表现,是法治思维在实践中的具体体现,是在执行层面提出的明确要求,是方法论和行为准则。

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

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

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背景链接】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强调,各级领导干部在推进依法治国方面肩负着重要责任,全面依法治国必须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党员干部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组织者、推动者、实践者,要自觉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

因此,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关键在于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的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

2015年3月18日,贵州省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赵克志在学习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专题研讨上讲话。

他强调,全省各级各部门要进一步增强使命感和紧迫感,统一思想、增强信心、加快行动,树立法治思维、掌握法治方式,把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学习好、贯彻好、落实好。

[参考对策]当今时代是法治时代,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党员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是题中应有之义。

广大党员干部一定要顺应时代要求,要带头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能力水平,努力做法治型干部。

在尊法上,要更加坚定自觉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法治信仰。

广大党员干部学法之外更要尊法,在学习掌握宪法法律和党内法规的重点要点之后,更要自觉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法治信仰,自觉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将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法治理念法治精神是法治的灵魂,涉及法治建设走什么道路、把握什么原则、朝着什么方向前进等基本问题,党员干部必须紧紧绷住这根弦,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在学法上,要更加全面深入掌握宪法法律和党内法规的重点要点。

依法执政,既要求党依据宪法法律治国理政,也要求党依据党内法规管党治党。

以法治思维推进基层央行干部队伍建设的思考

以法治思维推进基层央行干部队伍建设的思考

Gansu Finance/甘肃金融/将那些坚持原则,既干成事、又不出事的干部选拔出来,强化依法履职的用人导向。

◎朱飞/文以法治思维推进基层央行干部队伍建设的思考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进行了研究和部署。

作为党管干部的职能部门,基层央行组织部门应当以新出台的《干部选拔任用条例》为指针,将法治精神贯穿于干部教育培训、选拔任用、作风改进、监督管理之中,运用法治思维推进干部队伍建设。

法治思维的内涵法治,就是追求公平、公正、公开,解决的核心问题是权力与权利的冲突。

这里的权力指的是公权,权利指的是私权。

法治的精髓就在于限制权力、保护权利。

对于权力而言,法无授权即禁止;对于权利而言,法无禁止即自由。

由此可见,法治重在治权,保护正当权利。

法治思维,是运用法律规范、原则和逻辑对所要处理的问题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进而形成结论的思想认识过程。

培育和树立法治思维,就是想问题、做决策、办事情要以法律为准绳,既考虑经济效果,又考虑法律效果,还考虑社会效果,善于运用法治方式实现自身权利。

基层央行干部职工培育和树立法治思维,就是树立法律信仰,摒弃法律工具主义思维,真正在工作、生活中敬畏法律、遵守法律,自觉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金融改革、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把法律法规作为教育培训的重要内容推动形成法治思维的新常态思想决定行为,行为决定结果。

党的中心任务在哪里,党员干部教育培训的重心就在哪里。

组织部门在党员干部教育培训中,须组织干部职工深入学习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大力弘扬法治理念、倡导法治精神、强化法治思维、增强法治意识,在全辖营造学法知法、守法用法的浓厚氛围。

干部职工法治思维能力的提升,关键在于平时法律素养的提高和法律知识的储备。

从现实情况看,苛求干部职工像法律工作者那样,系统掌握法律体系,熟练使用法律条款,准确把握法律关系是难以实现的。

因此,在培训内容选择上,要适应金融改革发展和中央银行履职需要,深入开展普法宣传教育,强化干部职工对宪法、法律基本原则、公民基本权利义务的学习,重视加强对金融监管法规和人民银行重要规章制度的学习把握。

领导干部的法治思维与法治方式

领导干部的法治思维与法治方式

李克强谈施政思路:
(三)从维护稳定的大局来看,法 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更加顺应社会管 理的需要。
► 社会矛盾大量凸显,创新社会管理、维护社会
稳定的任务更加艰巨。 ► 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仍然存 在,宪法和法律的权威尚未完全树立,以言代 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的现象时有发生,阻 碍了群众正常的利益诉求,损害了群众的合法 权益,成为引发群体性事件、影响社会稳定的 部分诱因。
(四)中央政治局2月23日下午就全面推进 依法治国进行第四次集体学习
► 各级领导机关和
领导干部要提高 运用法治思维和 法治方式的能力, 努力以法治凝聚 改革共识、规范 发展行为、促进 矛盾化解、保障 社会和谐。
本专题主要内容
►1.法治思维与法治方式提出的实践意义
►2.法治思维与法治方式的若干基本问题
► 非法律的思维,包括经
(三)法治思维与其他概念
► 2.法治思维与人
►摈弃“搞定就是
稳定、摆平就是 水平,没事就是 本事”的庸俗哲 学,打破“越维 越不稳”的“信 访怪圈”。
法治浩荡,不可阻挡。执政党第一次 把“法治思维”与“法治方式”写入 大会报告,无疑将影响未来五年乃至 更为久远的国家命运,对于保持国家 长治久安和繁荣稳定意义重大。
习近平李克强都有法律背景 推动法治更有作为
了法治三层含义: ► 法治意味着正规的法律至高无上或居于主导。 ► 法治意味着法律面前的平等。 ► 法治可以用作一种表述事实的语式,这种事 实是,作为在外国自然地构成一部宪法典的 规则,我们已有的宪法性法律不是个人权利 的来源,而是其结果,并且由法院来界定和 实施。
(一)法治
►当今西方世界影响最大的政治法律思想家
► 任何经济社会管理活动都必须依法进行,任何

提高基层党员干部的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

提高基层党员干部的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

党政干部论坛全面依法治国必先全面从严治党,而从严治党既要关注重点人群,即关键少数的导向作用,又要聚焦身处基层、工作一线的广大基层干部。

基层政府地位特殊、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基层治理法治化水平的高低,关系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进程,基层党员干部能否按照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的要求提高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进而发挥领导干部的引领示范作用则显得尤为重要。

一、当前基层党员干部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存在的突出问题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五大以来,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但是一些基层党员干部的法治意识还比较淡薄,影响了党和政府的形象,干扰了国家制度体系运行,冲击了人民群众对法治的信心。

(一)在法治实践中尚未完全形成法治信仰一是法律与权力的冲突。

这是法治建设的核心问题。

宪法、法律是人民最高意志的体现,权力的行使必须符合宪法、法律的规定,接受宪法、法律的监督。

现实生活的复杂性往往造成法律与权力的矛盾与冲突,一些党员干部权力本位意识和特权思想根深蒂固,敬畏规则而不敬畏法律,敬畏潜规则而不敬畏明规则,敬重领导而不敬重法律,“黑头的(法律)不如红头的(文件),红头的不如笔头的(领导批示),笔头的不如口头的(讲话)”,没有把握好权力边界,没有时刻把施政行为限定在宪法、法律的框架内。

二是程序与效率的冲突。

法治思维是程序性思维,一些党员干部重实效轻程序,有的不认可程序正义的价值,有的认为讲程序就是思想僵化和官僚主义。

调研显示,52.7%的基层党员干部认为,法治思维的重点不是重规则,44.9%认为不是重程序。

在具体工作中,程序成为过场,很多重要方案、规划出台前的听证会、论证会的参会者多为外行,导致方案、规划缺乏科学性、稳定性、严肃性。

三是工学矛盾的冲突。

党员干部参加法治教育培训的成效受到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工学矛盾突出是导致法治教育弱化的主要原因。

法治教育培训相对较少,而一些基层党员干部参加培训频率不高,学习的主动性不高、意愿也不强。

提高领导干部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的能力

提高领导干部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的能力

• (四)提高领导干部法治思维能力,必须把能不 能遵守法律、依法办事纳入考核指标,作为考察 干部的重要内容 • 决定指出:“提高党员干部法治思维和依法 办事能力,把法治建设成效作为衡量各级领导班 子和领导干部工作实绩重要内容、纳入政绩考核 指标体系,把能不能遵守法律、依法办事作为考 察干部重要内容,在同等条件下,优先提拔使用 法治素养好、依法办事能力强的干部。”
• 一、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内容 • 二、时代的发展迫切要求提高领导干部法治思维 能力 • 三、如何提高领导干部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的能 力
一、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内容
法治思维是指一定主体以法 治理念为基础,运用法律规范 、原则、精神对相关问题进行 分析、判断、综合、推理以致 形成结论,作出决定的思维模 式。 • 法治思维的核心要义就是领 导干部想问题、做决策、办事 情,都必须以法律为根本准绳 ,必须把法治方式作为维护人 民权益、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 一种思维方式。 •

(一)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是由领导干部在贯彻落实依 法治国基本方略中的引领和示范作用决定的。 • 决定指出“党员干部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组织者 、推动者、实践者,要自觉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 化改革、推动发展、维护稳定能力,高级领导干部尤其要以 身作则,以上率下。” • 李建华书记在自治区党委十一届四次全体会议中指出: “各级党组织和党员领导干部要带头学法知法,带头树立法 治思维,带头遵守党纪国法,坚持一切活动在宪法法律范围 内进行,善于运用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 、维护稳定,推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法治风尚。”
1、法律至上思维:
即法律是最高权威的 理念 陕西省国土资源厅 以会议决定否定生效 的法院判决
事件回顾:
• 北窑湾煤矿于1996年12月开办,属集体性质。2000年煤矿换证期间 ,山东人李钊通过私刻公章,涂改采矿变更申请书等手段,获取了省国土 厅新的《采矿许可证》,将“横山县波罗镇北窑湾煤矿”变更为“横山县 波罗镇山东煤矿”,负责人由樊占飞变为李钊。 • 2005年,榆林市中院作出判决:省国土厅给横山县波罗镇山东煤矿批 准变更《采矿许可证》的行政行为,侵犯了原企业采矿权人的合法权益, 属违反法定程序行为;李钊擅自涂改采矿变更申请登记书,骗取省国土厅 颁发《采矿许可证》,显系违法行为,所取得的采矿证应依法予以撤销, 由省国土厅作出具体行政行为。 • 陕西省国土资源厅拒不执行法院判决。2010年3月1日,陕西省国土资 源厅举行了 “山东煤矿采矿权属纠纷协调会”,宣布:经有关部门相关 人员及法律专家对该矿纠纷案进行解读,一致认定,对榆林市中院和省高 院的法律文书应理解为采矿权与樊占飞及樊河村村民和集体无任何关系, 通过会议和所谓的专家解读否定了判决结果的效力。

培养领导干部法治思维,有效化解问题发言材料

培养领导干部法治思维,有效化解问题发言材料

尊敬的领导、各位代表:今天我想和大家共享的主题是“培养领导干部法治思维,有效化解问题”。

法治思维是指依法治国、依法行政、以法律为准绳处理公共事务和社会关系的一种思维方式。

领导干部是党和国家的重要骨干力量,他们的思维方式和工作风格直接关系到全面依法治国的实施和党的事业发展。

培养领导干部的法治思维,对于有效化解各种问题,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一、法治思维的内涵和重要性1. 法治思维的内涵法治思维是指以法治理国、以法治理政、以法治理事,坚持依法执政,推动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全面提高各级领导干部遵守宪法和法律的自觉性和规范性,处理公共事务和社会关系。

2. 法治思维的重要性法治思维是一种根本的思维方式,它对领导干部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只有牢固树立法治意识,才能真正做到以法治国、以法治政、以法治事,避免随意扩张权力、随意干预司法、随意处置公共事务的情况发生。

培养领导干部的法治思维,对于有效处理各种问题,推动全面依法治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培养领导干部法治思维的途径和方法1. 宣传教育,树立法治理念通过举办法治宣传教育活动,广泛宣传法治知识,引导领导干部正确理解和认识法治,增强领导干部的法治意识。

2. 加强培训,提高法治水平定期组织领导干部参加法治理论和法律知识的培训,提高他们的法治素质和能力,使其良好地掌握依法治国的重要理论和实践。

3. 激励引导,促进依法行政建立健全考核激励机制,对依法行政业绩突出的领导干部给予奖励,引导他们注重依法办事,增强依法办事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4. 加强监督,规范行为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监督,规范他们的行为,严格要求他们依法履职、依法行事,杜绝违法行为和权力寻租。

三、有效化解问题,实现法治思维转化1. 解决依法治理中存在的问题解决依法治理中存在的执行难题、执法薄弱环节等问题,通过不断完善法治体系和法治实施机制,规范和强化依法治理的落实。

2. 推进依法决策,保障人民权益在实践中,要坚决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认真研究法律的适用和处理问题的方法,积极依法解决社会矛盾和问题,为人民提供公正、科学、合理的法律服务,保障人民的合法权益。

领导干部的法治思维

领导干部的法治思维

程序正义观念
程序公正
领导干部应确保决策和执行过程 的公正性,避免偏见和歧视。
公开透明
决策过程应公开透明,确保公民的 知情权和参与权。
正当程序
在处理问题时,应遵循正当程序, 确保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法律至上观念
法律权威
违法必究
领导干部应树立法律至上的观念,确 保法律得到有效实施。
对于违法行为,应依法追究责任,不 得姑息迁就。
权力滥用风险
利益冲突问题
在行使权力过程中,部分领导干部可能因 缺乏法治思维而出现权力滥用的情况。
在面对利益冲突时,部分领导干部可能因 缺乏法治思维而难以做出公正决策。
对策建议
加强法治教育
完善制度建设
强化监督机制
通过定期开展法治教育 培训,提高领导干部的 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
建立健全相关制度,规 范领导干部的决策行为,
程序正当
行政执法应遵循法定程序,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确保执法过 程的公正性和透明度。
权责统一
领导干部在行使行政权力时,应明确自身的权力和责任,确保权 责统一。
在解决社会矛盾中的运用
调解优先
领导干部在解决社会矛盾时,应优先采用调解方式,化解矛盾,促 进社会和谐。
依法裁决
当调解无法解决问题时,领导干部应依法进行裁决,确保纠纷解决 的合法性和公正性。
掌握国家法律法规
领导干部应全面了解和掌握国家的基本法律法规,包括宪 法、刑法、民法、行政法等,以及与本职工作相关的专门 法律、法规和规章。
学习法律原则和精神
领导干部不仅要熟悉具体的法律条文,还要深入理解法律 的原则和精神,把握法律制度的内在逻辑和价值理念。
更新法律知识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法律的修订,领导干部要不断更新自己 的法律知识,及时了解新的法律动态和立法趋势。

论领导干部法治思维

论领导干部法治思维

论领导干部法治思维
领导干部法治思维是指在决策、执行和监督工作中,始终坚持依法办事、依法行政、依法决策的意识和思维方式。

它是一种以法律为准绳,以法治为保障,以法律程序和原则为指导,注重合法性、公正性、程序性的思考和行为方式。

领导干部法治思维的核心是尊重法律、专注法治,这意味着领导干部应当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思维方式:
1. 法治意识:领导干部应当时刻保持对法律的敬畏和尊重,树立法治意识,确保自己的行为符合法律规定,同时也要传递法治观念,引领团队成员依法行事。

2. 法律素养:领导干部需要具备一定的法学和法律知识,熟悉宪法、法律法规等相关法律文件,能够准确理解和运用法律条文,做到在权力行使和决策中不偏不倚,不滥用职权。

3. 法律意识:领导干部在工作中应当能够主动关注和应用法律规定,将法律纳入到工作中的决策过程中,以确保工作的合法性和公正性。

4. 法治思维:领导干部应当具备从法治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通过法治思维来分析、总结和解决问题,做到遵纪守法、依法行政。

5. 法律风险意识:领导干部应当具备识别和防范法律风险的能力,及时发现和解决可能存在的法律问题,有效预防和避免法
律风险对工作产生不利影响。

领导干部法治思维的形成离不开培养和提高法治意识的教育和培训,在干部选拔任用中注重法律素养的考察,同时也需要建立健全法规制度,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监督和问责。

只有领导干部具备了法治思维,才能够更好地引领和推动各项工作的开展,为社会治理、国家建设提供有力的保障。

党员干部的法治思维,依法办事能力

党员干部的法治思维,依法办事能力

党员干部的法治思维,依法办事能力之一:提高法治思维能力需“内外兼修”张学群2015年05月23日10:19 来源:学习时报领导干部提高法治思维能力,就是要在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指引下,增强法治观念、弘扬法治精神,带头尊崇和遵守宪法法律,自觉在法治轨道上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不断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能力。

内优素质,领导干部切实增强自身法治思维能力打铁要靠自身硬。

提高法治思维能力首先靠领导干部增强法治素养,自觉做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积极践行者和引领者,坚定信念,努力学习,自加压力,真正从思想和行动上使法治成为一种自觉。

贯彻法治理念。

法治理念是法治的灵魂,领导干部能否自觉运用法治思维决策,是建立在良好法治思维理念基础之上的。

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以法为尊、保护人权、依法治权等法治理念,把对公平、公正、公开的追求作为内心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自觉维护社会主义法治权威和公信力。

养成用法治理念指导依法行政的良好习惯,让“合不合法,合不合程序”成为领导干部的常用语,使依法履职、依规办事成为领导干部自发的履职导向。

重视法治理念的实践运用,在遇到公权与私权冲突、公利与私利冲突时,能够主动运用正当程序等法治理念和法律原则处理问题,坚持依法办事,使决策合法合规,合情合理。

积累法治知识。

认真进行法治理念方面的理论学习。

法律制度纷繁复杂,以法治理念和法理学的学习为基础才能从中发现主线,从而提高掌握法律知识和应用法律规定的能力和水平。

从现实情况看,领导干部不同于专业法律从业者,对其法律知识掌握程度不可能要求那么高,要在法律原则的掌握上下功夫,要认真学习宪法和宪法性法律,理解国家制度的基本内容、公民的基本权利义务和国家权力运行的规则,提升法治思维的高度和广度。

加强与本行业内有关的法律法规的学习,特别是相关程序法的学习,夯实法治思维的密度和硬度,成为熟练应用法律方法解决问题、依法行政的行家里手。

用法治思维提升党员干部依法办事能力

用法治思维提升党员干部依法办事能力

用法治思维提升党员干部依法办事能力作者:回晓明来源:《领导之友·综合版》2017年第10期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提高党员干部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

法治思维是基于法治的固有特性和对法治的信念来认识事物、判断是非、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法治方式是运用法治思维处理和解决问题的行为方式。

法治思维是一种规则思维、程序思维,它以严守规则为基本要求,强调法律的底线不能逾越、法律的红线不能触碰,是权利义务观念,要求党员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凡事必须在既定的程序及法定权限内运行。

法治思维的核心对干部而言,除了具有公民应有的权利义务观念,还要有法治的权力观,以及守护法律、维护宪法与法律权威的职责意识。

提高党员干部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就是要求在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指引下,增强法治观念、弘扬法治精神,带头尊崇和遵守宪法法律,自觉在法治轨道上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不断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能力。

一、党员干部运用法治思维时存在的问题(一)工作方法简单粗暴。

在解决矛盾纠纷的过程中,少数干部不能正确把握运用法治原则和精神,不能做到统筹兼顾,灵活处置,一味强调运用行政手段解决纠纷,不仅影响了行政功能的发挥,而且背离依法解决纠纷矛盾的初衷,损害了法治的权威和尊严,还容易酿成恶性群体性事件,影响社会稳定。

甚至,一些地方政府部门领导为了促使当事人息诉罢访,采取“花钱买平安”的办法,一味迁就上访人员,从经济上满足其无理要求,这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其他人的攀比心理,增加了不稳定因素。

(二)责任落实不到位。

一是个别领导未能把维稳工作真正抓在手上。

主要表现在不能正确分析维稳形势,不能深入研究矛盾纠纷的特点及产生的根源,对于辖区内矛盾纠纷的底数不清楚,思路不明晰,工作不深入,措施不得力,处于一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被动状态。

如何提高领导干部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

如何提高领导干部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

如何提高领导干部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提高党员干部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

党员干部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组织者、推动者、实践者,要自觉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

”法治思维与法治方式是我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迈向现代文明国家的当然路径。

无论是维护和社会秩序、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还是化解社会矛盾和解决纠纷、制约权力和保护权利,都需要大力提升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

法治思维是指一定主体以法治理念为基础,运用法律规则、原则、价值和精神对相关问题进行分析、判断、综合、推理以致形成结论,作出决定的思维模式。

法治思维主要包括合法性思维、法治至上思维、体系性思维、程序性思维、证据性思维等。

合法性思维主要指领导干部在做出决定时首先要想一想自己作为决定的主体是不是合法,作出决定的程序、依据、证据等是不是合法,合法就可以做,不合法就不能做。

法律至上思维主要指领导干部在决定时要把法律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

法律至上包括外部至上和内部至上。

所谓内部至上,是指法律体系内部有自己的等级,下位法服从上位法,最终服从于宪法。

所谓外部至上,是指当法律与道德、习俗及政策等规范发生冲突时,法律规范为最高的效力,需要优先遵从。

体系性思维是指法律是一个体系,既包括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宪法法律,也包括国务院、有立法权的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还包括国务院组成部门、有立法权的地方政府制定的部门规章和政府规章。

正是因为法律是一个体系,所以领导干部在作为决策时要通盘考虑,不能仅盯着某一个法,既要看到上位法,也要考虑下位法;既要考虑一般法,也要考虑特别法。

程序性思维要求领导干部在做出决策和决定时,不仅要考虑实体法,还要考虑符不符合程序法规定。

证据性思维是指领导干部在做出决策和决定时,要基于证据所支撑的法律事实,没有证据就没有法律事实,没有法律事实也就不能形成正确的推理和判断。

领导干部的法治思维与法治方式

领导干部的法治思维与法治方式
领导干部的法治思维与法 治方式
• 领导干部的法治思维 • 领导干部的法治方式 • 领导干部如何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
式 • 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方式的案例
分析 • 总结与展望
01
领导干部的法治思维
法治思维的概念
法治思维是指以法治理念为基础,运用法律原则、法律精神和法律逻辑来分析和处 理问题的思维方式。
对决策可能带来的法律 风险进行评估,提前预
防和化解潜在问题。
公开透明
决策过程和结果应公开 透明,接受社会监督,
增强决策的公信力。
执行中的法治思维与方式
01
02
03
04
依法行政
领导干部在执行任务时应严格 遵守法律法规,确保行政行为
的合法性。
程序正当
注重执行程序的合法性和正当 性,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05
总结与展望
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方式的现状与问题
现状
当前,越来越多的领导干部开始重视法治思维和方式在工作 中的运用,依法行政、依法决策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问题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如部分领导干部对 法治思维和方式的理解不够深入,运用能力有限;部分地区 和部门法治环境有待改善,制度执行力度不够。
案例二
总结词
冷静应对、依法处置、维护稳定
详细描述
某县发生群体性事件时,领导干部迅速响应,运用法治方式冷静应对。他们及时 了解事件起因,遵循法律法规,依法采取措施处置,确保事件得到妥善处理。同 时,他们积极开展疏导工作,维护社会稳定,防止事态扩大。
案例三
总结词
依法改革、创新发展、服务民生
详细描述
某部门领导干部在推进改革过程中,注重运用法治思维和方式。他们遵循法律法规,确保改革在法治 轨道上进行。同时,他们积极创新发展思路,优化服务流程,提高工作效率。通过改革,该部门更好 地服务民生,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统战干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

统战干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

统战干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
统战干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是指统一战线干部在工作中遵循法治原则和法治方式的意识和行动。

法治思维是指统战干部在工作中始终坚持依法行政、依法施策的思维方式。

具体来说,法治思维要求统战干部要尊重法律、依法办事,注重法律效力的约束和法治精神的引领,敢于向违法违纪行为说“不”,对法律问题敢于在原则性、底线性、重预防性上提出意见和建议。

法治方式是指统战干部在工作中运用法治手段和方法进行管理和处理事务的方式。

具体来说,法治方式要求统战干部要注重运用法律手段解决问题,遵循程序正义,严格依法办事;注重制度建设和完善,加强组织纪律,健全监督机制;注重法治宣传和教育,提高干部和群众的法治意识和素质;注重加强法律咨询和法律援助服务,为干部和群众提供法律保障。

统战干部要始终坚持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是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加强党的领导的重要体现。

通过坚持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可以不断提高统战工作的法治化水平,增强统战工作的规范性、科学性和权威性,推动统战工作科学发展,更好地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

领导干部应当具备的法治思维

领导干部应当具备的法治思维

领导干部应当具备的法治思维[摘要] 领导干部应当具备规则性思维、合法性思维、程序性思维、权义性思维和权责性思维等五个方面的法治思维能力。

基本要求是:先立规矩后办事,立好规矩再办事;合乎法律文本的具体规定,合乎法律的目的、原则和精神,正确对待“恶法”;要有程序,且程序应正当;以权利、义务为工具去审视、调整社会关系,处理社会矛盾,认真对待权利,切实履行义务;有权必有责,权责要相当。

[关键词] 领导干部;法治思维;正当程序法治思维是指以法治观念为基础,运用法律规范、原则对有关事项、问题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的理性认识过程。

党的十八大提出“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其根本目的是通过提升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能力,从而更好地维护公共利益、人民权益和社会秩序。

领导干部应当具备以下五个方面的法治思维能力。

一、规则性思维法治是法律之治、规则之治,因此领导干部应当树立规则性思维。

(一)先立规矩后办事法是效力最高的规矩,规则性思维首先要求有法可依,即“先立法,后行为”,依照普遍性的法律治理国家、推进改革。

有法可依的基本要求有:一是法律体系的主体应当是最高立法机关制定的法律,不能由行政法规等长期“代行”法律职能。

《立法法》规定的只能由法律规范的财产征收、财政、税收等基本事项必须通过人大立法规范,即使由于立法条件不成熟暂时授权国务院制定行政法规,也应当尽早纳入法律范畴。

二是法律没有规范或者规定不明的事项,尽可能通过行政法规或地方性法规予以规范,尽量减少使用层次低的规章,增强法律的刚性和约束力。

三是处理好法律和政策的关系,尽可能运用法律手段,而不是用政策去规范本属法律调整的事项,“政策定调—试点探索—总结推广—法律固定”的改革模式需要改变。

其次,规则性思维要求凡事要有规矩,“先立规矩后办事”。

强调有法可依,并不是说法治社会的规则只有法律。

在没有法律规定或者法律规定不明确时,也要建章立制,用制度管事、管人,不能依批示、指示办事,不能动辄特事特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用法治思维挑选依法办事的好干部
党的领导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最根本的保证,这是中国法治建设的总基调。

在这当中,各级党员干部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组织者、推动者、实践者。

因此,组织部门必须采取有效手段教育、监督、管理干部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的能力。

加强法治教育,培育干部法治思维
知行合一“知”为先,没有“知”,就难以行。

运用法治思维解决问题首先要学法、知法、懂法,而后才能用法。

组织部门要充分发挥干部培训职能,培育干部法治思维。

联合相关部门建立党规党纪常规学习机制,加大学习频率、创新学习方式、固化学习成果。

采取行之有效的方式督促干部经常性学习,每一名干部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对重要党规党纪须做到烂熟于心。

要把学习法律知识作为党员干部的必修课,分批组织干部到高等院校学习法律知识,邀请法官、检察官为干部作专业培训,鼓励干部参加全国司法考试,全面提升干部队伍法律素养。

要强化法治文化建设,自觉维护法律的权威,组织各系统、各领域采取研讨会、学习论坛等方式深入探讨法治思维在各项事务中的应用,促进法治理论向实践成果转化。

加大司法机关与行政机关挂职交流力度,特别要把符合条件、有意愿的法官、检察官交流到党政部门、行政机关、信访维稳一线,把后备干部交流到法、检
1/ 3
两院历练,培育干部法治思维。

加强履职监督,推动干部依法办事
党员干部要有依法治权、依法治官的意识,必须带头践行法治。

运用法治思维解决问题关键在于用法,党员干部要自觉地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

组织部门要带头学法、用法、守法,充分发挥干部监督职能,以敢于担当的精神推动干部依法办事。

组工干部要依法依规做好组织工作,严格按党章规定办事,严格执行干部任用条例和监管条例,严格把握党员发展、管理。

要优先提拔使用法治素养好、依法办事能力强的干部,特别是善于运用法治方式、在信访维稳一线工作成绩突出的干部要予以重用。

建立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与倒查机制,明确问责条件,同时出台党内理性包容政策,明确包容情形,以法治手段规范行政行为。

要把法治建设成效作为衡量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实绩的重要内容,纳入政绩考核指标体系。

建立依法办事考核导向,加大对依法执政、依法行政的考核比重。

加强干部管理,促进干部遵法守法
运用法治思维解决问题最终要遵法,干部带头遵守法律,社会上遵法才会蔚然成风。

组织部门要充分发挥干部管理职能,严格措施促进干部遵法守法。

领导干部不得违法使用权力,更不能以言代法、以权压法、
2/ 3
徇私枉法,要强化领导干部个人有关事项报告结果运用,严格任职回避、严格“裸官”职位限入、严格“走读干部”管理,规范干部任职“土壤”。

强化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对审计存疑干部暂停职位调整。

严格执行党政主要领导“三个不直接分管”制度,限制主要领导干部“自由裁量权”。

要推行干部谈心谈话全覆盖制度,掌握干部动向,及时对存在违纪违法苗头的干部进行谈话教育。

调整法治素养差、不严格依法办事的干部,对群众反映强烈的干部要予以组织处理。

要推进基层治理法治化,发挥基层党组织在依法治国中的战斗堡垒作用,建立重心下移、力量下沉的法治工作机制。

建立领导干部接访下访制度,制定干部依法处理信访问题细则,促使干部用法治思维解决群众难题,带动人民群众自觉遵守法律。

3/ 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