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步高诗词创作课程第一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南大学王步高教授《诗词格律与写作》视频公开课
第一讲:韵、韵脚、韵书、押韵
这一讲,讲韵,讲韵脚,讲韵书,讲押韵。
首先讲韵。
同学们从小学一年级学习汉语拼音开始,就知道有声母、韵母。
韵母常常由元音和辅音一起组成。
当然也有只有元音没有辅音的。
韵母必须包括有元音。
前面辅音和后面的元音字母一起组成这样一个完整的拼音。
我们举这里的“光”这个字的拼音来说。
【PPT】
Guang 光
它就包括这样几个部分:一是声母部分,声母就是g(哥)这个字母,这个字母在押韵这上面完全不考虑。
声母跟押韵没有关系。
那么就考虑韵母。
韵母有简单的,有复杂的。
我们这里选的是最复杂的。
这个韵母包括三个部分,有韵头,有韵腹和韵尾。
这里的g之后的第一个字母,就是蓝颜色表示的,就是韵头。
很多韵是没有韵头的,有的简单的韵就没有韵头。
第二个是韵腹。
这里就是红颜色表示的部分[邓旺林按:此音节中作为韵腹的应该是a而不是an]。
韵腹是韵的最基本的部分。
任何一个韵都必须有韵腹。
后面还有一个g这个字作为韵尾,就是绿颜色表示的作为韵尾[邓旺林按:此音节中作为韵尾的是“ng”,属后鼻音韵尾。
若韵尾为g,则“光”属入声字了。
此处可能是王教授的一时疏忽]。
并不是每个韵都有韵尾。
像“ma”[读“妈”]它的韵母就这一个a [读“啊”] ,就没有韵尾。
所以通过这个韵的解释,我们可以看出,韵有复合韵,也有简单的韵。
韵腹是基本成分。
有韵就一定有韵腹。
但是也有的还有韵头,还有韵尾。
并不是每一个韵都有韵头和韵尾的。
这就叫韵。
我们看看什么叫韵脚呢,就是押韵的这个字。
【PPT】韵脚
《登颧雀楼》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liu)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lou)
比如《登颧雀楼》这首诗当中的“流”和后面的“楼”,就是两个韵脚字。
就是诗里的句子需要押韵的最末一个字叫韵脚。
我们所说的押韵就是韵脚押韵。
我们对照刚才的韵尾[按:“尾”应为“母”]这个知识,可以看出,“黄河入海流”当中的“流”这个字,和“更上一层楼”的“楼”字,他们的韵头并不相同,而韵腹部分是完全相同的。
这两个韵都没有韵尾。
【PPT】韵书
唐以前的人按口语押韵
唐以后的人按韵书押韵
王力先生有一句著名的话:唐以前的人是按口语押韵的,唐以后的人是按韵书来押韵的。
这一点很重要。
隋代之前没有韵书(流传下来),人们押韵就根据自己口语,怎么顺口就押韵。
唐以后的人因为科举考试要考写诗,写诗就得有一个标准,这个标准就是必须押韵。
那么,押韵,我说我押韵了,我说你没有押韵,那么以什么为标准?就得以韵书为标准。
所以唐代以及唐代之后的人就按照韵书押韵。
我国韵书的最早出现,从现在的史书记载,最早是隋代陆法言的《切韵》。
【PPT】隋陆法言《切韵》
《切韵》是韵书史上划时代的产物,是前代韵书的继承和总结。
是这一系列韵书的定型之作。
在汉语语音史上有很重要的地位。
收193韵:
平声54 上声51 去声56 入声32
收字:11500字
《切韵》是一本很重要的韵书。
是在中国韵书史上划时代的产物。
因为它是开天辟地的,是前代韵书的继承和总结。
现在我们《切韵》之前的韵书实际上已经看不到了。
《切韵》也看不到了。
但《切韵》的规模、纲目还大致了解。
它是这一系列韵书的定型之作,在汉语语音史上有很重要的地位。
《切韵》收193个韵。
其中平声54,上声51,去声56,入声32个韵部。
总共收11500字。
《切韵》相比较收字不是很多,我们的汉字远不止11000多个字。
在《切韵·序》里写了这么一段文字,讲它成于隋仁寿元年,公元601年。
《切韵·序》:成于隋仁寿元年(601)
《切韵》残篇,敦煌出土,编号:S2683
隋开皇(581—589)初年,刘臻、颜之推、卢思道、李若、萧该、辛德源、薛道衡、魏彦渊同到陆法言家。
酒后谈到古今语言的不同,当时方言的差别。
“捃(jun)选精切,除削疏缓”,供作家选韵,读书人审音辨韵用的书。
关于《切韵》这本书,《切韵》现在只留下残篇,是敦煌出土的,编号是S2683。
这本书的完书是没有的。
现在凡是引到《切韵》的,在书上大规模地讲《切韵》的,都是骗人的。
只有《切韵》的一些韵目、少数一点点篇章是存在的。
其他都是骗人的。
有一年我看到一个人一篇文章里一再讲《切韵》怎么,《切韵》怎么,后来我就感到很怀疑。
因为我印象当中《切韵》这本书,完整的书是不存在的。
我就给中国音韵学会会长南大的鲁国尧教授打电话。
我说:“鲁老师:《切韵》被发现了吗?”他说:“没有啊。
”我说:“怎么一个人的书当中全部引的是《切韵》啊?”他说:“完全是骗人的。
他引的《切韵》,实际上引的是《广韵》。
”后面《广韵》也要讲到。
隋朝开皇初年,隋朝的几个达官贵人刘臻、颜之推、卢思道、李若、萧该、辛德源、薛道衡、魏彦渊这几个人一起来到陆法言家里。
酒后谈到古今语言的不同,当时方言的差别。
“捃选精切,除削疏缓”,需要编一本这样的韵书,帮助读书人审音用韵。
然后就由陆法言执笔编了这本书。
这个《切韵》在中国音韵史上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隋·陆法言《切韵》
以当时的读书音为基础,兼顾古音、方言编辑成书,所描写的不是某时某地的一个单纯音系,而是该时期语音的综合反映。
“时俗共重,以为典规。
然苦字少,复阙字义”(王仁昫)
《切韵》以当时的读书音为基础,……复阙字义。
后来王仁昫在评价《切韵》时,既指出它的历史价值,同时也指出它的不足。
不足一是收字太少,很多字没有收进去;第二个也没有字义的解释。
韵书是依韵编成的一种字典,跟后代的字典当中不但要注明它的读音,也要注出它的意思,甚至还举出它的语源
和用法这一点有所不同。
唐代人编了个《唐韵》。
出现在唐天宝和开元年间。
加了三千五百字,统计总一万五千文,也就是收的字,不是这个书是一万五千字,而是这个书收的单字是一万五千个。
其注训解不在此数。
其中平声,上平声26韵,下平声28韵;上声52韵,去声57韵,入声还是32韵。
它注意正字形,注训解也增加了不少。
《唐韵》这本书也没有流传到今天。
但是对《唐韵》我们了解的就更多一点。
【PPT】孙愐《唐韵》五卷
唐天宝年间、开元年间
“今加三千五百字,通旧总一万五千文,其注训解不在此数。
”
平声上26韵,平声下28韵;上声52韵,去声57韵,入声32韵
注意正字形;注解增加不少
我们了解得比较多的是《广韵》。
《广韵》是陈彭年、邱雍他们编的。
成书于宋大中祥符元年,也就是公元1008年。
当时叫《大宋重修广韵》。
【PPT】陈彭年、邱雍《广韵》(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大宋重修广韵》)上平28韵,下平29韵,上声55韵,去声60韵,入声34韵,共206韵
收字26194,注解191692
收了许多奇怪冷僻的字
《广韵》流传极广,对后代的影响也无与伦比。
没有任何一本韵书能够超过它的影响,能超过《广韵》。
它有上平声28韵,下平声29韵;上声55韵,去声60韵,入声34韵。
合起来是206韵。
前面我们列举《切韵》、《唐韵》的时候,都说它们只有一百九十几个韵。
《唐韵》稍微增加一点,也没有达到206韵。
另外,收字也多得多。
收字26194个,比《切韵》多了一倍还不止。
比《唐韵》也多了11000字。
另外有19万字的注解。
收了许多奇怪冷僻的字。
至今为止,《广韵》收的许多字我们还不大认识。
有许多字大概也是古字,现在就用得不多了。
唐封演《闻见记》:隋陆法言与颜魏诸公定南北音撰为《切韵》……以为文楷式,而先仙、删山分为别韵,属文之士共苦其苛细。
国初许敬宗等详议,以其韵窄,奏合而用之。
”现在《广韵》每卷目录于各韵下注:“独用”、
“某同用”,就是许敬宗等的原注。
韵不是越分的越细越好。
有的时候,读书人,特别是参加科举考试的时候,押韵是要押同一个韵部的韵。
如果分的过细,有的韵就没有几个字了。
再加上有些字很冷僻,不能用。
所以写诗的人往往在押韵上就煞费苦心。
否则常常就会跨出自己的韵部,就不押韵。
不押韵,那就是连押韵都过不了关。
这个就不行了。
当时许敬宗他们奏“合而用之”。
韵书的编书也是要得到皇帝的认可的。
他们当时以一定的语音系统作为标准,并不是看到窄韵就把它并到别的韵去,而看到韵宽就不合并了。
能并的就并。
其实,“奏合而用之”也有一定语音系统作为标准,并非看到窄韵就把它并到别的韵去,看到韵宽就不合并了。
肴韵——很窄,并不并入萧宵或豪
欣韵——很窄,并不合文或真
脂韵——很宽,反而跟支之合并
比如肴韵。
先萧肴豪歌,肴韵很窄,但它并不并入到萧宵或豪韵里面去。
欣韵很窄,但它并没有并到很相近的文韵或真韵里去。
像脂韵,本来很宽,反而跟支之韵合并。
现在我们平水韵的时候,这个“支”,“支持”的“支”韵,而没有“油脂”的“脂”这个韵了。
它很宽,但是却照样合并。
并的原则需要能够和谐的押韵。
不能和谐的押韵,不能随便加以合并。
《广韵》出书之后隔了四十多年,又出了一个《集韵》。
【PPT】《集韵》收字53525(比《广韵》多27331字)
正体、古体、或体、俗体,有的字多至九体;如异体字字典;
修订注解,收音归韵有所改变。
它也是官家的。
它的收字又比《广韵》多了一倍。
它收53525字,比《广韵》多了27331个字。
翻了一倍还多。
因为《广韵》总共2万多一点。
比它多了一倍还多。
其中收正体、古体、或体、俗体,并不是真的字多了这么多。
有许多字是异体字,两个字实际上是一回事。
比如我们说“乃”、“乃”怎么样。
就是把“奶奶”的“奶”把前面的“女”字旁去掉那个“乃”。
这是很简单的一个字。
但是如果我写出一个异体字来,你就可能根本不认识。
东西南北的“西”加一个“辶”的“迺”,这就是“乃”的异体字。
这个字一般人就很少有人认识它了。
像这样一些字,异体字、
或体、古体、俗体都收到这里去。
作为一个字典,它很有价值。
但是作为一本韵书,我们用起来就很不方便。
同时《集韵》又修订了注解,收音归韵也有所改变。
我在北京就经常用的是《集韵》。
那本书有个好处,它后面附了一个四角号码捡字表。
因为平常韵书捡字是很费劲的。
现在它有个四角号码捡字就方便多了。
我平常在清华工作的时候,我经常用那本书。
《集韵》可能也有它的缺点,可能太繁琐,所以,反而,它后出,比《广韵》迟出四十年,收字又更多,但是它的流传不广,用得不广,对历代的影响也远不及《广韵》。
后面我们写诗涉及到一本韵书叫《平水韵》。
【PPT】《平水韵》
宋刘渊《壬子新刊礼部韵略》刊于宋淳佑壬子(1252),此书早已不存,因《古今韵会举要》沿用它的韵目。
元人阴时夫《韵府群玉》,刘渊书中上声迥独用,拯与等通,阴书全部合并故减少一韵;
清钱大昕曾见过《平水韵略》,金人平水书籍王文郁编,106韵,书前有许古金正大六年(1229)的序,早23年。
《平水韵》究竟是谁编的?现在还不能完全断言。
因为我们所听到的几种说法都不能完全做定论。
为什么叫《平水韵》呢?它是叫刘文渊的人,宋朝刘渊编了一本《壬子新刊礼部韵略》,刊于宋淳佑壬子年(1252),这本书早已不存。
因为《古今韵会举要》沿用它的韵目而为人所知。
这个刘渊是山西平水县人。
第二,元人阴时夫《韵府群玉》,刘渊书中的上声迥独用,拯与等通用,阴书全部合并,故减少一韵。
《平水韵》是106韵部。
106韵部,它跟[按:似应作“比”]《广韵》就少得多了。
《广韵》是206韵部。
它把《广韵》里凡是通用的这些韵部基本都合并起来。
但是《平水韵》这本韵书,韵是通用的。
清钱大昕曾见过《平水韵略》,是金朝人平水一个书籍王文郁编。
“书籍”是个小官名,官职的名字。
也是106韵,书前有许古金正大六年(1229)的序,要比刘渊还早23年。
这个王文郁也是山西平水人。
刘渊、王文郁都是山西平水人。
后来人们就把这种分为106韵部的这种韵书都叫平水韵。
这本韵书在流传当中越来越广,至今为止,我们写诗还是用平水韵。
《平水韵》近平水书籍王文郁携新韵见颐安老人曰,稔闻先礼部韵,或讥其严且简。
今私韵岁久,又无善本。
文郁累年留意,随方见学士大夫,精加校雠,又少添注语。
至今平水韵流传很广。
但是106韵部是不是王文郁或刘渊所创也不见得。
【PPT】《草书韵会》,分106韵。
有金正大八年(1231)赵秉文序。
王国维曾见到一本书叫《草书韵会》,亦分106韵。
有金正大八年,1231年赵秉文作序。
赵秉文是金朝很著名的文学家,也是词人,他为这个《草书韵会》作序。
但王国维所曾经见到的这本书在哪里,至今我们却不易见到。
王国维曾经见到。
王国维因为当年是上书房行走,清朝皇宫的书他可以看到。
我们看下押韵的问题。
像李白的《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里的押韵,“光”“霜”和“乡”就是押韵的。
这里的韵,按照平水韵,也在同一个韵部。
【PPT】李白《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uang)
疑是地上霜(—uang)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iang)
像《元二使安西》,又称《渭城曲》,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里“尘、新、人”也都是押同一个韵部的韵。
【PPT】王维《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轻尘(—en)
客舍青青柳色新(—in)
劝君更进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en)
那么,我们说本质上什么是押韵,为什么诗歌要押韵?不但汉语的诗歌押韵,而且据我了解,西方的诗也都要讲究押韵。
【PPT】
押韵的本质就是:利用相同的韵在诗歌中造成周期性的重复,在吟诵者和聆听者听觉上造成一种回环的美感。
心理学理论指出当人们的期待得到实现时,内心会产生快感和美感。
诗句的第一个入韵字往往给人暗示,使人产生期待。
当下一个入韵字按照预期的节奏来到时,这种回环的美感便会产生,而且会对人的理解、记忆产生帮助。
施东向先生就说,利用相同的韵在诗歌中造成周期性的重复……而且会对人的理解、记忆产生帮助。
不押韵的,严格讲不是诗。
诗必须押韵。
诗是韵文的一种。
诗、词、曲、赋都是韵文。
韵文是以押韵为基本条件的。
如果连押韵都不是,都不押,严格讲不是诗。
这换句话来说,我们今天有的人写的那个新诗,应该讲,尽管它也分行排列,并不是诗。
分行排列不是诗歌的特点。
古代的文字,连一个标点都没有的,一个字接着一个字,都是这么连着写,根本没有标点,也没有断句,更不分行。
所以分行排列是现在诗歌的一种外在形式,但是并不是它的必须的。
平水韵就分这样30个韵部:
【PPT】
平水韵三十个平声韵部:
上平声:东、冬、江、支、微、鱼、虞、齐、佳、灰、真、文、元、寒、删
下平声:先、萧、肴、豪、歌、麻、阳、庚、青、蒸、尤、侵、覃、盐、咸
同学们课后要把平水韵的韵部(平声的韵目字)记熟。
词韵又把这30个韵部进一步归并为14个韵部
【PPT】
词韵14个平声韵部
1、东、冬;
2、江、阳;
3、支、微、齐、灰(半);
4、鱼、虞;
5、佳(半)、灰(半);
6、真、文、元(半);
7、元(半)、寒、删、先;
8、萧、肴、豪;
9、歌;
10、佳(半)、麻,
11、庚、青、蒸;
12、尤;
13、侵;
14、覃、盐、咸。
下面我们要讲一些跟这门课当中要用到的一些词汇。
像宽韵、窄韵、险韵、邻韵、出韵、韵目、限韵、分韵、和韵、步韵、次韵、用韵等,我们要一一讲到。
【PPT】
宽韵限韵
窄韵分韵
险韵和韵
邻韵步韵(依韵)
出韵次韵(依韵)
韵目用韵
王力《汉语诗律学》根据这30个韵部各包括的字数多少,分为宽韵、中韵、窄韵、险韵四类
王力先生在《汉语诗律学》根据平水韵这二三十个平声韵部,但刚才为什么平水韵106个韵部,我只列出这三十个?这三十个就是平声韵部。
我们写诗只押平声韵,也就是只押这30个部的韵。
其他的,仄声韵,去声
韵、上声韵、入声韵都不押的。
1、宽韵
所谓宽韵,包括四支、一先、七阳、八庚、十一尤、一东、十一真、七虞。
作诗用这些韵,有较多的韵脚可供选择。
这几个韵部里的字比较多,而且比较多常用字。
2、中韵
中韵就是说不是很宽,也不是很窄的韵。
包括十三元、十四寒、六鱼、二萧、十二侵、二冬、十灰、八齐、五歌、六麻、四豪。
作诗用这些韵,有次多的韵脚可供选择。
这是中韵。
3、窄韵
还有窄韵。
包括五微、十二文、十五删、九青、十蒸、十三覃、十四盐。
作诗用这些韵,可供选择的较少。
宋欧阳修《六一诗话》“前史言退之为人木强。
若宽韵可自足,而辄多傍出;窄韵难独用,而反不出。
岂非其拗强而然与?”《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三五回:“他却拈了五微,便悔恨道:‘偏是我拈了个窄韵。
’……”
窄韵,这个韵可押的字很少,而且常用的字就更少。
有些字虽也有,但很难用上。
你押韵的时候,写这首诗用这个韵用不上。
可用的字选择的范围很小。
4、险韵
还有险韵。
险韵就是更窄的韵。
更窄的韵,包括三江、九佳、三肴、十五咸。
作诗用这些韵,可供选择的更少。
【PPT】
诗韵术语。
指诗句用艰僻字押韵,人觉其惊警险峻而又能化艰僻为平妥,无凑韵之弊。
唐宋诗人中也有故意押险韵以炫奇的。
唐韩愈喜用险韵。
宋苏轼曾用“尖、叉”二字为韵。
旧时推为险韵中的名作。
诗句用艰僻字押韵,人觉其惊警险峻而又能化艰僻为平妥,无凑韵之弊。
唐宋诗人中也有故意押险韵以炫奇的,表示自己很有学问。
你用一些很宽的韵,还押不好,说明你这个人文字功底很差,肚子里没有多点东西。
上面所分宽窄,是按用韵从严的要求来说的。
即无论绝句、律诗、排律,必须[按:读为“常常要”]一韵到底,不许通押。
古时和现在,都有些文人,故意用窄韵、险韵来作诗以显才华。
再说到邻韵。
王力先生在《汉语诗律学》中关于邻韵的观点如下:所谓邻韵,即指韵音相近者。
因其于韵书排列上相邻,故名“邻韵”。
必须指出,邻韵是因为韵音相近而为邻韵,并非是排列相邻而为邻韵。
但其排列相邻却是因为韵音相近的关系。
这里根据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诗韵》《诗韵目录》《诗韵新编》及王力《汉语诗律学》,参照现代人作近体诗通押的情况,把可以通押的韵目试列如下。
大家注意:就是把那30个平声韵部再进一步归并。
把它再能通押的再并起来。
【PPT】
1、一东二冬
2、三江七阳
3、四支五微八齐十灰(半)
4、六鱼七虞
5、九佳(半)十灰(半)
6、十一真十二文十三元(半)
7、十三元(半)十四寒十五删一先
8、二萧三肴四豪
9、五歌
10、九佳(半)六麻
11、八庚九青十蒸
12、十一尤
13、十二侵
14、十三覃十四盐十五咸
像一东二冬,无论是普通话还是古音,这两个韵部是没有多大区别的。
到词里面它们就完全归在一个韵部。
它所以也是邻韵。
像三江七阳,在词韵里也归为一个韵部,叫江阳韵。
四支五微八齐十灰(半,灰一半)。
灰一半,这是平水韵搞得很不好的地方。
编平水韵的人讨了个巧,他把《广韵》里那些通用的韵部归并起来,但是无论刘渊,还是王文郁或者是其他什么人,他们并没有做好这项工作,反而把一些不该并的的并了。
像灰韵和咍韵。
“灰”就是石灰的“灰”,“咍”韵,就是那个口字旁加个台湾的“台”,简化字的那个台湾的“台”,叫“咍”,咍韵。
这两个韵在《广韵》里是两个韵部,到了平水韵里把它并到一个韵部,结果就变为十灰韵。
但是灰韵和咍韵实际上有有区别的。
所以到了词韵里反而被重新分开。
这就像是本来人家是没有缘分的,就为了结成夫妻,又离婚,重新再分开。
所以总的来讲,邻韵也好,词韵也好,都比诗韵、平水韵还要更宽。
但是在个别问题上,它却比诗韵还要更合理。
比如像灰韵,它就分成两半,十三元也分成两半。
这里总共就分成14部。
其实这十四部就是词韵的十四部。
基本上是这样的。
词韵,我下面再讲到。
【PPT】
十三元的情况比较复杂。
这是由于平水韵对韵部的归并不合理造成的。
元韵在唐宋韵部里分属三个韵部:元韵、魂韵和痕韵。
元韵可与寒删通而魂痕可与真文通。
所以有元半为真文的邻韵,而元半为寒删先的邻韵之说,徒令纷纭淆乱。
戈载对此深为不满。
其所著《词林正韵》即以《集韵》韵目为本。
十三元的情况比较复杂。
由于平水韵对韵部归并不合理,所以造成了后面的平水韵,因为王文郁和刘渊在中国学术史上是没有多高地位的。
但是这些小人物作了一件大事情。
他是有点力不从心的,留下了许多遗憾。
像十三元、十灰等等一些韵部的归并就不合理。
本来《广韵》它是两个韵部的,你把两个根本不相干的揑到一起。
所以我们包括今天读许多古人的诗,就是我们南方人读音保留入声的,读古人的诗也会觉得有一些是不怎么押韵。
有的是古今音的变化,也有的就是按照平水韵押韵,把有些像十三元的韵,有的就会出现这样一些情况。
所谓“邻韵,除“江”与“阳”,“佳”与“麻”,“蒸”与“侵”为罕见的特例外,大约总依诗韵的次序,以排列相近而音又相似的韵认为邻韵。
所谓“相近”,不因上平声和下平声的界限而有所间隔。
标准的格律诗一般都是一首诗只能押一个韵。
这种严格要求有时会给诗的创作带来不便。
所以有的人想办法把它搞得更宽一些。
【PPT】
标准的格律诗,一般都是一首诗只能押一个韵,这种严格要求有时会给诗的创作带来不便,于是唐朝中期以后出现了一点松绑的现象,引入了“邻韵”的概念,即分
属不同韵部的字,如果读音相似,就称为“邻韵”,如“声”和“音”,就是互为邻韵。
这一时期出现了“轳卢(辘轳)格”和“进退格”(含“葫芦格”)两种用韵方式。
不过未被正格接纳,将其称为“变体”,应用并不普遍。
到了宋代就出现了衬韵,又称“探头韵”和“借韵”。
或者又叫“孤雁出群”。
【PPT】
到了宋代出现了“衬韵”(又称“探头韵”、“借韵”、“孤雁出群”),即律诗第一句若用韵,就用邻韵,以衬托后面的本韵。
这种使用邻韵的方式仅限于第一句,被大多数诗人接受并风行一时。
成为了一种正格。
在一首律诗的第一句,第一句是可以押韵也可以不押韵的,往往借用这种衬韵或者又叫邻韵,这种慢慢就成了正格。
现在我们往往写一首七言律诗,通常首句是需要押韵的,经常用邻韵。
【PPT】
到了近代,鲁迅、毛泽东、郭沫若等前辈将邻韵的使用进一步扩大到全诗各句。
也就是说邻韵不再限于首句了。
国学大师王力先生在他1977年出版的名著《诗词格律》一书中也对这种广泛使用邻韵的方式给予了认可。
上海某出版社还出版了关于邻韵通押的工具书。
到了近代,鲁迅、毛泽东、郭沫若等前辈更是把邻韵的使用进一步扩大到全诗各句,不光是首句了。
比如毛主席的《红军不怕远征难》,
【PPT】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巍迤腾细浪
乌蒙滂沱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