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教案微生物学教程周德庆

合集下载

微生物学教程(周德庆第三版)重点1-7章之欧阳法创编

微生物学教程(周德庆第三版)重点1-7章之欧阳法创编

绪论微生物与人类微生物是一切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个体微小(一般小于0.1nm)、构造简单。

微生物种类:①原核类:细菌(真细菌,古生菌),放线菌,蓝细菌,枝原体,立克次氏体,衣原体。

②真核类:真菌(酵母菌,霉菌,蕈[xun]菌),原生动物,显微藻类。

③非细胞类:病毒,亚病毒(类病毒,拟病毒,朊病毒)。

微生物五大共性:体积小,面积大;吸收多,转化快;生长旺,繁殖快;适应强,易变异;分布广,种类多。

第一章原核生物的形态、构造和功能一般构造: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区。

特殊构造:鞭毛,菌毛,性菌毛,糖被(包括荚膜和粘液层)和芽孢,伴孢晶体。

细胞壁是细胞的外被,主要成分肽聚糖。

功能:①固定细胞外形和提高机械强度②为细胞生长、分裂和鞭毛运动所必需③阻拦大分子有害物质(某些抗生素和水解酶)进入细胞④赋予细菌特定的抗原性以及对抗生素和噬菌体的敏感性⑤与革兰氏染色反应密切相关革兰氏阳性细菌细胞壁:磷壁酸,脂磷壁酸,肽聚糖。

厚度大(20层),90%肽聚糖和10%磷壁酸。

革兰氏阴性细菌细胞壁:肽聚糖,脂蛋白,磷脂,脂多糖,孔蛋白,外膜蛋白。

壁薄,层次多,成分复杂,机械强度较弱。

革兰氏染色法:涂片固定→结晶紫初染→碘液媒染→乙醇脱色→番红覆染阳性菌:紫色。

阴性菌:红色。

缺壁细菌1.实验室中形成:①自发缺壁突变:L 型细菌。

②人工方法去壁:彻底除尽(原生质体)、部分去除(球状体)2.自然界长期进化中形成:枝原体。

L型细菌:专指稳定的L型即那些实验室或宿主体内通过自发突变而形成的遗传性稳定的细胞壁缺损菌株。

芽孢形成:①DNA浓缩,形成束状染色体;②细胞膜内陷,细胞发生不对称分裂,其中小体积部分即为前芽孢;③前芽孢的双层隔膜形成,这时芽孢的抗热性提高;④在上述两层隔膜间充填芽孢肽聚糖后,合成DPACa(吡啶2,6二羟酸钙),开始形成皮层,再经脱水,使折光率提高;芽孢衣合成结束;⑥皮层合成完成,芽孢成熟,抗热性出现;⑦芽孢囊裂解,芽孢游离外出。

第三章微生物学(周德庆)真核生物

第三章微生物学(周德庆)真核生物
第三章微生物学(周德庆)真核生物
(二)细胞膜
蛋白质(50%):包括一些酶
甘油的单、双、三酯
类脂
甘油磷酯 磷脂酰胆碱 磷脂酰乙醇胺
(40%)
麦角甾醇(最多)
甾醇 酵母甾醇
糖类(少量):甘露聚糖(可能是合成细胞壁 的前体)等
第三章微生物学(周德庆)真核生物
(三)细胞核
具有典型的多孔核膜包裹的细胞核。
鞭毛运动方式
挥鞭式
旋转马达式
氧化磷酸化部位

光合作用部位
理 特
生物固氮能力

专性厌氧生活
化能合成作用
线粒体 叶绿体
无 罕见 无
细胞膜 细胞膜 有些有 常见 有些有
遗传重组方式
有性生殖、准性生殖等 转化、转导、接合等
繁殖方式
有性、无性多种
一般为无性
第三章微生物学(周德庆)真核生物
(一)细胞壁
主要成分是多糖,另有少量蛋白质和脂类.
第三章微生物学(周德庆)真核生物
(一)细胞壁
1. 厚约25nm,呈三明治状—
外层:甘露聚糖(约占30%,以α-糖苷
键联结(并非所有酵母菌都有)
中间层:蛋白质(含6-8%,多为酶类)
内层:葡聚糖(约占30-40%,由D-葡萄
糖以β-糖苷键联结)
2. 少量组分—几丁质(chitin):为聚乙酰葡萄糖氨 以环状形式分布于芽痕周围.
第三章微生物学(周德庆)真核生物
(四)其它构造
液 泡:水解酶类储藏库,提供营养物,调节渗透压
线粒体:
1.双层单位膜包围的细胞器;其中含脂类、蛋白质、少量 RNA和环状DNA。
2.其DNA可自主复制,不受核DNA控制。决定线粒体的某 些遗传性状。

微生物学 周德庆(第二版)绪论

微生物学 周德庆(第二版)绪论
研究的新水平。
1897年至1953年
用无细胞酵母汁发酵酒精成功, 开创了微生物生化研究的新时期
“普通微生物学”作为一门学科 开始形成
布赫纳
1953年后
DNA双螺旋模型建立,微生物成 J.D.Watson和 为分子生物学中的重要研究对象。 H.F.C.Crick
17世纪,荷兰人列文虎克用自制 的简单显微镜(可放大50~300倍)观察
罗佰特·柯赫
(Robert Koch,1843—1910)
Koch毕业于医学院,专门研究细菌, 特别是病原菌,毕生研究的成果主要是:
①证实病害的病原菌学说(摸清引起病害 的微生物生活史、生理生态等)。
②建立微生物学研究基本技术,创立了用 固体培养基分离纯化微生物的技术,还创 用了显微镜技术,为发现多种传染病的病 原菌提供实验手段。
利用单氏显微镜观察了许多微小物 体和生物,并于1676年首次观察到 形态微小、作用巨大的细菌,从而 解决了认识微生物世界的第一个障 碍;
一生制作了419架显微镜 或放大镜可放大50~300 倍;
发表过约400篇论文,其中绝大部分 (375篇)寄往皇家学会发表。
路易·巴斯德 (Louis Pasteur,1822~1895)
在微生物基本操作技术方面的贡献
1、配制培养基; 2、利用固体培养基分离纯化微生物技术(采
用了以琼脂作凝固剂的培养基培养细菌和 分离单菌落而获得纯培养的操作过程); 3、创立了许多显微镜技术(细菌的染色方法 等); 4、规定了鉴定病原细菌的方法和步骤。
1892年,俄国伊凡诺夫斯基 Dmitrii Ivanowski (1864~1970 )首先发现病毒,得 到了烟草花叶病毒, 从而开始了人们对病毒的深 入研究。

微生物学教程 周德庆 第三版 课后习题详解

微生物学教程 周德庆 第三版 课后习题详解

绪论微生物与人类课后习题详解1.什么是微生物?习惯上它包括哪几大类群?答:(1)微生物定义微生物是指一切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它们都是一些个体微小(一般<0.1mm)、构造简单的低等生物。

大多为单细胞,少数为多细胞,还包括一些没有细胞结构的生物。

(2)微生物包括的类群①属于原核类的细菌(真细菌和古生菌)、放线菌、蓝细菌(旧称“蓝绿藻”或“蓝藻”)、支原体、立克次氏体和衣原体②属于真核类的真菌(酵母菌、霉菌和蕈菌)、原生动物和显微藻类;③属于非细胞类的病毒和亚病毒(类病毒、拟病毒和朊病毒)。

④蘑菇和银耳等食、药用菌是例外,尽管可用厘米表示大小,但其本质是真菌,一般称为大型真菌。

而属于非细胞生物类的病毒和亚病毒等则需借助电子显微镜才能看到。

2.人类迟至19世纪中叶才真正认识微生物世界,其中的障碍有哪些?它们是如何被克服的?各举例说明之。

答:人类认识微生物世界中遇到的障碍以及被克服的相关例子如下:(1)个体微小。

列文虎克利用其自制的显微镜,克服了肉眼的局限性,首次观察到多种微生物的个体形态。

(2)外貌不显。

主要由科赫学派克服的,他们创立了许多显微镜技术,染色技术、悬滴培养技术和显微摄影技术,使人们对细菌等的外貌能清楚地观察到。

(3)杂居混生。

由科赫等人发明的明胶和琼脂平板分离微生物纯种的方法,克服了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杂居混生状态,从而进入了研究微生物纯培养阶段。

(4)因果难联。

把微生物作用的因果联系起来的学者很多,如巴斯德提出了活的微生物是传染病、发酵和腐败的真正原因;科赫提出了证明某病的病原菌的“科赫法则”等。

3.为什么说“因果难联”的解决是微生物学发展过程中取得重大创新的不竭动力?试举一列加以说明。

答:(1)“因果难联”的解决是微生物学发展过程取得创新的不竭动力原因如下:微生物学的发展,一直伴随着从诸多表面现象中判断其原始动因是否由微生物所引起的研究,这是一个艰辛探索的过程,正因为“因果难联”的存在,令无数学者煞费苦心。

第3章 微生物学(周德庆)真核生物

第3章 微生物学(周德庆)真核生物
糖以β-糖苷键联结)
2. 少量组分—几丁质(chitin):为聚乙酰葡萄糖氨 以环状形式分布于芽痕周围.
(二)细胞膜
蛋白质(50%):包括一些酶
甘油的单、双、三酯
甘油磷酯 磷脂酰胆碱
类脂
磷脂酰乙醇胺
(40%)
麦角甾醇(最多)
甾醇 酵母甾醇
糖类(少量):甘露聚糖(可能是合成细胞壁 的前体)等
(三)细胞核
酿酒酵母(S.cerevisiae)为代表

特点:
①单倍体营养细胞和双倍体营养 细胞均可进行芽殖。
②营养体既可以单倍体形式也可 以双倍体形式存在;
③在特定条件下进行有性生殖。
单倍体和双倍体两个阶段同 等重要,形成世代交替
②出芽繁殖

n+ n ④出芽繁殖
酿酒酵母
子囊孢子的形成
酵母的二倍体 营养体细胞
种类: 酵母菌是人类的第一种“家养微生物”。 据1982年的资料,已知的酵母有56属, 500多种。酵母菌与人类的关系极其密 切。
一、形态与大小
1.个体形态
• 单细胞,不能运动,圆形、椭 圆形、柠檬形、卵圆形、腊肠 形以及菌丝状。
• 大小根据不同的种差别很大: 1-5×5-10um
假菌丝
酵 母 形 态
丝状交织
干燥或较干燥 小而紧密 不透明
干燥
大而疏松 或大而致密
不透明
参考 特征
菌落与培养基结合度 菌落的颜色 菌落正反面颜色差别
不结合 多样 相同
不结合 单调 相同
牢固结合 十分多样 一般不同
较牢固结合 十分多样 一般不同
细胞生长速度 气味
一般很快 一般有臭味
较快 多带酒香
慢 常有泥腥味

微生物学教程周德庆第2章真核微生物的形态构造和功能

微生物学教程周德庆第2章真核微生物的形态构造和功能

第2节 真核微生物——真菌的细胞构造
11
10
6
5
9
4
8
3
2
7
1
真菌的细胞结构: 1. 边体 2. 细胞壁 3. 细胞膜 4. 细胞核 5. 核仁 6. 核膜 7. 液泡 8. 内质网 9. 糖原 10. 线粒体 11. 核糖体
一、细胞壁 几丁质是大多数真菌细胞壁的主要成分。 纤维素是低等真菌细胞壁的主要成分。
菌丝体(mycelium):组成一个菌体的菌丝叫菌丝体。
菌丝和菌丝体
蘑菇圈——菌丝不断向前伸展的结果
真菌菌丝的隔膜类型
A. 低等真菌全封闭隔膜;B.白地霉的隔膜;C. 镰刀菌的隔膜; D. 典型的子囊菌的隔膜;E. 典型担子菌的隔膜
真菌菌丝的生长——顶端生长泡囊假说
AVC泡囊,M线粒体,MT微管,G高尔基体,ER内质网,N核,R核糖体,W 细胞壁,V液泡,P原生质膜, SP隔膜孔,GI糖原,Wo伏鲁宁体,L脂肪体, Aut自溶,Chlam厚垣孢子。
灰凤梨 Phellorinia inquinans 性平。 能消肿,止血。
茯苓
Poria cocos 生于松树根上。 性平。 能利尿,健脾,安 神。
安络小皮伞 Marasmius androsaceus 生于密林阴湿枯枝上。 性温。 能止痛,消炎。
三、 接合菌 Zygomycetes [特征] 菌丝不分隔,有性孢子为接合孢子。 [分布] 土壤,腐烂植物。 [代表] 毛霉Mucor , 根霉 Rhizopus 。
菌核的内部结构
真菌菌丝的变形体:1—2 菌丝网,3 菌环
分生孢子盘
分生孢子堆
无性繁殖 分生孢子器
分生孢子头
真菌气生菌丝的特化 形态——子实体

微生物学教程第三版周德庆教学设计

微生物学教程第三版周德庆教学设计

微生物学教程第三版周德庆教学设计本文是对于微生物学教程第三版周德庆教学设计的一些介绍和展望。

本教程针对新时代的教学特点和新生代学生的学习习惯进行了重新设计,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微生物学相关理论知识和实验技术。

第一章:导论在微生物学的研究中,我们需要了解微生物生长、代谢以及遗传学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并且在实验中需要运用到分子生物学和生物化学等相关技术手段。

本章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微生物的定义和分类,微生物学的研究对象,微生物的生长曲线以及微生物的遗传学基础知识等。

第二章:微生物的生长控制和培养本章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对于微生物生长控制理论的解读、微生物的培养方法及其特点和相应的实验方法,以及微生物生长的影响因素和测定方法等。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可以深入了解微生物生长过程中物理、化学等各种因素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并且学会操作对应的实验技术以验证这些影响因素的作用。

第三章:微生物代谢微生物代谢是微生物学中的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本章将深入探讨微生物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能量、产物、氧化还原等相关的生化学反应,并重点介绍常见微生物的代谢路径。

本章将介绍微生物生长过程中生成ATP的方式以及酸碱平衡的调节机制,为学生理解微生物代谢提供更加专业的知识支持。

第四章:微生物的遗传本章主要介绍微生物遗传学的基本概念、DNA的复制、转录、翻译的机制以及基因的表达调控等方面的知识。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微生物的基因组结构,通过实验掌握对微生物遗传信息进行检测时的基本方法和步骤,为学生进一步了解微生物生长和适应机制提供重要支持和理论依据。

第五章:微生物学在疾病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本章主要介绍微生物学在疾病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包括微生物学在人体内的定位、微生物学在疾病诊断和治疗的应用、微生物学在传染病预防和控制方面的贡献等,结合实际病例引导学生进行探索性学习。

结语本教程针对新时代的教学特点和新生代学生的学习习惯进行了重新设计,将微生物学相关的理论知识和实验技术有机结合,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微生物学相关领域的基础知识和实验技术。

微生物重点复习资料微生物学教程周德庆

微生物重点复习资料微生物学教程周德庆

微生物重点复习资料微生物学教程周德庆绪论1.微生物发展史重要人物+贡献:(1)列文虎克-观察到细菌——微生物学先驱者(2)巴斯徳——微生物学的奠基人曲颈瓶试验推翻生命自然发生说,建立胚种学说。

巴氏消毒法。

(3)约瑟夫·李斯特发明用石炭酸消毒手术器械、衣物和手术环境,可大大降低感染的机会(4)R. Koch 柯赫——细菌学的奠基人科赫法则:判定某种微生物引起特定疾病,必须同时满足:–相关性:这种微生物必须在所有患该种疾病的生物体内都存在,但在健康生物中不存在–可分离培养:必须将这种微生物分离出来,作纯种培养–可人工感染:当用这种分离出来的微生物接种到一个健康寄主时,必须能够引起同样的疾病–可再分离:必须能够从接种感染的生物体内再次分离得到这种微生物(5)布赫纳——生物化学奠基人(6)弗莱明——青霉素之父(7)Watson、Crick——分子生物学奠基人发现的DNA结构的双螺旋模型2.微生物的五大共性:(1)体积小,面积大;(2)吸收多,转换快;(3)生长旺,繁殖快;(4)适应强,易变异;(5)分布广,种类多第一章第一节细菌1.原核生物三菌三体:细菌(狭义的)、放线菌、蓝细菌、支原体、立克次氏体和衣原体2.细菌概念:细菌是一类细胞细短(直径约μm,长度约μm)、结构简单、胞壁坚韧、多以二分裂方式繁殖和水生性较强的原核生物。

3.细菌形态:简单,基本上只有球状、杆状和螺旋状三大类,仅少数为其他形状如丝状、三角形、方形和圆盘形。

4.细胞壁概念:是位于细胞最外的一层厚实、坚韧的外被,只要成分为肽聚糖,具有固定细胞外形和保护细胞不受损伤等多种生理功能主要功能:固定细胞外形和提高机械强度为细胞的生扎个、分裂和鞭毛运动所必须阻拦大分子有害物质(某些抗生素和水解酶)进入细胞赋予细菌特定的抗原性以及对抗生素和噬菌体的敏感性(1)革兰氏染色原理具体步骤注意事项:A.关键步骤:95%酒精,;甩干B.涂片薄而均匀C.菌种种龄<18hD.各步骤时间(2)阴性菌阳性菌的特点G+细菌的细胞壁:厚度大化学组分简单,一般含90%肽聚糖10%磷壁酸(磷壁酸:阳性菌特有)G-细菌的细胞壁:厚度较G+细菌薄,层次较多,成分较复杂,肽聚糖层很薄(仅2-3nm),故机械强度较G+细菌弱(3)四种缺壁细胞:L型细胞:专指那些实验室或宿主体内通过自发突变而形成的遗传性稳定的细胞壁缺损菌株原生质体:指在人为条件下,用溶菌酶除尽原有细胞壁或用青霉素抑制新生细胞壁后合成,所得到的仅有一层细胞膜包裹的圆球状渗透敏感细胞球状体:又称原生质球,指还残留了部分细胞壁(尤其是G-细菌外膜层)的原生质体支原体:是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适应自然生活条件的无细胞壁的原核生物5.细胞膜生理功能:能选择性的控制细胞内、外的营养物质和代谢产物的运送是维持细胞内正常渗透压的结构屏障是合成细胞壁和糖被有关成分(如肽聚糖、磷壁酸、LPS和荚膜多糖等)的重要场所膜上含有与氧化磷酸化或光合磷酸化等能量代谢有关的酶系,故是细胞的产能基地是鞭毛基体的着生部位,并可提供鞭毛旋转运动所需的能量6.核区特点:无核膜、核仁,无固定的形状。

《微生物学教程》周德庆(第二版)(1)

《微生物学教程》周德庆(第二版)(1)

3. 工环境中,微生物可实际利用的自由水或游离 水的
4. 含量。
P (教材P 93)
P0
5.农业土壤中的aw一aw般= 在0.9—1之间。
2021/6/18
24
一般:0.90—0.98 细菌
嗜盐菌:0.75(约5.5M NaCl)
生长最低 aw 酵母菌
一般:0.87—0.91 高渗酵母:0.61—0.65 鲁氏酵母:0.60
代时(G):1个细胞分裂为2个所需要的时间。
2021/6/18
14
影响指数期微生物代时长短的主要因素: 1. 菌种 2. 原核比真核短,小的真核比大的真核短。 3. 营养成分 4. 营养物浓度 5. 生长限制因子(growth-limited facter) 6. 4. 培养温度(教材表6-1)
2021/6/18
18
三、微生物的连续培养
1. 连续培养的目的
2. 长时间地保持微生物的对数生长状态以提高 经
3. 济效益。
2. 连续培养的方式
单级
3.
恒浊器多级
单级
4.2021/6/18
恒化器多级
19
2021/6/18
20
2021/6/18
21
3. 连续培养的利弊 4. 利:高效节约,自控,产品质量稳定 5. 弊:菌种易退化,易污染,营养物利用率低于
单 6. 批培养。 7. 4. 连续培养时间是有限制的 四、微生物的高密度培养
自学教材P159-160
2021/6/18
22
第3节 影响微生物生长的主要因素
影响微生物生长的因素很多,但主要的因素 有4个:水分、温度、氧气和pH值。
2021/6/18
23

《微生物学教程》,周德庆,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微生物学教程》,周德庆,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微生物学教程》,周德庆,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第1章绪论1、教材:2、参考书(1)《微生物学教程》,周德庆,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3、参考杂志“微生物学报”、“微生物学通报”、“微生物学杂志”二、微生物与我们微生物既是人类的敌人,更是人类的朋友!微生物是自然界物质循环的关键环节;体内的正常菌群是人及动物健康的基本保证;帮助消化、提供必需的营养物质、组成生理屏障;微生物可以为我们提供很多有用的物质;有机酸、酶、各种药物、疫苗、面包、奶酪、啤酒、酱油等等基因工程为代表的现代生物技术;少数微生物也是人类的敌人!鼠疫;天花;艾滋病;疯牛病;埃博拉病毒。

可以说,微生物与人类关系的重要性,你怎么强调都不过分,微生物是一把十分锋利的双刃剑,它们在给人类带来巨大利益的同时也带来“残忍”的破坏。

它给人类带来的利益不仅是享受,而且实际上涉及到人类的生存。

三、微生物的发现和微生物学的建立与发展(一)古代人民对微生物的认识(二)微生物的发现(列文虎克):1676年,微生物学的先驱荷兰人列文虎克(Antony van leeuwenhoek)首次观察到了细菌。

(三)微生物学的奠基1 法国人巴斯德(Louis Pasteur)(1822~1895)(1) 发现并证实发酵是由微生物引起的;(2) 彻底否定了“自然发生”学说:著名的曲颈瓶试验无可辩驳地证实,空气内确实含有微生物,是它们引起有机质的腐败。

(3) 免疫学——预防接种:巴斯德研究了几种对人类和牲畜危害很大的疾病,如鸡瘟、牛羊炭疽病、人的狂犬病等,并发现引起这些病害的病原体,制成疫苗,用以预防和治疗疾病,为免疫学奠定基础。

(挽救了许多人、畜生命)(4)其他贡献巴斯德消毒法:60~65℃作短时间(15-20min)加热处理,杀死有害微生物的方法。

2 德国人柯赫(Robert Koch)( 1843~1910)(1)微生物学基本操作技术方面的贡献a)细菌纯培养方法的建立;b)设计了各种培养基,实现了在实验室内对各种微生物的培养;c)流动蒸汽灭菌;d)染色观察和显微摄影;(2)对病原细菌的研究作出了突出的贡献a)具体证实了炭疽杆菌是炭疽病的病原菌;b)发现了肺结核病的病原菌;(1905年获诺贝尔奖);c)证明某种微生物是否为某种疾病病原体的基本原则——著名的柯赫原则(四)微生物学发展过程中的重大事件Griffith发现细菌转化;1929 Fleming 发现青霉素1953 Watson和Crick 提出DNA双螺旋结构t1977 Woese提出古生菌是不同于细菌和真核生物的特殊类群,1982~1983 Prusiner 发现朊病毒(prion)(五)20世纪的微生物学1、十九世纪中到二十世纪初微生物学:鉴定病原菌、研究免疫学及其在预防疾病中的作用、寻找化学治疗药物、分析微生物的化学活性。

微生物学教程 周德庆 第三版 课后习题详解

微生物学教程 周德庆 第三版 课后习题详解

绪论微生物与人类课后习题详解1.什么是微生物?习惯上它包括哪几大类群?答:(1)微生物定义微生物是指一切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它们都是一些个体微小(一般<0.1mm)、构造简单的低等生物。

大多为单细胞,少数为多细胞,还包括一些没有细胞结构的生物。

(2)微生物包括的类群①属于原核类的细菌(真细菌和古生菌)、放线菌、蓝细菌(旧称“蓝绿藻”或“蓝藻”)、支原体、立克次氏体和衣原体②属于真核类的真菌(酵母菌、霉菌和蕈菌)、原生动物和显微藻类;③属于非细胞类的病毒和亚病毒(类病毒、拟病毒和朊病毒)。

④蘑菇和银耳等食、药用菌是例外,尽管可用厘米表示大小,但其本质是真菌,一般称为大型真菌。

而属于非细胞生物类的病毒和亚病毒等则需借助电子显微镜才能看到。

2.人类迟至19世纪中叶才真正认识微生物世界,其中的障碍有哪些?它们是如何被克服的?各举例说明之。

答:人类认识微生物世界中遇到的障碍以及被克服的相关例子如下:(1)个体微小。

列文虎克利用其自制的显微镜,克服了肉眼的局限性,首次观察到多种微生物的个体形态。

(2)外貌不显。

主要由科赫学派克服的,他们创立了许多显微镜技术,染色技术、悬滴培养技术和显微摄影技术,使人们对细菌等的外貌能清楚地观察到。

(3)杂居混生。

由科赫等人发明的明胶和琼脂平板分离微生物纯种的方法,克服了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杂居混生状态,从而进入了研究微生物纯培养阶段。

(4)因果难联。

把微生物作用的因果联系起来的学者很多,如巴斯德提出了活的微生物是传染病、发酵和腐败的真正原因;科赫提出了证明某病的病原菌的“科赫法则”等。

3.为什么说“因果难联”的解决是微生物学发展过程中取得重大创新的不竭动力?试举一列加以说明。

答:(1)“因果难联”的解决是微生物学发展过程取得创新的不竭动力原因如下:微生物学的发展,一直伴随着从诸多表面现象中判断其原始动因是否由微生物所引起的研究,这是一个艰辛探索的过程,正因为“因果难联”的存在,令无数学者煞费苦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绪论|教学内容:绪论一、微生物概念微生物(microorganisms) 是一群个体微小、结构简单,人的肉眼看不见的,必须借助于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才能看到的微小生物。

微生物的种类很多主要包括:细菌、放线菌、支原体、立克次氏体、衣原体、蓝细菌、酵母菌、霉菌、原生动物、病毒、类病毒、朊病毒等。

微生物学:微生物学是研究微生物及其生命活动规律的学科。

研究的内容涉及微生物的形态结构、分类鉴定、生理生化、生长繁殖、遗传变异、生态分布以及微生物对自然界微生物各类群之间,微生物与其他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微生物在农业、工业、环境保护、医疗卫生事业各方向的应用等。

微生物的类群非细胞型生物:病毒、类病毒、朊病毒、拟病毒,细胞型生物原核生物:细菌、放线菌、蓝细胞、支原体等真核生物:真菌(霉菌、酵母菌)、藻类等微生物学的发展二、微生物学的发展历史(可分为五个时期)1. 史前期史前期是指人类还未见到微生物个体尤其是细菌细胞前的一段漫长的历史时期,大约在距今8000 年前一直到1676 年间。

在史前期,世界各国人民在自已的生产生产实践中都积累了许多利用有益微生物和防治有害微生物的经验。

主要体现( 1 )酿造业方面我国人民所创造的制曲酿酒工艺有四大特点:历史悠久、工艺独特、经验丰富、品种多样。

以后也逐渐能利用微生物制造醋、酱油。

( 2 )农业方面古人提出了肥田要熟粪(堆肥)及瓜豆间作的耕作制度(主要利用根瘤菌固氮)。

同时对作物、牧畜、蚕桑的病害及防治也逐步有认识。

( 3 )医学方面对疾病的病原及传染问题已有接近正确的推论,对防治疾病有丰富的经验。

例如:种“牛痘“就是通过种“人痘”发展来的,用于预防天花。

2. 初创期从1676 年Leeuwenhoek 用自制的单式显微镜观察到细菌的个体起,直至1861 年近200 年的时间。

在这一时期中,人们对微生物的研究仅停留在形态描述的低级水平上,对它们的生理活动及其与人类实践活动的关系却未加研究,因此微生物学作为一门学科在当时还未形成。

主要代表人物是:何兰的Leeuwenhoek 。

3. 奠基期从1861 年巴斯德根据曲颈瓶试验彻底推翻生命的自然发生说并建立胚种学说起,直至1897 年的一段时间。

这个阶段的主要特点是:①建立了一系列研究微生物所必要的独特方法;②借助于良好的研究方法,开创了寻找病原微生物的“黄金时期”;③把微生物的研究从形态描述推进到生理学研究的新水平;④微生物学以独立的学科形式开始形成。

主要代表人物是法国的Pasteur 和德国的Koch ,他们分别被称为微生物学的奠基人和细菌学的奠基人[4. 发展期1897 年德国人Buchner 用无细胞酵母菌压榨汁中的“酒化酶”对葡萄糖进行酒精发酵成功,从而开创了微生物生化研究的新时代。

在发展期中,微生物学研究有以下几个特点:①进入微生物生化水平的研究;②应用微生物的分支学科更为扩大,出现了抗生素等学科;③开始寻找各种有益微生物代谢产物;④普通微生物学开始形成;⑤各相关学科和技术方法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加速了微生物学的发展。

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的Doudoroff 。

5. 成熟期从1953 年4 月25 日在英国的《自然》杂志上发表关于DNA 结构的双螺旋模型起,整个生命科学就进入了分子生物学研究的新阶段,同样也是微生物学发展史上成熟期的到来的标志。

本时期的特点:①微生物学从一门在生命科学中较为孤立的以应用为主的学科,成为一门十分热门的前沿基础学科;②在基础学理论的研究方面,逐步进入到分子水平的研究,微生物迅速成为分子生物学研究中的最主要的对象;③在应用研究方面,向着更自觉、更有效和可人控制的方向发展。

主要代表人物是Watson and Crick 。

三、(一)微生物的作用众所共知,当前人类正面临着多种危机,诸如粮食危机、能源匮乏、生态恶化和人口爆炸等。

人类进入21 世纪后,将遇到从利用有限的矿物资源时代过渡到利用无限的生物资源时代而产生的一系列的新问题。

由于微生物具有五大特点,使得它们能够在解决人类面临的各种危机中发挥其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现分述如下:1. 微生物与粮食粮食生产是全人类生存中至关重要的大事。

微生物在提高土壤肥力、改进作物特性(如构建固氮植物)、促进粮食增产、防治粮食作物的病虫害、防止粮食霉腐变质以及把多余粮食转化为糖、单细胞蛋白、各种饮料和调味品等方面,都可大显身手。

2 .微生物与能源当前,化学能源日益枯竭问题正在严重地困扰着世界各国。

微生物在能源生产上有其独特的优点:①把自然界蕴藏量极其丰富的纤维素转化成乙醇;②利用产甲烷菌把自然界蕴藏量最丰富的可再生资源转化成甲烷;③利用光合细菌、蓝细菌或厌氧梭菌等微生物生产“清洁能源”-- 氢气;④通过微生物发酵产气或其代谢产物来提高石油采收率(黄原胶:水溶性胶体多糖,具增粘、稳定、互溶等优良特性,用它作为注水增稠剂,注入油层驱油;也可作为钻井粘滑剂,同时可脱去石油中的石蜡,改善成品的品质);⑤研制微生物电池使之实用化。

%3. 微生物与资源微生物能将地球上永无枯竭的纤维素等可再生资源转化成各种化工、轻工和制药等工业原料。

这些产品除了传统的乙醇、丙醇、丁醇、乙酸、甘油、乳酸、苹果酸等外,还可生产水杨酸、乌头酸、丙烯酸、已二酸、丙烯酸、长链脂肪酸、亚麻酸油和聚羟基丁酸酯(PHB ),等等。

由于发酵工程具有代谢产物种类多、原料来源广、能源消耗低、经济效益高和环境污染少等优点,故必将逐步取代目前需高温、高压、能耗大和“三废”严重的化学工业。

另外微生物在金属矿藏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上也有独特的作用。

4. 微生物与环境保护在环境保护方面可利用微生物的地方甚多:利用微生物肥料、微生物杀虫剂或农用抗生素来取代会造成环境恶化的各种化学肥料或化学农药;利用微生物生产的PHB (聚羟基丁酸酯)制造易降解的医用塑料制品以减少环境污染;利用微生物来净化生活污水和有毒工业污水;利用微生物技术来监察环境的污染度,如用艾姆氏法检测环境中的“三致”物质,利用EMB 培养来检查饮水的肠道病原菌等。

5. 微生物与人类健康微生物与人类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

首先是因为各种传染病构成了人类的主要疾病,而防治这类疾病的主要手段又是各种微生物产生的药物,尤其是抗生素。

自从遗传工程开创以来,进一步扩大了微生物代谢产物的范围和品种,使昔日由动物才能产生的胰岛素、干扰素和白细胞介素等高效药物纷纷转向由“工程菌”来生产。

与人类生殖、避孕等密切相关的甾体激素类药物也早已从化工生产方式转向微生物生物转化的生产方式。

此外,一大批与人类健康、长寿有关的生物制品,如疫苗、类毒素等均是微生物产品。

( 二) 研究微生物学的基本方法在自然科学中,微生物世界难以被认识的主要障碍是:个体微小、外貌不显、杂居混生、因果难联。

在微生物学的创立和发展中,克服这四道难关的主要代表是列文虎克、巴斯德、柯赫等人。

由他们所创建的显微镜技术、无菌技术、纯种分离技术和微生物培养技术等四项独特研究方法,为微生物学的创建和发展奠定了基础,而且至今仍有力地推动着现代生物学的研究和生产实践的发展。

;1. 显微镜技术栖居于自然界中的微生物是以肉眼难以分辩地杂居丛生着。

在显微镜问世之前,人们是无法目睹这个丰富多彩的微生物世界。

光学显微镜的诞生,它将肉眼的分辨率提高到微米级水平,而电子显微镜的出现使人眼分辨达到纳米水平。

从此过去视而不见、触而不觉的微生物世界就展现在人们的眼前。

第一台显微镜是由荷兰的杨森父子发明的。

列文虎克是第一个用显微镜来观察和描述微生物的。

以后光学显微镜中相继出现了相差、暗视野和荧光等新附件,加上良好的制片和染色技术等又大大推动着微生物学形态、解剖和分类等研究。

30 年代初电子显微镜技术,以及与之配套的各种新技术和新方面的应用,使微生物学的研究从细胞水平逐渐向亚细菌和分子水平迈进。

所以显微镜技术的问世和完善,不仅为揭开微生物世界作出贡献,同是也为揭示微观领域的奥秘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

2. 无菌技术要真正揭开微生物世界的奥秘,就得深入研究,也就是必须创造一个无其他微生物干扰的无菌环境,即我们熟称的无菌技术,无菌技术是在分离、转接及培养纯培养物时防止其被其他微生物污染的技术。

现代无菌技术是由法国人阿贝特(Appert )在食品保藏中偶然发现的。

而对灭菌技术的原理等作出科学解释的是巴斯德,他所进行的举世闻名的曲颈瓶实验,不仅彻底否定了当时十分流行的“生命自然发生学说”,而且为微生物学中的无菌技术的创立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和实践基础。

3. 纯种分离技术纯种分离技术是人类揭开微生物世界奥秘的重要手段。

要揭开在自然条件下处于杂居混生状态的某一微生物的特点,以及它们对人类是有益还是有害,就必须采用在无菌技术基础上的纯种分离方法。

早期对微生物群体进行单个纯化分离者是李斯特。

但真正取得突破的是柯赫发明的培养皿琼脂平板技术。

从此它为微生物的纯种分离技术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直到现在它仍广泛地应用于微生物菌种的筛选、鉴定、育种、计数及各种生物测定等工作中。

4. 纯种培养技术微生物纯种培养技术在科学实验和生产实践中有着极其重大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若为微生物提供一个初级培养的实验方法并不复杂,但要使微生物在大规模生产中良好地生长或累积代谢产物,就得考虑一些最为合理的培养装置和有效的工艺条件,并且还要在整个微生物的发酵过程中严防其他微生物的干扰,即防止杂菌污染。

在整个微生物纯种培养技术的发展过程中,大规模液体深层通气搅拌发酵装置,即发酵罐的发明及大规模地普及使用,它为生物工程学开辟了崭新的前景。

同时微生物发酵工业也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之一。

$综上所叙,微生物学中四项独特的基本研究技术无疑为微生物学的创始、奠基和发展提供了基础。

随着微生物在工、农、医及环保等领域中日益广泛地应用,微生物学的研究方法和技术必将日趋完善和发挥更大的作用。

四、微生物的五大共性1.个体微小,结构简单微生物的个体极其微小,要测量它们,必须用um 或nm 作单位。

如一个典型的球菌体积仅为1um 3 ;最近芬兰科学家E. O .Kajander 等发现了一种能引起尿结石的纳米细菌,其直径最小仅为50nm ,甚至比最大的病毒更小一些。

这种细菌分裂缓慢,三天才分裂一次,是目前所知的最小的具有细胞壁的细菌。

迄今为止所知的个体最大的细菌是一个硫细菌,其大小一般在-0.3mm, 能够清楚的用肉眼看到。

它们的结构也是非常简单的,大多数微生物为单细胞,只有少数为简单的多细胞。

又如PSTV 由359 个核苷酸组成的RNA ,长度为50nm ;朊病毒仅蛋白质分子组成。

2. 吸收多,转化快科学家研究发现微生物吸收和转化物质的能力比动物、植物要高很多倍,如在合适的环境下,Escherichia coli 每小时内可消耗其自重2000 倍的乳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