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的基本内容归纳
马克思唯物史观

马克思唯物史观引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组成部分,其核心是马克思唯物史观。
马克思唯物史观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以唯物论为基础、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核心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本文将介绍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基本概念、主要内容和其在理论和实践中的重要作用。
一、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基本概念马克思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理论之一,它是以唯物论为基础、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核心的一种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世界的基础实体,精神、意识等都是物质的产物。
历史唯物主义则认为历史发展是由物质生产力和物质生产关系的变革推动的。
马克思唯物史观的核心思想是辩证唯物主义,即认识世界的根本方法是辩证法。
辩证法强调事物的对立统一和运动发展。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内部存在着矛盾,并通过矛盾的斗争而发展。
二、马克思唯物史观的主要内容马克思唯物史观包括以下几个基本内容:1. 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它认为物质是世界的基本实体。
历史唯物主义则认为历史发展是由物质生产力和物质生产关系的变革推动的,社会的发展是不可避免的。
2. 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强调事物的对立统一和运动发展。
它认为世界是一个充满矛盾、不断变化的整体。
辩证法是认识和解释事物运动变化的基本方法。
3. 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历史发展是由物质生产力和物质生产关系的变革推动的。
社会的变革是由阶级斗争推动的,每一个社会形态都有其自身的矛盾和危机,最终导致新的社会形态的出现。
4. 批判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马克思唯物史观对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进行了批判。
唯心主义认为精神或意识是世界的决定因素,而形而上学则将事物的本质和现象划分为两个完全不同的层次。
马克思主义哲学通过批判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坚持物质决定意识的观点。
三、马克思唯物史观在理论和实践中的重要作用马克思唯物史观在理论和实践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理论上,马克思唯物史观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观察和理解世界的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的基本内容归纳

马克思唯物史观基本内容归纳
①研究视角:
用唯物辩证法和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人类社会的历史
②理论依据:
唯物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物质决定精神,存在决定意识。
辩证法:对立统一、量变质变、否定之否定。
③理论创新:
第一个科学过程:综合
辩证的唯物论和唯物的辩证法
第二个科学过程:独创
辩证唯物论视野: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唯物辩证法视野:社会基本矛盾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
④社会模型:
社会框架:人类社会的大厦有三层楼,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
实践价值:1、推动历史的不是思想动机,而是物质资料的生产(合规律性)
2、不是少数英雄创造历史,而是人民群众创造历史(合目的性)
3、不存在千年王国,社会文明必将在更高的层面上复归(结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结构体系
1。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

一、马克思主义1.社会根源、阶级基础和思想渊源:①经济、社会历史条件: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②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③将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创立2.强大生命力的根源(基本的和最鲜明的特征):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3.理论基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4.最鲜明的政治立场: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5.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始终保持蓬勃生命力的关键所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6.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根本价值目标):实现xxx的共产主义社会二、辩证唯物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1.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方面内容:①物质意识何者第一性②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即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2.物质(1)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为人的意识反映。
(2)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3)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①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是一维性(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②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特点是三维性(4)物质、运动、时间、空间具有内在的统一性:不运动的物质导致形而上学;无物质的运动导致唯心主义。
否认绝对运动,相对静止绝对化会走向形而上学;借口绝对运动,否认相对静止会导致相对主义诡辩论。
(5)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6)世界(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是统一的,即世界的本原是一个。
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物质世界的统一性是多样性的统一。
3.意识(1)起源: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也是社会历史的产物。
(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2)本质:人脑的机能和属性,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客观内容与主观形式的统一(内容上是客观的,形式主观)三、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环境和人口因素(1)社会存在: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社会实践和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包括物质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地理(2)社会意识: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社会心理与自发形成的风俗、习惯。
如何把握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科学内涵

如何把握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科学内涵一、本文概述坚持实践观点:实践是唯物史观的核心观点,强调通过实践来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坚持人民立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应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坚持社会矛盾分析:社会矛盾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需要深入分析并采取科学的解决方法。
坚持历史规律认识:历史规律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应深入认识历史规律,把握历史大势。
坚持科学方法论:科学方法论是唯物史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用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通过深入领会唯物史观的内涵,我们能够更好地运用这一理论武器,推动中国的发展进步。
二、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基本原理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动力。
它主张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这是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
这一观点强调了经济基础在社会结构中的决定性作用,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在唯物史观中,生产力是指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所利用的自然界的力量和劳动工具,而生产关系则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所结成的社会关系。
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了生产关系的性质,而生产关系的变革又反作用于生产力,推动或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这种矛盾运动不断推动着社会历史的进步。
唯物史观还强调了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这一观点强调了历史的主体性和人民性,与英雄史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同时,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还揭示了阶级斗争在社会变革中的重要作用。
在阶级社会中,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重要动力。
阶级的存在和斗争,反映了不同阶级之间的利益冲突和矛盾,是推动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包括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阶级斗争是社会变革的重要动力等。
唯物史观三个基本原理

唯物史观三个基本原理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观点。
唯物史观的三个基本原理是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这三个基本原理构成了唯物史观的理论体系,贯穿于马克思主义的各个领域,对于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首先,历史唯物主义是唯物史观的核心内容之一。
历史唯物主义强调历史的发展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推动的。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由生产力水平决定的,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生产关系的变革,从而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变革。
历史唯物主义还强调了阶级斗争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认为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观点是历史的发展是有规律可循的,是由客观规律决定的,而不是由主观意志决定的。
历史唯物主义的这一基本原理为我们认识历史、分析历史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
其次,辩证唯物主义是唯物史观的另一个基本原理。
辩证唯物主义强调了事物的矛盾运动和发展规律。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都是处于不断变化和发展之中的。
辩证唯物主义强调了对事物全面、具体、发展的认识,强调了对事物矛盾的把握和处理。
辩证唯物主义还强调了对事物的历史性和发展性的认识,认为事物的发展是有规律可循的,是由内部矛盾推动的。
辩证唯物主义的这一基本原理为我们认识事物、分析事物提供了重要的认识方法和分析工具。
最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唯物史观的第三个基本原理。
实践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基础和动力。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也是认识的目的。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通过实践检验,才能确定真理的正确性。
实践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动力,是推动社会变革的动力。
实践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基础和动力。
唯物史观强调了实践在认识和改造世界中的重要作用,强调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动力,是推动社会变革的动力。
马可思主义政治观的基本内容

马可思主义政治观的基本内容
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基本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阶级斗争: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存在是由于不同阶级的矛盾和斗争。
这种斗争的核心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斗争,无产阶级通过革命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以无产阶级为主导的社会主义社会。
2. 唯物史观:马克思主义强调社会的发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即物质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政治制度、法律、意识形态等。
经济基础的变化会引起社会革命和社会制度的转变。
3. 社会主义革命:马克思主义主张通过无产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革命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国家,实现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和无产阶级专政。
4. 无产阶级专政:马克思主义认为,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无产阶级需要建立专政的国家来保护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限制资产阶级的影响,为实现共产主义创造条件。
5. 共产主义社会:马克思主义追求的最终社会目标是建立共产主义社会,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在这个社会中,消除了阶级和私有制,并且实现了资源公有制、劳动公平分配和共产主义道德观念的普遍实施。
这些是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基本内容,它们构成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的核心要素。
高一唯物史观的知识点归纳

高一唯物史观的知识点归纳在高一历史课程中,我们学习了唯物史观这一重要的哲学理论。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组成部分,它揭示了社会发展的规律和人类历史的本质。
下面,我将对高一唯物史观的知识点进行归纳和总结,以期更好地理解这一重要理论。
一、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1. 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是唯物史观的哲学基础。
它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统一体,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思维是物质发展的产物。
辩证唯物主义还强调事物的矛盾斗争和发展规律。
2. 唯物论的历史观:唯物论的历史观认为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
它认为社会的发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经济基础中的生产关系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历史观还提出了社会形态演化的理论。
二、唯物史观的基本概念1. 基本矛盾:唯物史观认为,事物的发展是通过内部存在的矛盾斗争来推动的。
基本矛盾是指社会形态中最重要、最根本的矛盾,它决定着社会发展的方向。
2. 社会形态:社会形态是指人类社会的基本性质和组织形式。
唯物史观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划分为原始共产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
3.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生产力指人类制造物质财富的能力和手段,生产关系指在特定社会形态下人们相互之间的经济关系。
唯物史观认为,生产力的发展影响着社会的发展,而生产关系则受制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三、唯物史观的历史演进1. 原始共产社会:原始共产社会是人类社会最早的历史阶段。
在这个阶段,人们共同劳动,财产共享,没有私人所有制,社会无阶级分化。
2. 奴隶社会:奴隶社会是古代社会的基本形态。
在这个阶段,奴隶制度成为社会的主要生产关系,社会出现了阶级分化。
奴隶制度给予少数奴隶主权力和财富,但也造成了剧烈的社会矛盾。
3. 封建社会:封建社会是中世纪的社会形态。
在这个阶段,土地成为生产的基本手段,封建地主阶级统治着社会。
封建社会中存在严重的封建主义和农奴制度的剥削。
4. 资本主义社会:资本主义社会是现代社会的基本形态。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唯物史观

国体是指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它表明国 家政权掌握在哪个阶级手里,哪个阶级是统治阶 级,哪个阶级是被统治阶级,这是决定国家阶级
性质的方面。
国体
奴隶主
阶级专政
地主阶 级专政
资产阶 级专政
无产阶 级专政
政体是指统治阶级实现其阶级统治的具体组 织形式,也就是政权构成形式。它表明统治 阶级采取什么样的形式去组织自己的政权,Fra bibliotek经济结构
政治结构
观念结构
广义经
经
济结构
济
结
构
狭义经
济结构
生产 方式
生产力 生产关系
经济关系或 经济制度
政治结构
社会的政治结构是指建立在经济结构之上的 政治上层建筑,即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
政治 结构
制度 设施
政治制度 法律制度 政治设施 法律设施
(二)社会基本矛盾是 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 ,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
实现自己的统治。
君主专制制
君主制
二元君主制
政体
共和制
君主立宪制 总统制 半总统制
议会制
国体和政体的关系:一般来说,国体决定政 体,政体服从于国体;政体为国体服务,并
对保证国家的性质起重要作用。
决定
国体
政体
服务于
内容
形式
(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1.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是辩证统一的。 第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 经济基础是上层建筑赖以产生、存在和发展的物
3.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具有极为重要 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唯物史观的五大基本内容

唯物史观的五大基本内容唯物史观是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内容之一。
唯物史观强调物质是现实世界的起源和基础,它认为社会历史是人类物质生活条件的变化和发展的产物,同时也是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内容。
下面是唯物史观的五大基本内容。
第一,物质决定意识。
唯物史观坚持认为物质是客观世界的实体基础,而意识只是物质的反映和表现。
物质世界的变动和发展决定了人们的意识和思想的变化。
诸如人类的生理需要和生产活动的发展,决定了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和理解方式。
这一点是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最本质区别。
第二,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唯物史观认为,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基础,是推动历史进程的动力。
生产力包括物质生产的技术、劳动工具和生产组织等,它决定了社会的经济生活方式以及社会结构的性质。
同时,生产力的发展也导致了生产关系的变化和演进。
例如,农耕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就是生产力发展推动生产关系变革的一个典型例证。
第三,生产关系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建立的相互关系和法律制度。
唯物史观认为,生产关系是在一定的生产力发展基础上形成和演化的。
而生产关系的变化又进一步影响着生产力的发展。
例如,在奴隶制社会,生产关系的基本特征是奴隶主与奴隶之间的关系。
这种生产关系限制了生产力的发展,最终导致了奴隶制度的灭亡。
第四,社会形态的更替。
唯物史观认为,不同的生产关系形成不同的社会形态。
社会形态是指整个社会结构的总和,包括经济、政治、法律、文化等方面的内容。
唯物史观通过对社会的历史演变过程进行研究,发现了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等不同的社会形态。
每一种社会形态都有其独特的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及相应的经济、政治、法律和意识形态等方面的特点。
第五,阶级斗争和社会变革。
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历史是阶级斗争的历史。
阶级斗争是在生产关系矛盾的基础上产生的,是不同阶级之间为了争夺生产资料和权力而进行的斗争。
马克斯主义唯物史观的核心内容

马克斯主义唯物史观的核心内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核心内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1. 唯物主义: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哲学基础。
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存在的、真实的,而意识和思想是由物质世界反映而来的。
因此,马克思主义认为历史发展是物质生产力、交往关系、制度变革等物质因素的结果,而不是意识、信仰、道德等非物质因素的作用。
2. 生产关系: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历史的本质是生产关系的变革和发展。
生产关系是指人与人之间在生产和交换中的相互关系,包括所有制关系和分配关系。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关系的变革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3. 阶级斗争:马克思主义认为阶级斗争是社会历史发展的驱动力。
阶级是社会历史上最主要的矛盾和冲突的根源。
在人类历史上,社会的发展就是阶级间不断斗争、妥协、联合甚至消灭的历史。
4. 生产力: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
生产力是指人类创造和利用自然资源的能力,包括生产工具、技术、组织等。
马克思主义认为,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生产关系不断变革,促使历史的发展。
5. 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历史具有客观性、规律性和发展方向性。
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自然规律的表现,不是由神明、英雄或其他非客观因素主导的。
历史具有一定的发展方向,即从野蛮的原始社会向高度发达的共产主义社会发展。
6. 社会意识的历史反映性: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意识来源于社会生产和生活实践,是对现实物质世界的反映。
社会意识随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不断变革而发展变化。
因此,社会意识具有历史反映性,不能脱离社会历史背景进行研究和理解。
总之,马克斯主义唯物史观的核心内容是以唯物主义为哲学基础的,强调生产关系、阶级斗争、生产力、历史唯物主义、社会意识的历史反映性等因素对社会历史发展的影响,旨在揭示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和增进人民群众的幸福。
马克思对唯物史观的系统阐述

马克思对唯物史观的系统阐述马克思是唯物史观的创立者和主要理论家,他对唯物史观的系统阐述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面了解人类社会发展历史的方法和视角。
本文将围绕马克思对唯物史观的系统阐述展开,通过对马克思的著作和思想的梳理,深入探讨唯物史观的核心内容和意义。
马克思认为,唯物史观是一种基于唯物主义哲学观点的历史观。
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观点是“物质决定意识”,即人的思想和观念是由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
马克思认为,人类的社会发展是在物质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的基础上进行的。
物质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而生产关系则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社会关系。
唯物史观的核心内容包括三个方面:历史的客观性、历史的阶级斗争和历史的发展规律。
唯物史观强调历史的客观性。
马克思认为,历史是客观存在的,而不是主观臆断的。
历史的发展是按照一定的规律和逻辑进行的,而不是任意的或偶然的。
唯物史观通过对社会生活的客观规律的分析和研究,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内在动力。
唯物史观强调历史的阶级斗争。
马克思认为,历史的发展是由阶级之间的斗争推动的。
在每一个历史时期,社会都存在着不同的阶级,这些阶级之间通过经济、政治和文化等各种形式的斗争来争夺社会资源和权力。
唯物史观通过对阶级斗争的分析和研究,揭示了社会变革的动力和方向。
唯物史观强调历史的发展规律。
马克思认为,历史的发展是有规律可循的。
他提出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辩证法的思想方法,通过对社会生活的矛盾和斗争的分析和研究,揭示了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
唯物史观的核心是历史辩证法,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它通过对矛盾的认识和解决,揭示了社会发展的规律和趋势。
唯物史观对我们认识和理解人类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它不仅帮助我们认识到历史的客观性和规律性,而且揭示了社会变革的动力和方向。
唯物史观使我们能够站在历史的高度来审视和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从中汲取智慧和经验,为我们指引现实世界的行动和实践。
唯物史观的基本内容包括

唯物史观的基本内容包括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哲学原理之一,它的基本内容涵盖了关于世界观、人类社会和历史发展的根本观点。
唯物史观追求的是对真理的客观认识和科学解释,通过对社会现象的分析和研究,揭示社会发展的规律和人类历史的本质。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唯物史观的基本内容。
首先,唯物史观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根本实体。
它强调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认为一切精神现象都是物质的产物和反映。
唯物史观拒绝了唯心主义的观点,强调了物质的实在性和意识的相对性。
其次,唯物史观强调辩证法。
辩证法是研究矛盾和矛盾运动的理论体系,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方法论。
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发展的动力来自于社会矛盾的存在和解决过程。
矛盾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源泉,只有通过不断解决矛盾,社会才能不断发展。
第三,唯物史观强调实践。
它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动力,只有通过实践来改变现实,才能不断推动历史的发展。
唯物史观强调实践的实证性,强调实践对理论的检验和完善。
第四,唯物史观强调历史的阶级性。
它认为社会发展是由阶级斗争推动的,社会的发展是不平衡和不断变化的过程。
唯物史观将历史分为不同的时代和阶段,并认为每个时代都具有自己的矛盾和特征。
唯物史观强调阶级斗争对于历史进程的决定作用,只有通过阶级斗争的胜利,社会才能向前发展。
最后,唯物史观强调实现人类解放的理想。
它认为,社会发展的目标是实现人类的全面发展和解放。
唯物史观追求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通过实现阶级解放和人的全面发展,最终实现人类的自由和幸福。
总之,唯物史观的基本内容包括关于物质、辩证法、实践、阶级斗争和人类解放的基本观点。
它是一种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了理论指导。
唯物史观鲜明地反对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强调物质和实践的根本作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对我们正确认识社会和历史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六讲唯物史观-讲义

•社会的实践本质:
• 实践是社会生活的基础; • 实践是全部社会关系的基础;
• 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 活),是人类社会的存在方式;
• 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 3、社会历史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
• 思考题:中国户籍政策改革对社会发展有 何影响?
3、生产方式
• 生产方式是人类借以向自然界谋取物质生 产资料的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 生产方式对社会的作用:决定作用。
•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和社会产生和 存在的基础,是社会其他社会活动的基础, 它把人类从动物界中提升出来;
• 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和更替; • 生产方式制约着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 人类社会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 劳动是自然界向人类社会过渡的中介,
劳动是人类的本质活动。
• 2、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 社会生活是对人们各种社会活动的总 称,包括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 生活;
• 社会本质就是社会生活的本质。
• 社会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产物,全部社 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 有一位外国学者认为,正是这本书决定 第二次世界大战。对吗?
• 在社会历史起决定性作用的是物质力量, 而不是人的思想!
• 思考题: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区别何在?
二、人类社会及其本质
• 1、自然界向人类社会的过渡
• 人和人类社会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 物
• 人是由自然界长期发展进化而来的, 劳动创造了人本身;
• 4、唯物史观的创立及其意义
• 19世纪中叶,欧洲资本主义的长足发 展;
马克斯主义唯物史观的核心内容

马克斯主义唯物史观的核心内容
摘要: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内容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内容
三、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内容
四、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核心内容
正文: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内容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其最核心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决定意识,世界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这种变化是通过矛盾的斗争和统一来实现的。
历史唯物主义则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经济基础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总和,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内容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以《资本论》为核心的理论体系,其最核心的观点是剩余价值理论。
剩余价值理论认为,资本家雇佣工人,支付给工人的工资只是工人创造的价值的一部分,而剩余的部分就是剩余价值,资本家通过剥削工人的剩余价值来实现资本的增殖。
三、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内容
科学社会主义是以《共产党宣言》和《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等著作为核心的理论体系,其最核心的观点是共产主义社会是最终的社会形态。
共产主义社会将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消除阶级差别,实现全民共同富裕。
四、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核心内容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统一,其最核心的观点是实现共产主义社会。
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是全人类解放的必然趋势。
唯物史观基本观点

唯物史观基本观点
“唯物史观”是指以客观事物为核心,从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出发,批判反映客观事物发展过程,强调客观实践关系,把客观事物发展结果作为历史发展的基础的一种历史观。
它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学派的基本观点,也是我国唯物主义的主要内容。
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是:历史发展是由客观事物的发展决定的。
历史发展不是凭空想象而产生的,而是客观事物的发展的结果。
客观事物的发展是历史发展的内在动力和基础。
历史发展不是人的意志决定的,而是客观规律决定的。
唯物史观认为,历史上存在一定的客观规律,人们可以对历史发展过程中客观事物的变化进行准确的把握和科学的分析,从而揭示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受历史条件的影响而不断变化的。
唯物史观强调客观实践关系,认为历史发展是实践活动的总结。
历史发展是经过大量实践活动后,产生的结果,是客观实践的总和。
历史发展的实践过程是客观事物发展的主要形式,也是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
历史发展是以具体社会为背景的,不同社会阶段有不同的历史发展规律。
唯物史观认为,历史发展是具有一定社会背景的,不同的社会阶段有不同的历史发展规律,并且不同社会阶段的历史发展有其独特的特点。
唯物史观也强调人的历史使命。
历史发展是客观规律的结果,人的活动是历史发展的决定因素,人的历史使命就是通过实践活动来改变客观事物,促进历史发展的发展。
总之,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是:历史发展是由客观事物的发展决定的,历史发展是实践活动的总结,历史发展具有一定社会背景,不同的社会阶段有不同的历史发展规律,人的历史使命就是通过实践活动来改变客观事物,促进历史发展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六章唯物史观

第六章两种对立的历史观第一节两种历史观一、两种历史观1、历史唯物主义含义:历史唯物主义(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第一性、社会意识第二性即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在历史主体上的观点是:“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这种观点叫群众史观。
2、唯心史观(1)含义:唯心史观认为少数的英雄人物创造了历史,大多数的人民群众只是“群氓”,必须在英雄人物的指引下才能发挥作用。
(2)英雄史观的基本表现形式有两种:①把神话中的英雄人物作为历史的创造者,导致历史宿命论;②把世俗社会中的英雄人物作为历史的创造者,导致唯意志论。
(3)这种历史观有两个重要缺陷:①只考察了人们参加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②把世俗社会中的英雄人物作为历史的创造者,导致唯意志论。
3、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及其辨证关系(1)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即社会存在包括以生产方式(生产活动)为主的、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这些基本要素的总和。
①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与意义(不起决定作用)作用:第一,地理环境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经常的必要的条件和前提;第二,地理环境的优劣可以加速或减缓社会历史的发展;第三。
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不起决定作用。
意义: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持生态平衡。
②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与意义作用:第一,人口因素是社会存和发展的经常的必要的条件和前提;第二,人口因素的合理与否对社会发展可以起促进或阻碍的作用;第三,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不起决定作用意义:第一,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实行少生优生的计划生育政策。
第二,马尔萨斯的人口论是悲观的,错误的。
③社会生产实践生产方式:是指人类使用什么样的工具,在什么样的社会关系下从事物质生产活动,即生产力和和产关系的统一。
作用:第一,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的基础和社会有机体的物质担当者;第二,它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方式是其他一切社会关系和社会活动的基础。
意义: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理解社会主义的本质,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1. 引言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内容之一。
本文将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进行深入探讨,包括其基本原理、历史背景以及对现实社会的指导意义等方面。
2.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包括物质存在第一性原理、物质决定意识原理以及阶级斗争原理。
2.1 物质存在第一性原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物质是世界的统一实在,物质是一切存在的基础和前提。
物质不仅存在于客观世界中,也存在于人们的头脑活动中。
物质存在第一性原理强调了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指出物质决定意识。
2.2 物质决定意识原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意识是物质的产物,物质决定意识。
意识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和表达,是受物质生活条件限制和决定的。
物质决定意识原理强调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关系,揭示了社会意识的阶级性和相对性。
2.3 阶级斗争原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历史是阶级斗争的历史。
不同阶级之间的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推动力。
阶级斗争的结果决定了社会形态的演进和发展。
阶级斗争原理揭示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动力机制。
3.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历史背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是在资本主义社会发展阶段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在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形成过程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对社会历史发展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分析,得出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
4.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对现实社会的指导意义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对现实社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4.1 深刻认识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揭示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为人们深刻认识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提供了指导。
通过对社会历史的科学分析和理解,可以为现实社会的发展提供有效的参考和决策依据。
4.2 指导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对于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它揭示了社会历史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规律,为社会主义事业的推进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全面阐释唯物史观

全面阐释唯物史观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哲学观点之一,它是对历史和社会发展的一种基本理论观念。
唯物史观认为,物质生产方式和社会关系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1.物质决定意识:唯物史观强调物质世界是客观存在的,
它对人类的实践和认识起着决定性作用。
人类的意识、思想和
文化等都是在特定的物质生产方式和社会关系的基础上产生和
发展的。
这意味着社会制度和经济结构的变革会引起社会意识
形态的变化。
2.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唯物史观认为,社会的经济基
础,即物质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的组织形式,是社会发展的基
础。
在这个基础上,形成了上层建筑,包括政治、法律、文化、
宗教等各个方面的社会关系。
经济基础的改变必然会引起上层
建筑的变革。
3.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唯物史观强调社会存在决定社
会意识,即人们的社会地位、经济条件和生活环境等会影响他
们的意识形态和思维方式。
这意味着不同社会阶级、不同经济
地位的人们有不同的利益诉求和思想倾向。
4.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历史
的发展是通过阶级斗争推动的。
在每个历史时期,社会存在着
不同的社会阶级之间的矛盾和冲突,这些矛盾和冲突推动了社
会的变革和发展。
总的来说,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发展是由物质生产方式和社会关系的变化所决定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变革的动力。
这一观点对于我们深刻理解社会历史的演变和当代社会问题的分析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

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内容之一,是马克思主义世
界观和方法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唯物史观强调物质决定意识,强调
历史的发展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推动的。
唯物史观的
基本原理包括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两个方面。
首先,历史唯物主义是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之一。
历史唯物主
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
决定上层建筑。
历史唯物主义强调社会的发展是由生产力的发展和
生产关系的变革推动的。
在历史唯物主义的指导下,人们可以认识
到社会的发展是有规律可循的,而不是凭空臆想或主观愿望的结果。
其次,辩证唯物主义也是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之一。
辩证唯物
主义认为,世界是一个辩证的统一体,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辩
证唯物主义强调事物的发展是由内部矛盾的运动推动的,矛盾的斗
争推动了事物的发展和变化。
在辩证唯物主义的指导下,人们可以
认识到事物的发展是多方面、多层次、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而
不是简单的单一因素决定的结果。
综上所述,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包括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
主义两个方面。
历史唯物主义强调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强调社
会的发展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推动的;辩证唯物主义强调
事物的发展是由内部矛盾的运动推动的,强调事物的发展是多方面、多层次、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为人们认识
和改造世界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于指导人们认识和改
造世界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重点归纳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重点归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和基石,它包括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原则和方法论。
下面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重点归纳:1. 唯物史观: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
它认为物质决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发展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推动的。
2. 阶级斗争: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是由阶级对立和阶级斗争推动变革的。
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历史上的社会变革都是由阶级斗争引起的。
3.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马克思主义强调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矛盾。
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动力,而生产关系则是制约生产力发展的因素。
4. 剩余价值理论: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核心理论。
它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家通过剥削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来获取利润。
5. 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马克思主义追求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
社会主义是从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阶段,通过消灭剥削、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来实现社会公平和人的全面发展。
6.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马克思主义强调自己是科学的理论体系,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
它通过对社会历史和现实的深入研究,提出了一套科学的社会变革理论和方法。
7.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马克思主义强调实践的重要性,认为真理只能通过实践来验证。
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检验理论的正确性和可行性。
8. 党的领导:马克思主义认为,无产阶级必须通过建立自己的政党来领导革命和社会变革。
党的领导是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关键。
以上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重点归纳。
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思想和原则在当代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对于理解社会现象、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具有重要的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的基本内容归纳
①研究视角:
用唯物辩证法和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人类社会的历史
②理论依据:
唯物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物质决定精神,存在决定意识。
辩证法:对立统一、量变质变、否定之否定。
③理论创新:
第一个科学过程:综合
辩证的唯物论和唯物的辩证法
第二个科学过程:独创
辩证唯物论视野: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唯物辩证法视野:社会基本矛盾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
④社会模型:
社会框架:人类社会的大厦有三层楼,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
实践价值:1、推动历史的不是思想动机,而是物质资料的生产(合规律性)
2、不是少数英雄创造历史,而是人民群众创造历史(合目的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