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杂病论方歌
《伤寒杂病论》经典配方
《伤寒杂病论》原方1桂枝汤方: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炙甘草二两生姜二两大枣十二枚2桂枝加葛根汤: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生姜三两炙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葛根四两3桂枝加附子汤方: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生姜三两炙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炮附子一枚4桂枝去芍药汤方:桂枝三两生姜三两炙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5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方:桂枝三两生姜三两炙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炮附子一枚6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一两芍药一两生姜一两甘草一两麻黄一两大枣四枚杏仁二十四个7桂枝二麻黄一汤方:桂枝一两十七铢芍药一两六铢麻黄十六铢生姜一两六铢杏仁二十六个甘草一两二铢大枣五枚8白虎加人参汤方:知母六两石膏一斤甘草三两粳米六和人参二两9桂枝二越婢一汤方:桂枝十八铢芍药十八铢甘草十八铢生姜一两二铢大枣四枚麻黄十八铢石膏二十四铢10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芍药三两炙甘草二两生姜三两茯苓三两白术三两大枣十二枚11甘草干姜汤方:炙甘草四两干姜二两12芍药甘草汤方:白芍药四两炙甘草二两13调胃承气汤方:大黄四两炙甘草二两芒硝半斤14四逆汤方:炙甘草二两干姜一两半附子一枚15葛根汤方:葛根四两麻黄三两桂枝二两芍药二两炙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16葛根加半夏汤方:葛根四两麻黄三两桂枝二两芍药二两炙甘草二两生姜二两大枣十二枚生半夏半斤17葛根黄岑黄连汤方:葛根半斤炙甘草二两黄岑三两黄连三两18麻黄汤方:麻黄三两桂枝二两炙甘草一两杏仁七十个19大青龙汤方:麻黄六两桂枝二两炙甘草二两杏仁五十个生姜二两大枣十二枚石膏如鸡子大碎20小青龙汤方:麻黄三两芍药三两细辛三两干姜三两炙甘草三两桂枝三两五味子半斤半夏半升21桂枝加厚朴杏仁汤方: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甘草三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厚朴二两杏仁五十枚22干姜附子汤方:干姜一两附子一枚23桂枝加芍药生姜人参新加汤方:桂枝三两芍药四两炙甘草二两人参三两生姜四两大枣十二枚24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方:麻黄四两杏仁五十个甘草二两石膏半斤25桂枝甘草汤方:桂枝四两炙甘草二两26桂枝甘草茯苓大枣汤方:茯苓半斤炙甘草二两大枣十五枚桂枝三两27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方:厚朴半斤生姜半斤半夏半斤人参一两炙甘草二两28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方:茯苓四两桂枝三两白术二两甘草二两29芍药甘草附子汤方:芍药三两炙甘草二两附子二枚30茯苓四逆汤方:茯苓六两人参一两附子一枚炙甘草二两干姜一两半31五苓散方:猪苓十八铢泽泻一两六铢茯苓十八铢桂枝半两白术十八铢32茯苓甘草汤方:茯苓二两桂枝二两生姜三两炙甘草一两33栀子豉汤方:栀子十四枚香豉四合34栀子甘草豉汤方:栀子十四枚甘草二两香豉四合35栀子厚朴枳实汤方:栀子十四枚厚朴四两枳实四合36栀子干姜豉汤方:栀子十四枚干姜二两香豉四合37真武汤方:茯苓三两芍药三两生姜三两白术二两炮附子一枚38禹余粮丸方:禹余粮四两人参三两附子二枚五味子三合茯苓三两干姜三两39小柴胡汤方:柴胡半斤黄芩三两人参三两甘草三两半夏半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40四物汤方:当归15克川芎15克白芍15克生地15克41小建中汤:桂枝三两炙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芍药六两生姜三两胶饴一升42大柴胡汤方:柴胡半斤黄芩三两芍药三两半夏半斤生姜五两枳实四两大枣十二枚大黄二钱43柴胡加芒硝汤方:柴胡二两六铢半夏二十铢黄芩一两甘草一两生姜一两人参一两大枣十二枚芒硝二两44桃核承气汤方:桃仁五十个桂枝二两大黄四两芒硝二两炙甘草二两45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方:半夏二合大枣六枚柴胡四两生姜一两半人参一两半龙骨一两半铅丹一两半桂枝一两半茯苓一两半大黄二两牡蛎一两半46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方:桂枝三两炙甘草二两生姜三两牡蛎五两龙骨四两大枣十二枚蜀漆三两47桂枝加桂汤方:桂枝汤加桂枝二两48桂苓甘草龙骨牡蛎汤方:桂枝一两甘草二两牡蛎一两龙骨二两茯苓四两49抵当汤方:水蛭三十个熬虻虫三十个去翅桃仁二十个去皮尖大黄三两酒洗50抵当丸方:水蛭二十个熬虻虫二十五个熬去翅桃仁二十个去皮尖大黄三两酒洗51大陷胸丸方:大黄半斤葶历半升炒芒硝半升杏仁半升(去皮尖,熬黑)52大陷胸汤方:大黄六两去皮芒硝一升甘遂一钱53小陷胸汤方:黄连一两半夏半升洗栝蒌实大者一个54文蛤散方:文蛤五两55白散方:桔梗三分巴豆一分(去皮心熬黑,研如脂)贝母三分56柴胡桂枝汤方:柴胡一两半桂枝一两半去皮黄芩一两半人参一两半甘草一两炙半夏二合半洗芍药一两半大枣六枚劈生姜一两半切57柴胡桂枝干姜汤方:柴胡半斤桂枝三两干姜二两黄芩三两栝蒌根四两牡蛎二两甘草二两炙58半夏泻心汤方:半夏半斤洗黄芩三两干姜三两甘草三两人参三两黄连一两大枣十二枚劈59十枣汤方:芫花2克甘遂5克大戟2克大枣十枚劈60大黄黄连泻心汤方:大黄二两黄连一两61附子泻心汤方:大黄二两黄连二两黄芩一两炮附子一枚62生姜泻心汤方:生姜四两炙甘草三两人参三两干姜一两黄芩三两半夏半斤黄连一两大枣十二枚63甘草泻心汤方:甘草四两黄芩三两干姜三两半夏半升洗大枣十二枚劈黄连一两64赤石脂禹余粮汤方:赤石脂一斤碎禹余粮一斤碎65旋覆代赭石汤方:旋覆花三两人参二两生姜五两代赭石一两大枣十二枚炙甘草三两半夏半斤洗66桂枝人参汤方:桂枝四两炙甘草四两白朮三两人参三两干姜三两67瓜蒂散方:瓜蒂一分熬黄赤小豆一分68脏结汤方:柴胡五钱白朮五钱茯苓五钱炮附三钱生附一枚69黄芩汤方:黄芩三两甘草二两炙芍药二两大枣十二枚70黄芩加半夏生姜汤方:黄芩三两芍药二两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半夏半升生姜一两半71黄连汤方:黄连三两甘草三两炙干姜二两桂枝三两人参三两半夏半升洗大枣十二枚72桂枝附子汤方:桂枝四两 [炮附子二枚生姜三两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73桂枝附子去桂加白朮汤方:白朮四两甘草二两炙附子三枚炮大枣十二枚劈生姜三两74甘草附子汤方:甘草二两炙炮附子二枚白朮二两桂枝四两75白虎汤方:知母六两石膏一斤碎甘草二两粳米六合76灸甘草汤方:甘草四两炙阿胶二两生姜三两麦门冬半升桂枝三两人参二两生地黄一斤麻子仁半升大枣三十枚77大承气汤方:大黄四两酒洗厚朴半斤炙去皮枳实五枚炙芒硝三合78小承气汤方:大黄四两酒洗厚朴二两炙去皮枳实三枚大者,炙79调胃承气汤方:大黄四两甘草二两炙芒硝半斤80猪苓汤方:猪苓一两去皮茯苓二两阿胶一两滑石一两碎泽泻一两81健胃整脾汤方:柏子仁黄芩当归白朮茯苓炙甘草82茵陈蒿汤方:茵陈蒿六两栀子十四枚大黄二两去皮83吴茱萸汤方:吴茱萸一升洗人参三两生姜六两切大枣十二枚84麻子仁丸方:麻子仁二升芍药半斤枳实半斤炙大黄一斤去皮厚朴一斤炙去皮杏仁一斤85栀子蘗皮汤方:栀子十五个甘草一两炙黄柏二两86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方:麻黄二两赤小豆一升连翘二两炙杏仁四十个大枣十二枚生梓白皮一升去节生姜二两甘草二两炙87桂枝加芍药汤方:桂枝三两芍药六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二枚88桂枝加大黄汤方: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大黄一两89麻黄附子细辛汤方:麻黄二两细辛二两炮附子一枚90大黄附子细辛汤方:大黄二钱细辛二钱附子三钱91麻黄附子甘草汤方:麻黄二两甘草二两炙炮附子一枚92黄连阿胶汤方:黄连四两黄芩一两芍药二两鸡子黄二枚阿胶二两93附子汤方:炮附子二枚茯苓三两人参二两白术四两芍药三两94桃花汤方:赤石脂一斤,一半全用,一半筛末干姜一两粳米一升95猪肤汤方:猪肤一斤96甘草汤方:甘草二两97苦酒汤方:半夏大十四枚鸡子十枚,去黄,内上苦酒,着鸡子壳中98半夏散及汤方:半夏洗桂枝去皮甘草炙以上各等分99白通汤方:葱白四茎干姜一两附子一枚,生用100白通加猪胆汁汤方:葱白四茎干姜一两附子一枚,生用人尿五合猪胆汁一合101真武汤方:茯苓三两芍药三两生姜三两白朮二两附子一枚炮。
伤寒杂病论(全)
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1目录平脉法上----------------------------------------------1平脉法下----------------------------------------------10六气主客----------------------------------------------17伤寒例-------------------------------------------------211.麻黄汤2.白虎汤3.大承气汤4.小承气汤5.调胃承气汤6.小柴胡汤7.大柴胡汤8.茯苓白术厚朴石膏黄芩甘草汤9.附子细辛黄连黄芩汤10.桂枝当归汤211.乌梅丸12.大青龙加附子汤13.大黄石膏茯苓白术枳实甘草汤14当归附子汤杂病例-------------------------------------------------33温病脉证并治----------------------------------------361.小柴胡加黄连牡丹汤2.地黄知母黄连阿胶汤3.白虎汤4.石膏黄连黄芩甘草汤5.大黄黄芩地黄牡丹汤6.黄连黄芩栀子牡丹芍药汤7.猪苓加黄连牡丹汤8.黄连黄芩阿胶甘草汤39.黄芩石膏杏子甘草汤10.地黄黄柏秦皮茯苓泽泻汤11.大黄香蒲汤12.茯苓白术甘草汤13.桂枝去桂加黄芩牡丹汤14.大承气汤15.小承气汤16.调胃承气汤17.黄连阿胶汤18.栀子汤19.白虎加地黄汤20.百合地黄牡丹皮半夏茯苓汤伤暑病脉证并治-------------------------------------411.竹叶石膏汤42.白虎加人参黄连阿胶汤3.百合地黄加牡蛎汤4.栝蒌茯苓汤5.竹茹半夏汤6.白虎加人参汤7.猪苓加人参汤8.一物瓜蒂汤9.黄连半夏石膏甘草汤10.白虎加桂枝人参芍药汤11.人参石膏汤热病脉证并治----------------------441.黄连黄芩泻心汤2.黄连黄芩半夏猪胆汁汤3.大黄厚朴甘草汤54.黄连石膏半夏甘草汤5.地黄黄柏黄连半夏汤湿病脉证并治----------------------461.黄芪桂枝茯苓细辛汤2.桂枝茯苓白术细辛汤3.桂枝汤4.麻黄汤5.桂枝麻黄各半汤6.白术茯苓厚朴汤7.麻黄茯苓汤8.理中汤9.小青龙汤10.五苓散11.鼻塞方612.麻黄加术汤13.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14.防己黄芪汤15.桂枝附子汤16.白术附子汤17.甘草附子汤伤燥病脉证并治-------------------521.竹叶石膏杏子甘草汤2.麻仁白蜜煎3.栀子连翘甘草栝蒌汤4.黄芩牡丹皮栝蒌半夏枳实汤5.地黄黄檗茯苓栝蒌汤伤风病脉证并治--------------------541.小柴胡汤72.柴胡枳实芍药甘草汤3.黄连黄芩麦门冬桔梗甘草汤4.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5.枳实厚朴白术甘草汤6.桔梗甘草枳实芍药汤7.桔梗甘草枳实芍药加地黄牡丹汤8.柴胡桂枝汤寒病脉证并治---------------------571.桂枝加葛根汤2.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3.小柴胡汤4.柴胡黄芩芍药半夏甘草汤5.通脉四逆汤6.甘草泻心汤87.理中汤8.枳实白术茯苓甘草汤9.甘草干姜汤10.枳实橘皮桔梗半夏生姜甘草汤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601.桂枝汤2.桂枝加葛根汤3.桂枝加附子汤4.桂枝去芍药汤5.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6.桂枝麻黄各半汤7.白虎汤8.桂枝二麻黄一汤99.白虎加人参汤10.桂枝二越婢一汤11.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12.甘草干姜汤13.芍药甘草汤14.调胃承气汤15.四逆汤16.地黄半夏牡蛎酸枣仁汤17.竹叶石膏黄芩泽泻半夏甘草汤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661.葛根汤2.葛根加半夏汤3.葛根黄连黄芩甘草汤4.麻黄汤105.小柴胡汤6.大青龙汤7.小青龙汤8.桂枝加厚朴杏子汤9.干姜附子汤10.桂枝去芍药加人参生姜汤11.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12.桂枝甘草汤13.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14.奔豚汤15.厚朴甘草生姜半夏人参汤16.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17.芍药甘草附子汤1118.茯苓四逆汤19.五苓散20.茯苓甘草汤21.栀子干姜汤22.栀子甘草豉汤23.栀子生姜豉汤24.栀子豉汤25.栀子厚朴枳实汤26.真武汤27.禹余粮丸28.小柴胡汤29.小建中汤30.大柴胡汤1231.柴胡加芒硝汤32.桃仁承气汤33.柴胡加龙骨牡蛎汤34.人参地黄龙骨牡蛎茯苓汤35.桂枝去芍药加牡蛎龙骨救逆汤36.桂枝加桂汤37.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38.抵挡汤39.抵挡丸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831.吴茱萸汤2.桂枝当归牡丹皮桃仁枳实汤3.连翘阿胶半夏赤小豆汤4.黄连阿胶半夏桃仁茯苓汤135.百合贝母茯苓桔梗汤6.葶苈栝蒌桔梗牡丹汤7.白术枳实桃仁干姜汤8.大黄厚朴枳实半夏甘草汤9.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10.桂枝茯苓枳实芍药甘草汤11.大陷胸丸12.大陷胸汤13.五苓散14.大柴胡汤15.小陷胸汤16.文蛤散17.白散方1418.小柴胡汤19.柴胡桂枝汤20.柴胡桂枝干姜汤21.半夏泻心汤22.小青龙汤23.十枣汤24.大黄黄连黄芩泻心汤25.附子泻心汤26.生姜泻心汤27.甘草泻心汤28.赤石脂禹余粮汤29.旋覆代赭汤30.桂枝人参汤1531.瓜蒂散32.白虎加人参汤33.黄芩汤34.黄芩加半夏生姜汤35.黄连汤36.白虎汤37.炙甘草汤辨阳明病脉证并治----------------------------------971.调胃承气汤2.大承气汤3.小承气汤4.白虎汤5.葛根黄连黄芩甘草汤6.栀子豉汤167.白虎加人参汤8.猪苓汤9.四逆汤10.小柴胡汤11.麻黄汤12.白蜜煎13.蜜煎导方14.猪胆汁方15.桂枝汤16.茵陈蒿汤17.抵挡汤18.吴茱萸汤19.小半夏汤1720.五苓散21.麻子仁丸22.栀子柏皮汤23.麻黄连轺赤小豆汤24.栀子大黄汤25.猪膏发煎26.大黄硝石汤27.大柴胡汤28.小半夏汤29.桂枝加黄芪汤30.小建中汤31.理中汤32.厚朴七物汤1833.附子粳米汤34.大建中汤35.大黄附子细辛汤36.瓜蒂散辨少阳病脉证并治---------------------------------1141.小柴胡汤2.柴胡芍药枳实甘草汤辨太阴病脉证并治---------------------------------1161.桂枝汤2.桂枝加芍药汤3.桂枝加大黄汤4.白术枳实干姜白蜜汤5.黄芪五物加干姜半夏汤22.小柴胡汤1923.半夏干姜散24.生姜半夏汤25.橘皮汤26.橘皮竹茹汤27.小半夏汤28.黄连茯苓汤29.甘草粉蜜汤30.大乌头煎31.当归生姜羊肉汤32.乌头桂枝汤33.蜘蛛散34.肾气丸35.五苓散2036.茯苓泽泻汤37.文蛤汤38.小柴胡加茯苓汤6.半夏茯苓汤7.人参白术芍药甘草汤8.厚朴四物汤9.理中加黄芪汤10.桂枝去芍药加茯苓白术汤11.小柴胡加茯苓白术汤12.厚朴枳实白术甘草汤辨少阴病脉证并治------------1201.麻黄附子细辛汤2.麻黄附子甘草汤3.黄连阿胶汤214.附子汤5.当归四逆汤6.桃花汤7.吴茱萸汤8.猪肤汤9.甘草汤10.桔梗汤11.苦酒汤12.半夏散13.白通汤14.白通加猪胆汁汤15.真武汤16.通脉四逆汤2217.四逆散18.猪苓汤19.大承气汤20.四逆汤辨厥阴病脉证并治-----------1281.乌梅丸2.白虎汤3.当归四逆加人参附子汤4.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附子汤5.四逆汤6.瓜蒂散7.茯苓甘草汤8.人参附子汤9.人参干姜汤2310.麻黄升麻汤11.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12.柏叶阿胶汤13.通脉四逆汤14.白头翁汤15.白头翁加阿胶甘草汤16.桂枝汤17.小承气汤18.栀子豉汤19.紫参汤20.诃黎勒散21.吴茱萸汤辨霍乱吐利病脉证并治---------------------------143241.理中汤2.白术茯苓半夏枳实汤3.瓜蒂散4.四逆汤5.白术石膏半夏干姜汤6.四逆加吴茱萸黄连汤7.理中加人参栝蒌根汤8.理中加附子汤9.葛根黄连黄芩甘草汤10.五苓散11.理中丸12.四逆加人参汤13.桂枝汤2514.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辨痉阴阳易差后病脉证并治---------------------1481.栝蒌桂枝汤2.葛根汤3.桂枝加附子当归细辛人参干姜汤4.大承气汤5.烧昆散6.枳实栀子豉汤7.小柴胡汤8.牡蛎泽泻散9.竹叶石膏汤辨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并治------------------1521.百合知母汤2.百合滑石代赭汤263.百合鸡子黄汤4.百合地黄汤5.百合洗方6.栝蒌牡蛎散28.月婢汤29.防己茯苓汤30.甘草麻黄汤31.越婢加术汤32.黄芪芍药桂枝汤33.桂枝加黄芪汤34.桂枝芍药知母甘草汤35.乌头麻黄黄芪芍药甘草汤36.桂枝甘草麻黄生姜大枣细辛附子汤2737.枳实白术汤38.栝蒌瞿麦薯蓣丸39.滑石乱发白鱼散40.茯苓白术戎盐汤辨淤血吐衄下血疮痈病脉证并治---------------1781.下瘀血汤2.桔梗汤3.柏叶汤4.黄土汤5.泻心汤6.赤豆当归散7.王不留行散8.排脓散9.排脓汤2810.黄连粉11.薏苡附子败酱散12.大黄牡丹汤辨胸痹病脉证并治---------------------------------1821.栝蒌薤白白酒汤2.薤白栝蒌半夏汤3.枳实薤白桂枝厚朴栝蒌汤4.桂枝人参汤5.茯苓杏仁甘草汤6.橘皮枳实生姜汤7.薏苡附子散8.桂枝生姜枳实汤9.乌头赤石脂丸10.旋覆花汤2911.半夏麻黄丸12.九痛丸辨妇人各病脉证并治------------------------------1851.桂枝汤2.桂枝茯苓丸3.附子汤4.胶艾汤5.当归芍药散6.干姜人参半夏丸7.当归贝母苦参丸8.葵子茯苓散9.当归散10.白术散30伤寒杂病论卷第一平脉法上问曰:脉何以知气血脏腑之诊也?师曰:脉乃气血先见。
伤寒杂病论方歌.
伤寒论方歌括1、桂枝汤头项强痛汗憎风,桂芍生姜三两同,枣十二枚甘二两,解肌需藉粥之功。
2、桂枝加葛根汤葛根四两走经输,项背几几入汗濡,只需桂枝汤一料,加来此味妙相须。
3、桂枝加附子汤汗因过发漏漫漫,肢急常愁身屈难,尚有尿难风又恶,桂枝加附一枚安。
桂枝去芍药汤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桂枝去芍义何居,胸满阴弞要急除,若见恶寒阳不振,更加附子一枚安。
4、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一两十六铢,甘芍姜麻一两符,杏廿四枚枣四粒,面呈热色痒均驱。
5、桂枝二麻黄一汤一两六铢芍与姜,麻铢十六杏同行,桂枝一两铢十七,草两二铢五枣姜。
6、白虎加人参汤服桂烦渴大汗倾,液亡肌腠涸阳明,膏斤知六参三两,二草六粳米熟成。
7、甘草干姜汤心烦脚急里需明,攻表误行厥便成,二两炮姜甘草四,热因寒用奏功宏。
8、芍药甘草汤芍甘四两各相均,两脚拘挛误在筋,阳旦误投热气灼,苦甘相济即时伸。
9、调胃承气汤调和胃气炙甘功,硝用半升地道,草二大黄四两足,法中之法妙无穷。
10、四逆汤生附一枚一两姜,草须二两少阴方,建功姜附如良将,将将从容藉草匡。
11、葛根汤四两葛根三两麻,枣枚十二效堪嘉,桂甘芍二姜三两,无汗憎风下利夸。
12、葛根加半夏汤二阳下利葛根夸,不利旋看呕逆差,须取原方照分量,半升半夏洗来加。
13、葛根黄芩黄连汤二两连芩二两甘,葛根八两论中谈,喘而汗出脉兼促,误下风邪利不堪。
14、桂枝加厚朴仁汤下后喘生及喘家,桂枝汤外更须加,朴加四两五十杏,此法微茫未有涯。
15、干姜附子汤一枚生附一两姜,日间烦躁夜安当,脉微无表身无热,幸藉残阳未尽亡。
16、桂枝加芍药生姜人参新加汤汗后身痛脉沉迟,新加方法轶医林,方中姜芍还增一,三两人参义蕴深。
17、麻黄杏甘草石膏汤四两麻黄八两膏,二甘五十杏同熬,须知禁桂为阳盛,喘汗全凭热势操。
18、桂枝甘草汤桂枝炙草取甘温,四桂二甘药不烦,叉手冒心虚已极,汗多亡液究根源。
19、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八两茯苓四桂枝,炙甘二两悸堪治,枣推十五扶中土,煮取甘澜两度使。
桂枝汤
【药物组成】桂枝、防风、神曲、使君子肉、厚朴、木香、白芍、陈皮。
【处方来源】《幼科直言》卷五。
【方剂主治】寒气入胃,吐虫,面青,手足作冷者。
【用法用量】生姜1片为引,水煎服。
桂枝汤 桂枝汤
【药物组成】桂枝、厚朴(炒)、陈皮、甘草、桔梗、红花、柴胡、麦芽、神曲、木香。
2.对汗液分泌的调节作用
桂枝汤煎剂灌胃能增加正常大鼠足跖部的汗腺分泌,抑制安痛定所致的汗腺
分泌亢进,也能拮抗阿托品引起的汗腺分泌减少。
3.抗炎镇痛作用
桂枝汤煎剂灌胃能对抗小鼠皮肤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抑制角叉菜胶所致大
鼠足肿胀,对小鼠甲醛性足肿胀也有抑制作用。还能降低醋酸所致的小鼠扭体发
生数,提高小鼠对热刺激的痛反应潜伏期。
4.抑制流感病毒和病毒性肺实变
桂枝汤煎剂灌胃能明显减轻流感病毒引起的小鼠肺部炎症,降低肺实变,减
少肺组织中增殖的病毒颗粒数量。以抑制流感病毒性肺炎、角叉菜胶性足肿胀、
炭末廓清功能为指标所作的正交设计实验结果显示,桂枝汤全方抑制病毒性肺炎,
增强网状内皮系统(RES)功能的作用显著强于组成药味的各种组合。方中各组
方歌(一)桂枝汤治太阳风,芍药甘草姜枣同,解肌发表调营卫,表虚自汗正宜用。
(二)桂枝汤方治中风,发热汗出又恶风,芍姜草枣啜热粥,调和营卫建奇功。
(三)头痛项强汗憎风,桂芍生姜三两同,枣十二枚甘二两,解肌还借粥之功。(陈修园《长沙方歌括》)
(四)桂枝汤治太阳风,芍药甘草姜枣同,桂麻相合明各半,太阳如疟此为功。
桂枝汤加/减/换三方二十.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三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加附子,将息如前法。
必背《伤寒杂病论研究》歌诀
必背《伤寒杂病论研究》歌诀认识生命阴阳化生五行五行运化六气生生之气生生之气,少阴为本,厥阴为用;生生之气,以肾为体,以肝为用。
疾病传变三阳腑实,三阴脏虚;三阳传变,三阴递进;宁失其方,勿失其经。
标本从化标本同气,从本。
标本异气,从本从标。
阳明厥阴,从乎中气。
少阳太阴一证论治少阳无寒证,少阳见寒证,必是厥阴;太阴无阳证,太阴见阳证,都是阴火。
六经气化少阳厥阴,调其升降;太阴阳明,调其润燥;太阳少阴,调其寒热。
清热截断法清热需解毒,清热需通腑。
清热需养阴,清热需凉血。
凉血兼止血,止血并活血。
平脉法阴阳定病性,五行定病位,气运定病机。
十二脉诀浮沉定表里(脉位),大细定虚实(脉形);长短定升降(脉体),弦软定阴阳(脉力);滑涩定气血(脉流),迟数定寒热(脉率)。
以脉定穴“前三三,后三三,两个三,一串穿”抓独歌诀之直取其病先经后病调其经,先病后经治其病。
先血后水治其血,先水后血治其水。
因实致虚治其实,因虚致实治其虚。
痼病卒疾,先治卒疾,从痼病化。
表里同病,先表后里,急则救里。
形气同病,调气为先;神气同病,调神为先。
直取其病,随证化裁。
抓独歌诀之枢机抓经三阳自少阳截断三阴防少阴恶变抓独歌诀之独证藏奸(一)六经辨别1.无热恶寒发于阴,发热恶寒发于阳,太阳恶寒并发热,少阳寒热来复往,阳明但热不见寒,背寒即合太阴脏。
2.太阳脉浮少阳弦,阳明在经大脉现,沉而有力是腑实,无力而沉附子见。
3.太阴浮大缓无力,少阴沉迟并微细,微细欲绝是厥阴,弦而无力是肝虚。
4.太阴手足自温之,少阴厥阴四逆始,若有少阳阳气闭,疏肝泻火皆可治。
5.自利不渴属太阴,渴是少阴不化津,厥阴消渴兼久利,龙雷火升夜半饮。
6.腹满而吐是太阴,欲吐不吐少阴经,吐而冲逆属厥阴,痛烦胸满吐涎清。
7.劳宫汗出为桂枝,反此阳明腑气实,手心为桂手背附,表里沉浮虚实知。
8.三阳抓独取少阳,三阴独取少阴经,前者为开后为阖,咽喉便是截断形。
(二)六经为病1.浮为太阳多恶寒,缓风紧寒无力虚,咳而遗尿是蓄水,色黑反易为血蓄。
伤寒杂病论方剂集
伤寒杂病论方剂集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上五味,□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
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
若一服汗出病差,停服后,不必尽剂。
若不汗,更服依前法。
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
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
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
禁生冷、黏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桂枝五两(去皮) 芍药三两生姜三两(切)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擘)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本云桂枝汤,今加桂满五两。
所以加桂者,以泄奔豚气也。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六两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擘) 生姜三两(切)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分三服。
本云桂枝汤,今加芍药。
桂枝三两(去皮) 大黄二两芍药六两生姜三两(切)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擘)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葛根四两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生姜三两(切)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擘)上七味,以水一升,先煮麻黄、葛根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及禁忌。
桂枝三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芍药三两大枣十二枚(擘) 厚朴二两(炙,去皮) 杏仁五十枚(去皮尖)上七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
栝蒌根二两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上六味,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取微汗。
汗不出,食顷,啜热粥发之。
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甘草黄耆各二两上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须臾饮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服,取微汗;若不汗,更服。
黄耆五两芍药三两桂枝三两上三味,以苦酒一升,水七升,相和,煮取三升,温服一升,当心烦,服至六七日乃解。
伤寒论方歌整理(完整版)
伤寒论方歌整理(完整版)1伤寒论方歌二画1. 十枣汤F70 十枣逐水效甚夸,大戟甘遂与芫花悬饮水留胸胁痛,水肿胀满实证佳三画2. 大青龙汤F33大青龙汤桂麻黄,杏草石膏姜枣藏太阳无汗兼烦躁,发表清里此方良3. 大承气汤F61大承气汤用芒硝,大黄枳实厚朴饶去硝名曰小承气,调胃承气硝黄草4. 大柴胡汤F143大柴胡汤用大黄,枳芩夏芍枣生姜少阳明明同合病,和解攻里效无双5. 大陷胸汤F62大陷胸汤用硝黄,甘遂为未共成方专治水热结胸证,泻热逐水效非常6. 大陷胸丸L 大陷胸丸法最超, 半升葶苈杏硝调项强如痉君须记, 大黄甘遂下之消S119 7. 大黄黄连泻心汤大黄+黄连+黄芩8. 三物白散W 9. 土瓜根(方阙)10. 干姜附子汤S9111. 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S275 干姜+黄芩+黄连+人参12. 小承气汤F61大承气汤用芒硝,大黄枳实厚朴饶去硝名曰小承气,调胃承气硝黄草13. 小建中汤F129小建中汤芍药多,桂枝甘草姜枣和更加饴糖补中脏,虚劳腹痛服之瘥14. 小青龙汤F80小青龙汤最有功,风寒束表饮停胸姜桂麻黄芍药甘,细辛半夏五味同15. 小柴胡汤F80小柴胡汤和解功,半夏人参甘草从更用黄芩加姜枣,少阳百病此为宗16. 小陷胸汤F329小陷胸汤连夏蒌,宽胸散结涤痰优痰热内结痞满痛,苔黄脉滑此方求四画17. 五苓散F30418. 文蛤散W五苓散治太阳府,泽泻白术与二苓温阳化气添桂枝,利便解表治水停文蛤散文蛤五两三物白散贝桔巴,涌吐痰实寒积下19. 乌梅丸11乌梅丸用细辛桂,黄连黄柏及当归30. 白通汤W 人参椒姜加附子,清上温下又安蛔白通汤为干姜附,加葱四茎分再服五画31. 白通加猪胆汁汤W白通加胆汁一合,尿五合同白通汤20. 甘草汤S26232. 生姜泻心汤S125 21. 甘草泻心汤方88生姜+半夏泻心汤甘草泻心黄连芩,干姜甘草与人参33. 瓜蒂散方354大枣和之治虚痞,辛开苦降效如神瓜蒂散中赤小豆,豆鼓汁调酸苦凑22. 甘草干姜汤S95逐邪涌吐功最捷,胸脘痰食服之瘳23. 甘草附子汤L34. 半夏泻心汤方88甘草附子汤四味, 桂枝白术药方备半夏泻心黄连芩,干姜甘草与人参骨节掣痛不可近, 恶风短气阳虚最大枣和之治虚痞,辛开苦降效如神24. 四逆散方8435. 半夏散及汤W 四逆散里用柴胡,芍药枳实甘草须半夏散及夏桂草,等分合寸匕日三此是阳郁成厥逆,疏肝理脾奏效奇六画25. 四逆汤S241炙甘草二两,干姜一两半,附子一枚36. 芍药甘草汤S95 26. 四逆加人参汤S30937. 芍药甘草附子汤S97四逆汤+人参38. 当归四逆汤F136当归四逆桂芍枣,细辛甘草与通草27. 白虎汤F92白虎汤用石膏偎,知母甘草粳米陪血虚寒厥手足冷,煎服此方乐陶陶亦有加入人参者,躁烦热渴苔燥退39. 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S280 28. 白虎加人参汤F92当归四逆汤+吴茱萸+生姜白虎汤+人参40. 竹叶石膏汤F93竹叶石膏汤人参,麦冬半夏甘草珍29. 白头翁汤F111白头翁汤治热痢,黄连黄柏佐秦皮再加粳米同煎服,暑烦热渴脉虚寻清热解毒并凉血,赤多白少脓血医七画v1.0 可编辑可修改41. 赤石脂禹余粮汤S13151. 枳实栀子豉汤S315赤石脂+太一禹余粮52. 栀子豉汤S6842. 吴茱萸汤F13053. 栀子甘草豉汤S68吴茱萸汤人参枣,重用生姜温胃好54. 栀子生姜豉汤S68阳明寒呕少阴利,厥阴头痛皆能保55. 栀子厚朴汤S70 43. 附子汤C栀子+厚朴+枳实附子汤生附二枚,术宜四两主斯方56. 栀子干姜汤S72芍苓三两人参二,背冷脉沉身痛详57. 栀子柏皮汤F295茵陈蒿汤治阳黄,栀子大黄组成方44. 附子泻心汤S121栀子柏皮加甘草,茵陈四逆治阴黄附子+大黄黄连泻心汤45. 牡蛎泽泻散58. 茯苓四逆汤S92牡泽散漆栝楼根,葶苈商陆海藻均茯苓+四逆汤+人参八画59. 茯苓甘草汤Z茯苓甘草汤桂姜46. 抵当汤C60.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S83大黄三两抵当汤,里指冲任不指胱61.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S85虻蛭桃仁各三十,攻其血下定其狂62. 茵陈蒿汤F295 47. 抵当丸C茵陈蒿汤治阳黄,栀子大黄组成方抵当丸即抵当汤, 捣药成丸煮水浆栀子柏皮加甘草,茵陈四逆治阴黄连渣服之只一颗, 缓攻瘀血正不伤十画48. 苦酒汤总结+C苦酒汤鸡子一枚,夏十四枚加苦酒63. 桂枝汤F36刀环棒壳煎三沸,咽痛频呑绝妙哉桂枝汤治太阳风,桂芍甘草姜枣同49. 炙甘草汤F163解肌发表调营卫,汗出恶风此方功炙甘草汤参姜桂,麦冬生地与麻仁64. 桂枝人参汤C 大枣阿胶加酒服,虚劳肺痿效如神人参汤即理中汤,九画桂枝+理中汤(参姜术草)干姜50. 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S8765. 桂枝加芍药汤同桂枝汤,芍药由三两改为六两S231桂枝附子汤去桂枝+白术80. 桂枝麻黄各半汤S5466. 桂枝加大黄汤S231麻黄汤+桂枝汤桂枝汤+大黄71. 桂枝二麻黄一汤S56 67. 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麻黄汤+桂枝汤桂枝汤+人参S3782. 桂枝二越婢一汤S58 68. 桂枝加附子汤S33桂枝汤+越婢汤桂枝汤+附子越婢麻石姜草枣Z69.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S3183. 桃花汤Z桂枝汤+厚朴+杏仁桃花汤米赤石姜(无桃花)70. 桂枝加桂汤S8284. 桃核承气汤F243同桂枝汤,桂枝由三两改为五两桃核承气五般施,甘草硝黄并桂枝71. 桂枝加葛根汤S35瘀热互结小腹胀,如狂蓄血功最奇桂枝汤+葛根85. 桔梗汤S26272. 桂枝甘草汤S78桔梗+甘草73.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S7986. 真武汤F31174. 桂枝去芍药汤S35真武汤壮肾中阳,茯苓术芍附生姜桂枝汤去芍药少阴腹痛有水气,悸眩水肿保安康75.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S3687.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Z桂枝汤去芍药+附子柴胡龙骨牡蛎汤,半夏柴芩合大黄76. 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S81桂苓参枣并生姜,再加龙牡与铅丹桂枝汤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88. 柴胡加芒硝汤S21677.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S142小柴胡汤+芒硝桂枝汤去桂枝+茯苓+白术89. 柴胡桂枝汤S210 78. 桂枝附子汤P36小柴胡汤+桂枝汤桂枝去芍药+附子90. 柴胡桂枝干姜汤L 79. 桂枝附子去桂加白术汤S146柴胡桂枝干姜汤,瓜蒌芩草牡蛎襄小便不利胸胁痛,寒热心烦服之康91. 调胃承气汤F61大承气汤用芒硝,大黄枳实厚朴饶去硝名曰小承气,调胃承气硝黄草92. 通脉四逆汤S242炙甘草二两,附子大者一枚干姜三两(强人可四两)93. 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S307四逆汤+猪胆汁水亏火炽烦不卧,滋阴降火自然康100. 猪肤汤C 猪肤斤许斗水煎,水煎减半滓须捐再投粉蜜熬香服,烦利咽痛胸满痊101. 猪苓汤猪苓汤用猪茯苓,泽泻滑石阿胶并小便不利兼烦渴,利水养阴热亦平102. 猪胆汁方C 蜜煎熟后样如饴,温纳肛门法本奇F30694. 烧裈散kūn S313 更有醋调胆汁灌,外通两法审谁宜妇人中裈,近隐处,取烧作灰。
《伤寒杂病论》方子归纳
《伤寒杂病论》(《伤寒论》《金匮要略》)方子归纳一、《伤寒论》《金匮要略》一共多少方子?1.《伤寒论》总共有方112方,另一方禹余粮丸因为有方无药故不计。
基础用药76味。
不包括一些特别的煮药用品如:清酒,开水、清浆水、雨水等。
*********另一说,全书10卷,共22篇,列方113首,应用药物82种.2.《金匮要略》全书共25篇,方剂262首,列举病症六十余种。
所述病证以内科杂病为主,兼有部分外科妇产科等病证。
3.《伤寒杂病论》有260首方剂由于《伤寒杂病论》成书不久,因战乱等方面的原因,导致《伤寒杂病论》原本佚失,几经变迁,经王叔和等人编次整理,将《伤寒杂病论》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书。
这在统计方剂数目方面存在《伤寒论》统计《伤寒论》方剂,《金匮要略》统计《金匮要略》方面的方剂,加上当时在统计数字方面具有一定的难度,再加上统计两书的方剂数目善于借用前人统计数目,基本上不愿再亲自作大量繁琐而细致、详尽而统计工作,这样就导致至今对仲景所创方剂没有准确的数字。
《伤寒论》所载方剂数目并非是高保衡等人于《伤寒论序》文中所言“除重复定有一百一十二方”,亦非朱肱于《类证活人书》卷十二中所言:“张仲景伤寒方一百一十三首”,实际是115方,缺禹余粮丸方药组成。
《金匮要略》所载方剂数目亦非高保衡等人于《金匮要略方论序》中所言:“除重复有二百六十二方”,更非五版中医药院校教材《金匮要略讲义》所言:“共载方剂二百零五首”,实际是184方,缺杏子汤,葶苈丸,藜芦甘草汤药物组成。
查阅有关研究《金匮要略》书籍对方剂索引除了本人以外,均没有对葶苈丸进行索引。
关于对《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书方剂数目的统计,邹澍于《本经疏注》中言:“《伤寒论》《金匮要略》两书中,凡为方二百五十。
”这个统计数目虽接近仲景所创方剂数目,但也是不准确的。
究竟《伤寒杂病论》方剂数目有多少?这并不是把两书的方剂数目相加就等于其总和,事实是这样的,《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两书相重复及异名方剂共39首,其中异名方剂如桂枝汤又名阳旦汤,理中丸又名人参汤,吴茱萸汤又名茱萸汤,桂枝去桂加白术汤又名白术附子汤,麻黄附子甘草汤又名麻黄附子汤,就《金匮要略》异名方有肾气丸又名崔氏八味丸及八味肾气丸,对此要说明一点,异名的方,其药物组成及剂量调配都是完全一样的,仅仅是方名不同而已。
陈修园《长沙方歌括106首》全文背诵版,太珍贵了(建议收藏)
陈修园《长沙方歌括106首》全文背诵版,太珍贵了(建议收藏)大家好,我是中医刘医生清代的陈修园先生将《伤寒论》方的主治、药物、用量及煮服法等,以诗歌的形式表达出来,朗朗上口,非常易于习诵,全文篇幅较长,耐心阅读!▍全文共5084字,预计阅读时间13分钟1、桂枝汤项强头痛汗憎风,桂芍生姜三两同,枣十二枚甘二两,解肌还藉粥之功。
2、枝枝加葛根汤葛根四两走经输,项背几几反汗濡,只取桂枝汤—料,加来此味妙相须。
3、桂枝加附子汤汗因过发漏浸浸,肢急常愁伸屈难,尚有尿难风又恶,桂枝加附一枚安。
4、桂枝去芍药汤/5、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桂枝去芍义何居,胸满阴弥要急除,若见恶寒阳不振,更加附子—枚俱。
6、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两十六铢,甘芍姜麻一两符,杏廿四枚枣四粒,面呈热色痒均驱。
7、桂枝二麻黄一汤一两六铢芍与姜,麻铢十六杏同行,桂枝—两铢十七,草两二铢五枣匡。
8、白虎加人参汤服桂渴烦大汗倾,液亡肌腠涸阳明,膏斤知六参三两,二草六粳米热成。
9、桂枝二越婢一汤桂芍麻甘十八铢,生姜一两二铢俱,膏铢廿四四枚枣,要识无阳旨各殊。
9、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术芍苓姜三两均,枣须十二效堪珍,炙甘二两中输化,水利邪除立法新。
10、甘草干姜汤心烦脚急理须明,攻表误行厥便成,二两炮姜甘草四,热因寒用奏功宏。
11、芍药甘草汤芍甘四两各相均,两脚拘挛病在筋,阳旦误投热气灼,苦甘相济即时伸。
12、调胃承气汤调和胃气炙甘功,硝用半升地道通,草二大黄四两足,法中之法妙无穷。
13、四逆汤生附—枚两半姜,草须二两少阴方,建功姜附加良将,将将从容藉草匡。
14、葛根汤四两葛根三两麻,枣枚十二效堪嘉,桂甘芍二姜三两,无汗憎风下利夸。
15、葛根加半夏汤二阳下利葛根夸,下利旋看呕逆嗟,须取原方照分两,半升半夏洗来加。
15、葛根黄芩黄连汤二两连芩二两甘,葛根八两论中谈,喘而汗出脉兼促,误下风邪利不堪。
16、麻黄汤七十杏仁三两麻,一甘二桂效堪夸,喘而无汗头身痛,温服休叫粥到牙。
伤寒论 方歌整理
伤寒论方歌整理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桂枝汤桂枝芍药等量伍,姜枣甘草微火煮。
解肌发表调营卫,中风表虚自汗出。
桂枝加葛根汤葛根四两走经输,项背几几反汗出。
桂枝汤以治表虚,加来此味妙相辅。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太阳未解又复下,气陷于里喘饮发。
桂枝汤入为解表,再加杏朴效可夸。
桂枝附子汤太阳过汗漏漫漫,肢急常愁屈伸难。
尚有尿难又恶风,桂枝加附一枚安。
桂枝去芍药汤桂枝汤去芍药方,解肌散邪又温阳。
胸阳不足证宜用,胸闷胸满气短良。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桂枝去芍加附汤,温阳并同解表良。
胸阳虚弱亦堪治,临床证用在变通。
桂枝新加汤汗后身疼脉沉迟,痛本阴凝气不支。
姜芍人参三味入,桂枝新加建奇功。
麻黄汤麻黄汤中臣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
发汗解表宣肺气,伤寒表实无汗宜。
葛根汤葛根汤内麻黄襄,二味加入桂枝汤。
轻可去实因无汗,有汗加葛无麻黄。
大青龙汤表寒里热大青龙,麻桂杏甘姜枣同。
再加石膏除烦热,解表清里有奇功。
小青龙汤解表蠲饮小青龙,麻桂姜辛夏草从。
芍药五味敛气阴,表寒内饮建奇功。
桂枝麻黄各半汤面热身痒感虽轻,小汗轻施顾卫营。
麻杏桂芍姜枣草,减之各半定方名。
桂枝二麻黄一汤汗出不彻邪还袭,如疟频来时翕翕。
桂枝汤二一麻黄,表后脉洪为病吉。
桂枝二越婢一汤热多寒少脉微弱,略除寒兮多治热。
桂麻芍膏姜枣草,桂枝越婢善裁度。
栀子豉汤栀子甘草豉汤栀子生姜豉汤栀子厚朴汤下后心烦又腹满,胃中有热卧不安。
苦寒栀子畅胸膈,枳实消痞厚朴宽。
栀子干姜汤误下阴阳两受伤,干姜栀子合成方。
苦能泄热解烦满,辛以驱寒并复阳。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仲景麻杏甘石汤,辛凉宣肺清热良。
邪热壅肺咳喘急,有汗无汗均可尝。
葛根黄芩黄连汤葛根芩连甘草伍,用时先将葛根煮。
内清肠胃外解表,协热下利喘汗除。
桂枝甘草汤温煦桂枝甘草汤,虚悸寻源在心阳。
心下悸动按之止,形寒脉弱服之康。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桂枝甘草龙牡汤,虚烦恰因心阳伤。
心悸心烦与汗出,温补安神效显彰。
桂枝救逆汤火劫惊狂卧不安,心悸脉浮阳散乱。
桂枝去芍名救逆,蜀漆龙牡应效验。
伤寒论汤剂完整歌诀
伤寒论汤剂完整歌诀
《伤寒杂病论》是中国古代医学家张仲景的重要著作,其中的汤剂歌诀如下:
1. 桂枝汤: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
2. 麻黄汤:麻黄三两,甘草二两,桂枝二两,杏仁七十枚。
3. 葛根汤:葛根四两,麻黄二两,桂枝二两,生姜二两,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
4. 理中丸:人参,甘草,干姜,白术。
5. 四逆汤:附子,甘草。
6. 五苓散:猪苓,茯苓,白术,泽泻,桂枝。
7. 小柴胡汤:柴胡,黄芩,人参,半夏,甘草,生姜,大枣。
8. 大承气汤:大黄,厚朴,枳实,芒硝。
以上只是《伤寒杂病论》中的一部分汤剂歌诀,实际上《伤寒杂病论》中的汤剂多达110多种。
方剂学笔记整理(终极版)
方剂学笔记整理(终极版)方剂学重点总结,尤其为准备考试的同学准备,有重点方剂的组成、功用、主治证,以及重要方剂的方解、用法,临床表现等等、并有标记考点、重点、帮助大家复习、准备考试,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祝大家考个好成绩!!方剂学重点整理总论部分1、一些重要的方书:《伤寒杂病论》:“方书之祖”总论部分《五十二病方》:我国现存最古老的一部医方著作某方剂的特殊用法/某方剂的功用、主治证、临床表现▲/△《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由政府颁发的成药药典某方剂配伍某味中药的意义/《伤寒明理论》:我国第一部详析方剂理论的专著,开创了方论的先河方剂配伍某类中药的意义/《普济方》:我国最大的一部古方书某章方剂的分类/2、方剂的基本结构-方解★/☆君臣佐使药(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的涵义:君药:即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臣药:两种意义。
①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作用的药物;②针对重要的兼病或兼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佐药:i.佐助药:即配合君臣药加强以治疗作用,或直接治疗次要兼证的药物;ii.佐制药:即用以消除或减弱君、臣药的毒性,或能制约君、臣药峻烈之性的药物;iii.反佐药:即病重邪甚,可能拒药时,配用与君药性味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以防止药病格拒。
使药:i.引经药,即能引领方中诸药至特定病所的药物;ii.调和药,即具有调和方中诸药作用的药物。
3、方剂变化形式:方剂变化形式:i.药味加减的变化-------肾气丸=六味地黄丸+桂枝+附子ii.药量加减的变化------小承气汤与厚朴三物汤iii.剂型更换的变化-------理中丸理中汤4、方剂与治法关系:i.治法是指导遣药组方的原则,方剂是体现和完成治法的主要手段;ii.方从法出,法随证立5、常用治法:汗法:麻黄汤吐法:瓜蒂散下法:大承气汤和法:逍遥散温法:理中丸清法:白虎汤消法:保和丸补法:四君子汤方剂比较/各论部分1、解表剂(汗法)分为辛温解表剂—麻黄汤、桂枝汤、小青龙汤辛凉解表剂--桑菊饮、银翘散、麻杏甘石汤扶正解表剂—(人参)败毒散★麻黄汤(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外感风寒表实证)方歌:麻黄汤中臣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发汗解表宣肺气,伤寒表实无汗宜。
伤寒论方歌——柴胡桂枝汤
伤寒论方歌——柴胡桂枝汤
柴胡桂枝汤
柴胡证见呕烦苦,热往寒来脉肯弦。
更见肢烦身体痛,二阳合病勿迁延。
桂柴同煮能兼顾,疏理三焦气自宣。
更有亡阳因乱语,调和营卫此方煎。
附注:
本方主治太少二阳合病之症。
凡兼见小柴胡证及桂枝证者,皆可用。
用于虚人外感颇为有效。
现更有治疗多种疑难杂证(神经衰弱、抑郁证、失眠等)的成功案例。
伤寒原文:治伤寒六七日。
发热微恶寒。
肢节烦疼。
微呕。
心下支结。
外证未去者。
此汤主之。
又发汗多。
亡阳谵语。
不可下。
与柴胡桂枝汤和其营卫以通津液。
后自愈。
(完整版)方剂学一类方总结
方剂学组成见方解和方歌绪言1.方剂:在中医辩证审因、确定治法之后,选择适宜的药物,酌定用量、按照组方基本结构的要求,妥善配伍而成2.方剂学的概念: 在辩证审因、决定治法之后,选择适宜的药物,按照组方原则,酌定用量、用法及剂型,妥善配伍而成3.方剂学的发展简史:1)先秦时期:1973年在湖南长沙马王堆3号汉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是现存最古老的方书。
全书共有医方283个,涉及临床各科病证100余种。
诸方用药242种,有不少品种是《神农本草经》中所未收载的。
2)两汉时期:(1)方剂学的基础理论,主要集中地反映在《黄帝内经》的七篇大论之中。
此书在治则和治法方面,较全面而系统地总结了“谨察阴阳,以平为期”,“治病必求于本”,“治求期属”以及整体治疗、标本缓急、三因制宜等有关治则的理论。
书中总结的大量治法内容无一不是后世立法组方的理论基础;在制方的基本结构方面,提出了“君、臣、佐、使”的组方理论,并对君药、臣药、佐使药的含义作了概括性的界定,提出:“主病之谓君,佐君之谓臣,应臣之为使。
”此书虽是专门阐述中医基本理论的经典之作,还有13首方剂(2)张仲景以《内经》理论为基础,完成了当代最高水平的临床巨著——《伤寒杂病论》。
创造性地将理、法、方、药融为一体。
此书经晋•王叔和及宋•林亿等先后整理编辑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使之得以广为流传。
《伤寒论》载方113首,《金匮和略》载方245首,不计两书并见的重复方,计有323个方剂。
《伤寒杂病论》历来被推崇为“方书之祖”。
3)魏晋南北朝时期:《肘后备急方》(《肘后救卒方》),为东晋著名医家葛洪所撰。
4)隋唐时期:( 1)《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是唐代医药大家孙思邈的力作。
《千金要方》共30卷,132门,载方5300余首。
《千金翼方》亦为30卷,载方2200余首,用以羽翼前书。
( 2)《外台秘要》唐代又一部大规模的方书和临床医学著作。
全书计40卷,1104门,收方6800余首。
伤寒杂病论方剂
伤寒杂病论方剂伤寒传经在太阳,脉浮而急数,发热,无汗,烦躁,宜麻黄汤。
传阳明,脉大而数,发热,汗出,口渴舌燥,宜白虎汤,不差与承气汤。
传少阳,脉弦而急,口苦,咽干,头晕,目眩,往来寒热,热多寒少,宜小柴胡汤,不差与大柴胡汤。
传太阴,脉濡而大,发热,下利,口渴,腹中急痛,宜茯苓白术厚朴石膏黄芩甘草汤。
传少阴,脉沉细而数,手足时厥时热,咽中痛,小便难,宜附子细辛黄连黄芩汤。
传厥阴,脉沉弦而急,发热时悚,心烦呕逆,宜桂枝当归汤,吐蛔者,宜乌梅丸。
以上皆传经脉证并治之正法也。
若入腑及脏为传经变病,治列后条。
若两感于寒者,一日太阳受之,即与少阴俱病,则头痛、口干、烦满而渴,脉时浮时沉,时数时细,大青龙汤加附子主之。
二日阳明受之,即与太阴俱病,则腹满身热、不欲食、谵语,脉时高时卑,时强时弱,宜大黄石膏茯苓白术枳实甘草汤三日少阳受之,即与厥阴俱病,则耳聋,囊缩而厥,水浆不入,脉乍弦乍急,乍细乍散,宜当归附子汤主之。
麻黄汤方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一两(炙)杏仁七十枚(去皮尖)右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须粥饮,余如桂枝法将息,桂枝汤见后卷。
白虎汤方知母六两石膏一斤甘草二两(炙)粳米六合右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大承气汤方大黄四两(酒洗)厚朴半斤(炙去皮)枳实五枚芒硝三合右四味,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纳大黄更煮取二升,去滓,纳芒硝,更上微火,一两沸,分温再服,得下,余勿服。
小承气汤方大黄四两(酒洗)厚朴二两(炙去皮)枳实三枚大者(炙)右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二服,初服当更衣,不尔者尽饮之,若更衣者,勿服之。
调胃承气汤方甘草二两(炙)芒硝半斤大黄四两(酒洗)右三味,以水三升,煮二物至一升,取去滓,纳芒硝,更上微火一两沸,温顿服之,以调胃气。
小柴胡汤方柴胡半斤黄芩三两人参三两甘草三两(炙)大枣十二枚半夏半升右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长沙方歌括
长沙方歌括“长沙方”即指东汉张仲景先生的《伤寒论》方。
因先生曾任长沙太守,故又称张长沙。
清代的陈修园先生将《伤寒论》方的主治、药物、用量及煮服法等,以诗歌的形式表达出来,朗朗上口,非常易于习诵,请大家做好收藏工作。
1、桂枝汤项强头痛汗憎风,桂芍生姜三两同,枣十二枚甘二两,解肌还藉粥之功。
2、枝枝加葛根汤葛根四两走经输,项背几几反汗濡,只取桂枝汤—料,加来此味妙相须。
3、桂枝加附子汤汗因过发漏浸浸,肢急常愁伸屈难,尚有尿难风又恶,桂枝加附一枚安。
4、桂枝去芍药汤/5、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桂枝去芍义何居,胸满阴弥要急除,若见恶寒阳不振,更加附子—枚俱。
6、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两十六铢,甘芍姜麻一两符,杏廿四枚枣四粒,面呈热色痒均驱。
7、桂枝二麻黄一汤一两六铢芍与姜,麻铢十六杏同行,桂枝—两铢十七,草两二铢五枣匡。
8、白虎加人参汤服桂渴烦大汗倾,液亡肌腠涸阳明,膏斤知六参三两,二草六粳米热成。
9、桂枝二越婢一汤桂芍麻甘十八铢,生姜一两二铢俱,膏铢廿四四枚枣,要识无阳旨各殊。
9、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术芍苓姜三两均,枣须十二效堪珍,炙甘二两中输化,水利邪除立法新。
10、甘草干姜汤心烦脚急理须明,攻表误行厥便成,二两炮姜甘草四,热因寒用奏功宏。
11、芍药甘草汤芍甘四两各相均,两脚拘挛病在筋,阳旦误投热气灼,苦甘相济即时伸。
12、调胃承气汤调和胃气炙甘功,硝用半升地道通,草二大黄四两足,法中之法妙无穷。
13、四逆汤生附—枚两半姜,草须二两少阴方,建功姜附加良将,将将从容藉草匡。
14、葛根汤四两葛根三两麻,枣枚十二效堪嘉,桂甘芍二姜三两,无汗憎风下利夸。
15、葛根加半夏汤二阳下利葛根夸,下利旋看呕逆嗟,须取原方照分两,半升半夏洗来加。
15、葛根黄芩黄连汤二两连芩二两甘,葛根八两论中谈,喘而汗出脉兼促,误下风邪利不堪。
16、麻黄汤七十杏仁三两麻,一甘二桂效堪夸,喘而无汗头身痛,温服休叫粥到牙。
17、大青龙汤二两桂甘三两姜,膏如鸡子六麻黄,枣枚十二五十杏,无汗烦而且躁方。
伤寒论方药歌诀附清代名医陈修园长沙方歌括
伤寒论方药歌诀附清代名医陈修园长沙方歌括伤寒论方药歌诀,是我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
其内容详实,理论合理,被誉为治疗伤寒的权威之作。
而陈修园,则是清代著名的中医医师,他在研究伤寒论方药的基础上创作了一首长沙方歌括,成为了后人学习伤寒论的重要工具之一。
伤寒,是指一种由感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其病程较长,症状较重。
在古代,医学水平相对较低,对于伤寒的治疗方法并不明确。
然而,《伤寒论》的出现,为人们找到了一条治疗伤寒的正确道路。
伤寒论方药歌诀集结了众多古代医家的智慧,凝聚了多年的临床经验。
其中,方药歌诀内包含了诸多经方,如桂枝汤、白通汤、小柴胡汤等。
这些方剂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方药歌诀的总体结构较为严谨,分为病因、决、阴阳之属、五脏六腑病症、治法、方药等章节。
这些章节层次清晰,内容翔实,使人更好地理解伤寒的病理变化与治疗方法。
陈修园是伤寒论方药歌诀的研究者与传承者之一。
他致力于对伤寒论进行深入研究,并整理出长沙方歌括,方便后人学习与应用。
长沙方歌括将伤寒论的重要内容以歌诀的形式呈现,形象生动,易于记忆。
这不仅为中医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也为人们治疗伤寒提供了一种简便有效的方法。
长沙方歌括具有一定的规律性,通过谐音与对仗等修辞手法,使得诗歌更加流畅。
通过对长沙方歌括的学习,人们可以更好地记忆伤寒论的方药歌诀,提高临床应用的准确性与科学性。
伤寒论方药歌诀中的方剂,是根据病情与体质特点来调配的。
这些方剂不仅包含草药,还有动物性的药物,如砂仁、豆豉等。
通过合理使用这些药物,可以有效地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促进疾病的康复。
伤寒论方药歌诀附清代名医陈修园长沙方歌括,这是我国古代医学研究的珍贵经典之一。
它不仅丰富了中医学理论知识,也为人们治疗伤寒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同时,长沙方歌括的出现,使得伤寒论的学习更加生动有趣,容易记忆。
这对于后人研究中医学、传承古代医学智慧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传统医学的价值受到了一定程度的质疑与挑战。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药方歌》
清·陈念祖(修园)目录时方歌括小引经方尚矣。
唐宋以后。
始有通行之时方。
约其法于十剂。
所谓宣通补泄轻重滑涩燥湿是也。
昔贤加入寒热。
共成十有二剂。
虽曰平浅。
而亦本之经方。
轻可散实。
仿于麻黄葛根诸汤。
宣可决壅。
仿于栀豉瓜蒂二方。
通可行滞。
仿于五苓十枣之属。
泻可去闭。
仿于陷胸承气抵当之属。
胆导蜜煎。
滑可去着之剂也。
赤石脂桃花汤。
涩可固脱之剂也。
附子汤理中丸。
补可扶轺赤小豆汤。
燥可去湿之剂也。
白虎黄连泻心等汤。
寒可胜热之剂也。
白通四逆诸汤。
热可制寒之剂也。
余向者汇集经方而韵注之。
名为真方歌括。
限于赀而未梓。
缮本虽多。
而刀圭家每秘而弗传。
大为恨事。
辛酉岁。
到直供职。
适夏间大雨。
捧檄勘灾。
以劳构疾。
脉脱而厥。
诸医无一得病情者。
迨夜半阳气稍回。
神识稍清。
自定方剂而愈。
时温虐流行。
因余之病。
而知误于药者。
堪悯焉。
盖医者。
生人之术也。
一有所误。
即为杀人。
余滥竽人后。
诸多有志而未逮经。
即仲景。
其切当精纯。
集罗东逸柯韵伯诸论。
及余二十年读书临症独得之妙。
一一详于歌后。
颜曰时方歌括。
为中人以下立法。
徐可引以语上之道也。
至于张景岳新方八阵。
汇药治病。
不足言方。
缘一时盛行。
余友林雨苍俯以从时。
韵既成帙。
共商注解。
业经梓行。
亦不遽弃。
别其名曰俗方歌括。
此三种者。
浅深嘉庆辛酉孟秋修园陈念祖题于保阳差次时方歌括凡例一是书前曾托名叶天士。
今特收回。
一是书论证治法。
悉遵古训。
绝无臆说浮谈。
以时法列于前。
仲师法列于后。
由浅入深之意也。
一坊刻万病回春嵩尊生古今医统东医宝鉴等书。
所列病症。
不可谓不详。
而临时查对。
绝少符合。
即有合处。
亦不应验。
盖以逐末而忘其本也。
试观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
每症只寥寥数语。
何所不包。
可知立言贵得其要也。
此书如怔忡头痛历节诸症。
非遗之也。
怔忡求之虚痨。
头痛有邪求之伤寒。
无邪求之眩晕。
虚痨历节。
寻其属风属湿属虚而治之。
所以寓活法也。
学医始基。
在于入门。
入门正。
则始终皆正。
入门错。
则始终皆错。
此书阐明圣法。
《伤寒杂病论研究大成》及其研究思路
《伤寒杂病论研究大成》及其研究思路
吕志杰
【期刊名称】《河南中医》
【年(卷),期】2012(32)10
【摘要】《伤寒杂病论研究大成》一书力求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博而有约,详而有要;衷中参西,求真务实。
本书的编写体现了三纲、五求、十项内容。
三纲是以理论研究、临床研究及二者相结合三大方面为纲。
五求一曰求全;二曰求通;三曰求精;四曰求实;五曰求新。
十项内容为校勘、注脚、提要、简释、方歌、方证鉴别、大论心悟、验案精选、临证指要与实验研究。
【总页数】3页(P1263-1265)
【关键词】《伤寒杂病论研究大成》;研究思路;《伤寒论》;张仲景
【作者】吕志杰
【作者单位】河北医科大学中医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22.2
【相关文献】
1.残本《曲谱大成》与《九宫大成》的比较研究——《九宫大成》曲文、曲乐材料来源考之二 [J], 吴志武
2.《伤寒杂病论》剂量折算研究思路探讨 [J], 程先宽;韩振蕴;陈志刚;范吉平
3.今年我国原油进口量将超过7500万吨/今年我国石油运输将保持一定增幅/2001
年石化行业发展思路和重点/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应用技术研究获重大成果/我国首套汽油芳构化装置建成投产/国家南方农药创制中心建设项目通过验收/世界肥料大会将在北京召开 [J], 杨亚维
4.我省理论研究的又一重大成果——读《黑龙江发展思路研究》 [J], 杨光洪
5.用属辞比事法研究《伤寒杂病论》──再论邹润安对《伤寒杂病论》之研究 [J], 王昆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桂枝汤项强头痛汗憎风,桂芍生姜三两同,枣十二枚甘二两,解肌还藉粥之功。
桂枝加葛根汤葛根四两走经输,项背几几反汗濡,只取桂枝汤—料,加来此味妙相须。
桂枝加附子汤汗因过发漏浸浸,肢急常愁伸屈难尚有尿难风又恶,桂枝加附一枚安。
桂枝去芍药汤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桂枝去芍义何居,胸满阴弥要急除,若见恶寒阳不振,更加附子—枚俱。
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两十六铢,甘芍姜麻一两符,杏廿四枚枣四粒,面呈热色痒均驱。
桂枝二麻黄一汤一两六铢芍与姜,麻铢十六杏同行,桂枝—两铢十七.草两二铢五枣匡。
白虎加人参汤服桂渴烦大汗倾,液亡肌腠涸阳明,膏斤知六参三两,二草六粳米热成。
桂枝二越婢一汤桂芍麻甘十八铢,生姜一两二铢俱,膏铢廿四四枚枣,要识无阳旨各殊。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术芍苓姜三两均,枣须十二效堪珍,炙甘二两中输化,水利邪除立法新。
甘草干姜汤心烦脚急理须明,攻表误行厥便成,二两炮姜甘草四,热因寒用奏功宏。
芍药甘草汤芍甘四两各相均,两脚拘挛病在筋,阳旦误投热气灼,苦甘相济即时伸。
调胃承气汤调和胃气炙甘功,硝用半升地道通,草二大黄四两足,法中之法妙无穷。
四逆汤生附—枚两半姜,草须二两少阴方,建功姜附加良将,将将从容藉草匡。
葛根汤四两葛根三两麻,枣枚十二效堪嘉,桂甘芍二姜三两,无汗憎风下利夸。
葛根加半夏汤二阳下利葛根夸,下利旋看呕逆嗟,须取原方照分两,半升半夏洗来加。
葛根黄芩黄连汤二两连芩二两甘,葛根八两论中谈,喘而汗出脉兼促,误下风邪利不堪。
麻黄汤七十杏仁三两麻,一甘二桂效堪夸,喘而无汗头身痛,温服休叫粥到牙。
大青龙汤二两桂甘三两姜,膏如鸡子六麻黄,枣枚十二五十杏,无汗烦而且躁方。
小青龙汤桂麻姜芍草辛三,夏味半升记要谙,表不解兮心下水,咳而发热句中探。
若渴去夏取萎根,三两来加功亦壮;微利去麻加荛花,熬赤取如鸡子样;若噎去麻炮附加,只用—枚功莫上;麻去再加四两苓,能除尿短小腹胀;若喘除麻加杏仁,须去皮尖半升量。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下后喘生及喘家,桂枝汤外更须加,朴加二两五十杏,此法微茫未有涯。
干姜附子汤生附一枚一两姜,昼间烦躁夜安常,脉微无表身无热,幸藉残阳未尽亡。
桂枝新加汤汗后身痛脉反沉,新加方法轶医林,方中姜芍还增一,三两人参义蕴深。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四两麻黄八两膏,二甘五十杏同熬,须知禁桂为阳盛,略汗全凭热势操。
桂枝甘草汤桂枝炙草取甘温,四桂二甘药不烦,叉手冒心虚已极,汗多亡液究根源。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八两茯苓四桂枝,炙甘四两悸堪治,枣推十五扶中土,煮取甘澜两度施。
厚朴生姜甘草半夏人参汤厚朴半斤姜半斤,一参二草亦须分,半升夏最除虚满,汗后调和法出群。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病因吐下气冲胸,起则头眩身振从,茯四桂三术草二,温中降逆效从容。
芍药甘草附子汤一枚附子胜灵丹,甘芍平行三两看,汗后恶寒虚故也,经方秘旨孰能攒。
茯苓四逆汤生附一枚两半姜,二甘六茯一参当,汗伤心液下伤肾,肾躁心烦得媾昌。
五苓散猪术茯苓十八铢,泽宜—两六铢符,桂枝半两磨调服,暖水频吞汗出苏。
茯苓甘草汤汗多不渴此方求,久治伤寒厥悸优,二桂一甘三姜获,须知水汗共源流。
栀子豉汤山栀香豉治何为,烦恼难眠胸窒宜,十四枚栀四合豉,先栀后豉法煎奇。
栀子甘草豉汤栀子生姜汤栀豉原方效可夸,气羸二两炙甘加,若加五两生姜入,专取生姜治呕家。
栀子厚朴汤朴须四两枳四枚,十四山栀亦妙哉,下后心烦还腹满,止烦泄满效兼该。
栀子干姜汤十四山栀二两姜,以丸误下救偏方,微烦身热君须记,辛苦相需尽所长。
真武汤生姜芍茯数皆三,二两白术一附探,便短咳频兼腹痛,驱寒镇水与君谈。
咳加五味要半升,干姜细辛一两具;小便若利恐耗津.须去茯苓肾始固;下利去芍加干姜,二两温中能守住;若呕去附加生姜,足前须到半斤数。
小柴胡汤柴胡八两少阳凭,枣十二枚夏半升,三两姜参芩与草,去渣重煎有奇能。
胸烦不呕除夏参,萎实一枚应加煮;若渴除夏加人参,合前四两五钱与,萎根清热且生津,再加四两功更巨。
腹中痛者除黄芩,芍加三两对君语;胁下痞硬大枣除,牡蛎四两应生杵;心下若悸尿不长,除芩加茯四两侣;外有数热除人参,加桂三两汗休阻;咳除参枣并生姜,加入干姜二两许,五味半升法宜加,温肺散寒力莫御。
小建中汤建中即是桂枝汤,倍芍加饴绝妙方,饴取一升六两芍,悸烦腹痛有奇长。
大柴胡汤八柴四枳五生姜,芩芍三两二大黄,半夏半升十二枣,少阳实证下之良。
柴胡加芒硝汤小柴分两照原方,二两芒硝后入良,误下热来日哺所,补兼荡涤有奇长。
桃核承气汤五十桃仁四两黄,桂硝二两草同行,膀胱热结如狂证,外解方攻用此汤。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参芩龙牡桂丹铅,芩夏柴黄姜枣全,枣六余皆一两半,大黄二两后同煎。
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桂枝去芍已名汤,蜀漆还加龙牡藏,五牡四龙三两漆,能疗火劫病警狂。
桂枝加桂汤气从脐逆号奔豚,汗为烧针启病源,只取桂枝汤本味,再加二两桂枝论。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二甘—桂不雷同,龙牡均行二两通,火逆下之烦躁起,交通上下取诸中。
抵当汤大黄三两抵当汤,里指冲任不指胱,虻蛭桃仁各三十,攻其血下定其狂。
抵当丸十五桃仁二两黄,虻虫水蛭廿枚详,捣丸四个煎宜一,有热尿长腹满尝。
大陷胸丸大陷胸丸法最超,半升苈黄杏硝调,项强如痉君须记,八两大黄取急消。
大陷胸汤—钱甘遂一升硝,六两大黄力颇饶,日哺热潮腹痛满,胸前结聚此方消。
小陷胸汤按而始痛病犹轻,脉络凝邪心下成,夏取半升连一两,枯萎整个要先烹。
三物白散巴豆熬来研似脂,只须—分守成规,定加桔贝均三分,寒实结胸细辨医。
柴胡桂枝汤小柴原方取半煎,桂枝汤入复方全,阳中太少相因病,偏重柴胡作仔肩。
柴胡桂枝干姜汤八柴二草蛎干姜,芩桂宜三栝四尝,不呕渴烦头汗出,少阳枢病要精详。
半夏泻心汤三两姜参炙草芩,一连痞证呕多寻,半升半夏枣十二,去滓重煎守古箴。
十枣汤大戟芜花甘遂平,妙将十枣煮汤行,中风表证全除尽,里气未和此法程。
大黄黄连泻心汤痞证分歧辨向趋,关浮心痞按之濡,大黄二两黄连一,麻沸汤调病缓驱。
附子泻心汤一枚附子泻心汤,一两连芩二大黄,汗出恶寒心下痞,专煎轻渍要参详。
生姜泻心汤汗余痞证四生姜,芩草人参三两行,一两干姜枣十二,一连半夏半升量。
甘草泻心汤下余痞作腹雷鸣,甘四姜芩三两平,一两黄连半升夏,枣枚十二掰同烹。
赤石脂禹余粮丸赤石余粮各一斤,下焦下利此汤欣,理中不应宜斯法,炉底填来得所闻。
旋复代赭汤五两生姜夏半升,草旋三两噫堪凭,人参二两赭石一,枣十二枚力始胜。
桂枝人参汤人参汤即理中汤,加桂后煎痞利尝,桂草方中皆四两,同行三两术参姜。
瓜蒂散病在胸中气分乖,咽喉息碍痞难排,平行瓜蒂还调豉,寸脉微浮涌吐佳。
黄芩汤黄芩加半夏生姜汤枣枚十二守成箴,二两芍甘三两芩,利用本方呕加味,姜三夏取半升斟。
黄连汤腹痛呕吐藉枢能,二两参甘夏半升,连桂干姜各三两,枣枚十二炒层层。
桂枝附子汤三姜二草附枚三,四桂同投是指南,大枣方中十二枚,痛难转侧此方探。
桂枝附子去桂加白术汤大便若硬小便通,脉涩虚浮湿胜风,即用前方去桂枝,术加四两有神功。
甘草附子汤术附甘兮二两平,桂枝四两亦须明,方中主药推甘草,风湿同驱要缓行。
白虎汤阳明白虎辩非难,难在阳邪背恶寒,知六膏斤甘二两,米加六合服之安。
炙甘草汤结代脉须四两甘,枣枚三十桂姜三,半升麻麦一斤地,二两参胶酒水涵。
大承气汤大黄四两朴半斤,枳五硝三急下云,枳朴先熬黄后入,去滓硝入火微熏。
小承气汤朴二枳三四两黄,小承微结好商量,长沙下法分轻重,妙在同煎切勿忘。
猪苓汤泽胶猪茯滑相连,咳呕心烦渴不眠,煮好天滓胶后入,育阴利水法兼全。
蜜煎导方猪胆汁方蜜煎熟后样如饴,温纳肛门法本奇,更有醋调胆汁灌,外通两法审谁宜。
茵陈蒿汤二两大黄十四桅,茵陈六两早煎宜,身黄尿短腹微满,解自前阴法最奇。
麻仁丸—升杏子二升麻,枳芍半斤效可夸,黄朴一斤丸饮下,缓通脾约是专家。
栀子柏皮汤里郁业经向外驱,身黄发热四言规,草须—两二黄柏,十五枚栀不去皮。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黄病姜翘二两麻,一升赤豆梓皮夸,枣须十二能通窍,四十全十二草嘉。
桂枝加芍药汤桂枝加大黄汤桂枝倍芍转输脾,泄满升邪止痛宜,大实痛因反下误,黄加二两下无疑。
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二两细辛同,附子—枚力最雄,始得少阴反发热,脉沉的证奏奇功。
黄连阿胶汤四两黄连三两胶,二枚鸡子取黄敲,—芩二芍心烦治,更治难眠睫不交。
附子汤生附二枚附子汤,术宜四两主斯方,芍苓三两人参二,背冷脉沉身痛详。
桃花汤一斤粳米一斤脂,脂半磨研法亦奇,一两干姜同煮服,少阴脓血是良规。
吴茱萸汤升许茱萸三两参,生姜六两救寒侵,枣投十二中宫主,吐利头痛烦躁寻。
猪肤汤斤许猪肤斗水煎,水煎减半滓须捐,再投粉蜜熬香服,烦利咽痛胸满痊。
甘草汤甘草名汤咽痛求,方教二两子多收,后人只认中焦药,谁识少阴主治优。
桔梗汤甘草汤投痛未瘥,桔加一两莫轻过,奇而不效须知偶,好把经文仔细哦。
苦酒汤生夏一枚十四开,鸡请苦酒搅几回,刀环棒壳煎三涕,咽痛频吞绝妙哉。
半夏散及汤半夏桂甘等分施,散须寸匕饮调宜,若煎少与当微冷,咽痛求枢法亦奇。
白通汤白通加猪胆汁汤葱白四茎一两姜,全枚生附自通汤,脉微下利肢兼厥,干呕心烦胆尿囊。
通脉四逆汤一枚生附草姜三,招纳士阳此指南,外热里寒面赤厥,脉微通脉法中探。
面赤加葱茎用九,腹痛去葱真好手,葱去换芍二两加,呕者生姜二两偶;咽涌去芍桔须加,桔梗一两循经走;脉去不出二两参,桔梗丢开莫掣肘。
四逆散枳甘柴芍数相均,热厥能回察所因,自饮和匀方寸匕,阴阳顺接用斯神。
咳加五味与干姜,五分平行为正路,下利之病照此加,辛温酸收两相顾;悸者桂枝五分加,补养心虚为独步;小便不利加茯苓,五分此方为法度;腹中痛者里气寒,炮附一枚加勿误;泄利下重阳郁求,薤白三升水煮具;水用五升取三升,去薤纳散寸匕数;再煮一升有半成,分温两服法可悟。
乌梅丸六两柏参桂附辛,黄连十六厥阴遵,归椒四两梅三百,十两干姜记要真。
当归四逆汤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三两辛归桂芍行,枣须廿五脉重生,甘通二两能回厥,寒入吴萸姜酒烹。
麻黄升麻汤两半麻升—两归,六铢苓术芍冬依,膏姜桂草同分两,十八铢兮芩母萎。
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芩连苦降籍姜开,济以人参绝妙哉,四物平行各三两,诸凡拒格此方该。
白头翁汤三两黄连柏与芩,白头二两妙通神,病缘热利时思水,下重难通此药珍。
四逆加人参汤四逆原方主救阳,加参一两救阴方;相经已止知亡血,须取中焦变化乡。
理中丸吐利腹痛用理中,丸汤分两各三同;术姜参草刚柔济,服后还余啜粥功。
脐上筑者白术忌,去术加桂四两治;吐多白术亦须除,再加生姜三两试;若还下多术仍留,输转之功君须记;悸者心下水气凌,茯苓二两堪为使。
渴欲饮水术多加,共投四两五钱饵;腹中痛者加人参,四两半兮足前备;寒者方内加干姜,其数亦与加参类;腹满应将白术删,加附一枚无剩义,服如食顷热粥尝,戒勿贪凉衣被置。
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生附一枚三两姜,炙甘二两玉函方,脉微内竭资真汁,猪胆还加四合襄。
烧裩散近阴裆裤剪来烧,研末还须用水调,同气相求疗二易,长沙无法不翘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