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行模式

合集下载

雁行理论

雁行理论

一、“雁行模式”理论形成发展,为战后日本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供了理论依据“雁行模式”(Flying Geese Paradigm)理论是日本经济学家赤松要(Kaname Akamatsu)在1932年提出来的。

主要用来说明日本的工业成长模式。

赤松要先生认为,日本的产业通常经历了进口→当地生产+开拓出口→出口增长四个阶段并呈周期循环。

某一产业随着进口的不断增加,国内生产和出口的形成,其图形就如三只大雁展翅翱翔。

人们常以此表述后进国家工业化、重工业化和高加工度发展过程,并称之为“雁行产业发展形态”。

在一国范围内,“雁行产业发展形态”先是在低附加值的消费品产业中出现,然后才在生产资料产业中出现,继而在整个制造业的结构调整中都会出现雁形变化格局。

见图(1)。

日本学者山泽逸平先生将赤松要先生的“雁行产业发展形态”理论进行了扩展,提出了引进→进口替代→出口成长→成熟→逆进口五个阶段。

从而更加详尽地展示出后进国家如何通过进口先进国家产品和引进技术,建立自己的工厂进行生产以满足国内需求,不仅可供出口,而且后来居上取代“领头雁”地位并最终实现经济起飞。

见图(2)。

在引进阶段,随着国外商品进入国内市场,该商品的国内需求也随之增加,同时,开始进行技术引进和模仿并实施国产化试验。

由于进口商品在质量和成本上占绝对优势,因而该商品的国内市场被进口商品所垄断。

在进口替代阶段,随着国内需求的不断增加,该类商品利用引进技术及设备生产的国产货以更快的速度扩大。

并由于生产规模的扩大和成本的降低而实现国内替代生产,于是进口商品逐步被国产商品所代替。

以后随着商品的国内需求增长速度的趋缓,使国产商品生产的继续扩大必须由出口的增加来维持,进入了出口成长阶段。

在成熟阶段中,国内需求下降,出口由减速增长逐渐转化为负增长,这又导致国内生产出现同样结果,出口的减速增长和负增长,是其他更后进国家“追赶”战略的结果。

随着这一过程的进一步发展,更后进国家的廉价进口商品将逐渐占领国内市场,从而导致国产商品生产的加速缩小,这就形成了最后的逆进口阶段。

雁行理论(the flying-geese model),或称雁阵理论

雁行理论(the flying-geese model),或称雁阵理论

“雁行理论”在团队经营中的运用有人对大雁飞行现象研究后发现,大雁成群结队在高空飞行过程中,始终保持V形队形,由于集体飞行所产生的气流作用,比“单飞”的效率增加了70%。

大雁飞行原理在团队经营中有很多启示:一、“要有足够的人去飞行”——壮大营销队伍大雁之所以能够保持一定的队形,是因为有了足够的数量,如果零零散散只有几只,显然形不成气候。

换言之,拥有一定数量的大雁,是结队飞行的重要提前条件。

在营销团队经营中,业绩需要有人去做,快速发展需要有一定的队伍支撑,特别是在淘汰率居高不下的今天更需要有新生力量的不断补给。

团队人力的数量配足了,才有可能做到消费者在哪,产品到哪,我们的营销队伍活跃工作在哪,避免市场位置同营销人员的空档。

常言道,人多力量大,有人气才有战斗力,才能实现“众人拾柴火焰高”的目标。

因此增员工作被高度重视,就是这个道理,只有壮大营销队伍,才有可能使团队“结队成形”展翅高飞。

二、“要自发自动飞行”——激励发展意愿每只大雁在飞行中拍动翅膀为跟随其后的同伴创造有利的上升气流,这种团队合作的成果,使集体飞行效率大大提高,可见每只大雁拍动翅膀是提高飞行效率的关键。

团队经营也是如此,如果有人袖手旁观,或者只依靠部分属员作战,这样的集体谈不上发挥团体作战的竞争力和优势。

因此要进一步地激励营销人员的积极性,做到奖罚分明。

除了物质激励外,更多地要运用精神激励,发挥精神激励作用使团队文化的凝聚力和影响力得到提高。

简言之,激励属员自发自动地“拍动翅膀”必须多管齐下。

三、“要大家一起飞行”——强化团队意识所有的大雁都愿意接受团体飞行队形,而且都协助队形的建立。

如果有一只大雁落在队形外面,它很快就会感到自己越来越落后,由于害怕落单,它便会立即回到雁群的队伍中。

在团队经营中,首先要确保团队的目标与属员的目标平衡一致,以发挥团队的目标对属员应有的吸引力,使属员认识到只要“不落单”就有希望。

其次要实施人性化管理,各级主管要处处关心属员成长,甚至要给予亲情般的关怀,以确保属员能够享受到团队的“阳光雨露”,使属员生活在令人满意的团队气氛中。

雁形模式百度解释

雁形模式百度解释

雁形模式(Flying Geese Pattern)理论,是指依据技术差距论,对于早期模仿国可能向后进模仿国发展贸易,形成与创新国相关对应的理论格局。

在国际贸易具体实践中,发展中国家把从欧美等技术先进国家引进技术生产的商品,进一步向最不发达的国家转移。

雁形产业发展形态说(Flying Geese Paradigm)是指通过国外引进--国内生产--产品出口的循环使后起国实现产业结构工业化,重工业化和高加工度化的学说。

由日本经济学家赤松要(Kaname Akamatsu)在1932年提出来的根据日本棉纺工业的发展史实而提出。

日本的产业通常经历了进口→当地生产+开拓出口→出口增长四个阶段并呈周期循环。

雁形产业发展形态说表明,后进国家可以通过进口利用和消化先进国的资本和技术、同时利用低工资优势打回先行国市场。

这种由于后起国引进先行国资本和技术,扩张生产能力,使先行国已有产业受到国外竞争压力威胁的现象,叫做“反回头效应“。

如果后起国善于把握好时机,就能在进口--国内生产--出口的循环中缩短工业化乃至重工业化、高加工度化的过程。

雁形产业发展形态说主要用来说明日本的工业成长模式。

赤松要先生认为,本国产业发展要与国际市场紧密地结合起来,使产业结构国际化;后起的国家可以通过四个阶段来加快本国工业化进程;产业发展政策是要根据“雁形形态论”的特点制定。

人们常以此表述后进国家工业化、重工业化和高加工度发展过程。

在一国范围内,“雁行产业发展形态”先是在低附加值的消费品产业中出现,然后才在生产资料产业中出现,继而在整个制造业的结构调整中都会出现雁形变化格局。

提高综合国力往后日本学者山泽逸平先生将赤松要先生的“雁形产业发展形态”理论进行了扩展,提出了引进→进口替代→出口成长→成熟→逆进口五个阶段。

从而更加详尽地展示出后进国家如何通过进口先进国家产品和引进技术,建立自己的工厂进行生产以满足国内需求,不仅可供出口,而且后来居上取代“领头雁”地位并最终实现经济起飞。

雁行形态理论 ppt

雁行形态理论  ppt

-
6
雁行形态理论引申图B
表现的是:某一场 产品的进口→生产→出 口的这组动态演化,依 次在国与国间逐个传导 的图像。
-
7
雁行形态理论主张
1、雁行形态理论所主张的是一种建立在动态比较优 势原则基础上的追赶型经济发展模式。所谓“动态 比较优势原则”,强调的是从生产要素开发的角度 进行国际比较。谋求的是一国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和 以此为基础的生产力跳跃性发展。动态比较优势原 则注重远期利益,强调通过进口替代,实现产业结 构及由此决定的贸易结构高级化。从雁行形态理论 中的进口→进口替代→出口的具体内容看,后发国 首先实行“进口替代”,然后不失时机的向“出口 导向”转换。
-
10
雁行形态理论的局限性
雁行形态理论局限性表现: ◇雁行形态只是一种过渡模式 ◇对后发国来说,雁行形态是一种追赶模式,
而不是创新模式 ◇雁行形态的运行要求具有严格的前提和约束
条件 ◇雁行形态易导致被投资国本国资本缺失
-
11
雁行形态理论在东亚的影响
“言行模式”对东亚各国经济的现代化 发挥了积极的作用,通过梯度产业转移,拉 动了东亚国家经济的起飞和发展,也推动了 东亚经济一体化进程,创造了闻名世界的 “东亚经济奇迹”,日本依靠从中获得的技 术垄断和巨额收益,登上了世界经济大国地 位,而“亚洲四小龙”得到的是经济的日益 腾飞,步入准先进国家或地区的行列,处于 “雁尾”地位的东盟和中国也正步入了经济 的起飞阶段。
-
13
雁行形态弊端后的感悟
雁行形态弊端表明只有与周边国家建立 在一个双赢的、合理的国际分工体系,保持 相互依存关系,才能在新的21世纪与东亚国 家一道实现经济的良性循环与发展。
-
14
雁行形态未来的演化

第六章 产业发展理论

第六章  产业发展理论

第六章产业发展理论产业发展是产业经济学研究的主要任务,也是产业经济学研究的目的。

研究产业类型、产业结构、产业关联、产业组织是要从各个不同方面研究产业发展的规律,最终都是为了促进产业发展。

本章首先介绍了产业发展的理论基础:经济增长理论和经济发展理论,接着介绍和分析了不同类型的产业发展模式和产业发展战略,最后分析论述了产业衰退和对衰退产业的调整。

第一节产业发展的理论基础一、经济增长理论(一)古典经济增长理论1、亚当·斯密的经济增长理论亚当·斯密是最早在理论上系统研究经济增长问题的经济学家,其代表作《国富论》通篇都是对经济增长性质、原因和如何为经济增长创造有利条件和环境的研究。

斯密认为,经济增长就是人均产出的增加,或劳动产品即社会纯收入的增加。

斯密将经济增长因素归结为五个方面:劳动、资本、土地、技术进步和社会经济制度环境,用总量生产函数表示为:Y t =f (Lt,It,Nt,Tt,Vt)其中:Yt 表示时间t时的总产出,从Lt~ Vt依次表示t时的劳动就业、资本存量、自然资源(主要是土地)利用率、技术变革率和社会经济制度。

斯密从其劳动价值论出发,把劳动看作是极其重要的增长因素。

他明确指出,人均产出的增加,一方面取决于投入生产中的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另一方面取决于生产劳动者和非生产劳动者的比例。

斯密认为,生产性劳动和非生产性劳动对国民财富增长的作用不同。

前者能够创造价值和物质财富,为工人提供工资收入和生活保障,为雇主提供利润和积累资本,从而进一步推动国民财富生产和增长;而后者则消耗社会财富,妨碍资本积累和生产增长。

2、大卫·李嘉图的经济增长理论李嘉图是斯密的继承者,但他又与斯密不同,他将考察的中心转向收入分配问题,着重分析了各种收入分配比例如何通过影响资本积累从而影响经济增长。

斯密的总量生产函数虽然从形式上看也完全适用于李嘉图的经济增长理论,但是,二者的立论基础却截然不同。

雁形模式讲座

雁形模式讲座

• Association of Southeast Asian Nations
产业转移
• 产业转移是指由于资源供给或产品需求条件 发生变化后,某些产业从某一国家或地区转移 到另一国家或地区的经济行为和过程。 它是一个包含国际间与地区间投资与贸易活 动的综合性的要素与商品流动过程,是国际间 或地区间产业分工形成的重要因素,也是转移 国或地区与转移对象国或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 产业升级的重要途径(陈建军,2002a)。
东亚“雁行模式”
日本领头雁
韩国、新加坡、台湾、香港
(雁翼)
马来西亚、泰国、印度尼西亚、菲律宾 (雁尾)
(一)东亚“雁行模式”的本质特征

“雁行模式”(主要指“国际版的‘雁 行模式’”,即派生型 II)的本质特征在于 ,先进国家(地区)向后进国家(地区)梯 次转移产业并相继实现产业结构转换,并在 此基础上形成了垂直型国际分工。
经济学理论
“雁行模式”( Wide-Geese Flying Pattern)又称“雁行理论”、“雁行机制”、 “飞雁模式”、“雁行形态”和“产业的雁 行形态发展论”。 “雁行模式”理论是现代产业转移理论 的渊源。
一、雁行形态理论的产生及内涵

学者们都认同日本著名经济学家赤松要 博士是雁行形态理论的首创者,但在该理论 形成的时间及其标志物等问题上说法不一。 日本著名经济学家小岛清认为,该理论 是赤松要于1935年在他所撰写的论文《我国 羊毛工业品的贸易趋势》中提出的。
2. 东部地区(发达地区)视角的产业转移
• 经济发展水平 • 产业发展阶段
• 产业转移方向
3. 中西部地区(欠发达地区)视角的 产业转移(承接)


由于受经济发展水平、产业发展阶段、 产业转移方向等因素的制约,出现“雁行模 式”的产业转移,从目前情况来看,中国更 有可能出现的是“点对点式的转移”。

日本“雁形发展模式”走向衰落给中国的启示

日本“雁形发展模式”走向衰落给中国的启示

日本“雁形发展模式”走向衰落给中国的启示【摘要】“二战”后日本经济迅速崛起,成为亚洲的领头羊,其产业发展路径很好的诠释了“雁行发展模式”。

但在90年代后期,日本经济则陷入了停滞,缺乏强有力的支柱产业推动经济增长。

中国目前正进入工业化后期,可能面临着当年日本发展遇到的困难,因此日本的经验教训值得中国借鉴。

【关键词】“雁行模式” 产业结构三次产业一、理论介绍“雁行模式”最早由日本学者赤松要在其《中国经济发展的综合原理》(1932 年)一文中提出,该理论揭示后进国家参与国际分工实现产业结构高度化途径,用以解释发展中国家经济中的制造业的连续发展过程。

他认为,后进国应遵循“进口-国内生产-出口”的模式相继更替发展。

二、日本产业结构的演变及借鉴日本产业结构演变符合雁形发展模型,本文重点讨论发展后期出现的问题及对发展中国家的启示。

(一)战后经济发展情况综述战后日本在纺织工业、机械工业、钢铁、机电等众多工业及产品方面实现了进口替代及出口,完成了雁形发展模式的飞跃。

从东亚区域看,日本在经济崛起的同时也在建筑以自己为核心的“东亚雁形分工体系”,通过发动“工业化动力”把不具相对比较优势的产业转移到了台湾、韩国、香港和新加坡。

80年代初中国东部沿海地区也开始参与东亚国际分工体系,三方形成了技术密集与高附加值产业—资本技术密集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的阶梯式产业分工体系,日本处于主导地位。

(二)1980-2000三次产业结构情况三次产业占GDP比重,表1可以看到在20 世纪80 年代初,日本的产业结构已呈现出发达国家特征,随后产业结构不断迈向更高水平,其基本的演进趋势符合“配第——克拉克”定理。

表1 日本三次产业占GDP 的比重变化(%)年份1980 1985 1990 1994 1998 2000第一产业 3.6 3.1 2.4 2.1 1.5 1.3第二产业37.8 36.3 37.2 35.5 28.6 27.9第三产业58.7 60.7 60.4 62.4 69.7 70.7产业结构特征。

最新 中国国内“雁行模式”的实证研究-精品

最新 中国国内“雁行模式”的实证研究-精品

中国国内“雁行模式”的实证研究【摘要】本文以“雁行模式”和产业梯度理论为主要理论依据,研究目前条件下,在中国国内构筑“雁行模式”实现产业升级和区域均衡发展的可行性。

通过实证检验证实,劳动密集型产业已经开始从中国的高产业梯度地区逐步向低产业梯度地区扩散和转移,中国国内的“雁行模式”正在形成。

【关键词】产业升级产业梯度雁行模式20世纪后半叶,东亚地区形成了以日本为“雁首”、“四小龙”为“雁身”、东盟为“雁尾”的“雁行模式”,为推动东亚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当前面临着日益严峻的考验:既要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又要实现区域均衡发展。

在中国国内构筑“雁行模式”,并以此带动东部地区产业升级、促进中西部地区工业化,具有极强的可行性和重大战略意义。

本文从实证角度试图验证“雁行模式”已经在中国产生和出现,并对国内不同产业梯度地区间产业转移趋势做出分析和判断。

一、理论综述“雁行模式”(Flying Geese Pattern)由日本家赤松要(Kaname Akamatsu)首先提出[1],是指后进国在发展过程中先后经历工业品从进口、国内大规模生产、最终形成出口的过程。

这种动态演化过程依次在国与国之间传导称之为“雁行模式”。

根据产业梯度理论,产业存在着从出现到成长、成熟再到衰退的生命周期[2]。

如果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主导产业处于创新阶段,则说明该地区具有发展潜力,属高梯度区域;而如果其主导产业部门处于成熟阶段甚至是衰退阶段,则属于低梯度地区。

“雁行模式”本质上是一种基于产业梯度和比较优势的动态产业传递过程,其核心实质是由产业升级带动产业转移,并最终实现共同发展。

产业升级是核心,产业转移是产业升级的外在形式。

二、中国“雁行模式”的实证研究中国经济当前的发展现状,与20世纪后期东亚地区具有诸多相似之处:劳动力资源丰富,在发展初期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区域内部存在明显产业梯度差异,发展过程中都以出口导向型经济为重要特征,这些客观因素为在中国国内模仿“雁行模式”实现整体产业升级提供了可能[3]。

企业管理雁型模式运用论文

企业管理雁型模式运用论文

企业管理中的雁型模式的运用摘要:本文通过对雁型模式以及国内中小企业现状的简单分析,分别从企业信息化建设和企业员工管理两个角度来探索雁型模式在企业管理当中的运用。

关键词:雁型模式企业管理哲学企业信息化员工管理一、雁型模式简介“雁型模式”一词来源于1984年,一位日本经济学者用雁型模式解释亚太地区处于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国家经济赶超的过程。

现在,雁型模式越来越被运用于管理学领域,而不仅仅是经济上各国之间竞争的模型。

我们知道大雁在飞行时总是结队为伴,队形一会儿呈“一”字,一会呈“人”字。

大雁为什么要编队飞行呢?据科学考证,这是大雁在长期的演变和进化中学会的生存本领,大雁编队飞行主要有四个优势:1、相互扶持帮助。

当有的大雁生病或受伤时,就会有两只大雁来协助和照料它的飞行,日夜不分地伴随它的左右,直到它康复或死亡,然后它们再继续去追赶前面的队伍。

2、增加70%的力量。

从空气动力学的角度来说,一群编成“人”字队形飞行的大雁,减少空气阻力,利用前方大雁的上升气流,节省体力,要比具有同样能量而单独飞行的大雁多飞70%的路程。

3、增强团队信心。

大雁的叫声热情十足,能给同伴鼓舞,大雁用叫声鼓励飞在前面的同伴,使团队保持前进的信心。

4、注重协调配合。

领头雁飞行时是很耗费体力的,所以雁群的领头雁通常由体力好的大雁轮流担任。

当领头的大雁累了,会退到队伍的侧翼,另一只大雁会取代它的位置,继续领飞。

二、雁型模式中的管理哲学把雁阵抽象成一种模式,即为雁型模式。

该种模式注重组织运作的科学性和成员协作的精神。

参考美国、日本两国的企业管理模式,会发现雁型模式融合了美日两国模式各自的优点。

日本企业重视专用知识的作用,因而形成了以模糊工作设计、员工参与管理和横向协调为特点的分权式管理制度。

美国企业重视通用知识的作用,因而形成了以规范工作设计、专业管理和纵向协调为特点的集权式管理制度。

雁型模式实现了美、日“模式”的融合协调,所以雁阵成员才能取得比具有同样能量而单独飞行的大雁多飞70%路程的良好效果,实现管理界一直梦求的最佳效果:即1+1>2。

雁行模式与赶超效应 (1)

雁行模式与赶超效应 (1)
上述功能能可以产生赶超效应,在短期内提高投资国的生产率、改善投资国的环境。
2018/9/25 4
但也应当指出,如果外国资本和外国企业引进的是在
发达国家不能生存的淘汰产品或污染大、高排放的产品,
那么它们在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活动也可能会带来环境破坏 的副作用。 同样,在发展低碳经济过程中,一些发达国家利用光 伏发电开发新能源,大力发展低碳经济,但生产光伏发电 的太阳能多品硅板却大多是从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从中国进 口的,而发展中国家在生产这此低碳经济的设备时却需要
2018/9/25
10
2018/9/25 1
§ 雁型模式
但也有一些例外,比如韩国从1946~1997年只用了40年
时间、在人均收人只有411象,可以用亚洲经济发展的“雁测模式”和发展经
济学的“赶超理论”来解释。 “雁型模式”是由日本学者赤松要(Akamatsu,1962) 提出、小岛清 总结而成的一种描述亚洲经济发展的理论, 它认为日本是亚洲经济的领头雁,通过对外贸易和外国直 接投资,日本将产业和技术转移到亚洲其他“四小”,通 过类似的产业和技术转移,逐渐向其他亚洲国家推进,从
使用大量的能源,产生大量的碳排放,是一种典型的高碳
经济。这一点我们必须正视并在碳排放谈判中予以反映。
2018/9/25 5
§ 实现“隧道效应”的一定条件。
条件之一是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的技术转移。
(节能技术和新能源技术的开发与利用)
条件之二是技术接受国的吸收能力。
条件之三是发展中国家的技术革新和对新技术的
三 雁行模式与赶超模式
据经济史料统计,大多数发达国家利用50~200年
才走过经济增长和环境污染、高碳排放的交替关系。
例如,从碳排放增长到降低的拐点(即转换点),

我国区域软件外包产业发展模式探讨——以我国20个服务外包城市雁行模式为视角

我国区域软件外包产业发展模式探讨——以我国20个服务外包城市雁行模式为视角
化 。各 地 区 目标市 场定 位模糊 , 往都 将注 意力集 中 往 在 国 内 2 左 右 的重 点 外 包 企 业 和 全 球 几 十 家 跨 0家 国外 包企 业上 。 同质 化 不利 于 区域 软件 外包 产 业 健
和算法实现设计 目标的具体过程 。软件测试是对软 件系统或软件产品的正确性 、 科学性以及达到 目标系 统的逼近程度进行测试 , 从而找出并修改软件中的错 误 和 可 能存 在 的缺 陷 。最后 软 件 制 造商 将 软 件 系统 或软件产品销售/ 交付给客户 ,并为他们提供服务 。
程, 并对项 目进程进行质量管理和监控 , 确保软件编
码按 时保质地进行开发 。第三梯度是低端功能模块 外包 。该梯度不参与需求分析和系统设计 , 仅负责某 个子模块的编程 ,或将设计结果转换为可执行的程
序 代码 ,或 者从 事 套装 软 件 的本地 化和 产 品测 试环 节 。该 阶段 的外包 重 点是 劳动力 密集型 任务 , 要 的 需
水 平 实现 分 工合 作 , 通过 外 包业务 的承接 与转 移 , 实现产 业结 构 的升级 。 关 键 词: 雁行 模 式 中 图分 类号 :F 1 79 软 件外 包 发展 梯 度 文献 标 识码 :A 文 章编 号 :10 — 32 2 1 )5 05 — 4 09 28 (0 00 — 0 7 0
1软 件产 业的 价值链 .
软件作为一种知识和智力密集型产 品.其价值 来 源是 软件 编程 人 员和 软 件企 业 管 理人 员创 新 劳 动
的结果 。软件价值通过软件产业价值链创造 、 传递和
实现。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 , 不同价值环节在全球范 围内分解转移 ,就形成 了软件产业 国际价值链 ( 刘

论“后雁行模式”时期的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一)

论“后雁行模式”时期的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一)

论“后雁行模式”时期的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一)一、东亚传统“雁行模式”的建立与东亚经济圈的事实形成二战后,作为战败国的日本由于成功实施了以政府主导性、出口扩张性为主要特征的经济发展战略,国民经济在战争的废墟上得以迅速恢复和发展。

随着日本经济在战后的重振,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特别是70、80年代以来,作为在东亚地区唯一的经济发达国家,日本开始逐步向东亚地区进行直接投资,在东亚地区建立了以自己为核心的“东亚雁行国际分工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东亚雁行发展模式”。

“雁行模式”的提法起源于日本经济学家赤松要的“雁行产业发展形态论”。

在这一理论模式中,赤松要认为,日本的产业发展实际上经历了进口、进口替代、出口、重新进口四个阶段,因为这四个阶段呈倒"V"型,在图表上酷似依次展飞的大雁故得此名。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些日本学者引用赤松要“雁行产业发展形态论”,将战后东亚地区国际分工体系和经济发展过程也喻为一种“雁行形态”或“雁行模式”。

东亚传统“雁行模式”的基本内涵是:战后以来,率先实现工业化的日本依次把成熟了的或者具有潜在比较劣势的产业转移到“亚洲四小龙”,后者又将其成熟的产业依次转移到东盟诸国(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等),80年代初,中国东部沿海地区也开始参与东亚国际分工体系,勾勒出一幅以日本为“领头雁”的东亚经济发展的雁行图景,在他们之间形成了技术密集与高附加值产业-资本技术密集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的阶梯式产业分工体系。

随着东亚区域雁行国际分工体系的逐步建立,东亚地区各经济体之间的相互依存程度日益深。

纵观整个东亚地区,就地区对外贸易来看,东亚区域内相互出口由20世纪80年代后期的30.2%增加到90年代前期的38.3%,同期的相互进口由28.2%增加到34.5%。

1994年,整个东亚地区内部相互贸易的比重已占全部贸易的43%。

而东南亚金融危机之所以能在短时间迅速波及到其他东亚国家(地区),也充分反映了东亚地区各经济体之间经济关系的紧密程度。

冷战与东亚早期_雁行模式_的形成

冷战与东亚早期_雁行模式_的形成

亚构建的东亚经济体系对以后在东亚经 济的发展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呢?
东亚经济梯级发展模式的形成
在这一冷战下的东亚经济体系下, 崛起后的日本在对外战争赔款、资本和 技术的援助以及海外投资和亚洲市场的 选择上自然优先考虑东南亚, 而在中日 邦交正常化之前日本与中国大陆也就始 终未能开展大规模的经济 往 来 。 从 1954 年 至 1963 年 日 本 最 后 支 付 给 10 个 远 东 国 家 的 赔 款 总 额 达 到 11.5 亿 美 元 。 到 1960 年代中期, 日本对东亚 地 区 的 赔 款 和 贷 款 使 得 日 本 海 外 总 投 资 30%都 流 向 东亚地区。从 1967 年至 1971 年, 日本的 对 外 援 助 累 计 达 到 70.70 亿 美 元 , 其 中 57.8%或者说 40.8 亿美元流向亚洲, 而且 23.2%大 约 16.4 亿 美 元 又 都 集 中 流 向 了 东南亚地区, 这一数字大大超过了日本 对其它地区的援助所占的份额: 对非洲 的援助只占 4.2%, 对拉丁美洲的援助是 9.6%, 中 东 是 6.4%。1972 年 日 本 的 海 外 投资达到 10.346 亿美元。其中, 3.54 亿美 元 大 约 3.42% 的 资 金 投 在 印 度 尼 西 亚 ; 9.76 亿 美 元 大 约 9.4%的 资 金 投 在 台 湾 ; 8.63 亿 美 元 投 在 了 文 莱 。 接 受 日 本 投 资 最 多 的 是 泰 国 、菲 律 宾 、韩 国 、马 来 西 亚 和新加坡。总的来说, 这 8 个国家总共吸 收了日本私人在亚洲投资 总 额 的 8.52 亿 美元, 超过 80%的比例。1966 年日本公司 在东盟的投 资 还 不 及 美 国 的 1 /4, 但 到 1976 年 日 本 对 东 盟 的 投 资 达 到 了 40 亿 美元, 比美国对东盟的投资多出了 1 /3, 仅 1976 年 日 本 的 投 资 就 增 加 了 10 亿 美 元。

论后雁行时代的新雁阵模式_正确定位中国在东亚经济中的位置

论后雁行时代的新雁阵模式_正确定位中国在东亚经济中的位置

增长 - 给韩国带来 "% EG 的增长。同时 - 中国积极拓 “中国威胁论 A 声音的日 展与东亚国家的关系 - 伴随 渐消 逝 - 中国 机遇 论兴 起 - 尤 其是 中国 —— — 东盟 !" B ! 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使得中国在东亚合作领域 的作用和影响更上了一层楼。 中国经济不断发展 - 加入 F*9 和在与东盟建立 自由贸易区中占得先机 - 标志着中国外交思维的实 “置身事外 A 转向 “作用其中 A - 但我 质性的转变 ’ 即从 认为以此断定中国目前就可 以主导东亚还为时过 早。 中国经济连续 #$ 年保持了年均 &% @G 的增长 速度 - 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了 !" 倍 - 经济总量已跃居 世界第 E 位 H 但是 - 一个国家的经济总量并不能完全 反映一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与质量。今后的国际竞争 已不仅仅是经济总量的竞争 - 而是更加着重于综合
对外经贸实务 #""$% &
!"
!"#$% "! &’"("%) * +#,-&
国力的竞争 ’ 我国人均 ()* 仍处于中等偏下收入国 家的行列 ’ 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还处于较低水平 ’ "##+ 年中国国际竞争力整体实力在瑞士洛桑国际 管理发展学院公布的国际竞争力排名中仅列第 ,位 ’ 与美日等发达国家相比 ’ 中国无论在经济规模抑 或综合国力等方面 ’ 都还存在着巨大的差距。 日本依然是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 其经济总量 约为 ,% - 万亿美元 ’ 人均 ()* 略高于美国 ’ 从技术 创新角度看 ’ 目前仍然是东亚经济发展的技术源泉 ’ 它在微电子、 半导体、计算机、 工业机器人、超导应 用、 光线通讯等新兴产业和高技术领域 ’ 以及在碳纤 维、 纳米技术等新材料领域都具有相当的优势 ’ 即使 是某些传统产业也维持着绝对优势。 因此 ’ 日本的经 济潜力依然是巨大的 ’ 而且日本已经意识到自己在 “雁行模式. 中的偏颇 ’ 它已经开始更多地采用技术 《每日新闻 》 上的扶持 ’ 来纠正错误 ’ 正如日本 认为 ’ 如果日本在迅猛发展的地区合作潮流中迟迟不动 ’ 则将“蒙受不可估量的损失 . ’ 日本本来就是一个自 尊心极强的民族 ’ 不可能眼睁睁看着领导地位被中 国取而代之’ 所以 ’ 它完全可能奋起 ’ 在 !# 年内再次 辉煌。 韩国和东盟的力量亦不可低估。如果朝鲜半岛 和平统一 ’ 其实力将接近日本 ’ 东盟发展若重新崛 起 ’ 其实力和作用也许会赶上或超过中国 ’ 美国在这 个时候似乎也很害怕看到中国在东亚力量的上升。 据 "##$ 年 , 月香港大公报报道 ’ 目前美国政府正在 加强美日关系 ’ 并力图加强美国和韩国的同盟关系 ’ 这被认为美国是在以一种更为常见的均势路线来抗 衡中国的崛起;通过形成均势的方法而非遏制政策 来 “防止亚洲各国联合组成一个对美国不友好的集 团. ’ 其目的将是确保东亚实力不太强大的国家 / 如 日本、 韩国和印度尼西亚 0 不与亚洲大陆强国中国联 合起来。 所以, 从以上方面看’ 未来的东亚共同体谁来主 导 ’ 现在定论还为时过早。 尽管国际形式纷繁复杂 ’ 但是我国完全可以利 用目前的大好经济形式和与和东盟建立 !# 1 2 自由 贸易区的大好机会大力发展与东亚国家包括日本、 “新雁 韩国的经济合作 ’ 力图建立以中国位于前列的 “雁阵模式 . 一方面强调中国、 阵模式 . 。我所提出的 日本、 另一 3456、 76573 各个经济体之间的差异性; 方面又强调了作为一个群体的作用。 正如大雁群飞’ 它们时而排出一字行雁阵 ’ 时而排出人字行雁阵… … ’ 并不固定是一个阵行一样 ’ 雁阵是完全可以变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雁行模式”:东亚模式的形成与发展东亚经济发展模式简称东亚模式,其中“东亚”的概念,近年来通常采用世界银行所指的东亚范围,包括日本、韩国、中国大陆、香港和台湾地区以及东盟十个成员国(文莱、柬埔寨、印度尼西亚、老挝、马来西亚、缅甸、菲律宾、新加坡、泰国与越南)。

关于东亚经济发展模式的含义,被普遍接受的观点认为,东亚经济发展模式是从经济学的角度考察东亚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一些带有共同性的做法、独特性的战略和政策措施。

简而言之,东亚模式是建立在东亚经济、文化及历史背景基础上,以政府主导、外向战略、赶超目标为本质特征,具有亚洲文化特色的经济增长模式。

一、东亚模式的形成与演变东亚模式源起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东亚地区出现的一种区域性的社会经济现象。

从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东亚各经济体就不失时机地进行战略调整,实行全方位开放,加速经济发展,实现了由进口替代战略向出口导向战略的转变。

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在国际贸易和金融市场动荡的情况下,各经济体纷纷采取措施限制进口,政府相应地进行了经济发展战略调整,为了提高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开始实施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转变的政策。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发展战略的重点转移到自主开发战略。

东亚经济的高速增长是由日本率先并通过产业转移和产业升级带动起来的。

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日本借助于欧美的资金和技术,实行工业化,开始了高速增长。

亚洲“四小龙”抓住世界产业结构调整的有利时机,及时调整经济发展战略,迅速实现了从进口替代型向出口导向型结构的转变。

到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四小龙”开始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产业过渡。

东盟国家则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在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同时,也开始发展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

这样,在东亚各成员间形成了日本——“四小龙”——东盟及其他国家的明显的产业梯度转移。

在整个经济起步的过程中,区域内的发达国家通过直接投资将成熟或具有潜在劣势的产业转移到具有比较优势的新兴工业国,待这些产业在新兴工业国逐渐丧失比较优势,新兴工业国又将这些产业转移至拥有比较优势的发展中国家,而发达国家又向新兴工业国投资,建立相对高级的产业,使之迅速实现了经济的腾飞,即所谓的“东亚奇迹”。

这种以垂直型国际分工为特征、以比较优势为产业转移标准和依据的具有梯次差异性的经济发展模式被理论界称为“雁行模式”。

“雁行模式”的提法起源于日本经济学家赤松要的“雁行产业发展形态论”。

他提出了日本某一产业的发展通常依次经过进口、生产、出口和重新进口四个阶段的理论,由于这四个阶段在图形上酷似依次展飞的大雁,故此得名。

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中国、韩国等部分东亚国家的经济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从而引发了东亚国家和地区产业分工的新变化,打破了“雁行模式”的分工排序。

首先,日本作为带动东亚地区产业结构升级的领头雁作用在不断削弱。

众所周知,“雁行模式”是一种以垂直型分工为主的国际分工体系,是建立在东亚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性基础之上的。

然而,20世纪90年代以后,日本作为带动东亚国家和地区进行产业升级的领头雁作用在不断削弱。

这主要是因为这期间日本产业结构升级缓慢,未能及时对信息技术革命作出积极回应。

与此同时,东亚各经济体的产业结构不断升级,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雁行模式”的垂直分工体系。

在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东亚各经济体迅速发展信息产业并带动了自身产业结构的调整,从而使东亚“四小龙”与中国内地的高科技产业在某些领域与日本形成了水平式分工。

尤其是“四小龙”在信息技术领域取得长足发展后,中国台湾地区的半导体产业及其硬件以及韩国的移动技术都具有全球领先水平,与日本的竞争更趋于激烈。

“四小龙”向中国内地和东盟转移了部分电子、机械、化工等资本密集型产业,其投资总额超过日本。

最值得一提的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全球信息化浪潮的推动下,中国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加快,形成了从信息、生物、新材料等知识密集型产业到钢铁、石化、汽车等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再到众多的纺织、服装、钟表、合成纤维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共同发展的格局。

由于中国的迅速崛起,近40年来支撑东亚经济高速增长的“雁行模式”已发生巨大变化。

日本、“四小龙”及东盟国家在1997年金融危机中均受到强烈冲击,发展速度骤减,日本经济陷入长期停滞,对东亚经济的带动作用急剧下降。

日本充当亚洲领头雁的态势已被打破,中国的地位迅速崛起。

二、东亚模式的主要特征关于东亚模式的特征问题,也有不同论述。

综合国内外的有关论述,我们可以把东亚模式归纳为五个基本特征。

一是东亚国家和地区实行成功的政府管理和干预,扶持特定产业,创造有利于工商业发展的环境,推动私人企业投入开放市场的积极性。

经济政策具有明显的“务实性”和“灵活性”,宏观经济保持长期的稳定。

建立了行政引导、市场调节相结合的市场经济体制,形成了政府主导型的经济管理体制。

一些“后发型”的东亚国家将所谓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和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紧密地结合,形成富有弹性的经济发展体制,并使之成为东亚发展模式的有机组成部分。

二是实施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又称出口工业化战略。

东亚地区是后发现代化,有其独特的外部条件,即所谓“后发展效应”,实行全方位开放,包括积极引进外国资金、技术;放宽外资投资政策;鼓励扩大出口,建立出口加工区,利用本地劳动力资源丰富、廉价、素质高的优势,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品,以求在更大的范围内和更深的程度上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竞争。

这种战略被看作是东亚模式的本质特征。

三是东亚地区经济呈互补性梯级发展,展现了紧密的经济发展关联性,即“雁行模式”。

在这种模式形成之初,整个地区以日本为龙头,在其向高级产业升级的过程中,将国内许多劣势的产业以直接投资和技术转移的形式传递到低层次的国家和地区,促使整个东亚经济实现了迅速腾飞。

四是普遍通过高储蓄和高投资率来带动经济的高增长率。

这是东亚模式的最主要标志之一。

二战后某些西方国家增长率达到3%至5%,被看作是“经济奇迹”。

但真正的奇迹却是在东亚,这里年均增长率已提高到9%,甚至更高,从金融危机阴影中逐渐走出的东亚经济又进入新一轮的高速增长。

东亚国家和地区的高投资率和高储蓄率成为东亚经济高速增长的有效动力。

五是儒家文化造就的价值观念体系,尤其体现在企业的管理理念上,对东亚地区的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华儒家文化的博大精深使地缘上接近的东亚各国深受影响。

儒家传统中关于伦理道德和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等价值观念体系,在东亚工业化地区经济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

如儒家文化重视个人服从集体,人与人之间应该相互理解、精诚合作。

对一个企业来说,员工需要无限忠诚,而企业家也应对员工以礼相待、诚恳相处;对国家而言,个人利益要服从国家利益。

儒家文化强调个人修身,做人要诚信、节俭、勤奋,反映在经营活动中,便是不欺诈,恪守信用。

此外,儒家文化强调尊师重教,把教育放在很重要的位置上,东亚各国和地区注重人力资源的投资和开发,在人力资本上不惜投入巨资以促进经济发展,这些因素对东亚模式都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东亚模式是东亚发展中经济体根据自己的特点和外部环境在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

它在东亚地区的经济发展中起到了积极的、不容否定的作用。

但是,受历史条件的限制,东亚模式也有其局限性:对外部市场的过度依赖,使经济增长具有脆弱性;对外资的过度依赖,有损于经济自主性;严重依赖外国技术,缺乏创新意识;过分追求经济高增长,牺牲了资源、环境和生态的平衡发展,忽视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三、东亚模式对我国的启示作为东亚的一员,我国的经济发展吸收了东亚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许多经验,继承了东亚模式的一些优点,避免了东亚模式的某些局限,使我国在现代化进程中少走了许多弯路。

东亚模式对我国最重要的启示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继续实行“开拓两个市场”、“利用两种资源”的发展方针,保持经济自主性。

我国具有庞大的国内市场和强大的内部资金积累能力,这是许多东亚经济体不具备的优势。

因此,我国完全可以避免过度依赖外资和外部市场所带来的弊端。

扩大内需和有效使用内部资金积累,加强经济自主性,减少外部环境变化的冲击,更需要重视。

第二,经济上高速增长要与经济社会的均衡发展相统一。

我国在保持高增长的同时,贫富差别、地区差别、城乡差别也扩大到了空前的程度。

如何保持均衡发展,缩小地区、城乡、行业等方面的差别,实现经济社会等的协调发展,是我国迫切需要破解的重大课题。

第三,要摒弃片面追求高增长的观念,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我国的GDP年均增长率超过8%,创下了东亚奇迹中的奇迹,但在资源、社会、环境等方面付出的代价,也创下了东亚之最。

据调查,我国每制造一美元产品所消耗的能源是日本的11.5倍。

我国人均资源短缺,生态环境脆弱,这种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实现的高增长是难以为继的。

因此,必须摒弃片面追求高增长率的观念,走“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注重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第四,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与区域合作,保持与国际经济的密切联系。

东亚模式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创造了阶梯型区域分工体系,通过产业链的传递带动各经济体的发展。

在经济全球化与区域化进一步加强的今天,东亚正在加快区域合作。

目前,“10+3(东盟10国加中、日、韩3国)机制”正在发展中。

我们必须积极参与和推进这一进程,并使东亚合作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依托,力争在区域合作中提升互利互惠的质量和水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