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5永不消逝的电波资料
永不消逝的电波
永不消逝的电波永不消逝的电波是指电磁辐射在空间传输时所形成的一种信号,它是一种延伸性的物理现象,无论在多远的距离,时间上的推移和物质空间的变化,都不会影响到这种电波的传输和存在,因此,它是非常重要的信息传播媒介,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作为一种真正的“永不消逝”的信号,永不消逝的电波在现代社会中应用得非常广泛,可以说它是数字信息传输和通讯领域的基石和重要组成部分。
无论是在电子邮件、网上购物、网络游戏,还是在地球通信、卫星通信、无线电广播和电视广播等领域,都需要依靠永不消逝的电波进行数据传输和信息交流,从而实现人与人之间的跨越时间和空间的交流。
随着技术的发展和创新,永不消逝的电波也在不断地更新换代,新的技术和应用正在不断地涌现。
比如说,5G技术的到来,使得人们在通信和数据传输方面拥有更加高效、便捷、可靠的方式,在物联网等新兴应用领域也有更加完善的解决方案。
同时,人工智能与自动化技术的应用,缩小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使人们之间的交流变得更加智能化和便捷,而这些创新都是离不开永不消逝的电波这一基石的。
除了在通信领域的应用外,永不消逝的电波在科学研究和生活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例如,在地震预警、气象预报、人工智能等方面,都需要依赖永不消逝的电波作为数据传输和信息交流的基础。
在医疗领域,射线和X光等医用电磁波,在影像诊断和治疗方面,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总的来说,永不消逝的电波是现代科技和社会发展的基石之一,它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
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更新和创新,永不消逝的电波也必将不断适应社会的需求,不断发展和进步。
只有不断推进科技创新,才能够让永不消逝的电波在更多领域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为人类的发展和进步贡献更多的力量。
《永不消逝的电波》赏析
《永不消逝的电波》赏析摘要:一、电影背景及主题介绍二、角色塑造与表现三、情节安排与逻辑性四、电影技术与艺术风格五、现实意义及启示六、总结评价正文:永不消逝的电波是一部以抗日战争时期为背景的电影,讲述了我党地下工作者在上海开展秘密斗争的故事。
该片以真实的历史事件为依托,通过生动的人物形象和紧张的情节设置,展现了一幅英勇无畏、信念坚定的画卷。
电影中的角色塑造丰满且具有代表性。
主人公李侠英勇果断、智慧过人,为了革命事业不惜牺牲个人利益,他的形象深入人心。
其他角色如兰香、老K 等也都有着鲜明的个性,共同构建了一个立体的人物群体。
在情节安排上,电影紧凑且逻辑清晰。
故事围绕着李侠等人的秘密电台展开,敌我双方的斗争激烈且惊心动魄。
影片巧妙地将爱情、亲情、友情等元素融入其中,使情节更加丰富多彩。
同时,电影以真实的历史事件为依托,让情节具有了较高的可信度。
电影在技术层面上也堪称佳作。
摄影师通过独特的摄影手法,展现了抗日战争时期上海的繁华与破败。
配乐方面,优美的旋律深入人心,为情节增色添彩。
此外,导演对场景的调度和氛围的营造也颇具功力,使观众仿佛置身于那个特殊时期。
在艺术风格上,永不消逝的电波表现出一种庄重而深情的氛围。
电影以现实主义为基础,注重情感表达,让观众对历史产生共鸣。
同时,电影以人物命运为载体,传达了信仰、坚定、忠诚等核心价值观,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总的来说,永不消逝的电波是一部充满激情、感人至深的电影。
它以真实的历史背景,生动的人物形象,紧张的情节设置,展现了我国地下工作者英勇无畏的精神风貌。
该片不仅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同时也为我们传递了一种坚定信念、忠诚担当的精神力量。
真实写照“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经典之作——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剖析
096杨婷婷1 刘书涵2一、选材(一)选材的意义在舞剧的选材上要严谨,选材是舞剧创作的第一道工序。
它的意义、效用是不言而喻的,所以要注重“选材要严,开掘要深”的要求。
一部好的舞剧作品,关键要看三点:一是选材,确定了选材就等于确定了舞剧的方向;二是立意,明确了立意也就确定了作品的高度;三是艺术处理,经过艺术的手法加工处理后也就确定了作品深度。
只要将上述三点做到极致,舞剧就成功了一半。
其以舞蹈的形式复刻了当时最真实的“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历史情节,并加入了艺术化手法,在选材的成功之上进行了二度升华。
(二)选材的要旨选材要做到“用心去选,有感而发”,选择能让编导怦然心动的事物,自身可感受到独特且新颖的东西去立意,要确保具备现实、真实的要素;选取埋藏在你心底许久的事件,让自己一想起就能震撼人心,在编排时不必重复生活,适当地嫁接,保留生活中感动的部分即可,适当地编排改变剧情。
抓住这种感觉再往深处挖掘并加以艺术的处理,就能使之成为独一无二的佳作。
此外,还要做到根据戏剧的要求来选取题材,要做到有戏核,有可舞性,换言之则是舞剧中的冲突、动作和情感。
如《永不消逝的电波》中,国民党女特务与共产党情报组织员的冲突,这也印证了在一场舞剧中事件不用繁杂多样化,做到单一准确地传达感情,才是最好的舞剧形成的基础。
在大环境中,讲述小事件,并将该事件挖掘深透。
二、时空的运用时空和空间是一切物质形态的基本存在方式,尽管两者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彼此却是互相依存的,无法从实际上将其分割开。
电影理论家格·巴·查希里说:“时间仿佛是以一种潜在的意识形态存在于一切空间展开的结构之中。
”也就验证了时间和空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一)时间1.以“预序”为伏笔展开叙事脉络“预序”的使用在舞蹈作品中是并不常见的,一部舞蹈作品大致在6分钟到10分钟,这就意味着不能进行充足的剧情叙事,所以预序的使用度不是很高。
但这种使用手法在舞剧中却是极受欢迎的,长达一小时至两小时的叙事舞剧,想让观众能够理解舞剧内容,观看时注意力高度集中,这种设伏的“预序”方法就能精准地做到。
永不消逝的电波
永不消逝的电波 (1958)剧情片故事梗概:永不消逝的电波 (THE UNFAILING RADIO WAVE)1939年;正是抗战最艰苦的时期。
共产党中央为加强上海的地下电台工作,派电台政委李侠从延安来到上海,与党员女工何兰芬假扮夫妻,开展工作。
在艰苦的工作中,李何之间产生了爱情,后经领导批准结婚。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李侠不幸被日军逮捕。
不久日军怀疑他是重庆国民党派员,将他释放出来。
出狱后,国民党地下人员姚苇也误认如此,想拉李侠下水,为国民党工作。
李侠深入虎穴,巧取敌人情报,并将敌人的谈判内幕在报上揭露出来。
临近解放,敌人疯狂搜捕地下电台,李侠奉命转移。
恰在此时,两个紧急的重要情报必须要发出去。
李侠承担了任务。
他做好了牺牲自己的准备,让妻子带儿子先行转移。
当他发完电报,已被敌人包围。
他镇静地向延安发出了最后的告别信号。
影片是根据李白烈士的事迹编成的。
主人公乐观、坚毅、有韧性、有激情,虽曾被捕,受尽酷刑,但决不屈服。
李侠的形象,正是千万个党的地下工作者的化身。
编导将一个惊心动魄的革命斗争故事,置于家庭生活的叙事框架之中,不求情节的惊险,但求平实朴素的色调;不求表面的紧张,而是追求内在的深刻,体现了一种自然、含蓄、深沉、质朴的艺术表现风格。
本片1978年曾在南斯拉夫国际电影节上映出,袁霞获最佳女演员奖。
补充回答:上甘岭1952年秋,朝鲜战争进入最后的关键阶段。
美国侵略者竟在板门店谈判休会期间,调动六万多兵力,在三八线附近发动了大规模进攻,企图夺取上甘岭阵地,进而攻占五圣山,用武力获得他们在谈判桌上得不到的东西。
坚守上甘岭阵地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某部八连,在连长张忠发的率领下,与敌人浴血奋战,打退了敌人二十多次的疯狂进攻。
此后,他们又根据上级指示,退入坑道坚守阵地,拖住敌人,使之无法前进一步。
在坑道里,他们遇到了各种难以想像的困难。
不仅与外界的联系被敌人切断,而且缺水缺粮,生存艰难。
但为了祖国、为了朝鲜人民,他们以惊人的毅力,坚守了二十四天,从而赢得了时间,使中朝军队取得了大进攻的胜利,并使整个朝鲜战场的形势发生了根本变化。
评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
评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1. 引言1.1 介绍《永不消逝的电波》《永不消逝的电波》是一部由中国舞蹈家康巴和音乐人傅儿创作的舞剧。
该舞剧以20世纪初中国电波台的故事为背景,通过舞蹈、音乐和影像的结合,展现了一个关于音乐与爱情的感人故事。
故事发生在一个充满梦想和希望的年代,主要围绕着一对充满激情和才华的音乐人展开。
在音乐创作中他们相互启迪、相互支持,在生活中却也遭遇了不少挫折和困难。
然而他们始终坚持不懈,最终创造出了一首又一首让人心动的音乐。
《永不消逝的电波》充分展现了舞蹈的美妙与力量。
舞蹈设计巧妙精致,舞者们的表现力极佳,让观众仿佛置身于那个充满音乐和梦想的年代。
这部舞剧不仅让观众感受到音乐与舞蹈的魅力,更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
它给人们带来了许多启示和感悟,成为当今舞台艺术的一颗璀璨明珠。
通过《永不消逝的电波》,观众不仅可以感受到音乐带来的震撼和感动,也能够领略到舞蹈艺术的魅力和魂魄。
这部舞剧的意义不仅在于其艺术表现,更在于它对于音乐与爱情的深刻诠释和人性的深刻思考。
1.2 舞剧的背景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的背景可以追溯至20世纪初的美国。
在这个时期,收音机和电视开始普及,电波成为一种新兴的传播媒介,带动了音乐、舞蹈和表演艺术的发展。
舞剧中的“电波”意味着科技和文化的交融,展现了社会对未来的向往和憧憬。
通过对电波的挪用和重新诠释,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将传统舞蹈形式与现代科技元素相结合,展现了新的艺术风格和舞蹈语言。
这种创新的尝试,不仅丰富了舞蹈作品的表现形式,也为观众带来了全新的视听体验。
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所揭示的背景信息,突显了科技与文化的互动关系,让观众在欣赏舞蹈的也能感受到时代变迁和社会发展的脉搏。
这种结合传统与现代、科技与艺术的创新表达方式,正是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所带给观众的独特体验和震撼力所在。
2. 正文2.1 剧情梗概《永不消逝的电波》是一部由著名舞蹈家李明创作的舞剧,讲述了一个关于音乐和电波的奇幻故事。
永不消逝的电波
• 《永不消逝的电波》 永不消逝的电波》 永不消逝的电波 • 导演王萍 • 主要演员:孙道临 何 主要演员: 兰芬 袁 霞 孙明仁 邢吉 田 白丽君 黄婉苏 柳尼 娜 陆丽珠 姚 苇 王心刚 中 村 王孝忠
导演王苹简介
• 新中国培养的第一 位女导演, 位女导演,原名王光 珍(1916.9.2-1990.12.28) ,回族, 回族, 生于江苏南京。 生于江苏南京。
• 王苹被授予中国人民 王苹被授予中国人民 解放军二级红星功勋 荣誉章。 荣誉章。 • 参加了《一江春水向 参加了《 东流》 东流》、《八千里路 云和月》 丽人行》 云和月》和《丽人行》 等影片的演出。 等影片的演出。
王苹导演的电影
永不消逝的电波
永不消逝的电波《永不消逝的电波》电波是一种无形的能量,也是一种传播信息的媒介。
它通过电磁波的形式在空间中传播,将声音、图像和数据传送到世界各地的接收器中。
电波的传播速度极快,几乎是光速,因此成为了信息传输中最重要的工具之一。
虽然电波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是如此普遍,然而很少有人知晓电波的起源和传播方式。
电波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当时詹姆斯·克拉克·麦克斯韦提出了电磁波理论,揭示了电与磁之间的相互作用。
这一理论的突破不仅推动了电波的研究,也对现代通信和科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自麦克斯韦提出电磁波理论后不久,人们就开始尝试利用电波进行通信。
无线电是利用电波进行通信的最早形式之一。
通过调控电波的频率和振幅,可以传送声音和数据信号。
最早的无线电通信系统是由意大利物理学家马可尼在19世纪末发明的,他发明了无线电报机,并建立了一串用于无线电通信的电台站点。
这一发明使得远距离的通信变得可能,为后来的无线电技术奠定了基础。
随着技术的发展,无线电通信逐渐成熟起来。
20世纪初,人们开始研究如何利用无线电波传输音频信号,从而诞生了广播电台。
广播电台通过调节电波的频率和振幅,将声音信号传送到接收器中,人们可以通过收音机听到各种节目和新闻。
广播电台极大地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成为了一种重要的媒体形式。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无线电通信也得到了更广泛的应用。
电视、手机、卫星通信等技术的出现,使得电波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
电视通过传送视频信号,使得人们可以在家中观看各种节目和电影。
手机通过无线电波传输语音和数据,实现了远程通信的便利。
卫星通信通过将信号发送到卫星上再传回地面,使得全球范围内的通信成为了可能。
然而,电波的应用不仅仅局限于通信领域。
在科学研究中,无线电望远镜是一种重要的观测工具。
通过接收天体发出的无线电波,科学家可以了解宇宙中的一些脉冲星、星系和星云的情况,探索宇宙的奥秘。
此外,无线电波还被用于雷达系统,用于探测和追踪目标、测量距离和速度。
微波:永不消逝的电波
和 激情 的 地 下 党 员 的 革命历 程 这件 事 在 历 史 上 确 有其 事
下 党 员不 仅机 智 勇 敢
,
。
据说
程 投产并使 用 这 时 我 国的数 字微 波 通 信技 术 已达 到 世 界先 进 7k g
-
这位 在敌 位无线
'
。
同年 福 州 至 厦 门 的 4 8 0 路 数 字 微 波 通
。
,
-
g J^ I
/ u
经 习 惯 于 使 用手 机 固 定 电话 和 互 联 网 随 时 随 地 与 亲 友 保持 沟 通 和 交 流
, , ,
。
然 而 曾几 何 时 电话 却 是 令 普 通 消费 者 望 而 却 步 的 昂 贵 消 费 品 就 在 短
一
短 的 10 年 前 电话 要 走 进 普 通 家 庭 还 面 临 着
,
、
国 际 电 信 联 盟 将 电话 初 装 费 定 义 为
,
“
申请 电话 业 务 的 连 接 费
、
” ,
即 与 公 众 交换
电话 网 的 连 接 费 它 涉 及 到 的 相 关 成 本 因 素 包 括 交 换 设 备 投 资 传 输 设 备 投 资 及
, ,
用微 波线路
。
特 制 的 像锅
一
样 的 抛 物 面 天 线将 微 波
。 , ,
近 年 来 我 国 还 开 发 成 功 了 点 对 多点 微 波 通 信 系
,
信 号 向空 中发 射 因 为微 波 频 带 很 宽
,
统 其 中心 站 采 用 全 向天 线 向 四 周 发 射 在 必 要 时 还 通
,
,
永不消逝的电波-1958年版电影故事
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拍摄于1958年,外景主要取景于上海,内景主要在八一电影制品厂摄影棚内完成。
故事梗概:1939年,解放区电台政委李侠为调查国民党反动派勾结日寇罪恶活动由延安打入沦陷区上海,并通过秘密电台报告党中央。
与此同时,南京汪伪政府也派日、汪女特务柳尼娜,由南京来上海以风尘妓女兼高级交际花的身份协助日军驻沪特高课课长中村,对付上海的地下党活动。
共产党员李侠到达上海之后以“阔老板”的身份出现,从事情报工作。
在斗争中,李侠与地下党员何兰芬结成了革命的伴侣。
阴险狡诈的日本特高课特务头子中村、日、汪汉奸交际花女特务柳尼娜侦察到了秘密电台,逮捕了李侠和何兰芬。
李侠被营救出狱后,冒着生命危险,继续为党工作。
敌人千方百计地搜捕李侠达6年之久,但地下党重建的电台发出的红色电波依然存在,从未间断。
1949年春天,解放战争即将取得全面胜利,垂死挣扎的敌人实行了残酷的白色恐怖。
一个深夜里,李侠在小阁楼上向党中央拍发对渡江战役具有重要意义的情报。
摇身一变从日谍及汪伪七十六号汉奸特务成为国民政府国防部第二厅上校谍报秘书的柳尼娜指挥姚违利用先进的侦破手段再次发现了李侠的电台。
生死关头,李侠从容镇定地坚持发完全部情报之后,又满怀深情地按着电键,用密码向党和同志们发出最后的心声:“同志们,永别了,我想念你们!”主要演员时年的年龄,按出身年月排序如下:剧中人物饰演者生日时年年龄李侠孙道临 1921年12月18日,36岁白丽君黄婉苏 1923年07月14日,35岁柳尼娜陆丽珠 1926年02月01日,32岁中村王孝忠 1928年05月29日,30岁姚苇王心刚 1932年01月01日,26岁何兰芬袁霞1932年02月,26岁永不消逝的电波电影故事(1958年版)1938年,中共中央设在上海的秘密电台遭到日本侵略军特高课的破坏,上海与延安的无线电联络被迫中断。
为了尽快恢复地下情报站的工作,中共情报部门派八路军通信站政委李侠以商人身份潜入上海,重新开通秘密电台。
永不消逝的电波
永不消逝的电波永不消逝的电波永不消逝的电波文I李爽四月的京城,风和日丽.当记者走进坐落在皇城根遗址公园旁的北京通信博物馆,踏寻中国通信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轨迹时,展柜里那一幅幅, 一件件珍贵的照片和实物,仿佛把我们带回到了血雨腥风的战争年代……从半部电台起家博物馆展品中有一台四十年代使用过的12灯无线电子管收讯机.人们熟悉的电影《永不消失的电波》中的主人公李侠使用的就是这种电子管电台.眼前这部陈旧的收报机虽然简陋,但比起中国工农红军的第一部电台来,已经先进了许多.1930年以前,红军还没有电台,信件联系主要靠机要交通,费时且不安全.1930年12月30日,中央苏区第一次反"围剿"的战斗打响后,红军集中优势兵力,全歼冒进龙冈的国民党"围剿"军主力第18N, 活捉了敌前线总指挥兼18师师长张辉瓒.毛泽东得知后,兴奋地写下了那首着名的《渔家傲?反第一次大 "围剿"》:"万木霜天红烂漫,天兵怒气冲霄汉.雾满龙冈干嶂暗,齐声唤,前头捉了张辉瓒!"在缴获的大批战利品中,有一部15瓦无线电台, 但电台的发报机已损坏,而收报机和充电机则完好无损.实际上这只是半部电台,只能收不能发,但它却成为红一方面军最早的电台.同时被红军俘虏的还有配合敌18师行动的无线电通信技术人员王诤,刘寅等 10名国民党报务人员.王诤,刘寅的原名叫吴人鉴,刘达瑞.他们名字的由来还有一段小故事:当红军询问他们姓名时,吴人鉴随口编了个名字说,我叫王诤,随后他又指着刘达瑞说,他叫刘寅.后来红军向他们宣传我军对待俘虏的政策,王诤,刘寅等10人全部参加了红军.仅仅过了三天,1931年1月3日毛泽东,朱德在江西省宁都县小步镇龚家祠堂里,亲切地接见了王诤和刘寅.毛泽东热情地欢迎他们加入红军队伍,并鼓励他们把掌握的无线电技术"用来为工人,农民服务",希望他们"为红军建立无线电通信努力工作".朱德挥动着有力的大手谎"你们先把工作搞起来.不要看红军现在没有电台,无论大小武器装备,凡是白军有的,红军也会有;没有的,敌人会给我们送来.没有人,我们可以训练,也还会陆续有人从白军中来.革命事业是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发展起来的.不要看目前苏区还小,将来全中国,全世界都是革命人民的."在1930年12月30日龙冈战役之后,红军与潭道源第五十师的作战中又缴获了国民党的一部电台. 1931年1月6日,红军开始对这一部半电台进行试机工作.王诤检修机器,刘寅架设了天线.不久,这一部半电台就派上了用场.1931年4月,蒋介石调集20 万兵力,向中央苏区发动第二次"围剿".在反"围剿" 作战中,王诤等人不分昼夜地监听,捕捉敌电台信息. 5月15日,王诤用这台收报机侦听到驻富田的国民党军第28师电台正与该师设在吉安的留守处电台明码联络.师部电台发出:"我们现驻富田,明晨出发."吉安电台问:"到哪里去?"师部电台答:"东固."红军立即行动,占领了有利地形,取得了第二次反"围剿" 首战的胜利.在这次战斗中,红军又缴获国民党军的一台100瓦的完整大电台,俘获第28师全部无线电人员.就是用这一部半电台,我军逐步培养了大批优秀无线电通信骨干,为红军后来的反"围剿"作战和长征的胜利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你们是科学的千里限,顺风耳"进入博物馆首先吸引人们目光的是一组党和国家领导人视察北京通信时留下的照片.第一幅照片就是毛泽东主席1953年在中南海瀛台参观通信设备时拍摄的.其实,毛主席一直对电信通信极为重视.早在 1931年,毛泽东在红军第一个无线电训练班上就提出:"你们是科学的千里眼,顺风耳,你们所做的通信工作,可以帮助我们调动军队,做到随时撤得开,又收得拢."在这个培训班上有12个学员,他们都是从各军选调的,具有一定文化程度,政治上比较可靠的青年,年龄最小的只有十四五岁.王诤和刘寅担任培训班的教员.接着红军又组织了第二期,第三期无线电培训班,培养了大量的无线电通信人才. 随着通信人才队伍的不断扩大,在反"围剿"胜利后,我军已经能够组成通信网络了.但是,上海党中央和苏区的无线电通信始终没有建立起来.1931年春天,为了沟通上海与江西中央苏区的联络,刘寅和上海地下党派来的伍云甫,曾三接受了建立苏区与白区空中联系的任务.电台设在江西赣县一个小村子里,这一带是红军第三次反"围剿"战役中的一个临时后方,村庄只有十几户人家,坐落在一条小山沟里,地形十分隐蔽.曾三和刘寅把发射天线架在山顶上,使得通信的效果更好一些,但为了隐蔽,一到天亮他们又把它拆下来.一天深夜,山村里寂静得没有一点声息.突然在一阵杂乱的调频声中,听到电台里传来一个规律而熟悉的波段."嘀嗒嗒,嗒嘀嗒……"刘寅仔细听着,记录着,对照着,波长正确!密码正确!刘寅立即开机回答,但对方却没有反应.刘寅赶忙去叫曾三,曾三来到值班桌旁,戴上耳机,听着听着,脸上露出了微笑.他接过手键与对方在机上通了话,并收了一份简短的电报.原来在电台另一端的是曾三的爱人,她不熟悉刘寅的发报手法,为安全起见没有做出反应.当曾三向她发出信号时,她根据收到的信号马上判断出发报人就是自己的丈夫,这才回应了对方. 就这样苏区终于和党中央联络上了,这真可以说是千里姻缘一线牵啊.从此苏区只需十几分钟就可以联系上党中央,改变了过去两个月才能互通一次信件的历史.正是有了无线电通信,我们的红军队伍如虎添翼,战斗力日益强大.在以后的长征,抗日战争中,无线电通信发挥了重要的作用.1941年,毛泽东为《通讯战士》杂志题词"你们是科学的千里眼,顺风耳". 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在博物馆内展有磁石式电话机,自动式拨盘电话机等各种电话机.其中几部红色和黑色电话机格外引人注目.这几部电话机曾是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少奇等老一代中共中央和国家领导人使用过的.红色机是中央内部电话,黑色机是外线电话.1949年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3月初,中共中央准备将中央机关从河北省平山县的西柏坡迁往北平香山.出于保证中央通信的需要,北平军管会物资接管委员会电信接管部部长王诤作出指示,务必在3 月23日前建立通信专用局.接到命令,北平电信局的职工与军委三局电话队一道日夜奋战,按时完成了任务.起初,香山电话专用局为中央机关安装的是拨号电话,但当中央军委副主席周恩来视察新建的香山电话专用局时,对使用自动电话提出了意见,认为拨号电话不如人工电话方便,于是电信工作人员仅用了一天多时间就把自动电话换成了磁石式电话(俗称"摇把子"电话)o3月25日,香山电话专用局先后迎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毛泽东,中央领导及中央机关. 当时香山电话专用局只有150门无钮式自动交换机和5O门磁石式电话,但从1949年3月中央进驻后的 4个多月时间里,这个小小的电话局传接着中央和全国解放的声音.在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中,我军团以上各级指挥机关都已配备了电台,并架设了长达数干公里的有线电通信线路,电话可从纵队指挥部直通前沿阵地,保障了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和各野战军对战役的指挥.4月2O日,南京政府拒绝在和平协议上签字.4月21日,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在双清别墅通过电话发布了"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命令,打响了渡江战役.? 北囊宴?生?2007年第5期。
永不消逝的电波朗诵稿件原文
永不消逝的电波朗诵稿件原文
摘要:
1.永不消逝的电波朗诵稿件原文的背景和历史
2.永不消逝的电波朗诵稿件原文的内容概述
3.永不消逝的电波朗诵稿件原文的艺术特点
4.永不消逝的电波朗诵稿件原文在我国的影响和价值
正文:
《永不消逝的电波》是一篇经典的朗诵稿件,其原文在我国的文化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它的创作背景源于我国抗日战争时期,当时国难当头,人民需要一种精神力量来激励自己,这篇稿件就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了。
这篇稿件的内容概述主要是讲述一位电报员在战争中坚持工作,最终英勇牺牲的故事。
它以真实的历史事件为背景,描绘了电报员在战争中的艰苦生活和工作环境,以及他们在敌人的威胁下,依然坚守岗位,宁死不屈的精神风貌。
在艺术特点上,这篇稿件采用了真实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使得它的叙述更具有说服力。
同时,它通过对电报员工作和生活的细腻描绘,使得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到他们的艰辛和伟大。
此外,这篇稿件还采用了激昂的文字和情感饱满的叙述方式,使得它的感染力极强。
在我国,《永不消逝的电波》朗诵稿件原文的影响和价值深远。
它不仅在当时激励了广大的人民群众,也为后来的文艺创作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启示。
永不消逝的电波全集剧情
永不消逝的电波剧情第1集共产党的情报人员查到组织里有内奸,向延安发出消息后遇害。
日本人在上海引进无线电定位车,查获电台,抓捕大量共产党员,使得上海人员无法与延安总部取得联系。
而我方在延安也逮捕了一名日本紫密班的特务“沈四平”,首长武岳决定派李侠前往上海利用此特务与孙明仁配合上演双簧计,重建电台并除掉内奸。
李侠来到上海,以“马义”的身份在“天福旅馆”与掌柜何兰芬接上头,并联络到幸存下来的其余共党,金达,白丽遥,吕道维。
一切准备就绪,甄别活动开始。
而日本方面也得到消息共党地下组织开始行动,准备抓获共党头目孙明仁。
李侠假装传递出“延安方面有内奸,请速查”的消息,而就在这时,日本人小仓得到共党发报的消息破门而入。
却未抓获发报人员。
由此可以肯定,有内奸走漏的消息。
李侠决定重演昨天情景,传递出“特务就是沈四平”的消息,迫使内奸为保护此消息泄露而自己暴露。
永不消逝的电波剧情第2集李侠第一步计划已经完成,可以确定内奸就在昨天参与计划的这几人当中。
今井一得知抓捕孙明仁失败还牺牲掉潜伏在共党中的内奸,大怒,命令小仓抓住孙明仁,阻止共党人员发出电报,确保潜伏在共党中的紫密班成员的安全。
李侠重现昨天每一个步骤,发现车夫吕道维的路线与实际路线有很大出入。
经过一系列的辨别,李侠确认内奸就是此人,锄奸计划开始…… 李侠假借发送含有“沈四平”名字的重要电报迫使吕道维暴露身份,而自己假死逃脱。
而此时小仓发现有人发报立即带人来到天福旅馆。
李侠早已设计好一切,吕道维虽向日本人表明身份却无法解释所有疑点,一切证据都指向吕道维。
最终小仓亲手杀死自己的线人。
任务完成,李侠与孙明仁转移到黄河旅馆,而今井一接到情报决定再次抓捕孙明仁。
李侠与孙明仁再次陷于危险之中。
永不消逝的电波剧情(/episode/Y ongBuXiaoShiDeDianBo-19800/0/ )永不消逝的电波剧情第3集日本人来到黄河旅馆,孙明仁与日本人经过激烈的打斗,最终寡不敌众。
红色革命题材下的《永不消逝的电波》
红色革命题材下的《永不消逝的电波》内容摘要对于新一代的年轻人提到红色题材的舞蹈或影视作品时,总是会停留在传统的思想观念里,并对红色旋律有莫名的抵触感。
但是,由上海歌舞剧团创排的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一上演就受到舞蹈工作者与观众的好评,并在央视春晚与综艺节目中出演,打破了观众对红色题材舞蹈作品的原印象,成功地成为了人们口中的佳作。
以解放前夕那段黑暗历史与人物为故事背景,舞剧《电波》表达了那些为革命斗争隐姓埋名的地下革命工作者用生命开创国家光明的爱国情感,他们无惧敌人、无惧战火,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国家。
【关键词】红色题材艺术语言舞蹈语言与形式一、红色革命题材这部舞剧作品以“谍战”为历史背景,把“为国家奉献自己生命”的伟大爱国情感传递给观众们,重现了解放前夕与黑暗势力斗争的战场,使得许多观众沉浸在了舞剧作品中,迟迟不肯离去,这或许就是一部成功的红色革命题材演艺作品的最大意义。
舞剧《电波》讲述了1949 年解放前夕中共地下发报员李侠烈士与革命同志们共同为新中国成立作斗争,最终奉献出生命的故事。
1.艺术语言1.服装在这部舞剧作品中,女演员的服装大部分以旗袍为主,不仅展示了上海女子柔弱婀娜的曲线,同时表现了女子在国家有难面前不惧生死的英雄气概。
“渔光曲”舞段中统一的烟灰色旗袍与“裁缝店旗袍舞”舞段中款式多样的旗袍,展示了女子轻盈曼妙的身段,就像上海弄堂清晨的光晖那样引入眼帘,让人沉浸在美妙的世界里。
舞剧将多彩的旗袍引入作品中,使得舞剧在生活气息上有了艺术的提升。
1.音乐或许是历史革命题材中的悲壮故事与上海弄堂里无数革命先辈们看似平静但实际惊险的斗争历程,使得这部红色作品的音乐引起观众们的共鸣,虽然置身事外,但就像身在那段革命历史中一样,为新中国的成立献出自己的生命。
这也许就是音乐的魅力之处吧。
1.“弄堂旗袍舞”这个舞段中的《渔光曲》深刻的表达了当时处于社会底层渔民们苦难的生活状态,引起了人们的同情之情。
大连的“永不消逝的电波”
大连的“永不消逝的电波”经典红色影片《永不消逝的电波》让有胆有识的主人公李侠,深深地印在观众的心里。
在日本殖民统治时期的大连,也有李侠式的中共地下党员,与日特斗智斗勇,将搜集到的秘密情报,通过一道道电波载体,传向远在莫斯科的苏军总参谋部。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关东军在与苏联接壤的边境不断挑衅,制造事端,使原本紧张的日苏关系雪上加霜,随着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爆发和扩大,苏联认识到必须支持中国抗战,打击日本。
1938年10月,经中国共产党同意,苏联红军参谋本部从莫斯科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应届毕业的中国共产党员中,选拔对象,接受无线电收发报技术以及相关的情报工作培训。
之后,在延安也开办了类似特工培训班。
目的是在中国日本占领区,执行建立地下情报机构、向苏联红军参谋部提供情报的任务。
作为日军战略后方基地的大连,便成为苏军情报工作首选地之一。
苏军总参谋部先后派遣沈得龙地下电台与刘逢川地下电台进入大连,从事秘密工作。
日伪“心脏”处的沈得龙电台1941年12月30日晚,在旅大公路的栾金村拐角处,一辆由东向西急速行驶的轿车戛然停住,一名动作敏捷的青年迅速钻进汽车后座,轿车随即开动,不久,轿车便驶进大广场(现中山广场)附近的苏联领事馆。
这名行动隐蔽的青年便是从苏联接受训练,秘密来连负责建立地下电台的中共党员沈得龙,轿车则来自苏联领事馆。
沈得龙于1940年3月被派遣回国,几经辗转,于1941年7月16日,同新发展的情报人员李振声一起来到大连,准备以经营照相馆为掩护开展工作。
他们几经考察,最后选中黑石礁高砂町153番地(现黑石礁西村189号)作为工作点。
此处位于黑石礁电车终点站的道南,来往顾客较多,便于掩护来联络的同志;该处以南,皆为日、伪的官邸和别墅,属易于被敌人忽视的“灯下黑”的“心脏”地带。
12月20日,沈、李在此开设的兴亚照相馆正式开业。
沈得龙在苏联领事馆得到一张埋藏电台的地址草图。
在一个飘雪的夜晚,沈、李二人各骑一辆自行车,带着锹、镐来到埋藏电台地点。
四史故事
四史故事| 李白:30多个小时受36种酷刑,依然捍卫“永不消逝的电波”发布者:来源:学习强国上海学习平台发布时间:2020-05-26 浏览次数:9299来源:新华社他牺牲在黎明之前,但他用火热的心、利剑般的手所发出的红色电波,是永远不会消逝的。
他就是中国无线电波之父、十大红色特工之一——李白,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中的主人公“李侠”,电影《密战》中的主人公“林翔”。
李白(1910年5月-1949年5月7日),又名李朴、李侠、李华初、李静安,15岁加入中国共产党,踏上革命征途;20岁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开始战斗生涯;21岁接触无线电,从才疏学浅的贫苦农民,到驾轻就熟运用汉字、英文,掌握电讯技术;革命胜利前夕历经敌人严刑拷打,始终不吐实情,严守党的机密;遭遇敌人迫害,牺牲时年仅39岁。
1937年7月抗战全面爆发,李白被派赴上海开展地下情报工作。
当时的上海已沦为“孤岛”,李白俨然位于敌人“心脏”,任务之繁重与艰巨可想而知。
抵达上海后,李白化名李朴,住进贝勒路(现黄陂南路)148号弄堂里一间14平方米的小阁楼。
为保证李白安全,上海党组织选派纺织女工裘慧英做李白的“妻子”,两人在工作中逐渐产生爱情,后来正式结为夫妻。
1938年春,李白所负责的秘密电台正式启用,但灯光的亮度、电键的声音、电波导致附近居民的电灯忽明忽暗。
李白把发报机的功率降至30瓦,但功率太小发出的电波微弱,难以传达到2000多公里外的延安。
经过反复研究,李白终于摸索出一套发报规律,他用收音机的天线作掩护,选择在人们都已入睡、空中干扰和敌人侦察相对较少的零点至四点之间作为通报时间。
上海和延安之间的“空中桥梁”终于架起来了。
当时电台功率很小,但仍能把电报发到千里之外的延安,而且信号清楚。
解放后,苏联情报电讯专家采访裘慧英,得知这一情况后感到不可思议。
党中央的指示经李白的传递至上海及华东,各地日军动向也由他报告至延安……直至1942年9月,李白的秘密电台从未发生失误,红色电波为抗战立下特殊功绩。
永不消逝的电波
永不消逝的电波“同志们,永别了,我想念你们。
”这是参加过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后来是我党最早的无线电台工作者——李白烈士的最后一封电报。
1948年12月30日凌晨,李白发往西柏坡的那封电报,成为他生命的绝唱。
1938年的上海。
是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大本营,也是蒋介石勾结日寇搞卖国活动的秘密接头点。
延安解放区我军电台政委李白奉命前往上海,加强秘密电台的工作。
李白深知这次去上海开辟电台,是在敌人的心脏里工作。
他每发出一个电波情报,都会是发报者和监听者的对决。
十二年间,李白通过电波揭露国民党右派的投降阴谋、传播我党抗日主张,使敌人深感恐慌。
日本投降后,李白继续与国民党反动派进行着斗争。
1948年12月30日,李白接到了发送国民党“江防计划”的任务,这是防备我军横渡长江的长文,很容易被侦听到。
在被叛徒盯上的紧急情况下,李白坚持“有报必发,有报及时发”,争分夺秒将如此不同寻常的一封电报发完。
敌人的枪口对准了李白,李白镇定地将电报稿吞进肚里,向战友们深情地发出最后的话:“同志们,永别了,我想念你们。
”原西柏坡报务员苏步青说,“当时接收完电报后我又收到了三个“V”字的警示信号。
我是多么希望对方能再给我一点回应,可是没有等到。
”1949年4月2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发起了渡江战役,42天后,渡江战役,获得全面胜利。
1949年5月7日,李白被秘密枪决,距离上海解放仅22天。
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里,以李白为原型的李侠在就义前说道,“我从解放军来,带着艰巨的使命和责任,在上海生活和工作,为了中国的解放事业,我是光荣和自豪的,我已经看到了新中国,我看到了,我的孩子将会在1949年出生,这是新中国的孩子。
”二零一零年的上海世博会上,苏步青到李白烈士故居纪念馆去瞻仰,看到了小阁楼上的电键,不由自主地按下了几个“v”字的摩尔斯电码。
“如果今天我们还可以给他发一封电报,我只想用摩尔斯电码发一封明码电报,表达我对先烈李白同志的敬仰和缅怀:李白前辈,您期盼的黎明,到了”毛主席说,人固有一死,或重泰山或轻于鸿毛,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
电视剧永不消逝的电波演员表
电视剧永不消逝的电波演员表摘要:一、永不消逝的电波简介二、主要演员角色介绍三、演员表详述正文:【一】永不消逝的电波简介《永不消逝的电波》是一部以中国共产党地下斗争为背景的电视剧。
该剧讲述了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地下党员李侠在上海开展秘密电台斗争的故事。
剧中展现了李侠及其战友们在艰苦环境下,克服重重困难,为民族解放事业默默付出的精神风貌。
【二】主要演员角色介绍1.李侠:由演员孙红雷饰演,中国共产党地下党员,担任电台工作。
他机智勇敢,临危不惧,为革命事业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2.秦侩:由演员陈道明饰演,国民党特务机关头目,阴险狡诈。
他一直在寻找中共地下党的电台,与李侠展开了一场激烈的较量。
3.陆雅卿:由演员李小冉饰演,李侠的妻子,同情和支持革命事业,与李侠共同承担风险。
4.丁善程:由演员胡军饰演,中共地下党员,李侠的战友,负责掩护和李侠共同完成任务。
【三】演员表详述1.李侠(孙红雷饰演):李侠,一位英勇的中共地下党员,负责在上海秘密开展电台工作。
他沉着冷静,机智过人,面对敌人的严刑逼供,始终坚贞不屈。
在与秦侩的较量中,他巧妙地周旋,成功迷惑敌人,为革命事业争取了宝贵的时间。
2.秦侩(陈道明饰演):秦侩,国民党特务机关头目,心狠手辣,狡诈多端。
他一直在寻找中共地下党的电台,企图破获中共地下组织。
在追查过程中,他与李侠展开了一场殊死搏斗,但最终败在了李侠的智慧和勇敢之下。
3.陆雅卿(李小冉饰演):陆雅卿,李侠的妻子,美丽聪慧,善良贤淑。
她虽非共产党员,但对中国革命事业充满敬意,义无反顾地支持和掩护李侠。
在与秦侩的斗争中,她勇敢地站在丈夫身边,共同面对生死。
4.丁善程(胡军饰演):丁善程,中共地下党员,李侠的战友。
他忠诚于党的事业,勇敢无畏,和李侠共同完成任务。
在面对生死关头时,他毫无惧色,坚定信念,为革命事业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永不消逝的电波
永不消逝的电波他们在寂静的夜晚捕捉大洋彼岸的声音,他们在高山海岛架设电台被电波追逐,他们在地震海啸中发送救援的信息……“体谅、忠诚、进取、友爱、适度、爱国”是全世界无线电爱好者共同遵守的准则,这也是很多HAM的人生准则。
通过业余无线电,HAM在空中传播浓浓的友情,切磋无线电技术,为需要帮助的人提供帮助,共同的爱好使他们跨越了年龄的差距、职业的不同而走到一起……HAM是什么?HAM在字典中主要的意思是“火腿”,还有一个意思就是“业余无线电爱好者”,他们也被称为“火腿族”。
你也许会在大街上看到一辆顶着长长天线的汽车,汽车背后贴着“BG1XXX”,那么这个开车的很可能就是一个火腿;你也可能在爬香山的时候,看到有人拿着一个手持电台,呼叫着:“CQ,CQ,这里是BG1XXX,有朋友可以抄收吗,OVER。
”那么这个朋友就是一个火腿;又或者,有时你看到山顶上一群人,他们围在几根高高支起的天线下,对着像老式收音机一样的电台握着话筒呼叫,还在一边记录着什么,那他们也是一群火腿族。
HAM的由来业余无线电爱好者之所以被叫做火腿,据考证是在1908年,美国哈佛大学有一个业余无线电社团,成员为亚伯特?海曼(Elbert S. Hyman)、巴伯?兹美(Bob Almay)和佩姬?莫瑞(Paggy Murray)三人,他们是用三个人的姓来作为电台呼号的,缩写就是HAM。
他们对业余无线电运动最大的贡献就是争取到了法律上的认可。
面对国家的管制和商业活动,业余无线电获得了发展的空间,此后人们就用HAM来代表业余无线电爱好者。
怎样成为一个HAM各国都对业余无线电的使用资格有严格规定。
在我国,凡是年满18周岁的公民,都可以成为火腿,基本步骤是:第一步,申请加入中国无线电运动协会(CRSA),成为该协会会员,然后通过自学、培训取得《中华人民共和国业余无线电台操作证书》;第二步,购买业余无线电台,由所在地的无线电主管部门检验,检验合格后颁发电台执照,并获得一个全球惟一的呼号(比如BG1EYM);第三步,安装、调试、使用业余无线电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牛顿课堂
手机
科学点亮智慧人生
对讲机
发报机
传递信息的密码是什么?
它也是发报机 你们相信吗?
科学点亮智慧人生
莫尔斯,美国画家, 有线电报的发明人。起初是 美国第一流的画家,后来投 身科学。为了制造电报机, 他花完了所有的积蓄,终于 在1837年研制出世界上第一 台传递电码的电报机。他发 明了一连串的点、划,以代 表各个字母和数字,也就是 今天的莫尔斯电码。他还设 计出一套发送电报的线路。 1844年5月24日,他完成了世 界上第一次电报通讯。
科学点亮智慧人生
探究实验
一、发报机的历史
报务员相互交流无线电发 报机操作要领和技巧。
科学点亮智慧人生
战士背着无线电发报 机在行军路上。
它是如何传递信息的 呢? 它发出的是什么消息?
工作原理: 电流(有线)或电磁波(无线)作载体,由天线
发射---------接收端由报务员根据电码破译。
科学点亮智慧人生
探究实验
二、模拟发报机的组成(各电子元件的作用)
实验现象 结论
去掉蜂鸣器 只发光不发出声音
只发声没有亮光 不会发光
不发出声音
科学点亮智慧人生
紧急情况
前线战事吃紧,急需增援!请打出
知识回顾
1、模拟发报机有哪些电子元件组成? 2、每个电子元件的作用是什么?
科学点亮智慧人生
1、请同学们写下制作 和使用发报机练习发报的 心得记录。 2、尝试编写一套电码, 并记录下来和同学一起发 报。
仔细观察都有哪些 电子机的各电子元件的作用
蜂鸣器。是 发声装置。 有正负极之 分
电阻器,可以 调节电流和电压的大小。
发光二极管:发光 装置,长腿为正极, 短腿为负极。
科学点亮智慧人生
对比实验
实验步骤 去掉二极管 把二极管正负 极调换方向 把蜂鸣器正负 极调换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