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计·打草惊蛇(第十三计)全文
打草惊蛇 三十六计之第十三计
打草惊蛇三十六计之第十三计三十六计第13计打草惊蛇疑以叩实,察而后动。
复者,阴之媒也。
打草惊蛇:打动草惊动了藏在草里的蛇。
后用以指做事不周密,行动不谨慎,而使对方有所觉察。
上图:三十六计之打草惊蛇
打草惊蛇
郊师躲在魏国边城,时常带领手下人搔扰齐国,他还招蓦死士,准备卷土重来。
郊师手下死士曹扬,夜入王宫,刺伤了齐王,多亏钟离春相救,才保住了齐王的性命。
被钟离春刺伤的曹扬逃入太后寝宫。
曹扬一日不除,齐王一日不得安睡。
齐王命田忌立即抓获曹扬,田忌手下查遍全城,也不见曹扬的踪影。
钟离春怀疑曹扬藏在太后宫内。
太宫是齐宣王和郊师的母亲,不便强行进宫捉人。
钟离春采用孙膑打草惊蛇之计,对太后说,有人曾看到曹扬躲入太后宫中,意欲搜查。
太后否认,大闹一场。
曹扬的确藏在太后宫中,听说此事后,怕钟离春真的搜查太后住处,逃出后宫,被埋伏在宫外的钟离春抓获。
三十六计打草惊蛇的故事
三十六计打草惊蛇的故事打草惊蛇:原指惩罚了别人,也警戒了自己。
后喻指做事不密,致使人有所戒备。
为大家整理了三十六计之打草惊蛇的故事,希望大家喜欢。
【打草惊蛇原文】:疑以叩实,察而后动。
复者,阴之媒也。
①疑以叩实:叩,问,查究。
意为发现了疑点就应当考实查究清楚。
②复者,阴之媒也:复者,反复去做,即反复去叩实而后动。
阴,此指某些隐藏着的、暂时尚不明显或未暴露的事物、情况。
媒,媒介。
句意为反复叩实查究,而后采取相应的行动,实际是发现隐藏之敌的重要手段。
【打草惊蛇典故】:公元1642年,李自成率部围困开封。
崇祯皇帝连忙调集各路兵马,援救开封。
李自成部已完成了对开封的包围部署。
明军二十五万兵马和一万辆炮车增援开封,集中在离开封西南四十五里的朱仙镇。
李自成为了不让援军与开封守敌合为一股,在开封和朱仙镇分别布置了两个包围圈,把明军分割开来。
又在南方交通线上挖一条长达百里、宽为一丈六尺的大壕沟,一断明军粮道,二断明军退路。
明军各路兵马,貌合神离,心怀鬼胎,互不买帐。
李自成兵分两路,一路突袭朱仙镇南部的虎大威的部队,造成“打草惊蛇”的作用,一路牵制力量最强的左良玉部队。
击溃虎大威部后,左良玉果然因被围困得难以脱身,人马损失过半,拼命往西南突围。
李自成故意放开一条路,让败军溃逃。
哪知,左良玉退了几十里地又遇截击,面临李自成挖好的大壕沟,马过不去,士兵只得弃马渡沟,仓皇逃命。
这时等在此地的伏兵迅速出击,明军人仰马翻,尸填沟堑,全军覆没。
【打草惊蛇解析】:兵法早已告诫指挥者,进军的路旁,如果遇到险要地势,坑地水洼,芦苇密林,野草遍地,;定不能麻痹大意,稍有不慎,就会“打草惊蛇”而被埋伏之敌所歼。
可是,战场情况复杂变化多端,有时已方巧设伏兵,故意“打草惊蛇”,让敌军中计的战例也层出不穷。
打草惊蛇之计,一则指对于隐蔽的敌人,己方不得轻举妄动,以免敌方发现我军意图而采取主动;二则指用佯攻助攻等方法“打草”,引蛇出动,中我埋伏,聚而歼之。
三十六计打草惊蛇的故事
三十六计打草惊蛇的故事打草惊蛇:原指惩罚了别人,也警戒了自己。
后喻指做事不密,致使人有所戒备。
店铺为大家整理了三十六计之打草惊蛇的故事,希望大家喜欢。
【打草惊蛇原文】:疑以叩实,察而后动。
复者,阴之媒也。
①疑以叩实:叩,问,查究。
意为发现了疑点就应当考实查究清楚。
②复者,阴之媒也:复者,反复去做,即反复去叩实而后动。
阴,此指某些隐藏着的、暂时尚不明显或未暴露的事物、情况。
媒,媒介。
句意为反复叩实查究,而后采取相应的行动,实际是发现隐藏之敌的重要手段。
【打草惊蛇典故】:公元1642年,李自成率部围困开封。
崇祯皇帝连忙调集各路兵马,援救开封。
李自成部已完成了对开封的包围部署。
明军二十五万兵马和一万辆炮车增援开封,集中在离开封西南四十五里的朱仙镇。
李自成为了不让援军与开封守敌合为一股,在开封和朱仙镇分别布置了两个包围圈,把明军分割开来。
又在南方交通线上挖一条长达百里、宽为一丈六尺的大壕沟,一断明军粮道,二断明军退路。
明军各路兵马,貌合神离,心怀鬼胎,互不买帐。
李自成兵分两路,一路突袭朱仙镇南部的虎大威的部队,造成“打草惊蛇”的作用,一路牵制力量最强的左良玉部队。
击溃虎大威部后,左良玉果然因被围困得难以脱身,人马损失过半,拼命往西南突围。
李自成故意放开一条路,让败军溃逃。
哪知,左良玉退了几十里地又遇截击,面临李自成挖好的大壕沟,马过不去,士兵只得弃马渡沟,仓皇逃命。
这时等在此地的伏兵迅速出击,明军人仰马翻,尸填沟堑,全军覆没。
【打草惊蛇解析】:兵法早已告诫指挥者,进军的路旁,如果遇到险要地势,坑地水洼,芦苇密林,野草遍地,—定不能麻痹大意,稍有不慎,就会“打草惊蛇”而被埋伏之敌所歼。
可是,战场情况复杂变化多端,有时已方巧设伏兵,故意“打草惊蛇”,让敌军中计的战例也层出不穷。
打草惊蛇之计,一则指对于隐蔽的敌人,己方不得轻举妄动,以免敌方发现我军意图而采取主动;二则指用佯攻助攻等方法“打草”,引蛇出动,中我埋伏,聚而歼之。
孙子兵法三十六计全文及解释
孙子兵法三十六计全文及解释第一套胜战计第一计:瞒天过海【原文】备周而意怠,常见则不疑,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
太阳,太阴。
译:认为准备万分周到,就容易松劲;平时看惯了的,就往往不再怀疑了,秘计隐藏在暴露的事物中,而不是和公开的形式相排斥。
非常公开的往往蕴藏着非常机密的。
第二计:围魏救赵【原文】共敌不如分敌,敌阳不如敌阴。
译:树敌不可过多,对敌要各个击破,对现在还不忙于消灭的,要隐藏我们的意图。
第三计:借刀杀人【原文】敌已明,友未定,引友杀敌,不出自力,以损推演。
译:作战的对象已经确定,而朋友的态度还不稳定,要诱导朋友去消灭敌人,避免消耗自己第四计:以逸待劳【原文】困敌之势,不以战,损刚益柔。
译:控制敌方力量发展的命脉来扼杀他,而不采取进攻的形势,这就是"损刚益柔"原理的演用。
第五计:趁火打劫【原文】敌之害大,就势取利,刚决柔也。
译:敌方的危机很大,就乘机取利,用优势力量攻击软弱的。
第六计:声东击西【原文】乱志乱萃,不虞"坤下兑上"之象;利其不自主而取之。
译:敌人乱撞瞎碰,摸不清情况,这是《易经》"萃"封上所说的"坤下兑上"的混乱征状。
必须利用敌方失去控制力的时机加以消灭。
第二套敌战计第七计:无中生有【原文】诳也,非诳也,实其所诳也。
少阴,太阴,太阳。
译:无中生有是运用假象,但不是弄假到底。
而是使假象变真象,大小假象,掩护真象。
第八计:暗渡陈仓【原文】示之以动,利其静而有主,"益动而巽"。
译:故意暴露行动,利用敌方固守的时机,便主动偷袭。
第九计:隔岸观火【原文】阳乖序乱,阴以待逆,暴戾恣睢,其势自毙。
顺以动豫,豫顺以动。
译:敌人内部分裂,秩序混乱,我便等待他发生暴乱,那时敌人穷凶极恶,翻目仇杀,势必自行灭亡。
我要根据敌人变动作好准备;作好准备之后,还要根据敌人的变动而行动。
第十计:笑里藏刀【原文】信而安之,阴以图之,备而后动,勿使有变:刚中柔外也。
《三十六计》----第13计打草惊蛇(攻战计)
《三十六计》----第13计打草惊蛇(攻战计)第十三计打草惊蛇疑为叩实,察而后动,复者,阴之媒也。
译:有怀疑的就要侦察实情,完全掌握了实情再行动。
反复侦察,是发现暗藏敌人的因素。
引申:打动草惊动了藏在草里的蛇。
后用以指做事不周密,行动不谨慎,而使对方有所觉察。
此计指要反复叩实查究,而后采取相应的行动,实际是发现隐藏之敌的重要手段。
打草惊蛇不足奇,避虚就实出真知。
南唐王鲁贪财色,状子巡官拍案辞。
打草惊蛇计。
保密工作一定落实到家!承句言直而切,尾句措词过于草率,没有转结出出县令王鲁做贼心虚的一笔,有下两张皮之嫌。
第13计打草惊蛇疑以叩实,察而后动。
复者,阴之媒也。
打草惊蛇:打动草惊动了藏在草里的蛇。
后用以指做事不周密,行动不谨慎,而使对方有所觉察。
打草惊蛇郊师躲在魏国边城,时常带领手下人搔扰齐国,他还招蓦死士,准备卷土重来。
郊师手下死士曹扬,夜入王宫,刺伤了齐王,多亏钟离春相救,才保住了齐王的性命。
被钟离春刺伤的曹扬逃入太后寝宫。
曹扬一日不除,齐王一日不得安睡。
齐王命田忌立即抓获曹扬,田忌手下查遍全城,也不见曹扬的踪影。
钟离春怀疑曹扬藏在太后宫内。
太宫是齐宣王和郊师的母亲,不便强行进宫捉人。
钟离春采用孙膑打草惊蛇之计,对太后说,有人曾看到曹扬躲入太后宫中,意欲搜查。
太后否认,大闹一场。
曹扬的确藏在太后宫中,听说此事后,怕钟离春真的搜查太后住处,逃出后宫,被埋伏在宫外的钟离春抓获。
第十三计:打草惊蛇打动草惊动了藏在草里的蛇。
后用以指做事不周密,行动不谨慎,而使对方有所觉察。
【原文】疑以叩实①,察而后动; 复者,阴之媒也②。
【注释】①疑以叩实:叩,问,查究。
意为发现了疑点就应当考实查究清楚。
②复者:反复去做,即反复去叩实而后动。
阴之媒也:阴,此指某些隐藏着的、暂时尚不明显或未暴露的事物、情况。
媒,媒介。
复者,阴之媒也:复者,反复去做,即反复去叩实而后动。
句意为反复叩实查究,而后采取相应的行动,实际是发现隐藏之敌的重要手段。
三十六计原文
三十六计第一计瞒天过海【原文】备周则意怠,常见则不疑。
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
太阴,太阳。
【大意】当防备十分周密时,人们往往会放松警惕;对于常见的事物,人们通常不会产生怀疑。
阴谋常常隐藏在公开的事物之中,而不是与公开的事物相对立。
最隐秘的事情可能隐藏在最明显的表象之下。
【计谋精解】“瞒天过海”是通过制造假象、迷惑对方,使其放松警惕,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
具体而言,就是在表面上做出一种行为,让对方误以为这是真实的情况,而实际上却在暗中进行另一种行动。
此计的关键在于“瞒”,要瞒得巧妙,让对方毫无察觉。
但“瞒”只是手段,“过海”才是目的。
本计可以理解为以下含义:以假乱真,迷惑对方视听。
隐藏真实意图,暗中行动。
利用对方的惯性思维,使其陷入误区。
当对方运用瞒天过海之计时,可以采取如下防范措施加以应对:保持警惕,不轻易相信表面现象。
仔细观察,分析细节,寻找破绽。
多角度思考,不局限于单一的观点。
加强情报收集,了解对方的真实意图。
第二计围魏救赵【原文】共敌不如分敌,敌阳不如敌阴。
【大意】攻打集中的敌人,不如分散敌人的力量;攻击敌人的强盛之处,不如攻击敌人的薄弱环节。
【计谋精解】此计是在面对强大敌人时,采取迂回战术,通过攻击敌人的薄弱点,来解救处于困境的目标。
在运用此计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准确判断敌人的强弱分布。
选择合适的攻击点,确保能够有效地牵制敌人。
协调好各方力量,确保行动的顺利进行。
当对方运用此计时,可采取以下防范措施加以应对:加强自身的防御,确保关键部位的安全。
密切关注敌人的动向,及时发现其意图。
灵活调整部署,应对敌人的攻击。
第三计借刀杀人【原文】敌已明,友未定,引友杀敌,不出自力。
【大意】敌人的情况已经明确,而盟友的态度尚未确定,此时可以引导盟友去攻击敌人,而自己不需要亲自出手。
【计谋精解】借刀杀人是利用外部力量来达到自己的目的,避免直接与敌人对抗,减少自身的损失。
在运用此计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寻找合适的“刀”,即有能力且愿意帮助自己的力量。
三十六计第十三计 打草惊蛇 原文 注释 按语 译文 原典解读
三十六计第十三计打草惊蛇《祖堂集·七·雪峰和尚》:“雪峰招国。
龙云:'养子代老。
"慈云:'打草惊蛇。
’”宋·郑文宝《南唐近事》:“王鲁为当涂宰,颇以资产为务,会部民连状诉主簿贪贿于县尹,鲁乃判曰:'汝虽打草,吾已蛇惊。
’为好事者口实焉。
”原文疑以叩实,察而后动;复者,阴之媒也。
注释①疑以叩实:疑,有疑问。
叩,查清楚。
本句的意思是,一旦发现了疑点,就应该一查到底弄清楚。
②察而后动:察,弄清楚。
动,行动。
③复者:复,反复试探。
④阴之媒也:阴,隐藏起来的东西。
媒,手段。
本句的意思是,反复试探是让隐藏的东西显现的手段。
按语敌力不露,阴谋深沉,未可轻进,应遍探其锋。
兵书云:“军旁有险阳、潢井、葭苇、山林、翳荟者,必谨复索之,此伏奸之所藏也。
”译文有疑问就要侦察核实,调查清楚之后再行动。
“复”卦的原说,是对付敌人阴谋的手段。
敌人的力量不会主动显露,他们会用深沉的阴谋掩饰自己的行为因此不可以浮躁冒进,应该采取各种方法试探敌人的锋芒。
兵书说得好:“凡是行军,路过有险恶地形,坑地水洼,芦苇密林,野草遍地,一定要谨慎反复地试探和搜索,因为这里是打埋伏的好地方。
"原典解读打草惊蛇从其本意上来说是一种审慎的试探之举,并不一定附带着侵略性的动机,但是这并不妨碍施计之人完成追蛇打蛇之举。
要完美地打草惊蛇,以下条件应该满足:首先,要有敏锐的嗅觉,感觉到潜藏的危险。
什么地方有蛇可以慢慢试探,但是一定要有能探出毒蛇存在的嗅觉,知道前路有蛇。
这是施计的前提,通常是经验和本能的范畴,可遇而不可求。
其次,打草惊蛇要注意分寸和节奏,这需要施计之人有掌控大局的能力。
一开始要轻轻打,毒蛇受惊则必伤人,所以不可让对手以为你是要他的命。
《第十三计-打草惊蛇》原文、译文及注释
《第十三计·打草惊蛇》原文、译文及注释
题记:
打动草惊动了藏在草里的蛇。
后用以指做事不周密,行动不谨慎,而使对方有所觉察。
原文:
第十三计·打草惊蛇
明代-三十六计
【原典】
疑以叩实,察而后动;复者,阴之媒也。
【按语】
敌力不露,阴谋深沉,未可轻进,应遍探其锋。
兵书云:“军旁有险阻、潢井、葭苇、山林、翳荟者,必谨复索之,此伏奸所藏也。
”
注释:
〔疑以叩实〕叩,问,查究。
意为发现了疑点就应当考实查究清楚。
〔复者,阴之媒也〕复者,反复去做,即反复去叩实而后动。
阴,此指某些隐藏着的、暂时尚不明显或未暴露的事物、情况。
媒,媒介。
句意为反复叩实查究,而后采取相应的行动,实际是发现隐藏之敌的重要手段。
《三十六计》全文及翻译
《三十六计》全文及翻译第一卷:胜战计第一计:瞒天过海原文:备周则意怠,常见则不疑。
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
太阳,太阴。
翻译:当防备周全时,更容易麻痹大意;常见的事情,则往往不引起怀疑。
阴谋就隐藏在公开的事物里,并不和公开的事物相对立。
最公开的,往往蕴藏着最阴险的。
第二计:围魏救赵原文:共敌不如分敌,敌阳不如敌阴。
翻译:面对兵力强大、阵势稳固的敌人,如果集中兵力正面攻击,难以取胜。
可采取包围敌人侧翼或后方的战术,迫使敌人分兵应战,从而削弱其整体战斗力。
第二卷:敌战计第三计:借刀杀人原文:敌已明,友未定,引友杀敌,不自出力,以《损》推演。
翻译:当敌方已经明确,而盟友尚未确定时,可以诱导盟友去攻击敌人,自己不必出力,根据《损》卦的原理来推演。
第四计:以逸待劳原文:困敌之势,不以战;损刚益柔。
翻译:当敌人处于困境时,不必急于进攻,而是应该消耗其力量,使其疲惫不堪,然后再乘机发动攻击。
第三卷:攻战计第五计:趁火打劫原文:敌之害大,就势取利,刚决柔也。
翻译:当敌人遭遇重大灾难时,趁机利用这个机会获取利益,这是以刚克柔的策略。
第六计:声东击西原文:敌志乱萃,不虞,坤下兑上之象。
利其不自主而取之。
翻译:当敌人意志混乱、没有防备时,可以采取声东击西的策略,趁其不备而攻取之。
第四卷:混战计第七计:无中生有原文:诳也,非诳也,实其所诳也。
少阴、太阴、太阳。
翻译:先用虚假的信息欺骗敌人,然后再用真实的信息迷惑敌人,使敌人无法判断虚实。
这种方法包括少阴、太阴、太阳三种情况。
第八计:暗渡陈仓原文:示之以动,利其静而有主,益动而巽。
翻译:故意展示自己的行动,引诱敌人保持静止,然后趁机采取行动。
这种方法可以增益自己的行动力,使敌人无法应对。
第五卷:并战计第九计:隔岸观火原文:阳乖序乱,阴以待逆。
暴戾恣睢,其势自毙。
顺以动豫,豫顺以动。
翻译:当敌人内部发生混乱时,应该静观其变,等待敌人自取灭亡。
顺应形势而动,就可以取得胜利。
第十计:笑里藏刀原文:信而安之,阴以图之;备而后动,勿使有变。
三十六计全文及译文
三十六计原文及翻译第一套胜战计第一计瞒天过海备周而意怠,常见则不疑,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
太阳,太阴。
译:认为准备万分周到了,就容易松劲了;平时看惯了的,就往往会不在怀疑了,秘计隐藏在暴露的事物之中,而不是和公开的形式相排斥。
非常公开的往往蕴藏着非常机密的。
第二计围魏救赵共敌不如分敌,敌阳不如敌阴。
译:树敌不可过多,对敌要各个击破,对现在还不忙于消灭的,要隐藏我们的意图。
第三计借刀杀人敌已明,友未定,引友杀敌,不出自力,以损推演。
译:作战的对象已经确定,而朋友的态度还不稳定,要诱导朋友去消灭敌人,避免消耗自己的力量。
第四计以逸待劳困敌之势,不以战,损刚益柔。
译:控制敌方力量发展的命脉来扼杀他,而不采取进攻的形势,这就是“损刚益柔”原理的演用。
第五计趁火打劫敌之害大,就势取利,刚决柔也。
译:敌方的危机很大,就乘机取利,用优势力量攻击软弱的。
第六计声东击西乱志乱萃,不虞“坤下兑上”之象;利其不自主而取之。
译:敌人乱撞瞎碰,摸不清情况,这是《易经》“萃”封上所说的“坤下兑上”的混乱征状。
必须利用敌方失去控制力的时机加以消灭。
第二套敌战计第七计无中生有译:诳也,非诳也,实其所诳也。
少阴,太阴,太阳。
无中生有是运用假象,但不是弄假到底。
而是使假象变真象,大小假象,掩护真象。
第八计暗渡陈仓示之以动,利其静而有主,“益动而巽”。
译:故意暴露行动,利用敌方固守的时机,便主动偷袭。
第九计隔岸观火阳乖序乱,阴以待逆,暴戾恣睢,其势自毙。
顺以动豫,豫顺以动。
译:敌人内部分裂,秩序混乱,我便等待他发生暴乱,那时敌人穷凶极恶,翻目仇杀,势必自行灭亡。
我要根据敌人变动作好准备;作好准备之后,还要根据敌人的变动而行动。
第十计笑里藏刀信而安之,阴以图之,备而后动,勿使有变:刚中柔外也。
译:使敌人相信我方,并使其麻痹松懈,我则暗中策划,充分准备,一有机会,立即动手,使他来不及应变,这是暗中厉害,表面柔和的策略。
第十一计李代桃僵势必有损,损阴以益阳。
三十六计全文及译文
三十六计全文及译文三十六计全文及译文三十六计是古代三十六个兵法策略,成书于明清时期,它是根据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和丰富的斗争经验总结而成的兵书。
三十六计又分为六套计策:胜战计、敌战计、攻战计、混战计、并战计、败战计。
以下是小编为您整理的三十六计全文及译文,供您参考,欢迎阅读与收藏。
三十六计全文及翻译总说六六三十六,数中有术,术中有数。
阴阳燮理,机在其中。
机不可设,设则不中。
第一套胜战计第一计瞒天过海原文:备周而意怠,常见则不疑,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
太阳,太阴。
翻译:认为准备万分周到,就容易松劲;平时看惯了的,就往往不在怀疑了,秘计隐藏在暴露的事物中,而不是和公开的形式相排斥。
非常公开的往往蕴藏着非常机密的。
第二计围魏救赵原文:共敌不如分敌,敌阳不如敌阴。
翻译:树敌不可过多,对敌要各个击破,对现在还不忙于消灭的,要隐藏我们的意图。
第三计借刀杀人原文:敌已明,友未定,引友杀敌,不出自力,以损推演。
翻译:作战的对象已经确定,而朋友的态度还不稳定,要诱导朋友去消灭敌人,避免消耗自己的力量。
第四计以逸待劳原文:困敌之势,不以战,损刚益柔。
翻译:控制敌方力量发展的命脉来扼杀他,而不采取进攻的形势,这就是“损刚益柔”原理的演用。
第五计趁火打劫原文:敌之害大,就势取利,刚决柔也。
翻译:敌方的危机很大,就乘机取利,用优势力量攻击软弱的。
第六计声东击西原文:乱志乱萃,不虞“坤下兑上”之象;利其不自主而取之。
翻译:敌人乱撞瞎碰,摸不清情况,这是《易经》“萃”封上所说的“坤下兑上”的混乱征状。
必须利用敌方失去控制力的时机加以消灭。
第二套敌战计第七计无中生有原文:诳也,非诳也,实其所诳也。
少阴,太阴,太阳。
翻译:无中生有是运用假象,但不是弄假到底。
而是使假象变真象,大小假象,掩护真象。
第八计暗渡陈仓原文:示之以动,利其静而有主,“益动而巽”。
翻译:故意暴露行动,利用敌方固守的时机,便主动偷袭。
第九计隔岸观火原文:阳乖序乱,阴以待逆,暴戾恣睢,其势自毙。
《三十六计》全文及翻译(最全系列)
《三十六计》原文及翻译第一计瞒天过海原文:备周则意怠;常见则不疑。
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
太阳,太阴。
译文:防备非常严密时,更容易麻痹大意,对于习以为常的事,就会失去警戒。
秘密常常潜藏在公开的事物里,并非存在于公开暴露的事物之外。
公开暴露的事物发展到极端,就易形成最隐秘的潜藏。
第二计围魏救赵原文:共敌不如分敌,敌阳不如敌阴。
译文:进攻兵力集中、实力强大的敌军,不如使这样的敌军分散减弱了再攻击。
攻击敌军的强盛部位,不如攻击敌军的薄弱部分最有效。
第三计借刀杀人敌已明,友未定,引友杀敌,不自出力。
以《损》推演。
译文:敌人的情况已明,友方的态度未定,利用友人的力量去灭敌,不必自己付出代价。
这是从《损》卦义推演出的计谋。
第四计以逸待劳困敌之势,不以战。
损刚益柔。
译文:耗损敌人的力量,可以采用静守不战的战略。
因为这自然是减弱强势而增强了弱势。
第五计趁火打劫敌之害大,就势取利。
刚决柔也。
译文:敌方内部矛盾越尖锐,越是有利于我方乘机用兵。
因为事物从来都是刚强存在于柔弱中。
第六计声东击西敌志乱萃,不虞,坤下兑上之象,利其不自主而取攻之。
译文:敌人混乱时,必然会出现意料不到的空隙,就像处于高山地面的沼泽,溃决之势已成,应利用其混乱无主这一点战胜它。
第七计无中生有诳也,非诳也,实其所诳也。
少阴,太阴,太阳。
译文:人为地制造假象,并非完全是虚假的,而是以假为手段,由虚假开始,并把虚假态势发展至极端,最终转化为真实。
第八计暗度陈仓示之以动,利其静而有主,益动而巽。
译文:公开显示假动作,有利于暗中进行的真正行动,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无尽的。
第九计隔岸观火阳乖序乱,阴以待逆。
暴良态睢,其势自毙。
顺以动豫,豫以顺动。
译文:违逆正常越发展越乱,阴阳变化有序,才稳定大局。
残暴凶恶,反目成仇,必然自取灭亡。
顺其自然,当有所得,阴阳顺理,不能强求。
第十计笑里藏刀信而安之,阴以图之;备而后动,勿使有变。
刚中柔外也。
译文:让敌人相信我,没有任何防备,就可以暗中图谋他;事情准备好而后行动,不要使敌人早知有变。
《三十六计》13计 【攻战】打草惊蛇_原文注释译文解读
《三十六计》13计【攻战】打草惊蛇【原文】疑以叩实①,察而后动。
复者②,阴之谋也③。
【注释】①叩实:叩,询问,查究。
叩实,问清楚、查明真相。
②复:反复、一次又一次地。
③阴之谋:隐秘的计谋。
【译文】真相不明就应查实,洞察了实情之后再采取行动;反复侦察,是实施隐秘计谋所必需的。
【计例】贺龙严词惩领事1925年,贺龙在湖南北部一个叫沣洲的地方任镇守使。
沣洲位于沣水之滨,水上交通十分便利。
因此,这一带私运军火、走私毒品等不法活动非常猖獗,一些外国商人勾结国内利欲熏心的官僚、军阀,利用水运的便利条件,频繁出没在这一地区,猖狂从事走私活动。
贺龙对此十分痛恨,上任后下决心要整治这一社会毒瘤。
有一天,值勤士兵发现一艘英国商船上的货物内夹有枪支弹药和不少鸦片。
遵照贺龙的命令,士兵将船扣留。
船被扣了,英商慌了。
他们立即去长沙找英国领事商量对策。
英国领事仗着有湖南省政府的支持,见了贺龙,就傲慢地问:“请问贺镇守使,我大英公民来华经商有何罪?”只见贺龙不紧不慢地说:“正当经商,当然一点罪也没有。
不仅无罪,我们还非常欢迎。
”“那为什么扣留我们的商船?”英国领事拍着桌子大怒。
贺龙不动声色地说:“领事阁下,我怎敢扣留贵国商船?省政府安排我在此当镇守使,我只不过是例行公事。
只要你将船上的货物列个清单,我们查对无误,就立即放行。
”英国领事见贺龙态度温和,以为他软弱可欺,就当场列清单,不过,他们并没有,也不敢列出枪支弹药和鸦片。
贺龙接过货单一看,故意追问:“是否全部列出?没有漏掉的吗?”英商和英国领事急忙点头,他们哪里考虑那么多,认为贺龙只不过是“例行公事”,心想,你赶快放船吧!这时,贺龙传令,叫进一名年轻的军官,将英国领事亲笔写下的货单交给他,说:“我叫你们检查那条被扣商船上所载的货物,你们检查结果与货单相符吗?”年轻军官看看货单,立即回答:“报告长官,船上还有不少枪支和鸦片。
”贺龙笑了,他一步一步走近英国领事说:“领事阁下,误会了。
孙子兵法三十六计全文及翻译
孙子兵法三十六计
《孙子兵法》是世界上最早的兵法著作,深刻总结了春秋时期各国交战的丰
富经验,集中概括了战略战术的一般规律。
《三十六计》是根据我国历代卓越的军事思想,特别是丰富多彩的军事经验总结而成的兵书战策;是对我国古代兵家
第一套胜战计第一计瞒天过海第三计借刀杀人第五计趁火打劫第二套敌战计第七计无中生有第九计隔岸观火第十一计李代桃僵第三套攻战计第十三计打草惊蛇第十五计调虎离山第十七计抛砖引玉第四套混战计第十九计釜底抽薪第二十一计金蝉脱壳第二十三计远交近攻第五套并战计
第二十五计偷梁换柱第二十七计假痴不癫第二十九计树上开花第六套败战计第三十一计美人计第三十三计反间计第三十五计连环计第八计
暗度陈仓第十计笑里藏刀第十二计顺手牵羊 第十四计借尸还魂 第十六计欲擒故纵第十八计擒贼擒王 第二十计浑水摸鱼第二十二计关门捉贼第二十四计假道伐虢 第二十六计指桑骂槐第二十八计上屋抽梯第三十计反客为主 第三十二计空城计第三十四计苦肉计第三十六计走为上
三十六计原文及翻译
计谋的理论概括和军事谋略提纲挈领式的汇集。
总说三十六计
第二计围魏救赵第四计以逸待劳第六
计声东击西。
三十六计:打草惊蛇(第十三计)原文注解及翻译【古文典籍】
三十六计:打草惊蛇(第十三计)原文注解及翻译【古文典籍】
打动草惊动了藏在草里的蛇。
后用以指做事不周密,行动不谨慎,而使对方有所觉察。
【原典】
疑以叩实①,察而后动;复者,阴之媒也②。
【注释】
①疑以叩实:叩,问,查究。
意为发现了疑点就应当考实查究清楚。
②复者,阴之媒也:复者,反复去做,即反复去叩实而后动。
阴,此指某些隐藏着的、暂时尚不明显或未暴露的事物、情况。
媒,媒介。
句意为反复叩实查究,而后采取相应的行动,实际是发现隐藏之敌的重要手段。
【按语】
敌力不露,阴谋深沉,未可轻进,应遍探其锋。
兵书云:“军旁有险阻、潢井、葭苇、山林、翳荟者,必谨复索之,此伏奸所藏也。
”
【故事】
魏军兵败木门道。
历史趣闻三十六计故事全集 第十三计打草惊蛇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三十六计故事全集第十三计打草惊蛇
导语:第十三计打草惊蛇打动草惊动了藏在草里的蛇。
后用以指做事不周密,行动不谨慎,而使对方有所觉察。
【原典】疑以叩实,察而后动; 复者
第十三计打草惊蛇
打动草惊动了藏在草里的蛇。
后用以指做事不周密,行动不谨慎,而使对方有所觉察。
【原典】
疑以叩实,察而后动; 复者,阴之媒也。
【注释】
疑以叩实:叩,问,查究。
意为发现了疑点就应当考实查究清楚。
复者,阴之媒也:复者,反复去做,即反复去叩实而后动。
阴,此指某些隐藏着的、暂时尚不明显或未暴露的事物、情况。
媒,媒介。
句意为反复叩实查究,而后采取相应的行动,实际是发现隐藏之敌的重要手段。
【按语】
敌力不露,阴谋深沉,未可轻进,应遍探其锋。
兵书云:“军旁有险阻、潢井、葭苇、山林、翳荟者,必谨复索之,此伏奸所藏也。
”
【故事】
公元1642年,李自成率部围困开封。
崇祯皇帝连忙调集各路兵马,援救开封。
李自成部已完成了对开封的包围部署。
明军二十五万兵马和一万辆炮车增援开封,集中在离开封西南四十五里的朱仙镇。
李自成为了不让援军与开封守敌合为一股,在开封和朱仙镇分别布置了两个包围圈,把明军分割开来。
又在南方交通线上挖一条长达百里、宽为一丈六尺的大壕沟,一断明军粮道,二断明军退路。
明军各
生活常识分享。
第十三计:打草惊蛇
第十三计:打草惊蛇原文-注解疑以叩实①,察而后动;复者,阴之媒也②。
①疑以叩实:叩,问,查究。
意为发现了疑点就应当考实查究清楚。
②复者,阴之媒也:复者,反复去做,即反复去叩实而后动。
阴,此指某些隐藏着的、暂时尚不明显或未暴露的事物、情况。
媒,媒介。
解释:真相不明就应查实,洞察了实情之后再采取行动;反复侦查,是实施隐秘计谋所必需的。
按语古人按语说:敌力不露,阴谋深沉,未可轻进,应遍挥其锋。
兵书云:“军旁有险阻、潢井、葭苇、山林、翳荟者,必谨复索之,此伏奸所藏也”(《孙子》·行军篇)。
兵法早已告诫指挥者,进军的路旁,如果遇到险要地势,坑地水洼,芦苇密林,野草遍地,—定不能麻痹大意,稍有不慎,就会“打草惊蛇”而被埋伏之敌所歼。
可是,战场情况复杂变化多端,有时已方巧设伏兵,故意“打草惊蛇”,让敌军中计的战例也层出不穷。
计名由来计名“打草惊蛇”原是借用了一句民间俗语来喻指某种军事策略。
愿意是蛇在草丛中,草被搅动,蛇便受惊而走。
也有人认为,“打草惊蛇”一语,源出宋代郑文宝《南唐近事》:“王鲁为当途宰,渎物为务,会部民连状诉主簿贪,鲁乃判曰:‘汝虽打草,吾已蛇惊。
’”南唐时候,当涂县的县令叫王鲁。
这个县令贪得无厌,财迷心窍,见钱眼开,只要是有钱、有利可图,他就可以不顾是非曲直,颠倒黑白。
在他做当涂县令的任上,干了许多贪赃枉法的坏事。
常言说,上梁不正下梁歪。
这王鲁属下的那些大小官吏,见上司贪赃枉法,便也一个个明目张胆干坏事,他们变着法子敲诈勒索、贪污受贿,巧立名目搜刮民财,这样的大小贪官竟占了当涂县官吏的十之八九。
因此,当涂县的老百姓真是苦不堪言,一个个从心里恨透了这批狗官,总希望能有个机会好好惩治他们,出出心中怨气。
一次,适逢朝廷派员下来巡察地方官员情况,当涂县老百姓一看,机会来了。
于是大家联名写了状子,控告县衙里的主簿等人营私舞弊、贪污受贿的种种不法行为。
状子首先递送到了县令王鲁手上。
王鲁把状子从头到尾只是粗略看了一遍,这一看不打紧,却把这个王鲁县令吓得心惊肉跳,浑身上下直打哆嗦,直冒冷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十六计·打草惊蛇(第十三计)全文
打草惊蛇(第十三计)
打动草惊动了藏在草里的蛇。
后用以指做事不周密,行动不谨慎,而使对方有所觉察。
【原典】
疑以叩实①,察而后动;复者,阴之媒也②。
【注释】
①疑以叩实:叩,问,查究。
意为发现了疑点就应当考实查究清楚。
②复者,阴之媒也:复者,反复去做,即反复去叩实而后动。
阴,此指某些隐藏着的、暂时尚不明显或未暴露的事物、情况。
媒,媒介。
句意为反复叩实查究,而后采取相应的行动,实际是发现隐藏之敌的重要手段。
【按语】
敌力不露,阴谋深沉,未可轻进,应遍探其锋。
兵书云:军旁有险阻、潢井、葭苇、山林、翳荟者,必谨复索之,此伏奸所藏也。
【探源】
公元前627年,秦穆公发兵攻打郑国,他打算和安插在郑国的奸细里应外合,夺取郑国都城。
大夫蹇叔以为秦国离郑国路途遥远,
兴师动众长途跋涉,郑国肯定会作好迎战准备。
秦穆公不听,派孟明视等三帅率部出征。
蹇叔在部队出发时.痛哭流涕地警告说,恐怕你们这次袭郑不成,反会遭到晋国的埋伏,只有到崤山去给士兵收尸了。
果然不出蹇叔所料,郑国得到了秦国袭郑的情报,逼走了秦国安插的奸细,作好了迎敌准备。
秦军见袭郑不成,只得回师,但部队长途跋涉,十分疲惫。
部队经过崤山时,仍然不作防备。
他们以为秦国曾对晋国刚死不久的晋文公有恩,晋国不会攻打秦军。
哪里知道,晋国早在崤山险峰峡谷中埋伏了重兵。
一个炎热的中午,秦军发现晋军小股部队,孟明十分恼怒,下令追击。
追到山隘险要处.晋军突然不见踪影。
孟明一见此地山高路窄,草深林密,情知不妙。
这时鼓声震天,杀声四起,晋军伏兵蜂拥而上,大败秦军,生擒孟明视等三帅。
秦军不察敌情,轻举妄动,打草惊蛇终于遭到惨败。
当然,军事上有时也可故意打草惊蛇而诱敌暴露,从而取得战斗的胜利。
【故事】
公元1642年,李自成率部围困开封。
崇祯皇帝连忙调集各路兵马,援救开封。
李自成部已完成了对开封的包围部署。
明军二十五万兵马和一万辆炮车增援开封,集中在离开封西南四十五里的朱仙镇。
李自成为了不让援军与开封守敌合为一股,在开封和朱仙镇分别布置了两个包围圈,把明军分割开来。
又在南方交通线上挖一条长达百里、宽为一丈六尺的大壕沟,一断明军粮道,二断明军退路。
明
军各路兵马,貌合神离,心怀鬼胎,互不买帐。
李自成兵分两路,一路突袭朱仙镇南部的虎大威的部队,造成打草惊蛇的作用,一路牵制力量最强的左良玉部队。
击溃虎大威部后,左良玉果然因被围困得难以脱身,人马损失过半,拼命往西南突围。
李自成故意放开一条路,让败军溃逃。
哪知,左良玉退了几十里地又遇截击,面临李自成挖好的大壕沟,马过不去,士兵只得弃马渡沟,仓皇逃命。
这时打草惊蛇等在此地的伏兵迅速出击,明军人仰马翻,尸填沟堑,全军覆没。
【战例】
春秋时期,绞国是一个小诸侯国,但其城墙高森坚固,宜守不宜攻。
楚国攻打绞国,采取正面进攻的方法,始终不行。
楚国谋臣使出一计:先派出一队不带武器的士兵,装作打柴的农夫,到绞国城北的山中砍柴,故意惊动了绞国的城防力量,绞国军队赢取了暂时的胜利。
第二天,绞国集中优势兵力,再一次的到山里捕杀楚国砍柴人,而这时,楚国早已设下埋伏,一举将追杀砍柴人的绞国军队全歼。
随即,楚国顺利攻克绞城,灭了绞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