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的外交阶段性特征

合集下载

概括新中国的外交历程

概括新中国的外交历程

概括新中国的外交历程第一阶段(1949—1978年),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这一阶段中国外交的主题词是“独立自主”。

新中国诞生后外交上首要的任务是维护国家安全和主权独立,捍卫革命胜利果实。

中国坚决反对帝国主义和霸权主义,积极支持亚非拉人民争取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的斗争,确立了以和平为宗旨、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在风云激荡的国际环境中展示了东方大国的鲜明形象,站稳了脚跟,改善了国际处境。

第二阶段(1978—2012年),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中国外交的主题词是“和平与发展”。

党中央作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主题”的根本判断,我国外交工作的目标随之调整为为现代化建设争取较长时间的和平外部环境。

在国际上,我们倡导多极化和国际关系民主化,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奉行合作共赢的开放战略,积极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作出贡献,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持续提高。

第三阶段(2012年党的十八大至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外交的主题词是“民族复兴,人类进步”。

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被确定为新时代中国外交的总目标,习近平外交思想的指导地位正式确立,一条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之路日益清晰地展现在世人面前。

70年风雨兼程,70年波澜壮阔。

新中国外交70年史诗般的历程,凝结着我们党坚持不懈推动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成果,对于我们是一座思想宝库,其中给我们留下的最重要、最具普遍意义的基本经验包括以下几方面。

坚持党对外交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我国政治制度的最大优势。

从新中国外交奠基时期中央提出的“外交无小事”“外交工作授权有限,大权在中央”的根本原则,到习近平总书记在去年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的有关论述,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是贯穿新中国外交工作的一条主线,并为之提供了最根本的政治保障。

论新时期中国外交政策论文

论新时期中国外交政策论文

论新时期中国外交政策论文当前,中国在外交策在随着经济全球化而不断的发展,中国的外交政策也在不断地完善中。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推荐的中国外交政策论文,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中国外交政策论文篇一:《中国“和”外交政策浅析》摘要:纵观美国等西方强权国家的外交策略,他们往往依靠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先进的军事力量,特别是用核武器来威胁他国,导致世界不稳定因素增多,发展严重受挫。

而日益强大的中国则秉持和平的发展理念,始终践行自己的“和”外交政策,与西方的“核”外交形成鲜明对比,得到了绝大多数国家的认可和欢迎,在处理国际关系和国际事务中显示出蓬勃生机。

关键词:和平;和谐;合作一、中国“和”外交政策的提出与历史发展中国是一个崇尚和平的国家,“以和为贵”的思想源远流长,一直是贯穿中国传统历史文化的主流思想。

2005年12月,温家宝在出访法国时发表《尊重不同文明,共建和谐世界》的演讲中指出:“中国自古就有以和为贵、和而不同、和实生物的思想。

‘以和为贵’就是说国家之间、民族之间、人与人之间要以团结互助、友好相处为最高境界;‘和而不同’就是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既能容纳不同的文明存在,又能保留自己的优秀文明传统;‘和实生物’就是说只有不同文化之间相互吸收借鉴,才能文物化新,推进文明的进步。

”[1]2006年4月,胡锦涛在美国耶鲁大学发表的演讲中,突出强调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他说:“中华文明历来注重社会和谐,强调团结互助。

中国人早就提出了和为贵的思想,追求天人和谐、人际和谐、身心和谐,向往人人相亲、人人平等、天下为公的理想社会。

”[2]胡锦涛同志和温家宝的讲话从文化和传统的角度,道出了中国实行“和”外交政策的历史渊源和时代继承性。

新中国“和”外交政策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末。

新中国外交的形成及主要特征

新中国外交的形成及主要特征

提要:新中国外交在形成过程中表现出三个主要特征:一是革命性,即其主要原则是在中国革命的理论思想指导下产生的,同革命运动后期的实践有密切联系;二是"内向性",即其外交决策往往受到国内政治的制约和影响;三是过渡性,即其形成是从革命运动的对外关系向国家外交过渡的过程,它包括了中共及其领导人的历史角色的转变。

这些特征在此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中存在了相当长时间。

本文研究的新中国外交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前后到1954年这一时期的中国外交。

以往有关这一领域研究的共同特点是,侧重于描述新中国外交发展的总画面和影响新中国外交发展的种种内外因素,其不足之处在于一直未能进一步探讨新中国外交的主要特征。

如果没有这种探讨,对新中国外交的理解至少是不完整的,而且肯定无法深入理解后来中国外交的发展。

本文的目的就是力图弥补这一不足,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揭示新中国外交在其形成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主要特征及其历史含义。

一、"一边倒"与新中国外交的革命性对新中国外交制定阶段的研究已经取得了相当丰富的成果,特别是近年来对中共与苏联、美国的关系分别进行的深入探讨,丰富和加深了对新中国外交起源的解释。

有关研究表明,中共中央大致从1948年底开始考虑新中国的外交政策,此后大约三个月的时间,新中国外交的主要原则便确定下来了。

按提出的顺序,这些原则包括对帝国主义"不承认"和站在苏联阵营一边(后来被简称为"一边倒")、"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等等。

从产生的指导思想和要解决的主要问题看,这三项原则都表现出一种强烈的革命性。

这里所谓的"革命性"是指它们是在中国革命运动的理论思想指导下产生的,同革命运动后期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有密切的联系。

从这个意义上说,"一边倒"在其中最具有代表性。

在1949年1月上旬召开的政治局会议上,中共领导人讨论了与对外政策有关的问题。

新中国70年和平外交的发展历程及其基本经验

新中国70年和平外交的发展历程及其基本经验

新中国70年和平外交的发展历程及其基本经验作者:齐鹏飞来源:《中州学刊》2019年第09期摘;要:新中国70年的和平外交可以划分为三个大的历史时期:1949—1978年的“和平共处外交”时期、1978—2012年的“和平发展外交”时期、2012年至今的“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时期。

每个时期的外交政策具有不同的阶段性特征,体现了时代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提出的新要求。

70年曲折复杂的和平外交历程积累了丰富而深刻的历史经验,主要包括:坚持独立自主是新中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维护国家和人民利益是我们制定外交政策的根本出发点;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是新中国外交重要的战略目标和战略任务;构建“伙伴关系”是新中国外交在“后冷战”时代坚持独立自主原则的必然选择;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努力方向。

关键词:新中国70年;独立自主;外交;人类命运共同体;基本经验中图分类号:D8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0751(2019)09-0001-09新中国成立70年来,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不断开拓进取且取得举世公认的巨大成就为积淀和支撑,以新中国的综合国力——包括硬实力、软实力不断提升为积淀和支撑,以新中国的国际形象、国际地位和国际话语权以及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不断改善和提高为积淀和支撑,新中国外交政策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并不断开辟新境界,为改革开放和社會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缔造了一个和平稳定的外部环境。

当前,中国以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和以“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之至崇形象,逐步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

70年来,中国的外交政策经历了曲折发展的历程。

根据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演变,根据党和国家中心工作的不断调整,根据中国共产党外交理念的转变,中国的外交政策也作出相应的调整。

大体来说,70年的新中国外交可以划分为三个大的历史时期:1949—1978年的“和平共处外交”时期、1978—2012年的“和平发展外交”时期、2012年至今的“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时期。

中国外交政策的演变及和平崛起战略

中国外交政策的演变及和平崛起战略

中国外交政策的演变及和平崛起战略一、中国外交政策的历史演变自建国至今,我国外交政策及国际战略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发展阶段:1、建国初期到50年代中期实行“一边倒”外交政策建国初期中国实行“一边倒”外交政策是当时的历史条件决定的。

第一、建国初期,我国遭到美国为主导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敌视,孤立封锁和包围威胁,无法与他们建交。

第二、长期的战争之后,中国急需寻求外来经济援助和政治盟友,需要较好的国际环境,以愎复经济,建设国家,实行“一边倒”外交可以迅速消除苏联领导对中共的疑虑,赢得苏联的信任、支持和经济援助,也可一定程度牵制一心要颠覆中国政权的美国,使之有所顾忌。

第三、当时国际形势是以美、苏两大国为首的两大阵营的对立格局,中国没有中间道路可走,倒向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2、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初期确定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指导的外交政策1953年12月31日,周恩来总理在北京接见印度谈判代表团时,首次系统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954年4月29日,中印达成《中印关于中国西藏地方和印度之间的通商和交通协定》,序言中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定为指导两国关系的准则。

6月,周恩来应邀先后访问印度和缅甸,分别与两国总理尼赫鲁和吴努发表联合声明,一致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中印、中缅双边关系的基本原则,并倡议以此作为处理国际关系的准则。

1955年4月,亚洲、非洲29个国家在印尼的万隆召开首脑会议,中国代表团团长周恩来在发言中再次重申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将其中的“互相尊重领土主权”改变为“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至此,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表述正式确定为:“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此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不仅成为中国外交政策的指导方针和贯彻始终的主线,也成为国际社会广泛共识和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

以此原则为指导,中国打破了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封锁,扩大了外交和国际活动空间,逐步与许多周边邻国和亚非欧国家建立了友好外交关系。

中国近现代史阶段特征【提纲】

中国近现代史阶段特征【提纲】

中国近代史阶段综述两次鸦片战争与洋务运动时期的阶段特征(1840—1894)历史大变局与晚清的社会转型1.政治:①列强侵华势力从沿海向内地扩展,中国逐步沦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②朝贡体系与条约体系的冲突加剧,晚清外交逐渐向近代外交转型;③中国的反侵略斗争尚处于资产阶级革命的准备阶段;④清政府日益腐朽无能,权威与公信力迅速下降;⑤封建统治集团逐渐分化,汉族地主官僚实力上升;⑥地主阶级主导的中国近代化历程艰难启动,力图挽救封建统治;⑦无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等新的阶级力量先后出现;⑧国家由闭关锁国转向被迫开放,主权大量丧失。

2.经济:①列强对华经济侵略以商品输出为主;②中国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对外经贸联系日益增多;③多种经济成分并存,但自然经济仍占据主导地位;④工业文明冲击下,近代企业产生并不断发展;⑤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后,在夹缝中艰难生存,曲折发展;⑥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变迁带有明显的半殖民地色彩。

3.文化:①国人天朝上国的观念与心态仍占主导地位;②“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萌发,并逐步付诸实践;③“西学东渐”规模扩大,一度出现高潮;④中国人的向西方学习尚处于器物技术层次;⑤中西文明交融且冲突激烈,观念习俗新旧杂陈,呈现出不平衡性。

清末民初的阶段特征(1894—1919)民族觉醒与清末民初的历史性巨变1.政治:①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统治秩序最终形成;②侵华国家数量急剧增多,并从竞相瓜分逐渐转向“以华制华”;③清政府堕落为“洋人的朝廷”,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趋于汇流;④帝制危机日益严重,逐渐被共和制取代;⑤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救亡图存成为时代主题;⑥资产阶级政治运动的主流由改良趋向革命;⑦民主与专制的斗争历程曲折反复,中国陷入军阀割据;⑧近代化主导权逐渐转移到民族资产阶级手中;⑨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无产阶级队伍逐渐壮大;⑩旧民主主义革命逐渐走入绝境,亟待实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化。

2.经济:①列强对华经济侵略以资本输出为主;②列强势力向中国腹地和京畿要地扩张、渗透;③民族资本主义迎来短暂的发展机遇与高潮;④逐渐放宽对工商业的限制,奖励实业;⑤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变迁出现高潮。

第十六单元 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

第十六单元 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

第十六单元 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本单元知识脉络)【阶段特征】新中国成立前后,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少数民族地区得到快速发展;“一国两制”的构想,成功解决了港澳问题。

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等外交方针,说明我国外交政策的成熟;中美、中日关系的改善,体现了我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以及综合国力的增强。

,怀化中考考点突破)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识记)1.民族区域自治实行的形式:全国已建立五个省级民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和西藏自治区)和许多自治州、自治县等。

2.民族区域自治实行的意义:它对祖国统一、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

3.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央提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进一步促进了少数民族人口较多的西部地区的发展。

【易错易混】我国处理民族问题的原则是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现阶段我国形成的新型民族关系是:平等、团结、互助的关系。

“一国两制”是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识记)一国两制,意义,(1)是“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成功实践(2)港澳回归洗雪了港澳分别被英、葡长期侵占的耻辱历史,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重大步骤,使港澳的发展进入了新时代(3)对早日解决台湾问题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易错易混】(1)“一国两制”最早是针对台湾问题提出的,首先应用于解决香港和澳门问题。

(2)港澳问题,涉及近代与西方国家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其解决需要外交途径;台湾问题属于中国内政。

祖国大陆与台湾文化交往(理解)两岸关系的发展,(1)1992年台湾“海基会”和大陆“海协会”达成“九二共识”——“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2)1993年,海基会会长汪道涵和海协会董事长辜振甫在新加坡举行“汪辜会谈”,两岸关系发展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3)两岸人员的往来及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交流日益密切,海峡两岸经济上相互促进、互补互利的局面初步形成(4)阻碍两岸统一的因素:台独势力的分裂活动;国际反华势力的破坏干涉【易错易混】(1)三国:吴国派卫温率船队到达夷洲,加强了内地和台湾地区的联系;(2)元:设立澎湖巡检司,加强对琉球的管辖,并收入版图;(3)清前期:1662年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台湾;1683年清军入台,1684年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加强联系,巩固东南海防。

中国外交的特点和趋势

中国外交的特点和趋势

中国外交的特点和趋势一、中国外交的特点1. 自主性强中国外交在执行上以自主性为核心特点。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中国外交政策主张“独立自主、和平外交、平等互利”,这也成为了中国外交的特点。

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理念,坚持国家利益至上,不受外部干扰,坚定维护国家主权和尊严。

2. 多边合作中国外交政策强调多边合作,积极参与国际组织和国际事务,倡导构建合作共赢的国际关系。

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建设,推动国际合作,维护全球和地区稳定与繁荣,致力于构建一个开放、包容、普遍、平衡的国际关系。

3. 和平发展中国外交政策以和平发展为主旨,主张和平共处、和平发展,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中国提出了“和平崛起”、“合作共赢”的外交理念,坚持通过和平手段解决国际争端和热点问题,促进国际关系和解与合作。

4. 经济外交中国外交政策在执行中重视经济外交,将自身的发展与国际关系密切结合,积极开展对外经济合作和贸易,倡导“一带一路”等国际合作项目,加强国际经济合作,推动全球经济的发展和繁荣。

5. 和谐世界中国外交政策以建设和谐世界为目标,提倡和平、发展、合作与共赢,尊重各国的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国际秩序。

1. 多边外交中国外交将继续坚持多边合作,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事务,使中国成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推动国际关系向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2. 大国外交中国是世界上一个重要的大国,其外交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中国将继续发挥自身作为大国的作用,承担更多的国际责任,推动在政治、经济、安全等方面更多地参与国际事务,继续为维护国际和地区稳定与繁荣作出更多有力的贡献。

3. 经济外交中国政府将继续加强经济外交,积极开拓国际市场,推动国际经济合作,提升中国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5. 文明交流中国将继续推动文明交流,加强国际人文交流与合作,促进世界各国之间的文明对话与交流,努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新中国初期外交

新中国初期外交

阅读下列材料 亚非的绝大多数国家和人民,自近代以来起都曾受过,并且 现在仍然受着殖民主义所造成的灾难和痛苦。这是我们大家都 承认的。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的基础,我们就 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而不是互相疑虑和 恐慌,互相排斥和对立。 我们的会议应该求同存异。会议应该将这些共同愿望和要求 肯定下来。这是我们中间的主要问题。 ——周恩来在亚非会议上的讲话 回答: 1、亚非会议的特点是什么? 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 2、“求同存异”中的“同”应如何理解?“存异”又指的是什么? 共同的经历,即受过资本主义国家的殖民掠夺和统治,同时 希望解除殖民主义的奴役和灾难。存异指各国可采取不同的社会制度和政策 3、会议的直接影响是什么? 会后,我国与更多的亚非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时间:新中国成立——50年代中期 二战后的 新格局 国际关系最 突出的特点
新 中 国 初 期 的 外 交
国际环境
基本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基本方针
重大成就
一、国际环境
首先: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被严重削弱 其次:社会主义越出了一个国家范围,形成一个世界体系 第三: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高涨,纷纷摆脱殖民枷锁, 赢得民族独立 第四:中国人民革命的胜利
3、使中国改变半殖民地地位,在国际交往中独自自主的是 A “另起炉灶” B 团结世界人民 C “一边倒” D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4、“一边倒”是指中国政府在外交上 A 站在发展中国家一边 B 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C 站在亚非拉美被压迫民族一边 D 站在苏联一边 5、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首次提出是在 A 1953年周恩来接见印度代表团时 B 1954年周恩来访问印度、缅甸时 C 1954年日内瓦会议 D 1955年万隆会议

高中历史专项复习中国近现代外交史

高中历史专项复习中国近现代外交史

中国近现代外交史专题注:囊括大纲版和新课标版。

本专题含知识归纳、规律小结、热点冷点、高考题例、新题预测五个系统而实用的构成部分。

一.知识归纳(一)大纲版1.鸦片战争—新中国成立:被动开放(1)晚清外交:第一次鸦片战争使中国领土、贸易、关税、领海、司法等主权受破坏,中国开始沦为半殖半封社会。

第二次鸦片战争使外国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外国公使进驻北京,成立总理衙门专管外交、通商和洋务事宜。

洪仁玕在《资政新篇》中提出同外国自由通商、交流文化,平等往来,但不准外国人干涉中国内政。

《中法新约》第一次使列强取得了对华资本输出特权。

《马关条约》使众多列强可向中国输出资本,列强掀起了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的瓜分狂潮。

维新派希望列强支持中国变法。

义和团运动以“灭洋”为口号盲目排外。

《辛丑条约》划东交民巷为使馆区,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半封社会。

(2)南京临时政府外交:南京临时政府发布《告各友邦书》,幻想以承认不平等条约继续有效来换取列强对革命的支持。

(3)北洋政府外交:袁世凯在帝国主义支持下,掌握清政府全部统治大权并最终篡夺了辛亥革命胜利果实,最后以基本接受“二十一条”来取得日本对其称帝复辟的支持。

在十月革命影响下,中国走上了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道路。

中共的成立、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实现,都与苏联和共产国际的帮助有关。

大革命时期,1925年五卅反帝爱国运动高潮,为北伐战争准备了群众基础。

(4)南京国民政府外交:蒋介石在帝国主义列强支持下发动政变,篡夺了大革命果实,并发动了反共反人民的内战。

国共对峙时期,国民政府“改订新约运动”基本实现了关税自主。

抗战时期,英美苏等国谴责蒋介石破坏中国抗日大局,英美等国取消了在中国的治外法权(领事裁判权)。

解放战争时期,美国实行扶蒋反共政策,企图实现控制中国、称霸全球的战略目标。

2.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1)过渡时期:面对两大阵营尖税对立的国际形势,中国政府采取“一边倒”(倒向苏联)等外交方针(还包含“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团结世界各国人民),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记忆:①尊重主权②不侵犯,③不干内政④等⑤和平),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中国现代史阶段特征

中国现代史阶段特征

中国现代史阶段特征一、过渡时期(1949年10月~1956年12月)——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时期,在经济结构、阶级关系、主要矛盾、政治制度和民族关系等方面完成了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政治:巩固新生政权,完成土地改革运动,和平解放西藏,逐步确立了包括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内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

经济:恢复国民经济,完成“一五”计划,初步奠定工业化基础;经过三大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经济体系。

外交:确立了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奠定了共和国外交基础,其中“一边倒”方针对促进经济恢复,打破帝国主义封锁,巩固中苏人民的团结,具有重要意义。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中国和亚非国家的团结与合作。

文化:新中国在思想文化、国防科技、教育方面取得重大成就。

二、曲折发展时期(1956~1966年)——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政治:1956年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提出了建设先进的社会主义工业国的任务。

但是1958年八大二次会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在实践中偏向了多、快,因而忽视了客观规律,左倾冒进思想抬头。

经济:急于求成,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速度和规模,掀起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使经济建设遭受严重挫折。

1959~1961年我国国民经济遭受了建国以来最严重的困难。

外交:反对来自于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压力,和广大发展中国家建立友好外交关系。

文化:提出“双百”方针,文学艺术创作一度出现繁荣,但发展曲折。

国防科技:取得重大成就,1964年中国第一课原子弹爆炸成功,1964年中国自行设计的中近程导弹试验成功,1966年中国导弹核武器试验成功。

三、十年文革时期(1966年~1976年)——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的严重错误政治:中央领导人错误分析了国际国内形势,认为当前的社会主要矛盾仍然是敌我阶级矛盾,发动了文化大革命运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遭到践踏,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政领导机关都被造反派夺权,陷于瘫痪。

二轮复习 中国现代史 过渡时期的政治外交

二轮复习 中国现代史 过渡时期的政治外交

第九章、中国现代代史第一节过渡时期(一)使用时间:年月日姓名:【阶段特征】过渡时期(1949年——1956年),即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上社会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后来通过三大改造实现了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同时创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五计划的开展,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起步。

【知识梳理】必修一政治建设和外交成就一、新中国诞生(中国人民站起来了)1、背景:(1)军事上:随着的胜利发展,中国共产党即将成为执政党,成为中国共产党面临的一个重大而迫切的问题。

(2)思想上: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的召开,统一了党内思想,为新中国成立奠定了思想路线基础七届二中全会时间:1949年3月地点:河北平山县村内容:①党的工作重点必须由转移到,以为一切工作的中心。

②确定了全国胜利后,中国共产党在、、方面的基本政策,以及中国从转变为,从转变到的总任务。

③告诫共产党人,要警惕资产阶级“糖衣炮弹”的袭击,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3)组织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选举产生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决议接受《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为施政纲领。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内容: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起临时宪法的作用,采用公元纪年;选举产生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代会职权;改北平为北京,定为首都;定五星红旗为国旗;定《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1982年定为国歌)意义:初步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2、成立:年月日,开国大典隆重举行,宣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3、意义(1)结束了、和官僚资本主义长期压迫和剥削的历史,使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成为真正具有的国家。

(2)新中国是一个以为领导,为基础的人民民主政权。

(3)为国家的逐步开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石。

(4)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标志着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的完成,为现代化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中国近现代史阶段特征

中国近现代史阶段特征

中国近现代史阶段特征中国近现代史阶段特征一、19世纪40、50年代: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政治:中国的社会性质、社会主要矛盾、革命任务和革命性质发生根本变化,中国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经济:自然经济日益解体;逐渐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外商企业在通商口岸建立。

3、思想:萌发“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

4、外交:闭关锁国的局面逐渐被打破,中国被迫日益对外开放。

二、19世纪60年代~20世纪初: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1、政治: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进一步加深,民族资产阶级产生并于19世纪末登上政治舞台。

2、经济: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洋务运动走出近代化(经济工业化)的第一步;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并得到初步发展;外国资本主义对华经济侵略从商品输出为主转为资本输出为主。

3、思想:西方民主思想开始传入;近代民主思想开始产生,地主阶级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维新思想(特别是政治上要求君主立宪制)逐步成为历史潮流(早期维新思想和康、梁维新思想)。

三、20世纪初: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北洋军阀(袁世凯)的统治1、政治: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高涨和失败;袁世凯专制独裁和失败;革命党人维护民主共和制度进行斗争。

2、经济:民族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短暂的春天)。

3、思想:三民主义成为资产阶级的革命指导思想,与实业救国思想并存。

西方民主思想得到进一步传播;民主共和思想逐渐深入人心;袁世凯尊孔复古逆流。

4、外交:南京临时政府承认清政府与列强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袁世凯北洋军阀政府与日本签订《二十一条》。

四、1915年~1927年:革命的新曙光和国民革命运功1、政治:中国人民同列强支持的北洋军阀的矛盾;五四运动爆发,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中共诞生;国共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实行国民革命;国民政府出师北伐,基本推翻北洋军阀政府统治。

2、思想:新文化运动弘扬民主科学;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孙中山提出新三民主义。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介绍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第三个外交成就——参加日内瓦会议(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的国际会议),播放周恩来参加日内瓦会议的视频,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日内瓦会议的目的、过程、结果和意义;
观看视频,结合课文知识归纳总结日内瓦会议的目的、过程、结果和意义;
通过网络下载图片、材料和视频,并在课件中插入视频
通过网络下载相关图片
讲授新课
展示地图,要求学生观察地图,并阅读书本P108正文第一段,思考问题:“新中国成立初期处于怎样的国际环境下?”分析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制定的国际背景;
观察地图,阅读课本,得出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制定的国际背景“社会主义阵营与资本主义阵营尖锐对立”。
通过网络下载地图,并将地图插入到课件中
三、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1)识记: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重点)以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内容;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
(2)理解:结合中国近代历史和建国初期的国际环境(难点),理解我国外交政策的制定,以及所取得的外交成就。
(3)运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是什么?(重点)周恩来总理在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
1、通过历史事件的横向和纵向联系,培养学生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评价历史现象和历史问题的能力;
2、通过填表等方式,培养学生归纳知识的能力;
3、通过史料的引用与分析,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能力;
4、通过引用现实案例,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知识和观点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观看图片,阅读材料,了解中国与17个国家建交的史实
通过网络下载图片和材料
介绍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第二个外交成就——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要求学生阅读课本思考问题:“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形成的过程是怎样的?内容是什么?有何意义?”

中国现代史阶段特征

中国现代史阶段特征

中国现代史阶段特征1、中国由新民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1949~1956年】经济: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一五计划”的完成,社会主义工业化起步。

政治:新中国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建立并得到巩固,1954年诞生了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建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形成了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

思想文化:毛泽东的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社会主义革命理论。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提出,推动了科技文化新局面。

外交: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采取“一边倒”的方针,打破西方帝国主义国家封锁;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标志我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新中国步入世界外交舞台,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日内瓦国际会议;1955年参加亚非会议,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会议取得圆满成功。

社会生活:实行粮食、食用油等统购统销;人民基本生活得到保障。

颁布《婚姻法》,社会风气根本改变。

相继建成宝成、兰新等铁路,公路交通发展迅速。

《人民日报》等成为党的喉舌,《光明日报》等并存。

2、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十年【1956年~1966年】政治:1956年,中共“八大”召开,大会正确分析了国内形势和主要矛盾的变化,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指明了方向。

1958年发动的“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式化运动,“左”的错误不断发展,使社会主义建设遭受重大的挫折。

外交:中苏关系恶化,中美仍处于敌对状态,中国积极发展同第三世界的友好关系经济:“一五”计划的经济建设指标超额完成;1958年“大跃进”和人民公社会化运动,造成了国民经济比例的严重失调。

加上严重的自然灾害和苏联政府的背信弃义,导致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困难;1960年冬开始,党中央开始纠正经济工作中的“左”倾错误,并对国民经济实行以调整为核心的八字方针,使国民经济从1962年起开始恢复发展。

中国近现代史各阶段特征

中国近现代史各阶段特征

中国近现代史各阶段特征中国近现代史各阶段特征1、19世纪后半期:①政治:封建制度日益衰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日益形成。

②经济:自然经济日益解体,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并得到初步发展;近代工业体系慢慢形成,但不完整。

③思想:开始向西方学习,民主思想逐步产生,人民反侵略反封建的意识不断增强。

④文化:新式学校逐步建立,民主科学不断得到弘扬。

⑤外交:闭关锁国的局面逐渐被打破,中国被迫日益对外开放。

⑥军事:火枪利炮逐步武装军队,新式的海军、陆军诞生。

2、19世纪末—20世纪初①中国社会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清王朝不断衰落,并走向覆亡。

③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相继过渡到了帝国主义阶段,对华的侵略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开始强烈要求资本输出和瓜分世界。

④中华民族出现了第一次严重的民族危机,救亡图存的斗争不断。

如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和辛亥革命。

⑤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中国的政治舞台。

⑥民主思想进一步得到发展,掀起了两次思想解放的潮流。

3、北洋军阀统治时期①政治上,军阀政府专制独裁;革命党人为维护民主共和制度进行斗争;无产阶级开始登上中国的政治舞台,并成立了中国共产党;国共合作开始反帝反封建的斗争。

②经济上,一战前后民族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一战之后,民族资本主义开始走向萧条。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以后,官僚资本主义产生。

③军事上,前期革命党人领导反袁斗争;袁世凯死后,出现军阀割据的局面;国共合作期间进行反对北洋军阀的东征和北伐。

④思想上,一方面袁世凯大搞尊孔复古运动,另一方面,新文化运动兴起大力弘扬民主科学。

⑤外交上,袁世凯等对外卖国;国共合作期间国民政府坚决反帝。

4、十年对峙时期①政治上,国民党右派背叛革命反共反人民;日本开始局部的侵华战争;中国共产党一方面反蒋,另一方面抗日。

②军事上,国民党对中共红军进行数次反革命围剿并迫使红军长征;日本以九一八为开端,逐步侵略我国的东北华北地区。

③思想上,一二九运动促进了民族的新觉醒,停止内战一致抗日成为全国人民的共同要求。

建国初期中国外交

建国初期中国外交

(3)特征
先秦时期,中国的对外交往不够发达。秦汉至元朝推 行积极的外交,中外友好往来频繁,形成中华文化圈, 对世界文化产生了重大影响。隋唐时期对外交往空前繁 盛,促进了双方经济文化的进步。宋元时期海外贸易达 到高潮,明清时期,开始遭到外来侵略,中国逐步由对 外开放走向闭关锁国。
对外交往的三个高潮时期
20世纪70年代,“一条线一大片” 20世纪80年代,“无敌国外交”
各时期取得了哪些外交成就?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政策、方针
是 什 外交政策 么 怎 外交方针 么 样
为 什 外交依据 么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客” “一边倒”
国际环境、国家利益、 国家性质、国家实力
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的基本方针 方针 含义 意义
①明清之际的科技著作《本草纲目》、《天 工开物》被译成许多种文字流传国外。明朝 时中国先进的技术、文化传人南洋。
②明朝后期原产美洲的甘薯、玉米、马铃薯、 烟草传入中国,明朝还引进欧洲的水利方法。
对清时期闭关政策的认识
(1)原因:①政治需要:少数民族入主中 原引起汉民族人民的反对,使农民起义风起 云涌威胁统治,为防范中外结成反清联盟;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国民政府实行反对苏联,亲近帝国主义的外交政策。 1928年,国民政府围绕实现关税自主和废除领事裁判权的问题,发起了要求 帝国主义支持的“改定新约运动”。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对日本侵华奉行 妥协退让政策,先后与日本签订了《淞沪停战协定》和“何梅协定”等。 1943年11月,国民政府分别与英美签订协议,宣布英美等国通过不平等条约 取得的治外法权等一些特权被废除。这是国民政府对外政策取得的重大成果。 抗日战争胜利后,蒋介石为求得美国的援助,大肆出卖国家主权。1946年签 订的《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美国从中取得了中国政治、经济、军事和 思想文化各方面的特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合法席位,并在其中积极维护正义事业。
四、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末
邓小平外交思想是新时期我国外交的理论基础和行动指南
(一)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二)不以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异同论
亲疏,逐步改善和发展同苏联和东欧国家的关系。
五、九十年代

1
)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

2
)不结盟政策(是独立自主原则的具体表现)

3
)重视和第三世界发展关系

4
)积极开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

5
)坚持长期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
掌握新中国外交的阶段以及外交特点
一、新中国成立到五十年代末期
我国外交的首要任务是:
彻底摧毁帝国主义对中国的控制,
恢复国家的独立和主
权。提出了

另起炉灶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一边倒

的三条方针。
反对两十年代末期
毛泽东主席针对当时的国际形势,提出了划分三个世界的战略思想
第一、我国抓住美国不断发出改善关系的信息,调整对美政策。第二、着重反对
苏联霸权主义,
力求通过谈判消除苏联严重威胁。
第三、
我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
两个中间地带

的战略思想。
他指出:

中间地带有两部分:
一部分是指亚
洲、
非洲、
拉丁美洲的广大经济落后的国家,
一部分是指以欧洲为代表的帝国主
义国家和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
这两部分都反对美国的控制。
在东欧各国则发生
反对苏联控制的问题

。我们的战略是依靠第一中间地带,争取第二中间地带,
独立自主是新中国外交的根本方针,
是区别于旧中国外交的最主要特征,
它提出
了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五
项原则贯穿于新中国外交的各个领域。
第二、积极谋求建立新的国际关系。
二、五十年代后期到六十年代末
提出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