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权主义的逻辑:阿伦特
汉娜·阿伦特对极权主义和反犹主义的批判
作者: 唐立新
作者机构: 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博士后流动站,北京100089
出版物刊名: 云南行政学院学报
页码: 42-45页
年卷期: 2015年 第3期
主题词: 极权主义;反犹主义;恐怖与意识形态;帝国主义
摘要:汉娜·阿伦特以一个政治学学者的身份审视极权主义和反犹主义。
她从极权主义的结构和起因来批判极权主义,指出极权主义是恐怖与意识形态共同推动的野蛮宰制,精英﹑暴徒与群氓组成其基本结构。
她从政治—经济而不是历史—文化的角度批判反犹主义,认为反犹主义是帝国主义的产物;同时,她认为犹太组织对纳粹屠犹同样负有责任。
她站在中立的立场解剖分析艾希曼个案来阐述自己对反犹主义的独特理解。
阿伦特的政治观-平庸的恶
of human beings as if all of humanity were just one individual, is possible only if each and every person can be reduced to a never - changing identity of reactions, so that each of these bundles of reactions can be exchanged at random for any other… The campus… serve the ghastly experiment of eliminating, under scientifically controlled conditions , spontaneity itself as an expression of human behavior and of transforming the human personality into a mere thing, into something that even animals are not… ” (Adrendt, 1976, pp. 438)
„emerged simultaneously in all Western countries during the nineteenth century‟. In particular, racism became the main ideological feature of imperialist politics – the empire-builders of the nineteenth century created a justification for conquest and a biological basis for community that made citizenship redundant. Race, says Arendt, was the „emergency explanation‟ concocted by Europeans to make sense of the unfamiliarity of what they encountered on „the Dark Continent‟.
政治学英文著作
政治学英文著作1. "The Authoritarians" by Robert Altemeyer这本书是政治心理学领域的经典之作,作者罗伯特·阿特迈耶(Robert Altemeyer)通过对德国、意大利和西班牙等国家的研究发现,这些国家的政治领导人往往具有独裁主义倾向。
书中提出了“权威主义人格”的概念,认为这种人格特征与民主制度的稳定和发展相悖。
本书对于理解政治领导人的心理特质以及民主制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 "The Origins of Totalitarianism" by Hannah Arendt汉娜·阿伦特 (Hannah Arendt)的 极权主义的起源》是一部关于极权主义思想和政治制度的经典著作。
阿伦特认为,极权主义的出现并非偶然,而是历史、社会和心理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她分析了纳粹德国和苏联等极权主义国家的特点,并探讨了其对民主制度的威胁。
本书对于我们理解极权主义的本质和防范类似政治制度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3. "The Civic Culture" by Robert Dahl罗伯特·达尔 (Robert Dahl)的 公民文化》是一部关于民主制度发展和巩固的重要著作。
达尔认为,一个健康的民主制度需要具备一定的公民文化,包括政治参与、言论自由和法治等方面。
他通过对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的研究,提出了“多元主义”的概念,强调不同利益集团在民主制度中的平衡作用。
本书对于我们理解民主制度的运作机制和改进方向具有重要意义。
4. "The Power Elite" by C. Wright MillsC.怀特·米尔斯 (C. Wright Mills)的 权力精英》是一部关于美国社会和政治结构的经典著作。
米尔斯认为,美国社会的权力主要集中在一小部分精英手中,这些人通过经济、政治和文化等途径来维护自己的利益。
极权主义与“热兵器时代”
极权主义与“热兵器时代”(2009-06-13 00:03:43)转载阿伦特将极权主义看作二十世纪的产物,是很有洞察力的判断。
阿伦特这一判断,有助于我们思考中国问题的时候,能注意到中国传统的中央集权体制和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建立起来的极权体制的差别。
但是,她只是从官僚体制的科层制度以及意识形态来探讨极权主义的根源,令我感到有所欠缺。
我觉得,人类社会之所以在二十世纪出现了极权体制,和工业革命把人类社会带进了“热兵器时代”有关。
所谓“热兵器时代”,说得简单点,就是“枪炮时代”。
在枪炮出现之前,战争杀人的武器是刀剑。
这种武器的特性,决定了一旦战争发生,其结果必然是两败俱伤,只是谁的损失更大而已。
因此,在冷兵器时代,平民百姓如果起来造反和政府军作战,双方的实力悬殊是决不会象“热兵器时代”那样大。
在热兵器时代,对于不掌握枪炮的一方来说,根本就是任人宰割了。
因此,毛泽东可以在二十世纪说:“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冷兵器时代,没有人会说“刀把子里面出政权”,因为这是不现实的。
正因为在冷兵器时代,政府在武力上并不占有绝对的优势,他们就无法依靠武力把统治延伸到社会基层和乡村,他们就不得不注意民意民心,和基层达成妥协。
这就是说,在冷兵器时代,是不可能出现统治全社会一切的极权体制的。
这种情况,随着热兵器的出现就逐渐改变了。
在冷兵器时代,“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只是神话般的传说和想象,到了热兵器时代,却成了简单的事实。
在热兵器时代,掌握和拥有枪炮的一方,统治和奴役不拥有枪炮的一方,是太容易了。
正是看到了枪炮的可怕力量,美国立法予人民拥有枪支来保卫自己的权力,这是预防极权暴政产生的最好方法。
而德国希特勒上台之后,立即就收缴民间枪支,只有民间不拥有枪支,极权体制才能顺利建立。
在冷兵器时代,我们可以说“有怎样的人民,就有怎样的政府”。
在热兵器时代,我们就不能这样说了。
比如,南韩、北韩同是朝鲜族,却生活在完全不同的社会制度,这显然不是两国的民族差异性造成的。
政治学英文著作
政治学英文著作以下是一些政治学的英文著作推荐:1. "The Prince" by Niccolo Machiavelli (尼科洛·马基雅维利的《君主论》)2. "The Social Contract" by Jean-Jacques Rousseau (让-雅克·卢梭的《社会契约论》)3. "Foundations of the Theory of Organization" by Morton A. Kaplan (摩顿·A·卡普兰的《组织理论基础》)4. "The Federalist Papers" by Alexander Hamilton, James Madison, and John Jay (亚历山大·汉密尔顿、詹姆斯·麦迪逊和约翰·杰伊的《联邦党人文集》)5. "Democracy in America" by Alexis de Tocqueville (亚历克西斯·德·托克维尔的《论美国的民主》)6. "The Clash of Civilizations and the Remaking of World Order" by Samuel P. Huntington (塞缪尔·P·亨廷顿的《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7. "The End of History and the Last Man" by Francis Fukuyama (弗朗西斯·福山的《历史的终结与最后的人》)8. "The Leviathan" by Thomas Hobbes (托马斯·霍布斯的《利维坦》)9. "The Communist Manifesto" by Karl Marx and Friedrich Engels (卡尔·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的《共产党宣言》)10. "The Origins of Totalitarianism" by Hannah Arendt (汉娜·阿伦特的《极权主义的起源》)这只是一些经典的政治学英文著作,还有很多其他重要的著作可以进一步研究。
公民权-人权的实现途径
公民权:人权的实现途径摘要:西方基于社会发展的二元化而将人权和公民权看作两种不同的权利,然而汉娜·阿伦特在其专著《极权主义的起源》中分析了战后无国籍者由于失去公民权利而导致人权丧失的情况,从而提出一个观点:人权应该通过公民权来实现。
关键词:人权;公民权;阿伦特中图分类号:d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4-0102-0118世纪末的《人权宣言》是一个历史转折点。
它的意义在于,从今以后,法律的来源不是上帝的命令,也不是历史习俗,而是人。
到今天,维护和保障人权已经成为当今国际社会的一项基本道义原则,是否合乎保障人权的要求已成为评判一个集体(无论是政治上的还是经济上的)优劣的重要标准。
但对于如何维护和保障人权,世界各国和社会各界莫衷一是。
在《极权主义的起源》一书中,汉娜·阿伦特通过对无国籍者因无公民权利导致人权丧失的处境进行了分析,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思路,即:人权需要通过保障公民权来实现。
一、与公民权分离的人权作为探究人权问题的逻辑起点,首要要明确一个概念:什么是人权。
对此虽然并没有一个被普遍接受的看法,但是许多西方思想家总倾向于把人权与公民权分开,认为人权即自然权利,是人作为人所应享有的权利,而公民权则不同,它是社会权利,是在政治上参与公共事务、管理国家的权利。
这种划分是与西方社会发展的二元化过程相一致的,特别是与社会分化为市民社会和政治社会、个人生活领域与公共事务领域的状态相一致的。
社会生活分离为政治社会和市民社会的同时,把人二重化为政治国家中的公民和物质生活中的私人,人的这种个人和公民的二重化又使得人在政治社会获得了公民权、在市民社会里获得了人权,人的权利被二重化为公民权和人权。
作为“与生俱来的”、“不可分离的”的自然权利的人权,究竟指何种权利?具有什么性质?美国和法国的人权文书有着较为一致的看法。
美国的《弗吉尼亚权利法案》指出,这些权利就是享有生命和自由,取得财产和占有财产的手段,以及对幸福和安全的追求和获得。
阿伦特的极权主义
极权主义的研究在阿伦特政治思想的形成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阿伦特通过研究反犹主义和帝国主义得出极权主义的起源,她同时对20世纪的极权经验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本文通过研究极权主义的本质与起源,极权运动的推动力量等几个方面学习阿伦特的极权主义,以此为踏板使我们全面而准确的把握阿伦特的极权主义思想。
关键词阿伦特极权主义反犹主义帝国主义汉娜·阿伦特是20世纪颇具个性的女性思想家,她出生于德国犹太人家庭,经历过两次世界大战。
她生前就享有很高的学术声誉,死后也引起了众多学术研究者的研究。
她主张跳出意识形态的藩篱进行思考;试图超越西方自柏拉图以来的政治哲学传统,又激烈批判现代社会科学的做法。
阿伦特政治思想的独特性,使她成为了一位备受争议的思想家,同时也使她的地位得以确认和巩固。
阿伦特对极权主义的研究独树一帜,她的成名作《极权主义的起源》一书,堪称研究极权主义的必读书目。
探讨阿伦特的极权主义,不仅为理解极权主义现象提供一个新的视角,也是我们全面而准确把握阿伦特政治思想的基础。
一、极权主义的本质阿伦特的研究表明极权主义反现实、反文明、反人性、反制度、反功利、反常识,是人类历史上最绝望,最彻底的一种统治形式。
由此,阿伦特将极权主义的本质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极权主义是一种野蛮。
极权主义是彻底地反对整个人类,反对一切人性,反对所有的文明。
极权统治者的行为不是暴虐,而是野蛮。
阿伦特在《耶路撒冷的艾希曼》中指出,艾希曼犯的不是反犹太罪,而是反人类罪;在她看来,如果将艾希曼一案作为反犹太人的象征来审判,将完全误导甚至掩盖纳粹的罪行对于这个时代的真正意义。
极权主义的野蛮本质,体现在试图对人性进行推毁,恐怖不是其统治的手段,而是它统治的本质。
极权主义最终是要使人成为被任意杀戮的动物。
极权主义是一种运动。
阿伦特提出极权主义的兴起与民族国家的衰弱是同一过程。
民族国家的建构是防止极权主义发生的一剂良药。
极权主义反对一切静态的制度约束,它在本质上是一种运动,其根本特征在于持续不断进行斗争,永远没有休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阿伦特政治哲学片议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阿伦特政治哲学片议作为德国现代哲学里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汉娜·阿伦特以其卓越的思想深入人心,对于理解政治哲学和现代政治理论的发展与演变贡献良多。
她自发的焦虑、思考以及对人类政治的重构理论,带给人们的是思想上的冲击与启发。
而其中一部分的思想则凝聚在其政治哲学著作《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之中。
本文将结合此著作的思想要点,选取5个例子来阐述,解读阿伦特的政治哲学思想,并证明其思想的价值和重要性。
一、对极权主义的担忧汉娜·阿伦特的哲学思想极挑战,而其最深刻的见解集中在她对极权主义的担忧与批判之中。
阿伦特怀疑人性本身,并警示我们需要寻求一些过程性的方法来保护自由与尊严,以避免极权主义的出现。
这一点在其著作《群众与政治》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在该书中,阿伦特描述了一种狭义的思想和行为范围,使群体和各种组织成为了一个具有制定意识形态和图纸的身份群体。
她强调了这种波及全面的思想方式的危险性,同时也展示了这种方法对文化和社会的具有毁灭性的影响。
二、人权的重要性在阿伦特的政治哲学中,人权的思想十分重要。
多年来,她认为人权是保护人的尊严的最有力的途径。
阿伦特主张人权是不可分割且普世的,应该一视同仁的应用于全球范围内的所有人。
她还声称,即使在国家安全等非常时期,个人或群体的人权也不能受到损害。
这一观点,也得到了国际公认和众多哲学学者的支持。
三、欢迎异质性阿伦特的政治哲学中还有一个核心思想,那就是所有人都值得受到尊重,甚至包括那些“社会不良分子”。
她认为,每个人都应该有权利表达自己的意见,而我们必须欢迎那些人,尽管我们可能不同意他们的言论。
阿伦特的观点在这种情况下是很感性且有深度的。
我们需要这种思想,以便宽容,理解,并通过开放的辩论向前移动。
四、公民参与在今天的政治中,公民参与的话题变得越来越重要。
然而,在阿伦特的政治哲学中,这种参与始终是一种推动政治势力的重要手段。
阿伦特认为,个人必须参与到政治中来,以此发扬公民精神。
极权主义的阐释
极权主义的阐释【摘要】战争即和平、无知即力量、自由即奴役是奥威尔的小说《1984》中借由果尔德施坦因叙述的《寡头政治集体主义的理论与实践》文本对于极权主义的经典阐释,极权主义的看似合理的注脚通过以上三点得以体现。
【关键词】无知;战争;自由;极权主义奥威尔曾在1949年写给朱丽安·西蒙斯的信中这样描《1984》:这是一本以小说形式出现的乌托邦。
而在这部乌托邦式的小说里,有这样一个神秘的断章残篇,那就是在书的一开头被表述为一本可怕的书的《寡头政治集体主义的理论与实践》,它的作者是奥威尔笔下的果尔德施坦因,虽然所有老大哥领导下的人们驳斥、嘲笑、抨击他,但是想了解他的人却并没有减少,当大家提到他的作品时只说那本书。
后来书中的主人公温斯顿·史密斯终于得到了它,在这部经由主人公的阅读而展现在读者眼前的断章残片中,奥威尔试图从这些极权主义思想出发,通过逻辑推理,引出其发展下去的必然结果。
在书的开头部分,奥威尔通过一些细节为我们描述了这样一种极权主义的统治,老大哥统治下的国家机器都有着十分悦耳动听的名字:真理部,和平部,友爱部,富裕部。
真理部负责新闻、娱乐、音乐、教育、艺术;友爱部负责维持法律和秩序;富裕部负责经济事务;和平部负责战争。
国家机器的名称在这里似乎都代表了美好的愿景,但是实现的方式是与愿景背道而驰,通过这样一种悖反的方式来为国家机器命名也表明了奥威尔对于极权主义的态度。
不容忽视的是,在真理部的外面有着党的三句口号:战争即和平,自由即奴役,无知即力量,这三句口号也是《寡头政治集体主义的理论与实践》中的三个集中阐释极权主义的重要章节。
战争即和平。
极权主义首先要做的事情便是为战争正名,阿伦特在《论革命》一书中指出:“在传统上,为战争正名显然不以自由为论据,而是把战争当做国际政治的最后手段。
”与传统不同的是,极权主义将战争美化为一种交战双方之间的目标有限的交锋,现代战争的目的是尽量用完机器的产品而不提高一般的经济水平,2003年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这场战争似乎并没有像越战那样使得美国陷入战争的泥淖,反而拉动了美国国内的内需,由战争而带来的资本支出、消费者支出、国防支出成为美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助力。
政治理论学家:汉娜·阿伦特 (Hannah Arendt)人物简介
阿伦特的政治判断与公共领域
阿伦特认为政治判断是政治行动的基础
• 政治判断需要对公共事务进行思考和评估
• 政治判断需要公民的理性和判断力
阿伦特强调公共领域的重要性
• 公共领域是政治行动和判断的场所
• 公共领域需要公民的参与和讨论
阿伦特提倡公民的独立思考和批判精神
• 公民应该对政治事务保持批判态度
• 公民应该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
• 1943年在哥伦比亚大学获得教职
• 1950年代成为《纽约书评》的定期撰稿人
• 1960年代在芝加哥大学担任教授
阿伦特的政治哲学观点受到广泛关注
• 1958年出版的《人的条件》成为经典著作
• 对政治行动、政治判断和公共领域的研究具有开创性
汉娜·阿伦特的主要成就与荣誉
阿伦特是一位多产的政治哲学家
• 强调了政治行动在解决现实问题中的重要作用
• 提倡政治行动需要公民的参与和讨论
阿伦特的公共领域理论对政治实践产生了重要启示
• 强调了公共领域在政治实践中的重要作用
• 提倡政治实践需要公民的参与和讨论
阿伦特的极权主义批判对政治实践产生了重要启示
• 揭示了极权主义对政治实践的危害
• 呼吁政治实践需要抵制和反抗极权主义
对女性主义政治理论产
生了重要影响
• 强调了女性在政治行动中的重要
• 强调了公共领域对女性平等的重
• 揭示了极权主义对女性的特殊危
作用
要性
害
• 提倡女性参与政治和公共事务
• 提倡女性在公共领域中的发言和
• 呼吁女性对极权主义进行抵制和
参与
反抗
阿伦特在政治实践中的启示
阿伦特的政治行动理论对政治实践产生了重要启示
极权主义的兴衰机理
极权主义的兴衰机理张千帆:极权主义是极难维系的,但威权(或后极权)是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从某个版本的威权走向民主也很难。
更新于2016年10月19日06:07北京大学宪法学教授张千帆为FT中文网撰稿今年是文革五十周年,好像中国国内外都没有对这个问题有太多深入的探讨。
文革是极权主义的产物,要探讨文革,首先要探讨极权体系的基本结构和它的基本规律,以及通过什么样的方式解构它。
很多人都以为,文革好像是极权到了一个登峰造极的阶段,其实这是不准确的,因为到文革那种状态,最基本的秩序都已经失控了,社会大乱,这就不是极权了,应该说连威权下的有序状态都没有达到。
我对文革这一事件的定性是,极权面临危机,差点崩溃。
也许这种危机一开始并不是一个现实的危机,但是最高领袖感知到一种危机,以为自己的最高权威受到了挑战,所以发动一个极权国家所特有的资源,来修复或排解极权危机。
文革就是这么一场运动。
真正的处于巅峰的极权国家是不可能有这种危机的。
它是静悄悄的,大家都跟蜜蜂一样,自觉围着一个蜂王,奔着一个统一的目标,为“社会主义建设”拼命忙碌。
顶多就是最高领袖在天安门城楼上秀一下,千百万红卫兵激动得热泪盈眶……这是极权国家的标志性状态,而不是全国大乱、出现各种造反派这种文革现象。
极权国家可以比喻为一种“权力零阻抗”状态,国家想管什么就管什么,想怎么管就怎么管;只要国家有一个指令下来,它就得到无条件的执行,社会是没有任何抵抗能力的。
社会和个体的抵抗几近于零,不可能对公权力构成任何的阻力。
国家权力畅行无阻、所向披靡,个人权利则被彻底剥夺,对国家行为没有任何抵抗力。
不达到这样的状态,只要社会还存在零星的抵抗和阻碍,就不是纯粹的极权主义。
用我们自己的语言来表达,孙中山等人的总结已经很准确,那就是三个一:“一个主义,一个政党,一个领袖。
”国家必须要达到这种状态,才是一种“权力零阻抗”的极权状态。
首先,它必须是“一个主义”,因为目标只能有一个,而且这个目标一般是宏伟远大的。
冯婷:通向恶的平庸性之路
摘要:通过“恶的平庸性”这个概念,阿伦特揭示了一种异于康德所说的“根本恶”的、专属于现代社会的恶的新类型。
本文通过对现代性方案以及导源于这种方案的现代国家的“造园姿态”、现代科层制政治机器对于无思想的命令执行者的需要与塑造,以及与政治的工具化并行的公共领域的消亡这三个层面的考察分析,揭示了“平庸”与“罪恶”结合的路径。
在此基础上,文章指出,“平庸”之与“罪恶”的联系,虽然受到现代社会发展和政治运行中的制度性、结构性因素的推动,但这既不是要为“艾希曼”脱罪,更不是要将每个人入罪,而是要引起每个人作为公民在面临大屠杀这样的罪恶时对自己所应担当的责任的沉思。
关键词:恶的平庸性造园姿态无思公共领域罪与责一、问题的由来1960年,以色列政府决定在耶路撒冷审判第三帝国“最终解决”的主要执行人阿道夫·艾希曼。
这场审判举世瞩目。
阿道夫·艾希曼,纳粹秘密警察犹太处处长,在第三帝国的嗜血群魔中,是一个地位虽不很显赫但却罪恶滔天的人。
据目击者在纽伦堡纳粹审判法庭供称,经他手杀的犹太人就有五六百万。
艾希曼无疑是个人人皆曰可杀的恶魔。
汉娜·阿伦特(Hannah Arendt),杰出的犹太裔政治哲学家,本着历史责任感和身为犹太人所独有的个人关切,出席了这次审判,她看到了一个“活生生的艾希曼”。
通过旁听艾希曼的审判并阅读审判前的访谈资料,阿伦特发现艾希曼这个人“既不阴险奸刁,也不凶横,在他的内心深处,也从来不曾像理查三世那样,‘一心想做个恶人’。
除了对自己的晋升非常热心外,没有其他任何的动机。
”在接受预审的几个月里,他还对一个审讯他的德国犹太人大倒苦水,反复强调“自己只升到中校军衔而没有能出人头地,并不是自己的原因”。
在艾希曼身上,阿伦特没有找到“任何残忍的、魔鬼般的品性”:艾希曼不具有“犯罪”动机,即他的种种动机不涉及纳粹体制下对“犯罪”的界定,而只是与一心想在该体制中如何获得升迁相关。
他既不是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又不是在刻意为害;他只不过是顺从于主流规范和元首的意志,因而根本不能了解自己行为的意义所在。
极权主义的产生——对埃里希·弗洛姆《逃避自由》的梳理及补充
· 13 ·外国文学【摘 要】精神分析学学说是奥地利精神病医生、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创立的,但是他有一个致命的缺点,他的全部学说都关于人的生物性,而不注重人的社会性。
对此一些精神分析学家们不断批判地发展弗洛伊德的学说。
作为精神分析社会文化学派代表人物的埃里希·弗洛姆将精神分析应用到对资本主义的社会批判上,形成了独特的精神分析人本思想。
弗洛姆的《逃避自由》就是在这个基础上诞生的,它探讨了现代人的性格结构及有关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的相互作用,其中最重要的部分是对纳粹主义心理学的分析。
【关键词】逃避自由 极权主义 平庸之恶 恐惧 思考极权主义的产生——对埃里希·弗洛姆《逃避自由》的梳理及补充陈思宇一、对弗洛姆《逃避自由》的梳理弗洛姆在《逃避自由》的开篇就提出了自由乃是一个心理学问题。
人作为社会中的人,除了生物化的需求(如饥、渴、睡眠等)这一强制性需求,还有另外一种根植于人类模式的本质与生活实践中:“人需要与自身之外的世界相联系,以免孤独。
”①感到完全的孤独和孤立会让人精神崩溃。
随着人切断原始纽带个体化进程加剧,个人一方面出现自我力量的增长,另一方面孤独会日益加深。
一方面人摆脱了外在权威,益发独立,获得自由;另一方面人日益觉得孤独。
个人愈发觉得和他人及世界分离,面对强大而危险的世界,这种分离使人不断产生无能为力感和焦虑感。
简言之,个体化的完成带来了两个结果:自由和孤独的增长。
为了消减这种孤独感,人产生出一种逃避机制:放弃个人自我,与自我之外的人或物合为一体,或者说,屈从外界权威。
对此,弗洛姆提供了一条出路:自发性的爱与创造性的活动,即劳动。
这也是解决人的个体化与人与世界就关系的唯一可行性方案。
弗洛姆接着论述了宗教改革时代的自由。
新教义为个人指明了一条应对焦虑的道路:贬抑自己,臣服于权威的上帝。
在逃避孤立感中,人被迫屈从于新的权威,被迫从事于强迫性的非理性活动。
这无疑是那些孤立无援的欲与世界产生联系的个人的一剂良药,但这也是一种“消极自由”。
对汉娜·阿伦特“平庸之恶”的思考
对汉娜·阿伦特“平庸之恶”的思考汉娜·阿伦特是一位著名的政治哲学家和社会学家,她的著作《平庸之恶》探讨了纳粹时期的德国的一些社会现象和人类行为。
在这本书中,阿伦特介绍了“平庸之恶”这一概念,并对其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分析。
阿伦特认为,“平庸之恶”是指那些在普通人生活中并非恶魔或狂人的人所展现出的恶行。
即使他们没有直接参与暴力行为,却可以通过遵守恶劣的制度和社会规范,间接地对他人造成伤害。
阿伦特特别强调了这些普通人的作用,她认为正是这些人的被动合作才构成了极权主义的基础。
阿伦特对“平庸之恶”的思考不仅涉及到纳粹德国的历史事件,也涉及到当代社会现象。
她指出,现代社会下的人们往往被庸常的生活和生存需求所束缚,缺乏独立思考和批判的能力。
在这种情况下,人们更容易受到权威和主流思想的操控,从而成为“平庸之恶”的推手。
对于“平庸之恶”的思考,我认为有以下几个重要的方面值得深入思考和讨论:我们需要关注社会规范和制度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阿伦特认为,如果个体只是孤立地行动而不考虑整个社会和制度的关系,那么即使是正直的个体也可能变得平庸。
我们需要认识到个体行为和社会环境之间的紧密联系,并思考如何在社会层面上改变和优化制度,以减少“平庸之恶”的发生。
我们需要重视个体的自由意识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
阿伦特认为,现代社会的平庸之恶往往是由于人们缺乏独立思考和批判精神而导致的。
我们应该在教育和社会环境中注重培养个体的自由意识和批判精神,使他们能够独立思考,对权威和主流思想进行批判性思考,并做出独立的道德选择。
我们还需要思考和反思自己的行为和道德选择。
阿伦特指出,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平庸之恶”的展示者,而不仅仅是受害者。
我们应该从自身出发,反思自己的行为和道德选择是否有可能对他人造成伤害,并采取行动来避免和纠正这种行为。
每个人都有责任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并努力去做对的事情而不是被动地遵从权威和社会规范。
汉娜·阿伦特的《平庸之恶》引发了人们对社会行为和道德选择的深入思考。
阿伦特主要著作
1、《极权主义的起源》(The Origins of Totalitarianism)1949年写成,1951年初版名为《我们时代的负担》(The Burden of Time);1958年再版时增加了一个结论性的《意识形态与恐怖》,书名也改成《极权主义的起源》。
该书以纳粹的种族灭绝作为主要分析对象;指出那是一种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新的统治形态,它把一部分人视为天生理应消灭的"种类",进行集体的改造和屠杀;过去的专制政权仅限于迫害它的"政敌",而极权主义却无情地消灭它的"顺民";它甚至公然鼓吹和践踏人的道德信条,使得撒谎、做伪证、对他人行使暴力等做法畅通无阻。
而这样一种新的面貌,是建立在一套意识形态推理之上的。
这套逻辑将人类过去、现在与未来解释为一个封闭的整体,它有一个自己要去的"终极目标";为了这个目标的实现;可以对现实世界进行任意的改造,于是一部分人便承当其这个改造的执行者。
阿伦特描述了历史上的"反犹主义"、十九世纪以来的"帝国主义"扩张心态、以及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如何造就了现代社会一大批"孤独"、"无力"、自感"多余"的人,所有这些形成了极权主义暴政产生的土壤。
尤其是后者,一心追逐物欲满足的"原子"般的个人,与他人隔绝即意味着隔绝了使得人们的生活富有意义的共同世界;在丧失现实感的同时,丧失了对于周围世界健全、正当的判断,所以非常容易被尘嚣甚上的强权势力所左右。
2、《人的境况》(The Human Condition),1958年出版,德文版名为《积极生活》( Vita Activa)。
作为海德格尔的学生,阿伦特在这本书中在对海德格尔的思想做比较彻底清算的同时,建立了自己著名的"行动理论":强调人只有在与他人分享这个世界、共同拥有这个世界并在这个世界中积极行动,才能使人获得意义。
有关极权主义的文献
《极权主义的起源》一书完成于1951年,原名《我们时代的负担》,从分析反犹主义和帝国主义入手,阿伦特以政治现象学的方法探讨了极权主义的起源。
在此基础上,她进一步探讨了极权运动和极权统治的特征。
阿伦特的研究发现,极权主义兴起,首先得力于建立在一整套“意识形态”的运作上。
极权主义者以建立一个人间天堂的社会理想乐园的伟大理想的实践和推动者自居,名正言顺地摧毁一切既成的制度和宪政结构,藐视一切阻碍其运动的法律和道德。
复旦大学哲学系张汝伦教授的论文《极权主义和政治现代性――读<极权主义的起源>》中提到极权主义是反犹主义、民族国家的衰落、种族主义、为扩张而扩张、资本和暴徒联盟结合在一起的产物。
极权主义就是从根本上消灭人性,它反映了“我们世纪的危机”,揭示了西方文明及其价值体系的崩溃。
扬州大学时增卉的硕士论文《帝国主义与极权政治——汉娜阿伦特<极权主义的起源>的文本解读》中从极权主义的要素和极权主义派生的两类新事物来反思极权主义,直面《极权主义的起源》中阿伦特与马克思的暴力观的分歧,并对阿伦特极权主义思想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针对极权主义中所出现的问题,分析了对世纪重点关注的反恐、超民族、全球化以及当代我国政治发展四方面具体的启示作用。
通过对有关极权主义文献的整理和分析,我们发现国内大多数学者停留在极权主义本身的研究上,尤其是从阿伦特的《极权主义的起源》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入手的很多。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把更多的目光投在《1984》中反映出来的极权主义的表现上,分析作者的用意和作品的时代价值,并结合极权主义在当代的形式和体现,做具体的阐述得出对我们当今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定的启示。
政治意识书单
政治意识书单在接触和学习政治意识方面,阅读相关的书籍是一个非常有效的途径。
下面是一份关于政治意识的书单,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培养自己的政治意识。
1.《共产党宣言》—马克思和恩格斯这部著作是现代共产主义的奠基之作。
对于政治意识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它详细阐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端,提出了共产主义的理念和目标。
2.《1984》—乔治·奥威尔这是一本反乌托邦小说,揭示了政权压迫和控制个体思想的恐怖现实。
通过描述一个极权主义社会的构想,读者能够深刻地意识到权力的滥用和思想自由的重要性。
3.《权力的焦虑》—米尔顿·弗里德曼这本书论述了自由市场经济对政治意识的影响。
弗里德曼主张更少的政府干预和更大的经济自由度,为个人的自由和责任提供了理论基础。
4.《政治学》—戴维·伊斯特伍德本书是政治学经典教材之一,全面介绍了政治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实践。
通过对政治、国家、政府和国际关系等方面的分析,有助于读者建立起扎实的政治意识。
5.《极权主义的起源》—汉娜·阿伦特这本书深入研究了极权主义的形成和发展,分析了权力的集中和群体心态的角色。
通过对历史事件和现象的剖析,有助于读者思考和警惕权力滥用的可能性。
6.《社会契约论》—让-雅克·卢梭这本书提出了社会契约理论,即政府权力来自于人民的授权,强调公民的主权和参与。
它对政治社会的合法性和正当性提出了深刻的思考,有助于读者认识到政治参与的重要性。
7.《民主的缺陷》—罗伯特·K·克朗本书探讨了民主制度的弊端和局限性,强调了权力集中和精英统治的可能性。
通过对民主的批判性思考,读者可以深入了解和思考如何改进和完善民主政治体制。
8.《法治与自由主义》—古斯塔夫·拉德布鲁赫这本书辩驳了专制统治和无政府主义的理念,提出了法治和自由主义的重要性。
它强调了法律对权力制约的作用,引导读者思考权力平衡和保护个人自由的机制。
对汉娜·阿伦特“平庸之恶”的思考
对汉娜·阿伦特“平庸之恶”的思考作者:王凌敦来源:《山东青年》2019年第07期摘要:在参加了对纳粹头目艾希曼的审判后,汉娜·阿伦特以“平庸之恶”来刻画艾希曼及其所代表的极权主义罪行,认为艾希曼作恶是出于“无思”。
这一论断一经提出便引起广泛争议。
通过对提出“平庸之恶”的历史渊源进行重新审视,更好地理解阿伦特的本意,才能概括其实质内涵,启迪智慧,以史为鉴。
关键词:平庸之恶;极权主义;汉娜·阿伦特;根本恶战争对于向往和平的人们来说,无疑是场梦魇。
随着极权主义笼罩下的二战成为过去,人们开始冷静下来对这段历史进行反思。
在对极权主义制度下的邪恶现象进行的种种批判中,政治哲学家汉娜·阿伦特曾有过两种不同的表述方式。
第一种是在20世纪50年代初《极权主义的起源》中所提出的“根本恶”;第二种是在60年代初发表的《艾希曼在耶路撒冷:关于平庸的恶的报道》中所使用的“平庸之恶”。
然而“平庸之恶”一经提出就引起巨大争议,昔日好友也因此与阿伦特分道扬镳,甚至批评其观点完全是在为艾希曼开脱。
“平庸之恶”之所以成为一个引人深思而又充满争议的话题,这主要与阿伦特对阿道夫·艾希曼这一纳粹头目的角色判断有关,因此我们有必要从历史的重新审视中寻求“平庸之恶”的真实含义。
一、提出“平庸之恶”的历史渊源1951年,在《极权主义的起源》一书中阿伦特提出了“根本恶”的概念。
这种邪恶现象是与极权主义制度相伴发生的,在这种环境下,一切人都变成了“多余的”。
然而在1961年,阿伦特以《纽约客》特派记者身份前往耶路撒冷参加艾希曼的审判,在听取带着德国官腔的艾希曼种种“正常”的辩护后,阿伦特的思想发生了转变。
艾希曼曾担任过纳粹党卫军要职,负责从欧洲各地抓捕犹太人并将他们运送进纳粹集中营和毒气室,组织实施了大规模屠杀犹太人的“最后解决方案”。
纳粹战败后他潜逃至阿根廷,躲过了纽伦堡审判的他,最终被以色列特工以绑架的方式遣送至耶路撒冷接受审判。
汉娜·阿伦特对“平庸的恶”的哲学反思
汉娜阿伦特对“平庸的恶”的哲学反思
张亮亮
【期刊名称】《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2(010)001
【摘要】在《极权主义的起源》中,汉娜·阿伦特提出了“根本的恶”的概念,论述了极权主义统治所犯下的极端的罪恶.然而通过对艾希曼审判的关注,她逐渐改变了原来的观点,提出了“平庸的恶”的观点,认为极权主义所犯下的罪恶往往都是由与艾希曼类似的平庸而肤浅的人所促成的,并对德国特定时代的社会隐忧和个人责任做出了深刻的反思.
【总页数】4页(P23-26)
【作者】张亮亮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哲学系,江苏南京 21009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151
【相关文献】
1.邪恶的两张面孔:根本的邪恶和平庸的邪恶——汉娜·阿伦特对极权主义制度下的邪恶现象的批判 [J], 涂文娟
2.汉娜·阿伦特“平庸之恶”思想探究 [J], 魏美薇
3.汉娜·阿伦特对“平庸的恶”的哲学反思 [J], 张亮亮
4.论康德“根本恶”之思想——兼论汉娜·阿伦特对根本恶学说的发展 [J], 高明
5.从根本恶到恶之平庸——阿伦特对个体责任的思考 [J], 刘文瑾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阿伦特、卡夫卡与极权主义统治的元素
作者: 张淳 陶东风
作者机构: 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
出版物刊名: 中国图书评论
页码: 49-55页
主题词: 《极权主义的起源》 阿伦特 卡夫卡 政治哲学家 元素 统治 亲身经历 女知识分子
摘要:汉娜·阿伦特和西蒙娜·波伏瓦、苏珊。
桑塔格并称为西方当代最重要的女知识分子。
最初使她获得世界性声誉的著作是《极权主义的起源》,因此,她也以政治哲学家的身份闻名于世。
正如阿伦特在写给雅斯贝尔斯的信中所说,她是经由她本人的经历所获致的视角来阐释历史、理解其中所表达的东西,她的政治和哲学思想也就是她对自己的亲身经历和那个黑暗时代的反省和深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极权主义的逻辑——试论汉娜·阿伦特的极权主义研究陈伟内容提要:阿伦特对极权主义的研究,是阿伦特政治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她对极权主义的本质有着独特而深刻的理解;从反犹主义和帝国主义入手,阿伦以政治现象学的方法探讨了极权主义的起源;在此基础上,她进一步探讨了极权运动和极权统治的特征。
她的极权主义研究至今仍有理论与实践的双重启迪意义。
近年来,汉娜·阿伦特(Hannah Arendt)的政治思想开始越来越多地受到中国学界的关注,不仅她的部分著作被译成中文,相关研究论文也不断出现。
然而,这些研究更多地关注于阿伦特的政治观念本身,例如,阿伦特关于公私领域的区分,她的公民观念和共和理念,她对政治价值的理解,等等[1]。
而她对极权主义问题的思考,虽然在一些综述性文章中略有涉及,但迄今为止尚无专文论述,更遑论专著问世,这不能不说是一个缺憾。
事实上,阿伦特对极权主义的研究,在西方学术界相关研究中独树一帜,她的成名之作《极权主义的起源》一书,堪称研究极权主义的必读文本。
并且,极权主义现象是阿伦特研究政治理论的契机,阿伦特后来的诸多研究,很大程度上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深入思考的结果。
英国学者加诺芬(Margaret Canovan)指出:“实际上,阿伦特的整个政治思想的论题都是由她对二十世纪中期的政治大灾难(极权主义)的反思所设定的。
”[2]探讨阿伦特的极权主义研究,不仅为我们理解极权主义本身提供一个新的视角,也是我们全面而准确地把握其政治思想关键的一环。
一、极权主义的本质:概念辨析极权主义(totalitarianism)一词有别于全能主义(totalism)[3],更与绝对主义(absolutism)[4]、专制主义(despotism)[5]、威权主义(authoritarianism)[6]相去甚远,就是与法西斯主义[7]也是有所区别的。
事实上,正如阿伦特试图表明的那样,极权主义是一种独特的现象,它有特定的内涵。
极权主义一词在西方学界一般用以概括德国纳粹主义、苏维埃共产主义以及意大利法西斯主义。
其最早渊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的20年代的墨索里尼,当时它是一个用来描述意大利法西斯主义纲领的中性甚至带有褒义的词语。
[8]二战以后,这个术语很大程度上在冷战的意义上被使用,从而带有了鲜明的贬义色彩。
卡尔·波普尔、卡尔·弗里德里希与布热津斯基、塔尔蒙等人对极权主义均有过专门的解析。
波普尔在区分“开放社会”与“封闭社会”的基础上,将极权主义政治的思想来源一直追溯到柏拉图与黑格尔。
[9]弗里德里希与布热津斯基从比较政治的角度概括出极权主义统治的六个特征,即人人必须遵从的官方意识形态、唯一的群众性政党、由政党或秘密警察执行的恐怖统治、对大众传媒的垄断、现代的人身与心理的控制技术、中央组织与控制整个经济,并指出只有同时具有这六个特征,才可以用“极权主义统治”一词来指陈。
[10]。
塔尔蒙在其《极权主义民主的起源》一书中,区分了自由主义民主和极权主义民主两种不同类型的民主,并且明确地揭示了极权主义与广泛的群众参与的内在关联[11]。
而阿伦特对极权主义的研究的独到之处,在于她对极权主义本质及其起源的深入挖掘和精彩分析。
根据阿伦特的论述,本文将极权主义的本质概括为如下几个方面:1、极权主义是反文明的,它在本质上是一种野蛮。
阿伦特提醒人们注意,极权主义不同于以往历史上曾经有过的暴政,因为极权主义不是为了人类中某部分人的利益,而是彻底地反对整个人类,反对一切人性,反对所有的文明。
这就是说,极权主义统治者最终也将自己纳入一个不属于自己的体系和过程中去,不能自已,直至最后的灭亡。
极权统治者的行为,不是暴虐,而是野蛮,是人性中罪恶面的肆无忌惮的发挥。
阿伦特在《耶路撒冷的艾希曼》中,便指出艾希曼犯的不是反犹太罪,而是反人类罪;在她看来,如果将艾希曼一案作为反犹太人的象征来审判,将完全误导甚至掩盖纳粹的罪行对于这个时代的真正意义。
[12]极权主义的野蛮本质,体现在力图对人性进行摧毁和改造,恐怖不是其统治的手段,而是其统治的本质。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斯洛文尼亚学者齐泽克戏谑地称极权主义政治为“缺乏笑声”[13]的政治。
2、极权主义是反制度的,它在本质上是一种运动。
极权主义者仇恨一切既有的制度,它公开表示对现有法律体系的敌意,反对民族国家这一国际政治的基本前提。
阿伦特睿智地指出,极权主义的兴起与民族国家的衰落是同一过程。
事实上,在民族国家的制度比较稳固的地方,例如法国,虽然潜藏着许多极权因素,却没有形成极权主义的运动;而在德国这样一个民族国家制度一直没有很好完成的国家中,极权主义便有了适宜的土壤;反过来也可以如此说,民族国家的构建,是防止极权主义发生的一剂良药。
极权主义反对一切静态的制度约束,它在本质上乃是一种运动,其根本特征在于它要持续不断地进行斗争,斗争,再斗争,永远没有休止。
极权主义的统治之维系,离开这种无休止的运动,便将宣告破产,运动停止之日,也就是极权主义的毁灭之时。
为了使斗争进行下去,便需要不断地制造出一批又一批的所谓“敌人”,作为斗争的对象。
极权主义从其一开始运行起,便走上了一条不归路。
3、极权主义是反功利的,它在本质上是一种意识形态。
二战以后,当人们反思极权主义大灾难时,一种观点将其兴起归咎于资产阶级的功利主义信条,他们认为,资产阶级所信奉的“利己主义冰水”、“个人主义”淹没了人与人之间相互关心的脉脉温情,由于每个人都在进行着私下的算计,最终谁也不愿意挺身而出与极权势力进行斗争,乱世之中,但求自保,于是便有了极权主义者的得志。
阿伦特不同意这种看法,她指出,“就个人主义作为资产阶级……的特征而言,极权主义运动倒是可以准确地宣称它们是最早的反资产阶级的党派。
”[14]极权主义运动能够展开,恰恰不是在于人们过多地进行了功利的考量,而在于人们缺少足够的功利考量。
“极权主义运动成员的狂热和一些普通政党之成员的最大忠诚相比,明显地具有十分不同的性质,他们是缺乏自我利益意识的群众的产物(他们随时愿意牺牲自己)”[15]。
再者,对功利的蔑视,不仅对民众来说如此,对极权统治者来说更是如此,阿伦特反复指出,极权统治者的所作所为“与政治中最强有力的心理因素,即私利,无关”[16]。
阿伦特指出,在功利主义思潮占主流地位的英美没有发生极权统治,而在功利主义根基不扎实的德国、意大利、苏联,才出现了极权主义。
极权主义是一种意识形态的创造,通过这一方式,它为自己创造了合法性,从而有别于一切老式的专制主义,它把对屠杀的重重顾虑视为微不足道的资产阶级情感,它用意识形态代替人们的功利计算,利用社会主义和种族主义,同时取消其“功利主义内容”[17],由此唤起人们对极权主义事业的真诚信念,质言之,极权主义无视功利,蔑视现实。
极权主义的反功利本质,导致的后果则是使人的一切行为变得“无法预测”[18],谁也不知道哪天厄运就会降临到自己的头上,极权统治的恐怖正缘于此。
4、极权主义是反责任的,它在本质上是一种宿命论。
在阿伦特看来,极权主义运动中的根本问题,在于它以一种宿命论取代了个人的道德责任,用历史目的代替个人的良心,人不需要承担道德义务和责任,无须承担人类创造法则甚至把这些法则施加于自然的责任,只需要顺应所谓的历史发展的规律和潮流,积极投身其中。
处于过去与未来之间的夹缝中的现在的人,在极权主义者看来是十分渺小的,它只不过是一个环节,在此之前是无穷去尽的历史,在此之后,依然是历史的向前发展。
由此她发出人文主义的呼喊:现代社会中的个人应当抬头挺胸,勇敢地承担起道德的使命和社会责任。
她指出,过去与未来之间不是连续的,其间存在一条鸿沟,而作为当下存在的人,必须勇敢地同时与过去和未来两种力量进行持续不断的战斗[19],这才是存在本身的意义所在;人应当面对现实,而不是在某种幻想中寻求暂时的安慰。
极权主义者宣称发现并掌握了历史规律,他们所做的一切,包括大规模的杀戮,也不过是此种历史规律展现的体现,他们问心无愧,因为他们认为自己从事的乃是一项推动历史车轮前进的伟大而高尚的事业,种族的灭绝,不过是历史进程中必要的最终的解决。
二、极权主义的起源:反犹主义和帝国主义在讨论极权主义的起源时,阿伦特提出了“极权因素”(element of totalitarianism)这一重要概念。
这就是说,在没有发生极权主义运动的地方,却可能存在“极权因素”。
在阿伦特看来,极权因素并不单单存在于德国等地方,而是植根于现代社会之中。
由此,对极权主义起源的反思,也就是对现代西方文明进程的反思。
在《极权主义的起源》一书中,阿伦特首先论述了反犹主义,接着探讨了帝国主义,在最后一部分才谈到极权主义。
她的用意很明确,正是从反犹主义、帝国主义中,可以看到极权主义的起源。
1、阿伦特论反犹主义近现代社会发展中的犹太人问题曾是许多著名思想家思考政治哲学问题的起点,在北美思想界中,这样的人物包括三位左右潮流的犹太裔学者,即列奥·施特劳斯(Leo Strauss)[20]、艾里卡·沃格林(Eric V oeglin)及汉娜·阿伦特[21],而阿伦特对犹太人问题的思考尤有独到之处。
二十世纪的反犹主义,表面上仅仅是犹太人问题,实质上则具有更为重大的政治意义。
反犹主义就如一面多棱镜,它折射的乃是整个现代历史尤其是极权主义历史的全部。
现代反犹主义的产生,在阿伦特看来,可以从多个层面进行解释,这些不同的方面,最终促成了反犹主义的兴起。
阿伦特首先援引托克维尔与伯克对法国革命中贵族何以遭到怨恨的有关分析,指出“当犹太人同样地丧失了他们在公共事务中的作用和影响,除了财产之外一无所有时,反犹主义就达到了顶峰。
”[22]在阿伦特看来,人们对失去权力或无权的群体的迫害,与权力的本质有关,这就是说,人们愿意服从和容忍真正的权力,却仇恨无权而有钱的人。
剥削和压迫仍能使社会运转,并能建立某种秩序。
惟有那种无权但是有钱,或者高高在上而提不出政策的人,才使人感到是寄生的、无用的、反叛的,因为上述情形割断了人与人之间的一切联系。
当犹太人被视为多余人时,他们遭到迫害的命运也就开始了。
这里我们需要考察犹太人本身的群体特性。
阿伦特反复强调的是,犹太人本身的群体特性——缺乏政治能力和判断——为其后来的遭遇作了铺垫。
犹太人没有自己的国家,也没有以自己的语言组成的民族,然而,犹太历史也提供了一个族群的独特的景观,“独特,因为一个民族的历史开始于十分明确的历史观念,并且有意识地决定要在尘世达到一项目标明确的计划,后来却在并未放弃这种观念的情况下,两千年来避开了一切政治行动。
结果使犹太民族的政治历史比其他民族更加依赖于无法预见的偶然因素,因此犹太人踌躇于不同的角色之间,对任何事情都不负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