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大学语文PPT精选文档
合集下载
5.1《论语》课件(共56张PPT)
克己复礼的细则。”孔子说:“不合于礼的不看,不合于礼的不听,
不合于礼的不说,不合于礼的不做。”颜渊说:“我虽然不聪敏,请
让我实践这些话吧。 颜渊:颜回,为人谦逊好学,素以德行著称, 七十二贤之首。十三岁拜孔子为师,终生师 事 之 ,是孔子最得意的门生。孔子对颜回称 赞最多,赞其好学仁人。
子贡问曰:“有一 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
③归:称赞,赞许 ④由:依靠。 ⑤请:请允许我 ⑥目:条 目,细则 ⑦礼:名词作动词,合乎礼 ⑧敏:聪敏 ⑨事:
实践,从事
古今异义:一日
(古义:一旦。今义:一天)
【译文】颜渊问什么是仁。孔子说:“约束自我,使言行归复于先王 之礼,就是仁。一旦你做到了克己复礼,全天下都会称赞你是仁人。
实行仁德依靠的是自己,难道要依靠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实行
君子,对于品格的重要性。
6-1.如何理解“文”与“质”的辩证关系?
【译文】孔子说:“智慧的人不会疑惑,仁 德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不会畏惧。
颜渊问仁。子曰:“克 己复礼为仁。一 日克己复礼, 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 “请问其目 。”子曰: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 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 ,请事斯语 矣。”(《颜渊》)
①克己复礼:约束自我,使言行归复于先王之礼。②一日:一旦
②君子取义(第四章)
梳 ③君子文质彬彬,合 理 乎中庸(第六章)
主
要 思
4.修己与待人
①见贤思齐,善于借
想 鉴(第五章)
观 ②君子忠恕,己所不
点
欲,勿施于人(第十 一 章)
2.论“仁”
①仁是礼和乐的基础 (第二章)
②君子弘毅,仁为己 任(第七章)
③君子不惑不忧不惧 (第九章)
不合于礼的不说,不合于礼的不做。”颜渊说:“我虽然不聪敏,请
让我实践这些话吧。 颜渊:颜回,为人谦逊好学,素以德行著称, 七十二贤之首。十三岁拜孔子为师,终生师 事 之 ,是孔子最得意的门生。孔子对颜回称 赞最多,赞其好学仁人。
子贡问曰:“有一 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
③归:称赞,赞许 ④由:依靠。 ⑤请:请允许我 ⑥目:条 目,细则 ⑦礼:名词作动词,合乎礼 ⑧敏:聪敏 ⑨事:
实践,从事
古今异义:一日
(古义:一旦。今义:一天)
【译文】颜渊问什么是仁。孔子说:“约束自我,使言行归复于先王 之礼,就是仁。一旦你做到了克己复礼,全天下都会称赞你是仁人。
实行仁德依靠的是自己,难道要依靠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实行
君子,对于品格的重要性。
6-1.如何理解“文”与“质”的辩证关系?
【译文】孔子说:“智慧的人不会疑惑,仁 德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不会畏惧。
颜渊问仁。子曰:“克 己复礼为仁。一 日克己复礼, 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 “请问其目 。”子曰: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 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 ,请事斯语 矣。”(《颜渊》)
①克己复礼:约束自我,使言行归复于先王之礼。②一日:一旦
②君子取义(第四章)
梳 ③君子文质彬彬,合 理 乎中庸(第六章)
主
要 思
4.修己与待人
①见贤思齐,善于借
想 鉴(第五章)
观 ②君子忠恕,己所不
点
欲,勿施于人(第十 一 章)
2.论“仁”
①仁是礼和乐的基础 (第二章)
②君子弘毅,仁为己 任(第七章)
③君子不惑不忧不惧 (第九章)
《论语》ppt
4.原文: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
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 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 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 者怀之." 注释: (1)盍(he):何不。 (2)伐:夸耀。
翻译: 颜渊、子路两人侍立在孔子身边。孔子
说:"你们何不各自说说自己的志向?" 子路说:" 愿意拿出自己的车马、衣服、皮袍,同我的朋 友共同使用,用坏了也不抱怨。"颜渊说:"我愿 意不夸耀自己的长处,不表白自己的功劳。"子 路向孔子说:" 愿意听听您的志向。"孔子 说:"(我的志向是)让年老的安心,让朋友们信 任我,让年轻的子弟们得到关怀。"
2.原文: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 曰:"敏(2)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 也。"
翻译:
子贡问道:"为什么给孔文子一个'文'的 谥号呢?"孔子说:"他聪敏勤勉而好学,不以 向他地位卑下的人请教为耻,所以给他谥号
3.原文: 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
斯可矣。" 翻译:
季文子每做一件事都要考虑三次。孔子 听到了,说:"考虑两次也就行了。"
• 当代一些非儒学者根据民间口头评论将儒释道三 家对中国发展贡献做出如下评论:“治世道,乱世佛, 由治入乱是儒家。”
文化地位
今天儒家所拥有的地位,是由于儒家在产生以 后,在从古到今的漫长历史进程中,尤其是在两千多年 的封建社会所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独占大 一统思想地位后而形成的。儒家主张礼治,强调传统的 伦常关系,尤注重人与人之间伦理关系等。儒家在先秦 遭墨、法、道等派的激烈批判,在秦代和汉初,遭统治 者排斥;在六朝先后受玄学、佛学的挑战,在五四反孔 非儒高潮下历空前之厄,但还是绵延至今,其原因是因 为儒学植根于中国固有的价值系统而又能随时自我调整, 适应了时代和社会的变化。而且相当大的程度上是由于 它是东方最有价值的知识系统,以至于今天在某种意义 上说它是国学(传统文化)的代名词。儒家是国学的核 心与主体。
《论语》教学ppt
6.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 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 从心所欲,不逾距。
7.朝闻道,夕死可矣。 8.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 反,则不复也。(举一反三)
9.发奋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 尔。
10.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 12.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 13.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 14.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思想内涵
• 中庸:中庸是指 儒家 的 道德标准 ,为历代儒客遵循与
推崇之道德标准。 中庸又称中用,庸古 同用 。 意为待人 接物保持中正平和,因时制宜、因物制宜、因事制宜、因 地制宜,儒家的理论根源源于人性。
思想内涵
• 礼乐:是天地间最重要的秩序和仪则,礼乐教化通行天
下,使人修身养性,体悟天道,谦和有礼,威仪有序,这 是我国古典“礼乐文化”的内涵和意义所在,也是圣人制 礼作乐的本意。《礼记·乐记》中说:“乐者,天地之和也; 礼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礼 是天之经,地之义,是天地间最重要的秩序和仪则;乐是 天地间的美妙声音,是道德的彰显。
小挑战
• 子曰:“温 故 而 知 新,可 以 为 师 矣。”
• 子曰:“学 而 不 思 则 罔,思 而 不 学 则 殆。”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 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 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5.温故而知新ǔ),是春秋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孔子 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 文集,成书于战国前期。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 为主,叙事体为辅,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及儒家学派 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教育原则等。
论语十二章ppt课件完美版完整版
论语十二章ppt课件完美版完 整版
• 论语概述与背景 • 儒家思想与核心价值观 • 道德修养与人格塑造 • 学习方法与教育理念 • 政治主张与社会治理观念 • 艺术鉴赏与审美情趣 • 跨文化交流与比较视野拓展
01
论语概述与背景
论语简介及作者生平
论语简介
《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由孔 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 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文集, 成书于战国前期。
教育目的和原则探讨
教育目的
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注 重品德修养和知识技能的 培养。
教育原则
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启 发式教学等。
探讨重点
阐述教育的根本目的和原 则,强调教育对于社会进 步和个人发展的重要意义 。
因材施教和启发式教学法
因材施教
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和需求,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篇章结构与主要内容
篇章结构
《论语》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 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及教育原则等。
主要内容
包括政治主张、伦理道德、教育原则、学习方法、个人修养等多个方面。其中,“仁”是《论语》的核心思想, 孔子认为“仁”是人的最高道德准则,是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同时,《论语》还强调“礼”的重要性,认为“ 礼”是维护社会秩序和人际关系的重要手段。
全球化背景下论语传播影响
01
论语在全球化背景下的传播
通过教育、文化交流等途径,论语逐渐走向世界,成为全人类共同的精
神财富。
02
论语对全球文化的贡献
论语所倡导的仁爱、礼制等思想对全球文化产生了积极影响,促进了人
类文明的进步。
03
论语在全球化背景下的挑战与机遇
• 论语概述与背景 • 儒家思想与核心价值观 • 道德修养与人格塑造 • 学习方法与教育理念 • 政治主张与社会治理观念 • 艺术鉴赏与审美情趣 • 跨文化交流与比较视野拓展
01
论语概述与背景
论语简介及作者生平
论语简介
《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由孔 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 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文集, 成书于战国前期。
教育目的和原则探讨
教育目的
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注 重品德修养和知识技能的 培养。
教育原则
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启 发式教学等。
探讨重点
阐述教育的根本目的和原 则,强调教育对于社会进 步和个人发展的重要意义 。
因材施教和启发式教学法
因材施教
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和需求,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篇章结构与主要内容
篇章结构
《论语》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 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及教育原则等。
主要内容
包括政治主张、伦理道德、教育原则、学习方法、个人修养等多个方面。其中,“仁”是《论语》的核心思想, 孔子认为“仁”是人的最高道德准则,是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同时,《论语》还强调“礼”的重要性,认为“ 礼”是维护社会秩序和人际关系的重要手段。
全球化背景下论语传播影响
01
论语在全球化背景下的传播
通过教育、文化交流等途径,论语逐渐走向世界,成为全人类共同的精
神财富。
02
论语对全球文化的贡献
论语所倡导的仁爱、礼制等思想对全球文化产生了积极影响,促进了人
类文明的进步。
03
论语在全球化背景下的挑战与机遇
《论语》十二章ppt课件完美版
提出“仁、义、礼、智、信”等核心概念,构建 了儒家思想体系。
03 教育理念
倡导“有教无类”,注重因材施教,强调学习与 思考相结合。
章节概述
章节内容
《论语》十二章选取了《论语》中的 部分章节,涵盖了孔子的政治主张、 伦理思想、教育理念等多个方面。
结构安排
重点与难点
重点阐述孔子的核心思想和理念,难 点在于对古文的深入理解和文化背景 的把握。
邻里关系的和谐
里仁也体现了邻里之间和睦相处、互相关爱的美好关系, 这种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
01
贫穷的困境
贫穷使人生活困顿,无法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 因此是人们所厌恶的。
02
卑贱的地位
卑贱的地位使人失去尊严和自由,受到他人的轻 视和侮辱,因此也是人们所厌恶的。
君子去仁,恶乎成名
公冶长篇
公冶长可妻也
原文
子谓公冶长:“可妻也,虽在缧绁之 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
译文
孔子谈到公冶长时说:“可以把女儿 嫁给他为妻,他虽然有过牢狱之灾, 但这并不是他的罪过。”于是,孔子 就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
解读
本章是孔子对公冶长的评价和对其人 品的肯定。孔子认为公冶长虽然曾经 遭受过牢狱之灾,但那是冤枉,并非 他的罪过,因此孔子并不轻视他,而 是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这表明孔 子在看待一个人时,重视的是其品德 和才能,而不是其过去的经历。
把握度的重要性
在生活中,我们需要把握度,避免过 度或不足的行为。比如,在饮食方面 ,过度追求美食可能会导致肥胖和健 康问题;在工作方面,过度劳累可能 会导致身心疲惫和效率下降。
小人的狭隘
小人则只关注眼前的利益和个人得失,缺乏远大的志向和高尚的品 德。
03 教育理念
倡导“有教无类”,注重因材施教,强调学习与 思考相结合。
章节概述
章节内容
《论语》十二章选取了《论语》中的 部分章节,涵盖了孔子的政治主张、 伦理思想、教育理念等多个方面。
结构安排
重点与难点
重点阐述孔子的核心思想和理念,难 点在于对古文的深入理解和文化背景 的把握。
邻里关系的和谐
里仁也体现了邻里之间和睦相处、互相关爱的美好关系, 这种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
01
贫穷的困境
贫穷使人生活困顿,无法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 因此是人们所厌恶的。
02
卑贱的地位
卑贱的地位使人失去尊严和自由,受到他人的轻 视和侮辱,因此也是人们所厌恶的。
君子去仁,恶乎成名
公冶长篇
公冶长可妻也
原文
子谓公冶长:“可妻也,虽在缧绁之 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
译文
孔子谈到公冶长时说:“可以把女儿 嫁给他为妻,他虽然有过牢狱之灾, 但这并不是他的罪过。”于是,孔子 就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
解读
本章是孔子对公冶长的评价和对其人 品的肯定。孔子认为公冶长虽然曾经 遭受过牢狱之灾,但那是冤枉,并非 他的罪过,因此孔子并不轻视他,而 是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这表明孔 子在看待一个人时,重视的是其品德 和才能,而不是其过去的经历。
把握度的重要性
在生活中,我们需要把握度,避免过 度或不足的行为。比如,在饮食方面 ,过度追求美食可能会导致肥胖和健 康问题;在工作方面,过度劳累可能 会导致身心疲惫和效率下降。
小人的狭隘
小人则只关注眼前的利益和个人得失,缺乏远大的志向和高尚的品 德。
大学语文论语课件
02
论语背景及作者简介
孔子生平及思想体系
孔子(前551年-前479年4月11日) ,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 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人 ,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省夏邑县) 。父叔梁纥,母颜氏。中国古代思想 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 人。
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倡导仁 义礼智信。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 十二。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 年,晚年修订六经(《诗》《书》《 礼》《乐》《易》《春秋》)。去世 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 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 编成《论语》。该书被奉为儒家经典 。
论语在企业经营管理中运用探讨
领导力培养
论语中强调的“以身作则”、“先行其言而后从之”等思想,对于培养企业领 导者的领导力具有重要作用。领导者应该以身作则,树立榜样,通过自身的言 行影响和带动团队成员。
企业文化建设
论语中提倡的“和而不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思想,可以应用于企 业文化建设中。企业应该尊重员工的个性和差异,营造和谐的工作氛围,同时 倡导诚信、友善等价值观念。
05
跨文化对比与影响研究
东西方文化背景下论语传播比较
传播方式差异
东方文化注重口传心授,强调个人体悟;西方文化则更依赖于书 面文献和课堂教学。
接受度对比
在东方社会,《论语》被视为儒家经典,深入人心;而在西方,其 影响相对有限,主要局限于学术领域。
诠释角度多样性
东方学者多从伦理道德、政治哲学等角度解读《论语》;西方学者 则更注重语言学、心理学等视角。
• 《论语》进入经书之列是在唐代。“到唐代,礼有《周礼》《仪礼》《礼记》, 春秋有《左传》《公羊》《谷梁》,加上《论语》《尔雅》《孝经》,这样是 十三经。”北宋政治家赵普曾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这从一个侧面 反映出此书在中国古代社会所发挥的作用与影响之大。
论语ppt课件
孝悌忠信礼义廉耻
总结词
儒家伦理道德的基石,强调个人修养和为人处世的准 则。
详细描述
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是儒家伦理道德的基石,强调个人修 养和为人处世的准则。孝是对父母的尊敬和照顾,悌是 对兄弟姐妹的友爱和谦让,忠是对国家和君主的忠诚和 尽责,信是对朋友的信任和守信,礼是对社会和公众的 尊重和谦逊,义是对他人的公正和正义,廉是对个人品 质的廉洁和正直,耻是对自身行为的羞耻和自律。这些 品德和价值观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个人的 品德修养和社会和谐有着深远的影响。
06
论语的现代意义与价值
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诚信与正直
论语提倡"言必信,行必果",强调诚实守信,言行 一致,不欺骗他人。
宽容与包容
论语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倡导对他人的理 解和包容,尊重多元文化和思想。
谦虚与低调
论语提倡"三人行必有我师",鼓励谦虚低调,不断 学习和进步。
塑造健康的人格特质
做人做事做官的道理
总结词
指导人们如何做人、做事、做官的道理。
详细描述
做人做事做官的道理是儒家思想中的重要内容。做人 要诚实、守信、谦虚、宽容,做事要认真、负责、勤 勉、执着,做官要公正、廉洁、为民、尽责。这些道 理都是儒家思想所强调的,旨在指导人们如何成为一 个优秀的人、做出优秀的业绩、做好一名优秀的官员 。这些道理对于个人的成长和社会的进步都有着积极 的意义。
THANKS
感谢观看
平天下
追求和平与稳定,为世界的繁 荣和进步做出贡献。
君子与小人
君子
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能够得到人们的尊重和信任。
小人
缺乏道德修养和行为规范,容易受到利益的诱惑,行为不端。
《论语十二章》PPT优秀课件
目的
通过本次课件的展示,使学生们对《论语》有更深入的了解,掌握其核心思想,并能够在实际生活中加以运用。
《论语》简介及地位
《论语》简介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作品,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 的言行,体现了儒家学派的核心思想。全书共二十篇, 涉及哲学、政治、伦理、教育等多个领域,是中国古代 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代社会中儒家思想应用
01 家庭教育
儒家思想提倡家庭伦理和家庭教育,注重培养孩 子的品德和习惯,对现代家庭教育有重要启示。
02 社会治理
儒家思想强调社会秩序和稳定,提倡德治和礼治 ,对现代社会治理具有借鉴意义。
03 商业伦理
儒家思想注重诚信和道义,提倡商业活动中的道 德规范和诚信经营,对现代商业伦理建设有积极 作用。
系。
04
艺术特色与表现技巧
《论语》语言艺术特点
简洁明了
语言简练,言简意赅,富有概括性。
韵律和谐
运用平仄、押韵等手法,使语言具有音乐 美。
生动形象
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语言形象 生动。
含蓄隽永
言近旨远,意味深长,让人回味无穷。
修辞手法运用及效果分析
01 比喻
通过比喻将抽象的道理具 体化,易于理解。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背景
Hale Waihona Puke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各种思想
流派纷呈。《论语》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
和思想文化。
03
儒家学派的发展历程
儒家学派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学派之一,自孔子创立以来,经历
了多个发展阶段。了解儒家学派的发展历程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论语》
在儒家思想中的地位和影响。
通过本次课件的展示,使学生们对《论语》有更深入的了解,掌握其核心思想,并能够在实际生活中加以运用。
《论语》简介及地位
《论语》简介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作品,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 的言行,体现了儒家学派的核心思想。全书共二十篇, 涉及哲学、政治、伦理、教育等多个领域,是中国古代 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代社会中儒家思想应用
01 家庭教育
儒家思想提倡家庭伦理和家庭教育,注重培养孩 子的品德和习惯,对现代家庭教育有重要启示。
02 社会治理
儒家思想强调社会秩序和稳定,提倡德治和礼治 ,对现代社会治理具有借鉴意义。
03 商业伦理
儒家思想注重诚信和道义,提倡商业活动中的道 德规范和诚信经营,对现代商业伦理建设有积极 作用。
系。
04
艺术特色与表现技巧
《论语》语言艺术特点
简洁明了
语言简练,言简意赅,富有概括性。
韵律和谐
运用平仄、押韵等手法,使语言具有音乐 美。
生动形象
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语言形象 生动。
含蓄隽永
言近旨远,意味深长,让人回味无穷。
修辞手法运用及效果分析
01 比喻
通过比喻将抽象的道理具 体化,易于理解。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背景
Hale Waihona Puke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各种思想
流派纷呈。《论语》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
和思想文化。
03
儒家学派的发展历程
儒家学派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学派之一,自孔子创立以来,经历
了多个发展阶段。了解儒家学派的发展历程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论语》
在儒家思想中的地位和影响。
《论语》ppt课件
社会责任
论语提倡社会责任意识,有助于 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实现可持续
发展。
THANKS
感谢观看
《论语》ppt课件
• 《论语》简介 • 《论语》的核心思想 • 《论语》的名言警句 • 《论语》的现代意义
01
《论语》简介
《论语》的作者与成书背景
总结词
关于《论语》的作者,历史上存在不同的说法。一种 观点认为《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的记录,另 一种观点则认为它是孔子的作品。成书背景方面,《 论语》主要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和思想活 跃的背景。
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是《论语》中重要的哲学思想 之一,主张在处理人际关系和事物时要 保持中正、平和的态度,避免过度或不
及。
孔子认为中庸之道是一种理想的人生态 度和处事原则,通过保持中正、平和的 态度,可以避免偏颇和极端,达到和谐
与平衡的状态。
中庸之道还强调了适度原则,认为在追 求个人利益和社会进步时,要保持适度 和平衡,避免过度追求或过于保守的态
详细描述
关于《论语》的作者,历史上存在不同的说法。一种 观点认为《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的记录,另 一种观点则认为它是孔子的作品。成书背景方面,《 论语》主要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和思想活 跃的背景。这一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社会 动荡不安。同时,诸子百家兴起,各种思想流派涌现 ,为《论语》等经典著作的产生提供了思想土壤。
该以平和的态度进行交流。
总结词
03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关于人际关系的名言
详细描述
这句话告诫人们要注重道义和仁慈,不要只看重利益和金钱。
总结词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详细描述
这句话强调了君子的心胸开阔和坦荡,而小人则常常心胸狭窄、 忧虑不安。
论语完整课件演示文稿
一位古文献整理家,曾修《诗》
、《书》,定《礼》、《乐》 ,序《周易》,作《春秋》。
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 极其深远的影响。
第3页,共34页。
《论语》属语录体散文
,记录了孔子弟子及其 再传弟子的言行,共20 篇 。内容有孔子谈话, 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的相互 讨论。
它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 依据。南宋时,朱熹把它 列为“四书”之一,是儒 家的重要经典。
任重而道远。 表并列。“而且”、“并且
第27页,共34页。
请根据以下的环境或画面,从课文找出相对应的格言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 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 学也。”这与本文哪一则内 容相似?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第28页,共34页。
《论语》中阐述学习与思考关系的句子是: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第6页,共34页。
yuè
1.子曰:“学而时 习之,不亦说乎?
时常 复习 通“悦”,愉快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志同道合的人 yùn
人不知 而不愠, 不亦君子乎?”
了解 却 生气,发怒 有道德修养的人
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要时常地复习,不也是很愉 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别人不 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有道德修养的人吗? ” 第一句讲学习的方法;第二句讲学习的态度;第三句讲为
④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⑤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第21页,共34页。
语言积累(成语归纳):
①温故而知新 温习已学过的东西,又有新的体会。 ②见贤思齐 见到贤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和他一样。
③任重道远
负担沉重,路程遥远。
④死而后已
到死为止。
⑤三人行必有我师
、《书》,定《礼》、《乐》 ,序《周易》,作《春秋》。
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 极其深远的影响。
第3页,共34页。
《论语》属语录体散文
,记录了孔子弟子及其 再传弟子的言行,共20 篇 。内容有孔子谈话, 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的相互 讨论。
它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 依据。南宋时,朱熹把它 列为“四书”之一,是儒 家的重要经典。
任重而道远。 表并列。“而且”、“并且
第27页,共34页。
请根据以下的环境或画面,从课文找出相对应的格言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 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 学也。”这与本文哪一则内 容相似?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第28页,共34页。
《论语》中阐述学习与思考关系的句子是: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第6页,共34页。
yuè
1.子曰:“学而时 习之,不亦说乎?
时常 复习 通“悦”,愉快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志同道合的人 yùn
人不知 而不愠, 不亦君子乎?”
了解 却 生气,发怒 有道德修养的人
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要时常地复习,不也是很愉 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别人不 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有道德修养的人吗? ” 第一句讲学习的方法;第二句讲学习的态度;第三句讲为
④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⑤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第21页,共34页。
语言积累(成语归纳):
①温故而知新 温习已学过的东西,又有新的体会。 ②见贤思齐 见到贤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和他一样。
③任重道远
负担沉重,路程遥远。
④死而后已
到死为止。
⑤三人行必有我师
《论语》十二章ppt课件完美版(1)(通用版)全集精品模板
REPORTING
《论语》的作者与成书背景
作者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 今山东省曲阜市)人。中国古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成书背景
《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言行录,由孔门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而成。它集中体 现了孔子的思想、道德、教育等方面的观点和主张。
学术研究深入
《论语》作为儒家经典,其学术研究将不断深入。未来,学者们将更加注重《论语》与其 他经典的互文性研究,挖掘其内在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等。
《论语》十二章的传承之路与挑战
传承方式多样化
除了传统的课堂讲授、书籍阅读等方式,还可以通过举办讲座、研讨会、展览等活动,让更多人了解和传承《论语》 精神。
第四章:吾日三省吾身
总结词
自我反省与进步
详细描述
本章强调了自我反省的重要性。人们应该每天多次反省自己 的行为和言语,检查自己的错误和不足之处,并努力改进。 这种自我反省的态度可以帮助人们不断进步和成长。
第五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总结词
温故知新与教育
详细描述
本章强调了温故知新的重要性。通过回顾过去的知识和经验,人们可以获得新的启示和 认识,并将其应用于当前的问题和挑战。这种态度和思维方式对于成为一名优秀的教育
THANKS
感谢观看
REPORTING
《论语》的主要内容与思想
仁义道德
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仁爱、忠诚 、礼义等道德观念,认为这是
人类社会存在的基础。
中庸之道
主张在处理人际关系和事务时 ,要遵循中庸之道,即不偏不 倚、恰到好处。
教育理念
提倡“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 ,认为每个人都应该有接受教 育的机会,并通过学习成为有 德行的人。
《论语》的作者与成书背景
作者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 今山东省曲阜市)人。中国古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成书背景
《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言行录,由孔门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而成。它集中体 现了孔子的思想、道德、教育等方面的观点和主张。
学术研究深入
《论语》作为儒家经典,其学术研究将不断深入。未来,学者们将更加注重《论语》与其 他经典的互文性研究,挖掘其内在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等。
《论语》十二章的传承之路与挑战
传承方式多样化
除了传统的课堂讲授、书籍阅读等方式,还可以通过举办讲座、研讨会、展览等活动,让更多人了解和传承《论语》 精神。
第四章:吾日三省吾身
总结词
自我反省与进步
详细描述
本章强调了自我反省的重要性。人们应该每天多次反省自己 的行为和言语,检查自己的错误和不足之处,并努力改进。 这种自我反省的态度可以帮助人们不断进步和成长。
第五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总结词
温故知新与教育
详细描述
本章强调了温故知新的重要性。通过回顾过去的知识和经验,人们可以获得新的启示和 认识,并将其应用于当前的问题和挑战。这种态度和思维方式对于成为一名优秀的教育
THANKS
感谢观看
REPORTING
《论语》的主要内容与思想
仁义道德
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仁爱、忠诚 、礼义等道德观念,认为这是
人类社会存在的基础。
中庸之道
主张在处理人际关系和事务时 ,要遵循中庸之道,即不偏不 倚、恰到好处。
教育理念
提倡“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 ,认为每个人都应该有接受教 育的机会,并通过学习成为有 德行的人。
《论语全文及释义》课件
总结词
阐述做人的基本原则
详细描述
学而篇是《论语》的首篇,主要讲述了做人的基本原则,包括如何对待父母、如何对待朋友、如何对待君主等。
为政篇
总结词
讲述政治理想和道德规范
详细描述
为政篇主要讲述了孔子的政治理 想和道德规范,强调了君子的品 德和行为,以及如何通过修身齐 家治国平天下来实现理想社会。
八佾篇
详细描述
公冶长篇主要讲述了人才评价和治世 之道,通过对历史人物的评述,强调 了人才的重要性和治世的智慧。
03 《论语》全文释义
CHAPTER
学而篇释义
总结词
学而篇是《论语》的首篇,主要讲述了学习的意义和做人的道理。
详细描述
学而篇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学习是提升个人素质和智慧的必经之路。同时,该篇 还提出了做人应具备的品德,如孝顺、诚实、友善等,认为这些都是成为优秀人才必备
文化传承的载体
人类文明的瑰宝
《论语》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 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 化具有重要意义。
《论语》不仅是中国的文化遗产,也 是人类文明的共同瑰宝,对世界文化 产生了广泛影响。
智慧的结晶
《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思想的智慧 结晶,包含了丰富的人生哲理和处世 之道。
05 《论语》的现代应用
感和忠诚度。
团队协作
孔子提倡的“和为贵”思想有助 于企业建立良好的团队协作关系 ,加强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合作,
提高整体运营效率。
战略决策
孔子的智慧对于企业战略决策具 有重要的启示作用。例如,在面 临重大抉择时,企业可以借鉴“ 三思而后行”的原则,审慎思考
,避免盲目决策。
在个人修养中的应用
修身养性
通过学习《论语》,个人可以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和精神 境界,培养谦逊、宽容、自律等品质,更好地面对生活中 的挑战和困难。
阐述做人的基本原则
详细描述
学而篇是《论语》的首篇,主要讲述了做人的基本原则,包括如何对待父母、如何对待朋友、如何对待君主等。
为政篇
总结词
讲述政治理想和道德规范
详细描述
为政篇主要讲述了孔子的政治理 想和道德规范,强调了君子的品 德和行为,以及如何通过修身齐 家治国平天下来实现理想社会。
八佾篇
详细描述
公冶长篇主要讲述了人才评价和治世 之道,通过对历史人物的评述,强调 了人才的重要性和治世的智慧。
03 《论语》全文释义
CHAPTER
学而篇释义
总结词
学而篇是《论语》的首篇,主要讲述了学习的意义和做人的道理。
详细描述
学而篇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学习是提升个人素质和智慧的必经之路。同时,该篇 还提出了做人应具备的品德,如孝顺、诚实、友善等,认为这些都是成为优秀人才必备
文化传承的载体
人类文明的瑰宝
《论语》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 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 化具有重要意义。
《论语》不仅是中国的文化遗产,也 是人类文明的共同瑰宝,对世界文化 产生了广泛影响。
智慧的结晶
《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思想的智慧 结晶,包含了丰富的人生哲理和处世 之道。
05 《论语》的现代应用
感和忠诚度。
团队协作
孔子提倡的“和为贵”思想有助 于企业建立良好的团队协作关系 ,加强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合作,
提高整体运营效率。
战略决策
孔子的智慧对于企业战略决策具 有重要的启示作用。例如,在面 临重大抉择时,企业可以借鉴“ 三思而后行”的原则,审慎思考
,避免盲目决策。
在个人修养中的应用
修身养性
通过学习《论语》,个人可以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和精神 境界,培养谦逊、宽容、自律等品质,更好地面对生活中 的挑战和困难。
《论语》十二章 PPT课件
正:匡正、端正
关键词:好学
2.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 佾》) 仁:内在的仁德 如礼何:“如…何”,古代常用句式,“把(对)…怎么 样(怎么办)”
礼:指各种礼节规范
关键词:仁
3.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
朝、夕:名词作状语,在早上、在晚上 关键词:好学
道:学问、人生哲理、大义、真理、是非 4.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
“克己复礼为仁”
“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 覆一篑,往,吾往也。”
资料拓展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 可谓仁之方也已。” (《雍也》)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论语·卫灵公》) 明确:孔子“仁”的思想是“一以贯之”的,都 是从“克己”出发,向外延伸,推己及人(恕)。
12.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 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 名。”(《阳货》)
小子:老师对学生的称呼。 夫:那 兴:指激发人的感情
观:指观察政治的得失、风俗的盛衰。 怨:指讽刺时政。
群:提高人的人际交往能力。
迩(ěr):近。
关键词:学《诗》
文言积累小结 实词:敏、喻、质、文、野、史、迩 虚词:梳理“而”的几种用法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 不 惧。”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 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 不欲,勿施于人。”
指明处事之道,认为处事修 行要做到仁德、恕道,克于 己修于仁方能成“大德”。
君子之风
君子“文质”观
《论语》十二章(教学课件)(共23张ppt).ppt
新2.”孔。子认为“学”与“思”是什么关系?
理解作者观点孔子认为,读书学习时,“学”与“思”缺一不可。“学” 是“思”的基础,“思”要在“学”中进行,两者相辅相成,相互结合, 才能真正地掌握知识,不可偏废其一。
研读课文
3.结合第9章内容,用自己的话说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原因。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这是可供学习的地方。每个人也都有自己的短处,这是值得自省的地方。对别人的长处,要加以学习并保持;对别人 的短处,要加以警惕并戒除。这样,无论别人好与坏,对自己都有益处,所以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作者简介
孔子,名丘,字仲尼,汉族,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人。中国古代的大思想家和大教 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孔子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时已被誉 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 尊为孔圣人、至圣、 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文学常识——《论语》
研读课文
1.“温故”和“知新”是并列的两件事吗?
“温故”和“知新”不是并列的两件事。这是讲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 考的必要性,因为只“温故”而不独立思考,绝对达不到“知新”的目 的。一定要将知识融会贯通,能在温习旧知识中有所发现,才“可以为 师”。可见,“温故”和“知新”不是并列的两件事,关键在于要“知
古今异义
➢ 吾日三省吾身(古义:泛指多次。今义:二加一后所得 的数目)
➢ 饭疏食,饮水 (古义:粗糙,粗粝。今义:清除阻 塞使通畅;疏通)
➢ 饭疏食,饮水 (古义:文言文中称冷水为“水”, 热水为“汤”。今义:一种无色、无味、无臭的液体)
➢ 三军可夺帅也 (古义:改变。今义:强取;抢)
一词多义
➢ 1.知 ➢ 人不知而不愠 ➢ 温故而知新 ➢ 2.为 ➢ 为人谋而不忠乎 ➢ 可以为师矣
理解作者观点孔子认为,读书学习时,“学”与“思”缺一不可。“学” 是“思”的基础,“思”要在“学”中进行,两者相辅相成,相互结合, 才能真正地掌握知识,不可偏废其一。
研读课文
3.结合第9章内容,用自己的话说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原因。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这是可供学习的地方。每个人也都有自己的短处,这是值得自省的地方。对别人的长处,要加以学习并保持;对别人 的短处,要加以警惕并戒除。这样,无论别人好与坏,对自己都有益处,所以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作者简介
孔子,名丘,字仲尼,汉族,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人。中国古代的大思想家和大教 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孔子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时已被誉 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 尊为孔圣人、至圣、 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文学常识——《论语》
研读课文
1.“温故”和“知新”是并列的两件事吗?
“温故”和“知新”不是并列的两件事。这是讲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 考的必要性,因为只“温故”而不独立思考,绝对达不到“知新”的目 的。一定要将知识融会贯通,能在温习旧知识中有所发现,才“可以为 师”。可见,“温故”和“知新”不是并列的两件事,关键在于要“知
古今异义
➢ 吾日三省吾身(古义:泛指多次。今义:二加一后所得 的数目)
➢ 饭疏食,饮水 (古义:粗糙,粗粝。今义:清除阻 塞使通畅;疏通)
➢ 饭疏食,饮水 (古义:文言文中称冷水为“水”, 热水为“汤”。今义:一种无色、无味、无臭的液体)
➢ 三军可夺帅也 (古义:改变。今义:强取;抢)
一词多义
➢ 1.知 ➢ 人不知而不愠 ➢ 温故而知新 ➢ 2.为 ➢ 为人谋而不忠乎 ➢ 可以为师矣
大学语文 论语 课件
学 习 的 态 度
•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 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 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 子乎?《学而》 •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 殆《为政》
•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公 冶长》; •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 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 知老之将至《述而》; • 一以贯之《里仁》; • 温故而知新《为政》
• 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学而》 •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 达人。 •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人类在长期的群体生 活中,发展了一种相互承 认、尊敬以及互助、互爱、 同情、怜悯之情,此即道 德情感 。
仁 — 一 种 真 诚 的 态 度
•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 有杀身以成仁。《卫灵公》 • 将感情上升为仁,它才成 为人的一种信念,一种信 仰,它因此甚至可以反过 来左右与决定人的情感 。
《 论 语 》 的 体 式
• 3.叙事体,其中多少有 一点情节,但也往往是以 记录孔子的话为主。其内 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 学、历史、政治、经济、 艺术、宗教等方面。从中 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 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 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 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
《 论 语 》 的 特 点
• 语言简练,只提出论断,不 作论证和阐述,近于格言警 句。 • 共500篇,分为20章,篇与 篇之间互不连贯,不构成完 整的体系 • 每章取首篇首句二或三字为 标题,无明确的中心
中 的庸 状 态寻 找 事 物 最 合 适
• 中庸之孰 贤?”子曰:“师也过, 商也不及。”曰:“然则 师愈与?”子曰:“过犹 不及。”《先进》 • 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 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 不猛。《尧曰》 •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雍也》 • 关睢,乐而不淫,哀而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
孔子简介
孔子(前551年9月28日,即农历八月廿七~ 前479年4月11日,即农历二月十一),名丘 ,字仲尼,汉族,东周时期鲁国陬邑(今中 国山东曲阜市南辛镇)人,先祖为宋国(今 河南商丘)贵族。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 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孔子集华 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 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 博学者之一,被
12
当时的鲁国政权长期受控于大臣,而后来 鲁昭公(鲁国之二十四代君主)因政变被 臣子赶到了齐国。
1 鲁国的混乱政治格局。
2 齐国能够有一个施展抱负、实现理想的 机会。
三年后,孔子带着无奈又回到了鲁国。
回到鲁国后,孔子开始在 家著书立说,广招弟子,培 养人才。
在 51 岁 时 孔 子 被 委 以 中 都 宰(县长)的官位,开始了“五 十知天命”的仕途生涯。
孔 林
孔林位于曲阜城北,是孔子及其家族的专用墓地, 也是目前世界上延时最久面积最大的氏族墓地。孔 林里不仅容纳了孔夫子的坟墓,而且他的后裔中, 有超过10万人也葬在这里
北京师范大学 孔子塑像
孟子:“孔子之谓集大成”
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
“可谓至圣矣!”
11
一、孔子形象的再认识 第一,“丘,东西南北之人”。 孔子在人生道路上其实是一个流浪者、漂泊者。 孔子一生周游列国,辗转奔波,向各国君王积极推行治 国方略但四处碰壁,辅佐君王构建理想社会的愿望始终 没有得到实现。 35岁时孔子出走齐国,开始他第一次的列国之游。
孔府是孔子嫡长子孙世袭衍圣公的衙署和府第, 77 代“衍圣公”孔德成现居台湾。
孔府是中国封建社会典型的官衙和内宅合一的建筑, 占地240亩,现有楼、房、厅、堂480余间,被誉为“天 下第一家”。
25
孔 庙
孔庙是是第一座祭祀孔子的庙宇,我国最大的祭 孔要地。孔子死后第二年(公元前478年),鲁哀公将 其故宅改建为庙,千百年来屡毁屡建,到今天已经 发展成超过100座殿堂的建筑群。 另外在福州、北 京、衢州等地都有孔庙。
此后历任司空、司寇(掌管全国的公安 司法工作,采取礼治德化和政令刑罚兼重 的方法,使得鲁国的刑事案件大幅度减少) 还做过鲁国的宰相。
孔子在55岁那年,再次离开鲁国开始了长 达十四年的第二次列国之游。
15
十多年中,孔子足迹几乎遍 及中原各诸侯国,卫、曹、宋 、郑、陈、楚等,期间受尽了 苦难、艰险与凌辱,也多次受 到生命的威胁。
孔子一生从事教育事业,在教育实践上他 提出了很好的建议:
教师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应该“因材施 教” 、“诲人不倦”、“循循善诱”,注重言 传身教 。
学生应该有好的学习方法如“举一反三”、 “温故而知新”;学习态度要端正如“知之为 知之,不知为不知”、 “不耻下问”。
20
孔子的故乡
曲阜是春秋时期鲁国 的都城,是儒家创始人孔 子的故乡。这里有着丰富 的文化遗产,其中最著名 是曲阜三孔—— 孔庙、 孔府、孔林。
21
孔府(山东曲阜)
和孔庙、孔林均为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上页 返回 下页 22 22
1994年孔庙、孔府、孔林被联合国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23
孔 府
孔府是是我国仅次于明、清皇帝宫室的最大府第。
24
孔府
孔府,又称“衍圣公府”,因北宋时孔子嫡派后裔 被封为“衍圣公”。明洪武十年建立独立的衍圣公府。
5
1988年1月,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 聚会,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瑞典科学家汉 内斯·阿尔文博士发表宣言:
“人类要生存下去,必须到二千五百年前 的中国孔夫子那里去寻找智慧。”
6
第一章 孔子与《论语》
7
教学内容: 一、 孔子形象的再认识 二、《论语》概论 三、《论语》一书的思想智慧
第二“望之俨然,即之 也温,听其言也厉”。 初见之下,觉得很严肃, 一本正经;接近他又 觉得和蔼可亲;听他说 话言辞很理性。 “ 朽木不可雕也,粪土 之墙不可朽也。”
18
孔子在教育方面最光辉的一点,便是他打破 “学在官府”的局面,创造性地提出“有教无 类” 。
“有教无类”,一切人都享有受教育的的权利。 即不分宗族贵贱,不分阶级高低,只要有心向 学,都可以入学受教,人人机会均等。
他所强调的“仁政”、“ 德治”的政治理想也到处碰壁 ,他所走过的国家没有一个国 君能够理解能够采纳他的治国 方略,孔子的传道最终是失败 的。
孔子晚年时期(公元前484年),孔子的学生 冉求帮助弱小的鲁国战胜了强大的吴国。因此, 鲁国的君臣把在外漂泊了14个年头的孔子请回了 家乡。
孔子回到鲁国,虽被尊为“国老”,但仍不得 重用。十几年流离他乡的人生阅历,使孔子意识到 求仕希望的渺茫,于是本着“尽人事安天命”的 态度, 在晚年专心于教授门徒、整理典籍、著书 立说。
《论语》三则
1
全球首家孔子学院2004年11月21日在韩国首尔成立
2
截至2010年10月,全球已建立322所孔子学 院和369个孔子课堂,分布在96个国家(地区 )。孔子学院成为推广汉语教学、传播中国文 化的全球品牌和平台。
“孔子者,中国文化之中心也;无孔子, 则无中国文化。自孔子以前数千年之文化赖孔 子而传,自孔子之后数千年文化赖孔子而开。 ”
-------------- 柳诒徵《中国文化史》
3
孔子与穆罕默德【伊斯兰教创始人】(沙特麦加)、 耶稣【基督教创始人】(以色列)和释伽牟尼【佛教创始 人】一起,被称为缔造世界文化的“四圣”。
4
1982年8月27日,美国伟大的伦理道德思想不仅影响了他 的国人,也影响了全人类。孔子的学说世代 相传,为全世界人民提示了丰富的为人处世 原则。”
9
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 至圣先师、 万世师表,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孔子的儒家思想对中国和朝鲜半岛、日本、 越南等地区有深远的影响。全国各地也有是 孔庙祭祀孔子。
10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 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 邑(今山东曲阜)人。我国历史 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 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 为“大成至圣”,联合国教科文 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孔子简介
孔子(前551年9月28日,即农历八月廿七~ 前479年4月11日,即农历二月十一),名丘 ,字仲尼,汉族,东周时期鲁国陬邑(今中 国山东曲阜市南辛镇)人,先祖为宋国(今 河南商丘)贵族。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 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孔子集华 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 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 博学者之一,被
12
当时的鲁国政权长期受控于大臣,而后来 鲁昭公(鲁国之二十四代君主)因政变被 臣子赶到了齐国。
1 鲁国的混乱政治格局。
2 齐国能够有一个施展抱负、实现理想的 机会。
三年后,孔子带着无奈又回到了鲁国。
回到鲁国后,孔子开始在 家著书立说,广招弟子,培 养人才。
在 51 岁 时 孔 子 被 委 以 中 都 宰(县长)的官位,开始了“五 十知天命”的仕途生涯。
孔 林
孔林位于曲阜城北,是孔子及其家族的专用墓地, 也是目前世界上延时最久面积最大的氏族墓地。孔 林里不仅容纳了孔夫子的坟墓,而且他的后裔中, 有超过10万人也葬在这里
北京师范大学 孔子塑像
孟子:“孔子之谓集大成”
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
“可谓至圣矣!”
11
一、孔子形象的再认识 第一,“丘,东西南北之人”。 孔子在人生道路上其实是一个流浪者、漂泊者。 孔子一生周游列国,辗转奔波,向各国君王积极推行治 国方略但四处碰壁,辅佐君王构建理想社会的愿望始终 没有得到实现。 35岁时孔子出走齐国,开始他第一次的列国之游。
孔府是孔子嫡长子孙世袭衍圣公的衙署和府第, 77 代“衍圣公”孔德成现居台湾。
孔府是中国封建社会典型的官衙和内宅合一的建筑, 占地240亩,现有楼、房、厅、堂480余间,被誉为“天 下第一家”。
25
孔 庙
孔庙是是第一座祭祀孔子的庙宇,我国最大的祭 孔要地。孔子死后第二年(公元前478年),鲁哀公将 其故宅改建为庙,千百年来屡毁屡建,到今天已经 发展成超过100座殿堂的建筑群。 另外在福州、北 京、衢州等地都有孔庙。
此后历任司空、司寇(掌管全国的公安 司法工作,采取礼治德化和政令刑罚兼重 的方法,使得鲁国的刑事案件大幅度减少) 还做过鲁国的宰相。
孔子在55岁那年,再次离开鲁国开始了长 达十四年的第二次列国之游。
15
十多年中,孔子足迹几乎遍 及中原各诸侯国,卫、曹、宋 、郑、陈、楚等,期间受尽了 苦难、艰险与凌辱,也多次受 到生命的威胁。
孔子一生从事教育事业,在教育实践上他 提出了很好的建议:
教师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应该“因材施 教” 、“诲人不倦”、“循循善诱”,注重言 传身教 。
学生应该有好的学习方法如“举一反三”、 “温故而知新”;学习态度要端正如“知之为 知之,不知为不知”、 “不耻下问”。
20
孔子的故乡
曲阜是春秋时期鲁国 的都城,是儒家创始人孔 子的故乡。这里有着丰富 的文化遗产,其中最著名 是曲阜三孔—— 孔庙、 孔府、孔林。
21
孔府(山东曲阜)
和孔庙、孔林均为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上页 返回 下页 22 22
1994年孔庙、孔府、孔林被联合国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23
孔 府
孔府是是我国仅次于明、清皇帝宫室的最大府第。
24
孔府
孔府,又称“衍圣公府”,因北宋时孔子嫡派后裔 被封为“衍圣公”。明洪武十年建立独立的衍圣公府。
5
1988年1月,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 聚会,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瑞典科学家汉 内斯·阿尔文博士发表宣言:
“人类要生存下去,必须到二千五百年前 的中国孔夫子那里去寻找智慧。”
6
第一章 孔子与《论语》
7
教学内容: 一、 孔子形象的再认识 二、《论语》概论 三、《论语》一书的思想智慧
第二“望之俨然,即之 也温,听其言也厉”。 初见之下,觉得很严肃, 一本正经;接近他又 觉得和蔼可亲;听他说 话言辞很理性。 “ 朽木不可雕也,粪土 之墙不可朽也。”
18
孔子在教育方面最光辉的一点,便是他打破 “学在官府”的局面,创造性地提出“有教无 类” 。
“有教无类”,一切人都享有受教育的的权利。 即不分宗族贵贱,不分阶级高低,只要有心向 学,都可以入学受教,人人机会均等。
他所强调的“仁政”、“ 德治”的政治理想也到处碰壁 ,他所走过的国家没有一个国 君能够理解能够采纳他的治国 方略,孔子的传道最终是失败 的。
孔子晚年时期(公元前484年),孔子的学生 冉求帮助弱小的鲁国战胜了强大的吴国。因此, 鲁国的君臣把在外漂泊了14个年头的孔子请回了 家乡。
孔子回到鲁国,虽被尊为“国老”,但仍不得 重用。十几年流离他乡的人生阅历,使孔子意识到 求仕希望的渺茫,于是本着“尽人事安天命”的 态度, 在晚年专心于教授门徒、整理典籍、著书 立说。
《论语》三则
1
全球首家孔子学院2004年11月21日在韩国首尔成立
2
截至2010年10月,全球已建立322所孔子学 院和369个孔子课堂,分布在96个国家(地区 )。孔子学院成为推广汉语教学、传播中国文 化的全球品牌和平台。
“孔子者,中国文化之中心也;无孔子, 则无中国文化。自孔子以前数千年之文化赖孔 子而传,自孔子之后数千年文化赖孔子而开。 ”
-------------- 柳诒徵《中国文化史》
3
孔子与穆罕默德【伊斯兰教创始人】(沙特麦加)、 耶稣【基督教创始人】(以色列)和释伽牟尼【佛教创始 人】一起,被称为缔造世界文化的“四圣”。
4
1982年8月27日,美国伟大的伦理道德思想不仅影响了他 的国人,也影响了全人类。孔子的学说世代 相传,为全世界人民提示了丰富的为人处世 原则。”
9
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 至圣先师、 万世师表,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孔子的儒家思想对中国和朝鲜半岛、日本、 越南等地区有深远的影响。全国各地也有是 孔庙祭祀孔子。
10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 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 邑(今山东曲阜)人。我国历史 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 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 为“大成至圣”,联合国教科文 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