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统计数据的类型
第二章 统计数据的搜集

一,统计数据的计量尺度
(三)定距尺度(Interval Scale)(+,-) 间隔尺度. 不仅能分类,排序,还可以准确地指出类 别之间的差距是多少. 凡是反映现象的统计绝对数都运用定距尺 度,如:工厂的产值,职工人数,国内生 产总值,城市居民常驻人口数,科学实验 数据,气候温度,湿度.
一,统计数据的计量尺度
第三节 统计数据的搜集方法
二,观察法 1观察法及特点:运用感官或借助科学仪器, 可替代直接发问.4个特点. 2类型——直接和间接,对人和对物,参与和 非参与 3程序——5步 4评价——优缺点第三节 统Fra bibliotek数据的搜集方法
三,实验法 1实验法及特点:实验环境下,3个特点 2类型——两类 3程序——5步 4评价——优缺点.
三,调查项目和调查表
调查项目以表格形式体现,即调查表. 调查表的形式: 一览表——许多调查单位填写一张表. 单一表——每个调查单位填一份表格. 调查表由表头,表体和表外附加三部分组成. ① 表头是调查表的名称,用来说明调查的内容,被 调查单位的名称,性质,隶属关系. ② 表体包括调查项目. ③ 表外附加也称表脚,包括填表人签名,填报日期, 填表说明等.
第四节 数据搜集方案设计
调查方案(Survey plan):指导整个调查过程的纲领性 文件. 一,调查目的 为什么调查,解决什么问题,具有什么样的社会经济 意义. 二,调查对象和调查单位 向谁调查 注意:调查对象是根据调查目的确定的调查研究总体. 调查单位是指所要调查的具体单位,即构成调查对象 中的每一个单位. 例:调查目的是为了获取某地区国有工业企业的产值, 调查对象是所有工业企业,调查单位是每一家工业企 业. 区别于报告单位.报告单位也称填报单位,是负责向 上报告调查内容,提交统计资料的单位.
第2章统计数据的搜集与整理精品PPT课件

▪ 优点:应用范围广、结果正确、直接
▪ 缺点:成本高、研究时间长。
统计学
2-15
统计调查的组织方式
►统计报表
▪ 依据国家统计局或国家各行政管理的规定,自上而下 地统一布置,以一定的原始记录为依据,按照统一的 表式、指标、时间和程序自下而上地逐级提供基本统 计资料的调查方式。
►专门调查
▪ 普查
▪ 抽样调查
▪ 重点调查
►重点单位是指在全体中虽然数目不多,所占比不 大,但调查标志值却占较大比重。
▪ 典型调查
►有意识地选择有典型意义或具有代表性的单位。
统计学
2-16
统计报表
►是我国定期搜集基本统计资料的一种重要形式。 ►特点
▪ 来源于基层单位的原始记录 ▪ 项目稳定,有利于资料积累和动态比较
►种类
▪ 国家、部门和地方统计报表 ▪ 全面统计报表和非全面统计报表 ▪ 定期报表和年报 ▪ 基层表表和综合报表 ▪ 电讯报表和书面报表
►统计调查方法
▪ 现场观察法、报告法、问卷法、访谈法、实验 采集法等。
►统计调查的组织方式
▪ 统计报表 ▪ 专门调查
统计学
2-12
抽样调查方案
►确定调查目的(为什么调查) ►确定调查对象和调查单位
▪ 有许多性质相同的调查单位组成的现象总体。 ▪ 调查单位:所要研究的个体。
►确定调查项目:调查中所要调查单位的特征。 ►设计调查表与问卷设计 ►选择调查方法 ►确定调查时间和调查期限 ►制定调查的组织实施计划
统计学
2-13
统计调查方法
► 现场观察法
▪ 带有明确的目的到现场,直接观察获得数据信息。 ▪ 优点:准确;缺点:成本大
► 报告法(通讯法)
统计学 第二章 统计数据的搜集、整理和显示

(二)实验方式
所谓实验方式,就是运用自然科学的试验 法,通过观测人为安排条件下试验产生的各种 结果并加以记录的方式来获取数据,或通过人 为安排条件下的试验来探求某个或某些因素对 所研究事物的数量影响程度和作用方式,凭借 实验结果来揭示所考察因素与所研究事物之间 的数量因果关系。
1、实验的原则
运用实验方式需要遵循下列两个原则:均衡分散
1、普查
普查是根据特定的统计研究目的而专门组织的 一次性的全面调查,用以收集所研究现象总体的全 面资料(即总体中的所有个体都是观测单位)。 普查的组织方式一般有两种:一是建立专门的 普查机构,配备一定数量的普查人员,对观测单位 直接进行登记。如我国历次的人口普查等。二是利 用观测单位的原始记录和核算资料,颁发调查表, 由观测单位按要求填报。如物资库存普查等。
重点调查的单位可以是一些企业、行业、 也可以是一些地区、城市。此种调查方式的优点是, 所投入的人力、物力少,而又较快地搜集到统计 信息资料。一般来讲,在调查任务只要求掌握基 本情况,而部分单位又能比较集中反映研究项目 和指标时,就可以采用重点调查。
在下列问题中为了得到数据,采用什么调查? • 为了买校服,了解每个学生衣服的尺寸。 • 商检人员在某超市检查出售的饮料的合格率。 • 对占全市工业总产值五分之一的六个大型企 业进行调查,以了解全市工业总产值的基本 情况。
观测性误差
数 据 收 集 误 差
也叫登记性误差或调查性误差,它 是在调查观测的各个环节因工作粗 心或被观测者不愿很好配合而造成 的所收集数据与实际情况不符的误 差,包括计量错误、记录错误、计 算错误、抄写错误、汇总错误、计 算机输入误差等工作误差,以及被 调查者不愿或难以提供真实情况的 误差,有时还存在调查人员弄虚作 假的误差和各种人为因素干扰的误 差。 这部分误差通常是人为造成的,通 过对统计调查资料的严密审核,是 可以发现并加以更正的。观测性误 差则可能存在于任何统计调查。 因样本不能完全代表总体而产生 的估计结果与总体真实数量特征 不符的误差。根据样本不能完全 代表总体的原因不同,代表性误 差又分为系统性代表性误差和偶 然性代表性误差两种。
第二章统计数据的采集与整理

Page 16
3、统计报表制度的种类
(1)按照调查的实施范围不同,可分为国家 统计报表、业务部门统计报表和地方统计报表
(2)按照报送周期不同,可分为定期报表和年报。
(3)按照报送的方式不同,可分为电讯报表和邮 寄报表。
Page 17
17
4、统计报表的资料来源
(1)原始记录:是指基本单位通过一定的表格 , 形式对其产生经营活动的最初直接记录。例如: 工业生产企业的收货单、发货单、出勤记录、 生产记录等,商业企业的发票、收据等。 (2)统计台账:是基本单位根据填报统计报 表的要求和实现本单位生产经营管理的需要而 设置的,将原始记录按时间顺序设置的系统积 累统计资料的表册。例如,工业生产企业的设 备台账、产品台账、工时台账等。
Page 4
4
2、静态数据和动态数据 静态数据是指被调查的总体现象在一定时间 一定空间表现的最终成果。
动态数据是指被调查的总体现象在某一时期内 连续变动的最终成果。
静态数据可以通过直接调查取得,动态数据则 只能通过连续的登记取得。
Page 5
5
二、统计数据的采集及分类
统计数据的采集又称为统计调查,就是根据调查 的任务和要求,采取科学的调查方法,有目的、
Page 20
20
(2)填表说明。它是对统计报表的统计范围、 指标等作出的规定,具体有: 填报范围:即统计报表的范围,规定每种统计 报表的报告单位和填报单位,各级统计部门与主管 部门的范围等。 指标解释:对列入表的统计指标的口径,计算 方法以及其它有关问题的具体说明。 分类目标:有关统计报表主栏中应进行填报的 有关项目的分类。 ④其他有关事项的规定:除了以上各项规定以 外的一些注意事项,如:报送日期,报送方式, 报送份数等。
统计与数据分析基础教学教案

统计与数据分析基础教学教案第一章:统计学概述1.1 统计学的定义与作用解释统计学的概念及其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强调统计学在数据分析中的重要性1.2 统计数据的类型介绍分类数据和数值数据的区别展示如何收集和整理统计数据1.3 统计学的基本概念介绍众数、平均数、中位数等描述统计量解释数据分布、集中趋势和离散程度的概念第二章:概率论基础2.1 概率的定义与计算解释概率的基本原理和随机事件的概率计算介绍条件概率和独立事件的概率计算2.2 概率分布讲解离散型随机变量的概率分布,如二项分布、泊松分布等介绍连续型随机变量的概率密度函数,如正态分布、均匀分布等2.3 期望值和方差解释期望值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讲解方差的概念及其在衡量数据离散程度中的应用第三章:描述性统计分析3.1 频数分布与频率分布展示如何构建频数分布表和频率分布表强调频数分布和频率分布在数据描述中的作用3.2 图表展示数据介绍条形图、折线图、饼图等图表的绘制方法强调图表在数据展示和分析中的重要性3.3 统计量度量数据讲解众数、平均数、中位数等描述统计量的计算方法强调不同统计量在数据描述中的应用场景第四章:概率分布与统计推断4.1 假设检验介绍假设检验的基本概念和原理讲解单样本t检验和两样本t检验的步骤和应用4.2 置信区间解释置信区间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展示如何使用置信区间估计总体参数4.3 假设检验与置信区间的比较强调假设检验和置信区间的区别和联系介绍不同情况下选择假设检验或置信区间的原则第五章:回归分析与相关分析5.1 线性回归介绍线性回归模型的概念及其应用讲解线性回归方程的估计和预测方法5.2 多元回归分析介绍多元回归模型的概念及其应用讲解多元回归方程的估计和预测方法5.3 相关分析解释相关系数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强调相关分析在衡量变量之间关系中的应用第六章:统计软件与应用6.1 统计软件介绍介绍常用的统计软件及其功能强调统计软件在数据分析中的重要性6.2 数据导入与清洗展示如何将数据导入统计软件讲解数据清洗的方法和技巧6.3 数据分析与可视化展示如何使用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强调数据可视化在数据分析中的重要性第七章:时间序列分析7.1 时间序列概述介绍时间序列的概念及其在数据分析中的应用强调时间序列分析在预测和趋势分析中的重要性7.2 时间序列的平稳性检验讲解平稳时间序列和非平稳时间序列的概念展示如何进行时间序列的平稳性检验7.3 时间序列模型介绍自回归模型、移动平均模型等时间序列模型讲解时间序列模型的选择和参数估计方法第八章:贝叶斯统计与数据分析8.1 贝叶斯统计概述介绍贝叶斯统计的基本概念及其与经典统计的区别强调贝叶斯统计在数据分析中的优势和应用8.2 贝叶斯推断讲解贝叶斯推断的原理和方法展示如何利用贝叶斯推断估计参数和构建模型8.3 贝叶斯数据分析实例介绍贝叶斯数据分析在实际应用中的案例强调贝叶斯统计在解决复杂数据分析问题中的作用第九章:大数据与数据分析9.1 大数据概述介绍大数据的概念、特征和挑战强调大数据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和应用前景9.2 大数据分析方法讲解大数据分析的基本方法和技术展示如何利用大数据分析挖掘有价值的信息9.3 大数据应用案例介绍大数据在各个领域的应用案例强调大数据分析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第十章:统计与数据分析的未来发展10.1 统计学的发展趋势探讨统计学在未来发展中的方向和挑战强调统计学在应对复杂数据和问题中的创新能力10.2 数据分析的新技术介绍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等新技术在数据分析中的应用强调新技术在提高数据分析效率和准确性的作用10.3 统计与数据分析的教育与培训探讨统计与数据分析教育和培训的重要性强调终身学习和不断提升数据分析能力在职业生涯中的价值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环节1:统计学的定义与作用重点环节2:概率的定义与计算重点环节3:假设检验重点环节4:线性回归重点环节5:大数据分析方法重点环节6:统计学的发展趋势难点环节1:概率分布的计算难点解析:概率分布的计算方法,包括离散型随机变量和连续型随机变量的概率分布。
管理统计学 第二章 统计数据的搜集与整理

• 计算相对数的基本公式为:
相 对 数 =比 较 数 值 ( 比 数 ) 基 础 数 值 ( 基 数 )
• 相对数的种类很多,根据其表现形式可分为两类:
一类是有名数,即凡是由两个性质不同而又有联系的绝对 数或平均数指标对比计算所得的相对数,一般都是有名数,而 且多用复合计量单位,如人口密度、人均占有土地和人均国内 生产总值等。
• 总体和个体的概念不是固定不变的, 均工资水平、学生的智商。
我们能否得到A部队的患病率较高的结论。 一家移动 公司最近宣布它将从东南亚运营机构裁减80名职员。
随着研究目的的不同,它们二者是会 也就是说,数值可以是区间内的任意点。
询问法、观察法和实验法三种。
统计总体按其包含的单位数分,可分成:有限总体和无限总体两类。
– 询问法、观察法和实验法三种。 我们关心什么变量?变量的性质是什么?
也就是说,离散变量表现为某些数值,各个可能的数值之间存在间隙。
定性
– 除了以上三种主要的调查方法外,还有计算机 连续变量:如果得到的一组可能结果是区间集合内的任意数值,那么我们称这种定量变量为连续变量。
相对数通常用百分比、千分比或万分比等来表示。
根据Gallop公司的调查结果,我们很想证实是否 有足够的证据让我们得出以下结论:80%以上的 消费者愿意通过互联网利用信用卡进行购物。
1.我们关心什么变量?变量的性质是什么?
2.测量指标是什么?
【例2-3】 在下列事项中采用什么测量指标 能够最好地描述相关信息?
A.一家移动 公司最近宣布它将从东南亚运营机构裁减80名职员。 B.天气预报说,昨天下午1点53分观察到的温度值突破了新加坡的 记录。 C.一家大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想要调查员工是否对在职培训感到满
统计学基础复习提纲复习内容统计数据数据搜集

统计学基础复习提纲复习内容:第一章:统计数据;第二章;数据搜集;第四章:数据分布特征的测度;第五章:抽样与参数估计;第六章:假设检验;第七章:相关与回归分析;第八章:时间序列分析和预测:第九章:指数。
重点内容:第一章统计和数据(1)统计的概念和应用(2)统计数据类型:分类数据、顺序数据、数值型数据;观测数据和实验数据;截面和时间序列数据。
(3)统计中的基本概念:总体与样本;参数与统计量;变量。
第二章数据搜集(1)数据来源:直接来源和间接来源(2)调查设计:调查方案设计和调查问卷设计(3)统计数据质量第四章数据分布特征的测度(1)集中趋势的测度:平均数;中位数和分位数;众数(2)离散程度的度量:极差和四分位差;平均差;方程和标准差;离散系数(3)偏态与峰态度量:偏态系数;峰态系数第五、六章参数估计与假设检验(1)参数估计的基本原理:点估计与区间估计(2)总体均值的区间估计和总体比率的区间估计(3)样本容量的确定(4)假设检验的基本原理:原假设与备择假设;两类错误与显著性水平;检验统计量与拒绝域。
(5)总体均值的检验:大样本检验方法;小样本检验方法。
第七章相关与回归分析(1)变量间关系度量:相关关系的描述和测度;散点图与离散系数。
(2)一元线性回归:一元线性回归模型;参数的最小二乘估计;回归方程的拟合优度;显著性检验。
(3)利用回归房产进行估计和预测第八章时间序列分析与预测(1)时间序列的分解和描述:图形描述;增长率分析(2)预测方法的选择和估计(3)平稳序列的预测:移动平均法;指数平滑法(4)趋势序列的预测:线性趋势预测;非线性趋势预测平均数:x 二2 4 10 11| 14 151096 9.610(2-9.6)2(4-9.6)2 川(15-9.6)2n -110-12、一家公司在招收职员时,首先要进行两项能力测试。
在A 测试中,其平均分数是100分, 标准差是15分;在B 项测试中,其平均数是 400分,标准分数是50分。
统计学第二章

一、统计数据的类型和来源
1. 统计调查概述
(1)统计调查的定义和意义。 ①统计调查的定义。统计调查是按照统计任务的要求, 运用科学的调查方法,有计划、有组织地向社会实际收集各项 资料的过程。统计资料的收集内容有两方面:一是直接收集反 映被调查者的个体原始资料(又称初级资料);二是根据研究 的目的,收集已经加工、整理出来的,说明现象总体的第二手 资料(又称次级资料)。由于第二手资料来源于原始资料,因 而,统计调查的基本任务是收集社会经济现象的原始资料。
前两类数据也称定性数据或品质数据,后两类数据也称 定量数据或数量数据。
一、统计数据的类型和来源
二、 统计数据的直接来源
统计数据的直接来源主要有两个:一是专门组织 的调查,二是科学试验。专门调查有统计部门进行的 统计调查,也有其他部门或机构为特定目的而进行的 调查,如新产品投放市场前所做的市场调查。专门调 查是取得社会经济数据的重要手段,而科学试验是取 得自然科学数据的主要手段。
一、统计数据的类型和来源
(1)定类尺度。定类尺度也称类别尺度或列名尺度, 是最粗略、最低层次的计量尺度。这种计量尺度只能按照事 物的某种属性对其进行平行的分类或分组。
(2)定序尺度。定序尺度又称顺序尺度,是对客观现 象之间等级差别或顺序差别的一种测度。这种计量尺度不仅 可以将客观现象分成不同的类别,还可以确定这些类别的优 劣或顺序。
一、统计数据的类型和来源
(3)定距数据。定距数据也称区间类别数据,说明的是 事物的数量特征,能够用数值表示。其结果是由定距尺度计量 形成的,表现为数值,可进行加、减运算。
(4)定比数据。定比数据也称比率类别数据,说明的也 是事物的数量特征,能够用数值表示。其结果是由定比尺度计 量形成的,表现为数值,可进行加、减、乘、除运算。
统计学知识点梳理

统计学第一章导论1.1.1 什么是统计学统计学是收集、处理、分析、解释数据并从数据中得出结论的科学。
数据分析所用的方法分为描述统计方法和推断统计方法。
1.2 统计数据的类型1.2.1 分类数据、顺序数据、数值型数据按照所采用的计算尺度不同,可以将统计数据分为分类数据、顺序数据、数值型数据。
分类数据:只能归于某一类别的非数字型数据,它是对事物进行分类的结果,数据表现为类别,是用文字来表示。
例如:支付方式、性别、企业类型等。
顺序数据:只能归于某一有序类别的非数字型数据。
例如:员工对改革措施的态度、产品等级、受教育程度等。
数值型数据:按数字尺度测量的观测值,其结果表现为具体的数值。
例如:年龄、工资、产量等。
统计数据大体上可分为品质数据(定性数据)和数量数据(定量数据、数值型数据)。
1.2.2 观测数据和实验数据按照统计数据的收集方法,可以分为观测数据和实验数据。
观测数据:通过调查或观测而收集的数据。
例如:降雨量、GDP、家庭收入等。
实验数据:在实验中控制实验对象而收集到的数据。
例如:医药实验数据、化学实验数据等。
1.2.3 截面数据和时间序列数据按照被描述的现象与时间的关系,可分类截面数据和时间序列数据。
截面数据:在相同或近似相同的时间点上收集的数据。
例如:2012年我国各省市的GDP。
时间序列数据:同一现象在不同的时间收集的数据。
例如:2000-2012年湖北省的GDP。
1.3.1 总体和样本总体:包含所研究的全部个体(数据)的集合。
样本:从总体中抽取的一部分元素的集合。
1.3.2 参数和统计量参数:用来描述总体特征的概括性数字度量。
统计量:用类描述样本特征的概括性数字度量。
例如:某研究机构准备从某乡镇5万个家庭中抽取1000个家庭用于推断该乡镇所有农村居民家庭的年人均纯收入。
这项研究的总体是5万个家庭;样本是1000个家庭;参数是5万个家庭的人均纯收入;统计量是1000个家庭的人均纯收入。
第二章数据的搜集2.1 数据的来源2.1.1 数据的间接来源间接来源的数据:如果与研究内容有关的原信息已经存在,我们只是对这些原信息重新加工、整理,使之成为我们进行统计分析可以使用的数据。
第二章统计数据的采集

第二章统计数据的采集学习目标知识目标:了解统计数据的类型;掌握统计数据的搜集组织形式和方法,以及统计数据搜集方案、调查问卷的设计方法。
能力目标:能够设计统计数据搜集方案和调查问卷,并能组织实施统计调查。
第一节统计数据的类型关键词:统计数据;定类数据;定序数据;定距数据;定比数据一、统计数据的计量尺度统计数据是采用某种计量尺度对客观现象进行计量的结果,采用不同的计量尺度会得到不同类型的统计数据。
因而人们在搜集统计数据之前要先对客观现象进行计量或测量。
按照计量学的一般分类方法以及对事物计量的精确程度,可将计量尺度由低级到高级、由粗略到精确分为四个层次:定类尺度、定序尺度、定距尺度和定比尺度。
对客观现象进行计量或测量时,采用不同的计量尺度可以得到不同类型的统计数据,而不同类型的统计数据需要用不同的统计分析方法来进行分析。
(一)定类尺度定类尺度也称类别尺度或列名尺度,是最粗略、最低层次的计量尺度。
这种计量尺度只能按照事物的某种属性对其进行平行的分类或分组。
例如,企业按组织形式分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和公司等。
这种计量尺度只能反映事物之间的类别差,对事物之间的其他差别不能反映。
因而,使用这种尺度对客观现象所作的分类,各类别之间只是并列关系,不能区分彼此的优劣或大小,各类别之间的顺序可以改变。
运用定类尺度计量出的统计数据,通常是通过计算出每一类别中各元素或个体出现的频数或频率来进行分析。
(二)定序尺度定序尺度又称顺序尺度,是对客观现象之间等级差别或顺序差别的一种测度。
这种计量尺度不仅可以将客观现象分成不同的类别,而且还可以确定这些类别的优劣或顺序。
定序尺度的计量结果也表现为类别,但与定类尺度测度的类别不一样,这些类别之间可以比较顺序。
例如,合格产品可以分为优等品、一等品、二等品、三等品等等。
定序尺度对事物的计量要比定类尺度精确一些,但它也只是测度了事物类别之间的顺序,并未测量出类别之间的准确差值。
定序尺度可用于分类,也可以用于统计分析中确定中位数、四分位数、众数等指标的位置。
统计学第二章数据搜集整理

普查的规定
• • • • 规定统一的调查项目 规定统一的标准时点 规定统一的普查周期 例如:第六次人口普查,调查表,性别、年龄、 民族、受教育程度、行业、职业、迁移流动、社 会保障、婚姻生育、死亡、住房情况等 • 截止时间,标准时点是2010年11月1日零时 • 人口普查的周期是10年,2000年,2010年
频率
fi
fi
fi :第i组频数
32
(2)频率的性质 (A )
0
fi
1 fi
(B ) (3)频数密度与频率密度(消除异距分组对频数影响) (A) (2.7) 频数密度=频数/组距 (B) (2.8) 频率密度=频率/组距 各组频数密度与各组组距乘积之和等于总体单位数,各 组频率密度与各组组距乘积之和等于1.
29
组数的确定(H.A.Struges经验公 式)
•
n = 1 + 3.3logN
N – 24 – 44 – 89 – 170 – 359 n 5 6 7 8 9
(斯特杰斯)
• • 15 • 25 • 45 • 90 • 180 • 组距=
30
四、频数(次数)分布
1.频数分布的基本理论
(1)频数分布的定义 在统计分组的基础上,将总体所有单位按某一标志 归类排列,并计算其相应出现的次数。 频数分布是统计整理的重要形式,通过对零乱的、 分散的原始资料进行有次序的整理,形成一系列反映 总体各组之间单位分布状况的数列,即分布数列。
10
• 概率抽样的特点: 1、样本单位按随机原则抽取,排除了主观因素对 选样的影响。 2、根据部分调查的实际资料对调查对象总体的数 量特征作出估计。 3、抽样误差可以事先计算并加以控制。 • 抽样调查的适用场合
第二章第一节统计数据的采集

举例: 人口普查、工业普查、基本单位普查
3、抽样调查
样本
按随机原则从总体中抽取一部分单位进行观察,并且根据 其观察结果,从数量上推算总体数量的一种非全面调查。 特点 目的
是非全面调查中最完善、最有计量科学依据的调查方式
不可能进行全面调查 适用范围: 不必要进行全面调查 对全面调查加以修正补充 举例: 产品质量检验,城乡居民家庭收支情况调查
第一节 统计调查
一、统计调查的概念与任务
概念: 统计调查是根据统计研究的目的和要求, 采用科学的方法,有组织、有计划地针对调查 对象采集统计资料的工作过程。 任务:
根据统计指标和指标体系,通过具体的统计 调查,取得反映社会经济现象及其内在联系的原 始统计资料。
统计设计的内容: 一、明确统计研究的任务和目的。
举例: 对先进或后进典型单位的调查
三种调查方式的区别:
情况
五、数据采集的具体操作方法
(一)直接观察法
(二)报告法
(三)访问法
(四)文献法
(五)问卷法
七、统计数据的间接来源
(一)查阅公开出版物
(二)向政府统计机构咨询
(三)向其他机构咨询 (四)上网查询
调查内容:被调 查单位需要登记 的各个项目,即 调查单位标志和 有关情况。
调查表: 将调查项目按一定的顺序排列在表格上,是
调查方案的核心部分,是调查内容的具体化。
由表头、表体和表脚三部分组成。
单一表:将每个调查单位的项目登 记在一张表上 一览表:将许多调查单位和相应的项 目登记在同一张表上
姓 名
第二章 统计调查与统计整理
统计工作的步骤:
统计调查 (数据的采集) 数据的提供和管理 统计分析
请回 答
第二章统计数据资料的搜集与整理

分类:
按报送范围: 全面报表——要求调查对象中的每一个 单位均要填报 非全面报表——只要求一部分调查单位 填报 按报送日期: 月报、季报、年报 月报内容简单、时效性强 年报内容比较全面
(二)报告法
基层单位根据上级的要求,以各种原始 记录与核算资料为基础,搜集各种资料, 逐级上报给有关部门
统计报表制度
(三)观察与实验
调查者通过直接的观察或实验获得数据 的一种方法
1.直接观察法
是指就调查对象的行动和意识,调查人 员边观察边记录以收集信息的方法
由于调查人员不是强行介入,受访者无 需任何反应,因而常能够在被观测者不 觉察的情况下获得信息资料
第二章 统计数据资料的搜集与整理
第一节 统计数据资料的来源
一、统计数据资料的来源渠道 直接来源
是通过直接的调查获得的原始数据, 一般称之为第一手或直接的统计数据 主要通过统计调查获得 间接来源 是别人调查的数据,并将这些数据进 行加工和汇总后公布的数据,通常称之 为第二手或间接的统计数据
二、统计数据资料的间接来源
内容:
表式 由国家统计部门根据研究的任务 与目的而专门设计制定的统计报表表格, 用于搜集统计资料。是统计报表制度的 主体
填表说明 是对统计报表的统计范围、 指标等做出的规定,具体有填报范围、 指标解释、分类目录、其他有关事项的 规定
(四)重点调查
概念:是在调查对象中选择一部分重点 单位进行的一种非全面调查。
市场调查和社会调查常用方法
2.邮寄调查
是通过邮寄或宣传媒体等方式将调查表 或调查问卷送至被调查者手中,由被调 查者填写,然后将调查表寄回或投放到 指定收集点的一种调查方法
统计学(第四版)袁卫 庞皓 贾俊平 杨灿 (02)第2章 统计数据的描述(袁卫)

n
2. 各变量值与平均数的离差平方和最小
(x
i 1
5 - 36
i
x ) min
2
统计学
STATISTICS
几何平均数
统计学
STATISTICS
几何平均数
(geometric mean)
n 个变量值乘积的 n 次方根 2. 适用于对比率数据的平均 3. 主要用于计算平均增长率 4. 计算公式为
QM
25%
QU
2. 不受极端值的影响 3. 主要用于顺序数据,也可用于数值型数据, 但不能用于分类数据
5 - 27
统计学
STATISTICS
四分位数
(位置的确定)
n 1 QL 位置 4 Q 位置 3(n 1) U 4 n QL 位置 4 Q 位置 3n U 4
去掉大小两端的若干数值后计算中间数 据的均值 2. 在电视大奖赛、体育比赛及需要人们进行 综合评价的比赛项目中已得到广泛应用 3. 计算公式为
1.
x
5 - 41
x( n 1) x( n 2) x( n n ) n 2 n
1 2
n 表示观察值的个数;α表示切尾系数,0
f
i
i i
样本平均数
5 - 34
f
i 1
i
统计学
STATISTICS
加权平均数 (例题分析)
x
x f
i 1 k
k
i i
f
i 1
i
3110 103.67 (件) 30
5 - 35
统计学
STATISTICS
平均数
《统计学原理》国开(电大)形成性考核答案集

《统计学原理》国开(电大)形成性考核答案集第一章统计学导论1.1 统计学的定义与应用问题1: 统计学的定义是什么?{统计学是研究数据收集、整理、分析和解释的科学,旨在通过量化的方法来揭示和理解现象的规律性和内在联系。
}问题2: 统计学在哪些领域中有应用?{统计学在众多领域中都有应用,包括但不限于经济学、生物学、医学、工程学、心理学、社会科学和商业管理等。
}1.2 统计数据的类型问题3: 定量数据和定性数据的区别是什么?{定量数据是数值化的,可以进行数学运算的数据,而定性数据则是非数值化的,通常表现为类别或属性。
}1.3 统计数据的来源问题4: 描述性统计和推理性统计的区别是什么?{描述性统计旨在对数据进行总结和描述,而推理性统计则通过样本数据来对总体进行推断和预测。
}第二章数据的收集与整理2.1 调查问卷设计问题5: 如何设计一个有效的调查问卷?{设计有效的调查问卷需要明确调查目的,选择合适的调查方法,确保问题的清晰性和逻辑性,避免引导性问题,并考虑隐私和伦理问题。
}2.2 数据整理与图表展示问题6: 什么是频数和频率分布表?{频数是指某个数值出现的次数,频率分布表则是将数据按照一定的区间分组,列出每个组的频数和频率。
}第三章描述性统计分析3.1 频数与频率分布问题7: 如何计算累积频率?{累积频率是指将数据从小到大排序后,从最小值开始累加各个数值的频率,直到该累计频率达到或超过某个指定的概率。
}3.2 统计量度问题8: 什么是众数、中位数和平均数?{众数是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值,中位数是将数据从小到大排列后位于中间位置的数值,平均数则是所有数值加和后除以数值的个数。
}3.3 离散程度的度量问题9: 方差和标准差的定义是什么?{方差是衡量数据分布离散程度的统计量,它是各个数值与其平均数差值的平方的期望值;标准差是方差的平方根,用于衡量数据分布的离散程度。
}第四章推理性统计分析4.1 概率论基础问题10: 什么是随机变量和概率分布?{随机变量是一个将试验的所有可能结果映射到实数上的函数,概率分布则是描述随机变量取各种可能值的概率。
第二章统计数据的搜集与整理

第⼆章统计数据的搜集与整理第⼆章统计数据的搜集与整理(⼀)教学⽬的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统计数据搜集与整理的基本理论与⽅法,掌握各种⽅法的特性。
(⼆)基本要求要求灵活运⽤各种数据搜集的⽅式⽅法,并对所得数据进⾏加⼯整理,为以后各章学习打下基础。
(三)教学要点1、数据搜集的⽅式⽅法;2、统计调查⽅案的设计;3、统计分组;4、变量数列的编制;5、统计数据的显⽰。
(四)教学时数9课时(五)教学内容本章共分四节:第⼀节数据的计量与类型⼀、数据的计量尺度在计量学的⼀般分类⽅法中,依据对事物计量的精确程度,可将所采⽤的计量尺度由低级到⾼级、由粗略到精确分为四个层次,即名类尺度、顺序尺度、区间尺度和⽐尺度。
1.定类尺度定类尺度(Nominal scale,亦称分类尺度、列名尺度等)是这样⼀种品质标志,按照它可对研究客体进⾏平⾏的分类或分组,使同类同质,异类异质。
例如,按照性别将⼈⼝分为男、⼥两类;按照经济性质将企业分为国有、集体、私营、混合制企业等。
这⾥的“性别”和“经济性质”就是两种名类尺度。
名类尺度是最粗略、计量层次最低的计量尺度,利⽤它只可测度事物之间的类别差,⽽不能了解各类之间的其他差别。
名类尺度计量的结果表现为某种类别,但为了便于统计处理,例如为了计算和识别,也可⽤不同数字或编码表⽰不同类别。
⽐如⽤1表⽰男,0表⽰⼥;⽤1表⽰国有企业,2表⽰集体企业,3表⽰私营企业,等等。
这些数字只是不同类别的代码,决不意味着它区分了⼤⼩,更不能进⾏任何数学运算。
名类尺度能对事物做最基本的测度,是其他计量尺度的基础。
2.定序尺度定序尺度(Ordinal scale,亦称序数尺度、顺位尺度等)是这样⼀种品质标志,利⽤它不仅能将事物分成不同的类别,还可确定这些类别的等级差别或序列差别。
例如“产品等级”就是⼀种测度产品质量好坏的顺序尺度,它可将产品分为⼀等品、⼆等品、三等品、次品等;“考试成绩”也是⼀种顺序尺度,它可将成绩分为优、良、中、及格、不及格等;“对某⼀事物的态度”作为⼀种顺序尺度,可将⼈们的态度分为⾮常同意、同意、保持中⽴、不同意、⾮常不同意,等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典型调查
• 典型调查是根据研究目的,在对总体进行 全面分析基础上,从调查对象中有意识地 选取若干具有典型意义的或具有代表性的 单位进行的调查。其特点是调查单位少, 调查单位是有意识选出的,具有灵活性和 时效性。非全面调查。 • 典型调查是从个别中了解一般,由个性中 了解共性的一种调查方法。
(2)普查
• 优点:数据更全面系统、准确、可靠,可 使资料分组更详细。
• 组织方式:组织专门机构,或利用调查单 位组织系统和平时记录及核算资料。
(3)抽样调查
• 抽样调查是一种非全面调查,在全部调查 单位中,按照随机原则抽取一部分单位组 成样本,并用样本的调查结果来推断总体 数量特征的一种调查方法。 • 特点:随机原则,以样本推算总体。
变量的准确定义与变量选择
• • • • • • 变量:说明现象某种特征的概念或名称。 变量的种类: (1)分类变量:“性别”、“产业类型” (2)顺序变量:“人的受教育程度” (3)数值型变量:“商品销售额” 大多数情况下,变量指的是数值型变量。
2.2 统计数据的来源
• 观测数据:是调查者通过对被调查者调查 或测量而得到的结果,这些数据是现实存 在的、在没有人为控制的条件下得到的。 • 实验数据:是人们在实验中通过控制实验 对象而得到的结果。如对某种农作物进行 品种实验,对抵抗某种病毒的新疫苗疗效 实验等。
2.3 统计调查方案的设计
• • • • • • (1)确定调查的目的 (2)确定调查对象和调查单位 (3)确定调查项目 (4)确定调查的时间、地点和调查期限 (5)制定调查的组织计划 (6)选择调查方法
(1)确定调查的目的
• 为什么要进行调查,调查要解决什么 问题
(2)确定调查对象和调查单位
(1)统计报表
• 统计报表是按照国家有关法规的规定,自 上而下地统一布置,自下而上地逐级提供 基本统计资料的一种调查方式。格式比较 固定,缺乏灵活性,基层负担重,易受行 政干扰,只能作为补充性的调查方法。
• 按实施范围不同,可分为国家、部门和地 方统计报表
(1)统计报表
• 按调查范围不同,分全面报表和非全面报 表
2.5 统计调查方式
• 按实地观察的总体单位的全面与否(按调 查对象所包括的范围的不同),分为全面 调查(对调查对象的全部总体单位都进行 调查)和非全面调查(只对调查对象的一 部分单位进行调查)。
2.5 统计调查方式
• • • • • (1)统计报表 (2)普查 (3)抽样调查 (4)重点调查 (5)典型调查
2.2 统计数据的来源
• 初级数据(直接获取的数据):如果数据 分析和数据采集—编辑置于同一整体方案指 导下,从原始数据的载体或提供者那里采 集数据,继而进行分析,就称统计分析使 用的是初级数据。 • 次级数据(间接获取的数据):如果进行 分析时数据来自本项统计活动之外的数据 采集和编辑结果,就称统计分析使用的是 次级数据。
• 调查对象:我们需要进行研究的总体 范围,即调查总体 • 调查单位:我们所要研究的总体单位, 也即所要登记的标志的承担者 • 调查单位与填报单位
(3)确定调查的项目
• 调查项目:向调查单位询问的事项, 即总体单位的标志 • 以表格形式或问题形式出现
• 调查问卷一般由题目、说明信、指导 语、被调查者基本情况、问题、答案、 编码等几部分组成。
• 按报送周期长短不同,分为月报、季报、 半年报和年报 • 按填报单位的不同,分基层报表和综合报 表 • 按报送方式的不同,可分为电讯报表(电 报、电话、电脑网络和传真)和邮寄报表
(2)普查
• 普查是为了某一特定目的而专门组织的一 次性全面调查。
• 特点:通常是一次性的或周期性的,需要 规定统一的标准调查时间,数据一般比较 准确,可以为抽样调查或其他调查提供依 据,使用范围较窄,只能调查一些特定现 象。
(2)访问法
• 电话访问:调查者通过电话与被调查者交 谈从而获得调查资料。
• 电话访问优点:速度快、费用低、回答率 高; • 电话访问缺点:不适宜对复杂问题的调查, 调查对象有一定的局限性。
(3)邮寄法
• 又称通讯法,由统计调查机构将设计好的 调查表格邮寄给被调查者,然后被调查者 将填写好的调查表寄回。 • 优点:调查面广、费用低、调查结果客观;
(5)制定调查的组织计划
• 调查工作的组织计划包括领导机构、 参加人员及人员培训、调查机构、宣 传教育、调查步骤、调查经费和后勤 保障等问题
(6)选择调查方法
• 调查过程中调查人员与被调查者的具 体接触方法。主要包括:实地调查法、 访问法、邮寄法、实验法、文献法
2.4 统计调查方法
• • • • • (1)实地调查法 (2)访问法 (3)邮寄法 (4)实验法 (5)文献法
美国政府机构 人口普查局 联邦储备局 网址 数据内容
http://www.census.go 人口和家庭等 v http://www.bog.frb.fe 货币供应、信 誉、汇率等
http://www.whitehous 财政收入、支 预算编制办公室 /omb 出、债券等 商务部 商业、工业等
2.1 统计数据的计量尺度
• (2)顺序数据:对现象进行分类的结果, 但结果有顺序,如人的受教育程度可分为 文盲、小学、初中、高中、中专、大专、 大学、研究生;顺序数据也可用数字代码 来表示,如1表示文盲,2表示小学,3表示 初中等。
2.1 统计数据的计量尺度
• (3)数值型数据:使用自然单位或度量衡 单位、价值单位对现象进行计量的结果, 结果表现为具体的数值。 • 分类数据和顺序数据称为定性数据或品质 数据,数值型数据称为定量数据或数量数 据。
– 样本量的大小 – 总体的变异性
登记性误差
1. 由于统计调查各个环节的工作(如计量、 登记、计算)不准确造成的误差,但并非 调查者的主观故意 2. 从理论上讲,这类误差可避免 3. 存在于所有的调查之中
变量测量尺度
• 比率尺度(ratio scale):一个变量的两个 值X1和X2,比率X1/X2和距离(X2-X1)都有意 义,X2X1或X2X1之类的比较也有意义 • 区间尺度(interval scale):距离(X2-X1) 和比较( X2X1或X2X1 )都有意义,但比 率( X1/X2 )无意义
(3)确定调查的项目
• 问卷的设计形式: 1)自由询问式 2)二项选择式 3)多项选择式 4)顺位式 5)赋值评价式
(4)确定调查时间、地点和调查期限 • 调查时间:调查资料所属的时点或时 期 • 调查地点:调查数据的所属空间
• 调查期限:调查工作进行的起讫时间, 包括搜集资料和报送资料的整个工作 所需的时间
统计数据的误差
偏差
统计数据的 误差 代表性误差 抽样误差 登记性误差
代表性误差
1. 利用样本推断总体时产生的误差
2. 包括偏差(破坏了抽样的随机原则而产生 的误差)和抽样误差(遵守随机原则但可 能抽到各种不同的样本而产生的误差) 3. 抽样误差绝对存在,不可避免,可计量, 可控制,只出现在非全面调查中 4. 影响抽样误差大小的因素
第二章 统计数据的搜集
本章内容
• • • • • • 2.1 统计数据计量尺度 2.2 统计数据的来源 2.3 统计调查方案的设计 2.4 统计调查方法 2.5 统计调查方式 2.6 统计数据的质量
2.1 统计数据的计量尺度
• 统计数据是对现象进行计量的结果。
• 根据所用计量尺度的不同,统计数据可分 为 • (1)分类数据:对现象分类的结果,如人 口按性别分为男和女两类;分类数据可以 用数字代码来表示,如用1表示男性,0表 示女性。
• 优点:社会投入少,具有很高的精度,可 以测算抽样误差,减少了行政干预,具有 较高的准确性和真实性。
(4)重点调查
• 重点调查是一种非全面调查,是从调查对 象的全部单位中选择一部分重点单位进行 调查的一种方法。 • 重点单位是指总体中具有举足轻重的那些 单位,这些单位数目可能不多,但它们的 标志总量却占总体标志总量的绝大部分, 可以通过重点单位反映总体的基本情况。
各类统计调查的特点 调查范围 统计报表 全面或非全面 普查 抽样调查 重点调查 典型调查 全面 非全面 非全面 非全面 调查时间 经常 一时 经常或一时 一时 组织形式 报表制度 专门调查 专门调查 专门调查
经常或一时 报表或专门
2.6统计数据的质量
• 统计数据的误差:调查活动所得到的数据 资料与总体真实数据之间的差异。 • 一般有登记性误差和代表性误差两种。
(1)实地调查法
• 又称直接观察法。是调查人员到现场对被 调查对象进行实地点数和计量。例如,企 业对商品库存数量进行的盘点等。 • 优点:准确、可靠
• 缺点:花费的人力、物力、时间较多,不 能获得历史统计资料
(2)访问法
• 又称采访法。可分现场访问和电话访问两 种。
• 现场访问:调查者按照调查项目的要求直 接面对被调查者现场访问而得资料。 • 现场访问优点:真实性强、偏差小、调查 表回收率高、灵活性较强; • 现场访问缺点:费用高、受主观因素影响 较大。
• 缺点:调查表回收率低、回收期较长、被 调查者易产生理解上的偏差。
(4)实验法
• 在给定的实验条件下,在一定范围观察总 体现象中各因素之间的变化关系,并做出 相应的分析判断,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该方法常用于市场调查中。
(5)文献法
• 又称报告法:报告单位利用其自己的原始 记录和核算资料,向有关单位提供统计资 料的方法。 • 特点:有统一规定的项目、要求和上报程 序;资料来源于原始记录;调查范围广。 • 缺点:灵活性较差;易受行政干预。
间接取得的数据
1. 统计部门和政府部门公布的有关资料, 如各类统计年鉴 2. 各类经济信息中心、信息咨询机构、专 业调查机构等提供的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