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考研《政治》考前经典总结专题(29)

合集下载

2012年考研《政治》考前知识点预测(共21个)

2012年考研《政治》考前知识点预测(共21个)

同志们、朋友们:回顾90年中国的发展进步,可以得出一个基本结论: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

总结90年的发展历程,我们党保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的根本点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以科学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路,始终保持党开拓前进的精神动力;坚持为了人民、依靠人民,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从人民群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坚持任人唯贤、广纳人才,以事业感召、培养、造就人才,不断增加新鲜血液,始终保持党的蓬勃活力;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正视并及时解决党内存在的突出问题,始终保持党的肌体健康。

全党必须清醒地看到,在世情、国情、党情发生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面临许多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

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的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任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繁重、更为紧迫。

我们必须从新的实际出发,坚持以科学理论指导党的建设,以改革创新精神研究和解决党的建设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着眼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全面认识和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规律,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提高全党思想政治水平。

90年来党的发展历程告诉我们,理论上的成熟是政治上坚定的基础,理论上的与时俱进是行动上锐意进取的前提,思想上的统一是全党步调一致的重要保证。

中国共产党人坚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颠扑不破的科学真理,坚信马克思主义必须随着实践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从来不把马克思主义看成是空洞、僵硬、刻板的教条。

2003-2012年近十年考研政治真题考点汇总(更便于知识点查找和预测)

2003-2012年近十年考研政治真题考点汇总(更便于知识点查找和预测)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以法治国 两岸关系 的根本要求 西藏百万农奴解放纪念日 二十国集团金融峰会 意识的起源和本质 神舟七号 尼泊尔共产党 意识的产生/本质及能动作用 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 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人与自然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交往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社会总资产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国家宏观调控 生产要素按贡献分配的原则 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定义与科学内涵 民主革命时期富农身份的界定
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 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经验 社会主义时期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 收入分配调节和社会公平 性和必要性 和主要原则 原则 改革创新社会管理体制 清朝与美法签订的不平等条约 洋务派创办的新事学堂 游击战争的战略地位 分配公平的重要意义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 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及其意义 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纲领
社会主义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 马中化的两大成果 矛盾
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中国社会的主 社会主义分发达和不发达两个阶段 党的三大作风 要矛盾和当的中心工作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长期共存、相互监督 社会主义本质 生产要素的分配
毛泽东思想形成发展过程中的主要 作品 土地改革总路线 新民主主义社会
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多样化
现象和本质/主次要矛盾/矛盾主 认识的发生和本质/认识的发展过 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对 实践的基本形式;事物存在的质量 理性因素与非理性因素在认识过程 次要方面/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程 立统一规律/真理的具体性 度;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中的的作用 思维方法的本质及其在认识中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商品价值转 配的特点 化为生产价格/垄断价格 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 资本总公式

2012年考研《政治》考前经典总结专题(29)

2012年考研《政治》考前经典总结专题(29)

2012年考研《政治》考前经典总结专题1932.马克思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一命题的主要含义是A.实践是社会历史的客体B.实践是社会历史的本体C.实践是社会历史的主体D.实践是社会生活的本质内容E.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存在方式答案:(DE)33.生产关系的客观性是指A.人们不能自由选择生产关系B.人们不能随意创造或消灭某种生产关系C.生产关系是社会有机体中客观实在的组成部分D.生产关系是社会上层建筑的物质基础E.生产关系是由生产力决定的物质关系答案:(ABCDE)34.以下哪些观点说明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A.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产生而产生B.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而发展C.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社会意识或迟或早必然要相应变化D.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E.在阶级社会中,同社会经济基础相联系的那部分社会意识形式具有阶级性答案:(ABCDE)35.在阶级社会意识形态的性质决定于它所适应的A.人类文明程度 B.社会阶级利益c.社会生产力状况D.社会经济制度性质E.科学技术水平答案:(BD)36.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公德是A.具有法定约束力的行为规范B.最起码的公共生活准则C.个人道德修养的观点 D.协调阶级关系的基本原则E.维护社会秩序的永恒法则答案:(BC)37.法律和道德的区别是A.法律产生于阶级社会;道德比法律古老、长久B.法律是国家立法机关制定或认可,具有强制性;道德依靠社会舆论、信念、传统、教育、习惯来起作用.C.法律只适用于违法行为;道德适用于一切不道德行为D.法律具有阶级性;道德无阶级性E.法律属于政治上层建筑;道德属于思想上层建筑答案:(ABCE)38.文化是指A.观念体系 B.自然的人化C.纯粹的精神现象D.人和社会的存在形式E.一种符号答案:(ABD)39.人的活动的目的性不能抹煞历史的客观性,因为A.人的活动受社会条件制约B.人的活动受盲目必然性的支配C.人的活动受社会关系制约D.人的活动不能改变客观条件E.人的活动受物质生产力制约答案:(ACE)40.“无论哪一种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存在的物质条件在旧社会的胞胎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2012年考研《政治》考前知识点预测(共21个)

2012年考研《政治》考前知识点预测(共21个)

2012考研政治考前知识点预测:推动构建和谐世界1.推动建设和谐世界的时代背景(1)是基于中国历史文化传统的必然选择。

中华民族历来热爱和平、崇尚和睦、追求和谐,在对外交往中始终秉承“和为贵”、“强不执弱”、“富不侮贫”的精神,主张“协和万邦”、“和而不同”。

“和”的思想贯穿于中华文化的整个发展进程,已经深深融人中华民族的血脉里。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等,都是中国传统文化在处理国际关系问题上的生动体现。

推动建设和谐世界的主张,更彰显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

(2)是各国人民的共同企盼。

当今世界,不和谐的阴云仍笼罩在世界上空:局部战争和冲突时起时伏,地区热点问题错综复杂,南北差距进一步拉大,恐怖势力依然猖獗,环境污染、跨国犯罪、严重传染性疾病等全球性问题日益突出。

推动建设和谐世界的主张顺应时代潮流,道出了各国人民的心声。

它是从人类繁荣与和平的高度和负责任大国的视野,勾画出的新的安全观。

2.和谐世界的科学内涵应该是一个民主平等的世界,和睦互信的世界,公正互利的世界,包容开放的世界。

第一,各国相互尊重、平等相待是和谐世界的基本前提。

国家不分大小、贫富、强弱,都是国际社会大家庭的平等一员,都享有自主、自立的权利和应有的尊严。

各国平等相待,尊重彼此选择的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各国的内部事务由本国人民自己决定。

国际事务应由各国通过平等协商解决,而不是由一两个大国说了算,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声音应得到重视,发展中国家的正当利益也应得到维护。

第二,各国互信合作、和睦相处是和谐世界的重要保障。

进入新世纪,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冲突和紧张局势不仅没有缓和迹象,反而有愈演愈烈之势。

战争和冲突不符合世界大多数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

只有各国摒弃冷战思维,通过公平、有效的安全机制,以协商、谈判的方式和平解决国际争端或地区冲突,才能有效维护世界的和平与安全。

也只有加强合作,才能成功应对恐怖主义、跨国犯罪、传染病、环境污染、自然灾害等人类面对的共同课题。

2012年考研《政治》考前经典总结专题(29)

2012年考研《政治》考前经典总结专题(29)

2012年考研《政治》考前经典总结专题9性则对事物的发展起影响作用,加速或延缓事物的发展。

(3)必然性和偶然性相互依存,又相互转化。

①二者相互依存。

必然性存在于偶然性之中。

没有脱离偶然性的纯粹必然性,必然性通过大量的偶然性表现出来。

也没有脱离必然性的纯粹偶然性,偶然性背后隐藏着必然性,偶然性为必然性的发展开辟道路,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补充。

②在一定条件下,二者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如果偶然性不起任何作用的话,那么世界历史就会带有非常神秘的性质。

”(恩格斯)58、本质和现象的辩证关系。

(1)本质和现象是揭示客观事物的内在联系和外在联系相互关系的一对范畴。

(2)本质和现象是对立的,有区别的:①现象是表面、外部的东西,可以直接感知的;而本质是内在的东西,只能通过抽象思维把握。

②现象是个别的、片面的东西;本质则是一般的、共同的东西。

⑧现象是易变的;本质是相对稳定的。

(3)本质和现象又是统一的。

任何本质都会通过现象表现出来,任何现象都表现本质。

假象作为现象也表现本质,是从反面歪曲地表现本质的现象。

(假象可以引起错觉,但假象不是错觉)59、原因和结果的辩证关系。

(1)原因和结果是揭示客观世界中普遍联系着的事物,引起被引起、彼此制约的一对范畴。

原因是引起一定现象的现象。

结果由于原因作用而引起的现象。

(2)因果关系具有时间顺序性,即原因在先,结果在后。

前因后果是因果联系的特点之一,但不是所有先后相继出现的现象都具有因果联系。

判断前后相继的两个现象之间是否具有因果联系,其根本标志是看它们是不是引起被引起的关系。

(选择)(3)原因和结果的区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

如果把两个具有因果联系的现象从普遍联系中抽出来加以考察,原因与结果的区分是确定的,如果把它们放在世界无限发展的链条中去考察,那么原因和结果的区分则是不确定的。

同一个现象是在一种关系中是结果,在另一种关系中则是原因,反之亦然。

(原理背诵)(4)原因和结果相互作用、相互转化、互为因果。

2012年考研《政治》考前经典总结专题(29)

2012年考研《政治》考前经典总结专题(29)

2012年考研《政治》考前经典总结专题8想、意识阻碍事物的发展。

“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

”(列宁)32、在意识的能动作用问题上唯心主义、旧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区别。

唯心主义否认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片面夸大了意识的能动作用,把意识的能动作用绝对化;旧唯物主义只承认物质决定意识,否认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辩证唯物主义不仅承认物质决定意识,还承认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既坚持了唯物论又坚持了辩证法。

“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

”33、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的含义。

(选择原理背诵)(1)世界上各种各样的事物、现象具有共同的本质或共同的本原是物质。

(2)世界上各种各样的事物、现象是物质的不同表现形式。

(3)意识、精神现象也是物质的产物和特殊表现。

(4)人类社会也统一于物质,也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一部分。

(5)物质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是无数物质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物质统一体。

(6)一切从实际出发是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34、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1)人类社会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自然界是人类社会得以产生的物质前提。

(2)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即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过程。

(3)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决定力量,并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4)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精神生活的过程。

(5)社会基本矛盾,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决定着社会历史的一般过程。

(6)人类社会物质性的特殊标志就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所体现的物质性,即它们本身固有的“物质变换”和“物质关系”,并最终体现在作为物质力量的生产力上。

35、庸俗唯物主义的错误。

庸俗唯物主义抹煞意识和物质的区别,把意识也看作物质,认为意识是人脑分泌的特殊物质,否认意识的主观特征。

第二单元辩证法(重要章节)36、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2012年考研《政治》考前经典总结专题(29)

2012年考研《政治》考前经典总结专题(29)

2012年考研《政治》考前经典总结专题12(1)真理和价值是人类活动的两个基本原则,二者既区别又统一。

(2)真理和价值首先是有区别的:真理原则体现客体尺度的要求,要求人们在认识真理时不能考虑人的主体需要和利益,而价值原则体现主体尺度的要求,要求人们的思想和行动要保证主体需要和利益的满足;真理原则主要表明人的活动中的客观制约性,而价值原则主要表明人的活动中的目的性;真理原则是社会活动中的统一性原则,价值原则是社会活动中的多样化原则;真理是一元的,它服从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而价值是多元的,不同的主体有不同的需要、不同的价值要求和价值选择。

(3)真理和价值作为人类活动的两个目标,二者又是统一的。

二者相互联系、相互补充,有机的结合,人类才能合理、有效地进行各种活动。

实现价值的条件价值评价和价值实现问题82、辩证思维的基本方法。

(新增、选择)思维方法的本质、思维方法的作用辩证思维方法是人们正确认识世界的中介,是理论思维的工具。

包括:(1)归纳和演绎的统一。

(2)逻辑和历史的统一。

(3)分析和综合的统一。

(4)由抽象上升到具体。

83、归纳和演绎的统一。

(1)归纳是从个别事实中概括出一般概念、结论的思维方法,是从个别到一般的思维运动;演绎是从一般原理、概念推出个别结论的思维方法,是从一般到个别的思维运动。

(2)归纳和演绎是统一的。

归纳是演绎的基础和补充,没有归纳,演绎的前提就无从产生;演绎是归纳的前导和补充,演绎为归纳提供理论依据和方向。

84、分析和综合方法。

(1)分析的方法是在思维中把事物的整体分解为它的各个组成部分来分别加以研究的逻辑方法。

(2)分析和综合是两种方向相反的思维方法,同时又是相互联系,相互转化,辩证统一的。

一方面,分析是综合的基础,无分析就无综合。

另一方面,分析离不开综合,综合是分析的完成。

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

分析到一定程度,思维就转入综合,综合到一定程度,又开始进一步分析。

85、历史和逻辑的统一。

2012年考研《政治》考前经典总结专题(30)

2012年考研《政治》考前经典总结专题(30)

2012年考研《政治》考前经典总结专题13人类社会的存在方式。

创造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构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即社会的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并对象化为社会的基本结构,即社会的经济结构、政治结构、观念结构。

(4)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社会发展的动力只能形成于人的实践活动之中。

生产实践,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构成了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93、社会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

(1)社会发展同自然过程一样,也是物质运动过程,并包含在总的自然发展过程中。

(2)社会过程同自然过程一样,也是一个客观的、不依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过程。

94、人类社会的有机构成。

(1)人类社会是一个由社会经济结构、社会政治结构、社会观念结构构成的有机整体。

(2)社会经济结构(经济基础)是指同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3)社会政治结构(政治上层建筑)是指一定社会的政治上层建筑及其结合方式。

(4)社会观念结构(意识形态)是指由各种意识形态组成的有机系统。

95、社会基本矛盾及其构成。

社会基本矛盾是贯穿于社会发展过程始终起决定作用的矛盾,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两对矛盾构成。

96、生产力的内在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生产力是重点)(1)生产力是人们解决社会同自然矛盾的实际能力,是人们改造自然使其适应社会需要的现实的客观物质力量。

(2)生产力有三个基本要素:劳动对象、以生产工具为主的劳动资料、劳动者。

其中劳动者是生产力的主导因素,是首要的生产力。

(3)以生产工具为主的劳动资料,是衡量生产力性质和发展水平的客观尺度;是区分不同经济时代的物质标志;是衡量人对自然认识能力高低的物质标志。

劳动资料不等于生产资料97、生产力的物质性、社会性和历史性。

(选择)(1)生产力的物质性:物质性等值于客观性①人们不能自由选择生产力。

人们只能在既定的、现存的生产力基础上进行生产。

②生产力是前人实践活动的客观结果,是既得的东西,是不能自由选择的。

2012年考研《政治》考前知识点预测(共21个)

2012年考研《政治》考前知识点预测(共21个)

二、34题还有一种可能用哲学原理分析政治经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原理:社会基本矛盾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是人类社会的基本规律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在社会生产中,生产力是生产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的社会形式,二者的有机结合和统一,构成社会的生产方式。

其中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而生产关系又反作用于生产力。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这种矛盾运动循环往复、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发展,进而推动整个社会逐步走向高级阶段。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这种决定具体表现在: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其主要表现为: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反作用的实际过程和情形是十分复杂的。

新的生产关系总体上基本适合生产力发展,但并不排除它的某些环节或方面不适合生产力状况而阻碍其发展;旧的生产关系总体上基本不适合生产力发展,但也不排除它的某些环节或方面的调整和改变,能够暂时地、局部地对生产力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的原理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首先,它为正确认识社会和历史提供了基本观点和方法。

其次,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重要依据。

2、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关系及矛盾运动第一、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具体表现在:经济基础的需要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

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

由于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决定经济基础的性质,因而它必然在上层建筑领域也占统治地位,并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

经济基础的变化发展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化发展及其方向。

上层建筑的各个部分由于具有不同程度的相对独立性,其改变有早有晚、有快有慢。

这种情况决定了上层建筑中思想文化领域里新旧斗争的长期性。

2012年考研《政治》考前经典总结专题(30)

2012年考研《政治》考前经典总结专题(30)

2012年考研《政治》考前经典总结专题7量对象化为客观实在,创造出一个属人的对象世界。

(2)指实践具有物质的、客观的、感性的性质和形式。

这一含义把实践与作为人以观念的方式,如认识、理论活动等把客体的活动区别开来。

(3)实践标志着人对世界的实践把握。

23、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哲学的物质性=客观性)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是说实践规定了人的本质,人只有通过实践才成其为人,才表现为人,才能生存和发展。

具体表现在:(1)实践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前提。

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就是必须能够生活,所以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物质生活本身”。

正是这种实践活动不断地创造着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条件。

(2)人的意识是在实践中生成、实现和确证的。

正是在实践过程中人的意识产生,使人的生命活动成为有意识的生命活动,人成为有意识的社会存在物。

(3)人类活动方式的一切社会关系都是在实践活动中生成的。

人在实践活动中“创造、生产人的社会关系、社会本质”,从而使自己成为社会存在物。

(4)人在实践活动中把自己从动物界提升出来,创造出了人之为人的一切特征。

所以,实践构成人类的特殊生命形式。

24、实践的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

(1)实践的基本特征:实践是人们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实践的特点是:①客观物质性;②自觉能动性;③社会历史性;④直接现实性。

=对象性活动(最主要的特点)(2)实践有三大基本形式:生产实践、社会实践、科学实验,其中生产实践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主体是目的,客体是手段25、人对物质世界实践把握的主要环节。

人对物质世界实践把握包括四个主要环节:(1)实践决策:就是确定未来行动目标和从两个以上实现目标的行动方案中选择一个合理方案的分析判断过程。

科学决策,是人对物质世界实践把握的关键环节。

(2)实践目标的制定:目标既是实践活动的初始环节,也是实践活动的内控因素,它贯穿和渗透于整个实践过程以及结果之中。

确立实践目标的过程,就是于实际改造客体之前在思维中对客体进行改造,在观念中预先规定活动的结果,形成关于理想客体的观念模型的过程。

2012年考研《政治》考前知识点预测(共21个)

2012年考研《政治》考前知识点预测(共21个)

2012年考研《政治》考前知识点预测(4)(一)我国宪法规定的基本制度1.宪法的特征和基本原则(1)宪法的特征第一,在内容上,宪法规定国家生活中最根本最重要的方面。

第二,在效力上,宪法的法律效力最高。

第三,在制定和修改程序上,宪法比其他法律更为严格。

(2)宪法的基本原则①党的领导原则②人民主权原则③公民权利原则④法治原则⑤民主集中制原则2.我国的国家制度(1)人民民主专政制度(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3)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5)基层群众自治制度(6)基本经济制度3.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1)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第一,平等权。

是公民实现其他权利的前提与基础。

第二,政治权利和自由。

第三,宗教信仰自由。

第四,人身自由权。

狭义的人身自由主要指公民的身体不受非法侵犯,广义的人身自由则还包括与狭义人身自由相关联的人格尊严、住宅不受侵犯、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保护等与公民个人生活有关的权利和自由。

第五,批评、建议、申诉、控告、检举权和取得国家赔偿权。

第六,社会经济权。

主要包括:一是财产权,二是劳动权,三是休息权,四是物质帮助权。

第七,文化教育权。

第八,特定主体权利。

宪法中的这些特定主体具体是指妇女、离退休人员、军烈属、母亲、儿童、老人、青少年、华侨等。

(2)我国公民的基本义务第一,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团结。

第二,遵守宪法和法律。

第三,维护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

第四,保卫祖国、依法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

第五,依法纳税。

第六,其他义务。

除上述义务外,我国《宪法》还规定,夫妻双方有实行计划生育的义务,父母有抚养教育未成年子女的义务,成年子女有赡养扶助父母的义务。

4.我国的国家机构(1)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职权包括行使国家立法权,选举、决定和罢免国家机关领导人,决定国家重大事项,监督其他国家机关的工作等。

(2)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行使公布法律、任免国务院组成人员等重要职权。

2012年考研《政治》考前经典总结专题(30)

2012年考研《政治》考前经典总结专题(30)

2012年考研《政治》考前经典总结专题6①创立了唯物主义历史观,结束了社会历史领域中唯心史观的统治地位。

②结束了旧唯物主义缺乏能动原则的状况。

③为无产阶级解放提供了思想武器。

1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特征。

(1)实践性、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特征。

(2)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实践为基础和核心的、彻底完备的唯物主义哲学。

①从实践出发,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

唯物主义在本质上是辩证的唯物主义,辩证法是唯物主义的辩证法。

②从实践出发,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

(内容特点)(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①它是为无产阶级革命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服务的,是无产阶级的革命的思想体系。

②它是具有彻底批判精神的理论。

包括对自己的学说也采取批判的、革命的态度。

(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①理论体系的完整性和彻底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唯物主义与辩证法高度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又是自然观与历史观高度统一的历史唯物主义。

②实事求是的客观性原则。

(5)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和根本要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

14、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

(1)现代西方哲学有两大流派,即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

科学主义哲学的特点是只强调理性凶素,认为哲学必须以现代科学为依据。

由于科学主义哲学只强调理性因素,故又称其为理性主义。

科学主义哲学主要包括:结构主义、逻辑经验主义、语言分析哲学、科学哲学(波普)等。

人本主义哲学把人作为哲学研究的对象,主张哲学要以人为中心。

由于人本主义哲学强调非理性因素,故又称其为非理性主义。

人本主义哲学主要包括:叔本华和尼采的唯意志主义、柏格森的生命哲学、萨特的存在主义(“存在先于本质”)、弗洛伊德主义的精神分析哲学、西方马克思主义。

(2)正确处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的关系:①马克思主义哲学把科学主义和科学精神、人本主义和人文精神区分开来。

2012年考研《政治》考前经典总结专题(30)

2012年考研《政治》考前经典总结专题(30)

2012年考研《政治》考前经典总结专题(17)专题十七社会发展过程中曲决定性与主体选择性、统一性和多样性以及前进性与曲折性【解题思路】1.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决定性和主体选择性;2.中国社会主义选择的哲学依据;3.社会形态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4.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前进性与曲折性;5.社会主义首先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取得胜利的原因及其建设社会主义的主要经验教训;6.“两个必然”与“两个决不会”。

【答案要点】1.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决定性是指社会运动具有必然性、规律性,也就是说社会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

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主体选择性是指社会主体以一定的方式在可能性空间中有意识、有目的地指向确定对象的创造性活动。

主体的选择性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决定性是内在统一的。

①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决定性是主体选择性的前提。

虽然社会历史主体具有主体能动性,能够主动地、能动地选择具体的发展道路,但是主体选择的对象只能存在于可能性空间中,可能性空间是选择活动的前提,而可能性空间又是由人们不能自由选择的生产力和其他既定条件所决定的。

主体的历史选择有既定前提并受社会规律的制约,它可以加速或延缓社会发展,但不能改变人类历史的总体进程。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昀统一。

②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决定性和必然性面前,社会历史主体仍然可以发挥主体的选择性、能动性。

由于社会内部的各种矛盾与外部各种因素、条件的相互作用,使一个民族的发展表现为由多种可能性构成的“可能性空间”,哪种可能性能够实现,取决于主体的自觉选择。

总之,社会历史的发展是通过人们有意识、有目的的实践活动来实现的。

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

因此,社会历史发展过程既有实践活动本身所具有的客观性、必然性和决定性,又有主体的主观性、选择性、能动性,是主观和客观、必然和偶然、决定性与选择性的辩证统一。

2.一个民族之所以作出这种或那种选择,有其特定的原因:①取决于民族利益。

民族利益是一个民族进行历史选择的直接动机。

2012年考研《政治》考前经典总结专题30个

2012年考研《政治》考前经典总结专题30个

2012年考研《政治》考前经典总结专题(23) (24)专题二十三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爱国主义与国家安全【解题思路】1.现阶段形势下弘扬爱国主义的必要性;2.新的国家安全观;3.我国宪法为我国公民设定的与国家利益相关的基本义务。

【答案要点】1.在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国家仍然是民族存在的最高组织形式,是国际社会活动中的独立主体。

只要国家继续存在,爱国主义就有其坚实的基础和丰富的意义。

我们在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必须坚定地捍卫自己国家的利益,这就更需要爱国主义的支撑。

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既是机遇,更是挑战。

发展中国家不仅要面对经济方面的挑战,而且也必然要面对政治和文化上的挑战。

西方发达国家利用经济、科技和军事等方面的优势,竭力输出它们的政治观、价值观、文化观和生活方式,力图主导经济全球化进程,把发展中国家纳入西方的发展模式和发展轨道。

在这种情况下,更需要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维护本国、本民族的利益。

2.在全新的国际经济与政治环境下,我们应当树立全新的国家安全观,新的国家安全观不仅包括传统的政治安全和国防安全,还包括经济安全、科技安全、文化安全、生态安全、社会公共安全等。

其中政治安全和国防安全是国家安全的支柱与核心,经济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基础。

3.基本义务:①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团结。

②维护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

③保卫祖国、依法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

专题二十四公民道德建设和我国民法的基本原则【解题思路】1.公民道德建设以“诚实守信”为重点的原因;2.我国民法的基本原则。

【答案要点】1.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更加需要大力倡导诚实守信的美德。

①诚实守信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活动的一项基本道德准则。

市场经济是讲究信用的经济,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更要注意发挥包括诚信在内的社会主义道德对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巨大作用。

②诚实守信是职业道德的一项基本要求。

它要求各行各业的从业人员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都要诚实劳动、实事求是,杜绝弄虚作假、虚报浮夸现象。

2012考研政治冲刺背诵核心考点 大家一起加油!

2012考研政治冲刺背诵核心考点  大家一起加油!

大家一起加油!!!!!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核心考点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一)★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1(2(3(把握唯心主义的两个基本形态)(唐刘禹锡唯物)(4)唯心主义产生的根源:(感觉是屏障,不可知论)(马克思和旧唯物最主要区别:唯物史观)得到保存和留传。

根源不能说主观和客观相背离,因为它是认识错误的原因,可以是教条主义经验主义的错误将认识过程中的感性阶段夸大、绝对化,导致主观唯心主义。

将认识过程中的理性阶段夸大、绝对化,导致客观唯心主义(5没有确立科学的实践观(重点把握) (6)马克思主义的特点:(马克思最伟大的贡献:创立唯物史观;) (旧唯物半截子是因为自然观唯物,历史观唯心;)公开申明为谁服务;(一切辩证法都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发展变化的。

没有认为世界统一)强调理论对实践的依赖关系,理论反过来又指导实践。

(解决问题的出发点----实践)(7)马哲与具体科学的关系:一般与个别;抽象与具体;指导与被指导;普遍与特殊。

2,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一)主观与客观相符合④解放思想是前提,实事求是是核心,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是目的,三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3,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作用(多选把握)(一)4,科学主义,人本主义(一)(不是以人为本),具有非理性主义的特点。

5,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二)庸俗唯物主义的错误是抹杀了意识的主观特征物质定义的意义:三个划清界限---同唯心主义和二元论、同不可知论、同旧唯物主义。

(正确理解物质范畴要把握自然物质的多样性,客观实在性。

)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运动和物质不可分离,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是机械唯物6,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及其与人的实践活动的关系(二)总和;(存在主义所谓的存在是指“个人的存在”),(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实质是主体和客体之间的限定和超越的关系) 和社会存在。

(主体和客体的关系:目的和手段;创造者和被创造者;能动者和被动者)天然自然)属人世界)7,意识的产生、本质及其能动作用(1直接产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年考研《政治》考前经典总结专题(29)
专题二十九
中日钓鱼岛风波
【解题思路】
1.日本挑起钓鱼岛风波的原因;
2.西方又一次炮制“中国强硬论”的目的;
3.正确理解中国的核心利益外交。

【答案要点】
1.原因:第一,从2010年7月美韩“天安舰”事件而开展的黄海军演开始,到8月4日希拉里在越南河内高调介入南中国海争端,美国公开实行其围堵中国、遏制中国的“巧实力外交”,日本顺手牵羊,企图乘机为日本渔利,也是美日韩分兵合击、围堵中国总体战略的一部分。

第二,是日本民主党受到压力后转变外交政策、讨好美国的重要标准。

为了迫使日本民主党不留余地地改变对华、对美政策,美国故意通过非正式渠道,放出美国不再明确认为钓鱼岛属于美日安保条约适用范围的风声,逼使日本在钓鱼岛出手,挑战中国,取信于美国,争取美国为日本在钓鱼岛的主权要求背书。

第三,日本民主党党首选举的产物。

为了赢得民主党党首选举,小泽一郎和菅直人都极力迎合日本国内的民族主义情绪和极右势力的****要求,在钓鱼岛问题l上以强硬态度对待中国,捞取选票,是西方民主政治短期效应的典型表现。

2.目的:第一,西方过去炮制“中国威胁论”,今年以来又嚷嚷“中国强硬论”,这只是流行多年的“中国威胁论”的最新变种,不论是温顺、谦恭还是自信、强硬不听招呼,西方攻击中国的活动从来就没有停止过。

第二,中国没有“突然转折”,中国仍然是发展中国家,仍然处在初级阶段,仍然坚持和平发展,中国过去不称霸,现在不称霸,即使今后真正强大起来,中国也永远不称霸,不搞强权政治。

第三,中国外交坚持原则立场、维护核心利益与是否强硬是根本不同的两码事。

涉及国家主权和领土问题,中国与任何国家一样,有权利维护国家的核心利益,不可能温顺、谦恭地听人摆布;在减排问题上,中国也要坚持中国和发展中国家的根本利益,不可能完全由美国及其他少数西方大国说了算。

在这些问题上,中国即使在很穷的时候也是理直气壮、铮铮铁骨,更不能在有所发展后去听人摆布。

第一,世界各国都有自己的核心利益,中国外交提出自己的核心利益并不奇怪。

而且中国宣示的核心利益主要局限于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比较保守和内敛,在实践上中国也从来没有侵占过外国一寸领土。

第二,中国外交宣示核心利益,仅就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划出红线,与美国等西方国家把国家权力作为核心利益范畴并且在世界范围内任意宣示核心利益具有本质区别。

第三,中国宣示核心利益的目的不是引发冲突,而是防御伤害,争取尊重,表达和平发展的诚意,有利于其他国家明晰中国底线,既可以更好地捍卫中国国家利益,也可以防止误判,彰显中国和平发展的确定性,降低冲突的可能性。

第四,中国主要在台湾、南海、西藏和钓鱼岛问题上宣示国家核心利益,除了对抗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外,并不主张以战争手段解决与一般周边国家的领土争端,而是在理论和实践上一贯坚持和平解决争端,而且一贯保持以大让小的态度。

第五,中国宣示核心利益,也尊重理解别国的重大利益关切,更强调国际社会的共同利益,强调相互尊重以及与其他国家的共同利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