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的受热过程》复习课教学设计
大气受热过程教案设计
大气受热过程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理解太阳辐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大气逆辐射等概念。
2.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气象学兴趣,增强环保意识。
二、教学内容:1. 太阳辐射的来源和特点2.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3. 大气逆辐射的作用4. 大气受热过程的实例分析5. 大气受热过程在气候形成中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太阳辐射的来源和特点,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大气逆辐射的作用,大气受热过程的实例分析。
2. 教学难点:大气逆辐射的概念及作用,大气受热过程在气候形成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直观展示大气受热过程。
2. 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实际例子理解大气受热过程。
3. 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4. 提问法,激发学生思考,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准备:1. 多媒体课件2. 相关案例材料3. 教学卡片或黑板4. 学生分组名单教案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地球大气层结构,引导学生关注大气层中的热量传递。
2.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大气是如何获取热量的吗?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太阳辐射的来源和特点。
三、案例分析(15分钟)1. 教师展示相关案例材料,引导学生分析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过程。
四、课堂小结(5分钟)2. 学生分享学习收获,教师点评并鼓励。
五、作业布置(5分钟)1. 请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生活中的大气受热现象。
2. 完成课后练习,巩固大气受热过程的相关知识。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形式,让学生深入了解大气受热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六、教学过程:1. 复习导入:回顾上一节课所学的大气受热过程,提问学生对于大气逆辐射的理解。
大气受热过程教案设计
大气受热过程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2. 使学生掌握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反射和散射作用。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提高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大气的受热过程2. 太阳辐射的吸收、反射和散射作用3. 大气温度垂直分布规律4. 实验:大气受热过程的演示5. 练习题:大气受热过程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大气的受热过程,太阳辐射的吸收、反射和散射作用。
2. 难点:大气温度垂直分布规律,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大气的受热过程、太阳辐射的吸收、反射和散射作用。
2. 实验法:演示大气受热过程,让学生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
3. 练习法:布置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大气的受热过程及其重要性。
2. 讲解:讲解大气的受热过程,太阳辐射的吸收、反射和散射作用。
3. 实验:进行大气受热过程的演示,让学生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
5. 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7. 作业: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讲解:评价学生对大气受热过程、太阳辐射的吸收、反射和散射作用的理解程度。
2. 实验报告:评价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 课后作业:评价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七、教学资源1. 教材:大气科学、气象学等相关教材。
2. 实验器材:大气受热过程演示实验装置。
3. 课件:大气受热过程的图片、图表和动画。
八、教学进度安排1. 节课:讲解大气的受热过程、太阳辐射的吸收、反射和散射作用。
3. 节课:讲解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九、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观察学生的反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对于实验环节,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让学生通过实验现象深入理解大气受热过程。
在布置练习题时,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适度提高难度,以促进学生能力的提升。
《大气的受热过程》教学设计
大气的受热过程一、教学目标1.了解大气受热的基本过程;2.理解大气受热对天气变化的影响;3.掌握大气受热对地球环境影响的基本知识。
二、教学重点1.大气的受热过程的基本原理;2.大气的受热过程对天气变化的影响;3.大气受热对地球环境的影响。
三、教学内容1.大气的本质及构成;2.大气受热的基本形式;3.大气受热对天气变化的影响;4.大气受热对地球环境的影响。
四、教学过程Step 1:引入通过提问、导入等方式,引导学生认识大气的作用、大气的本质及构成。
Step 2:学习理论知识1.大气受热的基本形式大气受热的基本形式有辐射受热、传导受热和对流受热。
其中,辐射受热是最主要的形式。
2.大气受热对天气变化的影响大气受热是天气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
温度变化会影响气压的分布和风向风速的变化。
此外,大气的受热还会导致云的形成和降水的产生。
3.大气受热对地球环境的影响大量的能量被地面吸收,经由大气层对地球表面形成一定的保温作用,使地球表面温度范围在一个适宜的区间内。
若大气层因污染或其他原因受到破坏,就会导致温室效应加剧等严重问题。
Step 3:案例分析通过相关案例,让学生了解大气受热的实际应用,加深学生的理解。
Step 4:课后拓展通过实验、观察等方式,让学生进一步掌握大气受热的相关知识。
五、教学方法1.讲授法2.案例分析法3.实验方法六、教学评估1.考试2.作业3.讨论七、教学资源1.实验室及相关设备2.教材及其他资料。
“大气的受热过程”教学设计
“大气的受热过程”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大气的受热过程一、教学目标:1.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对气象变化的影响。
2.掌握大气的受热过程中的主要概念和关键词汇。
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和预测天气现象。
二、知识准备:1.大气的组成和结构。
2.不同区域和季节的气候特点。
3.大气的辐射和传导过程。
4.大气的循环和变化。
三、教学内容和过程:1.复习和引入(10分钟):a.复习大气的组成和结构,让学生回顾大气的基本概念。
b.引入大气的受热过程,向学生提问:“你们有没有观察到不同季节或不同地区的天气现象有什么区别?这是为什么?”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天气现象和大气受热过程的关系。
2.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30分钟):a.讲解大气受热过程的主要内容:辐射、传导和对流。
b.示意图展示和解释辐射、传导和对流的过程。
通过观察示意图,让学生理解不同过程的特点和作用。
c.通过实例和案例解释大气受热过程对气象变化的影响,如太阳辐射和地球表面的温度变化等。
3.实验和观察(30分钟):a.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以模拟大气的受热过程。
例如,将一个容器中的水加热,并观察水的热传导和对流现象。
b.引导学生观察实验过程中的现象,并让他们记录实验结果和观察到的现象。
4.探究和总结(20分钟):a.向学生提问:“根据实验和观察结果,你们认为大气的受热过程对气象变化有什么影响?”引导学生通过回答问题来思考和总结所学内容的关键点。
b.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现实生活中的天气现象,并共同讨论预测未来的天气变化。
c.总结大气的受热过程对气象变化的影响,并强调大气的复杂性和多变性。
四、扩展活动(20分钟):a.提供一些较复杂的天气数据,让学生通过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巧进行数据分析和天气预测。
b.学生小组竞赛:要求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制作互动模型或展示板,解释大气的受热过程及其对气象变化的影响,评选最佳展示内容。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和实验,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以及其对气象变化的影响。
《大气的受热过程》教案
《大气的受热过程》教案教案:大气的受热过程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a.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及其原理;b.掌握大气的温度分布规律;c.理解大气层的结构和特点;d.能够分析大气受热过程对气候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a.通过课堂讲解和讨论,引导学生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b.利用图片、图表等辅助工具,帮助学生理解大气的温度分布规律;c.进行小组讨论和实际观察,让学生感知大气层的结构和特点;d.利用实例分析大气受热过程对气候的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a.培养学生对大气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b.培养学生保护环境、关注气候变化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大气的受热过程a.太阳辐射和地球表面的辐射;b.大气的吸收、散射和反射;c.热平衡和热传递过程。
2.大气的温度分布规律a.纬度和季节的影响;b.海陆分布的影响;c.气流和洋流的影响。
3.大气层的结构和特点a.对流层;b.向上延伸的上层;c.向下延伸的下层;d.特殊大气层。
4.大气受热过程对气候的影响a.气候类型的分布;b.温带气候和热带气候的比较;c.气候变化的原因和趋势。
三、教学过程:1.导入(10分钟)a.利用图片或实际场景引入,激发学生对大气受热过程的兴趣;b.提问:你们对大气的受热过程有什么了解?2.理论讲解(30分钟)a.通过教师的讲解和辅助工具展示太阳辐射、地球表面辐射及大气的吸收、散射和反射;b.讲解大气层的结构和特点,并结合图表帮助学生理解温度分布规律。
3.实例分析(20分钟)a.提供一些实例,让学生分析大气受热过程对气候的影响,例如:为什么赤道地区气温高,极地地区气温低?b.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思考。
4.实地观察(30分钟)a.带领学生到校园或附近地区进行实地观察,感知大气层的结构和特点;b.学生进行观察记录,回到教室后进行数据整理和讨论。
5.总结与反思(10分钟)a.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并对学生进行拓展问题的提问,激发学生进一步思考;b.学生进行个人或小组反思,总结学习成果和不足之处。
高考地理一轮复课《大气的受热过程》教学设计(6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课《大气的受热过程》教学设计(6页)第1课时大气的受热过程丹凤中学地理组叶佳【考纲扫描】1.大气的受热过程。
2.阻碍昼夜温差的因素。
3.逆温现象及其阻碍。
【考点要求】1.结合人们周围的自然现象考查大气的受热过程及特点。
2.结合实际问题考查昼夜温差大与小的成因。
3.结合日常生活考查逆温带来的不利阻碍,及应注意的问题。
【引入】摸索:藏族的传统服饰是掉袖藏袍,形成这一服饰文化的自然条件是什么?什么缘故会产生如此的自然条件?要求:学生摸索交流。
教师:青藏高原昼夜温差大,要紧是因为海拔高,大气稀薄。
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强,气温高;夜晚大气逆辐射也比较弱,大气的保温作用差,气温低。
这与大气的受热过程有关,今天我们要紧复习的内容是大气的受热过程。
【知识探讨】一、大气的受热过程:1.摸索:(1)太阳辐射属于长波辐射依旧短波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呢?(2)太阳辐射能量要紧集中哪个波段?2.探讨:大气的受热过程。
(1)课件出现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学生回答每个环节的意义。
(2)小结:大气的受热过程包括三个环节,Ⅰ太阳暖大地→Ⅱ大地暖大气→Ⅲ大气还大地。
3.探讨:生活中大气的保温作用。
(1)阐述“利用温室大棚生产反季节蔬菜”的原理。
(2)阐述“利用烟雾防霜”的原理。
“利用烟雾防霜”时应注意哪些问题?“注意用火安全,小心火灾。
”(3)说明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对全球变暖的阻碍。
4.考场:(1)判定。
①近地面大气增温的直截了当热源是太阳辐射。
(×)②多云的白天气温较低,要紧是云层吸取了大部分的太阳辐射。
(×)③日出前的清晨、日落后的黄昏天空不是完全黑暗的,这是由于大气对太阳辐射的散射作用。
(√)④CO2能够吸取红外线,O3能够吸取紫外线,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取具有选择性。
(√)⑤霜冻多显现在晴朗的夜晚,是因为晴朗的夜晚大气逆辐射弱。
(√)⑥一天中最高气温显现在正午,是因为现在太阳辐射最强。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大气的受热过程》教案-人教版高三全册地理教案
大气的受热过程一、课程标准: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及在生活中的应用。
2.理解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及在生活中的应用。
3.掌握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大气逆辐射四种辐射之间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1.读大气的受热过程图,分析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2.运用大气受热过程原理解释一些地理现象。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大气受热过程理解,能正确认识常见的自然现象,从而建立科学的世界观。
2.通过对大气受热过程的学习,树立起节约能源、低碳环保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四、教学难点: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过多的名词、过多的环节及环节前后顺序是学习的难点。
五、教学方法:归纳法、读图分析法、理解记忆法、合作探究法。
六、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学案七、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同学们都知道离太阳越近温度会越高。
但是自然界里有一个奇怪的现象。
高山的山顶比地面离太阳近,貌似气温会升高,但是却会出现终年不化的积雪。
这是为什么呢?这和大气的受热过程有关。
现在就让我们来一探究竟。
首先让我们来做一下热身运动。
了解几个名词。
/新课教学/[学生阅读]学生阅读课文第28~29页内容,回答学案“高效预习”中的第1~3题。
[生答]1.太阳源源不断地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四周放射能量,这种现象被称为太阳辐射。
2.大气辐射中向下的部分,因为与地面辐射方向相反,称为大气逆辐射。
3. 太阳辐射是短波辐射,地面、大气辐射是长波辐射。
原因:由实验可知,物体的温度越高,辐射中最强部分的波长越短,反之则越长。
由于地球表面的温度比太阳低得多,所以地面辐射的波长比太阳辐射长得多。
相对于太阳短波辐射来说,地面辐射为长波辐射。
[师问]太阳表面的温度约为5727℃,地球固体表面平均温度约为22℃,地球表面平均气温约为15℃。
按照波长由长到短将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排序。
高一地理“大气的受热过程”教案
高一地理“大气的受热过程”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说出大气的受热过程,解释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及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能够绘制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提高绘图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示意图、分析案例等活动,理解大气受热过程的原理。
运用所学知识解释自然现象和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地理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学习地理的兴趣。
认识大气环境对人类的重要性,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2. 难点大气受热过程的原理分析。
三、教学方法问题导学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多媒体演示法。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展示晴天和阴天的图片,提问学生:为什么晴天和阴天的气温会有所不同?引出大气的受热过程这一主题。
2. 新课讲授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展示太阳辐射光谱图,介绍太阳辐射的组成。
讲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反射和散射三种削弱作用。
分别举例说明不同的削弱作用对太阳辐射的影响,如臭氧吸收紫外线、云层反射太阳辐射、空气分子散射蓝光等。
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讲解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后升温,以地面辐射的形式向大气传递热量。
介绍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后升温,同时也以大气辐射的形式向四周传递热量。
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结合示意图,讲解大气逆辐射的概念和作用。
强调大气逆辐射把热量还给地面,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
通过案例分析,如霜冻多出现在晴朗的夜晚,让学生理解大气保温作用的重要性。
3. 小组讨论给出问题:如果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会对全球气候产生什么影响?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引导学生从大气受热过程的角度进行分析。
各小组派代表发言,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4. 课堂小结回顾大气的受热过程,包括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强调大气受热过程对气候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5. 布置作业让学生绘制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并标注各环节的名称和作用。
大气的受热过程教学设计
大气的受热过程教学设计第一篇:大气的受热过程教学设计教学设计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一节“大气的受热过程”一.课标要求: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读图和画图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和对地面保温作用,记住地面是大气的直接热源。
2.能力目标: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某些自然现象的产生原因、解答相关问题三.内容分析:“大气的受热过程”所揭示的原理具有乘上启下的意义,一方面可以解释上章大气垂直分层的若干问题(大气垂直分层气温变化规律),另一方面是本章学习的基础,理解和巩固了近地面大气热源主要来自地面的认知,可为后面学习“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奠定基础。
本课学习起点为物体辐射波长与温度之间的关系,根据此原理首先区别太阳辐射、地面辐射与大气辐射的波长;大气不同成分对各种辐射能的不同作用是学习的基础,而教材缺失了该部分知识,需要给学生补上;学习的落脚点是“气温”,需要明确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的热源问题等,并以地球表面各地获得太阳辐射能量差异而导致各地气温差异,从而引起大气运动为引子为“热力环流”的学习作铺垫。
四.学情分析:做好三点知识铺垫:物体温度与辐射波长的关系、太阳辐射能分布特点、大气组成成分及其在大气受热过程中所起的主要作用,例如臭氧吸收紫外线、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水汽和固体杂质对云雾形成的关键作用等。
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增温、大气逆辐射之间的过程与关系,以及大气的根本热源与主要热源的联系与差异等,这些在新授课中对学生来说比较容易搞混。
因此,结合教学过程通过“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还大地”的顺口溜等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和区别学习关键点。
P28 图2.1“大气的受热过程”蕴含本课学习核心知识原理,是学习重点,贯穿整个学习过程;并将“大气的受热过程”示意图转化为板书简图,要求学生同步在笔记中画简图再现原理过程。
其他知识如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反射、散射作用示意图和温室保温作用示意图,穿插在相应环节,补充说明核心原理四、五、教学过程:新课引人:对比月球表面昼夜温差和地球表面平均温度,引出本课学习“地球大气” 【第一步】呈现原理示意图:展示视频课件“大气的受热过程”(原课件名称为“大气的保温作用”),为便于学生观察,连续播放一次后,第二次分步骤播放:太阳辐射几乎穿透大气层到达地面;地面获得太阳热量后,以地面辐射的形式向外传播热量;但在穿越大气层时受到大量截留,几乎没能穿透大气层。
《大气的受热过程》复习课教学设计
《大气的受热过程》复习课教学设计设计者:徐州市侯集高级中学【教材分析】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课使用的是鲁教版的地理教材。
该节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二单元《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第二节大气圈与天气气候第二课时———大气的受热过程,这一节的内容属于自然地理的基本原理范畴,即可以解释很多大气自然现象,又能为学习大气的运动和全球的气压带风带做铺垫,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本节知识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体现课改中培养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的理念,有利于学生对地理问题的探究。
二、教材内容分析从正文看,教材的编排紧贴课标的要求,首先点明太阳辐射是地球上最主要的能量来源,相对于太阳辐射而言,地面辐射为长波辐射。
接下来教材较详细地阐述了“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大气对地面保温作用”的原理。
教材设计了活动题,把大气保温作用的原理和玻璃温室作对比,寻求二者的差异,让学生学会对比分析问题,并运用保温作用的原理分析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教学目标的确定】课标解读: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
①课标中的行为动词“说明”属于理解的知识水平;②“课标”中的“大气”是指低层大气;③学习和说明大气受热过程,需要借助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④这就要求学生能够自选或运用给定的图表准确而完整地解释“大气的受热过程”,运用这部分知识解释一些地理现象,进一步认识人地关系。
准确而完整地解释“大气的受热过程”的基础是对大气受热过程有一完整的感知和记忆,即大气受热过程的三环节、两作用。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记住大气受热的完整过程:太阳辐射穿过大气层、太阳辐射到达地表和地表把热量传给大气这三个环节,以及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这两个作用。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运用自选或给定的图表准确而完整地解释“大气的受热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运用这部分知识解释一些地理现象,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树立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进一步认识人地关系。
大气的受热过程教案
大气的受热过程教案公开课教案地理组范XX课题: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第一课时)课型:复习课课标要求: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课标解读:1、大气受热过程:本段核心结论“地面是低层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应阐明以下内容要点:(1)太阳辐射能是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2)太阳辐射穿过大气层的过程;(3)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能被地面吸收而使地面增温,同时又以长波辐射的形式把热量传递给大气;(4)结论: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运用图示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2)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并能解释自然界中的热力环流。
过程与方法:遵循传统的认知规律,以图片以及生活中的事例引入,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与学生共同探索,最终得出结论。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大气运动的学习,理解常见的自然现象,从而建立科学的自然观教学重点:大气受热过程及其应用,热力环流形成过程教学难点:大气的保温作用,气温、气压、高度三者的关系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讨论分析法、问题探究法。
教学用具:地图。
教学过程:(导入)复习引入,学生总结知识点,老师点拨一、大气的受热过程1、图像演示大气的受热过程,结合课本内容让学生分组讨论以下内容:(1)大气的受热过程包括哪几个环节?(2)大气的增温原理是什么?(3)空中离太阳更近,气温为什么比地面大气低?(4)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有什么区别?(小组汇报、交流,教师激励性评价)2、师生总结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的削弱作用大气的保温作用3、活动探究:A小明家的农田3个月后就被征用了,但他想再抢种一季胡萝卜(需3个多月才能收成),有同学给他建议盖上一层塑料薄膜,你认为这种方法可行吗?为什么?B冬天北方农民在农田燃烧柴草,为什么?C十雾九晴的原因?(课堂练习)1下图为“大气热力作用相互联系示意图”,图中所代表的内容分别是(A)A大气的削弱作用大气逆辐射B大气辐射大气逆辐射C大气的保温作用大气辐射D 大气的保温作用大气逆辐射2下图中几种情况,昼夜温差最大的是(C)(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人教版必修一第二章第一节《大气的受热过程》教学设计
(二)教学设想
1.针对重点和难点,采用以下教学策略:
(1)引入生活实例,激发学生兴趣。通过展示与大气受热过程相关的日常现象,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地理知识。
(2)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动画、图表、模型等,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大气受热过程,降低学习难度。
(3)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合作学习,培养学生沟通交流、共同探究的能力。
(4)设计具有挑战性的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动手操作、观察现象、分析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教学过程设想:
(1)导入新课:展示生活实例,引发学生思考,为新课学习奠定基础。
(2)新课讲解:结合多媒体教学手段,详细讲解大气受热过程的基本原理,让学生掌握重点知识。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实验、分析等方法,让学生亲身体验大气受热过程,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2.引导学生运用图表、模型等工具,对大气受热过程进行可视化表达,提高学生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
3.组织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共同探究的精神。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在导入新课环节,我将通过展示一系列生活中的热现象,引导学生关注大气受热过程。首先,我会向学生提问:“为什么夏天比冬天热?为什么多云的夜晚比晴朗的夜晚温暖?”让学生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接着,我会播放一段关于大气受热过程的动画,让学生初步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反射和散射作用。
4.小组合作任务:以小组为单位,收集关于大气污染和气候变化对大气受热过程影响的相关资料,制作成PPT或手抄报,进行课堂分享。
5.探究活动: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以下探究活动:
《大气的受热过程》复习课教学设计
1.作业内容要紧密结合课堂所学知识,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要注重思考、分析,充分展示自己的创新精神和问题解决能力。
3.教师要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认真批改,及时反馈,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针对性的指导。
4.鼓励学生相互交流、合作,分享作业成果,提高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2.合作探究,深入理解: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他们分享对大气受热过程的理解,互相交流,共同提高。同时,教师适时给予指导,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大气受热过程的相关概念。
3.多元教学资源,辅助教学:运用多媒体、网络等教学资源,如动画、图表、实例等,形象地展示大气受热过程,帮助学生克服难点,提高学习效果。
4.重视实践,学以致用:设计具有挑战性的实践活动,如数据分析、模拟实验等,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运用所学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此基础上,学生对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兴趣较高,但实际操作能力相对较弱。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结合学生的兴趣和需求,运用多媒体、网络等教学资源,提高学生对大气受热过程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同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状况,采取差异化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促进他们全面发展。通过本章节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在大气受热过程这一领域取得实质性进步,为后续地理知识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大气受热过程的基本原理,包括太阳辐射、大气逆辐射、温室效应等概念的理解,以及不同气体对地球温度的影响。
难点:如何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气象现象相结合,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大气受热现象。
2.重点:培养学生运用图表、数据等资料分析大气受热过程的能力。
人教版必修一第二章《大气的受热过程》优秀教学案例
1.采用多媒体教学、课堂讨论、小组合作等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2.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大气受热过程,培养他们的地理思维能力。
3.注重知识点的巩固和拓展,及时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直观地展示大气受热过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课堂讨论和小组合作,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问题,培养他们的地理思维能力。同时,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促使他们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在知识巩固和拓展方面,通过课后作业、课堂小测等形式,及时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为下一步教学提供依据。
(四)反思与评价
1.让学生自主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检查自己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2.通过课后作业、课堂小测等形式,及时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3.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对他们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
在反思与评价环节,首先引导学生自主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检查自己对知识的掌握情况。然后,通过课后作业、课堂小测等形式,及时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为下一步教学提供依据。最后,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对他们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给予肯定和鼓励,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同时,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我以现实生活中的实例为导入,如气温变化、季节交替等,引导学生关注大气的受热过程,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针对不同知识点,采用多媒体教学、课堂讨论、小组合作等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的参与度。同时,注重知识点的巩固和拓展,通过课后作业、课堂小测等形式,及时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在教学评价方面,注重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既关注学生的课堂表现,又关注他们的学习效果。通过课堂提问、作业批改、课后访谈等方式,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困惑和问题,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确保他们能够较好地掌握本节内容。
2.1大气受热过程教学设计及课堂活动
2.1《大气的受热过程》教学设计
一、复习目标:
1.了解太阳辐射的相关常识。
2.知道大气的垂直分层及各层特点。
3.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及表现。
4.懂得绘制大气的受热过程示意图。
(重点)
5.能够应用大气逆辐射的原理解释相关现象(难点)。
二、复习流程:
1.太阳辐射的相关常识。
2.大气的垂直分层。
3.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吸收、反射、散射)。
4.分析大气的受热示意图。
5.(学生活动):绘制大气受热过程图。
6.应用1:解释月球表面气温昼夜温差剧烈。
三、课堂练习:
学以致用1. 在北方的深秋季节,发生霜冻的原因。
学以致用2. 北方的很多农业生态园总是四季常青的原理。
学以致用3. 葡萄种植园铺沙或鹅卵石的原理!
四、课堂小结
五、课后作业
(课堂活动)1.标注出大气的受热过程各箭头代表的含义。
图一:
图二:
2.讨论题
①.在北方的深秋季节,发生霜冻的原因及防止措施。
②.北方的很多农业生态园总是四季常青的原理。
③.葡萄种植园铺沙或鹅卵石的原理! 太阳
地面 大气 射向宇宙。
《大气的受热过程》教学设计
《大气的受热过程》教学设计大气的受热过程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掌握大气的受热过程的定义和基本概念;(2)理解大气的辐射和传导两种受热方式的基本原理;(3)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与天气和气候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案例分析和实验的方式激发学生对大气受热过程的兴趣;(2)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分析能力;(3)通过小组合作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喜欢观察、思考和实验的习惯;(2)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欲望;(3)培养学生珍惜自然环境、关心环保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大气的受热过程的定义和基本概念;2.大气的辐射和传导两种受热方式的基本原理;3.大气的受热过程与天气和气候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设计1.导入(5分钟)利用一幅寓意图或视频,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夏天热,冬天冷?为什么不同地方的温度不一样?2.教学展示与讨论(15分钟)通过PPT或多媒体展示,介绍大气的受热过程的定义和基本概念,并与学生进行讨论,让学生提出自己的理解和疑惑。
3.实验探究(30分钟)设置“日光温度计实验”,让学生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测量太阳辐射的强度,并分析实验数据,探究大气的辐射和传导两种受热方式的基本原理。
4.小组合作探究(3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具体的天气或气候现象进行研究,分析其中涉及的大气受热过程,并用图表或模型对其进行展示。
鼓励学生进行团队合作和互动讨论,促进彼此的学习和进步。
5.案例分析(15分钟)通过分析一些典型的天气或气候现象,如台风、季风等,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大气的受热过程与天气和气候的关系,并总结归纳。
6.小结与展望(10分钟)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小结,提出问题和展望,鼓励学生进一步探究和思考。
四、教学评价1.自我评价:观察学生在实验和讨论中的参与度和表现,了解他们对大气受热过程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人教版必修一第二章《大气的受热过程》教学设计
3.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深入探讨大气受热过程的相关问题,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学生对《大气的受热过程》这一章节知识的掌握,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思维,特布置以下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题:
-根据课堂讲解和课本内容,完成课后选择题、计算题和分析题,加深对大气受热过程的理解。
-使用地球仪和热辐射感应器等教具,模拟不同纬度地区的热量分布,帮助学生理解大气逆辐射和地面辐射的影响。
2.采用案例教学法,结合生活实例,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引入城市热岛效应、全球变暖等案例,让学生探讨大气受热过程在这些现象中的作用。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观测和数据分析,如记录当地不同季节的气温变化,分析大气受热过程对气候的影响。
-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具体问题分析中的能力培养。
-引导学生从大气受热过程的角度,理解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的潜在影响。
(二)教学设想
为了突破教学重难点,提高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我设想以下教学策略和方法:
1.利用多媒体和实物模型,直观展示大气受热过程,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物理图像,降低理解难度。
-设计动态模拟实验,展示太阳辐射在大气中的传播过程,使学生能够直观感受大气的吸、反、透作用。
3.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较高,对新奇的自然现象充满好奇心,教师可充分利用这一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4.学生在团队合作中,沟通与表达能力有待提高,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给予关注和指导。
针对以上学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采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方法,结合实际案例,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实践能力。同时,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科学素养和环保意识。
大气的受热过程教案及反思高中地理大气的受热过程教案设计
大气的受热过程教案及反思高中地理大气的受热过程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能准确表述太阳辐射和地面辐射与大气受热过程的关系。
2.通过对“大气的受热过程”的理解,提高用地理原理解释地理现象的能力。
3.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学习地理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以及大气的保温作用。
2.教学难点:理解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并能够解释常见的地理现象。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播放藏民生活的视频,提问:视频中展示了藏民怎样的穿衣习惯?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习惯?2.揭示课题:《大气的受热过程》。
(二)新课讲授1.太阳辐射展示《地面辐射使大气增温》示意图,提问:太阳辐射穿过大气层的过程是怎样的?(太阳辐射穿过大气层的时候,部分被大气吸收、反射或散射,大部分到达地面)总结:太阳辐射属于短波辐射,大部分能够到达地面,被地面所吸收。
所以,太阳辐射是地面的直接热源,这个过程可以称之为“太阳暖大地”。
在这个过程中大气对太阳辐射起削弱作用。
2.地面辐射引导学生继续读图,提问:太阳辐射到达地面之后,地面做出了什么样的反应?(地面在接受到太阳辐射增温的同时会向外进行长波辐射,近地面大气在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后会增温)总结:地球大气对太阳短波辐射吸收得较少,大部分太阳辐射能够透过大气射到地面;而大气对地面长波辐射吸收得却比较多,地面辐射放出的绝大部分热量能够被大气截留下来,所以,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
这个过程可以称之为“大地暖大气”。
3.大气逆辐射引导学生再次读图,提问:大气吸收地面辐射之后,会出现什么现象?(大气在增温的同时,也向外辐射热量,除一少部分向上射向宇宙空间外,大部分向下射向地面) 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完成“活动”中的两个问题:(1)大气逆辐射的存在,对地面有什么作用?如果用“大气保温作用”概括,你认为合适吗?(大气逆辐射把热量传给地面,这就在一定程度上补偿了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对地面起到了保温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气的受热过程》复习课教学设计设计者:徐州市侯集高级中学【教材分析】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课使用的是鲁教版的地理教材。
该节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二单元《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第二节大气圈与天气气候第二课时———大气的受热过程,这一节的内容属于自然地理的基本原理范畴,即可以解释很多大气自然现象,又能为学习大气的运动和全球的气压带风带做铺垫,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本节知识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体现课改中培养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的理念,有利于学生对地理问题的探究。
二、教材内容分析从正文看,教材的编排紧贴课标的要求,首先点明太阳辐射是地球上最主要的能量来源,相对于太阳辐射而言,地面辐射为长波辐射。
接下来教材较详细地阐述了“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大气对地面保温作用”的原理。
教材设计了活动题,把大气保温作用的原理和玻璃温室作对比,寻求二者的差异,让学生学会对比分析问题,并运用保温作用的原理分析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教学目标的确定】课标解读: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
①课标中的行为动词“说明”属于理解的知识水平;②“课标”中的“大气”是指低层大气;③学习和说明大气受热过程,需要借助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④这就要求学生能够自选或运用给定的图表准确而完整地解释“大气的受热过程”,运用这部分知识解释一些地理现象,进一步认识人地关系。
准确而完整地解释“大气的受热过程”的基础是对大气受热过程有一完整的感知和记忆,即大气受热过程的三环节、两作用。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记住大气受热的完整过程:太阳辐射穿过大气层、太阳辐射到达地表和地表把热量传给大气这三个环节,以及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这两个作用。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运用自选或给定的图表准确而完整地解释“大气的受热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运用这部分知识解释一些地理现象,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树立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进一步认识人地关系。
【教学重难点】重点:使学生掌握大气受热过程,以及受热过程中的有关现象。
难点:1、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的理解。
2、运用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解释地理现象。
【学情分析】通过高一高二的学习,学生学习本节之前已经具备一定的天气与气候知识,加之本部分知识可以很好地解释学生日常生活中关注的一些现象,所以教师有技巧的设问,一定能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引导学生由感知形成结论,由结论解释现象。
学生已经有了关于太阳辐射和对流层大气特点等的知识储备,也有了关于高中地理学习方法的训练,而且具备一定的读图和分析能力,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但考虑到学生对一些地理现象的认识仍停留在表面现象的认知,对概念、理论的理解归纳能力较弱。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采取有效地方法给予辅助,以地理图表为载体,通过各种方式引导学生阅读、分析,以达成教学目标。
【教法、学法的选择】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法、读图分析法、质疑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学习方法运用学生熟悉的情景素材导学,将情感现象转化为理论,结合图像引导学生思维,并辅以个案分析,对导入的理论进行对比,培养学生对图像的分析和合作探究能力。
【教学过程的设计】【新课导入】(多媒体播放甲乙玻璃箱温度测试的实验操作步骤,展示实验结果)师:玻璃箱里的温度和室外大气的温度哪个更高?两只玻璃箱气温一样吗?这个实验的目的是什么?要解决这些问题,我们要先掌握“大气的受热过程”。
【板书】大气的受热过程师:根据课前预习要求,学生代表展示自主学习“任务一”成果,在黑板上绘制“大气的受热过程示意图”,其他同学在练习本上绘制“大气的受热过程示意图”,并表述大气问题2:吸收、散射、反射作用各有什么特性?阴天与晴天,青藏高原与四川盆地,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有什么差异?为什么?问题3:地面辐射与太阳辐射有哪些本质上的区别?为什么地面辐射绝大部分能够被大气吸收?问题4:低层大气热量主要的直接来源是什么?你能用简单的“联系图”方式说明原因吗?问题5:大气对地面是如何起到保温作用的?其中,最关键的是大气逆辐射,你能说一说大气逆辐射的特性吗?【学生活动一】生:学生展示课前任务一成果,绘制大气的受热过程示意图,小组内部的同学相互表述大气的受热过程。
【教师总结】师:吸收、散射具有选择性,反射不具有选择性。
【过渡】师:很好,大家对这部分的理解怎么样呢?我们来试一试,完成任务二,阅读大气受热过程结构图,写出图中字母和数字的含义。
【学生活动二】任务二:请阅读大气受热过程结构图,写出图中字母和数字的含义。
生:自主完成任务二,交流讨论分享成果,展示小组成果。
【过渡】师:通过任务一和任务二可以看出,大家基础知识掌握的还不错,你认为自己还有哪些基础知识理解不透彻,请把它写在“自学过程中遇到的困惑”栏中,与同学讨论解决。
自学过程中遇到的困惑【学生活动三】生:在“自学过程中遇到的困惑”栏中写下自己理解中的困惑,小组讨论交流,解决问题。
【过渡】师:还有哪些问题没有解决,需要和老师一起解决?究竟基础知识掌握的怎么样呢,我们来按照要求完成完成“自主检测”。
读大气受热过程图,回答1~3题。
【学生活动四】生:自主完成“自主检测”,完成后小组讨论交流,解决自己存在的问题。
【方法引导】青藏高原与同纬度地区相比太阳辐射强,但气温低,就要考虑大气温度的主要直接热源。
生:主要是由于大气中二氧化碳和水蒸气少,吸收的地面辐射少造成的。
师:大家讨论的很激烈,哪些问题讨论后还没有解决,请提出我们共同解决?生:学生提出问题后,邀请其他小组解决该问题。
【教师总结】师:地面吸收太阳辐射而增温,同时也红外线的形式向外辐射能量,地面辐射绝大部分被二氧化碳和水吸收,大气吸收地面辐射而增温,增温的同时向外辐射能量,大部分朝向地面,称为大气逆辐射。
大气逆辐射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
【过渡】师:大气的受热过程理解的很好了,课前实验的目的是什么?我们一起来结合“进阶提升”考点一来分析一下。
【学生活动五】生:完成“进阶提升”考点一,小组讨论交流并展示成果。
【考点一】地面是大气的直接热源进阶提升从掌握基础知识到灵活运用,找出存在的课前实验:做甲、乙两个相同规格的玻璃箱,甲底部不放土,乙底部放一层土。
中午同时把两个玻璃箱放在日光下,一小时后,同时测玻璃箱里的气温,结果发现甲箱气温35℃,底部放土的乙箱气温39℃,箱外气温24℃。
读图,完成1~2题。
1.该实验主要目的是测试( )A.大气的温室效应B.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C.气温的日变化D.大气的热力运动2.甲箱温度比乙箱温度高的原因是( )A.太阳辐射强弱差异B.大气吸热强弱差异C.地面辐射强弱差异D.大气辐射强弱差异【学生总结】生: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得出结论,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是地面,大气的根本热源来源于太阳辐射。
【过渡】师:根据大气受热过程的原理,人们发明了温室大棚,一般的温室大棚是透明的,但是有的地方大棚棚顶却是黑色的,为什么呢?请完成考点二。
【学生活动六】生:完成“进阶提升”考点二,小组讨论交流并展示成果。
【考点二】大气对太阳辐射的作用和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下图为在上海郊区一个蔬菜大棚所拍摄的照片,棚顶为黑色的尼龙网,而不是常见的白色透明的塑料或者是玻璃大棚。
据此完成3~4题。
3.由此推断,此时段上海的天气可能是( )A.连续不断的对流雨B.持续的伏旱天气C.连续的霜冻天气D.台风来临狂风暴雨4.在此季节,农民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A.增加大气逆辐射,提高夜间温度B.减少地面辐射,防止夜间温度过低C.增强地面辐射,提高农作物存活率D.削弱太阳辐射,减少农作物水分蒸腾【方法引导】师:1.做题时要注意做题的基本步骤先获取文字和图上信息,再结合考题信息定位所考的原理,最后得出结论。
2.黑色尼龙网的作用主要体现保温作用还是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生:黑色尼龙网起到削弱太阳辐射的作用。
师:温室大棚在北方比较多见,海南和台湾等省很少,什么原因?生:热量不同【过渡】师:热量不同的根本原因就是太阳辐射的分布不均。
哪些因素会影响到太阳辐射的分布呢?请完成以下两题。
【学生活动七】生:完成“进阶提升”考点二,小组讨论交流,展示成果。
下图为青藏高原三江源地区太阳辐射量空间分布示意图。
读图完成5~6题。
教师范读的是阅读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我常采用范读,让幼儿学习、模仿。
如领读,我读一句,让幼儿读一句,边读边记;第二通读,我大声读,我大声读,幼儿小声读,边学边仿;第三赏读,我借用录好配朗读磁带,一边放录音,一边幼儿反复倾听,在反复倾听中体验、品味。
5.到达该地区的太阳辐射能主要集中在( )A.红外线波段B.紫外线波段C.可见光波段D.x射线波段6.图中ab沿线云量基本一致,但太阳辐射量差异明显,影响这一现象的主要因素是( ) A.纬度B.气象C.下垫面D.大气环流【学生总结】生:影响太阳辐射分布的因素有纬度、下垫面、天气情况。
【过渡】师:影响大气受热过程的因素有哪些呢?结合“进阶提升”考点三,思考、总结其影响因素。
【学生活动八】生:完成“进阶提升”考点三,小组讨论交流并展示成果。
【考点三】影响大气受热过程的因素下图为地球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
读图,完成7~8题。
7.大气中( )A.臭氧层遭到破坏,会导致①增加B.二氧化碳浓度增大,会使②减少C.可吸入颗粒物增加,会使③增加D.出现雾霾,会导致④在夜间增加8.人类通过低碳经济和低碳生活,可以使( )A.①增加,②增强B.①增强,③增强C.②减弱,④减弱D.③减弱,④减弱【学生总结】生:影响大气受热过程的因素有天气情况、下垫面、人类活动。
【过渡】师:人们利用大气受热过程的原理,设计了温室大棚进行农业生产,还可以解释很多地理现象,请结合“进阶提升”考点四,试试解释地理现象。
【学生活动九】生:完成“进阶提升”考点四,小组讨论交流并展示成果。
【考点四】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应用9.某校地理研究性学习小组针对晴天和阴天的气温日变化情况进行了观测,并绘制了气温日变化曲线图。
读图,回答问题。
(1)A、B两条曲线中,表示晴天时气温变化的是________,并说明理由。
(2)下图表示的情景中,昼夜温差最小的是________图,并分析其原因。
(3)利用所学原理分析新疆的瓜果特别甜的原因。
【教师总结】师:白天,主要考虑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夜晚,主要考虑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师:对于大气受热过程的原理的理解和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你还有什么疑惑?请把它写在“解惑释疑”空白处,小组讨论解决存在的问题。
【学生活动十】观察内容的选择,我本着先静后动,由近及远的原则,有目的、有计划的先安排与幼儿生活接近的,能理解的观察内容。
随机观察也是不可少的,是相当有趣的,解惑释疑请将仍然存在的疑问写下来,并与同学和老师交流解决问题如蜻蜓、蚯蚓、毛毛虫等,孩子一边观察,一边提问,兴趣很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